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行业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5 17:13:20

中等职业教育行业报告

中等职业教育行业报告篇1

关键词:《斯凯尔顿报告》;军官职业;影响

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发展要求各个军种除了为满足自己军种发展需求而培养军事人才以外,还要求各个军种要适应整个武装部队发展需求而培养联合人才,以在中高级作战层次实现军种间的联合。这就要求军官职业军事教育突破军种限制,解决各军种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从更高层次审视整个军官职业军事教育。这是对军官职业军事教育的新要求。

一、《斯凯尔顿报告》的产生背景

1986年国防部改组法中涉及军官职业军事教育的条文把主动权留给了国防部长,要求国防部长对整个军官职业军事教育进行改革。虽然国防部也认定当时军官职业军事教育体系达不到1986年国防部改组法的要求并且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1987年,国会收回了关于军官职业军事教育的主动权,由众议院武装部队军事教育委员会主席阿斯平任命了一个军事教育专门委员会[1]。这个军事教育专门委员会由众议员艾克・斯凯尔顿担任主席,故又称斯凯尔顿小组。斯凯尔顿小组的目的是评估当时的军事教育体系和审查国防部落实1986年国防部改组法要求的联合职业军事教育计划的情况,确保其能够为各军种称职军官和联合军官的发展与任职提供有效的衔接渠道,为提高职业军事教育的质量提供保证。斯凯尔顿小组把所有关于职业军事教育和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建议写进了小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斯凯尔顿报告》。

二、《斯凯尔顿报告》的主要内容

《斯凯尔顿报告》从军官职业军事教育的培养目标落实、拓展军官联合职业军事教育、重组军官职业军事教育和提高军官职业军事教育质量等方面对整个职业军事教育体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报告认为虽然当时的职业军事教育体系是健全的,但是1984年“联合职业军事教育政策文件”对于职业军事教育中级和高级教育目标的规定没有使各级院校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而文件本身对于协调整个职业军事教育来说也不是一个有用的框架。通过审查论证,报告指出了职业军事教育中的高级军事学院关于战略的课程设置缺乏重心,对联合职业军事教育控制不足以及联合标准也未达到1986年国防改组法标准要求等问题。报告的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职业军事教育框架设计。报告建议国防部和参联会主席制定一个清晰连贯并且目标具体的职业军事教育理论框架;高级院校把教育重心放在国家安全战略的研究之上,各军种军事学院的教育重心是国家军事战略;建立一个国家战略研究中心。

(2)职业军事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报告建议武装部队参谋学院把教学中心放在战例分析、模拟演习等问题上;参联会主席和军种参谋长对院校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审查,确定研究、写作、阅读和研讨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3)职业军事教育管理。报告建议国防部制定联合专业军官的选拔标准;参联会主席在国防部长指导下加强对军种院校联合教育部分的控制;海军作战部长全面审查海军职业军事教育制度,确定海军军官参加职业军事教育的必要性;参联会主席、海军部和国防部等领导人员要对海军职业军事教育发挥监督职能;联合专业军官的教育在联合院校实施;参联会主席和各军种参谋长负责联合院校和军种院校高水平教员的招募并且制定教员招募标准。

(4)联合环境。联合院校中来自三军种的教员数量保持均衡,每名军职教员都是完成中级军种培训和联合院校培训并且具联合任职经历的军官;联合院校中来自三军种的学员数量保持均衡。

(5)军官管理。报告建议军种部门的军官选拔、委任和教育系统要进一步协调;各军种建立人事管理体系对具备战略专长的军官进行培养、监管并且任命他们到有战略需要的军种和联合机构岗位任职;军种中级院校为对所有学员进行联合和军种体制的组织、流程、程序知识和参谋技能的培训;各军种制定相应政策保证合格的军官到职业军事教育院校和联合或者兄弟军种院校中学习;参联会主席和各军种参谋长设定严格的学员成绩评定标准;所有院校制定优秀毕业生计划[2]等。

报告最重要的建议是建立一个两段制教育体系在军种学院和武装部队参谋学院对联合专业军官进行教育,这个体系是对在国家军事学院和武装部队工业学院所进行联合教育计划的补充。最后,报告的90%建议被采纳[3]。

三、《斯凯尔顿报告》对美军军官职业军事教育的影响

《斯凯尔顿报告》提出的职业军事教育框架成为后来国防部新的职业军事教育框架建立的基础,它改变了职业军事教育军种学院和联合学院的课程,提高了联合职业军事教育院校教员和学员军种混编的比例,使联合职业军事教育计划专门化。同时,使海军的职业军事教育也得到了重视[1]。《斯凯尔顿报告》是对美军职业军事教育一次全面详细的调查研究,它的目的虽然是审查十个军种中高级院校和联合院校落实1986年国防改组法的情况,但是它更加全面的诠释了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目标、联合标准和联合控制等问题,在明确了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发展目标的同时,对整个美军军官职业军事教育发展的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张宝书.美国职业军事教育词典[Z].北京:中国人民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

[2]中国人民总参军训和兵种部编译.第100届国会军事教育专门委员会报告.2008

中等职业教育行业报告篇2

关键词:英国;职业教育;改革;沃尔夫报告

作者简介:李建忠,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比较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业基金课题“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课题编号:GY2012005,主持人:孙诚)的子课题“国际职业教育比较”(课题编号:GY201200506,主持人:李建忠)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9.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2-0087-05

一、沃尔夫报告出台背景与教育外部环境

职业教育改革成为英国新政府上台后优先考量的问题。2010年5月英国联合政府成立后,儿童、学校和家庭部随即更名为教育部。9月9日,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向伦敦国王学院艾莉森·沃尔夫写信,委托她就改进初中和高中阶段(14-19岁)职业教育进行调研,期待到2010年底提交中期报告,到2011年春提交最终报告。2011年3月沃尔夫教授提交了英国职业教育评估报告,简称《沃尔夫报告》。在3月3日评估报告公布之日,教育大臣戈夫称报告“非常出色和具有独创性”,当即接受了其中四条建议。他指出:“我们继承的制度损害作用很大,它对儿童是不公正的,正在损害经济,成千上万的儿童被误导学习没有什么前途的课程;我们将改革绩效排行榜、经费分配制度和监管制度,给儿童诚实的信息和学习合适课程的机会。实施这些改革会很艰难,需要花几年时间,但我们负担不起另一个10年教育失败的代价”[1]。

报告分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认为近30年来,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英国社会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具有以下特点:19-24岁青年人失业率高,出现 “一个正消失着的青年劳动力市场”。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接受普通教育直到16岁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一个规范,专门化已经逐步向后推迟;人们普遍抱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期盼,有98%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够上大学;受教育水平越高,收入水平就越高。就业经历和学徒培训有着高回报;青年人在教育与就业市场之间进进出出,职业变换频繁,11年间平均每人变换工作3.5次,变换职业2.5次,变换行业1.8次;18岁青年人教育生存状态发生重大变化,接受教育或培训的比例从1976年的17%上升到2009年的45%;职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高技能和服务行业岗位需求上升,传统的低技能就业市场迅速萎缩;经济迅速变革给劳动力市场带来重要影响,政府需要积极回应今天劳动力市场的现实。

30年来英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建立“国家职业资格”(NVQ)以来,英国已经完成了三代国家资格框架的开发和建设,对欧洲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的职业资格框架(制度)的建立产生了世界性重大影响。英国许多职业学校突出产学结合特色,例如,在马格斯菲特学院,欧洲航空航天培训中心按照产业国际标准利用全功能的英国航空航天公司飞机提供培训,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机场地勤人员;英国铁路网公司90%的学徒毕业后留在公司就业;英国知名企业的学徒培训供不应求,空中客车公司的学徒毕业后既有出色的生涯前景,又有继续在大学学习的机会;英国电信公司和劳斯莱斯汽车公司的学徒培训名额竞争比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的入学竞争还要激烈。

但是英国职业教育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根本性的问题是英国有许多好的实践案例,但没有一个好的制度,尚未建立起一套适应社会需要和学习者需求的、完善的职业教育制度,160年来制度建设的根本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正如教育大臣戈夫指出的那样:自1851年艾伯特王子建立皇家委员会以来,决策者一直在努力解决向青年人提供一种适当的技术和实践教育的问题,160年后同样的问题仍然存在[2]。

二、英国职业教育问题与审计

沃尔夫报告认为,英国(主要指英格兰)的职业教育主要存在着劳动力市场要求与职业教育提供的不匹配、继续学习要求与职业教育提供的不匹配等方面的问题。

(一)劳动力市场要求与职业教育提供的不匹配

1.职业教育的内容不被劳动力市场看重。英国许多一级和二级资格证书,包括被认为是反映了工作场所要求的国家职业资格,不管是在收入方面还是生涯进步方面,似乎都没有任何积极的结果。职业资格证书学习的内容实际上并没有被雇主和劳动力市场所看重,可是,这些资格证书成为了高中阶段(16-18岁)学生学习的主体部分。近年来引入的“基础学习证书”是“个性化”的、面向大部分14-19岁低成就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包含职业性或学科学习。在“基础学习证书目录”上目前约有1300种这种证书,许多证书规格都非常小。其中有400种证书学分值只有5个或不到5个学分,这就是说学生可以用不到50个教学小时就可完成一个证书的学习。从劳动力市场的观点看,基础学习证书不可能取得成功,因为雇主只看重几种熟悉的资格证书或是“真正”的工作经历。用拉思伯恩志愿组织首席执行官的话说,就是“这些资格证书让你什么都干不了,除非你再拿一个证书”。

2.资格证书不断变化,缺乏稳定性。劳动力市场认可稳定的和熟悉的资格证书,但英国的职业资格证书一直并且仍在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世界各国的资格证书都保持相对稳定,而英国政府几十年来一直都在引入新的类型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术资格至少从其名称看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资格证书的品牌效应极为重要,像伦敦城市行业协会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现在仍然受到人们的看重和认可。

中等职业教育行业报告篇3

职业道德行为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职业道德知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所采取的自觉活动。对这种活动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训练和培养,称之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养成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贯彻落实到职业活动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进而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并达到崇高的职业道德境界。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我在教学中对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做了一些小小的研究,以下就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的小结。

1 利用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依法统计,严守秘密”是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在统计领域的具体化。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比如有针对性地选取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因虚报、瞒报、拒报或屡次迟报统计资料而被绳之以法的事例,告诫学生统计必须遵守《统计法》,它是每个统计人的职责和义务。同样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遵纪守法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履行的义务,否则必将会受到法律的惩处。另一方面,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功能表明统计是服务于社会的,要赢得统计客体的支持和赞誉,统计人必须做到严守国家、企业、个人的秘密,这关系到一个人的信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对个人来说,是安身立命之本,是孕育德性的基础;对一个社会来说,是建立一个公正有效、有序运行体系的基本保证。在教学中,我还运用国民经济的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识我祖国,爱我中华”。

2 利用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我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善于与人沟通的能力,使用小案例教学法与行为教学法,结合具体情景,教给学生体现职业素质的具体方法,制定全面发展的学习目标,包括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社会与交流能力以及认知和道德方面的学习目标。通过让学生上网、看电视、看报纸杂志,去国美电器,去菜市场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应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查阅及运用有关资料的能力。

在教学中以一个社会调查活动项目为中心,将学生每四人分为一组,具体分为以下阶段。

2.1 分组准备阶段

向学生阐述考评方法、步骤,列出各步骤完成的时间表,让每位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推选出小组长,拟定调查课题,申报课题,确定调查范围,写出调查方案。

2.2 分组调查阶段

每个小组根据本组课题查阅资料,讨论、设计调查问卷,打印并发放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者参与其中,随时掌握学生的动向及调查进程,当学生出现方向性的问题时,及时进行点拔。本阶段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能力(解决问题)、动手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责任感、团队意识、协作精神等。

2.3 分组撰写调查报告阶段

各组对问卷汇总整理,画出整理表,撰写调查报告提纲,应用调查报告的写作格式撰写调查报告并打印,本阶段主要考核学生的写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2.4 学生讲解阶段

这是一个知识的主流反馈阶段,各组制作口头报告PPT,主要针对各组调查报告进行陈述和归纳,把调查研究的结果表述出来,制作口头报告PPT,以恰当的形式传达给其他同学,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本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2.5 交流心得体会阶段

小组间交流本次活动的收获,存在不足,提出改进意见。选出调查报告优秀小组到各班汇报,各班互相学习。

2.6 教师评价阶段

上述五个阶段每一步骤都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学习成果,教师给出相应阶段的分数,即最后每一组的档案袋中有五项内容。在小组合作考核教学中,“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考核所追求一种境界,小组成员间的使命互助活动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动力源泉,合作学习不仅讲合作,而且还存在竞争,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合作成绩既是个人成绩又是小组成绩,各小组既是调查者也是被调查者,小组之间也要互帮互助,把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考试评价和学习过程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当某一小组或某一人有一点一滴进步时,教师和小组成员应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和鼓励。从而发挥合作小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7 体会与收获

学生选择的调查课题内容广泛,有中职生的学习态度、理财观、人际交往、礼貌礼仪、职业生涯规划、技能训练、安全消防知识、社团活动等方面的调查,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既是与同学交流沟通的过程,也是对自己行为的检查与反思过程,同时是对小组长领导能力的检验过程,在调查报告中,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教学管理、体育活动、技能训练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议,小组口号也有创意,有“让微笑充满校园,自信从我们开始!”充分展示了当代中职生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3 实践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以真实生活为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可以体现学生和教师对生活世界的关注,同时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对学生的教育更直接更有效。由于统计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所以结合统计的理论教学,我安排学生参加了一些实践性的统计活动。为此我结合统计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的统计调查:学生消费情况调查,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手机礼仪调查,公交车让座的调查,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在完成统计实践教学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良好的德育渗透。

中等职业教育行业报告篇4

国务院总理提出要发展与就业政策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培训

9月11日,国务院总理会见了出席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企业家代表并回答提问。表示,要发展与就业政策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培训。特别是,中国有大量的农民,还有2亿多的农民工。我们会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农民工和农民的培训,使他们在城市、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能够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使他们的素质与岗位的需求相一致。

部委

教育部召开职业教育助力现代服务业发展座谈会

8月27日,教育部在京召开职业教育助力现代服务业发展座谈会,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学习领会《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并讲话。座谈会上,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夏杰做了关于现代服务业的辅导报告,相关行指委、企业及职业院校的代表做了发言。

2013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举行

9月3日,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为主题的2013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开幕式在广西南宁举行。中国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柬埔寨教育青年体育部部长尹赛迪、泰国教育部部长差图龙·蔡桑、老挝教育体育部副部长孔习·盛玛尼等东盟国家嘉宾出席开幕式。联展包括中国-东盟教育合作百校洽谈会、中国-东盟合作交流巡礼、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成果展、职业教育装备展和学生技艺展演五大部分,论坛包括主旨演讲和学术报告会两部分。开幕式后还举行了中国-东盟合作院校签约仪式,广西10所院校分别与东盟国家的10所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

中国职业教育与粮食行业发展对话活动举行

8月29日,中国职业教育与粮食行业发展对话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的主题是促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加快培养紧缺型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服务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国家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鸣出席活动并讲话。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宣读了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为本次活动所做的书面讲话。

教育部召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

8月20日,教育部在西安召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教育部职成司副巡视员周为、陕西省教育厅副巡视员马三焕出席座谈会。陕西、内蒙古、天津等16个省(区、市)教育厅(教委)职成教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并汇报了2013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进展情况。

教育部确定“2013-2014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

9月5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出《关于公布2013-2014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名单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3]191号),确定“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的实验”等422个项目为2013-2014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

预告

中国职教学会将于12月初召开2013年学术年会

9月13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印发通知,定于2013年12月1日至2日在湖北武汉召开2013年学术年会。本次年会的主题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制度创新”,将设置现代职教体系下的中高职协调发展、职教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职业教育中的产业文化育人、立德树人与职教德育模式创新、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职业院校就业与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模式创新6个分专题。

研究

中华职业教育社组织实施的国务院委托课题之成果“职业院校创业教育通用系列教材”正式出版

日前,由中华职业教育社组织实施的国务院委托课题“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研究及系列教材开发工程”之系列教材开发成果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正式出版。本套教材是中华职业教育社与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行政学院等联合组织实施的国务院委托课题“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的公共政策研究”之延续课题“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研究及系列教材开发工程”的课题成果。课题重点对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载体、路径和方法及创业教育的教材和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

机构

中国就业促进会荣获2013年度千年发展目标奖

9月10日,2013年度千年发展目标奖评选结果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正式揭晓,中国就业促进会从众多参与奖项评选的候选单位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非政府组织。2013年度千年发展目标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社理事会和类似组织国际协会组织发起,以促进充分的生产性就业与体面工作以消除贫困为主题,通过评选和授奖方式,鼓励政府、非政府组织等国际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和促进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

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改革研讨会召开

9月14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举办的“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李晓明、清华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所长程建钢、友成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等13位专家做了发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执行会长闵维方参加了会议并讲话。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教学研究与资源建设委员会成立

8月11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研讨会暨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教学研究与资源建设委员会成立大会在青海西宁举行。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会长、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董刚,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社长陈建华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国83所高职高专院校的200余位代表参加成立大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教学研究与资源建设委员会工作条例》,推选产生了高职研究会教学研究与资源建设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研讨并原则通过了委员会《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教学研究与资源建设委员会“十二五”工作规划》及《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教学研究与资源建设委员会2013年工作计划》。

全国城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协作会召开第二十届年会

8月18日,全国城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协作会第二十届年会在长春召开。来自南京等全国13个城市职教教研机构的4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计算机专业研究会联络员、高等教育出版社计算机分社陈红社长,江苏省教科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马成荣所长做了专题报告。会议期间,常务理事会通过了增补南宁市职教中心为常务理事单位,增补南宁市职教中心黄玲芝主任为副会长的决议。

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挂牌成立

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日前在湖北工业大学挂牌成立,研究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同时举行。研究院聘请了石伟平等13位国内职业教育领域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负责研究院学术研究的重大决策。

学校

首届“双师型”职教师资博士研究生入学

日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举行首届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双师型”职教师资博士研究生开学典礼举行,这标志着我国“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进入一个崭新阶段。该项目博士研究生将采取“课程学习+科研训练+职业院校教学实践+校企合作实践”培养模式,实行由专业导师、教育学导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组成的导师组共同指导制度。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举行校企合作签约仪式

近日,北京卫生职业学院举办了“北京卫生职业学院药学专业校企合作签约仪式暨永安堂捐资助学仪式”。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国药物流、华润双鹤、金象连锁等13家北京知名医药企业参会。学校与企业代表签订了包括专业课程开发、实训项目开发、师资队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习就业等多方面内容的合作协议。学校接受了北京永安堂医药连锁公司支持药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药品捐赠。

大连中职校聘全国劳模任德技辅导员

日前,两场不同寻常的“职业理想与中国梦”主题报告会在大连轻工业学校、大连电子学校同时举行,主讲人全部是由大连市知名企业的金牌技工、全国劳模担任的德技辅导员。设立德技辅导员是大连市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大亮点。2010年,大连市教育局会同市总工会聘请了全国劳模王亮等11名大连市金牌技工担任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及专业技能辅导员。同时,各地各校聘请了当地对口行业内的能工巧匠、职业典范、创业能手作为德技辅导员。据统计,如今活跃在大连各中职学校的德技辅导员已超过200人。

企业

2013“李锦记希望厨师”项目开班

9月6日,2013李锦记希望厨师北京班开班仪式在北京劲松职业高中举行,李锦记(中国)销售有限公司代表出席了开班仪式,来自贵州、甘肃、云南、黑龙江等10个省的72名寒门青年,在这里开启了他们的厨师梦想之旅。“李锦记希望厨师项目”启动于2011年,是香港李锦记集团与内地职业院校合作发起的,旨在为有志从事中餐行业的贫困学生提供学厨机会,为中餐业培养和储备人才的一项公益事业。至今已在全国15个省份招录了近200名有厨师梦想的寒门青年,全额资助(学杂费和生活补贴)他们在北京或成都学习烹饪专业。

艾瑞学院启动“企业电商数据分析人才培训计划”

艾瑞咨询集团旗下艾瑞学院日前在北京启动“企业电商数据分析人才培训计划”。这一培训项目旨在通过独家课程,培养具有实战能力的专业电商数据分析人才,帮助电商从业者解决专业技能缺乏的问题,为快速、稳健发展的中国电商行业输送优质的数据分析人才。

各地

吉林省就制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意见展开调研

8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化文到吉林市调研职业教育工作。王化文先后到吉林信息工程学校、省城市建设学校、吉林工贸学校、永吉实验职业高中4所职业学校调研。王化文实地踏查各校实训基地,详细了解各校办学模式、办学条件、专业设置、招生就业、师资聘用培训及职教集团运作机制等方面的情况。

江西省首次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

9月5日,江西省职业教育联席工作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江西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公信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保厅、省住建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局、省审计厅、省编办、省国资委、省扶贫办和省中小企业局等15个相关部门成为联席会议首批成员单位。会上,明确了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和工作规则及要求,确定该联席会议实行全体成员会议制度,主任由分管教育工作的副省长朱虹担任。

福建2014年起实行高职教育入学考试

近日,从福建省教育考试院获悉,从2014年起,该省整合“高职单考单招”、“高职自主招生”、“中职推免”等三类考试,设立“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简称高职招考),每年组织一次,招考对象为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应往届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且分别面向高中生和中职生出考卷,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报考。

山东大力发展公益普惠中职教育

近日,山东省出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5年)》,提出大力发展公益性、普惠性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教育)。山东将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出台中职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并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在全省实行中职免学费制度。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全部免学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生按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费标准给予补助。

新疆“千百亿”项目工程拉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日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决定实施“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长计划”,围绕自治区“千百亿”工程,最大限度增加就业容量,充分利用重大项目的实施拉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新疆要求,政府投资、引资的重大产业项目设置中要同时设定吸纳就业指标,项目可行性论证环节中要同时论证安排就业的有效途径和措施,项目确立、开工建设时要同时确定并启动就业实施方案,项目正式生产运营时要同时兑现就业承诺并签订劳动合同。建立投资带动就业评估制度。

贵州出台《关于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

近日,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对全省职教发展作出总体设计。

一是增加投入重点推进职教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至2014年,省级财政每年调整省突破高中阶段教育发展项目学校工程专项资金12亿元用于发展中职教育;压缩5%的省级党政机关行政办公经费,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支持职教发展。2013年起,每年在省级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中安排1亿元建设中职公共实训基地。2013年年底前,研究制定出台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二是强化职教区域合作。到2015年,省内每所职业院校至少与发达地区1所以上优质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到2020年基本赶上东部职业院校办学水平。

三是推进校企深度合作。2013年年底前,贵州省将制定出台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2014年9月前,省属大中型骨干企业全部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到2015年,省内大中型骨干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比例达到100%。

四是每年补充8000名教师。2013年至2015年,全省每年补充8000名以上中职教师;从2014年起,每年从省属高校中选派3000名应届毕业生到中职学校实习、任教。到2015年,通过招考、聘用、转型、整合等方式引进职教师资2万名以上,全省中职师资队伍数量达3万人以上。到2020年,专兼职技能教师占教师总数比例达60%以上。

国际

澳大利亚设国家职业教育学生奖

8月22日,澳大利亚教育部宣布,启动2013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学生奖的评选工作。教育部部长助理苏珊·雷(Sussan Ley)介绍说,这一奖项主要授予具有杰出技能且完成高中阶段职业培训的学生,其目的是促进中等教育阶段学生对职业技能价值的认可,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职业教育是个体实现继续培训和就业的有效路径。这一奖项在全国共有500个名额,获奖的学生将同时获得2000澳元的奖金及证书,其中最优秀的学生还将获得“总理杰出技能奖”。

巴基斯坦建立新的职业学院

9月1日相关媒体报道,阿布扎比发展基金(Abu Dhabi Fund for Development)日前向巴基斯坦捐赠1亿美元,用于发展健康和教育事业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一基金资助下,巴基斯坦将建立三个新的职业培训学院。

苏格兰呼吁改善职业教育路径

9月5日,苏格兰青年劳动力开发委员会指出,学校应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以改善国家的发展前景。报告建议,应该加强国家的职业教育路径,学校应与继续教育学院加强合作,增强教育体系的灵活性,满足青年人和雇主的需求。

斯里兰卡设立新的职业学历

9月7日《大学世界新闻》报道,斯里兰卡政府日前宣布,将在未来一年内为学生设立新的职业学历。这一新的国家职业资格主要针对那些没有成功进入有竞争力国家大学以及家庭收入较低、难以负担学费的学生。一开始的计划是建立25所新的学院,并让相关企业为课程提供实践机会,并在水利、工程、建筑和旅游等学科领域为学生提供免费和在职培训。完成这些课程后,毕业生将被授予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

英国加强学生的职业指导

9月10日英国《继续教育周报》报道,日前,英国政府一调研报告,专门对国家资格办公室(Ofsted)报告中提出的英格兰只有1/5的学校提供充分的生涯指导的情况展开调研。Ofsted走访了60所学校,对其针对14~16岁学生的生涯咨询和指导进行评估。结果发现,只有一小部分学校提供非常有效的生涯指导,包括职业教育的晋升路径以及与雇主的有效合作。对此,报告提出如下建议:政府要对生涯指导给予明确的定义;确保对于16~19岁学生生涯指导信息的准确和完整性,从而对学生给予正确的咨询和指导。

OECD建议爱尔兰改革培训体系

9月12日,OECD关于爱尔兰经济与就业状况的两个报告。两个报告都对该国教育与技能部门的发展提出了改革建议:一是爱尔兰应更加关注技能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并加强对劳动力的再培训,以帮助劳动力市场上的长期失业人口在经济复苏中找到工作;二是增强地方教育与培训机构的灵活性,使其有充分的自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以满足地方的技能需求。此外,报告还建议爱尔兰应进一步扩大学徒制规模,促进青年人从学校到工作顺利过渡。

英国改革继续教育拨款体制

9月16日《大公报》报道,日前,英国对继续教育学院的拨款进行重大改革,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向那些取得普通中等教育(GCSE)C级证书以下、继续教授英语和数学的学院提供拨款;对那些参与政府政策试点,并将相关政策应用到所有合格学习者的学院提供拨款。此外,这一改革还把受训者纳入进来,并引进了针对24岁以上学习者的贷款。

菲律宾加强对农村社区的职业技能培训

9月16日,菲律宾技术教育和技能发展署(TESDA)宣布对社区本位的技能开发培训给予10万菲元(约合1.44万欧元)的拨款。这一培训主要针对没有机会接受技术和职业教育,并希望发展额外技能的农村社区居民。该项目主要提供一系列广泛学科的免费课程培训,包括焊接工、管道工、建筑工、商业烹饪、饲养和有机农业。

印度新的职业培训行动计划

日前,印度相关部门的一份报告建议,印度应该为青年人特别是15~18岁之间的人口提供职业和学徒培训。这一研究对培训机构的2000名受训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50%完成培训的学习者在完成培训三个月后获得了工作岗位。然而,有1/3的受训者拒绝了这些工作岗位,或从工作中退出。基于此,报告提出,接受培训的年龄是非常关键的,18岁以下的受训者更容易留在培训体系和工作岗位上。报告建议,培训应该采用短期模块与学徒实训相交替的模式,并为学徒提供经费支持。此外,培训还应注重发展学习者的可转移技能,并为所有受训者提供就业后支持。

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格体系政策框架

2013年8月,澳大利亚技能标准理事会(NSSC)《改进职业教育与培训:澳大利亚职业资格体系》的政策框架。这一政策提出,澳大利亚对职业教育资格规范框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一个有力、清晰、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标准,把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所有因素都纳入到一个稳定、有保障的职业资格体系(Australian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System,AVQS)中,并确保职业资格的完整性。从而通过资格体系提高教学和评估的质量,引导职业教育机构将重心放在核心工作领域,同时减轻对于职业教育机构的管理负担,增强人们对于职业教育与培训部门及其结果的信心。

政策提出,澳大利亚职业资格体系应具有如下关键特征:重视对培训机构进行认证,使其提供的培训资格对于澳大利亚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价值;有利于发展高质量的培训,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评估服务,并更有利于评估学习者的能力水平;有利于培养出适应澳大利亚行业发展的、灵活的、适应性强的技能型劳动力;全国统一的、适应所有的注册培训机构;有清晰的发展目标;所有的培训机构都能够遵循,并能减轻管理负担。

改革学徒制支持服务体系

2013年6月,澳大利亚政府《改革澳大利亚学徒制支持服务体系》的政策文件。文件提出,学徒制体系在满足澳大利亚经济对于技能的需求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学徒制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主体,职业教育体系中25%的学生是学徒制体系中的学徒或受训者。基于此,文件提出,澳大利亚政府要努力改善其学徒制支持服务体系,以不断提高学徒培训的质量。虽然目前的学徒制服务体系在服务的统一性及覆盖范围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其在服务的恰当性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基于此,政策提出对学徒制服务进行改革(新的学徒制服务改革框架如图所示),具体改革思路包括:

首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国家层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学徒制体系管理的现代化,并创建一个新的服务实施模式,为学徒及其雇主提供最有效的支持;建立新的澳大利亚学徒制管理体系,以取代旧的培训和青年网络管理体系。

其次,实现学徒制一线服务实施的现代化。更加强调对学徒提供面对面的支持服务,包括向学徒提供直接的咨询、监督和支持等,以提升学徒制的保持率和完成率。

中等职业教育行业报告篇5

一、美国的会计教育改革

(一)80年代的美国会计教育

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美国的会计职业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会计职业的不断扩展上。首先,对于会计公司来说,虽然财务报表审计仍是他们的主要业务,但所占比重日渐缩小,而其他业务,如管理咨询、信息系统设计、经营审计等所占的份额则不断扩大。公众希望合格的注册会计师不仅仅是一名技术人员,而且是既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又具有总经理的远见,能够理解国家和社会的总体目标的专家。其次,在公司内部,虽然会计人员仍然需要精通财务报告方面的知识,但公司更需要具备经营计划和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诊断及相应管理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再次,在政府内部,会计人员除了继续参与财务管理之外,在政府组织的计划、规划、预算和信息揭示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必须理解政府组织的目标和策略,具有系统分析知识,以胜任这些工作。

与会计职业的飞速发展相比,会计教育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显得落后:教学计划的内容多年未变,无法适应会计实务不断发展的需要;会计及相关领域的新知识层出不穷,课程内容受教学时间限制,难以涵盖这些知识;传统教学方法以老师授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大部分课堂问题已经设计好了答案,只有唯一解,显然脱离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用这样的案例教育学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以通过职业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会计教育与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衔接不当,不能达到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继续教育对会计职业至关重要,却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开展继续教育的机构之间也缺乏联系,等等。

一面是客观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面却是落后的会计教育难以满足这一需要。会计教育究竟何去何从,以迎接跨世纪的挑战?美国会计界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显然,只接受有限的会计教育,将无法在快速发展的会计职业中获得成功。会计人员必须通过不断加强学习来适应会计服务多元化的要求。对会计教育来说,最为关键的目标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能力。下面我们看一下会计职业的变化是如何传导到教育界,并成为会计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的。

(二)会计职业界对会计教育的重要影响

在美国,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大会计公司对会计教育都有重要影响。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会计人才需求方的利益。为了便于得到符合需要的会计人才,他们定期对会计教育状况进行研究,并发表报告,从而对会计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美国最有影响的会计职业团体之一,为了维护职业形象,对新加入的注册会计师在教育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AICPA于1967年发表了“职业知识”报告(Horizons for a Profession),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必备知识的一般范围。为了贯彻“职业知识”报告的要求,并为会计教育课程设置提供示范。AICPA的Beamer委员会于1968年3月提出了一份名为《从事会计职业的学业准备》(Academic Preparationfor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Careers)的报告,报告认为要掌握“职业知识”所规定的内容,至少需要150个学时的大学教育。报告还设计了一张示范性的课程表。1976年,为了评价Beamer委员会的报告是否仍然适用于当时的情况,AICPA又任命了一个由 WayneJ.Albers领导的委员会,对上述报告进行评估,并作了少量修改,于1978年以《进入会计职业的教育要求》(Education Requirements for Entry into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为名重新。

1988年1月,AICPA通过决议,到2000年,要申请注册会计师资格,必须接受150学时的教育,具有学士或对等学位。1988年2月,AICPA对《进入会计职业的教育要求》进行了修订。这篇关于会计教育问题的政策公告包括10项内容:①CPA证书是具备公共会计职业基本能力的标志;②进入CPA职业必须掌握“职业知识”报告所规定的一般知识;③要获得CPA必须掌握的知识体系,至少要接受150学时的大学教育,符合该项标准之后,在参加CPA考试时不再需要专门的职业经验;④会计教育计划的范围和内容应该接近《从事会计职业的学业准备》所包含的内容(详后);⑤各州要尽快贯彻150学时教育要求;⑥完成150学时教育后,应尽快参加CPA考试;⑦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实习活动;⑧AICPA鼓励建立职业会计教学计划,或建立职业会计学院,并参与它们的鉴定;⑨教育计划必须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会计教育应当由学术界来完成,但AICPA对通过正规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将给予关注;⑩AICPA要定期检查CPA职业的进入标准是否仍然恰当。

AICPA同时还根据150学时的教学标准,对示范性课程进行了修改。示范性课程包含的内容有:

1.一般教育。一般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洞察力、判断力和正直的品格。其内容包括:①操行(Ethics);②交际(Communication);③行为科学;④初级经济学;⑤初级会计;⑥计算机;⑦数学与统计学。

2.企业管理教育。企业管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产品与劳务的生产和营销的概念、过程和机构,以及企业和其他形式组织的筹建过程。这些包括:①中级经济学;②企业面临的法律和社会环境;③企业法;④市场营销;⑤财务;⑥组织、团体和个人行为;⑦数量分析法在企业中的应用;⑧交际能力;⑨商业道德。

3.会计教育。会计教育课程包括:①财务会计;②管理会计;③税务;④审计;⑤信息系统;⑥职业道德与责任;⑦实习与合作性教育计划(Internships and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s)。

中等职业教育行业报告篇6

关键词: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工作讨论会;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12-0093-04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兴起于我国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在中国近代农村改造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笔者拟从乡村建设运动整体和历史事件两个角度,分别探讨在乡村建设运动中职业教育研究的不同视点,意在抛砖引玉,丰富职业教育史研究。

一、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与职业教育研究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包括农村经济、县政建设、公民训练、乡村自卫、平民教育、合作运动等内容,渐及各项农村社会事业,与政府的农村复兴策略相呼应。职业教育是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核心部分,乡村建设运动是广义的职业教育推广过程,以政府机关、民间团体、学校机构、社会试验组织等为主体的乡村建设团体虽然从不同的方面入手,但以学校教育或社会教育为形式的职业教育贯穿了乡村建设运动的整个历程。职业教育是乡村建设运动中平民教育的主体,职业教育的思想、理论、模式及特色在乡村建设运动中逐渐生成。职业教育推动了乡村建设运动,也需要在自我反思的理智情境中推广,审视乡村建设运动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可以丰富近代农村研究的视野。另外,乡村建设运动中的职业教育过程呈现出一些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成果。比如,除了创办专门的职业学校、民众培训班之外,在师范学校和小学还添办了各类民众培训班。在各类职业教育过程中,运用了巡回教学、流动教学、露天学校、小先生教学、生活导师制、巡回书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并同时开发了书法教材、识字课本等教材。笔者认为,提炼并归纳乡村建设运动的思想与实践,对当代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方法、职业教育研究等均有可资借鉴的价值,同时也能为当代农民培训提供诸多的培训模式和发展路径。

学术界对乡村建设运动进行了大量研究,成果包括史料、专著和论文。

首先是代表性的史料。主要有乡村工作讨论会编辑的《乡村建设实验》(第一、二、三集),千家驹等人编著的《中国乡村建设批判》。

其次是专著,包括近代版和当代版。近代专著有:古M著的《乡村教育新论》,古M编著的《中国农村经济问题》,陈兆庆著的《中国农村教育概论》,陈序经著的《乡村建设运动》。当代专著有:郑大华著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徐秀丽主编的《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李德芳著的《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王景新等人编著的《民国乡村建设思想研究》。当代编辑的专著还包括个人文集或全集,如《梁漱溟全集》、《晏阳初文集》等。

再次是论文。主要有祖秋红的《现代化视野下的民国乡村建设思想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张蓉的《中国近代民众教育思潮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赵祥斌的《神圣与世俗之间:齐鲁大学乡村建设研究》(山东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何建华等人的《近二十年来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研究综述》(《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第3期),骆墨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年第3期)。

最后是以往的研究成果展现了众多试验区的乡村建设实践,叙述了乡村建设运动的情况,并进行了性质评价。研究思路从宏观走向微观,研究内容较为全面,涉及了乡村建设运动的领导人物及其乡村建设思想、经济建设、政治制度改革、平民教育、合作建设等各项事业。但是,以往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的研究意在肯定或否定乡村建设运动,容易忽视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发展模式;多数研究限于单个或几个主要的机构团体或乡村建设派别模式,忽视了其他团体或机构,研究内容往往重复、单调;有的研究对乡村教育运动中的职业教育推广工作未能从专业理论的高度去审视,未能突出职业教育在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共性与个性。

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建设团体,对乡村建设运动中的职业教育研究运用如下研究方法: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教育研究方法,并借鉴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视角解读历史;运用个案研究法,选取尽可能多的乡村建设团体机构作为个案;运用比较法,在职业教育办学过程和特色方面进行比较;运用考古研究法,追踪溯源,实地考察,进行相关问题的考证研究。

在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方面,分为两大部分。首先,以学校式、社会式的职业教育作为维度,展示各类机构团体创办职业教育的情境。在政府机关与职业教育方面,介绍以中央机关、省级机关、市级机关、县级机关为代表的政府机关,叙述它们创办职业教育的过程和内容;在民间团体与职业教育方面,介绍以改进社、合作组织、慈善机关等为代表的民间团体,叙述它们创办职业教育的过程和内容;在学校机构与职业教育方面,介绍以大学、小学、师范学校、职业学校为载体的乡村建设机构,叙述它们创办职业教育的过程和内容;在社会试验组织与职业教育方面,介绍以民众教育馆、民众教育委员会、实验区等为代表的乡村建设团体,叙述它们创办职业教育的过程和内容。其次,从乡村建设运动中抽取案例,归纳职业教育的整体构建和个性特色,分析乡村建设运动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例如,分析乡村建设运动中的职业教育要素,概括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专业建设、教材开发、师资养成的特征以及社会效应,概括农民培训的模式。

在研究过程中,还将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选取实验区并以个案形式叙述实验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是进行研究的关键环节。归纳职业教育的实践模式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另外,乡村建设运动涉及了众多的团体和人物,人物的职业身份、政治面貌、思想生成、社会背景以及党派因缘,牵连广泛,关系复杂,厘清团体机构及人物对职业教育推广的作用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困难之处即是创新之处,可以进行如下尝试:一是在选取有代表性的乡村建设实验区时,要考虑地域特色、办学规模、办学特色、办学人物等因素,除了大型的试验机关如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江苏无锡教育学院等之外,还要选取一些鲜为人知的团体或学校,如河南遂平酷山职业学校、栖霞乡村师范学校等,以此丰富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二是从小事件看大道理,将乡村建设运动中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下,突出团体与政府的互动。三是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融入人物的职业教育思想与理论,确保个案的陈述充满逻辑性、实践性、动态性。四是将众多团体置于同一历史坐标系内,运用当代职业教育理论框架,审视乡村建设运动中的职业教育发展,确保所归纳的职业教育过程充满理论指导性与现实可操作性。五是强化乡村工作报告的诠释与解读,突出文本思想内涵的比较与分析。六是史料研读与实地考察相结合。

二、民国乡村工作讨论会与职业教育

民国乡村工作讨论会是民国时期从事实地乡村建设事业的工作者组成的一个工作讨论团体,于1933年7月在山东邹平成立,同时召开第一次集会,后又分别于1934年、1935年在河北定县、江苏无锡集会。乡村工作讨论会检讨同人所从事的乡村工作;报告工作上的心得与困难;联络感情,研究切实互助方法;交换知识经验,互相切磋商量如何改进工作技能技术。尽管由于战争等原因,乡村工作讨论会未能继续下去,但其在民国农村建设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于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前途乃至民族命运,影响至深且巨。

在研究成果方面,除了前述所有关于乡村建设运动的资料外,还包括以下专门对乡村工作讨论会的研究。首先,近代报刊对第一次集会的研究,可见王伯平等人的《乡村工作讨论会纪略》(《乡村建设》,1933年第3卷第1期)。对第二次集会的研究,可见黄丽泉的《在定县参加第二届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以后》(《新农村》,1934年第17期)。对第三次集会的研究,可见俞振辉的《参加全国乡村讨论会第三届年会回来》(《泸农》,1935年第3卷第5/6期),西超的《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的印象》(《中国农村》,1936年第2卷第1期),罗石民的《出席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第三届年会报告》(《广东蚕声》,1936年第2卷第1期),叶蕖均的《出席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第三届年会的经过》(《民教月刊》,1936年第1卷第3期),常文熙的《专载(一)参加第三次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记》(《社会经济月报》,1935年第2卷第10期)。其次,近代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开会通告,可见《民间》(1935年第2卷第8期),《民教半月刊》(1935年第22/23期)。关于第三次集会的报道,可见《崇农》(1935年第4期),《民间》(1935年第2卷第12期),《中华教育界》(1935年第23卷第6期)。再次,当代的专门研究可见姜新的《无锡乡村工作讨论会评述》和《民国乡村工作讨论会评议》。

关于乡村工作讨论会的研究具有如下特点:其一,学术界对乡村建设运动关注甚多,成果颇丰,对乡村工作讨论会却略有提及,专门研究相对不足,未能深入挖掘乡村工作讨论会在推动乡村建设和民族自救中的社会影响和理论建树。其二,所有的研究大多处于文本描述或评价层面,致使乡村工作讨论会的研究处于静态层面,忽视了人物思想来源的继承性、动态性和批判性。其三,乡村工作讨论会由各个团体组成,以往的研究大多限于单个团体的研究,忽视了乡建运动主流和团体与支流之间的关系,导致乡建运动研究处于分散状态,未能突出共性与个性。其四,对乡村工作讨论会与南京国民政府及国家政策实施的互动研究不够。

民国乡村工作讨论会集结了乡村建设运动的经验、做法和教训,是乡村建设运动的集大成式反思。乡村工作讨论会的三次集会过程同时也是三次教育界大事,对乡村工作讨论会的集会过程和报告文本加以分析也是进行职业教育研究的契机。在三次集会以及所汇集的乡村工作报告中,职业教育是备受关注的时代主题,从三次集会过程以及乡村工作报告中探寻职业教育发展的轨迹,不失为一种农业职业教育研究的新路径。第一,将所有参会团体置于同一历史坐标系内,可展现各团体及人物不同的农村职业教育思想、理论和出发点。第二,能够更加整体、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乡村建设运动,探讨农村职业教育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第三,乡村工作讨论会融入了人物的思想与理论,具备了一定的乡村建设理论支撑,归纳、提炼了乡村建设理论,为当代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可资借镜与参考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从历史事件入手研究中国近代农业职业教育也是职业教育史研究的一个角度。从研究思路来看,首先,要从社会大背景上纵向梳理乡村工作讨论会的成立经过以及三次集会召开的具体过程,并确定事件经过中的关键点。其次,要分析各份演辞与报告,追踪溯源。再次,要将人物思想、理论与集会过程相融合,力求在文本上立论并提炼出具有时代性的农业职业教育主题。从研究内容来看,可分为以下部分:第一,探讨乡村工作讨论会成立的社会背景,涉及中国农村、农业的近代变迁、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以及本会的发起经过。第二,叙述三次乡村工作讨论会的召开,即邹平集会、定县集会、无锡集会。可以分别叙述集会过程,包括筹备情形,涉及开会通知、大会程序及工作报告条例;参会人员情况;开会经过;工作报告内容;集会的社会影响和历史作用等。第三,三次乡村工作讨论会的比较与分析。主要是三次集会的目标与宗旨;参会人员的数量、资格与来源;汇报内容的比较;涉及团体及机构的缘起与设立、工作经过、实验心得和未来计划;三次集会的议题分析与比较;重要人物的思想、理论的分析与比较等。第四,乡村工作讨论会的反思与批判。时人对乡村工作讨论会的成立目的以及具体活动过程进行了现实的审视,具体包括江问渔、徐宝谦等人对乡村工作讨论会的反思;李紫翔、孙晓村、张志敏、千家驹、吴半农、孙冶方等人对邹平和定县的乡村建设实验乃至农村建设运动所作的分析与批评。第五,乡村工作讨论会的现实思考与启迪。乡村工作讨论会的历史定位,包括新建农村实验区的扩大,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农业农村研究的加深以及技术的推广等;乡村工作讨论会的社会理想受挫的原因,包括战争、经济、政府政策方面的因素等。

在研究过程中,必须抓住以下几个关键部分。第一,作为当时全国性的乡村建设协作团体,乡村工作讨论会以及三次集会发生在中国农村经济面临破产、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乡村建设与民族自救成为时代主题,三次集会以及所包容的农业职业教育无疑是顺应了时代的呼声,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第二,乡村工作讨论会以复兴民族国家为前提,以创造中国新文化为目标,以振兴农村经济为中心,以普及农业职业教育为抓手。第三,在三次集会的各个环节融入人物的思想与理论,使人物的演辞与报告充满动态性、历史性、实践性;强化演辞与报告内容的诠释与解读,每份演辞与报告都是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成果,所有内容及发表之意见,均富有价值,既反映了当时客观的社会环境和当地发展情势,也是报告人等主观思想与理论的结晶,要突出文本在职业教育思想内涵方面的比较与分析。第四,乡村工作讨论会提炼了乡村建设在文化教育、农事经济、自治组织等方面的发展模式,涉及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以及制度、机制建设等问题。第五,乡村工作讨论会呼唤民生政府,团体与政府的关系将是一个永久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4]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1927―1937)[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5]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六卷、第八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6]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7]乡村工作讨论会.乡村建设实验(第一集)[M].北京:中华书局,1934.

[8]乡村工作讨论会.乡村建设实验(第二集)[M].北京:中华书局,1935.

[9]乡村工作讨论会.乡村建设实验(第三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36.

[10]千家驹,李紫翔.中国乡村建设批判[M].上海:新知书店,1936.

[11]古M.乡村教育新论[M].上海:民智书局,1930.

[12]古M.中国农村经济问题[M].上海:中华书局,1933.

[13]陈兆庆.中国农村教育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14]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M].上海:大东书局,1946.

[15]蒋杰.乌江乡村建设研究[M].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村新报社,1935.

[16]千家驹.中国的乡村建设[M].上海:大众文化社,1937.

O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in the Rural Construction Movement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LI Zhan-ping

(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China)

Abstract: From two angles of the whole period of the rural construction movement and historical event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 this paper discusses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t viewpoints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in the rural construction movement, aiming to start a discussion and enrich the research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history .

中等职业教育行业报告篇7

关键词:民国时期;中华职业教育社;年会;启示

作者简介:陈梦越(1989-),男,湖北荆门人,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中国职业教育史;楼世洲(1957-),男,浙江义乌人,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史、教育经济与管理、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6-0089-08

会议是社会生活领域的一种重要存在形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会议有两种解释:一是“有组织有领导地商议事情的集会”,如全体工作会、代表会等,二是“一种经常商讨并处理重要事务的常设机构或组织”,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1]。会议的种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进行划分,如会议的性质、规模、时间、形式等都可以成为划分标准。而从学术的视角,可将会议分为年会、专家研讨会、经验总结会、成果鉴定会等。民国时期中华职业教育社(以下简称职教社)在发展过程中召集了众多会议,而年会作为其全国性的年度会议,不仅是其重要的实践活动形式,也是其生命发展的表征,因而以民国时期职教社举办的年会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年会活动的特点及内容概况,以期展示职教社的“生命图景”和中国职业教育的近代化历程,为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民国时期中华职业教育社历届年会概况

职教社成立之初便已经认识到“学术团体之使命,在时常聚焦讨论,以谋常理之发现及事业之进展。”[2]而且在其章程中也规定:“会集研究或通信研究,此为关于各类各项事业所以构成本社意思之总机关。”[3]因而,年会是职教社最重要的会议之一,讨论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职教社对于历届年会的召集,精心筹划,异常重视。

1917年5月6日,职教社在上海创立,第二年5月即召开第一届年会,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先后举行年会或社员大会共17次,年会作为全国性的年度会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方性或专题性的会议。一开始年会都是在上海举行,到第六届年会时,大会议定今后年会轮流赴各省举行,不以社所在地为限,从此,每次会议结束前都议定2-3个地方,以备下届大会最后择定一处。在第九届年会时,大会又议定年会改为每两年召开一次。第十一届社员大会又议定原来年会均在五月举行,以后宜于七或八月份举行,同时改称年会为社员大会。1932年第十二届社员大会再次议定社员大会恢复每年举行一次。关于社员大会的具体情况如表1。

同时,1921年8月由职教社倡导、发起、组织的“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在上海成立,从1922年开始,除了第七次和第九次会议之外,每年都与职教社年会同时同地举行。有关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年会的具体概况如表2。

在历届年会中,还有职业学校成绩品展览会,展示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果,以引起社会各界对于职业教育的关注,同时展出的学校也能够通过相互比较和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改进教学,为产品的销售开拓市场。

综上所述,职教社的年会,内容丰富,主要由社员大会、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年会及成绩品展览会构成。一些重要的议案,如职业补习教育、农村改进、职业指导等,不仅在社员大会上进行讨论,也会在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年会上进行讨论,进而凸显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社员大会是对全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进行的整体性、全局性的讨论,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年会是对更为具体的职业学校的发展状况进行地细致入微的探讨,再加上职业学校展览会,三者一起举行,不仅能够让与会人员对职业教育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而且能从具体的职业学校发展方面推进实践。整体而言,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年会都是对当时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全面反映,是当时职业教育领域的“盛会”。

二、民国时期中华职业教育社历届年会的特点综述

职教社作为近代中国提倡、推广、研究和实践职业教育的排头兵,汇集了当时有志于研究从事职业教育的仁人志士,为充分发挥这样一群有识之士的作用,首先创建了职教社这样一个共同研究、相互合作的组织机构,亦如当前我们所说的“共同体”。在成立了职业教育领域的“共同体”后,为实现组织的目的,继而进行相应的组织活动,而且组织的这些活动,是其真正称为一个组织的表征。职教社成立后,组织了众多的活动,如调查、研究、指示、出版、表扬、通讯问答等,但在这些活动开展之前,召集会议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对整个活动的展开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年会作为职教社的常规性活动,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组织安排缜密,且不断改进

职教社在成立之初,便在章程中对举办年会进行了规定,职教社同人对筹办年会精心准备。比如在1918年的首届年会之前,便征集了对年会的赠言,内容有关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供与会者参阅浏览,还征集实业学校及设有职业科的普通中学生的制作品,陈列于会场,供研究或比较。同时积极与商会领袖或实业家联络,邀请出席会议等,为会议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在会议具体日程安排上,职教社每年的会议都会推定年会的主席或是主席团主持会议,保证了会议的正式性。对于会议内容讨论的组织也在不断改进,前六届年会,职教社通过“全体会议”开展研讨活动,从第七届年会开始,增加了分组会议,实行“全体会议”与“分组会议”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还在第十三届社员大会上决定通过划分各组、推定召集人的办法进行分组讨论,这样更加有利于学术团体研讨活动的展开,取得切实的效果。

职业学校成绩品展览会是年会期间必有的活动,目的是为了向与会人员展示职业学校学生的成绩,增强大家对职业教育的信心,促进职业学校的发展。同时,在年会期间,职教社还积极与当地的各个机关团体进行交流,甚至是合作,如在杭州召开的第九届年会时,职教社积极与浙江平民教育促进会集会交流,增进团体之间的感情,并且还愿联合江苏、浙江、上海三处平民教育促进会共同促进职业上的改进,在年会上成立平民职业教育组进行讨论。而且职教社在年会期间还安排有文化考察或是一些娱乐活动,有助于与会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和凝聚力。

(二)活动内容丰富,且目的明确、涉及面广

在职教社的年会上,设有社员大会、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年会以及职业学校展览会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以社员大会为中心,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及职业学校展览会作为辅助,各个部分有着各自的活动重点,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社员大会是职教社的主体性会议,讨论的内容主要为职教社的现状及今后发展方向、当前职业教育状况及如何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年会和职业学校展览会是职教社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职教社年会的内容。首先,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历届年会是该组织开展职业教育基本理论探讨的主要形式,在历届年会上都会对当时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并且通过相关议案,有关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历届年会议案的情况如表3。

据上表统计,可以看出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历届年会的议案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分为职业教育组织、职业学校经费、教学、学生就业及其他五类议案,这五类议案的关注点主要在组织与教学方面。而且随着年会的不断发展,学生就业的议案逐渐增多,表明社会对于学生就业问题的日益重视,这与职业学校发展成功与否密切相关的,可以看出社会对于职业学校的认识不断提升。

其次是职业学校参观展览会,其目的是为了在会议空闲期间,向与会者展览职业学校的成果,增强大家对于发展职业教育的信心,对于职教社年会的开展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综上所述,在职教社年会期间,活动异常丰富,有统领全国的职业教育全体性会议,有专门针对职业学校的讨论会,还有展示职业教育成效的展览会,目的性强,讨论广泛,对当时职业教育进行全面的讨论。

(三)与会人员较多,社员不断增加,且包括各个群体

聚集有志于职业教育的人员参会讨论发展职业教育,或是加入职教社成为社员,是职教社举行年会的目的之一。纵观职教社历届年会的人员情况,可以看出参加年会的不仅有本社社员,还有实业家、教育家、政府官员、大学教授等各个群体,这有助于各个群体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职业教育问题,共同探讨,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教社的社员都享有章程所规定的各项权利,但同时也必须尽规定的各项义务。在立社之初便规定:“凡社员皆有参与会集研究、通信研究并领受定期出版物或本社特别赠予临时出版物之权。”[7]同时要求每位社员必须遵守职教社的章程,为立社的目标去努力奋斗,终生奉献,这也是每位社员的最根本的义务。在职教社立社之初,征集社员,巩固发展组织是职教社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并且对已征集的社员逐一填表登记并且收缴社费。社员人数从1917年7月议事员会议时的506人,到1918年5月的职教社第一届年会发展到836人,再到1937年5月第十七届社员大会时的19700余人,呈现出明显的增长,在这20年中,职教社不断发展壮大,社员也进行新陈代谢,而且社员每个人都对职业教育感兴趣,并且互相帮助,在职教社董事、评议、办事三部门的带领下,积极地开展职教社的各项事业,促进了职教社的发展。

社员分布广泛,在全国二十个省份均有社员,而且在国外也发展有社员。具体社员分布情况如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职教社第一届年会时,社员总人数为836人,其中国内省份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占据了绝对的比例,这与当时江苏省的职业教育发展状况是成正相关的,其次是直隶省,其他各省也只是零星的分布一些人,从另一个方面也可说明职业教育在全国的发展趋势。社员主要分布在江苏,这与江苏省的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等因素息息相关,职教社的前身即是江苏省教育会的职业教育研究会,也说明了当时江苏省的职业教育走在了前列,是推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策源地。在国外则主要分布在菲律宾和美国,因菲律宾的华商较多,与国内商界联系紧密,为了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而愿意赞助国内的职业教育;美国则是因为当时留美学生多,对美国的职业教育有着深刻的体会,进而热衷于在国内提倡职业教育。

三、年会活动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

开展年会活动是职教社日常的工作之一,旨在通过人与人的交流合作,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郭秉文在第五届年会致词时曾概括年会的目的:“报告上年事,审查已往之成绩;请名人演讲,吸收新颖知识;提出议案,讨论未来之进行。”[9]他明确指出了职教社年会上各项活动的目的,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职教社年会的活动内容异常丰富,涉及面广,这些活动内容的展开,对于当时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理论探讨职业教育目的、内涵

“职业教育”在中国是一个外来名词,并不是由中国的本土词汇演变而来,学界一般认为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前身是清末的“实业教育”,并将其看作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初始形态。虽然“职业教育”一词在1904年由山西农林学堂总办姚文栋最早使用,但是由于当时实业教育思想占据主流地位,职业教育并未受到重视。随着实业教育的弊端不断地凸显,加上当时有识之士对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的传播,这样职业教育不断地在国内得到关注与研究,自然也就涉及到对职业教育内涵与目的的解释与确定。

针对当时社会有许多关于职业教育的疑问,如有人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狭义的生活教育,年会专门讨论研究并确定职业教育的三大目的:“一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二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三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10],以此来祛除一般人的困惑。并且黄炎培还认为:“职业教育与文化教育,均所以促进文明之进步。主持教育者当就时势之要求,酌定适宜之施行方法。”[11]这是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文明的进步,因而应该根据社会经济的需求适宜地施行。

职教社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如有关职业教育的目的、实践形式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时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作出调整,并赋予新的内涵。如在第九届年会时,职教社对“如何实现大职业教育主义”进行了广泛地讨论,“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的提出、讨论与确立,使得有志于职业教育的同仁们在思想上有了一次新的认识与提升。黄炎培认为:“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12]因而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其思想核心是“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13],对外须有最高的热忱,参与一切,有最大的度量,容纳一切。在社员大会上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进行广泛讨论,有助于大家对这一思想的了解,让大家对职业教育内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推动了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

(二)社员报告与职业教育发展

社员报告是年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本每届年会上都有常规性的社务报告和专门针对职业教育发展近况的报告,可以让大家了解到职教社的发展状况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况,并且进行大会讨论。

社务报告是职教社全体会议的常规工作,一般分为报告职教社的日常工作和基金管理项目两部分。如在职教社第五届年会上,黄炎培对职教社的日常开展的工作进行报告,首先是社应办的事项有:调查、出版、演讲、介绍职业、通讯等,其次是社员人数已达4812人,全国除偏远几个省份外都有社员,还有国外的社员,说明了社员来源的广泛性。沈恩孚报告了职教社的基金管理情况,他说:“本社几年来,诸同志皆借鉴于经费需要,故需特筹若干基金,为本社基本经费。其基本经费一为中华职业教育社杂费,一为扩充职业学校费用。社经费的动用,非经议事部议决不可。海外同志都很热心赞助我们,我希望基金年年增加,而我们的成绩更要一年比一年的好,那才是我们的责任哩!”[14]对于职教社的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说明,并且希望随着职教社的事业的发展,基金能够不断增加。

通过职教社各负责人在全体会议上的社务报告,让大家了解职教社一年来所进行的工作情况、社员情况及社的基金情况。针对开展的工作进行讨论,提出来年需要进行的工作,推动社的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同时关于职教社的基金状况的报告,让大家清楚职教社的基金确实使用到了实处,并且鼓励大家积极为了职教社的发展而捐助。总体来说,职教社的社务报告是很必要的一项工作,让大家感受到自己真正是职教社的一份子,团结了社员,保证了职教社的正常运转,为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确立了一个和谐稳定的“共同体”。

除了职教社的常规社务报告外,还有一些关于职业教育发展近况的报告,这些报告常常是报告人结合职业教育开展中的问题,发表自身见解,提出建议,供大会讨论。如在1922年5月的第五届年会上,顾树森在报告中华职业学校的近况时,提出鉴于中华职业学校一方面要使学生获得相宜的职业,一方面又要养成其具有一般的公民知识,故必须重视学生自治,“俾效力于国家社会”;并且认为,办理职业学校,既要注意设科,又要有相当的教材,而“设科须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根据社会心理的取向”,“教材需要预有规划”。[15]

还有关于上届大会议决事项执行情况的报告和各省市代表对各地职业教育状况的报告,如在1932年8月的第十二届社员大会上,职教社办事部副主任杨卫玉对上届大会议决事项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报告。通过对上届大会议决事项执行情况的报告和各地职业教育状况的报告,让大家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有一个较为清楚地认识,进而议定接下来需要做的工作,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议案、计划与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目标和规划

职教社在召开的历届年会上,会讨论通过众多的议案,这些议案大多涉及到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目标和规划,这些议案经过职教社提交给有关部门之后,得到了采纳才最终实施的。可以说,职教社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智囊的角色,为政府的有关部门提供职业教育的政策与决策的咨询,从而影响到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首先是在职教社历届社员大会上,通过的职业教育议案非常之多。如在1924年5月召开的第七届年会上,就议决通过了《西北各省区职业教育推行职业教育计划案》,在这届年会上,还议决了1925年本社的进行计划,共计十项:继续为各省区计划职业教育,继续为各省区代办职业教育,从退款项下提倡大规模之职业教育,编订职业课程标准,实施职业指导,提倡女子职业教育,继续调查职业教育统计,推广出版事业,筹备职业教育出品展览会,附属各机关之规划[16]。这些议案和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教社为了更加深入地进行有关问题地探讨,从第七届年会开始增加了分组会议,关于职教社历届社员大会的分组情况如表5.

从表中的分组情况可以看出,从1924年至1937年间,职业指导和农村教育(改进)两组基本上在历届社员大会期间都会进行讨论,职业学校和职业补习教育也是当时讨论的热点,也指明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同时,在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年会上,也对当时职业教育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通过了相关的议案,如在1925年5月南京举行的第四届年会上,会议通过了《灾后各地实施职业补习教育案》、《各县至少应设立职业学校1所案》、《旧制艺徒学校名称改为职业学校名称案》、《审定女子训育标准案》、《职业学校收受新生,当就学历标准,不必绳以普通小学转学之限制,俾宏造就而利进行案》、《职业教员之检定,对于专科教师应予变通任用,俾收实效案》、《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应附设简易工艺科,造就平民子弟案》[18]等议案,这些议案对当时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其中不少议案都得到了有效的实施,有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年会也采用了分组讨论的办法,其历届年会进行分组的情况如表6。

根据表6已知的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各次年会的分组情况,可以发现,其与职教社社员大会的分组情况大体一致,职业指导、农村教育(农村改进)、职业补习教育基本是每次会议都会进行讨论,属于热点议题,也说明了当时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四)讲演与职业教育认识、推广

讲演是职教社宣传、推行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职教社年会上必有的活动。职教社的有关职业教育讲演形式多样,且不拘泥于地点的限制。有关职教社讲演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年会上邀请实业界和教育界名人讲演、利用调查出国考察的机会进行讲演、相关人员应各地机关特约讲演、与其他机关联合办理讲演、暑期“讲习会”、“暑期学校”讲演等。主要对职教社年会上的讲演进行阐述,职教社年会上的讲演不仅有国内人员的讲演,还邀请国外人员做讲演;不仅有教育家的讲演,还有政府官员、实业家的讲演,总之只要对职业教育有自己深刻理解与感悟,均可进行讲演。

如1918年5月,在第一届年会上,邀请当时八十高龄的马相伯演讲《教育与实业联络为救国之本》,强调“尽力为天职”、“犹在讲求道德”,穆藕初演说《实业上之职业教育观》、吴稚晖讲演《英国职工之生活》,然后请甘肃省教育会牛泽厚演说《甘肃省对于职业教育之希望》,介绍了甘肃省推行职业教育的状况与认识;在1924年5月的第七届年会上,请同济大学德国培伦子博士演讲《职业补习教育》,介绍德国欧战后情况,供中国教育界参考。在之后的各界年会上,都会有诸如此类的演讲,从这些演讲活动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不仅有国外的教育专家对于国外职业教育的介绍和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感悟,还有国内的有识之士对于国外职业教育的认识和国内职业教育的实际体会与建议,对增进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增强办好职业教育的信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职业学校展览会与职业教育成效

职业学校展览会是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倡、推广、改善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职业学校的出品展览会能展示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果,引起社会各界对于职业教育的关注;同时展出的学校也可以通过社会各界的意见和校际比较、学习,以此改进自身学校的不足,也为产品的销售开拓了市场。职业学校的展览会常与职教社的年会同时进行。通过在职教社历届年会上,展览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果,展示当时职业教育的成效,有助于增强社会对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和信心,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职教社第一届年会时,便举行了“职业学校成绩品陈列会”,在其简章中开宗明义地阐述了“陈列会”的目的是“征集各处职业学校成绩品陈列会场,延请教育或实业专家研究批评,如系商品并代销售。期渐收职业教育之实效,而引起社会对于职业教育之兴味”[20]。在这次成绩品展览,共有27所学校参展,展品的种类为农产、水产、金工、木工、竹工、染织、刺绣、花边及其他手工作品共计数千件。

虽然职业教育展览会在1925年之后,规模逐渐减小,但是从其1918年随职教社年会开展的过程中,让大家看到了职教社具体实践的成效,促进了与会者和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获得了大家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推动了当时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职业教育年会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中国职业教育近代化的历程,是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带领下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综合结果。年会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常规的活动之一,对于近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回顾其17次年会,展示这些会议对于当时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当前的一些民间教育团体的发展有借鉴启发作用。当前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领域也处于改革的关键期,特别是在教育改革处于瓶颈期时,这就需要诸如民国时期中华职业教育社这样的民间教育团体力量的涌现,而当下这类民间教育团体,也称为“教育智库”比较活跃。回顾历史,思考当下,可有如下借鉴。

首先,重视民间教育团体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其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由国家进行统一管理,对于教育管得过死、过严,导致当前的教育改革缺乏活力。在国家层面的教育改革缺乏成效时,就需要民间教育团体发挥作用,让民间的活力充分显现,以破解当前的改革困境。因此,国家要通过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民间教育团体的发展,使国家和民间的力量结合起来,共同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其次,加强职业教育机构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当前职业教育机构,如中华职业教育社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不足,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与中华职业教育社等教育社团、企业、行业等的联系,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最后,推进当前职业教育会议的改革与发展。年会是当前各个职业教育机构部门学术团体开展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学术探讨和实践经验,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借鉴中华职业教育社会议开展的成功经验,促进当前职业教育会议的改革,切实发挥会议的效用,最终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此次临时会议又称第一届年会

参考文献:

[1]陈闻晋,王怀民,姚忆.会议研究初步[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62.

[2]杨卫明.中华职业教育社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8):69.

[3]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J].教育与职业,1917(1):1.

[4][5][6][8][9][17][18][19][20]《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74-104,194,64,80,

81-100,209,194,260.

[7]朱有,戚名秀,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54.

[10][11][12][13]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23,123,204,

205.

[14][15]吴熙,龚敏达,赵保光.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五届年会开会纪[J].教育与职业,1922(37):5.

中等职业教育行业报告篇8

关键词:会计本科 教育改革 瓶颈 经验 借鉴

一、会计本科教育改革文献综述

梁小明(2006)等认为我国会计教育改革滞后于会计环境的变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经济贸易交往的增加,会计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会计教学改革明显滞后。据南方人才市场的招聘信息显示,在目前社会招聘人数中会计专业排第十一位,应聘人数中会计专业排第一位,但招聘企业却很难招到合适的会计人才,原因是企业通常希望招聘的是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或有会计师资格证的会计人员,除了要求应聘者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多项综合能力,如思维活跃、分析技巧较强和与人沟通协调能力较高等。会计专业毕业生若达不到这个要求,毕业就等同于失业。目前,会计人才供需不对称是会计界面临的瓶颈问题。对于会计教育改革滞后的原因,国内学者提出了各自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教学目标不合理。为了体现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的区别,许多高校把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科研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该表述过于笼统,不明确、不具体,且职业性和专门性太强,过于强调会计学的专业教育,对通才教育重视不够(周朝仑,2003;周志平,2003);第二,课程体系不规范。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比例失调,专业课比例过大,学生的知识面过窄,数学、计算机、英语、国际商务知识不足几乎是每一个会计学生的通病(周频,2006),且专业课着重于实务和会计制度的诠释,而忽视学生理论功底的培养,实践教育环节相当薄弱(范绪华,2007);第三,教材内容陈旧。从1993年“两则、两制”的颁布,到2001年具体准则的修订,继而是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再到2006年39项新准则的,准则条款的变更速度明显快于教材的编撰周期,而且现行教材中对会计制度解释较多,理论分析很少,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不高(胡淑红,2007);第四,教学方法落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的公式化的教学模式,课堂输出信息量少,重理论、轻实务,学生思维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于露露,2007)。学生即使学会了怎样编制会计分录,怎样编制会计报表,但不懂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谢红,2006)。综合国内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会计本科教育改革虽然已进行多年,但仍属一种封闭的脱离实际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为此,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完善措施: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周朝仑,2003);改革专业设置,制定以个性能力培养为特征的课程体系(梁小明,2006);调整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加强对教学内容的论述和分析,适当归并专业课(周志平,2004);开展教材更新研究,组织教师集体分专题备课,以达到节省备课时间成本和公共教学内容资源共享的益处(胡淑红,2007);改革教学方式,推行案例教学(于露露,2007),将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建立全真会计教学模拟实验室(谢红,2006)等。学者们的研究结论为我国会计本科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国内各大高校纷纷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有着理论支持的改革措施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人才供需不对称的瓶颈问题。从研究方法上看,相关的各类研究一般采用规范研究法,即研究“理想的会计本科教育应当是怎样的”,由于缺乏实证数据的证实,难以保证其结论的可信度。此外,理论研究较多地面向教育提供方,即探讨会计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问题,很少从教育需求方的角度去分析改革的措施及成效。当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鲜明主题,就是高等教育的职业化(曾亚强,2004),其基本逻辑是:社会需求决定职业与职业岗位(群),然后由教育来满足这种需求。换言之,与传统的由专业决定目标的思路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决定,而培养目标由社会需要(职业群)决定(张浩良,2008)。笔者认为,要解决会计本科教育改革的瓶颈问题,除了需要教育界进行自我完善外,还需要职业界对改革的积极参与,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美国会计教育改革

(一)美国会计教育历史 从简单的实务经验指导到系统正规的理论传授,美国会计教育虽然只有200多年历史,但为企业界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然而,在20ut纪80qz代中后期,以职业资格考试为导向的会计教育开始面临危机,其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会计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护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维护,还要协助决策层解读和利用系统信息。在会计教育长期脱离会计实务的背景下,只懂得会计准则和职业资格考试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已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2000年,布里翰扬大学教授Albrereht和弗吉尼亚大学教授Saek发表了研究报告,从会计教育的投入、产出和过程三方面描述了会计危机的表现:以会计专业为报考第一志愿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已录取的会计专业新生的数量和质量都明显下降,与1995年至1996学年相比,1998年至199年会计专业新生人数下降23%,毕业生人数下降20%;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专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大多表示绝不选择会计,从事教育的会计毕业生愿意选择会计的占31.5%,而从事实务的会计毕业生愿意选择会计的仅占5.9%;会计教育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会计教育已经不能与时俱进,需要进行彻底改革。

(二)美国会计教育改革 (1)会计职业界对会计教育改革的积极影响。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美国内部审计协会(IIA)等职业团体以及各大会计师事务所是会计人才的主要需求方,为了能够得到满足需要的会计人才,他们定期对人才来源的数量、质量和难易度进行评估,提出研究报告,其结论对美国会计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维护会计职业形象,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要求新加入会员在教育方面必须符合规定,这主要体现在AICPA的几份代表性报告中,具体见(表2)。在1988年修订的《进入会计职业的教育要求》中,AICPA规定从业^、员必须接受150学时以上的大学教育,才能参加CPA考试,并提出包含一般教育、企业管理教育和会计教育的150学时的示范性课程表,示范性课程表列举了各类教育应涵盖的课程和各课程的基本内容CAICPA强调教学中应当注意一般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权衡,并就各类教育的教学时间分配建议如下:一般教育为60-80学时,企业管理教育为35-50学时,会计教育为25-40学时。(2)会计师事务所是会计人才的主要需求者。1989年,美国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发表《对教育问题的观点:会计职业成功

之能力》,提出从事会计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其中包括技能和知识两方面,并从课程设置、教师、学生和大学角度给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同时出资400万美金,联合美国会计学会(AAA)、AICPA、高等商学教育委员会(AACSB)、管理会计师协会(IMA)等机构共同成立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推动了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的进程。1998年,AICPA启动著名的愿景项目(VisionProject),该项目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人力资源和规范等影响因素人手,总结了注册会计师的核心价值、服务及能力,在此项目基础上,AICPA报告《新财务职业的能力模式》。1999年,AICPA《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该框架列示了会计行业普遍适用的三种能力,包括职业胜任能力、个人胜任能力和广泛的经营观念,它们为会计教育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1999年,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在财务经理协会(FEI)的支持下,了研究报告《哪些更重要,哪些不重要:1999管理会计实务分析》,该研究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管理会计领域过去发生、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要求对当前的会计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此外,美国内部审计协会(IIA)等会计职业团体也纷纷发表了多项研究报告,这些报告在会计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会计职业团队在美国会计教育改革中扮演着“改革催化剂”的积极角色。

(三)美国会计教育改革措施 美国会计学会(AAA)是美国会计教育界的代表,其下属的未来会计教育结构、内容、范围委员会在1986年特别报告《未来会计教育:为不断扩展的职业作准备》,对未来会计教育的结构、内容和范围提出几项建议,包括:会计是一个提供和传播广泛的经济信息的过程,教师应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教师应认识到一般会计教育和发展个人技能的必要性,过早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化教育没有好处;大学应加强文科、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应强调技能培养,特别是学生终生学习必需的能力;课程和教学计划的设计要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学习、思考和具有创造性;教师应给予学生较高的期望,并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个人能力和一般知识;会计教育计划应保持灵活性,以适应不断调整的需要;会计教育结构所涵盖的范围要宽,应包括人文学科、艺术、自然科学、通用信息系统开发与报告知识、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或多个领域开发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性的职业会计教育只能在研究生层次展开;学术界和实务界要互相配合,以确定专业化职业会计教育的内容由何者来提供(阎常五,1998)。1989年,在会计师事务所的资助下,AAA联合AICPA等会计职业团体成立了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fAECc),专门从事会计教育改革方面的研究,并负责资助和监督高等教育机构的会计教育改革。在第一号公告《会计教育的目标》中,AECC明确表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标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立刻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在该目标的引导下,美国各大高校开始实施会计教育改革,其改革思路是:加强技能训练,教学与研究并重;培养学生具有会计专业人员的竞争能力;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及终生学习。会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则是通过改革高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符合市场需要的会计人才。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虽然每家大学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尽相同,但基本包括了AICPA示范课程表中要求的三类教育。以美国堪陡斯大学管理学院为例,2004―2006年的课程设置比20¨DO年~i2002年增加了不少选修课。在基础课中,在“沟通”知识方面的课程已从原来的13门变为19门,“人文”知识方面的课程从12门增为17门,“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课程从11门增加为17门等;在专业课中,经济类选修课也从11门增加到17门。在密歇根州立大学,会计专业本科生需要学习与信息技术有关的6门课程,如网络设计等。课程种类的大大增加,使学生能够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全面培养学生分析、交流、合作、掌握新技术等多方面的能力。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以教师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逐步被“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取代,强调以案例教学、小组报告、模拟实操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感与建立互动的教学情形。杨柏翰大学采用专家小组教学法,即由5名教授组成专家小组,专业分别是财金、成本会计、审计、税务、法律,负责轮流为60名学生授课,每天课时为3小时。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下,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同时,美国大学大力鼓励和奖励开发新课程、新教学方法的教师,修改聘任、评估及奖酬制度,分配更多的资源支持教学和课程发展。

三、美国会计教育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借鉴

(一)美国应对教育危机经验的借鉴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会计教育危机的爆发原因是本科教育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理论教育与实务严重脱离,但会计职业界和教育界能及时携手应对危机,积极采取措施,所积累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但是,许多国内学者在总结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成败时,通常将美国现代教育的目标定义为培养基础扎实、宽厚、适应性强的通用型人才,建议会计教育应该由专才培养向通才培养转型,推行全面素质教育。教育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大学本科教育只有四年的期限,推行全面、细致且无侧重点的素质教育很难达至资源的有效使用,它也会形成反作用:学生一知半解,掌握知识不牢固,各项技能应用水平不高。通过剖析美国会计教育的改革历程,笔者认为,美国现代会计教育致力培养的并非广泛意义上的通才,其教学课程按“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来设计,其教育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型,目的是培养具备会计职业能力的人才。我国的会计本科教育应当借鉴美国的会计教育改革经验,明确现代会计的职业角色,将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放在首位。现代会计是包括核算、监督、反映、预测、控制、分析、决策在内的信息处理系统,需要系统处理人员(会计人员)具有知识劳动者的基本特征:其工作是在汇总分析和结果整理的基础上创造新信息/新知识/新价值;其原理、程序和方法可以被储存、讲授和传播;其资质由特定机构给予确定或认证,由政府部门或行业组织认定、管理与控制。而且,随着会计问题的日益多样化,会计理论持续更新和完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亦需要不断进行优化,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计算、分析和比较,对不确定的经济事项作出判断,从而提出相应的决策意见。可见,会计职业能力是现代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要让学生获得从事会计职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会计本科教育应以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

(二)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目前高等院校应解决的问题是:本科学生应掌握哪些会计职业能力(会计职业能力的范围),其掌握的程度如何(会计职业能力的程度),以及如何有效地掌握这些会计职业能力(会计职业能力的形成方式和途径),这需要职业界、教育界及政

上一篇:矿产资源行业分析范文 下一篇:团队团建的感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