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04 17:27:11

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篇1

一、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模式创新,需要对教材进行更新

教材对教学的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前提下,教育工作者需要做好教材的优化工作,要保证学生学习最新的数学知识。在对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时,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中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教材本身与普通学校的教材有一定差异,其比较注重知识的适用性,而且采用了数形结合的方式,主要是培养学生解题的技巧,所以,在选择教材时,一定要围绕实用性这一核心,要培训学生数学思维,还要教授学生多种数学方法。数学图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其思维方式有着较大的影响。在中职院校中,要培养学生运算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这些知识的使用性比较强,所以,在更新教材时,要改变以往理论教学的形式,可以增加实践性教学,突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中等职业院校在数学教育时,不能按照普通学校的教育方式进行,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要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中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学习能力比较弱,基础知识也比较差,很多学生都存在偏科现象,而且对数学有着恐惧感,这影响了学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时可以由浅入深,要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中职院校数学教育,一定要整合教材内容,要保证教材内容的精细性,还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简单性,中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接受能力不强,所以,教师要采用由易到难的方式进行教学,中职院校本身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所以,在教学时需要具有特色,要做到活学活用,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在对教材进行更新时,要注意知识联系的紧密性,可以增加图形知识的讲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可以使其思维更加活跃,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一定帮助。

二、对数学教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中职院校有着自身特殊的教学任务,其需要培养技术型人才,当前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比较高,其需要掌握专业的知识,还需要具有创新的精神,所以,中职院校需要为社会培养综合型技术人才,一定要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数学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要构建中职院校特色的数学课程体系,要认识到中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的区别,下面笔者对优化数学课堂体系的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1、整合课堂教学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注意对知识的整合,要将多种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整合在一起,还要改变学生以往的数学认知度,将不同的数学知识渗透到中职院校学生的专业中,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使其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及价值。采用整合的方式优化教学内容,还可以消除学生负面的情绪,教师需要改变以往枯燥的理论教学方式,还要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将专业知识引入数学教学中,这样才能增强数学的实用性。

2、采用分类教学的方式

在中职院校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一般比较差,而且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比较低,学生在小学或者初中阶段并没有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这对其进入中职院校的数学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为了提高教学的水平以及效率,教师可以采用分类教学的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类,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教学任务以及目标,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多进行鼓励,使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一定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在教学时,要有侧重点。分类教学的方式还需要做好选材工作,教材必须具有难度等级,针对底子比较薄弱的学生,要多做练习题,降低知识的难度;而底子比较扎实的学生,则需要提高对其的要求,要多做一些有难度的题目,给学生提升的空间。

三、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

中职院校的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四点内容:一是上课时要注意知识的难度,要由浅入深,使学生们不但听得懂,而且愿意听,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多让学生参与,多鼓励学生,通过一些难易适度的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三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比如在讲授统计的知识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利用EXCEL软件去完成一些任务。四是做好“三个结合”,开展多种形势的辅助教学。首先,课堂上讲与课下个别辅导相结合,避免数学基础差、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出现放任自流的不良倾向。其次,基础好与基础差的学生相结合,充分发挥数学基础好的学生辅导的作用,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做到互帮互学、共同进步。最后,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助性教学相结合,可采取请进来或走出去的办法,通过往届生的亲身讲解和学生参加工作实践的亲身感受,进一步认识学好数学与做好工作的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另外,教师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把握好知识的梯度和深度。

四、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篇2

论文摘要: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里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哪些数学是必需的,哪些数学是有价值的,怎么样才能实现共同发展与个性发展。

随着国家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职业中专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劳动者素质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数学,它的功能要求在职业中有效地发挥出来。数学在现实世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学如何与专业相结合将是教育者研究的重要内容。

“大众数学”的理念已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里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哪些数学是必需的,哪些数学是有价值的,怎么样才能实现共同发展与个性发展。

中职教育中必需的数学应该是基本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思维。基本的数学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包括笔算、口算、心算、珠算、使用计算器)和绘图能力。计算能力是人的基本数学素养,更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未来立足工作岗位的重要能力。如收银员、银行职员、会计、出纳、汽车维修成本核算、餐饮、旅游等等岗位均需具备较好的计算能力。绘图能力则是专业纵深发展的进一步要求。思维能力主要是指: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中职教育中有价值的数学包括所有专业必需的数学与本专业必需的数学。本专业必需的数学必需实现根据专业特色和要求开设数学课、安排教学内容与课时。如幼师专业的数学应侧重于基础数学概念(数、平面与空间、时间、方位)、十以内的加减法。财会专业应侧重于计算器使用和统计学。金融专业要侧重于绘图和图象分析。机械类专业、广告设计专业,应补充“立体几何”。电子类专业,应把“三角函数”“复数”等内容适当提前,特别是三角函数内容中函数y=A sin(ωxφ)的图像(其他专业删去的内容)要作为重点讲解。计算机专业可以补充“逻辑代数”有关知识,如二进制等知识。财会、金融专业对数学要求较高,应安排一年以上的数学课;幼师、汽修、餐饮、旅游、机械等专业可缩短数学教学课时;个别专业如茶艺、园艺可不开数学课。做到根据专业特色制定数学教学目标、计划与安排。

具备了必需的数学知识能力才能为进一步的数学学习与专业学习做好准备,才能为将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制定好与专业相关的有价值的数学才能利于专业的学习,减轻专业课承担的额外的教学任务。制定必需的数学和有价值的数学,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如果说制定必需的数学与有价值的数学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工作,那么教育目标就是由每个老师来实现的。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怎样消除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恐惧和抗拒的心理呢?怎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呢? 转贴于

一、从实际出发,切实打好数学基础

职业高中的学生数学基础一般都较差,而且程度参差不齐,这对完成相当于高中内容的数学要求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专业的实际出发,适当确定教材的深、广度,充分体现职高数学教学的特点。

1.由易而难,搞“低起点,慢开头”。面对基础差的学生实际,要选准起点,放慢进度,热情关心学生,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基本上能懂、能会、能做,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2.重视讲练结合、反复练习。职高学生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在课堂上必须采取“讲中有练,练中有讲,讲练结合”的原则,使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做到学有所用,循序渐进。中职学生学习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课堂会课后忘考试跟不上,其原因就是练习量不够,没有同类题型反复练习,以至对题目反映信息不敏感、解题速度慢。

3.严格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课本上规定的例题,练习题,习题均要认真完成。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差,教师要多布置习题,即便是配置的练习册也要布置并批改。另外,还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课外思考题,供程度较好的学生选做,增强该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做好补缺,补差工作。

二、创设学生们熟悉的情景,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教学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课堂学习的外部条件的。要创设学生们熟悉的情景,就要经常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同时注意从身边的现象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从报刊和其它媒体中获取生产生活的信息来提炼出数学问题、从其它学科中寻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借鉴和改编国外资料中的数学实际问题等这样的实际数学情景,尤其要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应用题和情境。这些材料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的本质,反映了数学的特点,而且因为学生们熟悉,容易产生好奇心,就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主动思维。在此过程中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应用性是职业高中数学的灵魂。理论应用于实践,为专业课服务,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和计算后,应及时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专业上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更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讲授数学的统计学知识可结合班级的某次考试的成绩,求平均分、标准差、作图分析考试情况,求正答率、效度、信度分析试卷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涵.德国中职文化课的定位[J].中国教育报,2008,(8).

[2]肖中文.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学术研究,2007,(3).

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182-01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促进一个人的学习有着神奇的驱动作用。而受到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许多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由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学校甚至实行了“无淘汰招生”,导致生源质量较差,基础知识薄弱,对于枯燥乏味的数学,更是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何将数学课堂变得趣味横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终身的发展。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老师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1 建立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尊其师,才能信其道。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增加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期待,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学习存在畏惧心理,充满了自卑感。初中的成绩平平使得他们对学习没有信心,认为老师已经放弃了自己。这时候,老师要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热情,要用自己的语调、眼神时刻表达对每一位学生的爱,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还要关心学生生活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信任感,依赖感,逐渐由讨厌数学老师变为喜欢数学老师;由讨厌上数学课变成喜欢上数学课。2 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学语言人的思维是从具体到形象,从形象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直观形象这一原则,即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让他们有充分的看看、摸摸、听听、说说的机会,以丰富深化感知[1]。比如在讲授数列知识的时候,就可以用金字塔引出,使学生沿着实物—表象—抽象的顺序加深对概念的理解[2],既直观形象,让学生印象深刻,又激发学生好奇心,让他们有继续听讲的欲望。3 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来诱发学生思考,针对某一问题抛出疑问,使之与学生固有的认识才产生冲突,从而使学生饶有趣味地去思考,去探究,寻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比如讲解因式分解这一知识点时,举例说明:要将“X4+X2+1”进行因式分解,我并不直接告诉给学生分解的方法,而是先让他们对“X6-1”进行分解,同学们分解之后,基本出现了两种情况[3]:(1)X6-1=(X3)2-1=(X3+1)(X3-1)

=(X+1)(X2-X+1)

(X-1)(X2+X+1)(2)X6-1=(X2)3-1

=(X2-1)(X4+X2+1)

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篇4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numerical status of skills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thinking skills development discussed the numerical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status quo in personal opinion, teaching skills for the future of NC provides new ideas and strategies.

关键词:现状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Key words:situation analysi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数控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正在逐步变成“世界制造中心”,为了增强竞争能力,中国制造业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这迫切要求职业学校培养出大量的在一线从事数控加工的技术工人。

一、 数控技能教学的现状分析

1.我国职业学校数控专业课程设置近几年虽有所改进,但教学内容仍较陈旧,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尚存在差距。例如,数控机床与编程的教学还较薄弱。由于部分学校因实训条件所限,仍以理论讲授为主,企业急需的数控机床的编程、操作、维护的培训效果较差,不能系统地适应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2.在实践技能培训方面,应该加强对数控加工工艺(如工艺路线选择、刀具选择、切削用量设置等)、模具设计、CAD/CAM与数控自动编程修等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

3.结合学校及学生的现状编写适合数控编程、数控接口技术训练、机床参数设置及系统故障排除训练、数控仿真软件操作等课程的教材,例如校本教材的编写能够很好的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

4.对于中职院校的数控专业教师的要求是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熟悉企业生产实际,并能够承担数控教学工作的“双师(教师、工程师)型”专业教师。

5. 数控实训设备条件差,数量严重不足,且不配套。学校设备不能适应普及性的教学实验,使教学培训的实践操作受到局限,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规模化、普及化的培养,很难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实训效果也较差。

二、数控技能教学的方法

在进行数控技能教学过程中,一般以项目教学为主。以项目为主线,向学生展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及练习。

1、 讲授法

讲课的过程是说理的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即符合知识本身的系统,又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这样学生就能一步步掌握专业知识。

2、 演示法

使学生获得具体、清晰、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书本知识,抽象理论和实际事物及现象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 课前教师要做好演示的准备工作,根据课题选择好设备,工具,量具。

3、 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学生上完理论课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练习,从而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把理论知识通过操作练习进行验证,系统地了解所学的知识,对每名学生的操作次数、质量作好一定的记录。以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促进练习效果。对不操作的学生要求在旁边认真观摩,指出操作中的错误,教师及时提问,并作为平时的考核分。

数控技能教学的主要特色应该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并以实践为重:

1.理论学习应以“实用、够用、管用”为原则,进行模块化、综合化整合,着重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增加学生自我动手时间,提高学生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2.理论教学内容应突出应用性、先进性、前沿性。培养学生应用数控理论的能力,突出数控理论的应用性、实用性,使学生能通过“实践认识―针对实践的理论学习―再实践”的顺序,掌握一定的数控加工技能,及所谓的先会后懂。教学中要体现早实践、多实践、有针对性的实践。

3.教学中应将教学与生产实际、与新科技的转化、应用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体现以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熟练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数控实践教学特别要注意其先进性、前沿性,通过教学内容上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教学过程由教室向生产延伸等,可以培养出一批能熟练运用新技术、新工艺,能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数控操作人才。

4. 重视传统金工实习,与普通机械加工设备相比,使用数控机床能加工出精度更高,外形更复杂的零件,同时可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在批量生产中)。忽视金工实习而过分重视数控专业的实习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如果不把传统金工实习放到数控专业实习教学的重要位置上,那么,无论多么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也只能培养出“纸老虎”式的数控专业学生。

三、数控技能教学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教学模式旨在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进行,融为一体。一方面,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教师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打破教师和学生的界限,教师就在学生中间,就在学生身边,这种方式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边学边练边积极总结,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虹.数控设备与编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

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篇5

一、学生分析

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阅读能力欠缺,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初中成绩论。

二、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以及交集与并集的求法。

2、地位和作用:本节通过实例,使学生掌握集合之间的两种运算——交集和并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在后续的学习中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恰当使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集合语言来描述相应的数学内容。有了集合的语言,可以更清晰的表达我们的思想。所以,集合是整个数学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掌握有关集合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能用数轴和Venn图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掌握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的求法。

(2)能力目标:通过对交集、并集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德育目标:通过对集合符号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符号表达能力,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重点与难点(特点):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的概念,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求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出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以及符号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既吸引了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透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贴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 类比发现法。通过让学生类比实数加法运算引入集合间的运算;

(2) 图示法。利用Venn图和数轴让学生理解集合的交与并。

(3) 练习巩固法。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进行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同时要考虑到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 观察分析法

(2) 练习巩固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3~5分钟)

我们知道,实数有加法运算,两个实数可以相加,例如5+3=8。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老师直接点出课题。+实例分析:请同学们考察下列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D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图示,让学生的回答达到这样两个层次:

(1)集合C由集合A与B的所有公共元素组成;

(2)集合D由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

2、抽象概括、给出定义(5~8分钟)

在给出学生交集、并集概念的文字叙述之后,并给出交与并的符号。让学生试着写出集合。

3、通过两个例子巩固定义(5~8分钟)

例1是较为简单的不用动笔,同学直接口答即可;

例2是必须动笔计算的,并且还要通过数轴辅助解决,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这两个例子的解决,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体现出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4、对交集、并集进行再认识(5~8分钟)

利用Venn图归纳,总结出交集、并集的性质让学生利用交集、并集的概念,理解推导,利用Venn图理解交集、并集性质,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5、通过习题进一步巩固定义和性质。(1~2分钟)

交集、并集的定义、性质研究完了以后,设计“感受理解、思考运用、拓展探究”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进行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同时要考虑到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

6、课堂小结(3~5分钟)

应先由学生总结,然后老师补充总结:

1、集合的交集和并集;

2、借助于数轴或Venn图来求交集和并集。

7、课下作业(1~2分钟)

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篇6

关键词:高职;高等数学;教育

高等数学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但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不断深入,很多高职教育渐渐地对高等数学教育产生了误解,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教育可有可无,数学教育更成了一种形式,数学教学改革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分析了现阶段高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并给高职数学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一、高职数学教育的意义

高职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高职数学教育就是要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具体来讲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数学知识的传承;第二,对于数学方法的应用;第三,对于数学思维的训练;第四,数学精神方面的学习。由此看来,高职高等数学教育更加不能只将重点放在数学知识的教育上,更应该是注重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但现阶段的高职数学教育不容乐观,笔者做出了总结:首先是学生方面,高职的学生主要是高考失利的学生和职高毕业生,他们的数学基础一般较弱,数学基础薄弱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加之学生潜意识里认为在高职学习数学没有什么意义,因此对数学的学习不够重视。其次是学校教育方面,现行的高职数学教育在时间上相对较少,为了满足高职教育的标准,学校在高等数学教育中片面地强调数学教育的实用性,将一些难以应用的数学知识删去,数学教育只保留了一个框架。高等数学教育的课堂枯燥不堪,教师教学以书本上的内容为主,在教学中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从概念到证明再到学生的习题练习,毫无主动性可言。

二、对高职高等数学教育的建议

1.明确高职高等数学的教育目的

高职高等数学教育要为高职教育服务,就要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培养。高等数学教育尤为如此,我们在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熟练运算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其次,高职的数学教育必须要为专业教育服务,即高等数学教育要围绕专业构建知识平台,发挥数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的独特作用,充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此,笔者认为,在高职高等数学教育中要增加数学文化的教育,即数学史、数学美以及数学建模的教育。要将数学文化和高等数学教育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高等数学对于自己成长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2.改革高职高等数学教育的教学内容

针对现阶段高职高等数学的实际教学情况,我们要积极地改善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将够用和必需作为基本准则,结合专业的需要,合理安排数学教学内容。对于高等数学教育内容,我们首先要改变以往压缩本科数学教学内容的形式,教学内容不再是简单的定理、定义、公式的堆积,而是应当将阐述数学基本思想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如微积分和极限等较难的教学内容,教师不必再重点教授给学生解题技巧,而是加强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详细分析基本知识的背景和来源,让学生领会到数学知识背后的精髓。精简教学内容,立足于学生专业,以学生专业需求为重点,找到数学在专业中的侧重点。教学内容也要以够用和必须为原则,夯实学生数学基础。编写教材时,我们还要注意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准,让高职的数学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

3.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高等数学教育要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此,高职高等数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根据学生差异而进行分层次教学,创建生活情境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等。同时增强数学试验和数学建模的教学,让学生不断构建数学知识结构,增强数学素养。

4.改革教学评价

高职高等数学教育不单依据学生笔试成绩评测,还要参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这种评价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并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唐轮章.高职高等数学教材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2]曾大恒.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3]朱志鑫.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186-187.

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篇7

[关键词]中职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校企共建

一、引言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信息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制作、储存和共享成本下降,同时可大大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效率。数字化教学资源一般是指将传统的教学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被现代教育手段所利用的教学资源,例如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手机APP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按照利用方式,可大致分为幻灯片、音频资源、视频资源和网上教学资源。与传统的教育教学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呈现方式多样化、传播方式多样化、教学资源储存类型多样化等特点。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不同于传统的高中教育,中职教育的对象是即将进入社会参与工作的受教育者,因此中职教育的目的除了让学生学习高中基础课程,例如语文、数学、物理、英语和化学等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根据社会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技能。因此,良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对中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校企共建为主要途径,建立以就业为目的的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实践体制是我国中职教育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我国中职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

我国有很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很多。在巨大的市场驱动和政府政策激励下,我国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截至2011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由教育部支持建设的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有28个;教育部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司开始“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项目建设,将46所高职院校、29所中职学校作为第一批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除了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项目外,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也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激励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项目建设。虽然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受到了省、市、校等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但是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职业教育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善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成熟的体系指导。在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科学、成熟的体系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应该或者说必须在体系的框架下进行,从而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主体的相互协调。我国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主体主要有国家层面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职业学校、个人和企业单位层面的。各开发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造成数字化教学资源总量大,但是总体水平不高,而且资源内容重复率较高,各层次开发主体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目的不一致等问题。第二,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资源的共享问题是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瓶颈。在缺乏共享机制的情况下,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自发或有组织地低水平重复开发PPT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的现象不可避免。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通识教育教学内容相比,标准性较强,个性化较弱,因此,对教师而言,教学资源的共享性更强。对学生而言,尽管网络已非常普及,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没有良好的教学资源集成和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状况并不令人满意。第三,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数字化教学资源普及的重要手段。目前,中职学校教师和学生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深度不同,大多数中职学校教师已经普遍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但是教学资源大多是教师自己设计的富有个性特色的教学资源,而学校或者省市级、部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访问率较低,造成教学资源闲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获取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渠道有限,对如何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进行学习缺乏有效的指导。第四,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针对性不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需求。目前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大多是高校教师根据教科书转化的,理论性太强,甚至有些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到目前为止还是以理论考试为目的,致使学生在面对企业招聘过程中表现得比较被动。由上述可知,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前景是好的,驱动力也是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体制也会在不断的探索中不断完善。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宣传和政府激励,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率也会不断提高,共享机制也会不断成熟。

三、关于校企共建中职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思考

企业需求是职业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手段。笔者结合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发展现状,对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实践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制订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技术标准

职业学校需要与企业合作制订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技术标准体系。企业和学校可以选择以国家数字化精品课程为平台,共同学习研究《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资源开发技术规范》《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等技术标准,共同研究中职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体制建设。

(二)共建课程体系

首先,中等职业学校应组建专门团队深入到企业当中,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访谈和现场考察等方式,了解和调研企业岗位和技能需求,为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改革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等提供参考依据。其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岗位调研结论,按照技能需求和学生技能形成的规律进行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典型的产品作为项目载体,修订以课程体系为精髓的人才培养方案。最后,确立课程体系。邀请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从行业标准岗位需求职业标准等技术层面对方案的可行性予以论证,兼顾中高职衔接和校本课程特点,确立能力本位职业导向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标准。

(三)制订数字化教学资源课程标准

职业院校在设置课程标准时应该以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判断依据,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引入企业工程课题,争取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避免出现“死读书,读死书”的尴尬现象。学校应该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与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共同探讨教学方法,使开设的课程和建设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适合学生,满足企业需求。课程三维目标应该坚持以岗位需要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为核心,以专业素质为目标,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和创新能力,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指导数字化教学资源运用

企业工程师不仅要参与到中职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运用上也要给予指导。企业可定期安排工程师对中职学校的教师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运用指导培训,指导教师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上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作用,同时提高教师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最终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培养学生注意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有效挖掘学生潜力。

参考文献:

[1]韩冰,顾京.浅析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14-16.

[2]石光耀.区域推进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74-77.

[3]陈京培,王其友.校企共建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实践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5(3):46-48.

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篇8

在中国教育史上,农业中学及其他职业中学的基本统计数据,从1958年开始到1965年停止,15年后,即1980年才恢复统计。198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迎来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这一年的10月7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明确提出:“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基础十分薄弱”,“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势在必行。”据1979年统计,在中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毕业生中,普通高中毕业生为726.5万人,而职业教育仅有中专和技校两种,毕业生分别为18.1万人和12万人。当年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仅有3.8%,96.2%的高中毕业生既不能升学,又没有一技之长可以就业。1980年,中国一举出现了3314所农业中学及职业中学,加上3069所中等专业学校、3305所技工学校,使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224.2万人。比前一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而普通高中的在校生则降为969.8万人,比前一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1980年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18.7%,比前一年提高了6.3个百分点。此后,中国的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到1985年,高中阶段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农业职业高中的在校生分别比1980年增长了26.4%、9.1%和4.8倍,总人数达到415.6万人,而普通高中的在校生则比1980年减少了24.6%,总人数为741.1万人。高中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人数占高中段总学生人数的35.9%,比1980年提高了17.2个百分点。经过“七五”、“八五”两个五年计划,到“九五”计划的第三年,即1998年,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初步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培养了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有职业技能、有纪律的高素质劳动者,有力地改善了我国劳动力素质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各行业的发展,为推动劳动就业和稳定社会生活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据中国教育部1999年5月22日的《199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职前高中阶段的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共有17106所,在校生达1126万人。其中,职业高中8602所,在校生454.9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4109所,在校生498.1万人;技工学校4395所,在校生173万人。普通高中1.39万所,在校生938万人。职前高中段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占职前高中段学生总人数的54.55%。如果加上成人高中教育的人数,则高中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在校生人数为1467.87万人,占全国高中段教育的在校生总人数2445.5万人的60.02%。

80年代开始起步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一大批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校正在进行高职实验,一批中专也开办了高职班。1998年,全国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达432所。高职对口招收中职校毕业生,不仅有助于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而且为高等教育如何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提供了宝贵的探索。

职业教育也冲开了各级职业学校的围墙,尝试着与普通教育相融合。如初中的“3+1”、初二分流的“2+2”,一些普通初中和高中开设的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职业知识技能课等,推进了中国职业教育的扩大和发展,强化了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

中国的职业教育,在办学体制上,已经打破了由政府单一办学的格局,民办职业学校有了很大发展。1999年上半年,中国已有1400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各种形式的民办短期职业培训机构也在迅速发展。

1996年4月10日国家教委印发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简称《发展规划》)提出:“九五”期间,“职业教育以初中后为重点,实行小学后、初中后和高中后三级分流。高中阶段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1275万人左右,比1995年增加335.7万人,年递增率6.3%。全国各类高中阶段职业学校在校生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重提高到60%左右。”到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2100万人”,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重继续维持在60%左右。高等教育,“在层次结构上,重点发展高等专科层次教育,特别是面向广大农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城镇第三产业的高等专科教育和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九五”期间,各类专科教育在校生的总量要达到450万人左右。“进一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点,以现有高校学校为基础,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岗位适应性,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用这个文件考量1995年以来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应当说基本上得到实现。文件提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是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在“九五”期间这级学校在校生发展的年递增率要达到6.3%;1995年,高中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为939.3万人,按年递增率6.3%,1996年在校生应为998.47万人,实际上1996年在校生为1010.35万人。按《发展规划》,1997年在校生应在1996年计划达到的人数上再增加6.3%,为1061.37万人,实际上1997年在校生为1089.51万人,不但超过了《发展规划》提出的年递增率6.3%的指标,也超过了实际发展人数的6.3%的指标。1998年实际在校生人数虽然没有达到6.3%的年递增率,但仍然比1997年实际在校生人数增加了36.49万人,增长率为3.35%。

职业初中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人数也在稳步增长。

但是,按照《发展规划》提出的,到2000年全国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比例达到60%左右,“九五”头三年的形势并不乐观。1996年、1997年和1998年的统计数字显示,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比例分别是56.8%、56.31%、53.12%和56.27%、56.17%、54.55%。比例数呈下降趋势,而且比1995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比例的57.4%和56.8%下滑了0.6、1.09、4.28和0.53、0.63、2.25个百分点。据中国教育部《199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字,1998年普通高中招生359.55万人,比上年增加36.94万人;在校生938万人,比上年增加87.93万人,已经超过《发展规划》提出的2000年的指标。而中等职业学校共招生407.37万人,比上年减少8.48万人;在校生人数仅为《发展规划》提出的2000年指标的88.7%,尚缺少149万人左右。

表面上看,1995年以来,中国出现了“普高热”。由于学生及其家长对求学于普通高中的热情提高,致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困难,在中等教育结构的比例上徘徊不前,一些职教界人士产生了危机感。有些学者甚至撰文认为在本世纪末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60%指标很难实现。有的同志提出加强政府的行政干预,硬性规定职普招生的比例指标,以扭转职普比例结构职教下滑的趋势。

其实,“普高热”并没有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的增长。前文已经提到,近几年,中国中等职教在校生人数均有所增长。只不过,普通高中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中等职教,使职普比例结构有所回落。原本一些不景气的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一些职高和技校更加举步维艰。

社会对普高的热情不可能是无时限、无止境的上升。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时期。普高的发展要受高校发展的影响,更要接受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制约。在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社会就业机会有30%是交给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其余70%是由受中等教育的人来承担。中国是发展中的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社会就业机会绝大部分要由受过中等教育以下的人来承担。既使中国到了2010年,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占社会入学年龄人口的15%,仍然要有85%的青年人不能升入高等学校,需要通过职业培训进入社会劳动岗位。这种就业形势将维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对此,早在1996年9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8条中就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今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局《关于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意见》明确规定:从1999年起,在全国城镇普遍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从事一般职业(工种)的,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从事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行业有特殊规定职业(工种)的,在取得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同时,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也应接受必要的职业培训,有些职业必须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才可办理开业手续。对于在城镇中准备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以及下岗职工,视文化基础和所选就业岗位的要求,培训1至3年。在这种社会就业制度与形势的制约下,“普高热”不可能升温过高。1999年8月,教育部为改变高中阶段教育事业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的状况,为缓解初中升学压力,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增长,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要处理好5个关系,其中第5点就是“要处理好普通高中的发展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要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可以预料,今后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积极发展,普高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会超过《发展规划》规定的年递增率,但决不会成为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干扰因素。影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在普高发展之外。普高和职高的发展,不是对立的,不是此长彼消的。在中国非义务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教育资源是大量的,教育任务是繁重的,可招收的学生人数永远多于实际超收的名额。那么,近几年制约中国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是职教经费投入不足。职业高中的经费短缺尤为严重。具体表现为生均预算内经费增幅不高,许多学校缺少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必备设施和设备,缺少资金去进行必要的职业实习,教师缺少进修提高的资金,办学条件仍然达不到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布局、专业布局不合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加大。具体表现为职业教育的部门分割、行业分割,以及部门、行业与地方间的分割;中等职业学校的职高、技校、中专之间专业重复,资源不能融通、共享;农村职业中学办学方向出现偏差,农村职业教育与发展农村经济的实际需要有所脱轨;少数民族聚集的省区中等职教发展的模式不够清晰,缺乏特色,发展的力度不够。

三是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化为职业教育带来了困难。1980年到1996年,中国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投资比例已从81.9%下降为52.2%,而非公有制单位的投资比例已从13.1%上升为33%。经济体制变化中,公有企业与非公有企业怎样参与职业教育出现了一段动荡和需要调整、规范的时期。近几年,国有企业经济亏损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国的就业形势一直比较严峻,就业压力逐年增大。一方面是下岗人员、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增加,另一方面是一些企事业用人追求高学历化,给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的困难和压力。

四是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些人总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不仅轻视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而且对近几年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也持轻视的态度,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积极发展。

五是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特别是职业高中的教学质量亟需提高。据199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职业高中的多项办学基本指标(如专任教师人数及学历合格率、实验室建筑面积达标率、理科实验设备达标率、图书达标率、体育馆面积达标率等)仍然没有达到《教师法》、《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的要求;而且,远远低于全国普通高中办学的基本指标,增长速度也多数低于普通高中。

由于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高中教学质量不高,办学基本条件与国家规定的要求差距较大,因而难以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鄙薄观念,一些职业高中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很难打破。

为进一步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要求,切实贯彻《职业教育法》,推进中国职业教育的积极发展,解决障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国家教育部、经贸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3月16日共同制定、印发了《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从十个方面对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1999年1月13日,经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继续强调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努力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中再次重申: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统观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以及政府一贯的政策,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归纳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与发展趋向:

第一,进一步调整职业教育体制,推进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努力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相互贯通的体系,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在极少数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对不能升入初中的小学毕业生实行职业技术培训。在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初中,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加强初中阶段的职业教育。

全国大部分地区坚持大力发展初中后分流的中等职业教育,配合普通高中的发展,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机会。中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达到“九五”计划规定的目标。按1998年教育部的统计,全国初中毕业生1603.1万人,当年普通高中和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合计招生人数只占初中毕业生的47.8%,尚有52.2%的初中毕业生处于“无学可上、无业可就”的状态。所以,中等职业教育大有发展潜力。只要办出职教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一段时间里要重点大力发展。这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迟就业及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要求。对于学历高等职业教育,除对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并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中专改办(简称“三改一补”)之外,部分普通高校可以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也要大力发展,主要进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逐步建立“立交桥”式教育制度,允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经过一定选拔程序进入本科高等学校继续学习。国家决定,今后每年新增高校招生计划指标,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还将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弹性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通过实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多种灵活有效的学校管理办法,强化发展中国职业教育的力度。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国家要求普通中学普遍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转业、转岗培训,使大多数新增劳动力上岗前和失业、转业、转岗人员再就业前都得到必要的职业培训。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要根据需要,参与劳动就业训练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第二,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国家强调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面都要依法举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落实各自的职责和义务。职业教育经费通过各级政府财政拨款,行业组织、企事业组织及其他用人单位合理承担,举办者自筹,受教育者缴费等多渠道筹集,建立起稳定的职业教育保障体系。

国家提倡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并促进其向深层次发展,使合作的各方都成为办学主体。国家还大力倡导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并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划拨土地、补助基建、调配教师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在教师职务评聘、证书考核发放、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发展校办产业等方面执行国家统一政策,在各项实际工作上对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一视同仁。

国家强调加快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推行两种证书制度。要求统一协调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的就业政策,让所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毕(结)业生的就业逐步转到面向社会、进入市场、公平竞争、自主择业的轨道。坚持在政府领导下,教育部门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使各类职业教育在统一、协调的政策下健康发展。国家还逐步推行学历证书或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并将其作为从事相应职业的凭证。

第三,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建立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学校和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的整体效益。通过调整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和成人中专的布局结构,改变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的学校重复设置、布局不合理、教育资源浪费的情况。预计在今后三年时间里,在地方政府的统筹规划下,通过“共建”、“联合”、“合并”“划转”等形式完成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骨干示范学校建设,开展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评估、复查和调整。到2000年,中心城市的各大行业和每个县都要建设1至2所骨干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办学质量较高的重点职业学校可以自主确定招生规模,并可以跨地区或跨省进行招生。

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两个环节,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焕发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中央财政将拨出专款在全国重点建设50个职教师资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并通过这些基地的建设,推动职教师资培训工作的开展。职业学校要吸收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并加快学校内教师的流动与知识更新,努力完成职教师资学历达标的要求。培养既有合格学历,又有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为抓住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愈来愈重视校长的选拔和进修。提出要选拔具有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掌握教育规律的有识之士担任职业学校的校长。而且,要建立校长培训制度,促进校长的知识更新,提高校长在新形势下管理职业学校的水平。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等都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1999年以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围绕实施课程改革与建设工程,召开了一系列研讨会,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后,提出了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措施。突出强调,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通过实施“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逐步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构建适应劳动就业、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立交桥”需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国家将制订80个量大面广的骨干专业教学基本文件,编写1000种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示范性教材及100种多媒体教学软件。为保证职教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圆满进行,教育部组建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并设立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基金,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条件。

第五,积极推动农业、艰苦行业和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强调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必须把办好农业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农业职业学校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为主的办学指导思想,努力为发展高产、高效的农业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农业职业学校要围绕当地农业资源开发设置专业,教学内容要注重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适当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学制、入学条件、经费投入和毕业生务农优惠等方面,都要以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职业学校可以免试招收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学生入学。

国家还强调各地各部门要采取保护性政策和措施,扶持办好面向苦、脏、累、险等艰苦行业的职业教育。对这些专业,可以适当放宽招生条件,还可以经过批准跨省市招生,或易地培养。政府要通过奖学金、贷学金、减免学费等措施鼓励学生报考、就学。对这类学校,国家要在资金、设备等方面重点扶持。

针对近几年的实际,国家特别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鼓励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国家也要采取必要的倾斜政策,通过扩大投入、培训师资、组织对口帮助等形式扶持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些地区也要从当地实际出发,确定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和发展模式,办出自己的特色。

通过上述五个方面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力度一直没有减弱,基本上保持了健康的发展态势。当前,全国范围的职业教育支撑服务体系也正在建立健全。国家建立了中央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机构,许多省市也陆续建立一批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全国还办起了一批职业教育专业期刊。许多有识之士发表了很有见地的理论文章与调查报告,对中国职教现状与发展作了中肯的分析与科学的展望。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中国的职业教育战线正进一步加大改革的步伐,以改革促发展,全面增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实施素质教育贯穿到德、智、体、美、劳各个教学环节中。现在的中国职业教育正在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实现着四个转变:由过去相对注意数量发展逐步向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职教特色的转变;由过去相对注重学历教育逐步向根据市场需要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职业培训并举、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的转变;由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向教学、生产、经营、服务相结合、走产教结合的新教学模式的转变;由单纯依靠政府办学的观念逐步向在政府统筹下,树立“教育产业”观念、面向市场求生存求发展的转变。

近年来,职业学校国有民办、民营公助、股份制办学的改革蓬勃展开。一些学校实行了校董会等新的管理模式。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也日益扩大。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诸多困难的最后隘口,将在完全确立职业学校的法人地位后宣告彻底突破。职业学校将真正实现独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自我经营,接受市场经济的考验,接受竞争的裁判。学校的校长和全体教职员工将用自己切实的劳动来求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共同提高。许多至今还想象不到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因素,都将在学校真正成为独立法人之后得到发现。

纵观中国职业教育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改革发展的趋向,可以相信,一个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职业教育事业,一定会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跨进21世纪。

参考资料:

1.《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9月版。

2.国家教委:《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国教育报》1996年4月22日。

3.教育部:《199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报》1998年4月13日。

4.教育部:《199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报》1999年5月22日。

5.国家教育部、国家经贸委、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职业技术教育杂志》1998年第9期。

6.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8年12月28日。

7.教育部:《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国教育报》1999年3月1日。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

9.郝克明:《跨世纪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中国教育报》1999年6月5日。

10.陈至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化改革》,《中国教育报》1999年6月22日。

上一篇:生态城市发展规划范文 下一篇:教学专题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