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0:56

旅游资源的内涵

旅游资源的内涵篇1

[关键词] 旅游资源 保护性开发 内涵 要素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旅游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以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性大众社会活动。”现代旅游活动的日渐普遍,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旅游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但是,“一枚硬币有两面”,旅游绝非天生的绿色产业,如果开发与管理不当,旅游业在产生有利效应之时,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旅游资源是“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客体”,具有脆弱性、易损性特点,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极易遭到破坏,且旅游资源不可再生,一旦破坏,覆水难收。因此,现代旅游活动的风起云涌、旅游需求的飞速扩张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形成了强烈反差,滚滚旅游潮流所产生的旅游垃圾、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植被破坏、传统文化加速变异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旅游业向纵深层次发展,全球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许多省份纷纷建设旅游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等时代背景之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成为热门话题,引起了许多学科领域的学者及政府部门、企业人士、社会公众的关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提法随之而生。学者们从各自学科体系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观点,但目前的研究还是比较集中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保护意义的讨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观念的强调、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辩证关系的论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措施的探讨、旅游环境的保护等方面,而关于何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论论述则很少涉及。在此,论文欲对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理解。

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内涵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和对象,是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基础。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战略措施,这一理念直接源于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开发观点。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理论认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以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为特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负面影响为直接目的的旅游方式,最终目标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强调环境的美化与优化,协调人地关系与人际关系;在保护和开发关系处理上,坚持保护是开发的根本前提,保护与开发融为一体。事实上,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对传统旅游开发思想的革新,对其它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借助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论的启示,将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概念界定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以保护为根本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最大目标,强调利用性保护,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对旅游资源所进行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念具有以下内涵:第一,以保护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在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中,也提保护的问题,并把保护和特色、效益、市场等一起列为导向原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以市场和经济效益为先,保护则被忽视成一句空口号,很难落到实处,因此才出现了旅游发展中的诸多弊端和问题。而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中,保护为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诸如特色、效益、市场等其它原则必须居于保护原则之下,这彻底改变了传统旅游开发中 “保护”只能作为附属原则的地位。第二,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最大目标。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在全球性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不断加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下环境意识的觉醒,这一理论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1987年布兰特夫人向第42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为标志,在这份报告中,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根据unep《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目标体现为:让人们更加明白和理解旅游能给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在发展中维护公平;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保持上述几个目标所依赖的环境质量。在传统旅游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的实际操作中,经济效益总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和评价依据,而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常常是经济效益的陪衬。但保护性开发以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最大综合效应为衡量指标,以实现旅游业和旅游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最大目标。所以,保护性开发必然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第三,强调开发利用性保护。在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上,强调合理的开发、利用是积极有效的保护手段,强调通过合理利用来实现保护。即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积极的、开放式的保护,是把合理开发利用作为保护与持续发展手段的理念,这与封闭、保守的绝对性保护不同。第四,拥有一个以保护性开发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运作体系。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组成,使保护与开发得以紧密结合,且各环节都以“保护性开发、利用性保护”为指导思想,在管理上,借助法律政策、经济金融、科学技术、教育引导、社区参与等一系列手段或方式,以保证在实际操作中使保护得到真正落实。相比之下,在传统旅游开发中,缺少旅游监测环节和保护设施,并且,传统旅游开发以经济效益为首要原则和最大追求目标,再加之投资主体多元化,而政府宏观调控乏力,规划执行随意性大,所以,在传统旅游开发中,从早期的旅游规划,到中期的项目建设实施,再到后期的经营管理,都以经济效益为驱使动力,缺乏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和运作体系,科学利用与资源保护在政府、企业和旅游者三个层面上脱节。第五,开发过程前后联系、有机循环。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一般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三个环节组成,规划设计与建设开发、经营管理过程往往是分离的,这样,前期旅游规划中提到的保护问题很难在后期的具体实施建设、经营管理中得到落实,而后期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无法反馈回规划之中,致使规划因难以重新优化而成为纸上谈兵。与传统旅游开发过程的直线僵硬程式化不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过程是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有机循环体系,包括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如图所示。

       

三、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组成要素

从旅游角度而言,导致旅游资源受损的旅游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长期不断的大量涌入,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意识及观念,天长日久之后,必然影响到旅游地文化生态。而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的不良行为或游人过量造成的旅游环境超负荷运做,将直接导致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特别是影视摄制组等团体旅游者的商业行为 ,其破坏性更为可怕,电影《无极》剧组对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的破坏,电视剧《神雕侠侣》摄制组对九寨沟景观的污染,乃典型案例。第二,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业的经济性必然使追求经济效益成为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营管理的一大基本目标。所以,短期旅游经济行为与旅游资源的保护之间有一定冲突,但从长远看,旅游业的经济性与旅游资源的保护性是一致的。但是,在实践运作中,由于旅游经营者的素质不高、环境意识淡薄、法制意识淡漠、缺乏可持续发展远见等原因,旅游企业及旅游经营者一方面无法正确、深入地评估、诠释和表现旅游资源的价值与特色,导致粗制滥造的旅游产品及商业化旅游景观泛滥,另一方面,旅游景区点管理混乱,还有,因受丰厚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企业不断过度利用旅游资源,甚至出现“杀鸡取卵”式违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掠夺性开发。第三,旅游地政府及旅游决策部门的认识和行为。我国旅游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政府的认识和行为对旅游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在我国,特别是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先进有效的旅游管理及监控,旅游教育、旅游认识与旅游发展速度脱节,故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难免一些问题与事故的发生,造成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此外,某些政府官员认识错误,未经科学论证与规划,就任意进行旅游开发,致使旅游资源惨遭建设性破坏或破坏性建设。如云南的某一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当地政府以所谓振兴旅游业、扩大旅游收入的名誉,拆除了该城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耗巨资建造所谓“清式风貌”民俗文化一条街,使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惨遭毁灭性破坏。第四,旅游地社会公众的认识和行为。社会公众是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主人与最终保护力量,其关于旅游业及旅游资源的认识和态度对资源与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如以民族文化而言,其产生、传承、发展或衰退、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居民对其之认识、态度及实际行动。

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可归结为旅游者、旅游业、旅游地政府和旅游地社会公众四要素的组合。首先,对于旅游者来说,应注意环境意识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尊重和珍视自然赋予的物质财富及人类创造的精神价值,让保护成为自觉行为,做到文明旅游。其次,对于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来说,应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特点及经济价值,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在旅游经营中,务必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与章程,不能只讲经济效益,而不管环境效应、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再次,对于旅游地政府而言,应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上,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政府不能只注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及脱贫效果,必须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通过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手段为保护提供有力保障,重视并协调好政府、企业、旅游者、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全社会的旅游产业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最后,对于旅游地社会公众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对家乡的热爱,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正确看待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资源及环境的价值与重要性,明确自己所负有的责任与合理利用的权利;并善待与尊重旅游者,营造良好的旅游社会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16

[2]杨桂华 陶 犁: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7

[3]杨桂华 钟林生 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138~139

[4]罗明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述评[j].旅游学刊,2002(3):75~78

[5]陈忠晓 王仰麟:生态旅游刍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4):56~59

[6]傅岳瑛 刘 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旅游管理,2002(5):41~44

[7]司金銮:中国可持续旅游产业理论问题探讨[j].旅游管理,2001(5):29~32

[8]戴凡(译) 保继刚(校):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j].旅游学刊,1994(4):51~54

旅游资源的内涵篇2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摘 要:近年来休闲旅游需求快速增长,与之对应的休闲产品供应不断增多,竞争日益增强。丰富休闲产品内涵、提升产品层次成为增强旅游地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文章以江苏泰州为例,在对休闲旅游产品内涵解读基础上,对休闲旅游产品资源、环境、服务需求进行分析,探讨休闲产品内涵建设与产品层次提升的对策。

关键词 :休闲产品;内涵建设;层次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7-0091-05

收稿日期:2015-04-28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YBB33);泰州学院校级重点课题(TZXY2014ZDKT002)

作者简介:杨美霞(1963-),女,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人,泰州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环境保护、旅游规划与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8420元,已经达到世界银行标准中的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经济的发展、闲暇时间的增多,有力地推动了休闲旅游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国民的休闲意识不断提升,休闲需求不断增加,休闲旅游已经成为人们追逐的一种时尚,以休闲、娱乐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不断涌现,休闲旅游快速发展。正因如此,学术界对于休闲旅游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相关研究也不断涌现。何桂香(2010)对我国休闲旅游研究领域热点问题综述表明:我国休闲旅游研究集中在乡村休闲旅游、生态休闲旅游、体育休闲旅游、城市休闲旅游等休闲旅游类型的研究,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休闲旅游产品、文化与休闲旅游、休闲旅游资源、休闲产业等[1];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许多地方积极投身到休闲产品打造的行列中,如成都提出打造“中国休闲之都”、 杭州提出打造“世界休闲之都”[2],休闲旅游产品随之丰富起来。不仅以城市、乡村、自然景观区等为依托的休闲旅游产品不断产生,甚至以某种生活方式为依托的休闲旅游产品也也引起市场关注,如江苏泰州开发“水城慢生活”为主题的系列旅游产品,获得了市场的关注与认可,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然而,随着休闲旅游关注度提升,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取胜,必须加强休闲产品内涵建设,提升产品层次,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本文以江苏泰州为例,探讨休闲产品内涵建设与产品提质升级的对策。

一、休闲旅游产品的内涵与层次

休闲旅游是旅游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活动,是人们在异地进行修养、健身、消遣、娱乐等以达到消除身心疲劳、发展自我的形式简单、气氛轻松、费用适宜、重游率高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3]。对于休闲旅游产品,学术界还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不同学者从各自研究角度给出了解释,如梁朝信(2006)指出休闲旅游产品是指旅游者以休闲活动为目的,借助一定的自然或人文环境,通过较轻松的旅游活动方式,使身体心理愉快、精神放松的旅游[4];从佳琦(2010)提出休闲旅游以“休闲” 为基本特征,休闲旅游产品也以情感需求、文化消费和娱乐体验为内涵,强调休闲和注重文化体验。[5]笔者认为,梁朝信提出的概念所强调的是旅游的形式,其内容等同于休闲旅游;从佳琦将休闲旅游与休闲旅游产品区分开来。笔者认为:休闲旅游产品应该是支撑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游客选择休闲活动所关注的核心元素,是旅游经营者为满足游客进行休闲活动的需要,以休闲者的动机、特征为导向,凭借一定的旅游吸引物和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和,休闲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类型之一。从这个角度讲,休闲旅游产品的构成要素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交通和旅游服务等内容,以情感需求、文化消费和娱乐体验为内涵,但在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交通和旅游服务等要求上又与其他旅游产品有一定差别。

休闲旅游产品层次是一个比较概念,具有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学、宗教、民俗等内涵,拥有优良服务和优越的条件,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能力。能够满足旅游者情感、文化、娱乐体验等需求、具有极强吸引力的产品,属于高层次旅游产品。

二、休闲旅游产品的资源、环境、服务需求分析

(一)休闲旅游产品的资源需求分析

休闲旅游是休闲与旅游的集合,它使传统旅游从内涵到外延得到了延展和提升。从内涵上,旅游者不再只为了观光、游览等目的,而更多的是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从外延上,旅游活动的范围更大了,不再完全依赖旅游景点[5],甚至出现无景点旅游现象。如,利用节假日到城郊游憩带开展、垂钓等活动。休闲旅游更关注旅游体验,通过旅游实现身心放松等目的。因此,休闲旅游对旅游资源的要求多元化,与传统观光旅游相比较,休闲旅游对旅游资源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

1.休闲旅游产品对旅游资源品位的要求降低

休闲旅游实质是通过旅游来休闲,离开定居点到异地观光、娱乐、健身,以此放松身心、修身养性、实现自我,而游览观光已经弱化成为旅游中的一小部分[6];而传统的观光旅游以游览高品位旅游资源为主要目的,对旅游资源品级的关注度很高,往往选择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区参观游览,如九寨沟、张家界等。地处江苏中部的泰州,是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虽然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且生态环境优越、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名胜古迹较多,但因缺乏高品位、强吸引力的观光旅游资源,2005年前,这里的旅游业几乎为零。随着旅游业态逐步发生变化,以休闲、娱乐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不断受到市场青睐,泰州以“水城慢生活”为主题的休闲旅游逐步引起市场关注,旅游业发展迅速,2010年接待国内游客达 1072.8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113.34亿元。如果游客关注旅游资源的品级,泰州旅游不会有今天的发展水平,这充分说明休闲旅游产品对旅游资源本身的要求降低了。

2.休闲旅游产品依托的旅游资源更加丰富

观光旅游时代,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与科学研究价值是保证旅游产品的旺盛生命力的源泉,是增强旅游产品识别度、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所在。与观光旅游相比较,休闲旅游对旅游资源的关注范围更加宽泛,除了资源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与科学研究价值外,对资源的娱乐价值、体验价值、康体健身等价值都十分关注,使得旅游资源的范畴不断扩大。如江苏泰州的“慢生活”方式与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形成鲜明对比,成为有特色的休闲旅游资源受到游客喜爱。

3.休闲旅游产品更注重旅游资源的参与性

休闲旅游人群希望在自由自在的方式中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更关注参与度。特别对能够亲身参与、提升愉悦度和体验质量的资源关注度很高,诸如登山、森林度假、攀岩、漂流、冲浪、垂钓、温泉、滑雪、歌舞、演出、、美食、乡村田野、独特文化、体育赛事等项目比较喜欢,在参与中提高体验质量,产生美好的回忆。

(二)休闲旅游产品的环境需求分析

1.休闲旅游产品的人文环境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休闲旅游者大多来自城市,这些人群中大部分日常工作压力大、节奏快,交通拥堵现象普遍,从心理上和生理上产生压抑感和匆忙感,因而更加迫切地需要通过休闲度假得到放松[7],因此,对休闲环境要求不断提升。游客向往那种悠然的生活方式、安静的生活环境,渴望通过暂时改变日常生活环境,远离生活工作的紧张氛围,以消除身体疲劳、放松心情、调剂生活、恢复健康,因而温馨、友好的人文环境是休闲旅游产品所渴求的。江苏泰州“水城慢生活”的定位就充分利用了泰州良好的人文化境和特有的生活方式,与其他城市特别是周边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和人与人的交往方式形成鲜明对比,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生活感受、提供种种满足,因此受到游客喜爱。

2.休闲旅游产品的生态环境需求分析

作为主要休闲客源地的城市普遍存在人口多、环境问题突出问题,人均空间占有率低,绿地覆盖度较低,空气清洁水平低,因而生活在大城市的居民,对优越的生态环境特别渴望,在选择休闲目的地时对生态环境质量十分关注,优越的生态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健康安全的绿色食品供应等往往也成为重要的关注因素。如江苏泰州拥有优越的生态环境,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垛田风光、水上森林等半自然农耕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深受游客喜爱。

(三)休闲旅游产品的服务需求分析

休闲旅游是人们为了获得一种自由、放松的感觉,把自己从日常工作环境和压力中解脱出来,外出旅游希望不再操心烦神,这就需要良好的服务。因此,游客对休闲地服务质量要求较高,除希望休闲地拥有和谐的人文环境外,对良好周到的服务、便捷的交通运输和较好的设施设备条件十分关注。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自驾车休闲游、自助休闲游市场不断壮大,对旅游地的道路标识、咨询服务、宣传资料、自导式服务等解说系统构建提出较高要求,对旅游地交通秩序关注度提升,为游客创造一种满意的、高质量的服务是休闲旅游地必须关注的问题。

三、休闲旅游产品内涵建设与层次提升对策

据世界旅游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查显示:今后15年参加社会工作的人们每年将有50%以上的时间用于休闲,休闲经济将在旅游产业中占据首位,休闲旅游产业将是第三产业中第一重要的产业[8]。休闲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加速了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由于追求经济利益,不乏盲目开发现象,休闲旅游产品存在设计缺乏创新、品种少、体验性差、淡旺季明显、文化内涵不够深厚等问题,不能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因此,加强休闲旅游产品内涵建设、提升休闲旅游产品层次是提升旅游地形象、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休闲旅游产品内涵建设与层次提升要“以人为本”

“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实现战略转型,要转变发展方式[9]。2009年12月国务院41 号文件,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随着旅游业发展,游客越来越成熟,对旅游区的产品价值和服务质量关注度更高,只有追求质效提高和让人民群众满意,旅游业才可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旅游产品层次才能有效提升,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才能实现。因此,关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提供高质量的休闲旅游产品成为休闲旅游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

1.高度关注旅游者需求,提升旅游者满意度

旅游者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变化,他们的追求不一样,所以应紧跟市场潮流,加强市场调研,滚动更新旅游项目和设施,同时注意全新产品的开发[10]。要实现休闲旅游产品“以人为本”的目标,必须掌握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这就要求在产品的研发、经营过程中,始终关注目标市场,了解目标顾客的需要和期望;站在旅游者的角度评估旅游资源,创造鲜明的旅游主题和形象[10];站在旅游者的角度上评估旅游设施状况、旅游环境状况和旅游服务质量状况,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

2.大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其实质就是服务,服务质量是旅游业的生命线。休闲旅游的服务要求分析表明,休闲旅游者对旅游地服务质量高度重视,旅游服务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服务意识是服务产品的生命线,是服务工作的灵魂,直接影响着服务质量的好坏,是顾客满意度的源头。因此,提升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育是维护旅游区良好形象的重要工作。

开发休闲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是重要条件,是任何旅游区都要关注的。便利的交通条件、良好的住宿餐饮条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对休闲旅游发展也至关重要,如旅游地图、旅游宣传资料、游客中心、旅游指示系统等旅游解说系统的建设、旅游区信息传输渠道建设、旅游安全与危机预警系统建设等非常重要。为从根本上解决旅游服务中的问题,各地各层级的旅游政绩观和发展理念必须转变,不能单纯以建设多少旅游景区、接待多少游客、增加多少收入作为评价业绩的主要标准,而应更多关注综合质量、旅游者权益等的提升[9]。

3.构建良好的旅游环境

休闲旅游不仅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还需要和谐的人文环境,注重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居民素质提升是维护旅游区良好形象的重要工作。发展休闲旅游需要从环境保护的层面设计好每一个项目, 保护好优良的自然环境,还要密切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的联系, 激发当地居民与到旅游活动中去, 使之自觉地保护环境和有节制的建设[11]。

(二)不断丰富休闲旅游产品内涵

休闲旅游产品的内涵越丰富,游客获得的旅游价值越大,与之相应的游客选择的概率增加、重游率提高,旅游地旅游竞争力随之提升。丰富休闲旅游产品内涵可以从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打造有特色高层次的旅游产品、提升游客娱乐体验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和改善设施与环境条件多方面入手。

1.增加休闲旅游产品的种类

由于休闲旅游游客年龄、职业、爱好等差异较大,旅游需求呈多样化态势,为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旅游地要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如,江苏泰州休闲旅游定位为“水城慢生活、尘世幸福多”,“慢”是指生活节奏,如何让游客感受“慢生活”、享受“慢生活”,需要有大量休闲娱乐产品支撑,即“慢生活”内容要不断丰富,才能让游客“慢”下来,体验“慢生活”。这就需要抓住泰州旅游资源特色丰富产品类型,形成支撑“慢生活”的重要旅游功能,也成为游客选择泰州、体验泰州、重游泰州的理由。在泰州慢生活的休闲产品内涵建设中,正在将“水上慢生活、文化慢生活、美食慢生活”等泰州特色不断融入;将“三个名城”建设与旅游有效结合,把泰州一些独特资源结合进来,进一步丰富产品类型。

2.深入挖掘资源特色,展示个性

旅游资源特色是保证旅游产品的旺盛生命力的源泉,是增强旅游产品识别度、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所在。虽然,休闲旅游对旅游资源品级要求降低,但对资源个性特色同样关注,只有把握地方旅游资源的特色,才能充分利用特色增加产品内涵,增强旅游竞争力、发挥旅游资源的最大价值。如,江苏泰州可以利用独特生态旅游资源--麋鹿、银杏等开发生态休闲产品,使游客亲近自然,与银杏、麋鹿等生物资源亲密接触,从而吸引大城市水泥荒漠中渴望回归自然的人群,符合休闲旅游的理念;还可以利用“梅兰芳”名人旅游资源,发挥“戏曲”在休闲旅游中的作用,如通过增加戏曲表演等方式,丰富凤城河夜游项目,还可以开发以戏曲为专题的休闲项目,如戏曲学习、表演等;可以借助良好的人文与生态环境,举办类培训、比赛项目,弥补泰州生态旅游资源季节性较强带来的旅游设施闲置;可以利用“田园乡村” 集生态、美食(兴化大闸蟹)、休闲一体旅游资源,开发多种类型的休闲旅游产品,特别是泰州美食在淮扬菜系中久负盛名,且种类繁多,也成为休闲旅游的重要资源。产品多样化,必将吸引不同爱好的旅游者,为休闲旅游发展提供良好支撑条件。

3.增加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性

文化是旅游产品的灵魂,增加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性就是增强产品的吸引力,旅游者通过休闲旅游,一方面放松身心,同时可以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中了解旅游地风土人情,增长知识;如泰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泰州历史、戏曲、民俗、商贾四大特色文化就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有较强的吸引力。如,泰州姜堰溱湖会船源起南宋,历经数百年传承而不衰,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全国十大民俗节庆活动,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庙会”。近年来,泰州每年举办“溱湖会船节”,通过节庆活动推动地方文化的融入,展示民俗魅力,深受游客喜爱。

4.增加休闲旅游产品的体验性

由于休闲旅游强调参与性,注重体验质量,因此休闲旅游产品内涵建设中,要充分关注体验性。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使参与城市休闲的旅游者体验自然风光、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增加城市知名度,促进旅游城市的发展[2]。江苏泰州溱潼会船节在突出湿地、生态、会船等要素的同时,大力促进游客参与各类活动,安排丰富多彩的滚莲湘、踩高跷等民俗文艺演出,组织最富观赏性的会船表演、比赛,让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成为会船节的最大看点,提升溱潼会船节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亲和力,提升游客的体验质量,深受游客喜爱。

(三)营造旅游形象,提升品牌影响力

旅游形象是旅游区的生命,也是其形成竞争优势最有力的工具。随着休闲旅游市场竞争加剧,休闲旅游地旅游形象的营造和品牌打造变得越来越重要。旅游形象能使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总体风格产生清晰、明确的印象,引导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深度感知和参与,从而对旅游地产生心理情结,选择旅游地并增加旅游的停留时间、消费程度和忠诚度。在当前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转向休闲旅游的形势下,国内众多知名旅游城市也纷纷开始转变城市旅游形象,正在围绕休闲旅游主题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例如杭州将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为“东方休闲之都”,桂林将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为“世界山水体验之都”等[2]。江苏泰州的旅游形象定位为“水城慢生活,尘世幸福多”,在由《环球时报·环球旅游》周刊主办,搜狐旅游频道、《环球时报》舆情调查中心与德安杰环球顾问集团协办的2013年“中国最佳旅游口号”评选中,获得最受读者欢迎的旅游口号,表明了游客对这种旅游产品的喜爱。同样,广东梅州也打出“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同样是慢生活,品牌影响力越大,竞争力就越强。因此,旅游地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把整合旅游资源、提升创意水平作为推动旅游发展的动力,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强化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配套,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丰富旅游形象内涵,使旅游形象品牌化。

总之,只有不断加强休闲旅游产品内涵建设、提高产品层次,塑造良好旅游品牌形象,休闲旅游才能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桂香.基于CNKI文献检索的我国休闲旅游研究领域热点问题综述[J]. 生产力研究,2010,(8).

[2] 王红宝,张启,苗泽华.城市休闲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J].改革与战略,NO.12,2010.

[3] 郭建英. 四川休闲旅游资源及开发评价[J].乐山学院学报,2005,(12).

[4] 梁朝信.旅游资源开发[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7.

[5] 从佳琦.环京津休闲旅游产品开发与体系构建[J].环渤海经济,2010, (1).

[6] 彭祎. 休闲旅游与旅游景点的关系分析[J]. 旅游开发研究,Vol.16 No.1

[7] 宁呈旭.国内休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 经营者管理,2012,(22).

[8] 李东.国内休闲旅游发展驱动因素及对策研究[J].经济发展研究 2013,(4)(下半月刊).

[9] 刘兵慧,魏政安,从瑶.城市郊区休闲旅游的机遇与挑战——以太原市为例分析[J]管理世界,2009,(1).

[10] 刘锋.“民生改善”引领旅游发展方式转变[J]. 旅游学刊,2010 ,(8).

[11] 叶德辉.构建以人为本的旅游产品设计体系[J].包装工程,2012,(1).

[12] 胡英清.中国休闲旅游发展研究新进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

旅游资源的内涵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可持续旅游发展

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内涵的阐释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01-17.

旅游资源的内涵篇4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可持续旅游发展

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内涵的阐释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01-17.

旅游资源的内涵篇5

文化以创造性精神劳动形式产生,通过积极创新与继承发扬才能稳固文化地位,这也是文化发展内在本性和文化发展关键点所在。需知,只有不断的进行文化创新,才能保证文化自有特色,旅游文化也是如此,因为无论任何国家和地区,其本体旅游文化始终都不是静态与不变的,都会在不断发展中加以完善,所以应适时进行旅游文化整合与旅游文化创新,之后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整体文化结构与发展轨迹,对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以及相关旅游中介体等进行有效重组,以达到预期操作目的。

一、旅游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利于旅游品牌塑造

旅游文化创新过程中,核心任务便是要在具体实践流程中去进行当前文化缺陷反思与不利局面调整,要做到去糟取精、正当扬弃,随之要与基本时代要求达成吻合,满足时展需求和旅游文化发展需求等,从而更好更优的设计出优质旅游动机,激发与吸引旅游者进行参观与欣赏。旅游文化创新务必具备一定民族特色内涵和地方文化内容以及先进旅游文化产品等,全方位、都角度进行旅游文化品牌创建,形成较为新颖的地区旅游文化特色。

(二)助力文化水平提升

应该了解到,文化软实力是文化水平内容中的重点,其主要是指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创造力量,所以此时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文化创造力,文化创造力是民族生存的根本动力,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创造力内容和精神文化创造力内容两种。旅游文化以民族文化软实力组成部分形式产生,对其进行创新显得十分有意义,并能顺应历史潮流,适应世界范围内旅游行业领域的发展。旅游文化创新能够在世界平台上与其他国家达成立体式交流和开放式交流以及多元化交流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旅游文化内涵完美创新,有效提升我国旅游文化的精神品质。

二、旅游文化创新策略要点分析

(一)文化素质强化

具备文化修养才能使得旅游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假设脱离文化,那么旅游文化创新也就无从谈起,旅游者文化素质提升是旅游文化创新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旅游者发展环节内,旅游商品要素和旅游服务要素至关重要,要对上述二者进行创新补充,营造充实旅游氛围与满意旅游氛围以及有价值旅游氛围。不同类型旅游区域,旅游者素质应该是一种超越性精神思考与精神追求,只有达成文化素质强化才能完善自我,并助力旅游业发展。所以应突出软性管理的核心地位,以文化意识作为主要导向,在此背景下将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摆放在正确位置之上,有力彰显不同类型文化底蕴,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让旅游者心存期盼,并以此种方式带动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二)旅游资源利用

旅游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在最大限度上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中详尽文化内容,随之对相关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准确定位与重新定位,逐渐培养文化底蕴有所缺失的旅游资源文化。借助河潭景区与峡谷景区以及湖水景区等进行文化宣传,因为此类景观均是依靠地区地貌而形成,可进行景观发展过程科学性内涵宣传,要让旅游者体会到景观渊源和基本发展历程,不仅如此,旅游者也会从中找寻诸多事物演变规律,增加了对地区景观的深度认知。

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主要包含地貌内容、地层内容、矿物内容、气候内容、江湖内容、土壤内容、植被内容、花卉内容和社会内容以及民俗民居内容等,通过不同类型事物的分析与探索,来提升旅游者本体景观观赏鉴别能力,再有就是景区亭台楼阁以及灯光系统等,对这些事物加以创新设置与配合,通过合理布局与积极利用来提升旅游资源利用效率。

(三)人文资源探索

此条首要一点就是应对历史遗存类型的人文旅游资源加以利用,从历史方位去寻求旅游资源本体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态势及内在史学价值,需要注意的是,要从历史遗存现状内容中和对应艺术特征中去认真考究,主要分为绘画内容、雕塑意识内容、建筑艺术内容和书法艺术内容以及设计艺术内容等,务必做到尊重历史,在此基础上也要尊重发展实情,最大限度上还原旅游资源本真特质,维护传统旅游文化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中,社会旅游资源尤为重要,需适时挖掘其潜在内涵,通过异质文化传统挖掘和地方方言文化挖掘以及地区居民风俗习惯挖掘等来展现社会旅游资源中的文化精神,运用此种方式正确引导旅游者形成良性思维,从而为其带来充裕满足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人们逐渐对旅游事业的发展重视起来。众所周知,旅游文化是整体旅游行业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但其中仍旧存在诸多弊端与不足,所以只有适时进行旅游文化创新,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旅游行业发展道路,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的内涵篇6

一、永州市旅游资源状况

(一)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1)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众多。永州历史名人众多,如舜帝、柳宗元、怀素、周敦颐、黄庭坚等;地方文化丰富,如舜文化、柳文化、碑文化、女书文化、草书文化等。此外,永州有历代形成的古陵、庙、塔、阁、桥两千多处,已被国家、省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38处。(2)风景美丽,自然景观独特。永州是以山多水秀闻名的。潇水南北纵切,湘江西东纵横;九嶷山、阳明山、舜皇山、金洞林场4大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境内,全境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水相间,风景独特。(3)少数民族众多,民俗风情古朴。永州境内居民共有29个民族成分,以汉族、瑶族、壮族为主,这使得永州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地方气息浓郁,对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日趋完善

1.旅游基础设施逐步改善。(1)永州市道路系统日趋完善,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境内有洛湛铁路、衡枣高速、永连公路三大交通动脉,区位优势逐步显现。(2)相关配套设施明显改善。永州市供水、电、气系统完备,环境卫生良好,为永州市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旅游服务设施发展很快。全市现有各类旅行社1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拥有星级饭店20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3家;省旅游餐饮示范点1处。

(三)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永州已经初步形成了芝山柳文化、九疑山舜文化、阳明山佛教文化、浯溪古书法碑林、江华江永瑶文化、道州濂溪故里、中心城区百里平湖和舜皇山生态旅游区等九大风景名胜旅游区,基本上形成了较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二、永州市旅游文化开发中应注重的新问题

(一)文化主题的物化

文化主题的物化,即将旅游文化的内涵用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载体体现出来。旅游者外出旅游,其目的是观光、游览、娱乐、休闲,获得一种经历,而绝不是探究某一种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物化过程,以一种独特的、直观的、可感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为旅游者所接受。因此,开发旅游文化,首先要注重的就是文化主题的物化。永州市要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就必须注重文化主题的物化。但是,永州旅游文化的物化新问题不容乐观,以柳文化和舜文化为例摘要:有关柳文化的唯一的景点就是柳子庙,而闻名天下的“永州八景”现在大都难觅踪迹;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目前只有舜帝陵和舜文化有关。

(二)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

旅游者的需求千变万化,若旅游文化仅仅固守其原本的文化基础,最终只会被旅游者所遗弃。作为具有重要吸引功能的旅游文化,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汲取新的营养,拓展其内涵,延伸其外延。永州市在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柳文化在旅游者的印象中,基本上还停留在柳宗元时代;舜文化的开发,其目标顾客主要是拜祖、寻根的旅游者;女书文化正在进一步被遗忘……这种局面之所以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旅游文化的物化新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永州市的旅游文化基本上还保持在固有的模式上,其内涵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使得旅游者和旅游文化之间缺乏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得旅游者对其敬而远之。

(三)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二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能否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目前,有关旅游资源的开发性破坏,在我国时有发生摘要:建设性破坏,景区超载开发、错位开发、索道建设等,屡见不鲜;保护性破坏,以保护为名,却使得景区失去原真性、整体性;管理性破坏,由于旅游区管理不善,使得环境受到污染……目前,虽然永州市还没有发生严重的开发性破坏,但由于开发不当,导致旅游事故的事情也有发生。因此,永州市在开发旅游文化时,应该以此为鉴,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永州市旅游文化开发的策略

(一)突出地域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首先,突出“舜文化”特色,兼顾“柳文化”。开发舜文化,应注重“德”、“教化”,将和舜文化相关的载体联合起来,即以“舜文化”为主题,将舜文化、碑文化、舜帝陵结合起来,以九嶷山风景区为基地,根据游客的需求,有特色、有重点的整体开发,形成立体开发网络。开发柳文化,可重修永州八景,恢复当年风貌,既要突出柳宗元纵情山水的欣喜,也要流露出“独钓寒江雪”的孤独,并将柳子庙作为凭吊柳宗元的场所,将柳宗元当年的游览线路贯穿起来,形成一条独特的旅游线路。其次,纵向开发,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开发永州市旅游文化资源,可纵向开发,将永州的古老文化以时间为纽带,一一展现出来,突出其历史的厚重性,把永州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历史文明结合起来,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二)科学开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永州市开发旅游文化,必须深入挖掘,将其内涵和游客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如瑶文化,可突出少数民族的生活情趣,开发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如“盘王节”、“耍春牛”、“敬鸟节”、“坐歌堂和送亲”等,让游客和瑶族人有一个亲密的接触机会。此外,可通过题材和立意(突出其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形态设计(张扬其个性特征,设计不同人物形象)、材质(通过木、竹、金属等不同的材质,开发独特的旅游工艺品)等,从不同的方面展现瑶族人民的风貌。

(三)增强旅游产品的参和性

永州市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在不破坏原生文化内涵和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应增强旅游产品的参和性摘要:首先,可以利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以时光倒流的方式让游客欣赏永州的历史文化;其次,和特色文化相结合,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让游客接受古老文化的熏陶,如体验舜帝的耕作方式、学习怀素芭蕉练字、模拟柳宗元“独钓寒江雪”、参加瑶族的节庆活动、熟悉女书等等,通过种种途径,让游客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了解永州市的旅游文化,将游、娱、乐和旅游文化融于一体,从而达到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目的。

(四)加强宣传促销,塑造旅游形象

首先,科 学、统一规划旅游文化资源,将永州市的旅游文化资源通过某种联系贯穿起来,凝聚在一起,从而改变旅游资源零散、不集中的弊端;其次,将“舜文化”和“柳文化”作为对外宣传的重点,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利用图片、影视,塑造其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改变过去落后的旧面貌;最后,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游客提供一个美丽、干净、卫生的旅游环境,展示永州市的良好面貌。

参考文献

[1潘宝明,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摘要: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 秦方,评析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设计[J,知识经济,2008(5)摘要:164-165

[3

旅游资源的内涵篇7

处在宝顶大佛湾的大足石刻,一群群大型雕像紧密相连,蔚为壮观。

从石刻特有的文化氛围里走出来,大足县委书记辛世杰领记者来到他办公室一幅大足地图前:“游到深处是文化,我们树立了在挖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立足石刻,辐射一线’的思想。”

大足石刻特色鲜明,富有资源品位和良好的开发优势。辛世杰说,文化内涵的开发,可以拓展石刻优势并形成辐射势能。立足石刻,就是要立足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石刻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好这座潜力巨大的旅游文化宝库。辐射一线,从邮亭、龙水到宝顶――这是大足经济发展的主轴线,更是推进旅游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风景线。通过开发,充分释放大足石刻的旅游文化势能,使大足石刻更好地走向全国,影响世界。

“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着力点是建立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辛世杰认为,大足石刻的旅游文化产业,应围绕市场的需求,充分发掘和利用石刻文化资源,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链。根据实际情况,可考虑建立和发展适应游客需要的集“看”、“听”、“赏”、“吃”、“住”、“娱”、“购”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这种“大旅游”,可以实现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

旅游文化产品的综合开发,要努力增加文化附加值,提升文化品位。辛世杰说,我们将根据大足石刻旅游文化的系统性、丰富性,进行深度开发,发挥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用,优化产品结构,使旅游价值在文化层面上产生乘数效应。

辛世杰认为,开发旅游文化资源,要将旅游资源的“花”根植于石刻文化的“根”中。作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大足石刻与敦煌、云岗、龙门石窟等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1999年12月4日,大足石刻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集中研究和合理利用、开发石刻文化,具有开拓视野、充实内涵、提升品位的重要作用,可以改变目前文化品位不高的状态。

辛世杰告诉记者,大足石刻艺术的神秘、奇绝和文化底蕴水融,密不可分。进行旅游资源的文化开发,一方面要以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和旅游工艺产品为抓手,打造特色产品;另一方面,还要利用文化节庆等载体,不断开展吸引力强、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游客市场为突破口,将文化节庆与旅游观光、招商引资、学术研讨、休闲度假、技术和商品会展等有机结合起来,争取更大的综合效益,促进旅游与文化协调发展。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资金,作为大足这样的农业大县,钱从何来?在全市实施“十大旅游精品系列工程”的背景下,大足旅游文化的深度开发也有了眉目――重庆高等级公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最近与大足县签订协议,投资数亿元整体包装大足旅游,经营期限为50年。高投司将负责大足石刻、龙水湖、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三大旅游项目的整体开发。今年年初,大足县与高投司共同组建了“大足旅游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自身财力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引进社会资金走精品旅游文化开发之路,辛世杰把这叫做“借鸡下蛋”。

旅游资源的内涵篇8

论文关键词:临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者活动的本质属性,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与旅游资源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1]。早在1978年,Ritchie&Zins就提出文化已经成为旅游区吸引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2]。Costa(2001)发现,在现代旅游中,旅游者更多地追求文化感受而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欣赏[3]。对中国旅游业来说,文化性的观光旅游资源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在国际上最有优势的资源[4]。

江西省抚州市,古为临川郡,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旅游论文,出自初唐时期王勃《滕王阁序》中,道出了古临川的辉煌。所谓“临川文化”是指以临川古治属为核心,辐射而涵盖现今抚州市十余县(区)的区域性文化[5]。临川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临川文化资源优势是抚州最大的特色,是抚州旅游魅力之魂。在文化已成为旅游发展核心元素的今天,临川文化旅游开发却明显滞后,相关研究几乎仍为空白。因此,如何抓住建设文化旅游名城之契机,制定系统的临川文化旅游开发对策,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一、临川文化资源特色

临川文化资源构成了临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临川文化资源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独具特色:

1、才子摇篮

抚州,古为临川郡免费论文下载。抚州自古就是“才子之乡”,涌现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曾巩、“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词坛巨匠晏殊晏几道父子、“百世大儒”陆象山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在近代,物理学家饶毓泰、文学史家游国恩和萧涤非、革命家李井泉、书法家舒同等临川才子群星灿烂。现今临川教育闻名全国,每年有一万多名学生从这里走出,四五十名学子考进北大清华,已经成为全国教育界著名品牌。

2、戏曲之乡

抚州素称“戏曲之乡”。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其代表作“临川四梦”,闻名中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临川不仅是汤显祖故里,而且是汤显祖创作地。汤显祖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抚州戏曲的繁荣,而且对中国戏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抚州是江南地方戏曲出现最早和最兴盛地之一。宜黄“二黄腔”、广昌孟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传。抚州采茶戏深受当地人民的喜欢,得到戏剧界的青睐。

3、红色故土

抚州是红军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主战场,经历了几十次激烈战斗。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等都曾多次在这里领导和指挥革命斗争。这块红色故土涌现了李井泉、舒同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牺牲了赵醒侬、傅烈等无数革命先烈旅游论文,留下了第四次反“围剿”东陂和黄陂战役旧址、第五次反“围剿” 高虎脑战场旧址、康都会议及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等革命遗址。

4、宗教胜地

宗教活动场所遍布抚州市各地,其中临川圣若瑟天主大教堂规模名列全国第三;宜黄曹山寺被列入江西省重点寺庙,为我国佛教曹洞宗祖庭之一,在海内外佛教界享有盛名,信徒遍及海内外;金溪疏山寺为千年古刹,至今保存完好;临川金山寺规模宏大,钟声悠扬,香火较旺,香客众多。

二、临川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对临川文化内涵深层次挖掘,缺乏合适的形式或载体展示临川化精髓。开发层次低,缺乏对临川文化内涵深层次挖掘,很多景区局限于原生态景观展示,大部分景点是纯粹的观光旅游。缺乏有感召力的节庆民俗活动,不能把临川文化动态激活,营造鲜活新奇文化氛围。临川文化现在尚未真正形成含金量高的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开发力度还不够,没把临川文化的理念融入到景观建筑上来提高品位,展示临川文化精髓的建筑雕塑还有待开发。

第二,资金投入不足,系统规划和整体开发缺位。旅游资源的多元整合是文化旅游开发的必然选择[6]。临川文化旅游资源分散,遍布抚州十余县区,没能很好优化整合和整体开发,形成的文化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内容不丰富、主题不鲜明。由于抚州未系统做临川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亦未进行过临川文化旅游资源专项普查,致使不能很好战略定位、统一规划、区域分工和制定出开发对策。另外旅游论文,开发项目普遍存在开发资金有限、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

第三,宣传力度不够和没有打好名人牌,发挥名人效应。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推介资金紧缺,宣传推介方式比较单一免费论文下载。由于临川文化资源景点分散,各县区各自为政,未能整合旅游资源、突出临川文化特色,因而在旅游宣传促销中不能形成临川文化整体形象。抚州名人众多,但没能打好名人牌发挥名人效应,不能更好地为促进抚州经济发展服务。

三、临川文化旅游开发思路和战略

1、挖掘内涵,展示精髓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站在旅游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7]。全面梳理和再现临川文化,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突出文化主题, 是文化旅游市场品位日益提高的要求。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临川文化的内涵和主题是影响临川文化旅游形象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发挥文化的功能,为旅游开发服务。临川文化遗址和景点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我们就必须组织专门机构、专门研究专家下大功夫对分散的旅游景点进行挖掘、概括、提炼、升华, 抽象出反映区域特色的文化主题。再从文化主题着手,将这些分散的景点合理配置形成特色,有效地整合。我们除了要挖掘出临川文化内涵,还要通过合适的形式或载体营造氛围展示临川文化精髓,从而使游客更好感知,享受文化带来的愉悦。第一,利用节庆、民俗等活动,由静转动,营造鲜活新奇的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氛围的动态激活,使这些有形、有声、有色的具象事物让游客亲身感知。我们要切实办好汤显祖艺术节、国际戏剧节、南丰国际蜜桔节、广昌国际莲花节、临川文化旅游节五大活动旅游论文,使它们集表演性、民俗性、群众性、参与性于一体,让游客能够亲身感知鲜活的临川文化。第二,通过雕塑、建筑等物质载体, 由虚转实,充分彰显临川文化内涵。雕塑,不仅可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极具历史研究和艺术观赏价值,而且一些可以成为城市地标形象。建设具有文化品味的民俗一条街、文化商业步行街、主题公园和亭、台、楼、阁等建筑,拓宽和优化城市的文化实体空间。我们要重点建设临川文化博览园、才子文化园、中国教育博览园、拟岘台、文化生态名人园、文昌阁。

2、优化整合,全面开发

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整合文化要素,把散点化的旅游文化因子“聚合”成特色突出、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8 ]。我们要发挥文化对旅游开发有“点化”和“整合”的功能,把一种文化理念贯穿于分散的景点,做到“ 景散意连”,使旅游资源得到深度开发,使旅游开发发挥整体效应[9]。第一,开展临川文化因子专项旅游。根据各景点的实际情况,遵循“文化—品牌、名牌—产品”开展专项旅游。着力开发才子摇篮修学游、戏曲民俗休闲游、禅河中心朝觐游、红色故土体验游、生态农业观赏游等专项旅游精品。第二,构筑临川文化精品线路。重点打造抚州探古访幽之旅、丹山碧溪之旅、秀美乡村之旅、信众朝觐之旅和红色经典之旅五条精品线路。第三,加强区域合作免费论文下载。要进一步重视与周边省市的旅游合作,充分利用南昌合作区、闽粤赣十三市、浙赣闽皖十四市、赣粤闽三省十市、海峡西岸二十市等旅游区域合作平台,主动融进“泛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合作圈。在合作区内旅游实施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客源互送、品牌同塑、联合促销等活动,努力实现优势互补、效益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联动效应,真正实现“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发展”的新格局。

3、精心规划,加大投入

旅游开发,规划先行。要在全面普查临川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以可持续发展、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系统开发为指导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旅游论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业机构和知名专家,广泛征询社会各界人士意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临川文化旅游开发战略专项规划,明确开发目标和发展内容,明确产业发展总体定位、形象定位、市场定位、空间布局。第一,规划要将市政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从而实现市政建设与旅游开发一体化、商旅互动发展的新格局。第二,规划要根据临川文化资源秉赋特征和空间分布状况,以临川文化为魂,突出特色,做好旅游产品开发和打造精品线路。第三,规划要利用先进科技技术,导入现代时尚元素,进行文化创意,将临川文化活灵活现地展现给游客,满足游客追求“新、奇、特”心理。第四,规划要眼光长远,拓宽发展视野,融合对接海峡西岸旅游区规划与鄱阳湖生态旅游区规划。政府应加大投入和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设立临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专项基金,以战略眼光,高起点、高投人、高标准建设临川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项目。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千方百计整合各类资金投向旅游业。利用临川文化旅游优势,整合丰富的旅游资源,谋划和包装重点项目旅游论文,通过招商,积极吸引多种形式资金投资,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开拓文化旅游产品市场,投资临川文化旅游开发,推进抚州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4、名人搭台,旅游唱戏

抚州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这些名人闻名中外,旅游文化背景广阔,人、事、物相联系,旅游文化品位很高,具有一定的垄断性[10]。我们要名人搭台、旅游唱戏、经济受益,更好地发挥名人效应。名人效应的发挥,能更好地提高抚州旅游知名度,能更好促进抚州经济发展。一是加大名人遗迹的保护力度,加强对名人事迹整理和名人文化的研究。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合作与交流,举办学术研讨会,有效提高名人文化研究的水平,充分挖掘名人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二是打临川名人牌,举办一些国际性、全国性文艺赛事和节庆活动,拍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名人影视作品。三是将临川名人文化运用在城市建设中,使名人文化与城市建设相融合,增强城市的文化气息。通过开发建设名人纪念馆博物馆、具有名人神韵名人和名人事迹雕塑、名人陵园、名人文化广场等物质载体,彰显名人文化,使它们可视、可感,扩大名人文化的旅游功能和旅游容量,从而吸引更多游客。例如:重点谋划建设才子文化园、王安石故居、汤显祖故居、以“临川四梦”为主题的中国戏剧博览园、兴鲁书院、半山书院、牡丹亭景区。四是开发、推出临川文化名人旅游专线, 进行景点优化组合,形成规模效应,进行产品包装,搞好“组合营销”。五是开发研制临川名人文化旅游商品。可设计名人或名人事迹纪念品、发行纪念章、纪念币、便于携带的名人铜像、名人字画墨宝。

5、大力宣传旅游论文,突出特色

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网络、书籍、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和推广临川文化旅游形象,形成强大的、多方位的视听效应,提升抚州旅游形象和影响力。首先,塑造整体旅游形象,大力宣传促销免费论文下载。由于临川文化呈现多元化特点,因而在旅游宣传促销中要进行临川文化资源整合,形成整体形象。在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围绕知名度高旅游景区和旅游品牌,抓住临川文化中精髓,对临川文化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发掘。只有这样才能使抚州旅游整体形象更突出和鲜明。各地应联合宣传促销,将抚州整体旅游形象作为广告,在各大媒体大力进行宣传,使之成为抚州形象的靓丽名片。其次,突出临川文化特色,打造临川文化演艺品牌。借鉴“印象刘三姐”、“云南印象”等大型演出的成功经验,积极鼓励临川文化创作创意,高标准策划临川文化演艺品牌,突出鲜明的临川文化特色,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的愿望和需求,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这样不仅能迅速提升旅游城市和企业的品质,其本身也形成新的旅游吸引力。再次,完善临川文化旅游解说系统,培养高素质导游人员。导游人员是传播文化的使者。她们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及表达方式,把旅游点的深层次文化底蕴传播给旅游者旅游论文,努力给游客以知识、乐趣和美的享受。因此,要高度重视旅游形象宣传第一线,设置完善的临川文化旅游解说系统,培养一批有素质、熟悉临川文化的导游人员。最后,建设牡丹亭影视城,拍摄众多的影视作品。抚州生态良好,山水如画,文化底蕴深厚,为建设影视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影视作品可以反映临川文化的内涵,对外传播临川文化,带来巨大的文化传播效应。牡丹亭影视城的建设,可以使抚州的风光和人文频频在镜头前光顾和表现,是传播临川文化极佳途径,也使影视旅游成为当地旅游的特色,带动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诗图,袁本华.论文化与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03,23(3):405-408

[2]Ritchie J RBrent & Michel Z. Culture as Determinant of the Attractiveness of a TourismRegion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8,5(2):252-267.

[3]Costa C.An EmergingTourism Planning Paradigm?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Towm and Tourism Plan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3):411-425.

[4]魏小安.旅游区(点)的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1—01—08(B1).

[5]周世泉,廖应生.临川文化”的概念、内涵、外延二题[J].抚州师专学报,1994(4):1-7

[6]章怡芳.文化旅游开发中的资源整合策略[J].思想战线,2003(6):58-61.

[7]谭白英.系统发掘武汉旅游业文化内涵的战略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5(3);319-323.

[8]马晓冬,翟仁祥论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以苏北地区为例[J].人文地理,2001,16(6):89-92.

[9]郑耀星.打名人文化牌,加大两岸“五缘”旅游吸引力[J]. 经济地理,2003,23(1):135-138.

[10]邵琪伟.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全面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7,(1):1-3.

 

上一篇:虚拟现实解决方案范文 下一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