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25 17:14:06

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

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篇1

【论文提要】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是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以学生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高等职业院校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有效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管理,全面质量管理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全面质量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加快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的步伐,高职、高专教育的规模迅猛发展,招生总量持续增长。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数量需求,另一方面则暴露了高职、高专教育在教学质量方面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教学资源匮乏,办学条件不佳,尤其是一些新建的高职院校对自身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问题还缺乏明确认识,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切实保障。因此,在对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同时,建立稳定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已经引起了广大高职高专院校的广泛关注。把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原理和程序引入高职教育领域,更多的是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原理和程序,建立基于学生能力基础上的教育质量监控和保证体系,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进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一、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科学内涵

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能否被社会所接受,关键因素是质量。影响毕业生质量的因素很多,它涉及学校从专业设置到毕业生工作的全过程,同时还必须从单一的毕业生质量扩展到教学的软硬件设施质量、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工作质量来认识。因此,需要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式。

1.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十二字,即:一个过程,四个阶段,八个步骤。一个过程,即学校在不同时间内,应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学校的每项教学活动,都有一个产生、形成、实施和验证的过程。四个阶段,根据管理是一个过程的理论,美国的博士把它运用到质量管理中来,总结出“计划(plan)一执行(d0)一检查(check)一处理(action)”四阶段的循环方式。八个步骤,为了解决和改进质量问题,pdca循环中的四个阶段还可以具体划分为八个步骤。一是计划阶段: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或影响因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计划,制定措施。二是执行阶段:执行计划,落实措施。三是检查阶段: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四是处理阶段:总结经验,巩固成绩,工作结果标准化;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

2.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

全过程指的是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优质的人才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只有保证人才“生产”全过程的工作质量,才能保证最终人才的质量。人才培养过程的基本环节大体包括:高职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一设置相应专业一制定招生计划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一招生宣传一招生一在校教育、能力培养一毕业考核一毕业生就业一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在准确地确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要做好专业调研,开发专业,防止盲目跟风导致设置的专业不符合地方经济的人才需求,不适合市场需要,毕业生就业困难。专业设置一要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二要体现行业发展的要求,三要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则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和能力,即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是从社会市场凋研开始的。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也要紧紧跟上市场需求,要经常进行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调查,主动与经济管理部门沟通,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对来自各方面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进行深入分析,预测其需求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专业的内容和重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根据有关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设置课程,紧跟技术进步的形势,密切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培养出熟练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优秀人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全过程质量管理的要素;忽视任何环节的质量管理,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所以要从传统的“事后把关”转变为“事先预防”,要从管理最终的结果变为管理过程中的各个因素。

3.全面质量管理是全员参与的管理

全员参与是指教师、学生、教学辅助人员、教学管理人员以及所有为教学服务的人员的工作质量都与学校教育质量息息相关,都要参与质量管理,做到人人有责。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不能只靠领导,而必须依靠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高职教育要贴近市场,全方位地为社会培养人才,对市场进行调研要靠教师;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可借鉴,需要靠教师去探索;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靠教师去培养。因此,高职教育质量的主体,是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共同体。学校的质量风险机制应该是全员分担的机制,人人都是质量的责任人。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认为,管理不仅是管理者的事情,全体员工都有责任有权力参与管理,管理者要设法调动起广大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管理当中去。只有把各个环节,每一个岗位上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质量。要从教育质量形成的各环节、各方面人手,做好预防、检查、管理、服务等工作,把学校制定的各种类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各个环节直到每个人,并建立各种规范标准,养成全体教职工重视质量、重视过程、善于抓住关键问题并及时解决的良好素质,提高全员的工作质量。

由此可见,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全程控制和全员参与,强调一切从市场出发、一切为用户服务。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既要强调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也要重视市场的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和宏观政策要求进行正确定位,是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前提。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方向的准确定位。高等职业院校首先要把专科层次的教育办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一流人才。二是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首先是就业教育,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二、高等职业教育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管理哲学,它是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的满意,保障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促使组织健康发展。全面质量管理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对质量追求“持续不断地改进”。高职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担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要持续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就必须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这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客观需求。

1.全面质量管理: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高职教育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随着社会对实用技术要求的提高,其市场发展越来越广,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首先是“市场主体”间的竞争,质量决定生存;其次是来自普通高校的竞争,技术性、技能性教育在普通高校中得到重视;再次是来自民办高校的压力,目前民办高校的市场定位与高职教育基本相当。

2.全面质量管理:专业设置的客观要求

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专业是建立在“职业”与“技术”的基础上的。学校确定专业设置时,必须调查人才市场的供求差,必须了解正在形成哪些新职业和工作机会,以及掌握当前能胜任这些工作的技术人才有多少。这样,才能正确地设置专业,使它的规格要求、口径宽窄能符合社会需求。现实情况也表明,专业对路则学校兴旺,否则就衰落。所以,专业设置应有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而市场调研正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环节。

3.全面质量管理:实现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外合作办学必将获得进一步发展。为了确保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也为了提高院校身在社会上的信誉,就必须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正如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重要文件《关于2l世纪高等教育的世界宣言:设想与行动》中所指出的——质量还必须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国际性:国际间的知识交流、互动网络、师生流动、合作研究项目等。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标准化和全面质量管理更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和提高竞争力。

三、高等职业教育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职院校的格局。高职教育无论从学校数量还是学生人数看,均已占据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走内涵发展道路,必须采取得力的措施。

1.树立一个理念:全面质量管理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一项管理改革,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满足消费者的规定和潜在的需要”,树立起以学生为顾客的观念,从而尊重学生和学生家长的需要,尊重用人单位的要求。根据他们的意见和要求调整专业结构,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最后的落脚点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内涵发展。这就要求全体教职工一定要深入学习全面质量管理的知识,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做全面质量管理的宣传者和忠诚执行者,为提高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而积极工作。

2.突出一个重点: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管理队伍是决定管理水平最主要的因素。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应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领导重视。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管理队伍建设,要把管理队伍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二是注重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要加强管理队伍的管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功训练,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管理人员结合自身管理工作开展科学研究。要从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一定比例的管理人才,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一批既有教学科研经历、又有较强管理工作能力,且热心管理工作的管理干部,充实到学校的重要部门和关键岗位,从整体上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管理能力。三是建立管理人员能进能出、能升能降的选拔评价机制。责、权、利挂钩,职、岗、贴相连,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管理队伍。

3.追求一个目标:引入is09000族标准

is09000族标准的宗旨是:让全世界都接受和使用is09000族标准,为所有组织提高运作能力提供有效的方法。高职院校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必须从基础抓起,认真总结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贯彻实施is09000族标准,取得质量认证证书。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但成功地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必须达到一定的条件。对大多数高职学校来说,直接引人全面质量管理有一定的难度,而is09000族标准是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适用于社会各行各业,同样也适用于教育领域,它只要求一个组织或企业稳定组织结构、确定质量体系的要素和模式就可以贯彻实施。贯彻is09000族标准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之间不存在截然不同的界限,将两者结合起来,先贯彻is09000族标准再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效果会更好。

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篇2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职业意识;职业规划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国家对高校的就业教育的要求,各大院校都很关注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尤其近年来更是超越了就业教育的局限,把它扩展到职业发展教育。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也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高职院校的职业发展教育的效果仍不理想,在职业发展教育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问题,期待着人们去研究如何提高职业发展教育的有效性。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涵

职业发展教育是职业生涯发展教育(career development education)的简称,它是就业指导工作与职业指导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心理测评与职业咨询、求职择业指导、就业创业教育等内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既包括教育教学活动,也包括咨询、指导、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和服务等活动。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指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包括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指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指导学生全面认识社会,指导学生全面认识职业、培养职业兴趣,并指导学生形成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

2.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学的普通教育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它不再像普通的中学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升学做准备,更重要的是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学生不但要掌握即将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具有所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能对所从事的职业有着充分、客观的认识,也就是说,每个高职学生都应具有职业意识,而学生如何才能具有职业意识,这恰是职业发展教育的功能之一。

(2)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包括自我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际能力、耐挫折能力等。有的人认为,高职学生只要掌握好技术就可以了,反正以后从事的就是技能方面的工作。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高职院校也就是培养“匠人”而已,而成为一个“匠人”完全可以通过“师徒”结构来完成,何必花那么多时间来学习理论呢?新时期的技术工不再简单是只会做工的工人,更重要的是要能为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进行远期规划,而如何具有职业规划的能力,这既不是能通过简单的专业学习获得,更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职业发展教育,让学生通过不断地理论学习和实践,渐渐形成职业规划的能力,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

(3)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基础。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高职教育通过各门课程的设置、教学活动及其他活动的开展为社会提供服务。学校是为学生的就业做准备,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因为,通过职业发展教育学生能学到就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比如,自荐表的制作,面试的技巧等。在职业发展教育中教会学生如何为创业做准备,如学会对创业政策进行分析、了解创业资金积累的途径与方法等。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存在的问题

关于职业发展教育的问题,各个高职院校都按照国家的规定开设有相关课程,但从现实反应来看,效果并不理想。笔者曾经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询问已毕业的大学生,当谈及当时的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时,很多人的回答却是“不知道”或者“忘记了”,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内职业发展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理念落后,部分学校把职业发展教育等同于就业与创业教育,把职业发展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

由于职业发展教育的前身即就业教育,因此,有些学校并没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仍把职业发展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只是在后面冠以创业教育,而在实践操作中,大部分仍然按照就业教育的要求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而按照职业发展教育的要求,专业教育本身也属于职业发展教育的一部分,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学生所从事职业所需的能力。

2.教育目标不清晰,教育中未达到“全员化”

由于落后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很多学校只是把它当成完成国家规定的一项任务,很少有人去探讨和研究其教育目标,因此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出现目标不清晰的状况。而且在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学校所有成员都参与其中,而仅仅是担任该课程老师的事情,据有关调查表明,一些专业课教师对于何为职业发展教育认识很模糊,更不知道如何开展职业发展教育。

3.教育内容过于注重统一性,缺乏体现专业不同特点的个性

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多,因此学校一般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不同专业的人坐在同一间教室里面接受教育。这势必导致老师在授课时强调内容的统一性,而忽略了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因此,学生所学的是一般的就业方面的常识,比如,如何写求职信、如何做职业规划设计等。在讲解就业形势时,也只能从整个国家的就业形势出发,而不能针对不同的专业就业形势做进一步的说明。

4.教育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少

现在的学校职业发展教育基本采用讲授和练习的方法,先由老师讲一些基本知识,然后由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但由于时间和人数的原因,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践。比如做招聘的练习,一个班可能仅有几人能真正地去实践,其他人只能作为旁观者的身份出现。

5.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低

职业发展教育要求教师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知识,对教师素质要求很高。而高职院校的职业发展教育跟其他普通高校一样,一般采用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形式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专职教师大多是由“两课”教师与负责就业工作的教师组成,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于一些企业。因此,专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而兼职教师又缺乏一些教育科学知识,这导致了整个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低。而且很多兼职教师还不能保证能够按照预期去完成教学任务,这也给学校的教育造成一定的困扰。

6.教育过程不连贯

在开展职业发展教育中,教育过程的不连贯表现在学校未充分关注职业发展教育的连续性,只是在大学的某一时段开设,而不是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之中。致使当学生要就业时却忘记了当时所学的内容,却又去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取就业知识,这样势必会导致学却不能致用的恶果。

7.教育效果评价方式简单、标准无法统一

所有的课程教学最终必须要经过检验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然职业发展教育这一门课程也不例外。但是在该门课程的效果评价中,评价的方式往往是叫学生写一份求职信或者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仅以此简单的方式根本无法对学生学习的众多内容进行考核。 转贴于

8.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对于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大多认为到学校就是学习技能,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只要技术好了,工作就好找。至于职业发展教育又不属于专业教育,学得好与不好根本无关紧要,因此都关注的是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学生采取应付的态度,逃课率相对于专业课而言要更高。认识的不到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最终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对策分析

1.加大宣传力度,使老师和学生充分认识职业发展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针对目前在教师和学生中存在的对职业发展教育认识不足的情况,各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比如通过学校广播站、板报、网络等媒介去宣传职业发展教育对学生以后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就慢慢地去了解职业发展教育,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因为我国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他们是在中学就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而我们却把职业发展教育后移到了大学里,对于学生而言,要接受这一新的事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广大的老师而言,很多上专业课的老师对职业发展教育也认识不足,把职业发展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的比比皆是。学校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学校论坛等方式进行宣传,让老师去充分了解职业发展教育。

2.丰富教育内容,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在解决完认识问题以后,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其教育内容,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仅仅为学生找工作提供服务的内容上,应该挖掘出新的内容来满足学生的内在不同需求。可以采取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对自己所缺乏却又是职业所要求的能力能清晰的认识。

3.注重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好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提高职业发展教育的有效性时应该关注师资队伍的状况。学校可以通过派专职教师去企业参加锻炼,去参与企业的招聘,了解企业对招聘的要求。同时也可以通过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交流,让兼职教师学习一些教学的技能,使他们更能满足教师这一职业的需求。

4.改革评价制度,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体系

改革现有的评价制度,探索不同专业的不同评价目标体系是解决当前评价问题的出路。首先,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后的不同就业岗位进行测评,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设计不同的评价目标体系,提高评价的针对性,也才能实现评价的有效性。

5.职业发展教育应分专业开展

针对当前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建议采用分专业教学的方式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因为针对不同的专业而言,就业形势不尽相同且就业要求也不一样。比如,对于从事会计的人而言,要求从业者必须细心,因此在平常就可以对学生提出此要求,让他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应注意要做事细心、认真。

6.寻求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呈现,既可避免学习的单调、枯燥,同时也可使学生从不同的方法中得到不同的体验。比如,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一些就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让学生去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让学生既学习其成功经验,同时从其失败中去吸取教训。另外,还可以通过参观的方式让学生去观察现在企业需要的是哪方面的人才,以便于在以后的学习中找到奋斗的目标。

7.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为职业发展教育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理论基础 现实诉求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教育中的知行理论学说

回顾中国教育发展历史,可以从众多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经历中,获得工学结合教育的启示。我国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在《论语里仁》里提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近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早在1913年就提出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联系的教育思想,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其职业教育事业中,黄炎培为职业教育明确的教育方针就是“社会化”,指出这是因为职业教育比其它类型教育,与社会生活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更严格的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以其创建的“生活教育论”赢得世界性的声誉。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真正的教育应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营造,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实施这一教育必须做到“教学做合一”,即“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教,怎样学便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可知,我国早期思想家和教育家为工学结合思想的启蒙、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西方教育中的实用主义哲学

回顾西方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国外的教育理论由来已久。18世纪初的欧洲,由于受到莫尔、佩帝、贝靳斯、洛克和卢梭等劳动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劳动教育为原始形式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和嵌套的教育模式,使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初见端倪,开始从实用哲学的范畴和视角关注教育的目的、方法和原则。在美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得到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这与20世纪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有着密切关系,实用主义集大成者约翰杜威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类通过经验进行学习,因此,约翰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主张“从做中学”。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美国的主体教育内容由“教育”转为“学科”,教学方法由“权威”转向“民主”和“实践”。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为工学结合、合作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思想基础。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指出,实践是人们认识产生的源泉、发展的动力和检验的标准。人们通过实践,变革客观事物,获得对事物的认识,通过实践验证认识的正确与否,再通过实践来修正、发展已有的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同样是一个认识过程,学生正确认识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实践与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实现,所以应遵循一般认识规律,但是同样应当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过程又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以传承人类文明史中间接经验为主的认识过程。为此,高等职业教育更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强化实践教学,为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保证。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一切认识来源于学习主体的实践活动,学生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地作用于外界,从而使智力获得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学说,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创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列宁在《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中更进一步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需求的高度。”毛泽东针对青年学生轻视劳动,忽视政治的倾向,提出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邓小平将其作为提高综合国力,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理论学说,科学地揭示了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的双向关系,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和科学进步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和有效形式,为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因此,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验概括,而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过程。同时也说明,工学结合教育的实施必须建立在科学认识和教育理论基础之上,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精神。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现实诉求

(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拓展与延伸,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大的教育空间和提供了更好的教育环境。

第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将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从学科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使学生在就学期间就有机会和时间进入生产岗位和实际工作领域,从事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工作。学习与工作的互相交替和互相融合,不仅使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自觉应用于实践,更重要的还在于使学生提前踏入社会,直接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社会,大大增强了学生接受全面发展的自觉意识,从而增强了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性。这种“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第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将有利于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就业-择业-创业”和全面发展,是高职院校学生自下而上的内在需要,也是他们的现实选择和人生发展的轨迹,更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走生产劳动、专业实践、社会服务成才之路的根本动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毕业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换,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据调查数据显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美国开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形式合作教育的高等院校达1100多所,参与全美工学合作教育的单位多达50000多家,其中《福布斯》评选出的全球500家大企业前100家中有近80%参与了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项目。其中97%经历过合作教育的毕业生认为,结合工作实际的教育是他们事业成功的源泉;80%经历过合作教育的毕业生说他们就业的单位就是他们实习过的单位; 63%经历过合作教育的毕业生说他们就业机会比其他毕业生多,而且选择的职业与工学结合教育项目相关;40%经历过合作教育的毕业生承认今后不管工作如何变动,其职业总是与在校期间工作经历密切相关。

(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将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发展科研、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统一起来,为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赢得了办学的生机与活力。

第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有助于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科技进步、个人发展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有助于高职教育内容改革,迅速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使学校的教学改革更能符合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趋势,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企业人才需求,逐步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便于普及推广和运行科学高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因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将为高等职业院校赢得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

第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企业对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同时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企业力量和资源,为学生岗位实践提供场地,为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提供实践锻炼,向学校推荐技术工程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为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在经费、师资、设备、基地、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开辟道路,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将为高等职业教育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广泛关注和直接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应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企业不同专业、不同层次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开展多种类型、多种规格、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实现办学类型多样和办学形式灵活的格局,利用高等职业教育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也只有在适应企业发展对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与培训需求中,才能赢得更为广阔的教育市场和办学活力。

(三)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需求

第一,工学结合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十多个制造行业的80余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尤其是制造业发展迅速,具有成本和市场优势。我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培育自己的技术创新力量,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从成本性质的中国制造向技术性质的中国制造转变。因此,我国必须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体制基础,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大规模、多种类地培养我国制造业亟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通过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凭借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发挥应用研究和技术开放功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真正成为企业科技成果的辐射源,乃至成为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基地与依靠力量。高等职业院校对于企业生产生存与发展相关度越高,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工学结合教育支持度就越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加强同企业的科技协作,针对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开发的实际需要,将学校智力因素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提高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企业开展全方位、高层次的工学研合作教育,为高等职业教育进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赢得生机与活力。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形成鲜明特色,培养制造业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黄永刚.高职院校实施产学合作教育的价值认识[J].教育与职业,2001(9)

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篇4

【关键词】基础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缺失

近年来,“高考报选专业难抉择”、“毕业难就业”等成为热点。透过这些社会现象会发现问题的关键是,报考、就业的主体――学生缺乏职业生涯意识。其深层次原因就是在基础教育这一关键期忽视了为受教育者终身发展奠基的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已形成融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完备体系,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相比之下,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较完整的体系结构,因而有必要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进行反思。

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缺失现状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已较为广泛。台湾地区将“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定为国民基本能力,社会各界为培育青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助力。然而在大陆,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无完整体系。高等教育阶段设有相应课程却不规范,在基础教育阶段出台一些规定但落实效果不明显,职业生涯教育几近空白。

1.小学阶段职业生涯教育极少。我国小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几乎没有,相关研究、实践等方面也较少,亟需将职业发展相关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小学生对职业概念认识模糊,大部分把“卖手机”、“跑业务”、“开饭店”、“玩电脑”等描述为一种职业,不到两成可较为准确地回答出父母从事的职业。 很多教师并不明确职业生涯教育的起源、特点、内容及重要意义。

2.初中阶段职业生涯教育很少。目前我国初中阶段,学校、家长更多地关注成绩和升学,普遍缺乏生涯教育意识和知识。初中生缺乏独立生涯规划意识及相关职业技能。更多关注社会影响力较大、收入稳定的职业,比如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商业服务业及专业技术岗等,而对工人、技师等生产一线和农民工、清洁工等技术操作型岗位一定程度排斥甚至态度漠然。[1]目前已6709一些初中学校实施相应课程实验,且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将职业生涯教育作为一部分课程内容实施,为开展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3.高中阶段职业生涯教育较少。职业生涯教育在高中阶段相较于小学和初中,受重视程度更高,在研究上也从原先单一的职业指导转向内涵更为丰富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有一定需求。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1994年9月颁布《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2003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再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表明逐步加强高中职业生涯教育。但实践中,学生仍专注于应对考试,教学安排未给职业生涯教育留空隙,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在部分普通高中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普及化程度相当低,缺乏职业生涯发展专业化的心理测评。[2]

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缺失原因

政府管理、社会观念、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等是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个人是职业生涯发展过程的主体行为者,皆对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产生影响。

1.政府部门职业生涯教育力度不够及考试制度制约

教育主管部门对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安排部署、执行监督力度不够。缺乏对各阶段有针对性的政策及深入的科学研究,地方教育部门及学校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漏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普遍存在。

考试制度也在制约。一直进行的教育改革并未改变多数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层仍注重升学率的现状。教师家长片面强调当前成绩,学生被动地考取分数,忽略长远的职业规划。

2.社会观念混淆及支持系统不健全

我国社会观念中易将“职业生涯教育”与“职业教育”、“职业指导”等概念混谈,使职业生涯教育成为它们可有可无的重复,主观上造成对职业生涯教育的忽视。[3]职业教育涉及某一工作、专业的具体技能,职业指导是依据系统的计划来引导个人整合运用有关知识开展活动,皆内容较窄。

社会实践支持系统不健全。目前社会整体意识及相关资源不能够为中小学提供有效支持,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社会实践环节极为薄弱,学校和社会间未形成良性互动,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甚至未建立。

3.学校轻视职业生涯教育及缺乏相应课程设置

职业生涯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被轻视。中小学校在教学及管理过程中缺乏职业生涯教育意识,重视成绩和升学。导致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缺乏,更无与其他学科融合,少数学校介入部分心理辅导课程但基本与升学有关。

学校也缺乏相应的课程体系。职业生涯教育的实现主要依靠学校教育过程,目前我国中小学校缺少更多校本课程设计的权力和能力,同时课程安排忽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及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更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及硬件资源。

4.存在认识误区且缺乏相关知识

父母存在认识误区。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影响下,当前大部分家长仍重视分数和升学,灌输式方法缺乏职业生涯教育观念,忽视其可持续发展。当前生长在“421”家庭环境中的孩子们更易在基础教育这一个人职业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形成骄奢、懒惰等个性,一定程度地削弱其职业生涯知识学习及相关技能形成。

绝大部分家长对生涯教育了解甚少,更缺乏较专业的知识及方法。父母不能够较好地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观念,但又不会轻易“放手”,往往整合一些社会功利因素去帮助孩子做决定,较少顾及孩子本身的特点和需要。

5.学生缺乏对自我职业的思考和定位

我国中小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充足,虽较为注重自身特长、兴趣等方面,但只停留在“书法”、“弹琴”等课外兴趣班层面,忽视自己意志力、情感态度、对于职业适应性以及掌握职业所需技能等的培养和规范。也受其身心发展特点限制,自主寻求职业生涯相关教育、指导等资源的意识缺乏,不能正确认知职业生涯及主动获得相关技能。

三、加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的建议

亟待实施的紧迫性已不言而喻,我们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要注意国情,逐步建设和完善我国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1.教育主管部门提高职业生涯教育意识、完善相关机制

美国政府1918年将职业指导引入中学,上世纪70年代推广实施生涯教育,1994年教育和劳动部门进行“从学校到就业”的教育改革运动,生涯教育已成为美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政府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应从基础教育开始并贯穿于所有年级,并将其分为认识职业、探索和学习、职业决定等三个阶段进行不同内容的学习。[4]

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提高重视,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做好宏观设计及细致研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考制度,重视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民众共同参与职业生涯教育过程。同时,在已有法规和措施上,加快相关研究,进一步发展有针对性的专门政策,加大政策规定执行力度并完善监督机制,领导建立健全我国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2.社会上应营造良好职业生涯教育氛围

社会应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首先,转变思想认识,对职业生涯教育形成正确积极、全面的认知,公平、公正地对待社会各阶层、各工种的差异。其次,积极配合教育体系中其他主体,形成有效的社会配合机制。比如成立职业生涯教育的专门协会等可以为中小学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有力的社会资源支持。

3.学校充分发挥职业生涯教育主阵地作用

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中小学生指导研究中心将形成“职业观、劳动观”的相关能力分为具体四部分,且详细规定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应具备的能力标准,使日本中小学充分构建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 [5] 新西兰中小学校开设大量涉及动手操作技能的课程,也组织如职业博览会、中高等教育衔接项目等多活动,使学习与工作世界建立联系。学生通过选修职业类课程,能得到学分,还可获得有助于他们未来就业的社会认可的资格证书。[6]美国对学校职业咨询和指导的教师队伍有严格要求。须具有相关专业硕士学位,及两年以上教学或咨询指导的经历,通过考试拿到“国家注册生涯指导员资格证”才可最终上岗。[7]

我国基础教育应加快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科学的课程体系要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且能够因地因时地对教育资源合理整合,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世界,将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

增加实践环节。学校可以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经常组织以职业体验为主题的活动,如邀请相关人物进行主题讲演、职业模拟、职业知识竞赛等。同时要为学生设置实地体验工厂、农田、公司等机会,全方位地帮助其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提高其能力。[8]

同时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立足长远,尽快建立职业生涯教育教师培训机制,在高等教育中设置职业生涯教育专业,建设良好的师资补充渠道,使专门的教师进入中小学。

4.家庭转变教育观念,主动参与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并形成基本人生态度和观念的重要场所,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有巨大影响。父母在主动转变观念正确认知职业生涯教育基础上,更应学习相应的科学知识。主动引导孩子了解、欣赏自己,正确认识孩子成长轨迹。同时家庭积极配合学校及社会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与学校及社会进行有效沟通,比如可以成立社区家庭教育协会等。

5.学生增强职业意识

个人作为自己人生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虽在基础教育阶段有独特身心发展规律,但外界环境充分努力的同时,应该主动不断了解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积极学习相关技能,主动设计并不断完善适合自己的、可实施的职业生涯规划,为自己的人生奠基。

参考文献:

[1]张建青.中国初中阶段职业生涯教育问题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7:320-321.

[2]丁晓岚.我国现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现状与问题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0:37-41.

[3]张小红.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及归因[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25(1):81-82.

[4]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谷峪,崔玉洁.日本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10,37(246):14-19.

[6]新西兰:基础教育阶段注重生涯教育[J]中小学德育,2013,9:93.

[7]于珍.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来自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3).

[8]王献玲.基础教育阶段函待实施职业生涯教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16(1):6-9.

作者简介:

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篇5

1 研究对象

以丽江师专旅游管理专业2011级、2012级、2013级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为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收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与实施、就业期望、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需求等四个方面。本次调查总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问卷284份,有效问卷279份,有效率为98%,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分别占35%、33%、32%。根据调查问卷内容设计了访谈提纲,就部分问题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对象包括20名学生和7名教师。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学生自我认知情况

自我评估是职业规划的首要步骤。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自我认知不到位,在能力、兴趣、性格、气质、价值观等心理特征及个体差异方面无法准确和深入描述。评价途径单一,对个人和职业测评了解甚少,基本没有使用过测评工具。(见表1)

2 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与实践的认识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缺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评估。学习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仍有57%的学生不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非常了解、基本了解的比例为2%、28%,13%的学生持不确定的态度。(见表2)

3 学生对专业与未来职业选择的认识

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存在对所读专业不感兴趣、期望不相符,职业发展前景模糊等情况。具体来说,认为“非常愿意”“愿意”“不愿意”从事与目前所学专业相关职业的学生分别占总数的18%、31%、52%;认为现在所学与将来工作“不确定”“不必要”和“根本没关系”的学生占总数的49%。

深入访谈中发现,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入学教育和调整后,对专业的认可度较高;但在经过大学一年的学习和了解后,二年级学生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工作“太辛苦”“工资低”“没前途”,对专业的认可度反而会降低;三年级的学生在职业技能的强化和社会经验的总结后,对专业的认可度又会逐渐上升,并趋向于稳定。

4 学生对职业发展指导的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总体上学生对就业信息和专业实践经验的需求较高,不同年级对职业发展指导需求有一定差异,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时要进行差异化教学。

5 学生对未来就业和职业前景的认识情况

调查表明,学生就业积极性高,信心饱满,毕业生职业去向明确,越来越关注个人的发展,但自主创业能力尚待加强。(见表4)

访谈发现,部分学生存在如果不喜欢工作以后就跳槽的想法,可能导致将来岗位流失率高;从不同年级的差异来看,有20%的一年级学生对将来专升本的期望较高。此外,学生对岗位的收入待遇、工作性质期望值高;就工作性质而言,希望能从事管理工作,认为服务型、技术型的基层岗位工作“又苦又累”“工资低”,不愿意从事。

三 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

1 大学生职业规划认知差、主体意识薄弱

尽管就业竞争压力和学校教育使得学生有了一定的职业规划意识,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缺乏对自己正确的定位和正确的职业认知,即便做了职业发展规划,也不能很好地执行和完善。

2 学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念的误区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学生未来的生活状况,更是考核学校就业工作和办学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致使许多高校把职业指导教育的重心放在解决毕业生的“就业”上,不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结构和质量。因此,高校职业规划指导需要关注学生当前就业及职业的长远发展。

3 课程设置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支持不足

高职院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学时偏少,教学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招生、就业形势的介绍、国家就业政策法规的阐释等。普遍存在诸如与专业结合度低;理论讲授过多,实践活动少;缺乏评估分析工具,师资专业性不强;课程效果评估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

四 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的建议

1 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情感和职业规划意识

对于学生来讲主体意识就从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上体现积极性、主动性。首先,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必要性。其次,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意识,激发学生在专业方向发展的主体意识,改变自身目标缺失、期望过高等状态,提升职业发展能力。最后,借助相关分析工具和专业老师的帮助,对个人进行合理评价并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职业观,最终达到重视并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

2 建设全程化、差异化、特色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全程化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始至终都要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需要在高职专业类课程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中渗透职业规划思想教育,通过学生不断丰富准工作环境的认识与体验,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

差异化是指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与指导。一年级学生处于自我和职业生涯的探索期,教育重点要放在正确自我认知、明确职业要求、培养专业情感;二年级学生则处于职业准备阶段,重点是根据岗位标准和要求强化职业技能,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通过实习、兼职等形式获得工作经验;三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准员工”的身份,也是落实职业规划的阶段,重点是提供职业信息、求职技巧、组织应聘等服务工作,让学生顺利实现由学生向职员角色的转换。

特色化是指根据旅游行业特色开设专业职业规划课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就必须要让学生明确岗位的特殊性,了解行业职业发展通道。

3 加强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服务能力

学校应通过专门机构的设立与多部门、多学科形成合力,并在教学的软件和硬件上逐步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教育学生有针对性地锻炼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意识、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例如,设立专门的学生职业发展中心、职业信息资料室、开发职业指导交流平台(网站、QQ、咨询电话专线);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教育活动,如创业大赛、职业规划比赛、模拟应聘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认识与体验;根据专业和学校特点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具有职业体验、技能训练和职业发展指导功能的校外教育平台。

通过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现状的调查表明,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对学生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增加专业认同感,提升学生的自主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限于本人研究水平,本文仅是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的一次浅层次调查,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与全面性都有不足,在职业测评工具使用与评估、课程建设与教育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平台打造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汪琳.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现状综述[J].江 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34(2).

[2]稂艳玲,等.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 效模式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 报,2013(6).

[3]叶红英.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 成人教育,2012(5).

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篇6

为深入了解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现状,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天津5所高职院校的师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但是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十分有限,职业道德教育亟待加强。

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滞后 调查中,有25%的教师表示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应涵盖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但有58.3%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最新要求;96.7%的教师认为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非常必要,这反映出教师普遍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有46.7%的教师表示职业道德教育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较少涉及,78.3%的教师认为学校现有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手段方法,有91.7%的教师认为说教和理论讲授不能作为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唯一手段,但在职业道德教育能力上,教师的专业水平仍有待提高,仅有8.3%的教师表示曾参加过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训课程或活动。

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状况堪忧 调查发现,62%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是“职场人”必备的素质,81.7%学生认为员工职业道德水平对企业树立良好形象有重要意义,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够意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敬业意识。但是,有22.5%的学生认为恪守职业道德并非易事,社会的不良风气会对自己影响较大,有62%的学生表示职业道德缺失不会严重影响职业发展。这反映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志较低,没有完全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24.5%的学生坦承自己对所在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掌握程度较差。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状况堪忧,高职院校要把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并拓宽途径,提升教育质量,增强教育实效。

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投入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当前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不是很高。仅有16%的学生曾参加过与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相关的活动,68.5%的学生表示在校学习期间接受有关行业职业道德的教育较少,59.5%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增加组织有关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次数,87.5%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相关专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课程,以便系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与常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无论在课程设置、教育渠道及人力投入上都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对策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主渠道建设 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学校应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摆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例如,学校可针对物流管理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物流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必修课,在普及职业道德常识的基础上,突出物流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和服务理念,让学生了解专业的社会定位和社会价值,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意识。教师在授课时要避免生硬的说教,可以将职业道德规范内涵结合典型案例融入具体业务活动中,将抽象的道德理论还原为鲜活的经验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利用实训环节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对主观世界的改造,而不只是规范性知识,道德意识只有体现在行为习惯中,才能达到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专业课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利用实训环节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将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融入实训操作中,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如在叉车驾驶实训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驾驶叉车技能,还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安全行驶的重要性,避免在工作中出现意外事故,保证人身和财产安全;又如在仓储实训中进行装卸搬运作业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装卸搬运工艺的要求进行操作,坚持“文明装卸”,决不能为了一时的效率和方便造成货品或设备损坏。实训环节的反复训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丰富校内活动,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的提高不能只靠外部的推动力,而是要通过调动人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之自觉克服不良思想和动机,提高道德觉悟和思想素质。因此,学校应通过开展各项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和专业比赛,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以物流专业为例,通过组织学生到物流企业参观考察,了解物流行业现阶段发展对职业道德素质的新要求;邀请物流行业专家、杰出校友等为学生作专题讲座,讲述现实中的职业道德案例和职业道德先进典型的事迹,对学生进行高尚职业道德的思想洗礼等。

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篇7

关键词:高职;高等数学;教育

高等数学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但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不断深入,很多高职教育渐渐地对高等数学教育产生了误解,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教育可有可无,数学教育更成了一种形式,数学教学改革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分析了现阶段高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并给高职数学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一、高职数学教育的意义

高职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高职数学教育就是要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具体来讲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数学知识的传承;第二,对于数学方法的应用;第三,对于数学思维的训练;第四,数学精神方面的学习。由此看来,高职高等数学教育更加不能只将重点放在数学知识的教育上,更应该是注重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但现阶段的高职数学教育不容乐观,笔者做出了总结:首先是学生方面,高职的学生主要是高考失利的学生和职高毕业生,他们的数学基础一般较弱,数学基础薄弱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加之学生潜意识里认为在高职学习数学没有什么意义,因此对数学的学习不够重视。其次是学校教育方面,现行的高职数学教育在时间上相对较少,为了满足高职教育的标准,学校在高等数学教育中片面地强调数学教育的实用性,将一些难以应用的数学知识删去,数学教育只保留了一个框架。高等数学教育的课堂枯燥不堪,教师教学以书本上的内容为主,在教学中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从概念到证明再到学生的习题练习,毫无主动性可言。

二、对高职高等数学教育的建议

1.明确高职高等数学的教育目的

高职高等数学教育要为高职教育服务,就要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培养。高等数学教育尤为如此,我们在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熟练运算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其次,高职的数学教育必须要为专业教育服务,即高等数学教育要围绕专业构建知识平台,发挥数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的独特作用,充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此,笔者认为,在高职高等数学教育中要增加数学文化的教育,即数学史、数学美以及数学建模的教育。要将数学文化和高等数学教育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高等数学对于自己成长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2.改革高职高等数学教育的教学内容

针对现阶段高职高等数学的实际教学情况,我们要积极地改善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将够用和必需作为基本准则,结合专业的需要,合理安排数学教学内容。对于高等数学教育内容,我们首先要改变以往压缩本科数学教学内容的形式,教学内容不再是简单的定理、定义、公式的堆积,而是应当将阐述数学基本思想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如微积分和极限等较难的教学内容,教师不必再重点教授给学生解题技巧,而是加强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详细分析基本知识的背景和来源,让学生领会到数学知识背后的精髓。精简教学内容,立足于学生专业,以学生专业需求为重点,找到数学在专业中的侧重点。教学内容也要以够用和必须为原则,夯实学生数学基础。编写教材时,我们还要注意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准,让高职的数学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

3.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高等数学教育要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此,高职高等数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根据学生差异而进行分层次教学,创建生活情境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等。同时增强数学试验和数学建模的教学,让学生不断构建数学知识结构,增强数学素养。

4.改革教学评价

高职高等数学教育不单依据学生笔试成绩评测,还要参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这种评价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并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唐轮章.高职高等数学教材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2]曾大恒.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3]朱志鑫.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186-187.

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现状和问题 对策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条主渠道,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促进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

(一)发展的现状

首先,高职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确立了高职教育的法律地 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投入职业教育,提升并发展职业教育层次”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共识。近年职业教育被确认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 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接受和重视,其发展速度加快,迎来了职业学校“火爆热潮”。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向就业本位回归,不再是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也不再盲 目地转向普通教育,而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技能国际化可用人才。

其次,人才培养特征逐步明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 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将其人才培养基本特征归纳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的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 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 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这便为高职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

再次,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占高等 教育的一半。2005年高职高专招生人数达268.1万人,是1998年的5.6倍,占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的比例也由1998年的39.8%提高到 2005年的53.1%,年均递增1.9个百分点,在校生人数从117万增加到近880万。高职教育成为与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

(二)存在的问题

第一,办学目标存在偏差,办学理念不够明确。我国高职举办形式主要有三种:普通本科院校建置二级职业技术学院、普通专科学校改制、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这样的历史沿 革,使某些高职院校不能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性质,仍沿袭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和思路,将高职办成本科的压缩型和中专的放大型。某些高职院校办学存在浮躁心理, 在专业设置、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评价上,向本科院校看齐,没有把高职教育办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也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第二,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使其社会认可度不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现代社 会“读书”指单纯做学问。中国人潜意识里将读书做学问和做工的人分成高低贵贱,做工的蓝领阶层在中国人心中没有地位,专门以培养高级蓝领为己任的职业教育 也就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不少人重学术轻应用,重学历轻能力,重普教轻职教,重“白领”轻“蓝领”,视高职教育为“次等教育”,学生们不愿上,家长们不支 持,用人单位不重视,社会认可度低,使得高职院校招生难,制约了高职院校的正常发展,阻碍了尊重技术应用型人才社会氛围的形成。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言:“中 国也是很奇怪,人人都要找职业,但职业两个字出现在校门上就感到不光彩。”[1]

第三,对高职教育不够重视。政策不到位,经费投入难以保 障。国家把资金主要投入普通高等教育,据统计85.2%的高职院校主要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分别为:34.7%的学校主要依赖学费,30.7%的学校主要依 靠地方政府拨款,16.8%的学校主要依靠自筹,2%的学校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1%的学校主要依靠企业拨 款。其中33%的学校经费投入难以保证。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困难,基本没有新的财政投入, 主要靠收取学费运转,资金来源单一,缺口较大。而高职教育培养的则是应用性人才,注重实践性教学,对教学设备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便大大 制约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第一,政府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定位模糊。《职业教育法》第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分别由初 等、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

第二,对高职教育的定义模糊及对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推动和引导作用认识不清。有学者提出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观点。

第三,从事高职教育的人才缺乏。能够真正满足社 会需要的高职教育人才,往往也是本行业的优秀人才,企业愿意提供优厚的待遇挽留人才,而在企业也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取得更多成就。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要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应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摒弃传统观念,提升思想认识,准确定位,充分认识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性。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先进生产力要求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的生产第一 线人才,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第二,争取政府经费投入,建立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首先,提高政府对高职教育经费的投入。其次,政府应按教育成本确定经费配置比例,调整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提供公平的教育财政政策,再次,职教经费投入应在政府统筹管理下,鼓励行业、企事业、社团和公民个人等各种力量办学,充分调动企业办职教的积极性。用法律条文明确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对企业、个人、社团投资举办或捐赠职教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形成多渠道办学投入机制。

第三,提高师资素质,壮大“双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队伍的强弱直接关系教学成败,建设一支有质有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条 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具备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素质和能力。

第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工学结合,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教会其掌握实际操作技术和技能。

高职教育要立足于自身特点,以就业为导向,只有重视能力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其基本功能,为社会输送既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又熟练掌握现代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从而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晓明 论职业教育的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07,(20);

[2] 马慧敏 职业文摘 2010;

[3] 辛会 职业教师的思考问题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上一篇:职业教育培训心得范文 下一篇:有机化学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