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的课程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7:37

精品课程的课程特点

精品课程的课程特点篇1

关键词: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7-0042-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设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向高校和社会开放。这是加强和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同时也为高校课程建设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什么是精品视频公开课,为什么要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怎样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是参加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每所高校都必须回答和解决好的关键问题。“十二五”期间,在本科教学工程中将立项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黑龙江省也于2013年正式启动了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遴选建设工作,首批将遴选建设20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哈尔滨工程大学积极参与申报和建设工作,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完善校、院系两级保障机制,为教师搭建多形式的交流平台,引导课程改革、服务课程发展,推动校、省、国家三级建设体系的形成,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对如何建设好精品视频公开课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一、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内涵

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视频公开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它的服务主体是高校学生,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可见这类课程的受众发生了变化,传媒途径也发生了变化。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课程建设体系也在逐年完善,如在2013年要重点建设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专业导论类课程和就业指导类课程,重点关注课程特色和建设质量,避免重复建设。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四个明确”,即明确服务主体、内容主体、目标定位和建设机制。高等学校在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依托学科专业特色来确定课程建设的重点,激励优势学科专业领域的高水平教师投入到课程中,引领教学改革,推动教学观念转变,更好地实现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责任。

开放课程建设是国内外名校打造自身品牌的有效战略,为国内外名校传播自身的教学、科研成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高校展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MIT、剑桥、哈佛等国外名校的网络公开课推动着国内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工作。国内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是以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为目的,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

二、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质量要把好“五关”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开放性,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质量和水平将接受学生、同行、社会公众更为广泛的评价和监督,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同时,也是教师展示教学风采、扩大学术影响力的机遇,视频公开课对确立教师和学校的学术地位具有积极意义。因此,视频公开课一定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优质课程,具体到每所学校须以“名师名课”为基础,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把能够充分展现先进的教学理念、一流的教学水平的课程作为建设和培育的重点。提升理念,统一认识,提早准备,做好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顶层设计,重点把握好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质量的“五关”。

(一)把好选题关

把好选题关是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首要环节。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选题要贴近受众需求,且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精品视频公开课不是采取系统授课的方式,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展开,不仅面向高校学生,同时还面向社会公众。因此,首先,选题要避免过于专精,强调普及性,具有吸引力,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类、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热点类选题,能够引起学生、社会公众的兴趣;其次,选题要避免过大,精品视频公开课要求分专题呈现,内容完整,题目过于空泛,会出现具体教学内容与课程名称不符的情况。

(二)把好主讲教师关

精品视频公开课质量的根本保障在于主讲教师,要充分发挥名师的骨干示范作用,引领课程建设,打造课程建设品牌。目前,在精品视频公开课遴选的过程中发现,有些课程主讲教师过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影响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质量。借鉴世界知名高校开放课程的建设经验,国外大学优质视频课程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有教学大师甚至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参与课程录制, 一批知名教授通过互联网展示精湛的教学艺术,成为“全球教学大师”。因此,各高校应鼓励“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学术名家主讲视频公开课,投入到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之中。

(三)把好教学内容关

对精品视频公开课内容的基本要求是具有思想性、启发性、学术性、时效性、前瞻性。好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内容要经过精心设计,主题明确,主线突出,围绕主线来确定各专题的主要内容。同时,要注重突出特色,关注热点,避免内容过专、过深、过敏感,过好学术关、政治关。教学内容首先要过好学术关,学术观点正确,无争议;其次,要过好政治关,不要出现歧视性观点,避免和敏感性话题;第三,要凝聚精华,引人入胜,讲数和时长适宜 ,每讲要独立成篇,展现形式又要考虑网络传播的特点,让一般受众乐于学习,比较轻松地接受。

(四)把好教学方法关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有利于系统深化教学建设与改革,特别是教学方法改革。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调动教师积极性,改革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加强师生互动,不断提升视频课堂的现场教学效果。在遴选时加大对教学生动性、新颖性等方面的审核权重,要求教师要注重语言和形体艺术的运用,将对知识的探究、能力的建设、素质的培养融于课程建设中。

(五)把好课程制作关

制作专业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区分日常课程建设的特有建设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精品视频公开课是适合在网络上传输的优质课程资源,课程制作必须符合“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把好课程制作关,首先,要制定好课程录制工作方案,组建录制团队,做好工作分工,明确具体要求;其次,要加强培训,在正式拍摄录制之前一定要组织好相关培训,让主讲教师了解相关的技术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观看已经上线的视频公开课,积累经验;第三,要注重细节设计,包括教师、学生着装、录制场地的选择、课堂互动环节的安排等内容;第四,要成立技术实施小组,制定技术方案,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保证视频公开课拍摄质量。

三、加强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路径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教学内容设计、PPT制作、授课、拍摄,后期编辑、修改等多个环节,涉及教务处、院系、录制部门等多个单位,需要管理者、主讲教师、学生、技术人员的通力配合。因此,加强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全过程管理,把好申报、评审、建设,应用、推广各个环节的质量关,对于推动教师发展,促进项目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做好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规划先行。学校要依托优势学科和专业,做到选高人、抓特色、重建设,挖掘好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重点和内涵,把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不断丰富课程建设类型,选题既要贴近受众需求,又要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学术水平,做好校、院系两级的择优选拔和培育工作,推动校级、省级、部级三级建设体系的形成,增强学校软实力和影响力。

(二)营造重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制度环境

主讲教师的投入是建设好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前提和基础,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客观上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学校要积极营造重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制度环境,建立项目管理机制,跟踪指导课程建设,按照项目管理的方式立项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形成制度化的激励体系,鼓励和引导教师展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调动教师从事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积极性。

(三)注重打造一流的课程建设团队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教育部在网络条件下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因此,课程团队成员中需要增加技术人员,保证视频课堂的录制效果。对主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讲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互动,能够充分展现个人的教学特点,以保证视频课堂的现场教学效果。因此,一流的课程建设团队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关键。

(四)加强对主讲教师的培训

国内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和遴选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课程体系和技术要求在不断细化和完善,同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与日常的课程建设相比,在课程定位、建设理念、技术要求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通过培训,让主讲教师更好地把握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内容要求和建设标准,学习其他课程的建设经验,有助于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顺利开展。

(五)搭建精品视频公开课成果交流共享平台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开放,在加强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过程管理的同时,还要注重课程的推广计划,适时开展课程建设实施情况的调研,搭建交流共享平台,让教师之间充分交流建设经验,分享建设成果,发挥好建设成果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提升建设水平,让精品视频公开课更好地助力本科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的通知[Z].教高司函[2012]11号.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1]8号.

精品课程的课程特点篇2

关键词: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

中图分类号:G642.3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48-02

2011 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与发展。[1]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通过共享系统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如何对原国家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新的研究热点。[2]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是高等学校非电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是中国矿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重点建设课程,本课程始建于1951年,经历了几代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建设与改革创新,2009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12年,课程教学团队针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实施了课程转型升级的建设,201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课程。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理念与教学设计

1.课程建设理念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资源共享课立足高等学校本科非电专业教学,践行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与共享为建设目标,以共享学习环境和技术平台为支撑,以高水平教师、专业化教学设计制作队伍为保障,实施“转型―升级―创新”的建设策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高质量课程教学共享资源,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使课程的影响面辐射到不同层次的高校师生、社会相关专业学习者,满足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建设目标。

2.课程教学设计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内容,载体是教学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方法是重要手段。根据人才培养和不同专业的需求,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了整体优化,使学生在有限学时内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其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目标的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课程的教学特点,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按章给出重点、难点及其讲授,充分体现基本内容讲授、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需要;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效利用知识载体,融教育于课程,努力做到六个体现,即体现为培养目标的实现服务、体现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体现社会的需求、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本科教育基本要求、体现课程基本内容的覆盖要求、体现最佳知识载体。[3]倡导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究性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崇尚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教师指导教与学结合的模式,结合应用实例,开展电工电子创新专题设计,课外开放性实验等,着力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协调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强化学生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方法与观念,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方式,真正产生高效互动、有魅力的课堂与学习环境。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建设

1.制作多媒体课件及视频教学录像

随着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本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已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历经3次改版发行(6部),并在全国广泛应用。仅部级“十一五”规划教材配套多媒体教材《电工技术多媒体课件》《电工技术多媒体课件》自2011年出版以来,已发行56万张。制作了包含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全课程的实验教学课件。

按照修订的2012版教学大纲和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升级视频录像录制要求,重新录制了全程实时课程视频录像,生动展示授课全过程,注重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并充分体现了老、中、青结合以及各种媒体综合应用的课程特色,共计96学时。

2.制作丰富的媒体教学资源

媒体资源模块包括启发式教学案例20例,每一案例均包含音频+视频屏幕录像课件、ppt演示文稿和相应的虚拟仿真屏幕录像课件三种形式的案例文件,屏幕录像课件是对采用ppt课件教学的音频视频录制,采用屏幕录屏软件制作。多形式的教学案例,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提供了启发式教学资源;针对本课程的各章节知识点,精心编写了知识点讲解素材293个,为教师授课提供参考性和示范性的讲解教案;提供的图形图像素材是精心绘制的教学用图形图片693张,方便教师授课使用;制作了共20章教学内容的练习与思考,为学生提供课后学习辅导;制作了录屏+音频虚拟仿真演示课件58个,提供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虚拟仿真演示教学课件;制作了电子应用电路100例,为学生提供结合工程实践的应用电子电路。

3.更新和建设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建立了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和辅助教学的综合网络教学平台,提供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网络课件、学习辅导、动画教学、网络考试、教学资源、资源检索、习题解答、创新园地等丰富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

(1)建立知识点讲解库系统。针对本课程的293个知识点精心编写了知识点讲解库,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

(2)建立网络在线题库系统。此题库系统是基于ASP技术管理的自测题库,分为在线练习与在线考试两部分。题库中近2500道题目针对各章节的知识点和实验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精心挑选制作,题型包括选择题、问答题、填空题、计算题。学生通过网络题库可自行选择不同知识点和不同难度系数的试题等进行在线练习和课程测试,理解相关概念、检测学习效果等。

(3)完善网络学习辅导系统。更新和完善网络学习辅导系统,该系统按教学要求分为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两部分,共20个学习单元。每一学习单元均包含教学基本要求、学习要点、难点解释、自我检测、知识扩展等部分,指导和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4)建立动画课件库系统。该系统应用Flash及VB编程技术制作交互式动画课件近100个,充分利用动画课件生动、形象、逼真等特点,将课程教学中抽象、微观、复杂的概念以及难以用文字、图形等表达清楚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形式体现。

(5)建立实验教学系统。为拓展实验教学空间,自主研发了“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系统”,该系统包括实验课程简介、实验大纲、实验教学、实验动画演示、仪器使用、网络题库、仿真课件下载等丰富的优质实验教学资源。

(6)更新网络实验教学管理系统。自主研发了“电工电子技术网络实验教学管理系统”,该系统自2003年开通并不断完善使用至今。系统的建立,使本实验课程实现了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实验场地等全方位开放式实验教学。

(7)建立课程资源检索系统。研发的资源检索模块,提供常见问题、名词术语、名人及专业术语等多功能检索查询。

本课程建设的教学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通过教育部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开放、共享。

三、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资源特色

本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改革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特别是2009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部级教学团队以来,课程团队把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与开发应用作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地开展精品资源建设与课程的转型升级,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课程教学资源系统反映了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课程资源配置和应用,体现了科学、先进的课程体系,精炼、系统和完整的教学内容,充分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成果,展现了课程团队教学风采,具有鲜明的特色。课程拓展资源充分反映本课程的教学特点、建设优势和课程特色,具有通用性、引用性、交互性、科学性和可扩展性。

1.课程资源系统、完整,充分展示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成果

课程资源包括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开放性实验和课外科技创新实践等4个环节的教学和学习资源,体现了资源建设贴近教学,贴近教师,贴近学生的需求,充分展示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

提供的课程教学资源覆盖课程的全部内容,即包含精心录制的全部实时课堂视频录像、课程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精心制作的演示文稿,又有结合科研课题和实际应用制作案例资源和启发式教学案例,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以及拓展教学资源为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2.课程资源适用性强,便于持续建设与更新

资源建设既考虑学习的共性,又考虑学生个性,两者有机相结合使资源适用性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课程资源开放、共享,资源分类科学,结构合理,使用方便,操作性好,便于持续建设与更新。

3.课程资源具有通用性和可扩展性,体现课程建设优势和课程特色

课程资源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开放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了设备和环境一流的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水平的联合实验室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团队教师积极组织和参与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创新研究性实验和开放创新性实验等,其竞赛作品和报告作为拓展性资源供教师和学生参考,课程拓展资源充分反映本课程的教学特点、建设优势和课程特色。

四、结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精力,[4]建设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需要长期的资源储备,不断完善与更新。我校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资源共享课建设严格按照资源建设技术要求开展各项建设,明确课程定位,保证基本资源建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导向性和科学性。同时师资队伍的建设和长效课程管理机制的建立也为本课程成功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保障。[5]

参考文献:

[1]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2012,

213(6):80-84.

[2]吴宁,冯博琴.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14-16.

[3]蒋宗礼.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3-16.

[4]李健.“金融学”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理念与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3,(9):15-17.

精品课程的课程特点篇3

关键词:MOOC技术;精品课;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0-0199-01

学校的精品课程构建作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在MOOC条件下,精品课程应当怎么发展成为了一定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处理对于课程改革有着较为重大的启示,并对精品课程发展以及教育资源共享有很大的作用,可以促使教育公正性的实现。

1 关于精品课程特点分析

精品课程构建是我国教育改革相关规定提出来的,促进优良教育资源可持续使用的课题,也是完成教育公正以及提升质量教育的方式。而精品课程一般拥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是具备一流的教师团队;一流的教学资源;一流的教材知识;一流的管理方法;一流的内容。这个特点是作为精品课程的主要指导思想以及评估标准的,拥有良好的可实施性,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非精品课程的选择。其次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这个特点作为精品课程的主要点,是精品课程发展和持续的重要依据。最后具备了推动教育公正和提升教育方法的特点,是精品课程构建的目标。由于构建精品课程的投入资金较大,所以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去除教学资源的区域性差异,进而完成教育资源共享,提升教学公正性和教学质量。

2 精品课程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发展分析

如果单单从技术这一个方面来看,构建精品课程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国有教育模式下的精品课程构建和网络教育平台下的精品课程构建,以及刚发展起来的MOOC网络教学平台下的精品课程构建。所以,全新的技术条件下,精品课程的构建会成为一个永远的话题。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互联网业务的产生,一个全新的资源传播以及分享机制网络教学随之诞生了。这个平成了网络环境下的学和教流程,让比较好的教学资源完成信息共享,可以处理学校优良教学资源区域性的差异,学校的精品课程构建也遭到了巨大的挑战。

在全球范围内,网络教学平台和运用得到了快速的进步,而基于这个技术的条件下,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相关的纲要,明确规定构建精品课程的要素和几个关键性特点。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构建精品课程可以处理一些较小的问题。第一,在承接已有的电化教学方法的前提条件下,发挥网络的优点,处理精品课程构建技术条件下的小问题;经过互联网络的共享技术,处理精品课程范围小和距离短的问题。而在最近几年,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通过Coussera和Udacity、edX作为代表的互联网教学平台研制出了MOOC课程,并且渐渐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MOOC技术背景以及运行特征决定的。

在全新的技术背景下,精品课程构建有了生机。第一因为MOOC是以小为名,将固有的精品课程构建的大范围学科知识划分为许多个较小的模块,以此达到学习人员对于需要的单独性选取。第二,MOOC学习的认证以及评估被外国大多数学校所接纳,而且属于有关科学的学习的评估方法。在我国,一些学校推出了MOOC精品课程,可是其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修正,比如构建精品课程的评估准则以及方式不可以完成等。

3 在MOOC背景下构建精品课程的举措

利用MOOC优点构建精品课程。因为MOOC作为教学传播方法,对于精品课程构建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在MOOC的条件下,精品课程构建存在的不足之处,可以经过当今的信息化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社会分工进而细细划分解决。按照之前所说的对于MOOC背景下精品课程构建和精品课程评估体系的意见。

第一,细分教师职业。这样的社会细分,可以让MOOC背景下的教师职业分工清楚直接。并且在MOOC背景下,教师需要具备两种职业分工。一则是传授知识,精于解答疑惑的分工。这种类型的教师是经过MOOC平台实现教学和教育的活动,使MOOC没有的传授得以填充。二则,专家型的教师在解决疑问的时候,应当同时善于传道以及授业,把自身的成功通过MOOC精品课程的形式传播出来,让越来越多的人获得利益。

第二,建共同的评估准则。在MOOC服务平台之下,精品课程的评估标准的问题一般体现在我国和国外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的不一样。因此需要国内的教育机制制定出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精品课MOOC情况下评估的方式,严格控制MOOC运行制度。

第三,健全学习评估机制。由于MOOC背景下的精品课程构建学习评估机制的认可是目前需要处理的问题之一。按照中国已有的国情以及教育发展历史,通常仅仅是学校主观部门组织的考试才会认可这一历史。对于这种国情,可以运用这几种方式来处理:首先,在目前阶段引入MOOC课程,处理教育资源不公正的现象。其次,当学习完课程以后,在学校内部开展共同的评估,又或者在MOOC精品课程质量确保的条件下采用网络认证的方法完成学习。

4 结语

在MOOC技术下构建精品课程,学校应当顺应网络发展的趋向,融合MOOC技术构建精品课程,促进教师职业的分工,构建和健全共同的评估标准以及学习评估制度。这样才能有效提升精品课程质量。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的课程特点篇4

关键词:精品课程 高等学校 林学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育部正在制订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之一。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定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反应该学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目前有一门部级精品课程、四门省级精品课程和九门校级精品课程。2004年和2005年我们进行了成功申报了《森林培育学》校级、省级和国家精品课程,在申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现就申报林学类精品课程的体会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申报精品课程的体会

(一)教学材料准备要充分

完备的教学材料是申报精品课程的基础和前提。精品课程的评审现在都采用网上审评的办法,这就要求参加申报的课程必须要有内容丰富的教学材料。教学材料一般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教案、讲稿等。这些材料都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的必备材料。同时,还要在每一章节列举完整的习题、思考题、实验指导、实习指导、参考资料目录等材料。这些材料是填写精品课程申报书的依据,要求内容齐全、新颖。所有教学材料都要形成电子文件,认真校对,严防出现错别字。字体适中,字形要美观大方。

精品课程的内容要体现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内容体系方面,要充分反映现代教学的特点,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关系,体现林学类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网页制作要规范

网页是整个教学内容的展示途径和载体。为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现都采取专家网上评审。评审专家往往根据申请者提供的网页资料,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申报课程进行评价。这就要求网页制作要特别规范,页面既要简单明了,又要能够反应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从2005年以来林学类课程申报的情况来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栏目设置要规范,严格按照网页制作的要求来规范网页内容

由于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的要求,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对网页栏目做出规定,这样,不同课程就出现了各自不同的栏目内容,但是,有些栏目也不一定能恰当地展示想要表达的内容,甚至有些哗众取宠。

为了加快精品课程建设的步伐,教育部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并于2005年对该办法进行了补充规定,我校每年在组识和实施精品课程申报前都会根据国家精品课程申报的新要求,及时更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精品课程网页制作规范”,这一技术文件为网页的制作提供了最新依据。因此,栏目设置必须以此为依据,布局要求规范、科学。

具体来讲,网页的栏目要按照学校“精品课程评估指标说明”中规定的内容来设计,尽可能简单明了,大方得体。页面菜单必须包括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一级指标,包括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内容。各个菜单要按照二级指标及相对应的主要观测点和评估标准来设计。

2.连接和导航要科学、合理

由于评价的内容繁多,部分内容相互重叠,网页必然要用到连接和导航等方法和手段。可以将有真正内涵和联系的内容进行连接,路径要进退自如。胡乱连接和返回首页或上一目录困难,给浏览网页造成困难,难以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

3.展示材料要齐全

网页中要展示的内容除过最基本的一线教学材料以外,还要求一些其他支撑材料。比如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同行评价和学生评教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料往往不能齐备或材料达不到申报的要求,网上提供的资料不能反应我们的真实情况。比如,学生评教不尽全面,同行评价的专家知名度不高或缺乏影响力,这就给课程的总体评价带来负面影响。

精品课程的课程特点篇5

在精品课程建设内涵要求的基础上,根据部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本课题组从精品课程的学术性、开放性、学习互动性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分析,从以下方面提出了校级精品课程体系的构建方式:

1.以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为龙头,提高课程的学术水平。要抓好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⑴要有高水平的精品课程负责人。精品课程负责人必须是该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和前沿,指导并带动课程相关的学术科学研究,能够领导各课程组教师关注并投入相关的学科建设,并引导课程组教师将最新的科研研究成果和学术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教学和课程改革,从而从学术水平上提升课程内涵。⑵要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无论是从学术研究梯队、还是从教学梯队建设的角度来看,课程建设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对课程研究和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建设效果,特别是精品课程。老中青、高中低职称教师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形成一支有活力的教学团队,同时为课程建设提供了经验传承、创新研究紧密结合的师资力量,为课程的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2.以课程基本建设为根本,规范课程建设要求。⑴课程教学最基本的执行文件。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课程进度安排表、教材、教学参考书、考试大纲等。教学大纲是执行课程教学任务的最基本的依据,它规范了课程教学的内容、重点、难点,明确了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形式的要求等等,为教学任务执行者提供了教学基本标准和参考。教案、考试大纲等都依据教学大纲制定,为课程教学各个环节提供了规范。⑵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基本档案。如:课程教学信息、音像文档资料、教学标本、典型教学档案、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特色讲义等,这些资料文本和基本档案的建设,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有助于课程教学任务承担者扬长避短,继承历史过程中好的经验和成果,或在原有的教学资料中提练教学改革的思路等。

3.以课程教学改革建设为核心,狠抓课程教学质量。⑴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应有先进的教学改革理念。当前课程改革首要应解决的问题,就是课程建设组的教学改革理念的问题。课程组的学术理念、教学改革理念,是指导课程组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理念不创新,课程建设将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层次,精品课程建设将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⑵精品课程应重点推进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课程内容的整合一要体现先进性,随着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课程不仅要积极将学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融合到课程教学内容上来。二要体现信息丰富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大的信息空间,现有的知识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需要,不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丰富课程的信息量,将会使课程学习变得空泛,缺乏实际内容,达不到人才培养的要求。

4.以课程教学评估为手段,促进课程建设出成效。⑴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为根本出发点,构建针对性强的评价体系。很多高校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和评审指标体系,完善了一套评价体系。但是,如何针对自身人才培养的特色,以及课程教学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更强的评价,应有一套更为细致的评价细则。如作为职技高师院校的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其课程评价体系与普通高校的评价体系相比较,对课程的职业教育特色体现、强化实训实践环节等课程教学特点,就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权重和评价角度。⑵建立多元化的精品课程评价渠道。精品课程评价多元化评价应结合来自不同阶层、代表不同团体的人员:教师、学科专家、学生、管理人员、专门的评价机构等等。第一,确立老师评价主体地位。教师既是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的制定与参与者,又是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实施的执行者,其评价的核心地位显而易见。第二,重视学生评价的重要作用。作为课程影响的承受者,课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知识学习需求,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评价非常有必要的。第三,建立学科专家、管理人员、评价机构评价渠道。课程专家可以从多方位的学科建设角度、管理人员和评价机构对课程建设的基本要素和成效等方面对课程的共性元素进行评价,不同角度评价都有利于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二、整合课程有效资源,保证精品课程质量

1.建立较动态开放型的教学资源库。动态开放型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不仅是精品课程建设有效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为所有课程建设实现资源共建的必须途径,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大学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既可以节约资源开发成本,也可以直接共享高水平有效资源,对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促进精品课程建设速度,拓宽精品课程建设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

2.建立跨校合作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各高校精品课程网站资源都越来越丰富,而且高校之间的学科、专业相似的话,其课程资源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同类院校,其学科、专业设置基本相同,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各高校可以采取跨校合作的方式,促进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如:在相同的网络环境下,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围绕既定的精品课程建设,共同合作开发,共享资源,联手推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精品课程。这种合作,既提升了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程度和课程建设的水平,共同也促进了校际之间师资队伍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对加强精品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课程学科建设内涵具有积极的作用。

精品课程的课程特点篇6

【关键词】精品课程;立体化教材;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0―0055―03

精品课程指具有一流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并且能够做到资源共享。[1]

自2003年开始,精品课程就如火如荼的启动建设,迄今为止已经建立了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2]。依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部级精品课程应该在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产生,省级精品课程应该在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产生。[3]

目前,已经评选出了1500门国家精品课程,但是对校级、省级精品课程没有做出具体统计。就我校(西北师范大学)而言,部级精品课程有两门,分别是《敦煌学》和《教育传播学》,省级精品课程33门,校级精品课程85门,这不难估算全国几千所高校,制作了数量、内容庞大的精品课程体系。无论是校级、省级的精品课程,还是部级的精品课程都是依照国家统一的评价指标进行设计和制作,那么这些精品课程的开发,对高校师生、高校建设以及整个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呢?

一 精品课程建设对高校师生的工作和学习产生的影响

1 精品课程建设,加快了教师的成长

其一,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了教师和谐教学团队的生成。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师们整个教学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对于团队中每个教师的年龄层次、级别、学历等,都有一定要求和规定。精品课程建设,让整个教学团队变得更加和谐,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提高每位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很有帮助,如加快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以老带小、以骨干带动非骨干,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让整个课程建设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其二,精品课程建设,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对于精品课程的制作,不是一项简单的素材叠加,这是全面检验教师综合素质的一项工作。第一,教师需要更加注重细节,如为了录制满意的课堂实录,有时甚至需要重复多次,通过摄像,让教师们首次站在观众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语速、仪表、形体语言等方面;第二,改变了一些教师的陈旧观念,让有些只注重理论传授的教师,加强了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学习和运用;第三,培养和提高了教师的艺术修养,如对于精品课程整体页面的构建、色调搭配,音乐、图片的协调插入等方面都融入了教师太多的创意和构想。

其三,精品课程建设,使得教师更加注重课程评价的多样性。

对于精品课程的评价方式有多种:自我评价、校内专家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对教材本身的评价等。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方式让教师们更加注重对课程的反思,这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评价,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做到“无所不谈”,从而避免了现实中学生评价课程的许多干扰因素,这使得对课程及教师的评价更加客观,让教师通过最直接的“消费者”的点评,能更快速的改变自身的教学策略,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学习者的需求。

2 精品课程建设,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其一,精品课程建设,使得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得到了积极发挥。

虽然当前每所大学都实行了学分制,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但这只能对有限的课程而言,再加上近年来大学扩招,引起教学资源缺乏,导致在校大学生不是每个人都能选上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能上网都可以使用到这些优质资源。而且精品课程的网络平台基本上都建有交互模块,如论坛、博客、作业提交系统,部分课程提供虚拟实验、测试题库等,供学习者浏览和学习。[4]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面向的不仅仅只是在校大学生,而且还有社会各群体,无论你是什么身份、从事什么职业,只要你想学习,大学的精品课程为你免费开放。

其二,精品课程中多种媒体呈现形式所带来的多种感官刺激,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精品课程中以不同媒体,如文字、图形、图象、音频、视频、动画、流媒体等为传播载体。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让学习者能够按照各自的习惯,进行个性化学习,从而达到满足不同层次需要的目的。视频是各精品课程中呈现最多的一种形式,以名师的课堂实录为主,让学习者能够近距离的领略到名师风采。比如,在《教育传播学》(西北师范大学)课程中,南国农先生已经是88岁的高龄,却始终保持对教学的执着和热情仍在继续给学生上课,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让我们从这位教育技术奠基人的身上,感受到的不仅仅只是他知识渊博,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他高贵的人格魅力,激发我们年轻一代更加努力学习。

其三,精品课程中立体化教材的建设,促进了学习者的有效学习。

在精品课程中逐渐形成了立体化教材,其内容主要表现为:主教材、教学参考书、电子教案、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试题库及网络课程等。教案、课件等都是开发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把主教材中认为重要的内容进行呈现,给学习者提供了优质的导航服务,让学习者少走很多弯路。而且为了使学习者能够更有效的学习,增强对教材的深度理解,开发者把主教材做成了电子教材,把整本书完整的放在网上而不是简单的制作成课件,这有利于学习者在没有教科书的前提下,通过浏览该电子教材深化对课程内容的认识。

其四,精品课程的建设,满足了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学生不用亲自在特定的时间到特定的地点听取特定教师的讲课,只要自己合理安排时间,可以随时学习,对于课程讲解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进行反复浏览,也可以通过交互平台,对教师进行提问;同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实现跳跃式和非匀速式学习。

3 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师生之间的交互

精品课程中的支持服务一般表现在:信息反馈、播放软件下载两个方面。信息反馈,很多课程都设置有专栏,比如留言板、师生互动、互动交流等,让学习者把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提出,让教师能够清晰地看到哪些知识点才是学生的难点,并及时给予解答;播放器的下载,这是为了方便学习者能够把下载下来的视频能够得到有效播放,课程开发者把支持这些视频播放的各种软件也放到课程中,方便学习者使用。通过支持服务,师生之间建立了一座无形的沟通桥梁,可以进行自由对话,达到相互了解,相互促进的目的。

二 精品课程建设导致高校之间的竞争、交流、分工与合作共存

1 竞争

教育部将对各省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申报的课程进行评选,对入选的课程授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精品课程建设成果还将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和评选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重要内容之一。[5]因而,这也是每所学校都希望能评比上国家精品课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全国几千所学校进行国家精品课程评选,而只评选出1500门,且分布不均,如有些学校资源占有相对丰富,有可能会评上好几门课程,而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则可能一门都没有。为了能在评比竞争中占据优势,各学校都花了不少心血,尽量完整地体现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把所有好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资源都渗透其中,做到“精益求精”,促进课程成为真正的精品。

2 交流

虽然高校之间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经验的交流很少,但是并非不存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际交往。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基本上在评价栏中设置了【校外专家评价】或【同行评价】,这些专家或同行其实都是各高校的资深教授,他们在评价课程时,难免在评价中渗透了自己学校开发精品课程的理念和本学校的价值观,这样无形中也达到了学校之间的相互促进和交流的目的。

第二,相互学习。对于同一门课程,为什么有些学校评的上,有些学校评不上呢?对于评比中落选的学校通过反思,浏览其它学校的精品课程,找到自身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使课程在修改过程中也融入了其它学校的建设思想;对于评比上的学校,同样也可以从落选学校的课程中,找到需要借鉴的地方,秉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谦虚的学习态度。

第三,弥补师资不足。对于有些学校需要开设的课程,但是由于教师缺乏,却无法正常开设,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借用“农远”当中三种模式的教学方法,把本校欠缺的课程下载下来,通过教师的学习内化,然后传递给学生。同时,同一门精品课程,同名的都有,可以把几门课程都下载下来,进行比较学习,然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加快本校教师的成长。

3 分工与合作

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不一样: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职业型的,其职业性特色十分鲜明,它是按职业岗位专门人才的要求,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教学全过程以实践能力为中心,以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6]而来自本科院校和重点大学,这些院校的精品课程是以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为载体、以综合化为基础、以研究为核心、以国际化为条件,以培养造就高层次、研究性、创造性的专门人才为目标的。[7]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理论研究,都注重与社会、国际接轨,开发出了适应社会发展新要求的课程,共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8]。

三 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多元型社会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1 “校企”相结合的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校企”相结合的学习共同体的形成,特别是对于职业院校的精品课程来说,教师个人还应具备“双师”素质,不断通过到企业锻炼、参加工程实践、开展科技服务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并要求从企业、工程(企业)单位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听取他们的意见,把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新技术、新工艺引入教学、融于教学。[9]学校、企业之间这种联动,使学校得到了最及时的信息、调整了教学方向,企业也得了最需要的人才,给企业带来了利润,双方在相互学习和交流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双赢”。

2 没有年龄和职业限制的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以精品课程为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你的年龄有多大,彼此之间可以就课程以内或课程以外的很多内容进行讨论,平等对话。在当前这种文化趋于多样化和综合化的社会矛盾中,谁都有可能成为解答问题的专家。

四 结论

目前,尽管精品课程的建设对高校师生、高校建设以及整个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和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但建设本身所存在的问题更值得我们去审思和改进,比如:学科之间发展不均衡、对课程缺乏持续的关注、使用率不高、页面设计零乱等等,如何让精品课程建设更规范、更合理,我们提出了如下一些相应的策略。

1 设定限制,使各学科均衡发展

无论是校级、省级还是部级的课程评选,应该给每一门类的课程设定一个底线,比如国家精品课程有12大门类,各门类建设很不均衡,光工学和理学两大类就占评选结果总数的近一半,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恶化,在总体目标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每年分配给各门类的数量要合理,这样各类课程就不再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好的能做得更好,稍微弱项的学科也能尽力做好。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按标准进行,同时不要一味的只追求数量而无视质量,使精品课程真正达到“精”的程度。

2 增加课程的使用率

其一,淘汰部分已经评选出来的精品课程。每年在评比精品课程时,应首先关注被评选出来的精品课程的使用情况,对于内容不及时更新、点击率低、无法打开的课程考虑删除,把这个空缺让给正在评比的课程。让被评选出来的课程有种忧患意识,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其二,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或者教师、学生的大力宣传,让更多的人来了解精品课程,以发挥精品课程的最大优势。

其三,增强互动。教师需要持续的关注课程,留意学生的留言,不要让如留言板、师生互动、互动交流、主题讨论等版块成为一种“摆设”,让课程真正的“运动”起来。

3 建立立体化教材之间的链接

课程内容以立体化教材的形式呈现,教材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比如:在PPT呈现主要内容时,应该与这节内容相关的的课程大纲、电子教材、课后练习、视频课堂等进行超级链接,让学习者只要点击,就可以轻松进入,方便学习者使用。

4 设计统一的课程页面

根据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对于课程模块的规定,设计一个统一合理的课程页面,其中设置一专栏,让各高校有自我发挥的余地。这样,一方面,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花在内容的填充上,使课程内容更加充实;另一方面,学习者能够更方便的进行学习和反馈,快速的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同时,当学习者在打开精品课程导航网站时,随便点击一门课程,就可以直接进入该课程,从而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1][4] 周丽.精品课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6-8.

[2][5][8]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号]1号.[DB/OL].

[3] 李国友,梁弘秀,曾派兴.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热中的冷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4B):73-76.

[6] 张勇、尹秦、邹毓文.浅谈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个问题[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4-15.

精品课程的课程特点篇7

关键词:精品开放课程;公安大学;公安高等教育;开放共享

2006年以来,国家先后启动实施“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均将优质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布局和重点支持,具体表现为“十一五”期间的“精品课程”和“十二五”期间正在实施的精品开放课程(包括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以下简称公安大学)为代表的全国公安院校紧紧抓住国家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共享和信息化深度整合应用的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公安部党委“三项建设”(公安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整体部署、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意见、新世纪首次全国公安教育训练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推进公安类课程建设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管理支持、应用支持”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积极的建设成效。梳理、总结和反思公安院校关于推进精品开放课程的实践,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相关院校信息化条件下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探索,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服务于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公安院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综述

精品课程建设是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及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背景下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并发起和实施的一项重要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就其源头而言,它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网络课程建设的继承和创新,并可以溯至国外以MIT为首的院校群自2001年起发起实施并迅速发展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ER Movement),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资源开放共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开放课程是原有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在资源的展示和利用形式、资源的丰富程度,信息技术对交互、测评和管理的支持等整合应用方面有了新的进步。优质、开放、共享、交互、创新、基于网络、大规模、整合应用等,成为精品开放课程令人瞩目的标签,也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和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整合的重要特征[1]。

近年来,精品开放课程的“部级—省级—校级”三级资源共享体系已经形成,课程数量不断增加,类型不断丰富,综合影响不断扩大,以点带面、示范共享的思路得到充分体现,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开展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建设的常态。除了作为主体的高等学校精品课程之外,还基于和部分企业(如微软、IBM等公司)合作建设特定领域的精品课程。公安部2006年起启动了公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教育部自2007年起推进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丰富了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模式、覆盖领域和影响范围。精品开放课程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资源建设方面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和资助、自上而下为主推进实施、倡导较高质量标准、超大规模的分级分类布局、强调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综合应用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实践。当然,在精品开放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不足,例如课程重申报评审、轻教学应用,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率不高,重视课程内容结构展示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使用需求、缺少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版权保护机制不完善等,受到一些专家的批评和诟议。

公安院校的精品开放课程是全国精品开放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公安部有关业务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进下,公安院校全程参与了国家的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实践,其发展和实践也经历了全国精品开放课程的完整过程。为加强公安教育训练基础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训练水平和培养质量,公安部于2006年启动了公安部级精品课程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行业领域发起和实施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6—2010年共立项建设100门公安部级精品课程,其中本科层次课程59门、专科层次课程30门、民警训练类11门。为此,公安部划拨专款资助课程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00余万元。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公安院校共建设部级精品课程58门、省部级301门、校级精品课程近千门。其中,公安部级精品课程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杠杆作用,承接并有力推动了部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和建设,也极大调动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2012年,国家启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以后,公安部因时而动,及时启动了新一轮的公安部级精品开放课建设规划,就课程建设、资源共享和教学利用等方面提出指导性要求。

近年来,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发展迅猛并且成绩明显,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获准设立,极大提升了公安教育的学科地位;34所公安院校中已有本科院校22所(含筹建1所),本科院校的数量和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相应的,推动公安院校的分类布局、准确定位、转型发展、提升质量、突出特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当前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发展的主旋律。公安大学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公安部直属的公安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其它质量工程建设在全国公安院校中走在前列。学校建设了部级精品课程8门,占全国公安院校部级精品课程约1/7;建设省部级精品课程(北京市和公安部)25门,占全国公安院校省部级精品课程数量约8.3%。另外,学校还立项建设了校级精品课程54门。本科教学工程启动实施之后,学校获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2门。这些精品开放课程除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开放之外(例如爱课程网、网易公开课频道等),全部课程还通过公安专网向全国公安机关开放,正在全国公安院校的教师研修、公安机关高级警官培训、公安实战部门的民警培训中发挥实实在在的辐射作用。

二、“五位一体”加强公安院校精品开放

课程建设

从具体组织实施流程来说,公安院校的精品开放课程和其它的各级精品课程基本相似,以年度为建设周期,按照“先期建设-择优推荐-匿名评审-网络公示-建设立项-授予称号和拨付资助资金-质量监控和完善提高”的线性过程组织实施。结合公安行业有关课程及其内容的特殊性和安全性考虑,在课程建设和开放共享方面也采取了必要措施,确保资源的安全保密、开放共享。这里以公安大学“五位一体”的实践做法进行简要说明。

公安大学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将高质量的课程建设作为加强教学建设的核心环节来推进。自2003年以来,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经历了初建阶段(2003—2005)、快速发展阶段(2006—2008年)、提升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三个阶段,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新一轮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十一五”期间各级精品课程总结验收工作。为抓好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学校采取了“政策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管理支持、应用支持”五位一体的举措,形成了课程建设的整体合力,推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大发展。

(1)政策支持。为加强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学校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专门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重点规划。出台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建设目标、过程管理、资助奖励等措施,提出在课程组教师参与职称评审、教学名师评选、教学成果评选、岗位聘任等方面均作为资格准入或加分条件。这些举措后来在公安部组织的高级技术职称评审、教学名师评选和教学成果评选中得到进一步贯彻,极大调动了有关单位和教师的积极性。有关单位均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建设的重要方面进行安排和投入。

(2)技术支持。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对信息和网络技术支持均提出了较高要求,是课程建设和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体现。课程的网站建设、运行、维护、更新和教学录像制作等均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让教师从技术支持的压力下解放出来,专心完成课程设计、成果提炼、教学准备和教学应用等擅长的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学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引进并部署精品开放课程和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投入资金建设了高质量的课程录像演播厅,课程建设全过程得到了学校网络信息中心的技术支持。课程组也积极吸收教学设计专业人员就课程整体优化设计提出建议。

(3)资金支持。学校落实国家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率先投入资金加强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做到资金支持先行一步。学校为每门校级精品课程资助3万元,课程获得北京市、公安部和部级精品课程资助资金后,再按比例配套资助。充足的资金支持,对于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教改研究、教学调研、教研交流,以及课程案例库、试题库、专题资源库建设等建设活动提供了充分保障。

(4)管理支持。教务处作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管理职能部门,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专项管理、过程管理。安排专门同志负责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做好申报组织、政策解读、材料审核、技术咨询、推广交流,确保重点布局、特色引领、竞争性遴选、逐级推荐、示范共享的指导思想得到贯彻。充分发挥学校和各学院(系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对申报材料的学术性、教学性、系统性进行审核;吸收公安实战部门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和效果评估,突出课程的实践特色;依托校保密委员会有关专家进行内容的性审核,对数据、案例、录像、课件等进行重点把关,评估其公开范围和公开程度。

(5)应用支持。精品开放课程的价值一方面在于资源的优质聚合,另一方面在于资源的共享应用、成果转化。提高资源的知晓度,提高资源的可获取性,提高资源和应用需求的结合,是提升资源共享价值的重要方式。学校以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课程建设成果转化,在教学研究立项、教学成果评选等方面优先支持,有的课程成果进入了高级警官培训专题,有的课程成果在开办的公安院校师资培训班上进行展示和共享。各级精品课程已经用“五个一流”的质量标准和特色,发挥了对于全校课程建设的示范作用,成为课程建设的亮点和排头兵。近年来,随着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数量不断丰富,浙江警察学院已经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经校学术委员会审核的校外精品开放课程列入在校生的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公安大学等学校也在加强通识课程建设方面积极引进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等优质课程资源。

从实际效果来看,公安大学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成效明显,形成了具有公安特色的三级课程体系,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优质课程资源,确立了精品开放课程的质量标准,促进了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理论方法的应用,锻炼了一批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师资队伍,积累了推进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经验。从课程资源来看,精品开放课程突出实训和实践教学,不少课程还建设了试题库、案例库、课程档案,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基于公安专网的资源共享较好解决了资源的适度开放与内容保密的关系,有力服务了构建公安“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的需要。这是学校多年来精心培育、建设和积累的结果,彰显了多年来重视和加强课程建设的成绩,为深入推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公安特色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公安院校深入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面临的挑战

当前,信息化条件下的课程建设日新月异、不断创新,微课建设(WeiKe)、慕课建设(MOOCS)、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快速发展,正在掀起一场信息化、多元化、个性化的优质资源建设、共享、应用和创新的风暴。传统的课程建设经历了精品课程开放建设的洗礼,实质上是经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课程教学不断深度整合和应用的考验,既体验到技术的强大功能和传播能力,也面临着增强资源的互动性支持、导航性支持,增强对学习过程个性化需求支持程度,提高对不同学习风格学习者的适应程度等挑战[2]。

精品开放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课程建设和质量提升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就某一门课程来说,内容需要不断创新、丰富和更新;就某一个专业或学校来说,要不断扩大和壮大各级课程体系,形成逐级推进、逐级提升的更新机制。重要的是要形成基于课程自身内涵式发展驱动的自我可持续机制,在教学理念、课程团队、教学资源、成果转化等方面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还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解决好来自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挑战。

笔者认为,未来高校课程建设的信息化程度将不断提高,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应用,更加关注学生“学”的需求和对“交互”的支持,更加强调学习过程的灵活性、移动性和个性化,更加强调突出学生的参与主体作用,并呈现出更多的混合式教学的特征。随着慕课实践、翻转课堂等新实践,学生将不仅局限于本校校园中,会扩展到课程信息系统中的“注册学生”,其年龄分步、地域分布、学习背景等也会更加多元。这是未来高校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将面临的重要挑战。

就公安院校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来说,对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形态和生态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变化,在研究上、实践上的准备还不够充分。如何适应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出的要求,加强课程的公安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性培养,解决好实战导向、需求导向、过程导向、问题导向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体系和实践环节相结合的问题,是未来公安院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相应的,加强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建设和教学应用的研究和探索,建立课程的培育机制、准入机制、质量管理机制、过程考核机制、档案管理机制等全过程支持机制,促进课程转型升级尤其是原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并促进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不断创新基于精品开放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是公安院校下一步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龙,周效凰. 中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模式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2010(4).

[2] 王龙. 开放教育资源的社会化分析[J]. 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1(7).

精品课程的课程特点篇8

论文摘要:精品课程在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实践经验,本文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等多方面阐述了第二军医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情况。

精品课程建设是指在高校中打造出一批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制度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教学队伍建设、优化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并通过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促进带动更大范围内同类课程的建设。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使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能顺利、有序地开展,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J。本文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结合本校教学实际情况,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对医学精品课程建设地思路、模式和方法进行了探索,以期使精品课程建设真正起到以点带动面的示范作用,不断提高全校信息化教学条件下的教学质量。随着信息化教育的优势逐步显现,以及军事训练网等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精品课程建设也受到了军队院校的高度重视。我校从国家精品课程的内涵和要求出发,根据军队医学院校的办学特点,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精品课程建设采取了相应策略和措施。

1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教学队伍的综合素质

教员队伍是推进现代教学的主导者和推动者,承担着资源采集、课程编排、内容传输的任务,其教育理念、信息素养及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效果。

在创建精品课程过程中,我校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培养教员树立现代教育的理念、提高教员驾驭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学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员参加岗前师资培训、不定期地组织鼓励教员参加各种信息化教学集训、经常性地开展课程建设经验交流等教学活动。从学历和技术素养上为课程精品化提供了师资保证,逐渐形成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及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

2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目标的实战实用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是精品课程的主体部分和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医学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具有严密的理论内涵和庞大的理论体系,因此更要强调科学性、前沿性。教学内容应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诊断与临床相结合、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现状与前沿相结合。结合教学大纲,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策划和设计。例如在分析和规划《临床心电图学》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我们按照部队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情景性和整体性特点,从贴近部队、贴近实战的原则出发,全面修订和更新整合了课程内容我们在坚持基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同时,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医学临床教学组织的方法。如临床见习实习带教、临床查房,增加医学教育学的实用性。

3改革考核机制,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精品课程的考核体系应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基础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因此在课程考核时,采用了理论与实践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和成绩评估方法。

在考核内容上,针对现代医学发展迅速的特点,在教学中以基础理论为基点,临床实践课为重点,以培养目标为落实点,坚持知识和能力并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方式上,采取了多元化考核模式,课程考核改变了以往的理论,操作考核的模式,改为由理论考试30%,操作技能考核3O%、平时作业2o%,平时技能训练20%四部分。

这种多元化考核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平时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很好地训练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掌握程度,极大地提高了精品课程的教学质量。

4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是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灵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只有通过精心地教学设计和严密地组织教学、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手段才能使课程更具智能化、个性化等特色,从而使得课程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中,我校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手段,注重学习环境的建立和问题情境的设计,使学生在交互的学习过程中建构医学的知识体系。具体措施如下:①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加大全英语教学力度。目前,我校对于校级以上优秀课程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了双语教学。②精简课堂讲授内容、增加实验课时数,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实行40分钟课时制,要求教员课堂上要少讲、精讲,着重引导学员理解问题和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③实行主讲教员负责制和本科生导师制。积极推广以探究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鼓励广大教员运用讨论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

5创建网络环境,提升教学资源的整体效率

根据教高[2007]1号文件精神,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就必须构建运行机制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实现精品课程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为教学营造一个立体化的网络教学环境,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我校构建与规范了包括网络教学应用系统、教学试题库系统、数字音像档案系统、媒体资源库、流媒体教室、实验室中心等,为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建设及应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和保证,如图1。

军队医学院校的教学更应强调教学实践环节,重视演示实验、综合性实验,依托设备精良的实验中心和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教学实验设备。但是,由于军队院校的特殊性决定其校园网不能直接接入Internet,所以军队院校普及和推广网络教育课程,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适应军队特点的教学模式及环境,努力创造安全可靠、界面友好、操作简便、互动性强、工具齐全、资源丰富的网络环境。

6完善教材体系,提高精品课程的质量水平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因此要提高精品课程质量,就必须搞好建材建设。在选择和编写教材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办学特色、生源特点,课程定位及知识体系等方面的情况,紧密结合国际相关学科进展及发展需要,选择最先进、最权威的优秀教材,编写充分吸收最新科研成果的资料。

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我校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内容的融通和联系,编写医学相关专业的讲义和教材,以适应不同层次教学目标需要,确保了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开放性、先进性、综合性、实践性,为创建精品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教学内容的精品化提供了保证,如图2所示。

除了选用国家重点教材和选用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外,还自编了相应指导教材、实验教材和配套的教学辅助材料等,并逐渐形成由多媒体课件、课程网站、试题库及纸质课本等多层次的立体化教材体系。课程体系调整和立体化教材体系的整合很好地解决了医学范畴的课程多、内容多、名词多、形态结构多异,学生普遍感觉难学的问题,进一步从根本上促进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7完善评估机制,促进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规范课程建设管理、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力保证。教育部在教学评估、教学名师奖、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评选等工作中,已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成果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为保证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及可持续发展,学校本着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采取了切实措施。

建立严格的评审程序。学校设立专门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小组,在每次评选精品课程之前,科学地制定有关评选文件,明确规定申报条件、申报要求及评审程序。

完善健全的监督机制。为使精品课程建设有序进行,学校采取了切实的教学监督机制。通过阶段性验收和定期检查来保证课程的质量、组织专家组对立项课程的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中期检查、通过课堂教学评估广泛听取学生意见等多种形式,促进师资队伍的发展和完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学校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对获校级以上的优秀课程、军队优质课程,国家精品课程予以一定的配套经费。逐步形成了以精品课程为龙头,带动并建成了一批辐射性强、影响力大的课程,从而提升本科教学质量,营造一种以培养优秀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氛围。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持久性和长期性。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与特色,立足现实,从战略的高度和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树立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把课程建设深入到整个教学活动和课程体系中去,以创建精品课程为突破口,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从整体上提升精品课程的质量。把着眼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融人先进的教学理念,采取科学的教学模式,提出适合自己的应用实施策略。

上一篇: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 下一篇:文学艺术基础常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