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范文

时间:2023-10-23 16:59:55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篇1

目前学界有一种消极观望的观点认为,不宜大规模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其理由是:目前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处于国内急需建设资金的状况,如果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会减少这种国内资金的存量,从而不利国内经济建设;同时,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在较低的水平,按照英国经济学家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论”,我国将长期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二阶段,即起步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2000美元,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为负值,且负值有扩大趋势”,而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将人为超越这种经济规律。此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监管制度并不健全,若放开对外直接投资,将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如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国有资产大幅流失等等。对此,笔者则认为我国无论当前还是以后都应大规模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理由如下:

(一)符合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21世纪前10年,国际直接投资出现停滞或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其规模将会继续扩大。理由有二:一是尽管遭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和非政府组织的反对,经济全球化仍会继续向前推进,各国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将会继续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根据WTO有关协议,在21世纪前10年,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的过渡期也将基本结束,这将进一步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二是一些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如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内部成员之间的直接投资可能会不断扩大。既然国际直接投资的未来趋势是继续扩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其组成部分,也应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二)未超越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律

前文消极观点称我国未来仍应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第二阶段的定位并不十分准确,它不是在科学预测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基础上作出的结论。诚然,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致在1300美元左右,但我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如果能保持在8%左右,21世纪初期的20年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望超过2000美元,并进而达到3000美元以上。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则可能处于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4750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其发展速度可能超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速度,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负值呈下降的趋势”。在这种科学的定位下,近期和未来大力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并未超越“投资发展周期论”的阶段定律,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律。

(三)我国有必要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我国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有经济上的必要性,因为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一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推动我国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资源配置更加国际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比例极不平衡,但若以后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就可保持一个合理比例,我国也能在国际资源配置上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二是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三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绕开各种壁垒,促使我国产品更多地进入别国市场。目前,我国出口遭遇别国反倾销和进口壁垒措施的情况时有发生,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生产基地设在别国,可以有效地绕开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直接进入国际市场。

(四)我国具备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

一是国内经济和体制环境的变化有利于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格局良好,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加,2005年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三位,这些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物质条件。此外,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对外直接投资便利化,建立、健全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服务体系,可以预测将来对外直接投资的体制环境会进一步得到改善。二是宏观资金环境的根本改善也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前文所述的消极观点理由之一是对外直接投资会减少国内资金的存量,而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稳中有升,2005年底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国际收支方面常年保持经常项目及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这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不会过多减少国内资金的存量;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国内引进外资的流量也可以弥补资金的外流。此外,一些行业和企业已积累了相当充实的资金,国际融资能力也大幅提高,加之国内市场上还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游资,这些都为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有利的资金条件。三是其他比较优势的存在是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我国的一些生产技术、工艺水平以及一些制造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备比较优势。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未来发展结构

在大规模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定位基础上,针对其现状及问题,未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应作适当调整和优化。这种调整和优化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未来发展的具体趋势:

(一)优化投资主体结构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仍会呈现目前的多元化趋势,但国家应采取个体分散投资与联合集团投资并举的策略,优化这些多元化主体,使其在保持合理比例的基础上,形成最优结构,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具体而言,“优化”有两个要求:

1.各类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应保持合理比例。这种合理比例通常表现为某类主体居主要地位,而其他主体为次要地位。究竟哪类主体应处于主导地位的问题,学界观点各异。一种观点认为,应主要依靠大型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因为与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有规模、技术、设备、资金等优势,并有生产、科研、贸易、金融、信息、服务等多功能经营能力,能迅速在国际市场上打开局面,成为跨国经营的主力军。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重点发展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因为从带动出口的角度出发,更容易成功的不是大型的企业,而是中小型企业。而我国的比较优势正是中小型企业,不是资本密集型的大型企业。

笔者倾向第一种观点,因为要扭转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效益不高的局面,就应该鼓励有各方面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也印证了这一点。但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不容忽视,它可能在带动我国产品出口方面作出其独特贡献,因为中小型海外企业生产成本较低,其产品的价格更容易被东道国接受;而且以加工、组装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往往会带动半成品、机械设备等出口。如果从所有制而言,民营企业应取代国有企业,成为未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的主力军。因为我国国有企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内部产权不清、缺乏正确的激励机制,在没有彻底改革之前很难指望它们担负起资本输出的重任。事实上,我国国有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概率也不高,国有资产由此浪费不少。而世界经验表明,民营企业往往产权清晰,有着高效的经营管理体系和完整的营销网,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生命力很强。我国也有不少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非常成功的案例。因此,我国政府应引导、扶持民营企业走向海外,通过提高其国际市场竞争力,让其担当对外直接投资的重任。

2.个体分散投资与联合集团投资并举。市场竞争表明,独立投资难成气候,势单力薄最终会败北于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因此,从长远来看,我国投资主体应适度向集团化、联合化转换,提高“集团军”作战的规模效益。措施主要有:一是将现有的海外投资企业重组成企业集团,造就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对外直接投资“联合舰队”;二是将对外投资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融合起来,组建银企集团。我国可充分利用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中信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国际上信誉较好、资金雄厚等优势,搭台组建生产、金融、贸易和科研为一体的大型多功能中国银企集团,通过各种投资组合分散投资风险,并给对外投资企业以金融上的支持。

当然,在集团化、联合化的过程中要防止“定指标”和“拉郎配”的做法,避免重蹈计划经济的覆辙。例如一些具备自身特色的中小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就没有必要予以联合化和集团化,保持其个体分散投资方式对其更加有利。

(二)优化投资地区结构

优化对外直接投资地区结构,就是使我国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直接投资保持合理的比例,既避免投资国家过分集中,同时也要注重重点区位。简言之,我国投资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应合理、适当。但怎样的比例才算“合理、适当”?对此学界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维持现有的集中于发达国家的局面,不必过分强调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因为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或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后转移出来的产业,而这类产品往往需要大规模的市场才能充分发挥经济优势,因此经济势力强、市场容量大的发达国家才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设厂的首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以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为主;同时不鼓励企业到发达国家投资,因为发达国家的市场竞争激烈,我国的企业尚没有足够的实力进入。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不尽妥当。究

竟投资于哪类国家才合适,应结合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投资目的来判断。如果投资目的在于“销售产品”(保证销售市场),投资于有庞大市场容量的发达国家是首选;而如果投资目的在于“产品生产”(建立生产基地),则投资于各种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是首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具有二元性:“销售产品”和“产品生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同样会具备二元化特征,即部分投资于发达国家,部分投资于发展中国家。但由于我国企业生产水平普遍不高,以建立生产基地为目的的投资仍会占主要地位,因此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区位应是发展中国家。近两年我国的投资流向集中于拉丁美洲和亚洲地区说明了这一趋势,以后还应大力拓展对非洲地区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此外,我国也应在巩固北美等发达国家的现有海外企业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寻求在其他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的新的投资机会。

(三)优化投资行业结构

优化投资行业结构,就是合理选择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并达到一个合理的分布比例,以最大限度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取向不够合理,主要集中于贸易性行业,许多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对外投资未得到充分的发展。未来如何优化投资行业结构?学界观点不一,有人认为应以生产加工和资源行业对外投资为主;有人认为应以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外投资为主。笔者认为以上观点不尽全面,优化投资行业结构应同时从三方面着手:

1.减小贸易性行业对外投资的比重。由于我国未来的对外直接投资重点区域是发展中国家,以建立生产基地为主,因此在这类国家进行生产加工行业和资源行业的投资前景广阔,应扩大非贸易性行业的对外投资。近年来,我国这两类非贸易性行业的对外投资已经有了迅速发展,以后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2.前瞻性地鼓励部分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外投资。国际直接投资行业的重点已从资源开发、初级产品加工业向新兴的高附加值产业和服务业转移,高科技产业和金融等服务业正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热点。虽说我国目前还不是完全处于此阶段,但也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鼓励部分企业从事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当然,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外投资的首选地域应是发展中国家,因为我国主要是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才具备资金、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

3.扩大我国特色产业的对外投资。所谓特色产业,主要是指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食品、瓷器、手工艺品等产业。这些产业往往具备独特的国际比较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投资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优化投资方式结构

在优化投资方式结构方面,以下内容学界意见一致:一是扩大并购方式的运用。由于并购方式具有成本低且迅速便捷的优点,我国应采取体面倾斜政策,重点扶持一批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并给予必要的财政金融支持。在具体操作上,并购对象可选择一些小型企业,充分利用东道国的资本进行再融资、再并购,逐步扩大规模,以降低并购成本,减少东道国政府的抵制;在并购方式上,可多采取协议式的善意并购,以提高并购的成功率;在并购目标企业所属行业的选择上,应优先选择有利于带动我国产品出口的行业。二是扩大实物与无形资产的投资,货币投资的资金来源则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解决,币种选择应达到防范外汇风险的目的。在具体操作上,实物投资方式应注意选择国内经济发展所不急需的实物作为输出资本;工业产权投资方式也应选择技术差距相对较小的产业进行;货币投资方式的资金可通过国际贷款或发行国际债券等多种渠道筹集,币种选择上或增加硬币投放比重或实行货币构成多元化或以符合货币保值。

然而在新建海外企业的组织形式方面,学者的建议并不一致。有人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应选择合资的形式,而大型企业选择独资形式较好。因为合资的优点是可获得当地财政、金融、物资供应以及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和优惠条件,并利于当地政治风险的减少或避免,故这种形式适合能力有限又希望获取更多利益的中小企业。有人认为,在海外企业的组织形式上一律以采用合资为宜。也有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要尽可能避免独资的形式。因为一切从头开始的做法并没有贯彻“优势互补”原则。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但不够全面。大型企业有时更看中风险,适宜选择合资形式,而中小企业的投资多数是抓住市场机会,灵活的独资形式可能更适合。第二种观点则太笼统,因为合资并不是万能的,有时应吸收其他的组织形式。第三种观点只看到在发展中国家采用非独资方式的重要性,但究竟采取何种形式,未作进一步分析。总之,笔者认为,采取何种组织形式更为合理,没有统一的规律可循,应结合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性质、规模、发展阶段和投资地区等多种因素做出最后判断。

参考文献:

1.邹淑环.论我国政府对海外投资的支持[J].现代财经,2001(5)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篇2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1亿美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每年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还比较小。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仅有35家中国企业,且排名大多数位于下游。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3.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一致的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当地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资合作,可以直接获取一般技术贸易和引进外资所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播回国内运用,从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我国地处亚洲,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使得进入障碍较小;中国的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边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投资机会较多;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优惠贸易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

2.有选择地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因为其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投资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发达,各类人才丰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掌握的高新技术反馈回国内。

3.积极谨慎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拥有仅次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战略

1.重点发展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直接的效果是创造经营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使资金的转移、税赋的合理避逃有了通畅的渠道;同时降低了谈判、询价等交易成本;保证本企业的技术、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续获得利益。对资源寻求型的投资还可以保证母公司所需资源的稳定来源。

2.大力发展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大部分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由于其拥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优势。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产品的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也比较低廉;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了简明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优势;拥有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

3.促进企业集群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成功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国内有大量的企业集群地,如宁波的服装、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成长的角度看,

企业集群可以作为一跨国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化优势的一种替代。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1.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有利于冲破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以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并购、合资为主。这种进入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充分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2.根据中国的行业特性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一些中国有优势的行业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中国跨国公司应该以新建企业和合资进入方式为主要进入方式。现阶段,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制造业和机床、自行车、钟表等机械加工业是中国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的,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具有投资优势,这些行业投资市场主要是经济技术水平与中国接近的发展中国家和某些发达国家。

3.根据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新建、合资为主,有利于发挥这两种投资方式的优点,避免并购、独资的劣势。选择新建和合资方式可以节约外汇资金,有利于利用当地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尽快占领市场、弥补新建企业所需时间较长的不足,新建投资风险相对较小,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新建合资企业比较欢迎。

参考文献:

[1]江小娟,杜玲.对外投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2002,(73).

[2]陈波,荣飞琼.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统计研究,2008,08.

[3]冼国明,严兵.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与前景[J].国际经济合作,2007,(1).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竞争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相比大量引进的FDI,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本文试图提出一个包括产业选择、区位选择、主体选择和投资方式选择的战略选择,为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提出可行的建议。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篇3

1.投资规模.截止2004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近370亿美元。但与同期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相比,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仅为1:0.0597,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1:1.55和世界的1:1.093的平均水平,与发展中国家1:0.206(注:本文的数字统计均来自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也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数字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仍然很小。尽管我国对外投资的绝对规模仍然有限,但增长十分迅速,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0%,大大超过了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最初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

2.投资主体.就境内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性质而言,我国境外投资正从单一的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对外直接投资转变。但大型国有企业在投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就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来看,从初期以国有外贸商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转变为目前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为主的结构。这些行业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行业,自然也成为中资公司海外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3.投资方式.从海外投资企业的股权结构看,我国海外非贸易性企业,采用合资方式的企业约占80%左右,独资的中国企业相应还相对较少。目前,虽然新建投资还占有相当比重,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跨国并购及股权置换等方式对外投资。在国外设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

4.投资地域.一方面,中国对外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日、中国的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到周边国家和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但是从另一方面,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分布看,高度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我国的港澳地区仍是投资的热点,但对亚洲的投资比重出现明显下降,而其他地区的投资有所上升。

5.投资行业.我国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国家鼓励的领域。就我过对外投资的存量来看,集中分布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采矿业;制造业。从近期的发展态势看,采矿业、商务服务业和制造业是我国对外投资的热点行业.

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分析

1.建立海外营销投资模式,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渠道,有单一的国内市场走向全球性市场,如我国的三九集团.

2.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直接在境外设厂,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如华源集团.

3.海外创立自主品牌投资模式,如海尔集团,由中国名牌成为世界名牌.

4.海外并购资产-品牌,通过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借助其品牌影响力开拓当地市场的海外投资模式.例如我国的TCL.

5.海外品牌输出投资模式,指我国那些具有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企业,例如,北京同仁堂,品牌誉满海内外,商标已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

6.国家战略主导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大型能源企业开展海外投资主要是政府的推动,注重的是国家的宏观利益,例如,我国三大石油巨头即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这是解决能源瓶颈的重要问题。

7.海外研发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高科技企业而非传统的制造企业或资源开发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利用海外研发资源,使研发国际化具有居国际先进水平的知识产权,例如我国的华为集团。

截止2002年9月,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已达到6800多家,投资范围扩大到160个国家和地区,协议投资总额165亿美元。其中,中方企业投资91亿美元,主要是对我国港澳地区和美国。其次是东南亚地区,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预测,到2005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达到一年40亿美元。主要是在确保能源及家电行业的对外投资。就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而言,1999年全球FDI流出流量8000亿美元,其中6360亿美元流入发达国家,约占世界FDI总流量的75%,208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只占FDI总流量24%.国际直接投资趋向于流向经济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产权明晰、金融管制松、企业运行状况良好、市场准入限制小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中国主要的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且政治稳定,工业基础较好,国家外汇储备充足,政策性限制逐渐减少。格兰仕、德隆等企业坚持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充分发挥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的优势,通过国际间的商业运作,将过剩的劳动力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进而转化产业优势,提升国家的竞争优势。福耀和万向的选择除了利用劳动力优势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国家的“反倾销”,及一些国家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这种模式不但加大了国外市场开发力度,而且可以避免壁垒,不受反倾销法的限制,减少征税风险。而海尔的自建营销体系模式就是坚持“世界品牌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竞争力的焦点就是以品牌为核心的企业形象的竞争,含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国际化的形象及包装等,在经营自有国际品牌的同时,利润也随之而来。

中国的企业除了要了解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优势产品,如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建立国际化生产网络,还要规避各种风险,选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适当的时机,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三、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选择方向及原则

从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来看,企业投资的金额不大,范围却过于广泛,平均每个国家只有几千万美元的投资。与中国的总体经济发展规模不相称。特性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并存性、技术结构的多层次性、投资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投资空间的全方位性,这就使得投资的区位选择获得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加大,投资主体将逐步由国有企业转变为私有企业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资源性和政策性投资除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成为对外投资企业的首要课题。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原则:避免盲目投资,选择投资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选择产品导入型,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依据不同行业的性质和进入国家的政策导向,确定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优先考虑周边国家;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要素和核心竞争力及发展阶段,坚持一元化发展和横向发展,对多元化发展要慎重;出资方式尽量灵活,多筹集国际金融货币市场资金,选择理想的投资伙伴,采用合资企业的方式;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专利及商标的使用,维持自有的技术优势;实现经营管理当地化,真正融入被投资国的经济运行体系中。

鉴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国际投资经验少,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和保护政策,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还是存在诸如多头审批管理问题,管理政策导向不明,对外投资项目审批繁琐,缺乏有效的对外投资监管、制约体系,导致在一些热点市场上出现某些国内企业无序竞争,信息咨询服务欠缺,境外逃资增多等问题,到目前为至,中国还未明确跨国投资经营的整体战略、行业规划、产业倾斜政策、投资行业导向。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呈现极不对称性,比例为1∶0.0597,而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比较状况为:1∶1.55,发展中国家平均是1∶0.206,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外不均衡发展,使经济增长失去强大的拉动力。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应以项目审批为主要手段的微观管理方式改为以管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主;由直接的管理逐步过渡到间接的监控、监测,最终形成以企业为投资主体,中介结构为服务导向,政府宏观监控的管理体系。

四、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防范

大力提升中国跨国直接投资主体的垄断优势。如技术垄断优势、产品差异优势、品牌及营销优势、产品成本和价格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等。提高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调整优化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组织方式。拓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渠道。(国内、东道国、国际三种筹资渠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既要吸引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又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这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必要的战略举措。

五、企业对外投资的企业战略

1.巩固的国内市场是国际化战略的基础。中国的国内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对选择跨国经营的国内企业来说,如何巩固国内市场份额是个重要的问题。

2.制定明确科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强调跨国经营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把国际化发展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结合,企业的每项投资和经营必须服从整体。

3.在海外投资项目选择上,要合理取舍产业链条,确定经营方向,从资源重组角度出发,以降低成本为基点,开拓海外市场或寻求海外资源和技术,将资源开发、技术开发、耗能高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转向境外相关地区。

4.着力完善跨国经营管理制度。跨国经营的战略管理和控制制度,是实现企业全球化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5.加强成本管理和战略控制

6.高度警惕和防范跨国经营可能遭遇的各类风险,建立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

预案,通过快速反应机制,应对风险的发生并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7.企业对外投资离不开充沛的资金来源。

结论:中国对外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虽然总体规模尚小,但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地区分布逐步扩大,行业流向重点突出,经营层次逐步提高的良性发展格局。合理的战略安排能促进中国企业更有效率的进行对外投资,这包括对外投资产业、区域和方式的选择,政府的服务和促进措施能够为企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参考文献:

1.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车耳。投资西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罗华兵,何永利。中国企业公民海外投资指南[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

4.钟朋荣。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五种模式比较[J].2003

5.明娟老师上课课件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眼光瞄准了国际市场;与此同时,为了加快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步伐,促进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政府也放宽了企业投资在政策上的限制,同时我过提出”走出去”战略.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近370亿美元.与此同时,一批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如海尔、金城、中集集团等,到境外投资办厂,在国际市场也占有了一席之地,而且还形成了有效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模式,为其他中国企业走出去积累了宝贵经验。文章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行模式进行分析,提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及应注意的原则,对企业的投资管理体系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并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提供防范策略。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篇4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 产业 区位 模式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根据商务部的《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3%,累计净额为572亿美元,分别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的1.68%和0.59%。

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投资的产业选择、区位选择以及模式选择十分重要。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区位优势,适合不同的产业进行投资,也需要不同的投资模式。本文就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区位与模式组合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哪些产业应选择何种方式,投资哪些区域。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产业分布的现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高度集中于传统服务业、资源开发业和初级制造加工业。2005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中,比重最大的五个行业是:商务服务业,占28.9%;批发和零售业,占20%;交通运输、仓储业,占12.4%;制造业,占10.1%。

2、区位分布的现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十分集中,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拉丁美洲。2005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中,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的投资存量占到九成,其中亚洲地区占71%;拉丁美洲地区占20%。

二、资源开发业的投资区域和投资模式

目前,我国资源缺乏,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瓶颈。通过资源开发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我国不仅可建立稳

定的资源供应基地,规避世界市场资源价格大幅度波动的风险,还可降低通过市场转移资源的交易成本。

资源开发业的投资区域应根据东道国的资源禀赋和引资政策及我国的比较优势等因素来选择。我国应主要选择发展中国家作为资源开发业的投资区域,因为大多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都普遍缺乏资金和技术,我国相对它们来说,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目前,适合我国资源开发业投资的区位有:

1、亚洲地区。东南亚的森林资源、西亚和中亚的石油、铁等对我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并且我国在亚洲地区进行直接投资有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有利因素。

2、拉美和非洲地区。拉美地区的石油、铜和森林资源丰富,投资基础良好,市场潜力大,易发挥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非洲地区的石油、铁等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而且为了发展其资源开发业,颁布了引资的优惠政策。

资源开发业的投资模式包括国家战略主导投资模式和中小企业投资模式。前者是指为获得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战略意义的能源,由政府推动,大型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重点能源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投资方式可以是新建海外企业,也可通过资产或股权收购设立海外企业。对于森林、矿业等资源的开采,可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目前,一些有实力的民企已开始进行资源投资,如宁波兴隆、长青实业等公司到非洲刚果开发铜矿、钴矿等。另外,对资源的投资可采取在东道国进行资源的开采和粗加工,再运回国内进行精细化深加工的方式,这样可带动国内相关行业的发展。

三、成熟适用技术产业的投资区域和投资模式

目前,我国的纺织、电子、家电等产业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的国内市场饱和。同时,我国在这些产业上拥有

成熟的适用技术,相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比较优势。

适合我国成熟适用技术产业的投资区域有:

1、亚洲地区。亚洲国家(地区)与我国地理位置邻近、文化相似、经济活跃、市场潜力大、引资的优惠政策多,而且我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合作紧密,特别是越南、缅甸和柬埔寨等国的产业结构与我国存在一定的梯度,因此亚洲地区十分适合我国成熟适用技术产业投资。

2、拉美和中东欧地区。拉美和中东欧地区的工业基础、国民受教育程度和工人的技术水平不比我国差,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同我国具有相似性和承接性,市场规模和潜力巨大,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多。另外,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企业,我国企业运行规模与拉美和中东欧企业更接近,且更能适应拉美和中东欧的不规范市场,因此投资的竞争压力较小。同时,目前拉美地区和中东欧地区的国家大多与北美国家和欧盟达成了自由贸易协议,我国投资拉美和中东欧地区,可使产品更容易进入发达国家。

3、非洲地区。非洲国家的技术水平不高,其产业结构与我国形成梯度,为我国成熟适用技术产业提供了投资机会。并且,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非洲国家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开放市场,为外资提供优惠政策。非洲作为新兴市场,能为我国企业带来丰厚回报。

成熟适用技术产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由于我国企业具有技术优势,且资金要求不高,因此可采用独资新建工厂的方式。我国企业可在境外建立生产或加工基地,投入较少资金,自带设备、技术、原材料和零配件,开展生产或加工装配业务,生产或加工组装的制成品就地销售或出口到别的国家或地区,借此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和零配件的出口。

四、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区域和投资模式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有很大差距。由于我国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产业结构的层次还比较低,不能要求把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但应将其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方向。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对外投资,我国不仅可扩大市场,增加收益,更重要的是可汲取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另外,我国在生物工程、材料工业、航空和航天工业等具有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有能力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区位主要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高水平的技术和研发能力、优越的产业条件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在发达国家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可学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及时跟踪国际先进技术,提高研发能力,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促进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而且,在发达国家投资,产品能绕过贸易壁垒,在增加销量与利润的同时减少贸易摩擦。

在发达国家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可有多种模式。对于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若干企业,可选择在发达国家设立办事处,或与当地企业合资合作建立企业,共同生产研发。而更多的企业应采取通过股权和并购方式进入当地企业,快速获取其技术。另外,近年来,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已成为我国技术密集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

五、服务业的投资区域和投资模式

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不高,其对外直接投资更处于初级阶段。从我国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应把贸易业、旅游餐饮业、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等服务业作为我国现阶段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从世界投资的趋势看,我国应积极培育和发展我国银行、保险、证券、金融、信息等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对于我国已形成比较优势的贸易业、旅游餐饮业、对外承包工程等传统服务业,我国可选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而对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我国应积极开展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以学习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发展。

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可采取绿地投资也可采取跨国并购。由于我国服务业单个对外投资的规模不大,所以可采用集约式投资方式,即众多的中小型跨国公司一起到某一个地区投资,形成配套服务,获得规模效应。

【参考文献】

[1] 魏浩: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和产业的新定位[J].决策探索,2003,(7)。

[2] 宋伟良: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

[3] 范飞龙: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2,(11)。

[4] 曾小荷: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位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3,(5)。

[5] 卢进勇、闫实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模式比较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3,(3)。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篇5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现状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全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680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地区首位,名列全球第五位,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只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5.23%,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特点,其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增长。中国对外投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据商务部统计,200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仅27亿美元,到2010年增至590亿美元,年均增速逾55%。2007年以前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为1012亿美元,近三年就相当于过去累积存量的近1.5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的排名也由2002年的第25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5位。截至到2010年底,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2588亿美元,境外资产总额超过10000亿美元,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超过100万。

2.香港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平台。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至2009年底在亚洲地区的投资存量达1855亿美元,占比超过75%。而在亚洲地区,则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按投资额计算,截至2010年底,中国境内企业对香港地区直接投资存量占对亚洲直接投资存量的比重逾80%,占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比重也逾60%。此外,对开曼群岛等自由港的投资存量占对外投资总存量的比重也近20%。

3.投资主体中非国有企业的比重不断扩大。2010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1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虽然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在对外投资主体中仍占主导地位,但民营企业及其他所有制形式企业的对外投资增长速度逐步加快。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存量所占比重下降3个百分点,降至66.2%。

4.投资方式更加多样,并购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形式。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方式更加多样化,绿地投资、租赁、跨国并购、战略联盟联合投资等多种方式并存。其中绿地投资最多,租赁较少,并购发展较快。今后对外并购的不断增多将是发展趋势。2003~2007年,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00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量的1/3以上,跨国并购金额增长了100多倍。2009年和2010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对外投资分别达到191亿美元和297亿美元,均占当年对外投资量的40%。

5.低比例参股、换股的合作投资不断增多。在国内加工能力盈余而上游资源缺乏的行业,一些中国企业为建立稳定的上下游供货渠道,在不寻求企业经营权和控制权的前提下,以低比例参股国外上游企业的形式对外投资合作。另外,为了相互借助对方的社会资源,更顺利进入对方市场,合作双方采取互换股份,相互参股的形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投资方式也不断出现。这两种投资合作方式降低了风险,避免了国外敏感企业经营权和控制权变化而带来的非商业性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实现合作双方的互利共赢。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外直接投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立法严重滞后于海外投资实践的发展。我国的第一项对外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但直到1985年方才有了第一个规范对外投资的法规。迄今为止还没有出台一部系统的、既符合国际规范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海外投资法》,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现行的有些法规不仅颁布时间较早,而且门类残缺不全,难以适应当前企业对外投资的需要。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对外投资仍处于多头管理状态,各项法规分别由众多管理部门制定。这些产生于各部门管理权限和目的之下的政策法规难免会有不衔接甚至相互抵触之处,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外投资混乱无序的状态。比如,在商务部于2004年10月1日《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之后的一周之内,国家发改委紧接着于2004年10月9日亦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两者均将境外投资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尽管依照规定,上述两个部门在境外投资的核准过程中各有分工――即通常所说的“商务部审核企业、发改委审核项目”,但由此导致了企业需要分别向两个部门申报两份繁简不同的文件。这样就可能导致出现一个部门核准,而另一个部门否决的现象,会降低企业效率。

2.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政出多门。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中,多头审批管理一直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目前仍有众多的部门参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工作。按照国务院所属职能部门的“三定”方案,商务部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主要职责是:拟定境外投资的管理办法和具体政策,依法核准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开办企业(金融企业除外)并实施监督管理,起草对外投资等对外经济合作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并依法进行管理和监督;核准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设立企业经营资格;负责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工作。国家发改委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主要职责是:研究提出对外投资战略、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目标和政策;安排国家拨款的境外资源开发类和大额用汇投资项目。国家外汇管理局、人民银行、财政部、国资委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协助管理部门,负责与对外投资有关的外汇汇出入、资金投放、境外国有资产管理等事务。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委为其境外企业主办单位的政府主管部门,并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综合优势和特点,确定本地区本行业的重点投资方向和领域。同时,商务部授权其驻外使领馆商务处对中方在其所在国开办的各类企业进行一线监督管理。从各自职能上看似乎划分得很清楚,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界限不清,极易造成矛盾。

3.投资主体结构不尽合理。在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的比例较大。尤其是大型中央国有企业集团和国家控股企业占主导地位。而从整个世界范围看,海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主体一般都是以私人企业为主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有关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数据库资料显示,在580家有相关数据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私人企业为375家,占企业数目的64.7%;国有企业118家,占20.3%;混合企业87家,占15%。而我国的中央国有企业占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81.8%,地方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只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16.4%。国有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着产权不明晰、产权安排无效率的问题,这种情况导致国有企业在进行跨国投资的时候会出现种种内部问题,我国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鼓励私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必由之路。

4.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缺乏前期研究。对外直接投资比在国内办企业的风险更大,因此,必须进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但我国某些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前期研究不够重视,对东道国的资源供求状况、交通运输条件、企业技术装备、投资政策法规等缺乏全面的考察和论证,对境外投资的商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尤其是投资风险缺少深入和客观的分析,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有些出国考察团不重视收集第一手资料,而是把国外合作伙伴的自我介绍或其提供的二手资料作为可行性研究的唯一依据,结果所获资料不全面和不真实,有的甚至被合伙人坑骗造成损失。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境外投资企业中有1/3盈利,1/3持平,1/3亏损,其中盈利的多为非生产性企业,而亏损的多为生产性企业。造成这种局面虽然有多种原因,但忽视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前期研究往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5.双边多边投资保护机制不健全。迄今为止,我国已与115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促进和保护协定,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海外市场(约占我国境外投资目的国的28%)与我国尚未签订此类协定。而在已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中,其中多数都是同来华投资的发达国家和次发达国家签订的,其主要目的是吸引这些国家的投资,而没有将保护中国境外投资列为重点。这事实上导致双边投资协定演变为我国政府的单方面承诺。即使我国与别国签署的双边协定中列有相互保障投资安全的条款,但由于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缺失,这些协定仍难以发挥实际效果。在国内投资保险制度和双边投资保护机制均不健全的同时,我国对多边投资保险机制的作用也未给予充分重视。根据《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MIGA)建立的担保机构主要向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私人海外投资的非商业性风险给予担保,并提供争端解决机制,我国虽然是MIGA的创始会员国和主要出资国之一,但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却缺乏利用该公约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从而使多边投资保护机制尚未有效发挥功能。

三、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对策

1.加大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立法工作,尽快出台《对外投资法》、《境外投资公司法》等,为境外投资企业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保护其境外投资合法权益;二是继续深化外汇治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关于调整部分境外投资外汇治理政策的通知》等有关政策措施,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实现由强制结汇制到意愿结汇制的转变,进一步完善国际收支申体系。简化对外投资审批手续和环节,取消多头治理制度,建立统一部门进行协调治理;三是加强对外直接投资贸易、税收等政策支持。借鉴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政府给予境外投资企业低息贷款和进出口信贷担保、减免营业税、答应延期支付公司所得税、建立境外投资风险保险等。四是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社会化公共治理和服务体系,比如,建立投资环境的等级评估、预警和应对预案体系、建立与完善境外投资信息系统、鼓励和帮助在境外建立我国跨国企业的地区和行业商会、对预备到境外投资的企业进行相关培训,等等,以降低对外投资企业的投资风险和成本,提高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国际竞争力,保障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顺利进行。

2.组建专门的对外直接投资管理机构,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针对目前对外投资多头管理的状况,建议把海外投资管理机构从众多部门中分离出来,成立一个集外贸、外资、外汇、计划、管理统一于一身的类似于中国对外贸易促进委员会的机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中心,由该机构作为宏观管理的政府代表,主要负责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做好战略规划,强化监督管理,制订指导政策,确保对外直接投资的各项活动按国家宏观规划健康有序地发展。着力改变“国重民轻”的投资结构。盘点中国30多年的改革进程,与缺乏内在驱动力的国有企业相比,萌生于体制外的民营经济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造就了它们强大的生存能力。民营企业的嗅觉十分灵敏,很早则意识到欧美债务危机所带来的并购契机。但是民营企业的“草根性”决定了它们在资金获取与政府支持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地位,成为制约许多有国际化视野的民营企业家们“走出去”的瓶颈。所以,政府要从多方面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改变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有企业占主导力量的局面。中国30多年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民营企业的投资效率普遍高于国有企业。今天这种“国重民轻”的“走出去”结构若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则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久持续发展。

3.加强境外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努力规避投资经营风险。境外直接投资是以整个世界作为活动舞台的,其所面临的投资环境具有复杂多变性,往往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包括政治体制变动风险、汇率风险、国有化风险、法律对抗风险等。由于近年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更加动荡,一些国家政局不稳,恐怖主义活动频繁,甚至爆发内战,海外企业面临被征收及外汇限制等风险,加上美国金融危机和美元快速贬值的影响,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增多,加大了企业跨国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实现预期收益,必须认真做好投资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一是要注意多渠道地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内外的咨询机构、行业组织、业内相关企业、当地华人华侨以及我国驻当地的外交机构等提供的信息。二是要全面考察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环境、物质技术环境、自然区域环境、市场资源环境、销售市场环境、金融货币环境和政策法律环境等。三是要精心选择国外的合作伙伴,力求掌握其财务收支、技术装备、商业信誉和管理能力等状况。四是要采取适当的投资方式,灵活运用新建、并购组建战略联盟等方式进行境外投资。只有认真做好投资项目可行研究,实事求是地评价各种利弊得失,才能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而可靠的依据,从而有效地规避境外投资中的各种风险。

4.完善境外投资保险制度,利用国际公约规避政治风险。许多发达国家为了支持企业发展对外投资,抵御投资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政治风险,相继建立了对外投资保险机构,如美国的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和北美保险公司(ICNA)、德国的黑姆斯信用保公司(Hemes Kreditversicherungs A.G.)、英国的出口信贷保证部(ECGD)、日本通商产业省的投资保险部等。本国企业在东道国投资一旦遭遇政治风险,国内保险机构可按合同约定赔偿大部分损失。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由于起步较晚,目前投资保险制度尚还不完善。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主营出口保险业务的同时,兼营境外投资保险业务,承保范围主要限于传统的政治风险,而对近年出现的非传统的政治风险(如蚕食式的征用风险、政治暴力风险、恐怖主义风险、政治势力干预风险等)无暇顾及。在完善本国投资保险制度的同时,我国还要充分利用双边和多边投资保护机制的功能。迄今为止,我国已与110多个国家或地区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但其中大多数协定内容主要是保护外商在华投资的权益,而没有将保护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列为重点。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应该通过外交渠道,积极与有关国家政府磋商,尽快修改有失偏颇的协定条款和已经陈旧过时的内容,将当代国际投资中可能出现的非传统风险也纳入双边投资保护的范畴,使协定内容更好地反映时代变革的要求,更有效地保护我国境外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此外,我国还要积极利用多边投资保护机制(如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简称ICSID)来规避政治风险,使其真正为我国企业发展境外投资保驾护航。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篇6

关键词:直接投资;技术转移;控制策略;贸易溢出模型;实证研究

一、研究意义及背景

在一国经济技术发展进步到一定阶段, 对外直接投资在获取高新技术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截至2009年底,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协议投资额112亿美元, 中方投资额76.3亿美元, 仅占全球对外投资总量的0.1%, 与我国的经济实力极不相称。 目前, 我国在经济实力、技术、资金等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大规模对外投资的条件,入世后, 我国将享受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 同时国外市场限制投资的措施松动、市场准入条件放宽, 为我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发挥对外直接投资在技术进步方面的优势, 成为当务之急。

因为发达国家对先进技术的输出一直采取严格的限制政策,所以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大部分都是已标准化的技术。我国想要在较短的时期内迅速提升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就要进行对外投资,靠近技术源,以获得反向技术外溢,主要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得以实现:一是到发达国家兼并或收购科技型公司,特别应该加大对研发要素丰裕的国家和地区投资的力度,可以选择和增加对美、英、德、日等国的投资力度而提高其反向技术外溢效应。值得肯定的是,我国一批有实力的跨国经营企业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和经验。例如,首钢集团通过收购美国麦斯塔工程设计公司70% 的股份直接获取了相应的关键技术等。二是在海外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设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当地技术资源优势,了解和把握国外新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以此作为开发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地。如海尔集团在美国和德国建立了以研发和技术转让为主要目的的海外企业,并在美国洛杉矶和硅谷、法国里昂、荷兰阿姆斯特丹及加拿大蒙特利尔设立了6 个产品设计分部,通过境外产品开发来推动国内产品的技术升级和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同时,国内也有很多学者运用实证的方法来考察我国外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的关系。例如,刘凯敏、朱钟棣通过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全要素生产率 (即技术进步率)时间序列数据分别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二者的一阶差分序列均是平稳的,所以认为它们之间有长期的稳定关系。龚艳萍、郭凤华通过借鉴Coe和Help- man的贸易溢出模型 (即 CH 模型)构建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影响的模型,并分析计算得出定量结果,结果显示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是比较明显的。

二、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技术进步影响的机制研究

Fosfuri和Motta(1999)设计了两阶段完全信息双寡头古诺模型,解释无技术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现象。模型的均衡解表明,对于既定的相对市场规模而言,即使在海外亏损,只要溢出程度足以保证无技术优势企业国内市场因溢出而获益,除弥补亏损外还超过国内经营与出口的利润,企业要选择国外建厂而不是出口,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他们考虑了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虽无技术优势但本身技术水平相当高的情形。这类企业会加剧市场竞争,减少东道国技术优势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迫使东道国企业进行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对博弈均衡的分析发现,当技术溢出程度迈过门槛水平之后,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几率将随溢出程度的增加而上升;即使溢出程度接近于完全时战略性FDI也可能发生,无技术优势企业继续受益;无技术优势企业技术溢出的转移成本增加,是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的几率扩大,还促进了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几率扩大,还促进了无技术优势企业继续受益;无技术优势企业技术溢出的转移成本增加,使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的几率扩大,还促进了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三、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与控制策略

1、技术转移

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主要有外部转移和内部转移两种形式。由于对跨国公司而言,技术外部转移的控制程度较低 ,所以跨国公司多采用内部转移方式。技术内部转移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紧密相联 ,是跨国公司技术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流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内部化 ,主要是为了规避外部市场干扰和高成本 ,防止技术模仿和外溢 ,充分利用规模经济 ,并且有利于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分期分批地合理转让技术和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技术领先优势和实现技术创新价值。跨国公司向东道国进行技术转移的质量和速率 ,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跨国公司在海外直接投资,是服务于全球战略的,所以其投资企业采用什么水平的技术 , 同样要服务于跨国公司的全球市场战略,同时也要考虑到东道国的市场结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伴随着直接投资而进行的技术转移 ,正是跨国公司综合权衡上述种种因素之后做出的选择。

2、跨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控制

跨国公司在技术控制上既要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又要防止技术过早地泄露。在技术风险管理上,跨国公司对于不同类型的国家采取差别对待策略,在技术转让时机、转让方式方面都具有不同的选择。为了进一步防范核心技术的扩散,当代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研究与开发一般采用母国中心化的运作模式。母公司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各研究与开发分部技术转移的机构,有利于总部研究与开发的规模经济和对核心技术的严格机密的控制。跨国公司针对其拥有的技术水平的高低选择不同的技术风险管理模式,如独资形式或合资形式。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如下四点:第一,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进出口贸易,增加外汇收入;第二,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发挥我国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并且有利于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第三,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外资;第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发挥我国的资源优势,同时,能够充分利用国外自然资源。

四、模型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龚艳萍,郭凤华。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文献回顾与我国的实证研究。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5;

[2]陶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五大经济效应分析。对外经贸实务(跨国投资)2008:76-78;

[3]王卓,胡日东。引进外资、对外直接投资之促进技术进步效应的比较与有关国家经验的借鉴。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26-3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篇7

    一、当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状况变化

    (一)投资规模。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大多数还是以中小型项目为主。根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2011年4月发表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2008—2010)》显示,2010年度被调查的已对外投资的企业中,约有2/3的企业现有投资规模小于500万美元,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仅占8%,这说明中国企业目前对外投资的规模总体来说比较小,只有为数很少的企业进行较大规模的海外投资。

    从近三年的调查数据来看,受访企业的对外投资规模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2008年、2009年、2010年度的调查中,对外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占的比重分别为6%、1%、8%。2009年由于受到全球次贷危机的影响,所以海外投资规模有所下降,而2010年为历年来最高。2010年对外投资额低于100万美元的企业占的比重为32%,同时低于2008年的41%和2009年的61%。总体来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依旧较小,因此对外投资空间很大,所以对外投资的总体发展趋势呈上升态势。

    (二)投资方式。中国企业采用最多的海外投资方式是直接投资建厂,有51%左右的企业采取了这种投资方式。其次采取的方式是拓展或升级现有设施,超过34%的企业采取了这一方式进行投资。兼并与收购作为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时使用得较少,通过并购方式进行对外投资的企业只有15%,并购还没有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流选择。但是相较于2008年只有8%的企业采用并购方式进行海外投资已经有了较快的增长。根据商务部披露的数据,2010年中国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238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40.3%。这说明,采取并购方式的海外投资项目数量虽然不多,但涉及的投资金额较大。

    2010年在全球范围内的重大跨国并购项目中,不时有中国企业的身影闪现,如吉利收购沃尔沃、中石化收购Repsol公司巴西子公司、中海油与Bridas Energy Holdings合资公司收购Pan American Energy公司股权等,无论是交易金额还是受关注程度,都足以成为年度最重要的并购交易。《华尔街日报》评选出的2010年全球十大跨国并购案中,中国企业的并购占据四席,兼并和收购将在中国海外投资方式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三)投资目的地。在中国海外投资刚起步的阶段,因为地缘优势、人缘优势以及与中国在经济结构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使得相邻国家和地区以及海外华侨聚集的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集中区域。到目前为止,中国海外投资业务已扩展到177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已经逐步从发达国家向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扩展,投向非洲、拉丁美洲、东欧、俄罗斯及亚洲国家的比例不断增加,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显着。

    从2010年数据来看,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北美,有46%的企业在亚洲投资,23%的企业在欧洲投资,27%的企业在北美投资。亚洲依然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最青睐的地区,并且这个现状预计在未来也将会继续保持下去。对欧洲、特别是欧盟的投资主要是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给欧洲带来巨大打击的影响,使得中国企业对于投资欧洲国家产生极大兴趣。在对外投资的企业中,非洲也已经成为吸引中国投资的热点地区。投资非洲的企业比例达到22%,比2009年有大幅度的提高,非洲的对外投资市场并未饱和,对非洲的投资流量将会持续增加。只有少数的企业选择到拉丁美洲和大洋洲投资。

    (四)投资行业分布。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领域十分广泛,第一、二、三产业中各个行业几乎都有,其中,投资最多的是制造业,其次为批发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等,投资于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住宿餐饮和软件业的企业较少。这表明制造业是海外投资的重点行业,在制造业中,中国企业投资最多的行业是机械行业,其次是纺织业。相比较而言,大规模的投资比较集中在资源开发领域,中小型投资基本集中在加工行业。总的来说,这些投资特点反映出了中国在出口市场中的比较优势。[1

    二、海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我国的海外直接投资也在迅速增加。海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便于国外先进的技术、高效率的管理手段绕开原有的一些障碍流入我国,特别是在兼并、收购形式进行的海外直接投资中,这种效应更加明显,这样的技术流动有利于提高国内的技术、管理水平,带动国内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通常能够掌握或部分掌握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国外企业为了继续生存一般会留下一部分重要的、可供我国企业学习的技术;另一方面兼并、收购的方式中,为了新企业的尽快过渡以及进一步的发展,会留下一些原本国外企业的员工,这便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管理模式与国外管理模式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形成这种机制之后,先进的技术、新的管理模式在一个企业内形成,可以相对容易地绕过壁垒通过企业内部流入国内,在国内竞争中被国内市场所消化,从而带动国内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第二,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自身资源的不足,优化了我国资源配置,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我国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一方面资源开发供给量不足,另一方面一些资源的开发难度大,很多重要的资源仍然供不应求,国家每年需花费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钢材、铝、铁矿砂以及某些稀有金属。2009年,我国进口钢材达1763万吨,总金额194.8亿美元,进口铝材58万吨,总金额26亿美元,进口铁矿砂6.3亿吨,总金额达501.4亿美元。资源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面,海外投资至少起到了两方面的作用:首先,海外直接投资便于中国开发、利用国外资源,减少资源性产品进口贸易中受国际市场价格冲击的影响,建立相对稳定的资源供应渠道,从而突破我国经济建设上的资源瓶颈,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其次,海外直接投资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获得国际资源定价权上起到一定作用。

    第三,海外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扩大和开拓海外市场,我国部分产品、服务的出口随之扩大,从而使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增长。对外直接投资产生了引致的出口需求和进口转移,扩大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对优化我国贸易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企业在海外的直接投资对我国海外贸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通过海外直接投资,生产企业可以直接在国外进行生产、销售,减少了出口贸易货物运输的时间以及运输的成本。其次,海外直接投资使企业在内部化的过程中带动了国内提供的原材料、机械设备和技术的出口。最后,海外直接投资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服务的出口,以我国在海外建立的机构为媒介,国内的各项服务能够更容易面向国外的消费者;而输往海外的机械设备需要维修、管理,带动了这方面的服务贸易。

    第四,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在就业和劳动生产率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之前的分析中可以得出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带来了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它们的发展又与劳动者的就业和生产力的提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国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在促进国内原材料、机械设备等出口的同时,带动了国内劳动者的就业。由于企业投资国外后降低了获取海外资源的成本,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对原材料的需求也加大,国内生产者面对的是更大的海外市场,从而扩大产量,促使企业使用更多劳动力,促进国内就业。另一方面,海外投资企业获得先进的技术、掌握更有效的管理手段之后,通过内部消化的过程,其成果流入国内,从而提升了国内劳动生产率,使就业不但在量上有所提高,更在质上得到改善。2]

    三、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五大特征

    (一)金融、石油、航空、电力海外投资最积极。从行业分布看,家电、IT、船运、石油、航空、电信、建筑、机械、地产九个行业的企业均有显着对外股权投资,而零售、钢铁、食品三个行业有显着海外投资企业不到行业内入选企业总数的一半。其中,海外资产存量最高的行业依次为金融、石油、航空、电力,均超过100亿元。这四个行业中的企业平均海外投资也是最高的,均超过40亿元。其中金融行业各企业的海外资产存量累计达到1601.7亿元,行业内企业平均海外资产存量114.4亿元,两项指标在各行业中均排名第一。这些行业均具备行政垄断的特点,行业内企业体量巨大,基本控制了国内市场,是海外投资的“国家队”。相比之下,零售、钢铁、食品三个行业国内市场集中度较低,也不存在强制性准入门槛,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牵制企业向海外扩张的能力。零售、食品行业受地域、文化限制较多,外资对国内市场渗透的程度也较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国际化的限制因素。

    (二)亚太地区是海外投资热点。其中属于大中华经济圈中的港澳地区无疑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热点,占对外投资总额的61%。对港澳地区的投资集中在金融领域,占金融行业海外投资存量总数的73.8%。港澳地区在内地对外开放之前就是中国企业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和其他交流活动的最重要渠道;在香港和澳门回归中国后,这一地位进一步巩固。非洲、澳大利亚等初级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也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热点。中国企业对非投资的传统领域包括石油、矿产等初级产品,或大型援非基建项目。前者如中海油在尼日利亚的投资,后者如中铁集团在刚果的投资,中远集团在利比亚的投资等。近年来,中国企业对非投资已经开始渗透到其他领域,工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的行动就是一例。煤炭、铁及其他有色金属储量丰富的澳大利亚逐渐成为样本企业的投资新热点。

    (三)赢利好的国企比民企更愿海外投资。研究显示,企业的海外投资决策与企业规模和盈利能力显着相关。企业市值越高、销售额越大、盈利能力越强,则投资海外的概率越大。体现企业规模的指标(市值、销售额)和体现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净利润、及利润率)非常显着的正相关,一定程度上说明越大的企业盈利能力越强。其中市值与净利润的相关度达到0.977,说明资本市场精确地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市值也高。研究中发现企业性质与其销售额对企业投资海外概率有交叉影响。具体说来,国有控股企业组销售额提高,则投资海外概率大大增加;而对非国有企业组来说,销售额提高,投资海外概率增加幅度较小。这一结果似乎从一个侧面说明非国有控股企业对海外投资的态度更为小心谨慎。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篇8

1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清晰明确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投资存在盲目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尚不具备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也缺乏全球性发展战略。有些企业只是将海外投资作为转移旧设备、获取投资补贴或享受优惠政策的短期行为,没有融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还不能站在企业长期生存的高度去规划自己的海外投资行为。由于缺乏明确的投资目标,投资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大,结果造成重大损失。

1.2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1)地区结构不合理。虽然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分布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从整体上看投资地区仍然相当集中。这种地区结构一方面造成在一些密集地区企业设点交叉重复、自相竞争的不正常局面;另一方面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相对过少、力量薄弱,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继续开拓。

(2)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的跨国投资过分偏重于对加工、制造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严重偏少;偏重于建筑、资源开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缺少对日益占据国际投资主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投资。

1.3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偏低

这一点直接限制了规模经济的形成,限制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国投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境外企业中方投资100万美元以下的占90%,500万美元以上的只占23%。投资规模偏小,一方面容易造成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上出现管理困难的现象;另一方面企业不能在产品生产、开发、创名牌、搜集信息等方面分享规模经济的好处,以致经济效益不高。

1.4缺乏高素质专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不科学

当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最为直接的困难就是缺乏既精通外语、熟悉国际惯例,又熟悉东道国投资环境和懂得国际市场运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我国海外企业干部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不高,有些外汇经营管理人员经常抱有临时观念,缺乏跨国经营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才能。这样直接导致海外企业经营业务难以顺利开展,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效益低下。

1.5政府部门对企业跨国经营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

目前,对海外投资企业的宏观管理工作还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协调,对外直接投资由财政部、经贸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以及中央各部门、各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实行各管一段、一事一议、多头管理的制度。因此,投资兴办海外企业审批程序繁杂、期限长、效率低。政府宏观管理过程中经济杠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而另一方面有关主管部门对投资缺乏监督管理措施和力度。

1.6现有企业制度不合理

“走出去”的主体是企业,但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企业制度不合理的问题,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我国,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多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私营大企业的数量非常有限,而且至今缺乏促进私营企业成长的有效体制、政策和资本市场条件。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有大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仍是极为重要的。然而国有企业现代产权制度尚未建立,在治理结构上存在严重缺陷,包括所有者和经营者在目标取向和行为方面存在扭曲,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不足等。在这种状态下实施跨国经营,导致无论是规模、人才还是技术都存在优势的国有企业在实际境外投资中却落后于非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2发展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及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具有重大意义。下面就如何扩大和发展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提出几点对策。

2.1必须提高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重要性的认识

在观念上要深刻认识到对外直接投资与利用外资、利用海外技术、国际资源市场等要素的相互促进关系;认识到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改善我国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积极作用;认识到对外直接投资是适应现代国际竞争与合作尤其是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区域化和集团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因此,企业领导人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开拓海外投资市场,既要敢冒风险又要善于防范风险,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提高海外投资的收益。

2.2注重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的制定,做好投资区域与产业的选择

(1)关于区位选择。对外投资企业应在布局上形成定位正确、分布合理、重点突出的多元化市场格局。当前我国企业可采取的策略是:确立亚太地区作为投资的重点区域,继续保持对欧美两个市场投资,积极开拓东欧、拉美、非洲等国家市场。

(2)关于产业选择。①加强高科技产业。从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来看,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严重偏少。根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今后应加大对发达国家的前瞻性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这是实现技术寻求型投资目的的有效途径。②投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应以过剩产业中的长线产品为主。这些商品优良的质量和低廉的价格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可以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发挥其优势。③探索服务业。要积极发展房地产、金融业的投资。从而对中国国内相关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也会起一定的帮助作用。

2.3努力扩大境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规模

(1)加快培养跨国公司,构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培育具有规模优势的生产型企业集团,以产权为纽带通过合作、参股、合资、控股等多层次的联合,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发挥我国综合商社对跨国公司发展的贸易信息作用,为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组织、协调功能,尤其在组织一些大型项目开发、投资方面发挥作用。政府应为跨国公司的培育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政府必须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大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促使其加快发展。

(2)重视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作。奉行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通过跨国经营把各国经济联结为一个整体,中国跨国公司应通过与其合作充分利用其带来的巨额资本、先进技术和广阔市场来加速自身的发展,以达到进一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具体来说,包括分享全球营销网络、参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加强与大型跨国公司的技术开发合作等。

(3)加强国内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这样可以解决我国平均投资规模小的问题,加强国际竞争力;并且可以优化我国境外直接投资资源的配置,提高境外投资成功率。我国企业在境外投资中存在国内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结果两败俱伤的情况,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拥有大批跨国经营人才是企业海外投资成功的前提和关键。

2.4加强企业管理,大力培养跨国经营人才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海外企业也不例外。由于我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普遍偏低,当前必须强化海外企业的内部管理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尽快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然而这些工作都需要人来执行和完成,所以说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一方面采取多种途径不拘一格地去发现和培养跨国经营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企业外派人员的在职培训,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2.5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主要包括:①尽快制定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首先是《海外投资法》。我国政府应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发达国家成熟的法律法规,尽快制定促进支持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法律规范。②必须制订总体的战略规则,其涉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目标市场的选定、投资的目标产业、跨国企业的培育、相关战略的协调、实施的阶段划分等。有了明确的规划指导,才可能使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真正建立在稳固的基石上。③努力提供必要的服务,强化与投资相关的涉外中介机构的作用。主要是动员驻外机构提供海外投资情报,协助进行东道国投资环境评估;对企业前期海外调研提供适当的资金资助;对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援助等。④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应加快金融市场发展,允许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办外汇期权、外汇期货、货币互换等金融创新业务,以满足海外企业风险防范与转嫁外汇风险的需要。⑤减化审批内容,减少环节,改善管理,提高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积极性,同时可保证及时有效地利用商机。⑥放宽金融政策,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融资渠道。

2.6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制度的竞争,企业制度在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的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扩大境外投资的基本保证。因此,企业对外进行投资兴建项目时一定要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变管理体制落后的现状,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提供强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境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优胜劣汰。应将建立和健全企业的跨国经营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经营机制,应逐步向跨国公司的经营机制转换,应让这些企业按照国际通行的活动方式、商业惯例以及行为规范从事经营,适当规范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关系。在子公司实施以效率为标准、将母公司的管理原则和东道国管理文化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子公司经营人员的报酬和奖励水平依照目标完成情况确定,将子公司的目标完成程度与公司经理人员的报酬水平有机结合起来。强调通过目标体系来考核企业,这种模式应是我国企业对海外子公司进行管理的目标模式。

2.7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全方位筹措投资资本

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与之相应的融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融资手段不断完善。根据国际投资融资方式的发展趋势,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我国实际条件出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基本思路有以下几点:

(1)实施融资多元化战略,采取多种手段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通资金,加强与跨国银行的合作。我国的海外企业需要加强同中国海外银行的协作获得金融支持。

(2)采用多元化的投资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有效地运用跨国并购的投资方式组建海外企业。积极采用非股权投资方式进行对外投资。因此,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的过程中,若技术、管理和营销非常复杂,东道国又无力经营这类项目,而我国企业在上述诸方面拥有充分的优势,可以考虑以非股权投资方式进行投资,这样可以使企业自身不承担风险,而且实际上又能对当地企业实施控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在大量吸引外资的同时,又积极鼓励本国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我国应不失时机地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摘要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势头一直强劲,却也存在缺乏清晰明确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投资存在盲目性;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不尽合理;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偏低;缺乏高素质专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不科学;政府部门对企业跨国经营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现有企业制度不合理等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必须提高对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重要性的认识;注重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的制定,做好投资区域与产业的选择;努力扩大境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规模;加强企业管理大力培养跨国经营人才;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全方位筹措投资资本等对策。

上一篇:监理安全大检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关于启发式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