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7:36

文学的艺术特征

文学的艺术特征篇1

关键词:文学翻译;美学价值;艺术特征

在英语文学翻译中追求美学价值和艺术特征,不仅是对原著负责任的表现,同时也是对文学爱好者和读者负责任的体现,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无论是美术领域还是英语翻译领域都在逐步的追求美学价值和艺术特征,所以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征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不断的研究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征,才能更好的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一、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

(一)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

美学是一门经典并且充满美感的一门科学,以研究美的本质特征和美的价值意义为主要目的,美学将人们对现实生活中,认识和评价标准作为出发点,研究人的审美追求和现实生活评价。美学主要针对的是对艺术的研究,但是美学不单单只是对艺术的表面现象进行研究,而且还是对艺术的本质,更深层次的内涵进行相对应的研究,具有深刻美学价值的本质问题。美学价值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进行转移,美学价值以客观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二)英语文学翻译中的艺术特征

艺术特征可以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精神层面,艺术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者是文化价值实现的一种形态,可以把艺术特征与宗教、哲学以及伦理等方面并列;其次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比如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等,最后就是活动结果层面,艺术最直接的表达形式就是艺术品的诞生,艺术品不仅强调了艺术的客观存在,而且艺术品的存在是通过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能够直接表现出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欣赏者便可以通过艺术欣赏来满足自然的审美需求[1]。

二、美学价值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无论是英语文学作品还是其他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独具魅力的闪光点,形成的美学价值也各不相同,在英语文学翻译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在文学体裁的翻译上,不同的文学作品创作环境不同、有不同的文学意境,更能够给人不同的美感价值,在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翻译后具有极其深刻的美学价值的作品是能够引起读者广泛共鸣的,能够体会到作者在写这篇文学著作时候的情感,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也是英语文学翻译中美学价值中体现的一个方面。

英语文学翻译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学价值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文章的整体韵律方面,在英语文学作品中诗歌翻译这一方面,整体韵律显得更为重要,韵律可以保持诗歌的整体节奏感,给人一种意境美德的感受。英语文学作品给人们呈现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题材各式各样,所以不要轻易判断一部英语文学翻译作品是否真的具有美学价值,而是先要看看,英语文学作品在翻译后是否原文相吻合,内容是否准确,才能考究英语文学翻译作品的真正美学价值。

三、艺术特征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一)艺术特征的表现手法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对英语文学的翻译过程中,经常会用到比喻、排比、抒情、双关等艺术手法,这些在我国的艺术作品中很常见,利用这样艺术手法来进行翻译,能够有效的体现出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美学价值。艺术手法的运用建立在对原文的彻底理解和透彻分析上,从而才能达到所要求的翻译效果,英语文学翻译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文学翻译的艺术特征,这种艺术特征在英语文学翻译中就成为一种表现手法。为了在英语文学翻译中满足审美的需要,就要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映客观现实,保证形象的高质量传达,把握住翻译时的语言控制,处理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在英语文学翻译中表现艺术特征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发挥原文特色,不能因为翻译后导致原文内容意思改变,这就对读者在阅读时造成了一定障碍,不仅不能传达原文中所表达的艺术风格,而且对原文作品以及作者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2]。

(二)追求艺术特征在英语翻译中起重要意义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至今的文化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而且文化交流方式也不在局限性,出现了多种文化交流方式,文学翻译则是文化交流中最根本的一种方式,也是最直接的一种文化交流方式。文学作品翻译能够直观的了解国外文化,其中所体现的艺术特征对以后的文学作品翻译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文化翻译作为文化交流方式的一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在文化交流中也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要充分了解各国之间的文化背景和异域风土民情才能有利于我们做好英语翻译工作,并且利用各种艺术手法去表现原著作品的情感,突出它原本的特色和真实的内容,把握好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不仅能够促进中西方乃至全世界的文化都能够进行很好的交流,而且能够尽情的体现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差异和文化背景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却是能够促进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所以要想上英语文学翻译中体现美学价值,比较合理地运用其艺术特征,结合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文化背景,将英语文学翻译做好,对文学事业的发展不仅有着极其重要的发展意义,而且对翻译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0(08):55-57.

文学的艺术特征篇2

【关键词】规范性;形象性;趣味性;激励性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

一、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

但是,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学,讲起课来或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或文白相杂,不伦不类。因为这种语言只会使学生觉得晦涩而难以理解。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夹杂着方言,教给学生的不是规范的普通话,致使学生长大之后由于各种需要不得不为语音的不标准而烦恼。 因此,教师的语言要规范,要学会使用普通话。

二、课堂语言的形象性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用听众如临界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风趣。鲁迅讲课,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先生的《春》,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使教学语言格外形象、精彩。

三、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作为一个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规范性和形象性是不够的,每天一堂接一堂40分钟的课,对于生性好动、好奇的中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便只有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我曾听同事说,她听过一节语文课由于老师的语言平平、毫无生气,使前一节课还生龙活虎的学生一下像被霜打了的茄子,所以,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只有声情并茂、和谐动听的语言,学生听起来才舒服悦耳,津津有味,才能在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盎然。

幽默的语言很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教师在授课中,还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话语。这样便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竞选州长》一课时,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纽约州长见到马克・吐温后,极端仇恨,说道‘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防弹轿车的钢板是最坚固的,我手枪里的子弹是最锐利的。’马克・吐温听了微微一笑:‘先生,我了解的跟你不一样啊!我说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呢?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样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刺破它长出来!’”这则小故事的引述,使学生忍俊不禁,其心境明显处于愉悦状态,在一阵轻松的笑声中感受、了解、把握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

但另一方面,要注意含蓄式的幽默与粗俗、哗众取宠式的幽默或挖苦式的“趣语”是不同的。后者只会弄巧成拙,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样,“喧宾夺主”式的过多打趣也会因影响了知识的传授而引起学生反感。所以,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注意一个“度”。

四、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课堂中,教师每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这正是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如“你真棒!”这样简简单单一句评语,会使学生信心大增,特别是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学生。这样就激励了被提问的学生,使他有了进一步思考的信心。学生有这样一位老师和风细雨地鼓励和引导,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

文学的艺术特征篇3

[关键词]视觉艺术设计;民族特征

[中图分类号]J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0-0083-03

一、视觉艺术设计中民族特征的由来

民族是人类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一般说来,视觉艺术设计中的民族特征就是指这四个基本特征在视觉图形上的表现。

艺术家在塑造个性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创作环境以及所依据的创作理念,都深受其成长的生活环境及文化氛围的影响,因此同一地域的艺术家们因生长环境中文化的大同小异,其创作也免不了带有一定的共性,这种共性最终会扩大并形成为全民族的文化精神。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民族文化精神,于是也就有了民族特征这一概念。

每个民族,由于不同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必然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习惯、道德、思维、价值和审美观念,因而形成民族独有的特征。视觉艺术设计中的民族特征主要表现在设计文化的观念层面上,它能直接反映整个民族的心理共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环境形成不同的文化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们的视觉艺术风格。

当然,视觉艺术中的民族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设计是民族的,也是时代的。在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该民族的设计会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这是因为设计首先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民族各个时期的设计文化的叠合及承接,是以不同时代现实的物质社会为基础,是传统设计文化的积淀和不断扬弃的对立统一,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对立统一。

二、视觉艺术设计中民族特征的体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造就不同的民族特征。譬如,日本视觉艺术设计中的民族特征主要体现在美学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的“日本化”设计风格,它具有静、虚、空灵等传统的东方韵味特征。德国视觉艺术设计受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设计风格的影响,它的民族特征主要体现为设计趋向理性,重点在简洁、直接,注重可读性,与德国严谨务实的民族特征相吻合。意大利的设计风格受其民族特征影响,其设计形式注重人的个性、情感和心理的表现,美观灵活,充满意式幽默,这是在“文艺复兴”的文化底蕴下形成的民族特征。中国视觉艺术中的民族特征是含蓄、传神表意、以意代形等,这是儒学文化等传统意识形态造就的。

日本的视觉艺术风格继承了日本文化中肃静、悠远、清雅与柔和的民族特征。“雪”“花”“月”和“物哀”等是日本自然美学观念的精髓,也最常见的设计题材,通过对这些具备强烈民族特征的图像的设计,表达人们对自然之中稍纵即逝的、纯洁的、伤感的事物的喜爱。在色彩方面,日本的视觉设计运用 “白”“青”等素简、清淡之色较多,他们喜欢自然事物及植物的原色和水的清纯无色,这是因为日本民族把自然事物的色彩也赋予了美学和文化学的意义。在视觉艺术设计中,这种独特的民族特征就表现为一种图像简单、不完整、破损和以物寓意的设计风格。

德国的视觉艺术设计具有非常悠久的传统,德国是现代设计运动的发起国之一,它的视觉艺术风格趋向理性风格,严谨、精致、务实是德国视觉艺术设计中“非凡”的民族特征。在德国视觉艺术设计中,设计师的思维极其广阔,不拘一格,比如一些设计师常常会利用很平常的书本、灯泡与铅笔等素材,将其组合、分割、拼贴,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思维手段表现强烈的意念追求,进而演绎出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深刻寓意的新视觉形象。

意大利视觉艺术设计师非常善于从“文艺复兴”的丰厚文化底蕴中吸取营养并使之与自己的设计完美结合,20世纪50年代的后“实用加美观”原则让他们的设计有个性、自我的风格。除实用之外,设计师的思想、追求、和幻想会被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使他们的设计别具一格,更加出众。总的来说,意大利视觉艺术设计中民族特征的核心是人的力量;抛弃低劣的人性,恢复、高扬明晰的审美的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是意大利设计追求的美好境界。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拥有一套自成体系的世界观与思维方式。中国文字、工艺品和许多人造物,都有自己的独特形式,这些独特形式,即民族特征,是我们祖先在几千年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可以说这些都是中国的“形式专利”。它所蕴涵的文化精神与现代的视觉语言相结合,能够创造出一种既有民族文化特征,又有当代视觉效果和审美意味的新风格。例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借用了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并使用了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结构形式,反映出厚重的文化底蕴,而凤与凰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又体现出现代视觉语言的特色。中国2008北京申奥标志,其形象以传统的吉祥造型“盘长”为基本构架,这种造型源于佛教“八吉祥”之一的“盘长”造型,在民间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心心相连,事事如意”之意。可贵的是,设计者还加入了时代的设计形式,对“盘长”的造型做了出人意料的夸张设计――运用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断意连”的写意手段,使其“静”态之形变为动态之像。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国结”“运动员”和“五角星”三种意蕴的结合,其形象可以说是生动自然、寓意深刻。整个标志既洋溢着吉祥之气,又有运动意味,体现了民族特色。

三、视觉艺术设计中民族特征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进,视觉艺术设计日益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之一。这种发展的趋势必然导致各个国家设计的民族特征逐步减弱,甚至可能被国际特征取而代之。虽然国际性的设计可以带来传达上的方便,但是,如果缺乏民族性的设计,缺乏生动性和多元性,那么视觉传达设计可能会走向刻板、高功能化、理性化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意识,就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因为民族的才是国际的。在全世界视觉艺术设计日益趋向相似的时候,有一些设计师开始关切设计的个性,关注设计中的民族特征。中国有着五千年的优秀文明史,这个文化资源宝库为我国视觉艺术设计提供了最宝贵的参考和借鉴。在现代文化趋同的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以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学会深刻地理解和继承民族文化,站在本土文化的立场上进行设计,同时在与国际设计广泛的对话与交流中积极地吸收其精华,不断地发展壮大自身的民族特征,打造中国式的视觉形象,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视觉艺术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莫里斯・德・索斯马兹英国设计基础系列:视觉形态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4]万剑,李兴远略论吉祥图形――“盘长”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J]宁波学院学报,2006(6) [5]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文学的艺术特征篇4

〔关键词〕地域特征环境艺术设计内在联系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各地域的文化逐渐交融,丧失了其本身的独特性。当地域文化失去了其原本的特征,完全沦为融合文化的附属物,文化的多元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丰富的文明也就消失。究竟如何看待地域特征与地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和重点。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对地域特征的内涵进行了阐释,明确了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分析了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域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对策。

一、地域特征的内涵

地域是一定时空范围内人类活动客观载体,不论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还是人类的社会活动,都建立在这个载体的基础上。总的来说,地域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其一,区域性。当我们要界定一个地方的时候,我们就会用到地域的区域性特征。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人文事件,都存在于一定的时空内。其二,人文性。主要指的就是地域文化特色,其建立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上,是人类独特智慧在区域地域在全体上创造而生成的一种内在属性。其三,综合性。提及地域人们会联系到很多事物,单一的要素难以构成整个地域空间。为此,我们在看待地域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其综合性特征。

本文所指的“地域特征”并不是指一个地域的具体特征,地域保罗广泛,不可能全然作为研究对象。本文的地域特征是在对地域前两个特征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也就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将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称为地域特征,不但具有地域的典型性特征,也将研究的范围缩小,使本文具备了研究的条件。下文所设计的地域特征也为“独特地域文化”的内涵。

二、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在联系

地域特征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联,相互影响。地域文化是在地域开发、创造、适应的基础上产生的,本身就带有卓越的人类智慧,将其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不但符合当地的文化土壤、精神追求,也能够使设计方案更具可行性。通过对区域内地域文化的整合所产生的设计方案能够更好地满足地域发展的需求。可以说,只有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才能真正符合地域发展的核心需求。而环境艺术设计活动,本身包括了对地域文化的发觉、总结、升华,并直接作用到地域,使其成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对地域文化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环境艺术不但是人们美化环境的措施,也是区域的人文审美、艺术发展的催化剂。总的来说,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地域特色文化是环境艺术设计灵感产生的源泉,环境艺术设计也丰富了地域文化。总的来说,环境艺术设计本身也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因为有了环境艺术设计这个形式,地域文化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三、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地域特征凝聚了区域的特色文化,是一个区域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标志。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实现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建立在地域特征基础上的环境艺术设计,不但具有深厚的物质文化底蕴,也具有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内涵。而将这两者融汇一炉的环境艺术设计,不但具有更深厚的审美底蕴,还具有更为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赋予环境艺术设计相应的社会属性,能够使其更好地与地域特色想合,这对环境艺术的深层次、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优化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环境艺术设计形式指的是环境的行装、色彩等内容。将地域特征引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能够将地域性文化内涵、表征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当这种直观的地域性环境艺术表达被人们接受之后,必然会加深其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增强环境艺术的表现力。总的来说,地域特征不但可以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氛围产生影响,还可以将情感融入设计中,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价值与艺术表现力。

3、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内涵。环境艺术设计内涵,除了设计构成的要素外,还包括设计的结构。通过地域特征的引入,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可以得到进一步丰富。所谓的内涵就是设计的深层次印象。设计者在对地域文化的吸收和转化过程中,本身就接受着地域文化所包括的内涵。这种内涵不但包括物质的内涵,还包括精神的内涵。将这些地域特征所包括的内涵,引入到设计中来,不但可以影响设计的形态、含义,还可以影响设计的框架结构。站在环境艺术角度来看,为了取得更好的环境艺术设计效果,加强地域文化的挖掘是必不可少的。也只有深入地挖掘地域文化的特色,才能更好地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四地域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地域特征的内涵、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等有了详实的了解。在实际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应用地域特征,需要采取如下对策:

1、搜集和把握地域特征。在实际的环境艺术设计中,素材的搜集和整理是基础。为了对这些素材进行有效的研究,就需要对地域特征予以搜集和把握。具体来说,也就是将地域的特色文化充分挖掘出来,去粗取精,将有用的地域文化元素归集,丰富设计的素材库。在确定了素材库后,设计者还需要对区域性的独特文化进行提炼,只有经过提炼的素材,才能在确保其地域性的基础上,更具艺术价值,对当地的文化起到传承和弘扬的意义。总的来说,搜集和把握地域特征,对地域性文化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根据地域文化素材设计的方案,也能够将地域特色、艺术内核表现出来,提升自身的艺术审美价值。

2、生成环境艺术设计元素。在对地域特征素材的提炼中,要不断加深对地域文化的理解,结合当地的历史背景、环境特色,将地域文化素材进行抽象、浓缩,使其成为设计元素。当设计元素形成后,设计者要将这些元素符号化,依托环境艺术设计理论、形式,使其应用到具体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只有经过这样的认识和转化过程,地域特征才能与环境艺术设计交融。部分地域文化素材是较为抽象的,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加工,设计者应该将其具象化,并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事件、精神思想等,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凸显出来。

3、创新环境艺术设计形式。为了更好地将地域特征与设计融合,设计者就不能拘泥于刻板环境符号的利用,而应该深入把握地域文化,搜集更多的可用符号和文化。设计者要加强对地域文化现象的把握,深化地域文化的内涵,挖掘地域文化的本质。应用地域文化符号,并不是直观的模仿,而是设计理念和内涵的渗透。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的环境符号予以创新,并站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促进地域文化的符号化,使其更好地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融合。通过环境符号的创新,不但可以促进传统环境符号理论的发展,还能加强对地域文化的开发,对区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设计者要加强对地域文化特征、本质的把握,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形式予以创新,引入更多符合地域文化符号的设计理念、形式,将地域文化的特色表现出来。

总结

本文主要阐述了地域特征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地域特征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进行了剖析,分析了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并提出了地域特征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对策,以期有效地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经验,提高环境艺术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钱丽竹.符号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表征解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14).

[2]何礼.论环境艺术设计及其个性化[J].艺术科技,2014(01).

[3]孙天骐.论环境艺术专业人才的美学素养[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

[4]唐姊茜,李静雯.基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分析[J].门窗,2014(10).

文学的艺术特征篇5

【关键词】艺术歌曲;创作;本土性特征

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植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借鉴了西方音乐创作的基础上,与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了良好的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创作。本文主要对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的本土性特征进行分析。

一、音乐创作中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由于各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民族文化特点直接决定了其音乐艺术风格,因此,中国艺术歌曲作为在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背景之下产生的音乐艺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直接决定了中国艺术歌曲创作要具有本土性特征。中国有着特定的传统文化背景,这就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含蓄性,并在农耕文明发展背景下,有着对自然的敬畏和依恋,因此,决定了中国艺术歌曲在创作中有大量的“借景抒情”“寄情与景”等内容。中国艺术歌曲中的歌词也主要以音乐性、文学性相融合的诗词为主,这些都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例如,在作品的表达过程中,能够发现虚实相生、互相呼应的表现形式,这是作品的一种有效的处理手段。而《大江东去》正是借鉴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虽然歌曲创作者使用了西方的作曲技巧,但是古诗词为其赋予了一种意境上的美感。在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使得中国艺术歌曲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征的中国艺术歌曲创作。

二、音乐创作中音乐语言的使用具有民族化特点

音乐语言的民族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运用了我国传统的音调和民族和声五声调式,并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歌曲创作风格,这样的风格直接体现了本土性的特征。我国的很多艺术歌曲突破西方大小调以及较为传统的功能和声创作模式,通过我国传统音乐的调式体系,使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其次,作曲家以具有中国色彩的旋律为基础,对西方浪漫派和印象派的和声语言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旋律与音调和声,这样才更加符合中国大众的审美需求,并且具有极强的色彩和情感表达能力。此外,中国的艺术歌曲在创作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民歌进行了改编,或将其以伴奏的形式出现,能够使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呈现更加鲜明的本土性特征。

三、音乐创作中结构的安排表现出特有的意境化

中国的历史文化十分悠久,其中人文精神与西方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是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的,其本身就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本土性特征。作曲家在艺术歌曲的创作过程中,在伴奏编配、歌词含义、曲式编排、情感表达、结构布局、作品内涵上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歌词的内涵与伴奏进行巧妙结合。在艺术歌曲的创作过程中,伴奏与歌词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因此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同时对二者进行构思处理,使歌曲内容与时代精神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并使伴奏与歌唱、音乐语言与歌词之间达到协调。(二)歌曲的整体布局与所要表达的情感具有一致性。创作者在进行歌曲的整体布局和结构安排时,为了表达特定的情感,会改变传统的作曲手法,将本民族的审美特性与西方创作技法相结合。音乐则主要跟随情感走向进行延伸发展,这样形成了具有本土特征的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形式。(三)将人文内涵隐藏在歌曲编排中。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不仅表现了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和表现形式,也将人文内涵隐藏在歌曲编排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能够在歌曲高潮处将作品隐含的情感爆发出来,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很多艺术歌曲在创作中都会根据作品内容对歌曲编排、曲式结构进行调整,这是为了将人文内涵与歌曲进行紧密结合,更好地体现出中国艺术歌曲的本土性特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的创作形式。这不仅是对国外先进的音乐艺术文化的融合,更是对我国艺术歌曲本土性特征的认同和发展。因此,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必须要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上进行创作,以不违背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在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段中进行合理选择,使其能够符合中国听众的审美需求,使艺术歌曲具有鲜明的本土性特征。

作者:郭杰 单位:商洛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娜.浅析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J].美与时代(下),2011,(11):79-80.

文学的艺术特征篇6

[关键词]电视艺术,特征;元素

电视艺术是一种新潮的综合艺术,它的科技含量之高,技术制作之精,人文内涵之深,受众面积之广,是任何艺术品种都无法比拟的。对于它的特征,过去已有不少论著从各种视角、各种层面、各种高度予以论述。但是,迅猛变革的当今时代,为电视艺术增进不少的变化元素,形成许多新的特征。本文从科技性、多元性、人文性、创新性四个方面审视和探讨电视艺术的新特征,为电视艺术提供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双重参照系。

一、科技性

电视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因此,科技性便成为它首要的艺术特征。或者说,它是科技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综合,科技含量之高,比其他任何艺术都更加明显。

从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BBC)首次播出一场歌舞电视节目开始,电视艺术已走过72年的历史,在72年间,它由最初的黑白电视经彩色电视(1954年美国首播),到现在电子传播中以声、光、电为主的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从整体上说,科技性是它的生命和灵魂。

作为同时传送声音和活动图像的电子技术,在发送端,摄像机把图像发出的光信息,即图像上各个画面上亮暗、色彩不同的光点,逐点、逐行、逐帧转换成相应的视频电信号。再通过微音器把与图像相关的声音(语言或音乐音响等)转换成相应的音频电信号,这些信号载荷在高频载波上,经放大后由天线辐射出去,电视接收机再将收到的电信号依次逐点、逐行、逐帧与发送端同步地还原为亮暗、色彩不同的光点,在显像管的光屏上再现出来。同时扬声器产生原来的声音。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卫星传输系统、有线电视等相应的高新技术。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利用全数字压缩技术发明的数字电视,其清晰度更高,效果接近35毫米的电影。

与此同时,电视还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紧密结合。形成电信、电视、电脑的“三电合一”的新特点,构成统一的电子信息网,即信息高速公路。此外,如电视机中的背投电视机、液晶电视机、等离子电视机等等,也都充分显示出其科技性特点。

由此可见,科技性是电视艺术的首要特征,这一特征又是它处于高科技的21世纪的时代特征。

二、多元性

电视艺术融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一炉,集许多艺术特长为一体。它本身即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多元性是它另一大重要的艺术特征。这种多元性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 涉及学科的多元性,

电视艺术所涉及的学科,是十分众多的,其中主要又可分为两大类。

(1)工程技术类。其中主要包括电子学、电学、声学、传播学、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信技术、系统论(又含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集合论、自动化理论、对策论、决策论等)、工程论(又含工程设计、工程测量、工程器材、工程图学等)。其中有许多学科都是新兴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更加体现出多元性的特点。例如系统论,就是系统科学与哲学的交叉理论,或谓二者之间的中介理论。

(2)文学艺术类。

电视艺术涵盖了文学中的戏剧剧本、电视剧本、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种门类,并涵盖了艺术中的戏剧(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小品)、电影、电视剧、音乐(声乐、器乐)、舞蹈、曲艺(相声、二人转、鼓曲、评弹等)、杂技、魔术、艺术体操、水上芭蕾(花样游泳)、冰上芭蕾(花样滑冰)、时装表演等等。

2 艺术体裁的多元性,

电视艺术作为电视中的艺术,其本身的艺术体裁,也呈现多元性特点。其中主要包括: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专题文艺节目、电视文艺谈话节目、电视娱乐节目(如游戏类、益智类、真人秀)、各种TV(如MTV、舞蹈TV、相声TV等)。每一种体裁本身,也呈现多元性特点,形成“大多元套小多元”的格局。

3 从业人员的多元性,

(1)制作人员的多元性。电视艺术的制作人员,包括编剧、导演、演员、主持人、舞美设计人员(布景师、灯光师、化妆师、音响师、烟火师)、舞蹈设计、武打设计、作曲、演奏员、指挥、摄像师、录音师、剪辑、场记、制片主任等等。

(2)参演人员的多元性。电视艺术的参演人员,既有各种艺术形式的专业演员,又有各种艺术形式的业余人员,既有中国人,又有外国朋友,可谓来自五湖四海。其参演人员数量之多、构成之复杂,称得上是各种艺术形式中之最。

(3)传播人员的多元性,电视艺术的传播人员,包括导播、各种工程技术人员等等。

由此可见,多元性也是电视艺术的重要特征,而这一特征也是它处于多元化的21世纪的时代特征。

三、人文性

人文指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因此,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电视艺术,也必然以人文性为其重要的艺术特征。

具体而言,这种人文性又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 服务对象的群众性,

电视艺术的服务对象,充分体现出群众性的艺术特点。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把服务目标定位在广大人民群众上面,并以收视率作为衡量电视艺术节目优劣成败的重要标准,从题材、主题到样式、风格,都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与审美习惯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电视连续剧《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恰同学少年》、《亮剑》、《历史的天空》、《闯关东》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之作,又如一年一度的央视春晚,也是这方面的品牌。

2 服务范围的普及性。

电视艺术借助电视机的大普及,使许多艺术由“旧时王谢堂前燕”,最大限度地“飞入寻常百姓家”。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电视机有4亿台,按家庭为统计基数,已高达70%之多,“用户超过3亿,电视观众12.38亿。”

3 服务手段的便捷性,

电视机的方便性,使平民百姓足不出户即可以在家中观看各种电视艺术节目,实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电视传播的快速性,可以使许多电视艺术节目和晚会现场直播,即使是电视剧,也具有制作周期短、成本相对较低等快捷性特点。这种便捷性,实现了电视艺术服务手段的“多功能”――文艺娱乐功能、新闻信息功能、休闲享受功能、益智增趣功能、社会教育功能、科技咨询功能等等,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实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尤其值得强调指出的是,电视艺术把节目的选择权与评论权交给受众,频道与节目的收看,受众自己说了算,而且可以边看边评论,成为艺术的“主人”。这比起电视初期观众仅以受教育的面貌出现,主持人与观众无法交流与互动的局面得到了较大改观,由此可见,人文性同样是电视艺术的重要特征,而这一特征同样是它处于人性化的21世纪的时代特征。

四、创新性

1 艺术思想的创新。

电视艺术的创新同所有的艺术创新一样,首先是艺术思想的创新,这就要求电视艺术工作者敢于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超越自己,要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离开创新,电视艺术就不能发展,甚至会失去生命,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电视艺术纪实性、政治性的特征比较明显,因为,那时候还有部分人对改革开放的意义,认识还不是那么清楚。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国力的空前增强,电视艺术思想不断创新,无论在思想与实践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8年初。我国南方冰灾的报道,5・12汶川大地震中的公开透明的纪实性报道,对地震灾民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对救灾英雄的讴歌报导面积之广和深,举世罕见。在极为成功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等一系列报导中,电视艺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开放务实的理念,报导的方式与手段,可以说是一次电视艺术创新的质的飞跃。新颖独特想象丰富的艺术构思是电视艺术成功的前提。而“东施效A”、“邯郸学步”、“现代克隆”,则永远与电视艺术无缘。

2 艺术样式的创新。

许多电视人,已创造出许多独特的电视艺术新样式,既充分发挥出电视艺术的本体特长,又以互动性吸引了广大电视观众,更使电视艺术成为培养艺术人才的摇篮,许多人通过走进电视,再走出电视,走进更广阔的艺术天地。例如央视的《星光大道》、《梦想剧场》、《非常6+1》以及“青歌大赛”、“超女大赛”等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代表。以央视二年一次的“青歌赛”为例,它由最初的两种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逐渐发展成民族、美声、通俗、原生态四种唱法,在表现形式上,由过去的单一独唱逐渐发展成独唱、二人唱、组合演唱多种形式,各种艺术形式交叉整合,并衍生出许多新的艺术形式,各种唱法色彩纷呈,牢牢地吸引了亿万观众的眼球,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大餐。

3 艺术风格的创新。

艺术风格指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它是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电视艺术的艺术风格的创新,主要包含两大内涵:

(1)电视台艺术风格的形成与确立。全国3000多家电视台,都在努力形成本特的艺术风格,如央视的博大精深、上海东方台的开放清新、黑龙江电视台的粗犷豪放、湖南电视台的活泼生动等等。都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取胜。

(2)各电视艺术栏目与节目艺术风格的创新。在传媒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传媒手段也由过去单一的报纸、刊物发展到今天的电影、电视、电子网络、手机短信、DV宣传等手段,竞争异常激烈和残酷。为求生存,求发展,全国各地电视媒体都以创立自己的品牌化栏目为己任,创办具个性化的栏目,打出自己的一片天下。例如央视“艺术人生”栏目的真情动人,电视剧《亮剑》厚重、深沉的历史积淀、电视剧《乡村爱情》的通俗喜庆等独特的艺术风格,都堪称经典与杰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品牌栏目是极具号召力的,而品牌栏目的创建,除了多种因素以外,最主要的还是艺术思想的创新,栏目创意的新颖独特与艺术风格的鲜明生动。

文学的艺术特征篇7

在甲骨文中,文字既是卦象、爻象,但同时也为物象、意象和道象。这充分说明,在甲骨文中,文字的线条,开始摆脱其单纯的物理线条意义,而逐渐被人赋予了某种超自然的神秘的艺术真美意义,它已经显现出了人与造化之间在冥冥之中业已存在着的某种神秘联系。当我们仔细地端详甲骨文,我们也惊异地发现,其中的文字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形象性特征,或者绘画性特征,已经具备了书法艺术的一切审美风格特征。正是它的存在和发展,促成了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在这一时期的逐步分离,并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使得它逐步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篆刻书法艺术。

仔细审视大篆的艺术创新和变迁之路,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大篆的最初形式,甲古文里边的线条变化是极富审美革命性的,它的文字线条,无论是点线的变化,粗细的变化,疏密的变化,急慢的变化,方折的变化,团块的变化,都已彰显出其作为书法艺术形式所应具备的成熟的审美形态特征。

甲骨文,恰恰就处在这样一个中国书法由线条装饰的表意功能向文字装饰的书法艺术功能过渡的重要阶段,它兼具线条装饰和文字书法的两种形态美。而这,也恰恰正是在甲骨文中,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它已具备了中国文字和书法“六书”亦即“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等造字结构规则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管是何种形式的甲骨文,诸如是刻在兽骨上的甲骨文,还是刻在龟背上的甲骨文,它们作为契刻文字,在传递出先民刻意追求的占卜、祭祀、记事等文化意义的同时,也明显地昭示着,它们作为比较严密的文字叙事系统,一样具备着书法艺术的审美符号系统的文化识别特征。尽管在甲骨文里文字符号的笔画多少、正反向背都不统一,但是,这些都不妨碍任何一个刻着文字的骨头和一片刻着文字的龟甲,最终都会成为一个具有完整艺术审美形态的书法艺术作品。显然,这也正是我们之所以能够从甲骨文中看到书法艺术作品完整艺术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仔细分析甲骨文的艺术创作及其审美表达,我们认为,它的书法笔画线条,已经呈现出了五大具有装饰性美学风格特征:

一是甲骨文书法中,其笔画线条装饰已经呈现出雄伟美的书法艺术美学风格特征。我们认为,这一种书法艺术美学风格的形成,应当源自于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间,由于受到武丁盛世的社会影响,这时候的甲骨文书法美学风格呈现出宏大、奔放、雄浑、伟岸的艺术审美特色,可以称之为甲骨文书法艺术发展历程中的审美雄伟期时代。

二是甲骨文书法中,其笔画线条装饰已经呈现出谨饬美的书法艺术美学风格特征。我们认为,这一种书法艺术审美风格形成,主要存在于祖庚至祖甲大约四十年间,因为这二人都是守成的贤君。所以,这一时期的大篆书法严谨整饬,基本承袭前期之风,墨守成规,创新极少。但是,比较明显的事实是,这个时期的甲骨文书法艺术作品,已经远远不如审美雄伟期时代书法艺术作品那般的豪迈,而是雄劲不足,坚韧有余;豪放不足,矜持有余;锐气不足,老成有余。所以,这一时期,也可称为甲骨文书法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审美谨饬期时代。

三是甲骨文书法中,其笔画线条装饰已经呈现出颓靡美的书法艺术美学风格特征。我们认为,这一种书法艺术审美风格形成,主要滥觞于廪辛至康丁之间的大约十四年间,在这个历史阶段,人们日渐颓靡,文风日渐凋敝,虽然甲骨文中依然还有不少刻写工整的书法艺术作品出现,但绝大多数作品一般都在其篇段开始之时,会出现错落参差的混乱现象,人们普遍浮躁,书法创作不再那么守规循律,而是呈现杂乱、萎靡、沉沦和稚拙等审美特征,再加上在这一阶段的甲骨文书法艺术作品中,错字屡见不鲜,因此,这一时期就被人们成为甲骨文书法艺术发展的审美颓靡期时代。

四是甲骨文书法中,其笔画线条装饰已经呈现出劲峭美书法艺术美学风格特征。我们认为,这一种书法艺术审美风格形成,主要来自于武乙至文武丁大约十七年间,由于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坚定有力,因而,这时期的大篆发展似乎呈现出中兴之气象。不过,由于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书法,往往在较纤细的线条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俊俏的装饰风格。因此,这一时期,就被人们称之为甲骨文书法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审美劲峭期时代。

五是甲骨文书法中,其笔画线条装饰已经呈现出严整美书法艺术美学风格特征。我们认为,这一种书法艺术审美风格形成,主要在帝乙至帝辛大约八十九年间,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书法艺术风格逐渐趋于严谨,审美风格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审美回归现象,它与审美谨饬期时代的书法艺术美学风格特征较为相近,只是这个时期的甲骨文,篇幅逐步加长,且线条装饰严谨过度,自由不足,早已无审美雄伟期时代那般的仪态挥洒审美气象。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其严肃端庄,因而虽然活泼不足,但是却无审美颓靡期时代那般的低迷社会文化病症。所以,这一时期,就被称之为甲骨文书法艺术发展的审美严整期时代。

参考文献:

【1】【2】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M】,郑州:和嫩美术出版社1994,3,(1):11、14.

【3】朱志荣、刘莉:西周金文书法的审美特征【J】,甘肃社会科学,2010.(3):53—55.

【4】唐兰:石鼓年代考【A】,现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6,(1):370、361.

【5】萧元:书法美学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6,(1);11.

【6】李建文.阮国杰. 以教育美学为基础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美学与校园文化及中国书法艺术. /news/view.asp?classid=0&id=8892.

作者简介:

王艳旗,男,1959年生。陕西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人事部部长,和谐中国书画院副院长,陕西省书协会员,西安市书协常务理事,西安于右任书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省书画人才研究会副秘书长,三秦文化研究会研究员,西安曲江美术馆艺术顾问,西安市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文学的艺术特征篇8

近些年来,高校思政教育已经成为了社会较为关注的一项话题,做好思政教育无论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还是对于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改善都具有十分巨大的价值,将语言艺术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能够使教育效率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也能够保证其教育效果。

【关键词】

语言艺术;高校;思政教育;作用

一、引言

良好的语言艺术能够保证教师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将语言艺术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同样能够达到这一效果,因此,高校必须提高对语言艺术重要性的认识,及其对思政教育的作用,这样才能保证思政教育效果能够得到更好的保证。

二、什么是高校思政教育语言艺术

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工具,在世界上广泛存在,而语言艺术主要指的是通过一系列手段,使语言能够更好的发挥其效果、达到更好的交流目的的一种艺术。语言艺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以汉语言艺术为主。大量的实践结果表面,将汉语言艺术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对于教育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这是由语言艺术对于语言精准性的特殊要求决定的。通过对语言技术的运用,教师可以使所说的每一句话均具有更加严密的逻辑性,这能够减小学生理解语言的困难,同时也就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中所要传达的思想。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语言艺术的特征

高校思政教育中语言艺术的特征主要包括科学性、贴近性、以及启发性三种,四种特点是支撑着语言艺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以下文章主要将其展开来进行了分析。

1、科学性特征

科学性是高校思政教育中语言艺术的主要特征。所谓的科学性主要指的是语言艺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需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要充分适应目前社会以及政治环境的发展特点,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语言的主要出发点与立足点,这样才能使其更加符合思政教育的要求,同时,利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手段,对于教育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也十分重要,因此必须得到教育部门足够的重视。

2、贴近性特征

除科学性特征外,贴近性也是高校思政教育中语言艺术的主要特征。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思政教育具有枯燥以及单调的特点,教育过程通产会通过讲座等形式来完成,这与当今社会高校学生发展的特点相背离,因此也就会导致学生缺乏对这一方面的学习兴趣,对于思政教学效果的提高十分不利。贴近性主要便是针对这一问题而提出的,高校思政教育中对语言艺术的运用需要充分考虑到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及交流的特点。例如: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尽可能地了解目前网络上较流行的事件,将其应用到具体教育中,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对于教育效果的改善十分重要。

3、启发性特征

启发性特征是高校思政教育中语言艺术必须具备的一项特征。所谓的启发性特征主要指的是教师要改变以往单纯的对思政文化进行灌输的方式,要尽可能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行启发,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有关思政方面的知识,这对于其学习效果的提高具有很大价值。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以身示范,根据思政教育的要求去做事,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行为得到启发,使其认识到规范自身行为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思政教学水平。

四、语言艺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作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主要手段,能否合理运用语言技术关系着教师能够很好的与学生实现交流,同时也关系着学生能否正确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将语言艺术合理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当中,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培养十分重要。大量实践显示,语言艺术的运用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非常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效果也就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由此可见,语言艺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教育者的学识以及语言水平。高校思政教育的枯燥性是导致学生对其缺乏学习兴趣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想要使其教学效果得到改善,就一定要将语言艺术渗透到教学当中。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博物馆以及历史纪念馆等场合,使其民族责任感以及历史使命感得到激发,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的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文章不难看出,将语言艺术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对于思政教育效果的改善十分重要。思政教育本身十分枯燥,如果延续传统的讲座等培养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不是十分高涨。语言艺术以其科学性、贴近性以及启发性的特点著称,实践证明,将其应用到具体思政教育当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于思政教育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因此值得被各大高校所关注。

作者:裴文翠 单位: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建欣.汉语言艺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J].语文建设,2015(24):25-27.

上一篇: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 下一篇:精品课程的课程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