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10:55:44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改革;思考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现状分析

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而言,由于其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显得特别艰巨而繁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各条战线,甚至面向国际培养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任,然而学校的德育跟不上形势需要的状况令人担忧。由于近年来普通高校连年扩招,促使普通高中也不断地扩招,而大部分职校每年录取的新生,一般都是各地中考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因此各职校生源的质量逐年降低。新生的文化基础差,必然伴随着生源的思想道德品质差,这些新生入学后常常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其表现为心理烦躁、波动、消沉或狂热,这也使他们的弱点暴露无遗,主要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和劳动观念淡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差,正视困难的能力不足,缺少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正义感,辨别是非能力差,经不起来自现代网络和影视等文化传媒中的不良信息以及社会上腐朽没落现象的诱惑等等。学生的这些缺陷已经成为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难题。

值得肯定的是,几年来,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有了一定的起色。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德育工作,配备足够的德育工作队伍,并形成了一定的管理体系,开设了《德育》《职业道德》《法律基础知识》《交际礼仪》等与德育关系密切的课程,还开展了德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然而,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存在着严重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德育目标失衡。学校在制定德育目标时,有伴随着政治风潮变化而变化和脱离学校实际的倾向。有关规章制度没有具体化,可操作性差。德育的阶段性目标跟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思想意识认识水平不适应。如各年级完成哪些道德品质培养任务或应达到什么要求,往往没有具体的规定和阶段指标。由于德育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德育工作事倍功半。第二,德育内容不十分明确,相当部分学校没有根据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稳定规范的德育内容,只追求德育的近期目标,收不到长久的良好效果。第三,德育过程简单化。德育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它是以一定的内容为依据,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由师生共同完成的活动。而目前的现状是:(1)以管代导。有人认为德育就是对学生的管理,只要学校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让学生遵守,再加上奖惩措施和德育的威严就可以使学生服服帖帖。其实,这种高压式的德育,无法真正将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操守,反而容易形成双重人格现象,他们在校似是服从一切制度,出了校门便为所欲为。(2)主客体颠倒。德育过程没有从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这个主体出发确定方法、手段,而是简单地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进行说教。(3)德育过程形式化明显。德育过程没有形成全方位的、主体式的定格体系,而是单纯强调某一方面或某一针对性教育,德育活动完成后简单评价,至于学生在活动中知、情、意、行各方面是否发生变化无人过问了。(4)德育工作者不适应时代要求。德育工作者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甚至有部分是其他课程教不了的或者是由一些富余的教师来担当,因此.德育工作者整体水平不很高。这些现状警示我们,改革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面前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要充分认识德育功能

德育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德育系统内部各因素相互作用时所导致的变化和结果,称为德育功能。德育功能分为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德育系统内部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和方法等诸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称为德育内部功能。德育系统与外部环境,如自然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称为德育外部功能。可见,德育功能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所以把德育功能简单化是方法论上的错误。

(二)要遵循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1)方向性原则。学校德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完全照搬西方的那一套,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只会将我们引入歧途。(2)一贯性原则。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一曝十寒终究不会取得好的绩效。(3)实事求是的原则。学校德育工作,一定要克服形式主义,应结合社会及学生的实际,精选德育题材,研究德育方法,因材施教,切实解决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问题。(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实际锻炼,把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一定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认识,磨练意志,坚定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只搞空洞的说教,不要求学生付诸行动,只会毒害他们的心灵,养成言行不一的恶习。(三)要有明确的德育工作具体内容

1982年,我国把“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正式写入《宪法》。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再一次强调:“学生的‘五爱’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的思想信念,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再一次重申,把“五爱”教育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因此,“五爱”教育要求决定了德育工作的具体内容。第一,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整个德育系列。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立志献身祖国。第二,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首先,从爱父母教育出发,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在家能孝敬父母,那么到社会,就会尊敬和关心一切年长的人,在与人相处中,也会讲道德,与人为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漠不关心,就很难指望他到社会能去关心别人,更谈不上爱家乡、爱集体了。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中华民族忧患意识非常强烈,历史上有无数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他们的忧患意识总是与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国家正在逐步繁荣富强,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水平发展不高,而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会挨打。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就要有高素质的国民,就要培养高素质人才,这就是要求当代学生要有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和提高自身素质。再次,要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锻炼。中华民族历史上,流传着“韦编三绝”、“悬梁刺股”、“怀书丽耕”、“凿壁取光”等许许多多刻苦自励、发奋读书的故事,这些都是值得当代学生学习的。最后,要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古人很重视道德修养,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把自我修养作为每天必修课。“君子慎其独也”,则是更高的修养要求。一个人在公众场合,往往较注意自己的道德形象,当一个人独处时,仍要严守高尚的道德标准,这就很不容易了。只有在不断的自省自律的实践中,道德修养方能得以提高。第三,狠抓养成教育。抓好养成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具体措施就是强化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落实,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第四,把“五自”教育(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教育)和“四自”能力(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能力)培养作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加以探索与实践。第五,坚持以“做人”教育为基础,以立志成才教育为中心,着重解决学生的政治方向、学习动力和学风、品德行为和劳动观念等问题。培养学生具有民族正气、个人志气,使学生自觉维护和建设良好的集体风气。第六,抓好对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是衡量全民素质水准的重要标志。学校抓好社会公德教育,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奠基工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当前青少年学生道德面貌主流是好的,道德情感是健康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行为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状况。比如,社会“公德心”淡薄。在公共场合下,青少年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随地吐痰,乱扔果皮杂物,损坏公物,上公交车不给老人让座等行为比比皆是。又比如,道德思维存在模糊性和矛盾性。许多学生对一些道德观念、道德概念认知、判断和辨别存在困惑与矛盾,常把大款、大亨、大腕当作崇拜偶像,把金钱、别墅、宠物看成辉煌人生的象征,出现了道德观念取向上的偏差。再比如,不少学生集体观念淡薄,自私、懒惰、缺乏社会责任感已成为部分学生的通病。他们崇尚的是以我为中心,在学校不主动参加集体劳动、值周劳动和公益活动。这些不良现象,必须通过长期的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辨别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才能得以逐步解决。第七,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当代青少年学生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因此,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大业的兴衰。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他们在学习、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进行评估、决定取舍的基本思想观念,其支配、影响着学生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方向作用。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方向,那些被肯定的有价值事物,会激起学生的热情,促进其积极创造与获取,从而影响着他们的实践活动的方向。二是动力作用。价值观是构成实践活动自觉性的前提,当价值观初步形成后,学生会按照自己的生活准则坚定不移地去行动,形成一定的思想动力。三是养成作用,价值观对行为的长期支配,会使学生的行为既出于内心又带情绪性,经常重复和强化,最终养成习惯。当代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性。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学生具有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和自尊、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竞争观念、风险观念、效益观念、平等观念在学生中认可程度较高。但值得警惕的是少数学生价值取向已开始显现出物欲化、功利化倾向,他们倾心于对金钱物质的不适当追求,埋头在过度膨胀的自我设计之中。因此,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也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四)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气质、能力、性格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和途径进行教育。要更新道德教育观念,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参与式道德实践。灌输教育是一种封闭的教育,它试图以片面的外部道德灌输作为促进受教育者发展的根本,忽视内因的作用,忽视学生的立体教育,而学生的道德需要来源于学生的道德实践,学生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所以道德教育变“灌输式”为“参与式”,道德实践是关键。而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有:(1)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各学科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把德育寓于整个教学过程。(2)充分发挥图书馆、德育室、党团活动室、校史展览室德育功能。(3)通过办手抄小报和黑板报,创办各种宣传栏,教室内外悬挂名人名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创造一个绿化、美化整洁的校园,使学生在优美的学习环境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4)开展德育的系列活动,把德育内容落实到实处。如坚持升旗制度、军训制度,开展学雷锋活动月、文明礼仪活动月、尊师重教活动月等等。要注意德育活动的基本方法:一是在活动前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趋向,准确把握学生思想上的兴奋点和困惑点,使活动有较强的针对性。二是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要使活动既能淡化思想教育痕迹,又能在活动中陶冶情操,要设计出既保证有思想性、针对性和可行性,又具有新颖生动、富有乐趣和感染力的活动方案。三是精心组织和开展活动,时刻把握活动走向,及时纠正出现的偏差,保证活动按预定方案顺利开展。

(五)要构建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

在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建立健全“一套管理班子,十条管理主线”的管理体系。“一套管理班子”,即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对全校德育工作负总责。“十条管理主线”是:(1)校长一学生科一班主任一学生;(2)校长学生科文明值勤岗学生;(3)校长学生科班委会学生;(4)校长团委团支部学生;(5)校长教务科科任教师学生;(6)校长住管员学生;(7)校长值周领导值周教师学生;(8)校长总务科后勤人员学生;(9)校长家长委员会学生;(10)校长法制副校长社区学生。实行这一德育管理体系,将营造出全员齐上阵的自觉育人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以下简称职校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而从实际情况看,随着普高(普通高校)热的升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一般简称职业学校)的社会地位日见低下,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新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非凡关注的非凡群体。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学习心理新问题

学习是学生第一要务和主导活动,职校生的身心发展也主要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职校教育阶段是职校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黄金时期,而学生心理新问题也是职校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新问题。

1.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不少职校生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自信心不足,甚至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因而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只求能够过得去,甚至是得过且过。

2.学习动机层次不高。不少职校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内在的喜好,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过分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和“短平快”,对学习文化基础课和思想品德课很不情愿,觉得学了将来没有用等于在浪费时间,还不如不学。

3.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不少职校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把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

4.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职校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自己的学习习惯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布置学习时间,不懂得如何进行学习成败上的合理归因。

5.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不少职校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学习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惧怕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情感心理新问题

一般认为,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职校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而情绪情感最能体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

1.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处于青年初期的职校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比少年期更为突出,轻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他们的情绪变化很快,经常是稍遇刺激,即刻爆发,出现偏激情绪和极端的行为方式,冲动性强,理智性差。在日常生活中,不少职校生情绪躁动不安,动不动就想哭,大叫大喊或摔砸东西,和同学、朋友争论起来面红耳赤,甚至发生激烈的争执。也有一些职校生经常性的大惊小怪,给人一种装腔作势、无病的印象。

2.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就其实质而言,职校生的冷漠是多次遭遇严重挫折之后的一种习惯性的退缩反应。不少情感冷漠的职校生对他人怀有戒心或敌意,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漠不关心,有时近乎“冷酷无情”,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于外,给人一种“看破红尘”的感觉。有人说职校生情感世界中的“冻土层”很厚,因为在初中阶段老师关爱的“阳光”照耀到他们的时间不仅短而且热量少。国外心理探究者指出摘要:在现代社会中,不少青年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状态,即无动于衷,谓之无情;缺乏活力,谓之无力;漠不关心,谓之无心。这在职校生中表现更为突出。

3.感情轻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力弱。面对当今社会的文凭歧视和社会偏见,以及劳动力市场上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职校生群体普遍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深受伤害,对生活逆境没有充分的心理预备,不清楚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些职校生稍遇挫折,就觉得受不了,产生“还不如死了为好”的厌世心理。出走、打架、斗殴、自残、轻生等现象在职业学校并不少见,也说明职校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比较薄弱。

4.情感严重压抑,情堵体验消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进入重点学校才是进了大学的门,才有前途和出息,进入职业学校,等于是成才道路上领到一张红牌,被判定“下场”或没出息。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刺激下,职校生的心理压力增大,经常有身心疲惫感,觉得自己活得真累。非凡是一些单亲家庭、特困家庭或家庭关系不和睦的职校生,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也不善于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更轻易产生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体验。

(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个性心理新问题

个性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职校生中“落水者”的心态,“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

1.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不少职校生在进入职业学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认为自己是将来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几乎没有什么希望的人,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政治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职校生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打发人生,甘愿沉沦,听天由命。

2.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现在的职较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到来自长辈的过分关爱,依靠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难以顺利适应职业学校的集体生活。由于缺乏集体生活的磨练,职校生社会生活经验比较少,社会认知方式不够合理,往往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定,分不清哪些是对的或错的,哪些事情对自己人生发展来讲是最重要的,而哪些在目前又是次要的。面对快速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可以说职校生比同龄优势群体的学生显得更加困惑和无所适从。

3.人格尊严受到严重损害。由于初中阶段学业成绩的不理想,不少职校生的人格尊严得不到认同。社会上很多人都忽视职校生,他们成了世人眼中“不上进”的顽劣,是老师眼中“不可教”的孺子,是家长眼中“没希望”的一代,是亲友眼中“不学好”的典型,是现实社会中“多余人”的代表。可以说,和普高生相比,职校生的人格尊严新问题比较突出。

4.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从当前职校生个性塑造的实际情况看,狭隘、妒忌、急躁、敌对、依靠、孤僻、抑郁、怯孺、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些职校生可以毫不犹豫或毫不内疚地说谎、欺骗、敲诈或偷盗,“边缘性人格”、“双重人格”、“物化人格”等并不少见,性、分裂性、戏剧性等人格障碍倾向在一些职校生言行举止中也有明显表现。

(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自我心理新问题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心理、身体、行为及自己和别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意识。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1.自卑自贱心理严重。自卑心理是个体在外界的消极暗示下,由于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而引起的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的外在表现就是看轻自己,对个人的能力和品质做出不符合实际的偏低评价,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即使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部分职校生由于长期处在被别人瞧不起的地位,经常听到的是指责和不满,经常看到的是歧视的眼光,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轻易出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消极表现。

2.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由于在家庭生活中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一些职校生习惯于随意支配、指使别人,进入职业学校后仍然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但现实情况正相反,许多独生子女职校生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由于缺乏合理正当的表现机会,一些职校生就试图通过逆反的或对立的角色和行为如恶作剧、故意捣乱、夸张炫耀、标新立异、逆反言行等表现来突出自我的存在,设法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以此获得异常的自我满足感。

3.自私自利心理普遍。在职业学校生活中,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职校生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很少考虑甚至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却很少去考虑尊重别人;希望索取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但不愿意去真诚地关心帮助别人。不少职校生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表现为时时处处事事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却很少自觉地关心他人和集体。

(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人际心理新问题

职校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和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的交往。而职校生的人际心理新问题,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1.社会往萎缩。在初中阶段,由于学习成绩的不理想,自然在以学业好坏为标志的学校、社会里,职校生就是笨孩子、傻学生,座位是在教室的后排,上课没有被提问的机会,根本没有参加学习竞赛的可能,有些老师和同学都懒得和他们打交道,一些家长甚至不答应自己的孩子和职校生来往相处。进入职业学校后,一些职校生对正常的社会交往仍然心存疑虑,总是怕这怕那,尤其是担心别人会瞧不起自己,因而不愿意和过去熟悉的人打交道,不愿意暴露自己职校生的身份,有意回避正常的社会往,甚至希望自己和世隔绝。

2.异往上的行为偏差。随着性意识的觉醒,职校生已经逐步度过了异性疏远期,而走进了异性接近期。他们渴望和异性多接触交往,和异性谈话交流会觉得十分兴奋,和异性在一起活动感到非凡兴奋、愉快。他们渴望有能够亲近的异性朋友,希望建立良好的异往关系。由于情感的冲动性,不少职校生分不清友谊和爱情的界限,不能理智对待自己朦胧的情愫,过早地追求所谓的爱情,因而职校生早恋现象比较普遍,由此而引发的职校生品德心理新问题和过错等违纪现象比较多见。

3.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由于初中阶段不良的师生关系,经常被老师忽视、排斥、指责,一些职校生对职业学校的老师自然会有一种条件反射式的疏离感或压抑感,担心老师会向家长告状,怀疑老师会和自己有意过不去,想和老师亲近但又怕受到冷落。一旦老师在处理或对待和自己相关的事情不够恰当时,便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或偏见,形成对立情绪,出现逆反行为,不配合、不支持老师的工作。

4.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代际冲突是一种必然的现象。而在现代社会转型期,所谓的“代沟”、“代差”新问题更为明显和突出。不少职校生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比较困难,经常埋怨父母不理解、不尊重自己,轻视父母的存在和价值,和父母的矛盾冲突不断,甚至可能产生严重的行为冲突。

5.网络交往失度失范。一些职校生在现实交往中难以获得需要的满足,便试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补偿。如今,不少职校生偏重于“人机”对话式的网上人际交往,热衷于网络交友,迷恋上网寻找所谓的友谊,甚至为此荒废了学业。在网络世界里,更有一些职校生有一种“非凡自由”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自我约束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识不强,违反网络交往道德规范,做一些平时不可能做、也明显是不道德的行为,如粗言恶语、人身攻击、“灌水”、网恋或多角恋等比比皆是。沉溺于网络交往轻易导致职校生忽视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使得人际关系更加冷漠,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产生严重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性心理新问题

伴随着男女两性身体形成的变化和第二性征的迅速发育,处于青春期的职校生性意识和性情感已经开始萌发,希望多了解性的知识,但又怕别人发现或讥笑。性生理上的剧烈变化,会给职校生带来所谓的“青春期骚动”和强烈的“性困扰”,产生不少性心理新问题。

1.性征体相的烦恼。第二性征的出现,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青少年的“第二次诞生”。许多职校生总在为自己性征体相的不如意而烦恼,担心自己的形象不佳。不少男生常反问自己摘要:我的长相怎样,是不是具有成熟男子汉的气质;而女生常反问自己摘要:我的外貌如何,有没有青春女性的现代风度。一旦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就会兴高采烈、兴奋无比;一旦获得别人的否定性评价,就可能伤心烦恼不已,甚至茶饭不思。职校生中的“追星族”比较多,明星偶像崇拜热一浪高过一浪,内在原因就是要寻求一种莫名的身心补偿,摆脱困扰自己的性征体相的烦恼。

2.性心理反应过敏。有些职校生经常被原始的望所困,对性新问题过于敏感,表现为过分热衷于性知识的引诱,过多阅读性描写的书籍,喜欢谈论性的话题,传播一些性的笑话,沉湎于性的想象或性的“白日梦”。有些职校生养成了习惯性的等行为,经常自责不已,有着强烈的罪恶感和负疚感,生怕别人识破自己性方面的隐私或秘密。对于遗精、月经等一些正常的性生理现象,不少职校生缺乏科学的熟悉,产生惊恐、迷惑、羞涩、精神恍惚、焦虚不安等心理反应。

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期的望比做火药库,如不加引发,保管得当,则能够保持平静,相反,则可能引起强烈的爆发,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从目前实际情况看,不少职校生出现的不良品德或行为新问题,追根溯源都和自身性生理、性心理或性道德方面存在的新问题有关。这也说明进行适时、适度、适量、适当的青春期教育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择业心理新问题

择业就业是当前职校非常关心、非凡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因为择业就业是职校生人生道路上的一项重要抉择,伴随着这种抉择而来的往往是兴奋、紧张、忧虑混杂于一体的矛盾心态。

1.择业依靠退缩心理。虽然现在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但许多职校生还是寄希望于学校或家长帮助解决自己的就业门路或去向。对于职业学校承诺保证毕业推荐就业的那些专业,职校生往往是十分喜爱、情有独钟。这也说明不少职校生在内心深处还是惧怕或不愿意自主择业,更缺乏创业精神和能力。

2.择业紧张焦虑心理。能不能顺利就业,成为许多职校生的一大“心病”。一些职校生担心自己的学历低,专业技能水平低,害怕“毕业就是下岗”,有的职校生甚至为此寝食不安。还有的职校生对所学专业不满足、没喜好,自己又没有办法改变现实,整天心绪不宁、长吁短叹、愁眉苦脸。

3.择业思维定势心理。一些职校生为所学的热门专业所困,希望找到有社会地位的、体面轻松的、收入高待遇好的理想的就业岗位。一旦要放弃所学的专业,一些职校生就显得无所适从,心理极度矛盾。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职校生心理新问题的表现多种多样,其产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非只言片语所能透析。初中阶段学习生活的不良经历、教师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方式不当、普遍存在的社会认知偏见、非凡的时代和社会环境、非凡的职业学校专业教育、特定的青春期年龄阶段和独特的身份(如独生子女、特困生或孤儿),再加上一些职业学校所做的工作不尽如人意,都使得职校生的心理新问题日益多样,更加普遍。这也说明职业学校的相关工作必然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要分析的是当代职校生存在的一般性的心理新问题,没有去探究职校生中存在的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本文所提及的这些心理新问题基本上属于成长性的、适应性的心理新问题,是职校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通过实施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这些心理新问题是完全可以而且能够得以妥善解决的。本文无意将职校生的心理世界描述得“一无是处”,而主要是从存在新问题的视野来熟悉职校生的心理目前状况,为职业教育寻求心理依据,从而有利于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更好地推进和深化职业学校素质教育。限于篇幅,有关职校生的一般心理特征、存在的心理优势和心理潜能开发的探究笔者将别文探索。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治教格言: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同行者。

林伟琴,中学高级教师,云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公室主任,从事中职语文教学17年,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丽水市学科带头人、丽水市职业教育先进个人。主持的课题《中职生顶岗实习稳定性调查与研究》《欠发达地区中职校实施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分获省、市职教成果展三等奖。

治教格言:做一个有心人,用心教书,用爱育人。

蓝红芳,中学高级教师,云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主任,浙江省计算机操作员考评员、浙江省计算机维修工高级考评员。先后被评为丽水市第二届教学名师、丽水市学科带头人、丽水市教坛新秀,2009―2011年连续三年获丽水市创新创业竞赛优秀指导师。近几年来,有20多项论文、课题成果、课件获奖。

治教格言:用心做教育,用爱做人师。

王建西,中学高级教师,云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副主任,丽水市电子电工学科带头人、丽水市教坛新秀。获浙江省年度特色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浙江省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丽水市课题二等奖。2013年,他作为浙江省“金蓝领”人才到新加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培训。

治教格言:有教无类,我们应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是我们真诚的朋友,教师的价值在于得到学生的认可。

张丽萍,云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美术教研组组长,丽水市学科带头人、丽水市教坛新秀,市、县级优秀指导教师,多次获云和县教育教学质量奖。获教师技能比武浙江省二等奖、丽水市一等奖。主持的课题获得浙江省三等奖1项、丽水市二等奖3项。论文获浙江省三等奖1篇、丽水市一等奖3篇、二等奖1篇。

治教格言:做教育=爱心+脚踏实地。

柳林静,云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团委书记,浙江省优秀共青团员、丽水市第二批德育学科带头人、丽水市首届德育新秀。她对新时期中职共青团工作如何为学校德育载体系列化服务做了积极探索。学校团委连续7年荣获市级先进团委称号。她主持的德育课题获浙江省级奖励1项、丽水市级奖励2项,撰写的10余篇论文在省市获奖。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

(一)基于博士学位论文授予年份的统计与分析

对博士学位论文的授予年份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可以从时间维度上大体了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而从总体上把握近年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未来走向。从所采集的93篇博士学位论文来看,论文授予年份的时间跨度为2003~2011年,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整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从2003年检索到2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主题的博士学位论文起,虽然2004~2005年有小幅下跌,但2005年以后再次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2010年达到了高峰(19篇)。尽管2011年出现了较大幅度回落,但这可能与中国知网尚未完全上传相关博士学位论文有关。此外,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整体局面来看,这样一个上升态势与近来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的趋势是同步的。

(二)基于博士学位论文授予单位的统计与分析

对博士学位论文的授予单位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可以从空间维度上大体了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队伍分布情况,进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单位的实力和水平。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此外,授予两篇博士论文以下的高校有复旦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兰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统计表明,2003~2011年,我国共有28个单位授予了相关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和天津大学数量最为丰富、优势最为明显,两所高校所授予的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共45篇,几乎占所统计样本的半壁江山(48.3%)。这样的优势与两所高校在职业技术教育学科上所占据的地位和优势是不可分开的。华东师范大学和天津大学都是我国综合性研究型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经国家教育部评定获准设立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华东师范大学早在2004年便明确标注招收职业教育博士。而天津大学则于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获得“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是我国首个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其余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高校中,发表2篇及以下相关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的单位共有21个,占所统计博士论文授予单位总数的75%,而论文总数只占样本文献的27.9%。可见,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的授予单位分布很不均匀,不同单位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且各研究单位在职业技术教育学科领域内的科研实力不平衡。

(三)基于博士学位论文学科分布的统计与分析

对93篇博士学位论文所属的二级学科以及学科门类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可以看出我国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的学科分布情况,进而从一个侧面洞察近年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学科来源。二级学科具体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限于篇幅,本表只统计出现2次以上的二级学科名称)。另外,课程与教学论、成人教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民族学、法律史、社会学、经济管理、世界经济、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林业经济管理各1篇。从二级学科分布来看,在93篇样本中,共有22个二级学科介入到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其中,职业技术教育学占据着“局内人”的优势,其所产生的博士学位论文数占样本总数的31.1%,表明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由于高等教育学、教育史、教育学原理及比较教育学等4门学科与职业技术教育学同属于教育学一级学科,且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这4个二级学科所产生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数量也很多,共有36篇,占样本总数的38.7%。管理科学与工程、农业经济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等4个学科隶属于管理学,共产生17篇博士学位论文,占样本总数的18.3%,表明其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占有一定的“话语权”。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彰显教育与经济的双重属性,因此经济学对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介入同样较为明显。财政学、产业经济学、世界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4个二级学科从不同的经济学视角出发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展开了探讨,产生了5篇博士学位论文。除此之外,其余9个二级学科也都从不同角度介入到了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之中。

从学科门类分布来看,所涉及的22个二级学科主要分布在6个学科门类之中,即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工学。在这6个学科门类中,教育学共产生66篇职业技术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占样本总数的70.9%,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其后依次是管理学占18.3%、经济学占5.4%、法学占3.2%、历史学占2.2%和工学占1.1%。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具有明显的多学科交叉性质。这种多学科交叉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系统内的学科交叉,即教育学门类范围内不同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这种学科交叉较为明显,占样本总数的39.8%,表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在“自系统”内有较高的融合;二是系统间的学科交叉,即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交叉。相比而言,系统间的学科交叉不太明显,总量不到样本总数的30%,且除了管理学介入较多外,其他学科门类均少有介入。由此可见,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尚缺乏较高层次的学科融合,在“跳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职业技术教育”上还有待进步。

(四)基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的统计与分析

对博士学位论文的主要议题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清晰看到近年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侧重点及热点。而研究的侧重点及热点又可以从一个侧面昭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对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议题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发理论界与实践界对问题的关注,进而进行更加集中、深入的研究分析。

然而,当前学术界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议题尚缺乏一个公认的分类“图谱”。因此,尝试对搜集到的93篇样本文献进行主题维度的划分是一个重大挑战。为最大限度地保证主题划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本文在综合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全国各单位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方向的基础上,最终确立以“国际与比较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等18个主题为统计维度。具体统计结果见表2。从表2来看,这18个研究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阵。第一方阵为国际与比较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

这3个主题所占论文数均超过10篇,比例都超过10%,涉及此4个研究主题的样本数占样本总数的37.6%。这一定程度表明了这三大主题是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领域较受重视的主题。同时也表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在过去7年时间里更多地将研究视角放在如下三方面:一是对外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并将其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状况进行比较,从而借鉴吸收其精华;二是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具体实施环节,即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进行深入分析,以建构更为合适、有效的课程与教学体系;三是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进而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理论体系。第二方阵为职业技术教育经济与财政、职业技术教育史、职业技术教育制度改革与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这4个主题所占论文数均超过5篇,比例都超过5%,涉及此4个研究主题的样本数占样本总数的37.6%。第三方阵为篇数在4篇以下(包含4篇)的11个主题。尽管针对这些主题的相关研究较少,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年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搜集的93篇样本文献中,其主要议题集中指向3个研究范畴,即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以及对职业技术教育本体的研究。研究范畴的具体统计结果见图3.由图3可见,职业技术教育本体以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博士学位论文关注的主要对象,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则少有人问津。这表明近年来我国有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呈现出规模缩减的趋势。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状态相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依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依旧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热点及侧重点。

(五)基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统计与分析

“方法的变化(包括研究者思想方法的变化和研究中使用具体方法的变化)是教育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必要条件,研究越深入,对研究方法的要求则越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近年来中国教育研究在方法上的特点及嬗变。乐传永、朱学佳、何文明等曾对职业教育研究方法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讨。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同样采用科学研究方法的最基本分类,从定性、定量、定性定量结合三个维度进行划分。其中,定性研究主要指用书面的、言语的和观察的方式,通过对获得的质性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或演绎等得出观点,具体包括历史研究法、观察法(非结构式)、访谈法、叙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定量研究是一种运用调查、实验、测量、统计等量化手段来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从而判断教育现象的性质,发现内在规律,检验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等。定性定量结合研究的内涵则更为宽泛,指一篇论文中同时采用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种方法。根据上述分类方法,本文以93篇样本在摘要和正文中自述的并可以归类到这三个维度的研究方法为依据进行分类。具体结果见图4。

图4的结果显而易见,即在93篇样本文献中,定量定性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是研究方法的主体,其次是定性研究方法,而纯定量研究则相对较少。此调查结果能否真正代表近年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情况。从已有相关研究来看,这样的调查结果与已有的相关研究有相似之处,也有一定的出入。通过对2008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中152篇论文进行统计发现:定性研究占60%,定量研究占14%,定性定量结合研究占26%。当然,这种出入是可以解释的,即由于博士群体受过专业的科研训练,且博士学位论文对研究方法要求较高,因此博士学位论文会更多地采用定量定性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但是,不管是已有研究所揭示的结果,还是本研究所作的统计,都共同表露出一个特征,即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描述性、思辨性成分较重,定性研究总体上多于定量研究。

从具体研究方法来看,定性研究方法中使用较多的是文献法、比较研究法以及历史研究法;定量研究方法中使用较多的是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模型法。但是,纵观所有样本,研究方法的探索还显得不够多元和“前卫”。尽管也有样本应用了个案研究法、叙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更具时代性的研究方法,但这样的研究所占比例极小。

而像现象学研究、人种志研究、田野考察、口述史学等富有现代特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更是少有人问津,没有引起广大学者的重视。

近年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动向

近年来,中国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走着一条不断成长的道路。从2003年出现2篇博士学位论文,发展到近年平均每年涌现10多篇;职业技术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授予单位由无到有、由有到多;介入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学科不断丰富;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研究方法的不断探索,都证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在质与量上获得了显著提高,也反映了近年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蓬勃发展态势。当然,综合本研究以及已有相关研究发现,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无论在选题、内容还是方法运用上,都还存在很多问题,未来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一)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研究从整体来看,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正在不断由“自发”探究走向“自觉”建设。最初,高等教育学、教育史学、农林经济与管理等学科对职业技术教育

诸多问题展开了自发探讨。随后,职业技术教育学科正式介入,并逐渐获取“话语权”,展开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自觉探索。此后,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百家争鸣”现象初现端倪。当前,我国乃至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必然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更加百家争鸣地探讨纷繁复杂且形势多变的职业技术教育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不仅是解决职业技术教育实践问题的需要,也是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所以,如何进一步推广和加强学科交叉研究,鼓励用不同的范式和方法、从不同视角解释和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现象和问题,是未来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需要讨论的命题。

(二)拓展研究内容的同时加强对中等职业技

术教育的针对性研究通过对93篇样本文献的主题分析,不难发现,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研究主题广泛,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纵向的历史研究和横向的国际比较研究受到重视;二是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得到关注;三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外部社会经济系统的互动以及系统内部课程、教学、师资、制度管理等要素的变革,都在不断加强和深化。归结而言,这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和实践发展状况是相符合的。但是,统计分析结果也反映出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尚存在诸多不平衡现象。如农村与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等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研究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力量不足,这与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是不相匹配的。因此,更为广阔地拓展研究内容并有意识地加强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研究应当成为未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基本走向。

(三)探索更加多元和“前卫”的研究方法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一)栏目设置概况

2010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共转载了152篇文章,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8篇。2010年共设栏目10个,比2009年少了3个。其中常设栏目有7个,分别为“本期关注”、“理论经纬”、“改革与发展”、“高等职教”、“中等职教”、“农村职教”和“比较与借鉴”;新增栏目3个,分别为“综述”、“教学研究”和“史海钩沉”,其中“综述”和“教学研究”仅在第四期中出现过;“本期关注”和“比较与借鉴”则为每期必设栏目(如表1)。

(二)源杂志转载量

2010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转载的152篇论文来源于43种学术期刊,与2009年相比多出1种(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排名前三位的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教育发展研究》,共82篇,占到论文总数的54%。比较近5年来源杂志转载量,可以看出这5种杂志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外,《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江苏高教》、《教育科学》、《现代教育管理》和《世界教育信息》五种杂志被转载量有明显增加,使其在2010年源杂志转载量排名中进入前六名。

(三)源杂志所在地

如图1所示,从源杂志所在地来看,北京(58篇)、南昌(28篇)、长春(12篇)、上海(10篇)、南京(9篇),分别占总数的38%、18%、8%、7%和6%。其他转载量较高的源杂志所在地还有石家庄(5篇)、武汉(4篇)、沈阳(4篇)和天津(4篇)。(四)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情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所转载的152篇论文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的文章有54篇,占论文总数的36%(本文只统计了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情况)。除了有5篇文章的作者所在单位不详外,大多数文章来自教育研究机构和各类高校。来自教育研究机构的文章有21篇,占论文总数的14%,其中来自教育部的文章连续三年高居榜首;来自高校的文章共有117篇,占论文总数的77%,其中来自师范院校的有44篇,占论文总数的29%(北京师大和华东师大的有18篇,占论文总数的12%);来自普通高校的有40篇,占论文总数的26%;来自高职院校的有33篇,占论文总数的22%,其他单位的有9篇,占论文总数的6%。见表3。(五)源杂志所在栏目的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源杂志转载数量排在前三位的杂志所发表的文章内容涵盖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本期关注”、“理论经纬”、“改革与发展”、“高等职教”、“中等职教”和“比较与借鉴”六个栏目。总体来看,这五个栏目所包含的文章共141篇,占论文总数的93%。其中“高等职教”的文章最多,有34篇,占总数的22%。

二、研究方法、研究主要领域和基本观点

(一)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从2010年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转载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看,有91篇论文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法,占所有被转载论文总数的60%;采用比较法的有26篇,占总数的17%;采用文献法的有15篇,占总数10%;采用调查法的有8篇,占总数5%;采用统计法和个案法的分别6篇,各占论文总数的4%。

(二)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基本观点

1.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建国60多年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从小到大逐步发展,从对职业教育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研究,到对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职业教育政策规划建议等诸方面的探索,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职业教育学科论是对职业教育学科的视阈、发展、事实与走向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我国当代职业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肇始于21世纪初,随着学科意识的增强而不断走向深入。但觉醒的职业教育学科在历史研究、研究范式、理论体系、研究对象等基本理论问题上仍充满迷惘。有学者在对理论研究的“历史之脉”、“现实之困”和“未来之路”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批判性思考,提出今后职业教育学科理论研究应该遵循“创新性”、“系统性”和“理论性”三大原则(唐林伟,第3期)。也有学者深入探讨了职业教育的学科内涵、学科发展、学科要素以及学科建设四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回答“职业教育学是什么”、“职业教育学从哪里来”、“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范围如何划定”、“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范式有哪些”、“职业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如何构建”以及“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内涵”等职业教育学科基本问题,明确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并提出了可行的策略(周明星等,第1期)。职业教育价值论是对职业教育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哲学学说。有学者分析了职业教育价值、职业教育价值观以及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三个职业教育价值论中的基本范畴。提出了价值主客体关系的相互性和职业教育价值主体的二元性的观点,并对职业教育价值进行分类。通过回顾职业教育价值及价值取向的演进可以发现,伴随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职业教育工具价值不断被挖掘和创造,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也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重视,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合(宫雪,第7期)。职业教育制度论是关于职业教育的规定性及其运行规则的学说。有学者以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制度的历史演进为主要线索,分析了决定和影响职业教育制度的七种因素:技术进步、政府干预、学习借鉴、普通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民主、文化传统,并阐述了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发展趋势以及制度设计的过程和本身的结构,以期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提供借鉴和思考(翟海魂等,第3期)。还有学者选择并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以及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审视了高职院校制度,进而提出了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若干原则性建议(陈洁等,第9期)。

2.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职业教育的发展要适应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而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各国职业教育的模式也有所差异。但差异的背后呈现出一些共同特点,恰恰反映出了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这也是我国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李富,第8期)。就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有学者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命题: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杨黎明认为,要想使我国职业教育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机制研究和设计,并论证了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的三个重要条件:实现学生工作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给学生一个找回自信、享受快乐、充分发展的舞台;重筑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杨黎明,第2期)。查吉德论证了职业教育与城市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职业教育是推动城市化进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适应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需要。当前职业教育与城市化要求并不适应———“立足农村、面向三农”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观,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城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不利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造成职业教育功能缺位;单纯以数量指标衡量职业教育发展,掩盖了质量问题。因此,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型,包括突破发展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的职业教育发展观;突破以城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突破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克服单纯以数量指标衡量职业教育发展的片面观点;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标准。另外,实施统筹发展战略是确保职业教育成功转型的重要保障(查吉德,第7期)。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而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诸多措施中,职业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学者在剖析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建议:确立以人的素质发展和提高为最终追求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完美的就业”为载体诠释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倡导有效教学,帮助每个人学有所获(李兴洲,第1期)。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既是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政府是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政府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如下方面:制定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战略规划;实施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财政政策;构建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管理体制;推动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配套改革;加强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行政问责。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还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董仁忠,第4期)。在高职教育发展策略上,杜祥培认为,用一流高职院校的标准谋划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流高职院校应是学校实力、社会贡献和办学声誉的综合体现,其主要标准包括先进的办学理念、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超强的社会服务能力、良好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声誉、完善的教学条件、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等。创建一流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探索高职院校的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适应高职教育需要的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开展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创新管理制度、建立整合资源和提供服务的管理平台;实施开放办学,提高学校水平(杜祥培,第6期)。在中职教育发展策略上,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中职教育面临新的战略选择。有学者将我国文化的精髓———“和合”思想,引入中职教育,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合”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类关系,尝试开创中职教育由竞争走向竞合的新战略(刘淑芳,周明星,第11期)。庄西真提出,应该在增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意识、加强教育分流的公正性、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等方面下工夫。努力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早期化、社会化、终身化、非正规化(庄西真,第5期)。也有学者提出加强内涵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并强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孙琳,第5期)。

3.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学研究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影响着职业学校办学,更影响着个体对职业教育的选择与接受。缺乏一定经济土壤的培植,职业教育的发展无论是自身的办学还是生存环境,都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仅是提供初次进入岗位的一般就业人员,更在于提供具有一定学习能力、掌握一定技术和具有技术含量技能的新增就业人员。因此,发展职业教育,不仅仅要看其规模的大小,更需要观察其有效供给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申家龙,第1期)。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晚,至今仍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框架。有学者从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两个方面进行了理论综述,深入了解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现状及特点,并从政策研究、农村职教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王凤慧,周志刚,第4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规律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不断加强,而职业教育发展效能本身就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因此,加强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构建一个合理的、完善的职业教育经济学理论框架体系,不仅是职业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外部经济发展规律的需要。所以,职业教育经济学需要对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职业教育成本与效益、职业学校布局与效能、职业教育财政与学校投入产出以及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等基本问题进行研究(李晓,第5期)。从基本内容来看,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涉及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职业教育的成本和经济效益等问题。近3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先后经历了恢复、拓展和深化三个阶段。今后,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还需要关注如何构建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如何开拓研究领域、如何探寻更具职业教育特征的职业教育经济学理论、如何扩大到职业学校以外的职业教育研究范围,以及如何引入更多的研究方法(马俊,第7期)。教育产品的属性是学费定价的基础,由于教育产品属性具有可变性,所以学费水平应随教育产品属性的变化而调整。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的外部性有所强化,竞争性和个人收益有所弱化,其公共属性正在强化,因此,中职教育由收费走向免费是合理的。管理部门应树立学费动态定价的理念,关注教育产品属性的变化,及时调整其学费水平(季俊杰,第6期)。而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按照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接受高等教育者必须支付一定的学习费用。一些原先实行免费高等教育的国家,开始根据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进行收费制度的改革。在全球职业教育面临经费短缺的背景下,收缴学费成为当今世界一些国家筹集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重要手段。一些实行职业教育收缴学费政策的国家对于贫困学生则采取重点资助的特殊措施(张霞,黄日强,第4期)。另外,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较为明显的个人效益,个人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是能够给受教育个人带来收益的。在个人成本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当。在收益方面,与普通高中毕业就业者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特别是受教育者普遍对高等职业教育有较高的主体评价(吴志华,高颖,第7期)。

4.职业技术教育法制研究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是伴随着职业教育发展而产生的,在经历了清末职业教育立法的初创阶段之后,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逐渐形成了较完备、系统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为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国时期颁布的各项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具有丰富的内容、明确的主体、简明扼要的文本以及较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构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为后来新中国职业教育的立法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并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立法有重要启示(曲铁华,苏刚,第2期)。新中国《职业教育法》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以及立法本身的缺陷,该法修订势在必行。我们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该法进行进一步完善(陈美龄,第2期)。我国高职教育存在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社会参与度不高、投入不足、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管理脱节、财权与事权分离等诸多问题。唯有切实建立起政府统筹、教育部门协调、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新型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健全高职教育发展的督导评估系统,加强法制建设,才能使我国高职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注意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盛燕萍,第5期)。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看,我国高职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必须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以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最终实现共赢。为此,有学者认为政府应该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就业导向、构建利益对话机制、重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动高职集团化办学、构建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七个方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贾建国,第1期)。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制度无法满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的需要。在法律或政策层面,亟待建立权威、科学的校企合作组织协调制度,认可和规定职业院校的多元办学制度,制定或完善科学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独立的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制度、独立的职业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有效的技能型人才地位和待遇提升制度、严格的职业资格认定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在学校规章层面,亦迫切需要加强相应的制度创新(赵学昌,第7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建了一个法制化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而且这一办学模式跨越了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有学者对中德两国职业教育法做了比较研究,认为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立法的永恒动力,跨界思维是职业教育立法的基本前提,而科学研究是职业教育立法的理性支撑(姜大源,第2期)。美国也十分重视职业培训立法工作,职业培训立法有效地引导了美国职业培训的良性发展。有学者通过对美国职业培训立法的追溯,探讨了美国职业培训立法的特点,即针对性、客观性、科学性、连续性、可操作性。我国要结合实践,加强职业培训立法的理论研究;加强立法,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法律体系;适时修法,健全培训执法与监督机制5.职业技术教育教师与教学研究中职教师的素质可分为知识、能力和人格三个结构,九个维度。有学者调查研究发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处于中等水平;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职业工作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相对薄弱;在教师的能力结构中,各项能力发展不平衡;教师的人格结构状况整体良好,但教育情感和教育价值观存在某些不足和偏差;不同特征的教师在知识、能力和人格三个结构上存在差异。突出教师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培训规划的多样性,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应用性教育科研能力的培训,以及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职业认同感等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的重要策略(和震,第7期)。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师从来源、素质要求、培养培训、资格认定等方面照搬普通文化课教师的模式。有学者从分析中职文化课的定位及其与普通高中文化科区别入手,论证了中职文化课不同于普通中学文化课的假设。这些区别对中职文化课教师提出了特殊的素质要求。构建中职文化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机制必须考虑这些特点(王欢,第8期)。高职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对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针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三个方面着手,采取政策导向、企业参与、学校培养、企业实践、测评等措施,使之得以有效提升(黄宏伟,第8期)。另外,高职教师还普遍存在着职业高原现象,其个体成因类型按照认同程度可依次分为压力型、瓶颈型、安逸型和边缘型。有学者还对高职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职称、学科背景、性别、所在地区等因素在职业高原现象的各成因类型上的差异表现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从态度、学科知识和职业精神等方面提出了高职教师突破“职业高原”的应对之道(何霞,袁祖望,第3期)。随着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数量的增长,如何实行兼职教师的有效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是管理部门亟待研究的课题。针对兼职教师的职业特征,构建“以合作基地为平台,以分类管理为核心,以绩效考核为保障,以文化融合为目标”的兼职教师有效管理框架,将有益于破解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管理的困境(王振洪,第8期)。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影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及教师“质量意识”不强,教学条件、师资水平、课程体系的制约以及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滞后。因此,要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必须把职业教育质量放在突出位置,重视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加大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培训力度,改革其他教学要素(何文明,第4期)。方法改革,理念先行。有学者认为,高等技术教育的教学理念还需深入探讨。高等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术型人才;技术应用能力内涵应体现整体能力观;技术学科建设是技术教学的基础(吕鑫祥,第6期)。职业学校的教学有着与学生的就业和工作密切联系的特点,要求突出现场感、实践感。有学者探讨了慈溪市宁波知行中等职业学校创建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了一条专业核心课程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的新模式,突出职业能力与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专业文化、专业思想及专业能力的教育,有效地促进了专业技能教学的质量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为当下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陈建华,丁晓岚,第4期)。行为导向法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两大法宝之一。因此,在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行为导向教学成为一种新范式。有学者剖析了行为导向法的内涵及优越性,论证了我国职校教学采用行为导向法的必要性,分析了该法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有效实施的实现机制,并探讨了实施中对该法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胡重庆,第4期)。也有学者从心理学视野对行为导向教学范式的心理基础与目标、心理过程与角色、心理特征与原则等进行解读,以进一步汲取其理论精髓。提出建立适合中国职教改革需要的行为导向教学范式,需要树立实施积极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树立现代职教教学设计的新概念,树立促进职校生心理发展的新概念,树立开展校本行动的新思维(崔景贵,第1期)。

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未来的走向

1.走向学科与实践多维度的综合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个人成长发展三个视角来看,职业技术教育都是一种多维度的活动,这就决定了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将逐渐走向多维度的综合化。从2010年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已经呈现出此种态势。研究内容不仅呈现出不同学科间的综合化,而且还有实践样式的综合化。在理论与实践的两相融合中寻求职业技术教育理论新的生长点,将会成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未来的明显走向。

2.关注改革与发展新战略的探索面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调整职教改革与发展新模式,探索职教改革与发展新战略,才能使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2010年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所转载的文章中,关于职教改革与发展的文章有34篇。从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到集团化办学模式;从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到教学方法的优化和升级,这种多样化的职业教育理论形态必将促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实践的多样化。

3.挖掘法制与政策新时期的内涵跨界思维是完善职业教育法制与政策的基本前提,科学研究是优化职业教育法制与政策的理性支撑。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在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体制条件下,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多维度、多视角地挖掘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法制与政策的内涵,将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外部动力

外部动力因素虽然不能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限于所能查到的数据有限,本论文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外部动力之间的关系,进而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动力因素

1.1 政策法规因素不健全

我国目前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体系形成了以《职业教育法》为基础,《教育法》、《劳动法》为补充,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地方政策为配套的格局。很多条纹已经不适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由于政策法规体系的不健全,很多新方面、新领域的管理或法制化,未能纳入到政策法规之内,造成了无法可依的局面,使得利益受损者无法维权,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1.2 社会公众对中等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

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社会公众更加认可传统教育体制,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的成才之路只能按照传统教育的模式进行,选择中等职业教育,孩子便没有前途和希望。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公众对中等职业教育缺乏全面了解,认识有所片面和狭隘,中等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的重要程度不亚于传统教育,而且为社会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形象有待进一步提高,进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被公众认为学习差,这也带来公众对这部分学生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否定,这些学生不仅学习差,而且在思想道德等方面也存在问题,宁愿找关系让孩子继续传统教育,也不远让孩子去读职业教育。

1.3 企业与中等职业教育之前缺乏有效的积极互动

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要为社会创造价值,要将培养出的人才输送的工作岗位上。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除了少部分继续考学深造外,大部分都步入了社会岗位。但是由于企业与中等职业教育两个环节的衔接存在问题,未能将两者创造的效益最大化。原因如下: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要进入企业的工作岗位便能创造社会价值的,而实际的情况是好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再学习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得到企业认可,职业教育开设怎样的专业和课程未能了解到市场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未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将自己所需的人才在职业教育中进行培养和锻炼。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理念落后,直到确实需要人才时,才从社会中寻找所需人才,大大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

2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政策法规体系

做好职业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是顶层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使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对已经不符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予以调整或撤销,对内容重复的政策法规予以整合,通过不断整合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水平。

2.2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道德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认可

中等职业教育除了完成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水平,为社会输送的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才,更要有德。以向社会输送的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来树立中等职业教育的良好形象。在提高社会公众对中等职业教育认可的同时,也调动了社会公众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的中等职业教育,增加了生源。

2.3 加强校企互动,科学设置专业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最终要送入社会,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也要考虑到地区人才结构调整的需求,同时,也要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这就需要学校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近年来学生就业难的压力,也能够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劳动技术性人才。通过创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参与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来,使企业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参与者,对中等职业教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在学校中培养相应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化移,贺辉.论职业教育专业与人才培养的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7(1).

[2]辛忠杰.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平衡机制[J].新华文摘,2007(6).

[3]沈超.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郑蓉芳.关于我国职业教育社会认可的分析研究[D].苏州大学,2006.

[5]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6]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职业教育学科是关于职业教育的知识的分类,这类知识随着人们职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和职业教育认识活动的深入而得以丰富,并逐渐形成体系继而不断发展、完善,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从事该类知识生产、传播、再生产的组织及组织工作规范。从学科制度的视角来看,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过程即职业教育学科制度化的过程。基于此,职业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完善,可称之为职业教育学科内部制度建设;另一方面是指生产、传播、再生产职业教育知识的组织机构的成立、运作及其制度的建设,可称之为职业教育学科外部制度建设。以此框架来审视我国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所处的阶段具有内部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外部制度还需不断健全和完善的特征。

高校在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论及我国社会学的发展时曾提出,一门学科的机构大体上要包括五个部门:学会、专业研究机构、各大学的学系、图书资料中心、学科的专门出版机构;其中,“大学是培养这门学科人才的场所,为了实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仅在大学要建立专业和学系,而且要设立与之相联系的研究机构”。[1]我国最早提出“学科制度”概念的学者方文也曾提出,作为支撑学科研究的物质基础,学科制度至少包括四类范畴: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研究者及他们赖以栖身的研究机构和学术交流网络;规范的学科培养计划;学术成果的公开流通和社会评价;稳定的基金资助来源。[2]由此可见,高校因其所兼具的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的功能而成为各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学科的内、外部制度建设方面具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学科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博士点的设置在高校中获得建制,形成了职业教育研究和职业教育学科人才培养的共同体及相应制度,以此为基础为职业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发挥促进和推动作用。

早在1983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试行的我国第一份学科专业目录《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中就已经出现了“职业技术教育学”。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显示,2012年我国有40所高校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有6所高校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如表1所示。从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情况来看,2001~2010年间,共有22所高校提交了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694篇硕士论文,如表2所示。此外,2005~2010年间,有3所高校提交了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30篇博士学位论文。不难看出,高校层面的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使用科学的计量方法对这些成果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职业教育学科的研究取向,把握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进展情况,对明确职业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划定职业教育学科的研究范围、构建职业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的布局和内涵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注:受网站数据收集情况所限,此为不完全统计。

*:辽宁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教育学”开设有“职业技术教育原理”、“比较职业技术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等方向。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中国知网收录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以下简称为“样本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知识图谱方法对所选硕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等信息进行计量分析和可视化识别。

知识图谱是显示某一类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3]知识图谱方法是科学计量学、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学术研究方法,已经被其它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广泛使用,它的兴起与科学界对图的日益重视、科学计量学领域“共词分析法”的提出和发展、社会学领域“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发展、物理学和系统科学领域“复杂网络理论”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科学领域“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者对知识图谱在学科发展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4]

知识图谱的绘制需要如下几个步骤:①词频分析。词频分析是文献计量的常用方法,词频分析的结果是绘制知识图谱的基础,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能够揭示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5]②共词分析。共词分析的基本原理是:若两个能够表达某一学科领域研究主题的专业术语(通常是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时,则表明这两个术语(关键词)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内在关系,而且出现的频次越高就越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越密切或越相似。由此,对选定论文中的关键词进行共现计算和分析,就能反映出这些论文的内部研究结构,考察其发展的模式。[6]③使用可视化工具软件绘制知识图谱。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角度看,知识图谱实际上是一个由多个点(关键词)和各点之间的连线(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即共现次数)组成的社会网络,这种网络关系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本文使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Netdraw进行知识图谱绘制。

(二)数据收集与处理

本文的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步骤是:①进入“中国知网”首页,选择“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按照“学科授予单位导航——学科专业导航——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的路径,依次打开相关页面,检索得到2001~2011年来自45所高校的895篇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此数据库为每日更新,895篇为截至2011年11月9日的统计数字);②对上述895篇硕士学位论文进行整理,去除实际专业为“教育硕士”、“教育学原理”、“学科教学”、“农业推广”、“养殖”、“公共卫生”等的论文,得到694篇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③收集上述694篇硕士学位论文的题名、关键词、学位授予单位等信息录入Excel表格,对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共计有1404个不同的关键词;④对1404个不同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词频大于等于5的关键词共有77个,如表3所示;⑤对上述77个关键词进行共现计算,以NetDraw支持的数据录入格式整理计算结果,并绘制出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图中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大小代表关键词频次的多少,节点之间的连线说明两个关键词共同出现在一篇论文的关键词中,连线的粗细说明两个关键词共现的次数的多少。为清晰展现关键词之间的关系,选择共现频次≥2的关键词在网络中呈现,其余关键词列于左侧。

三、研究结果

在文献计量分析和知识图谱绘制的基础上,可以得到如下研究结果:

(一)学校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观察图1可以发现,样本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主要是围绕“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这四个高频关键词展开的,可以称之为中心关键词。连接这四个中心关键词的“桥梁型”关键词为“对策”、“问题”、“现状”、“策略”,而且“对策”、“问题”、“现状”三者之间的共现频次很高。由此可见,学校职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对策是样本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焦点,通过分析“现状”来发现“问题”进而提出“对策”是样本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常用思考路径和写作模式。

(二)中、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研究热点既存在交叉重合又各有侧重

观察图1中“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这四个中心关键词与其它关键词的共现情况可以发现,除了“对策”、“问题”、“现状”、“策略”这四个非术语性关键词,“课程”、“学生”、“教师”也是与四个中心关键词都有共现关系的“桥梁型”关键词,只是由于论文作者在关键词使用和具体研究对象上的差异,没能在图1中集中体现出来,比如,“项目课程”、“课程开发”实际上都是“课程”的范畴。对表3中的关键词词频进行进一步整理,可以发现“课程”、“课程开发”、“项目课程”、“课程模式”等近义关键词的词频总计达46次;“高职学生”、“中职生”、“学生”、“高职生”等近义关键词的词频总计达40次;“‘双师型’教师”、“中职教师”、“高职教师”、“教师”等近义关键词的词频总计达33次。这说明课程、学生、教师是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此外,“职业指导”、“校园文化”也是中、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研究共同关注的领域。

分别观察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在知识图谱中的网络关系可以发现,尽管在研究热点上存在交叉和重合,但与高职院校相比,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问题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创业教育”则是高职院校研究领域的一个频次较高的选题。

(三)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呈多样化态势

在表3所示的高频关键词中出现了“个案研究”、“调查”、“比较研究”等表征研究方法的词汇,反映了样本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在研究方法上的特征。此外,访谈、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实证分析、质性研究、现场研究也出现在样本论文的关键词中,样本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四)研究主题呈现依机构而聚拢的特征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同一硕士点的样本论文在主题上具有一定的聚拢倾向,有些还比较明显。例如,含有关键词“通用技术”的5篇样本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均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含有关键词“吉林省”的5篇样本论文均来自吉林农业大学,含有关键词“独立学院”的5篇样本论文均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含有关键词“体系”的3篇样本论文均来自河北师范大学。此外,在同一硕士点内部也出现了对某一主题的继续性研究,如,含有关键词“生涯发展”的12篇样本论文中有10篇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含有关键词“个案研究”的14篇样本论文中有13篇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等。

四、结论、进一步的讨论与说明

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和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现状,就加强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和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点建设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着眼职业教育改革需要,关注焦点问题研究

学校职业教育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存在形式,因此现有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也主要集中于各层次学校职业教育教师、学生、课程、教学等多个方面,涉及面较为广泛,并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过程导向”等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展开了研究,呼应了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需要但现有研究薄弱的环节。如,职业道德的养成始终是我国职业教育目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德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教育部2012年1月的《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但在样本论文中,“德育”作为关键词只出现了1次,“职业道德教育”出现了2次,“心理健康”出现了4次,“传统美德教育”、“情感教育”、“信仰教育”、“德育课程资源”等各出现1次,对职业教育德育的研究亟待加强。又如,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样本论文中,对职业教育教师的研究不少,集中于职教教师的培养培训和专业发展,对实训教师、兼职教师、班主任等具体问题也有覆盖,但对当前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实践中的制度和机制等热点问题的研究较为少见,应予以更多关注。

(二)发挥学科优势,深入专题研究

现有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广泛分布于综合性高校、工科类高校、农科类高校、财经类高校、师范类高校、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各类高校的学科优势是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和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有效助力。各硕士点可充分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及有关项目,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提供多学科的视角、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同时与其它硕士点展开交流合作,推动专题研究不断深入。

(三)规范学科话语,增强学科意识

在对样本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进行整理的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关键词使用的不一致,如指代“中等职业学校”的有“中职”、“中职校”、“中职学校”等多个词汇,指代“职业教育学生”的有“中职生”、“职教学生”、“职校生”等。这影响了词频统计的结果,进而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程度。本文尝试对上述情况的“同义”、“同类”关键词进行了归类、合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新的词频统计表和知识图谱,如表4和图2所示。

在对关键词进行归类整理后,“教学”、“课程”、“教师”、“学生”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性要素得以凸显。而其没有在图1中得以显现的原因在于:一方面,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等问题以多种形式存在,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以“课程”为例,包含了“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设计”、“课程标准”、“课程实施”等内容,就课程类别看,又包含了“普通文化课”、“数学课”、“职业指导课程”、“公共英语”等内容。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对关键词的选择和使用不统一,造成了同类关键词分散存在的局面。再以“课程”为例,图1的统计将“项目课程”、“项目课程开发”、“项目化课程”、“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等近义甚至同义的关键词进行了合并。又如“教师”,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着“师资队伍”、“教师队伍”、“中职师资队伍”等多词一义的现象。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作为专业术语,指代着职业教育的基本概念,是学科话语的关键要素,对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增强学科意识,通过规范关键词的使用,尝试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专业术语体系,为学科理论体系构建与发展提供支持。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是使用词频统计、共词分析等文献计量方法和绘制知识图谱来对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的一次尝试,旨在为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结论。但硕士学位论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职业教育研究和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现状,要想获得更全面、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如不同阶段的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特征及研究主题的演变、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情况等,必须选择更大量的文献进行分析。因此,扩大文献计量分析的覆盖面是后续研究的首要问题。此外,国内学界在使用知识图谱方法来定量并形象直观地监测与评价学科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基于国内科技文献数据库的知识图谱绘制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突破,但知识图谱研究毕竟是一个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领域,在方法上特别是充分运用计算机手段进行文献处理和分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略谈中国的社会学[J].社会学研究,1994(1):5~11.

[2]方文.社会心理学的演化——一种学科制度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01(3):127.

[3]刘则渊,陈悦,侯海燕.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汤建民.基于中文数据库的知识图谱绘制方法及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5~21.

[5]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报,2006(2):163~171.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0-0030-06

博士研究生是一定学科领域中学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博士研究生群体的学术成果不局限于博士学位论文,但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研究生学习历程的焦点和重点,是博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帮助下对特定研究领域作出的原创性贡献,其完成意味着博士研究生具备独立解决某个领域内重要问题的能力。因此,博士学位论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时期某一个学术领域较高层次的研究实况和研究水平,可以反映特定学术领域的新思想、新方法及其发展趋势。基于此,本文旨在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描述与勾勒近年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发展状况及动向。

一、数据采集与分析框架

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料最完备、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因此,本文以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平台进行数据采集。首先,以主题包含并且关键词包含“职业技术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检索词为条件进行高级检索(学位年度不限,检索时间截至2011年11月1日),获得173个样本。其次,以主题包含并且关键词包含“中等职业学校”或者“高等职业院校”检索词为条件进行高级检索以查漏补缺,获得35个样本。最后,对所获得的208个样本进行逐个解读,剔除重复样本以及在检索范围之外的样本,最终实际获得93个样本。

针对这93个样本,以学位论文的授予年份、授予单位、学科分布、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五个维度为分析框架,并将其信息导入SPSS19.0统计软件逐一进行建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处理,最后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与探讨。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

(一)基于博士学位论文授予年份的统计与分析

对博士学位论文的授予年份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可以从时间维度上大体了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而从总体上把握近年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未来走向。从所采集的93篇博士学位论文来看,论文授予年份的时间跨度为2003~2011年,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

图1 研究时间分布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整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从2003年检索到2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主题的博士学位论文起,虽然2004~2005年有小幅下跌,但2005年以后再次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2010年达到了高峰(19篇)。尽管2011年出现了较大幅度回落,但这可能与中国知网尚未完全上传相关博士学位论文有关。此外,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整体局面来看,这样一个上升态势与近来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的趋势是同步的。

(二)基于博士学位论文授予单位的统计与分析

对博士学位论文的授予单位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可以从空间维度上大体了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队伍分布情况,进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单位的实力和水平。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此外,授予两篇博士论文以下的高校有复旦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兰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统计表明,2003~2011年,我国共有28个单位授予了相关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和天津大学数量最为丰富、优势最为明显,两所高校所授予的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共45篇,几乎占所统计样本的半壁江山(48.3%)。这样的优势与两所高校在职业技术教育学科上所占据的地位和优势是不可分开的。华东师范大学和天津大学都是我国综合性研究型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经国家教育部评定获准设立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华东师范大学早在2004年便明确标注招收职业教育博士。而天津大学则于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获得“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是我国首个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其余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高校中,发表2篇及以下相关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的单位共有21个,占所统计博士论文授予单位总数的75%,而论文总数只占样本文献的27.9%。可见,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的授予单位分布很不均匀,不同单位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且各研究单位在职业技术教育学科领域内的科研实力不平衡。

(三)基于博士学位论文学科分布的统计与分析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中等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学所存在的缺陷,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

我国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侧重于有关专业技术的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但是,现在中职英语教学一直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一味地依赖于教材和教师,缺乏思考,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并且局限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效果相当差。

1 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是普通初中毕业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对英语不感兴趣。面对这种多层次、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 ,我们原有的教学方法已完全不能适应 ,教学内容也偏深,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和内容。在教材方面 ,由于学生生源复杂,知识结构、层次不一,目前尚没有一套完整的符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使用的英语教材。在设备方面,中职学校普遍存在语音设备简陋、落后及资料缺乏等问题。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亟待充实和提高,使其在提高整体英语教学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师方面,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遍存在师资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的问题。有些学校英语教师比较紧缺,甚至借用其他专业的教师上英语课。

2 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中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当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几个方面着手,采取相应对策。

(1)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首先,应转变把外语考试看作是英语教学的终点,把考试通过率视为衡量英语教学质量的尺子的错误观念与认识。在这方面的做法是实现 “五个转变”,即教学内容必须从语言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中心 ;教师地位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实践能力的指导者和质量监控者 ;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教学应由句子水平转变到语篇水平;由单纯重视语言运用的精确性转变为既重视精确又重视流利。在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过程中,一定要着重处理好两对 “关系”,即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和教与学的关系,前者要树立学习知识是基础 、培养能力是关键、提高学生综合索质是目的的思想 ,后者则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由语言能力培养转变到语用能力培养上来。

(2)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重点。英语教学内容包括传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发展语言交际能力等,其目标是通过英语的语言教学把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起来,并最终把学生的创造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完成这一教学内容并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生产现场使用英语的机会 日益增多,如进口设备、仪器的说明书和使用手册、国际通用技术标准、正在使用的成熟技术和先进技术的原始资料等。另外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计算机的使用已十分普遍,人机沟通能力成为必备的职业素养。英语教学对有关计算机的操作指令、提示信息、通用和专业软件的使用说明、互联网络调用命令等都可纳入教学内容,成为高职英语教学十分实用而生动的教学内容。

(3)优化教学方法,向改革方法要质量。一定的教学目的总是要求一定的教学方法为其服务。当前,制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滞后,可以说,如果不能大面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就很难有指望。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一切方法的总和。研究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就是要探索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构建能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践为主线的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

目前,英语教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颇。英语教学在整体规划和科学性、系统性方面欠佳,教材、教法有待改进。在教改中应该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改革的重点,在教材编写、教学改革、实验设计中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强化作业的设计性、连续性和复杂性,倡导研究性学习。在考试方法上,改变一统天下的闭卷考试为开闭卷相结合。

(4)完善教学手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以推行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教学已成为英语教学手段改革的标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离不开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任课教师,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对广大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充分开发先进教学设备的功能,尽快建设起一支能够适应现代化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来。

(5)加强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当前加强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加 “双师型”比例 ,不仅影响职业教育职能的实施和体现,而且关系到职业学校发展的规模、速度和人才的质量。因此 ,加强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与教育教学能力、良好的行业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持有 “双证”的专业教师。 “双师型”教师除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外,我们在能力和素养方面对其还有特殊的要求:①行业职业道德;②行业职业素质;③组织管理能力;④协调交往能力 ;⑤创新能力。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高水平的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

3 结语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教育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见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

高度重视。而目前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方面,更需要我们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措施来不断加强和壮大,笔者认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应采取如下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以指导教育的行为

要想中等职业教育取得良好发展,教育观念转变是根本。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转变社会、政府、学校、个人等层面的观念,笔者主要阐述学校层面教育观念的转变。当前学校应树立以未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思想,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认识到职业教育仍是教育,所以离不开教育的根本,所以教师在授业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育人,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中央的人才精神,扩大选才思路,向社会企业招聘既具有精深理论知识又富有丰富实践经

验的优秀工程师或高级技工师,来充实中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此外,学校还要帮助职校学生消除读普高、升大学才是唯一出路的思想,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就没有了前途的思想,树立职业教育也是有前途有出路的教育思想,鼓励职校学生只要认真学好自己的专业,早晚会获得社会的认可。

二、重视校企合作、中高职衔接、职普联合,拓展职业教育的发展渠道

校企合作模式也称为双元制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由学校与企业通力合作,设立各种职业培训的学习计划,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企业实习,将两种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当前,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应当通过立法等强制措施,在保护企业支持教育发展中的合理报酬和其他权益的同时,力促

校企合作。可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进一步发挥政府在中等职业教发展中的宏观指导作用,并制订有关的合作规则来对企业和学校在

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行为做出明确的规定。二是通过立法把企业参

与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法定义务,纳入企业年审内容之列;政府教育部门要跟经济管理部门合作,共同制订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评

估方案。三是学校应发挥自己在职工岗前、转岗培训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为企业服务,以吸引企业资金扶助学校的教育,而企业也应该善于利用学校的优势来发展自己,使校企双方都能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中高职衔接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衔接与沟通。笔者认为,要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与沟通,必须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教学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课程

改革和教材建设,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资格框架与职业资格体系接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胜任职业教育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职教与普高应加强联合,取长补短,满足广大学生的升学与就业需要。因此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强大的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应大胆采用综合高中办学模式:高一、高二年级按普通高中的教学计划开设文化基础课,适当开设职业指导、职业道德及少量的专业基础课,第三年开始一部分学生继续以学习普高课程为主,毕业时参加普通高校或成人高校的高考。另一部分学生则按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在复习文化课的同时,选择专业,接受职业教育,毕业时,可选择就业或参加对口普通高校、新高职、成人高校的招生

考试。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创造良好平台

众所周知,实训基地作为学生从学习走向就业的“桥梁”,学生通过实训基地的强化训练,不仅可以强化他们自身的专业水平,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也可以通过实训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增强他们走向社会的信心和适应性。而且在实训中,带队教师就在身边,期间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都可以得到及时解决。因此,国内大部分职校都在想方设法建设与学校自身特色相契合的实训基地,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笔者认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可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可借鉴公司的模式来创建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并且用公司化的模式来运转,为职校学生未来走向公司“预热”。二是职校可在当地政府的牵头下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与其他职校合作,共建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这样能够节约更多的资源,更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的

培养应“各有侧重”,校内实训基地应重视学生书本知识理论的验证、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为校外实训打好基础,而校外实训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其他方面“软素质”的培养也要引起足够重视。

四、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更有活力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

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大的方向,我们必须

沿着这个方向,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如理清各部门的职责,避免出现职能交叉,形成由教育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统一的管理,劳动部门对职业技能鉴定负责、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负责、对社会用工的准入制度落实负责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萍.新形势下民办中等职业教育质量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2011.

[2]刘晓欢,刘飒,胡学知,等.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的构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1):9-13.

[3]黄莉.中等职业教育现存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4]王育仁.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上一篇:统计学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人民币汇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