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1-01 17:13:32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篇1

1.1一般资料本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床位860张,病区37个;全院护理人员435人。床护比1∶0.51。本次研究选取妇科(床位30张)、儿科(床位40张)、内科4个病区(神内、呼吸、消化、心内分别为52张、40张、40张、84张)、外科4个病区(普外、心胸外、神外、骨科分别为40张、25张、34张、40张)共10个病区(共计425张床位)作为研究区域,住院1周(2013年3月12~18日)患者作为调查对象。10个病区的护士149人,均为女性,年龄19~45(28.74±6.50)岁。护士长10人,护士139人。学历:中专48人,大专78人,本科22人,硕士1人。职称:护士75人,护师43人,主管护师24人,副主任护师7人。护龄1~26(7.33±5.59)年。在编42人,合同107人。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普查的方法测算各专科不同护理级别患者护理工时。由护士长组织本病区护理人员对本病区住院患者1周所有操作项目进行测量。要求每名护士将所完成的操作项目的时间进行记录,填写于直接护理项目测量表、间接护理项目测量表,护士长负责核查与监督。

1.2.2计算方法

1.2.2.1间接护理时间

间接护理时间单位为“min/(例•24h)”。如果护理项目不是每天执行,则用测得的总时间除以间隔天数,其平均值即是间接护理时间。

1.2.2.2直接护理时间

按照护理级别测量每例住院患者操作项目执行时间。直接护理时间单位为“min/患者”。操作由1名护士执行,操作时间为实际花费时间;如果多名护士完成,操作时间则为实际花费时间乘以护士人数。

1.2.2.3以专科为单位计算各级别患者人均日护理工时

①各级别患者护理总工时(1周)=间接护理工时总和×该护理级别例数/患者例数(1周)+直接护理工时。②各级别患者例均日护理工时=各级别护理总量(1周)/各级别护理患者总数。

1.2.2.4以专科为单位计算护士日工作量

①日护理工作量=年护理工作量/365。②年护理工作量=各级别患者例均日护理量×各级别护理患者总数(1年)。

1.2.2.5护士人员配置

①护士人数=(日护理工作量/每名护士每日工作时数)×休息系数×机动系数(原卫生部人力编制常用计算公式)。休息系数=365/(365-休息天数)=1.4(休息天数=法定节日假+平均公休假);机动系数为1.2(原卫生部标准机动系数为1.2~1.4)。②护士人员配置=床位数/护士人数(计算所得)。

1.2.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2.1同一病区不同护理级别患者护理工时存在差异,应根据患者情况实施弹性排班

各专科一级护理患者日均护理工时显著大于二级护理患者(均P<0.01),这与不同护理等级患者的护理项目和内容不同有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自理能力及配合有关。而分级护理其定义则阐明了分级护理是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实施的护理。随着患者自理能力的下降,护理需求量增加。就一级护理患者而言,患者多是要求严格卧床或病情随时变化需严密监测,并且其大多数客观配合能力较二级护理差,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相对耗时,相应增加了护理工时。针对此情况,病区护士长应每日了解患者动态,根据住院患者的数量、病情等,合理安排护理人员。一方面落实责任制护理,保证护理质量,如三级护士管理3~4例一级护理患者,二级护士管理6~8例二级护理患者;另一方面,护士长机动调派二线班护士,使护理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应用,减少人力资源浪费现象。

2.2不同专科、护理工作量不同,应根据专科进行人员配置

不同专科、同一护理级别工作工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疾病种类有关,同一护理项目可因患者所患疾病不同而操作时间各异。有研究发现,同一护理操作在不同专科所需时间存在差异。此次研究根据一年各病区患者住院情况测算各病区日护理工作量,并测算出各专科标准人员配置。经比较,心内科、呼吸内科日护理工作量最大,妇科、心胸外科最小;妇科存在人员过剩现象,其余病区均人员相对不足。鉴此,若每个病区按照原卫生部颁布的床护比1∶0.4统一配备专科护理人力显然不合理,护理人员的配置应遵循“以患者为中心动态调整”的原则。即根据各专科护理工作量,结合护理人员年资、学历、职称进行人员配置,根据其不同的能力安置到相应的岗位。一方面,护理部根据各专科的实际特点、护理工作量统筹、机动调配不同数量及类型的护理人员,另一方面,各科室采用分层护理、“弹性排班”,最大限度合理利用人力资源,避免人员紧缺与浪费并存现象。

2.3各病区护士人员配置不足

除妇科外,其余病区护士标准人员配置低于实际人员配置。分析原因为:第一,护理工作量较以前有大幅度的增加。实施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以来,护理工作的内涵延伸、功能扩大、范围拓展,护理工作量逐年提高,护理人员的数量处在相对不足的状态。第二,护士辞职率高。由于重医轻护的观点普遍存在,护理工作虽逐渐被社会各界认可,但护士的社会地位及薪酬与同等技术水平的其他行业人员相比,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且,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职业,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过大,这种付出与得到不平衡也是护士辞职的重要原因。另外,护理人员晋升职称难。在本调查中,中专学历护理人员占了32.21%。而许多医院相关文件规定,“中专学历晋升护师需7年。学历只承认脱产学习取得的毕业证,国家自学考试、函授、业余在晋升中均不被认可”从而极大影响护理队伍中中专学历的人员晋升,挫伤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这种人员短缺,加重了在职人员的工作负荷,一方面影响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可能增加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影响护理质量。对策:从医院方面,首先,管理者应切实考虑临床一线工作需要,根据临床实际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加强人文关怀,为护理人员提供安全、愉悦的工作环境,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降低其精神紧张及压力;提高其待遇,尽可能消除付出与获得不相符导致的不平衡现象。其次,放宽对护理职称学历条件限制,取消“国家自学考试、函授、业余在晋升中均不被认可”的规定,考核重点放在业务技术水平上。这样有利于调动中专学历护士参加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稳定护理队伍。教育部门应加强以高中为起点的高职及本科以上的教育,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护理队伍整体水平,增加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自我价值感,而且,有利于护理人员晋升,增加其薪酬及福利待遇,减少临床护理人员流失。

3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直接测量的方法测算了不同护理级别住院患者1周的护理工时,为不同专科护理人员合理配置提供了参考,也可作为级别护理收费标准的依据。以级别护理为基础测算不同专科、不同护理项目的护理工时将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篇2

论文关键词 社区安全 安全设施 犯罪预防

在城市功能分区中,住宅区是非常重要的功能模块,其是城市人栖息之地,承载着城市人的家园,是人休息和娱乐的重要处所。社区的公共性和相对开放性特点为犯罪份子实施犯罪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社区内偷盗、抢劫等行为时有发生。社区安全问题维护事关人之基本生活环境的维护,是社会管理的重大问题。基于社区安全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实务界和学界纷纷展开了探索和研究,已有的经验和成果表明,社区安全设施的建设对维护社区安全和提高犯罪预防之绩效具有重要作用。

一、社区安全对犯罪预防之作用

(一)社区安全与犯罪预防之关系

犯罪预防是现代公安管理的重要内容。犯罪行为不仅归结于犯罪人自身好逸恶劳的本性或其凶残的本质,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生具有复杂的社会因素,犯罪人之教育背景、家庭情况及社会风气、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公平的实现情况等都影响着犯罪行为之发生。当然,作案环境的相对宽松亦是诱发犯罪的重要原则。而社区具有一定的私密性特点,政府对社区的日常管理事务很少介入,公安人员一般亦不进入社区巡逻。而对大多数社区特别是大型社区而言,基于为社区成员提供方便的原因,社区管理者往往不对进入该社区的人员予以严格盘查,从而使得外来人员可以较为轻易地进入社区。两方面的原因结合,社区自然就成为了犯罪行为高发的地带。基于此,强化社区管理,提高社区安全维护水平,当然就成为了预防犯罪行为发生的良好途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犯罪预防手段和措施逐步往前拓展,犯罪预防理论从强调及时发现和制止犯罪苗头到从注重根本上改变容易滋生犯罪的环境。这种情况之下,加强社区安全管理无疑是改变犯罪所发生的环境的重要手段,对促进犯罪预防绩效的提高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二)社区安全设施建设之必要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采用,大大地减少了人之劳动力的支出,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把人从体力劳动和重复的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物质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更新生产领域的技术流程,技术力量还渗透到了生活领域,为人们提供更为舒适和更为安全的生活环境。社区安全设施即是在此种背景下出现的,社区安全设施之建设,即是将安全技术领域的最新产品用于社区安全管理中,用以提高人们生活之安全度及其安全感。换言之,社区安全设施建设之必要性在于,一方面,这种建设适应了物质技术的最新发展,其能够将大部分投入到社区安全防护的人力资源从该项工作中解决出来以进行其他更有创造性的活动,因而代表了物质文明发展和人之解放的潮流;另一方面,社区安全设施建设还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社区安全防护工作的效率,改善犯罪预防的效果,进而维护社区成员之人身财产安全。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犯罪份子之犯罪手段也向高技术的方向发展。基于此,从技术设施上提高社区安全防护的水平亦是应对犯罪行为向高技术方面发展的需要。

二、社区中犯罪预防的新理念

(一)被动预防向主动预防转变

传统的社区安全防护是一种被动型的安全防护。如在九十年代之前,防盗门窗和围墙是主要的防护设施。但这种防护模式具有被动性的特征,其只能对犯罪人之犯罪行为予以消极地应对,而不能予以积极的制止。豍随着安全防护和犯罪预防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中的部分防护技术表现出了某些主动性的特征,如有些实体屏障本身增加了防入侵探测和报警的功能,这些安全防护设施在面对犯罪行为时并非消极地应对和承受、抵御犯罪人之侵害,而是主动发出警报以有效吓阻犯罪行为之继续进行。这些设施之应用,实现了犯罪预防从被动预防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二)人防、物防为主向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转变

传统社会中的社区安全防护主要以人防和物防为主。所谓人防,即是在社区中安排人员以定点值守、流动巡逻等方式加强对社区的控制,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物防则是指为社区和家庭生活区域设置实体屏障,从而隔断犯罪人与社区成员及其财产的接触,避免社区成员及其财产成为犯罪行为之作用对象。围墙和防盗门即是物防的典型代表。当然,物防设施仅有暂时阻碍犯罪行为达成其目标的效果,其不能根本上制止犯罪行为的继续进行,如果犯罪行为持续作用于物防设施,物防设施可能将不堪重负。所以,在传统社区安全防护中,物防必须跟人防相结合,人防中其中起着主要作用。而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防护技术,诸如电视监控技术、出入口控制系统、面部识别系统、住户报警系统等现代技术被应用到社区防护中。这些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并且与原有的人防措施和物防措施防相结合即产生了巨大的效应,大大提高了公安机关及社区管理者预防犯罪的绩效。

(三)网格化的防护

所谓网格化管理,即是指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责任网格,每个网格设置相应的管理员,由管理员综合管理社区安全事务,从而使管理员之责任得以明确。网格化管理把管理员派遣到各个风格区域中,提高了社区安全管理体系的反应能力,但这种方法将整体性力量化整为零派遣到个网格中,其削弱了事发网格管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豎因而,网格化的管理必须配置相应的巡逻机制和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之时避免削弱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平面向立体转化

传统社区防护方式是一种平面式的防护,在这种防护方式中,围墙成为了这种方式最主要的防护手段。即是说,在传统社区安全防护模式下,安全防护设施往往设置在地面,并以屏障的方式存在,通过屏障的设置而隔断犯罪人与犯罪对象的接触,从而起到维护社区安全和预防犯罪的效果。而随着安全防护技术和理念的发展,平面式的防护体系为立体式的防护体系所替代。现代防护系统不仅包括了传统的平面式的围墙和防盗门等,还包括设立在空中的电视监控系统和周界报警系统等设施,这些设施与围墙、防盗门、出入口控制系统等相结合,将组成一道立体的防护网,对社区安全予以全方面的防护。

三、社区安全设施建设提升犯罪预防绩效

基于社区安全防护实践及其理念的新发展,现代社会安全防护效果的实现和犯罪预防绩效之提高,当然需要从技术设施和物防设施方面对社区安全防护体系加以完善,建构严密的社区安全防护网络。

(一)技防设施

1.周界报警系统的建设

周界报警系统是安全防范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将社区与外界隔离的主要手段,俗称“电子围墙”,周界报警系统的建设将在社区地域范围内为社区成员建构一个相对封闭的安全空间。为提高社区范围内犯罪预防之绩效,有条件的公安机关或者社区管理者应当在在社区围墙上安置周界报警系统。常用的周界报警系统一般由红外线发射器、接收器和报警器组成。红外线发射器不间断对围墙周边发出红外线,当有异常情况发生时,红外线发射器所发生的红外线经反射后为接收器所接收,进而触发报警主机,报警主机并迅速将相关信息传送到安全管理人员手中,使安全管理人员能够快速做出反应,从而及时制止犯罪行为的进一步实施。

2.电视监控系统的建设

周界报警系统只能针对翻越围墙等异常情况产生作用,如犯罪份子不采取翻越围墙的方式而是采取乔装打扮的方式混入社区内,那么这道防线就相当于“马其诺防线”,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种情况之下,即需要其他防范系统对社区内部情况实行实时监控,这种系统即是电视监控系统。电视监控系统亦是安全防护领域中的重要设施,其通过摄像机及其辅助设备直接对重点区域加以监控,能够将该地区之情况实时传送到安防人员所在的控制室。一套电视监控系统可以同时设置多个摄像机,对多个重点区域特别是社区内交叉道口等部位进行重点监控。而一套系统的操作仅需一人即可完成,即是说通过这套系统,一人即可对整个社区的重点部位实施监控。因而,这种系统的应用亦能提高犯罪预防的绩效,公安机关或相关社区安全管理者亦应当积极建设这种系统。

3.保安巡更系统的建设

保安巡更系统是人防与术防的结合,在这种系统中人起着主要作用,然而社区安全设施的建设亦不能因此而忽略保安巡更系统的建设。保安巡更系统以智能卡及识读器为基础,配合相应的保安巡更系统软件,实现用户对所辖场合的巡更管理功能。豏我们认为,人的因素毕竟是安全防护的第一因素,因而公安机关或社区管理在在进行社区安全设施建设时亦不应忽略保安巡更系统的建设,进而使人之效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4.出入口控制系统的建设

顾名思义,出入口控制系统即是设置在社区进口和出口并对进出人员进行识别和对外来人员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的设备。出口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即是识别进入社区的人之身份,在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外来人员进行重点登记。出入口控制系统与周界报警系统都是社区防护的第一道防线,两者的区别在于,周界报警系统之功能在于对非法入侵者进行预警,而出入口控制系统则主要对以正常方式进入社区的人员进行检测,并识别出来外来人员。

(二)物防设施

先进的安全设施和技术和适用要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则必要要与物防设施配合起来,在社区建筑规划过程中注意不留安全死角和合理设置实体屏障,从而才能促使安全防护和犯罪预防绩效的最大化。

1.社区空间布局与犯罪预防

社区空间布局与犯罪预防亦有重大关系。建筑物作为物防设施的重要组成,其空间布局如何直接影响着社区安全的维护。具体而言,社区在其空间布局上如果死角较多,则安全隐患就较大,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必亦较大。如楼与楼之间的夹角、小巷和电梯间即可能成为社区安全死角,开发商在进行社区规划时,就应当避免将这些死角设计为个别住户出入必经之路,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2.社区道路与犯罪预防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篇3

关键词: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应用;管理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是以医院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为基础,以手持移动电脑设备(PDA)为硬件,配合无线局域网络技术,实现HIS系统在病房的扩展与延伸的床旁工作终端执行系统[1,2]。我院自2014年3月启用上海京颐科技股份有线公司的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临床工作中对应用方法和质控管理方式进行深入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开放床位2200张,现有护理人员1134名,临床护理病区60个,年收治患者超过8万人次,所有病区均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每个病区配置PDA5~8台,腕带条码打印机、输液、标本条码打印机各1台,通过腕带上的二维码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性别、科别、住院号);输液瓶签上的二维码除了记录有患者的基本信息外,还记录床号、药名、剂量、用法、频次及时间等信息;每个医疗小组及科主任、护士长各配置iPad mini1台,供移动查房、质量控制管理使用。

1.2使用系统 上海京颐科技股份有线公司的移动护理信息系统。

1.3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 ①确认患者身份、查询治疗信息;②医嘱执行、查询;③体征管理:生命体征的实时采集;全科体征的查询;三测单项目数据的录入、查询。

1.4记录管理

1.4.1记录表单类别包括各种护理评估单、一般/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特护记录单、护理计划单、静脉输液记录单、交班报告等护理文书。

1.4.2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各种记录单均可在PDA上填写,责任护士随身携带PDA,在病房内随时以点击的方式将对患者测量到的结果、所执行的操作、观察到的病情、治疗和护理等情况以准确的时间记录于PDA上,信息直接回传到HIS系统,呈现于医生及护士工作站相应的表单上。

1.4.3 PDA内可自行编写各种护理记录模板,护士记录时可点击选择护理记录模板,稍加修改即可形成记录,提高书写质量和工作效率。

1.4.4常用文档 管理填写打印各种医疗护理告知书,如:入院、管道滑脱、预防压疮、跌倒/坠床、静脉输液、外出请假等告知书。

1.4.5风险管理 填写上报不良事件、护理预警、压疮、跌倒/坠床高风险患者等风险事件,上报后事件可自动分类汇总,病区及护理部根据登陆权限进行监测、查询。

1.4.6质量管理 模块中有护理质量检查各项考核标准,使用时按使用者权限进入相应病区,持PDA选择检查内容,点击不合格项,输入存在问题,信息记录于数据库,并自动汇总计算各病区合格率。

2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质控管理

2.1制定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和质量标准。按照管理职能,由信息运营管理部制定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日常维护保养流程,护理部与软件工程师共同制定PDA使用操作流程、质量标准。

2.2先行试点,分模块应用,完善模块功能。优先安排住院患者相对偏少、日常管理较好的内科、外科各1个病区先行试点使用,在试点过程中由固定的工程师全程跟踪指导,打造示范病区,树立标兵护士;掌握一个模块后再推进新模块的应用,并在应用中完善制度、流程、标准;稳步推进各科室的临床应用。

2.3分批次培训护理人员掌握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操作流程和质量标准。按照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上线时段安排,分批次组织各病区护理人员培训学习操作流程、日常维护及质量标准,使护理人员快速掌握操作要点,提高对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

2.4保证移动护理信息系统配套设备良性运转状态。信息运营管理部负责各分区内无网络盲点,确保每一例患者的每一个数据都可以畅通地存储;各病区责任护士保证患者腕带佩戴100%准确率;将PDA编号使用,责任到人负责维护管理。

2.5健全层层质控体系,全程控制护理文书修改权限。各病区建立由护士质控组长护士长组成的三级质控体系,实现实时环节控制;对于在护理文件书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仅限于当事人和护士长修改,保证护理记录的客观、严谨。

2.6追踪反馈、持续改进,全面提高工作效率。护理管理人员要重视系统运行中存在问题的积累,及时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沟通,不断完善系统各项功能,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3 应用效果

3.1患者主动参与医疗安全,身份识别准确率100%。通过二维码腕带的使用、PDA的床旁扫描,患者主动参与配合,确保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3.2提高书写质量,减少护理文件书写时间。PDA内编写的各种护理记录模板,记录时选择所需模板,稍加修改即可形成记录,提高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通过PDA将采集的患者信息即时在床头录入,保存后即时生成三测单、护理评估单、护理记录单,减少护理文件的书写时间。

3.3优化工作流程,规范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PDA应用于临床护理,实现了新技术有效服务于临床护理工作,避免了反复转抄带来的差错及反复查对中的错误操作,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同时PDA发挥了电子服务的优势,优化了工作流程,规范了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3]。

3.4创新护理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护士长通过iPad mini能够随时掌握全科的护理工作动态,增加了护理管理的深度[4];促进了医院护理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的进程[5];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4 结论

4.1配套设备的实用性及良好维护是移动护理系统良性运行的基础。管理者须加强多部门合作,完善功能模板的实用性,确保信息系统的高速运行。

4.2激发护士学习与应用PDA的热情是保证移动护理系统信息良性运行的关键环节。激发护士积极查找系统缺陷,与工程师共同改进创新,提高工作效率。

4.3先行试点、树立标兵、分块应用,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通过打造示范病区,树立标兵、分块应用,提高全院移动护理系统的推进速度和工作效率。

4.4全程、严谨的信息化质控管理,创新护理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实时环节控制,创新护理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翠霞.移动护理系统质量控制的方法与体会[J].护理学报,2011,18(2A):39-41.

[2]张利元.基于二维码的便携式医疗智能护理终端系统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2013,12(10):10.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篇4

论文摘要:调查临床实践中分级护理巡视时间的执行现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内外科各4个病区为调查对象,采用观察法调查每个病区白班护士08:00—18:00对病人的巡视情况,并记录各病区各级护理病人数量,每个病区调查1周。调查结果显示,共调查病人436例,一、二级护理者分别为35.6%、63.8%,三级护理病人仅占0.60%,各级护理病人在各病区所占比例各不相同;各病区护士白天对病人(不分护理级别)的巡视平均时间最短为35.7min巡视1次,最长为57.7min巡视1次,二者相差较大,但各病区巡视时间都在1个小时之内。分级护理的巡视要求在临床实践中难以做到,输液巡视作为分级护理巡视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利有弊。应进一步完善分级护理巡视要求,使其适于临床实践。

分级护理是根据对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其自理能力的评估,按照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制定不同的护理措施及遵医嘱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1]。它是医院的一项基本的管理制度,也是护士实施临床护理的重要依据。我国的分级护理制度创始于1955年,一直沿用至今。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系统化整体护理开展的“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渗透[2],分级护理在临床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3-5]。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各护理级别的巡视时间上。分级护理制度要求特级护理对病人24h连续监护,一级护理15~30min巡视病人1次,二级护理30~60min巡视1次,三级护理要求每天至少巡视病人3次。在各级护理病人增多、病人需求增高及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专家认为这样的巡视要求特别是一、二、三级护理巡视时间严松不当[2,6-7],可操作性差,与病人实际需求亦有一定差异[8]。因此,本研究就一、二、三级护理临床实际巡视情况进行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为完善分级护理合理的巡视内容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08年6—9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以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内外科各4个普通成人病区为调查对象,内科包括:呼吸科、心内科、放疗科和康复科;外科包括胸心外科、肝胆科、脊柱骨外科和神经外科一区。

1.2调查方法

指定课题组经过培训的护理硕士研究生1名深入病房,通过直接观察法,记录每个病区白天10h(08:00—18:00)内对各护理级别病人的巡视情况,并记录每个病区每天各级护理病人的数量;每个病区调查时间为1周。在Excel电子表格上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各病区各级护理病人数量分布情况

对8个病区各级护理病人人数进行统计,共计436例,其中一级护理155例,二级护理278例,三级护理3例。各病区病人数、各护理级别病人所占比例见表1。表1可见,各病区各级护理病人所占比例有明显差异,一、二级护理病人所占比例最高者分别为100%、82.2%,总数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35.6%、63.8%;三级护理病人所占比例甚少,仅占调查总人数的0.60%。

2.2各病区护士白天10h内对病人的巡视时间(表2)

表2显示,各病区护士白天10h对病人(不分护理级别)的平均巡视时间各不相同,巡视间隔时间最短为创伤骨科35.7min,最长为神经外科57.7min,两者相差约20min,但各病区白天对病人的巡视时间都在1个小时之内。

3讨论

3.1各病区各护理级别病人的分布情况

我国内地将护理级别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特级护理要求最高,三级护理要求最低。由表1可以看出,各病区的各级护理病人所占比例亦有明显差异,一级护理病人所占比例从11.1%到100%不等,一级护理总人数为调查总人数的35.6%;二级护理所占比例最少者为康复科占42.5%,最多者为放疗科占82.2%,二级护理总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63.8%;而三级护理在各病区所占比例甚少,甚至8个病区仅有1个病区有三级护理病人,仅占病区总人数6.7%,占调查总人数的0.6%,这除了可能与各病区收治病种及特点有关外,也可能与护理级别收费等因素有关[9]。

3.2分级护理的巡视要求在临床实践中确实难以做到

分级护理制度明确规定了各护理级别的划分标准和临床护理要求,根据标准和要求对不同病情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和照顾。在病情巡视方面,从分级护理最初的标准到当前国内多数地区的护理常规如上海市《护理常规》[9]、《中国人民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第四版)》[10]等,以及护理学专业教科书如殷磊[11]主编《护理学基础》等,都规定一级护理15~30min巡视1次病人,二级护理30~60min巡视1次,三级护理要求每天至少巡视病人3次。

这样的巡视要求特别是一级护理在目前护理人力配置情况下很难实现。调查发现多数病区设置40~50张编内病床(呼吸科、放疗科、胸心外科等),有的病区达到70张(如创伤骨科);编内病床中一级护理病人占1/3,有的病房所占比例更大(如康复科、神经外科)。一级护理病人如此之多,每巡视一次病房,都不止花上15min;而且需要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巡视时间间隔要求更短。而夜间过于频繁的巡视会影响病人休息,但对三级护理病人每日巡视2次却是不够的[2]。因此分级护理对巡视时间的规定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护士在平时工作中每次巡视都有记录,就目前护士与床位比例较低的情况,护士难以完成如此大的记录工作,尤其是夜班护士[6]。

3.3输液巡视作为特殊的巡视形式的利与弊

本研究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因为护理人力配备不足等原因,被调查的所有病区几乎都没有安排专门的护理人员对各护理级别病人进行定时巡视,定时巡视基本上是通过护理人员输液巡视的方式完成的。输液巡视即对正在静脉输液病人进行的巡视。输液巡视的程序如下:护士(通常是上辅助班的助理护士)定时对正在输液的病人进行巡视,观察病人输液情况,包括:病人有无不良反应、输液是否通畅、调整输液滴数、最后签写输液巡视卡,签写内容包括药物名称、剂量、滴数、巡视时间、执行者姓名。因每日需输液病人包括各级护理病人,所以输液巡视时并不分护理级别,正在输液的病人都是输液巡视的对象。在当前一级护理病人增多、护理人力配备不足的状况下输液巡视成为临床实践中分级护理巡视的一种特殊巡视方式。通过对8个病区、每个病区各1周巡视情况(主要针对输液巡视)的调查,结果显示各病区巡视平均时间间隔为:呼吸科48.8min,心内科53.8min,放疗科37.9min,康复科40.7min,胸心外科36.3min,肝胆科42.1min,创伤骨科35.7min,神经外科57.7min。虽然各病区输液巡视间隔时间存在差异,最短为35.7min,最长时间为57.7min,相差22min,但巡视间隔均在1个小时之内。

输液巡视增加了病人及家属对治疗和用药的了解,提高了输液的安全性;同时督促护士的床边巡视,使护士服务更加主动、到位;输液巡视记录也可以作为医疗纠纷的重要依据[12]。因此,输液巡视作为分级护理一种特殊的巡视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及时观察病情的作用。

但是,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输液巡视存在的弊端。有些病区输液巡视流于形式,护士仅是按规定应付完成。如有些护士对病人的输液状况评估仅仅用时10s,多者不过20s,这样短的时间一般只是机械的签写输液卡,缺少对病人病情及输液情况充分的评估。而且,因输液巡视不分护理级别,只要病人输液都进行巡视,这样的巡视对病情危重的病人显然不够及时。另外,有些病情不稳定但不需输液的病人会被忽略掉。所以输液巡视作为分级护理巡视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利有弊。

4建议

对各级护理病人定时巡视是分级护理制度中病情观察的基本要求,护理人员通过定时巡视可及时发现病人病情的变化。故作者认为定时巡视的护理要求仍有其重要意义,建议以输液巡视调查结果为依据进一步完善分级护理巡视时间方面的内容。

本研究仅是调查了各病区白天10h内护士对各级护理病人的巡视情况,至于夜班护士对病人的巡视现状如何?能否按照分级护理巡视要求进行?是否存在问题?具体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等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为更全面地完善分级护理巡视时间及分级护理制度的服务内容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吴欣娟,李玉乐,谢瑶洁.我国分级护理实施现状及建议[J].中国护理管理,2008,8(2):5-7.

2杨红叶.分级护理实施的现状与展望[J].广西医学,2008,30(2):222-224.

3鲁梅丽,文新,刘桃红.护理程序在实施分级护理标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6):34.

4胡斌春,黄丽华.分级护理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B):57-58.

5李文清,刘筱咏,叶利军.改进分级护理制度以减少护患纠纷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266-267.

6潘建平.分级护理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隐患及对策[J].护理杂志,2008,25(3A):61-62.

7朱宣,童远清.对分级护理的商榷[J].家庭护士,2006,4(2B):64.

8石贞仙,吴变梅,李晶芳.分级护理新标准的制定及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08,8(2):11-14.

9戴宝珍,陶祥玲.护理常规[M].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4.

10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76-277.

11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1.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篇5

[关键词] 社区医疗;护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8-85-0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向老年型转化,对老年人的卫生服务也更为重要。它不仅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关系到老年人家庭成员的负担,已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为适应这一社会卫生需求,徐州市医学科学研究所从1996年起尝试开展了社区医疗、护理等卫生服务,设立了家庭病房,在不断实践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1999年在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和平社区正式成立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门诊部,10余年来共接诊病人15万余人次,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1社区医疗服务需求状况调查

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医疗护理服务要求,我所就社区医疗服务需求及存在的卫生问题对徐州市泉山区和平社区进行了入户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1社区人口构成情况

该社区居民中工人占50.6%,一般干部占11.0%,教师占4.3%,个体职业者占15.1%,在校中小学生占12.8%,其他职业人口占6.2%,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24.6%[2]。

1.2社区居民文化程度

该社区大专及以上学历占9.4%,高中及中专占32.2%,初中为29.7%,小学占14.3%,文盲及半文盲占8.7%,学龄前儿童为5.7%。

1.3居民两周患病情况

该社区被调查居民两周患病率为370.1‰,其中男性两周患病率为360.1‰,女性为384.0‰,有病未就诊率为70.9‰。

1.4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

按该社区被调查人口半年内患慢性病比例数计算,患病率为579.8‰,按患病人数计算患病率为441.4‰。排序前6位慢性病依次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腰腿痛、冠心病。

1.5居民对健康教育需求情况

糖尿病患者需求率为96.18%,高血压患者为90.02%,高血脂患者为83.17% 健康居民为82.36%,冠心病患者为76.08%,腰腿痛患者为62.37%。

2调查结果分析及对策

通过对该社区居民入户抽样调查分析,初步得出下列结论。

徐州市和平社区为一般居民(老城区)社区,有病到医院就诊率较低,居民健康教育需求率较高,因此通过开办社区医疗护理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就近看病或者上门服务是社区医疗服务改革的一种良好选择。

该社区居民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一些老年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较为多见,且老年人行动不便,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在社区医疗护理服务中要加强老年常见病的防治工作,同时老年病的家庭护理问题、饮食护理及用药指导也必须得到重视。在社区医疗服务中,要以防治多发病、常见病为主。在发病人群中,感冒、发烧、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较多,而这些病在社区医疗中完全可以解决,不必花高昂的费用及大量时间到大医院就诊。

3开展社区医疗护理服务实践重点掌握方面

基于上述调查分析,我所在开展社区医疗护理服务工作实践中重点掌握以下几点。

3.1服务对象

①患多发病、常见病的病人。②老、弱、病、残及到医院就诊困难的病人。③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恢复期仍要继续治疗康复的病人。④需住院治疗,但因种种原因不能住院、病情较稳定的病人。

3.2服务内容

①诊疗多发病、常见病,结合我所专业特长重点治疗老年常见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②为社区病人提供基础护理技术,如换药、静脉注射、肌肉注射、送药等;③对社区居民及病人提供健康咨询、卫生宣教和用药指导等。

3.3服务方式

①我所临床部及我市和平社区卫生服务门珍部承担社区医疗护理工作;②根据病人需求医护人员提供上门医疗护理服务;③在我所和平社区卫生服务门诊部提供日间服务,我所临床部在提供24h医疗服务基础上根据病人要求随时设立家庭病床。

3.4对该社区居民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①医护人员定期专题讲座;②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及现场培训;③社区办宣传栏和播放录像等。

4开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几点体会

4.1开展社区医疗护理服务势在必行

开展社区医疗护理服务不仅可以节省大量住院费用,而且方便病人,提高有病就诊率,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谱与死亡谱的改变,社区居民对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不仅希望消除疾病,而且希望延年益寿,仅靠在医院内进行医疗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全方位的需求量,就必须通过开展社区医疗护理服务来适应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对卫生健康知识的需求[3]。在当前已全面实行医疗制度改革的形式下,实现社区医疗护理服务是医疗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途径。

4.2社区医疗护理服务要同医院门诊相区别

社区医疗护理服务不能贪大求全、好高骛远,必须从方便社区居民出发,立足于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特别要注意老年性常见病的防治工作。一方面,目前社区居民大多数老年人均由家庭成员照顾,而老人的子女及配偶承担半数以上的照顾任务,这一部分照顾对疾病的护理方法、用药知识、饮食护理及预防保健等知识均未系统学习过;因此我们社区医疗服务工作者通过采取多种途径的健康教育形式,一方面可以帮助未患病的社区居民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健康的行为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以达到减少疾病的目的;另一方面指导患病的居民自觉遵守正确用药、选择合理饮食和合适的锻炼方式,以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4.3必须注意提高社区医疗护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社区医疗护理是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医疗、护理模式也由病房向社区转换,社区医疗护理人员应具备较全面的医疗护理知识和技术,要成为“全科医生”、“全科护士”。

社区医疗护理服务工作已成为我国社会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解决了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困难,又提高了社区居民对健康保健预防疾病的意识,必将在社会医疗体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庄芹,程晓鸣,孙任苓,等. 社区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 护理学杂志,2006,21(21):57-58.

[2] 董华,崔伟,庞永新,等. 徐州市市区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02,5(2):3-4.

[3] 席淑华,王雅芳,张敏,等. 社区居民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 护理学杂志,2004,19(21):63-64.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篇6

目前我国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在各地已蓬勃发展,但由于我国社区护理保健工作的发展起步较晚,从理论到实践上与世界水平有较大差距。通过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的理论学习,结合自身从事十余年的护理工作和近几年的社区护理实践的对比,深刻体会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社区护士,应熟悉和掌握社区护理的基本概念和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这对提高社区护理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促进社区护理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1.社区护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1社区护理的基本概念社区护理是在社区范围内开展以健康为中心,向个人、家庭以及人群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宣传指导为一体的系统化的整体护理服务。

1.2社区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预防、保护和促进三方面的内容。

①预防是指防止疾病和伤害的发生,具体体现在社区门诊及家庭病床等护理服务和参与周期性体检、消毒、防疫、预防接种等保健活动上;

②保护是指保护居民免受环境中有害物质的侵袭。具体体现在担负社区签订服务合同、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禁止公共场所吸烟、检查饮水和食品卫生、限制社区居室装潢环境污染等卫生管理工作;

③安排一些活动促进社区居民健康,具体体现在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一些全面健身的有益活动以及宣传计划生育和一些卫生保健常识上。

1.3社区护理的服务对象即为社区范围内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和每一个公共卫生场所。

1.4社区护理:作的必要性一是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健康老龄化观念的提出,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区保健需求;二是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社区护理的需求量增加;三是实施计划生育国策,家庭结构扩大化,一对夫妇应照顾4位老人,这就需要“简、便、廉”的社区护理服务;四是目前医疗费用高居不下,居民难以承受,加之看病难、住院难的现象还客观存在,这对社区护理的需求也就显得越来越迫切。

2.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2.1社区护理主体方面的特殊性

①以健康为中心,要求社区护理机构具有“多功能”社区护理的主要职责是视人群为整体,使用健康促进、健康维护、健康教育的方法,直接对社区内个体、家庭和群体提供协调、连续的护理,使居民达到健康。社区护理是以维持和促进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医院临床护理多以恢复人的健康为主,而社区护理不是单纯治疗护理患者,而是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服务,并受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承担所辖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②以群体为主,要求社区护理人员成为“全科护士”社区护理的基本职责是视人群为整体,而不单是个人和家庭。因此,社区护理工作就要收集和分析人群的健康状况,然后解决这一群体中主要的健康问题,即使社区护士照料个人与家庭,也是帮助整个人群解决健康中的一项工作。社区护士的工作任务是从一个患者扩展到照顾整个人群。因此,这就对社区护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业务素质要求。一个合格的社区护士应当能充当照顾、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教育、咨询、组织、管理、协调、合作、观察、研究等多种角色。在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条件下,社区护士充当角色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则取决于她的知识、技巧和灵活运用情况。

③以“独立”为主,要求社区护理人员具有自主性医院护士经常是在医嘱下进行工作的,而社区护士则因社区护理工作的管理层次少,工作范围广,经常处于独当一面、单独执行任务的状况。许多工作从准备到操作,从实施到结束,都靠自己去把握。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应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④“以合作为主”,要求社区护理人员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医院护士接触的除患者外,主要是院内医务人员,但社区护士除医务人员之间要配合外,社区护士还要与当地行政、福利、教育、企事业以及社区居民等很多人员联系。只有尊重别人的意见,主动与有关部门和人员合作,才能做好礼区护理工作。

2.2社区护理客体方面的特殊性

①预防保健,扩大了社区护理服务的内涵由于社区护理是以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居民整体健康的维护和促进为方向,而进行长效式的护理活动。因此,神区护理不仅是医疗护理,而是将医疗护理、预防、康复、保健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将个体保健和群体保健融为一体,从而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方便、快捷、经济、优质的卫生护理服务。

②区别一般,社区服务对象应突出重点由于世界性的人口存在老年化问题,加之老年人身体功能衰退,患病几率较大,一旦患病都是比较严重;儿童特别幼儿几乎没有自我保健意识,易受到伤害和疾病侵袭;残疾人由于行为不便,历来是受到整个社会的关爱;社区少数低保贫困人口,生活困难,其卫生健康问题理应受到政府和社会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对此,曾经提出社区护理工作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其中一条就是“社区内弱势群体(老弱残障)列为优先的服务对象”。由于妇女健康直接影响到孩子健康,慢性病患者、心理疾病患者等重点关护患者,他们除了接受医院的治疗外,还需要 社区护理的安慰和帮助服务。

③关系多样,社区服务对象又是相对稳定。由于社区居民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有着不同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同时,社区居民年龄结构和健康状况不同,其护理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述情况决定社区护理工作的人际关系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又不同于医院护理医患关系的临时性、短期性和个别性,而是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反复性和全局性。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篇7

【关键词】 社区护理;特殊性;优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315-02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所形成的生活互相关联的大集体。社区护理是以社区家庭健康为中心,以老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为重点,提供集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连续、便捷的健康服务护理。社区护理作为社区卫生工作的组成部分,在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

1 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社区护理工作与医院护理工作对护士的要求有所不同。在医院里有各种各样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保证了医院正常、安全和有效的运转。患者和家属也必需遵守医院的这些规定。而在社区,患者虽然在某些方面依靠护士,但其他方面却可以不受医院相关规定所制约,并有很多主动权。所以,社区护士与医院护士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主要在以下方面。

1.1 护理患者:工作在社区的护士,在社区具体护理工作中,要给患者评估、打针、发药、换药、插管、静脉注射,记录病例等一系列日常护理工作,此外,还有其他的任务,由此看来,工作在社区的护士做具体护理工作的时间相对不比医院护士少。

1.2 宣教护理:不论在任何场所,工作在社区的护士对患者和家属的宣教都是最重要的任务。特别是关于健康的维护、威胁健康的因素分析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方面,宣教更为重要。向患者宣传自身护理的技术,如换药、糖尿病的血糖监测、饮食指导、服药常识、皮下注射等知识,也不容忽视。这一点是工作在社区的护士和工作在医院的护士有较大区别。

1.3 解答咨询:患者和家属的咨询意味着护士要积极鼓励患者和家属之间的讨论探索,耐心倾听患者和家属的相关介绍,明确解答患者和家属的疑难问题,及时采纳他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以达到帮助患者及其家庭摆脱困目的。比如:临终患者和家属对护士咨询有关疼痛的处理,便秘的处理,社区护士认真解答和处理并给予患者和家属精神支持和关怀。

1.4 形式多样:社区护理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医院临床护理也有着一定的差异。前者实践范围广泛,涉及人群保健、计划免疫、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及家庭病床护理服务等多项内容,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社区的范围大、护理工作地点分散、流动性相对较强,护士大部分时间需要深入在社区中的单位、学校及居民家庭中开展工作。社区护理工作形式多样,因此社区护士必须灵活、机智、善于利用家庭中的用物代替医院中的正规设备,同时还要学会交流、倾听、观察、咨询等多种新技能,以满足社会保健、家庭护理、健康咨询等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护理需求。

2 社区护理工作的优化途径

2.1 以病人为中心,增强服务意识:一般来看,医院护理工作往往处于被动位置,大多数护士是坐等患者;而社区护理就是要打破旧的模式,把医院看作服务窗口,把自己看作服务人员,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温暖送到患者家中。所以社区护理要求工作在社区的护士必须以病人为中心,增强服务意识。

2.2 以宣教为重点,强化保健指导:由于社区护理这一特殊形式接触人群广、病种多,所以健康指导在社区服务中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社区患者病情不像住院患者那样重,但是愿意听取和了解有关防病和保健知识;另一方面,社区人群中的孕妇、儿童、老人以及术后康复患者对保健要求很迫切,他们尤其渴望得到更详细的健康指导,这就需要社区护士用所掌握的保健知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与疾病相关的健康指导。具体做法:向在家庭接受治疗护理的患者及家属进行各种相关疾病的综合指导,将发病原因、一般病程、临床症状及处理、用药知识、饮食、休息及活动、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的知识作以介绍;向一些慢性患者或长期卧床的患者及家属教授一些基础护理技能,使其逐渐掌握一些防病治病的知识,能够进行相关自我监测。

2.3 以人性为根本,实施整体护理:为了适应现代护理模式,进一步提高社区护理工作的效率,对于各种慢性患者、截瘫患者、临终关怀的患者以及其他各类患者实施整体化护理。即根据患者目前与过去的健康状况以及现在的病情程度等对患者提出患者可能出现的一些护理问题,逐一实施;同时,通过每次出诊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了解其心理活动,精神需求,病情变化,从而发现存在及潜在的一些生理及心理问题,并将患者需要了解的信息、医学知识、健康知识、自我行为能力、需要注意和配合的问题教给患者。这样,通过实施整体化护理,患者可以参与到疾病治疗与疾病康复的整个过程中,促进了我们所定护理目标的实现。

3 社区护理的特点

3.1 社区护理以健康为中心:社区护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和保护社区人群的健康,所以以健康为中心的预防以及治疗性护理服务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3.2 社区护理工作具有多样性:在一个社区街道范围内,需要护理者居住地点的分散以及活动相对较强,这决定了社区护理工作人员需要不断的深入到社区的居民家中。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一定的共同技巧与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3.3 社区护理以人群为服务对象:在一个社区,社区护理的对象是社区内的全体人员,既包括健康人员、亚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也包括个体家庭和社区[2]。

3.4 社区护理具有高度的随机性和自主性: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常常会有突发事件的发生,这便需要护理人员安排好自己日常工作的同时,还要去应付这些突发事件。有时会需要社区护士独自去完成护理活动,所以这决定了社区护理人员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要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也需要高度的热情以及好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让社区人员信赖。

4 讨论

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大,健康的老龄化观念不断的提高,从而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区保健需求。同时由于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慢性疾病被带出,使得慢性病社区护理的需求量增加。在我国,家庭结构不断的扩大,一对夫妇需照顾4位老人。并且,现医疗费用高居不下,大多数居民难以承受,加上看病难、住院难的现象还客观存在着,这便需要简单方便价格适中的社区护理服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全民奔小康的指日可待,社区护理工作将开创新的局面,社区护理人员要和社会工作者及其他人员一起,携手并肩,潜心研究,努力探索,共同推动社区护理发展。

参考文献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篇8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老年病房;防范对策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和处理,以减少护理事件的发生,从而避免对护患双方的危害与损失【1】。社区护理由于人员、医疗设施配备等都与医院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医院护理更容易发生的医疗护理纠纷风险【2】。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由于老年病人生理病理的改变,引起机体功能障碍、思维紊乱、记忆力减退、行为迟缓,感觉迟钝等,易发生跌倒、误吸、坠床、烫伤,皮肤受损等意外【3】。加强对社区老年病房的风险管理,避免和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及意外事件的发生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1 社区老年病房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

1.1 患者方面因素:

1.1.1 患者身份识别的风险:由于老年患者往往记忆力减退,思维紊乱,对答不切题,如不按照护理规章制度给患者佩戴腕带,容易发生张冠李戴的现象,尤其是在进行各项操作和治疗中,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1.1.2 压疮的风险: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功能障碍伴随各种疾病缠身,大多都是长期卧床,机体抵抗力下降、感觉迟钝、营养吸收障碍、低蛋白血症等都是发生压疮的高危因素。

1.1.3 跌倒、坠床的风险:由于老年人行动缓慢、步态不稳以及为防止压疮使用的气垫床,若疏于护理措施的落实则可发生跌倒、坠床意外。

1.1.4 导管滑脱的风险 在社区老年病房有许多老年人的营养来自鼻饲和静脉的注入,尿液从导尿管排除,在病人烦躁或给患者翻身时,若未妥善固定导管,或衔接不紧密都易使导管滑脱。

1.2 护理工作中的因素

1.2.1 护士风险识别能力低下,法律意识淡薄 社区老年病房的年轻护士居多,缺乏临床护理工作的经验,对一些风险不能及时识别。没有认识到自己应该遵守的法律法规,在不轻易当中侵犯了患者的权益。

1.2.2 护理操作不熟练 特别是年轻护士,对各种抢救过程、仪器使用等操作流程不熟练。在治疗抢救中耽误抢救的最佳时机,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的危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1.2.3 缺乏沟通及沟通技巧 老年病房大多都是患有老年疾病的患者,如耳背、反应慢、行动不利索、理解迟钝等。护士在工作中缺少解释,往往导致病人的误解而引起纠纷。

1.2.4 护士心身耗竭综合征 护士心身耗竭综合征(Bs)是一种因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给他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产生以极度的身心疲惫和感情枯竭为主的综合征【4】。由于护理工作的繁忙,除本职工作外,还有参加体检、义诊、志愿者等等,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状态,身心疲惫,导致对本职工作的倦怠,易引起情绪低潮、注意力不集中、服务态度差,甚至发生医疗差错,引起医疗纠纷。

1.2.5 护理文件书写的不规范 护理文件是整个医疗文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法律证明效力。护士由于工作繁忙,记录不全、涂改、漏记、忘记比比皆是,在处理医疗事故中处于被动状态。

1.2.6 药品管理的风险 护士对药品知识的掌握程度、责任心的强弱,直接影响临床药品的管理与使用质量[5]。对药物的清点马马虎虎,导致药品的数量、质量、有效期排列混乱,导致用药时少药、过期等现象的发生,增加风险因素危险值。

2 社区老年病房护理风险管理防范对策

2.1 在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过程中,应对患者身份仔细识别、确认。应准确核对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等基本情况。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老年患者应使用“腕带”识别。为患者佩戴“腕带”填写内容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填写“腕带”标识内容清晰、项目齐全。应标明患者的病区、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联系电话、过敏史。在执行标本采集、给药、输液等医嘱时,应至少同时采用“反向询问”、“床头卡”、“腕带”等2种身份识别方法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2.2 加强预防压疮的学习 提高护士对褥疮主动预防意识。避免皮肤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合理使用气垫床、橡胶气圈、或海绵圈。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避免潮湿等不良刺激。对有褥疮危险的患者建立翻身卡,定时翻身、按摩受压处,皮肤情况班班交接。局部皮肤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温水擦洗1-2次;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增进营养摄入,加强饮食护理。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宣教,取得配合。

2.3 制定跌倒、坠床的相关制度 培养护士对跌倒、坠床风险的评估能力,对高危人群、环节加强管理,降低跌倒、坠床发生率。根据《跌倒、坠床危险评估表》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危险分值评估。对高危患者需做好警示标识,床尾悬挂防跌倒警示牌。创造安全病室环境,降低跌倒坠床发生。地面干燥、防滑;走廊、浴室、厕所安装扶手;拖地时设防滑警示牌;保持足够的照明灯;选用合适高度的床和座椅,并保持良好功能。为跌倒危险患者设置护栏,加强陪护,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对高危患者加强巡视,注意观察,做好交接。做好高危患者及家属宣教,共同采取预防措施,避免跌倒、坠床。

2.4 妥善固定导管 患者取合适的卧位,护士用正确方法妥善固定导管。保持导管通畅,为患者翻身、拍背、更换床单位时,放松固定导管,避免过度牵拉,防止导管脱出。患者外出检查及离床活动时,需将导管固定于病衣上,以防导管滑脱。防止导管扭曲、受压,各接口斜街良好,如发现堵塞,立即查找原因处理。严密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如有异常及时与医师联系。在操作中注意防止逆行感染,按时更换引流管或瓶。

2.5 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风险预防的评估能力 强化法制观念教育,规范护理行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护理部成立由骨干护士组成的护理风险小组,对科内各项护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及时采取干预措施【6】。让每个护士时时刻刻警惕风险发生,保证严谨的工作作风。

2.6 加强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培训和考核 我院护理部对新护士进行岗前培训。对全体护理人员每月组织一次业务学习及护理操作考核。不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院外培训进修,做到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科室由护士长组织每月一次的护理查房、业务学习、操作考核、三基培训等,从不同方面提高业务水平和技能。

2.7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加强巡视,多与患者沟通。护士巡视会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随时都在关心着他们,使他们感到踏实,有安全感【7】。根据患者个人不同的心理,采取合适的沟通技巧,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情感沟通及意见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8 合理安排工作 实行弹性化排班,每天根据不同时间的工作量,动态合理安排人力资源,消除护士心身耗竭综合症。不同角度激发护士对工作的价值感,让护士有和谐向上的心理环境,减轻心理及工作上的压力,防止风险的发生。

2.9 加强护理文件书写制度的学习 每位护士要深刻认识到护理文件书写的意义。要求楣栏齐全,语言通顺,字迹工整,卷面整洁,记录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内容简明扼要,应用医学术语。各类护理文件须妥善保存,不得遗失,随病史归档。

2.10 加强药品管理 选派经过培训、责任心强的高年资护士负责病区备用药品管理,做到药品分类存放、及时补充、每日检查、有重点清点、每月配合质量控制小组大检查,主要核对药品基数、效期、是否按规定存储药品等。统一张贴明显的标识,口服与注射药用蓝框白底标签、外用药品用红框白底标签。护士领回药后需按药品存储要求规范保管。

3 小结

患者安全是一切医疗活动的基本目标【8】。护理人员只有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基础上,才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9】。护理风险管理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通过不断对护理行为中现存和潜在风险因素的分

析,充分认识护理风险的的严重危害性,强化提高风险管理意识[10],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可以减少护理风险的危险值,减少各种不安全因素,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的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罗琼花.对社区护理风险管理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6):118-119.

[2] 于国鸿,顾德芬.社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6B):1145-1146.

[3] 邱林丽.护理安全管理在老年患者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0,19:116.

[4] 刘理燕.从2例纠纷案例谈精神科护理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与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1):68.

[5] 朱丽青,沈丽平. 持续质量改进在病区药品管理中的应用[J]. 护理学报,2011,18(3A):35-37.

[6] 李晓惠,牛耿.国内外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8,14(1):65~66.

[7] 杨秀珍.老年人心理护理的体会[J],全科护理,2008,6(10A):2589―2590.

[8] 周立宁.营造安全文化防范护理差错.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2-193.

[9] 王琳,丁虹.科室护理安全管理的方法与效果.护理管理杂志,2011,11(7):484-485.

上一篇:生活中的化学污染范文 下一篇:动物防疫服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