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思维培养目标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7:57

高中生思维培养目标

高中生思维培养目标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高中语文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创新思维的一门学科。而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着新世时代下新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不仅对学生,对教学质量,对社会同样具有举重轻重的作用。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主要强调的是“以读为本”“死记硬背”,而在学生的实际教学中,部分的老师更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死记硬背的错误观念,要求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在课文的记忆及漫无目的地阅读上,虽然这一种死记硬背的方法以,在短期内对学生的语言成绩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一种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根本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因为,从本质上看,死记硬背的方法是一种重表面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而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在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环境时,其语言的内容是最充实,最快速,应用要求也是最广的,因此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也应该积极创新,不能只停留在经验、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探求欲,积极思考,不断创新。

1.教师以身作则,要有创新思维的意识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是给学生教授知识、教授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角色,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勇气与胆识,对传统、死板的教学教学与教学内容要敢于持怀疑的态度,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创新,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给学生作一个良好榜样,以身作则,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教学,除于做好高中语文的基本知识的传授外,传授给学生创新性的思维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

传统的教学一般会先从学科的知识开始,从低层次学科知识再向高层次的学科知识过渡,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能使学生平稳志由已知向未知,由旧到新的过渡,显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过于强调教学的程序,过于强调教学的思路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着手,开展各种形式的问题教学,将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动机。但是对于学生的兴趣,我们要正确把握,不能以成人的兴趣来代替学生的乐趣,更不能以个别学生的乐趣来代替全体学生的兴趣,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索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3.启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力是一种神奇的力量,自古以来,人类的所有的发明与创造都会伴随着想象,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离不开合理的想象。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以丰富的想象力推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比如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大胆、有意识创造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大胆的想象,让学生在心灵深处上不断涌起新的浪花与欲望,让他们跨时空与课文中的形象结合,让学生在充分透彻地理解课文的同时,学习与懂得一些抽象的生活道理,不断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达到训练新思维的目的。

4.师生多维互动,营造创新思维的氛围

传统的教学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被动的学习,这样大大削弱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我们应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在个体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师生多维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进行相互的讨论,调动双方的智慧与思考积极性,使学生的智力从“常态”跃进到激活的状态,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还有通过双方的合作,让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发表自己意见,取长补短,增强合作意识,通过有效的合作,扩大学生的经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5.敢于打破界限,拓展学生的创造领域

高中的语文教学在很多的方面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封闭性,把教材看成是“圣旨”,这在一定程度上障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我们必须创新高中语文教学,从过去的封闭式教学走向开放式教学,开放学生的教材,开放学生的课堂,使课堂教学与课外的活动相互沟通,以课内打基础,以课外求发展。简单来说,我们要打破两个界限。第一就是善于打破目标的界限,不能把学生的学习目标简单定义为高分数或高升学率,应该加以正确定义,注重于培养活生生、高能力的人,全面、高效地塑造高水平人才。第二,我们要打破书本的界限与生活的界限,除于选择课内的教学内容外,还可以选择其他的教学内容,只要能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我们都可以选择。善于利用生活上的实例,或其他的课外读物,从中学习,吸取其中更丰富的营养,养成自觉创新的习惯,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6.结束语

总之,高中的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机会,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首先要从教师出发,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勇于挑战传统,敢于标新立异。另外,还要善于利于学生的兴趣与想象力,将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利用想象力,加深意境与问题的理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最后,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要敢于打破界限,除了打破目标的界限外,还要打破书本与生活的界限,立足于培养于全面发展,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而不是“高分低能”的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为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服务,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张鹏飞.高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培养初探[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3(02)

[2] 张冬琴.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之我见[J].学园.2013(08)

[3] 胡映清.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2013(02)

高中生思维培养目标篇2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主动性;领域相关性

作者简介:陈洪泉(1977-),男,山东高唐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信息作战系,讲师;张安清(1964-),男,湖北黄冈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信息作战系,教授。(辽宁 大连 11601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47-02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功能应当是培养会思考的人才,而不是仅仅会背书的庸才。批判性思维是基于事实论据进行合理的推断、质疑和辨析的思维过程,其特征是求真思考、公正思考和独立思考,在本质上恰好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吻合,因此越来越受到各国家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甚至发展中国家委内瑞拉,都把“批判性思维”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将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列为未来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并将此目标写进了会议重要文件《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该宣言第一条明确指出:教育与培训的使命是培养学生批判性和独立的态度。近几年,我国也开始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在本文中我们就对批判性思维培养中几个易于忽视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过于强调培养形式和方法,忽略了学生学习中的主动性要求

当前,很多人研究如何来培养批判性思维素质和能力,方法涵盖了从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到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很多高校都在这些方式的研究和实践中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过程中,对作为批判性思维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思考”这一本质需求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相关问题。多数学生或者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是学习的动力不足,在这种情形下,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也难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缺失主要源于下面两点。

1.多数学生缺少学习兴趣这一“第一动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的传统教育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各种辅导班和大量的题海训练中疲于奔命,大部分学生毫无兴趣可言。学生高中毕业了选大学选专业的时候却对这些专业知之甚少,很多时候是根据别人的建议选择哪个专业更有“前途”,等上大学之后才发现对自己所学专业毫无兴趣,转专业又面临着很多的困难,最后也只能硬着头皮把专业学下来,这样的学习状态也就无从谈起批判性思维的锻炼,因为批判性思维是以主动思考为基础的。

美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以及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在美国很多小学生的作业中就能体会到这一点,他们要完成的很多作业都是开放性的,比如《我怎么看人类文化》。这种开放性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从小就开始逐渐体会到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人去思考,搜集资料的目的不是简单堆砌,主要是“我怎么看这个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容易进行主动思考,具有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从而更容易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在美国,大学需要在学校学上一年后,再来选择感兴趣的专业,这种选择完全凭学生个人的专长、兴趣、爱好和未来需要,学生更容易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方向,找到学习上的感觉,激发起学习的热情,才肯钻研,从而进行自主思考。

2.多数高等学校的学习压力不够

在中国目前考取本科比较容易,而考上一所好大学确实比较困难。但无论什么样的大学,毕业都比较容易,好大学是“严进宽出”型,一般大学则是“宽进宽出”型,由于本科教育阶段十分重要,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基础,这种对学生的低要求有极大的危害。经历了高考的压力之后,很多学生在大学阶段是彻底的自我放松,再加上学校的低要求,很多学生的本科四年就在浑浑噩噩中不知不觉毕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什么压力,本身也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十分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美国的本科教育是典型的“宽进严出”型,学生要毕业就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美国大学本科的课外作业特别多,需要学生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思考才能完成各类作业;平时学习与作业情况都是教师评价学生每学期总成绩的重要指标,学生们是一点也不敢松懈的。

总之,学习的兴趣和压力并存,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理想土壤,是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在当前大的教育背景下,要从根本上解决学习兴趣这一问题可能比较困难。但却可以在大学生学习压力这方面寻找一些具体的方法,使得学生不能轻轻松松毕业,而是要提高毕业门槛,对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得学生能够在被动的情形下完成一定程度的“主动”学习,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一前提,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才不是一句空话。

二、过于重视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培养,忽略了批判性思维的领域相关性

批判性思维不是一种在任何时刻针对任何内容均适用的艺术,而是一种即使经过系统训练的科学家也可能失败的思考形式,批判性思维极度依赖对领域知识的认知和实践。

目前国内外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专门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课程,大量研究主要关注如何锻炼学生对各种论辩技巧进行分析、如何读出文献的言外之意以及如何进行批判性的阅读,[1]但这样的课程所起的作用仅仅是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和态度,对于相关领域内的深入研究还远远不够。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思考的过程与思考内容(领域知识)是紧密纠缠在一起,不能够分离的。以为通过一门批判性思维课程的系统训练就达到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目的的观点是不客观的,在一个领域富有批判性的学者在其他领域往往毫无建树,Willingham DT(2008)指出批判性思维必须与领域知识相结合,[2]纯粹的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只是教会了学生应如何思考,没有背景知识的实践,他们就无法有效在该领域将这些学到的内容实践出来。

既然单纯的批判性思维培训课程对于批判性思维的锻炼有所缺欠,就十分有必要在学生的专业课程中引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这一训练目标,将领域知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机结合。目前针对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贯穿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系统,也缺少实际可行的操作方法。我们认为,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在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课堂设计、作业的布置(尤其是开放性作业的布置)、学生的成绩评定等方面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形成合理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培养体系。

三、过于强调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实践方面重视不够

批判性思维需要基础,既包括理论基础也包括实践基础,过于重视理论基础只会夸夸其谈,眼高手低;过于重视实践基础则批判性的思维则没有深度。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思考和实践,才能够使学生体验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过程。

目前我们的本科毕业生整体上动手能力欠缺,虽然很多高校开展了一些创新能力培养项目,能够使一些主动性较强的学生得到锻炼,但达不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目的。反观美国大学的很多本科课程都有工程性质的作业,极度重视动手能力,这些作业既注重工程实现,在理论方面也极具挑战性,需要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大量的动手实践才能完成,这种性质的作业极大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思考有效实践出来,这样的作业更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大学重视实践能力这一事实还可以通过其成绩评定标准展现出来,很多课程成绩评定标准中Course Project所占的比重达到了40%。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很多学者研究的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3]与这种课程中的大作业是不同的,这种大作业的要求往往是基于学到的知识,往往又高于学到的知识,留给了学生极大的探索空间,督促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从而能够很好地起到在领域知识中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效果。

基于上面的事实,为了扭转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在某些重要的专业课程中尝试这种大作业方法,并在成绩评定时给予足够的比重。虽然这种大作业对授课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但教师也往往能从学生完成的作品中发现思想的火花,对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总结

批判性思维素质和能力是衡量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指标。本文指出了在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存在主动性缺失、领域知识重视不够以及实践锻炼欠缺等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必须要和领域知识相结合、要充分重视课程中的大作业等解决措施,在专业课程中如何实践这些方法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英]Stella Cottrell.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Willingham DT.Critical thinking:Why is it so hard to teach?[J].ArtsEducation Policy Review,2008.

高中生思维培养目标篇3

[关键词]实训 机电类产品拆装 工程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165-01

《机电类产品拆装实训》课程是我院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程,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末,40学时。依据区域发展人才需求,我院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学生需要获取维修钳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本门课程是维修钳工(高级)人才培养中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对培养学生工程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工程思维的核心是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践问题,是在工程设计、研究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筹划性的思维[1],其基本特征包括现实性、充分考虑时间因素、充分考虑绩效因素[2],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工程思维的培养是需要不断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设计及教学方案实施两方面阐述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工程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内容设计

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展开,因此围绕维修钳工的培养目标,本课程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机械装配技术、零件测绘技术、机械修理技术,并将人文素质培养融入教学内容中。考虑工程思维的培养多以项目为载体,非知识传授型。因此,课程内容设计将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以普通机床拆装为载体的项目中,按着普通车床机械结构及能量传递路线将项目分为:子项目1:主轴箱拆卸、测绘与维修;子项目2:挂轮箱拆卸、测绘与维修;子项目3:溜板箱拆卸、测绘与维修;子项目4:尾架及导轨拆卸、测绘与维修;子项目5:整机装配、调试。根据确定的教学项目,教学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教学过程可分为:兴趣导入―布置任务―分组实施―小组互评―收获总结―撰写报告六步。

二、教学方案实施

教学内容设计完成后,学生工程思维的培养需要在教学实施中实现。本文以子项目1:主轴箱拆卸、测绘与维修为例,按着教学模式确定的六步法说明具体教学实施中对学生工程思维的培养。

(一)兴趣导入

以先修课程《普通机床零件加工》为基础,用两张学生实际机床操作照片导入教学,引导学生采用“找茬”的方式找出两张照片中的不同,并将不同分为操作违规和技术、技能不合理两方面,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布置任务

以先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为基础,课程分为五个子项目,并引出第一个子项目。

(三)分组实施

结合学生特点及实际实训条件进行分组教学,分组后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分为“拆”“画”“修”“装”四步。即首先指导学生依据拆装工艺正确的拆卸主轴箱,接下来由组长按着学生实际能力分配具体零件测绘任务,然后由小组共同完成教师指定的典型零部件的维修工艺,最后按装配工艺完成主轴箱安装调试。将工程思维方式融入到教学实施中,以主轴箱中某一齿轮“画”的教学为例说明具体教学过程,教学中将“画”分为草绘、三维建模、出工程图三个步骤,教学实施过程中草绘由学生独立完成,独立完成的草图存在不同错误及不规范的问题,但不影响第二步因此暂不纠正。接下来由学生完成三维建模,学生完成建模后要求学生对调草图,发现学生拿别人的草图,大多数不能完成三维建模,这时候学生会明白制图是工程语言,是用来工程交流用,绘图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这时教师帮助学生依据齿轮的制造过程重新完成三维建模。最后,利用三维软件出标准工程图,这个过程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关国家标准,例如齿轮制图国标GB/T 4459.2-2003、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B/T 1800.1-2009等,让学生明白齿轮表达、几何公差等的真正含义。

(四)小组互评

具体实施完成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诚信、合作和职业素养,将互评分为组内互评和小组间互评两部分。

(五)收获总结

本部分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用工程术语总结通过本项目学习的主要内容。

(六)撰写报告

撰写实训报告,实现巩固提高。

三、结论

工程思维的培养需要通过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实现,本文从教学内容设计及具体教学方案实施两方面阐述了《机电类产品拆装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工程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英杰,邱俊,金星.基于现代工程师的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0(2):149-151.

高中生思维培养目标篇4

在教育改革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教育专家的关注。尤其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方面迎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高师钢筋教学中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师钢琴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意义

(一)时展的要求。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所谓知识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创新经济,创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造性人才的支持,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着手。因此,目前很多国家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并以其为目标提出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我国在教育法中也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行了阐述。作为高教钢琴教学工作,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因此更应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素质教育的核心。我国有关推行素质教育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做重点,而创新精神需要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加以体现。因此,高校应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相关要求,积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一方面,在高校教学工作中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核心及有效途径。

(三)实现高师钢琴教学目标的关键。高师钢琴教学并非单纯的教会学生掌握演奏知识结构,而是通过钢琴教学使学生树立学习钢琴知识的信心,不断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另外,因高师钢琴教学培养的学生将来大都走向教育岗位,成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因此,加强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提高学生钢琴弹奏技巧,而且提高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创造思维的能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意识、创造能力的人,最终更好的实现高师钢琴教学目标。

二、高师钢琴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实践证明,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这就要求高师教师在教师实践中注重以下内容的实施:首先,突出学生钢琴学习的主体地位。即,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懂得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针对学生不理解的知识多进行鼓励与引导;其次,善于提出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实践应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积极思考,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同时,向创造性思维培养方向上引导。例如,当教师弹奏一首奏鸣曲后,可以提出类似“与其他作品相比,这首作品的独特之处在哪?”、“这首作品的风格是怎样的?”等问题;最后,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想法。当针对某一作品学生提出创造性观点时,教师应给与积极的肯定,而后再进行适当的点拨。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而且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采用形象思维法教学策略。所谓形象思维指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多体现在音乐学科的教学中,例如作曲、指挥、歌唱、奏乐等要想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均需进行联想与想象,而联想与想象正是形象思维的表现形式。因此,高师钢琴教学中应注重形象思维教学法的应用,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作出更具感染力的作品。例如,部分学生弹奏作品时要么声音的弹性差,要么声音太过生硬,这是学生手腕位置放置不准确造成的,因此,教师可将手臂比作水管,将手指比作水龙头,只有水管不被阻塞水龙头的水流才会通畅。

(三)采用迁移法教学策略。高师钢琴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迁移法的应用。采用迁移法教学不仅可了解学生掌握钢琴弹奏知识的熟练程度,而且还能起到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钢琴的学习仅依靠掌握弹奏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更多专业知识的融入。高师钢琴教学实践中,学生对部分钢琴知识不够了解的情况时有发生,此时教师可不必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因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大都学习过民族乐器、管乐器、弦乐器等,教师只要进行引导,借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完成钢琴知识的感悟与学习。例如,教师可以这样加以引导,告诉“弹奏这个作品技巧与弹奏某某乐器的技巧比较相近”等。总之,利用迁移法教学,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可加深学生对所学钢琴知识的理解。

三、总结

高中生思维培养目标篇5

1. 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结构

实施音乐学科教育改革的关键不是教材,而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只有明确观念,才能优化教学,教师首先树立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思想,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既是非专业音乐教育,那么教师就必须用非专业音乐教育的手段、方法、策略等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确立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基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才能培养对未来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尽可能完善的人。

教学设计必须针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步骤,使音乐教学淡化知识,强化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教学思想,并根据每一课的教材特点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有机的整体。面向全体,师生共同探索、共震、共学,强调以美育人,把音乐课设计成充满着美的创造性的课,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 确立培养目标,提高全民素质

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内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可根据学生这一年龄段他们的生理、心理、知识结构、综合能力、人格等越趋成熟的特点,结合本学科优势,教育学生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学生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素质的目的,培养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艺术教育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两大类。音乐学科的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想象和创造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形象思维可以突破某些条件的约束,是对思维的解放。现代物理之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必须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的思维。

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教育离不开感情,感情最能教育人,最能打动人,最能受到良好的效果。感情世界的贫乏,会给国民素质带来很严重的损失。通过艺术教育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以“善”为美,以“有德”为美,以“爱科学”为美,以“爱国”为美,以“好学”为美。

如果教师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培养的教学,那就是偏离了艺术教育的方向,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从战略的高度,从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出发,教师需进一步明确教育目标,研究教学方法。

3. 研究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因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同,具体活动或是外显,或是内隐,具体步骤和阶段或多或少都有所不同。教学设计者应运用学习结果分类,确立选择和采用教学行为、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媒介等时,都要考虑教学的终点目标和教学目标。因为目标决定教法,教学设计者必须根据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课堂音乐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因素,是建立一种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教师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学生也会信赖教师,进而“亲其师,信其道”,在师生感情的交融中,愉快地完成音乐学习任务。

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是审美教育的中心,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抓住音乐音响的“延时效应”和音乐的形象思维,借助空间想象和表象联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艺术丰富的创造力,没有亲身参与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无法体验的。

高中生思维培养目标篇6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制约因素 培养方法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能够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和新事物的各种心理特点的综合,是指能独创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而以创造性思维为创造性心理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综合,是智力发展的高级表现形式。美国心理学家科勒斯涅克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件事情或表达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是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使人们的认识打破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解决问题新方法或新途径的思维方式。

二、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1.教师、课本及分数的权威性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打破固有的思维规定式,使学生养成质疑、批判的习惯。然而,在长期的英语学习中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教师、课本的权威,二是学习成绩。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教师、课本的正确性和权威性与成绩的功利性早已变得神圣不可侵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学生已经渐渐地习惯了老师所讲的一切,而不会主动去思考、怀疑、批判,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2.高密度与大容量的课堂教学方式

在英语的课堂上,高强度、大容量的讲授和练习已是颇为普遍的现象。然而,这样的讲授方法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的疲倦,学生根本就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只是机械的应对,记忆,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独立思考更提不上培养创新能力了。

教师与分数的权威从思想上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高强度,大容量的课堂教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其结果就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根本无法实施。

三、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克服制约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对我们已有的英语教学进行调整,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学目标中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

“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在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改变以往那种只重视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做法,应把培养创新意识纳入教学目标之中。每节课在制定行为性目标的同时,也要制定发展性目标。在发展性目标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核心。

2.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培育创新个性

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想象、创造的空间。把知识内容分解成大量认知水平较低的问题,然后逐步地呈现出来,或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明明白白地展现给学生的做法,似乎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从创新意识培养的角度看,这种做法完全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降低了思维的力度,也减少了学生进行体验与感悟的可能。因此,要使英语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研究的场所,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给予学生自我思考的机会,更应适时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也应适当选择教学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思考、创新思维的空间的机会。如:角色扮演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扮演其中的角色。这样的实训方法学生参与兴趣高,情境强,效果好。再者,角色扮演生动有趣,简单易行,既给学生提供了创新思维的空间,也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实际交际能力。

3.积极开展英语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英语实践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课余时间让学生开展各种创造性的活动:英语角、英语园地、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剧表演,英语文化讲座等,这些活动实践性强,学习资源、实践机会、创新思维无处不在。借助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还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英语。用英语,丰富他们的英语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跨文化意识。

4.改进考试方式和评价标准,优化创新环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的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有靠平时死记硬背式的知识积累才能顺利通过考试。这样的考试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新的考试模式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考查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绝不能“一卷定终身”,应以人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创新意识为目的。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几乎到处都是“单一标准”和“整齐划一”,按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塑造学生”,而没有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和环境。所有这些不仅印刻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而且处处体现在我们的管理和培养模式中,体现在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考试中。这些思想和制度限制着学生个性的发展,限制着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想在考试制度设计上体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就必须改革考试形式和评价标准。改变以往单一的书面考试,完善形成性考核的制度建设,增强形成性考核的科学性、有效性,严格形成性考核的控制与监督,充分发挥形成性考核的导向作用,最终实现考核目标多元化、考核内容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考核评价个性化的改革目的。例如,我们英语的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为目的的,那我们的考试也可以进行除了对学生以测试“写”、“译”为目的的笔试考试之外,在平时加入阶段性考核,测试学生的“听”“说”“读”方面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情景剧的表演,学生可以自编自演英语情景剧,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来。这样既检验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给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

总之,我们要把过去以“教师单方面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追求”上来。积极实践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思维和意识,培养他们在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其思维活跃,善于动脑筋,能够解决各种问题。在教学方式上,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俞学明,创造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81―8.

[2]包天仁,基础英语教改论坛[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70―91.

[3]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4]齐宪代,开展创造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J].北京教育,2001,(5):62―75.

高中生思维培养目标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 思维能力 学习兴趣

一、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培养其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内驱力,只有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才会在激烈而持久的学习状态中使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其一,激发学生的思维可以从高中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入手。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思维能力,就要做到用历史教学内容来指导学生的生活。在授课时,我经常会选一些与讲授内容有关的具有代表性的焦点问题来导入新课。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学科的社会性;另一方面,当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时,能让学生明白历史学科的实用性。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意识到高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明白历史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二,运用多种多样的教法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从而提升其思维能力。

二、实现多元化开放式课堂教学,优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新课标提倡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气氛活跃的、由学生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学模式。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开放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具体的历史课教学中,教师要在讲授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学生对一些难点、疑点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方法是多样的,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发言等形式。例如,一些学生课下对于历史人物传记很有兴趣,而对于课本中历史人物的记载或者评论持怀疑甚至是否定态度。多元化教学模式正好可以满足这类学生学习的愿望,在讲到他们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时,可以鼓励他们在课堂中畅所欲言,把自己心中的历史人物形象讲述给全班同学听,教师则对其进行适当引导,让他们把对历史知识的关注点从历史人物这个点扩大到历史事件、时代背景中。这样既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使之主动探索历史规律、历史真相,并提升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也可以在探究式学习中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深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在讨论中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培养团队意识,在发言中训练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所帮助。

三、利用历史材料发散思维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世界史都有大量的史料史实,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的故事,如越王卧薪尝胆、岳飞背刺精忠报国等,可以运用材料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他们对材料进行讨论探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惯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结合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一切,充分调动各方资源,理解分析材料,从而发散到历史学的社会作用。

同时,要主张学生学会反面思考,即从教材的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尝试站到对立面去重新认识史实,这一做法往往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有趣的事情发生。学生的观点由此也能得到提升,不再停留在书本的层面上,让历史真正为现实服务,让学生真正了解历史、善用历史。

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沿着一个中心展开思考联想,而辐合思维恰巧相反,是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对各种思考想象结果加以理解分析,最后得出最佳结果的思维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思维的收合,避免学生天马行空,最终回不到现实。

四、通过课堂练习提高能力

历史教学中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培养运用技能技巧解题的能力,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准确性。练习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如:一题多练,一个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可当成4道题来做,又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能使他们某一种思维得到训练的题型,如像选择题可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对比、理解是否准确等,材料题可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问答题可训练学生的归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要有的放矢,根据重点难点来讲评,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五、制定合理的思维能力培养目标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思维能力培养目标,精心设计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对历史事实进行正确评判,并分清楚是非与真伪,进而掌握正确分析与评价历史资料的能力。同时应该让学生有严谨认真的态度,进而从历史资料中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教师在具体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也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思维情境,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与讨论,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强化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

我们可以将高中历史看作一门人文学科,而历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从历史事实中得出一定的启示,并且培养欣赏、质疑以及思维等方面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有强烈的自主思考意识,教师也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并指导他们以事实为基础去认知,并学会总结经验与教训。

总之,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这一形势下,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对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对相关历史问题的认知程度,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对于高中历史教育来说,教学的目的不是教师知识讲授的多少,不是老师的上课进度有多快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容量有多大,而是通过教学和知识的学习,学生掌握住了多少知识,并能够使用所学的知识能解决和分析现实问题,实现学有所获和学以致用的目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更加突出学生思维和实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让学生形成机械式的记忆。

参考文献:

[1]韩殿芳.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4,(12):198.

[2]王永伟.浅析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4,(11):78.

[3]曹红匣.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祖国:建设版,2014,(3):309.

高中生思维培养目标篇8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发挥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理性思维中的独特作用。作为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思维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本质及规律。数学思维是以数学对象为基础,对包括空间、结构、数量等的内部属性和规律进行反映,进而进行数学内容演绎的理性活动。数学思维能力是指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方式对具体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进行推论判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因此,高中数学应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强化数学基本功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和不断开拓创新的能力。

一、高中生数学思维的障碍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运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机智去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科学来源于发现,发现来源于好奇。教师要激发学生渴求知识、探求真理的欲望,诱发他们的好奇心,形成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努力独辟蹊径,提出新见解、新思路、新设想,谋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数学学习中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最佳方法就是把重点放在学习的认知方面。要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信任、关心学生,对学生寄予殷切的希望并严格要求学生,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和标新立异。

二、培养学生归纳、类比的能力,鼓励大胆猜想

(一)吃透概念,归纳整理,为思维夯实基础

作为一门完整体系的系统性学科,数学各章节知识点紧密结合,相互联系,每一个环节都是同等重要的。例如以前学过的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知识,在高中进一步学习对数、指数函数等知识都有很大作用。因此,打好基础是数学教学的首要责任,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根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扣大纲和教材,详细讲解,耐心解疑,让学生清楚每个数学概念内涵外延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白数学定理定律的条件、属性及适用范围;各种基本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来龙去脉等等。只有有了牢固过硬的基本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适时地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对新旧知识进行串联,加强理解巩固,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系统化和条理化,切实提高其思维能力。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迁移互汇。

(二)解后反思,思后续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解后反思指的是在解决某个数学问题后,接着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过程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进一步理顺和强化数学的思维,进而开发学生智慧培养悟性。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反思题目:通过对数学题目中的表现现象和外部联系,进而深入事物本质思考问题。反思题目可以让学生对考查的知识点有所把握,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其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思思路:从众多的知识出发来解决特定的问题,是培养全面开阔思路的要求。反思思路是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每一个步骤和技巧,都是学生数学思维得到锻炼的良好机会。反思方法:以独特的心理操作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形成新颖的创造性思维。在解完一道题目之后,引导学生根据解题的方法进行反思,是否有其他更好的解法,通过联想反思来构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反思,可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和创造性。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方式。数学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虽是传统方法,但仍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办法。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应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提倡在学习过程中的质疑、讨论,运用观察、猜测、归纳、类比等途径解决数学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逐渐培养

上一篇:村镇建设规划范文 下一篇: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