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08 17:35:35

科技创新的方案

科技创新的方案篇1

案例:在讲数据加工与表达时,第一环节:笔者给学生一份资料,见表1:

然后出示相应的任务驱动学生学习,请打开桌面上的“奥运会金牌.xls”文件:

任务1:在每一届奥运会中哪个国家获得的金牌最多,用什么图来呈现比较好?

任务2:通过怎样的操作可以明显地看到哪个国家的金牌数呈下降趋势?你认为哪个国家有潜力在30届奥运会上夺冠,简单分析一下原因。

任务3:想了解在26届奥运会上中国所获金牌占3国总数的百分比,该选择什么样的图表比较合适?怎样做?学生根据任务有目的地研究、讨论、操作、演示、思考、回答……教师:适时引导、指导、总结、评价,学习很有成效。以上就是“任务驱动”的一个小案例。那么笔者在教学中是怎样进行“任务”设置的,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建议:

一、“任务”的提出―激发兴趣、融合教学

任务除了综合性、实践性,还要有吸引力,兴趣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如果学生对你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那该任务也是失败的,所以提出的任务必须让学生感兴趣,必须有吸引力;最后要有创新性,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解规划网站结构这一节时,笔者首先提出这样一个任务:有一名外国朋友想通过网站了解你的家乡,假设你是分管这个任务的网站设计员,你想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你的家乡,相互讨论一下,然后用语言叙述;对于这个任务大家非常感兴趣,讨论也十分热烈,这个任务的完成其实就是一个简易规划过程,大家想得具体周到。然后引导学生来看一下书上是怎样规划的,从而引到课本的知识。总之,提出的任务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融合教学内容于开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去获取知识,去运用知识。

二、“任务”的设计―目标明确、层次清晰

例如,网站建立和网页制作需要很多内容,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制作好的网页――“任务”。在设计这个综合性的“任务”时,要考虑到应该包含网页制作所涉及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然后将这个任务分解为规划布局、修饰网页、进一步修饰网页等几个较小的任务,指导学生分步骤去完成;或者展示一个最简单的网页,让学生先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完成一个任务:帮助教师美化该网页,说明完成任务需要哪些步骤?每个“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说,每个“任务”的知识点不宜过多,一般不能多于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否则会因为过难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案例中的任务是为了一步步引出3种常用的图表,既复习前面的所学,又为后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三、“任务”的选择―难度适宜、适合学生

在网上即时通讯学习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安排了两个任务:第一,下载qq及申请qq号;第二,利用qq交流完成的任务。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选择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例如:笔者在《用智能化工具加工信息》一文讲金山快译时设计的任务:第一,选择桌面上你感兴趣的文章进行翻译,将翻译结果保存。第二,请将徐志摩的诗翻译成英文,将结果作为原文再翻译成英文,与最初的原文相比,相同吗?第三,你有什么可行的办法可以提高翻译质量。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任务的难度设计为梯度等级,教师、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教学活动可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学生在完成与自己实际有关的一些任务时,比如在因特网应用中“下载qq、申请qq号、下载文件”等,往往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四、“任务”的实施―学生为主,方法多样

此过程中应体现“让学生动起来”的策略,也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来做学习的主人。在布置、完成任务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主导作用,学生则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学习任务和目标都要由学生主动、有目的地去获得材料、方法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完成“任务”,这样,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和情感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

例如:学习了搜索引擎以后,设计这样的任务:第一,今天这节课,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如果有一个团队要来泰山旅游,作为导游的你们应该做哪些工作?准备怎样讲解?”最后教师要以小组为单位评价;第二,利用搜索引擎搜索有关你研究性学习中涉及的内容。并将你认为有研究价值的保存下来。在设计“任务”时要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做后台”的思想,长期如此,学生就会变成学习的主人,教师才会真正解放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效率等就会大大提高,当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关键是“任务”设计,要仔细推敲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任务”,通过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任务”按照以上设计就能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参考文献

[1]王焕景,于书芹.基于“任务驱动”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J].中小学电教,2006,1

科技创新的方案篇2

1 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档案信息需求

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对信息需求量很大,只有全面了解企业的信息需求,档案部门才能提供具有针对性、有效、适用的档案信息服务。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档案是一项重要的信息源。档案是保存和传承企业文化的载体,因此,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可以达到弘扬传播企业文化的目的。档案只有转化为信息,建立起多层次、多种类、跨系统的档案信息资源库,才能真正实现档案的价值。

2 企业科技档案管理现状

2.1 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很多企业档案部门在管理上还处在对档案实体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的初级阶段,还没有进入对科技档案进行数字信息化管理的高级阶段,因此多年来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停滞不前,关键在于没有认识到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在现代数字信息化时代,科技档案的类别、内容、载体、信息等将不断增加,在当前社会,科技档案的数字信息化管理模式必将取代传统的科技档案实体管理模式。

2.2 服务手段滞后

企业档案部门很难采购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数码设备,只能对科技档案案卷、专题目录进行简单编辑整理,不能运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进行科技成果转让和信息交流,因而对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较低。

2.3 服务方式被动

以往企业档案部门通常怀着按部就班的心态,坐等上门,被动的等待有人将档案资料送来,因此其服务内容比较单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所服务的范围,服务方式也显得较为单一,同时,与外界缺乏沟通与交流,所服务的对象仅仅局限于在企业内部借阅和复制。

2.4 专职人员稀缺

很多企业在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时,为了节省成本,不得不在企业内部采取全面深化改革措施。裁员成为企业改革中通常的做法,而其中一些非必要部门譬如档案部门往往首当其冲,各大企业裁员大军中,专职档案工作人员最先被大量裁员精简,因此企业档案管理人员通常情况下由本单位的办公室文案人员或者后勤人员进行兼职,由于其本身工作就很繁琐,加之没有接受过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训练,在面对科技档案的具体工作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只能对日常文件资料进行简单的收集整理工作,很难应对科技档案信息的精细化工作。

3 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创新

3.1 创新思想观念

档案部门在一家企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思想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家企业对未来市场的判断与决策,因此档案部门一定要具备高瞻远瞩的创新型思维,与时俱进,转变观念,要有组织有规划的有条不紊地进行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企业要将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经费也纳入年度财务预算的范围,适当增加经费投入,配置高性能电脑、同时激光打印机、扫描仪、刻录机、多角高倍数码像机、数据库服务器、大型数据库、档案管理软件、网络安全设备等设施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以此来解决好科技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根本性问题。

3.2 创新组织机构

创新档案组织机构建设,要从企业抓起,首先要建立专门的档案室,并配齐经验丰富的档案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既有的档案规章制度,真正切实重点抓好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同时要积极大力引进档案信息化管理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以扩充档案人员队伍建设;其次档案人员要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企业要对档案人员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培训,使其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方面的基本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电脑网络操作技能,提高档案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从而使科技档案管理手段向技术型,创新型转变。

3.3 创新管理模式

在管理体制上,企业科技档案工作要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模式。建立层次分明,高效,紧凑的管理模式,企业档案部门对本单位履行宏观领导和管理职能,对所属单位负责监督、检查和建设性指导,从而避免科技档案因为有单独部门或个人的疏忽或者责任心的缺少,导致重要档案的丢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确保科技档案完整、准确和齐全,是创新性管理模式的基本目标。在管理机制上,要把管理模式的创新,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形成一个理念,同时营造要时刻追求理念创新,管理创新的环境,自上而下,实行总经理负责、总工程师分管、档案部门和技术部门齐抓共管的机制,形成多级梯度分层管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真正抓好落实好管理创新这个理念。

企业要对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大力支持,大胆革新管理方式。要应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整合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科技档案管理方式,从而提供高质量服务。逐步实现转变为档案实体的数字化、现代化信息管理的科学高效的档案管理方式。

3.4 创新管理方法

建立现代化数字网络信息化的科技档案管理中心。一是要选择合适的企业档案管理软件,其体系结构、系统功能、适用网络结构、后台数据库、与办公自动化系统数据接口、以及科技档案管理模块都要符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二要做好科技档案案卷级、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的录入、查询和维护工作,通过查找目录、原文传输及扫描等方式,实现科技档案案卷、文件目录检索和全文查询,逐步建成母子(分)公司等两级科技档案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管理平台,形成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和利用中心。

3.5 创新服务方式

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开设科技档案在线服务,可以提高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优化资源配置,此举可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提升企业形象,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效优质服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主动的现代化档案管理服务方式必将取代被动的、人工式的传统档案管理服务方式。这是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大势所趋。

科技创新的方案篇3

关键词:科研档案;管理;科研工作;创新

科研档案的定义是从事科研的部门和工作人员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利用各种方法和全部设备记录下来的原始记录资料。在国家颁布并实行相关的档案法律法规后,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科研档案的信息重要性日益提升,也利于科研档案中各种重要信息和数据的传播和共享。与此同时,科研档案的管理体制也需要随这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改革和创新,科研档案的体制要进一步得以健全和改进,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收藏也应该进一步加以完善,提高新式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但是,根据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和科研工作的发展来说,我国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部分科研资料不够完整、详细、系统。因此,从事档案管理的科研人员要抓住科研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课题设定、人员器械、数据统计、科研成果等多个方面都加强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作出贡献。

一、科研档案的特点

1.系统成套性

科研活动是一项非常规律的工作,科研活动是需要一环紧扣一环的有序开展的。所以说,科研档案是由一些相互关联比较紧密的文件和资料组成的,而不是一些毫无管理的数据和材料组成的。科研档案主要的组成部分有科研项目的计划、工作的有关资料和数据以及实验成果的检验材料。

2.专业性

科研项目一般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自然人文科学,也包括理论实验科学。科研档案的专业性非常高,因为其包括多种方面的科学性知识,比如各种自然现象的规律和原因。科研档案要具有非常权威的作用,所以要准确无误的描述出各种科学知识和规律。3.阶段性科研档案还具有阶段性的特点。虽然不同领域的科研工作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大不相同,但是在不同的阶段都有大同小异的特点,都包括了科研工作的设计、实验、检验和总结等各个阶段。

二、科学技术的创新

现如今,科学技术和国家经济领域都在飞速进步,国家加大了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科研档案的数量也不断提高。然而依然利用传统的科研档案的管理方式和体制已经行不通了,所以迫切需要对改革和创新现有的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在科学技术的创新方面,加强科研档案管理方法主要有:首先要为制定出不同阶段的计划,补足现存于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薄弱部分;其次,可以运用先进的方法和科技理论来应对科研档案管理中的问题,比如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仅能提升工作效率,还能保证科研信息的安全,借此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最后,建立起科研档案的专用局域网络,保证科研信息的绝对安全,促进科研信息的共享,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科学化。

三、思维意识的创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的进步,已经大大促进了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的创新。总之,只有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应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才能有效促进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达到工作的科学化、数字化、信息化和规模化。在思维意识方面,具体来说:首先,要树立起创新性的意识。以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为基础,树立起新型的管理方式和理念,培养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思想,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总结出现的纰漏,实施科学的创新方法,进一步来推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在理论和实际双重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其次,要树立起服务性的意识。科研档案是给科研工作人员提供便利的,是为人服务的。如果能提高科研档案工作的服务能力,就能有效推动科研工作的进步。最后,要树立起价值性的意识。管理档案的工作人员要时刻认识到档案自身隐藏的巨大价值,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将档案的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满足人们的需求,实现信息共享。

四、管理机制的创新

在现如今的数字信息时代,科研档案也应顺应时代的要求,要实现科研档案的科学化、数字化、信息化和规模化。要想走在档案管理的正确发展方向上,就要针对自身的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档案管理机制。只有树立其标准化的管理制度,以此为目标推动科研档案管理机制的规范化发展,才能有利于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为科研工作作出贡献。在事先对档案的实际管理工作进行调研后,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其阶段性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制度,以此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参考标准和衡量手段,这是实现科研档案管理创新的重要方法,是推动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基础。

五、人才培养的创新

对于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来说,人为因素依然是管理工作最关键的部分。因此,加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来说也迎来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科研工作人员的能力也应随之提高。如今的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基础,要有与时俱进和脚踏实地的精神,要对自身工作重视并热爱等种种优良素质。另外,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对时代的要求,不仅需要培养出综合能力出众的人才,还要对新生技术和理论有出色的学习和运用能力。比如可以灵活掌握计算机技术,方便档案的管理,建立局域网络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培训体系,保证为科研方面的各项工作源源不断的提供高素质、高能力的科研人才。

六、结语

科研档案工作是需要广大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管理人员要从内心重视工作,积极有效开展行动,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也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断创新和发展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

作者:白媛媛 陶娟 单位: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 宁夏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燕.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管理观察,2014,(29):43-44.

[2]刘丽莎.我国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5,(41):193.

科技创新的方案篇4

档案文化的诠释

1 档案文化的内涵

档案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在一起,维系人类社会的时空统一与整体连续。所以说档案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记录,它反映了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基础。因此,档案在继承和保持社会文化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它不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部,而是其中具有基础性支撑意义的重要部分。

2 档案文化的结构

档案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很难将其给出一个准确清晰的分类标准。因此,对档案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只是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与阐述。而我们却可以将档案文化的结构分为内核和外显两个部分。

(1)档案文化的内核

从意识形态视域看,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理念、世界观、价值观层面形成档案文化。

从行为规范视域看,记载风俗习俗、宗教礼仪、社会机制、法律制度层面积累出档案文化。

从精神产品视域看,文学艺术和一切知识成果升华为档案文化。

(2)档案文化的外显

通过符号系统记录档案文化,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档案文化以纪实和旁观态度得以记录,以文字和影像得以存在,以呈现和再现得以流传。同时,语言符号决定人类文化的传播方式,档案文化与语言符号一样从口传文化到印刷文化到电子文化得到传播与发展。

3 档案文化的特征

档案文化的核心信息来自历史传统,具有清晰的内在的结构或层面,它承载着不同文化内容、体现着不同文化特征,正是这些档案建构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文化记忆。

(1)多元化意识

档案文化在内容、_形式、功能和作用上均呈现的多元化特征。从不同民族的档案文化角度看,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文明形成的档案记载着不同阶段、不同物质文明的人类发展,呈现着多元化特征。从社会文化整体的角度看,档案文化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文化,处于渗透、对话、融合的关系。

(2)开放性思维

档案文化的开放性思维认识表现为不同层面。在哲学层面的认识,理解为档案文化是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哲学时代和地域性具有不同的档案文化风格,而从存在主义层面认识,档案的存在又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档案文化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存在方式的记录。人们存在于自然、历史和社会之中,所以档案文化对人们在这种存在过程中的行为规范、意识和感知等方面进行了积累和记载。

(3)动态迁移性

动态的档案文化则指那些会随着时间的延续、环境的变迁、事物的变化,并产生新的档案文化财富。动态档案化主要是由于档案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其量与质的增放,都会促使文化价值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时空环境的变迁,档案文化的影响力和表现力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使原有文化产品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4 档案文化的价值取向

(1)档案文化的历史价值

档案是一种历史记录。从时态上讲,档案都是过去已经形成的而不是正在形成或尚未形成的信息。也正因为如此,这种以往社会实践的原始记录,就可以把过去带到现在和未来,正所谓“让过去告诉现在”、“让历史告诉未来”。档案文化发挥着传播知识的功能,它的知识传播功能不仅有空间扩散性,而且有历史的延续性,它可以将要类知识世代相传,使之连绵不断。

(2)档案文化的社会价值

没有档案的世界,是一个没有记忆、没有文化、没有法律权利、没有历史的世界。因此,档案在继承和保持社会文化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让・皮埃尔-瓦洛先生所讲:“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淘走了多少历史的积淀,犹如那些为淘金者淘去泥沙的河流。档案这种金子就是人类记忆、文化和文明的金子。它也是民主、法制和公共行政的金子。它归根到底是显示各个集体、民族同一性的金子。”

(3)档案文化的创新价值

档案是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史学研究方面,马克思撰写《资本论》,就曾在大英博物馆利用了大量的档案资料汇编。电子文件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社会记录信息、传达信息、留存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革命。这场革命是纸张产生以来,是近现代档案学理论诞生以来,档案工作领域最剧烈的一次变革,它直接影响着档案工作的工作方式、基本理论乃至思维观念。

档案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内在机理

1 两者相互关系及作用

科技促发档案文化彰显,档案文化反推科技创新。从历史形态上看,科技与档案文化都经历了从原始时期到古代农业社会和近现代大工业文明三个主要进程,档案文化的演变与科技的进步相互依存,科技进步史也就是档案文化史。从逻辑机制上看,二者在性质或内容上都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现实陛与历史性相结合,区域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等特征,形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鲜明特点。

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中,科技与档案文化内涵的关系还体现在,―方面科技发展为档案文化内涵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档案文化内涵借助科技力量得以转化、传播和利用;另一方面,档案文化内涵为科技手段提供丰富的表现内容和创新的方向,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缺―不可。

2 关键因素

“融合”就是科技与档案文化互动双方通过相互磨合形成的密不可分的统一状态,即互动双方的一体化。融合不是简单原始的混合,而是一种内在的、丰富性的趋同。

对于科技与档案文化的融合就是提取档案文化中的精华成分,使之成为产生新思维、新技术和新机制的源泉,逐渐将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的关键元素、人文环境中的特色内涵用科技的手段和方法进行交叉渗透与集成融合。

3 档案文化向技术文化的进化

档案文化与技术文化的涵化关系决定了档案文化的进化过程。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新技术的产生必然引发新旧文化的冲突,从而导致原有文化形式发生变迁,也会直接影响到档案文化内容及形态的变化。

档案信息化环境发展的新趋势

1 新技术提升档案信息化发展态势

档案信息化是一个运用数字、网络

技术,将现实存在的档案馆的职能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动态进程。虚拟现实(VR)技术、三维影像技术、照片缝合技术、超高精度扫描技术等关键技术的运用推动了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使档案实体虚拟化、档案资源数字化、档案传递网络化、档案利用共享化、档案提供智能化、档案展示多样化成为档案信息化新的发展态势。

档案信息化在媒体进化的基础上得到空前的主动发展。从电拟媒体到数字媒体到网络数字媒体和移动媒体到智能媒体的发展,进一步突出了档案信息化发展方式的变化,拓展了应用形式和范围,使得档案信息化由被动转向主动。社会软件、虚拟技术、整合平台为档案信息化提供软件资源,搭建起以公共服务体系为平台、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的系统架构,通过网络将档案文化传递给社会,形成社会信息环境,实现多维度智能识别。

2 新角度思维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需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使档案事业的发展从封闭的档案馆室延伸到了空间,未来社会对档案的关注已不再是单纯的保存和管理,而是如何开发、传播、利用和创新。档案作为文化载体的特征更为显著,这些已逐步引起业界的关注和高度重视,人们在开始尝试打破民族与国家的界限,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去认识档案的文化作用。

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不再是用信息化工具来维持旧体制,而是进行文件实体管理向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的变革。档案信息化的核心就是档案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目的是保证信息化时代人类文化的完整传承和向人们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和知识服务。

(1)用技术丰富档案文化史料。办公自动化系统、文档一体化管理,将文件运转流程和业务流程有机融合起来,大大提高文件档案的质量和收集的齐全完整。

(2)用技术整合档案文化的知识系统。运用数据仓库、知识地图、超文本技术、元数据等多种信息技术,整合档案文化,开发具有数据和决策支持的档案知识管理系统。

(3)用技术提升档案文化的价值。档案文化的开发离不开科技,科技创新通过打破传统文化类别间的固有边界,将各种文化资源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从而构建新的文化形式和服务方式。以科技提升档案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用技术引导档案文化创新的功能。

(4)用技术保障档案价值的发挥。通过备份、迁移等技术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完整、安全、有效。通过消毒、修复等技术延长档案的寿命,保障其价值的发挥。档案部门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保证具有安全的档案保管环境、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友好的利用环境。

(5)用技术发挥档案文化的社会功能。应充分重视和发挥技术在推动档案文化创新和传播中的作用。通过实施科技计划,将档案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关键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学术研究与创新活动相结合、搭建科技创新和档案文化产品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以便发挥其社会结构的整体功能。通过内网、专网、互联网来实现档案文化的快速传递和广泛共享。

档案信皂化的建设逐步形成综合化、整体化、生态化、人文化的趋势,科技与档案文化的融合使得人们开拓了新视野。

3 新世纪全球档案界热点关注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档案界的关注热点正在悄然变化,2000年第14届国际档案大会的电子文件管理与利用;2004年第15届国际档案大会的档案、记忆和知识;2008年第16届国际档案大会的档案、治理和发展,到2012年第17届国际档案大会的新环境、新变化。由对新兴科技概念和知识的应用,到深入认知内在价值的探讨,再到对发展环境的重视,体现了档案工作已上升到了发展、创新和融合的重要阶段。

档案的文化业态与科技创新的同步提升

档案文化业态是指档案文化收集、管理、传播、服务的形态。档案文化与高科技的融合会创造了文化领域的新业态。

发展档案文化业态,势必促进文化产业的升级,这就要求解放思想,推动档案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推进档案文化的创新,包括推动档案文化管理模式、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和服务意识的创新。

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的层次阐释科技与档案文化相融合的作用。微观层次主要针对具体的档案文化相关内容,探讨科技创新对档案文化产品的收集、管理、传播、服务等方面的影响;中观层次主要在文化产业层面,研究科技与档案文化的融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产业发展趋势的推动作用;宏观层次主要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层面,探讨科技与档案文化的融合对于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加快中国文化资源开发、传播和消费,使其产业化和国际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档案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战略路径

1 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路线图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将导致传统档案工作程序、管理方法等方面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档案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势在必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数字化档案,将按信息处理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档案收集、整理流程、方式和方法进行重新构建。档案信息管理不再是传统手工档案的“模拟系统”,而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与现代社会、经济和技术环境相适应的创新体系。

档案管理应建设以“云信息平台”为核心的信息化应用模式,通过云平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以用户为中心,通过云计算平台强大的计算能力、快捷的数据检索、智能的数据处理、人陛化的服务,有效地提高人们的使用效率。

2 发展与规划目标

档案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要以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为中心,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技术使得档案文化向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趋势。建设一个系统化、大型化、专项化和多样化的档案文化信息资源库,并将文化信息扩大服务领域(面向文化服务、文化科研、文化管理、文化产业、文化新闻娱乐),充分利用和发掘这些资源的价值,将档案文化融入于整个社会文化。

促进档案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将中华民族多少年来积淀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形成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建成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实现资源的互通互享。打造档案文化品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丰富档案网上传播的内容,提供多种网上专题展览,满足普通民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科技与档案文化的融合,不仅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人类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水平,也有助于科技创新主导文化产业的发展及演化,如档案产品的数字影视化、虚拟动态化,以现代信息技术的方式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科技与档案文化的融合将进入反哺和发展的新阶段,我们相信:档案文化与科技的“完美结合”将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梦想和美好的憧憬!

科技创新的方案篇5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新事物、新问题、新技术也层出不穷。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一切离不开科技与人才。因此要切实推动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档案资源在市场配置中的作用,必须将科技与人才放在首要位置,通过科技与人才的创新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长远支持。

一、加强科技创新

1.要坚持同志提出的创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从实际出发,以制度创新为基础,方法上要有特色、有重点、有体系;人才上要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高效”原则;选题上把市场需求同档案部门的优势相结合,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2.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成果与技术手段,重点在档案保护、缩微、裱糊、消毒杀虫、馆库建设与管理、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上取得突破。在科技创新力量上,积极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实践、科研结合,强化对档案价值鉴定、新型载体保护、档案资源开发、档案依法行政等方面的研究。3.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实现现代化管理。目前许多档案管理部门都将计算机应用于档案管理,但多数仅限于各类档案目录的录入与检索,计算机应用的潜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因此加强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将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完善档案教育,以适应社会

对档案专业人才的需求1.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档案人才培养,档案教育培训机构肩负着档案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重任。各级档案部门要坚持把档案教育培训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创造良好条件,完善档案教育工作运作机制,努力推进档案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认真组织档案人员参加业务培训。2.要进一步抓好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以档案人员的能力建设为核心,紧紧围绕档案事业创新发展和档案专业人员知识更新、拓展的需要,创造性地开展继续教育,认真做好教育内容的设置和选课工作,同时创新档案继续教育的手段与形式。3.进一步强化档案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加强对档案教育培训和师资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充分调动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保证档案教育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加强档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的方案篇6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科技档案;创新

引言

科技档案不仅汇聚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还可以促成新的科研项目,对于技术创新具有启发作用。如今传统的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新的时代必然会要求各单位、各机构做出相应的变革。科技档案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顺应时代潮流,创新研究信息化时代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刻不容缓。

1科技档案管理的现状

目前来说,人们对于科技档案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刻,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准也不够高,工作模式依然停留在传统层面上,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具体工作中,还有很多机构的档案管理内容比较单一,比如类似于音频、视频或者是草图等资料没有被归档,导致科技档案的完整性、统一性受到影响。同时,归档流程不够完善,容易使机密文件外泄,科技档案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另外,科技档案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完善。科技档案是科技成果结晶的集大成,往往涉及到一些机密文件,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就无法保障日常工作的保密性,这样也给工作人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些都是导致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客观原因。

2信息时代科技档案面对的挑战

2.1科技档案的应用方式

通常来说,科技档案的应用方式包括下面几种方法:其一,科技档案可以让科学活动更富有计划性,通过对原有档案资料的研究,能够及时找到之前活动中出现的不足,加以弥补,提高活动的争取率。其二,科技方案可以有效提高项目的盈利水平,利用对项目各环节科技档案的分析研究,增强科技档案的应用效率。其三,可以应用到法律方面,具有良好的培训作用,由于资料具有真实性,可以直观的将研究情况进行展示,增强培训的感染力。

2.2硬件设施不足

基层各个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档案管理的硬件上大力投入,受到管理思维的约束,加上领导不够重视,只是配置了比如电脑传真机等较为基础的硬件设施,无法构成系统性。科技档案信息系统较为复杂,发展的级别与层次完全不同,总体规范性不足,无法真正的开放,在服务与共享方面存在一定的距离。缺乏完善的系统实现机读档案,为建立完善的信息检索体系,造成档案管理不规范,限制了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3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时代科技档案管理的创新研究,对于科技档案的实用性与时代性转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信息技术已经全面普及,各个单位以及机构都因此受惠,信息技术同样给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便捷,不仅节省了人员成本,还节省了时间成本。工作人员利用智能化办公还可以避免一些人工无法控制的错误。

另一方面,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汇聚了宝贵的科研资料。传统的存儲方式会产生磨损,使资料的使用寿命大打折扣,另外人们对于资料的搜素、借鉴也极为不方便,这样就使科技档案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利用智能化办公,不仅可以延长资料的使用寿命,还可以给需要借鉴资料的人们提供便利。

4信息化时代科技档案管理的策略研究

4.1提高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科技档案能否被有效的利用,关系着能否为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提供准确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所以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升科技档案管理质量的基础,只有组建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团队,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员工对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才能为信息化时代科技档案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4.2提升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

科技档案发挥的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所以若不能及时掌握并利用科技档案,就难以发挥它的价值。在具体工作中应将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有机结合起来,并能运用网络信息以及智能化办公,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迅速的属性,让科技档案更加便捷、快速到达利用者,以便于人们及时获取信息。现代化管理是提升科技档案管理的价值与质量的必要手段,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智能化档案管理流程,提供现代化管理设备设施,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软件环境,为实现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创造有利的平台。

4.3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应该具有专业性、系统性,这样才能对科研成果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知识做出完整、详细的记录,以便于人们查阅、借鉴。所以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制度及科技档案归档流程是提高其价值与质量的必要手段。基于此,要对科技档案进行有计划的管理与分类,并且把科研成果、理论依据、实践过程、实验报告等有效统一起来,以达到建档工作的目的。同时,制定完善的归档流程,避免档案外泄、破坏,保证科技档案的安全性以及保密性。

4.4拓展科技档案的宣传途径

截至2018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55.8%,2016年下半年,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为5.9亿人,增长率为4.4%。可见,网络已成为最大的宣传渠道。在信息化时代,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决定了信息的利用价值以及利用率。科技档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扩大传播渠道与途径,增加科技档案的覆盖率与传播率,为需求者了解科技档案提供全新的平台,使需求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科技档案的信息,这样一来,不仅保证了科技档案的时效性,也让需求者可以获取更丰富多样的资料,从而实现科技档案的价值最大化。

5结语

科技创新的方案篇7

关键词 科技创新;科技传播;报告会;公益性;市场化运作;“7+1”理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203-03

0引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一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国综合国力提升的本质与核心,是国际社会竞争的落脚点。中国若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就必须不断创新科技,提升自身科技水平与竞争力。总理在2014年7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曾指出“中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就必须向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而要实现这样的迈进,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不仅表现在自然科学领域,而且与人文社科领域息息相关,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曾指出 “人类所有的重大创新和社会变革,包括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制度变迁等,都是以人文社科理论的重大创新为前提的”。因此,我们可将科技创新定义为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科学创新包括文科的创新作品,社科的创新型研究成果,自然科学的创新型基础研究成果;技术创新就是指新工具、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方法。这意味着中国若想“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弯道超车”,就必须汇集各学科领域实施“协同”科技创新。

科技传播做为科学与公众的主要通道,肩负着普及科技知识、转化科技成果、推动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国科技水平的兴衰。近年,我国虽出台了《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技奖励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政策,及投入了一系列配套资金(2008―2013年,中央财政共投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民口)823亿元,带动企业和地方投入1400亿元),为我国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环境,但科技研发与大众需求脱节、成果转化率低下、科技市场需求开发不足等与科技传播有着极大关系的问题依然严重制约着我国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如何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探索科技传播新理论与新模式,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将从科技传播这一环节切入,在梳理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中国科技传播主体及其主要做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的内涵、理论及功能进行具体介绍,并提出相关建议。

1 相关理论及文献

关于科技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源于技术创新,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源,认为技术创新就是将生产要素进行一种新的组合,以形成可获利的商品或产业,但其尚未对技术的交流与传播的主体及其相关内容展开深入探讨。1939年,英国物理学家贝尔纳系统提出了科学传播的相关理念,认为科技交流不仅发生在科学家之间,而且还当涉及到公众,指出科技传播是沟通科学与社会的中介桥梁,引起了社会各界及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但发展至今关于“科技传播”一词仍未能给出准确定义,张婷(2009)综合国内外各学者研究,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此领域国际代表性学术期刊近百年1600余篇文献展开分析,发现可将科技传播的研究归聚为科学与公众关系;应用技术传播;科学传播经验与模型方法;科学交流、教育、普及研究四大类。

我国关于科技传播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其代表为翟杰全于1985年在《科学管理研究》上发表的《科学传播学浅谈》一文;1995年,首届科技传播研讨会的召开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科技传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进入本世纪以后,关于该领域的研究与探索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在科技传播参与主体关系方面,刘兵、侯强(2004)指出科学传播至少包括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科学共同体与媒体、公众、政府及其他能影响政府政策的机构,工商业机构与公众,媒体与公众,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交流这几个方面。在科技传播的内容与方向方面,刘华杰(2002)指出,科技传播已由对科学事实、科学进展状况、科学技术具体知识的“一阶科学传播”,进入到了对科学技术方法、过程、思想、精神及科技之社会影响等的“二阶科学传播”;翟杰全(2007)认为目前国内研究正在形成基于社会发展视角的科技传播研究、基于科学文化视角的科学传播研究、基于传播实践技术视角的“技术传播”研究三大方向;赵亚辉(2013)认为中国正在进入“风险社会”时代,因此需建立科学有效的科技传播体系和机制以帮助人们消除现实生活中的不确定性、科学应对风险。

孙文彬(2013)指出 “随着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不断演化”“ 尤其是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等学科对科学自身研究的深入”公众将“通过对话,增进对科学研究过程的了解,表达对科学研究成果的诉求”;为此,我们的科技传播必须把握这一趋势,基于公众对科技所表达的诉求,不断创新传播的方法、模式与理论,以推动科技创新向更高层次发展。

目前,相关学者对科技传播的主要内容、参与主体、发展历程、发展方向及公众需求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与研究,为我们创新科技传播方式以解决科技创新所面临的相关问题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但在科技传播实践之中如何全面挖掘与把握科技传播主体、特征、内容及受众的深层内涵,创新科技传播形式与渠道,使其达到推动科技创新之最佳效果的系列问题仍需我们深入探讨。

2 主要科技传播主体及其主要做法

2.1 以政府为主体的科技传播

现阶段,以政府为主体的科技传播仍是我国科技传播的主力军,它是由国家各级科技部门(包括国家科技部、各省科技厅、各县科技局及其他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所设置的科技机构等)作为社会公众科技需求的者,通过制定各类科技攻关与发展规划及提供政策与资金保障以激励引导科技创新主体,通过建设科技传播基础设施及开展各类正规与非正规科学教育以拓展科技传播的广泛受众,实施科技传播,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各类公众对于科技需求的实质化与多样化及各类需求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使得政府作为公众科技需求的者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出来。最关键的在于政府不能单凭一己之力获取到社会尽可能全面的需求信息,由于信息的缺失与不全面,必然导致在政府主导下的科技研发与公众市场需求脱节现象的发生,使得科技传播功效减弱甚至丧失,因此,社会其他各界也必须参与到科技传播这项事业之中。

2.2 以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科技传播

我国高等院校是我国科研与科教的主力军,是我国科技传播的重要力量。在科技传播方面主要有人才培养,及通过“产、学、研”“政、学、研”等方式实施的科技咨询与成果转化等方面。高等院校通过人才培养及科技咨询开展包括科技教学在内科技传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各类科技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但由于高校在科研工作管理方面将重点放在以学术水平及科研成果获奖等级上,造成了科研工作者市场意识淡薄,科研成果严重偏离了市场需求等一系列现象的产生。同时,由于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及职业科技转化中介组织与人员的缺乏,使得高校许多优秀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束之于“象牙塔”内的高阁,不能有效的实现科技传播功能。

2.3 以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科技传播

科研院所主要指国家设立的各级、各类研究院和各大学所设立的科研实验室,是我国科研的中坚力量。科研院所充分发挥其人才、科研、信息、政策支持等各方优势,通过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合作,开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共性技术、实用性的各类研究,实现科技传播,其传播主要体现在科技共同体内部。

目前,各类科研院所主要落脚点仍为科学研究,在科技传播方面仍以自然科学与技术传播为主,且缺乏与公众有效的互动与沟通,不能有效实科学现研究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如:各类科研院所专利申请数量连年上升,但绝大多数与市场脱节不能实现转化,未能产生商业价值,这是以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科技传播的最大软肋。

2.4 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的科技传播

科技型企业主要指的是从事涉及实体产品与虚拟产品科技研发的企业,包含各类国有及私营大中小型经营此项业务的企业。这类企业既是我国市场的组成细胞及市场经济活动参与主体,又是接触受众最广且与受众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类传播主体。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的科技传播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实现,一种是通过“产、学、研”的形式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就企业经营业务相关方面开展合作,以传递企业需求信息及获取企业创新发展的外部科技资源,而实现的科技传播;另一种是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产品研发与生产、产品销售与服务的各环节,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与企业利益相关体间开展的科技共享与交流,而实现的科技传播。然而,鉴于企业的经营性质与目标,科技型企业的科技传播主要以涉及本企业利润实现的技术传播为主,而对于人文社科方面涉及很少,不能有效实现科技的全面传播。

3 科技传播新探索――“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

3.1 “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的内涵

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性、定期、不定址的科技创新传播活动,由中国科技协会指导,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北京中科达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策划、承办。首届报告会于2014 年11 月1 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办,以后每年举办一次,地址由协办单位或共同承办单位提出,经报告会组委会讨论决定。

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的传播者从传统的科技传播工作者扩大至政、产、学、研、用、金和介七方的代表;受众从传统的公众亦扩大至七方;传播内容从传统的自然学科扩大至人文社科,传播内容的选取从科技工作者选取转变为受以众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七方选取,传播内容的选取遵循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组委会研发的科技创新经典案例的评选标准;传播途径选取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电视、书籍、网络及巡回报告等多元化、多层次和全方位的新媒介渠道。

科技创新经典案例由上述七大领域的代表通过科学流程、严格标准和带头脑风暴法应用性质的答辩式会审推出的具有典范性、权威性、文学性、艺术性、科学性、独创性的智力成果型案例作品,是对作品、理论、产品、项目创新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和环节发生的典型的和有价值的事件的记录,一般包括故事性、戏剧性和意义未尽性三大元素,是对大家耳熟能详的自然科学经典、宗教经典、包含歌曲、舞曲、美术、电影等的艺术经典、哲学经典等经典作品形态的补充与丰富,也是文化遗产的补充与丰富,可以掀开作品、理论、产品、项目从研发到推广应用过程中的神秘面纱,可以成为接地气和人气的品牌科普产品,便于大众传播、培养人才和多产品形态的再次开发,可以在科学和技术创新方面起到引领、示范、比较、借鉴、启发、激励、带动、说明、展示、宣传、表彰、传播、传承等作用,能够表现某个学科、某个专业或某个行业、某个领域或某个单位的科学和技术创新精髓,能够入脑入心,紧密联系人们的生活、生产与工作。

3.2 “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的理论指导

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是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驱动发展的新形势下提出的,旨在组委会研究的“7+1”理论指导下通过科技创新元素对接平台和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体系来汇聚政、产、学、研、用、金、介七方的力量,打造和推出创新案例、新理论、新作品、新产品和新项目,突破旧观念、旧体制、旧机制、旧有模式和渠道,公开研发过程,使得科研绩效和科研评价透明化,促使政、产、学、研、用、金、介七方真诚合作,达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协同创新、互助合作的目的,最终实现七方互惠、互利、共赢,共建可持续发展之路。

“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的“7+1”理论中,7是指来自于政、产、学、研、用、金和介七个领域的代表,1是指中科达人搭建的协同创新和创新要素无缝对接的平台。“7+1”理论是指在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七方协同创新,在一个通过市场化、商业化全新模式有效组织和高效运转的平台上协同创新。为了有效鉴别和鼓励七方在这个平台上发挥的协同创新和创新要素对接的作用,平台特别设计和运用色彩学分别赋予七方不同颜色标识和内涵,如图1所示。

图1 色彩学与政、产、学、研、用、金、介七方的对应

红色在中国象征共产党,代表联盟中的“政”,包含我国各级党政机构;橙色象征丰收,代表联盟中的“产”,即将项目运营、转化为巨大经济效益的企业;紫色象征精神与权威,代表联盟中的“学”,即各类高校,因为高校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蓝色象征智慧,代表联盟中的“研”,即科研院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代表联盟中的“用”,说明科研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需求推动科研发展;黄色象征财富,代表联盟中的“金”,即为科技传播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绿色在七彩虹最中间的位置,起联系上下的作用,代表联盟中的“介”,即科技中介机构,同时,交通信号“绿灯”象征一路通畅的象形词,代表科研中介机构用服务为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打开(开辟)一条畅行无阻的的绿色通道的意思。

3.3 “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的功能

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通过七方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打造和传播科技创新理论、作品、协同创新团队和经典案例,提升整个民族科学素养;强化科技创新的透明度和绩效,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七方的真诚对话与合作,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促进创新作品、产品、项目走向广阔市场和广泛应用。通过会后对七大创新要素合作的跟踪、七方的口碑和市场的检验,确保理论的品质和创新要素无缝对接的效率;通过创新要素对接效率的透明化,确保“1”这个创新要素对接平台的公开、公平、公正和绩效。这些都是“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在科技传播中公益性的体现。

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通过对协同创新团队专业组成、人员搭配、研究特色、研究成效、科研思想、态度、精神、价值取向等全方位的展示,推出年富力强、创新活力十足、求真务实、敢于展现科研历程和绩效、勇于通过决策咨询、创新设计等多元途经反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创新团队,帮助这样的协同创新团队承接党政和企事业单位的委托课题和工程。这是“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在科技传播中市场化运作的体现。

4 “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实施进展

“政”方面,各级党政官员认为该项目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符合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需求,符合提高整个民族素养的迫切需求,能为国家制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关政策提供基础参考。

“产”方面,企业界认为在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对接新政策、新项目、新团队、新市场、新金融机构和新服务,希望能够早日完成企业升级转型,且有部分企业对该项目给予了资金和实物赞助。

“学”与“研”方面,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多数科研工作者尚未找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切入点,从而迷失在、申请课题和奖励评选中,需要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展现团队的科研思想、科研精神、科研历程和科研成果,以实现其经济与社会价值。

“用”方面,无论是终端市场还是行业市场的用户,对科技新作品、新产品、新项目及新团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选择越来越多,检验越来越严,期待通过反馈需求信息参与到科技创新之中。

“金”与“介”方面,他们为新政策的贯彻落实、新作品的推广应用、新产品的市场开拓、新项目的实施及新团队的成长提供资金与服务,一方面金融机构需要一场精彩的头脑风暴会,需要一个来自政产学研用金介七方领域的代表组成的评审专家对项目做出精彩点评,实现资金与项目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急需一个平台规范行业市场、强化从业人员归属感、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树立科技中介机构品牌等,以解决目前存在的机构小、散、乱,从业人员不多、素质不高和没有从业归属感等问题。

在报告会的内容方面,既包括自然科学与技术,也包括人文社科。已经确定的参会的典型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有:立体污染综合防治、 机器人总动员走进现实、营养膳食为健康人生保驾护航和国际投资指数研究等。本次报告会不仅通过会议的形式而且还将将通过各路媒介将讯息广泛传播给七方受众,使各界能更广泛参与到本项目之中。

5 关于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的几点建议

首先,要发挥市场在科技传播中的决定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科技作为一种资源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才能实现有效配置,北京已经通过“京校十条”和“京科九条”放开了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其科研成果的处置权、收益权和分配权,给科研人员松绑,从而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传播事业,国家还需进一步全面放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对其科研成果的处置权、收益权与分配权,给全国科研人员松绑;另一方面需重视政、产、用、金、介在科技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与培育各类科技传播主体,使其按照科技传播市场规律办事,积极高效地实现科技传播通过人文成果净化人类的心灵,通过社会科学成果推动社会的发展和通过自然科学成果提高生产力的目的。

其次,要营造公平有序市场氛围。市场经济必然是法制经济,要充分调动与发挥各类科技传播主体积极主动性,就必须要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完善相关法律,加强对各类传播主体,尤其是科技中介的司法保护。

第三,要积极探索构建公众参与平台。在当今的科技传播工作中,公众参与的呼声日高,对建设一个表达对科技创新诉求的平台的需求日益强烈,因此,在此后的科技传播工作中,各类传播主体尤其是科技中介需把握这一需求,发挥七方功效,构建一个广泛的公众参与平台及长效机制。

第四,开展科技传播职业化建设。这个主要针对的是科技中介市场,目前,科技中介市场被机构小、散、乱,从业人员不多、素质不高和没有从业归属感等问题严重困扰,不能有效发挥其在科技传播中的应有功效,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必须规范行业市场,建立行业标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教育入手,以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与服务水平,从而实现科技的高效传播。

最后,科技传播公益事业和市场化运作融合发展。科技传播公益事业的发展还需得到政府资金支持和政、产、学、研、用、金、介七方力量的汇聚支持,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的新理论、新模式、新体制和新机制还需政、产、学、研、用、金、介七方共同研究并进一步完善。只有科技传播公益事业发展的好,科技传播市场才会更加有序和稳定,进一步推动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的进程;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的好,才能有更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投入到科技传播的公益事业中去。因此,科技传播公益事业和市场化运作两者的融合发展的程度和进度直接关乎我国科技传播事业能否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张婷.科学传播学的基本结构[J].声屏世界,2009(8).

[2]刘兵,侯强.国内科学传播研究:理论与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5).

[3]刘华杰.整合两大传统:兼谈我们所理解的科学传播[J].南京社会科学,2002(10).

[4]翟杰全.国内科技传播研究:三大方向与三大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8).

[5]赵亚辉.社会风险视角下的中国科技传播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科技创新的方案篇8

【关键词】档案管理;创新服务;社会需要;途径探索

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促使了档案事业的发展,只有创新档案管理的服务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使档案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档案管理服务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使其能跟上当今乃至未来世界发展的脚步。

一、档案管理创新服务的涵义

管理不仅是门科学也是门艺术,管理本身就是生产力。创新则是一种经济活动,它既包含了技术创新又包含了制度创新,这两者都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理创新,换言之就是在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方面的标新立异。档案管理创新则是档案的开发者和利用者的创新,它是一种以科学知识为后盾的实践活动。它既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门学问,是管理工作者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意义及必要性

1、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意义

1.1档案管理服务的创新是档案工作所特有的工具和手段。档案管理的创新不仅可以将档案事业中的各要素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使其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下顺利进行工作而且能够综合的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去探求成功的经验和规律。除此之外,管理服务的创新还能有效地管理和开发游泳的档案资源,最大可能的满足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对档案信息个需求。

1.2在进入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网络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和创新服务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档案事业的发展与兴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档案事业受到了更多的重视,档案的基础设施的各种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对于档案的制度与法规也在不断的加强。可是档案在管理与利用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对档案管理的创新服务来解决类似问题。

2、实行档案管理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2.1档案管理的创新服务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在21世纪,全球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是这一21世纪的时代特征,信息量的急速扩增对于信息行业是个严峻的挑战。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利用档案信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工作同样也面临这类问题。只有让档案管理服务实现其现代化,大力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发挥其自动化程度高、传输信息快。信息共享面广等特点才能更好的适应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一些以电子为主的新型记录工具的出现,使得以纸质为档案载体为主的局面不复存在,大量电子文件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意味着档案管理的服务理念、模式、手段和机制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档案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紧密相关,因此要求档案的管理服务的创新不断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与发展。

2.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同时也是21世纪的时代主题,是我们一切事业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档案管理服务必须开展创新活动以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建立在科学的管理及创新之上的,通过创新可以寻求到科学的管理规律能够有力的推动管理工作向更高层次的迈进。

2.3具有创新意识有利于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功能的改善和提高与经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求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需要我们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把握住档案事业发展的方向和规模,以便大力提高档案工作的工作效率和信息开发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对于档案管理服务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服务功能之上的。

2.4开展在线服务的创新。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下必然发生变化。社会的全面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工作和学习方式,使得人们开始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希望利用网络能够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因次以往的被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被现在现代化科技化的管理方式所替代。这也是时展的必然结果。

三、档案管理服务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实现的途径探讨

1、在创新中遇到的问题

1.1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一直以来有一大部分人们认为档案工作只是对文字资料的抄抄写写,保管的事务性的工作,这种工作不能够给单位或企业带来实质性的经济效益。因此对档案工作的创新不在乎和不重视,这使得档案工作在实行创新的道路上多了一层人为的阻碍。

1.2档案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体现在管理的不规范,导致在档案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没有一套完备的设施去实行,同时也严重的损害了档案的真实性和其可利用的价值。

1.3档案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不够。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早已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管理中也被广泛运用。但是我们队档案的硬件条件的投入不够使得其管理跟不上科技的发展潮流,不能很好的对大批量的信息进行收集与保管,这将严重阻碍档案管理的发展脚步。

1.4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目前在档案管理专业人员队伍中,文化程度、理论水平以及专业素质都不能达到高度统一。有些人员没有具备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这跟时代的发展要求悬殊较大。

2、实现档案管理服务创新的途径探讨

2.1思想观念的创新。思想观念的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前提,被管理创新始终贯穿着。创新是时代的要求,而思想观念的创新是各种其它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思想观念得到了创新才能谈得上管理与服务的创新。管理创新必须以现代化的管理意识为前提树立管理的知识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的思想意识。思想观念的创新是管理创新得以成功的保障。

自1978年以后档案工作已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不仅要为政治服务还要为经济建设、教学科研等其它各个方面服务。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以后,档案工作又被赋予了更高的新要求,在不断发展的新的社会形势下工作人员只有不断的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才能解决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取得新突破。

2.2理论知识的创新。理论知识的创新是档案管理活力的源泉。21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信息时代,在这个日趋发展的时代中各行各业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档案管理服务只有不停的创新理论知识才能跟上时展的脚步。

在新的国内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创新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由于我国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政府的职能和行政管理模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档案工作将涉及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工作也将会越来越繁重。这要求工作人员不仅在思想上引起重视更要在实践上进行积极的创新与探索。这样才能使档案工作能很好的适应国内形势的发展。

2.3管理方式的创新。自1949年以来,我国在档案事业这方面制定了许多不同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管理制度,这对我国做好不同时期的档案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在档案事业上我们不能止步不前,应该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这样必须对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即要建立新的管理制度以代替过去那繁琐、呆板的操作步骤。这也要求我们档案管理工作者勤于动脑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来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管理方式的创新不仅是在理论和思想上进行创新也要在管理技术上进行革新。档案管理想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技术,将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相结合融入到档案管理中是促进年档案管理工作全面发展的强劲动力。以计算机管理为主,手工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是衡量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档案管理服务将逐渐实现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发展方向。

2.4服务方式的创新。档案服务的创新应该致力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服务的内容和范围的创新而另一方面就是服务方式的创新。档案工作是通过档案服务才能发挥其相应的作用,档案服务是档案工作的中心。因此必须创新档案管理服务的方式使档案事业迈向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发展道路上。

2.5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社会发展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具有更加全面和强硬的专业知识以适应不断进步的科技和时展的潮流。档案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相当扎实的档案专业知识以便能够轻松应对在档案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档案信息量激增,这也要求档案工作者要相应具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操作能力。社会在发展,档案事业也在发展,档案工作人员也要跟着不断进步,不断的充实新知识、新技术以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更好的适应现代化档案管理服务的需求。

档案工作人员要按照“面向世界,放眼未来”的原则,建立创新思维、开展创新实践,对档案管理的现状要了如指掌以端正自己的创新行为,做到在稳中前行。要注意取长补短,注意管理方式的推陈出新、放眼世界,多多参与国际档案信息交流,以便满足多方面利用的需要。

2.6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健全档案管理制度能够使档案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使其它部门重视档案工作,是档案工作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建立规范化制度使得归档有范围,立卷有标准,借阅有规定,库房管理有措施,开发利用有目标,促进了档案管理的顺利进行。

总结

上一篇:半导体发展路径范文 下一篇:国土规划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