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08 17:36:49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篇1

“东风航天城”的由来有军工单位的特色。20世纪60年代时,发射基地与北京三个总部的有线电话长途通信的秘密代号为“东风”,所以基地一直沿用了“东风基地”塞一名称。

1992年8月11日,当时的国家主席在视察基地时题写了“东风航天城”,从此人们就正式把这里叫东风航天城。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58年,位于酒泉市东北210公里处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由于地处荒凉,最接近的城市是甘肃省的酒泉市而得名。该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势平坦,人烟稀少,全年少雨,白天时间长,每年约有300天可以进行发射试验。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经成为单独的军事。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拥有完整、可靠的发射设施,能发射较大倾角的中、低轨道卫星。中心自1958年创建以来,曾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创造过骄人的十个第一:

1970年4月21日,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这里升起:

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在这里升空;

1980年5月18日,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在这里飞向太平洋预定领空;

1981年9月20日,第一次用一枚火箭将三颗卫星送上太空;

随后还有第一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发射搭载服务,第一艘载人飞船,都从这里顺利升空……

北京航天城是世界三大航天员中心之一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所在地。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所在地。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1996年3月成立,是中国载人航天任务的指挥调度、飞行控制、数据处理和信息交换中心,是中国载人航天的“神经中枢”,是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的飞行控制中心,承担绕月探测卫星飞行控制和长期管理任务,还承担着中国卫星发射的指挥保障任务,是中国对外测控服务的一个窗口。

这里已建成中国第一个也是世界第三个具有透明控制能力、可视化测控支持能力、高精度实时定轨能力、高速数据处理能力、自动化计划生成能力和清晰图像传输能力的现代化飞控中心。

2005年9月,上海闵行莘庄工业区开工打造航天城。

这个新建的航天城,总投资约为13亿元,占地112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包括航天科技研发中心、航天科普园、航天产业基地三大主体,是集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入飞船、防空武器的研发、试制、试验于一体的航天产研基地。

上海航天城包括动力区、电子区、协作区等功能区域,以及五个专业研究所,将发挥其产业和专业的整合功能,从而提升我国航天的总体研发能力和水平。

与其他一些航天城相比,在上海诞生的航天城,功能不再单一,凸显综合研发能力。国家航天部门对上海航天城的定位是把它作为国内航天器生产、制造、研发的一个重要基地来建设。

上海航天在整个中国航天事业中,扮演着比较特殊的角色,承担了重要的研究任务。由于涵盖了我国航天事业应用卫星、运载火箭、载人飞船、防空武器等四大领域,因此可以说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浓缩版。

航天城中的航天科普园将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航天博物馆,藏品覆盖中国航天半个多世纪以来重要发明的实物。

参观者可以亲眼目睹“东方红一号”、“风云”系列卫星、载人飞船和月球车等在内的精彩展品,科普园中还将建设神舟发射塔、欧洲阿里安火箭、美国航天飞机、俄罗斯空间站等大型模型,成为我国知名的航天科普和国防教育基地。

成立于1961年的上海航天局,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骨干。

作为我国应用卫星的主要研制单位之一,历年来成功研制了长空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风云一号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等,其中风云系列卫星被世界气象组织列为业务应用卫星:其运载火箭的研制水平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风暴一号、长征二号丁、长征四号A和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等,都是由上海航天局抓总研制的。

在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迄今为止的87次发射中,上海航天局研制或参与研制的运载火箭共进行了31次发射,取得了“发发成功”的佳绩,被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誉为“优质运载火箭”。

在我国“神舟”号飞船的多年研制中,上海航天局承担了关键分系统和设备的研制生产任务,在我国载人航天的二期工程中,上海航天人还将承担“太空之吻’,_―航天器交会对接这一重要技术的研制任务,目前对这一技术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多年,不少关键技术已经取得了突破。

2007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中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和航天主题公园落户文昌:

2008年8月,总投资70亿元的航天主题公园正式签约开始操作;

2009年9月14日,总投资50亿元的航天发射场项目开始动工建设,预计于2013年建成。

海南航天发射场建成后,将形成年发射火箭10至12枚的能力;投入使用后,将主要承担中国新一代大型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航天器的发射任务,可以基本满足国内外各种轨道卫星发射的要求。将为中国运载火箭更多地参与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合作提供广阔的空间,对优化和完善中国航天发射场布局,促进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巩固中国在世界航天领域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海南文昌建航天发射基地主要有两个方面考虑:

其一,解决大型运载火箭的运输问题,通过海运,无论是吨位还是大小上,都可以放大要求;

其二,海南省是我国最南端的省份,纬度低,当然,发射基地建在南沙群岛上更好,可是,建设成本高,目前尚不具备实力。同时,我国还将在天津新建总装场,便于海路运输。

在吸引人才方面,文昌与我国以前建成的3个航天发射场有很多不同点。以前所建的发射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交通十分不便,运送物质也极为不便,条件相对比较艰苦一些。而海南不仅椰风海韵风景优美,碧海蓝天气候宜人,而且海南是健康长寿岛。“要想身体好,常来海南岛”。

2006年7月2日。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和共同建设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协议,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宣告成立。

2008年4月8日,由国家发改委批复认定的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在西安隆重揭牌,基地规划面积为23.04平方公里,预留35.5平方公里的远期发展规划空间。

国家发改委对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

产业基地的定位是:围绕国家中长期航天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以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为主的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促进航天技术应用和产品开发;带动航天信息技术、新型材料、先进能源等高技术产业发展;引导发展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高技术产业集群,推动我国民用航天产业规模化发展。

建设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对发展我国民用航天产业是革命性和变革性的历史事件,对实现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安航天城位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航天城汇集特色主题公园、集中式主题商业、高科技生态居住为一体,从航天主题出发,打造航天特色文化,在集群化、特色化、市场化、生态化等方面树立航天品牌,为航天产业基地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效服务与补充,将航天科技应用在建筑中,将航天主题精神贯注在建设中,提升航天产业基地的品质形象,树立航天产业基地的宜居标杆。

2005年4月1日,中国航天烟台科技园在莱山区奠基开工,园区占地15公顷,航天烟台科技园作为中国航天五一三所的研发、产业拓展基地,被列为我国卫星飞船技术发展重点投资的项目之一。

园区内主体建筑包括一幢16层的航天烟台科技研发中心大楼,完成“航天技术”的研发与孵化;一所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大型航天科技展馆,将全面展示我国航天科技的伟大成就,集航天科普、航天体验为一体,体现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

中国航天“五一三”所1987年落户烟台,圆满完成了我国多项卫星和“神舟”号系列飞船等相关设备的研制任务,也因此把烟台市与祖国的“飞天工程”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备受瞩目的“兰州航天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第510所“科研总部建设项目”于2009年3月在兰州高新区破土动工。

兰州航天科技园区纳入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战略构想。新区选址在兰州高新区雁滩核心区,规划面积83亩,一期投资规模为3.8亿元至4.2亿元。

园区主楼综合科研大楼高17层,面积为32000平方米,两座配楼分别为8000平方米的载人航天工程实验楼和8000平方米的探月工程楼(确保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二、三期)。

510所成立至今已有47年,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主力军之一。它是我国真空科学技术牵头单位,在国际真空学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同时还是一家应用基础学科技术研究能力突出,综合实力较强的创新型航天工程研究所。

目前,该所已建成“真空低温技术与物理”和“表面工程技术”两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科工委真空计量一级站、国家低温容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性权威研究机构也设置在所内。

天津航天城项目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在天津滨海新区投资建设的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坐落于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该项目总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设规模15万平方米。

天津航天城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天津产业化基地,由火箭研制生产区、航天技术应用区和辅助配套区三部分组成,规划建筑面积100万平米,其中火箭研制生产区为50万平米,分两期开工建设。

截至2009年底,火箭研制生产区一期工程规划建设的20万平米中,已有116000平米厂房具备设备安装条件,部分车间已经开工生产;剩余八万多平米亦将在年内完成主体施工。

按照规划,一期工程建成后,将基本满足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需要和部分军民项目的生产需要。后续建设将结合新一代运载火箭新的发展需要陆续展开。

天津基地是一个集零部件生产、部组件装配、总装测试、试验为一体的功能完整、配套体系完善、代表中国航天最高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新的航天城。

直径五米的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箭体结构制造及火箭总装、总成都将在这里完成。从该意义上讲,天津基地将支撑中国未来30~50年发展空间技术及和平利用空间的需要,亦将成为中国航天人放飞梦想的地方。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篇2

各位领导:

大家好!首先感谢各位领导一直以来对航天科创事业的关注与支持。今天很高兴能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十大航天之一——科创航天战略规划的相关情况。我将从科创航天的背景、思路、目标、措施四个方面向各位领导一一阐释。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科创航天”?这既是回应时代的召唤,也是立足航天的实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为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我们深刻认识到,科创,是时代的召唤,是区域发展的不竭动力。

立足实际,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航天基地承载了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万亿科创大走廊的功能。科技投入指标、科技平台指标、科技成果指标、科技转化指标等均远高于全国经开区平均值。

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科创航天,是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着眼点,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重要讲话精神的支撑点,是贯彻落实党工委“十个航天”总体规划的切入点,是航天基地提速发展的关键点。因此,切实制定、稳步推进科创航天战略部署具有带动引领区域发展的重要使命意义。

作为科创航天牵头部门,创新促进局经过深入研究、科学规划、统筹部署,制定了《科创航天2021-2025年战略方案》。

“科创航天”的思路是:

瞄准一个总目标——“建设世界一流航天新城”;

坚持两个突出——突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突出航天科技特色;

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首位战略,坚持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自主创新作为根本动力”;

《科创航天2021-2025年战略方案》提出了清晰明确的发展目标:

目标一:科技成果市场化动能+。到2025年,累积参与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达到180个,年度发明授权数增至600件,技术合同交易登记额100亿元。

目标二:科创主体倍增化动能+。到2025年末,新建孵化器5万平米,改造孵化器5万平米,新建加速器10万平米,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双创载体总数达到50个。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增至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增至1200家,市级独角兽培育企业达到5家,瞪羚企业数量达20家。

目标三:科创生态内循环动能+。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及政府财政支出,鼓励研究创新,形成内生循环发展格局。到2025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2%以上,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保持10%以上。

展望未来发展,“科创航天”将

为航天产业量质跃迁提供科创新动能,

为航天经济跨越增长撬动科创新引擎,

为航天全域品质提升迸发科创新活力。

接下来,我向各位朋友阐释 “科创航天”的具体措施。

我们将聚焦“技术科研转化并重、空间服务体系构建、人才资金加速聚集”等六大任务,确保航天基地科创体系全面健康发展。

一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重点实施空天动力、卫星与空间探测装备、航天地面设备、航天器运行管理、通用航空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聚集光伏技术、节能技术等重点技术研发应用,发展新能源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核心,围绕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分层分类精准指导,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打造大中小科技企业融通发展的“全创新生态”系统。

二是建设重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

按照“启动一批、谋划一批”思路,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平台。推动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建设,为中西部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学研究和高性能应用提供强大算力支撑。加快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以航天六院、五院、四院等为依托,以高校院所、骨干企业为主体,推动跨学科、跨院所、大协同交叉创新攻关。

三是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

围绕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资本化,强化全链条服务,着力破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各环节障碍,通过“政府搭台、服务融通”,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推动科技应用。联合西安科技大市场,打造一批能够全程深度参与成果转化的技术经理人队伍。支持科研院所及载体建设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依托交大技术转移中心航天分中心、中国技术产权交易所航天服务中心,开展专利筛选与推介。

四是构建大中小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

聚焦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孵化载体,遴选一批技术水平领先、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企业或项目团队纳入雏鹰企业培育库,建立企业精准服务、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价体系,鼓励雏鹰企业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动态培育管理机制,对纳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无偿资助、融资担保、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精准支持,培养硬科技“隐形冠军”。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遴选、培育一批骨干企业,给予适当资金支持。

五是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

强化人才驱动,建立健全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人才集聚、利用与服务机制,依托本地人才优势强化外部高端人才链接,激活本地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构建航天科技人才集聚特区。强化“高精尖缺”人才聚集。强化青年创新人才引进,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激励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加大外部人才引进。

六是促进科技金融资本融通。

集聚各类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平台服务效能。构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探索政府引导投资与市场化风险投资联动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对科技企业和产业发展的融资支持。

“科创航天”战略规划中,有三大突出特点。

一是搭建服务大平台,加倍赋能企业创新。我们将搭建4大创新服务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政策体系平台,做实做优政府搭台精准发力、企业唱戏合作共赢的新机制,为企业主体创新发展加倍赋能。

二是开拓科创大格局,构建“全创新生态”系统。我们将高位谋划要素集聚的“全创新生态”系统,围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让科创航天的创新全链条没有弱环,全过程优势明显,打造开放、融通、高效的创新创业生态。

三是叫响航天大品牌,产业格局持续创新。我们立足航天产业发展实际,放大原有优势,形成支柱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同时,抓住新兴机遇,发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以产业快速发展为契机,持续创新航天产业新格局。

各位领导,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年,也是全运年,通过全体系、多维度的空间建设及服务加成,我们将共同打造新航天的科创源,塑造城市发展动力、改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航天基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篇3

【关键词】航天企业 战略规划 思考

一、我国航天企业的现状

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源于五十年代中期,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建设改革,逐步形成较为齐全的航天科技队伍。航天企业不同于其他一般企业,从经营方向看,它是专门为我国国防建设服务的,提供装备和技术支持的工业部门,不过如今的航天企业也逐步转向面向全社会,实现军民结合。从企业方向来看,航天企业大多是高科技的大中型企业,统筹多门学科,以追寻最新高科技为目标,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高科技保障。从经营方式上看,航天企业必须坚持社会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生产产品一般具有风险高、程序复杂、垄断性强等特点,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从经营环境上看,由于航天企业的特殊性,工程设施的需要,地域分布十分分散,一般都分布在沿海三线较落后的地区。最后因为我国航天企I一般都是传统国有企业,深受传统观念影响,在经费和业务上都是被动等待,不懂如何在市场潮流中站稳脚跟,没有意识到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造成航天人才流失严重。

大多航天企业对战略规划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刻,无法做出正确有效的理论指导。因此,航天企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航天科技新体系,抓住机遇,大胆创新,是推进我国成为航天强国的重要步骤。

二、影响航天企业战略规划的因素

(1)政治法律环境。对航天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政治法律大环境。航天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决定、理念与产品都应根据当下的国际政治形势、军事情况而制定。同时根据我国国防政策和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以军民结合的原则制定企业战略。

此外还受我国与美国等大国之间的关系、货币政策调整、我国税法变革等因素影响。

(2)我国经济环境。航天企业发展战略制定要依据当前国家的经济条件,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能源供给情况、商业分布等对企业战略规划也是对企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十二五”期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减税措施为航天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3)技术水平。科技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生活及生产方式。但是由于航天技术较为特殊,使得技术交流方面存在一定困难,航天人才也十分短缺。在规划企业发展战略时,既要考虑到现有的资源配置,又要加强科技创新,处理好战略成本与科技水平间的关系。

(4)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航天人一般都具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勇于拼搏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爱国情怀,我国的航天精神以“独立自主、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为代表,航天企业应大力提倡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航天人的企业认同感。

(5)企业微观环境。除了国际国内的大环境影响因素外,企业自身的微观环境对企业的战略规划也十分重要。一般从行业竞争情况、企业性质和优势、消费者需求、合作商及利益集团等多个方面考量,分析企业的不足,准确的制定适合每个企业的战略规划。

三、航天企业战略规划的思路

航天企业的发展战略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大点,即面向市场发挥优势,航天为本综合发展,科技创新管理进步,质量制胜高效规范。

(1)军民结合,发挥自身优势。航天企业可以从军民结合的方向规划企业战略,这是航天企业的独特性。将军品的生产和科研发展放在首位,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配置,使航天企业的各方面优势的利用和发挥实现最大化,促进企业与国家、物质与精神的双赢局面。

航天企业还需要意识到市场的重要性,树立市场竞争观念,将竞争观念摆在企业战略的明显位置,强化经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努力寻找自身出路。在保证科研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将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市场经营上来,做到自立自强,创新拼搏,发挥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世界航天领域占据一席位置。

(2)实事求是,树立全局观念。企业应先全面了解和分析自身的发展情况,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系统客观的规划发展战略,使其能够协调企业各方面,具有可操作性,不脱离实际又有一定风险和竞争力,保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

企业战略的规划还应与国家经济发展,地区实际情况相适应相结合,创造良好发展的大环境,减少企业经营风险。

(3)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时展浪潮不断加快,航天企业也要紧跟上步伐,实现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综合创新型发展战略。在内部应不断革新管理思想和制度,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变为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对外要注重信息的吸收与共享,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吸取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的航天科研技术,根据时展的要求革新产品理念,创造具有竞争力的航天产品,增强我国的世界影响力。

(4)挖掘航天人才,创造人文环境。人才是任何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航天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较普通企业相对更加严格,企业要制定长期高效的培训和指导课程提高现有人员的知识和素质水平,并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与理想的报酬来留住人才,展示自身健康鲜明的企业文化来吸引人才,形成积极向上、有秩序有竞争的良好文化环境,为我国的综合实力发展、经济水平提升培育更多优秀高质素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宏,李天春.对航天企业战略规划工作的思考[J].航天工业管理,2011.

[2]周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航天企业为例 [D].中国地质大学, 2012.

[3]韩江波.企业战略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

[4]汪锋.企业战略规划需要遵循的原则及实践方法[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篇4

今年9月,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奋勇夺取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之后,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又获得了圆满成功。我国3名航天员首次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科学实验,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重大跨越。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向世界宣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我国航天员太空行走迈出的一小步,代表着我们在科技创新征程上迈出的一大步。这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卓越贡献。全体中华儿女都为伟大祖国取得的这一辉煌成就感到无比荣耀和自豪!广大航天工作者为祖国和人民建立的卓越功勋,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学习和发扬载人航天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发图强、拼搏奉献,努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团结奋斗。

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全体参加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研制、建设、试验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员、干部职工、指战员,向荣获“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和航天功勋奖章的翟志刚同志,向荣获“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和航天功勋奖章的刘伯明、景海鹏同志,向所有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向热情支持和关心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全国各族人民和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向关心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志们!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是在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决策实施和不断推进的。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明确把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纳入发展高技术的“863”计划。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作出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从世界科技大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适应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战略要求,对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三步发展作出全面规划。载人航天工程实施16年来,各系统各单位和广大航天工作者团结一心、群策群力、锐意创新、拼搏奉献,突破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先后实现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等重大跨越,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载人航天工程不仅有力带动了我国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相关领域加速发展,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量,而且培养造就了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探索出依托重大工程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领军人物的有效途径和体制机制。广大航天工作者大力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增添了精神力量。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显著提高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了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念,对于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一成就再一次向世人昭示: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民族,是自强不息、勇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民族,是爱好和平、积极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懈奋斗的民族。

同志们!

载人航天工程的生动实践,深化了我们对组织重大工程建设的认识,为加快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重要启示。

第一,科学发展是实现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广大航天工作者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成功是硬道理,始终用“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实施,确保成功、确保万无一失”统一思想,科学统筹、协调推进各方面各阶段的建设,形成了人力、财力、物力最佳组合,确保了工程建设和重大试验顺利实施,促进了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又好又快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不断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当代、无愧于后人的业绩。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是凝聚强大力量的政治优势。载人航天工程规模宏大、系统复杂、高度集成,全国数千家单位、几十万科技大军承担研制、建设、试验任务。各系统各单位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大协作,自觉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形成了全国一盘棋、全力为成功的强大合力,谱写了万众一心、团结奋进的时代凯歌。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国家的显著政治优势,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创造历史伟业的强大制度保证。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这一显著政治优势,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创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辉煌。

第三,自主创新是掌握民族发展命运的关键之举。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发展。广大航天工作者勇于探索、善于创造、敢于超越,始终瞄准世界航天科技前沿,攻克一道道世界性难题,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地实施了工程任务,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具有特色的载人航天工程发展道路,使我国加速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牢牢掌握我国科技发展的主动权,不断增强国家科技实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

第四,爱国主义是成就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在载人航天工程实施过程中,广大航天工作者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以祖国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建设、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展现了对祖国的赤胆忠诚。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热爱祖国、奉献祖国是一切时代成就一切伟业的重要力量源泉。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在各族人民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使爱国主义始终成为激励我国各族人民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

同志们!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创造层出不穷,不仅给世界生产力发展带来巨大推动,而且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面对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我们只有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牢牢掌握我国发展的战略主动。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科技总体水平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奋起直追,努力做到后来居上。我们一定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充分运用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的成功经验,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我们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作为强大动力,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改革创新精神是改革开放培育造就的伟大精神,也是推进改革开放须臾不可缺少的奋斗精神。只有锐意改革、不懈创新,才能不断开拓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党不断增添发展进步的蓬勃活力。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培育改革创新意识、增强改革创新勇气,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努力使改革步伐持续迈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必须在全社会大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诚信合作、宽容失败,使改革创新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增强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在改革创新、敢为人先上为全社会作出表率。

我们要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任务,切实增强国家科技实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关键所在。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只能依靠自主创新来获得。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不断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必须加快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和若干发展前沿,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必须紧紧抓住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和重要影响的重大工程项目,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式发展,带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整体跃升。

我们要始终把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作为根本大计,努力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归根到底有赖于各方面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谁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吸引、凝聚创新型人才,谁就能够掌握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努力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来。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奠定坚实基础。杰出的科学家和科技人才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必须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必须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继承发扬我国科技界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自觉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发扬科学求实、严肃认真、同舟共济、团结协作、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优良作风,自觉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我们要始终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重要保障,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完善而具有活力的科技体制,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科技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重要保障。必须围绕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使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协调统一,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必须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科技事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社会进步、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机制。必须完善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和宏观协调机制,科学统筹涉及科技发展的重大关系,加快科技布局和结构调整,完善鼓励科技创新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必须进一步形成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竞争机制,坚持国家科技计划对全社会开放,支持和鼓励国内有条件的各类机构平等参与承担国家重大计划和项目,鼓励企业主动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努力形成全社会踊跃参与、各方面共同推进科技创新的生动局面。

同志们!

探索太空永无止境,航天事业任重道远。广大航天工作者一定要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努力在人类探索利用外层空间的伟大事业中继续有所创造、有所作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携起手来,坚持和平开发利用太空的正确方向,积极参与国际空间合作,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篇5

为深入打造临空经济示范区,发挥自贸+保税+临空+跨境+航权+口岸等综合性平台优势,丰富区内航空产业业态格局,完善区内基础性配套设施,现对国内主要大型航空主题科技馆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具体如下。

    一、现有国内主要航空科技馆介绍

(一)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

1、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的前身是北京航空馆,是我国首个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综合科技馆,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院路校区内,博物馆展区面积8300平方米。是航空航天科普与文化、北航精神以及青少年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

2、展馆情况

2012年10月21日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展区分为长空逐梦、银鹰巡空、神舟问天、空天走廊4个展区。

展品包含世界上仅存两架的P-61夜间战斗机(外号“黑寡妇”)中的一架、我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世界上第一种垂直短距离起落飞机-“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二战名机波-2轰炸机等300多件国内外公认的航空航天文物精品,以及结构机件、发动机、机载设备等珍贵实物。

(二)  西安阎良航空科技馆

1、简介

西安阎良航空科技馆是由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国家航空基地)建设规划而建的公益性项目,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是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航空科技馆。建设航空科技馆重在普及航空科技知识,展示陕西航空科技成就;重在满足人民群众高层次文化需求,提高公民科技素质,发展航空文化旅游产业;重在打造航空人才培训基地,发挥人才服务功能;重在推进航空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重在推动航空职业教育的发展,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2、展馆情况

航空科技馆分为世界航空发展史和中国航空发展史两个专题馆。在室外展区,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各类实体飞机。在馆内大厅,歼5、运5等三架珍贵的实物飞机在展馆的中心区形成三角矩阵。

除了具备参观体验功能,航空科技馆内还设置有航空类专业实训实习基地,主要完成飞机发动机拆装实训、飞机维修实习及航空服务类专业实习实践教学。

通过与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培训学院合作,为航空企业员工进行航空技术培训和相关技能鉴定。这项工作的开展,将进一步完善我省航空产业链,推进各类航空人才的培训与教育。同时,航空馆还将为学生及社会航空爱好者提供科技创新活动的场所,定期举办航空创新科技大赛。

(三)  湖南省航空馆

1、简介

湖南省航空馆位于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中部地区第一个航空科普主题的博物馆。航空馆将利用收藏的上百架各种型号的飞机、导弹等航空武器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展示近代以来中国航空科技的发展历程。

2、展厅情况

整个展馆由主馆、文物飞机陈列馆和航空装备展示坪三个部分组成。

主馆占地面积是七千五百二十六平方米,一共包含着三层,第一层为“鹰击长空”军用航空展区,展品包含中国军用航空、世界军用航空等相关知识;第二层为“云端之上”民用航空展区,展品包含民用航空、通用航空、湖南航空等相关知识;第三层为“使命与梦想”航空产教融合展区,展品包含学院校史、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百年航空趣事展区等相关内容。

文物飞机陈列馆包含展品有二架功勋战机,杜-2轰炸机和乌米格-15教练飞机。

航空装备展示坪展品主要有十七种三十六架飞机,包含有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强击机、教练机、无人机、客机、高炮、雷达和导弹。

(四)  海口航空科技馆

1、简介

海口航空科技馆位于美兰机场海口航空旅游城三层西侧,是一个以航空科技、航空文化、航空游乐为核心,集航空科普、实景体验、寓教于乐为一体的科技体验馆。

2、展厅情况

主要分为航空文化展示区和航天文化展示区两大部分,馆内共设飞天缘起、碧空硝烟、冲上云霄、自由飞翔、宇宙探索等十一个展厅,从飞机起源与发展到航空航天事迹,依次在每一个展厅展现。馆内还设置了专业的互动飞行模拟器、体感互动游戏、大型客机逃生装置、360°穹幕影院等娱乐设施,使航空科普教育更具趣味性与娱乐性。

其中,飞行模拟器引进塞斯纳172飞机和波音737飞机模拟驾驶区,体验者在此处区域可以模拟体验真实的驾驶操作。此外,大型客机逃生装置中还配备了 1:1的波音747飞机机头及部分舱体真实空间、真实座椅及舱内设施,旨在让体验者能在真实可控的空间内模拟飞机紧急逃生,潜移默化中学习逃生知识,以亲身体验增强记忆效果。

(五)  上海航空科普馆

 1、简介

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沪闵路7900号,是全国、上海市和闵行区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大型客机项目宣传基地,专门从事航空航天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2、展厅情况

外场展区大约10000平方米,拥有歼-8、DC-8等十余架不同类型的实物飞行器。

四个室内展厅共2000平方米,并有一个3D环幕影视厅和数台飞行模拟器等互动展品。

    二、区内发展科技馆的必要性

(一)国民教育基础配套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大计。学校教育是普及科学知识的主要场所,目前我区内已经规划建设一系列学校,除此以外,对于广大民众来说,科技馆已成为他们学习科普知识的重要阵地。

(二)完善临空经济区域配套

空港新城旨在发展临空经济,打造国际化航空城市,因此完善区内配套设施,丰富区域内经济业态对于区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航空科技馆不仅可以作为航空产业配套的延伸,同时也可丰富区域内的基础配套,对于城市的全面发展起到不可获取的作用。

(三)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打造具有名片效应的文化旅游景点,可带动周边经济的腾飞,带来更多的人流量,产生流量效应,为区域内的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三、国内发展科技馆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科技馆建设事业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目前加强社会公益性科技建设已受到各界普遍关注,主要存在如下典型问题。

(一)   资金紧张

我国现在多数科技馆都存在运营资金短缺的问题。科技馆不是一个营利性机构,但它的日常维护和对展品的更新等等无一不和金钱有关系。门票价格过高会让普通百姓 望而却步,科技馆的存在就没有了意义;价格低又无法满足政策经营。资金问题会导致管内展品的更新速度率第,直接造成参观人数下降,对科技馆的政策运营更是雪上加霜。

(二)   参观对象单一

理论上讲,科技馆的对象应该是全体民众,参观者无论年龄及学历差距,都能够在馆内接受适合自己的科技知识。但是,目前国内参观对象主要以青少年为主,并且多数都是由学校集体组织的参观活动,主动参观的人数较少。

(三)   受多元化娱乐方式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人们更多去选择影院、酒吧、商场购物等大众化的娱乐方式。很多民众目前还不了解科技馆的发展,甚至有很多人不了解科技馆的存在和意义,科技馆的概念并未深入人心。

四、科技馆未来特点和发展趋势

为顺应市场发展潮流趋势,应对未来挑战,科技馆需打造新的商业增长点。

(一)   创建旅游新城市名片

设法把科技馆打造成一个旅游新城市名片已是各地科技馆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发现。当前文化旅游收到愈来愈多的欢迎,如何打造有特色文化底蕴的景点成为未来的思考方向。科技馆在宣传科技展品的同时,也应该发掘具有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周边产品,打造自己的文化圈层,同时也能增加辅营收入,一举两得。

(二)   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1、资金来源

目前,我国科技馆的运营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科普意识的增强,政府资助、社会捐款及自身创收等多种手段筹集资金的方式将是科技馆必然的发展趋势。

2、运营模式

科技馆的运营不再局限于室内,可延展至户外进行。例如组织野外考察,品牌合作等新的模式,不断为科技馆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打造过硬的品牌。

五、结语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篇6

张庆伟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万大军中,*党员已成为航天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积极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核心与战斗堡垒作用,是我们集团公司新时期重要的*任务,是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再创航天事业新辉煌的坚强保证。 党的先进性从来都是具体的。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发射“两弹一星”到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航天事业发展之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中国*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兴旺发达的一个缩影。 不断推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航天高科技作为当代先进的高新科学技术,对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推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几代航天人克服经济、科技落后的困难,不断攻克航天高科技的制高点,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成为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总书记指出:“发展航天事业,是党和国家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而作出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决策。”航天事业的飞跃进步,成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综合国力的重要一翼,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极大地提高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同志在视察载人航天工程时指出,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对全国人民是一个很大的鼓舞。20世纪70年代,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全国各族人民欢欣鼓舞,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它壮国威,振民心,使各条战线的人民群众增强了自信心,焕发出自强不息的精神。21世纪初,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突破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全国人民一片欢腾,中华儿女扬眉吐气,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示出崭新的精神面貌。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振奋了精神,壮大了力量。在航天事业发展中孕育、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已经在全国人民中得到弘扬,成为全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准则。航天高科技的进步,带动了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提供了重要保证。30多年来,我国的长征系列火箭已进行了84次发射,共发射各种用途的国产卫星60多颗、外国卫星30颗和飞船5艘,特别是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42次发射成功,卫星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涉及科学探测、通信广播、气象、资源、导航、海洋等领域,把航天技术移植和推广到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部门,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做出了贡献。 巩固国防、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大业是新

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一个重要任务。经过近49年的发展,我国已经研制了各种战略导弹、防空导弹、海防导弹、地对地战术导弹,形成了完整配套的导弹武器装备系列。航天高科技的成就,增强了国防实力,为促进祖国的完全统一,增添了可靠力量。 针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实际,集团公司党组认为,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是看党员素质是否提高,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否充分发挥。围绕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圆满完成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为代表的科研生产任务,实现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宏伟目标,集团公司党组提出,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要坚持总书记提出的“六个坚持”,树立“五个意识”,争做“五个模范”,做到“五个始终”,努力使先进性教育活动收到实效。 树立“五个意识”,就是从我们承担任务的光荣而艰巨、神圣而责任重大的角度,要求广大党员牢固树立“*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勤于探索、善于借鉴、勇于创造、敢于超越的气魄,以更严、更细、更高的标准,投入一线,服务群众,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努力造就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组织纪律性强、*素质高的党员队伍。 争做“五个模范”,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榜样表率作用,努力争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讲*、顾大局的模范;做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模范;做立足岗位、勤奋学习、钻研技术、确保质量、确保安全、确保成功的模范;做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模范;做拒腐防变、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勇于奉献的模范。 为此,集团公司党组要求以牢牢把握“五个始终”来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 一是始终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党员。集团公司党组要求广大党员和干部深刻理解和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自觉付诸实践,努力做到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有更深入的理解,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有进一步提高,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工作实践的能力有进一步提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完成科研生产和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中有进一步提高。 二是始终用崇高精神教育全体党员。我国航天事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孕育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是伟大的民族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航天事业之魂。为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集团公司以这些精神为灵魂,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提炼形成了以企业使命、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具有航天特点、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集团公司党组要求全体党员和干部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牢记“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科技丰碑”的神圣使命,牢固树立“以国为重、以人为本、以质取信、以新图强”的共同价值理念,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工艺、一流的质量、一流的业绩,实现“用成功报效祖国”的庄严承诺,把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体现在圆满完成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为代表的各项工作中。 三是始终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全体党员。在发展我国航天事业的征程中,涌现出了钱学森、罗健夫、杨敏达等一大批先锋模范人物,他们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航天事业作为报效祖国的舞台,在工作岗位上忠于职守、殚精竭虑、忘我工作,用智慧、汗水乃至生命书写了一部*豪迈的壮丽诗篇。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集团公司注重典型示范作用,开展了向先锋模范人

物学习的系列活动,举办了由20名航天楷模先进事迹构成的图片巡回展,编辑出版了反映48名航天优秀人物先进事迹的图书《航天人生》,举行了人民科学家、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回国50周年铜像揭幕仪式,开展了请航天英雄杨利伟和马祖光先进事迹报告团作报告等活动,旨在通过学习身边有影响力、感染力的典型人物,激发全体党员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 四是始终用神圣的事业激励全体党员。集团公司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形势任务教育,将当前的国内外形势、世界航天的发展态势、我国航天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集团公司的发展目标和承担任务的重要性向党员和干部讲深讲透,使大家充分认识责任的重大与神圣、任务的艰巨与光荣。在执行重大发射任务前,试验队临时党委都要举行隆重的出征仪式,每名党员面对庄严的国旗都要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从而激发党员的*意识、责任意识和榜样意识。 五是始终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全体党员。集团公司紧密围绕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为代表的各项科研生产任务,广泛开展党员身边无事故、党员手中无次品、争做型号线上排头兵、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在立足岗位完成任务、确保质量、确保安全、确保成功中体现先进性。集团公司还在试验队广泛开展了*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在生产一线开展了向全国示范班组——“唐建平班组”学习的活动,要求广大党员学习他们“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精神,努力做到岗位技能高于群众、工作业绩优于群众、创新成果多于群众、道德情操好于群众。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激发出来的巨大热情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4月12日,集团公司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亚太六号卫星,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和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火箭的研制、生产和各项测试工作进展顺利,党中央提出的“两不误、两促进”、实现“双丰收”的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 我国航天事业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未来5到15年,乃至整个21世纪,作为人类活动和发展第四自然疆域的外层空间将成为世界各国探索、开发、应用的热点和焦点。同时,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和实现中国特色的*变革也对航天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我国航天事业正面临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和新挑战,集团公司将围绕载人航天二期工程、探月工程、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工程,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以创建“宇航”级标准规范为目标,提升研发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突破以交会对接和空间实验室等为代表的一批关键技术,形成大容量、长寿命、高可靠卫星平台和导航定位卫星系统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核心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继续保证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拼搏创新,铸造一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篇7

6月底,随着“神舟十号”的顺利归来,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第一阶段圆满收官。9月末,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在北京拉开帷幕,世界航天精英汇聚一堂畅谈航天发展与未来规划,中国航天发展尤其令人瞩目。有人说,中国是这次大会当之无愧的主角。

为了这一刻,中国航天人已经等待了很久。

电影《钱学森》中有一个片段,当钱学森历经坎坷获准回国,在美国向老师辞行时,老师劝道,中国是个农业社会,你回去能干什么!只能种苹果?钱学森的回答是,“在我的国家里,我可以做任何事情,我可以种苹果,只要我想。”

若干年后,当钱学森躺在酒泉发射基地的一间土房子里,深情地仰望着矗立在发射台上即将冲天的“作品”时,不禁自语:老师,这就是我种的苹果树。

57年前,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航天工业从零开始起步,中国航天人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创新,1970年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拉开了中国进入太空探索宇宙的序幕。

截至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连续成功发射了10艘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先后掌握了载人飞行、空间出舱、空间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并实现了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飞行试验;

月球探测工程成功实现了嫦娥一号卫星绕月飞行的任务,作为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嫦娥二号”卫星在获取了全月表、三维影像和红湾区高分辨率影像等既定任务以后又完成了拓展任务,包括对环绕探测、对小行星飞跃的探测,并继续飞向遥远的深空,现在已经距地球距离超过了5400万公里;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已正式建成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并投入运营,系统由14颗卫星组成,能够向中国及周边部分地区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定位精度优于10米,并可提供短报文通信、双向授时等服务;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首发星高分一号卫星已成功发射。该系统将进一步完成中国的天基、空基、临近空间等领域信息数据获取能力,提高空间数据地面接收处理分发综合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高分辨率观测数据的迫切需求。

不仅是这些成就,近年来,航天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此次国际宇航大会的主题:推动航天发展,造福人类社会。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承担了国家重大航天工程所有运载火箭、载人飞船、各类卫星等空间飞行器的研制、生产任务。日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许达哲就中国航天的下一步发展、航天技术如何服务民生等接受了《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的专访。

17年前的“航天志”

《财经国家周刊》:中国曾在1996年举办第47届国际宇航大会,17年后大会再度来到中国举办,给中国航天带来什么?

许达哲:我国曾在1996年成功举办世界宇航大会。当时我国航天发展非常艰难,当年就面对两次失利的发射,使刚刚走上商业化的卫星发射跌入低谷。面对“失败不起,没有退路,只能成功”的严峻挑战,我们航天人励精图治,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使我国运载火箭可靠性大幅提升,发射成功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事实作答。目前我国已经成为航天大国。我们的航天发射数量在世界上已经数一数二,在轨卫星也在全球排名前三位。具体来看:

目前,长征系列火箭累计成功率达95%以上。从1970年4月到1996年8月的26年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发射42次,成功35次,失败7次,成功率83.3%;而从1996年10月至2013年9月17年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发射138次,成功136次,成功率高达98.6%。1996年10月至2009年4月,长征火箭创造了连续75次发射成功的纪录。

载人航天工程十战十捷。1992年9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1996年,长征二号F火箭、神舟飞船都正在研制,载人航天发射场正在建设,首批航天员选拔工作刚刚开始。而到了2013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十战十捷,将10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中国也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月球探测从无到有。1996年,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尚处于可行性论证阶段,而17年后的今天,我国已经发射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两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实现了我国绕月探测零的突破;嫦娥二号创造了深空探测纪录,成为我国首个人造太阳系小行星,目前,卫星状态良好,正继续向更远的深空飞行。

多项重大航天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北斗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17年前还是空白,而今天已经得到应用;在空间运行的各类应用卫星,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较17年前大大提升。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

《财经国家周刊》:作为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中国组委会主席,这次大会您有什么感受?

许达哲:我有两个感受,一是这次大会来的代表有3000多名,人数规模超过以往任何一届,尤其是来自美国、欧盟、日本等地的注册代表比上次多得多。经过这么多年发展,中国航天人终于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他们迫切地想来了解中国,与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交流;二是7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来参会,很多国家甚至没有航天工业,但他们看到了航天不可估量的影响力,看到空间资源对造福人类的非凡意义。可以预见的是,航天的国际化合作将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深入。

中国航天下一步征程

《财经国家周刊》:中国航天事业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下一步目标是什么?

许达哲:中国的航天计划缜密而严谨。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圆满完成第一步,“神十”归来,标志着第二步第一阶段完美收官。在第二步,我国还将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发射空间实验室、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再生式生命保障及推进剂补加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为空间站建设进行技术准备。第三步是空间站阶段。主要任务就是要在太空建立短期自主飞行、长期有人照料的大型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实质上目前第二步、第三步有些任务已在并行进行。

至于火箭,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形成了10种型号的成熟产品,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航天器的能力。我非常高兴的是,1996年的大会上我们就提出要搞无毒、无污染的大推力火箭,如今就要实现了。预计到2015年底左右,实现长征五号的首飞,届时将实现近地轨道近25吨,太阳同步轨道13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的运载能力,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就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此外,还在研制用于发射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新型快速发射固体运载火箭也在紧锣密鼓地研制中。神舟飞船在定型中也会不断完善。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将于年底前发射,是探月工程二期的关键任务。这次任务将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月面生存、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控操作、运载火箭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等关键技术,实现我国探测器首次在地外天体上着陆并进行直接探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稳步推进。2012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顺利实现区域组网,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按照计划,到2020年左右,将建成30余颗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覆盖全球的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同时,我们也在研究火星探测和推进空间科学发展,开展载人登月运载火箭和深空探测发射规划论证,适时提出实施火星环绕巡视探测、太阳探测、火星取样返回等工程方案,为加速推进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广袤的太空,有太多的未知。借助深空探测,我们要进一步丰富对地球的认识,同时通过航天技术发展,带动和提升我国的工业整体水平。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与世界航天强国的差距。不久前,美国宣布旅行者一号进入星际空间,而我们的深空探测才刚刚起步。在中国人的飞天梦想中,一直有着探索未知领域的愿望。中国航天发展到今天,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候,赶上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好时机,所以我们要加倍努力探索未知,脚踏实地推进航天发展。

《财经国家周刊》:近年来航天科技集团发展状况如何?建设航天强国,集团将如何作为?

许达哲:2013年,我国将实施16次宇航型号发射,计划将20颗左右的航天器送入太空。截至9月集团公司已圆满完成7次宇航发射任务。其中,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进一步验证了交会对接技术的可靠性。

今年1-9月,集团公司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4%,利润增长12.2% 。“十二五”至今,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经济规模增长了1.49倍。2011年,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2012年利润首次突破100亿元,净资产达到1000亿元。尤其是近年来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展望未来,中国航天发展前景广阔,正在迈着坚实的脚步不断向前发展。在宇航任务方面,到2020年,我们将形成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建设我国独立自主的空间站,完成月球探测“绕、落、回”任务;完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建设,建成体系健全、功能完备、稳定运行的空间基础设施以及航天装备体系。

航天技术应用方面,重点发展以卫星应用、航天高端装备制造、航天电子与信息、新能源与新材料为代表的,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实现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空间基础设施的全球化应用。

航天资源要造福民生

《财经国家周刊》:民众总觉得,航天是管“上太空”的事,似乎有点遥不可及。航天和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许达哲:这次宇航大会主题是“推动航天发展,造福人类社会”。探索太空,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类。作为航天人,我们致力于让航天资源为中国人、为全人类造福。如今,每个老百姓的生活都和航天密不可分。出门看天气,要靠气象卫星;开车找方向要用导航卫星;城市交通拥堵,航天技术还可以管理交通工具等等。

仅拿卫星应用产业来说,迄今为止,我国已发射232颗卫星,目前拥有在轨运行卫星达到105颗,应用卫星已实现从实验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目前,卫星在国家的国防安全、国民经济建设、环境灾害监测、广播通信保障、科学试验和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比如,在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雅安地震等抢险救灾中,利用卫星通信、卫星遥感等技术,有效提升了抢险救灾能力,降低了灾害损失。再比如,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开发的卫星数字投递业务,建设“农家书屋”,丰富了广大偏远山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下一步我们要研制发射各类光学成像卫星、探测气象卫星、海洋雷达观测卫星、陆地资源观测卫星,继续完善通信、气象、海洋、资源等卫星系列,建设满足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空间基础设施。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还要加大航天技术转化,将航天技术广泛应用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城市管理、灾害应对、交通管理等,便利百姓生活。同时,航天技术作为综合性和集成化的尖端技术,其最重要的应用,还是体现在对我国基础研究和基础材料的拉动作用上。举个例子,火箭上几十万个零部件,各有标准和工艺要求,直接促进了关联产业的技术进步。可以说,航天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我国相关工业体系,推动我们的生活更加智能、便利。

愿与世界携手合作

《财经国家周刊》:通过这次大会,中国航天最想向世界传达什么声音?

许达哲:近年来中国航天放眼全球,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自1990年我们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实施首次商业发射服务以来,航天科技集团已经累计为国际用户提供了37次发射服务和8次搭载服务,发射了43颗卫星;完成了包括尼日利亚1R通信卫星等4颗整星出口。截至目前,与欧、美、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盟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国际合作。

发展航天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国家抱有偏见,对他国发展设置“门槛”。然而,航天技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庞大,投入巨大,只有靠各国航天界的精诚合作,才能实现“推动航天发展,造福人类社会”的目标与梦想。我们向世界坦诚告知,我们愿意和世界各国携手和平利用太空,同时非常愿意和世界航天加强合作交流,共同面对人类面临的挑战。

航天发展的成就是全人类的成就。我们欣赏加加林进入太空的第一次,我们也很高兴看到美国人将阿波罗送上月球。这些年,所有爱好和平的人都很愿意看到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下一步,我们还将与世界各国在航天员选拔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适当时机把其他国家的航天员送上太空。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篇8

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伟大成就,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新的里程碑,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又一非凡壮举。成就这一举世瞩目的高科技领域宏伟事业,既靠我们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作后盾,也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来推动。正是在载人航天工程的实践中,在挑战世界尖端科技领域的艰难征程中,我们的航天人铸就了科学求实、开拓创新,艰苦创业、勇攀高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一精神,为中国航天领域攻坚克难、不断进步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强大动力,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神舟”飞船载人升空,是航天人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精神的结晶。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复杂、最庞大、最具风险的工程,是技术密集度高、尖端科技聚集的高科技系统工程。中国航天人遵从科技发展规律,多学科科技人员经过了长期严谨、细致、艰苦的探索,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不断应用最新的技术成果,从而使“神舟”五号实现了七大系统的独立自主研制,体现了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技术实力,跨越了美、俄等国四十年的发展历程。航天人孜孜以求的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精神,把“科技强国”战略落实在载人航天的实践中,为中国在高科技领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和意义重大的探索。“神舟”五号升空的耀眼光芒,昭示曾以璀璨发明领先于世界的中华民族,正在向世界科技中心舞台回归。

“神舟”飞船载人升空,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硕果。在艰苦的创业条件下,广大航天人身居戈壁荒漠,胸怀凌云壮志,放眼世界科技先进水平,以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创造了中华民族科技进步的奇迹。从科研院所到试验基地,从北国寒冬到南国炎夏,从大漠风沙到瀚海惊涛,到处留下了航天人辛劳的足迹,洒下了他们不懈奋斗的汗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十年一剑,光耀神州。一代代航天人艰苦奋进的动人业绩和英雄精神,正成为新时期我们民族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神舟”飞船一飞冲天,闪耀着航天人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的光芒。载人航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全国一百多个行业、三千多家单位、一万余名科研人员,共同参与了“神舟”飞船各项目的研制、建设和试验。没有相互之间的默契配合、通力合作,就不可能造就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载人航天又是一项需要忘我奉献精神的事业。为了祖国的航天大业,酒泉东风烈士陵园长眠了600多名航天人;为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尽管14名航天员中仅可选出一人升空,每个人都为升空刻苦训练。无数的航天人经年累月默默无闻、尽职尽责地战斗在各自岗位上,奉献了青春年华,奉献了聪明才智,奉献了热血汗水。航天人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高尚境界,永远激励我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崇高事业而奋斗。

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和升华,归根结底,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延伸和扩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它浸润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血脉,植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正在化作我们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喜讯传来的那一刻,南京大学万名学子签名的巨幅横标道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发扬神舟精神、勇攀科学高峰、振兴中华民族”。

上一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 下一篇:科技发展的本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