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银行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04 17:02:05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篇1

一、村镇银行发展状况

(一)机构发展状况。2008年9月2日,重庆市第一家村镇银行-大足汇丰村镇银行开业,至2010年9月末两年时间,重庆市正式开业营运的村镇银行已达6家,即:大足汇丰、开县泰业、梁平澳新、丰都汇丰、璧山工银、巴南浦发村镇银行。

(二)经营发展状况。2009年末,6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2.91亿元,贷款余额0.88亿元,全年实现利润-1149万元,6家银行全部为亏损。截止2010年9月末,6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2.9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06亿元,增长2.1%,贷款余额5.8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9亿元,增长544.4%,2010年1-9月,6家银行实现利润-339万元,比上年减亏810万元,亏损数由上年的6家降为3家。重庆市村镇银行经营状况详见下表。

(三)支持经济发展状况。重庆市村镇银行虽然成立时间不长,多数银行成立时间还不到一年,但在支持“三农经济”、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及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至2010年9月末,6家银行农户贷款余额1.4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1亿元,增长605%,占贷款总额的24.1%;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余额0.5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56亿元,增长560%,占贷款总额9.8%;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6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1亿元,增长480.4%,占贷款总额的44.5%;其他贷款余额1.2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3亿元,增长447.8%,占贷款总额的21.6%。重庆市村镇银行贷款余额及构成情况详见下表。

二、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

据对重庆市6家村镇银行的调查显示,当前,有六大因素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一)公众认知度不高。村镇银行是近几年才开始成立的新型银行,由于成立时间较短,经营规模较小,营业网点较少,金融产品较单一,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对其认知度和信任度较低。据对1000户居民和农民的问卷调查表明,86%的城乡居民和农民对村镇银行的信誉持怀疑态度,93.5%的城乡居民和农民都不愿意把钱存到村镇银行,认为村镇银行规模小,把钱存在村镇银行风险大,不安全。公众认知度不高,直接制约了村镇银行各项业务的拓展。

(二)资金来源不足。资金来源不足,严重制约了其信贷投放量。由于公众认知度不高,营业网点少,除大足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早,有一个分支机构外,其余5家村镇银行都只有1个营业网点,村镇银行在组织存款上较为困难。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是一级法人,具有经营灵活,服务快捷,手续简便的特点,而在存款组织方面,就是村镇银行的弱势,不仅机构网点少,也没有ATM机,而且存款品种单一,没有理财产品业务,导致村镇银行吸储能力较弱。至2010年9月末,6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只比上年末增加600万元,而存贷比已达196.4%,也就是说,不仅把可用的存款、资本金用完了,而且还借用了部分其他资金。资金不足,制约了贷款的有效投放和盈利能力的提升。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三)结算渠道不畅通。调查显示:目前重庆市6家村镇银行都没有直接接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都采取委托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其他商业银行办理资金汇划,无法享受到人民银行现代支付系统带来的资金汇划便捷,人为压票的情况时有发生。支付结算业务渠道不畅,不仅制约了村镇银行结算业务的发展,也制约了其他业务的发展。同时,村镇银行不能发行银行卡,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业务的发展。根据中国银联规定,加入中国银联需入股300万元,而目前村镇银行刚刚成立,经营规模小,盈利能力弱,没有资金实力来入股,因而只有暂时不发行银行卡,部分储户因不能办理银行卡而不得不中断与村镇银行的业务往来。

(四)征信系统不通。征信系统未开通,制约了村镇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据调查,重庆市6家村镇银行都没有接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一方面,村镇银行信贷数据不能纳入人行征信系统,影响了人行征信系统信贷数据的完整性,不利于其他银行机构的信贷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村镇银行不能查询人行征信系统数据库中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贷款的投放。目前,村镇银行贷款审批所需企业、个人的信用记录只能通过借款人到当地人民银行去查询,增大了人民银行基层行的工作量。据了解,村镇银行未接入人行征信系统的主要原因是成本费用较高,超过10万元,村镇银行在发展初期盈利能力较弱的情况下都不愿意在征信查询系统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

(五)盈利能力不强。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成立时间短,资本金额度不大,资金实力不强,决定了村镇银行的客户是以农民、个体工商户、规模较小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中小企业为主,这样的客户群,决定了每个客户的贷款规模较小,业务经营成本较高,贷款风险较大,盈利水平较低。2009年,6家村镇银行全部为亏损,亏损额在300万元以上的2家,100万元以上的2家,100万元以下的2家。2010年,村镇银行盈利水平虽有好转,但据测算,至年末,6家村镇银行中仍将有3家银行是亏损。较低的盈利水平将制约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六)员工素质不高。调查显示:6家村镇银行的人员主要是从其他商业银行选调和对外招聘来的,其学历水平相对较高,但业务水平相对较低。至2010年9月末,6家村镇银行共有员工146人,从学历上看:本科106人,占72.6%,专科38人,占26%,中专及高中2人,占1.4%;从专业技术职务上看: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只有28人,占19.2%,没有专业技术职务的117人,占80.2%。据调查,员工中熟悉信贷、会计、农村金融业务及金融新业务的人员较少,各项差错时有发生。员工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现代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必将制约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

三、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一是适当降低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增加村镇银行的可用资金量。目前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是参照农村信用社的缴存比率,相对较高,建议将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在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率的基础上降低2-3个百分点。二是向村镇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增加其资金来源,增强其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实力。一方面建议降低支农再贷款的准入门槛,将村镇银行发放农业贷款额占贷款总额的比例由70%降低到50%,使更多村镇银行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村镇银行能够获得支农再贷款支持。支农再贷款最高限额仍然控制在不超过其资本金总额以内。另一方面适当降低支农再贷款的利率标准,可在现有支农再贷款利率标准的基础上下浮10-20%。三是适当降低村镇银行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和征信系统的费用,使其能够享受到人民银行提供的方便、快捷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现对村镇银行发展的扶持政策。四是适当降低村镇银行加入银联的入会费。对村镇银行实行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政策,建议将村镇银行的入会费降低到20-50万元,以便于村镇银行能够发行银行卡,推动其银行卡业务的发展。五是适当放宽村镇银行存贷款比例的限制,促其业务快速发展。建议在村镇银行发展初期,不实行存贷款比例限制,当村镇银行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再实行存贷款比例限制。

(二)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一是政府财政资金扶持。建议地方政府根据村镇银行发放“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额的一定比例将部分财政资金存入村镇银行,以增强村镇银行支持“三农”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实力。二是政府实行财政补贴。建议地方政府对村镇银行发放的“三农”贷款给予贴息,贴息率为2-3%,以降低村镇银行发放“三农”贷款的成本支出。由于“三农”贷款户数多、额度小、距离远、费用高,其他金融机构包括有些农村信用社或农村商业银行都不愿意发放,所以对村镇银行发放“三农”贷款给予贴息,适当增加其收益,增强其发放“三农”贷款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三是建立“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损失补偿机制。建议地方政府建立“三农”贷款、中小贷款损失补偿基金。每年按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拨付贷款损失补偿基金,用于对村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发放的“三农”贷款、农业产业化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因自然灾害、政策性因素等造成的贷款损失进行补偿,以减小村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损失风险,增强其放贷的积极性。

(三)强化宣传推介。针对村镇银行普遍公认度不高的状况,村镇银行要利用各种媒体、各种平台向社会公众宣传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开展的相关业务等,并用支持“三农”、农业产业化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典型事例开展宣传,正面引导社会公众充分了解和认知村镇银行,通过良好的服务使社会公众积极支持村镇银行发展。

(四)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产品,是村镇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村镇银行要充分利用自身作为一级法人,具有经营灵活,服务快捷,手续简便等特点,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增强自身的比较优势,力求做到其他银行机构不能办的业务,我能办,其他银行机构不愿办的业务,我愿办,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和领域。

(五)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一是提升员工素质,增强服务技能。一方面通过加大对现有员工的业务培训力度,提升员工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引进部分业务能力强、懂经营、善管理、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通过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村镇银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提升服务质量,做到办理业务态度热情周到,时间快捷方便,手续简洁准确。三是根据业务发展适当增加营业网点,增加ATM机,方便客户办理业务,真正体现村镇银行惠农、支农的责任感。目前,大多数村镇银行都设在(区)县主城,离农村较远,只有附近的客户才能享受到村镇银行的服务,不利于村镇银行业务特别是农村金融业务的拓展,不利于村镇银行的发展壮大。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引言

现在从事商业的越来越多,就会面临缺乏创业资金、运作中资金紧张等问题,这就需要借助商业银行的公信贷来解决眼前面临的一些问题了,因此商业银行的公信贷就极为重要了,同时银行信贷还可以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但不论企业规模大小,既然选择了商业银行信贷就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而不要选择逃避。针对目前信贷状况,由于企业为了躲避债务,导致商业银行受损,也由此造成了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选择信誉度较高的大型企业,且地区分配不合理的严重缺陷。相关机关应针对这些问题及时对企业和银行内部做出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正确指导银行信贷投放,从而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一、现状分析

(一)贷款分布不均严重

1.现阶段明显存在着中心城市贷款比例逐步上升,而县、郊区即贫困偏远地区的贷款比例在逐步降低,且出现了上升幅度大、下降幅度也大的贷款比例严重不均的问题。虽然中心城市贷款的比例上升的同时也使国家的GDP增长了,但造成了贫困地区更难贷款的局面,而这种现象在商业银行中表现得尤为显著。而贷款分布不均不仅表现在地区上,在企业上还存在着显著的差别,据调查的资料显示,大中型企业可以贷款,并且占银行贷款的比重极大,而很多企业由于规模不太大等原因造成了即使有贷款的意向也未能贷上款的结果。不同行业的在新增贷款中所占比重也不同,如贷款比重排在前四位的行业分别是粮食收储企业、工业制造业、电力和教育,所占的比重将近百分之九十,而其他几十个行业在新增贷款中所占的比重也仅仅只有百分之十左右,金融、保险、行政事业的贷款比重远远不及这些高垄断行业。同时从分配制角度来看,国家又大幅度的投降国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由于国有企业有国家做担保,新放贷款又极大程度的投向国有企业。同时在调查中又得知,目前依然遵循“所有制形式、行业属性和企业规模”的原则投放贷款。

2.很多银行在信贷前都要对贷款企业进行信誉分析,以免造成企业发生意外情况无法偿还信贷导致银行受损的情况。目前商业银行都存在着不良信贷所占比重很高的现象,为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避免银行的不必要的损失,都争抢优秀的、信誉度高的企业,由此造成了贷款只集中在某一些企业上的现象。同时还存在着金融体系不完整,造成信贷出现断层的现象,由此导致了农村、县等不发达的贫困地区企业处于低靡状态。而在商业银行内部也存在着资金迅速增加,加速信贷的集中投放,大中型企业、垄断行业、中心城市快速发展,极大程度的拉大了企业、行业、地区间的差异,也限制了信贷的投放,由此也造成了中小型企业为了逃避信贷的一些不规范行为,从而严重打击了银行信贷积极性。

(二)客观因素造成信贷不均

1.大型企业有较为科学的管理,先进的技术,收益相对稳定的特点,因此便排在了银行信贷的首位,进一步扩大了大型企业的发展;而与大型企业相对的中小型企业,由于环境、技术等原因导致不能有稳定的收益,从而极大程度的限制了银行信贷的投放,还有些中小型企业为了躲避银行债务,形成很多不规范的行为,导致银行受损,极大的打击了银行的投放积极性。还有些是地区的原因,造成经济差异大,影响了银行信贷。由于国家曾经的抓大放小政策,各银行为响应国家的要求,积极做出相应政策,从而造成了对大型企业信贷投放集中、而忽视中小型企业信贷投放的局面。部分政府对产业的作用、货币政策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贷的投放。

2.虽然信贷投放集中但也充分促进了大型企业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优化了银行资产,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了金融风险的防范,加强银行内部结构调整,促进了Y金的利用。虽然有这么多值得肯定的方面,但由于投放过度集中所造成的信贷投放断层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平衡发展。

二、策略

(一)完善银行信贷管理制度

为了避免银行信贷过度集中,应建立和完善银行信贷制度:由于信贷的过程和涉及人员多,用逐层次分配任务,充分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要建立信贷集中的预报组织,每隔一段时间要对银行信贷投放进行检查,若出现信贷投放集中现象要及时进行预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二)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加强银行信贷体系,减少信贷断层现象,采用募捐手段组成商业厅行,尽量减少中小型企业业主逃避债务的现象。强化信贷环境,坚决抵制逃避信贷债务的行为,加强中小型企业的信誉度,相应政府积极维护银行信贷,鼓励信贷收缩,减少商业银行信投风险和损失,促进信贷投放的均衡性。

(三)提高企业固有资本

减少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度,降低商业银行信贷的风险,加强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加强真实性和透明度;以对中小型企业减税、建立健全体系的方式,极大程度的提高中小型企业的财政收入,提高对银行信贷的诚信度;加强对银行信贷投放指导力度,使得商业银行能有效的将合理的资金投放到信誉度相对较高的中小型企业,进而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商业银行信贷的信心。

三、结语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分配在地区、行业、企业规模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严重差异,导致大型企业信贷投放过度集中,垄断行业发达,而中小型企业和小行业却长期处于低靡状态,经济收益得不到提高,从而降低了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信誉度,严重打击了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积极性,也不利于国家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减少银行经济损失、提高银行信贷投放积极性,不仅要对中型企业实行加大固有资本减少对银行信贷依靠的政策,还要对商业银行内部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对银行投放的指导等措施来提高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提高国家经济收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品,使GDP得到增长,让中国在国际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张阳,程凤宏.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现状分析[J].第一财经,2015(7):4-45.

[2]张阳.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现状及存在问题探析[J].财经周刊,2016(5):66-68.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地方银行;风险;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海南省农信社逐步完成全省票据兑付工作以及村镇银行在各市县陆续开业运营,地方银行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伴随改革发展的步步深入,海南省地方银行发展现状及其风险状况受到各有关方面的关注。本文以地方银行财务报告为切入点,分析农村信用社与村镇银行的资金运用特点及其财务可持续性,进而阐释地方银行面临支付能力不足、经营低效和行业风险积聚的危险。

一、海南省地方银行发展现状及特点

海南省地方银行包括农信社和村镇银行两类机构。2011年末,地方银行资产规模667.9亿元,占全省银行的10.8%,负债618.3亿元,占10.2%。全年累计实现利润3.3亿元,占同业的4.3%。

(一)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差异明显

村镇银行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同业存放款,截至2011年末,琼海村镇银行和文昌村镇银行的同业存款占总负债比例分别为59.6%和82.4%,吸收存款仅占39.9%和15.9%。与之相较,农村信用社吸收存款占总负债的75.6%,同业存款占18.0%,且主要为市县联社上存省联社的资金。受制于社会认知度低、网点单一,村镇银行很难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以吸收存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其“同业”存款也主要是发起行的存放款。

从资金运用方式看,农信社生息资产种类包括发放贷款和垫款、货币市场营运资产、存放央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占总资产比重分别为40.7%、15.7%、12.1%和24.7%。村镇银行生息资产包括发放贷款和垫款、存放央行款项和存放同业款项,其中,琼海村镇银行和文昌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约占总资产的80.3%,文昌村镇银行发放贷款中来自发起行的转贴现占全部贷款82.7%。其它村镇银行均在去年9月后开始营运,由于还处在起步阶段,吸收的存款绝大多数存放同业,其存放同业款项占生息资产比重达82.4%。与村镇银行相比,农信社得益于存款和新募股金增加,除发放贷款外,通过货币市场运营的资产大幅增长,2011年末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同比分别增长265.8%和235.1%。

(二)村镇银行收入来源单一,农村信用社多元化经营趋势明显

村镇银行是其发起行以存放同业形式将资金存入村镇银行,村镇银行再以发起行资金发放贷款,且贷款中发起行给予的转贴现占绝对比重,可见村镇银行2011年度盈利绝大部分依赖发起行的支持。

农信社营业收入包括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和投资收益三部分,占比分别为84.2%、1.3%和14.3%。其中,利息收入除了贷款利息收入,还包括贴现、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且占比逐年提高,2011年对利息收入的贡献同比增长4个和11.7个百分点。农信社投资收益来自统筹运用市县联社上存资金,加大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规模,2011年该项目同比增长158.0%。

(三)地方银行利润增速大幅超过存贷款增速

2011年村镇银行存、贷款增长96.0%和392.1%,净利润增长了1217.5%;农信社存贷款增速分别为43.1%和57.5%,净利润增长2507.0%。与此相较,已步入稳健经营阶段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贷款平均增长17%,净利润增长15%。地方银行利润增速大幅超过存贷款增速,究其原因一是地方银行贷款议价能力较高,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对象主要集中国有企业,为维系大客户,议价能力相对受限,因此,地方银行能实现以价补量,使利息收入增速快于贷款增速;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倾向于总行集中运用资金的经营模式,其系统内往来利息收入占比明显高于贷款利息收入,而地方银行信贷资产运作经营灵活,不仅局限于存贷业务,如农信社可据货币市场情况买入返售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

(四)地方银行高议价能力难以抵补低成本控制能力,总体盈利能力偏低

2011年地方银行各项贷款加权平均利率8.68%,省内其他商业银行为7.30%,可见地方银行具有较高的议价能力。但从成本控制看,一是地方银行存款结构中低成本活期存款比例较低,致使利差水平低于同业;二是每一单位收入需要支出的成本较高,村镇银行、农信社成本收入比分别为84.2%和49.7%,大幅高于同业38.1%的平均水平。成本控制能力较低严重影响地方银行的盈利能力,2011年地方银行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资产回报率分别为5.2%和0.5%,大幅低于同业8.1%和1.6%的平均水平。

二、地方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风险隐患

(一)存贷比高位运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从已稳步推开各项业务发展的文昌村镇银行和琼海村镇银行看,2011年末其存贷比分别为552.2%和225.6%,意即除存款全部用来发放贷款外,发起行存放在村镇的“同业存款”也用于放贷。尽管监管部门“允许村镇银行存贷比在开业5年内逐步达到75%的监管标准”,但存贷比过高一方面反映县域贷款需求旺盛,村镇银行就地媒介资金能力较强;另一面也反映村镇银行吸存困难,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资金来源于异地发起行,紧急情况下外部支援有限,一旦存款出现异动会出现流动性危机,进一步影响村镇银行声誉,使其吸收存款更加困难。

(二)偏离服务“三农”政策目标与行业风险集中并存。2011年末,村镇银行涉农贷款余额9320万元,占各项贷款比重仅7.7%,其中,存贷款市场份额最大的海口苏南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占比14.5%,琼海、保亭村镇银行涉农贷款100%,文昌村镇银行涉农贷款18.1%。农信社涉农贷款71.3%。与苏南、文昌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占比低成鲜明对比的是其票据贴现占比分别为68.7%和81.9%,且票据贴现对象为中小企业,行业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一方面,海口苏南、文昌村镇银行地处周边商贸发达环境,在利益驱动下逐渐偏离“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村镇银行办行宗旨;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尤其是琼海、保亭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充分体现了“小额、分散”原则,但由于目前缺乏正常获取、检索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正常渠道,难以掌握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真实借贷情况,因此,以农户为主体发放贷款虽然从形式上分散了个体风险,却实质上积聚了行业风险,如何在服务三农政策目标基础上实现盈利是村镇银行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1]。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中间业务发展滞后产生的市场风险。海南省地方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几个问题:一是规模小,农信社、村镇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仅占营业收入的1.3%和3.1%,而省内其他商业银行为18.0%;二是手段单一,在各项中间业务收入中,支付结算业务手续费占22.3%,业务占24.2%,其他如担保业务、证券信托保险业务、理财、咨询顾问业务的手续费收入很少,甚至为0。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是逐步走向市场化,存贷款利率逐渐放开,存贷款利差将缩小,而中间业务具有不占用信贷资金、风险低、收益高的特点,地方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不利于今后参与银行业竞争。

三、地方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监管部门:建立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改进存贷比考核指标,可以考虑限制其前3年存贷比指标不得高于200%,第4、5年逐年降至150%和100%,第6年达到75%的监管标准,以避免出现村镇银行因前期指标过高,从而影响后续合规性考核的情况[2]。

(二)地方央行:研究实施差别化的考评激励政策。一是研究出台类似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的优惠政策。目前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主要与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挂钩,地方央行可研究实施具有地域特色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管理模式,对涉农贷款投放较多的村镇银行、县域农信社实行低于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2个百分点的优惠政策,对地方银行进行正向激励。二是对起步阶段的村镇银行在再贷款额度、利率,再贴现利率等方面给予特别扶持。

(三)地方政府:推动完善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鼓励相关职能部门抓紧收集和整理农户及农村经济组织的基本信息、信用交易信息以及非银行信用信息等,全方位体现农户及农村经济组织的信用历史记录和偿债能力,在此基础上尽快实现信用信息的查询利用。

(四)地方银行:多举措完善中间业务考评激励机制。一是把中间业务发展纳入经营目标责任制,确定中间业务量、收入及发展速度等年度量化指标,形成明细的考评激励机制。二是结合地区发展实际逐步推进中间业务。积极向各级地方政府争取在代收水电费、移动电话费、下拨各种涉农资金、划税款等方面给予地方银行合理的权,并逐步开展保险、国债类、咨询顾问类中间业务,实现从传统结算业务向高附加值中间业务转变。

参考文献:

[1]广西银监局课题组.发起人助推欠发达地区村银行发展的有益尝试[J].中国农村金融,2011(5).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现状 制约因素 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经济和金融挑战愈趋严峻,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混业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潮流。国有商业银行若想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要经营渠道的模式调整到以中间业务为重点的发展方向上来。目前,中间业务在银行业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花旗银行80%的利润来自中间业务,恒生银行为40.26%,法国兴业银行达到43.62%,由此可见,中间业务是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超过20%。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增长幅度大。为了使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保持健康、持续、稳步发展,人民银行颁发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办法》,最近又制定了《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办法〉的通知》,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分析

1.观念不新。银行管理者对中间业务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经营观念上只重视存贷款等传统业务的营销和拓展。

中间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三大主业之一,银行管理者往往把主要创利点放在资产负债业务上,把中间业务作为附加业务,置于次要地位。近年来虽然中间业务有所加强,但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方面的不完善,与国外银行比仍然差距巨大。造成管理者不重视中间业务发展的原因大体有:

(1)存贷收益过大,缺少发展中间业务的内在动力和压力。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在存贷款利率上各银行缺少真正的竞争,虽然人民银行近年来不断调整利率,但存贷利差并未明显缩小。2007年7月21日央行宣布加息后,目前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33%,一年期贷款利率6.84%,利差达3.51%,存贷款业务仍然对商业银行的利润贡献起决定性作用。而根据国际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初期,存款利率将会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同样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管制,也会使商业银行竞相放贷,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由此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空间进一步收窄,冲击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商业银行必须以非利息收入弥补利差缩小带来的损失。

(2)目前我国的融资体制使商业银行暂无近忧。由于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滞后,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目前企业融资中的80%来自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比重较小。这种情况使得企业融资主要依靠商业银行,银行的贷款客户源源不断,贷款业务利润成为银行的主要盈利途径。随着我国资本货币市场的迅猛发展,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间接融资比重缩小,银行贷款业务势必受到冲击,转向中间业务经营,这是商业银行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

2.由于分业经营的限制,银行经营中间业务的开展受到法规条例的限制。

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中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分业经营模式,虽然有利于金融监管,能保证金融业的整体稳定,但同时也限制了商业银行业务开拓的空间,尤其限制了中间业务在股票发行与买卖、基金管理、资产管理、保险销售、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等业务领域的发展。

3.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商业银行经营中间业务无法可依。

立法上的空白使银行开展中间业务面临较多的法律风险。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商业银行才开始逐渐开拓中间业务,而且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银行中间业务。2001年才公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相对于中间业务的发展而言,仍有不少空白,而且有关中间业务立法内容侧重监管,忽视了银行与客户关系的调整,缺乏对中间业务当事人权利义务的规范,使得中间业务法律关系缺乏稳定性、可预期性和确定性。法律上的空白,造成了较多法律风险。相关监管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时增加了自由裁量权,使监管部门对违规行为的认定及其处罚均有一定的随意性。各商业银行则无法可依,商业银行和客户的许多行为在法律效力上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尤其在中间业务收费上更是混乱。

4.专业人才匮乏、技术手段落后。

中间业务是银行的高技术产业,集人才、技术、机构、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作为知识密集型业务,中间业务涉及到有关银行、保险、税务、证券投资、国际金融、企业财务、法律、宏观经济政策、信息技术等多个知识领域,从事中间业务开发与经营的人员,在具备这些知识的同时,要求有敏锐的分析和决策能力以及较强的公关能力和较广的社会关系。而目前商业银行正缺乏这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一些知识含量高的中间业务如财务顾问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顾问业务、企业信用咨询业务难以得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以电子技术、信息通讯为中心内容的金融信息化已成为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技术依托。近年来,尽管商业银行对信息管理系统与配套设备投入大量资金,但总体来看,仍处于电子信息化的初级阶段。系统覆盖面有限,比如POS、ATM机在基层网点数量不足,还时常由于故障中断使用,客户服务系统滞后,网上银行、企业银行、家庭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的开展受较大限制。

(三)改善发展中间业务的条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股改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明显改善。截止到2007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由2003年17. 2%降到6.63%,商业银行资本达标的数量由2003年的8家上升到2006年末的100家。银行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状况的改善,为商业进行深层次改革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也为我国商业银行向国际水平看齐奠定了基础,为商业银行借鉴国际经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条件。

1.转变观念,将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依靠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获利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促使商业银行不得不转变观念,把培植开发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未来获利重点。因此必须从中间业务的产品开发和创新上下功夫,各商业银行必须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为原则,加大对金融产品的研发力度,开发创新出适合不同类型企业、居民要求的中间业务新品种。商业银行在选择中间业务目标市场时应该采取差异化策略, 要充分注重客户需求的差异性, 并按不同的消费群进行市场细分,提供客户真正需要的金融产品。同时,加大中间业务品种的创新,坚持以满足基本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以增加新品种为切入点,不断推出中间业务的新品种; 吸收和引进国外商业银行已经开办的具有推广价值和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加以改造,为我所用。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篇5

第一阶段,1975年?C 1980年,分阶段放宽放款利率管制,存款利率仍由政府决定

1975年7月4日,台湾地区修订“银行法”规定:各种存款之最高利率,由“中央银行”定之,各种放款利率由银行公会议定其幅度,并报请“中央银行”核定施行.1975年7月28日起银行放款利率新增上下限的弹性范围,即对于无担保放款、担保放款、贴现利率的上下限差距分别为0.25个百分点。另外放款利率可以在规定的上下弹性范围内自由浮动,该幅度在1979年由原来的0.25%放宽为0.5%,除银行放款利率、三个月短期放宽利率外,一年以上中长期放款利率,也列入弹性放宽利率范围。

第二阶段。1980年 ?C 1989年存款利率开始松绑,放款利率放宽幅度扩大

1980年11月7日,台湾“央行”颁布了《银行利率调整要点》,推出数条进一步放宽银行利率及票券相关利率的重要措施:例如,银行最高存款利率由“央行”定之,银行公会可视金融市场状况之变动,向“央行”建议调整,放款利率由银行公会议定其幅度,报“央行”核定,其幅度应酌予扩大;第二、银行同业拆借,由公会自行议定利率,短期对银行外拆放,参照同业日拆,由承办银行自定义;

1985年3月台湾各银行开始建立“基本放款制度”,各银行在央行核定的利率上下限间,以加码方式订定差别放款利率。1985年8月宣布废止《利率管理条例》,基本放款利率由原来的“中央银行”核定的上、下限改为对信用最佳的客户进行短期放款时所收利率,各家银行可以自行制定。

1986年存款利率自由化开始推动。“中央银行”规定各银行应在最高存款利率范围内,自行订定并牌告各种期别存款利率。1987年,“中央银行”进一步扩大银行利率放款幅度,并将短期放款上、下限幅度扩大为4 %,而中长期放款上、下限幅度扩大为4.25 %。

第三阶段,1989年以后利率自由化大致完成,“央行”不再核定任何存贷款利率

1989年,新“银行法”颁布,修正了利率管制规定,也彻底废除“中央银行”核定存、放款利率的规定,由各银行自行订定存放款利率,如此可说利率自由化大致完成。

二、利率市场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短期内存款利率将呈上升趋势,利息差收小可能性大

利率管制使得市场化之前的利率大多低于市场均衡水平,在利率自由化之后,利率水平往往有一定程度的升高,本研究对台湾地区利率放开(1989年)后的名义存款利率进行分析显示,存款利率在短期内呈上升趋势(1988年-1990年),然后逐步回落至均衡状态(1990年之后)。

利率市场化一般都会导致短期利息差下降。台湾地区利率在完全市场化后,利差小幅收小,1989年前五年其银行平均利差约为3.11%,1989年(包括)后五年平均利差约为2.96%。在市场化后,存放款利差在1989-2000年十几年间基本保持稳定,直至2001年再次下降(主要原因是台湾经济在2001年出现衰退,整体经济形势恶化),至2012年的名义利差仅为1.42%左右,维持低位,而台湾银行业当前盈利状况良好,发展也相当稳健。这是因为台湾银行业一方面积极扩展多样化经营,收入来源多样化,特别把手续费相关业务等作为盈收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在存放款利差收小后,采取薄利多销经营策略,牺牲部份的风险报酬以稳健经营,仍然有从利差盈利的空间。

目前中国大陆银行业存贷利差和资产盈利能力均明显高于台湾银行业,但考虑到将来利率市场化之后,中国大陆利差短期内将很可能面临下降威胁,是否会收小到目前台湾银行业的窄幅,而且一旦利差收小到台湾银行业水平,中国大陆银行业资产盈利能力下降后,如何能够取得台湾银行业目前的盈利水平与安全稳健可持续的发展趋势,将是中国大陆利率自由化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此外,而从台湾地区利率市场化前后十几年利差相对平稳的走势可以看出,循序渐进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可以有效防止利差的大幅波动。

(二)银行间竞争加剧,风险提升

利率完全市场化后,银行拥有更多利率自主权,必然引发银行间激烈价格竞争,台湾地区从1991年开始大幅开放新银行设立,截止2000年银行数已由1989年的16家增至53家。在利率市场化后,由于本土民营银行数量的迅速增加,使得台湾银行业竞争空前加剧,造成恶性竞争,盈利能力持续下滑,逾期放款节节攀升。超过一半以上的银行市场占有率不到1%,总体金融逾放比率由1991年的不足1%,攀升至2001年的8.16%。由于存在过度竞争,台湾银行业整体盈利水平不高。2002 年和2006 年的税前净收益出现负值,意味着出现了整体性亏损。

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也造成利率波动性扩大,相对提高风险。利率市场化后,为抢占有限市场,部分台湾银行大幅放宽授信审核标准,授信余额突增,又因风险管理失当,造成资产质量恶化,抗风险能力弱化。总体金融逾放比率由1991年的不足1%攀升至2001年的8.16%。2002年台湾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达到11.76%,全银行业集体亏损三年,众多中小银行倒闭。直到2000年,台湾地区推动两次金融改革,使台湾金融机构朝向“大型化、多元化”发展,综合倒闭与兼并收购的结果,银行数量从53家减少到38家。走向混业经营后,台湾地区银行业发展逐渐趋于平稳,从2007年开始,行业盈利水平逐年大幅回升。

台湾地区经验教训表明,利率完全市场化后,激烈的价格战会使银行陷入过度竞争甚至无序恶性竞争之中,加上风险的提升,导致银行业一度出现连续亏损。但经过一段时期之后,各银行意识到必须进入可持续的有序竞争状态才能共同生存,这种观念很值得大陆银行业借鉴。而中国大陆银行业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利率完全市场化后银行体系难免出现的险情,需要在充分的思想准备中谨慎选择利率策略。

(三)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上升

对商业银行而言,利率自由化造成净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下降,使得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

台湾地区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1989至1992年间的利息收入比重反而提高,原因是面对多家新银行成立,老外资银行纷纷提前提高利息收入比重,以扩大利息收入市场占有。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部分银行才纷纷发展手续费相关业务,之后非利息收入比重逐年增加。而从2012年的统计资料看,台湾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为37%,而中国大陆银行业占比为18.20%。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外资银行金融发展前景策略

一、我国外资银行的发展现状

1.数量持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持续转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423.4亿元,同比增长了38.4%,占市场总额的12.8%,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65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占上海市贷款市场总额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了46.8%。

2.入股中资银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开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已经占到中资银行总资产的15%。

3.进入范围由京沪深向内地逐步扩散。目前,以京沪深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首要选择地域,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放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区域将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向中西部延伸。

4.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5.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与贷款上,结算方面也趋向活跃,其人民币的来源不仅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业借款等市场机制来筹集,基本上满足了信贷资产上的需求。据业内人士预计,外资银行在大陆的贷款额将以每年40%速度增长,到2010年,外资银行占大陆总贷款的比例将达8%。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前景展望

专家分析,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割不断的,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便是跟踪自己原有客户发展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有的外币业务客户群中跨国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目前,该行正在等待着获得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而那些跨国公司、高端客户正是他们首先发展的目标。

对未来更长的时间,即全面开放人民币国内市场后,中国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机构要显著地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有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开发工作。这包括,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战略,与国内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说,外资银行需要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真正成为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是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2.在我国建立分行或独立法人银行的外资行会越来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资行率先成立独立法人银行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成立24家独立法人银行。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小国的金融机构将不断在中国增设机构,大型外资行则成立独立法人银行。有必要指出的是,台资银行或大举进驻大陆。

3.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4.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一些外资行已经具备发行借记卡的资格,下一步外资行拓展的重点应是信用卡业务。一部分外资独立法人银行提出A股上市及发行次级债的要求。例如,东亚(中国)已经公开表达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水平将与中资银行相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夏辉,苏立峰.入世后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状况及应对政策.财经科学,2008,(05).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篇7

外资银行是指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法规、法律审核批准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建立的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代表处、外商独资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一直遵守循序渐进、有序开放和控制风险的原则,对在中国境内的外资银行进一步放松管制,逐步减少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开展业务的限制。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金融环境下,外资银行如何避免金融风暴,如何同逐渐强大的中资银行比拼,是外资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恒生银行为例,介绍了其在华经营的发展现状及优势,指出了其在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恒生银行在华营的策略。以上经营策略也可以为其他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提供参考。

外资银行发展现状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动机。外资银行在金融服务和贸易方面拥有着产品优势和丰富的经验,以及大批的客户群体,根据内部化理论、追随客户说及竞争优势说,进入中国后,外资银行可以对中国发展企业进行更好的服务,而中国作为创新大国、曾经的世界工厂、未来的消费大国,也吸引着不少外资企业来华建厂,外资银行凭借自身的优势和原有的客户关系,在进入中国后,可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外资银行现状。近年来,我国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呈逐渐上升之势,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中的占比逐步回落。此外,外资银行进一步扩大了业务分布,例如,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商业性,全国性,甚至地方性银行都有众多外资银行入股。

为了与中资银行之间进行差异化竞争,外资银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华注重开展高端个人理财业务、贸易融资和表外业务。在开展开上述业务过程中,外资银行重点发展复杂金融产品的公司客户、高端零售客户和需要跨国金融服务的客户。由于同行竞争加剧,外资银行不断增加在业务创新方面的投入,立足中国国情,针对需求推出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外资银行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因此,外资银行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以谋求在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恒生银行在华经营战略现状及优势

恒生银行发展状况。恒生银行(中国)于2007年5月28日成立,是恒生银行全资子公司,在澳门,恒生银行拥有1家分行,在中国大陆拥有35个业务点,包括25家支行并在台北设立办事处。在香港设有82家分行(包括优进理财中心、总行和优越),自动柜员机、港铁站办事处、自助理财中心等,总共逾210个服务网点。恒生银行因其优良的传统,稳健的经营作风,周到的客户服务,受到国际上的一致赞同。2008年,于《亚洲货币》的“2008年最佳银行大奖”中,恒生银行荣获“香港最佳本地银行”。2015年,恒生银行获得《国际金融评论》亚洲版的“2015亚洲区股票发行奖”,《亚洲金融》杂志主办的“2015年度成就大奖”获亚洲区“最佳二次发售”奖项,“全球资本亚洲区资本市场奖”的“2015年度最佳跟进投资/加速累计投资”奖项,2017年,在由英国《银行家》杂志的“全球银行500强排行榜”中排名第96位,在《FT》2008年世界500强排名中,在全球最大上市公司中恒生银行排名第249位等。

恒生银行在华发展优势。恒生银行是按照市场机制建设起来的独立运作,不受政府干预的商业银行,可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环境。与中国银行的严格分业经营不同,恒生银行是集证券、保险、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于一体的混业式经营,因此恒生银行能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多元化的服务和产品,这比较有利于发展和巩固优质客户。恒生银行凭借着它与跨国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规范的操作来与中国国内银行争抢着客户和市场。在2016年期间,仅业务收入这一项贡献的利润就达到162.12亿港元,大大超过了中国国内商业银行业务收入占比。这体现出了恒生银行相当强大的金融创新能力,这也是恒生银行在中国市场受到较小的冲击风险,需成本较低的原因。

恒生银行在华发展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恒生银行在我国业务的开展为我国的银行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大量高端的人才,使得我国银行业的监管水平也越发的国际化,促进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在取得了成绩的同时,恒生银行也面临重重困难。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恒生银行在华未来的发展要挑战的问题,不仅有环境文化方面的差异性,还有网点人员方面的缺少。

银行客户结构单一。基于恒生银行在香港的背景,恒生银行在成立时的基础客户就是香港当地企业在中国的子公司,所以客户结构比较单一。然而,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凭借几十年潜移默化的渗入和庞大的网点,国内的中资银行早就和大中型企业建立了L期的银企关系,也和普通大众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因此以香港客户为主的比较单一的客户结构。是不利于恒生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的。

网点过分分散。恒生银行在华南地区特别是广东省有较好的知名度,而在中国其他地区的知名度却不高。提高在中国大陆的品牌知名度,拓宽在中国大陆的影响面,是恒生银行发展的重中之重。恒生银行的业务机构少且只是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网点过于分散,银行的辐射能力大大降低,这限制了业务的升级。

金融人才和市场的缺乏。由于国内金融人才的缺乏,且金融市场刚放开,人员的流动频繁,高素质员工的招募和保留问题非常突出。一些核心岗位,比如零售客户关系经理、法律合规专家、企业客户关系经理、资金业务专家等非常紧缺,恒生银行在队伍的建设和稳定上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恒生银行在华经营战略的建议

恒生银行在华未来的发展要挑战的问题,不仅有环境文化方面的差异性,还有网点人员方面的不足。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恒生银行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从而在我国获得更好的发展。

实施在华研发本土化战略。针对现有的客户,客户经理除了年度现场勘查或进行行内规定的季度外,平时与客户进行仅限于业务沟通。因此,在分支机构层面内部进行营销方案,营销技能的深入探讨,建立与客户互动的制度和联络的时间表。定期进行访谈,与客户进行沟通,这样可以让客户更好了解业务的风险(如信贷风险),也可以通过沟通来加强和客户的关系,增近与客户的感情。还可以经常举办一些与客户业务有关的学会或者座谈会等活动,了解到客户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状况,利用这个机会向客户介绍恒生银行的产品。

实施业务扩张战略。制约恒生银行在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网点人员的不足。因此在华发展的基础策略就是业务扩张。为了更加充分的发挥恒生银行的优势,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广东省是在华扩张发展的首选地区。

想要弥补恒生银行在人员、网点方面的劣势最有利的办法是策略扩张,这样可以帮助恒生银行缩小与中资银行的差距,扩大规模,保障策略能实施。在恒生银行进行业务扩张的过程中,利用母公司强大的资金实力来扩大网点的布局,提升在我国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使恒生银行的价值观得以让更多的客户所了解,扩大覆盖范围创造了更多的业务机会,服务更多的客户。恒生银行应该充分利用我国对外资银行提供的“扩大外资银行进入的区域范围”和“西部绿色通道”等优惠条件,抓住机会,提高盈利能力。

实施本土经营战略。恒生银行在进军我国市场时,采用客户追踪理论,服务已有合作关系的外资企业,通过外资企业在华的子公司来进入中国市场。未来成为恒生银行发展的强大动力引擎将会是本土企业。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恒生银行的服务对象是中资进出口企业,由于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大力发展,更多的中资企业将会选择收购国外企业,去国外建厂发展。本土化的经营策略让恒生银行对我国的经济金融和文化环境更好地了解,在华发展的能力从而提高。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提升本土化能力,选择本土人才,注重长期培养。目前有6000多人在恒生银行工作,其中本地人才约占了99%,为恒生银行在华的本土策略奠定了基础的是良好的人才策略。恒生银行经营的基石是员工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和整体素质。这些因素可以帮助银行更好的吸引、激励和保留最优秀的人才。良好的人才培养策略能提升银行的软实力,使其更快适应我国的银行业以及市场环境。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当前的金融环境的特点和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我们以恒生银行为例,提出了以下几点在华发展策略:在华研究本土化战略;业务扩张战略;本土经营战略。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是以货币和资金为主要经营对象的企业,主要起着金融服务的职能。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为企业提供信贷业务而获得自身利益,所以说信贷业务的风险是当今商业银行经济管理所面临的最大风险。现如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作为金融中介的商业银行由于货币化、信用化和金融化的背景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这样一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另一方面也给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压力。根据我国目前的信贷风险管理现状以及内部控制,需要从信贷业务组织结构的内部控制,信贷业务信息内部控制以及信贷业务环节内部控制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增强了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风险下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1我国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以及经济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各级分行都实现了内部结构的调整,将原本的信贷部主管信贷业务的旧体制转变成为资产全部和风险审查部门对不良贷款处置以及对贷款风险进行评估。但是审贷部门依旧负责信贷政策的管理以及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的业务,对于信贷各部门的细化工作完成的还不够彻底。从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出现的不良贷款概率来看,由于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运作中存在有次级类和可疑类信贷风险。长期以来,大型企业以及发展较好的企业都在公业务贷款中占据着大量的信贷额度,虽然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缓慢消除,但经济复苏的进程也很缓慢。在当今情形下,商业银行就需要加上对信贷风险的管理,以保证信贷资产业务的正常发展。加强和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在具体工作中以企业的长期发展和风险管理作为自己的发展导向,进而保证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从我国商业银行管控方面来说,业务经营活动的依赖性较强,核心资本需要依靠政府的拨付,这是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背后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使商业银行的发展运营受到了巨大冲击,虽然大部分的商业银行贷款并没有出现较大问题,但银行和客户之间依旧存在负债关系,有不良贷款存在的隐患。根据股份制银行的运营情况来看,虽然建立了一定的内部控制以及风险控制,使得商业银行在运营和约束上有了很大成效,但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给银行的管理上带来了很多灵活性,但也带来了诸如信贷业务资金周转以及资金来源流动风险等潜在问题。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来看,从事商业银行的发展规模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同时存款和信贷比例也不够完善。换言之,就是资产的流动性没有达到使用安全的范围,一旦信贷风险发生了变化,那么资金的周转就会受到影响。除此以外,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自我约束能力、按规操作情况以及职权分配情况都需要进一步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信贷风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人们对信贷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信用体系以及银行环境等却没有与信贷管理机制相匹配,在我国信贷风险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对于用户信用分析以及贷款方式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而这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研究与探讨。

2基于内部控制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2.1信贷业务组织结构的内部控制

只有良好的组织结构设置,才能进一步提高信贷业务的开展效率,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对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及通过各部门之间的制衡作用来使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风险进一步减少。商业银行相关部门的设置。在商业银行可以设置一定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建立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子公司来负责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对信贷业务风险的评级、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目标的设置以及具体的指导来实现,从而使商业银行能够掌握各分行的风险管理现状进行掌控。分行的风险管理部门需要对所属的信贷业务风险进行同一管理,将下级行的信贷风险材料和向上级行的汇报评估风险在本行进行汇总。除此之外,风险管理部门对于风险的监控实现了对信贷风险的集中管理。在开展信贷业务之前,风险管理部门需要对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动态识别,为新业务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及时对所开展的业务提供保障和进行反馈,以实现商业银行内部监控的全方位。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就是信贷业务,那么在商业银行中建立与信贷业务相关的部门就显得尤为必要。信贷业务部门主要负责信贷业务的发展,在业务方面信贷业务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是互相协调、互相合作的关系,而在环节上则呈现出相互制衡的关系。我们在对下级分行进行信贷业务目标制定时应根据高层制定的战略目标以及下级分行信贷业务开展现状进行分析,经过风险管理部门对信贷业务风险的评价后交由各分行进行执行。区域性信贷审批中心的建立在集中对信贷进行审批的原则上,将信贷审批权限分配在各商业银行分行和区域审批中心以进一步提高信贷的审批效率。区域信贷审批中心是总行在各地区各支行行使审批权的代表,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审批工作能够在各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更好的控制信贷业务的开展,以降低信贷业务风险的出现。各分行和区域性信贷审批中心需要加上对信贷业务发展部门以及风险管理部门的了解,针对各部门提供的客户评价进行分析,进而做出审批决定。

2.2信贷业务信息内部控制

信贷业务会计信息控制。在信贷业务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会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制定严格的会计处理流程,要在贷款发放和回收过程中及时处理,保证入账凭证的完整和账务处理的清晰,实现会计系统对贷款整个业务流程的实时监控,使会计工作能够真实全面的反映信贷业务的实际情况。信贷业务信息归集控制。在进行每一笔信贷业务时,我们必然会留下商业银行用户的信息以及信贷发展情况,而在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搜集信贷业务发展材料,对可能存在影响信贷业务的发展因素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与此同时,需要及时对所用的信息进行存档,以方便日后的查询使用。信贷业务信息的使用控制。信贷业务的信息很多都涉及到客户或者银行机密,所以各商业银行应针对信贷业务材料建立起严格的保护措施,对于重要的信息进行授权控制,只有经过授权的个人才可以对部分材料进行查阅,同时要注意电子信息的备份,以防止因为发生意外而造成的信息丢失。

2.3信贷业务环节内部控制

我们都知道,信贷业务是从贷款人提出申请到商业银行对信贷业务完成评价的整个过程,具体包括了贷款申请、贷款决策、贷款审批、签订贷款合同、贷款发放、贷款检查、贷款回收以及贷款业务的自我评价。(1)贷款申请与决策。对于客户的发展,贷款业务发展部门需要根据信贷业务的发展政策积极的开展贷款营销策略,以吸引优质客户。根据客户提交的相应申请,对客户进行风险和内控调查从而确定该用户是否符合发展。如果客户符合商业银行发展客户制定的信贷业务发展目标,那么就可以将客户的相关资料传递到各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如果客户不符合商业银行制定的信贷业务发展目标,那么就可以拒绝该用户。风险管理部门可以依据信贷业务发展部门递交的材料对优质客户进行寻找,对于行业的选择要具有客观性,不要一味的追求目前发展较火的行业,这样会激发行业间的竞争,造成商业银行的授信集中,从而带来较大风险。信贷业务发展部门需要加强贷款企业的联系,利用银行的信息资源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帮助,加强银行与企业间互惠互利的良好合作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借贷关系。(2)贷款审批和合同的签订。贷款审批部门负责贷款的审批工作,主要根据业务发展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提交的材料对贷款是否发放进行确定,如果经过审批同意发放贷款,那么就可以将签署后的意见交给负责的业务部门进行后援操作。贷款合同的签订是一个需要有相关的法律部门以及有经验的法律人员参与过程,在合同正式签订之前,需要咨询法律部门的建议进而对合同格式的制定和合同条款的协商等过程做到有法可依,通过商业银行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来降低因合同制定不合理造成的商业银行损失。(3)贷款发放以及检查。贷款的发放需要有贷款业务部门和会计部门的协调,会计部门主要在贷款发送时做好帐务处理,在这一过程需要注意对贷款内容的再次检查,其他部门要配合贷款业务部门以及会计部门依据贷款合同的约定来进行贷款发放,以降低贷款发放过程中因操作问题造成的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贷款检查一直就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很多贷款业务部门发送完贷款后,没有充分地意识到贷款检查的重要性,并没有加强对贷款的使用情况的检查。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在贷款发送后对贷款的企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了解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行业发展状况,根据高管人员变更和企业经营状况进行风险分析,如果出现了影响贷款回收的影响因素,应该及时进行风险讨论,并及时向上层传递和反馈信息。(4)贷款回收和贷款业务的评价。在贷款到期之前,商业银行应根据贷款合同的规定及时向贷款企业发送到款通知,并部署贷款回收工作。如果贷款可以正常收回,就要及时进行帐务整理,而对于无法正常收回贷款就需要依据企业资信情况进行分析,如果企业资信情况较好,只是因为短暂的困难而无法去进行还款,那么商业银行就需要积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以实现企业和银行的互利互惠。如果对于资信状况不好、故意不归还贷款以及无法正常经营的企业,商业银行就应该及时采取资本保全,以降低企业无法正常还款的损失。在商业银行完成信贷业务后,应该及时对信贷业务开展评价,以完善和补充在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内部控制缺陷,以进一步修正信贷业务内部控制。这个环节标志着信贷业务的完成,但并不意味着这一环节不重要。对贷款业务的评价有利于企业和商业银行进一步总结这一过程中影响自身发展的因素,加强对这一环节的重视,将有利于企业和银行更好的完善自我发展体系和经济利益的增长。

3结语

目前我国缺乏良好的适合于商业银行发展的信用环境,而商业银行对于企业信贷的监督力度也达不到要求,没有建立健全信息的流通方式和相应的司法制度,从而使中小企业发生信贷违约的现象越来越多。而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也进一步加强,为此我们需要努力加强和完善银行的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系统,这就需要从信贷业务组织结构的内部控制,信贷业务信息内部控制以及信贷业务环节内部控制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做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信贷业务的内部组织结构,实现对信贷业务环节的内部控制以及信贷业务信息的内部控制,从而增强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风险下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商业银行以及企业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学文,赵云兰.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2]苗承雨,问晓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现状及完善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9(03).

[3]贾清显,陈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内部控制——基于雷曼的案例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03).

[4]任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与研究[J].金融经济,2012(9).[5]杨跃勋.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经济视野,2014(4).

[6]刘铁锤.论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3(24).

[7]段斌,王中华.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8).

上一篇:涉外行政诉讼特征范文 下一篇:施工管理信息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