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23 16:02:09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篇1

[关键词]生产者服务业 FDI 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和国际市场的开放,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和地位不断提高。在经济危机全球跨国投资回落的形势下,我国吸收外资仍然保持较快增长,截至2008年,连续17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利用FDI的数字显示,制造业虽然占据了大半壁江山,服务业所占比重的提高不容小视。2006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总体使用外资金额的35%,到2008年,增长到了44%。深入分析服务业利用FDI的构成,进一步发现,相对于消费者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占77%之多,并持续稳定增长。因此,为更有效地引入外资,对生产者服务业FDI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生产者服务业FDI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生产者服务业的定义及分类

生产者服务业,Product service,又称生产者服务业,是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中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世界各国和各类经济组织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具体分类标准还没有形成统一,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03)中的产业划分目录,具体包括: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2.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金融服务业。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

二、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状况

自从加入WTO以来,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吸收FDI呈快速增长态势,实际利用FDI金额逐年上升。以下是利用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加工计算出的2004-2008年的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实际使用FDI金额,并将于下文从行业、投资来源地、投资方式、资金到位率多种角度来剖析我国生产者服务业FDI现状。

1. 行业分析。深入分析生产者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构成,不难发现,行业部门不同,吸引FDI投资情况也大相径庭。从2004到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后数据来看,FDI在生产者服务业内部呈倾斜式分布,房地产一直是实际使用外资最多的行业,占生产者服务业FDI的50%以上,除2008年有所回落,近几年一直呈上升态势,这与我国以往的宽松式房产政策不无关联,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际资本追求短期回报的特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FDI总量位居第二,这与此类市场开放较早,利润较高、行业相对成熟有关。然而,从年均增长率上可以看出,两者FDI呈下降趋势。交通运输、仓储等生产者服务业的比重和增长率均有所下降。相形之下,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服务业都具有较高的年增长率,尤其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平均增长率高达53%,可见我国引导外资流向技术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政策已经初见成效,不过相比起房地产业和传统生产者服业还是微不足道,特别是金融行业,2008年占有量仅为2%。

2. 来源地分析。按实际投入金额排序,对华投资前三位国家(地区)依次为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日本。且日韩、美国投资呈逐年下降趋势,欧洲投资虽有上升倾向,但总量不高。过于集中的外资地区结构将限制外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有碍长期持续发展。

3. 投资方式分析。外商独资企业投资方式逐年上升,而合资、合作经营企业额比例不增反降。尤其是知识密集型生产者服务业,占据着较高的独资比例,使得外商牢牢掌控市场和核心技术,不利于我国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

4. 资金到位率分析。同服务业整体一样,我国生产者服务业FDI实际使用金额与合同金额之间差异较大。2006年我国生产者服务业FDI合同金额为5044260万美元,实际使用金额为1630532万美元,资金到位率仅为32%。其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行业最低,仅为19%。这无疑会造成外资引进项目的延期,给我国调控带来难度。

三、对策与建议

1. 加大新兴生产者服务业的投资力度。改变大量投资性资本涌向房地产业的局面,特别是经济危机背景下,更要加强监管,防范热钱冲击实体经济。从长远角度来看,应引导外资投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兴生产者服务业,这将有利于生产者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

2. 巩固传统引资优势,吸引欧美投资。在继续保持引进保持香港、亚洲等地区投资的同时,也要兼顾招商引资多元化,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在欧洲、北美的宣传力度,树立我国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从而规避由于投资来源地单一所可能造成的投资风险。

3. 鼓励合资、合作引资方式。从根本上优化投资环境,并配合一些优惠措施。

4. 有效提高外资到位率。采取相应措施对签订的合同进行监管,实行信用管理机制,将连续到位率低的外商列入黑名单并适当实行惩罚。

参考文献:

[1]彭继民:外商在华投资产业结构特征. 中国经济评论. 2008(5)

[2]袁 洁:我国生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5)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篇2

美国对华投资的项目数、合同外资及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从绝对数目来看不断增长,但自2000年以来,美国合同外资金额占全国的比重却是逐年下降的,对华投资项目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在2000年经历了一定幅度增长后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表1)。2006年美商在华投资新设立企业3025家,比2005年同期下降14.33%;合同外资金额120.44亿美元,同比下降10.86%;实际投入外资金额28.65亿美元,同比下降6.41%。2006年,美商新设立企业、合同外资金额、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分别占全国同期吸收外资总量的7.73%、6.22%和4.55%。美国对华投资的特点主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技术起点较高。美国企业注重长久的战略发展,在转移生产基地的同时,转移核心技术,美国以我国东部商业地区为重点投资区域,其投资最多的省份为江苏、浙江等全国商业繁华的地区。而且经营状况良好,商务部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在华投资六年以上的美国在华企业中,8l%的企业盈利颇丰。与其全球利润率相比,美国在华企业平均收入增长和盈利状况均高于其他地方,2002年,有42%的美国在华企业利润率超过了全球利润率,而到2004年达到75%的美国在华企业利润率超过了全球利润率。

2近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减少的原因分析

2.1美国经济不景气使其对外投资大大减少,对华投资因而受到影响

2001年美国经济结束了十年的快速增长期,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经济的不景气使美国企业对外投资也大大减少。2001年美国直接投资流出量比2000年减少12.4%,2004年直接投资流出量虽有较大增加,但2005年直接投资流出量却是-127.14亿美元,表明资本的回流大于资本流出。1998年到2001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3.4%,而2001年到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年均增长率只有9.1%。2007年美国经济增长2.2%,为近年来最低水平。2008年美国经济继续呈现疲弱态势。反映制造业发展状况的ISM制造业指数在1、2月连续低于50,处于走弱状态。总体建筑支出1月份下滑1.7%,降幅为14年来最高水平,已连续4个月下降。其中住宅建筑支出较上年同期下降19.4%。新屋销售2月份降至13年来最低水平,下降1.8%,连续4个月走低。个人实际消费增长自去年12月起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08年3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64.5。在楼市降温、次贷危机恶化、经济增速放缓情况下,就业市场严重受挫。2月份美国非农就业人数下降6.3万,创5年以来最大跌幅,当月失业率为4.8%,3月份进一步升至5.1%。

2.2美国的投资政策对美国企业在华投资产生不利影响

一般而言,美国海外投资的优势在于技术的先进,因此对外投资大多在不同程度上涉及技术的输出。美国政府在技术输出与转让方面虽然较为开放,但仍有诸多限制。《1979年出口管理法》规定,除了可以向加拿大直接输出多数商品和基础数据外,美国向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出口的所有商品和技术数据都必须获得由商务部出口管理局签发的普通许可证。

2.3发达国家交叉投资的上升对我国吸纳美国投资产生不利影响

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一直是美国对外投资的首选,约占其直接投资总额的50%以上,而加拿大由于与美国在地理空间上的邻近,也占有美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0%。近年美国对我国直接投资减少的同时,对部分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增长却较快。2001年到2005年美国对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直接投资存量,年均增长率达到42.14%。促进发达工业国家之间交叉投资上升的因素在于这些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制度的相似性,劳动力素质比较高等因素。因此投资环境的优劣及因投资环境决定的生产效率仍然是影响美国直接投资地域分布的综合因素。尤其是美国大型跨国公司内部组织结构相当复杂、对投资环境的要求相当严格,对各类风险,特别是对国家风险和政治风险的防范意识相当强烈。所以对华投资至今没有脱离试探阶段,与中国投资市场的巨大吸纳力很不相称。2.4中国本身存在一些吸引投资的局限。

(1)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局限。目前,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基本缺陷是对外商投资的管理和引导仍然偏重于审批管理,而忽视用市场手段进行引导。外商投资的所有项目,都要由中央或地方政府进行立项及合同章程审批。由此而导致了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的开放度不够,限制类项目过多,而鼓励类项目却缺乏真正力度。

(2)吸收外商投资载体的局限。由于我国经济和企业发展的现实状况,至今为止我国引资的主体都是国有企业。但完全市场化的外商投资与国有企业在经营目标、经营理念、经营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并且近年尚未合资的国有企业优质存量资产也越来越少,导致近年外商控股甚至独资企业越来越多。而我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民营企业,与外商的合资合作在本身水平较低之外还受到各种政策的局限。

3对我国今后利用美国直接投资的思考与建议

3.1改善中美关系,保持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

我们一方面要严格遵循国际贸易准则和WTO的承诺,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优化贸易结构,积极而有效地规避中美贸易中的摩擦。另一方面应加强与美在华企业的沟通,尤其是要推动大型跨国公司对美国政府发挥积极影响,通过他们将更多真实情况反馈给美国公众及决策层,帮助缓解与中美贸易摩擦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

3.2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美国企业投资我国的信心

要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完善与投资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从而实现对美引资多层面的推进。

3.3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促进美国对服务业的投资

服务业是美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大产业,也是美国在世界上占有绝对优势的行业。虽然入世后,美国对我国服务业的投资有较大增加,但美国对我国服务业的投资比例总的来说仍远远低于其对亚太地区投资和对外总投资中服务业所占的比例,这和我国许多服务业具有垄断性质和对外开放程度低有很大关系。因此,应逐步扩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促进美资流入服务业。

3.4改善吸收外商投资方式

近年来,收购、兼并逐渐成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导形式。跨国收购、兼并所以能够实现,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有载体,即东道国有值得收购、兼并的企业;二是有适宜的环境,使外资进行的收购、兼并能够顺利实施。对于我国来说,前者有优势,而后者却极为欠缺。尤其是缺乏兼并、收购所必需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3.5改变吸收外商投资要素优势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主要依靠两方面的优势,一是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丰富而且廉价;二是市场广阔,开拓余地极大。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贸易自由化的加深,以及技术创新突飞猛进,廉价生产要素对于吸引外商投资的作用相对减弱;国内市场则由于生产能力的急剧增加、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增长缓慢造成阶段性饱和,大部分产业出现供过于求状况,市场优势也在减弱。因此我们需要在技术创新能力、劳动力素质、市场机制、服务体系方面做出改善来创造吸引外资的新优势。

参考文献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篇3

>> 金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特征比较 金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水平比较 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综述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总量的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就业的影响 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美国反应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的影响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就业效应:基于投资主体和行业分析 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区位与行业选择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中国在发达国家投资的解释 主要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直接投资现状分析及此现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影响研究综述 中国对美直接投资逆转考验美国决策 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北省就业的影响的综述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就业的影响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区域劳动力就业的贡献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苏州就业和劳动者素质的影响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省就业效应的影响分析 跨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就业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林勤跃.金砖四国:经济转型与持续增长.经济学动态,2010(10).

作者简介

马文秀,女,1966.2,教授,河北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和西方经济专业硕士生导师,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导师;乔敏健,1991.5 ,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篇4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取得显著成就。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在给国内宏观经济带来利益的同时,亦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将重点探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突出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现状问题;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呈加速增长的势头。2012年全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为746.5亿美元。而当前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突出特点有:

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稳步增长,且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截止201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可达4247.8亿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33.9%。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中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论的基本思想在于,一国净国际直接投资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其流量与存量在未来还将继续有所增长。

2.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方式向多元化趋势发展,跨国并购成为最主要方式。2011年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72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36.4%。可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由早期成立合资公司和新设立海外子公司为主逐渐变为跨国并购,并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3.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主体仍集中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但非国有企业比例有上升趋势。虽然国企仍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但非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逐步加快。2011年末,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中,国有企业占比为62.7%,较10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

4.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来看,我国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及拉美地区。截至2011年底,我国有超过1.35万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企业1.8万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4247.8亿美元,遍布177个国家(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总数的72%,其中亚洲和非洲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所占比重最高,可达76.9%。

5.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我国海外投资集中于租赁,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据商务部数据统计分析,2011年,商务服务业和租赁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占到全年对外直接投资总流量的70.8%。

二、对外直接投资问题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突出问题是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大,存量小。201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只占到世界对外直接总投资的2%。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整体规模明显偏小。对外直接投资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我国海外投资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非国有企业等民营企业实力明显不足。因国企在投资经营活动中的公司治理结构缺陷,在海外市场竞争中缺乏市场化运作的经验等,其在海外直接投资中竞争力低下且经济效益不高。而民营企业普遍缺乏全球竞争意识,加上政府的扶持鼓励不到位,阻碍其海外扩张的步伐。

2.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区域结构存在不合理。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密集,而欧洲,大洋洲及北美洲的对外直接投资比例少,仅达到18.8%。对外直接投资分布过于集中会造成我国境外企业之间相互竞争不断加剧,不利于企业长足发展。

3.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行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企业海外投资过度偏于初级产业,其投资领域多集中于附加值低,科学技术含量不高的能源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对高附加值以及高科技含量领域的海外投资,致使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益不高。

4.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政府职能缺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缺乏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宏观规划,目前海外直接投资多是自发行为,导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分布集中和投资结构初级化。另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体制滞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审批制度存在不规范弊端,管理部门审批效率低,且对外直接投资管理过程中存在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海外投资管理监督工作的现象。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抑制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长足发展的政策措施

虽然我国境内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取得明显成效,但企业在海外投资扩张道路上面临着重重障碍。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稳较快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中面临的艰巨任务。

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

为优化我国对外投资的行业和地区分布结构,使境内企业真正参与海外投资扩张的竞争中,政府必须加强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对外直接投资管理的统一管理,给予其税收支持和资金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扩张,引导海外投资商会等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等。

企业树立全球竞争观念,积极“走出去”

从境内企业自身来看,在政府积极鼓励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背景下,企业应树立全球化竞争意识,加快走出去步伐,最大化利用政府提供的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努力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改变传统的竞争观念,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实现企业长足发展。

结束语

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稳较快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与企业自身发展也密不可分,也与国内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化改革紧密相关。

参考文献:

[1]黄云.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改革与开放.2012(3).

[2]刘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与对策分析.现代管理科学.2012(3).

[3]商务部.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4]张谦,胡剑波.危机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未来展望.国际商务.2011(2).

[5]陈志涓.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战略研究.经济研究.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篇5

关于对外商直接投资(FDI)和东道国出口关系方面的研究,除了小岛清的互补理论,还有Mundell的相互替论以及Bhagwalti和Dinpo-los的补偿投资理论。他们的观点,概括起来就是FDI对东道国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表现在:FDI不仅可以通过外商投资企业自身的出口带动东道国的出口;同时,也可通过对当地企业的影响拉动出口。另外,弗农关注于FDI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关系,他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外国直接投资是通过在东道国设立生产企业,从而通过影响东道国的资本来引起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Dooleyeta(l1994)发现,一国资本流入中FDI所占比重越高,该国资本流动的流动性就越大,从而使得根据生产要素配置实现资本效率水平的提高,进而改善一国的产品结果。国内学者江小娟分析了FDI企业对我国出口增长的贡献及其原因。向铁梅通过一系列的实证分析,发现FDI和我国出口贸易总体上是相互促进的。龚艳平(2005)结合相关数据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相关结构性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张守森(2005)认为FDI影响出口竞争力具有多样化特征,与我国出口贸易政策以及政策变迁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二、我国出口与FDI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与模型设计

本文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关系,选择的变量有累积外商直接投资(FDI)、出口额(EX)、国内生产总值(GDP),选取的样本区间是1985-2009年(见表1)。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由于FDI具有时滞性和累积性,我们选用FDI存量而不是FDI流量作为该模型的自变量。第二,选用年FDI累积存量,是考虑外资的流入对贸易产生效果存在着一定滞后性,以年为时间单位既可以分析FDI对出口贸易的短期效果,还可以观察FDI对出口贸易的长期效果。第三,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实际GDP=名义GDP/对应年份的价格指数P,出口额和FDI的单位(亿美元)利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转化为我国的货币单位(亿元)。第四,为了降低异方差性的影响,分别对模型中的数据取对数,模型的解释变量依次为:累积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lnFDI,国内生产总值lnGDP;被解释变量为出口总额lnEX。

(二)单位根检验

用ADF检验序列的平稳性,未差分前各变量都为非平稳,差分后都变成平稳序列,说明各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见表2)。

从表2中可知,各变量是一阶差分平稳,即一阶单整。因为,各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不能拒绝存在的单位根的假设,而一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水平上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

(三)协整检验

上面已证明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于是,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在主窗口输入lslnexclnfdilngdp。

为了观察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过程,需要检测回归方程(1)的回归残差平稳性,下面我们运用ADF法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此时系统会自动生成残差,我们令残差为et1,命令如下:et1=resid对残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滞后期为1,结果如表3所示,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该协整关系成立。

(四)误差修正模型

前面的协整检验反映的是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但是短期由于一些原因使其偏离长期均衡状态,同时,这种偏离可以通过误差的修正向着均衡状态不断地调整,那么误差修正模型正是结合了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的分析,描述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出口的短期偏离和长期均衡调整的效果。

上面的分析可以证明序列lnexlnfdi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故可以建立et1(误差修正模型)。先分别对以上序列进行一阶差分,然后对误差修正模型进行估计。则回归方程为:

D(lnEX)=-0.001199+0.457535×D(lnFDI)+1.026929×D(lnGDP)-0.363411×e(t-1)(2)其中:R2=0.580958,S.E=0.112439,DW=1.742366。这表明在短期内,出口可能出现偏离这些变量的长期均衡状态,但长期来看,每年出口对上一年以36%的调整,使其摆脱短期非均衡状态,并快速地向着长期均衡发展。

三、模型的结果检验

首先,协整检验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两变量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根据回归方程(1)的结果可知:

1.经济意义上,lnFDI前面的系数是正值,外商直接投资(FDI)变动1个百分点,会出口会同方向以0.308221个百分点发生变化。意味着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会促进我国的出口,这在实际生活中是正确的。

2.lnFDI前面系数的T统计量值为6.374504,大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拒绝原假设,即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有显著影响;F统计量值为965.6337大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所有解释变量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也是较显著的。

3.S.E=0.157851说明我国出口估计值与实际值的平均误差为0.157851亿元,标准误差较小;R2=0.989243接近于1,拟合优度较好。

其次,误差修正模型表明,从回归方程(2)的结果可知,出口EX不仅取决于FDI、GDP的变化,而且还取决于上一期出口的水平对均衡水平的偏离,误差项ET1的估计系数-0.363411体现了对偏离的修正,上一期的偏离越远,本期修正的量就越大,即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的关系一旦发生短期偏离,则会以约36%的速度向着长期均衡状态进行调整,这也证明了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这些年来我国出口的迅猛增长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占领和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利用中国低成本优势发展出口导向型产品和产业,促进了我国的出口贸易额的增长。

FDI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拉动效应表现在:一是近年来的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正在上升,也就是说通过外商投资企业自身的出口可以带动我国的出口贸易;二是外商投资利用自身先进的管理技术经验、有效的营销策略和方法,作用于具有劳动力廉价和优惠的引资政策等优势因素的我国,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进而拉动我国出口贸易的增加。

1.要为外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强吸引外资的能力。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规范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与市场开放及贸易投资活动市场化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以增强外国投资者的信心。改进引资方式,以适应跨国公司的全球并购浪潮。培育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配套产业群,使国内众多中小企业加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链,从而更好地融入世界市场,提高竞争力。另外,要注意保持FDI的长期性、稳定性、充足性,防止FDI的滞后性,使得短期的、不稳定的FDI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有限的影响,从而脱离预期的效果。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篇6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产业结构 产业升级

项目基金:本文系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资助之产业经济与国际贸易创新团队研究项目。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产业结构调整可以通过国际间资源和要素的流动与转移来实现,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是推动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对外开放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外商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行业和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从而对我国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的影响逐渐增强。外资通过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影响着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外商投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内产业发展的倾斜,但是从总体上说,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

1.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概念始于20世纪40年代。最初利用这个概念分析经济问题时,其含义是不规范和不明确的,随着产业经济研究的深入才逐步明确。我国学者江小娟认为产业结构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从量的方面看,它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二是从产业的质的方面看,它是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素质分布状态,即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分布状态。学者刘伟认为产业结构是揭示产业及产业之间相互运动关系的理论,产业结构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研究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比例关系,所涉及的是量上的结构均衡问题;(2)考察各产业之间内在的质的联系,所涉及的主要是产业结构高度和结构效益问题,产业结构研究是这种量与质的结构分析的统一;(3)考察产业间在投入产出联系上的特点,分析在技术上具有相似、连续性的产业间投入产出关系,使结构分析与社会再生产过程分析统一起来。

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产业结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比例关系,即产业间的相互协调、平衡发展问题以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生产资料产业与消费资料产业之间、基础设施与制造业以及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二是各产业间以投入产出为基本内容的关联关系,从中考察一定的产业结构状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反映产业结构量的内容,产业间的关联关系则反映产业结构质的特点。

因此,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方式)。

2.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是指产业结构水平的绝对高低,而是指在国民经济效益最优的目标下,根据本国的特点,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达到与上述条件相适应的各产业协调发展的状态。产业结构升级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两个方面:

(1)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即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进行合理配置,有效利用。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产业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是否产生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能力。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越是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越高,产业结构就越合理。反之,结构关系不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低,产业结构就不合理。

(2)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化过程,又可称其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即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产业的规模并非同时扩大,一些产业相对增长较快,一些产业相对增长较慢,甚至个别产业出现收缩,它要求资源利用水平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不断突破原有界限,其标志是代表现代产业技术水平的高效率产业部门不断增大,经济系统内部显示出巨大的持续上升能力。

3.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升级是以开放经济结构为前提条件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的演进、成长与升级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社会需求结构、资源供给结构和国际经济等。

满足需求是生产的主要动因与直接目的,一切社会生产活动最终都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社会需求规模与需求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需求结构的演进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社会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的拉动效应,主要是通过需求结构的收入弹性表现出来的。需求结构的收入弹性,是指需求结构变动对收入水平变动的长期反应趋势,最终表现为产业结构变动对人均收入水平变动的反应。

资源供给结构主要是指生产要素的供给结构,包括资源察赋、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等。供给结构既决定着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同时也决定着产业结构的选择与性质。

国际经济因素包括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国际贸易是来自外部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国际投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外国对内投资与对外投资。投资直接改变东道国与母国的资金供给状况。

根据产业结构升级理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表现是: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第二、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的过程。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第三产业所占比值不断上升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之一。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与产业高加工度化的发展,为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仍将继续保持一定的规模,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如何把握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方向,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是我们所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FDI的引入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投资环境和市场运行环境日益改善,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从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变化和引资规模来考察,大致可分为起步阶段(1979年-1991年)、高速发展阶段(1992年-1998年)、徘徊阶段(1998年-2001年)、增长阶段(2001年至今)几个时期。总结各个时期的表现,现从以下角度分析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1.FDI的来源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封闭型、高度内向化的向重工业倾斜的工业化发展模式,由于缺少竞争压力和技术进步的刺激,技术和产品更新缓慢,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鼓励和吸引外商来华投资,适应了世界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趋势。表1系按洲际来源的我国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该表表明近几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自亚洲,占我国吸收FDI总量的60%左右,其次来自拉丁美洲,比例超过11%,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非洲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分别位居三、四、五、六位,共占29%左右。2012年,对我国直接投资前十位国家或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依次为香港(712.89亿美元)、日本(73.8亿美元)、新加坡(65.39亿美元)、台湾省(61.83亿美元)、美国(31.3亿美元)、韩国(30.66亿美元)、德国(14.71亿美元)、荷兰(11.44亿美元)、英国(10.31亿美元)和瑞士(8.78亿美元),前十位国家/地区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91.4%。各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与地域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亚洲各地区毗邻中国,因而可以方便地通过直接投资转移转移落后产业,也便于新投资企业的管理。因而这种地域上的接近使得被投资国家与资金来源国有着高度的产业相似性。

2.FDI的总体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FDI在我国的发展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阶段的跨越,其规模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FDI从最初的试探性投资主要是一些小型业态的投资,到后来因我国投资环境和投资政策的不断完善,加之我国庞大的市场诱惑,很多外商已经把我国作为重要的生产基地,大举进军抢占我国市场,投资项目的规模也日趋大型化,特别是世界500强大企业和上市公司,大多在我国投资有项目,在外商大企业的“集聚效应”影响下,大批相关的国外中小企业也纷纷跟进,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供应链,外商投资企业或直接转让了技术,或促进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使我国这些行业的技术和工艺在较短时间内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基地和最大的市场之一,利用外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根据统计年鉴数据,1985-2012年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从1985年46.47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1117.16亿美元,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当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额900.33亿美元,同比下降2.56%。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引进了约5000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 90年代平均每年400亿美元。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氛围和加入WTO的刺激,可以使未来5年每年引进外商直接投资600亿美元以上, 5年积累3000亿美元,这些外资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功不可没。见图1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

图1.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

数据来源: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与国家商务部商务部网站,整理所得

3. FDI投向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1)行业投向

基于FDI最初进入我国的动机来看,制造业当然地成为FDI的首要投资领域。据统计,中国2010年与2011年外商直接投资仍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分别占到了总投资额的46.90%、44.91%,仍是对外资吸引力最高的行业。外资的第二个流向是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业,投资额占比分别为22.68%、23.17%,此外外资还流向了批发和零售业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投入总共约24%,剩余的行业投资总额都不足6%,其中外资对第一产业的投入所占比重相当小。若从一、二、三产业来划分,外商投资企业分别占外商企业总数的2. 84%、75. 0%和22. 16%,合同利用外资金额分别占总额的1. 94%、68. 27%和29. 79%。总体来看,外资在各个行业的投入处于失衡状态,第一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一直较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有所降低。第三产业利用FDI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外资对第一、二、三产业投入失衡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不利影响,第一产业投入过低导致农业等行业的科技投入降低,进而难以改变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也将延缓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2)地区投向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东部,国家的投资政策倾斜、人力资本流动等因素决定了东部地区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从投资的区位上看,入世后直接投资资金更趋向于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珠三角地区集中。表2显示了我国2010年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898.55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78.32%;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68.58亿美元,占5.98%;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90.22亿美元,占7.86%,这与东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人才储备有密切关系。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改变,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国家投资政策的调整,预计外商直接投资的格局将会有相应的变化。

三、结论与建议

1.提高FDI的溢出效应

随着中国各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外资企业对中国的文化习俗更加熟悉,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独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加上中西部地区吸收能力落后,这就使得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我国的产业内、产业生态化产业升级的溢出效应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改变的是提升区域自身的吸收能力,提升自身吸收能力的好处不仅能吸引到更多更高质量的外资,还能提高吸收外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提高国内企业自身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了溢出效应。

2.提升边际产业转移效应

在一国之内,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伴随新兴产业的兴起和传统产业的逐步衰退;同时在同一产业内部,由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各国的比较优势在不断变化,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结构发展。因此在结构调整的各个阶段会不断出现衰退产业,即丧失比较优势的边际产业,表现为出口竞争力的下降、对经济的贡献度下降、就业和产业增加值的下降等。如果生产要素不能及时从这些边际产业中转移出来,势必使人、财、物不能转移到新兴行业中,削弱了产业升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延缓产业升级的速度。从各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历程来看,对外投资有很大部分集中于本国在各个阶段的边际产业。

3.促进产业关联效应

FDI可以明显地促进产业关联效应。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生产链长、有明显的前后向联系、辐射效应大的产业,能极大地促进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原因在于:一是当关联度大的产业进行直接投资后,有了新的更大的竞争压力,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然要求国内或区内为其提供相关投入要素和配套服务的产业,提高自身技术和服务水平,并由此引发波及效应,从而提高国内整体产业技术水平。其二是通过产业间供求关联、技术关联和竞争关联的交叉作用发挥更大的波及效应。因为技术进步会导致原材料消耗水平的降低、资源利用率提高,引起产业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的变化,而这种情形又可同时发生在多种产业中,其波及效果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系统的供求关系和竞争关系,从而促进整个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的升级。

参考文献:

[1]李蕊.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与中国技术跨越式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江小娟.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3]刘鹏飞.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的分析[J].兰州学刊,2006;(9):158-1601

[4]刘新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作者简介】

1.王勇,1968年3月生,安徽临泉人,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高级经济师,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国际贸易;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篇7

内容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它通过向外活动来获得更高的利润,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东道国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原因 政策

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效果的原因

(一)自然地理条件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自然风光、自然资源状况、与海洋接近程度等,自然地理条件因素是最明显的因素,其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我国沿海地区如广东,直接毗邻香港、澳门两个国际性自由港,尤其是毗邻香港这个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受到这些经济先进地区的辐射和传导,推动了本地区的贸易合作和技术交流,对外商直接投资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为外商直接投资节省了原材料成本及运输成本。且西部地区不仅有人文景观,其历史文化悠久而辉煌,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外商直接投资的特色品牌。

(二)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外商直接投资活动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经济环境包括经济发展状况,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速度快,表明这一国家或者地区的收入多,需求大,市场规模大,盈利机会多,因而能吸引较多的外商直接投资。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进行改革开放,尤其有着众多的海港区,其有着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加上政府政策的倾斜,使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这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基础设施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物质条件,其是否完备直接影响到投资效益的高低和盈利的多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对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日渐加深,外商直接投资者在评价投资环境时,必然考虑基础设施的完备情况。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港口码头、能源和原材料供应、通讯信息设备、供水供电设备等。我国沿海地区容易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容易引进外资,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海岸线的中段,是长江入东海的出海口,临近渤海,海陆兼备,有“黄金海岸线”和“黄金水道“之称,其有众多的优良港口,其中上海港、宁波港、南京港和南通港等一起组成了我国最大的港口群,上海港更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贸易港口,因此沿海地区拥有内陆地区无法比拟的便利交通和优良港口,便于产品原材料的运输,有利于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利润的增加。所以外商直接投资常常选择沿海地区,而我国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交通运输综合能力低,邮电、通信体系不健全,电力供应还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制约了外商直接投资。

经济政策包括外资政策,一国的外资政策直接影响到外商投资的领域、规模和效益等;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和行业是限制投资的,而对于有绝对优势的产业和行业是鼓励投资的,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产业政策也是不断变化的。

贸易政策对外商直接投资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会对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及产业进行一定的贸易保护政策,防止受外商投资企业的冲击,加大对外商投资国的依赖程度,从来使其投资者形成独占优势,一旦其改变投资政策或者撤资,将会对国家或地区及其相对应的产业产生巨大影响,不但制约了其发展,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不安定因素。

财税政策也直接关系到外商直接投资者的利润及其效益。如果东道国的纳税率低,财政政策宽松,这样投资者就会进行积极的投资计划。相反,如果对某些行业征收高额关税或者报复性关税,那投资者会绕道而行的。

外汇货币政策。如果东道国进行外汇管制或没有可行的货币金融政策,那么就不能为外商直接投资者提供便利的融资条件,也不能进行自由兑换,这会限制外商直接投资者投资。

贸易与国际收支状况。东道国一般欢迎进口替代型投资。经济制度及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也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三)政治因素

政治环境与政府的作用和行为密切联系在一起,它直接关系到外商直接投资的安全性。

政治制度是建立在一国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由于与经济制度密不可分,因此政治体制的健全程度以及演变趋势往往直接表现在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方式以及干预和控制的程度上,从而对外商直接投资活动产生影响。

政治稳定性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有无被颠覆和的可能性,其稳定性包括政权的稳定性;政府的执政能力;反对派的状况;国内一定时期内发生政治冲突的情况;国内民族、宗教及其工会;军队警察的状况等七个方面。

政策的连续性是指一国政府政权发生换届时,该国的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仍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政府及公众对待外资的态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又是一个敏感的政治经济问题。公众对于不欢迎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往往会示威、抗议、罢工、游行等;政府对于反对的项目则施加更多的额外限制,如在税收政策方面。

国际地位是指该国在国际中的地位,特别是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国际政治组织中的态度

(四)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教育水平、社会观念和风俗习惯等。

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劳动者的素质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在外商进行直接投资时,教育水平不仅影响劳动力的供给水平,而且影响到外商投资者的投资意识、风险意识和管理意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沿海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人才开始流向东部沿海城市,使得沿海城市聚集了充裕优秀的劳动力资源,为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且我国本来就有着廉价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政府又提供了非常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这样大大降低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成本,使得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成为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而我国东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经济发展落后,思想观念守旧,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不完善,人们对教育的认知程度浅薄模糊,使得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在知识、技能和健康方面都十分欠缺,没有能力接受外资,虽然有着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但是因为受教育程度低,难以管理和培训,所以中西部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人们对事物的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观念、风俗习惯,广泛地渗透到许多领域。观念上的差别必然会引起行为上的差别,行为的不同对投资者的利益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时间观念、竞争观念、财富观念,在发达国家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竞争会迫使人们去寻找机会、争取成功;财富观念是人们对待物质利益的态度,而物质利益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根本目标,也是外商直接投资获取盈利的重要手段。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受到西方国家很大的影响,时间观、竞争观及财富观念特别强。加上利益的趋势,使得双方互相合作具备了条件,容易引进外资。而中西部地区,由于思想观念守旧,竞争意识淡薄,对新政策新事物难以接受,不容易引进外资。

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

(一)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实现利用外资的地区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广东和福建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随后其他十几个沿海城市也陆续宣布对外开放,政府给予这些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在自、税收和资源配置上等优惠政策,使得这些地方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同时也造成了东西部之间的差异,这时政府开始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使得政府政策开始向西部转移,以加快外商直接投资者在西部的投资进程。为此颁布了一系列针对西部的优惠措施,包括进一步开放金融、保险、电讯等投资领域,放宽外商设立代表机构和营业分支机构的限制,对投资于该地区的外资给予税收优惠等。这一系列政策的施行,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和东部相比较还远远不够,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大优惠力度并认真贯彻落实,使外商在西部的投资真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对公共基础设施依赖程度加深,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东部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水平,投资环境中经济环境是关键,基础设施是经济环境中的关键因素,基础设施无论哪方面达不到要求,都有可能影响该地区吸引外资的能力,因此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准备好首要的物质条件,继续加强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最近几年不管是东部还是中西部,交通运输方面的改善尤为突出,新建、扩建、改建了许多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动车、高铁、地铁等高科技运输工具的应用,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了便利的交通。

(三)平衡产业结构

改变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的状况,使更多的外资流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步骤地引导外商增加对金融、保险、旅游、卫生体育等薄弱行业的投资。西部自然资源丰富,因此要大力发展西部地区能源及其化工、重要矿产开发及加工、特色农牧业及加工、重大设备制造、高科技技术产业和旅游与文化等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外资参与这些产业的发展,对于优化各地区的产业结构有重要意义。

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形成集中的市场规模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同事发展核心城市,形成资本和技术相对密集的产业带和工业区,引导外资更多的进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四)注重人才培养且加强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引进

国家要对整个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与教育结构做出安排,特别是增加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投入,加强西部地区的人才培训,培养外商投资所需的技术型人才。采取必要的政策,在稳住现有科技力量不使其流失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制定政策来促进农村偏远地区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晓霞,王欢.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对吸引外资的影响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3(5)

2.经合组织在华外商投资企业调查问卷主要结论与分析[N].国际商报,2001

3.刘建民.APEC国家和地区公司所得税优惠政策研究[J].国外财经,2000(2)

4.李文.国际投资学[M].湖北科技技术出版社,2005

5.卢进勇,刘恩专.跨国公司理论与实务国际投资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6.孙淑红.国际投资学[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7.聂建红.国际投资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8.何军,石静.西部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现状及对策[J].西部论坛,2004(3)

9.卢进勇,杜奇华,闫国强.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案例库[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10.杨大楷.国际投资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1.陈宪,韦金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赵春明.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3.李玉梅,桑百川.国际直接投资[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4.乐为.税收政策对国际直接投资决策的影响[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15.江心英.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政策调整[M].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篇8

关键词 外国直接投资 国民待遇

一、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概述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渠道不断拓宽,方式日趋多元化,引进外资的行业和地域不断拓展,外资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正面和贡献日益凸现。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动下降趋势难以遏止,恢复增长乏力情况下,外商投资中国与外资在华并购的热潮正在升温。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相对呈持续增长之势。中国商务部提供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平稳增长,1至6月全国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21688家,合同外资金额726.9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38.8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89%、42.66%和11.99%。截至2004年6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86965家,合同外资金额10158.2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53.54亿美元。鼓励和引导外资的流入,首先是从中国政府对引进外资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开始的。1979年7月《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布,奠定了中国引进外资的法律框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制定涉及合同、税收 、 外汇和其他与中国利用外资有关的基本法律。1986年《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的颁布及翌年公布的执行细则,标志了中国对待外来直接投资的态度由消极接受和等待向积极引进的转变。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更是加速了法律法规制定的步伐,以加强中国利用外资的法律框架,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政府切实履行我国在入世文件中的所有承诺,世贸组织诸多与国际直接投资有关的协议必将对我国外资法律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中国政府已加入了华盛顿公约《解决国家与其他国国民间投资争议公约》,并与41个国家签订了保护投资的双边协定,为外商来华投资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外国直接投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长期以来,国际贸易一直被认为是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是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国际直接投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关注。中国改革开的20多年也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逐步增加的20多年,实践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

(1)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长期以来,建设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除了充分利用好国内的资金以外,还应该积极地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以弥补我国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

(2)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外汇储备,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外国直接投资对一国的国际贸易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出口和进口规模及结构的影响上,在全球经济逐步一体化的今天,外国直接投资与贸易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互动的关系。1986—1998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由1.88%上升至44.06%,在增加出口的同时,亦刺激了进口的高速增长;大大改善了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对国家外汇储备的稳定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3)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结构优化,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践表明,外国直接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通常表现为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一揽子转移。投资者在为东道国带来资金的同时,还通过引进生产技术设备等方式为东道国带来其国内所没有的设备和管理模式。经济认为,跨国公司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运用新技术在对自身现有的生产经营行为改造、升级的同时,也推动了东道国国内的产业结构的调整。

(4)对我国的体制转轨起到了引导、借鉴和推动作用。外资的进入,使得我国的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得以逐步建立。一方面加速了国内、国际市场的融合,推动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市场要素的形成和发育,加速了市场化机制的形成。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和现有企业利用外资进行改造,促进了传统所有制结构的改变,对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面临的挑战

(1)放松对产品出口的最低限额,容易形成局部垄断。我国修改前的外资法体系中对外国直接投资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有着明确的产品出口比例规定。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竞争加剧以及我国入世谈判进程的加快,我国逐渐放松了对产品出口比例的管制。同时,制定了“以市场换资金”、“以市场换技术”的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新战略。各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大规模扩大其在华的产品销售数量,导致了部分行业如饮料、化妆品、通讯产品等形成了相对垄断的局面。

(2)谋求控股地位,致使中方利益受损。我国的外资法体系中只规定了外国直接投资者在企业中所占的最低比例,在实践中,各国投资者往往要求能对投资企业拥有控股权,企业被外资控股后,东道国的宏观经济控制能力会随之下降,从而可能导致市场控制的失灵并引发经济动荡。同时中方对自身品牌的无形价值往往认识不足,出于对资金的迫切需求,在引资过程中经常发生评估价值过低的现象。在外资控股后,企业往往着力于对外资品牌或新创品牌进行运作,刻意搁置我国的本土著名品牌。这种合资丢牌的现象时有发生。

(3)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和行业结构不合理。市场机制的作用往往导致外国直接投资偏离我国的产业政策和经济布局策略。目前,外国直接投资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一般加工,对于国家大力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直接投资较少。截止1999年,投资于农业的外资占投资总额的1.76%,科研技术服务只占0.31%。同时绝大部分的投资集中于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各经济特区,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吸引的外资较少,这也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状况。

(4)投机性的外资涌入和撤走,会放大国内资本的流量变化、导致动荡、引起经济失控。

(5)引资过程中仍有部分污染产业进入,不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些跨国公司利用发展中国家竞争吸引政策的机会,将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东道国,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降低环保标准。

(6)跨国公司利用转移价格来转移利润,以达到逃避税收的目的,或推行其资本倾销的政策。跨国公司普遍实行全球化经营战略,利用其全球,通过转移价格将高额利润从税率高的部门或国家转移到税率低的部门或国家,从而增加公司的总利润;或者在一个很有市场潜力但却竞争激烈的国家投资时,把其他地区的部分利润转让给新兴市场进行竞争的部门,以补贴该部门初期因实施资本倾销策略而产生的亏损。因此,政府应采取适当措施加以制止。

三、我国外国投资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对策

1、我国外国投资法律制度的现状

我国现行外资法纷繁复杂,但从整体上看,对外资的待遇表现为一定范围的国民待遇、优惠待遇和差别待遇三个方面。改革开放后,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权掌握在政府手中,采用行政审批的方式,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

(1)三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长期以来我国对三资企业实行了内外倒歧视的“超国民待遇”,形成了我国企业界特殊的内松外紧的二元体制,使得国内企业与三资企业处于不平等竞争状态。

(2)外资的准入掌握在政府手中,企业自主权小,对外资偏于审批管理,忽视市场手段。“筑巢引凤”成为不少地方政府最时髦的口头禅,“招商引资”成为各级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些提法正说明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还难以替代,另一方面说明企业至今还未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上一篇:建筑工程技术的理解范文 下一篇:自然哲学的基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