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基础常识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7:37

文学艺术基础常识

文学艺术基础常识篇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艺术类专业手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132-01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如今计算机也在音乐、艺术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展现了广阔的前景。作为艺术类院校,如何根据艺术院校专业特点,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同时兼顾其专业特点,进行服务于学生专业学习需要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而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新型艺术类人才。

目前艺术院校大学计算机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现状:

1.如今计算机非常普及,新入学的大学生已经具备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或者在中学已经接受过计算机基础教育,对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不感兴趣。

2.艺术院校学生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是充分肯定的,但认为计算机与其所学专业并无关系,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3.艺术院校专业特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其他院校不同,现在尚没有非常适合艺术院校使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

4.艺术院校现有教师大多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对音乐和艺术不了解,在教学中就难以根据学生专业需要进行计算机教学。

5.教育部颁布了20个艺术类本科专业,涉及艺术表演、美术、影视、传播、艺术管理等多类学科,各个专业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要求又各不相同,需要根据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艺术院校计算机教育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必然影响教、学相长,所以应针对问题尽快建立计算机教学的课程体系,形成教学模式和理论,使教育教学活动科学化、规范化。

二、艺术类专业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艺术院校学生使用计算机在其专业方面应用非常少,原因是学生对计算机在其专业方面的应用不了解,或是由于自身计算机水平所限而未探索和尝试。其实计算机科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与音乐艺术相结合,如今已广泛应用于电视、广播、影视、创作、表演等多种领域。比如对音乐表演类专业学生来说,通过电脑音乐软件,完全可以模拟出一个庞大的乐队来演奏音乐。无论是乐理、和声,还是复调、配器,都将从抽象、繁琐而走向形象、直观。如今电脑音乐的普及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虽然电脑不可能完全代替人的演奏,也不具有人的演奏技巧,但不可否认的是,电脑音乐的兴起与发展不仅在音乐制作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也必将在音乐教育领域展现美好的前景。因此,对于从事音乐类专业的艺术院校学生来说,除了具备自己本专业音乐演奏技术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将两者结合起来,为自身的专业服务。

艺术类专业多样,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根据不同专业进行设计。总体来说可分两个方面,一是公共计算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这是计算机教学的基础;另一方面是与专业结合的计算机教学,注重运用计算机科学解决学生专业方面的问题。前一方面的教学成效,决定了后一个方面的应用能力,应首先做好前一方面的基础教育,然后逐步引入到后面的教学。

针对艺术院校学生及专业特点,提出了记录型、交流型、创作型三种渐进式教学模式。

1.记录型。记录型是大学生计算机教育的基础,这一类型的课程内容,是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交流型。艺术院校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在艺术方面的学习和交流的需求是比较多的,学生可以很方便的从网络上搜索到各类音频、视频资料来学习,收集音乐乐谱,与他人交流专业知识,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共享等,计算机网络能为学生的艺术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便直接决定了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这个有效工具来交流学习的效果,因此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应用方面的教育是交流型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3.创作型。前面两种模式是从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到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教育,基本满足了学生日常使用计算机和专业学习的要求。如今计算机和艺术的结合,产生了很多艺术类创作软件,这些软件对于提高艺术创作效率以及提高专业水平都非常有帮助。在学生具备前两种教学模式要求的前提下,应该教授艺术专业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比如打谱软件、西贝柳斯、photoshop、网页制作等,以提高学生艺术创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三、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

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主要是收集艺术资料、交流艺术体会、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成果。因此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服务于学生专业学习需要的,以个人信息管理为核心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结合记录型、交流型、创作型培养模式,建立适合艺术院校特点的教学体系。

对于记录型教学,培养的目标是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具有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满足日常生活和学习需要。教学内容为公共计算机基础内容,包括计算机概述、windows、word文字处理、Excel表格和计算机网络概述。艺术院校的学生平常使用电脑进行文档编辑等方面的操作比较少,应用的技能也要求不高。一般仅限于打字、word文档编辑、表格设计、音乐符号输入等方面。因此,应简化理论知识讲解,重点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

对于交流型教学,培养的目标是具有网络交流和较高级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内容包括PowerPoint、IE、QQ、资源下载、信息共享、信息检索等网络应用教学内容。主要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设计教学案例,增强学生计算机网络应用技能,方便学生日常学习交流,基本扫除学生计算机网络应用的障碍。

对于创作型教学,是在完成记录型和交流型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能力培养,培养目标是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创作或具有与专业相关软件的使用能力。艺术院校专业较多,专业软件也非常多,如何根据专业特点,确定计算机软件教学方向、设计安排教学课程是摆在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师面前的难题。经过对艺术专业计算机软件的调查研究以及对学生的调查访问,提出艺术专业计算机教学的课程:

这些课程主要讲解如何运用这些软件进行创作,从而培养学生计算机在专业方面的应用能力,解决专业问题。对于作曲和美术类专业,已经开设有专业计算机课程的,则设计安排了有助于专业今后发展的课程。

通过对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内容的设计,使得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建立具有艺术院校特点的教学体系。

四、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方法

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需要进行一学年,根据上面所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设计安排用三分之二的学时进行记录型和交流型培养,剩余的学时安排创作型培养。在教学中,应简化计算机内部的讲解,侧重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应用;精讲重点知识,多加强学生上机实践。

艺术类专业计算机教育教学需要适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能力水平,是和其计算机操作、练习量密切相关的。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中,基础训练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与上机实验分开进行,导致学习与实践脱节,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应该采用边教学边实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就掌握教学内容、加深印象。并建立计算机基础网络教育平台,辅助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余也能接受继续教育。

在授课时,教师课堂讲解和学生动手实践需要的有机结合,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基本操作的教育,设计教学案例,呈现应用场景,通过多媒体、视频、动画等手段,使学生直观地掌握知识和技巧。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学生感兴趣或与专业相关的练习,在个别知识点引入专业元素,比如音乐符号输入、个人艺术简历设计、比赛结果计算和排名、曲谱演示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达到学生动手多,教师指导有力的目标。

五、结束语

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强调计算机的应用,对于拓展艺术领域,开拓视野、扩展就业面非常重要。艺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起步晚,存在的问题多,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其他高校的经验,通过分析艺术高校专业和学生的特点,建立了艺术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并提出了记录型、交流型和创作型三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目前没有适合艺术院校使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从而导致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与教材联系不紧密;二是缺乏既懂得计算机教学也懂得音乐艺术教学的教师,使专业计算机教学的开展受到很大限制。

注: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07SB114)

参考文献:

[1]赵致琢,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新构想,学术问题研究(综合版),2006年第2期.

[2]姚瑶,面向不同专业、层次学生实施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新探索,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第19期.

[3]汪伟、王钟庄,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计算机时代,2007年第8期.

文学艺术基础常识篇2

【关键词】公共艺术基础教育;转动课堂;实践能力;创造力

一、公共艺术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转”起来

(一)树立美好理想。大学阶段的青年人生正处于人生阶段中的黄金时期。渤海大学基础教研部公共艺术基础教研室通过对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不同类型的公共艺术基础课程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注重推广艺术文化内涵的学习,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公共艺术基础教育的“转动课堂”坚持将“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相结合,设计知识点模块化,学生根据模块进行兴趣探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分享实现小范围知识交流,再通过课堂教学与讨论进一步拓展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分享与积累。打开个体间的壁垒,建立知识互通联系,有利于青年人创新学习方法的建构与情感交流,在实现美好理想的道路上结伴而行。(二)提升人文素养。公共艺术基础教育的“转动课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具有艺术性、健康高雅的“转动式”实践性艺术课程教学,指导带动小组成员更为有效的参与课程实践中。公共艺术基础教育的“转动课堂”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升人文素养,增强与人交往、团结合作的能力的同时初创学习与生活的团队,搭建研究与实践人脉资源平台。(三)增强创造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类的左右脑分别从事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加大形象思维训练有利于促进右脑创新能力开发。而艺术和科学本是相通的,人类对知识的积累,正因为有了无限的想象才能不断发展与发现。非艺术类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左脑的记忆与逻辑思维长期处于训练状态,而公共艺术基础课程中的视觉图像与丰富的色彩、优美旋律与舞蹈姿态都能刺激右脑的中枢,促进学生左、右脑思维方式的多元化交汇,开启创造力的源泉。

二、公共艺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转”起来

(一)重视艺术理论学习和艺术实践。从此阶段公共艺术基础教育开展的“转动课堂”调研情况看,学生艺术素养的维度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在艺术知识的探索模块中,以兴趣为先导的自主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理论学习研究。艺术理论课程模块中,将“艺术”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把艺术成就结合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学发现,更多元化的解读“艺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学生对人类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优秀艺术成就及作品的鉴赏,积累基本的艺术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和艺术表达能力。艺术创作实践的课程模块中,学生以小组形式确定实践题目,每个人都是艺术创作的实践者。这样的实践环节可以促进他们更好地感受艺术,并有助于提升他们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课后的作业中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艺术”发现美、记录美、表现美的方式抒感、美化生活。针对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课题反馈中可以发现,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表示艺术类课程可以缓解学习压力,开阔交往圈,提升生活质量,因此在公共艺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开展的“转动课堂”正是满足了学生对艺术实践参与和操作的渴望。(二)建立艺术素养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课程教学中设计与生活的模块中,介绍艺术设计前沿成果的同时优选设计与生活内容,引导学生身边的美,将日常用品及废物进行艺术创造,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却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中的艺术美。此过程既是平淡生活过程,又是发现生活魅力的过程,关注身边新出现的大众审美文化现象,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当今世界各种艺术流派、艺术风格千变万化,艺术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不断被打破的现象表明艺术越来越走向与生活的多元融合。绘画艺术的数字化表现、音乐艺术曲式、曲风与多元化的乐器混搭、书法艺术的古法新写与新媒介展现、影视艺术的多维体验都将现实生活变得更加艺术化。(三)创建浓郁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精力高峰时段,也是一个人心态成长中容易冲动的时段。而近年来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公共艺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大学公共艺术基础教育开展的“转动课堂”通过愉快、轻松的学习方式来传授知识,可以很好的缓解大学生的紧张与疲劳状态,通过学生亲身的艺术实践来愉悦身心、提升艺术审美,使大学生能够在兴趣中学习,更为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

三、公共艺术基础教育

“转动课堂”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一)课时与班型。通过增加学时和缩小班型的方法,在实践环节中增加了小组实践与展示机会。使学生艺术基础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明显提升。(二)学生的差异性。在此段时间的教学反馈中可以发现,较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转动课堂”的生动有趣化的授课方式,但部分同学因自主能力稍差,没有做好课前自主学习部分内容而在课堂上无所适从。针对掉队学生进行调组,以多数的积极组员带动个别自主能力差的组员,用优化环境的方式“以线带点”去帮助。(三)网络覆盖。通过与通讯机构合作,进一步拓宽了无限网络的覆盖面,“课堂”满足移动化、时时化的个性需求。

四、结语

大学公共艺术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通过教学上的“转体、转型、转法”,把美育教育贯穿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实现使教学活动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艺术基础教育的“转动课堂”实施,在各个专业的教育教学中渗透积极的、创造性的美育思想,将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渗透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中。

文学艺术基础常识篇3

一、理清音乐艺术生文化课发展滞后的原因;

通过在学生和老师的调查我们知道了艺术生文化课发展滞后的原因是由主客观原因导致的。

其一,艺术生自身的原因;

1、在学习基础上

艺术特长生在艺术方面具有一般普通高中学生所缺乏的特长,但是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普遍低于同届文化班的学生。在录入高中时的文化课总分与同届文化班的总分相比,有40―50分左右的差距,这就显示了艺术班在文化基础知识方面的成绩存在着明显的先天不足。

2、在学习兴趣上

艺术特长生对艺术专业的学习,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自觉性,但对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态度,比之艺术专业的学习劲头,显得松松跨跨,不那么自觉,热情偏淡。

3、在思维方式上

艺术班的学生具有形象思维活跃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但缺乏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记住公式、结论等机械性的东西,但疏于推理过程,解题缺乏思路,过程比较杂乱。

4、在学习方法上

部分艺术生在学习方法上表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这在学习的几个环节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如;学习无计划或无法坚持而导致学习无序、课前无预习、课上听讲易走神,听课抓不住中心,不会做笔记、觉得练习过难没有做,或贪玩不愿做或抄袭别人答案、没有复习、总结、对于记忆,因常常遗忘而疏于记忆,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学习需要督促,主动性不强、专业与文化,休息与学习时间配置不当。

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不系统、不规范,所以在文化课的学习中,艺术生花了很多时间,用心良苦但收效甚微,起色不大。

5、学习意志力上

在调查中,大多数艺术生表现了良好的意志力,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上课遇到听不懂的地方时,就听不下去,思想开小差,常因课堂内外的一些小事而浮想联翩,有些会做一些小动作,小声说话或在稿纸上、课本上、课桌上写写画画。遇到别人干扰时,易受别人干扰,甚至去参与。当感到自己疲劳时,很少人选择“想办法消除疲劳”而是选择“休息”。大多数艺术生的行为表现为学习怠慢,喜欢闲荡嬉玩,碰到学习显得懒洋洋。即使在专业课的任务完成的空余时间,宁愿在校园内三五一群地嬉闹而不是赶快去上课。

6、学习心理方面

(1)耐挫力低。对学习缺乏信心,练习遇到“拦路虎”时,没有做下去的信心,也很少找老师帮助解决。面对困难回避、退缩,当教师态度严厉、批评时,就会对教师有想法,当成绩不理想时,就怀疑自己能力。

(2)少数学生产生学习焦虑。对自己成绩提高不快表现急躁,对前途无信心,想提高成绩又无从着手,不知从何搞起。与教师不配合,与教学脱节,自行其是,另起炉灶,考试紧张,不能入睡等。

(3)自卑感。性格比较内向学业成绩不如意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情绪,缺乏自信,过分夸大自己的不足和困难,常因自己的成绩不好而内疚、羞愧、抬不起头,最后导致放弃和混日子。

其二,社会原因;近几年高考对艺术生的文化成绩要求偏低。学生家长、学生错误地认为:将来考艺术类高等院校,只要专业成绩好,不一定要有过硬的文化课成绩,花那么多力气不值得。

其三,教师的原因;许多教师对艺术生的特点认识不足,教学深度把握不准,教学方法不适合艺术生而影响教学和学生学习;或因艺术生的成绩不好而讥笑挖苦学生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其四,艺术生的学科门类多,艺术生的高考面临两次考试:专业合格考试和普通高考,这实际意味着他们要比普通文理科考生付出更多的努力,他们除了学习相应的文化课程外还要学习专业课,文化课程课时设置少,又只有较弱的文化基础,学生学习任务相对较重,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艺术生的学习精力。

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关系

要确定文化课程的主体基础地位。我们认为,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每个高中毕业生都要达到合格高中毕业生应具备的文化知识的要求,对于特色班的同学来说,要想自己将来真正步入艺术殿堂,必须是专业+文化=成功,艺术必须有一定的文化作基础,只要有了较好的文化底蕴,才能让自己的特长在艺术中放飞。而且扎实的文化知识有利于人的思想观念的提高、道德面貌的改观、意志情操的陶冶、语言举止的文明,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文化课的教学应给予艺术生更多的人文关怀,特别是文化的熏陶,人格的塑造,情感的培植,精神的洗礼,让艺术专业人才首先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

文化基础能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力和鉴赏力,能提高学生作品的表达力,还能提高学生今后的创造力。如果我们不理解作品所涉及的事件,我们就不能正确的理解它,欣赏它,表现它,如果一个人的学识丰富、知识全面、其创作思路就能为涌泉之水,潺潺不绝。

三、教师如何创新文化课教学模式

艺术班文化课教学应不同于普通文理科班的教学,应基于高考的特点和艺术生的实际,将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基调、内容和方法的准确定位,创新教学模式。采取以下措施:

1、教学内容要有所取舍

在教学中我们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认识水平,以及高考对文化的要求,对文化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目标降低,难度下调。大胆舍弃教材中的繁、难、偏、旧的内容。

2、教学方法的选取

坚持“低起点,小步走”的原则。即艺术班文化课的教学始终坚持以基础为主。在教学目标的宣传上,降低要求档次,不能与普遍文化班的学生采用同等难度的教学,如数学、英语,许多学生当初选读艺术大都是因成绩不好,才“曲线救国”的,这是不争的现实,如讲得过于深、难,学生则更会失去学习兴趣,丧失学习信心,因此,各文化学课的教师确立本课,本周的阶段目标,根据试题难度,确定达标分值,以目标检测的方式检查是否达标,通过对阶段目标的实现,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励学生学习兴趣。

坚持“分层教学”的原则。在艺术班的文化过程中,不同的文化学科也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在不少艺术生都害怕的数学、英语学科中,也有不少冒尖的学生,因此,为了发挥这些学生在某一学科中的比较优势,我们采用了“分层教学”的原则。通过课堂提问来分层,按易、中、难的问答让学生作答时“对号入座”,让不同层次学生体验成功;通过课后作业分层,将基础题中档题或提高题分别配给学生,并鼓励学生跨层作业;通过教学评价分层,由于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同,达标的要求应有差别,评价以鼓励为主。

坚持“激励为主”的原则。艺术班的学生转差的难度相当大,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出现失去耐心,难免出现烦燥,滋生怨气,言语之间不免会刺激学生,而对这种局面,我们要求教师调整好心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多与学生交流,多用言语激励,目标激励。

文学艺术基础常识篇4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 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一、概述

现今,计算机无疑是生活、工作、学习中都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因此几乎所有高校各个专业都开设有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我校众多专业中,艺术类专业主要是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其教学模式、课程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等方面都有其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独特之处。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使得他们在计算机基础学习过程中产生与其他理工科或者文科学生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和接受方式。如何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同时,把计算机与专业结合,让计算机为专业服务。这是我作为一名艺术类计算机教育者所希望达到的基本目标。

二、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1)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随着计算机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在初中甚至小学都加入了计算机课程的内容,然而一些偏远地区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则缺乏这方面的课程或者仅仅停留在理论部分,这是导致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在计算机水平上有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而艺术类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更为突出。根据对本校新生的数据统计,约50%学生在初中就开始接触计算机或者计算机基础教育,30%学生从高中开始接触,其余少数接触的时间较长,但也有极少数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艺术类学生在进入高校前,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需要花大量的课外时间在专业上,从而使得大部分学生即使会使用计算机,对计算机的功能的使用约90%局限于在日常的网络浏览、信息交流和娱乐上,而对计算机在工作、学习、专业相关上的应用知之甚少。

(2)个体意识强、强调个性,注重自我、集体观念较差。艺术类学生个体意识较强,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喜欢展示自我、张扬个性、追求自由。这是他们有别于其他人的一面,而另一方面,不容易接受劝导,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我的才是对的、你们都是错的”的思想很容易造成教学中的困难。

(3)思维活跃、接受能力高,凭兴趣做事。艺术类的学生思维活跃,发散性思维能力强。发散性表现出很强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对新事物、新技术、新思想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并且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同时凭兴趣学习,对感兴趣的内容积极性很高,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则消极、懒散。

(4)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课学习。对专业的重视和文化课的忽视在艺术类学生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同时专业课的课程压力和大量的专业作业也从另一方面迫使学生牺牲文化课的课外甚至课内学习时间。

三、课程的定位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本科一年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是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理解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基本掌握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的操作及常用软件的使用,具有一定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为后继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我院计算机课程设置采用三层次原则,即第一学年开设《计算机基础》大课必修课程;从第二学年起开设计算机小公共课程按学科进行分类和分层教学,例如《多媒体课件制作》在我院不同系均有开设;以必修课、院级选修课不同形式开设《数据库》等计算机专业课程。作为计算机大公共课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知识点设置时要求具有一定的广度,涵盖更多的计算机领域,同时考虑作为其它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先导课程,知识点设置时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例如针对计算机中的常用编码,多媒体技术,二进制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同专业应具有不同的培养类型。

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我院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具体安排,从培养目标出发,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具体部署: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结合考试大纲,讲授教学内容时强调基本性,注重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首先,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配合学生计算机水平的不同进行安排,做到“基础的省略讲,中级的重点讲,高级的扩展讲”,对于学生在之前各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重复接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简单概括,结合课本内容主要解释重点知识点即可;对于尚未广泛利用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作为扩展内容,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课外深入,做到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有所收获。而在软件教学中也可以采用类似的内容控制与调整。软件的基本功能做简单介绍,只需要通过课堂的演示、课后的练习及日常的操作即可掌握;结合实践案例讲解。

(2)强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围绕学生开展。为了促进学生计算机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的提高,在授课过程中强化师生的互动,从而使学生参与教学,达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目的。本课程教学过程主要在实验室完成,通过投影教学,学生实践来完成相应教学内容,如何合理组织教学,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即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安排好课堂时间的,教师“精”于引导,学生“勤”于实践。学生有事可“做”,自然兴趣注意便会由“负”转“正”,课堂学习氛围及学习效果因此大为好转。同时集中所有软硬件资源,力争在有限学时内实施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针对性教学。

(3)建立教学反馈系统,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在注重课堂教学时,更应重视教学反馈的重要作用。针对目前本科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建立教学反馈系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等基本情况,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使得教学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建立教学反馈系统有助于教师在授课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反馈系统还可以对收集学生意见、形成常见问题、对改进教学效果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这也是我院计算机基础课教师正在做的工作。

五、结束语

文学艺术基础常识篇5

关键词: 艺术类考生 高考历史复习 教学策略

艺术类考生是指考生具有美术、音乐、舞蹈、书法、表演等艺术专长,并准备报考艺术院校、艺术专业志愿的高考考生。艺术类考生高考成绩由文化课成绩和专业课成绩两部分组成。对于艺术类考生来说,文化课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文化课中由于历史学科对理解、记忆和表达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对间隔较长时间因集训而脱离系统学习的他们来说显得尤为吃力。如何在短期内有效提高复习效率和成效,引起很多人的关注。笔者结合多年组织艺术类考生高考复习的经验,谈谈艺术类考生高考历史复习策略,以求教于同行。

一、艺术类考生备考的特点

1.从学习时间看,艺术类考生与普通文化生有很大区别,艺术类考生学习时间短和不连贯是很突出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艺术生的文化课学习时间概括为两个阶段:专业课考试前和专业课考试后。专业课考试前,艺术生平时和周末兼顾专业课和文化课学习,相对文化课兼顾的时间更少。每年的十月需要到专门的艺术培训学校集中学习,以便专业课取得更优异的成绩。等到返回学校集中学习都在第二年的一月份左右,中间陆陆续续还需要参加各高校的校考,真正专心备战高考文化课的学习时间不足四个月,时间非常短暂。

2.从学习任务和动力看,在专业课考试前,学生的学习任务是专业课和文化课齐抓,两头兼顾,心有余而力不足,相比普通文化生,任务单一,更容易投入学习,学习效率高。在专业课考试前的三个月学习,艺术类考生的学习效率不够高。专业课考试后,学生的学习任务变得单一、明确,对历史课复习来讲十分有利。学生学习劲头很足,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高,很能配合老师复习。家长、学校、老师对他们寄寓很大希望,过大的压力容易让艺术类考生产生迷茫无助、急于求成、烦躁苦闷的心理,对历史课复习不利。

3.从学习现状看,艺术类考生历史学习起点低、基础差、学习能力弱。艺术类考生高考成绩由文化课成绩和专业课成绩两部分组成。某些学生报考艺术类主要是因为艺术类考生高考的文化课成绩可以比普通学生低很多。某些学生文化课的基础本来比别人差,加上平时和周末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专业课培训上,文化课学习时间大为减少。某些学生在高一准备学业考试时就疲于奔命,基础知识掌握不全面、理解不深刻,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艺术类考生在做题时经常会出现看不懂题目要求、不会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不能迅速完成知识迁移、不会总结归纳准确表达等问题。

二、艺术类考生历史复习的教学策略

1.研究考试要求,明确备考方向。《浙江省历史教学学科指导意见》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在复习中我们要准确把握考点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教科书的内容,努力做到三个文本的融通。

首先,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复习备考的能力等级和知识范围。在这方面做好功课,可以在复习中更胸有成竹,提高效率。其次,我们应整合课程资源,以必修教科书为知识结构的基本框架,融合选修教科书知识,引导学生梳理、掌握基本知识。艺术类考生历史学习时间紧、基础弱,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对学生帮助较大。这样,学生在解题时就能够将试题提供的新材料、创设的新情境迅速与教科书建立联系,进而准确调动各模块相关知识,并以科学的方法解答问题。同时,还必须加强对高考的研究。我们要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把握高考命题的大方向和趋势,把握高考命题的新思路、新角度、新题型。

2.整合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高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力度在加大。近几年的新课程高考试题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运用,某些教师和学生认为历史高考主要考能力,在复习中有轻书本、轻基础知识的现象。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离开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就是一句空话。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复习时间很紧张的艺术类考生来说,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某本历史书全记下来是不太现实的。近几年高考都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并且艺术类高考文化课成绩比普通文科生低很多。针对这一特点,笔者建议考生抓大放小,大胆放弃边枝末节的知识点,将复习重点放在主干知识上。

3.实行两轮复习,合理安排时间。艺术类考生的历史复习时间明显比其他考生少。当前高三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多轮次教学策略并不适合艺术类考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多轮次的复习,每一个轮都疲于奔命,都不扎实,复习有效性不强。鉴于艺术类考生的复习时间安排,两轮式复习比较适合。一轮复习从专业课考试前就开始,到二月底基本结束。一轮复习是单元复习,以讲为主,以练为辅,主要目的是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由于艺术类考生高一历史基础比较薄弱,他们学习历史的时间是不连贯的,有的中断了数月,有的甚至中断了近半年。很多艺术类考生对学过知识的记忆已相当模糊,甚至连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没有掌握。教师必须加强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点拨与整理。同时一轮复习要努力为二轮复习做准备,只要涉及相同专题的内容,就注意引导学生加以整理,并随着复习面的扩大而逐渐延伸专题复习。

二轮复习是专题复习,结合综合复习,重视讲练结合。在这一轮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串点成线,加深对原来知识点的理解,加强运用。二轮复习可以打破专题史的范例,按照通史顺序重新组织考试内容。学生在复习中体验到不同于教科书的知识呈现、形式的新鲜感和构建知识体系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特定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近几年的历史高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历史学科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等。对艺术类考生考生来说,这些能力相对较弱,提高也较困难。教师在日常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要多动脑筋,用心设计与实施,持之以恒地不断训练、提高学生。

4.关注学生心理,授人以渔。艺术类考生完成了专业考试以后,因为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学习压力的变化,心理会发生很大变化。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心理。专业课培训考试已结束,一开始,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的劲头很足,上进心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化课学习状态,制订学习计划,选择配套练习,积极有序地开展学习。几次练习、考试下来,一些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急躁情绪,对历史复习失去信心。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帮助学生消除急躁情绪,树立信心。教师要帮助学生加强与任课老师的沟通,通过听课、测试等方法,清楚自己的知识薄弱之处和能力不足之处。只有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有效性。在整个历史复习阶段,教师都要始终关注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艺术类考生只有充分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在历史复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强化复习效果。无论多么成功有效的课堂教学都代替不了学生的消化和落实。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一方面是与考试相关的学科知识的强化过程,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强化理解记忆,真正形成理解记忆的东西是不会完全遗忘的。这些被学生充分掌握了的知识和认识,在试题的提示和情境下可以有效激活,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不能局限于对教材的语句的记忆,而是要对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追踪,对其背后逻辑关系和历史价值思考和领悟,加深理解记忆。学生还要概括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阶段和阶段特征。

提高艺术类考生高考历史成绩的最后关键环节是掌握解题技巧,理解答案要求。复习阶段用到的练习、测试卷是较多的,教师要十分注意上好试卷分析课,引导学生经常分析自己的答题情况,整理错题,经常反思总结。历史高考试题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每一种题型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技巧。艺术类考生要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不同的题型,经常对做题情况进行归纳、分析,查找失分的主要原因,提高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南亮.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的途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总第342期.

[2]罗永学,夏玲.教师价值取向与学生历史认识的调查与分析.中史参,总第326期.

文学艺术基础常识篇6

一、基础教育在本土艺术元素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基础教育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发展迅猛。1994年,教育领域展开了关于当代中国艺术教育的文化思考,提出了要从“文化意识、文化传承、文化发展以及文化策略”四方面对艺术教育加以改造。首先,基础教育课堂是本土艺术元素能够得以发扬的地方,它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可以提供相应充足的专业指导,而且长期形成的教育机制,包括教育内容的体系化、教育方法的集约化和教育手段的规范化等,都有相当的优势。尤其在解决本土艺术传承方面,是具有明显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本土艺术资源的引入向学生传递了艺术源于生活的理念,向他们展示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给了他们一把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为学生今后走上艺术道路,指出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石。丰富的民间艺术元素,必然会以其丰富的营养,滋养新一代人的心田,开阔他们的艺术视野,丰富他们的艺术感受,给他们的艺术生命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本土艺术元素继承发展的专门课程设置、确立自身特点、依托基础教育的综合性学科资源和本土艺术特点,打造自身的独特品牌,使自己的专业教学,有新的开拓和创新。

其次,在基础院校进行本土艺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播性教学,很容易形成气候。我国本土艺术产生的地理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我们的学生生长的背景一脉相承。因此,它就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更容易被打动。又因为在基础教育中融入本土艺术元素的教育能够给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土民间文化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可以从本土艺术教学中获取营养。本土艺术元素蕴含着丰富的大众情感元素,又因其当地自然环境、语言和风土人情的有机契合而为老百姓喜闻乐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艺术元素打动一方人的心声,研究其地方特色,揭示其间的内在联系,汲取其中丰富的营养,广大教师也必然能从中得到生活的启发,获得教学、创作的灵感,推动基础教育的丰富性再上一个新台阶。所以,利用基础教育进行本土艺术元素文化的继承发展教学活动,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完全可以非常有效地规模化进行。

二、本土艺术元素融入基础教育课堂的措施

长期以来,本土艺术传承主要以社会文艺团体、民间艺术社团为主体,由文化部门来负责扶持,但由于人员、经费等原因,大多数市县艺术文化的传承仍然“藏在深山人未识”,并正在一片保护声中逐渐消失。而学校艺术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却因教学观念、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原因,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也没有能够很好地利用本土艺术文化资源进行教育和传承。因此,结合本土实际,必须突出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在保护传承民间音乐过程中的桥梁和载体作用。一是要培养学生对本土音乐的深厚感情。教育是个非常特殊的行业,肩负的职能和承载的任务,不光是进行简单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播,而且在本土艺术文化资源的继承发展过程中,要发挥好基础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我们既要紧紧抓住本土艺术文化的深刻继承与广泛传播这个主题,又要围绕艺术学科的自身特点,从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出发;既要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更要传播新的理念,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养成学生对于本土艺术文化的深厚感情。长期以来,失之偏颇的艺术教育理念,使得许多人对祖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本土文化资源有着错误的认知。

好像只有外国的艺术及其教育手段与理念是先进的,一提到中国本土艺术,似乎都是“土气”“简陋”“下里巴人”,甚至是“落后”的。所以,在基础教育的的艺术学科的教学内容中,不仅要加大本土艺术文化的知识容量,更要加大对祖国本土文化的感情培养力度。为此,基础教育艺术学科在进行本土文化教学活动时,要对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有一个正确的规划与认知,关注每一个环节,抓好每一项落实。要从教师培训入手,首先在教师中明确开设此类课程的重要性,使教师真正树立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民间音乐文化学习和传承的正确思想观念。同时,要合理布置课程设置,抓紧进行教材编写,探索合适进行本土艺术文化继承发展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手段等方面,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改革。通过对此类教育内容的加强与落实,纠正偏颇的艺术教育理念,丰富现代基础教育课堂的本土艺术教育内容,为维护祖国传统本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加强祖国传统本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要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在保护和传承本土艺术元素的过程中,基础教育部门应主动与本地区文化研究部门、文艺单位及艺术社团建立起密切联系,以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基础教育课堂可及时将他们的研究、创作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也可与他们共同搜集、整理和开发当地的本土艺术元素,并将本土艺术人才培养规格与当地艺术文化生态的需求结合起来,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又使本地区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真正落到实处。

结束语

文学艺术基础常识篇7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教学 知识结构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在这样的发展机遇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结构亟待适应行业和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者必须对本行业的工作性质深入分析和研究,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本专业培养的环境艺术设计师既不是单纯的艺术家,也不是单纯的工程师。这是因为环境艺术设计是融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为一体,为人类创造新的、美好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一方面,设计师既要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和需求,即人与物的关系,又要了解当代科学技术,还要熟悉施工工序,并且能判断市场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效果是以产品的形式展现给人们的,它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在教学中除了专业必备的知识体系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市场价值观念,这是当前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知识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要素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的产品以个性化、标准化的形式出现,但又必须体现出产品所具有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它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三大要素的综合。因此教学中知识结构也必须是双重的、多元的。 

1、实用性要素的分析 

设计首先是满足人对物质的需求,它是第一性的。精神需求是建立在物质需求基础上的更上一个层次的需求,也就是感官的需求,它是第二性的。 

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可使学生掌握解决设计适用性的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制图知识,主要掌握设计施工语言;材料知识,掌握材料的性能、加工方法;加工工艺知识,各种机械的使用方法、加工工艺的程序和特点;人机工程学知识,研究人的生理特征,诸如人体尺度、动作分析、感觉分析等;计算机辅助设计知识,帮助分析、研究设计。除了要熟知上述的知识外,还需具备一定的数理化基础。 

当然,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人们的注意力向形式感方面倾斜。人们更习惯用个人在行为、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经验去衡量一件设计作品的优劣,从而加重了艺术设计的含量。这在客观上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师具有良好文化素养、学科常识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并能把握一定的民族特点、经济、地域文化和社会意识,去更好的统一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从中获取创作灵感。 

2、文化性要素的分析 

任何设计在满足了物质功能基础上,还必须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才具有生命力。单纯追求物质功能的产品,只能是工作原理的物化而谈不上美。由于环境艺术设计受到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制约,所服务的对象不同,各民族各地区的宗教文化信仰不同,还需要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人文常识,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才能设计出符合特定环境要求的优秀作品。 

因此教学中相关的美学知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相关知识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绘画基础知识,提高素描、速写、默写能力;色彩知识,色彩的构成和色彩的运用能力;构成设计基础,二维和三维空间构成的能力等。 

3、经济性要素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最终以产品的形式出现,它通过市场和经济规律体现其价值。因而要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设计前期针对诸如现状、需求、材质工艺等方面进行的市场调研,并研究产品价值和成本的关系,选择最合适的材料、结构和施工形式等。因此教学中还必须让学生具备市场营销学、设计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另外,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社会也要求设计与国际接轨,因此依法制定合同、依法设计和施工等是保障主雇双方合法利益的关键因素,这也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合同、建设安全以及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结构的展望 

文学艺术基础常识篇8

 

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具有艺术综合素养和能力的高校本科专业,对高校培养综合型艺术人才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如何结合时代背景和国家需求,培养出具有专业特色、区域特色的高质量艺术人才,就成为高校艺术教育发展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保山学院艺术学院开设艺术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本文从功能、现状、定位以及问题等方面对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探究与分析,以期为地方本科高校办好艺术教育专业、培养好艺术教育人才提供指导。

 

一、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

 

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Xf立德树人具有自身独特的重要作用,担负着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条件。目前,在我国高校教育中,艺术教育只是初步建立起了课程体系,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机制基本形成。但就目前艺术教育的现状来看,仍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还存在艺术课程较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较少、师资短缺、农村学校和部分中小城市学校缺乏基本的艺术教育硬件设施等问题,同时艺术教育的评价体制也尚未健全。

 

艺术教育从广义来说是一个涵盖面较广的概念,具体包含社会中存在的一切形态的艺术教育,就高校的艺术教育而言,这只是艺术教育中的沧海一粟。就高校艺术教育而言,不但包含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包含着高校专业艺术教育和本文要研究的艺术教育专业。因此,髙校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能够掌握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中小学综合艺术教育工作,各级文化单位、业余艺术培训学校、社区文化演出、策划和管理工作等综合应用型艺术人才。

 

高校艺术教育培养规格和要求,主要学习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相关方面的基础理论以提高艺术综合素质为核心,培养综合“应用型”艺术人才为主线,涉及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应具备六项基本素质:掌握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相关基础知识,熟悉教育法规,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艺术鉴赏能力及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艺术教学的基本能力;具备独立表演、创作、编排、指挥艺术作品的基本能力;熟悉艺术教育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具有较宽的艺术视野;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招收学生的专业要求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招收参加艺术类专业考试的学生,并对艺术类考分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二是直接从当年文、理科学生中招收的艺术专业学生。就全国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来看,对专业的要求还没形成相对统一的标准,从最能体现人才培养规格的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目前主要包含了艺术学科的音乐、美术、舞蹈等三个二级学科的艺术综合类专业,这充分说明了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是综合性应用型艺术教育人才。

 

二、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现

 

从人才培养目标看,艺术教育主要是培养能够掌握音乐、美术及舞蹈等艺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够胜任中小学综合艺术教育工作,各级文化单位和业余艺术培训学校、艺术训练工作、社区文艺演出策划和管理工作等综合应用型艺术人才。因此,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应主要是围绕中小学艺术课程的开设内容、范围及文化单位、艺术培训学校和社区艺术工作者的需要,既考虑到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艺术教师缺乏,兼顾各级文化单位及艺术培训学校急需大量的综合性应用型艺术教育人才。

 

从专业课程设置看,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是最能够体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的,其课程主要是跨艺术学科中的音乐、美术、舞蹈等三个二级学科来构建和设置的。在专业主干课中设置了舞蹈学的相关课程,也在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中同样设置和开设相关的舞蹈学课程,对舞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另外,在各级各类传统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对美术学的相关能力基本上没有要求。当然,传统的美术学人才培养规格对音乐学、舞蹈学的相关能力也没有要求。目前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中分别对音乐学、美术学和舞蹈学的相关能力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传统的音乐学人才培养规格中增加了对美术学相关能力的要求。

 

以边疆地区的高校为例,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及偏远山区,在学前及基础教育阶段上基本没有接受过比较规范的艺术教育,同学们普遍对艺术学科中的常见音乐、美术和舞蹈方面的知识非常薄弱,从艺术学科掌握的基本情况来看,更是难以置信,大部分同学对音乐方面的基础乐理、乐谱、美术方面的基本构图、色彩的搭配、绘画的基本技能、舞蹈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基本不具备。

 

就目前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应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无论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是专业技能的训练,都应从最基础抓起,从头起步。科学把握课程内容及课程量,根据学生接受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其次应花大力气,多方入手帮助学生认识艺术教育的内涵及学科专业魅力,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学习兴趣及积极性。特别是许多征集志愿报考被录取的同学,他们对艺术及艺术教育知之甚少,无从谈爱好和兴趣,更难以想象艺术学习的艰辛和艺术学科技能训练的单调和枯燥。因此,专业教师首要责任是要帮助同学进一步认识艺术,花大力气帮助同学们培养起对艺术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这里是指艺术教育,自然包括教师对职业的认识和热爱,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对艺术专业的同学来说,至少经过一个学期左右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才能与音乐学的同学们看齐。

 

目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招生存在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本校组织对学生专业进行测试;第二中情况是招收参加当年本省艺术类统考的学生;第三种情况是在招生简章中注明限报艺术教育专业的条件,招收文科、理科的考生。本文以第三种情况即招生简章中注明天生五音不全和色盲都限报,直接从文、理科考生中招收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绝大部分在中、小学阶段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基本都不具备艺术学科的任何技能,基本无学习艺术教育的专业基础。但是,与当年招收的艺术学科及各专业的学生相比,艺术教育专业的同学们文化基础较好,基本具备学习艺术教育的天赋,无色盲、无五音不全者。刚进校接触艺术教育,大部分同学缺乏对专业的认识,缺乏自信心等。

 

我们认为,作为艺术教育的专业教师,以上诸多情况都应认真分析、研究、科学把握,适时调整教学思路,科学把握教学进度,采取多种方法,让同学接触艺术,适时增加辅修课。最大限度的让同学们全面的认识艺术学科的相关知识,广泛的接触艺术,引导激发同学们学习艺术的兴趣。使同学们全面了解、认识艺术教育专业的优势和魅力。从而真正激发学习艺术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这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小平.浅析高校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J].艺术科技,2014(11).

 

[2]孙婷,焦华.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09(24).

 

[3]赵去非,郝丽娟.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吉林艺术学院为例[J].艺术教育,2014(1).

 

[4]熊祖鹏.论艺术教育专业课程群的构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31(3).

 

上一篇:精品课程的课程特点范文 下一篇:动物和科学发明的关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