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0:21

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篇1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职业核心能力 养成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以普通高等教育发展为基础,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普教化的倾向依然严重,成人教育自身的职业性特色不突出。具体说,就是实践性、职业针对性不强,严重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声誉,阻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探讨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性转型,突出职业能力特别是职业核心能力的教育,是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性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1.成人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特性

诺尔斯(M·Knowls)认为:“成人教育不是以学科为中心,而是以实用为中心、问题为中心、生活为中心”,成人教育所依持的是社会目标取向。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的应该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职业性较强的专门技术人才。由此可见,成人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特性,要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具体需要来培养各种实用型或者继续教育提升型的人才。

2.成人高等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必要性

传统的产业结构正经受着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原来以劳动高度密集化和固定化有特征的工作组织正逐渐被现代化的工作组织所取代。这种变化一方面导致职业迅速更新:平均50%的职业可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发生变化,每3~5年就有约50%的职业技能需要更新,现存职业每过15年将更换20%;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人才更换职业的需求增加。

这就意味着,快速的技术更新将造成新工种的不断产生以及旧工种在性质上的持续变化,从业者现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将不再终身受用,而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工作对其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必须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技术教育转变,真正成为一种应用型、提高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向学员传授知识,同时要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以满足他们求职谋生、转业、转岗、转行、全面发展个性和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

二、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性转型的关键——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是一种面向职业的应用型、提高型人才培养模式,其教育功能应更多地体现在提升和发展学员的职业能力上。根据CBE理论,是否将职业能力作为教学活动的目标、课程设置的基础以及教学评价的标准,是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性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

1.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指的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素质,它泛指专业能力以外的基本能力,具体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两种类型。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能力结构关系分析,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结构中最深层次的一种隐性能力,承载整个能力体系。面对来自不同专业、工作背景的学员,成人高等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学员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是职业能力养成教育的根本所在。

2.职业核心能力养成规律分析

由于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支持技术方法应用的非技术性的隐性能力,只有在个体完成任务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由此可见,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传授,应是引导帮助学员的行为改变,而行为的改变必须在长期的职业活动或工作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进行。因此,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以职业活动为载体,将职业活动多渠道、多角度、多方式地渗透进所有显性课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三、构建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养成体系

1.调整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教育要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首先,必须明确培养目标,要把培养应用型、实践型、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摆脱普教化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特性。其次,在深入市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与企业、行业进行广泛合作,掌握职业工种(岗位)所需职业核心能力的侧重点,根据社会需要设计课程。同时,可以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开发技能培训工作,通过“双证制”鼓励学员参加社会培训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最后,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融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中,以重点突出教学计划的应用性、课程设置的职业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以及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2.开发显性课程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功能

由于培养隐性的职业核心能力必须以显性的职业活动为载体,因此有必要将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转化成显性课程的行为目标,再将行为目标通过职业活动的形式融入显性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充分发挥各门课程育人的整体。

由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特点,设计大量符合实际情况的职业活动,扩大操作性、技巧性、能力性内容的比重,学员通过职业活动训练职业核心能力。

3.积极推行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由于职业核心能力具有实践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需要突出实践性。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摒弃灌输式、一言堂式教学,而要结合显性课程的内容设计出能有效训练学员核心能力的活动项目,灵活运用职业活动来培养学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职业活动的项目驱动下,学员成为学习的主角,通过参与职业活动探究所需知识、训练所需技能,在活动中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使学员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既学会生产,还学会生活,全面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

4.创新课程的评价体系

既然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需要通过对显性课程的渗透来实现,故需将核心能力的测评纳入原有课程的评价系统中,才能促进核心能力真正融入显性课程中。通过观察学员参与职业活动的态度,完成职业活动的能力、质量等来评价学员的职业核心能力,甚至可以结合用人单位的职业性评价,通过综合评价法将其折算成分数计入课程成绩中。

通过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大力开展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教育,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劳动者能适应岗位变化及岗位发展的要求,让成人高等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的教育由“理论指导实践”转化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成人高等教育的内涵,突出其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真正体现成人教育的宗旨。

参考文献:

[1]陈伟.成人教育的基本理念[J].现代大学教育,2002 (2).

[2]娄宏毅.诺尔斯成人高等教育思想述评[J].中国成人高等教育,2003(06).

[3]梁健民.论成人高等教育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技术教育的转变[J].继续教育研究,2002(5).

[4]柳遂文.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别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5]吕杰林.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实施途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0).

[6]陈宇.走向世界技能强国[M].北京:长城出版社, 2001.

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教学;偏重问题论文

一、英语教学比例偏大,母语教学“地盘缩小”

在学制仅三年的高职教学中,无论什么专业,英语必修课都开一年半到两年,而大学语文却一堂不开。因为,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了教育的职业应用性,迄今为止,横在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必过的关隘似是英语过级问题,而不是我们的母语——汉语过级问题。这就必然导致高职教学中,出现了英语教学内容不切实际的偏重,而母语——汉语教学内容“地盘缩小”的“一头沉”现象,以致造成了诸多英语过了A级的高职生在择业面试中不能清楚、准确地介绍自我,甚至一封自荐书中也错字连篇,病句百出。由大学生滥用词语引发的民众对汉语水平滑坡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难怪有学者说:“再如此下去,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将逐渐失落。”

二、英语教学比例偏大,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面对不同职业岗位群的、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技能结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能够适应工作转移或岗位转换的高级应用性人才”。这一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要面向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变化,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级实用性人才。这一目标必然决定了实践性这一高职教育的突出特性及应用性这一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也必然决定了高职教学中基础理论教学应以“适度”为准则,以保证专业理论教学的“够用”,英语教学也应如此。但是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着基础课超过了“适度”标准,而专业理论课却达不到“够用”标准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英语教学盲目偏重,占用了大量的学时,使得学生真正应大量掌握的具有实践、实际、实用意义的专业理论课学时被挤,难以达到“够用”要求,使得人才培养目标难以真正实现。况且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又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逐步以二年制为主”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这一缩短学制的大政策和专业实训权重的硬指标,更向今后高职教育教学提出了如何处理好英语教学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这一严峻问题。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敢字当头,改革为先,根据高职教育应用性的特点,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就专业特点和英语与职业链接的必然程度适度安排英语课学时和决定是否定性为必修课,要尽可能地征求行业专家的意见;要尽可能地在适度的基础理论教学的前提下,保证专业理论的“够用”和实践教学的“足够”,突出高职教育特色,保证高职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英语教学比例偏大是职业资格认证向外语“看齐”的必然结果

不可否认,在与国际就业准入资格认证体系接轨后的今天,职业资格证书对求职者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强制性作用的反弹,要求学生在考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的同时,还要考取相应的英语(包括其他外语)等级证书,从而引发了高职教育也必须向英语“看齐”这样的必然结果。这种无视应用性原则的结果无疑成了影响科学构建不同专业高职课程体系的桎梏。这就使得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者处于教育的两难境地:一是为学生未来统一的职业资格和职业资格升级的需要必须开设较多的英语课程;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复杂的职业技术技能结构和日新月异的现代工艺和材料都需要加大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的比重,但由于英语课时的挤压而无法加大。这种两难的矛盾如得不到解决,结果必定是牺牲了人才质量,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大打折扣。

笔者认为,要想解决好上述矛盾,就必须实现职业资格鉴定与高职教育教学一体化。这就要求职业资格鉴定主管部门不仅要从宏观上控制职业资格鉴定的普遍性标准,更应针对职业岗位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及专业性质确定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尤其对于那些外语能力要求不高,甚至与外语基本没有关系的专业在职业鉴定中不再强调外语过级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部门必须携手同心,由向“英语”看齐,转为向行业、向职业、向岗位、向市场“看齐”。

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篇3

关键字:高职教育;改革;属性;实训教学;层次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之中。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源源不断的提供了无数的优秀人才。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我国职业型人才的主要培养机构,肩负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伟大责任。鉴于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如此突出,我国必须要重视对高职教育的改革。在职教育改革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然后阐述了高职教育改革中必须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让读者对高职教育的改革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职教育就进入了全面的发展时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高职院校的数量和招生人数都在不断增加。不过与高职教育迅速扩张的规模相比,我国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速度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我国高职教育的体系不完整,教育模式依然沿用的是本科学科型的教育模式,这就导致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上,与本科教育没有多大的差别。实质上,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并非是真正的职业教育,而是本科教育的一种补充,其主要是为了满足高校扩张的需要,为了实现了人们上大学的愿望。这就导致我国高职教育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低,很多人都认为高职教育没有多大用处。

鉴于此,我国高职教育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教育水平,必须转变办学观念,必须明确办学方向,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高职教育打造成一种无法替代、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类型,使之得到社会的真正认可。这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进步的必经之路。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在改革中不能忽视其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

高职教育不能等同于技能培训教育,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高职教育与全日制本科教育的属性一样,都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因此,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单单注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同时还要重视培养人才的思想素质、政治理论以及通用能力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的通用能力,比如语言能力、计算机能力、礼仪等。反之,如果忽视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不重视对学生通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这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出现严重的“功利化”现象,导致大部分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交际能力差等现象。

(二)职业资格证书不能等同于学生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高职教育对专业技能教育的重视度比理论教育要高,而本科教育则是重视理论教育。为了体现出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很多院校都在贯彻落实“双证书”制。“双证书”制是指学生除了获得学习教育的证书以外,还要在学习期间至少获得一个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针对性很强,尤其是对特定岗位的要求。就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情况而言,我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比如将“职业能力”与“职业资格证书”混为一谈,这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资格证书,同一个专业也有很多不同类的职业资格证书。比如有些证书虽然性质一样,但是却有使用范围的限制;有些证书没有使用范围限制,但是却又划分了很多等级。所以,职业能力与职业资格证书不能等同。

(三)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必须相结合

实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对提高高职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训教学是指将学生置身于实际的工作之中,让其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磨练自己,总结自己的不足,使理论和实践得到统一。因为高职教育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所以实训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非常高的比例。但是,有些高职学校对实训教学产生了误解,认为实训教学越多越好,于是就不重视开展理论教学,这会导致高职教育的教学效率受到严重的影响。理论教学是实训教学的基础,指导着学生实践操作的方向。如果在高职教育中只重视实训教学而忽视理论教学,往往会起到“拔苗助长”的效果,导致实训教学的目标不能实现。由此可见,理论教学在高职教育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高职学校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

(四)实训教学的组织要有针对性和真实性

在高职教育中,很多重要的技术知识都不能通过课堂教学完全的表述清楚,需要实际的操作与演练真正帮助学生完全了解其内涵。实训教学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要技术知识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很多实训教学的组织过程中,某些高职教育学校将其单纯的理解为“下企业”,而不能真正的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导致实训结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面对这种情况,高职教育学校必须要重视实训教学组织中的层次性。首先,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计算机模拟。通过模拟系统,让学生在实验室熟练掌握整个操作流程;最后才是下企业。进入企业以后,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现有知识进行修正,总结自身的不足,进而对自身的能力进行改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力,我国必须要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深化高职教育的改革,将我国的教育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参考文献:

[1] 仲小翠.高职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中的问题和改革[J].考试周刊,2011,(54):22-22.

[2] 朱学荣.对高职公共课改革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8):258-259.

[3] 王一定,黄日强.问题与出路: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理论视角[J].成人教育,2007,(9):68-69.

[4] 牛传红.高职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98-99.

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篇4

关键词:经济技术;高职课程;趋势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的发展必须能及时反映经济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这是其课程内容开发的一个基本依据,也是面向高新技术的现代高职课程与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的显著差别。在传统职业教育中,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稳定,所使用的技术变化性不大,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也相应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但是,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尤其是以高新技术作为服务对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这种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是,传统课程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与局限性,如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与学习内容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难以得到解决,被动式教学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效果欠佳等。因此,如何更好地把握高职课程发展的趋,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经济社会发展与高职课程发展的趋势

(一)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高职课程必须反映经济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

随着信息的急剧增长、知识的不断创新,高新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被空前激活并促成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社会,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就必须保持课程内容开放化、动态化,必须快速及时地从经济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中,将最新的知识创新成果吸纳到现有课程体系中来,以更新课程内容甚至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如此,高职教育课程内容才能反应经济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最新趋,并展示学科前沿的无穷魅力。

(二) 职业世界变化加快的需要高职课程必须体现一种时代精神

在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知识化的产业不断涌现,职业世界瞬息万变,职业种类不断演化,职业内涵不断变化,职业更迭不断加快,职业流动性日趋明显。职业世界的这种变化,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来说面临着一种生存考验。高职课程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 因此,能否应对高职教育所面临的全新挑战,取决于高职课程内容能否保持动态化,能否始终与职业世界的变化保持一致,取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能否体现一种时代精神,并及时反映职业世界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

(三) 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高职课程内容必须保持开放性

经济的全球化,要求高职课程内容保持开放性,必须逐步与国际社会实现接轨,原因有二:

第一,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人力资源的全球化配置,由此人才的国际流动与跨国性就业必然出现,职业资格认证的国际化也必然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高职的课程内容如果不能保持开放性,课程内容继续保持原有的封闭性、单一价值性,就无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甚至有可能引发高职教育的生存危机。因此,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高职业教育必须参照国外各种行业职业资格认的要求进行培养,逐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第二,伴随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如何促进多元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促成多元文化间的合作与理解,也是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新挑战与新课题。

二、高职课程发展与经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对策

如上所述,要使高职业教育更具生命活力,必须使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必须使高职课程始终反映经济技术的最新趋势,必须保持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动态性。为此,必须采取如下对策:

(一)主动进行课程开发建立。

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要始终保持课程革新的意识。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者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有不断革新课程内容的意识,要从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乃至影响学校生存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课程内容革新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在组织机构上,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专门机构,负责课程内容革新的课程开发机构,并配备专门人员进行课程内容与改革的研究。要制定课程发展规划与日常工作常规,以更好地促进本校各专业课程研究与开发工作。

(二)强化产学合作机制

建立适当的产学合作机制是确保高职课程内容与经济技术发展保持同步的根本手段。高职课程内容取舍的根本标准是满足经济社会的职业与技术需求。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高职教育的内容并非是以创新性作为标准的,即并非要将所有技术发明的最新成果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来。相反,即使不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但却为被部分企业甚至个别企业所采纳,这种新技术则必须纳入课程体系。换而言之,即使某项技术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但并不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或者暂时没有被企业采纳,那么就没有必要将其纳入课程体系。而要了解企业技术的最新动态,知道某项技术是否被企业所采取,或企业新近采纳了何种技术,唯一的办法是通过产学合作等途径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这样高职教育课程内容才能及时反映企业的职业技术需求。

(三)合理设计课程组织模式

除了课程建立的主动性以及保持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外,合理地设计课程组织模式,也是保持高职教育课程动态性、开放性的重要因素。其中,课程组织模式是否具有灵活性,是决定高职课程模式是否能够与经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关键。课程内容的“模块化”是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重要特征,同时“模块化”也最能体现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灵活性与动态性特点。在模块化的基础上,新的课程模块的建构以及课程模块间的重新组合,都有可能创造新的课程价值。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持高职教育课程的动态化与开放性,课程内容组织的模块化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吕鑫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2]石伟平,徐国庆.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J].职教论

坛,2001,(10).

[3]蒋乃平.职教课程改革要点与课程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

2000,(4).

[4]王明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定位研究[J].职业技术

教育,2001,(6).

[5]汪霞.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篇5

职教语文教学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未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问题的根源在于职教语文教学的模糊定位。文章从职教语文教学现状、职业属性定位的必然性、定位应把握的关键点等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了职教语文教学定位应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从学科属性倾向向职业属性本位的转变,在教学中突出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应具有的职业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职教 语文教学 职业属性 定位

语文是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健全人格的养成以及职业观念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职教语文教学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实践,虽然在教学理念更新、校本教材开发、教材教法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未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究其原因,职教语文教学存在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等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职教语文教学的模糊定位。定位不明确,势必削弱职教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准确定位职教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刻不容缓。

一、职教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职教语文教学存在着明显的学科属性倾向。职教语文教学的学科属性倾向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语文学科为中心,以语文固有的基础性、工具性为目的,注重语文学科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单一的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将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囿于语文学科范畴之中,忽视职业教育特有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信念和职业知识技能等职业素养以及语文的职业化应用能力的培育,教学方法多以教师、教材、讲授、考试为中心,削弱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所以出现学科属性倾向,基于课程建设和学生两方面的原因。与普教课程改革相比,职教语文在教学理论研究、教材开发、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发展缓慢,尚未形成统一、科学而明晰的课程建设体系,参照的仍是普教模式。受此影响,不少教师习惯于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师生互动,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职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多数学生语文学习基础薄弱。进入职业学校后,尽管对即将开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充满了兴趣,但学习定式还停留在中学对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适应的仍是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职教语文课除教材内容与中学有所区别外,其他的并无不同之处,学习兴趣不高,主观上轻视语文课的学习,逐渐形成了语文学习随意、马虎、厌学等不良学习行为习惯。因此,职教语文教学一直处于“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尴尬境地。要改变这一现状,职教语文教学就必须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从学科属性倾向向职业属性定位的转变,在教学中突出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应具有的

二、职教语文教学职业属性定位的必然性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为标准确定培养目标的。换言之,以特定的教育形式完成个体的职业化过程,实现个体目标的职业化,就是职业教育。由此,职业教育明确了自身的本质属性——实现个体职业化的目标,这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和学历教育的本质特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关键点在于突出学生个体理应具备的职业属性——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这一要求的具体落实是体现在个体成为社会人并胜任职业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之中的。为此,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设定,必须凸显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实现个体发展目标的职业化。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的是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初、中、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更为直接而密切,是个体由单一学习者角色向社会职业者角色转化的起始点和必由之路,符合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也由此决定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职业技能的获得途径,是对职业所要求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而职业素养的培育,则更多地来自于文化基础课尤其是语文、德育等课程的学习。因此,职业教育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定,还是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无不表现出显著的职业属性,作为职业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语文教学必然打上职业属性的烙印,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决定了职教语文教学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职业属性定位。

三、职教语文教学职业属性定位应把握的关键点

职教语文教学的职业属性定位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中心,以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为标准,以语文学科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和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设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专业方向和职业性特点,使学科教学和职业素养培育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的职业化应用能力,真正发挥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职教语文教学的职业属性定位,是以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为基准的。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个体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其核心内容为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的内容,是职业教育职业属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劳动者进入职业角色的必备条件。职教学生作为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后备军,职业教育是其职业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职教语文教学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是师生双方教与学的交流与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角色如何确立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学、进而达成培养目标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之所在。教师的教学角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身份及所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笔者认为,实现职教语文教学的职业属性定位,以达成学生职业素养有效形成的目标,必须在教学中以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教师身份、规范教学行为,这是职教语文教学职业属性定位必须把握的关键点。2013年9月,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明确了国家对合格中职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和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截至2014年底,虽然教育部尚未出台高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上述《专业标准》是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设定的,但笔者认为,无论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学校,该《专业标准》对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定位都具有广泛而现实的指导作用。

1.以《专业标准》明确教师身份

以《专业标准》明确教师身份,是实现职教语文教学职业属性定位的基础。《专业标准》的核心是遵循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要求,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切实解决教师实践能力与产业技术进步脱节的问题,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专业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内容”紧紧围绕“职业”这一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对职业学校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教师应“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者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职业习惯”,以及“了解所教专业与相关职业的关系”、“掌握所教专业涉及的职业资格及其标准”、“了解学校毕业生对口单位的用人标准、岗位职责等情况”等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职教语文课程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必须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将“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学科教育理念迅速转变为“以技能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理念,严格以《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武装自己,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确立学生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各专业、职业群对语文能力的需求度,自觉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特色及职业要求高度融合,把自己身份确定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者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真正完成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者向职业素养的培育者的身份转换,方能为实现职教语文教学职业属性定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专业标准》规范教学行为

以《专业标准》规范教学行为,是实现职教语文教学职业属性定位的有效途径。《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是体现在其“基本内容”之中的。“基本内容”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个维度分解为15个领域,细化为60个基本要求条目,详细规定了各科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仔细解读“基本内容”不难发现,基本行为规范是紧密围绕学生个体的职业兴趣、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养的培育确立起来的,其核心是实现学生个体职业化的目标。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严格遵循此行为规范,还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之逐项落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落实行为规范应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和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设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专业方向和职业性特点,使学科教学和职业素养培育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的职业化应用能力。为此,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并加以落实:

(1)调整教学目标。职教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语文职业化应用能力的双重任务,基于学生语文能力实际和从业需求调整教学目标,既有利于落实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要求,又有利于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从而有效保证教学效果,顺利实现学生个体职业化的目标。设定符合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和职业性特点的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学生个体职业素养的培育,依据“够用、实用”的原则,以提升学生一般语文能力为基础,以提升学生语文职业化应用能力为目的,使语文教学和学生职业发展紧密结合,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2)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对语文能力的需要和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语文职业化应用能力的培养。尽管目前各职业学校使用的教材是通用型的,无法与众多专业一一对应,但我们可以针对专业课内容及职业素养内涵对语文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注重教学内容与专业实践相结合,适当淡化学科理论知识教学,强化以学科理论知识为载体的职业素养培育。

(3)改进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语文职业化应用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其内容必须是融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整个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师是其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因此,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教学主体、以学科知识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适时创设学习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体验,不断质疑解疑。在师生互动中,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的能力,并以学科理论知识为载体将教学内容迁移到群体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上。如此,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所形成的职业素养才能真正获得提高。

(4)革新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其目的在于激励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语文教学应确立“以技能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为中心”的职教评价观,改革以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为根本,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方面,降低学科技能考核标准,要求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即可,突出听、说、读、写职业运用能力的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评价的方式上,将阶段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考核,既可以按期中、期末评价,更可以每周、每月评价;既可以试卷、分数评价,更可以通过演讲、礼仪活动、自我介绍,模拟现场招聘问答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评价,建立动态考核评价机制,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关注点引导至职业化应用能力的训练上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2014年2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牢固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因此,职教语文教学只有遵循职教规律,把握职教本质,突出职教内涵,进一步明确职教语文教学的职业属性定位,才能担负起为社会培养素质好、技能强的实用型职业劳动者的重任,为加快发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生乾.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009,(2).

[2]俞冬伟,闵亨峰.论中职文化基础课的职业属性与人文属性[J].中等职业教育,2010,(2).

[3]周艳冰.职业素养:职校生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J].机械职业教育,2010,(8).

[4]马蜂,胡广龙.基本职业素养[J].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12).

[5]蔡红卫.关于中职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J].考试周刊,2013,(83).

[6]杨玉芝.关于中职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4,(1).

[7]马路.中专语文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4,(4).

[8]马路.中专语文教学的文化教育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6).

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成才“立交桥” 内涵 客观必然性

中等职业教育“立交桥”之说在业内人士中酝酿多年,直到国务院国发[2002]16号文件提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明确规定之后,中等职教“立交桥”正式上升到了国家政策层面。但其准确的概念、内容、结构、功能等尚在探索创新阶段,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都还存在不少困惑与分歧。因此,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探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什么是中等职教学生成才“立交桥”

这里所说的“立交桥”,是指适合接受中职教育的受教育者能方便顺畅地进入中等职教机构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后又能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在多种、多次选择中找到适合自己成才的最佳路径,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这个“立交桥”能使学生在就业、升学的多个层次顺利对接,能承载和成就现代化建设人才有序地走向四面八方。笔者结合多年从事职教工作的深刻认识和学习体会,从“进口”“出口”和“桥体”等要素方面,对中职学生成才“立交桥”的内涵进行粗浅的解读。

1.“立交桥”的进口

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缺口很大,而整个职教系统合格人才输出量很小,这就形成了一个尖锐的矛盾。化解这个矛盾的必要条件是最大限度的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进口。因此,除初中应届毕业生外,往届初、高中毕业生,未升学的高中应届毕业生,已就业或劳动后备军中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适龄青年,已接受过职业教育而想转行的适龄人员、下岗工人、退伍士兵等都应成为中等职教的生源。在读高中生中认为职业教育更适合自己生涯规划者,也应成为中等职教的生源,这是高中阶段职教和普教相互融通课题中的应有之义。

2.中等职教学生成才“立交桥”的出口

和中等职教学生成才“立交桥”宽进口相匹配,和中等职教学生成才规律相适应,中等职教学生成才“立交桥”的出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就业的基本要求,一是专业对口或相近;二是学生已具备的水平已达到或超过就业岗位所要求的技能规格;三是初次就业应放在生涯规划大盘子中考量,避免走弯路,要让学生知道就业不是唯一出口。

(2)升学。升学应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要明确未来的高职是可以通向本科和专业研究生层次的,而不仅仅是专科层次的高等职教。

(3)转读普通高中或套读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接受中职教育时,消除“断头路”、“终点站”等方面的顾虑。

3.中职学生成才“立交桥”的主体

这个“立交桥”多通道的进口和出口,决定着还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坚固宽大的“桥体”,就是说要构建比现有中等职教规模和水平高得多的现代化中等职教系统。中等职教系统本身必须创新培养模式,实现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多元化,具备多种教育功能和灵活的、富有弹性的学制,具有随时吸纳和分流学生的能力。

二、建立中职学生成才“立交桥”的客观必然性

1.是完成中等职教繁重任务的必要条件

中等职教之外的各个教育平台上,学生的流动大多是定量定向的,即几乎是单一通道的升学“流水线”,所以不需要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近年来,发达地区的技工荒已导致许多企业减少,甚至停产,以我们南阳市宛东中专为例,因远远满足不了合作企业的用工需求,学校被迫中断了与不少企业的合作关系。

2.是完善我国教育体系的关键措施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晚,再加上人们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滞后等多种原因,发展缓慢。因此,架设中职教育学生成才“立交桥”,是完善我国教育体系的关键措施。

3.是我国产业结构高层次特点和加速升级趋势的重要支撑

作为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大国,产业结构的多层次特点在我国会长期存在,在全民族共同努力下,我国产业结构在整体加速升级的同时,部分产业还会超常规成长到国际领先水平。这就对职业教育输送大批量、多层次人才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中职“立交桥”大流量,多次分流,多通道输送的功能是满足这种要求的有效途径。

4.中等职教“立交桥”是重要的民生工程的可靠保证

近年来,大量的事实一再证明,一个合格的中职毕业生,就业后就能使一个家庭脱贫。如果他们再考入高校,社会又造就一个高技能型人才。同时,还有大量的下岗工人,大量渴望体面工作的劳动者需要再就业,因而必须接受中职或高职教育。上述海量的中职教育对象,没有中职“立交桥”是无路可走的。许多地方的实践证明,通过送培训扶贫解困,比送钱送物效果要好很多。

5.中等职教“立交桥”是振兴中职教育的突破口

从人的自然属性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维纳于1983年提出了人类智能多元论,他把人类智能划分为相对独立的8个类型。近30年来,人们逐步了解和认可了这个理论,教育界还有较多的应用。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类适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是少数,而适合技能型工作的是多数。

从人的社会属性看。需要做管理和研发工作的人是少数,而需要做技术工作和一线劳动者是多数。近一个历史时期,我国的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衡现象非常突出,许多研究型大学毕业生没工作岗位,许多工厂因缺乏技能型操作工而停产。

上述情况表明,人们应积极接受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应该如日中天,兴旺发达。而现实情况恰恰相反。造成职教这种不适应时代要求,不合理甚至有些奇怪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职“立交桥”没有构成或不畅通。在中职诸多问题中,招生难是主要问题,也是大多数问题的根源。

试想,如果使生涯规划回归理性,把许多人从盲目的普通高考“独木桥”上,吸引到四通八达、前景光明的中职“立交桥”。大批“独木桥”上的失败者华丽转身为中职“立交桥”上的成功者,职教的尊严、信誉、效益、贡献等就会明显凸现,全社会的重视,关注支持都会接踵而来,投入、生源、校企合作之类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以上五个方面的理由归结起来足以证明,中等职教成才“立交桥”非常重要,是整个职教系统乃至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工程,又是关系到社会体系的系统工程,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在政府统筹下,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为打造中等职教学生成才“立交桥”贡献力量,让这座“立交桥”承载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2.

[2].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2005.

[3]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

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2―039-02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定位的基本原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赢得社会认可、获得持续长远发展的必要策略。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我们可从三个层面理解。一是从宏观层面看,“以就业为导向”体现了一种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办学的思想和理念,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兼顾“职业”与“教育”这两大基本要素;二是从中观层面看,“以就业为导向”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它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三是从微观层面来看,“以就业为导向”展示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和发展的具体途径与方法,属于操作层面。“以就业为导向”使高等职业教育在学历教育的前提下,创造性地采用认证教育和认岗培训完美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

正确把握“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内涵,有助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与其他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关系,体现高等职业教育职业与教育相结合的特色,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学改革。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一般职业”的导向性与“技术教育”的类型化,表现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灵活性与多元化。它既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与建设的指导原则,又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成果的衡量标准。

(一)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看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应用人才的教育机构,其教学应以提高学生技能技巧、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适应学习能力为指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唯有如此,高职毕业生才能满足社会需求、符合职业需要、适合岗位的需求,真正成为生产第一线急需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二)从现行教学模式的缺陷看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高等职业教育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途径单一,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仍采取课堂教学为主的方式,是一种教师主动型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能力、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用指向相悖;片面强调所传授知识的广度而忽视知识的深度,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强,也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水平的提高。“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是改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三)从高职学生就业难的现状看改革的必要性

当今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也难以取得主动地位。究其原因,除社会结构性就业难外也不乏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因素。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是理论课程比例较重,课程内容陈旧,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不强,使学生获得生存与发展的职业适应能力受限,在学术上不如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在职业能力上不如短期职业培训机构的毕业生,达不到职业教育应有的质量标准,导致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问的脱节,造成就业困难,使社会和学生都对高等职业教育产生了怀疑的态度。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从而获得高等职业教育长远持续的发展。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改革措施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首先,应遵循以下原则,即实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人文关怀原则、特色思想原则;其次,要以就业为导向,建构一套能够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以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优化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类型,其教学应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为主要目的。重视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点;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在实施过程中应突破常规,体现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体现学科技术,体现当代高新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改革时加强专业建设,完善课程计划,优化课程安排,合理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使这两类课程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在课程设置中,要避免培养目标脱离实际的现象,进而达到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其在职业领域的竞争力的目的。

(二)引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高职教学必须能够体现高职生的职业性、技能性、应用性的特色。通过采用开放式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互动,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好质量。开放式教学环境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应加强专业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训,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结合项目、任务驱动、案例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互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就业为导向”要求以学生能力为本位,在基础理论知识够用、适用的基础上,围绕某一职业岗位或某一职业岗位群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角色转变。

(三)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纸上得来终党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提供充足的训练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技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实训基地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长期以来,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应着眼于生产实际,使学生置身于仿真的职业氛围之中,并在其中得到基本的实践技能训练。高职院校应加强与社会生产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坚持校企合作,努力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根据企业性质的适合度、企业岗位的对口性,有选择地签约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校外实践“岗位化”,校内实践“仿真化”,从而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以产学研结合为机制,推行“顶岗实习”制度

高职院校教育应该处理好“职业”与“教育”的关系,培养目标既非纯粹技师,亦非专门学术精英人才,而是要培养具有科学思维方式和较强学习能力的高级技术类人才。实施“以就业为导向”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手段应该与岗位实际情景相适应,加强产学结合,同时应该加强学生研究学习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坚持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使用岗位实际情景手段,推行“顶岗实习”制度,开展订单式培养,帮助学生理解本地区、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及其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进而为企业提供人才与技术的强力支撑,为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完善评价体系,采用“学生、教师、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

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建设与质量评价,评价方式应采用“学生、教师、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建立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考核方法,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在多元结合的评价体系中,教师考评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在校表现,考评过程中除应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外,还应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根据评价标准评判教师评分是否合理,并有权质疑;企业按照学生顶岗实习态度及工作业绩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社会以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依据对其进行,评价。以多元评价为导向,提高高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篇8

尚志平,1952年生,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成人教育》杂志社社长、主编,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从教三十多年,曾在职业学校教学一线担任过专业教师、教务主任。近二十多年来,一直在省级教科研部门负责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致力于职业教育研究。多次参与国家、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的文件制定、政策咨询和调研工作,出版著作、教材十几种,数十篇,在国内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具有较大影响。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几个重要内涵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战略方针的指导下,职业教育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国家制度和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在办学体制、办学机制、办学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和困难。面对新的形势,职业教育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深水区,进入了攻坚克难的新阶段。没有一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描绘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蓝图,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这里有几个重要内涵:

1.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需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2.必须适应终身教育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现代职业教育应该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终结性教育。职业教育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以人的职业发展为主线,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3.必须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应该系统设计、系统培养,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结构,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

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解决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问题。不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不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则将一事无成。

1.必须树立服务意识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要立足于面向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实体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技能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人才,为改善民生、促进就业、促进公平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与社会经济部门、行业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必须拓展社会服务功能,融入社会事业中,通过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实现人人体面劳动、更加有尊严地生活,增进人民福祉。

2.必须树立改革创新意识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必须以问题入手,进行顶层设计,各有关部门都应以改革创新精神审视现有政策做法,破除不利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规定,着力解决制度层面、体制机制层面存在的问题,突破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空间,改善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完善支持机制,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不单单是职业教育部门甚至整个教育部门能够完成的,还要积极争取发展规划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经济运行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3.必须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就是职业学校教育,就是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要扩大职业教育的外延和内涵,以包括技工教育(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在内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主体,向下延伸至初等职业教育,向上延伸至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使职业教育内部有机衔接,并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相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深度融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开放兼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4.必须树立系统培养观念

各类职业教育应树立人人成才、多样化成才观念,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按照各自不同的定位和分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人的职业发展。要面向社会,对接产业体系,对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等各类人才培养进行系统设计,制定一体化培养方案,系统实施。各种类型职业教育、各层次职业教育之间,以及学历教育与技工教育、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等还可以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为基础,建立互联互通的学分认可机制。实施基于专业接续、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的联合培养模式,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结构比例合理、层次梯级明晰的人才培养格局。

三、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总体要求

1.实现各类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

各类职业教育都应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做到科学分工,有机衔接,协调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多样性和系统性。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技术型和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引领作用。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工程型、高层次技术型以及其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工程技术研发、高层次管理以及其他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职业培训支持全体劳动者提高从业能力和从业水平。各类职业教育分别承担不同的社会功能,才能形成结构合理、类型多样、相互贯通、功能完善的职业教育培养格局。

2.提高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水平,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总体规模和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坚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大力开展职业培训,稳定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重。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职业院校现代化水平。加快内涵发展,推进职业教育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成一批起示范作用的职业院校和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并具有一定国际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建成一批高水平、与企业对接紧密的示范性实训中心、公共实训基地。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就业优势的品牌专业,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提升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没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壮大,就谈不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职业教育的需要。

3.实现各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上下贯通、相互衔接、协调发展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各层次职业教育应该上下贯通、有机衔接。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也是人才系统培养的基础,必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布点,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同时还要为高等学校提供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基础的合格生源;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扩大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模,扩大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比重。统筹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一体化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案、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建立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联盟,共享教育教学资源,探索一体化教学的多种实现形式。扩大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专升本的比例,打通继续升学通道;应用型本科教育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根据职业岗位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应用性,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核心专业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调整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实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在校生数量大致相当。探索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本科学校实施基于专业接续、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的联合培养模式。探索建立高级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的制度等。推进专业课程和职业标准的衔接,探索专业教学考核与技能鉴定结合办法,鼓励支持学生一专多能,取得多项职业资格证书。

4.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沟通融合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子系统,与其他各类教育相互沟通,开放兼容。首先应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渗透。初级中学应开设职业认知和劳动技能课程,加强职业启蒙教育,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习惯。普通高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技术课程,利用职业教育资源面向普通教育学生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求学观、择业观、成才观。拓展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面向城乡社区提供科普推广、文化艺术、职业技术、健康生活等多形式、多层次教育服务,推进终身教育,逐步建立适应社区建设和居民学习需求的职业教育服务机制,促进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措施

1.进行制度创新,完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在新形势下,面临新的发展任务,既缺乏国家制度、国家标准支撑,又缺乏政策法规扶持,缺乏动力机制,甚至许多改革措施与现有政策相抵触。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首先进行制度创新,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以修改职业教育法为基础,形成一整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制度和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建立强制性、规范性、操作性和保障性的职业教育制度框架,确立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使命。出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具体政策措施,依法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完善和发展。尽快完成校企合作条例以及优惠政策,建立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形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使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形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人民群众需求相协调的互动机制,使职业教育的结构、内容、形式更加符合实际需要。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加强就业执法检查,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改革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自主办学”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体现职业教育的普惠性、公益性原则,将中等职业教育和基本技能培训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打破部门和学校类型界限,由市级政府统筹整合区域内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和办学活力的学校积聚。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在学校投资建设生产车间、技术研发和服务中心,创新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转移实训成本的机制。鼓励行业、企业与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专业教学联盟等,完善集团化(联盟)办学的体制机制,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紧密衔接。鼓励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对民办职业院校实行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对非营利民办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依法免征税费。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建立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参与的决策议事机制和合作治理制度,支持学校自主办学,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调动员工积极性。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3.改革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建立适应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考试招生制度,使考试招生服务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服务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统一的招生平台,统筹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招生工作。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学的比例,扩大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完善“知识+技能”的招生考试制度。建立高等职业学校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注册升学制度。扩大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重,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扩大单独招生试点规模,支持高等学校按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具有专业技能基础的同等学力合格生源。

4.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关键。我国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来源过于单一,普遍缺乏职业实践经历和经验,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最大制约因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以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为重点,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职业能力。基本思路:一是重视兼职教师聘用。各地可按编制标准合理配备职业学校教师,允许职业学校将20%的核定编制作为灵活编制非实名使用,由学校自主聘任专业兼职教师,财政按编制内人员经费拨款标准拨付经费。二是改进职业院校教师准入制度。中等职业学校新进专业教师一般应具有三年以上专业工作经历、三级以上职业资格或助理以上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高等学校半数以上新进专业教师一般应具有三年以上专业工作经历、非教师系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二级以上职业资格(执业资格)。鼓励支持有专业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技能人才到学校从教,使学校成为各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传授技术知识的聚集地。建立知名专家、首席技师、技术能手和行业名家定期到职业学校授课制度。三是改革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将专业经验、技能水平、教学实绩、技术开发能力等作为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学校专业教师职务(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中等、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职称)一般应具有二级以上职业资格(执业资格)。在中等职业学校设立正高级教师职务,提升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四是以提高教师动手操作、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强化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技能培训,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考取职业资格,成绩作为晋升、评优依据。

5.完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逐年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合理确定新增教育经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将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和公用经费最低拨款标准,确保学校人员工资足额拨付,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实现持续发展。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制度,对职业院校在校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实行免费,财政给予补助。依法落实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和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20%用于中等职业教育政策。提高高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经费拨款,使其逐步达到普通本科学校的标准。加大高等学校教学投入,重点加大高等学校实践性教学投入。建立政府对企业职工教育费“先统筹、后返还”的制度,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由政府根据企业培训情况进行返还。对不能自主培训的企业,由政府统一委托培训。

6.健全职业教育服务支撑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除包括办学主体外,还应包括职业教育的服务支撑体系。比如建立人力资源统计、预测、供求信息制度,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和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促进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需求的对接。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性作用,健全各级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健全职业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设立常规和专项职业教育科研经费,建立重点课题资助经费年度拨款制度,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整体提升科研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构建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等。

五、加强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

上一篇:运动医学专业范文 下一篇: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