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点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1:11

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点

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点篇1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60%以上的地市、近一半的县(区)和97%的乡镇建立了监管机构,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风险防控水平稳步提升。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今年蔬菜监测合格率达到96.2%,比去年提高O.2个百分点。

但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后,一个事实不容忽视:部分地区耕地和水体环境遭到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的污染,有害、有毒物质进入土壤不断累积。与此同时,局地滥用农药化肥甚至剧毒农药的情况也并不鲜见。两个因素相互叠加,近年来酿成镉大米、毒豆芽、剧毒农药蔬菜等各类农产品生产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面对部分地区已经出现的农田污染,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对受污染严重的耕地、水等,要划定食用农产品生产禁止区域,进行集中修复。

对此,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明年将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组织开展耕地土壤与农产品重金属监测调查,全面摸清南方重点省份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探索建立重点污染区域生态补偿制度。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农田污染情况尚未完全摸清,亟需开展周密细致的监测调查,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集中修复。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随着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产品数量已经不成问题,难在质量安全。要治理农业生产源头,实行标准化生产,严禁滥用农药化肥等投入品。

“控肥、控药、控添加剂,严格管制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这也正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力断污染物进入农田链条的具体举措。

韩长赋说,农业部将以农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为重点,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健全科学统一、与国际接轨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此外,还要推行生产全程控制和质量安全追溯,健全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制度,控药、控肥、控添加剂,对农民开展标准化清洁生产技术培训和法规宣传教育,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建立产地证明准出制度,强化与市场准入的衔接。

保卫农田安全,既要一手抓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也要一手抓执法监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韩长赋介绍,农业部将切实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深化专项整治和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加强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执法查处,保持高压态势,重拳出击、露头就打。

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点篇2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按照“政府负责,抓大促小,控制源头,综合监管”的原则,以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为方向,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管控为重点,以加快推进监管监测体系建设为保障,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二、主要工作

(一)推进农业标准化,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

1.全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发和利用特色、优质农产品地理资源,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标准化生产的龙头带头作用,以“三品一标”农产品基地创建为主线,不断扩大标准化生产面积和总量规模。建设好市蔡家渡果园场和玉皇顶果园场2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

2.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结合送科技下乡、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形式和手段,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培训、指导服务,使农民真正掌握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农业生产技术,为我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二)强化监测检验,完善检测网络体系建设

1.坚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积极配合省、市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定年度监测计划,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基地、超市等单位农产品的监督检测,全年计划抽检畜禽、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水产品等各类农产品样数782个(其中畜禽400个,蔬菜300个,果茶菌类62个,水产品20个)。在“国庆”、“春节”等重要节日,针对重点产品和重点地区开展监督抽检,依据监督抽检结果,及时查处问题产品。

2.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积极争取省市相关部门支持,加快推进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项目建设。依托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加强镇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督促生产基地、超市等设立自检室,指导开展自律性检测,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监控。

(三)严格制度建设,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1.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制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办法》的有关规定,自2013年5月1日起,全市所有农业“三品”生产企业和县级食用农产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生产的农产品,全面实行以有标准化生产记录、有产品自检或委托检验(检疫)合格证、有包装(农业“三品”,鲜活畜禽、水产品除外)、有标识(以下简称“四有”)为门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制度;对从事农产品购销的单位或者个人销售的农业“三品”实行以有包装、其它食用农产品以有标识为门槛的经营场所准出制度。建立规范化管理示范点,督导辖区内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生产记录、产品检测等管理制度。

2.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政办发〔2009〕72号)精神,全市所有批发市场、超市等各类市场主体销售的所有农产品,全部实行市场准入。各类农产品市场经营者严格查验入市的“四项”证明材料(产地证明、质量安全证书、产品检验合格证明、明确质量安全责任的购销合同),对不能提供上述证明的农产品一律实行“逢进必检”,严把市场准入关,防止不合格农产品上市销售。

3.实行农产品退市制度。对检测、检验出现的不合格农产品,依法坚决予以扣押并处理;同一产地的同类农产品在3个月内累计3次检测不合格的,自最后一次检出之日起6个月内禁止在检出地市场销售,并由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函告产地所在市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4.开展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在茶叶、食用菌、蔬菜、畜禽、水产等重点产业上建1~2个示范点,选择有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的、终端市场较稳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作为农产品质量追溯试点,逐步建立从生产到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

(四)开展专项整治,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1.加强产地环境检查。重点抓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及“三品一标”生产基地的产地环境调查和现场检查。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打击污染破坏农业资源与环境的行为,重点加强农业环境污染典型案件的查处力度,对重大案件进行曝光,切实保护农业生产环境。

2.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坚持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和属地管理原则,在春秋两季组织开展农资打假和打禁(禁用药物和非法添加物)专项治理行动,把甲胺磷、瘦肉精、孔雀石绿等禁限用药物的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等行为作为监管重点,切实强化农业投入品的源头控制。开展农资示范店建设,制定农资示范店经营标准,对农(兽)药、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实行市场准入许可管理,推行农资市场进销台帐制度、农(兽)药管理制度。

3.加强使用环节监管。大力开展农产品种植、养殖过程中的用药、用料检查,重点检查违禁农(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大力开展农(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技术培训,引导和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生产记录档案,严格把握农(兽)药安全使用间隔期,大力推广动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化学农(兽)药使用量。

4.加强认证标识管理。规范“三品一标”产品标识使用管理,组织执法人员对辖区内经营的“三品一标”产品标识使用情况开展2次以上专项清理和检查,严厉打击滥用、冒用“三品一标”产品标志的违法行为,维护生产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责任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全面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相关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生产经营者负第一责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体系。

(二)加强监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进一步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加强监管队伍建设,通过技术培训,努力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严格信息制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和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工作,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透明度,扩大消费者知情权和监督权,严防因未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或因不当报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四)积极开展宣传培训。结合“3.15”、“12.4”及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活动,根据生产实际,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示范与观摩相结合、课堂与田间地头相结合、各级各类新闻媒体与部门培训相结合,全方面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意识,增强全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五)加强部门协调合作。市农业、财政、工商、商务、药监、质监、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点篇3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措施;成效;对策;云南陇川

中图分类号 f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292-02

民以食为天,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因而是现代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农药使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保障,也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然而,由于生产上农药的不科学使用,农药残留已成为我国农产品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给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2]。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维护公众健康,国务院2006年11月1日起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范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为了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风险评估和监督抽查有依据,国务院2012年6月13日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2-4]。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要是以投入品使用监管为主,从源头上净化食品安全,重点督导基地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重点是农残检测,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技术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措施。

陇川县地处北纬24°8′~24°39′,东经97°39′~98°17′,国土面积1 931 km2,全县人口17.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98万人;境内有景颇、傣、阿昌、德昂、傈僳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长期以来,陇川县一直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对农资经营户规范管理,以“农资经营示范店”、真假农资辨别挂图、农药安全科学使用技术培训、真假农资辨知识培训等让优质农资进村入户技术措施。经过多年的监管和整治,蔬菜农药残留综合超标水平逐年下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着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提高农药科学合理化管理水平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近年来,陇川县结合当地农药使用风险实际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农资市场监管、农残检测、降低农药使用风险培训等绿色防控措施,降低了农药使用风险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0年陇川县被列为云南省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县。通过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宣传培训和农药安全使用示范点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并于2011年被评为云南省降低农药使用风险示范县。

1 陇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陇川县属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偏远边境地区之一,农产品质量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陇川县于2011年完成实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标志着陇川县农产品生产标准达到了无公害生产标准,投入品合理使用水平得到提高。陇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以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切入点,从“农田到餐桌”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步伐,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发展,为陇川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自2011年起,与上级监管部门鉴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农残合格率90%以上,要求2015年农残合格率达到95%以上。在陇川县的带动下,德宏州也做出了重大举措“质量兴州”,要求全州所有市县到2015年农残检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

2 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2.1 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2.1.1 产地及产品情况。陇川县有耕地面积32 723.52 hm2,根据陇川县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总体规划,剔除不适宜区及已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实际评价认定种植业产地26 202.46 hm2,粮经作物(水稻、玉米、蔬菜、西甜瓜等)产地11 487.8 hm2,茶叶生产基地1 606.67 hm2,甘蔗生产基地39 360 hm2,水产养殖基地面积1 033.33 hm2,畜禽(猪、牛)养殖基地包括5个规模化养殖厂申报5.2万头。

2.1.2 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重点推广农药安全使用、农药残留控制、病虫害生物防治、植保机械应用、平衡施肥、有机肥应用及地膜覆盖、塑盘营养袋育苗、沼肥综合利用等栽培技术。结合整体推进项目,陇川县统一制定了茶叶、甘蔗、粮经作物、蔬菜、水产、畜牧6个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申报认证产地认定,引导农民群众

学利用投入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2.2 申报绿色食品认证

从2005年起,陇川县开始组织申报认证绿色食品1个,每年申报数量递增,到2012年已经申报了20个。申报产品分别是白砂糖、茶叶、精米、食用笋等20个产品,认定面积9 066.67 hm2。

2.3 建立检验检测体系

2007年,建立县级农残检验室,加强监测人员数量,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派遣相关技术人员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和云南农业大学进行专业学习和培训,从而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2007—2012年开展了农产品农残检测工作,共检测蔬菜、水果品种逾80个、5 483个样品,其中合格样品5 127个,占93.5%,不合格样品356个,占6.5%。

2.4 加强农资市场监管

2.4.1 实施农药“登记管理年”和“市场监管年”活动。陇川县通过强化农药登记管理和市场监管,农药品种结构明显优化,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提高。2003年以来,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全面禁止了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完善了登记管理制度,相继开展了农药登记管理年和市场监管年活动。对陇川县农资市场全面实施6项新规,基本解决了农药名称乱、农民选药难的问题,农药品名逐步规范。针对陇川县农药市场经营状况,陇川县植保部门组织农资经营户集中学习了农业部2007年制定的《农药登记资料规定》《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等6项农药管理新规定。农民购药过程中看不懂、问不明、选不准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2.4.2 对高毒农药的替代。开展高毒农药替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落实甲胺磷等高毒农药禁用规定,实施高毒农药替代试验示范推广,成功地替代了一批高毒、剧毒农药产品,利用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成功替代特丁磷、氧化乐果等高毒农药。2008—2012年替代面积为45 533.3 hm2。

2.4.3 强化市场监管。通过加强市场管理,遏制了制假售假多、经营秩序乱的势头,农药质量合格率逐步提升。2007年标签抽查合格率占90%,不合格率占10%,标签合格率比2006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不合格率降低22个百分点。2008年标签抽查合格率占92%,标签合格率比2007年提高2个百分点。2009年标签抽查合格率95%,不合格率5%,2010年标签抽查合格率95%,确保了陇川县优质农资率。

2.4.4 加强宣传和培训。利用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会逢会必讲农药安全知识,改善了用药水平低、农残隐患多的状况,安全用药水平逐步提升。2008年以来,共培训从业人员1 080人,专题培训28场次。农药安全知识培训及科学合理农药技术培训625场次43 750人次。近年来,没有发生因农药残留引发的重大农产品安全事件,提升社会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

3 对策

2007年以来,陇川县根据当地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及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相关高毒农药的替代、农药登记资料规定等相关管理规定,积极组织和开展农药登记管理年和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及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方面的活动,同时还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坚持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

坚持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是做好农药管理,降低农药风险,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品种多乱杂、一药多名等问题,农业部门顶着巨大压力、克服重重困难,从完善农药登记制度入手,颁布实施了农药管理6项新规,有效解决了农药临时登记过多等长期困扰农药管理工作的难题,有力地推动了农药行业的健康发展。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努力形成农药管理工作的合力。同时,农药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必须加强协调、密切沟通、形成合力,建立农药管理的协作机制。

3.2 绿色防控

绿色防控是持续控制病虫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5]。目前我国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主要依赖化学防治措施,在控制病虫危害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病虫抗药性上升和病虫暴发几率增加等问题。通过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暴发几率,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而且有利于减轻病虫危害损失,保障粮食丰收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5]。

3.3 加强宣传引导

加强宣传和引导,树立通过绿色防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通过宣传引导,营造社会公众、广大农民和农药企业理解、支持农药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确保有效降低

农药使用风险,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4 结语

通过农资市场监管、农残检测、降低农药使用风险培训等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技术的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推广,有效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控作业风险,避免人畜中毒,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同时,还显著减少农药及其废弃物造成的面源污染,有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应利用绿色防控示范及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全面推广科学用药技术。举办科学用药技术示范田,主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优化集成农药的轮换使用、交替使用、精准使用和安全使用等配套技术,加强农药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普及规范使用农药的知识,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通过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一系列保障措施的实施,最大限度降低农药使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5 参考文献

[1] 颜景辰,颜廷武.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j].政策研究,2004(7):25-29.

[2] 鄢敦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703-15706.

[3] 李宏,李世鑫.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监管制度探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5):1045-1048.

[4] 杜国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立法研究[j].河北法学,2008,26(9):107-111.

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点篇4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控制;现状;特点;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0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312-02

近年来,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应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1]。

1 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控制现状

1.1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控制现状

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频繁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为此,欧盟专门制定了更加严格的食品标识与可追溯法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也要求在美国国内和外国从事生产、加工、包装或掌握人群或动物消费的食品部门,于2003年12月12日前向该局进行登记,以便进行食品质量安全跟踪与追溯。日本有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监督体制,包括对食品的生产、经营记录,保证了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追溯,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可以及时追溯到根源,从2001年开始,日本开始试行并推广农产品与食品的追踪系统。

1.2 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控制现状

我国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很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如《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溯源控制工作提供了保障。此外,农业部的“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实施的“中国条码推进工程”等,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的部分省市区都已经在开发与实施农产品的可追溯系统,如北京、上海、宁夏、山东、江苏等地[1-2]。

2 主要特点

追溯系统的数据主要来自4个部分,一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信息,包括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本情况等介绍;二是农产品生产环境(空气、土壤、水质)等化验信息;三是农产品生长过程中的管理信息,包括所使用的农药化肥等信息;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部门对农产品上市前的检测信息。采用严格的身份验证技术手段,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权威、有效。追溯系统的数据采集必须由具有数据采集资格的人员进行操作,对于所采集的数据进入追溯系统数据库则由质量安全部门进行统一审核。其特点:一是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农产品的生长环境、生长过程和检测机构的检测数据。能够唯一准确标志农产品的信息,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身份标记。二是市、镇、生产基地三级追溯系统应达到实时连接与监控,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部门的随时监督与管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实时准确反映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方面可以省去人工处理检测结果,避免人为将数据修改,保证检测结果和追溯结果的准确、公正和有效;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实施动态监控和直接获取检测、追溯数据。三是追溯系统可以满足当前农产品安全发展的急迫需要,为农产品上市前、流通和消费期间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满足消费者了解所购买的农产品的信息的要求。从技术上保证所购买的农产品是经过产品质量部门检测的产品,一旦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能够根据追溯系统追溯事故根源及相关责任人员,从而可以做到明白消费、安全消费的社会要求。四是可以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部门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管理和控制,引导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食品安全的有关标准和法规进行安全生产,预防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功能。五是满足农产品合格上市的要求,具有追溯功能的农产品不仅可以在进入国内市场上增加安全保障体系,而且满足当前国际形势对食品进入国际市场的要求,从而可以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开拓市场,带来更高的经济收入。

3 存在的问题

3.1 信息追溯难度较大

目前,农产品的信息追溯难度较大,主要是由于从事农产品生产的人们在对农产品进行销售时并不提供其相关的产品信息,使得处于供应链中下游的销售者和消费者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不能及时有效地向上追溯。

3.2 信息真实性缺乏监控

要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要保证农产品信息录入的真实有效性。目前,我国尚无有效的机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录入的信息进行有效监管,信息的录入真实性仅靠工作人员的诚信和自律,这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追溯造成一定的影响。

3.3 系统不兼容,造成资源浪费

目前,各个地区都在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建立了不同的追溯系统,但是由于各个地区建立的追溯系统不能够互相兼容,不利于信息的追溯与政府部门的监管,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3]。

4 建议

4.1 加强指导,提高信息传递意识

加大对农产品生产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宣传力度,提高其质量安全意识和信息传递意识,使其能够自觉地在进行农产品销售时附上该产品真实有效的生产信息,为日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提供信息源。

4.2 整合资源,实现数据互通共享

虽然目前各个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不同,但是其基本结构大同小异。因此,可对这些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进行不同程度的整合,建立1个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分拨中心,将各地、各种农产品的生产、销售信息均录入,使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都能在网上查询到农产品的信息,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2]。

4.3 强化质量,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

通过科技立项、拨付专项资金等方式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的开发、研制和整合,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在农产品生产中的应用。要加强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培训,既要培养一批能准确把握体系建设要点、推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人才队伍,又要形成一批能掌握追溯信息技术要领,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的专业人才队伍[4-6]。

4.4 完善制度,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提供法律依据

尽快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明确追溯管理职责,界定参与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加强追溯信息的核查,针对提供虚假信息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严厉打击失信行为,以保障追溯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结合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生产档案记录、包装标识、市场准入等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3]。

4.5 推行编码,推广农产品产地编码溯源制度

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溯源制度,实现产品安全信息的可溯源管理,实现快速定位、快速跟踪、快速反应,最大限度降低农产品安全问题可能带来的危害[2,7-9]。

5 参考文献

[1] 高云峰,任萃文.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研究现状[J].饲料博览,2011(4):19.

[2] 陈松,钱永忠,王为民,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现状与问题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1):50-52.

[3] 阮桂丽,赵爱鸿,王黎,等.青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2):73-75.

[4] 刘俊华,金海水.国外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的现状和启示[J].物流技术,2009(11):251-253.

[5] 周琼,曾玉荣,翁伯琦,等.台湾畜禽产品履历制度及其对福建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2009(4):42-46.

[6] 方海.国外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体系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7] 张利国.食用农产品生产者质量信息传递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0,23(5):53-56.

[8] 刘毓侠,于传宗.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6):1-2.

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点篇5

现将我区《2012年农业安全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点》下发你们,望结合本单位实际,遵照执行。

一、指导思想

2012年我区农业安全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省农业厅、市农业局、区食安委和区安委办的各项工作部署和“平安”创建的要求,深入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抓大促小、控制源头、综合监管”的工作方针,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狠抓农产品质量监督抽检,积极开展各项专项整治行动,着力加大农业安全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

二、工作目标

在全区建立50个农业安全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示范点,通过示范点带动以点促面,全面提高优质农资覆盖率,农产品检测合格率稳定控制在98%以上,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业安全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人民群众消费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区镇村三级监管工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区镇村三级监管网络,层层落实责任制,严格实施考核制度。根据《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区“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浔政办发〔2010〕96号),区农林局内设农产品质量监管科,各镇(开发区)农服中心内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站,各行政村建立农业公共服务站,并要求落实农技员、防疫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兼职人员1名。各镇检测设备已全部到位,2012年一季度要确保监测工作正常开展。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形成区镇村联动、高效运转的农业安全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监管机制,完善监管制度,落实监管人员,明确监管责任,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及农产品检测经费,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警机制。

(二)加强宣传教育,努力营造农业安全良好氛围

各镇(开发区)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以及宣传单、宣传展板、农民信箱、组织培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社区、集市、农村、基地,广泛宣传农业安全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普及农业安全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增强生产者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消费者的消费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大对动植物防疫、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同时及时公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和消费警示。为震慑制假售假不法分子违法行为,进一步净化农资市场,区农林局执法大队在“3.15”期间开展农资打假“绿剑护农”假劣农资集中行动,全面开展农资打假“绿剑”护农行动。并结合各级开展的“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联合工商、质监等部门全面开展农资打假“绿剑护农”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积极做好农业法律法规、农业知识的宣传咨询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努力营造农业安全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切实加强镇、村农产品质量监管负责人的业务知识培训,着力提高业务能力,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

(三)加强监管监测,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012年,我区将继续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整治行动,突出水产品质量安全等整治重点。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禁物农业投入品,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积极探索农资连锁配送机制,全面推行农资经营台帐制和索证索票制,严厉查处打击违法生产、销售、使用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行为,将农业投入品监督抽检合格率稳定控制在90%以上。积极开展初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和生产环节监管及动物防疫工作;组织农产品的监测监控,建立检测制度,实施定点定期监测,指导督促企业自检,认真配合上级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严防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原则上对全区规模以上基地鲜活农产品上市前都要进行抽检,确保全年种植业农产品检测合格率98%以上,畜产品检测合格率99%以上,水产品检测合格率98%以上,杜绝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四)加强技术指导,努力提高标准化生产程度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实际和“抓大促小”的工作方针,在全区创建50个以上农业安全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点,重点加强指导,推行标准化生产,完善台账记录。各镇(开发区)和农林局局属各科站要深入基地,加强技术指导,规范生产秩序,督促完善基地生产台帐记录、投入品管理、有关票据管理、落实生产质量控制措施、生产操作规程、企业管理制度等有关软件建设,要努力完成年度“三品”目标任务,积极做好涉及有关镇的标准化示范推广项目、农技推广示范项目、科技示范场项目的实施工作,并积极申报标准化项目,积极做好有关项目备案工作。

(五)完善应急预案,做好农业安全应急处置工作

各镇(开发区)针对人事调整要及时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工作机构和应急处置机制,一旦发生农业安全突发事件,要立即响应、及时有效处置,确保不扩大蔓延,尽最大努力把损失和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和最小范围。在处置的同时,要在第一时间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上级部门报告。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要深入调查,认真分析,抓好工作整改。涉及几个镇的事件,相关镇必须相互配合,通力协作,积极应对,不相互推诿。要主动与媒体沟通,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正面宣传为主,进一步促进农业安全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开展。

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点篇6

关键词:果蔬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质量安全监控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对于食品消费需求也经历了从解决温饱问题向追求营养、健康、安全等高质量食品需求方面转变。然而,近些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依然时有发生,这已经引起国家、陕西省、西安市等层面的高度重视,均颁布了不同层面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政策文件[1]。然而长期以来,陕西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存在重粮食、轻果蔬的问题,导致陕西省果蔬质量安全方面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提出从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研究陕西省果蔬供应链质量安全策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及较强的现实意义。

1陕西省果蔬供应链质量安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陕西果蔬从其培育到消费者食用的中间环节较多,上游至化肥农药供应商、中间商、运输商[2],下游至超市、其他批发零售商之间环环相扣,其供应链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出现果蔬质量安全问题。陕西果蔬供应链涉及具体环节如图1所示。陕西果蔬质量安全管理要想实现质的转变,需要进行果蔬供应链的全程质量控制,并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因此提出供应链视角下陕西果蔬质量安全监控策略研究,以便为陕西政府进一步完善果蔬质量安全监管政策提供参考[3]。

1.1监管机构不够健全,职责模糊,管理混乱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由于职能分工,陕西果蔬供应链各环节质量安全监控涉及省农业检验检测中心、环保、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标准化等诸多部门,各职能部门之间虽有分工但依然存在较严重的管理交叉问题,职责权限不够清晰,力量分散,协调困难,因此表现出弊端大于利处的负面效果严重[4]。同时,相关专业机构设置落后等问题致使陕西果蔬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效率始终保持止步,“监控真空”现象时有发生。

1.2果蔬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够完善,检测技术支撑不足

陕西果蔬质量安全的监督保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完善的果蔬质量安全检测体系[5]。虽然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但果蔬农产业检验检测由于检测体系不够完善、技术支撑不足等原因,依然对于产地及消费终端监控力度不够。根据陕西省果业中心委托映潮科技大数据监测,2020年上半年陕西水果网络零售额45.15亿元,同比增长57.03%,排名仅次于山东,位居全国第二[6]。由此可见,近些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在农业的不断渗透,各县市水果(周至猕猴桃、大荔冬枣、临潼石榴等)销售方式从以传统线下销售为主转变为线上销售模式后,销售方式的转变将导致陕西省果蔬供应链生产源头与消费终端安全监控问题更为突出。

1.3果蔬生产经营缺乏统一组织经营导致源头控制把关难度较大

陕西果蔬流通的主要途径为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从事果蔬经营的大部分为规模较小的主体,其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缺少龙头企业引领,导致陕西果蔬市场呈现出“多、小、散、乱”的经营状况,进而使得已有的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很难发挥其组织作用[7],同时也阻碍了陕西果蔬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此外,陕西果蔬供应链上各利益主体存在仅追求短期利益,不注重果蔬绿色品质要求而忽视果蔬质量安全问题。

2供应链视角下陕西省果蔬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对策及建议

陕西果蔬质量安全监管问题表现在诸多方面,质量安全监管是一项需要运用系统论观点和系统工程方法来解决的艰巨任务,需要从多方面、全方位、深层次考虑和分析[8]。针对陕西果蔬质量安全问题,各监管部门都做出相应对策加以应对。果蔬供应链的各环节在供应链系统中相互作用、互相牵制,对其质量安全的监管也因为供应链上各环节环环相扣而产生不同的效用。其中,果蔬供应链的各环节连接着果蔬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打造健康、绿色的供应链有利于保障果蔬质量安全[9]。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针对陕西果蔬质量安全监管措施主要体现在生产环节的源头管理和流通环节的过程管理两大方面。

2.1生产环节的监管措施

(1)积极建立陕西果蔬生产资料监督机制,加强生产源头控制。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加大对于果蔬生产过程中所需生产资料(农药、化肥等)的监管力度,尤其是农药管理方面,积极推行高毒农药销售建档立卡管理制度。(2)深入推行县-市果蔬市场准入制度。陕西省相关农业部门应在各县市定点果蔬农产品批发市场(胡家庙蔬菜批发市场、朱雀批发市场、宝鸡市人民街果蔬批发市场等)建立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室,开展市场准入检测工作,将不符合安全质量要求的果蔬拒之于市场之外,把好市场入口关,建立陕西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协议准入制度[10]。同时,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区块链技术在果蔬供应链中的应用,实现陕西果蔬质量安全可追溯。(3)继续加大陕西果蔬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力度。突出抓好限制农药定点经营,同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严肃整顿,对有问题的经营企业严肃处理[11]。另外,继续加强供应链各环节安全生产检查、农药信息监测预警等工作,全面提升农药监管能力和水平,全力保障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

2.2流通环节的监管措施

在运输环节,主要监管措施有定点监测,在途检查运输果蔬的质量。但由于目前制度规范尚不健全,果蔬在途检查基本属于空谈[12]。另外,还应积极开展“绿色通道”优惠政策,继续完善果蔬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建设布局,提高果蔬物流运输效率与配送质量,完善果蔬销售渠道,严把果蔬销售关[13-14]。积极启动发展果蔬运销“绿色通道”渠道,切实加强对果农和销售商的宣传引导,在果蔬种植重点建立运输绿色果蔬配送站,实现销售渠道绿色畅通,同时积极开展冷链物流,保证果蔬质量过关。

3结语

在分析陕西省果蔬供应链质量安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陕西果蔬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可以采取的对策建议,通过积极启动发展果蔬运销“绿色通道”渠道,实现销售渠道绿色畅通,从而提高陕西省果蔬安全质量。

参考文献

[1]肖静.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保障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9.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陈小霖.供应链环境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7.

[4]王其藩.高级系统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5]陈琴.基于鲜活农产品连锁经营的物流商选择与激励[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1.

[6]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7]陈劲松.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概况[C]//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3:341-349.

[8]杨天和.基于农户生产行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9]周洁红,钱峰燕,马成武.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研究与进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4(4):27-30.

[10]王耀忠.食品安全监管的横向和纵向配置:食品安全监管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5(12):64-70.

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点篇7

食品安全卫生问题是指由食品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直接或间接对人类生命健康及动植物安全构成危害的事实和潜在的可能性。涉及的内容不仅包括食品生产、养殖、加工、储存、运输过程的农兽药残留、病原体污染、放射性污染、重金属污染等问题,而且还包括类似疯牛病等致病因子以及转基因蔬菜、水果、粮食、油料等新生物资源食品可能对人类生命健康构成的威胁和影响。

传统的食品安全控制方法主要是依靠对最终产品的检验。因此,“批批检验”已成为出口食品沿袭多年的安全卫生控制模式。由于样品抽取的随机性和食品安全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初检合格的食品出口到国外再次检验未必合格,所以要转变工作方式,把食品安全卫生关口前移,对出口食品由单纯的产品控制逐步转向对出口企业自控体系的监督管理。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引导企业引入ISO管理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并提高企业产品质量,从而提升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工作。

本文以无公害蔬菜、水果为例,浅谈出口食品的安全生产及检验检疫工作。

中国是一个蔬菜水果种植和消费大国,种植规模和人均消费水平居世界之首。据FAO统计,2000年我国的蔬菜和瓜类产量为27834.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1.6%。据国内有关部门统计和预测,2002年我国蔬菜种植面积已达2.4亿亩,产量将超过4.5亿吨。我国用4.4%耕地创造的蔬菜年产值已超过3100亿人民币,仅次于粮食、蔬菜出口创汇总金额20.34亿美元,蔬菜出口顺差达19.67亿美元。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加入WTO,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明显加快,蔬菜水果生产迅猛发展,蔬菜水果在增加我国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产品出口量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谁的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谁就能赢得了市场。执行ISO9000将使客户对产品充满信心,是企业赢得市场的基础,事实上,ISO9000已被一些国外客户列为他们评定合格供方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客户确实需要供方具有一个良好和稳定的品管系统,而ISO9000能够客观地体现这种品管系统,获得国际认可的地位,客户就放心了。

根据ISO9000的管理要求,无公害蔬菜水果安全生产关键控制技术如下:

1 环境质量:生产基地的周边环境(方圆1Km内)无污染源(主要指无“三废”污染,尤其是无化学污染),农田灌溉水质、大气、土壤必须符合DB31/T252-2000中规定的要求。

2 农药使用:对病、虫、草、鼠、螺等有害生物必须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所使用的农药必须具备“三证”(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和生产批准证、执行标准号)。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农药使用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农药安全使用准则》执行使用时必须具备田间使用记录档案。如:病、虫、草害发生的种类与危害的情况,农药使用的种类;农药使用的剂量;农药使用的次数;农药使用的技术;使用农药人员的安全措施等。农药要有专人保管;农药要有流转制度;农药要有固定的安全存放地方(按种类存放并贴有标签);过期、废弃的农药要及时集中处理。

3 肥料使用:根据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科学合理施肥,推广使用有机肥,适当减少化肥使用量。所使用的肥料必须具备三证(生产许可证、肥料登记证、执行标准号)。所使用的商品肥料应符合有关国家、行业标准的要求;对于实行生产许可证、肥料登记证管理制度的肥料品种,必须使用获准企业产品,有机肥要充分发酵、腐熟。禁止使用城市废弃物、泥肥和磁化肥料。控制氮肥用量。使用情况必须具备田间施用记录档案。如:肥料施用的种类、数量、次数、方法等。肥料要有专人保管,肥料进出要有记录,肥料要有固定安全的存放地方。

4 管理:企业是否建立质量和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并层层落实岗位责任制。企业要有一名领导抓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管理,要有专人负责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与监督。生产过程的关键生产技术要有文字记录并立卷归档。

5 人员素质:所有人员均需理解安全卫生农产品的意义和概念,企业要有一支熟悉农艺、技术熟练的专业队伍,企业生产操作人员须经过专业培训、熟练掌握生产技术操作过程,并能遵守各项生产制度。

无公害蔬菜水果的质量标准与检验检疫:

一.质量标准是由一个指标体系构成的两个系统

生产基地环境检测共有29项。其中农田灌溉水指标9项,它们是PH值、汞、镉、铅、砷、铬、氟化物、氯化物、氰化物;生产加工水质量指标9项;大气指标4项,它们是总颗粒物、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氟化物;土壤质量指标7项,它们是汞、砷、铅、镉、铬、六六六、DDT。

产品卫生质量检测共23项,它们是砷、氟、汞、镉、铅、铬、六六六、DDT、甲拌磷、甲胺磷、对硫磷、辛硫磷、马拉硫磷、倍硫磷、敌敌畏、乐果、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百菌清、多菌灵、黄曲霉毒素、苯并芘、亚硝酸盐。

二.评价标准与检测方法

(一) 监测布点、采样和样品处理

1.布点原则

(1)布点要有代表性、连续性。

(2)布点的数量要求经济、科学,以少量监测点而获得最佳的结果。

(3)样品的布设要根据产地环境质量状况、主导风向而合理设置。

2.样品的采集

采集要求为代表性,典型性,适时性。一般在个采样小区内采取一个代表样品,由分布于4-10处,采取4-10个样品混合组成。常以梅花形、对角线、棋盘式和蛇形采样法等采集样品。

3.样品的处理

测定植物中易起变化的物质应在新鲜状态下进行分析,洗净、凉干、匀质后可放入-20℃冰箱保存。用干样进行分析的样品,应经过干燥以免发霉腐烂。干燥后去掉灰尘、杂物,粉碎后过40目筛网。

(二)监测分析方法按照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监测分析,质量评价标准采用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布的农牧食品中农药最低残留量的标准。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评价与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并不相同。后者如果某一项环境指标超标,并不意味着该环境下生产的农产品中这一项指标肯定不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而前者如果有一项规定指标不合格,就应视为该产品不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为此,我们认为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评价,在采用单项污染指数进行评价的同时,重点评价农产品的超标情况。

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点篇8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一、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总体状况

1.产品质量稳中有升,抽检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山西省从2004年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并开始实施例行监测计划。例行抽检由原来的省会城市太原,扩大到了全省11个市的生产基地,2007~2013年山西省蔬菜农残合格率处于平稳向好阶段,并一直维持在95%以上。总体来看,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呈现稳中有升、逐步向好的发展态势,产品质量有保障,消费安全可靠。

2.依法监管格局基本形成,监管体系建设任务艰巨

(1)法律法规逐步配套。《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相继颁布实施;《农药管理条例》《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农产品地理标识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和相应的强制性技术规范(即标准)跟进制定。(2)监管监测体系建设任务艰巨。省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成立于2010年,全省11个市农委系统从2010年开始,陆续通过编办批复成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其中在行政单位设立了10个,事业单位设立了1个。全省115个涉农县,有71个县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全省1265个涉农乡镇(包括涉农街道办)共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1086个,其中大部分没有开展工作。2007年以来,中央先后7批投资山西省建设县级农产品质检站96个。

3.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风险隐患依然存在

通过多年连续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取消了一批剧毒、高毒农药的登记,积极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六六六、甲胺磷等农药已基本禁绝,农药残留急性中毒问题得到遏制,违法违规使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禁用农药得到了很好的控制。2007年以来国家禁止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生产,农药残留急性中毒问题逐步得到遏制,从这些年执法检查情况看,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蔬菜农药超标问题依然存在。从超标农药看,蔬菜中克百威等农药残留还时有检出;从品种上看,问题较多的为豇豆、韭菜和芹菜等。二是产地重金属污染。大多数是由环境污染长期累积形成的。三是假劣农资。目前危害最大的是地下“黑窝点”和乱添加隐性成分,主要原因是农资生产经营小、散、乱。

4.安全要求越来越高,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解决

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在对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的同时,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转变,更多地考虑农产品是否安全、是否有益于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问题之一。一是分散农户的监管问题。目前全省共有700多万农户,其中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62.8万户,还不到全部的10%,组织化程度不高的状况很难短时间得到改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难度很大。二是分散农资经营体制问题。全省有农兽药生产企业139家,经营单位4709家,绝大多数为小规模个体经营,很多农民缺乏科学合理使用知识,容易出现投入品滥用、乱用的问题。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带来极大的困难。三是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目前2/3的县区农业部门没有建立专门监管机构;乡镇机构人手少、经费不足、执法能力弱的情况普遍存在,越往基层监管力量越弱,成为监管手段不能落到实处的难点。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宗作物油菜小麦等传统种植业面积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蔬菜、瓜果、苗木等休闲、观光农业。种植业化肥、农药大量的投入增加,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快速增长,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生活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和畜禽养殖业污染,已成为当前影响生态环境三大污染的源头。

2.农产品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认识不到位。主要是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还不强,诚信经营的意识还不够,缺乏必要的责任感;部分申报企业存在着重视申报、轻视管理的现象,产品通过认证后证书常常束之高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管理往往流于形式,从而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严重隐患。(2)品牌意识不强。农产品生产者品牌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品牌产品的带动作用,在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品”发展上步伐缓慢。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未能培育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3)农产品监测监管体系待健全。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标准不配套,农业标准覆盖率还不高,农业投入品主要是农药的使用难以完全监管到位;对无公害产地环境质量监管不力,缺乏系统的、动态的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控和有效的监管手段;由于目前大多数安全农产品产地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实行农产品生产档案制度,农产品质量溯源还不能真正付诸实施;缺少快捷的信息反馈和统计平台,难以及时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动态,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政府监管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脱节,难以实现实时监控;检测机构的仪器设备落后,检测经费严重不足;缺乏专业检测人员。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当前,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应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为目标,转变观念,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逐步建立管理、监督、应急、处罚、服务为一体的监管工作格局。结合实际,找准切入点和突破点,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体系,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加强组织保障措施,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放心消费。

1.加快体系建设,奠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基础保障

(1)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围绕农业生产急需,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使主要农产品在产前、产中、产后都有相应的标准来遵循,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2)加快完善农产品监管体系建设。建立省、市、县、乡、基地五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将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制度,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逐步对粮食、水果、干果、畜产品等食用农产品定期进行质量安全监测,加大对主要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监控,加强产地管理,分类指导,落实整改,促使监管体系成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有力手段。(3)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途径,加强认证产品的市场监管,同时加快农产品品牌化进程,大力培育名优农产品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抢占国内外市场份额。

2.强化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水平

(1)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能力建设。加大农业标准的宣传、培训、示范和推广力度,全面提高标准化种植意识和素质,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按标准化生产,加快建成一批高标准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建设。积极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加快实现市场记录可储存,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的追溯目标。把农产品产地环境控制、农产品生产管理、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市场准入等监管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从农田到市场全过程质量安全溯源监管能力。(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服务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服务指导,推行标准化生产,净化产地环境,强化源头控制,规范生产过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落实组织保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实效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强化和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组织保障措施。围绕四个环节实施监管,一是在监管主体上重点要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督促他们落实主体责任,同时带动农户依法依规进行生产;二是在监管产品上重点抓住本县、本乡镇、本村的主导产业,重点强化上市量大的“菜篮子”产品的监管;三是在生产环节上主要是抓农业标准化,推广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同时加强用药检查和生产档案记录管理;四是在日常监管上突出农业投入品,加强农资经营门店的检查,把住入口关,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进入本乡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大胆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新模式和有效办法,提高监管效率。积极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管理制度。

作者:李 源 申爱英 单位:1.长治市郊区农业委员会;2.潞城市农业委员会

参考文献:

[1]周进军.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形势.

[2]黄梦来.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1):33-34.

[3]王芳,郭晓东,杨丽杰等.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果实证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3):48-52.

[4]赵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探讨[J].食物安全,2010(1):49-54.

[5]智红涛.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2):18-21.

[6]章力建.进一步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几点建议[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6):12-15.

[7]李长健,罗洁,梁菊.关于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2009,28(5):114-118.

上一篇:唇腭裂治疗方案范文 下一篇:网络安全个人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