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时间:2023-10-22 10:11:46

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篇1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模块化 协同性 矛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4.010

Abstract T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has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Combined with the basic theory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ive basic theoretic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teaching of different le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five basic theories. The analysis of the basic theory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model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which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modularization; cooperativity; contradictions

“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相结合”①的原则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教学原则,原则指出根据授课对象个性化基础的差异,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基于大学生的学习共性,在社会需求的导向下,能够完成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独立学院是民办本科院校,学生表现出明显区别于其他层次学生的特点,个性化差异显著。分层次教学注重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有利于提升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准确的办学定位是构建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前提,近期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引导以独立学院为重点的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进一步延伸高职教育的本科化,鼓励独立学院将学校定位为技术技能型高等学校,②实现服务行业、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独立学院分层次教学内涵表现为“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两个方面:一是“因地制宜”,即独立学院依托主体高校专业的优势,开设母体高校强势专业,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开设社会需求量大、有自己学院特色的专业;二是“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以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为指导思想,在思想体系中涉及基本理论问题非常复杂,③这些理论问题反映了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矛盾,或是必须面对处理的一些关系。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结构也将会面临着诸多基本理论问题,而这些基本理论问题反映出诸多矛盾,分层次教学为解决这些矛盾提供可行性操作,并以矛盾作为指导思想,将成为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新”模式。

1 社会导向与学术导向的矛盾

这是高等教育在业务发展方向上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影响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观念和对知识价值的认识问题。从独立学院的人才定位来说,毫无疑问,独立学院办学主旨立足行业和职业化,服务区域社会经济,促进生产力,具有社会导向性。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独立学院服务地方产业,而自主创新经济也是区域经济产业的必然趋势,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独立学院不断优化与升级应用型人才结构和质量,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创新型高层次职业人才的需求。

这一对矛盾引申出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与“术”和基础与应用的关系。具体来说,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要以培养方案为前提,两种关系在培养方案中的设计是关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柱。一是处理“学”与“术”的关系时,整合学术与职业的分离构建适应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是必然趋势,④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模块化”策略是符合雅斯贝尔斯(Jaspers Karl)提出的大学“第二个原则是教育与培养过程的统一”的观点;⑤二是处理基础和应用关系时,认清基础的宽厚只是榻行应用提供必要条件,并不保证一定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在时间维度上,加强基础和加强应用不具有同时性,理论与实践教学交替安排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⑥是学生及时巩固理论知识以及培养运用知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独立学院中不同教育层次、不同性质的专业和学科,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占有的比例、内容也必然不同。

2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矛盾

这是关于高等教育价值观的问题,映射到独立学院即存在着学习是为了个人发展需求还是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教学实践意义下,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以社会行业需要是前提,个人发展需求要与之一致,并在社会行业需要前提下满足个人发展需要。

从个人需要角度,“社会需要的个性化”⑦强调了个人差异性反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是基础,学习的主动性将是实现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推动力”;从社会需要角度,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不同层次、不同产业、不同岗位上其要求和标准是不同的。⑧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分有基层、中层和高层人才培养⑨三个等级,分别对应为技能应用型、知识应用型和创新应用型人才。我们既要培养技能型,同时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当然创新型人才更是当今经济需要的。社会多层人才需求结构要求独立学院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结构,独立学院根据市场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也不能一成不变,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要同时满足二者需要,需要制定分层次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做出准确专业层次定位的能力,提供适合不同层次学习的教学平台,激发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培养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

3 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矛盾

多样性是由高等教育内在矛盾特殊性和规律性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体现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因材施教”体现学生个性的多样化,“学术性”和“职业性”的关系体现教育思想的多样性,课程的多样性那自然更是必然趋势。在独立学院培养方案中多样性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课程属性、学习主体的多样性,而一致性要求不同层次人才培养要在多样性的基础上求得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性,它反应了社会现状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协同进化论”⑩本质上反应了多样性和一致性的矛盾。独立学院教学多样性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不同层次的教学要保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系统,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和整体性,学生认知过程仍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同时层次间保持合作性、关联性的状态和发展,让整个层次教学生态的演变和发展,相互之间不断协同进化,以优胜劣汰和市场需求等法则,让学习者找到一个最佳的发展路径,是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提高教学朝着有高质量有竞争力的方向演化,从而实现学习者、学校和市场达到目标的一致性。协同机制将是至关重要的“桥梁”,是层次教学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途径,促进层次教学健康发展。在上述分析中,分层次教学课程体系是也在协同进化中不断优化升级,为实现分层次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现代化与传统的矛盾

这是一对极其复杂的矛盾,是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对矛盾,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少不了出现现代化教育思想,和与之对应的教学模式、方法和内容,但是,有些传统的思想如赫尔巴特“教学的教育性原则”以及古代提倡的“因材施教”等却是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所不容忽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必须要面对这一对矛盾。传统的职业教育只是作为一个单一的专科层次办学,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要求职业教育层次高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是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Z

独立学院办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代表传统“尖子教育”与代表现代化的“大众教育”之间的矛盾,即培养较高要求层次应用型人才和基础要求层次应用型人才之间的矛盾。现代化与传统矛盾主要表现为教学活动中“个别化”与“班级授课制”的矛盾,教学模式上传统的理论授课与理论联系实践的矛盾。这些矛盾是相对的,并相互变换地位,绝不能简单的做出“非此即比”的结论,它们既是尖锐的对立,又是一个统一体。可见,分层次教学始终坚持现代化和传统矛盾的辩证关系,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联合办学”教育模式,融入传统“顶岗实习”、“学徒制”制等传统职业化学习方法,推进分层次教学的健康、和谐地发展。

5 依附性和独立性的矛盾

独立学院与国家的关系,一般来说,依附性有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独立性有利于高校办学活力。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关系更是复杂,既存在依附关系,又有相互独立的管理关系。处理好这一对矛盾是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独立学院课程设置与人才方案培养直接套用母体高校的模式,而其培养目标、师资力量、教学平台与母体高校差距较大,不可能实现《决定》中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定位,在母体高校中,学生基础较好,无需进行分层教学,独立学院学生差别很大,两级分化十分严重,分级教学模式是独立性教学的重要体现,但是同时还要有效、合理的依靠母体高校的专业老师,让他们参与独立学院的分层次教学设计中来。另一方面,独立学院人才将服务于地方企业,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与地方的特色经济要紧密的联系,不断加强专业与经济产业的联系。现在独立学院与地方政企合作较为疏远,不及国家职业、专科教育与之联系紧密。独立学院要建立依附于地方政企的机制,完善分层次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切实提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地方经济各层次人才需求。

注释

①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56.

② 沈伟峰,郑晓坤.独立学院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索[J].江苏高教,2015(1):114-116.

③ 潘懋元.高等教育W[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91-105.

④ 马龙海,郭丽梅.整合学术与职业的分离构建适应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64-67.

⑤ Jaspers Karl:The ideal of university,London,Peter Owen Ltd.1965:19.

⑥ 张婕,陈光磊.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87-90.

⑦ “社会需要个性化”现象是指因个人在知识能力、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种种差异而呈现多种个性化特点,但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反应社会的需要.

⑧ 陈艳霞,王艳.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9(5):141-144.

⑨ 基础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技术技能比较扎实,熟练地进行技术和技能的操作,比较容易达到岗位要求的人才;中层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理论知识比较深厚,技术技能比较扎实,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开发能力的人才;高层人才培养主要是基于中层人才培养,培养具备创造和创新的人才。

⑩ 张树义.协同进化(一):相互作用与进化理论[J].生物学通报,1996(11):35-36.

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篇2

【关键词】招录培养体制 公安院校 人才培养质量 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093-03

对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是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深化发展的需要,可有效地检测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能力、促进人才培养改革、促进校局合作和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人才质量评价本身的科学性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而评价的科学性又基于评价对象的特殊性,即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应建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正如1998年巴黎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因此,需要构建一个能够较为真实、客观、准确反映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以下简称招录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用于引导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招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特殊性

当前,大部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只是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调整,缺少特色项目的评价指标,使整个评价体系评价特色教育的结果不够理想,评价体系应有的导向功能被弱化。

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有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对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其特殊的要求。例如,要求“以政法业务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职业精神、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教育培养为核心,探索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公安院校招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特殊性。这种公安特殊性表现在,以围绕公安队伍建设大局,重点从普通高校毕业生和部队退役士兵中选拔人才,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公安人才,为基层公安机关关特别是中西部和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市)级以下基层公安机关提供所必须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因此,本文所研究的评价体系的设计理念是依据2008~2014年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等相关文件。本评价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因素层3个层次,包括对学员的职业素质、理论知识、业务技能等多方面的评价,保证体系指标全面、精确、有效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公安工作应用型、实战型的人才需求。

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招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所含评价要素应体现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人才培养的理念、条件、活动、管理和结果,应全面准确,针对性强。指标、观测点、分值、权重科学合理,评价方法可行。

(二)方向性原则。招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必须坚持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同时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相关规划,对评价对象应具有导向作用。

(三)特色性原则。招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体系、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价体系等既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但又互为补充。体系应有特色、有创新。

(四)标准全面性原则。由于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特殊性,学员通过公务员考试已经获得“准警官”资格,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工作,因此对招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就不能仅限于学校层面,而应该扩展到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

三、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招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涉及多个层次和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本研究选择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指标权重和实现该评价体系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从而使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于上世纪70年代由美国萨第(T. L. Saaty)教授提出,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一种多目标属性决策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在于具有系统性分析、 简洁实用等特点,即能够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为多目标、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有四个步骤: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建立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计算单层次权重、层次总排序及权重。

(一)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分为3个层次:最高层为目标层A,即招录人才培养质量总体评价,该层表示解决问题的目的,即应用 AHP 所要达到的解决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总体评价的目标;其次是准则层,包括职业素质、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三个方面;然后是因素层,分别是:政治素养 、职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公共基础知识、公安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警务专业技能、警务基本技能和警务创新能力等共10个元素。如图1所示:

图1 招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层次结构图

(二)建立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建立这中两两判断矩阵,是通过对所研究问题的分析,按照是否具有某些特性,对问题中包含的各种因素进行归纳并成组,把这些因素之间的这种共性看作系统中新层次中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本身也按照另外的特性组合起来,形成更高层次的因素,并按此方法,直到最终形成单一的最高层次因素。

通过设计AHP 调查表,邀请公安院校专家、公安院校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即基层公安机关若干人开会讨论研究,从多个角度对招录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判断,并将讨论结果按照调查表要求填写,以期使最终的权值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调查表主要是使用 Saaty 教授创造的标度表构成判断矩阵,如表1 所示。

表1 判断矩阵

A B1 B2 … Bn

B1 B1/B1 B1/B2 … B1/Bn

B2 B2/B1 B2/B2 … B2/Bn

… … … … …

Bn Bn/B1 Bn/B2 … Bn/Bn

在层次分析法中,通常采用使任意两个方案于某一准则的相对优越程度来得到定量描述,从而使得判断定量化。

对单一准则来而言,对两个方案的比较总能得出相对的优劣结果,层次分析法采用1-9标度方法,对不同情况的评比给出数量标度,如表2所示。

表2 判断矩阵标度及其含义

标度 标度的含义

1 两因素相比,具有同等重要性

3 两因素相比,一个比另一个稍重要

5 两因素相比,一个比另一个明显重要

7 两因素相比,一个比另一个强烈重要

9 两因素相比,一个比另一个极端重要

2、4、6、8 上述两相邻判断的中值

然后,按照图1的层次结构,应用萨第教授的表度法,通过对学校教师、上级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按照判断矩阵的生成方式和结构特点,建立该评价体系的各个层次的比较判断矩阵。

(三)计算单层次排序权重。具体如下:

第一步,根据调查表意见,比较各层次指标间的重要性,得出判断矩阵。

第二步,采用和积法计算判断矩阵权重,计算步骤如下:

1.将判断举证的每一列元素作归一化处理,其元素的一般项为:

2.将每一列归一化处理后的判断举证按行相加为:

3.对向量W=(W1,W2......Wn)t归一化处理:

W=(W1,W2......Wn)t,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的近似解。

4.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

第三步,计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和选定随机一致性指标RI,见表3。

其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I”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公式为:

表3 示例对应值

矩阵阶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RI 0.00 0.0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1.49

第四步,进行一致性检验。由于判断矩阵所得值是由填写调查表者个人依据个人经验判断做出的,难免片面或失真,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因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公式为:

若CR0.1,则不具有满意度一致性,需要重新给出相对重要性评价,直到CR

通过计算得出判断矩阵A、B1、B2、B3的CR值均小于0.1,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断定它们均为有效矩阵,并把其λmax、CI、和CR的值填入表4至表7。

表4 目标层相对应一级指标两两重要程度比较

A2 B1 B2 B3 WA2 一致性检验指标

B1 1 2 1 0.4 λmax=3.0

B2 1/2 1 1/2 0.2 CI=0

B3 1 2 1 0.4 CR=0

表5 人才培养前端控制相对应二级指标两两重要程度比较

B1 C1 C2 C3 C4 WB1 一致性检验指标

C1 1 2 3 3 0.45467 λmax= 4.01036

C2 1/2 1 2 2 0.26305 CI=0.00345

C3 1/3 1/2 1 1 0.14114 CR=0.00384

C4 1/3 1/2 1 1 0.14114

表6 目标层相对应一级指标两两重要程度比较

B2 C5 C6 C7 WB2 一致性检验指标

C5 1 1/2 1/4 0.14286 λmax=3

C6 2 1 1/2 0.28571 CI=0

C7 4 2 1 0.57143 CR=0

表7 人才培养反馈控制相对应二级指标两两重要程度比较

B3 C8 C9 C10 WB3 一致性检验指标

C8 1 4 3 0.61962 λmax=3.10927

C9 1/4 1 2 0.22435 CI=0.05464

C10 1/3 1/2 1 0.15603 CR=0.09420

(四)层次总排序。综合各层次单排序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到“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准则指标和因素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计算结果填入表8,构建出招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表8 招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目标层(A) 准则层(B) 因素层(C) 各因素指标权重

招录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素质(B1) 政治素养(C1) 0.18187

职业道德C2) 0.10522

身体素质(C3) 0.05646

心理素质(C4) 0.05646

理论知识(B2) 公共基础知识(C5) 0.02857

公安基础知识(C6) 0.05714

专业知识(C7) 0.11429

职业技能(B3) 警务专业技能 (C8) 0.24785

警务基本技能 (C9) 0.08974

警务创新能力(C10) 0.06241

四、结语

建立招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层次分析模型和指标体系,实现了定性和定量两类指标的统一,可以较为客观反映学员的职业素质、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对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信息支持。

从公安院校培对招录培养学员的培养重点来分析,从准则层可以看出,培养学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最为重要,然后是理论知识的培养;分析因素层可以看出,培养学员的警务专业技能和政治素养最为重要,其次是专业知识、职业道德、警务基本技能,接下来是警务创新能力、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应用招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既可以做横向比较分析,也可做纵向比较分析。横向比较分析,一方面可以对不同公安院校培养所培养的学员进行比较,分析各自优势和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分析比较不同学员间的差异,使学员明确努力方向。纵向比较分析,是同一院校对不同年份的学员进行评价,综合比较可以看出人才培养质量的质量的变化,从而找出存在问题,及时针对薄弱环节制定措施。

总之,建立招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层次分析模型和指标体系,实现了定性和定量两类指标的统一,可以较为客观反映学员的职业素质、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对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黄景容.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机制的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7(5)

[3]徐安兴.构建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J].教育发展研究,2006(3)

[4]吴大亲,么文学.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模式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8)

[5]宫毅.关于制定公安院校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公安教育,2009(5)

[6]林华瑜.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公安教育,2009(9)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3JGZ174)

【作者简介】彭顺克(1967- ),男,广西宜州人,研究生学历,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办公室主任,副教授,副研究馆员,国家职业指导师。

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篇3

论文摘要:在GIS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和探讨了“市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相应特色培养方案,试图建立开放式立体型GIS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满足社会应用需求、突出侧绘专业特色、实现GIS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一、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的必要性

1.国内高校GIS专业教育现状

GISC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即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融测绘科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遥感学、应用数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等于一身的交叉型、边缘型学科。随着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和行业需求的深化,GIS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广,层次不断深人,建立既适应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基本要求、又具有行业应用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也提到GIS教育学家的日程上。在此背景下,2003年8月,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召开了首届GIS专业教育研讨会,提出“低年级宽口径、高年级分类培养”的基本模式。GIS技术发展迅速,这就要求GIS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与时俱进并突出特色GIS应用导引(Application-driven)特点要求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实际应用服务于社会需求。近几年,随着GIS人才培养相关研究的逐渐深人,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GIS人才培养模式还停留在“平面线式”培养模式上,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层次要求。没有鲜明特色,缺乏实用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2. 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意义

GIS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困,而承担这一任务的主要是设有GIS专业的各高校。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走向市场,市场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航向标。就业率是学科专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键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的高质量人才。在招生规模扩大、就业形势严峻、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研究和探讨社会需求导向的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GIS专业学生就业率、促进GIS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市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1. GIS专业人才需求特点和分类

选取典型的GIS人才需求部门进行调研,分析所需求的GIS专业人才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市场需求的GIS专业人才进行概括和分类,形成具有时代特色面向应用需求的GIS人才类型,主要有五种:操作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各种类型人才的特点见表1。

2.面向市场的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

从以上市场需求分析可以看出,GIS专业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趋势,不同的社会需求对GIS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要求也不相同。需求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培养目标的多层次性,根据应用所要求的GIS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特征,把GIS专业人才培养知识目标分为六个层次,其层次体系如图1所示。

根据以上知识目标体系,结合山东科技大学多年的GIS专业人才培养经验,突出测绘专业背景特色,制定了市场导向的GIS专业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

①操作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基础知识层、专业知识层、应用知识层,具备软件和系统操作能力。

②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基础知识层、专业知识层、应用知识层、技术知识层,具备软件开发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基础知识层、专业知识层、应用知识层、应用知识扩展层、部分技术知识层,具备空间分析能力、专业建模能力和辅助决策能力。

④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基础知识层、专业知识层、应用知识层、部分技术知识层、支撑知识扩展层、前沿知识扩展层,具备理论研究、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能力,具备创新能力。

⑤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基础知识层、专业知识层、应用知识层、部分应用知识扩展层、部分技术知识层、部分支撑知识扩展层、前沿知识扩展层,具备GIS项目综合管理能力、重大问题的辅助决策能力、前沿技术的应用研究能力,知识和素质的自我更新能力。

能力、前沿技术的应用研究能力,知识和素质的自我更新能力。

三、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纵向划分为五个层次:操作型、技术型、应用型、科研型和复合型,横向根据应用需求划分为不同的专题模块或方向,结合学校的教学团队建设,为每个专题模块或方向配备适宜的导师。该培养体系用一个金字塔来表示(见图2),每一塔层表示不同的培养层次,每一培养层次又分为不同的专题模块和方向,层次越高,知识储备量越大,人才数量越少。

根据社会需求,结合山东科技大学GIS专业背景、学科优势及现有资源状况,纵向专题模块或方向划分如下:

操作型,分为基础数据的采集处理、平台软件操作、服务窗口操作专题模块。

技术型,分成ArcGIS二次开发、SuperMAP二次开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专题方向。

应用型,分为智能交通、数字城市、数字矿山、海洋GIS专题方向。

科研型,分为数据质量、数据挖掘、智能导航、LBS专题方向。

复合型,设置3S集成专题方向,并依托学院“3S中心”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体系的开放性。纵向培养层次结合学校教学改革,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GIS专业发展趋势每四年调整一次;横向分解专题模块或方向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样培养模式可以随时进行局部调整、改进,并和研究生培养方案相结合、相承继,形成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

四、相匹配的特色培养方案

要把面向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付诸于具体的人才培养实践,必须有与之配套的实施方案。

(1)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管理制。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把学生分成不同专题小组,为每个专题小组配备专业导师,形成以专题模块或方向为核心,以技术实践、社会应用、科学研究等为形式的本科生专业导师管理制,实现专业人才的分流培养,以拓宽学生就业途径。

(2)借助就业实习基地培养。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在全国十几个企业建立就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到基地进行实习和实践,使学生了解工作环境、熟悉社会需求,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沟通,使学校及时了解市场需求,调整培养模式,适应社会需求。

(3)合作、联合培养。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先后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地理所、海南测绘局、香港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成立联合实验室、聘请其人员做兼职教授等方式联合培养学生,这为创造浓厚的专业学术氛围、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供了重要条件。

(4)指导学生参加GIS大赛.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指导学生参加了多届ArcGIS和SuperMap大赛,并取得多项奖项。在参赛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软件的操作能力和开发能力,参赛方式对于动手能力的培养相比课堂教学和上机实验,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5)吸纳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配合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吸纳学生参与到专业导师的项目中;派学生到联合培养单位参与科研项目,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6)建立GIS教学资源网站。学院自主开发GIS教学资源网站,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提供系统的网络教程,实现动态交互式教学和自主式学习。另一方面,把学生数字化或数字测图实习所获得的数据在网站共享,作为学生进行试验和验证的数据来源;收集GIS教育资料,分类整理后在网站上向学生开放,实现GIS资源的共享。

(7)创建“面向应用的GIS人才特色培养模式”实验区。创建“面向应用的GIS人才特色培养模式”实验区,进行GIS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在此基础上优化、调整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形成面向应用的GIS专业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模式。

五、结论

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篇4

>> 构建多层次财务人才体系 构建多区域\多层次\多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构建多层次廉洁文化体系的探讨与实践 分阶段多层次开设大学《数学文化》课程的改革意义 浅谈涉外旅游人才文化素质培养 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多层次建设 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 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 文化引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浅谈多层次综合练习法 高校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析 构建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 构建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 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多层次选课“立交桥” 国际贸易专业多层次模拟实训平台的构建 探索构建创新型多层次的生物制药专业实验课 中职园林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提升对策 应用型多层次的专业课程系列教材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王燕,吴明清,于颖. 文化引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27-32.

[3] 魏文芳,等.高职教育课程体系“211”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5):04-06.

[4] 中国传统文化[EB/OL]..

[7] 海峡两岸三校《太和之音・道乐茶艺》展演交流受青睐[EB/OL]..

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篇5

关键词:现代;财会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专业性财会人才,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准确统计,提高财会核算的能力和水平。在经济时代中,各大高校在财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财会人才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在实际的财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财会人才的培养质量没有充分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会人才的就业压力。不仅因为各类财会人才之间的竞争压力变大,也更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的财会核算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财会工作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会核算的效率,也对财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的影响下,高校要想培养出更多专业性的财会人才,就需要对现行的财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相应的更新,推动高校财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1现代财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框架构建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引导各行各业发展的一种指导思想。在现代财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依旧要按照相应的可持续性发展观念,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到财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培养出更多具备高素养、高技能的专业性财会人才,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建设提供支持。因此,在高校财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财会人才的公平公正意识,让财会人才在实际的岗位上,可以公平地维护社会公众的集体利益,提高财会核算的效率和水平。同时,在社会企业层面上,培养出的财会人才要能快速地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要能满足企业的财会管理方面的需求,可以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在学生层面上,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财会核算能力,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提高财会人才的就业率。

2现代财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

2.1社会层次的指标

在培养财会人才的过程中,要对各项质量评价指标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对于社会层面的指标选择,高校在财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从全社会的角度进行考虑,要对高校培养的财会人才进行综合性评价,做一个整体性的概况把握。在社会层次上的人才指标选择,一般是从整体出发,要注重财会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样才能提高财会人才的知名度,增加高校的荣誉感。因此,社会层次的人才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有高校的知名度或者排名,还有高校的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的定位,毕业生被社会认可的程度等方面。财会管理人员在实践工作中,必须对此有充分、全面的了解,从社会层面进行考虑,提高财会管理的水平。

2.2企业层次的指标

在培养财会人才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是需要财会人才最多的群体,也是财会人才毕业之后,应该去从事的岗位。在企业层次上,对财会人才的质量评价指标,通常是从财会人才的专业程度、岗位适应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考虑的。因此,在实际的高校培养财会人才的过程中,企业通常会从学生的专业方向、社会实践、学历层次、计算机水平、英语等级、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而且这些指标一般很难用量化方式计算出来,只能采用观察或者测试等手段来进行判断。

2.3高校层次的指标

在培养财会人才的过程中,高校应该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在培养人才质量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高校在实际的财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考虑,要培养出更多专业性的财会人才,推动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从高校层面上来看,主要考虑到的评价指标有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财会专业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适用范围,还要考虑到教师的教课效果,教师的教学效率,还要考虑到学校的教学资源等等方面,这是一些常见的评价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2.4学生层次的指标

在培养财会人才的过程中,学生是主要的培养主体,学生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对财会知识的学习程度、积极性、配合程度等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财会人才培养的效率。在学生层次上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行和职业修养,学生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英语等级,还有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等等,这些评价指标也是很难通过具体量化的形式进行解决的,需要借助观察、考虑等评价的基本形式,来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3现代财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设定

在培养财会人才的过程中,要对财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基本指标有所了解,还要考虑到各项基本指标的权重比例。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策略,应该是影响财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企业层次对财会人才的需求,需要对财会人才的专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同时,还不能忽视社会层面和学生层面的评价指标,因此,在实际的现代财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准确地把握各项指标之间的比重,合理处理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建立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质量评价机制,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高校财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其中,在财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要根据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要对各个层面的指标权重有一个明确的把控,根据相关的指标的平均权重,进行合理分配,社会层次的指标比重应该在10%左右,企业层次的指标比重应该在15%左右,而高校层次的指标比重应该在40%左右,学生层次的指标比重一般控制在35%左右,这样才能合理地控制好各项基本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真正发挥出现代财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作用,促使财会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整体有所提升,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做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出高质量的财会人才,是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培养现代财会人才的过程中,要建立起相应的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体系,进一步提升高校财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推动高校财会人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建立现代财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过程中,要熟练地掌握各种质量评价指标,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不断对现行的财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建立起符合现代财会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质量评价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陈旭义 单位:一汽丰田(长春)发动机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霞,伍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企业导报,2013(13):156-157.

[2]蒋蓉.高职财会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探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3(11):14-17.

[3]谢沂芹.运用因子分析建立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多元评价研究之二

[4]牛志宏.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3-16.

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篇6

当前,浙江省农业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使农村发展的基层设施,整体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变。但随着农业商品化、规模化、机械化的逐步形成,农村合作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新关口。这个关口需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力量———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发展层次、规范组织行为,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匮乏是制约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改变农村合作经济现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关键问题是要有合格的农村合作经济人才。以合适的模式加快农村合作经济人才的培养步伐、全面提高农村合作经济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有利于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环境,是当前浙江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鉴于此,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从2007年开始进行了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系统研究与实践,在理念创新的基础上,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构建了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体系,招收并培养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人才,为浙江省发展农村经济服务探索出一条可行并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项目主要内容

1.组织实施了全面的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人才现状与需求调整为了清楚地了解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人才资源现状和未来需求,在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的指导支持下,学院经过认真的研究与筹划,在2007—2009年分期分批调研的基础上,于2010年组织了由近200名师生参加的调研,对省内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等11个地市、80个县(区)、乡镇的基层社和农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现状和未来需求进行了实地调研。为保证调研的水平和质量,学院制定了完善的调研方案、调查问卷和调研宣传提纲。

全体调研人员深入到近300个乡镇、1026个农村专业合作社,直接接触农村专业合作社人员1500余人次,召开县(区)、乡镇基层社主管人员及农村专业合作社主任座谈会20个,访谈100余人,收回有效调查问卷854份。本次调研活动是学院在上世纪90年代末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起以来的一次最大范围、最全项目、最多数据、直到基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村合作经济人员现状和需求的调查。通过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形成了系统的调研报告。基于此,学院进一步完善了面向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体系和方案,明确了学院设立面向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坚定了履行为浙江省培养农村合作经济人才责任的决心。

2.构建了“两类定向、双元多层”的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体系针对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的现状和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学院逐步建立了“两类定向、双元多层”的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体系。“两类定向”即三年制定向培养和“2.5+0.5”定向培养;“双元多层”是面向在岗在职人员的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农产品加工与检测、连锁经营管理等多方向、多层次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

在省、市、县三级政府的支持下,学院推出了“大学生社倌”计划和“双元多层”教育。“大学生社倌”计划采用两类定向方案。一类是三年制农村合作经济管理方向,即面向中职农艺类毕业生实行单招单考,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高职,涉农企业骨干及农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趋向。另一类是“2.5+0.5”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定向培养,即每年在全院三年级学生中报名,挑选100名学生参加,0.5学年的农村合作经济管理方向专门培养,农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趋向。“双元多层”教育。一类是学历教育,招收供销合作社系统内在岗在职,并已获得中级技能证书人员,三年制连锁经营管理、农村合作经济专科。另一类是非学历教育,根据供销合作社系统内农业龙头企业、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需要,开展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加工与检测等多方向教育培训以及供销合作社系统特有工种的培训,取得专项证书或特有工种的中、高级技能证书。

3.以新的理念和思路创建实施了人才培养模式在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只有建立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律的恰当培养模式,才能保证所培养的人才为社会所用。要为浙江省农村培养合格的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人才,第一必须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符合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也符合他们今后接受毕业后教育和经济管理继续教育的需求;第二创造贴近农村合作经济实际的人才培养氛围。学院针对“两类定向、双元多层”的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体系,分别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明确了各层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两类定向”即面向涉农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通过培养合作社理念和现代经营意识,进行基本素质、管理素质和实际技能培养。“双元多层”是根据在岗在职人员的岗位诉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三年学历教育或短期培训教育,更新理念,进行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强化专项技能培训,以适应各自岗位工作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4.卓有成效地推进了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从教育培养的角度出发,做到所培养的农村合作经济人才能够“下得去、留得住、作用好”,要求在保证教育教学水平质量基础上,必须做到人才培养紧密贴近农村实际情况。为保证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学院2008年在浙江省社的支持下建立了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载体——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基地。基地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地市一级基地。学院与全省11个地市供销合作社、浙江省社的5家直属企业集团签订校社合作、校企合作协议,这些基地的建设要求主要在于教育教学条件的优化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二是建设以农村合作经济管理教育教学为切入点的县(区)基地。学院分别选择可以在本省发挥较好辐射作用的萧山、平湖、绍兴、安吉等17个县(区)供销合作社作为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基地,并与其签订共同培养新农村人才培养的合作协议。学院和基层社按照农村合作经济人才教育标准要求对基地进行建设,基地建设纳入县(区)社整体规划发展中,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基地得到持久的建设并很好地发挥作用。

通过建设和教学实践,学院基本达到了以教学切入、全面提升基地整体水平,发挥区域辐射的作用。几年来,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农村合作经济、为农技术服务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目前,基地已发展到全省的21个县市,还拓展建立了10个农村合作经济研究基地。学院通过这些合作机制跟踪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开发涉农教材、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组织技术服务和指导等,不断丰富基地内涵,拓展基地功能,紧密了与系统和“三农”的关系,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5.“农民点菜、学院送餐”的社会服务为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说县(区)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是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体系的载体,那么为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建设就是这个体系的核心。学院颇有创意地推出了“农民点菜、学院送餐”的社会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了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学院在每年年初以年会形式通过省、市供销合作社向县(区)、乡镇供销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菜单”(培训及技术服务内容),让农民“点菜”,然后根据这些“菜单”,制定计划,实施“送餐”。每年利用寒暑假,组织师生开展“春季调研”、“暑期社会服务”活动,组织了“农产品流通服务”、“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检测”、“农村网络信息化技术”等专业教师团队,以支持指导供销合作社系统内各县(区)、乡镇基层供销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为主要任务。这些教学团队深入基层、深入田头、深入农户“送餐”服务,实地进行操作示范、指导答疑。一方面教师服务于农民,同时教师也在“送餐”服务中将基层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需求带回学院,不断丰富充实和修正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实现了教育切入、教学相长、以教促学、全面提高。这一有创意的举措作用明显,受到县(区)、乡镇基层社和人才培养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广泛欢迎。

项目创新点

以市、县(区)供销合作社与学院签署协议的形式建设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此举可把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贴近基层、贴近农村。同时全面提高县(区)、乡镇基层供销合作社建设整体水平,并成为当地农村合作经济技术服务与人才培养的辐射基地。以“农民点菜、学院送餐”的社会服务形式支持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中的教师队伍建设。此法一举多得,既弘扬了教师的奉献精神,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同时又提升基地、基层社整体水平和影响;建设了教师队伍。

根据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人才需求的实际,建立了面向县(区)、乡镇基层供销合作社和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两类定向,双元多层”招生就业模式,并得到了财政支持政策,保证了生源质量和就业空间。根据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岗位工作的实际要求,建立了适合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需要的“大学生社倌”计划,“双元多层”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了不同的课程体系、内容结构和个性化培养,同时为毕业后继续教育奠定了基础。

项目应用推广意义

本项目最明确的效果是培养合格的农村合作经济人才,自2009年起至2011年,“两类定向、双元多层”总计招生学历教育300人、非学历教育1万余人,现已有110名毕业生服务在县区涉农企业以及农村专业合作社。

项目涉及到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的各个改革建设项目点,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绩,并且在每个建设项目中都还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有较大的延展性。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同样可以为农村合作经济人才的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发挥作用,具有可持续性。该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助于稳定浙江农村合作经济人才队伍,强化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者的岗位作用。

本成果得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关注和认可。学院提出的“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直接从事农村合作经济工作”、“从农民专业合作社需求的实际出发,坚持自愿选择、政府扶持,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的机制”、“‘社倌’应享受‘村官’待遇”等政策建议被省政府采纳(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大学生社倌”计划列入省财政创新创业支持项目。学院提出的“建立供销合作社系统新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等政策建议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采纳,列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职业教育和发展行动计划》。

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篇7

关键词:旅游院校,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现状研究

 

一、旅游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概况

我国的旅游工商管理类教育是一种典型的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在标准化课程体系学习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旅游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在现行的国家教育体制和等级标准中,基本分为五大层次,涉及四种不同教育层次的院校和级别。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作者从旅游行业所需的专门人才素养、企业对人才技能方面入手,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和学科研究,将国内现有的旅游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旅游商务活动一般操作、作业人员;第二个层次是旅游商务活动一般技术人员;第三个层次是旅游企业、商务活动高级技术人员;第四个层次是旅游企业、商务经营和管理专门人才;第五个层次是旅游商务、旅游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专门人才。

各类院校根据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级别定位,第一个层次的人才,多为岗位训练和培训;第二个层次人才,主要为企业岗位培训和中等学校培养;第三个层次人才,多为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第四个层次人才,主要来自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五个层次人才,培养一般由研究型大学承担。

上述的人才构成体系和培养分类,构成了目前我国旅游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金字塔模型。通过金字塔模型我们发现,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的第二、三、四层次之间应用广泛,尤其在第三层次高职高专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尤为广泛和重要,这一层次的旅游院校及其工商管理专业结合自己的历史积淀、行业背景、办学条件和办学层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服务社会、企业急需人才,同时往下承接第二层次的人才培养梯队,网上为更高级的第四个层次的经营和管理专门人才即旅游工商管理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所以旅游高等职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十分重要。

图1 旅游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实践教学培养结构图

二、高等职业院校旅游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是指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的专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旅游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基础建设的重点。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职业教育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在职业素质方面,而且在智能结构、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应满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业务规格本身就体现了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

(二)技术应用性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高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技能教育(除某些技艺型人才),也不是基于学科的高等教育,必须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的重在实践的教学体系,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持续贯穿与阶段深化特征

实践教学体系从内容到目标,体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体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应用的逐步深化。

(四)现代化特征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必须适应上述变化和新的要求,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岗位技能的培养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这是现代化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外延及内涵扩展所提出的现实要求。

(五)地域性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而形成,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的教育类型,是职业教育上延的结果。实践教学体系要体现地方产业结构特征及其技术水平,同时还要适当超前。

(六)社会实践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直接贴近社会需求,反映企业生产和管理实际,工科专业的模拟项目实训和文科专业的模拟案例实训,都应来自企业的真实运作。

(七)校企共建特征

校、企共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则是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

三、旅游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的地位仍然不够突出

目前,旅游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依然过分注重理论课程,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绝大比重,实践教学时数所占比重明显偏小。尤其是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占该门课程总学时的比例普遍偏低,而专业主干课往往是实务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理解与熟悉。另外,在教学科研管理上也通常倾向于课堂理论教学,重视对理论教学及科研成果的奖励,而轻视对于实践教学的奖励。

(二)实践教学的设施仍显不足

实训设备的老化,加上实践教学经费投入的不足,使很多院校的硬件设施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因此,很多院校的实践教学只好采取合并、裁减、“以演代练”甚至“以讲代练”。

(三)实践教学的师资依然短缺

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但是大多数旅游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由于没有真正走出过校门,对生产现场缺乏真正的认识,对社会缺乏应有的、全面的、客观的了解,这就造成了教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同时,从行业引进的兼职教师数量过少,一些实训课程甚至无法找到合适的教师进行指导。

(四)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各院校都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却还不完备,没有建立专门针对实践教学的全面、规范的质量评价体系。科技论文。

(五)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明显滞后

缺乏专业知识在生产一线的应用实例,尤其缺乏案例教学的内容。由于教材建设的滞后,不能及时将行业、企业的新规范、新方法、新标准编入专业教材中,学生毕业后很难具备直接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作能力和管理工作能力。科技论文。

(六)实践教学的管理存在困难

由于专业的特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践实习活动往往是分散的,大量个人分散的实践活动管理很难到位。在学生实习期间,学校安排的指导教师往往只能以电话和E-MAIL的方式联系学生,很少能够走访学生。另外,一些院校存在毕业实习与学生找工作冲突的问题,相当多的学生因忙于找工作而无法认真实习。从实习单位方面来看,很多单位对于实习学生的管理和带教流于形式。有的实习单位将学生当廉价劳动力使用,不安排固定带教或没有带教计划。

(七)实践教学的企业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运作过程中,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另一方面,在我国,对企业如何参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没有法律规定,大多数院校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靠关系建立和维持的,难以稳定。科技论文。此外,由于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害怕泄露商业秘密,很多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训、实习,或者不让学生接触其核心部门和有关的管理事务,使学生即使在实习岗位上也接触不到本岗位的实质工作。

总结

我国旅游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体制的大环境,探讨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发挥出特色优势和专业优势,采取有计划开展行业重点人才需求的滚动调查;和企业合作进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和企业合作编写高职高专教材和聘任兼职教师,落实实训、实习项目和基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新路线。

【参考文献】

[1].董鸿安关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学改革[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

[2].王文君中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比较研究[J].桂林旅专学报,2000,(1).

[3].周竞学等“实践教学一条线”改革模式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3,(5).

[4].赵燕新形势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化工高等教育,2003,(4).

[5]杨昕,孙振球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进 [J].新华文摘,2004,(21).

[6]孙玫璐建构学习化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J].全球教育展,

[7]赵志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习新理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篇8

关键词: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刘昭明(1966-),男,广东广州人,广西工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授。(广西 柳州 545006)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102-02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和核心,培养创新人才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十二五”期间大学教学改革的重心所在。因此,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地深化和总结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实践成果,对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广西工学院在几十年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依托这一特色,广西工学院在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地利用了柳州市政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的优势,紧密结合广西尤其是柳州市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了在教学内容上由低到高、由基础到综合,层层推进,螺旋式上升,逐步深化,在教学形式上校内校外紧密结合,校企深度合作,学校、企业和城市多赢的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其成为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力的突破口。

一、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

在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其中。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学生每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都会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学习相对应,即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各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联系到一起,就形成了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内涵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建设、教学内容体系建设、教学条件体系建设和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等四个方面的要素。这四个要素构成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其中目标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先导,内容体系建设是中心,条件体系建设是基础,管理体系建设是保障。

多年来,广西工学院始终坚持“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柳州市骨干企业为依托,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以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为目标,围绕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内涵四要素,积极设计、构建符合地方性工科院校办学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结合地方院校实际,确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

地方性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不同于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也不同于职业技术高等院校的创新技能人才培养。地方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是主要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但同时地方性本科院校也要为研究型大学输送科研创新能力强的学生,满足这部分拔尖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要。因此,在确定地方性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时,应考虑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即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具体技术工作的要求,形成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中的工程能力培养目标,也要考虑学生进行产品研发和科学研究训练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形成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中的科研能力培养目标。也就是说,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包含工程能力培养目标和科研能力培养目标两个方面。具体而言,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这两个目标中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者强化工程能力培养目标,或者强化科研能力培养目标,使得二者实现有机结合,满足不同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广西工学院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创建了不同要求的实践教学目标。对普通本科学生,强调实践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强调对其科研开发能力的培养。这部分学生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是在实现工程能力培养目标的同时,也要能实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而对应用本科学生,实践教学体系则应要强化学生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即强调工程能力培养目标,弱化科研能力培养目标。从而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三、开拓创新,科学设计创新人才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是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目标体系实现的载体,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所在。

1.创新人才实践教学层次体系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划定的课程和训练内容,创新人才实践教学内容的层次体系可以分为基础实践层、专业实践层和综合实践层三个层次。其内容和相互关系见图1。

其中,基础实践教学层是基础。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是该层的教学目标。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基础实验、专业见习、金工实习和各种实训等。专业实践教学层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设计、集中的综合性实验以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训练等。综合实践教学层位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上层,是对创新人才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的层次。主要内容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论文等。

2.实施创新人才实践教学质量工程计划

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最终形成创新能力。当今各个高校都十分重视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学科竞赛和科研创新。因此,在课堂之外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实施创新人才实践教学质量工程计划,包括学科竞赛、卓越计划和大学生创新训练活动等就成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上一篇: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范文 下一篇:开放呼吸道的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