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范文

时间:2023-03-11 22:32:26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范文第1篇

01、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

(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

(2)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

(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

(5)唐代时期:诗

(6)宋代时期:词

(7)元代时期:曲

(8)明清时期:小说

02、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

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A、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开天

B、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C、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0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起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现手法为“赋”“比”“兴”。

(4)《诗经》的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04、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

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

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得伸展抱负的愤懑。

名篇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

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

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

(4)我国诗歌史上常有“”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二者又代表了文学。

05、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2)《楚辞》是汉人刘向将楚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诗歌编为一个集子。它是

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

06、先秦历史散文

(1)《尚书》:上古之书,记言古史,上自唐虞,下到尚周。作者不详。今存

(2)《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内容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共240多年的历史。

孔子编订。记事简单,类似现在的新闻标题。

(3)《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为春秋做传的,记事比《春秋》多13年,

作者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4)《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内容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500多年的历史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5)《国策》:又名《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国别体史书,共12策33篇。西汉刘向编订。

(6)名句: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满招损,谦受益|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亡羊补牢,犹为迟也

07、先秦诸子散文

(1)《论语》:儒家经典。孔子弟子编纂。反映孔子思想(礼治),20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儒家创始人。

(2)《孟子》:儒家经典。孟子著,反映孟子思想(仁政),7篇。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人,儒家重要人物。

(3)《荀子》:儒家著作。荀子著,反映荀子思想(唯物主义),32篇

荀子,名况,后人尊称“荀卿”,赵人,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

(4)《墨子》:墨家重要著作。墨子及弟子著,反映墨子思想(兼爱),53篇

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

(5)《老子》:即《道德经》,道家经典。老子著,反映老思想(无为)81章

老子,名耳,字伯阳,道家创始人。

(6)《庄子》:即《南华经》,道家经典,反映庄子思想(清净无为),33篇

庄子,名周,宋国人,道家学派重要人物。

(7)《韩非子》法家重要著作。韩非著,反映韩非思想(法治),55篇。

韩非,先秦法家集大成者。

(8)《孙子》:即《孙子兵法》,孙子著。我国第一部军事理论著作,13篇。

孙子,名武,字长卿,齐国人,我国古代军事家。

(9)《吕览》:即《吕氏春秋》,杂家代表著作。吕不韦集门人编写,160篇。

吕不韦,韩国商人,曾为秦的相国。

(10)名句:工欲上其事,必先利其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可忍,孰不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08、汉处著名文学家——贾谊

(1)贾谊,西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世称贾生、贾长沙,33岁死。

(2)贾谊的著名散文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

贾谊的著名辞赋有:《吊屈原赋》,《鸟赋》

(3)贾谊共有文章58篇,西汉刘向将其编订为《新书》。

09、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主要作家

(1)“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属于韵文。

(2)形成期(汉初---汉武帝)多为书写悲愤之情的“骚体赋”,有贾谊的《吊屈原赋》枚乘的《七发》等。

全盛期(汉武帝---顺帝)多为歌功颂德的长篇“大赋”,有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班固的《两都

赋》和杨雄的《甘泉赋》等。

转变期(汉顺帝---汉末)多为篇幅较小的抒情“小赋”,有张衡的《二京赋》蔡邕的《述行赋》等。

(3)“汉赋四大家”是:杨雄、司马相如、班固、张衡

10、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二十岁开始漫游,三十二岁继父职为太始令,四十二岁开始

写〈史记〉。后因李陵(李广之孙)降匈奴一事得罪汉武帝受宫刑并下狱。出狱后发愤著书,历经十多

年,完成《史记》。

(2)《史记》,又叫《太始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52万余字,分为本纪(12)、

世家(30)、列传(70)书(8)、表(10)五部分,记载了从传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

(3)《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司马迁还有辞赋8篇和著名的散文《报任安书》

(5)名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11、班固与《汉书》

(1)班固,字孟坚,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其父班彪曾撰〈史记后传〉。班固曾被污入狱,其弟班超替其

力辩,出狱后任兰台史令,奉诏写史,历经二十余年,完成《汉书》。

(2)《汉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西汉)。全书共100篇,分为帝记(12)、列传(70)、表(8)、

志(10)四部分记载了从汉武帝到王莽共229年历史。

(3)班固还是东汉著名的辞赋家(〈两都赋〉)

(4)名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12、汉乐府民歌

(1)“乐府”是两汉时期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有二: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演奏,二是采集

民歌。后来,乐府就成了民歌的代名词。

(2)乐府民歌的最大特点是写现实生活,叙事性强。

(3)乐府民歌的佳作:《陌上桑》,《孔雀东南飞》,《长歌行》等。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第一首长篇抒情诗是〈离骚〉),它与北朝的《木兰诗》

合称为“乐府双璧”。

13、先秦诸子散文

(1)《论语》:儒家经典。反映孔子思想(孔子,名丘,儒家创始人。)

(2)《孟子》:儒家经典。反映孟子思想(孟子,名轲,儒家重要人物。)

(3)《荀子》:儒家著作。反映荀子思想(荀子,名况,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

(4)《墨子》:墨家重要著作。反映墨子思想(墨子,名翟,墨家创始人。)

(5)《老子》:道家经典。反映老子思想(老子,名耳,道家创始人。)

(6)《庄子》:道家经典。反映庄子思想(庄子,名周,道家学派重要人物。)

(7)《韩非子》法家重要著作。反映韩非思想(韩非,先秦法家集大成者。)

(8)《孙子》:我国第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名武,我国古代军事家。)

(9)《吕览》:杂家代表著作。吕不韦集门客编。(吕不韦,曾为秦的相国。)

古文化常识

一、年龄称谓

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二、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部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部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节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四、古代的刑罚

(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

(0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

(0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

(07)大辟:砍头

(08)炮烙:将人烧烤死

(0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

(10)汤镬:将人煮死

(11)腰斩:从腰部斩簖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暴尸街头

五、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略)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六、有关官职的问题

1、词语

(1)授官:除拜

(2)升官:迁擢

(3)降官:谪左迁

(4)免官:罢黜

(5)招聘:征辟

(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徙

(7)大臣辞职: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

(2)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

(3)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

(4)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

(5)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

(6)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

*“六部”是汉以后的中央官职,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关于史书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共三部)

第一部是春秋时期孔子编的《春秋》;

记事详备的一部是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左传》;

最大的一部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2)国别体:以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共两部)

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

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

(3)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来反映历史事件。

第一部是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

第二部是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清史》。(共二十多部)

(4)通史:打破朝代界限,自古及今地记叙历史。

第一部是司马迁的《史记》;

第二部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共两部)

(5)断代史:记叙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第一部是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

第二部是南北朝时期范晔的《后汉书》;……《清史》。(共二十多部)

说明

(1)以上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实际上同一史书可归入不同体例。如《史记》,可以说它

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2)清代乾隆年间编订的“二十四史”是24部史书,打头的一部是《史记》,压尾的一部

是《明史》,体例全都是纪传体。而且除《史记》是通史外,其余23部都是断代史。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作者不详)

(2)《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春秋·孙武)

(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春秋·左丘明)

(4)《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

(5)《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丘明)

(6)《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

(7)《汉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东汉·班固)

(8)《孔雀东南飞》: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作者不详)

(9)《离骚》: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战国·屈原)

(10)《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

(11)《尔雅》:我国第一部词典。(汉代经师汇集)

(12)《马氏文通》:我国第一部语法书。(作者不详)

(13)《文心雕龙》: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南朝·刘勰)

(14)《狂人日记》:我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现代·鲁迅)

(15)《女神》:我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现代·郭沫若)

(16)屈原:我国第一位诗人。(战国)

(17)陶渊明:我国田园诗的开创者。(东晋)

(18)谢灵运:我国山水诗的鼻祖。(南北朝)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范文第2篇

一、与数字“1”有关的作品和作家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汉书》。

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我国第一部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

我国第一部目录学著作:《别录》。

我国第一部学术史:《明儒学案》。

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第一部诗话:《六一诗话》。

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

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

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修辞书:《修辞学发凡》。

我国第一部语法书:《马氏文通》。

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

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

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战争的白话小说:《水浒传》。

我国第一部神话长篇小说:《西游记》。

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霞客游记》。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我国第一部由文人个人创作的长篇小说:《金瓶梅》。

我国古代第一部著名的戏曲:《窦娥冤》。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集:《女神》。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

我国第一位女词人:李清照。

二、与数字“2”有关的作品和作家

二拍:明代凌潆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两个拟话本集子。

乐府双璧:《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喻称。

古希腊的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传为音乐师荷马所著。

西汉两司马:西汉文坛的文学形式主要是散文和赋,当时散文以司马迁成就为最高。赋以司马相如成就为最高,故名。

二陆:西晋太康时期的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

两潘:西晋太康时期的文学家潘岳和潘尼。

二安:宋代词人李清照和辛弃疾,因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辛弃疾字幼安,故名。

三、与数字“3”有关的作品和作家

三部曲,源于古希腊,指情节连贯的三部悲剧,又称三联剧。现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作品。

洪深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福五》、《青龙潭》。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茅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巴金的抗战三部曲:《火》一、二部和《田惠世》。

梁斌的农民三部曲:《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

叶君健的《土地》三部曲:《火花》、《自由》、《曙光》。

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雨果的“命运三部曲”:《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

《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三吏与三别:唐代杜甫的六首诗,“三吏”为《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为《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戒:指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的三篇寓言《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麇》。

三言: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三花:冯德英的《苦菜花》、《迎春花》、《山》。

三曹:汉魏间的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三张:西晋太康时期的三位诗人,即张载与弟张协、张亢。

三谢: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谢惠连。

三苏:北宋文学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

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

英国的诗坛三颗巨星:拜伦、雪莱、济慈。

世界著名的三对兄弟作家:德国的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法国的爱德蒙・德・龚古尔和于勒・德・龚古尔。

世界文坛的三大怪杰:西班牙的戏剧家洛佩,德,维加。法国的伏尔泰。法国的女作家科莱特。

勃朗特三姐妹:英国的三位女作家,姐姐夏洛蒂,勃朗特,其妹艾米特・勃朗特、安妮・勃朗特。

四、与数字“4”有关的作品和作家

四大爱情神话:《天仙配》、《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临川四梦:明代汤显祖的四部剧作,即《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中国小说四大名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

中国的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汉赋四大家:西汉的司马相如、杨雄。东汉的班固、张衡。

初唐四杰:唐代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学门四学士:北宋苏轼门下的四位诗人。黄庭坚、张末、晁补之、秦观。

中兴四大诗人:南宋时的诗人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

元曲四大家:元代杂剧和散曲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吴中四杰:明代吴中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世界名著中的四大吝啬鬼:莎士比亚的剧作《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巴尔扎克的小说《人间喜剧》中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莫里哀剧作《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果戈理小说《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国的屈原、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

五、与数字“5”有关的作家

“左联”五烈士:五位共产党员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和胡也频。他们于1931年1月17日被捕,同年2月17日,被秘密枪杀于反动派设在上海的特务机关“警备司令部”。

六、与数字“6”有关的知识

六艺:《师说》中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

《张衡传》中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七、与数字“7”有关的作家

建安七子:建安时期的比较有成就的七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璃、应埸、刘桢。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动乱的现实,表现了建功立业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学的共同特征。“七子”之称出于曹丕的《典论・论文》。

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人。他们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称竹林七贤。

-

前七子:明弘冶、正德时期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七人的合称。是明代复古主义流派之一。

后七子:与“前七子”相对。明嘉靖、隆庆时期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七人的合称,也是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流派之一。

八、与数字“8”有关的作品和作家

永州八记:唐代柳宗元所写的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共八篇,它们依次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镯潭记》、《钴铒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其中以第三和第四写得最精彩,最有名。

竟陵八友:南朝齐文学家肖衍、沈约、王融、肖琛、范云、任、陆任的合称。因同是竟陵王肖子良的门客,又号日八友,故名。

唐宋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

九、与数字“9”有关的作品

九章:为屈原九篇作品的总称。它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这九篇作品非一时之作。是后人辑录时加上“九章”这一名称的。

十、数字“10”有关的作家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古代文学;文学目录;发展;演变

一、文学目录发展概览

文学专科目录是指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文学文献积累到一定程度,读者产生了检索文学文献需求时所产生的专科目录。

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家,文学还没有与学术分开,目录亦尚未出现;汉代统治者重视官方图书建设,图书编撰业发达,产生了大量文献,我国第一部官修藏书目录《七略》随之产生。《七略》设《诗赋略》著录文学作品,但诗赋略只著录诗赋,不录散文及其他文学体裁;古代专门性的文学目录出现在文学自觉独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文学别集目录及总集目录;后来唐初所撰《隋书·经籍志》确立集部,将文学文献区分为楚辞、别集、总集三类,奠定了古代文学类目的基本体系,历代官修、史志、私家藏书目录大抵沿袭了这种体系;元代的元曲杂剧发达,成为古代文学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出现了《录鬼簿》等一系列的戏剧专科目录,文学目录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是古代目录业发展的鼎盛时期,除了官修的《四库全书总目》等综合性目录,民间的私藏目录种类繁多,将白话小说、戏剧等官修书目不予设置的文学种类著录其中,弥补了官修文学目录的不足。

二、各时代文学目录的演变

(一)先秦时期:远古时代,科技不发达,劳动产生文学,先民在想象中创造了神,虽然口口相传编制了很多神话传说,但还没有形成图书;夏代产生了文字,朝廷开始设立史官编撰图书,文献的最早载体简策出现,文献就这样产生了(到了秦汉时期图书编撰已成规模);从远古的狩猎社会过渡到西周的农耕时代,周天子为了解民情通过两个途径采集诗歌:民间采诗和贵族献诗,直到春秋中叶,经过五百年的积累,由官方整理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三百》,后被先秦两汉奉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诗经》把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大类,先秦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分为释诂、释言、释训等十九类,成为最早的单书文学分类,由此我国古代文学目录于先秦时期萌芽。

(二)两汉时期:国家藏书大量散佚(秦始皇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大量古籍被毁坏流失),汉武帝虽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但还没有对图书进行编目整理;当时的图书载体多为简册,图书堆积如山,学者利用图书极为不便,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成帝出于文化政治统治的需要,下令对图书进行大规模整理,(先秦子书多,秦汉经书多,这与政治气候有关:诸子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产物,经书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产物。)于是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官修综合性图书目录《七略》。汉代刘向刘歆父子领衔编撰的《七略》将图书分为六个大类:六艺略(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这其中的诗即诗经,小学即语言训诂,都不包含在现代所属的文学类)诸子略(包括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这里小说家也没有归入文学类)、诗赋略(屈原赋、陆贾赋、孙卿赋、杂赋、歌诗等)、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等。文学图书目录集中在“诗赋略”,但只包括诗赋,不包括其他文学体裁。汉赋是汉代特别发达的文学样式,官府又设专人采集诗歌,所以将诗赋单列一类,反映了当时主要的文学成就。《七略》以六艺略为首,反映汉代崇尚儒术、提倡经学的学术风气,现代所谓“文学”在汉代只是“诗赋”类的“文章”罢了。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专科的文学目录

1、文学专科目录出现的历史文化背景: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战乱频繁的的时代,也是封建王朝不断更迭、各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在文化方面,这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人口的大流动和民族关系的大变动带来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交流。玄学、佛学、道教、儒学以及法家、名家相互争胜又相互吸收,导致文化上的繁荣;人们处在不断变化的开放的大环境中,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感情奔放,富于创新,勇于探索。科学技术、宗教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刻建筑等诸多方面均有空前的发展,为即将到来的大唐盛世积蓄了力量和智慧。

2、文学专科目录出现的文学背景:(1)文学从学术中独立出来:文学在汉代除了诗赋其他文学样式还包含在学术中,到了南朝,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宋)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也就是文学家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文学已然从学术中独立出来;(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典论》已散佚,而其中的“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四科共计八种,其中奏议与书论属于无韵之笔,铭诔诗赋属于有韵之文,其本质相同,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情感。但其“末异”,也就是说,在其文体特征上,奏议要文雅,书论重说明,铭诔尚事实,诗赋则应该华美。雅、理、实、美,就是“末异”,它们都是关于文体的不同风格体貌;陆机的《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文赋》的出现,正是文学摆脱经学附庸地位而得到独立发展之后,在大量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结晶,《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陆机写《文赋》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即文章写作的方法技巧和艺术性的问题;《文心雕龙》的上篇主要的篇幅就是讨论文体,《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更为详细的辨析,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3)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曹丕所谓的“文气”,是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属于生理和心理范畴,没有伦理色彩。“文以气为主”尤其强调了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的;诗赋的“绮靡”“浏亮”,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的对偶的讲究,证明当时的文人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专科目录

中国古代的文学文献主要分为总集(汇集多人作品,包括一种或多种文学体裁的作品合集)、别集(收集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的个人作品合集)、单行文献(单行的小说、戏曲、散文,单行的文学理论专著,具有独立的研究价值)、丛书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体总集开始出现,曹丕的《建安七子集》是古代最早的多体总集,晋代多体总集有挚虞《文章流别》;南北朝多体总集有《陶渊明集》、萧统《文选》、徐陵《玉台新咏》等;这一时期个人文集也日益增多,文人自编或由他人代撰的个人作品目录开始出现;单行文献方面,有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刘勰撰写了我国古代第一步全面系统的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

从汉代《七略》的产生到魏晋时期,文学创作日益增多,子书、兵书相对减少,目录的六分法已不适用,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甲乙丙丁(后代经史子集的始祖)的四部分类法的目录。甲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乙有诸子、兵家、术数;丙有史记、旧事、杂事等;丁有诗赋、图赞、汲冢书等。自此,四部分类法称为我国古典分类法的主流,官修书目如《崇文总目》、《四库全书总目》;史志目录如两唐书志,宋史、明史艺文志,私家目录如《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题》等,都采用了四部分类法。

(1)别集目录的出现:文学专科目录始自建安时代的曹植。《三国志·陈思王传》称其“先后所著赋、颂、诗、?、杂论凡百余篇”,曹植自己开始编订文集,编制个人别集目录,虽已亡佚,但从《晋书·曹志(曹植之子)传》“先王有手所作目录”可见其确实是存在的;魏晋之际的别集目录还有文学家嵇康的《康集目录》等。

(2)总集目录:汇集诸家文学作品篇目的目录

西晋荀勖的《文章叙录》:《隋志》称其为“杂撰文章家集叙”,是文学创作总目录之渊源。

挚虞的《文章志》,是汇集多人作品,亦有作者生平事迹及文章流传存佚情况简介的传录体式文学专科目录。

荀、挚二人之后多有续作,都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但可以反映出当时文学的兴盛,文学作品集结丰富壮大的情况。

(3)汇集各种文学体裁的文学专科目录:南朝刘宋时期王俭的《文翰志》:王俭依《七略》撰《七志》,他将《七略》中的“诗赋略”改称“文翰志”,是文学目录的重大变化。说明在当时的文学观念里,文学作品已不仅仅是先秦两汉所重的诗赋了;梁阮孝绪的《文集录》:阮孝绪撰《七录》却不因袭《七略》,《七录》在文学目录方面开创了集部,分为楚辞部、别集部、总集部、杂文部四个子目,比随后的《隋书·经籍志》集部还多了“杂文”一类,全面地反映了当时文学文献的丰富发展。

(4)专录一种体裁的文学专科目录:陈代释智匠撰有《古今乐录》,这是乐府解题一类的文学专科目录,对此后唐宋《乐府古题要解》、《乐府古今题解》之类专录一种文学体裁的目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隋唐宋时期:隋代结束了南北朝的混乱局面,唐代步入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唐代科举取士以及古文运动,造就了唐诗别集、文言散文以及传奇的量大质优的涌现,唐诗的繁荣、宋词的兴盛,小说的成熟,许多文学作品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

(五)唐宋时期:文学目录的编撰方法、分类体系和理论研究都出现了大的变化。最具特点的是正史史志以及官修私撰综合性目录中“集部”的确立,也就是说其时文学类作品基本集中在此部之中。

1、《隋书·经籍志》集部的确立

《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综合性图书分类史志目录。《隋志》专门设立集部,在集部集中著录各类文学文献。它不仅收录诗赋,也包括商颂、周雅、祭祀、铭文等作品。自此以后,历代综合性图书目录多沿袭《隋志》体例而专设集部,使集部成为古代文学目录的基本形式。

《隋志》除专设“集部”著录文学书籍外,其他三部也有文学性书籍的类目,主要有《经部》的“诗类”、《子部》的“小说家类”及《史部》的“杂传”类。

2、专录一种体裁的解题目录:以乐府诗目录最为突出。

3、作家诗文系年目录(年谱或年表),宋代出现的新型文学专科目录。

4、宋代科举制度发展,印刷事业繁荣,私人藏书目录盛行。宋人的私藏目录主要有:《郡斋读书志》、《遂初唐书目》、《直斋书录解题》,都设“集部”,集中著录文学文献。

5、南宋郑樵的《通志·艺文略》:《艺文略》是通记百代之有无,著录先秦以来至宋代的图书,它既录已存的书,也记历代散佚的书,既记书籍,也记图谱。文学类目在《艺文略》中不再称集部,而定名为“文类”,再分为22子目。子目中除了总集、别集,还有诗、赋、颂、铭文、碑碣、表章、启事、奏议、诗评等,将文学类目分析得如此详细周密,在此前的官修和史志目录中都从未有过。

(六)元明清的文学目录

1、元代的文学目录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之集部:分为别集、诗集、歌词、章奏、总集、文史六类。这六类所著录的文学书籍以当时现存为主,各书解题,不仅辑录评述议论,还博采了作家传志、原书序跋、他人笔记、语录、诗话等有关资料,对于后世的学者做学术研究极具参考价值。

元杂剧是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类别,元末钟嗣成系统载录元杂剧作家作品的戏曲文学专门目录《录鬼簿》问世,古代文学目录进入繁荣发展阶段。

2、明清两代是我国传统目录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1)《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清史稿·艺文志》等都继续设集部著录文学文献。《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典五类,小说家类著录在子部,子部小说家包括了古记、杂史及志怪类古小说著作等。《四库全书总目》不收白话小说和戏曲作品,反映了统治阶层的意志。

(2)明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私人藏书目录,不仅大都著录文学文献,白话小说和戏剧作品也被录入书目当中,古代文学目录得到进一步发展,弥补了官修的《四库》等目录著录文学作品的不足。

(3)专题性文学目录大量涌现:除《录鬼簿》等一批戏曲文学书目外,还出现了其他类别的专题文学书目,如《文选李注引群书目录》(引书目录)、《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晋南北朝文编目》等极具参考价值的文学专科目录。

三、从古代文学书目的变化看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

古代文学书目的发展是与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息息相关的。先秦时期所谓“文”与“文学”是最广义的,几乎等于现在的学术或学问,其时文史哲不分家,文学作品还没有从学术中独立出来,例如《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但自汉代起将它奉为儒家经典而非为文学作品;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诸子百家,出现很多子书,却也并不属于文学类书籍;先秦诸子,本质上是哲学家而不是文学家。虽然哲学常借着文学技巧表现其思想但毕竟“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萧统《文选·序》);直到思想开放、民族大融合、文学自觉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才产生了文学专科目录;《隋书·经籍志》首设集部著录文学文献,是为载录“因物骋辞”、“叙事缘情”之“文”而设(隋志集部序),这里的文,不仅包括诗赋,也包括祭祀、铭文、商颂等,表明了文学概念的扩充和发展;南朝王俭“以诗赋之名不兼余制”,改“诗赋志”为“文翰志”;稍后的阮孝绪认为“倾世文词,总谓之集”(郑樵《通志》),改“文翰志”为“文集录”;《隋志》进一步将“文集录”引伸为“集部”,反映了文学文献所包含的内容不断扩大和文学思想不断包容的过程,对于先秦以来十五家被称为“小说”的作品,“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述说者之所造也”(班固),使得小说在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一直未进入官修文学类目而在子、史之间徘徊(清代只在私撰目录中著录白话小说和戏曲作品)。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范文第4篇

活动一开始,我们先制定了活动计划。我们计划在一周的时间内,搜集关于诗的知识,学会给诗歌分类,能够正确地赏析诗歌,我们还希望能自己学写一首小诗呢!为了完成计划,我们确定了组长,并给每位同学合理地分了工。。

我是负责查资料的,上网进入了“google”页面,输入了关键词“诗歌”。哇!关于诗歌的知识可真不少呀,据google搜索统计现共有2850万个词条是关于诗歌的。我立即点开了其中几个网页,进入了诗歌知识的海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另外两部诗歌总集分别是——《楚辞》、《汉府乐》……”,“我国的元曲,是一种小令,兴盛于元代,大多由民歌而来……”,“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在诗歌知识的海洋里,我流连忘返,增长了许多知识。

通过这次活动,我的收获可不小。我们小组的同学搜集了许多的古诗和现代诗,可这么多的诗,涉及面这么广,怎么整理呢?当我们学会了给诗歌分类后,这些整理的事情就变得容易得多了,真是小菜一碟。我知道了诗歌分类可以按作者分、按题材分、按形式分、按体裁分……我们按照作者给搜集来的诗歌分类,不一会儿,就把小山似的资料整理好了。

我们还学会了欣赏诗歌,知道了欣赏诗歌前,要先把诗多读几遍,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读,可以用不同诗人写的诗对比着读,还可以边读边在脑海里描绘画面,走进诗中读。学会了这些,欣赏诗时,我们就可以体会诗人创设的意境,更加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和含义了。比如: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短短几句,让人感到琴声初起,仿佛小儿女在耳边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与敌人奋力拼杀,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情节仿佛就在眼前。

最后,我们还尝试着当了一回小诗人,一首首富有童趣的小诗,就从我们的笔尖流露出来。我也写了首诗——《四季的树》。

四季的树

春天的树,

秋天的树,

发了绿芽,

金黄一片,

归来的鸟儿

孩子们收到

有了新的家。

秋姑娘送来的信。

夏天的树,

冬天的树,

郁郁葱葱,

光秃秃的,

炎热的天气

像年迈的老人

有了一丝的清凉。

却挺直了腰杆。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范文第5篇

A.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歌《再别康桥》体现了“新月派”提倡的“三美”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B.艾青,原名蒋海澄,他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抒情长诗,诗中运用大量排比句式和反复手法,表达对勤劳善良、慈爱博大、贫苦的大堰河的歌颂和赞美。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国别体史书,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称为“春秋三传”。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较系统地论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个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辞令,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D.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创作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全书由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几个部分组成。鲁迅评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以往战斗生活的追忆,反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为代表的中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军阀,主宰祖国命运的豪情壮志。

B.《小狗包弟》选自巴金的散文集《随想录》,《随想录》的发表在80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坛引发了一场历史回顾与反思的热潮,“说真话”成了社会呼吁的人格品质。

C.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D.狄更斯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西班牙小说家,《大卫・科波菲尔》是他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小说始终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全书有着十分明确的道德意图,处处体现着民主思想。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家》是巴金“爱情三部曲”之一,以爱情和婚姻纠葛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小说写了觉慧、觉新、觉民三兄弟在爱情婚姻上的不同遭遇。

B.雨果是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巴黎圣母院》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D.《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东方朔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楚辞》中的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离骚》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B.南朝陈徐陵编的《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它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或“南北双璧”。

C.爱情和婚姻纠葛是《家》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小说写了觉慧、觉新、觉民三兄弟在爱情婚姻上的不同遭遇。主人公觉新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的典型。

D.19世纪法国伟大的文学家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具有浪漫主义的夸张和抒情的特色,也集中体现了雨果“美丑对照”的原则。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其中桑提亚哥是《老人与海》的主人公。

B.《祝福》通过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民的毒害与摧残,和《孔乙己》一样选自周树人的小说集《呐喊》。

C.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大师,长篇小说《高老头》是《人间喜剧》的序幕,也是《人间喜剧》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D.《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作者曹雪芹。作者在这部“悲金悼玉”的著作中,所要抒写的却不仅仅是个悲欢,而是力图表现对当时社会关系与精神文化的深刻认识。

【参考答案】

1.C(《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2.D(狄更斯是英国小说家。)

3.A(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是《雾》《雨》《电》,“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

4.C(主人公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的典型,而不是觉新。)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范文第6篇

假如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要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把他们都培养成风雅的才子和淑女,争取出几位国学大师。

首先让学生们背诵《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以又称《诗三百》。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是歌曲的歌词。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同学们熟知的成语就来自于《诗经》。

其次,我还要学生们熟读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 《静夜思》是我喜欢的诗词之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的学生经过长期的经典作品的熏陶,个个都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古代文学;文学目录;发展;演变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61-03

一、文学目录发展概览

文学专科目录是指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文学文献积累到一定程度,读者产生了检索文学文献需求时所产生的专科目录。

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家,文学还没有与学术分开,目录亦尚未出现;汉代统治者重视官方图书建设,图书编撰业发达,产生了大量文献,我国第一部官修藏书目录《七略》随之产生。《七略》设《诗赋略》著录文学作品,但诗赋略只著录诗赋,不录散文及其他文学体裁;古代专门性的文学目录出现在文学自觉独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文学别集目录及总集目录;后来唐初所撰《隋书·经籍志》确立集部,将文学文献区分为楚辞、别集、总集三类,奠定了古代文学类目的基本体系,历代官修、史志、私家藏书目录大抵沿袭了这种体系;元代的元曲杂剧发达,成为古代文学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出现了《录鬼簿》等一系列的戏剧专科目录,文学目录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是古代目录业发展的鼎盛时期,除了官修的《四库全书总目》等综合性目录,民间的私藏目录种类繁多,将白话小说、戏剧等官修书目不予设置的文学种类著录其中,弥补了官修文学目录的不足。

二、各时代文学目录的演变

(一)先秦时期:远古时代,科技不发达,劳动产生文学,先民在想象中创造了神,虽然口口相传编制了很多神话传说,但还没有形成图书;夏代产生了文字,朝廷开始设立史官编撰图书,文献的最早载体简策出现,文献就这样产生了(到了秦汉时期图书编撰已成规模);从远古的狩猎社会过渡到西周的农耕时代,周天子为了解民情通过两个途径采集诗歌:民间采诗和贵族献诗,直到春秋中叶,经过五百年的积累,由官方整理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三百》,后被先秦两汉奉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诗经》把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大类,先秦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分为释诂、释言、释训等十九类,成为最早的单书文学分类,由此我国古代文学目录于先秦时期萌芽。

(二)两汉时期:国家藏书大量散佚(秦始皇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大量古籍被毁坏流失),汉武帝虽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但还没有对图书进行编目整理;当时的图书载体多为简册,图书堆积如山,学者利用图书极为不便,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成帝出于文化政治统治的需要,下令对图书进行大规模整理,(先秦子书多,秦汉经书多,这与政治气候有关:诸子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产物,经书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产物。)于是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官修综合性图书目录《七略》。汉代刘向刘歆父子领衔编撰的《七略》将图书分为六个大类:六艺略(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这其中的诗即诗经,小学即语言训诂,都不包含在现代所属的文学类)诸子略(包括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这里小说家也没有归入文学类)、诗赋略(屈原赋、陆贾赋、孙卿赋、杂赋、歌诗等)、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等。文学图书目录集中在“诗赋略”,但只包括诗赋,不包括其他文学体裁。汉赋是汉代特别发达的文学样式,官府又设专人采集诗歌,所以将诗赋单列一类,反映了当时主要的文学成就。《七略》以六艺略为首,反映汉代崇尚儒术、提倡经学的学术风气,现代所谓“文学”在汉代只是“诗赋”类的“文章”罢了。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专科的文学目录

1、文学专科目录出现的历史文化背景: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战乱频繁的的时代,也是封建王朝不断更迭、各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在文化方面,这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人口的大流动和民族关系的大变动带来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交流。玄学、佛学、道教、儒学以及法家、名家相互争胜又相互吸收,导致文化上的繁荣;人们处在不断变化的开放的大环境中,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感情奔放,富于创新,勇于探索。科学技术、宗教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刻建筑等诸多方面均有空前的发展,为即将到来的大唐盛世积蓄了力量和智慧。

2、文学专科目录出现的文学背景:(1)文学从学术中独立出来:文学在汉代除了诗赋其他文学样式还包含在学术中,到了南朝,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宋)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也就是文学家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文学已然从学术中独立出来;(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典论》已散佚,而其中的“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四科共计八种,其中奏议与书论属于无韵之笔,铭诔诗赋属于有韵之文,其本质相同,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情感。但其“末异”,也就是说,在其文体特征上,奏议要文雅,书论重说明,铭诔尚事实,诗赋则应该华美。雅、理、实、美,就是“末异”,它们都是关于文体的不同风格体貌;陆机的《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文赋》的出现,正是文学摆脱经学附庸地位而得到独立发展之后,在大量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结晶,《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陆机写《文赋》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即文章写作的方法技巧和艺术性的问题;《文心雕龙》的上篇主要的篇幅就是讨论文体,《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更为详细的辨析,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3)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曹丕所谓的“文气”,是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属于生理和心理范畴,没有伦理色彩。“文以气为主”尤其强调了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的;诗赋的“绮靡”“浏亮”,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的对偶的讲究,证明当时的文人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专科目录

中国古代的文学文献主要分为总集(汇集多人作品,包括一种或多种文学体裁的作品合集)、别集(收集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的个人作品合集)、单行文献(单行的小说、戏曲、散文,单行的文学理论专著,具有独立的研究价值)、丛书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体总集开始出现,曹丕的《建安七子集》是古代最早的多体总集,晋代多体总集有挚虞《文章流别》;南北朝多体总集有《陶渊明集》、萧统《文选》、徐陵《玉台新咏》等;这一时期个人文集也日益增多,文人自编或由他人代撰的个人作品目录开始出现;单行文献方面,有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刘勰撰写了我国古代第一步全面系统的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

从汉代《七略》的产生到魏晋时期,文学创作日益增多,子书、兵书相对减少,目录的六分法已不适用,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甲乙丙丁(后代经史子集的始祖)的四部分类法的目录。甲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乙有诸子、兵家、术数;丙有史记、旧事、杂事等;丁有诗赋、图赞、汲冢书等。自此,四部分类法称为我国古典分类法的主流,官修书目如《崇文总目》、《四库全书总目》;史志目录如两唐书志,宋史、明史艺文志,私家目录如《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题》等,都采用了四部分类法。

(1)别集目录的出现:文学专科目录始自建安时代的曹植。《三国志·陈思王传》称其“先后所著赋、颂、诗、銘、杂论凡百余篇”,曹植自己开始编订文集,编制个人别集目录,虽已亡佚,但从《晋书·曹志(曹植之子)传》“先王有手所作目录”可见其确实是存在的;魏晋之际的别集目录还有文学家嵇康的《康集目录》等。

(2)总集目录:汇集诸家文学作品篇目的目录

西晋荀勖的《文章叙录》:《隋志》称其为“杂撰文章家集叙”,是文学创作总目录之渊源。

挚虞的《文章志》,是汇集多人作品,亦有作者生平事迹及文章流传存佚情况简介的传录体式文学专科目录。

荀、挚二人之后多有续作,都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但可以反映出当时文学的兴盛,文学作品集结丰富壮大的情况。

(3)汇集各种文学体裁的文学专科目录:南朝刘宋时期王俭的《文翰志》:王俭依《七略》撰《七志》,他将《七略》中的“诗赋略”改称“文翰志”,是文学目录的重大变化。说明在当时的文学观念里,文学作品已不仅仅是先秦两汉所重的诗赋了;梁阮孝绪的《文集录》:阮孝绪撰《七录》却不因袭《七略》,《七录》在文学目录方面开创了集部,分为楚辞部、别集部、总集部、杂文部四个子目,比随后的《隋书·经籍志》集部还多了“杂文”一类,全面地反映了当时文学文献的丰富发展。

(4)专录一种体裁的文学专科目录:陈代释智匠撰有《古今乐录》,这是乐府解题一类的文学专科目录,对此后唐宋《乐府古题要解》、《乐府古今题解》之类专录一种文学体裁的目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隋唐宋时期:隋代结束了南北朝的混乱局面,唐代步入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唐代科举取士以及古文运动,造就了唐诗别集、文言散文以及传奇的量大质优的涌现,唐诗的繁荣、宋词的兴盛,小说的成熟,许多文学作品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

(五)唐宋时期:文学目录的编撰方法、分类体系和理论研究都出现了大的变化。最具特点的是正史史志以及官修私撰综合性目录中“集部”的确立,也就是说其时文学类作品基本集中在此部之中。

1、《隋书·经籍志》集部的确立

《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综合性图书分类史志目录。《隋志》专门设立集部,在集部集中著录各类文学文献。它不仅收录诗赋,也包括商颂、周雅、祭祀、铭文等作品。自此以后,历代综合性图书目录多沿袭《隋志》体例而专设集部,使集部成为古代文学目录的基本形式。

《隋志》除专设“集部”著录文学书籍外,其他三部也有文学性书籍的类目,主要有《经部》的“诗类”、《子部》的“小说家类”及《史部》的“杂传”类。

2、专录一种体裁的解题目录:以乐府诗目录最为突出。

3、作家诗文系年目录(年谱或年表),宋代出现的新型文学专科目录。

4、宋代科举制度发展,印刷事业繁荣,私人藏书目录盛行。宋人的私藏目录主要有:《郡斋读书志》、《遂初唐书目》、《直斋书录解题》,都设“集部”,集中著录文学文献。

5、南宋郑樵的《通志·艺文略》:《艺文略》是通记百代之有无,著录先秦以来至宋代的图书,它既录已存的(下转第287页)(上接第262页)书,也记历代散佚的书,既记书籍,也记图谱。文学类目在《艺文略》中不再称集部,而定名为“文类”,再分为22子目。子目中除了总集、别集,还有诗、赋、颂、铭文、碑碣、表章、启事、奏议、诗评等,将文学类目分析得如此详细周密,在此前的官修和史志目录中都从未有过。

(六)元明清的文学目录

1、元代的文学目录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之集部:分为别集、诗集、歌词、章奏、总集、文史六类。这六类所著录的文学书籍以当时现存为主,各书解题,不仅辑录评述议论,还博采了作家传志、原书序跋、他人笔记、语录、诗话等有关资料,对于后世的学者做学术研究极具参考价值。

元杂剧是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类别,元末钟嗣成系统载录元杂剧作家作品的戏曲文学专门目录《录鬼簿》问世,古代文学目录进入繁荣发展阶段。

2、明清两代是我国传统目录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1)《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清史稿·艺文志》等都继续设集部著录文学文献。《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典五类,小说家类著录在子部,子部小说家包括了古记、杂史及志怪类古小说著作等。《四库全书总目》不收白话小说和戏曲作品,反映了统治阶层的意志。

(2)明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私人藏书目录,不仅大都著录文学文献,白话小说和戏剧作品也被录入书目当中,古代文学目录得到进一步发展,弥补了官修的《四库》等目录著录文学作品的不足。

(3)专题性文学目录大量涌现:除《录鬼簿》等一批戏曲文学书目外,还出现了其他类别的专题文学书目,如《文选李注引群书目录》(引书目录)、《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晋南北朝文编目》等极具参考价值的文学专科目录。

三、从古代文学书目的变化看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

古代文学书目的发展是与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息息相关的。先秦时期所谓“文”与“文学”是最广义的,几乎等于现在的学术或学问,其时文史哲不分家,文学作品还没有从学术中独立出来,例如《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但自汉代起将它奉为儒家经典而非为文学作品;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诸子百家,出现很多子书,却也并不属于文学类书籍;先秦诸子,本质上是哲学家而不是文学家。虽然哲学常借着文学技巧表现其思想但毕竟“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萧统《文选·序》);直到思想开放、民族大融合、文学自觉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才产生了文学专科目录;《隋书·经籍志》首设集部著录文学文献,是为载录“因物骋辞”、“叙事缘情”之“文”而设(隋志集部序),这里的文,不仅包括诗赋,也包括祭祀、铭文、商颂等,表明了文学概念的扩充和发展;南朝王俭“以诗赋之名不兼余制”,改“诗赋志”为“文翰志”;稍后的阮孝绪认为“倾世文词,总谓之集”(郑樵《通志》),改“文翰志”为“文集录”;《隋志》进一步将“文集录”引伸为“集部”,反映了文学文献所包含的内容不断扩大和文学思想不断包容的过程,对于先秦以来十五家被称为“小说”的作品,“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述说者之所造也”(班固),使得小说在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一直未进入官修文学类目而在子、史之间徘徊(清代只在私撰目录中著录白话小说和戏曲作品)。

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离,从诗赋扩充至散文、戏曲、志怪传奇再到白话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由前文所述文学目录的发展是是随着时代的变更、文学思想的变化而变化的。研究文学目录的演变之意义,就在于对后世学者“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极具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何新文.中国文学目录学通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1).

\[2\]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7).

\[3\]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M\].中华书局,2003,(10).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范文第8篇

书山有径,学海无涯。在浩如烟海的文言古籍中徜徉,必须知其门径,登堂入室,探幽发微,追根溯源,方能得其精要,进而根据自己的志趣和要求,深入进行研究,在某个领域里有所建树和创新。无论中外古今,经典古籍之书,治学工具之书,皆能指示修学途径,节省时间,且可触类旁通,引人入胜。翻翻古籍书目,了解概要,以作系统学习的第一步,会大有好处,不可轻视。

我国对图书整理,校勘,编排目录,撰写内容提要,从汉武帝时的刘向开始。刘向校定之书,又叙录汇辑成《别录》,然后加以剪裁,著有《七略》。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共分古籍为六类,各有说明。可惜《别录》、《七略》书早已散失。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即照《七略》编成。其后,虽有多人俱依《七略》而纷更,书既不传,对后世也无任何影响。现存的史志目录,始于《汉书・艺文志》,而以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最广,实为古籍入门之书。清末张之洞撰《书目答问》,分类介绍各种主要著作,为初学者介绍书籍的篇章名目,解释内容提要,指点读书途径,也有别于其他一般的书目。

目录学是大学图书馆学系的一门专业。一般人学一点目录学,目的是了解书籍的篇章名目和内容提要,这些都是目录学的内容,刘向从开始校订之书目,叙录论述,就是这样做的。后来的目录学包括前面提到的《四库全书总目》在内分为三类,一是部类之后有小序,每本书的下面有解题,如《别录》《七略》;二是删繁就简,只有小序而无解题,如《汉书・艺文志》;三是只有书名作者,无小序解题书目,如《新唐书》《宋史》《明史》的《艺文志》。文言典籍名目繁多,翻翻目录都会让人瞠目结舌,望而怯步。所列书目有的散失殆尽,有的幽深古奥,有的内容复杂,有的与现实并无太大的关系,这里只介绍一些语文教师应该经常诵读的文言典籍。

(一)四书五经:了解文言典籍,就要读经典之书。古代经典,先有《六经》之说,后数度增加为十三经。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乐》早已失传,仅存五经。后《礼》分《周礼》、《仪礼》、《礼记》,成为《三礼》;《春秋》与《左传》合,加上《公羊传》、《梁传》,称为《三传》;唐以《诗》、《书》、《易》加《三礼》、《三传》为九经,后又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成十三经。

此十三经中,有的难懂,有的庞杂,有的非专门研究可以不看,有的只须查检,不妨一观。对于求学之士,研修文史著作者来说,应该重视的是《诗经》、《左传》、《论语》和《孟子》四部书。南宋朱熹曾为《论语》、《孟子》、《礼记》的《大学》和《中庸》集注,合称《四书》。从此《四书集注》就成了旧时入门的必读书。据此,这里我们把通常所说的《四书》《五经》简略地加以介绍,其他经书不再赘述。

《论语》主要是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文言典籍,它对我国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等在历史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创立了儒家学派。书中不谈鬼神,不谈灵魂,不言性与天道,只谈修身养性,治国理家平天下,待人接物,做人处事的道理。例如《论语》中强调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而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等等,再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等至理名言,至今仍闪耀着哲理的光辉,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值得后世效法。在《学而》16章、《为政》24章、《八佾》26章、《里仁》26章、《公冶长》28章、《雍也》30章、《述而》38章、《泰伯》21章、《子罕》31章、《乡党》27章、《先进》26章、《颜渊》24章、《子路》30章、《宪问》44章、《卫灵公》42章、《季氏》14章、《阳货》26章、《微子》11章、《子张》25章、《尧曰》3章等共二十篇,六百四十四章的文言中,有我们取之不尽的思想营养和不朽智慧,能使我们胸襟开阔,见识高远,性情谦和,大善大爱。

《孟子》一书主要是孟子所作,一部分是公孙丑、万章等人的记述,总体上反映了孟子“言必称尧舜”,主张性善,以尧舜为标准,在政治上提出“民贵君轻”施行“仁政”的主张和思想。全书包括《梁惠王》章上下、《公孙丑》章上下、《滕文公》章上下、《离娄》章上下、《万章》章上下、《告子》章上下、《尽心》章上下,共计七篇,二百六十一章。《孟子》在体制上基本沿袭了《论语》的语录体,但篇幅加长,议论增多,段落中心突出,结构更加完整,条理愈发清楚,文学性更强,写作上更成熟。其激越的论辩,强烈的情感,形象的比喻,使其文字氤氲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增添了文章的说理能力,为后世特别是唐宋古文家的写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礼记》的《大学》和《中庸》:《礼记》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定的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大学》之书,原本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此篇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名冠四书之首,是中国古代阐释道德文化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中庸》原也是《小戴・礼记》的一篇,相传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著作。

《诗》,称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初至春秋中期民歌与庙堂乐章,分风、雅、颂三大类,实存三百零五篇。《书》,又称《尚书》,尚通上,即“上古之书”,它保存了商代及西周初期部分史料,也有后世儒家补充追述、附会润饰之辞。所谓《礼》,也称《礼经》,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祭祀、丧葬、朝拜、宴会、嫁娶等礼节仪式,反映贵族生活与社会风气。《易》即《易经》,也称《周易》,是以六十四卦为基础的古代占卜之书,“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之义,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春秋》记载了东周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史实,首尾二百四十二年,即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相传系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史。晋杜预合《春秋》《左传》为一书,现中华书局印行杨伯峻注释的《春秋左传注》,且附译文,可参照阅读。

(二)《史记》、《国语》、《战国策》和《资治通鉴》:史是记载往事,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书。《四库全书》开始确定二十四史之目录,为史学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古人论史,以孔子的《春秋》为本原,以后的著作,首推《史记》。

《史记》为司马迁所著,记叙了自黄帝起到汉武帝时止约三千年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他创造了用“本纪”(记载皇帝言行政绩)、“世家”(记载王侯立国史实)、“列传”(写臣民生平事迹)、“书”(记述各种典章制度)、“表”(以表格列人物世系)等为纲目的纪传体例和相应的系统。史料足珍,文笔极妙,人物典型,显示出夺目的、独特的文学光辉。

《国语》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分国叙述,以《晋语》最详,相传为春秋左丘明所作。《战国策》简称《国策》,多叙战国时游说之士的言行,相传为西汉刘向依据诸国史料写成。分十二国,共三十篇,今已不全。《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共二百九十四卷,把从战国的史籍摘抄、改写、重编,删繁弃芜,加工润色,突出了主要内容。

研究先秦史实,《国语》和《战国策》是必读之书;贯穿古今,涵盖众史,《资治通鉴》,不可不看。

(三)《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各有千秋。诸子: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等;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的总称为诸子百家。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今河南鹿邑县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思想和精神,无容置疑,当首数老子的《道德经》。此书九九八十一章,5000字,其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无往而不在。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哲理幽深,蕴含丰富,影响所及,融汇中西,西方学者奉为“圣经”。“道”与儒、释铸成三位一体的中华文明的肌骨,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文化遗产。《庄子》一书也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为庄子所著。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今安徽省蒙城县人。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在哲学、文学上均为极高的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尤为后世传诵。《荀子》,为战国末期,越国(今山西省安泽县)人荀况所著,小部分出自弟子之手,现存32篇。荀况与孟子在思想上同属儒家学派,他主张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兼称霸力,法后王,人定胜天与孟子异。其《劝学》一文,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增长知识,发挥才能,被后世学子奉为经典篇章。《韩非子》为战国时人辑韩非遗著而成。韩非,李斯同为荀况的学生,后使秦,为李斯所忌妒,下狱自杀。韩非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十余万言,为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共五十五篇,二十卷。说理明晰透彻,文笔极见辩才。

(四)诗、词、戏曲、文、小说:在文言库存中,诗、词、戏曲、文、小说百花齐放,争奇斗艳。选择精萃篇章阅读以增长见识,充实学问,开阔胸襟,陶冶性灵,进而提高思想境界,改变气质,为人人所必需,尤为学子所追求。这里涉及的诗文流派繁多,风格各异,所作介绍,挂一漏万。最早的诗歌总集,除《诗经》之外,当推《楚辞》,为战国楚人屈原、宋玉诸人所作的辞赋。古人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全诗370多句,2400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完美结合,为千古绝唱,鲁迅曾赞之为“逸响佛辞,单绝一世”。以后诗歌唐代最盛,蔚为一世之奇。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盛唐大家,王维与孟浩然、岑参与高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唐之韦应物与柳宗元、韩愈与孟郊;晚唐之温庭筠与李商隐;皆齐名并称,各有千秋。词由诗演化而来,两宋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弃、李清照、辛弃疾、陆游、姜夔等名家辈出,词坛名宿,举不胜数。故唐诗宋词的诸大家之作,不可不读。《古文辞类纂》,为清桐城派古文家姚鼐所编,所录唐宋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文,对于每个学子,都应熟读精思,体会揣摩,以不断提高理解和写作能力。戏曲元代极盛,作者极多。以关汉卿的《窦娥冤》、《单刀会》,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等尤为著名。今人隋树森辑《全元散曲》,共收小令三千八百五十三首,套数四百五十七套,蔚为大观。加上明代高则成的《琵琶行》、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洪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均属传奇名作,为我们学习和研究戏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至于中国古代小说则起源于神话传说,上至先秦,下至清代,以志怪传奇两体见长,这里只说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兼而有之,流风余韵,值得一睹。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诗经・关雎》;文本涵义;诗歌主旨;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004-0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作品创作年代大约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除去六篇有目无辞的笙诗外,共收诗三百零五首。按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而在这三百零五篇诗歌中《关雎》被列为三百篇之首,可见其厚重而深远的显要地位。下面着重从剖析文本涵义、探讨诗歌主旨以及反观其中所折射的周文化等方面,对《关雎》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一、文本涵义的依据

《关雎》作为诗经开篇之作,大多认为它是一首情歌,其中关雎与河州象征着东方人始终缥缈朦胧的情感意境,君子以求淑女代表了中国人的爱情定调,非常含蓄。但细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能发现更为深刻的文化意蕴,以下主要是从现存的文本对《关雎》作了一个儒家意义上的理解,同时也略谈了些其他的看法和见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曰:“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水中可居者曰洲。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又不淫其色,慎固幽深若关雎之有别焉,然后可以风化天下。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对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用意向来颇有争议,有的认为并不存在这样的意象,它的作用只是为了起兴,引申出后两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的却认为雎鸠成双成对,相和鸣叫是实在的物象,它的存在触发了君子内在求偶的情愫。淑女外在仪态的幽雅娴静,内在性情的美好善良正是君子之佳偶,两人的结合可以构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以此作为风化天下的楷模。通过阅读《毛诗正义》,我个人偏向于后一种理解,认为这是一种皇室之道于天下之理的表率作用,其用意非一般的爱情诗所能企及,耐人寻味,值得琢磨。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毛传曰:“寤,觉。寐,寝也”,郑笺云:“言后妃觉寐则常求此贤女,欲与之共已职也;朱熹《诗集传》则说:“此人此德,世不常有。求之不得,则无以配君子而成其内治之美,故其忧思之深,不能自已。”从中可以略探出两者观点的不同,毛诗郑笺是从咏德的基础对后妃美好性情品德进行了歌颂,从中体现出的是一种风化天下的内涵;而朱熹则更多倾向于“君子”精心选择、努力求取“淑女”之情,表现的是“君子”对“淑女”缠绵悱恻的爱恋和思念之情。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毛传曰:“服,思之也。悠,思也。”孔疏言:“毛以为后妃求此贤女而不得,觉寐则思己职事当谁与共之。”郑笺:“服,事也。求贤女而不得,觉寐则思己职事,当谁也共之乎!思之哉!思之哉!言已诚思之。卧而不周曰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后妃的德行是如此的美好,她不仅能替君子分担忧愁,而且还尽自己的能力,去挑选能和自己一起共职事的贤女,为了此事竟反复思忖,卧而不周,可谓“德盛感深也”。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毛传曰:“宜以琴瑟友乐之”;郑笺云:“言后妃既得荇菜,必有助而采之者。同志为友,言贤女之助后妃共荇菜,其情意乃与琴瑟之志同”。对于此句的文本含义,我以为孔疏说得最为全面,孔疏曰:“作此琴瑟之乐,乐此窈窕之淑女,其情性之和上下相亲,与琴瑟之音,官商相应。无异若与琴瑟为友,然共心同志,故云琴瑟友之。”从中所表达的对后妃的称颂与前文一脉相承,朱熹的《诗集传》则认为“采是采取而择之,友,即是亲爱之意也”,这种解释也正如前文所说的,更倾向于从婚恋的角度去阅读而所得的观点。

“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毛传曰:“d,择也。德盛者宜有钟鼓之乐”;郑笺云:“后妃既得荇菜,必有助而择之者。琴瑟在堂,钟鼓在庭,言共荇菜之时,上下之乐皆作,盛共礼也”。

综观全诗,可以看到,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此诗的解释是大相径庭的。毛传郑笺主要从人伦之情出发,目的在于歌咏后妃之德、风化天下,所以对全诗的理解都是建立在对后妃美好性情品德进行赞颂的基础上;而站在婚恋观的角度去解释,则表现的是男女从寻求恋爱对象到结为婚姻的全过程,从中歌咏的是以君子配淑女的完美婚恋观。

二、诗歌的主旨

通过本文第一部分对文本含义论述,可以看出《关雎》是一首饱受争议的诗,对于该诗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大家都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而却又莫衷一是,没有达到共性的认识,将大家的见解综合起来,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即“咏德诗”、“爱情诗”。

“咏德诗”即认为此诗的主旨是宣扬后妃之德。《毛诗序》曰:“《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化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也,用之邦国焉。”《毛诗正义》则解释为:“序以后妃乐得淑女,不淫其色,家人之细事耳,而编于《诗》首,因为歌乐,故于后妃德下即申明此意,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华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所以风化天下之民,而使之皆正夫妇焉。”从这段引文的论述中,可看出周初统治者对于室家之道的高度重视,生动地体现了统治者的家国观,既对于统治者自身来说,要统一天下,首先就要从治家开始,《礼记・大学》也说:“欲治其国者,先其齐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由此可见,只有处理好夫妇这一步,在“齐家”之后,才能逐渐实现一统天下的理想,这种思想也可以作为后来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源流。

“爱情诗”则是单纯地认为此诗是歌颂爱情的,是一个青年炽烈地追求采摘荇菜女子的诗,为我们展现了男女从寻求恋爱对象到结为婚姻的全过程,提倡的是以“君子”配“淑女”的完美婚恋观。它的意义多是从美学的角度上去欣赏这首诗, 正如孔子所评价的一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了“发乎情,止乎礼”的君子风范和中和之美。

三、体现的文化特征

《关雎》被列为《诗》三百之首,同时也是十五国风之周南的开篇之作,足以见其厚重而深远的显要地位。“周”,是国名;“南”是指南方的诸侯国。通过对它的阅读,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部分关于周初的文化特征。《毛诗序》:“《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爱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从中可以知晓,对其的推行是统治者施行统治的需要,只有迈出夫妇,“齐家”这一步之后,才能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它的文化传播作用就在于歌咏后妃的美德,如孔疏所谓“文王正其家,而后及其国,是正其始也”,然后方能“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正是文王这样的做法奠定了周朝的政权和礼乐文明的基础,充分显示了“窈窕淑女”对于室家之道,对于家国天下的重要性。其次,可以从中读出夫妇人伦也是周人的首重之情,《关雎》其所表现的正是周代重视的男女、夫妇之情,显示出一夫一妻制的发展要求,同时随着周朝礼乐文化的不断发展,也使人们在心里上建立起新的婚姻理想模式,即选择忠贞不渝、相敬如宾的婚姻生活,以“淑女”配“君子”的婚恋模式正符合人们对此的期盼,从这个层面上将,《关雎》也是对周代社会重视夫妇之情的艺术实录。再次,体现了周代的礼乐文化,其中流露出的审美情感是一种平静祥和的中和之美,《毛诗序》曰:“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仪,先王之泽也”生动地体现了这样一种礼乐文化的内涵,它的特征符合孔子在《论语・八佾》中对其的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本文只是从现存的文本对《关雎》作了一个儒家意义上的理解,同时也略谈了些其他的看法和见解,当然历来对这首诗的看法都莫衷一是,存在争议。至于这首诗的本来面貌如何,有待专家学者作出另一番的考证。

参考文献: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诗经?国风》 第一人称代词“我” 语法特点 语法功能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共160篇。我将深入探讨《诗经?国风》中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特点。

首先,简要阐述第一人称代词“我”的语法特点。古代汉语的语料中,第一人称代词有“余(予)”、“我”、“朕”、“卬”、“吾”、“台”等,其中“我”出现的最早,使用最为广泛、存延时间最长。“我”常用来表示复数,译为“我们”,如,予惟曰:“襄我二人,如有合哉。”(《尚书?君奭》);有时也用来表示单数,译为“我”,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随后,“我”表示单数的意义不断扩大,获得大量使用和推广,而且 “我”的句法功能不仅能做主语、宾语,还有能作定语。作主语,如“我惟大降尔四国民命。”(《尚书?多方》);作宾语,如“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周易?蒙卦》);而作定语时,如“天降割于我国。”(《尚书?大诰》)

其次,根据第一人称代词“我”的语法特点,详细的论述《诗经?国风》中 “我”的单复数形式特点。

《诗经?国风》一共160篇,当中有74篇不同程度的使用了第一人称代词“我”,共计274个。在所有篇目中使用一个“我”有16篇,两个有15篇,三个有18篇,四个有8篇,五个有2篇,六个有3篇,七个有2篇,八个有3篇。而《邶风?北门》《鄘风?桑中》《齐风?还》《豳风?破斧》中分别有9个第一人称代词“我”,《邶风?古风》《卫风?黍离》《豳风?东山》分别有12个,这几篇目使用“我”的频率相对较高。

从“我”的复数意义上分析,如

①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有子七人,母氏劳苦(《邶风?凯风》)“我”,指七人。句子意思为,母亲贤惠而且慈祥,但我辈不成材……(母亲)有七个孩子,生活辛劳艰苦。“我”在此表示复数的含义,代指母亲七个孩子。

② 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唐风?羔裘》)“我”与“人”连用结合为一个词,相当于“我众人”演变为“我人”。此处“我”做复数表达“我们”,句子意思为,穿着羊绒做的外套和豹绒的袖子,使我们姿态高傲。

《诗经?国风》里将“我”用作“我们”的意思并不多,而大部分是解释为单数“我”,如下:

①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召南?虫草》)

②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王风?黍离》)

能列举的例子很多,当中“我”都代称吟唱者本人,是单数意思。

在《诗经?国风》当中使用相当多数量的第一人称代词“我”,表示“我”、“我们”的单复数意思,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国风》是《诗经》当中描写风土人情的篇章,属于“风土之音”(《通志?总序》),即是各地的民歌,而十五国风就是十五地区的民歌。这些民歌多是出自乡间百姓之中,描绘他们的生产生活场景。出于这种情况,诗歌的抒情主人公主要是百姓自己,他们抒发对生活的感慨、对爱情的向往和社会的压迫等。百姓抒发自己的情感,当属要使用“我”这个第一人称代词来吟唱诗歌,才能达到直接抒情的效果,充分表现自我的感受。

第二,大量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突显自我意识的扩大。这是由于在古代原始社会阶段中,对于神和宗教的信仰,强调以神灵为思想主体,但发展到周民族,“我”的观念增加,自我的意识和想法以及强调自己的概念不断扩大。这样使得百姓关注自己的想法,通过抒发自我的感受来表达生活状态。就此情况,第一人称代词“我”的使用数量增加也是情理之中的。

另外分析《诗经?国风》中 第一人称代词“我”的语法功能,这包括“我”的主语、宾语和定语的用法。

在《国风》当中“我”作主语的情况相比较更多,例如:

① 今我不乐,日月其除。(《唐风?蟋蟀》)

②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秦风?渭阳》)

第一人称代词“我”作主语时,处在句子开头,以直接抒情的方式的表达思想感情,描写生活场景。

“我”作宾语时,是作为受事对象,如:

①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邶风?日月》)

②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邶风?泉水》)

而“我”作定语时,表示“我的”或者“我们的”,如:

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魏风?硕鼠》)

②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秦风?渭阳》)

(代词“我”在《诗经?国风》中使用广泛,不做一一列举。)

第一人称代词“我”语法功能使用的范围广泛,不仅能用作主语,还可作宾语、定语,而且数量颇多。具体在《诗经?国风》里“我”使用在主语位置较多而且集中,宾语和定语的位置则分布较散。例如,《豳风?东山》中出现第一人称“我”12个,全部都出现在主语位置;而《王风?兔爰》中“我”6次都出现在主语位置上。

由于重章叠句的歌唱形式,将内心感情反复吟唱,令同一词汇出现在相对固定某一个位置上,这是《诗经》本身语句形式的影响。不仅“我”作为主语时有这种情况,而“我”出现在宾语或者定语的位置上时,整一首诗歌的代词“我”也将多出现在相同句式的同一个位置上,例如《秦风?无衣》中第一章: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第二章:王于兴师,修我矛戟。第三章:王于兴师,修我甲兵。这三句分别属于三章节中,同时作为同句式的定语。再如《豳风?破斧》中“我”作为定语出现9次,位置也相对固定。《秦风?黄鸟》和《秦风?晨风》中“我”都使用3次,都固定出现在了相同句式的宾语位置。

第一人称“我”并不像“余(予)”一样主要用作主语和宾语,也不像“朕”一样主要用作定语。“我”的语法功能包括了“余(予)”和“朕”的用法,作主语、定语和宾语的功能都可以,没有太多的限制,使用起来对语言的掌握更加方便简单。因此,第一人称代词“我”的使用数量不断增加,渐而渐之,替代了“余(予)”和“朕”作用,一直广泛使用至今。现在的第一人称“我”也有单复数的形式,与古代“我”的内涵没有太多改变,延续了古代“我”的使用方法。

在《诗经?国风》中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用法特征可以概括为:在诗歌当中既出现单数形式的“我”,也有复数形式的“我”,使用次数频繁;原因为《诗经?国风》以地方百姓抒情为主,并且周朝时期的自我意识比过往社会阶段要大幅度的提高了。“我”的语法功能广泛,在《诗经?国风》中既作主语、宾语,也作定语;因为《诗经》的重章叠句的形式特征使“我”在一首诗歌中出现的位置相对固定。总体上讲,第一人称代词“我”因语法功能强大,在社会发展中的使用越来越多,直到现在社会, “我”仍是表达第一人称最主要的词语。

参考文献:

[1] 尹烨.《诗经》代词用法浅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6,(12).

上一篇:儿童诗歌大全范文 下一篇:赞美母爱的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