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7:55

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篇1

关键词:朝鲜民族传统音乐特点

音乐风格决定着作品的内特质与民族个性。在民族音乐教育中,辨别音乐风格的问题对教学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从音乐角度分析,音乐风格主要取决于旋律的创作与演奏,了解一个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首先要对传统音乐有透彻的了解。

一、朝鲜民族传统音乐的最主要特点——弄弦法、转声法及退声法

朝鲜民族音乐在调式的形式原理和调式体系及旋律特点上都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从调式骨干音来看,朝鲜民族传统音乐的调式支柱音和中国、日本的传统调式的支柱音有所不同。由于主音之外的调式骨干音的位置不同,它所产生的调式内各音级的倾向性与其他民族的音乐也有显著差异。朝鲜族传统音乐的调式特点是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平调和界面调的调式体系,其旋律也是平调旋法和界面调旋律的进行特点,但到了朝鲜王朝末期,平调虽然还是保留了五声音节,但界面调从五声音阶变为三声或四声音阶,歌曲中看到的平调曲是羽调(平调)《灵山再会》《别羽调打令》等,界面调是《定大业》《三弦灵山会相》等。虽然朝鲜民族传统音乐主要由三音或四音音阶构成,但却具有鲜明的特征,如三音或四音音阶这些单纯音阶构成音乐依赖于弄弦法、转声法及退声法来获得其本身独有的风格特征,这是朝鲜族传统音乐最主要的特点之一,这些演奏法和其他民族音乐演奏法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二、朝鲜民族传统音乐在节奏方面的特点——“长短”

朝鲜族传统音乐形成了特殊、丰富多彩的节拍节奏组织形态,而且拥有了完整的体系,这种体系主要由“长短”构成。

“长短”包括节拍的规律、节奏的组织形态、速度、情绪等,每个“长短”都有自己相对情绪性格上的特征。构成朝鲜民族音乐的“长短”的基本特征是一个3拍子为节拍单位的节奏型。所以,所有8分复合拍子来构成的“长短”,实际上是几个3拍合并的“长短”。这几个3拍子往往是不同的强弱规律和不同的节奏性的组合。因此,3拍子是朝鲜民族传统音乐的主要节奏型。

朝鲜族传统音乐节奏型的产生原因和生活语言音节的节奏组合有直接而密切的联系。总之,朝鲜族传统音乐中长短的三分拍法、退声法、摇声法、转声法是朝鲜民族音乐的最重要的特征。这些传统技术发在西洋音乐理论中被认为是不正统的,但在朝鲜族传统音乐中,如果去掉这些因素的话,便失去它独特的韵味及风格。

总之,朝鲜族传统音乐及其他民族音乐的不同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朝鲜族传统音乐不论是声乐曲或器乐曲,大部分都在“合长短”即强拍开始。2.大部分的终止采用四度下行或音节是下行终止的终止法。3.在平调和界面调中摇声和转声是上行时常用,退声是下行时多用,而且一般是在有规律的位置上使用。4.在装饰音的用法上,朝鲜族传统音乐是以上行装饰音为主,日本民族传统音乐以下行装饰音为主。在摇声的用法上,日本传统音乐也是常用下行,而朝鲜族传统音乐是常用上行。5.朝鲜族传统音乐“长短”法和西洋音乐的节奏有本质上的区别。6.朝鲜族传统音乐中的唱法和其他民族音乐的唱法不同。西洋唱法以亮为点,朝鲜族传统音乐唱法是在明暗交叉中带柔断性的颤音。以上的特点是朝鲜族传统音乐固有的特点,它和西洋音乐、中国及日本传统音乐都有完全不同的特征。

三、朝鲜族传统音乐特点的衍生与发展

高丽时期,朝鲜的宫廷乐接受中国音乐,中国文化对朝鲜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涉及的面也很广。单就音乐方面来看,这种影响涉及到音调的进行、乐器的制作、乐谱的记谱法乃至乐队的编制。由此可看到,朝鲜族传统音乐的本身特点和固有性以及和中国传统音乐之间的相互联系。朝鲜族的音乐教育当然是离不开西洋调式体系为基础的旋律学、和声学、复调学、曲式学、配器法等体系,但就音乐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功能以及培养民族音乐后继人而言,我们的音乐教育内容和体系很有必要进行特别的修改和补充。有了对朝鲜族传统音乐本质上的理解,就有基础和可能建立民族音乐所倡导的一系列理论体系。

从多年来的民族音乐教学中,笔者总结出利用传统的民族调式为基础,结合中国民族音乐调式体系创作的旋律,在纵向上,朝鲜族传统音乐中的3拍为基本形态的节奏型与2等分原则的节奏型的结合,是有完全的理性与时间意义上的存在价值,这些得到了教学实践的证明。可见,结合传统音乐特点来研究民族音乐教学是行之有效的途径。要开拓民族音乐为主的教学体系的道路是曲折而艰难的,但目标是明确的,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研究民族音乐的固有特点,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正确引导,就有可能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我们要高度重视民族音乐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情和爱心,巩固和发展学生对民族音乐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将来从事民族音乐的能力。

总之,提高民族音乐教育应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放眼未来,才能担负起传播和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中国朝鲜族音乐研究会.20世纪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朴宇英.朝鲜音乐史[M].民族出版社,1985.

[3]崔顺德.音乐史[M].北京大学朝鲜文化研究所编,1994.

[4]金德均.中国朝鲜民族艺术教育史[M].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1992.

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篇2

朝鲜族从广义来说,又称高丽族、韩族,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的朝鲜、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及其他原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其余散居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从狭义来说,朝鲜族是中国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之一,是历史上由朝鲜半岛迁徙而来的跨境民族。朝鲜族目前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我国的东北等地区。

中、朝、韩三国的朝鲜族,在历史源流和文化背景等方面考量,属于同一个民族体系,有着共同的语言、文字、习俗、心理素质和民族性格。由于所处不同地域和各自不同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其文化表现又各有差别,但在整个文化交流上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保持着文化的统一性。所以对朝鲜族旅游景观的分析,必须涵盖朝鲜半岛和中国境内的朝鲜族,将他们看成是统一整体中的不同分支来加以研究、分析和对比。由于朝鲜国内政治的特殊性和目前对外封闭的政策,本文仅对中国境内的朝鲜族地区和韩国的旅游景观进行研究。

旅游景观是旅游活动形成的载体,是旅游的吸引物,是旅游业发展的依托,又是人类社会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工具。一般而言,旅游景观按其属性可分为自然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两大类。

人文旅游景观是指人类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相比于自然旅游景观,人文旅游景观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可以是历史的遗留物,也可以是今人的景观创造;可以是有形的古建筑,也可以是无形的民俗表演。

讨论朝鲜族的旅游景观,即是分析朝鲜族文化影响下的人文旅游景观。包含了在朝鲜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形成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景观,如文物、古迹、文化、艺术等,内容十分广泛。

二、朝鲜族旅游景观的分类

从朝鲜族旅游景观的内容来看,大致可以将其分为朝鲜族传统民俗景观、古代历史文化遗存景观和现代朝鲜族文化景观三大类。

(一)朝鲜族传统民俗景观

顾名思义,指集中展示朝鲜族传统民族习俗的旅游景观,这类景观主要包括专门收藏、展示朝鲜族习俗的各种文博机构和朝鲜族聚居地的民俗村落等。如韩国的国立民俗博物馆、韩国麟蹄山村民俗博物馆;我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民俗红旗村、黑龙江省牡丹江宁安市镜泊峡谷朝鲜族民族村等。民俗景观还包含了朝鲜族的各种节日庆典、游艺活动、民俗表演等非物质性的景观。

(二)古代历史文化遗存景观

主要包括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各种朝鲜族文明遗留的世界文化遗产,如我国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韩国的昌德宫、华城等;除此之外还包括一般性的历史文化遗存,如宫殿(如韩国景福宫、云岘宫)、传统民居(如朝鲜族瓦房、草房、木瓦房)、寺院(韩国佛国寺)、城池(辽宁桓仁县五女山城)、墓葬(支石墓)等;另外还包括各种专门展出朝鲜族历史文化遗物的文博机构,如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等。

(三)现代朝鲜族文化景观

指在现当代语境下展示朝鲜族传统文化,或将朝鲜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型景观。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有三星爱宝乐园设计的位于巴黎的汉城公园、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韩国馆、韩国三清洞特色文化街区等。

三、朝鲜族旅游景观的审美特色

(一)浓郁鲜明的民族风情

朝鲜族是一个跨界民族,虽分布在不同国家,但却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1],朝鲜族的旅游景观不管古代遗存还是现代创意、也不管来自国籍何处,都具有令人一望可知的民族特色,游客身临其境时马上能感受到独特鲜明的民族气质和浓烈厚重的民俗氛围。宫殿、民居、园林、特色餐饮、服饰、游艺、节庆等朝鲜族旅游景观,同样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个性风情,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令人流连忘返。

以传统民俗景观为例,不论是在有“民族文明活教材”之称的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还是有“中国朝鲜族第一村”之称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民俗红旗村,游人都可以从衣、食、住、行、游乐等方面尽情体验朝鲜民族传统生活方式、感受朝鲜民族的传统文化。

朝鲜族旅游景观的民族特色还表现在对朝鲜族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上。如改建后的延吉火车站,作为延边旅游景观的节点之一,整个外观造型摹仿朝鲜族传统服饰中的项帽,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带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作为现代朝鲜族文化景观的代表之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韩国馆最大的设计创意,是造型独特的韩文的使用。韩国馆将立体化和多彩的韩文符号作为空间和造型设计的基本元素,来塑造流动的展览空间,既有朝鲜民族的传统印记,又融合了现代风尚,使韩国馆具有一望可知的朝鲜民族的文化韵味,并展示了朝鲜民族向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

(二)自然质朴的设计理念

从地理条件来看,朝鲜半岛和我国境内的朝鲜族聚居地区气候多属温带,地形多山地,森林资源丰富,河流密布。对长期依山傍水而居的朝鲜族人民来说,自然山水已经成为他们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受中国的阴阳、五行、风水、道教和儒教等哲学的影响,还有佛教、萨满教等“万物有灵”的理念也在朝鲜族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这些思想作用下,自然环境始终被认为是景观中最重要的因素。朝鲜族旅游景观中,也反映出朝鲜族人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设计意愿。不论是建筑园林、服装饮食、日常器皿……都内含朴素,带有天然而温馨的格调。

“金鸿植在《民族建筑论》中提及,朝鲜半岛建筑的美学特征为:朴素主义、简素感、内敛的智慧、顺应自然和共同体精神”[2]。在朝鲜族景观中,常常会感受到朴素自然、甚至于接近“原生态”的设计意趣。朝鲜半岛留存的古代建筑无论在选址、规模上都是比较贴近自然的,从建筑群落、室内外空间的配置到色彩的选择、材料的使用,都体现了对自然的顺从和尊重。以韩国为例,韩国的旅游景观周围尽量保持原有地貌、植被,不随意扩宽道路或为增加配套设施而改变现有景观。连目前韩国流行的景观植物带的修剪方式都尽量不刻意为之,修剪后的景观植物带呈现出一种“流动的水银”式的形态,拙中见雅。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设计者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即防止可能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历史的尊重,即对历史遗存物的保护,对历史原貌的恢复。

很多现代朝鲜族文化景观也保留了这样的传统和习惯。如韩国三清洞特色文化街区,位于朝鲜时代王室居住的景福宫和离宫昌德宫之间,历史悠久。三清洞北侧为青瓦台,南侧与仁寺洞相连,是首尔著名的旅游街区之一。三清洞原因北村韩屋村而闻名,这里曾是朝鲜时代上流社会居住过的地方,至今充满古典气息的朝鲜族传统建筑——“韩屋”仍随处可见。三清洞在改造的过程中,注重保留韩屋的外观,保持朝鲜族民居古朴的装饰风格,不露出刻意的装饰痕迹。内部设计则侧重现代化功能,使原有的古旧、甚至破败的老建筑,摇身一变为大大小小的民俗博物馆、商店、咖啡店,餐馆、民俗旅店、画廊等,渲染着古朴与时尚的美妙结合,成为端庄典雅、古韵精深的魅力空间,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到来。

(三)丰富多变的色彩美感

朝鲜族旅游景观在自然素雅、质朴祥和整体风格之下,在审美上还特别注重以丰富多变的色彩来体现朝鲜族乐天尚美的民族性格。

自李氏朝鲜以来,朝鲜半岛开始崇尚白色,渐渐朝鲜族有了“白衣民族”之称。朝鲜族还有酷爱木本色、棉麻原色等自然颜色的民族特性。所以,朝鲜族景观较少大面积使用鲜艳的色彩,而多以材料原色、自然山林的基础环境色或清淡的色调为主,给人一种未经雕凿、简单质朴的感觉。但在装饰细节上,用色又特别大胆、丰富,体现出朝鲜民族敏锐高超的色彩感觉。朝鲜族先民根据“阴阳五行说”,以青色、紫色、黄色、白色、黑色为主,发展出了独有的色彩搭配,反映了民族的情感。这种搭配体现在建筑、服装、甚至体现在朝鲜族的特色餐饮当中。常见的有绚烂多彩的对比色搭配;微妙细腻的相近色搭配;层次多变的无彩色系搭配等等。

朝鲜族服饰中对比强烈的“黄衣红裳、黄衣蓝裳、绿衣红裳,是朝鲜族服饰常用的色彩搭配,隐含了三元色独具的魅力,经过长期的岁月,已成了朝鲜族固有的传统配色。”[3]相近色搭配的代表有“七彩虹缎”,是朝鲜族独有的条纹状色彩装饰。“七彩虹缎”多用于节日庆典、婚礼宴会或者除恶求福的仪式上,它如同天上彩虹缤纷绚丽、多姿多彩。“七彩虹缎”主要使用红色、橘黄色、黄色等暖色系的色彩来进行相近色的搭配,不仅增添节日的气氛,同时与冷色系的蓝色等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营造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另外,由于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朝鲜族景观中黑白灰等无彩色系搭配也比较常见,时而表现为强烈的黑白对比,时而是层次丰富多变的灰调色阶渐变,古朴、稳重而含蓄。

四、结语

旅游景观是景观中的一个分支,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景观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可被欣赏,达到愉悦身心、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目的。朝鲜族旅游景观反应了朝鲜民族独特的民族智慧和文化观念,体现了朝鲜民族高超的审美水平和独特的审美风格。在全球化影响下,各个国家、民族的景观越来越受到“现代化”、“国际化”的挑战,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城市天际线几乎雷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朝鲜族的旅游景观以她独特的面貌和美好的风情,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对朝鲜族旅游景观的研究和分析,对我们保护和营造本地区、本民族的景观,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注释

[1](苏)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斯大林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2):294.

[2] 李华东.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375.

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篇3

关键词:朝鲜族传统音乐;困境;趋势

黑龙江省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而在众多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中,朝鲜族音乐文化就像白山黑水间怒放的一朵金色马莲花。黑龙江省的朝鲜族人从迁入此地时,就在这块黑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并延续了极具地域民族特色、璀璨丰富的音乐文化,在黑龙江民族音乐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系统地剖析当地朝鲜族音乐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研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延续与保护的策略和措施。不仅能对黑龙江朝鲜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更能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整体框架的构建、保存及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1 黑龙江朝鲜族音乐文化“社会转型期阵痛”及其原因

文化不但是历史的选择更是历史的记录薄。随着新世纪科学、信息、文化全球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1)朝鲜族传统音乐文化所依赖的社会结构在现实生活中正在消失。19世纪后期,大量朝鲜族同胞涌入黑龙江省,并聚居在那里,在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的三江平原及周边地区从事农业生产。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开拓性的辛勤劳作,他们渐渐形成以“村落经济”为元点的极具朝鲜族农业特色的社会共同体,以此为基础创造出了具有地域特点及农耕特点的朝鲜族传统音乐艺术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是:朝鲜族的农乐舞、劳动谣、抒情谣以及各种器乐等,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发展的。21世纪以来,朝鲜族传统社会生存模式受到了现代科技和交通信息发展的巨大冲击,传统的社会结构逐渐瓦解,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文化生活走向衰败,当地的朝鲜族群众也大规模地走出家门,走向国内沿江沿海地区甚至国外务工或经商。据初步统计,黑龙江省朝鲜族人目前仅在韩国务工的人数就占全省朝鲜族成年人口的70%以上。以前歌声缭绕生机盎然的朝鲜族“村落”沉寂了,只有一些看地守房的孤寡老人在向过往的人们讲述着曾经的辉煌和生机。这样产生的直接后果是,依附在“村落社会”中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必然会慢慢衰败的。

(2)民族文化价值理念的缺失使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失去精神支撑。改革开放是一把双刃剑,朝鲜族“村落”以往凝固呆板的生活被灌注了生机和活力,但也隐含了太多不稳定因素。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徘徊的年青人尤其感到迷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强烈的吸引着他们,而他们逐渐悖离原来的价值理念寻求自身发展;最终他们离开了传统的农村,融入到现代的都市,进而远离了自己的部落生活、语言文化,变成城市里的“农民工”。还有许许多多大学毕业的农村青年也不再回到老家,而直接融入城市现代文化中,导致农村除了老弱病残外没有生力军。那种传统的集体性的音乐活动在急剧减少,甚至萎缩消失,在此基础上的传统音乐的生命力也会逐渐衰退,直至终结。

(3)黑龙江朝鲜族音乐传承的老龄化问题。现在我国已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的阶段,老年人口增加,老年音乐文化孕育产生,它已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今社会的必然产物。近时期黑龙江省朝鲜族聚居地有不少老年艺术团在活跃着,各地的朝鲜族文化艺术机构对此给予了很多支持和扶助,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编排各类传统艺术节目,组织各种文艺演出,参加各种省、市级和全国的文化演出比赛。实践证明,他们现在间接成为了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照亮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前进之路。尽管这样,却不能回避一个事实,即表面的繁荣下隐含着致命的社会问题——曲高和寡,现今的朝鲜族青少年几乎摒弃了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老年艺术团变成保留民族文化艺术的唯一载体,但是朝鲜族老年艺术团的兴起伴生的是朝鲜族传统艺术的衰败,可以这样定义,朝鲜族老年音乐文化的出现就是民族文化走向衰败的主要标志。

2 对黑龙江朝鲜族音乐发展及传承问题的思考

2.1 创建和修补朝鲜族传统音乐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空间

(1)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力以赴修补濒临破损的朝鲜族社会群体。近年来,许多朝鲜族农民在国外工作,回国后到东南沿海城市买房定居,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并没有彻底变成都市市民,而徘徊游荡在城市现代文化的边缘,他们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和亲缘基础仍植根故乡,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建设好民族村,落实好相关政策,吸引他们回乡是完全可能的,他们回乡之后也一定能够成为新民族村和民族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2)努力为朝鲜族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目前很多在城市居住的农民,已经成了靠打工谋生的城市游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是经济发展的趋势,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绝对不能把自己的经济完全建立在打工基础上,我们必须尽快把他们的生存方式调整回原来的轨道上来,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努力改善居住环境、就业环境、投资环境和人文环境,发展具有现代气息的都市民族经济,为现代新型的都市民族文化创造发展空间。

2.2 积极扶持民族教育事业,使民族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1)贯彻落实民族教育政策,由于民族教育的特殊性,避免在“一律平等”的口号下将其抹杀,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扶持民族文化健康发展。

(2)在学校开展并强化双语教育,对本民族教师进行优先配备,营造并维护好民族语言氛围。在此基础上加强传统音乐教育,要开设朝鲜族传统音乐教学,教授一种至多种民族乐器。成立各种类型的学生传统音乐社团,校内定期举办以社团为主导的文艺演出。

(3)由于成年人在外工作,产生大量的留守儿童。对此,学校要设立专门的辅导机构,把民族音乐艺术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使他们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中,身心健康地成长,继承民族文化。

2.3 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民族音乐艺术活动

(1)建立健全朝鲜族音乐艺术活动的组织管理机构和监管系统。

(2)朝鲜族农村原有的文化娱乐设施要进行恢复和完善,广泛开展群众性的音乐艺术活动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民族音乐文化价值,增强民族向心力。

(3)朝鲜族各级艺术文化管理部门,应该努力探索研究城市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在发挥老年艺术团的文化传承功能的同时,建立朝鲜族儿童艺术团、少年艺术团、青年艺术团等不同年龄阶段的文化社团,组织策划好各种形式的传统音乐表演和比赛,激励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侃.朝鲜族传统音乐的特点和优点[J].朝鲜族音乐学报学院,2009(4).

[2] 刘志伟.同江朝鲜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同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5).

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篇4

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发展为本的价值目标取向

首先,着眼于民族精神的培养。就是让朝鲜族民族地区的新一代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好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学习和了解本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学生知乡、爱乡、建乡的思想感情,加强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和历史责任感,培育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

其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民族文化。在21世纪的今天,各种不同的文化都被卷入了的历史洪流之中,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人类是一个具有共同命运的整体,又显示出各具特色文化之斑斓色彩。正是这两种并存的趋向,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事实证明,只有承认各种文化的差异性与独特性,才能真正找到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基础。繁荣民族文化、繁衍民族历史、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是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先进本文由收集整理文化的需要。保护好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民族文化,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更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贡献。因此,要教育学生自觉担负起繁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

第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态度;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朝鲜族民族地区学校应积极挖掘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品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为青少年健康快乐的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使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更加健康和完美。

二、凸显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适应性的内容取向

首先,突现民族性。民族性表现在每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之中,民族性是我校开发和建设校本教材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中国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移过来的跨境民族,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其自身自然带着朝鲜族所共有的民族属性和文化传统。在这一点上,朝鲜族区别于中国的其他民族。另一方面,朝鲜族又同中国的其他兄弟民族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文化大环境中,并吸收周边兄弟民族的文化因素,以丰富其民族文化。这一点上,朝鲜族又区别于朝鲜半岛的朝鲜人。这样,中国朝鲜族既具有朝鲜固有的民族特性,又拥有作为中华民族成员的文化特点。作为朝鲜族高中,我校校本教材主要从中国朝鲜族的迁入历史和中国朝鲜族文化的形成,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民族语言、宗教、风俗、服饰、饮食、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概述。朝鲜族文化来源于远古时期的朝鲜北方系统狩猎文化和朝鲜南方系统稻作文化。这样,朝鲜族文化在其文化本源上,体现出狩猎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双重性,前者使朝鲜族文化显得热情、奔放,后者使朝鲜族文化崇文尚礼。朝鲜族由于其特殊的地域环境和生存条件、特殊的历史传统与人文精神,其文化具有特殊性。他们面对残酷的自然环境,辗转迁徙,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他们强健的体魄和勇敢的精神,他们在不断创造和发展生活技能的同时,也创造和发明了如射箭、摔跤、跳板、秋千、朝鲜族象棋、朝鲜族拔河等健身娱乐的体育活动,体现了朝鲜族淳朴、善良、勤劳、勇敢、智慧、豪放、拼搏的民族精神。聆听着朝鲜族祖先在艰苦创造生活的事例,同学们深深地为先辈们不畏困难、艰辛开拓的精神所打动,跃跃欲试之情溢于言表。这也正是民族性格在下一代身上的表现。朝鲜族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民族气息。它采用人们所喜欢的民谣、神话、传说、民谭(故事)、民间剧、“板说理”等多种形式反映自己的愿望,表现了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和巨大的创造才能,歌颂了美好生活。我们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确定了四个单元主题,即“神话篇”、“生活篇”、“歌声篇”、和“时代篇”,以此来进行作品选编。

其次,紧贴时代性。民族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植根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校本课程的内容要紧贴时代的发展,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课程内容可涉及现实生活中一切领域,诸如科学教育、文化艺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或其他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有关的主题都可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源泉。建国以来,延边朝鲜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有着很强的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学生观看了由自己的乡亲或家长参加的比赛,倍感亲切,也极富感染性。传统体育运动至今仍被广大各族人民所喜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延边州每年9月3日在州政府的直接筹划下,这一单一的州庆日逐渐转化为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多彩的集庆典活动、文体活动、民族风情展览会、经济贸易洽谈会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朝鲜族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的文化得到了充实和提高,已经是闻名天下的一种美德。

再次,围绕地域性。民族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内的人们共同体。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美丽的长白山区,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54.8%,高原占6.4%,谷地占13.2%,河谷

平原占12.3%,丘陵占13.3%,基本上是“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整体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南、西北、东北三面向东南倾斜,以珲春一带为最低。整个地貌呈山地、丘陵、盆地三个剃度,山岭多分布在周边地带,丘陵多分布在山地边沿,盆地主要分布在江河两岸和山岭之间。东与俄罗斯滨海区接壤,南隔图们江与朝鲜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西邻吉林市、白山市,北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依托吉、黑、辽三省广阔的腹地,是东三省沟通海内外的重要窗口,也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人口、地理三个重心的交汇点,在联结亚、欧、美海陆运输格局中居于重要的枢纽地位。

最后,力求适应性。教材所选编的内容在体现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的基础上,最终要体现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因为青少年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教材建设只有取材于生活,从学生需求和认知特点出发,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具有可读性和实践性,方可有生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尽量寓教于乐,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在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中依据青少年学生活好动、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以及对朝鲜传统体育活动所表现出的极大的参与欲望,针对大部分同学对朝鲜族传统体育运动比较熟悉,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进行这类活动,都能来两手,可谓是驾轻就熟的实际,个别学生还说得头头是道、清清楚楚,在朝鲜族文学所选的作品中,尽量体现这些作品都是他们身边的人写的,有的作品甚至他们很熟悉的,作品的内容都是他们生活中的内容或能引起兴趣的故事、传说,甚至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歌词,通俗易懂、倍感亲切。在这种积极情绪的影响下,使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美术教材所选的就是让学生欣赏、学习人们在衣、食、住、行、宗教活动或等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学生徒手或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就能学会,非常实用。安全知识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必备的一些小常识,如防冻、防火、防煤气中毒、食物中毒、预防疾病等,通过典型案例、身边的事例,让学生可信、可学,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参与、合作、探究、体验为主的实施取向

校本课程应该整合知识学习、经验获得、能力和人格发展。校本课程应该根据开发主题的要求将所选择的课程内容按照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因素组织起来,融认知、技能、情意为一体,不仅要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特长,还要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性情,力争使所学的课程内容成为构筑学生人格内涵的有机养料。根据新课程的精神,我们编写教材力求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材有“知识区”、“思考区”、“探究与体验”和“实践园地”等板块组成,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组织形成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将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以室外延伸为主,包括参观、调查、实践、操作为主。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循循善诱,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以人才培养为主体多层次开发取向

课程资源是开放的,有待于全社会关心参与。学校的教师和

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篇5

关键词 朝鲜族 青少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 认知 传承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朝鲜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地域特色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和内容多样的民族。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进步的冲击,各种文化形式交相融合,更多的年轻人趋于追求潮流文化,对本民族原有的特色文化及意识形态认识有所下降。本文通过数据对朝鲜族青少年对本民族的非遗的认知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加强朝鲜族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的方法。

1朝鲜族非遗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关于非遗内涵的理解, 同志曾在2007年参观中国非遗专题展时指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晶。作为中华民族一部分的朝鲜族的非遗同样包括:(1)口头传统, 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风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

2问卷设计及研究过程

朝鲜族青少年正处于学习文化知识,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是本民族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主力军。本研究以大连市朝鲜族学校为研究对象,根据该校性质及在校学生情况,选取初高中共计7个班的学生,以此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

问卷发放采用的是目的性随机抽样调查法,按年级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125份,回收率为83.3%,其中有效问卷105份,有效率为84%。样本中初中生58名,高中生47名,分别占55%和45%。本研究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利用SPSS13.0对问卷所获数据进行处理,以期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3朝鲜族青少年对本民族非遗的认知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3.1整体认知水平较低,非遗认知差异较大

在有效问卷中,对非遗概念听说过的同学有90人,占总人数的85.7%,但其中有76人对非遗的概念很模糊,占总人数的72.4%,可见,只有27.6%的同学对非遗概念有很清楚的认识,由此可以看出,朝鲜族青少年整体对非遗概念的认知水平较低。

3.2整体关注度较低,关注方面差异较大

在调查问卷中,有关于对具体非遗项目的认知度考查的题目,发现朝鲜族青少年对非遗项目中传统音乐和传统体育的的认知度较高,明显高于传统曲艺和传统文学,具体数据如下:在对朝鲜族传统音乐认知度调查中,四个选项全部知道的占45.72%;在对朝鲜族传统体育项目认知调查中,四个选项全部知道的占38.47%。但是,在对朝鲜族传统曲艺认知调查中,四个选项全都知道的的仅占5.72%,而对传统文学作品的认知调查中,四个选项全都知道的仅占1.91%。

3.3非遗保护责任感不强,保护意识淡薄

问卷第三部分对非遗保护意识进行调查,在朝鲜族非遗保护与我有很大关系这一题目中,选择“不同意”的人数占4.58%,选择“一般”的人数占16.34%,选择“同意”的人数占28.76%,而选择“很同意”的人数仅占50.33%。从数据来看,只有一半的人认为朝鲜族非遗保护与自己有很大关系,反映了朝鲜族青少年对本民族非遗保护的责任感不强。

3.4非遗传承态度积极,不同形式差异较大

在如何看待让朝鲜族非遗文化走进课堂这一题目中,表示不赞同的占72.12%,表示很赞同的占6.73%,表示无所谓的占21.16%,而选择舞台剧,知识竞赛,手工技艺大赛,微电影,民俗节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8.49%,14.33%,15.63%,17.19%,18.24%,可见,朝鲜族青少年对文娱形式非遗教育参与意愿较为强烈,对开设选修非遗课程意愿较低。

4研究建议

朝鲜族非遗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与传承它们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根据本研究的调查分析,针对提升朝鲜族青少年对本民族非遗的认知、保护与传承提出以下建议。

(1)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非遗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德育教育资源。政治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和说服力,要建立在丰富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正确政治方向的指引下,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和历史文化,才能使学生们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启发和教育。

(2)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即通过对青少年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3)由于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学的根在民众生活之中,非遗教育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走进田野。在课堂实践环节中,可以采用教唱民俗歌谣、学讲民间故事、演练民俗游戏、观看民俗现场展演或音像资料等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认识、理解、接受并承传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学传统。

受201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412026013)。

参考文献

[1] 崔明玉,高小岩.论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保护[J].菏泽学院学报,2009(1).

[2] 于富业,柳慧.论吉林省朝鲜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 许辉勋,金毅.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其对策[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4] 程琳,刘丽华.教育传承视角下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研究[J].时代教育,2013(13).

[5]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篇6

关键词:民俗文化;与时俱进;边境城市;宣传设计

黑龙江民俗文化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是更为重要的民俗文化体现,黑龙江民俗文化是丰富多彩与时俱进的。黑龙江省边境城市的宣传设计离不开黑龙江的民俗文化,可以说边境城市的宣传设计与黑龙江的民俗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要对城市进行宣传设计,首先要了解城市文化特色。

1 黑龙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丰富多彩的少数民俗与黑龙江的民俗文化密切相关,并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也逐渐融入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由于黑龙江省位于中国最东北部,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冰雪资源尤为丰富,使得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少数民族为了抵御严寒,强身健体,增加精神文化生活,而产生了独特的冰雪文化习俗,包括雪雕、冰雕、泼雪、滑冰、滑雪等技艺竞赛及游戏活动。满族是冰雪体育活动最丰富的少数民族,主要包括跑冰鞋,抽冰尜、冰上足球等都比较擅长,其他各少数民族的冰雪体育运动也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争奇斗艳。

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消失了一些冰雪体育运动,一些则融入了新鲜的内容,并逐渐发扬光大,从而新的冰雪文化脱颖而出。如哈尔滨的雪博会、冰雪大世界都成为了全国乃至世界名闻的冰雪文化。

黑龙江省的赫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赫哲族起源于东海女贞赫哲部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同江市、饶河县、抚远市。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锦三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赫哲族人赖以生存的一项生产活动就是狩猎。其狩猎工具主要有猎犬,是猎人捕兽的有利助手,护身的好卫士,又是拉雪橇的蓄力,是狩猎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赫哲族人又能歌善舞,很多种类的舞蹈流传至今,有萨满舞、叉草球舞、鱼鹰舞、篝火舞等。赫哲族人民似乎天生具有艺术天赋,赫哲族妇女的绘画刺绣都很精巧,尤其是图案艺术,样式多、造型美,其内容大多反映渔猎文化生活,其原料多是鱼皮、鱼骨等做的工艺品。鱼皮剪纸,以表现动物的最为多见,赫哲族人是黑龙江艺术最天才的代表者。

朝鲜族应该是我们生活中 最为熟悉的一个民族了。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特别是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居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朝鲜族也具有它的民族风俗特色。

朝鲜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为短衣长裤。男子上衣斜襟无扣,用布条打结外加坎肩,下衣裤肥大,裤脚系带。妇女短衣协进无纽扣,以彩带为结,长裙分为缠裙、筒裙(只限婚前)。老年妇女多穿白色长裙,中年妇女多穿缠裙,长及脚跟。年轻妇女的裙幅多为色彩鲜艳的绸缎。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胶鞋,劳动时穿草鞋。女子穿船形胶鞋。现在除节日或民族集会外,朝鲜族基本不穿民族服装,和汉族以基本没有差别。

朝鲜族的饮食也极具特色。朝鲜族以米饭为主,多为大米饭、二米饭、汤是每餐必备,尤为喜爱大酱汤。朝鲜族的特色以辣食泡菜主食以冷面最为著名。

2 边境城市宣传设计的传达

从人类文明史上考察,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城市受地域的限制,地域文化受一定的历史人文条件的影响而各具特色,并与其他地域相区别。

有人曾说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也就是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的东西才能在世界文化宝库里占据一席之地。现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形成,在艺术设计领域,由于国外艺术思潮的引入,我们的审美观也产生了动摇,许多作品也越来越远离民族个性和本土化。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城市形象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的一项无形资产,边境城市地域特色显著 ,城市形象设计尤为重要。城市形象的视觉传达设计是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基础性工作

中国异彩纷呈的传统艺术文化都是设计师的创作源泉,在边境城市宣传设计中,要让传统的民俗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任何文化设计都需要以传统艺术文化为依托,才能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因此边境城市宣传设计需要从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的元素中汲取营养。

3 如何将民俗传统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相结合呢

中国的传统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主要体现在,造型、色彩的运用、民俗元素的内在精神及所营造的意境这三方面上。

在造型上,北京2008年奥运会,中国结的设计就是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民俗元素。中国结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它原本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后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周朝人随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国结为装饰,而战国时代的铜器上也有中国结的图案,延续至清朝中国结才真正成为了盛传于民间的艺术。 当代多用来装饰室内、亲友间的馈赠礼物及个人的随身饰物。因为其外观对称精致,可以代表中国悠久的历史,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故命名为中国结。中国结中,有:双钱结、纽扣结、琵琶结、团锦结、十字结、吉祥结、万字结、盘长结、藻井结、双联结、蝴蝶结、锦囊结等多种结式。中国结代表着团结幸福平安,特别是在民间,它精致的做工深受大众的喜爱。

在色彩上,每一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颜色暗示及寓意,世人对某一种颜色的心理感受不同,世人对某一种颜色的喜恶往往源于地域的差异和民族的风俗。色彩随着民族的地域、文化、民俗等而缤纷无限。民族服装的颜色,器物的颜色也有着不同的特色。

民俗传统元素是边境城市的显著特征。其传达的精神与意境在现代生活中仍有延续,更有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水木清华的地产广告就较成功地结合了中国画传统技法与现代设计。设计师进行了大胆的剪裁取舍,表现了灵动的空间和浓郁的诗意,画面情感交融,传达出如诗如画的境界。

边境城市的宣传设计体现了城市生活者和居住者的城市生活品质,城市宣传设计是人们对城市的一个认知符号,能体现城市的特性,文化形态的个性化。边境城市的宣传叙述着城市文化,并在城市运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更应该了解黑龙江省的民俗文化,更应重视边境城市的宣传设计。

参考文献:

[1] 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柯玲.中国民俗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白光润.中国边境城市[M].商务印书馆,2000.

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篇7

关键词:朝鲜族;文化;发展;农乐舞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157-02

一、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之文化溯源

国务院总理曾经指出:“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句话的理解:第一,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第二,它是民族智慧的象征;第三,它是民族精神的结晶。”这是多么精辟的见解,多么高度的概括,多么真诚的关怀呀!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追根溯源是迁入文化。源于朝鲜半岛,始于中国东北。视歌舞如命的朝鲜族,在背井离乡移居中国时,尽管迁徙的环境极为艰难,但谁也没有抛下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据确切记载:史学家们发现至迟在明末的抗金斗争中,已经有大量朝鲜族军人留居中国,他们是朝鲜族移居中国的先声。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是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的发源地。据载:早在1928年,朝鲜江原道春川郡新东面沙岩里的一部分农民,移居到汪清县影壁砬子后,举着写有“农者天下之大本”七个大字,悬挂野鸡头的农旗,便玩起了“四物乐”甩起了象帽舞。这在中华大地上,乃最早出现的农乐舞(象帽舞)。

《汪清县志》记载,“由朝鲜族古代祭祀舞蹈《镇地神》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成,现在已成为朝鲜族群众喜闻乐见、每逢年节民间便有《农乐舞》表演。”

二、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之文化传承

温总理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几百年、几千年传下来的,为什么能传下来,千古不绝?就在于有灵魂、有精神。一脉文化传万代,千户不绝是真魂。”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起初一开始便出现了传承中变迁,变迁中传承的趋势,其原因有“五个不同”:

1、迁出地区的不同,导致传承的不同。从他们迁出的地区来看,遍及整个朝鲜半岛(八道)。其顺序为:行由图们江、鸭绿江对岸的咸镜道、平安道朝鲜人率先移出,后来连庆尚道、全罗道等相隔甚远的朝鲜人,也都纷纷迁往中国。一句话,他们来自整个半岛,四面八方。所以,他们在中国形成的“农乐舞”,也不可能是哪一个地区、哪一个门派的单项型农乐舞,而是打破过去农乐的区域性界限集各道、各派之所长形成的综合型农乐舞。

2、迁入地点的不同,导致传承的不同。从他们的移居住地来看,主要为东三省。大都选择的是那些人烟稀少的深山密林、并非是热闹非常而广阔的平原大川(原因是当时满清政府所颁布的极为严厉的封禁令有直接关系)。比如吉林省延边地区的汪清县、安图县、和龙县、延吉县(现今龙井市)等山川沟壑;吉林地区的舒兰县;黑龙江省鸡林县;辽宁省的沈阳市金家满村等相对偏远的地带。加之,当时在华朝鲜族移民中,根本找寻不到一位编导级的农乐家或精通各道农乐的民间艺人,所以不可能原原本本的照搬古式农乐舞,只能以群体智慧变通中组合成“杂牌型”移民特色即中国特色农乐舞。

3、活动起始的不同,导致传承的不同。从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出现的时间来看,尽管因口传之不全面,文字亦不明确,但可以肯定(专家共识)的是,在华最早出现“农乐舞”的地方是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鸡冠砬子影壁村。

4、环境条件的不同,导致传承的不同。从他们的表现形式来看,由于中、朝人文历史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得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发生了必然性的变化。虽然参照的是原在朝鲜时各自跳过的农乐舞(如踩地神、都列巫戏),表现的却是中国聚居环境条件下,为开创新生活与天斗、与地斗,白天在野外耕耘,夜里在地头跳舞娱乐(除四季祭祀祈祷外)的现实生活场面。因此,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迁徙初期虽有一些祭祀型的祈祷内容,但更多的是生存自立、自娱、自乐的中国特色或中国某地方特色的小群体意识。

5、乐队阵势的不同,导致传承的不同。从乐队的阵势来看,原在朝鲜时跳的农乐舞具有“大而杂”的特征。乐队一般分为大编组、中编组、小编组,其顺序为喇叭、太平箫、上剑、副剑、从剑、钲首长鼓、副杖鼓、首鼓、副鼓、首法鼓、副法鼓、三至八面鼓及铜锣、铮、大鼓、小鼓、洁鼓、长鼓、喇、螺角等等,整个农乐由十二段三十六个支曲构成,全部演出需要好几个小时才能完成。而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乐队具有“小而精”的特点。他们视“宇宙万物为一体”,一般只设一个乐队编组,仅由小金、长鼓、圆鼓、大锣等打击乐和唢呐、洞箫、短笛等辅吹奏乐构成。整个农乐一般仅是三段九曲而已。全部演出,主要以象帽舞和手鼓舞为核心,把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尤其是乐队里的小金、长鼓、圆鼓、大锣,分别扮演着雷、雨、云、风的“四物角色”。

总之,集朝鲜八道之所长,在传承中改编出来的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更具有别样独特的粗犷性、热闹性和娱乐性。

三、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之文化创新

温总理指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保护,也要继承、发扬和创新”。因为,只有继承才能创新,而继承的前提是有效地保护、发扬和创新。

忆往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在沧海桑田的岁月变革中,中国朝鲜族祖祖辈辈以执著的追求和集体的智慧,根据不同的时机,不同的节庆,不同的内容,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了别具特色的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回顾其发展路程,大体上主要经历了如下三个创新发展阶段:

一是由田间文化向舞台文化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全国各地以欢庆为主要内容的舞台演出的频繁推出,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也由过去的民俗化(田间)走向了舞台化。在这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一位优秀舞蹈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他就是赵德贤。

二是由舞台文化向广场文化发展阶段。“”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在延边频繁出现了舞台化的广场农乐舞。目前,这种表演方式不仅在延边时常可见,而且还走出延边,奔赴全国。

如1988年9月25日,汪清县农乐舞艺术团赴去南省在“全国部分省区广场舞民间比赛”上,大展“广场农乐舞”风采;1989年10月1日,国庆40周年期间,他们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了一场又一场震惊世界的农乐舞演出。

随着广场农乐舞的出现,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的表演形式发生了又一次巨变。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三大特点:

第一,广场农乐舞,必备特殊的队形。主要是利用特殊的表演环境,展以庞大的舞蹈队形,有节奏地反反复复变换出,大大小小无数个精彩的大圆型、三角型、丁字型、交叉型等,各种富有观赏性的表演形状。比如剧场农乐舞,只需考虑好正面一个视角效果就可。而广场农乐舞,必须考虑好前后左右上下六个视角效果才行。可见其难度之多大,要求之多高。

第二,广场农乐舞,必备充足的人力。那么大的广场,那么大的空间,全靠人的舞步、队列、舞型去填补,还要直观的表达出其波动、壮观和美妙,甚是需要表演队充足的人力体力和耐力。比如在舞台上是只需二至三人或者五至七人来甩中象帽就可,而在广场上得有一大批人去群甩。既要顺着各种队形变换着甩,还要穿插一批甩长象帽的角色,甩出12至32米长的不同色彩的飘带,方能把表演推向高潮。

第三,广场农乐舞,必备齐全的道具。要满足广场空间大、舞距长、变形多等条件,不仅配备手鼓、长鼓、平鼓及唢呐洞箫,而且还得配备大鼓、大锣以及彩车、花轿等乐具、舞具和道具,方能在来回奔跑或狂舞飞甩中,形成强大的舞之海洋,人之巨浪。比如2012年8月5日,由汪清县组织1050人表演的象帽舞,挑战吉尼斯纪录获得成功。

三是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发展阶段。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也和其他民间舞蹈一样,开始步入由传统向现展的新阶段。就其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而言,亦可分为传统农乐舞(原生态)和现代农乐舞。这里讲的传统农乐舞是指迁徙初期,中国朝鲜族集朝鲜各道古老原始舞蹈之所长,重新改编的综合型农乐舞。现代农乐舞是指“”后期,特别是第四代传承人在中国朝鲜族传统农乐舞里,融入杂技、武术、秧歌以及芭蕾舞、街舞之所长,创新改编的现代型农乐舞。

可见,中国朝鲜族早期传统农乐舞也曾是田间的,而不是剧场的、是自娱的而不是规范的、是省力的而不是刻意的、是传承的而不是创编的。反之,中国朝鲜族后期现代农乐舞作为一门世界级文化“艺术”,必须反映现实,反映时代精神,必须有独立的文化思维和文化象征。既严格的舞台性、表演性、观赏性、规范性、刻意性和创新性。

为了进一步适应上述综合属性,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专家,特别是汪清县农乐舞艺术团的负责人及艺术家们,可是用尽了脑子,费尽了心思,想尽了办法。比如在象帽制作上――由过去的用葫芦瓢、铅盆或纸糊象帽、草扎象帽,改为塑模统一加工。颜色由过去的一概黑色白边,改为红黄蓝等多种;转轴,由过去的木制单层轴,改为铁制双层轴;甩杆,由过去的自行车扶条改为钢丝绳、尼龙绳等以绳代杆;杆珠,由过去的算盘珠子改为亮丽的玻璃彩球;帽花,由过去的纯白花,改为象征金达莱的粉红花;甩带(飘带),由过去的白窗户纸条,改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专用甩带。

又如在象帽舞甩法上――由过去的一人只能单甩一种短象帽舞或一种中象帽一种长象帽,改为一人三甩,即不仅能甩短象帽、中象帽,亦能甩长象帽。而且由过去的长象帽仅甩12米,已可甩28米,甚至32米(称之谓世界之最,由中国朝鲜族所创)。

综上而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历经提纯化、高雅化、理性化、技术化的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已是取自传统,却又具有独立于传统之外的文化属性和审美属性的,一种引人注目的特色产物――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注释:

①载自国务院总理在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所做的讲话。

②2009年,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等26个项目,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③农乐舞在中国东三省,特别是吉林省延边地区流传最为广泛。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主要以汪清县为代表,全国著名的“象帽之乡”百草沟镇亦在此县。

④2010年中央电视台与凤凰卫视联合摄制的长篇纪录片《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纪实》和2010年3月由中国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史》(汉化版)。

⑤“三神”,指天神、地神或人神(檀君王、农神)。

⑥“四祖”,指已故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

⑦《中国朝鲜族风俗百年》,由政协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委员会编,千寿山(朝鲜民俗专家、副研究员)执笔。

⑧朝鲜族祭祀或拜祖时,不许点香而是点香木或是蒿草。

⑨这位专家名叫崔虎旭,系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68岁)。

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篇8

关键词:中国动画;民族性;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25-02

引言:动画的民族性审美特征是动画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动画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画的民族性是在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这其中不仅涵括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还渗透着人们的民族精神。所以说,中国动画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动画的民族性审美特征

(一)声音的民族性审美特征

中国动画的民族性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声音、画面和主题上,在动画的声音设计过程中,要与画面相配合,突显出民族特性。动画的声音主要包括音效、语言和音乐等,想要实现声音的民族性审美特征,必须在音乐的适配器、旋律、音调和调性等全面做到具备民族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声音和画面的相统一,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中国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在动画片中的背景音乐就适当地运用了民族音乐。其中在将军很无助的时候,响起了琵琶古曲,实现了画面和音乐的完美结合,起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而且在整部动画片中,贯穿民族音乐和戏曲的音响,始终渗透着浓重的民族气息,给人一种新鲜感,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动画的民族化发展。

中国动画片的经典《大闹天宫》中使用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巧妙的构思,从而展现出了动画片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有机融合。在动画片中,吸收了我国传统京剧的动作体现在人物的动作表演中,而且人物的对白也借鉴和创新了传统京剧艺术的对白,体现出了动画片的独特艺术性。与此同时,在音乐的适配器选择上,动画片选择了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的戏曲锣鼓打击乐,更进一步加重了音乐的民族性。在《大闹天宫》中,动画片借鉴了京剧中的锣鼓伴奏,以此配合孙悟空降妖的打斗剧情,在节奏鲜明的锣鼓点下,人物动作和镜头的转换衔接性非常好,这就进一步体现出了动画片中的人物动作的节奏感和情景的现实感等,具有鲜明浓重的民族性。

动画片《牧笛》的音乐曾经被称为中国最动听、最美妙的音乐,其采用的是民族吹奏乐器竹笛。在动画片的进入部分,伴随着清脆悦耳的竹笛声,一条黑色的水牛从山清水秀的画面中缓缓而出,水牛背上坐着一个孩童,逐渐出现在观众的视线,可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通过优美的竹笛声吸引观众。《牧笛》是中国动画片中以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声音画面而备受欢迎的经典作品,其中不仅体现了竹笛声的美妙,还展现出了我国的动画片的民族性审美特征。

(二)画面的民族性审美特征

就中国动画的发展来看,中国动画不仅取得过很多令人引以为傲的成就,而且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从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上,中国动画界曾经制作过很多独具民族特色的水墨动画、剪纸动画和木偶动画,这些动画作品的存在是中国动画成熟发展的象征,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小蝌蚪找妈妈》是我国的第一步水墨动画片,还有《牧笛》和《山水情》都在国内外市场上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山水情》荣获国际动画电影节和莫斯科电影节奖项,其中的水墨画技巧和表现手法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动画中使用水墨画的技巧,所展现出的山水画面,更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动画的意境,从始至终饱含诗意,让观众一直陶醉在美好、自然的山水之中。而且这部动画中还使用了古琴音乐,从而加深了动画片的深刻意蕴。尤其是结尾部分,少年的古琴演奏直接引发了动画的高潮,其中融入了师徒之间的真实情感,使动画画面随音乐而变化,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审美特性。所以,可以说《山水情》为中国动画赋予了充满诗意的生命力,向观众展现了中国的美好。

不仅仅是在艺术形式上,在画面的制作上,中国画一直在极力追求民族性的审美特征,其主要包括动画片的画面构图、任务造型、场景设计和动作造型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民族性。中国动画《大闹天宫》就是一部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动画片,其中吸收了我国戏曲艺术造型的特点,尤其是在脸部造型和舞台设计方面,都体现除了中国的民族风格特色。不仅如此,还有在色彩和布景等很多方面,都借鉴了我国古代的绘画艺术和年华艺术特色,同时融入了传统的戏曲表演艺术,使得动画惟妙惟肖,以至于现在我们对于孙悟空的记忆大多停留在鲜红和明黄相间的京剧服饰造型上,可以说这部动画片是中国动画史上的辉煌印记。而且《大闹天宫》鲜明的民族特色一直都是我国动画产业的骄傲,所以说,想要在国际动画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具备一定的民族性审美特征。

(三)主题的民族性审美特征

在中国,很多动画片的主题都是宣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其中《五子说》和《中华上下五千年》是典型代表。《五子说》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即《庄子说》、《老子说》、《孟子说》、《孔子说》、《孙子说》,这部动画片使用的画面十分简洁,语言通俗易懂,却仍旧将五子的中心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中庄子说的主要特点是诙谐幽默,大多是以做梦为主要题材。老子说是以道家学说的无和有进行对比,将道家的无求无为学说体现了出来。孟子表达的是儒家思想,简洁有力,对人生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孔子是儒家学说之首,是万世千秋的师表。孙子说的主要内容是孙子兵法,动画中出现的大多是计谋和战争的场面。这些主题题材能够让观众通过观看动画片的形式对我国传统的文化加以深入了解,从而认识到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深刻体会到民族精神,实现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华上下五千年》主要是通过动画片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民族文化。

中国动画主题的民族性审美特征不仅仅是从民间故事取材,最重要的是借助动画片的艺术形式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体现出中国伟大的民族精神。我国有很多优质的动画片的取材都是民间故事和传说。其中《哪吒传奇》引用了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哪吒出生便力气巨大,女娲将他看作是人间的正义化身,而石矶是邪恶力量的化身,她一直想要占有哪吒的力量,却屡遭惨败,后来萌生杀心。但是哪吒在女娲等人的帮助下,与石矶展开了斗争,历经艰难险阻,终于战胜了石矶,成长为一个英雄。这部动画片对英雄主义和不畏惧艰险的精神进行了鲜明的刻画。人们通过观看这些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的动画片,能够受到很好的启发。

(四)题材内容中的民族性审美特征

中国的动画创作所具备的主要就是教化作用,我国拥有上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有极具感染力的文艺思想。而且将励志的家喻户晓的故事改编成动画,不但会吸引更多的观众,还能够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其中《哪吒闹海》就是来自于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国动画塑造了哪吒等具有中国民族精神和特色的人物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传达了我国优良的传统民族美德。中国动画始终是以我国传统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为基础进行创作的,主要就是使用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将教育观念和启示意义与民间故事融合在一起,制作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动画。

(五)表现手法上的民族性审美特征

中国的动画将传统的水墨画引进了动画设计中,其虚实结合的境界和轻柔生动的画面有效提升了动画的艺术感染力。中国动画主要使用了中国水墨画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实现了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设计,其中还使用了独具特色的动画拍摄处理技术,将传统水墨画的构图和形象进行精细化拍摄,然后以连续播放的形式,构成虚实结合的、生动形象的中国动画。我国的第一步水墨动画片是《小蝌蚪找妈妈》,这部动画所借鉴的小动物和水墨画来自于齐白石的水墨画。还有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最普遍的传统装饰艺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特殊意义。剪纸的材料成本很低,而且制作工期短,适应范围广泛,样式更是千姿百态,所以在民间很受欢迎。而且剪纸艺术不但体现出了人们的民族性审美倾向,还饱含着深刻的民族精神,是一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剪纸动画主要就是通过剪纸的造型将故事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表现出来,剪纸不仅能够刻画人物形象,还能够剪成具体的道具和装饰品,将动画的色彩等体现得更加真实、生动。在动画的拍摄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剧情,将人物和景物的活动细化成各种不同的姿势,在人的操控下,活动关节,采用逐格摄影的方式进行拍摄,产生生动形象、连续的动画影像。中国动画中还有一种形式就是木偶动画,是从木偶戏发展而来的,曾经风靡一时,其中《阿凡提》是大家最熟悉的木偶动画片,是根据新疆的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在动画片中对西域的民族风情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再加上造型和对白的夸张幽默,使得动画片深受人们的喜爱。动画中的人物造型使用的就是中国传统的木偶表现手法,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结语:中国动画在动画设计师和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实现了吸收和借鉴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创造独具民族性审美特征动画作品的伟大目标,在国际动画市场上占据了有利地位。但是,伴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动画设计者应该在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新完善,创作出更加受欢迎的动画片,从而实现中国动画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蕾,刘洋.中国动画的美学价值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6,(01).

[2]李淑龙.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探析[J].艺术教育,2011,(07).

上一篇:体育锻炼的益处范文 下一篇:网络安全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