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呼吸道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2 10:11:46

开放呼吸道的方法

开放呼吸道的方法篇1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呼吸道;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变化迅速,其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因中枢直接或者间接损伤而导致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若不及时有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极易并发肺部感染,诱发或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以及其他脏器功能的衰竭[2],因此加强呼吸道护理,预防控制肺部感染,对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致残率意义重大。我们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 58 例重度颅脑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呼吸道进行重点护理,为成功救治患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8例,其中男34例,女24例;致伤原因:车祸25例(34.1%),坠落13例(22.4%),其他伤20例(43.5%)。入院后其昏迷程度按照格拉斯哥(GCS)评分标准,6~8分为26例(44.8%),3~5分为32例(55.2%)。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急症手术治疗的35例,采取保守治疗的23例;气管切开的15例,气管插管的43例;机械通气的50例。

1.2.2呼吸道护理

1.2.2.1及时畅通呼吸道 快速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异物、血块等;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气管,病情严重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将患者置于斜坡卧位,以防止误吸并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1.2.2.2加强早期气道湿化 采用氨溴索(商品名:沐舒坦30 mg、特布他林和布地奈德各 1 mg 加 2 mL 生理盐水雾化吸入、以及运用泵注连续湿化法。

1.2.2.3排痰方法 物理排痰法如加强翻身叩背,引流等使患者肺部及气管内积存的痰液流入大气管而排出,叩背时应手背屈起,四指并拢,叩背时由下向上由周围向肺门叩。采用正确的吸痰方法:为保证无菌操作,避免加重病人缺氧, 吸痰时最好由两人配合同时进行, 吸痰前先用简易呼吸气囊手控过度通气5~10 次(咳嗽反射弱者,可使用此方法4次/d), 然后再向气管内注入生理盐水3~5 mL,最后用简呼吸气囊做几次过度通气,使生理盐水尽可能分散到终末细支气管。吸痰前后要结合翻身、叩背,使痰液从周边肺野向中心集中,便于吸出。吸痰时要轻、提、转、快,及时给氧,保持导管无菌。在吸引时,如1.2.2.4人工气道护理 妥善固定面罩,以防面罩与连接管道的滑脱,防止人工气道的移位、脱开和阻塞。对于面罩通气患者防止面部皮肤的压迫和受损。为防止气管插管移位,在每次改变患者时用手固定患者的气管插管,以防止滑脱。护士每班应至少检查一次气管插管气囊的充气情况及气管插管置入的长度,听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防止气管插管移位而造成单肺通气。

1.2.2.5人工气道气囊管理 使用低压高容气囊,充气方法用最小漏气技术和最小闭合技术。放气囊前要吸净口鼻、咽部及囊上分泌物,放气囊时行气道深部吸痰,并根据病情进行气囊放气和位置的调整。

1.2.2.6呼吸机的早期使用 初始采用控制机械通气(CMV)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CMV的潮气量10~13 mL/Kg,呼吸频率14~16次/min,呼吸之比1∶1~1∶2,FiO2 40%~60%,湿化瓶温度32℃~34℃。使用呼吸机15~30 min查血气相关指标,根据测试结果酌情调整呼吸机参数。必要时加用压力支持通气(PSV)或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模式。

1.2.2.7加强基础护理,预防控制肺部感染 严格做好手卫生,注意呼吸机清洁与消毒。加强营养,以提高抵抗力,创伤后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采用胃肠营养与静脉营养相结合的方式,尽早供给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食物,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定期行痰培养和药敏试验,以便及时合理选用抗生素来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

2结果

58例患者中,未并发肺部感染28例(48.6%),并发肺部感染30例(51.4%),其中感染控制的18例(60.0%),其余为合并呼吸衰竭、心衰各3例、脑疝死亡3例。随访6个月,依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判断疗效,22例(37.9%)恢复良好,4例(6.8%)有功能障碍,2例(3.4%)呈植物生存状态,10例(17.2%)自动放弃治疗,死亡20例(34.5%)。

所有患者中行气管插管43例(74.1%)、气管切开15例(25.9%);人工机械通气52例(89.7%),未出现气管内出血、套管阻塞、脱落等并发症;通过有效的呼吸道护理,患者病程明显缩短,其肺部感染发生率控制在51.4%,显著低于国内平均感染率[3]。

3讨论

重型颅脑病情危重,变化迅速,其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而且常因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而导致肺部感染。有研究表明[4],肺部感染是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重视和加强患者肺部抗感染治疗及护理尤为重要。

我们研究中发现:及时畅通呼吸道是抢救的前提,且注意避免胃内容物返流与误吸,在危重情况下要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黄艳等发现早期气管切开能减少由误吸导致的呼吸功能不全,解除呼吸道梗阻,减少气道阻力和呼吸道死腔,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5]。本组15例行气管切开者,存在呼吸道内有呕吐物、呼吸障碍及氧饱和度下降等危机现象,通过气切机控呼吸后增加肺通气量,改善呼吸功能使患者转危为安。我们运用不同排痰方法的结合,早期气道湿化管理,正确的吸痰措施,以及正确有效的人工气道护理等措施后,能够有利于患者呼吸道通畅,对缩短拔管时间有积极的意义。机械通气能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是治疗颅脑损伤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尚未出现呼吸衰竭前即给予机械通气 , 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6]。所以,呼吸机的早期使用和精心护理在这类患者的抢救中非常重要。

通过对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精心护理,我们认为及时畅通呼吸道、加强早期气道湿化、采用多种排痰方法排痰,以及人工气道护理和呼吸机的早期使用能明显降低肺部感染率、改善脑缺氧,减少各种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谭翱.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5):317-319.

[2]朱进,杨平来,周立田.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院内肺部感染80例分析[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10(01):51-52

[3]陈治标,陈谦学,魏婕,等.112例老年人急性重度颅脑损伤的特征与救治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12(1):16-18.

[4]林江凯.颅内压增高与呼吸功能不全[J].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2003,22(6): 286

[5]黄艳,胡琳,黄豪,等.老年重度颅脑损伤急性期呼吸道护理[J].华西医学,2012,27(9):1390-1391.

开放呼吸道的方法篇2

【关键词】开胸手术;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31―02

胸外科开胸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疼痛、麻醉、术后活动受限等原因,患者术后肺功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痰液分泌增多及清理障碍,极易引发呼吸道感染、肺不张、急性呼吸衰竭等并发症[1],本文对近一年来开胸手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从而降低了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2年11月68例开胸手术患者作为治疗组。随机选择2011年同期开胸手术60例,作为对照组。手术种类包括:肺叶切除术或全肺切除术,食管手术,纵膈手术,肺大疱切除术,胸部创伤等。排除病例包括:术前存在感染、合并有糖尿病等。

1.2 开胸手术后并发症 根据病案记录,采集以下几种开胸手术后并发症:肺不张、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两组病例比较无差异性。

1.3 统计学 两组资料比较分析用X2检验,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2 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措施

2.1术前呼吸道管理

2.1.1 健康教育 护士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呼吸道准备的重要性,掌握相关锻炼方法,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由床位护士在患者入院第二天即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协助进行相关检查,并说明检查的目的和方法。

2.1.2 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 (1)戒烟 烟雾长期刺激可使呼吸道黏膜发生炎症改变及吞咽功能下降、纤毛运动及排痰功能减弱、支气管分泌物增多,不易咳出,增加了术后发生肺不张、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的机会[2]。因此,患者入院后要反复强调吸烟的危害及对术后呼吸功能的不良影响,指导患者戒烟,一般要求戒烟2周后进行手术。(2)预防感染 指导患者的术前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3)口腔护理 口咽部细菌是机械通气性肺炎致病菌的重要来源[3]。口腔清洁可减少口腔细菌的数量,对减少开胸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求患者早晚刷牙、餐后漱口,积极治疗口腔疾病,保持口腔清洁。

2.1.3 雾化吸入 术前雾化吸入可在术前排除肺底部潴留的分泌物,使呼吸道进入最佳状态,有利于手术进行[4]。

2.1.4 呼吸功能训练 术前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可增强患者的呼吸肌强度,提高手术耐受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呼吸功能训练方法有:(1)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是预防肺不张及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方法:患者取平卧位,一手放于腹部,胸部尽量保持不动,呼气时稍用力压腹部,腹部尽量回缩,吸气时则对抗手的压力,腹部鼓起,吸气时用鼻深吸气,屏气1s~2s,呼气时张开嘴,缓慢呼气4s~6s,吸呼比为1:2。(2)缩唇呼吸 指导患者闭嘴用鼻吸气,呼气时将嘴收拢为吹口哨状,使气体缓缓地通过缩窄的口形,吸气与呼气之比为1:2或1:3,连续练习15min/次。(3)吹气球 鼓励患者深吸气后尽量用一口气将气球吹大,3~4次/d。(4)爬楼梯 可鼓励患者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爬楼梯锻炼,尽量每次3~5层,循序渐进。

2.1.5 有效咳嗽排痰训练 主要教会患者采用两步咳痰法,患者取舒适位,先做5~6次深呼吸,然后于深吸气末保持张口状,连续咳嗽数次,使痰液到咽部,再用力咳嗽,将痰排出。。

2.2 术后呼吸道管理

2.2.1 指导呼吸 保持患者镇静、舒适,取舒适,四肢放松,首先进行5~6次深呼吸,再用力深吸气,然后放松。再次重复,然后一边抑制呼吸一边连续进行轻咳,痰到咽部时,再用力咳出,术后6h护士一对一指导患者实施呼吸方法锻炼,直至患者完全掌握。

2.2.2 协助排痰 术后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让患者取半卧位,鼓励患者咳痰及变换,并进行有效地翻身叩背。叩背的方法:自下而上,从外到内的顺序进行叩背,将手掌变为空心掌以适宜的力度进行叩击,叩背时应避开脊柱及切口处,每次叩击1~2min,反复震动,使小气道内分泌物松动脱落。

2.2.3 有效咳嗽排痰 当患者咳嗽时,护士用双手按压术侧胸廓,吸气时双手放松以保护伤口,减轻疼痛,鼓励患者先轻咳,然后深吸气用力做爆发性咳嗽排痰,同时食指和中指在总气管处给予压力,使咳嗽时气流加大,将痰液排出。手术后患者应每2h左右进行10次左右的有效咳嗽与深呼吸运动。

2.2.4 雾化吸入 雾化吸入是临床上预防开胸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主要措施之一,可湿润呼吸道黏膜、抗感染、稀释痰液以利于排出,解除呼吸道痉挛,改善通气功能等目的。一般在全身麻醉清醒后4-6h开始雾化吸入治疗,雾化时患者取半坐卧位,以提高呼吸深度,利于雾滴沉降于终末细支气管。

2.2.5 吸痰 若患者术后痰量较多且较为粘稠而不易咳出,此时应积极采取措施,可进行吸痰。

2.2.6 早期活动 术后早期活动可促进肺复张,加强肺功能锻炼,鼓励患者尽早活动。具体做法是:(1)术后清醒,生命体征平稳者,应采取半卧位。(2)对术后不能半卧位的患者应经常改变卧位。(3)鼓励患者拔除引流管后2h离床活动,先室内后室外,运动量逐渐增加[5]。对因切口疼痛或担心切口裂开而不愿活动或不敢活动的患者,应充分做好解释工作。

3 讨论

由于胸部手术的创伤和麻醉对患者呼吸系统影响较大,术后咳嗽无力,分泌物增多,黏膜纤毛运动减弱,痰不易咳出,极易发生肺不张、肺炎等肺部并发症,对开胸手术患者采取有效的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可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顺利康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顾和燕.葛存燕.肺叶切除术后护理体会.实用医技杂志.2008.15(9):1206-1207.

[2] 李建华.吸烟对人类健康主要危害的研究进展.国际内科学杂志.2008.35(5):284-285.

[3] 陈鸣.府伟灵.陈依赐.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流行病学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4):211-213.

[4] 陈道华.开胸术后患者氧气射流雾化吸入方法的改进.护理学杂志.2008.23(2):43-44.

[5] 孙洪玉.70岁以上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30):4776-4777.

作者简介:

开放呼吸道的方法篇3

【关键词】 呼吸功能衰竭;机械通气;气管内吸痰;肺顺应性

对于实施机械通气的患者, 吸痰是有效维持人工气道通畅的关键措施。开放式吸痰由于需要断开呼吸机连接, 不能够维持有效通气和氧合, 增加了交叉感染机会。近年来对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 提高了吸痰效率, 减少了吸痰引起的并发症, 其优越性已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我们选取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的24 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 依据实验要求分别进行开放式吸痰和密闭式吸痰, 观察两种吸痰方法对患者呼吸系统顺应性(Cst)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本科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急诊科及 ICU 住院, 因急性呼吸衰竭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24例, 其中男17例, 女 7例;年龄16~83岁, 平均(65.65±6.71)岁。原发病:呼吸系统疾病16例, 神经系统疾病3例, 消化系统疾病2例, 妇产科疾病2例, 其他1例。将24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12例,A组进行密闭式吸痰, B组进行开放式吸痰。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种、病程及通气状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吸痰方法 开放式吸痰时按常规操作,气管插管与呼吸机脱离,吸痰管插入深度为前端超出气管插管前端≤1cm, 连续给15 s 负压吸引, 边吸引边旋转撤出吸痰管, 然后停止吸痰, 脱离吸痰管, 连接呼吸机。密闭式吸痰系统三通分别与患者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呼吸机Y型管、负压吸引装置相连, 形成密闭吸引系统。气道湿化接头接空针推注湿化液或用输液法滴入湿化液。吸痰时左手持吸痰管与负压吸引连接处, 拇指或食指控制吸引阀, 右手持吸痰管沿气管插管插入至所需深度, 一般前端超出气管插管前端≤1cm。此时吸痰管薄膜保护套随吸痰管的插入自行皱缩, 按下吸引阀开关, 连续给15 s 负压吸痰, 边吸引边旋转撤出吸痰管, 停止吸痰后将吸痰管回抽至可看见导管上的刻度线, 按下吸引阀, 注入冲洗液冲洗管腔内痰液,冲净管腔内痰液后备下次使用。

1.2.2 观察指标 测量两种方法吸痰后患者呼吸力学参数的变化,包括潮气量(Vt ) 、气道峰压( Ppeak) 、气道平台压( Pplat) 、呼吸末正压(PeeP)。于吸痰前、吸痰后2 min 记录患者 Vt、Ppeak 、Pplat及 PeeP参数的改变。

1.2.3 气道压力测量条件 患者镇静状态, 无自主呼吸, 依靠 Servo 300A 型和7200型呼吸机进行容量控制(CMV)通气, 潮气量:8mL/kg 体质量, PeeP:5~11 cm H2O, FiO2:50%~100%;呼吸机可准确测量Vt、Ppeak 、Pplat及PeeP。

1.2.4 计算方法[1] 呼吸系统静态顺应性(Cst)=容积变化(V)/压力变化(P), Cst=Vt/ PplatPeeP。

1.2.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 表示, 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则确切概率法。

2 结果

密闭式吸痰前后患者的Cst、Ppeak、Pplat水平无明显变化(均P>0.05) ,见表1。表1 A组患者各项参数在密闭式吸痰前后的变化开放式吸痰前后患者 Cst、Ppeak 无明显变化(P>0.05),Pplat则明显升高(P

3 讨 论

Cst是指每单位压力变化而产生的容积变化, 正常值为100 mL/cmH2O,机械通气患者可降至50~100 mL/cmH2O[2] 。正常情况下,黏液纤毛转运系统可从气道中清除污染物和分泌物, 保持通气功能。对于急性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来说, 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的防御功能, 机械通气抑制了机体的咳嗽反射功能, 吸痰是排出呼吸系统分泌物的唯一手段。

本研究患者在机械通气中均应用 PeeP(5~13 cmH2O), 开放式吸痰前后 C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开放式气管内吸痰时需脱开呼吸机, 解除PEEP, 进行负压吸引的同时也将肺内部分气体吸走,导致肺容积下降, 肺泡内压下降, 使已复张的肺泡又迅速塌陷, 氧合面积急剧减少, 造成短时通气/ 血流比例失调, 产生了右向左的血液分流[3], 此时流经这部分肺的静脉血得不到气体交换, 直接混入动脉血, 引起PaO2 显著下降。同时因肺泡氧分压正常, 导致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明显增大, 导致或加重低氧血症。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如反复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 反复脱机,造成肺泡反复的塌陷和复张, 可引起肺泡的牵拉损伤, 以及促使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排出和灭活, 加重肺损伤, 进一步加重低氧血症[4] 。

临床上通过小潮气量(5 cmH2O)、反比通气等机械通气策略, 促进肺泡缓慢复张、增加肺泡气血交换时间, 以期纠正顽固性的低氧血症,改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因肺泡萎陷、肺泡集聚大量炎性渗出液致使氧合指数(PaO2/ SpO2 )降低的情况。而密闭式吸痰不仅能有效吸出呼吸道内积聚的大量炎性渗出液, 而且能保持较高的气道压力, 避免了因吸痰负压操作造成业已复张的肺泡发生“二次”萎陷的可能。本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Cst在密闭式吸痰前后无明显变化, 分析原因可能为:(1) 密闭式吸痰过程是在较短的时间内(10 s)抽吸痰液, 对潮气量的损耗较小, 容量控制通气(CMV)模式的最小允许漏气量是设定潮气量的20%, 因此呼吸机能继续送气; (2) 气道压力虽会受到吸痰负压影响而降低, 但对于容积变化(V)/压力变化(P)的结果来说会保持稳定的数值不变。提示对于Cst 降低的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是安全可行的。

密闭式吸痰是指不需脱开呼吸机或停止机械通气的吸痰操作, 吸痰管外套有透明薄膜, 整个吸痰过程都是在密闭情况下完成,操作者不需戴无菌手套即可操作。吸痰无论对于患者还是医务人员都是感染源,患者呼吸道的病菌能以120 km/ h 的速度被咳出[5],并且在稀释痰液时稀释液直接注入呼吸道内, 很容易引起患者呛咳, 甚至痰液喷射到医务人员身上和脸上, 对医务人员产生职业伤害。由于痰液内含有各种致病菌, 吸痰时痰液喷出, 极易传染其他患者。密闭式吸痰不需脱开呼吸机或停止机械通气的吸痰操作, 此时通过吸痰及时排除分泌物, 从而防止细菌滋生。由于开放式吸痰操作必须断开呼吸机, 许多患者在吸痰时感到恐惧, 因而产生抵触情绪, 而烦躁不安, 加上患者对呼吸机的依赖, 限制了活动, 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而密闭式吸痰不需脱机,给患者一种安全感。表3示, 两组清醒者吸痰恐惧感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开放式吸痰可改变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参数, 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封闭式吸痰则能较好地维持患者机体氧合状态, 保持血流动力学和气道压力的相对稳定, 操作安全性强, 无创伤性, 还可减少呼吸道黏膜损伤。因此, 采用密闭式吸痰的呼吸道管理措施更为科学、合理, 安全,能有效防范医院感染的发生, 从而保障患者及医护工作者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刘又宁.机械通气与临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447.

[2]王俊科, 郑斯聚(译). 危重症监测治疗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9.

[3]Choong K,Chatrkaw P,Frndova H ,et al. Comparison of loss in lung volume with open versus inline catheter endotracheal suctioning[J]. Pediatr Crit Care Med, 2003 , 4(1) : 69 73.

[4]张兵,王颖,钟秀玲. 密闭式吸痰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 现代护理,2006,12(20):18781879.

开放呼吸道的方法篇4

【关键词】人工气道;护理

建立人工气道是急危重症医学领域常用的一种重要抢救和治疗措施,但人工气道建立后会使气道的生理调节功能受损,不当的护理措施也会产生相应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1]。笔者总结了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50例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方法,包括人工气道的固定、气囊管理、气道湿化、吸痰、预防并发症等气道护理技术,现将人工气道的护理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82岁,其中气管插管21例,气管切开20例,使用口咽通气道9例。

2护理方法

2.1人工气道的固定

2.1.1气管插管的固定将导管放于一侧口角位置,两条长胶布缠绕导管一圈后交叉固定的方法。这样易于观察导管刻度及口腔内情况,行口腔护理操作方便;同时患者口腔可较自由张闭,耐受性提高[2]。气管插管距门齿距离(22-24),要作为每班交班内容。

2.1.2气管切开套管的固定采用布寸带外套止血带作为固定带,固定带系死结并系紧,与颈部的间歇以一横指为宜,每日检查固定带的松紧度。该固定带有效地避免与皮肤的直接勒压与摩擦,减少颈部皮肤发红、破溃及感染的发生率[3]。

2.1.3口咽通气道的固定一般无需固定,放置前将通气道前端湿润后再放入,以免引起患者恶心。

2.2气囊管理

2.2.1气囊充气气管套囊充气恰当,高容低压型气囊压力30Hg,充气约10-12ml,以指触法来判断压力大小,充气后气囊软硬度以比口唇稍硬,比鼻尖稍软为宜。气囊压力需每隔4h校正1次,补充注气0.5-1ml,有效达到密闭气道,防止机械通气漏气及上呼吸道分泌物或胃反流物流入气道,预防下呼吸道感染[4]。如果不用呼吸机时,有专家认为可不必充气。

2.2.2气囊放气现在的气囊大多为高容低压型,在进行机械通气的过程中,气囊可不进行放气,其依据是气囊每次放气5分钟,即使松解1小时,气囊压力压迫过的黏膜毛细血管血流也难以恢复,反而对机械通气不利,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不利[5]。因此无需定时放气,每班定时观察,及时充气,保证有适宜的压力,以免机械通气时漏气。

2.3气道湿化

2.3.1保持病房温湿度病房悬挂温湿度表,保持温度18-20℃,湿度50%-60%。

2.3.2加强呼吸道的湿化

2.3.2.1气道内持续滴注湿化液0.45%盐水每分钟4-6滴持续滴入,可根据痰液黏稠度调整滴入速度,24小时滴入湿化液不超过500ml。若痰液稀薄,呈米汤样或呈泡沫样,可减慢滴入速度,若痰液粘稠不宜吸出或粘附在吸痰管壁上不易冲洗时,可适当加快滴入速度,最快不超过每分钟10滴。临床上有时会遇到一些病人出现无痰假象,大多是衰竭病人,处于脱水状态,要加大补液量,同时加大气道滴入的速度,以免痰痂形成。

2.3.2.2间断湿化,气道冲洗气管切开者,管口覆盖2层湿纱布,每小时气道冲洗,冲洗液为0.45%盐水20ml加糜蛋白酶4000单位或2%碳酸氢钠,每次3-5ml,病人吸气时沿管壁缓慢注入,时间2分钟。

2.3.2.3应用呼吸机者,湿化罐内水温调节至32-37℃,灭菌纯化水连接输液器后,去掉头皮针,将输液器连接在湿化罐小孔,必要时打开调节开关加水,保持湿化罐内水量适当。

2.4吸痰护理病人床头备吸痰盘,治疗盘内铺无菌治疗巾,内放手套一包,配置好的气道冲洗液以及合适的吸痰管,吸痰管长度超过插管的4-5cm,粗细宜适中,其外径小于插管内径的1/2。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吸痰负压成人一般在10.64-15.96kpa,婴儿吸引负压控制在7.98-10.64kpa,痰液稀薄时可用较低负压吸引[6]。吸痰频率根据痰量决定,要求适时吸痰,掌握吸痰时机,正常听力距离病人50cm左右听痰鸣音,听到痰鸣音即可吸痰,呼吸机高压报警时,可能是有痰液堵塞,听诊有痰鸣音时,也需吸痰。常规的2小时吸痰1次经证明更易损伤血管,不必要的刺激反而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机械通气者,吸痰前后给100%纯氧2分钟。吸痰时间一般不超过15秒,反复吸痰不超过3次,动作要轻柔,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2.5预防并发症及意外发生

2.5.1口腔护理,预防感染,气管插管者每日更换牙垫,并作口腔护理,操作时最好2人配合,以防气管插管移位。

2.5.2气管切开后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并发症,如切口感染、出血、皮下气肿等,气管切开伤口保持洁净,每日换药1-2次。

2.5.3应用口咽通气道者,每日更换,并作口腔护理,注意观察口腔粘膜变化。放置时注意手法,压舌板将舌体下压,然后放入,避免强行塞入,损伤口腔黏膜。

2.5.4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患者,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约束,以免发生意外拔管。

2.6心理护理机械通气病人,无论意识清醒与否,均应尊重病人,采用呼唤式护理模式[7],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应告诉病人,使清醒者更加配合。指导病人用非语言的方式与他人交流,比如用写字板、手势,或用铃铛挂在床边,代替呼唤器和护理人员联系。

3结果

气管插管:一例发生堵管,因病人出现自主呼吸幅度过大,插管头部尖锐损伤气管黏膜所致。无脱管发生。

气管切开:无伤口感染,无脱管发生。一例皮下气肿,及时发现采取措施,三天后完全消退。

口咽通气道:使用后呼吸通畅,无损伤。

4讨论

人工气道建立后,呼吸道失水增加,纤毛运动减弱,分泌物排出不畅,易发生气道阻塞,肺不张,继发感染等,因此必须加强呼吸道的人工湿化。人工气道的妥善固定及适当的气囊压力,有效避免了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掌握规范的吸痰技术,保证了气道通畅。

综上所述,随着人工气道在临床的应用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有针对性地对人工气道护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保证人工气道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拔管,提高生命质量。在工作中我们应不断学习先进的方法和技术,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运用。

参考文献

[1]邓辉.人工气道的护理进展[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0):201-203.

[2]黄海星.ICU长期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方法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9):27-29.

[3]吴娟,陈志芳,施亚兰,等.气管切开外套管固定方法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学报,2009,30(1):61-62.

[4]赵静月,赵向琴,蒋芳琴,等.重症监护病房人工气道气囊压力连续监测的方法探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5):398.

[5]陈璐,李水莉.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1):49-51.

[6]梁月新.人工气道管理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6,10(15):1327-1328.

开放呼吸道的方法篇5

关键词:歌唱; 状态; 前提; 矛盾; 气息; 保持; 重要; 均匀

在声乐学习中,正确的歌唱状态是基础。歌唱状态中的积极与放松就是在歌唱的过程中寻求并掌握一种正确积极的用“力”要领,明白哪里应该积极,哪里应该放松。在积极与放松搭配得当的前提下,才能建立起正确的歌唱状态。

一 歌唱状态中的积极

“积极”是“放松”的保障。只有积极地调动与发声相关的器官和充分利用歌唱腔体,才会有放松的情感表达。在歌唱的过程中,只要积极合理的控制参与运动发声的器官,表情才能自如,感情表达才能随心所欲,声音才会健康、 圆润、放松。脱离“积极”的“放松”是松垮的、消极的。

二 歌唱状态中的放松

“放松”是“积极”的前提。只有适当的使发声器官得到松弛和休息,才能为发声器官提供协调和新的力量。在歌唱过程中,参与运动的肌体在经过积极的收缩后必须得到舒展和放松,才能进行下一轮的积极收缩。因此,要想积极地控制协调相关的发声器官,前提就是要学会放松其他不相关的器官。

在声乐演唱中,“积极与放松”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歌唱是身体各部分的积极与放松相结合的运用,在训练中不光要强调如何调动各部分的积极运动,更要强调有效放松来恢复和协调各部分肌肉,适当的积极,适当的放松,才会获得协调平衡的歌唱状态。

三 如何运用积极与放松

在学习中,如何处理好“积极与放松”这组矛盾的关系,贯穿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心里的支配。我们知道,在歌唱中这种协调配合主要是通过大脑对歌唱器官的控制来实现的,因此说,歌唱时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对歌唱训练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正确的歌唱呼吸

呼吸本身也是艺术。在歌唱过程中,正确的呼吸是做到“积极与放松”的前提。在我国悠久的民族声乐的艺术长河中,就非常重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在唐代安节《乐府杂录》中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由此可见,歌唱呼吸的重要性。

歌唱的呼吸以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较为适宜,这种方法被认为是科学的、合乎艺术要求的呼吸法。吸气时,气息应吸在丹田,要柔和平稳,不可用强制的力量,鼻和嘴一起吸气,吸气要适度。呼吸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一方面要单纯性的练习,另一方面就是在演唱中练习,这是主要的练习方法。歌唱呼吸是为音乐服务的,呼吸也是表现音乐的一个手段,歌唱呼吸是一个积极而放松的循环过程,因此,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做到“积极与放松”的重要条件之一。

2 正确的歌唱通道

如何做到“积极与放松”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则是正确的歌唱通道,指的是演唱者歌唱腔体的组合,包括头腔、鼻腔、口腔和胸腔。歌唱通道其实是打开歌唱腔体的一种状态,以良好的气息支持为基础。歌唱时腔体打开不够,就会影响气息的深度,最终影响声音的流畅性。

歌唱过程中,歌唱通道好比共鸣箱,对声音的音响大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建立歌唱通道时要保持深呼吸和较好的喉头位置,同时要有良好的混合声做基础,把头腔、鼻腔、口腔和胸腔用一条垂直线从上至下串起来,形成歌唱腔体。有了这条正确的歌唱通道,歌唱状态的基本框架就算搭起来了。掌握正确的歌唱通道,才能为“积极与放松”的运用打下基础。

3 气息的保持与运用

在歌唱中,如何协调发声器官的运用,靠的就是气息的保持和运用,否则就会气息不够用,就会越唱越憋,很吃力。不会运用气息,即使吸气吸得很深,唱起来,气息也很快就浮上来了,或是很快就跑光了。这就需要加强练习气息的保持与运用的能力。

每吸一口气,身体有一个瞬间的停顿,这个停顿造成了吸气和用气两股力量的对抗。歌唱时要尽量利用这种对抗力,它不仅可以保持这种气息的深度,还能使歌唱时气息均匀、流畅、持久。这种对抗实际上是一种吸气好了的保持状态,利用这种感觉便可以达到保持气息稳定的目的。

合理运用“积极与放松”的基础是熟练地掌握气息及灵活的运用。在演唱中,不管是高音区、中音区或是低音区,都需要气息的支持。如果气息不够灵活,就无法很好的控制“积极与放松”的运用。在唱之前先要放松,把气吸深,才有利于打开腔体,建立起正确的歌唱通道,用气息带动声音,使感情达到淋漓尽致。

开放呼吸道的方法篇6

方法:对我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2例使用呼吸机的人工气道病人进行规范的气道护理。

结果:经过全面、规范的护理,62位病人均未出现感染。

结论:对使用呼吸机的人工气道病人进行全面、规范的护理,有利于减轻病人痛苦,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人工气道病人呼吸机气道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439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01-01

人工气道是把导管从上呼吸道或者直接置入气管,为了保证气道通畅的气体通道,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是最常见的人工气道。人工气道有助于引流、机械通气和治疗肺部疾病,也是抢救病危患者时维持其肺部功能的重要方法[1]。但是人工气道会损伤气道,诱发气道感染,因此提高人工气道病人气道护理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院对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2例使用呼吸机的人工气道病人进行全面的护理,并对其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使用呼吸机的人工气道病人62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4例;病人的年龄在24-73岁,平均年龄为44.3岁;使用呼吸机时间最长的为15天,最短为2天,平均时间为5.5天;气管插管40例,气管切开22例。其中重症肺部感染5例,肺挫伤11例,呼吸衰竭4例,酒精中毒13例,脑出血和颅内血肿29例。

1.2护理方法。

1.2.1气管插管的护理方法。

第一,在进行插管前必须要检查气囊,以免出现气囊漏气的现象,在给病人插管时,注意防止病人牙齿对气囊产生损伤导致漏气。

第二,成功插管后,将插管调整至合适的位置,放置牙垫后对气囊进行缓慢的充气,充气至6mL左右,气囊压力控制在25mmHg,把气管插管连接在呼吸机上,用寸带对气管导管和牙垫进行固定,也可使用绷带绑定后在头部绕一圈进行固定[2]。牙垫和气管导管一定要固定好,避免其产生上下位移。在固定牙垫时一定要注意老年病人和烦躁病人的牙垫位置,防止老年病人出现固定不牢使牙垫移位至咽喉,导致口腔黏膜的压伤;烦躁病人易出现牙垫移位促使病人咬合导管,不利于通气。

第三,固定好牙垫和气管插管后需测量插管的刻度,做好标记。经口气管需测量气管插管外口至病人门齿之间的距离,深度在22厘米左右。护士在交接时一定要注意插管刻度的记录,以免插管滑入气管,导致单侧肺气肿的出现。在给病人翻身和护理时,切忌过度牵拉气管插管,以防止其移位和脱出。

第四,对气囊进行非常规性的调整和放气,因为在气囊放气后一小时内,气囊会压迫黏膜的毛细血管,并且很难恢复;在气囊放气后5分钟,病人无法恢复局部血流;气囊放气会使危重病人出现肺泡通气不足的现象[3]。定时放气和充气会使医护人员忽视调整气囊充气容积和压力,易产生气囊压力和充气过高的现象。

1.2.2气管切开的护理方法。

第一,使用寸带系在病人的颈部,以能伸入1-2根手指的松紧为宜,以固定好气管切开套管,防止其发生脱落。

第二,气管切开套管需保持清洁的状态,不允许有痰痂,保持切口周围纱布垫的干燥和清洁,对气管切开套管纱布垫进行更换,每天1-2次为宜,防止切口出现感染。

1.2.3人工气管病人吸痰的护理。

第一,在给呼吸机通气病人进行吸痰时,要注意规范方法,以提高吸痰的效果,抑制并发症的发生。在进行气道分泌物的吸引时,需鼓励病人适当咳嗽,以利于深处分泌物的吸出;吸痰时间在10秒左右,在吸痰时要注意对病人缺氧耐受性的评估,在吸痰时,病人如出现心律异常,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现象,则应立即停止,并接上呼吸机;吸痰前后可进行翻身和扣背,使痰液更易吸出。

第二,保持气管湿化,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0℃左右,湿度在55%左右,湿化气管的水温在33℃左右,每天的耗水量不能低于250mL,可运用雾化吸入和间断注入的方法进行气道湿化[5]。

第三,对病人进行护理操作时一定要保持无菌的环境,吸痰器的连接管应每天更换,以免发生呼吸道清洁不够出现感染,病人需每天做一次呼吸机管路的细菌培养,如有细菌,则需更换呼吸机管道。

1.2.4对呼吸机进行密切的监视,并对病人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

2结果

经过全面、规范的护理,62位病人均未出现感染,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病人的满意度较高,临床效果显著。

3讨论

使用呼吸机的人工气道病人一般体质较差,病情较严重且复杂多变,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肺部聚集了大量的分泌物,长期使用呼吸机通气容易使痰液结痂,从而阻塞气管,进一步发展成肺部感染,因此对病人气管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对其气管的护理需对人工气道管道加强固定、湿化工作和无菌、消毒的意识;掌握正确的吸痰操作方法,并对呼吸机管道进行规范的护理,密切监视呼吸机的运转,对呼吸机的报警处理需及时、迅速;与此同时,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对病人进行心理安慰,对具体的护理操作手法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各步骤的目的并努力获得病人的配合,以增强病人治疗的信心;在操作过程中与病人进行交流,减轻病人的恐惧感,安抚意识清醒、烦躁的病人,使其情绪稳定,以利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

总之,全面规范的护理从病人的生理和心理出发,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其效果明显,病人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锡娴,黄晓琼.使用呼吸机患者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10(15):153-154

[2]沈晓玲,冷伟建.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1,12(25):112-113

[3]陈海珍.氧气雾化下吸痰在人工气道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0,11(24):91-93

[4]冯梅.在用呼吸机患者封闭式吸痰管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12(18):53-55

开放呼吸道的方法篇7

重型颅脑疾病常伴有舌后坠、喉痉挛、痰液淤积造成呼吸道梗阻,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导致脑缺氧加重,进一步增加颅内压,加重脑损伤。人工气道的建立与护理关系到机械通气的正常运行,预防误吸,便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人工气道的护理中针对气囊的护理尤为重要,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7年4月至2009年9月我院共收治了重症颅脑疾病导致呼吸衰竭(呼吸道梗阻或呼吸中枢麻痹)患者58例,男46例,女12例,年龄16~87岁。

1.2方法 使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43例,机械通气时间3~18天,使用裸金属套管气管切开15例,均给予抗炎、脱水、消肿、激素、营养支持及其他对症治疗。

1.3结果 使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36例经治疗顺利脱机好转,死亡7例。

2 护理

2.1人工气道的建立

人工气道是经鼻或经口腔插入气管套管或气管切开所建立的气体通道。经口腔气管插管操作简单,但病人常有吐管、口腔分泌液增多等现象,经鼻气管内插管,与经口气管插管比,它能放置较长时间,患者容易忍受,固定方便并牢靠,但是鼻黏膜容易损伤。咽反射存在的病人可以使用裸金属套管,若昏迷程度深、呼吸中枢麻痹、咽反射消失或需要进一步手术麻醉的病人,使用带气囊的气管套管。

2.2气囊护理

气囊充气量要恰当,充气过少气囊与气管之间的裂隙会产生漏气导致有效通气量减少,口腔中的分泌物也可能经裂隙流入气囊以下的气管内,引起或加重气管和肺部感染;充气过多,则压迫气管黏膜易引起气管粘膜坏死、溃疡,甚至产生食管瘘。理想的气囊压力应小于毛细血管渗透压(3.33kPa),一般维持在15mmHg左右为宜。为了使气囊充气量达到恰当的效果,可使用气压表测量指导气囊注入气体容积,将气囊携带的针座接三通阀,阀的一侧接气压表(可用脑压表代替),用三通方式再接注射器,注入气体时,脑压表显示的数值与气囊内压力是相同的,根据气压表上显示的数值决定注射气体的数量。无脑压表时,可采用最小闭合技术:即气囊充气后,呼吸时恰好无气体从气管导管旁漏出。方法:将听诊器置于患者气管处,边向气囊内边注气边听漏气声,直到听不到漏气声为止。然后抽出0.5ml气体时,又可听到少量漏气声,再注入小于0.5ml气体,直到呼吸时听不到漏气声为止。此方法可使气囊既能阻挡漏气、漏液,又能使气囊对气管的压迫减少到最低程度,不易发生误吸,不影响潮气量。气囊要定时放气,如使用橡胶气囊时每2~4h放气一次,如为低张气囊时每4~8h放气一次,每次3~5min,使局部受压处血供改善。放气时,先抽吸气道内分泌物,在缓慢抽吸囊内气体,尽量减轻气囊压力下将对气管黏膜产生的刺激。气囊放气时,如吸痰不彻底会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加重感染,降低撤机和抢救成功率。

2.3更换或撤除气囊导管

由于导管的存在,口咽部的分泌物会增加,难免在气囊周边形成滞留,在更换或撤除气囊导管时,这些滞留物有可能流入气管深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在更换通气导管时, 患者取平直的头低足高位(15度),先吸引口鼻腔的分泌物,将简易呼吸器与气管套管连接牢固,连接储氧装置,调节氧流量至8L/min,待储气囊充满后,在患者吸气末操作者双手用力挤压简易呼吸器的储气囊,以使患者肺部充分膨胀,同时助手将气囊气体放出,这时由于胸廓和肺的弹性回缩,使肺内气体以较快的速度由气囊周边排出,将附着于气囊上方的滞留物被带至口咽部,患者于呼气末助手迅速将气囊重新注入气体,然后用吸痰管经口鼻腔将滞留物吸出,如此反复操作2~3次,即可将气囊周围的滞留物较彻底地清除。

3 讨论

开放呼吸道的方法篇8

【摘要】胸部物理治疗是用物理方法来预防或改善气道内分泌物的淤滞,从而防止或逆转其所导致的病理过程的治疗方法。传统方法包括引流、胸部叩拍以及呼吸锻炼等,近年来在此基础上又创造了多种新技术(如气道内拍击、机械吸呼治疗等) 。但各种方法的疗效目前尚存在争议。

【关键词】胸部物理疗法

1 胸部物理疗法的定义、目的和方法

胸部物理疗法是应用物理学的原理治疗和预防胸部疾病的方法,其目的是充分引流呼吸道分泌物,促使管腔通畅,以维持呼吸道的健康状态。近年来,一些国家的学者对“胸部物理学疗法”有更新的解释,即呼吸功能康复训练不仅仅局限于胸部,凡与呼吸有关的物理学疗法(包括精神心理的康复支持)统称为“呼吸物理学疗法”。包括引流,胸部叩拍、震动,膨肺技术和有效咳嗽训练,呼吸肌锻炼和呼吸训练等。

2 肺病胸部物理疗法的临床应用

2.1 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指导患者取坐位或其他舒适,头颈部放松,双肩稍自然内旋,四肢及双膝放松。嘱其行5--6次深呼吸,连续轻咳数次,吸气末停滞片刻后用力咳嗽。患者咳嗽一般不可时间太长,以免消耗体力。若患者咳嗽时感到胸痛,应协助患者支持胸部。咳嗽训练1次/2 h,与深呼吸配合进行。每一过程做5次即休息。

2.2 振动排痰:选用G 5振动型呼吸系统物理治疗仪(振动排痰机),患者半卧、侧卧或仰卧位,前胸或后背盖上治疗巾,将排痰机插上电源,定时器调至10 min,速度20―50周/s;用叩击头罩自上而下、由外向内进行振动,注意叩击柄上箭头始终向着气管并在痰多的部位稍作停留,1次/6 h。

2.3 引流:根据胸部x线片,肺部听诊明确病灶部位,从而确定具体引流部位。如肺上叶宜取半卧位,中叶取仰卧或健侧卧位,下叶取俯卧位,2次/d,15―2O Inin/次,多在早餐前1 h、晚餐前及睡前进行。但对于有明显呼吸困难的患者、极度衰弱及意识障碍者不宜作引流。引流期间防止意外,注意神志、呼吸及排痰情况。

2.4 缩唇--腹式呼吸法:取坐位或立位,姿势自然,放松全身肌肉,以鼻吸气,缩唇呼气,让气体均匀地通过缩窄的口型呼出。一般吸、呼气时间比为1:2―1:4,逐渐延长呼气时间;鼻吸气的同时,腹壁尽量突出,膈肌收缩,呼气时腹壁内收,膈肌松弛,以不感费力为适度,呼吸频率8~12 次/min。开始时2次/d,10 rain/次,以后逐渐增加治疗的次数和时间,恢复自然呼吸习惯。通过锻炼,增强膈肌活动,提高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

3 胸部物理疗法在开胸术后的应用

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全麻开胸手术,由于气管插管等一系列侵入性操作对呼吸道黏膜的损伤,使气道黏膜充血水肿、渗出增加,同时插管使黏膜纤毛倒伏,排痰功能受损,造成术后分泌物潴留于气道内引起通气不畅;术后刀口疼痛限制病人的咳嗽,使支气管内分泌物潴留而逐步形成肺不张,造成远端阻塞继发感染,因此胸部手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而正确指导病人有效咳嗽及协助咯痰,显得尤其重要,其成效关键在于用规范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指导。所以。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技术和丰富的知识。实施有效的胸部物理疗法,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治疗目的

有效地咳嗽排痰是预防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主要措施,振动排痰机具有很好的深部穿透性,能够透过皮肤、肌肉组织到达细小支气管,对需要治疗的肺组织部位进行准确的扣击和有效的振动肺叶,使粘附于气道内壁的痰痂松动、脱落。痰液的咳出,是借助呼气流速,将痰液冲人大气道并借助咳嗽排出,如果病人因疼痛使深呼吸及咳嗽受到限制时,单纯依靠振动排痰机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配合挤压振颤胸廓可促使黏附在气管壁上的痰液脱落,并使患者充分呼气,加速呼气流速,换气量增加,促进末梢气管内的痰液冲向大气管内,将痰液排出,对振动排痰机的排痰效果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通过临床观察表明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叩背排痰法。

4 讨论

经过调查和研究,我们认为,由于胸部物理疗法可使患者换气量增加,使呼气流速加快,将末梢支气管内痰液冲向大气管内,使24小时痰液量增加,血氧饱和度提高。因此,采用胸部物理疗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咳嗽咳痰,有利于改善患者因咳嗽咳痰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预防肺部、支气管并发症的发生。采取常规治疗加胸部物理疗法,对改善患者症状是很有效的,可提高治疗效果,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使患者的通气功能明显改善。医院、社区、家庭均可采用,符合现代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患者得到了最佳护理,提高了临床护理工作质量。

上一篇: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下一篇:五轴数控编程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