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与语言的共性范文

时间:2023-10-20 17:19:27

文字与语言的共性

文字与语言的共性篇1

长期以来,在讨论语言规划(languageplanning)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在理论上对于语言规划的内容和性质的理解往往见仁见智,造成学术交流的混乱和困难。本文试图针对这个问题,结合国内外语言规划工作的实践,进行初步的理论探讨。

从本质上说,语言学是一门描写性的科学,而不是一门限定性的学科。在语言学的研究史上,从限定主义(prescriptivism)到描写主义(descriptivism)是一个根本性的进步。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语言学,其基本特征就是限定主义。语言规划的基本特征也是限定主义,不过,这种限定主义是对现代语言学描写主义的一个必要的补充,它不是简单地重复古希腊的限定主义,而是要在对语言现象描写的基础之上来制定语言限定的规范,因此,语言规划不是单纯的限定,而是在描写的基础上的限定,语言规划的限定往往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因此,语言规划的限定主义绝对不同于古希腊的限定主义,而是对古希腊限定主义的否定之否定。

语言规划就是政府或社会团体为了解决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进行的各种工作和活动的统称。它是语言政策的具体体现。

根据对语言规划的这种界说,我们认为,语言规划具有如下的性质:

第一,社会性语言规划首先应该是政府或社会团体的行为,一般不能是个人的行为。尽管有时私人的或半私人的组织、著名人士、作家、出版商对语言规划也能起某些作用,不一定非得要有政府的参与,但政府或社会团体的权力的作用比个人的作用大得多。因此,语言规划又叫语言计划,通常由政府或其中某一个部门来制定,通过这样的计划,官方的语言政策可以得到确立或执行。语言政策体现了政府或社会团体对语言的根本态度。这个性质就是语言规划的社会性。

第二,权威性语言规划的社会性同时也体现了它的权威性。国内外在语言规划中的许多重大决策,往往都有国家领导人亲自参与,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当然,具有权威性的政府和社会集团不应当滥用权威,不应当用权术来控制学术或者压制学术,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语言规划一旦失去了权威性,就会引起社会上应用语言文字的极大混乱。因此,具有权威性的政府和社会集团对于语言规划的问题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慎之又慎,在语言政策的制定方面要保持一定的稳定。这就是语言规划的权威性。

第三,交际目的性语言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问题,促进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发挥。语言规划的目的是由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决定的。离开了交际功能的语言规划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交际功能之外,无所谓语言规划。语言规划往往容易带上强烈的民族情绪,如果这种民族情绪影响了语言交际功能的发挥,就可能导致语言规划的失败。这个性质就是语言规划的交际目的性。

第四,长期性语言规划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往往要持续很长的时间,一般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的国家的语言规划几经挫折,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初见成效;有的国家的语言规划受到政治斗争的影响,经历了非常曲折而艰辛的过程;有的国家对于语言规划的一些关键性决策的认识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逐渐深化,最后才获得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这个性质就是语言规划的长期性。

第五,实践性语言规划的内容是十分庞杂而广泛的,它除了对语言文字进行一般性的管理之外,还包括语言的选择、语言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文字的创新、文字的改革等极为广泛的、多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大大地超出了一般性行政管理工作的范围,它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学术内容,同时还包含了复杂广泛的各种实践活动。语言规划还往往涉及到多种语言和不同的专业学科,从事语言规划不仅要有广博的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的经验和行政工作的能力,语言规划决不是一种单纯的学术性工作,而是涉及到多种学科和多种部门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个性质就是语言规划的实践性。

总而言之,语言规划具有社会性、权威性、交际目的性、长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我们在研究语言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的时候,不可不注意这些特点。

“语言规划”这个名称是1957年由语言学家威因里希(UreilWeinrich)首先提出的。在语言规划这个名称出现之前,世界上早就进行过语言规划了。在我国,远在秦代就有语言规划,秦始皇把形形的六国文字统一为小篆,实行“书同文”,这就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语言规划。在欧洲,远在罗马帝国时期,实行以拉丁文统治多民族大帝国的“书同文”政策,官吏和军人掌握了拉丁文,但广大人民仍然处于文盲的状态。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以后,各个民族纷纷独立。文艺复兴时期解放了思想,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瑞典都成立过负责语言研究的机构,以保持和维护本民族语言的纯洁性,促进语言社会交际功能的发挥,为以后的工业化作了文化上的准备。这些也都是早期的语言规划。

关于语言规划的工作内容,语言学家诺依斯图蒲里(J.V.Neustupny)曾经把它分为“政治法”(politicsapproach)和“培育法”(cultivationapproach)两个方面。我们认为,诺依斯图蒲里的这种提法闪烁其词,含糊不清,晦涩难懂。为了在总体上对语言规划的内容进行分类,从实质上掌握语言规划的关键,我们有必要对诺依斯图蒲里这种分类进行改进。

在普遍浏览国内外有关语言规划的文献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如果撇开语言文字工作中的各种枝节问题不谈,语言规划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languagepositionalplanning)。就是决定某种语言或文字在社会交际中的地位(position,status)。这种规划,一般要借助于政治的力量来进行,因此,它相当于语言学家诺依斯图蒲里的“政治法”。

第二,语言文字的本体规划(languagenoumenalplanningorlanguage—in—selfplanning)。就是语言文字本体(noumenon,language—in—self)的改造和完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语言文字的本体规划中,需要保护语言文字本体的纯洁和健康,需要对语言文字本体进行精雕细刻的培育,因此,诺依斯图蒲里把它叫做语言规划中的“培育法”。

我们在这里把“语言规划”叫做“语言文字规划”,多加了“文字”这个词,是因为在我国通行的汉字是一种非常复杂而重要的文字,在语言规划中,必须给以特别的重视。

下面,我们从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和语言文字的本体规划两个方面,进一步对国内外的语言规划工作进行研究和考察。

二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

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决定某种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地位;决定某种文字在社会交际中的地位。

1.决定某种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印度、菲律宾、以色列、东非都进行了共同语文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以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为例来说明这些国家在这方面的工作。

新加坡于1959年成为英国的自治邦,1963年脱离英国,加入马来西亚联邦,新加坡是一个多语言的地区,讲英语、汉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但是,马来西亚联邦只能以马来语为官方语言,不容许新加坡保留其他语言作为官方语言,这样,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联邦之间在语言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再加上其他方面的矛盾,马来西亚请求新加坡离开联邦,新加坡在1969年成为独立的自治共和国。语言上的矛盾是新加坡不得不离开马来西亚联邦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新加坡,华人占人口的78%,马来人占15%,印度人占5%。新加坡宪法规定马来语、华语(汉语的普通话)、泰米尔语、英语4种语言为官方语言。马来语是马来人的民族共同语,为了尊重历史,新加坡规定马来语为国语,国歌要用马来语来唱,以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两国共同的标准马来语为规范。华语是方言复杂的新加坡华人的民族共同语,以中国内地的汉语普通话为规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同时,采用中国内地的简化汉字和汉语拼音方案。泰米尔语是新加坡印度人的民族共同语,泰米尔语的标准遵循斯里兰卡和印度的原有规范。英语是新加坡行政、教育和贸易的用语,是新加坡各族人民交际的共同语,以英国BBC广播公司的发音为标准音。这样,新加坡的语文以英语为主,多语并存,有利于发展经济和民族团结。英语成为各民族相互交际和吸收外来西方文化和科技的实用语言,而马来语、华语和泰米尔语则成为各个民族继承传统文化的语言,实行以英语为主流语言的双语制。1979年9月,新加坡开展以推广汉语普通话为目的的“华语运动”,要求在五年之内,新加坡的年轻一代华人,除了跟父母谈话用汉语方言之外,都使用华语,十年之内,华语要成为公众语言,与英语并用。受华语运动的启发,新加坡的“马来文化团体中央理事会”也在1982年举行了“马来语运动月”,提倡新加坡的马来人讲标准马来语。语言问题在多民族的新加坡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一方面实行双语制,一方面也不忽视作为第二语文的民族语文,同时又要防止民族语言运动盲目地发展成为民族沙文主义。因此,新加坡政府一直把语言规划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把语言规划看成与新加坡的文化、教育、经济和政治息息相关的问题。

马来亚于1957年独立,1963年联合加里曼丹岛、新加坡、沙捞越和沙巴成立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人口中,马来族占多数。马来亚在5世纪以前接受印度文化,字母源出于印度南部。15世纪以后信奉伊斯兰教,改用变体阿拉伯字母,1456年以后,马六甲海峡成为海上交通的枢纽,这里的廖内—柔佛(Riau—Johor)方言逐渐成为东南亚商人和旅客的交际语言。1941年日本占领马来亚,激化了当地的独立运动,马来语采用拉丁字母,代替原来的阿拉伯字母。马来西亚成立之后,1969年把以廖内—柔佛方言为基础的标准马来语定名为马来西亚语,1972年马来西亚的宪法又将它定为国语,并制定了语文改革计划,实现拼写法的标准化和词汇的标准化。

印度尼西亚原来是一些分散的封建王国,1596年荷兰入侵,从此开始了长达500多年的荷兰殖民统治,1942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8月17日宣布独立,1950年8月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印度尼西亚有1亿7千多万人口,是世界上的第五个人口大国,有250多种语言和方言,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最大的民族爪哇族占人口的40%,但是爪哇语不是印度尼西亚的全民共同语。作为全民共同语的印度尼西亚语实际上就是马来语。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印尼民族意识高涨,1928年的印尼青年大会上,提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口号,要求以马来语代替荷兰语,作为全国的法定语言。印尼独立后,与马来西亚对抗,马来语的推广受到阻碍。印度尼西亚的马来语是一种没有经过规范的语言,词汇和语法都没有规范化,缺少现代词汇和系统的科技术语。1959年,马来西亚和印尼两国商议,决定对马来语采用拉丁字母拼写,并采用“马印拼写法”(Malindo)为共同的拼写法,但由于不久两国关系恶化,直到1972年,两国关系正常化之后,才决定采用以廖内—柔佛方言为基础的标准马来语为共同语,共同语可以由各国分别自定名称,不要求统一名称,但是,共同语的内容必须是一样的,两国又再次修改拼写法,称为“改进拼写法”,由两国政府正式公布施行。

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的北部,1984年独立,24万人口中,马来人占54%,华人占26%,土著居民占20%。1984年1月1日独立,也采用标准马来语为官方语言。这样一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文莱4个国家,将近两亿人口,便共同采用以廖内—柔佛方言为基础的标准马来语为区域性的国际共同语,他们抛弃了语文民族化的狭隘思想,迈向了语文国际化的道路,这是语言地位规划的成果,也是把语言规划的基本原理应用于社会语言生活所取得的成绩。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内,语言的地位规划还要注意少数民族语言政策问题,要通过国家的力量制定有关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文字的政策、法令、标准等,慎重地处理好少数民族语言和全民共同语的关系。在多民族的国家里,实行民族平等的政策一定要包括语言平等在内。因为语言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使用同一语言的民族成员都有一种特殊的民族感情,在他们看来,使用本族语言是最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没有语言平等就意味着没有民族平等。客观而论,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具体体现。

语言的地位规划还应该研究世界诸语言的地位问题。一种语言在世界诸语言中的地位,不仅同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数有关,而且还同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有关。如果按照使用语言的人数来考虑,使用汉语的人数最多。在这种情况下,汉语的地位是最高的。但是,如果考虑到经济的因素,英语的地位就比汉语高得多了。英语原是现在德国北部的石勒苏益格(Schleswig)的“地角人”(Engle)使用的语言,叫做“地角语”(Englise,古代拼写法)。地角人渡过英吉利海峡移居不列颠(Britain),用他们的地角语代替当地的凯尔特语(Celtic),于是,这个地区称为“英格兰”(England),这种语言称为“英语”(English)。英语在5—6世纪时,用鲁纳字母(Rune)书写,鲁纳文字是一种在艺术性方面能与汉字比美的古典文字。7世纪时,基督教传入英格兰,英语开始拉丁化,15世纪时,英语的语音发生重大变化,而文字来不及反映这样的变化,写法很混乱,这种混乱的写法流传下来,成了英语拼写定形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大英帝国)的全民共同语,又成了科技和工业头号强国(美国)的全民共同语,今天,英语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国际共同语。随着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普及,英语在INTERNET中处于唯我独尊的地位,英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英语的这种国际共同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稳固。同时INTERNET上出现了以英语为主,多种语言并存的局面。从语言规划的角度来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多语言的网络时代。一个是互联网络,一个是多语言,这是我们这个时代语言规划的特色。

与确定某种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地位有关的是濒危语言的问题。据统计,现在全世界的语言总数大约有6700种,但是,大多数的语言都处于灭种的边缘,只有不到200种的语言没有消亡的危险。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丧失了语言也就是丧失了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需要用民族的语言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如何挽救这些濒危的语言,是语言地位规划应该注意研究的问题。

2.决定某种文字在社会交际中的地位

国际范围内的拉丁化浪潮实际上也就是进行文字地位的规划。

从罗马时代开始,欧洲的文字就掀起了拉丁化浪潮,拉丁字母成为罗曼语族的文字,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都采用了拉丁字母。接着,拉丁字母代替了原来的鲁纳字母(Rune),成了日耳曼语族的文字,英文在5—6世纪是使用鲁纳字母的,后来改用拉丁字母,德语、荷兰语、卢森堡语、丹麦语、挪威语、瑞典语、冰岛语都采用了拉丁字母。拉丁字母向欧洲东部传播,同斯拉夫字母争地盘,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语都采用了拉丁字母。此外,阿尔巴尼亚语、立陶宛语、拉脱维亚语、爱尔兰语、芬兰语、匈牙利语、爱沙尼亚语都采用拉丁字母。地中海岛国马耳他,讲阿拉伯语,也采用拉丁字母。

随着新大陆的发现,拉丁字母传到美洲。整个美洲都采用了拉丁字母,南美洲和中美洲全盘拉丁化,他们不仅采用宗主国的拉丁化文字作为官方文字,连本土的语言(如巴拉圭的瓜拉尼语、秘鲁的凯楚亚语)也使用了拉丁字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拉丁化浪潮席卷到大洋洲,使整个大洋洲都拉丁化了。除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外,太平洋中的许多新独立的国家都掀起了拉丁化浪潮。夏威夷成了美国的一个州,采用英语为官方语言,夏威夷语逐渐衰落,仅用于地名和旅游用语之中,这些残留的夏威夷语全部采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新独立的斐济、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马绍尔群岛、基里巴提、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贝劳、西萨摩亚、汤加、瑙鲁都采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本民族的语言也都采用拉丁字母。整个大洋洲也都拉丁化了。

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北的阿拉伯国家采用阿拉伯字母,南面除了埃塞俄比亚采用传统的民族字母之外,都使用拉丁字母。可以说,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非洲也拉丁化了。索马里信奉伊斯兰教,独立后创造新文字,在阿拉伯字母和拉丁字母之间进行了困难的抉择,最后毅然放弃阿拉伯字母而采用拉丁字母。这是继土耳其之后,又一个伊斯兰教国家采用拉丁字母。坦桑尼亚和肯尼亚采用斯瓦希里语为两国共同的官方语言,斯瓦希里语早年采用阿拉伯字母,现在也改为采用拉丁字母。通用于尼日利亚和尼日尔的豪萨语,16世纪采用阿拉伯字母,20世纪初也改用拉丁字母。南非共和国除了使用英语之外,还使用阿非利堪斯语作为官方语言,也采用拉丁字母。此外,卢旺达、布隆迪、莱索托、斯威斯兰、马达加斯加等国的本土语言,不仅成为了法定的语言,而且也都采用了拉丁字母。

亚洲西部使用阿拉伯字母,南部使用印度字母,东部使用汉字。拉丁化浪潮席卷了亚洲。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伊斯兰国家的土耳其,原来一直使用阿拉伯字母,由于土耳其语的辅音少元音多,而阿拉伯字母原则上都是辅音字母,只有三个加在辅音上的元音符号,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土耳其语,容易产生歧义,这种不合理的情况延续了700年,阻碍了土耳其文化的发展。1922年土耳其废除苏丹制度,1923年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在1924年宣布放弃阿拉伯字母,采用拉丁字母,1928年公布了新的拉丁字母表,并决定从1928年秋季开始正式采用拉丁字母,从1929年1月1日开始,凡是土耳其语编著的书籍一律用拉丁字母印刷出版,教学上一律禁止使用以阿拉伯字母印刷的书籍。土耳其是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土耳其改用国际化的拉丁字母,在东方国家文化和西方国家文化之间首先筑起了一座拉丁字母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后来许多国家的拉丁化运动,都是以土耳其为榜样的,影响极为深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冲破了印度字母和阿拉伯字母的传统,采用拉丁化的民族文字。印度尼西亚在5—6世纪接受印度文化,采用梵文字母,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改用阿拉伯字母,17世纪以后沦为荷兰的殖民地,以荷兰语为官方语言,采用拉丁字母,在民间用拉丁字母书写各种本土语言,后来与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共同以标准马来语为官方语言,采用拉丁字母。马来西亚很多人信奉伊斯兰教,习惯用阿拉伯字母,在拉丁化浪潮冲击下,改用拉丁字母。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虽然都以标准马来语为官方语言,都采用拉丁字母,但是,拼写法各有差异,印度尼西亚的拼写法受荷兰语影响,马来西亚的拼写法受英语的影响,不利于彼此的交流,1972年统一了拼写法。菲律宾有多种语言,其中有的语言在18世纪前采用起源于印度的变形字母,后来有的地方改用阿拉伯字母,采用以他加禄语为基础的菲律宾语为国语之后,也实现了拉丁化,菲律宾是双语制国家,还使用英语为官方语言。

越南原是使用汉字的国家,另外还使用根据汉字仿造的汉字型文字“字喃”,汉字是正式的文字。1651年,法国神甫罗德(AlexandredeRhodes)设计了拉丁化的越南拼音文字,代替汉字和字喃。起初,这种拼音文字只在教会使用,1885年法国在南方积极推行这种拼音文字,使它成为辅助行政和教育的文字,后来扩大传播到越南全国。1945年越南独立,称这种采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为“国语字”,作为国家正式文字,废除汉字,实现了拉丁化。

我国是汉字的发源地,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一致通过了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方案》,秋季开始在全国小学教学,小学生入学,先学汉语拼音字母,然后用拼音字母帮助学汉字,汉语拼音方案在推广普通话、基础汉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成为方便的学习工具。50年代以来,我国制定的少数民族拉丁化文字共13种,其中,苗文3种(黔东、湘西南、川黔滇),载瓦文、布依文、哈尼文、侗文、土文、壮文、傈僳文、白文、黎文、纳西文各一种。另外,拉祜文、佤文、滇东北苗文三种原有的拉丁文字得到了改进,景颇文是一种原有的拉丁化文字,继续得到使用,这样一来,如果不包括1994年新制定的羌文,共有17种拉丁化文字。

现在,全世界拉丁字母已经在120个国家成为正式的文字,不用拉丁字母为正式文字的国家也有拉丁字母的拼写法,作为辅助文字或拼音符号。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在1982年成为了汉语罗马字的国际标准(标准号:ISO7089),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在制定各种非拉丁文字的罗马字转写标准。

国际拉丁化的浪潮席卷了全世界,这是国际语言文字生活中引人注目的大事。

当然,国际拉丁化浪潮也有受到阻碍的时候。前苏联在十月革命之后,也就是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之间,曾经以中亚的突厥民族为主,掀起拉丁化的浪潮,阿塞拜疆率先于1923年实行了拉丁化,接着,前苏联的各种突厥文字以及其他使用阿拉伯字母的文字都纷纷改用拉丁字母,创制了30多种少数民族拉丁化文字。中国在苏联的华侨也制定了拉丁化的中文。这个声势浩大的拉丁化运动得到了列宁的支持,后来斯大林反对拉丁化,主张苏联所有要求改造和创造文字的民族,都必须采用俄文字母,字母不足可以补造新字母。根据他的命令,前苏联所有已经制定的拉丁化民族文字,都一律改用俄文字母。俄文字母是地区性的字母,拉丁字母是国际化的字母,采用俄文字母,不便于在国际上进行文化和经济交流,特别在信息网络时代,在网络上不用拉丁字母几乎寸步难行,因此,在苏联解体之后,这些国家又酝酿重新改用拉丁字母。

蒙古于1921年独立。1940年,在蒙古人民革命党的第10次代表大会上,决定采用新文字,并成立了以党中央总书记泽登巴尔为首的新文字中央委员会负责新文字的工作。新文字中央委员会在采用拉丁字母还是采用俄文字母作为新文字的问题上,进行了反复的研究,最后决定采用俄文字母来改革自己的旧文字。在俄文字母表的基础上,增加两个新字母,共35个新字母。1941年5月部长会议和党中央联席会议通过了这35个蒙古新文字字母,1941年11月又通过了新文字的正词法,从1943年开始,全国范围内都采用了新文字。现在蒙古境内的主要出版物,都用新文字出版,学校的课程也以新文字讲授。在世界范围内的拉丁化浪潮中,蒙古人民共和国没有被卷入这个浪潮。这是蒙古人民共和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在文字改革上作出的决策,也是世界文字地位规划工作中的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朝鲜也进行了文字改革运动。朝鲜早在公元1世纪时就接受汉字文化,早期的历史书都是用汉语的文言文写的,后来创造“吏读”,用汉字来书写朝鲜语,尽管使用吏读,正式文字仍然是汉语的文言文。朝鲜在李英宗8年(1443年)时制定了《训民正音》的拼音字母方案,共28个字母,这套字母的形式是按照发音器官的形状造成的,字母的排列也是按照发音的原理,先辅音后元音,辅音字母的顺序,先不吐气辅音后吐气辅音,元音字母的顺序,先单纯元音,后复合元音。字母近似汉字的笔画,叠成汉字的方块形式,这种形式的文字是一种内部音素化的拼音音节方块字,叫做“谚文”。谚文字母虽然少,但是音节组合很多,文献中出现过的音节组合字达4951个,仍然是一个大字符集。《训民正音》于1446年李世宗时刊印,《训民正音》上说:“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所谓“谚文”,就是通俗文字的意思。谚文后来在李朝燕山君时曾一度停止,1894年,朝鲜政府宣布《训民正音》可以作为公用文字,此后汉字和谚文一直混合使用。1948年,朝鲜开始废除汉字谚文混合体,在供给一般人阅读的各种报纸、杂志、书籍、公文中完全停止使用汉字,改而使用“谚文”。现在,谚文已经用于朝鲜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韩国继续使用汉字谚文混合体,可是减少了汉字的数目,文学作品也全用谚文。韩国教育部1972年公布1800个汉字,要求中小学生掌握。朝鲜的文字改革走的是一条民族形式拼音文字的道路。

三语言文字的本体规划

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指的是某一国家或地区中,某种语言或文字与其他的语言或文字在地位上的关系;而语言文字的本体规划,则指在某一语言或文字内部其自身的普及推广以及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问题,这是语言文字本体内部的关系问题。

语言文字的本体规划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共同语的推广和规范化;2)文字规范和标准的制定;3)科学技术术语的标准化。

1.共同语的推广和规范化

推广共同语是语言文字本体规划最重要的工作。共同语的范围有大小的不同。有民族共同语,有全国共同语(或全民共同语),有区域性的国际共同语,有世界性的国际共同语。

在农业化的时期,农民基本上不外出活动,与外界交往很少,安土重迁,共同语的用处不大。当时农业的知识也比较简单,可以口头传授,不一定用文字说明,需要文字和共同语的只有官吏和商人。到了工业化时期,生产的知识复杂了,口头传授不够了,人民需要学习文字,需要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工人和商人大量增加,他们流动频繁,需要共同语来进行交际。在欧洲的罗马帝国时代,实行以拉丁文统治多数民族大帝国的“书同文”政策。

工业革命以后,西欧国家和北美都把普及教育和推广共同语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十分重视。西欧和北美较早地形成并且普及了标准的共同语。共同语是现代教育的血液,共同语的普及推动了教育的进步,而教育的进步则推动了西欧和北美国家的现代化。

日本的民族主要为大和民族,北海道还有阿伊努族人,通用日语。除琉球群岛之外,本土日语分为关东方言和关西方言两种,关西方言又可分出一个九州方言。这些方言,除鹿儿岛差别较大之外,不同方言区的人都能相互听懂。这种情况,十分有利于日本国语的推广。日本的国语,原来以京都话为正宗,日本迁都东京以后,改为以东京话为国语的标准。日本在明治维新(1868年)以后,只用20年的时间就普及了以东京话为标准的国语,做到了一切学校讲国语,一切公共场所讲国语。日本迅速普及国语,主要依靠两项措施:第一,日本十分重视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以国语为教学语言。第二,日文是汉字和假名混合的文字,假名是拼音的音节文字,读音很容易标准化,汉字的读音在字形上表现得十分模糊,不利于读音的标准化,日本实行在全部汉字旁边都注上假名的办法,在普及国语的时期,小学课本、报纸、杂志和所有的日文书籍上的汉字,都注上假名。这种给汉字用假名注音的办法促进了汉字读音的标准化,当然也就促进了国语的普及。全部注音的办法一直实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战后汉字数量大大减少,国语已经普及,只在生僻的汉字旁边注音。充分利用注音,是日本能迅速普及国语的另一个原因。语言规划一般要持续很长的时间,日本用20年时间普及国语,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清末中国的学部尚书问日本的文部省大臣,如何才能办好新教育,日本的文部省大臣回答“推行国语”。国语也就是共同语。在亚洲,日本首先认识到:共同语是教育的前提,而教育则是建国的前提。这样的认识是非常可贵的。

我国自清末以来,就开展了国语运动。1903年,清末奏定的《学堂章程》中的《学务纲要》第24条明文规定:“自师范以及高等小学堂,均于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这里的“官话”也就是国语。辛亥革命之后,1911年通过了《统一国语办法案》,1917年成立了国语委员会,1919年成立了国语统一筹备会。以后,国语运动进入推行期,修订注音字母,制定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调整国音标准,推动学校的国语教育,培训国语师资,出版国语的书刊。

但究竟什么是国语,其内涵一直不十分明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对国语作了明确的界说,改称普通话。

普通话也就是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有了这样明确的标准,推广普通话就不至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956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成立了普通话推广工作委员会。1957年11月发表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了这个方案,这对于普通话的教学是一个很大的推动。1978年8月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加强学校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的通知》。为了培训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人员,1979年的2月和10月,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语言研究所举办两期普通话研究班,培训学员80多人。1978年年底至1979年夏天,先后有湖北、河南、安徽、内蒙、江苏、吉林、湖南、广东、福建、青海、黑龙江举办了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1979年8月,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在北京召开了第五次全国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了一个新的推广普通话的高潮。经过40年的努力,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新加坡的华人社会和香港,也掀起了学习普通话的热潮。

全民共同语的规范化是语言文字本体规划的重要方面。地方方言也有规范化的问题,但是,全民共同语的规范化比方言的规范化影响面更大。我们这里主要讨论全民共同语的规范化问题。全民共同语的规范化既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又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理论研究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的需要显得十分突出,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汉语方言的纷杂,汉语的书面语也相当混乱,因此,我国政府及时地把包括推广普通话在内的语言规范化工作当做严肃的政治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其实,在解放前数十年间,我国的有识之士也看出了语言规范化的重要性,他们奔走呼吁,发起旨在建立和推广民族共同语、改进语文工具、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语文运动,但是,由于政令不一、战乱频繁,学术研究力量微薄,这个语文运动没有发展成为全民的运动。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敏锐地认识到语言规范化的重要性,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同时,该报逐日连载吕叔湘、熙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在《人民日报》的社论和《讲话》的推动之下,全国掀起了学习语文的高潮,现代汉语规范化成为一项全社会的事业全面地开展起来。《讲话》发表的目的之一,就是“纠正语言文字中的缺点”,指出“哪些格式是正确的,哪些格式是不正确的,某一格式怎样用是好的,怎样用是不好的”。可以看出,社论和《讲话》的目的就是要进行语言规范,它奠定了以书面语为主要对象,以“匡谬正俗”为主要方法的语言规范模式。这样的模式,对于纠正写作中的错误,对于澄清当时普遍存在的语文混乱,起了很大的作用。不过,这样的模式在局部问题上虽然收效较快,但是却难于贯彻和持久。之所以难于贯彻,是因为“匡谬正俗”的根据,即规范的标准,常常引起争论,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规范的标准只能反映过去的既定事实,卡得太死,就会阻碍语言的发展。

语言的规范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要从动态的观点出发来看待语言的规范,而不是单纯的“匡谬正俗”。这是因为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之中,从来没有静止的时候。社会的每个地区、每个集团,甚至每个人,使用语言都不会是一模一样的,都会产生大大小小的变异。我们不能把语言规范看成是僵死的、凝固的、静止的系统,把它们作为条条框框到处去套活生生的语言。实际情况是语言的变异不断冲击着现存的规范,在它的冲击之下,大部分原有的规范总是保存着,否则,人们就无法彼此交流思想,可是一部分旧的规范被突破了,更多的新规范出现了,语言也就因之而向前发展了。当然,变异虽然本质上是一种推动语言前进的力量,但是具体分析起来,有的变异是积极因素,有的变异是消极因素,还有的变异纯属语言错误。我们只应肯定积极的变异,而指出消极的变异,对那些语言使用中出现的错误则必须予以纠正。

语言规范既然本质上是约定俗成的,那么不管它是自发的或是自觉的,它既有绝对的一面,又有相对的一面。这是因为语言作为全民交流思想的工具,虽然需要有明确的、有时甚至带有某种强制性的统一标准,让大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共同遵守,这时它是绝对的;但是从根本上说,语言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只要人们能用它彼此进行交际,就能够完成协调彼此思想、行为的任务。

这样约定俗成地形成的规范一般就应该予以承认,不能过于拘泥,把规范看得太绝对了(当然,在判定是否合乎规范时,还应该考虑一系列的主、客观社会因素)。语言的使用标准不像红绿信号灯、旗语、军号、信号弹那样简单而绝对,易于掌握,它往往需要考虑并协调各种因素甚至彼此对立矛盾的因素,需要相当的灵活性。总之,语言规范化工作主要是对语言的变化加以恰当的分析和选择,对语言的发展加以合理的承认和阐述,同时排除那些不健康甚至错误的东西。这样的认识显然比简单地提出“纯洁语言”的口号深入了一步。这些情况说明,语言的规范化工作必须有系统而坚实的语言规范化的理论来指导,必须认真地研究语言规范化的理论。

80年代以来,我国在语言规范化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有的学者提出了语言中存在着许多中介物,在规范方面提出规范“度”的理论,以区分病句和不规范的用法。

有的学者认为语言是动态的,动态是语言的本质,提出语言是亚稳态体,提出语言的动态性理论、语言是开放的梯形理论、律动说、脉动说,指出了语言中有序与无序的相对性;还提出了语言变化的惯性和时间差理论,指出语言规范化工作要适度超前,要善于抓住机遇。

有的学者提出语言的层次性理论,指出在推广普通话中存在层次的问题,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提出了三级六等的不同层次,在普通话规范的程度上不作强求一律的要求。

有的学者提出了语言的潜、显理论,认为潜、显是语言运动的原因和方式,所谓“显语言”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切行为经验事实的语言现象的总和,而所谓“潜语言”,就是还没有被我们说过、听过,但是随时可能破门而出的语言现象;潜语言的存在是语言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们主张,在语言规范化工作中,语言学工作者不要以“语言警察”的身份自居,不要以语言规范的卫道士的形象出现,来维护陈旧的、缺乏新鲜活力的语言规则;“规范就是服务”,做语言规范化工作的人应该一边做学生,一边做先生,不要本末倒置,为了合乎某种所谓的“规范”而妨碍语言本身的发展,妨碍人们的交际、思维和认知。

有的学者通过探索语言变异形式中合理性因素的有无来判断和评价语言运用中的正确和错误,以便修正和淘汰错误,确立新的规范形式。

这些理论和观点的研究,使我们对于语言规范化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了,这是我国应用语言学工作者对于语言规范化基本理论的新贡献。其中的许多理论,是在长期实践工作的基础之上,加以提炼升华而提出来的,是经得起实践的考验的。

2.文字规范和标准的制定

正词法标准的制定是文字规范和标准制定的主要内容。任何拼音文字都应该有自己的正词法。英语、法语、德语等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文字的语言,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发展出适合于本语言特点的正词法(orthography)。

英语正词法的形成经过了很长的历程。英语分古代英语(公元700年—1100年)、中古英语(公元1100年—1500年)和近代英语(公元1500年至今)。公元9世纪丹麦人入侵英国,至11世纪初,丹麦人实际上统治了英国,丹麦语和英语同属日耳曼语族,加速了古英语的简化过程。

1066年法国人入侵之后,英国实际上存在着3种语言:法语是官方语言,拉丁语是宗教语言,英语是社会下层使用的语言。后来由于政治上的历史变动,英语逐渐成为官方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法语词,公元1250年—1400年的150年内,约有10000个法语词进入了英语,75%至今还在使用。

由于基督教会的影响,拉丁语词汇也大量进入英语,使得英语的同义词大量增加。例如,同是表示“问”的3个词,ask来自古英语,inquire来自法语,interrogation来自拉丁语。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使大量的拉丁语、希腊语词汇涌入英语。例如,arithmetic(算术),grammar(语法),logic(逻辑)来自希腊语,arbitrator(仲裁人),executer(执行者),item(条款)来自拉丁语。这些情况,使得在现代英语中,借词占了80%的比重,这些来自不同语言的大量借词,减少了同形词和同音词产生的机会。大量吸收外来词——这是英语正词法得以形成和巩固的一个重要因素。

英语正词法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如何解决英语的书面拼写形式和读音之间的矛盾问题。由于文艺复兴时期印刷术的推广和教育的普及,英语的书面拼写形式逐渐统一,形成了规范的形式,而这些规范的形式又通过印刷的方式进一步固定下来。与此同时,英语的语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规范的书面形式与实际的发音之间出现了很大的矛盾。在英语正词法中,基本上保持历史上原来的词形,从而减少了同形词和同音词产生的可能性。

18世纪开始,英国强调语言的规范化,要求语言准确有力。1755年,约翰逊(SamuelJohnson)编写了第一部英语词典,把英语词的拼写形式固定了下来。这样,英语的正词法就能够以词典作为规范的根据。

尊重历史,保留词形的原有形式,这是英语正词法得以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书面拼写形式与实际的发音不一致,当然也会给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带来一些困难,为了统一读音,英国从维多利亚时代就开始推行标准语,著名语音学家琼斯(DanielJones)编写的《英语发音词典》(EnglishPronunciationDictionary)成了人们必须遵守的发音规范。

我们可以看到,英语的正词法主要是遵从历史原则,同时也适当考虑语音原则。

法语属罗曼语族,它的祖先是拉丁语。拉丁语的使用早在罗马帝国时代就一分为二了:书面的拉丁语古文有严格的语法规则,专为贵族和僧侣使用,口头拉丁语俗体是人民大众使用的活语言,又称民间拉丁语。民间拉丁语随着罗马帝国版图的扩大,由军队和商人传到了法国南部的高卢人那里,并逐渐取代了高卢语,同时又受了高卢语的影响。公元7—8世纪,原来的民间拉丁语变成了一种新的语言——古代法语。

12世纪末,以巴黎为中心的方言逐渐成为法国的全民语言,17世纪以来,由于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法国一直十分注意语言文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主张清除法语中的不纯洁成分。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法语的语音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书面的拼音形式却已经基本固定下来,语音的演变并没有反映在书面的形式上,因此,法语与英语一样,也存在着书面的拼写形式与实际读音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一方面固然给学习法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另一方面却为区分同形词和同音词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为了解决书面拼写法和实际读音的矛盾,法语的正词法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规则。

例如,法语词末的辅音-ds,-s,-x等,大多数是古音在书面形式上的遗迹,在现代的口语中已不发音。利用这些形式不同而实际上已经不发音的词末辅音,就可以区分同形词和同音词。poids(重量),pois(豌豆),poix(松香),发音都是[pwa],是同音词,由于词末辅音-ds,-s,-x不发音,利用这些形式各不相同的词末辅音,就可以把这3个同音词在书面形式上区别开来。

可见,法语正词法主要是遵从历史原则,并把这个原则作为区别同音词的重要手段。

德国人在使用拉丁字母之前,是使用鲁纳字母(Rune)的。这种字母的形式很像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拼音文字。德国人在接受了基督教之后,就放弃了艺术性很强的鲁纳字母而改用简明的拉丁字母。公元2世纪,拉丁字母的地位在德国进一步巩固。

到了公元7世纪,拉丁字母成了西欧各国大部分民族文字的基础。但是,德国早先使用的拉丁字母是歌德体的字母,与西欧各国并不完全一样。在使用拉丁字母来拼写德语的过程中,德语的正词法逐渐形成。例如,在中古高地德语时期,元音的变音(Umlaut)用a、o、u后加e来表示,分别写为ae、oe、ue,后来才采用在a、o、u的上边加两个圆点的办法来表示变音。

德语正词法主要根据下列原则:

1)语音原则:这个原则要求词中字母的发音应与该字母的表音一致。例如,p、t、k、f等字母在词中的任何位置或与任何字母相结合,均依次读为[p]、[t]、[k]、[f]。这个正词法原则还要求单词的发音与其拼写法尽量保持一致。例如,kalt(冷)读为[kalt],oft(经常)读为[oft]等等。在德语中,70%—80%的词和字母是符合语音原则的。

2)形态原则:这个原则要求,词根和词干的写法在由它们派生出来的词中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在合成词中,在名词的变格形式中,在动词的变位形式中,在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中,尽量保持词根和词干的原有形式,必要时采用变音(Umlaut)。

3)识别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把声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几个词在写法上加以区别,以便在书面形式上区分同音词。例如,Lid(眼皮)与Lied(歌曲)都读为[lid],根据识别原则,把Lied中的[i]写为ie。

4)历史原则:这个原则要求保持历史上的某些传统写法。例如,ziehen(拉)一词中的字母h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因为词根里i的长音已经写为ie,完全没有必要再加上一个h来表示长音,但由于这个h在历史上曾经表示过一种特殊的而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的辅音,根据历史原则,可以把这个h保留在ziehen的词形中。

在这4条原则中,“语音原则”是德语正词法的最基本的原则,这个原则使得德语的书面形式比英语和法语易读,易写,易记。

然而,德语有19个元音,23个辅音,共42个音位(phoneme),而拉丁字母只有26个,这就不可能处处都遵循语音原则。为了弥补字母之不足,同一个字母可以表示不同的音位,同一个音位可以表示不同的字母,也可以采用字母组合来表示一些单字母不能表示的音位。为了补充语音原则的不足,德语正词法还规定了如下的字母拼写规则:1)同一个音位可以用不同的字母或字母组合来表示。2)同一个字母可以表示两个音位的组合。3)用不同的字母组合方式表示长元音,并使之成为区别同音词的手段。

由此可以看到,德语正词法十分注意语音原则,但也考虑到了形态原则,识别原则和历史原则,以区别同音词,减少拼音文字使用中的同形现象。

1958年2月11日,我国正式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这就出现了汉语拼音的正词法问题。

汉字一连串写下来,既不分词又不连写,只有“字”的书写单位,没有“词”的书写单位。汉语普通话中的词有单音节的,有多音节的,多数是双音节的。用汉语拼音来拼写普通话时,应该分词连写,也就是以“词”作为书写单位,使得语言中的表义单位能够在书面形式上反映出来。这是拼音书写形式与汉字书写形式的根本区别。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写成zhōnghuárénmíngonghéguó,也不是写成zhōnghuárénmíngònghéguó,而是写成ZhōnghuáRénmínGònghéguó。再如“出租汽车”,不是写成chūzūqìchē,也不是写成chūzūqìchē,而是写成chūzūqìchē。

这样的写法反映了词语的实际结构,阅读起来比全分或全连都来得清楚。可见,汉语拼音正词法就是以词为单位来正确地书写汉语普通话的拼写法。

1984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试用稿)》。1988年7月1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出《关于公布〈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试用稿)〉的联合通知》。1996年1月22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把它当作国家标准。这样一来,汉语拼音正词法的规范便基本确定下来了。

如果今后汉字文本也要标志词的界限,那么,汉字的文本也有正词法的问题。这样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将会越来越迫切。因为在计算机网络上,要进行大量文本的检索,如果汉语的书面语没有词的界限,检索的效率是很低的。这个问题迟早会被提到日程上来。

日本使用汉字,并且较早地注意到了汉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日语中汉字的读音分为“音读”和“训读”两种。“音读”是按照汉语的字音来读,“训读”是按照日语的字义来读,一个日文汉字的读音可以多到几十种。为了解决读音的困难,日语中创造了“假名”。假名起初站在文字之外,后来进入文字之中,日文书面语成了汉字和假名的混合体。假名先书写虚词,后来扩大到书写实词,书面语中汉字在逐渐减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为了加快减少汉字数目的步伐,于1946年公布了《当用汉字表》,共1850个汉字,出版物中用的汉字以此为准,此外均用假名代替。1981年重新公布《常用汉字表》,汉字增加到1945个,除法令和公文必须遵守这个字表之外,其他不作硬性规定。减少汉字初见成效。日本还简化汉字,1946年的《当用汉字表》中不少简化汉字,1981年的《常用汉字表》中,有简化字225个,占字表总数的12%。日本整理汉字,以减少字数为主,不以简化笔画为主,在常用汉字中进行简化,牵动的面比较小,收效却比较大。除了《常用汉字表》之外,还规定人名用字166个,取名以常用汉字1945个和人名用字166个为限,不得超过。

日本的假名有平假名和片假名两种。在使用中,假名的字形逐渐规范,两种假名也各有分工,平假名趋于通用化,片假名趋于专用化,科学技术术语、外国的人名地名,都用片假名书写。

日本的罗马字运动开始于明治维新前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文部省于1947年发表《罗马字教育指针》,规定国民学校罗马字教育实施要项。罗马字正在逐渐成为与传统日文并用的一种辅助文字。日本罗马字有“黑奔式”和“训令式”两种,黑奔式是美国人黑奔(J.C.Hepburn,1815—1911)提出的,训令式是日本人根据日语特点自己设计的。两种拼写法各有千秋,造成社会上罗马字拼写法的混乱。日本已经把“训令式”提交国际标准化组织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47),希望它成为用拉丁字母书写日语的国际标准。在日本文字的计算机处理中,日本采用“假名—汉字转换”的方法,制成了日文文字处理机,成功地解决了日文输入计算机的问题。我国语言学老前辈周有光教授把日本在文字规范方面的经验总结为十六个字:“言文一致,东西并用,新不废旧,多轨前进。”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在我国,汉字的使用年代久远、地域广阔,存在着极为严重的同字异形现象,造成学习和阅读的沉重负担,非常需要进行规范化。1955年12月,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共列出异体字810组,含1865个汉字,经过整理后废除了1055个字。1965年1月,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出《关于统一汉字铅字字形的联合通知》,推行经过整理编定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共6195个汉字。

由于汉字字数庞大,笔画繁多,难学难记难认,是扫除文盲和普及教育的严重障碍,必须进行改革。为此,国务院在1965年1月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开始全面推行简化字。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发行了《简化字总表》,共收2236个简化字,简化了1264个繁体字,经过这样的整理和简化,基本上确定了现代汉字的字形规范。

在信息时代,与计算机技术有关的汉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日益重要,汉字的信息处理成为中文信息处理的关键性问题,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我国为了解决给没有文字和原有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改革和选择文字的问题,50年代组织700多人参加的7个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工作队,分赴全国16个少数民族的省区进行少数民族语言普查,基本弄清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分布情况和文字状况,帮助13个少数民族制定或改进了18种文字方案。创制少数民族文字的原则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民族文字方案尽可能与汉语拼音方案取得一致,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有的语音单位,可以另外设计字母。根据这些原则,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是比较合理的。

3.科学技术术语的标准化

科学技术术语的标准化工作长期被我国的语言学界忽视,有些语言学家认为“科学技术术语的标准化不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有鉴于这种局面,周有光先生力排众议,高瞻远瞩地把“术语的国际化”列为语文现代化的六大内容之一。

科学技术术语是人类科学技术知识在自然语言中的结晶,是人类自然语言中十分宝贵的财富。在国际上,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37),专门负责术语标准化工作。在我国,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技术监督局下属的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门负责这方面的工作。为了促进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成立了中国术语工作网。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术语标准化日见重要起来。

术语标准化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语言规划工作。首先,术语标准化是要靠政府来推行的,它是政府的行为或社会集团的行为。个人难以左右术语标准的制定和推行。因此,术语标准化具有社会性和权威性。其次,术语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们在技术领域的交际问题,术语的混乱使得科学技术交流受到严重的阻碍,术语标准化是与改善科学技术领域中语言交际密切相关的。因此,术语标准化具有交际目的性。另外,术语标准化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术语的制定,要经过反复的斟酌,一个术语的确立,更是短期内难以实现的。真是“一名之立,旬月踟躇;一名之定,十年难期”。因此,术语标准化具有长期性。最后,术语标准化的内容也是十分庞杂的,它涉及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学科,是一种跨学科的多边缘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术语标准的制定和推广需要有行政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因此,术语标准化具有实践性。

可见,术语标准化具备我们前面所说的关于语言规划的各个特性,它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规划工作。从事语言规划工作的人,如果不搞术语标准化的工作,那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的责任,是绝对搞不好语言规划的。当前我国的术语工作主要由自然科学家和标准化专家来做,语言学家很少参与,其中很多语言学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可以说,我国的语言学拖了我国术语工作的后腿。法国国家主管语言文字的部门,把术语标准化和规范化作为他们最主要的工作,是很有见地的。法国语言文字主管部门的术语标准化工作促进了法国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的发展,使语言规划工作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文字与语言的共性篇2

我园将以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统一要求和部署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强化幼儿园语言文字工作,巩固语言文字工作取得的成果,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把语言文字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工作目标

加强语言文字规范,积极深入有序地推进幼儿园语言文字工作,提高教师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积极组织好推普活动,使推广普通话工作,规范语言文字工作深入人心,扩大宣传面。

三、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制度建设,确保语言文字工作顺利实施

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要求,我园将结合实际情况,把推广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纳入教育教学要求,制定专项的培训计划,小组成员明确职责,定期举行汇报总结,针对发现问题,共商共议,及时解决,另外,在教职工考核制度中明确规定: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即师生员工在教学、会议、宣传和其它集体活动中使用普通话。

2、增强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效性

结合我园的实际水平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课堂教学,纳入教学基本功训练,纳入常规管理之中,把语言文字工作渗透到一日活动的各项活动中。

纳入课堂教学:为提高幼儿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本年度我园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充分发挥集体活动主渠道作用,在听说中推广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我园将结合口语培养,引导幼儿关注生活、感受生活,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普通话水平。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幼儿规范用语的兴趣。三是“推普”寓于幼儿教育活动中,提高幼儿规范用语的责任感。将“推普”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校园中、利用节假日走向社会等不同的时机寻找不规范用字、错别字,进行社会用字调查,对园中的黑板报、宣传栏等进行错别字纠错;将“推普”寓于思想教育活动中。与德育工作相接结合,针对一些活动,将举行演讲比赛、故事会。

纳入教学基本功:教师的语言面貌、语言素质对幼儿有很大影响。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水平,还应当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我们将采取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加强过程培训,突出教师培训的“四性”:全员性、参与性、实践性、全程性,提高全体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充分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加大个别帮扶力度,重点搞好个别教师的语言培训工作。

纳入幼儿园的常规管理:幼儿园每学期都要将此项工作写入计划总结中,始终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幼儿园的常规工作中。幼儿园还将在教研过程中坚持说普通话、说规范字。坚持在教学评估和教学质量测评等教学活动中,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列为重要考核指标。特别是青年教师,必须过语言关、文字关。

3、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语言文字工作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本年度我园将更加注重宣传,力求形成“学普通话、讲普通话、用普通话” 的良好文化氛围。时刻将普通话与日常的素质教育紧密结合,促进推普工作的有利开展。在美化园内外环境的同时在全园范围内开展形式多样且富有实效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教育活动。还将扩大宣传空间,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宣传橱窗等向家长宣传普通话,使普通话走进社会、走进家庭,营造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推普的局面,并面向社会做好负责、咨询、服务工作。

文字与语言的共性篇3

1.缩略词的首部,留下后部,代表整体。如:telephonephone电话,omnibusbus公共汽车

2.缩略词的尾部,留下前部,代表整体。如:advertisementad广告,professionalpro.专业人员

3.缩略词的首部和尾部,这种缩略方式构成为数不多。如:influenzaflu流行性感冒,detectivetec侦探

4.缩略中间部分只留首字母和末字母。如:saintst.圣,yearyr.年

5.缩略词中字母或非重读音节。如:governmentgovt.政府LimitedLtd.有限的

6.首字母缩略词,是用字母,尤其是词首第一个字母,代表原词。这种缩略词大多大写并加点号,按字母读音。如:Voice of AmericaVOA美国之音,ante meridiema.m.上午

首字母缩略拼音词,构成方式同上,但读音上当作一个词看待,形成新的读音。如:radio detecting and rangingradar雷达,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

7.拼缀词,两个或多个被缩略成分都缩略部分音节,实际上是保留合成词每个成分的部分音节。如:smoke+fogsmog烟雾,motor+hotelmotel汽车旅馆

二、汉语缩略词的构成规律

1.取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如:中国共产党中共,语言文学语文

2.取第一个词中的第一个字母和第二个词中的第二个字母,如:烈士家属烈属,火灾保险火险

3.取全称的第一个词,如:南开大学南开,春兰公司春兰

4.取全称的最后一个词,如:万里长城长城,广播电台电台

5.取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母,最后加上表示共性的字,如:红灯、绿灯红绿灯,安全理事会安理会

6.取被缩略词语中最有代表性的字,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

三、英汉语缩略构词的异同

1.英汉缩略构词的共同点

(1)通过创造符号新的功能,创造了缩略词。现代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能指、所指的结合。符号的音响部分叫做能指,符号的概念部分叫做所指。缩略语相对于被缩略的词或词组来说,其所指(概念)没有变化,但其能指尽管与被缩略形式有联系,仍然使用了新的音响形象,创造了新的能指,这是缩略词出现和存在的基础。英汉两种语言都毫不例外地采用了这一方法构词。在两种语言里,缩略词都是独立的词,与其他的词同样地存在于词汇里。

(2)缩略法对两种语言有共同的价值。这种构词法造词简单,符合“以最小的词语符号表达最多量信息”这一交际原则,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两种语言都创造了大量的缩略词语,构成了英汉语词汇中的特殊词群。

(3)缩略形式的非任意性。缩略形式必须是被缩略形式的一部分,是具代表性、提示性、还原性的一部分。缩略词语具有还原性是缩略语的本质特点。缩略形式受到被缩略形式的制约,是非任意性的。

(4)英汉缩略词语都与被缩略形式有不同程度的归属关系和依赖关系。有些缩略语需要提供词的全称或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有些已为社会所接受,但还具有临时的性质。也有不少缩略词已较难让人意识到它的缩略性质,如“语文、高考、bus、zoo”等,本质上,仍然具有归属关系和还原性。

(5)英汉缩略方式有很多共同之处:缩略前部、缩略后部、取每个部分中的第一个成分(汉语第一个字,英语的首字母)、一般只保留实词的一部分,忽略虚词。

2.英汉缩略构词的不同规律

(1)语言上,汉语缩略语对原词的提示性强,这是汉语缩略形式的一大优点。英语缩略成分的最小单位是字母,其读音与原形式读音差别很大,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被缩略形式的读音。汉语被缩略成分保留的最小单位是音节,以整个音节的形式保留下来,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形式的读音。读音方面,汉语按保留下来的音节去读,读法单一、明确。

(2)英语缩略语与原词意义联系弱,汉语缩略语与原词意义联系紧密,提示性强。英语是音素拼音文字,词形只提供语音不提示意义,缩略后所保留的字母或个别音节又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原词语的语音联系,对原有词意义的提示性更小。只能靠上下文提示或机械记忆。而汉语为意音文字,缩略后以汉字为最小语音单位,汉字本身能提示意义,而且发音上又从整个音节上加以保留,读音提示性也强,从而使语义更加明确。

语言是一个层级系统:音素语素词句子。最底层是音素,不与意义相联系。语素是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在缩略过程中,英语的缩略形式有些是音素字母,有些是音节,有一小部分缩略到语素单位,但为数不多。英语的缩略形式很少达到被缩略形式语素单位的层次。汉语缩略形式以音节为基本单位,而“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形式,汉语的单音节基本上都是语义的承担者”。因此,英汉缩略形式与被缩略单位的意义联系程度是不一样的:英语缩略词基本上打破了原形式的语素单位,而汉语缩略词保留了原词语的部分完整语素,被保留的语素的意义不是语素的一般含义,它提示了被缩略词语的意义,与原词语的意义联系比英语强。例如,我们可以把“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缩略成汉字“高考”,再与拼音文字形式作类比分析,写成“gāo kǎo”,再打破语素缩略成表示音素的字母“G、K”,与原词语的意义联系越来越弱,到“G、K”,如无明确提示,几乎无人能晓其义。

(3)汉语缩略词由于与原词语意义联系强,意义单一。而英语缩略词由于表义性与还原性不强,与原词语意义联系不密切,常常一形多意。如缩略词A在《新英汉字典》中就有12个意义。

(4)汉语缩略词每个成分与意义有联系,因此,成分之间也具有语法关系,这一点类似于汉语复合词。汉语缩略词与复合词有很密切的关系,很多复合词本身就是先经过缩略,后成为复合词的。英语的缩略词与复合词没有这样的关系。

(5)英汉缩略语由于表意度、明确性不一,使用范围不同。汉语缩略词普遍使用于口语与书面语的各种文体中,简洁明了,如:教委、高中生、投产、入市等等。而英语缩略语大体上用在专业术语或报刊上。

(6)英语的缩略词语形式比汉语灵活多变,反映出语言系统的特点。英语缩略词有的是原形的缩略加变形,如:loot=lieutenant(陆军中尉),Betty=Tabitha(人名),handy=handkerchief(手帕),comforty=comfortable(舒服的),cirs=circumstances(情况),strawbs=strawberries(草莓)。

四、结论

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英汉语在缩略词语方面具有共性,都是在原形式上简约化,缩略方式基本相同,都有非任意性。2.两种语言在缩略构词的过程中都受到其语言系统的制约。英语受到拼音文字、音素字母的制约,其缩略词语表意确定性、还原性较弱。汉语受到意音文字、音节单位的制约,表意性相对较强。这种差异体现了各自语言系统的不同特点,语言要素要受到其内部系统的制约,系统性是语言符号的本质属性之一。

文字与语言的共性篇4

汉字性质问题是汉字学以及普通文字学的核心课题。现代汉字学诞生伊始,有关研究即被提上议事日程。1908年,章太炎发表《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以“象形”与“合音”区分中西文字论析彼此短长[1],实际上已涉及对于汉字性质的考量。上世纪20年代,沈兼士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字形义学》,认为汉字中“象形、指事、会意各字”皆属“意字”即意符文字,汉字中“形声字”皆为“音字”即音符文字[2],则直接表达了对于汉字性质的研判。以下事例说明,该课题百年来一直备受关注:其一,自从现代汉字学诞生,我国文字学和语言学著作大多都要论及汉字性质;其二,在中国知网上,1959年以来含有“汉字性质”字眼的期刊文章多达954篇,1989年迄今含有同样字眼的硕博论文多达482篇。汉字性质问题之所以始终保持“相当炽热的状态”[3],全因为它不仅涉及汉字的历史描述和教学设计,涉及汉字的功能评价和政策制定,而且涉及文字类型学理论建设和文字演进规律探讨,涉及文字与语言、文字与文化关系的诠释。经过学界百年来的不懈努力,尽管歧见依然存在,但有关研究不断深化则是应予肯定且令人欣慰的事实。在以往的有关研究中,学人大多将精力集中于知识性讨论,对于方法论(methodology)则关注不够。唯物辩证法认为方法重于知识:方法错了,即便侥幸获得正确知识,这知识亦缺乏足够的学术含量和应有的社会影响;方法对头,即便暂时与正确知识失之交臂,但终会走向成功,并将充分发挥所获知识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从事学术研究应当重视方法论。本文有关汉字性质的讨论将以此为指导。汉字性质研究涉及的方法论问题甚多,限于篇幅,本文只谈两点:(1)汉字性质研究的立论基础单位;(2)立论基础单位内部关系的两种观察角度。本文所谓方法论主要指对于汉字性质研究方法的审视、阐释和评析。

一、汉字性质研究的立论基础单位

对于汉字性质研究来说,以何种文字单位作为立论基础乃是需要首先明确的问题。索绪尔认为汉字属于“表意文字”[4],布龙菲尔德认为汉字属于“表词文字”[5],赵元任认为汉字属于“词素文字”(亦即后文所谓“语素文字”)[6]142,三位学界泰斗虽然看法有别,但都是通过对“记录一定的语言单位时不能再分析的……独立符号”[7]的考察而立论。王伯熙明确表示,不同“独立符号”记录不同语言单位,由此显示出不同“符号系统的性质”,汉字性质研究应当以此为基础。苏培成亦曾就汉字性质研究的立论基础单位多次发表意见。他说:“确定一种文字的性质,要根据这种文字的基本单位记录的是什么样的语言单位。”[8]“文字的基本单位指的是文字体系中能和语言成分相对应的最小的单位”,“根据文字基本单位的理论,汉字里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个的单字,而用来和它对比的拼音文字的基本单位应该是一个个的字母,而不是一个个单词。”[9]王伯熙和苏培成的说法不尽一致,基本观点则如出一辙。

王伯熙所谓“独立符号”、苏培成所谓“文字基本单位”,其实早已有了相应术语,即“字符”。维基百科指出:“字符(Character)是一个信息单位。……简单来讲就是一个汉字、日文字、韩文字……或是一个英文、其他西方语言的字母。”[10]笔者以为,既然已经有了相应术语,就不应让它闲置。何况与“独立符号”、“文字基本单位”等表述相比,“字符”说法更便于理解和使用,在汉字性质研究中,学界应充分利用“字符”术语的优长。

有比较才有鉴别,文字性质的研究离不开比较法的运用。一直以来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整个世界,有关比较都是以字符为基础。但近年来不断有人质疑,认为将字符作为比较基础有问题,因为中文汉字与西文字母缺乏可比性。他们主张比较应坚持对等原则,鉴于形音义俱全乃一切文字共同特征,他们认为比较应以形音义结合体为基础。据此他们提出:汉字属于语素文字,英文属于表词文字。[11]对于以上新说,笔者颇为怀疑。这不仅因为“从来不会错”(Chao can never be wrong)的赵元任明确指出,在目前通行的成熟文字中,就所标记的语言单位尺寸看,语素文字乃为上限[6];以及因为以拉丁字母为构字元素的英文已有上千年历史,其间从无英文使用者认为自己使用的是表词文字;更因为根据“对等原则”,被比较文字除了必须所指层次相同,亦即或者都是以语音为所指,或者都是以音义结合体为所指,同时必须所指等级相同,亦即或者都是以音素为所指,或者都是以音节为所指,或者都是以语素为所指,或者都是以单词为所指;而上述新说是基于标记语素的中文形式与标记单词的英文形式的对照,亦即基于不对等比较而提出;更因为接受新说则须认为中文能够标记语素不能标记单词,英文能够标记单词不能标记语素,这样的新说实在难以让人心悦诚服。为什么有的学者将“对等原则”视为圭臬而实践中却不能坚持?这一方面因为在汉语中语素是最重要且最显眼的语法结构单位,在英语中单词是最关键且最醒目的语法结构单位;另一方面,因为前述现象不仅为新说提出者所注意而且强烈左右着他们的知和行,于是为考察文字性质而进行不同文字比较时,鬼使神差地将记录汉语语素的中文形式与记录英语单词的英文形式等量齐观,以致偏离了自定的“对等原则”。

前面谈到不少学者认为植根字符的文字比较不合逻辑;而在笔者看来,以上批评缺乏根据。比较确实是有条件的,《墨子》所谓“异类不比”便是就此而言。同类与否如何鉴别?《墨子》云:“有以同,类同也。不有同,不类也。”意思是鉴别是否同类主要看有无共同点。这可谓中肯之论。惠施曰:“万物毕同毕异。”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庄子》)以上说法亦为学界普遍认同。缘上以观,同类与否并非由客观现实――包括客观上的对等不对等――所决定,而是由主观认知所决定;因为基于特定观察方式可以在任意两个事物之间找到共同点并可据此将其视为同类,从逻辑上讲在语言文字范畴中可以任取两方并将它们作为同类成员看待。我们已经知道,赵元任等学术大师关于汉字性质的观点是通过对中文汉字、日文假名、英文字母等不同字符的比较而形成,上述字符均属“记录一定的语言单位时不能再分析的……独立符号”,既然具有共同点自然可以视为同类,也就自然可以拿来相互比较。所谓前述比较“不对等”(郑振峰语),“存在着严重的层面错位问题”(胡华语)等等,有关质疑失之偏颇。

为什么对于“表意文字”说法具有较大影响的解释并无硬伤而批评者仍不肯放过?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表意文字”说法容易造成误导。我们以为因此将其根本否定似乎过于较真。通过前面的回顾大家已经知道,“表意文字”是个国际通行且使用有年的学术用语。吕叔湘曾就术语问题作过专门论析,指出新旧术语各有利弊,取舍上并无非此不可的道理。[30]萨丕尔亦曾告诫说,语言并不是“一部完善的表达概念的机器”,要求它没有“漏洞”那是不现实的。[31]众所周知,语言运用离不开语境,任何语义必须借助语境帮助才能实现。语境乃制约语义传释的各种因素的集合。接受者对于语义的理解需遵守“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注意表达者所处语境,领会其意指所在。综上所述,尽管尹斌庸等先生的有关批评未尝无助“表意文字”理论的完善化,但因为担心误导而欲将其打入冷宫实属矫枉过正。(2)

在审视对于字符内部关系的两种观察角度时,我们将不赞成“语素文字”和“表意文字”说法的观点拿来讨论,其实是“言在此意在彼”,因为它主要不是为了维护前述术语的称谓方式,而是旨在说明“对应地看”和“联系地看”这两种观察角度都不可或缺。根据语言类型学理论,某些文字类型之间存在着双向“蕴含共性”(Implicational universals):基于对应关系建立的“语素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语素-音节文字”等文字类型,其中的“语素文字”必定同时属于“表意文字”,其中的“音节文字”、“音素文字”必定同时属于“表音文字”,其中的“语素-音节文字”必定同时属于“意音文字”;而基于联系方式建立的“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意音文字”等文字类型,其中的“表意文字”必定同时属于“语素文字”,其中的“表音文字”必定同时属于“音节文字”或“音素文字”,其中的“意音文字”必定同时属于“语素-音节文字”。这是否意味从两种角度说明文字性质并无必要?不是!道理首先在于:我们是通过两种观察角度的研究,方才发现基于对应关系和基于联系方式建立的两种文字类型之间的蕴含共性;而不是根据蕴含共性,由基于对应关系建立的文字类型推导出基于联系方式建立的文字类型,或者相反。道理其次在于:前述蕴含关系并非一对一,以致我们有时并不能根据蕴含共性而由此知彼,例如由于“音节文字”和“音素文字”均属“表音文字”,在已知某种文字属于“表音文字”的情况下,我们并不能推知它究竟属于“音节文字”还是“音素文字”。道理还在于:前述蕴含共性高度抽象,管粗不管细。例如它只能告诉你,如果某种文字属于“语素文字”那么必定同时属于“表意文字”。但它并不能进而告诉你,这种“表意文字”的字符是出于何种动因和通过何种方式完成自身构形。弄清字符构造理据乃是认识文字性质的重要途径(详见另文),而蕴含共性并不能在这方面提供具体帮助。总之,对于汉字以及其他文字的性质研究来说,“对应地看”和“联系地看”这两种角度无法彼此替代,必须同时加以利用。

三、结束语

虽然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方法与知识为互动性因果关系,但多数场合是方法决定知识。正确的方法决定正确的知识,错误的方法决定错误的知识。在正确方法与错误方法同在的情况下,所获知识也就自然是鱼龙混杂。对其加以清理不可就知识说知识,而应当从清理方法入手。汉字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尽管因为汉字性质研究可以多角度切入因而可以允许多种判断并存,但在角度相同的情况下出现两种甚至三种、四种结论,则不能认为是正常现象。根据抓纲带目的原则,本文从方法论入手进行方法上的清理。在前面的讨论中,对于主张在“对等”基础上进行不同文字比较的做法,对于否定汉字性质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的做法,对于追求汉字性质表述天衣无缝的做法,给予了证伪,从而支持了曾为不当方法贬损的正确结论,动摇了建立在不当方法之上的似是而非意见。在以上讨论过程中,笔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于认为汉字属于语素文字和表意文字的判断给予了肯定。但仅仅根据以上论析,要让前述判断稳稳站住,显然不够。在有关汉字性质研究方法论的新稿中,我们拟通过更为全面深入的讨论证明前述判断的合理性。但愿有关尝试对于化解汉字性质研判异说纷呈局面,对于推动汉字学乃至文字学理论建设,多多少少有所贡献。

注释:

(1)显然在吕先生看来,具有“形”和“音”乃“字”或“文字”决定性特征。笔者高度服膺这观点。因为如果确定只有形音义俱全的字符方可称为“字”或“文字”,那么中文用于记录连绵词和音译词的没有独立意义的单字将被连带地排除于“字”或“文字”范围之外。相信任何汉字使用者都不会认可这做法。

文字与语言的共性篇5

   最新语言文字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大力推广普通话,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使之更好地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我校将继续深入宣传与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推普参与意识,紧紧围绕有关语言文字工作要点,结合我校实际,加强宣传力度,做好各项常规工作,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以创建语言文字示范校为努力方向,使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主要工作

  (一)学校工作。

  在学校工作中,继续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宣传教育活动,以争创长春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为契机,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组织全校师生进一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多方配合、齐抓共管,使我校语言文字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1.定期召开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市语办的领导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计划。

  2.在学科教学和学校一切集体活动中,师生都必须使用普通话,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谈必须使用普通话。

  3.学校校牌及其它标牌、宣传栏、黑板报以及校园网等要严格遵循文字的规范,严禁使用不规范汉字。

  4.加强教师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方面的培训,鼓励并帮助教师提高普通话水平,从而为争创语言文字示范校奠定基础。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师生语言文字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性和运用能力,营造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教育氛围,本学期拟开展以下活动。

  教师活动:

  1.要求每位教师只要进到校园,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无论是跟学生交谈还是教师之间的谈话,必须使用普通话,并把使用普通话纳入到年终考核。

  2.在教师队伍中开展演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普通话实践活动,以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

  3.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提高全体教师的推普意识、写规范字意识。

  4.邀请有关语言文字的专家到校对教师进行语言文字培训,以切实提高教师的语言文字水平。

  5.加强全体教师推普意识,积极投入推普活动,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普通话素质。教师结合备课、板书练习钢笔字、毛笔字。

  6.对教育教学资料语言文字规范化进行检查:含教学进度、计划、备课笔记、作业批改、学生评语、成绩册等资料的检查。

  学生活动:

  1.继续培养一支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学生推普员队伍,加强推普员的培养,要求每班设有推普员,起示范与督促作用。

  2.校园、班级对语言文字规范化均有长期的宣传和环境布置,做到常态化、制度化。

  3.将语言文字工作的有关要求纳入学生值周活动之中,要求值周学生做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表率。

  4.加强传统校园活动如金秋艺术汇演、红五月诗文朗诵会等活动的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工作相关活动,主要有:

  (1)中华经典诵读比赛;

  (2)书法比赛;

  (3)征文比赛;

  (4)演讲比赛;

  (5)汉字听写比赛。

  (三)发挥语文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素养。

  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为了充分发挥语文课在普及普通话和规范用字中的主渠道作用,学校对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提出如下要求:

  1.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在语文课中加强语言文字规范的教学和口头说话训练外,还要进一步开展语言文字实践活动。

  2.继续结合教学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3.发动各班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内容,设计一期精美的墙报。

  三、做好校园文字规范化检查工作,做规范用字的表率

  1.各年级组、教研组、各班级认真做好常规文字规范工作,保证工作文字和校园公示文字的规范纯洁;各班推普员做好班级板报宣传文字规范的检查,并协助校园文字规范的检查,治理整顿学校校园用字。

  2.积极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市语委有关文件,及时报道我校有关工作动态、先进事例。校内设置语言文字固定宣传展板,定期做好布置、维护工作。

  3.健全语言文字工作网络。本校确定专人负责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4.继续搞好汉字规范化。校内的公文、印章、标牌,颁发的各种奖状、证书、牌匾,各种活动的会标、标语、张贴物、学校简报、撰写论文及其它情况下的文字书写等用字,要求书写规范。

  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道路还很漫长,任务还很艰巨。校园是传播知识、获取知识的地方。在以普通话、规范字的形式接受教诲,充实自我的同时,更要自觉地传播这种规范。我们师生有责任共同营造一个纯洁的语言文字环境,培植属于我们自己的净土。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xx中学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水平。

  最新语言文字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积极参与我区201x年语言文字工作开展的四大活动,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我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之中,充分发挥其效能,促进我校教师的素质提高,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基础。

  二、主要工作

  1、健全工作机构和网络

  按照上级有关精神要求,建立健全“领导——教师——学生”语言文字工作网络,分工负责、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组织协调。

  2、做好宣传工作

  深入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充分利用橱窗、板报、横幅等多种形式开展规范语言文字工作的宣传教育活动,并在校门口、办公室、楼道等处设立宣传标语牌,增强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营造人人说普通话,处处写规范字的良好氛围,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水平。

  3、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常规管理,推进素质教育

  切实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常规管理,认真落实“三纳入一渗透”。一是坚持将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切实做到有领导分管、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二是坚持将语言文字规范纳入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作为教师基本功训练和考核的内容。三是坚持将语言文字规范化纳入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四是坚持将语言文字规范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渗透到德、智、体、美各项活动之中,真正使普通话成为教师的教学用语、学生的交际用语、全体员工的校园用语。

  结合自身特色,积极开展青年教师每周练习写粉笔字和钢笔字,每天安排学生15分钟练字时间,要求教师进行认真备课并指导。每学期初结合读书活动进行一次全校学生朗读比赛及阅读测试,促进学生用语用字水平的提高。

  4、做好语言文字工作检查督促工作

  结合我校的生源特点,对照评估标准,组织一次用语用字大检查,做到教学用字规范,防止滥用繁体字、异体字,乱造简化字,出现错别字的现象。在家长会上认真督促、宣传各位家长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课堂教学用语、教师集会、与学生和家长交流、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均要求说普通话。督促普通话水平未达标的教师积极参加普通话水平培训班,做好达标工作。

  最新语言文字教学工作计划

  现在社会对普通话的标准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了,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不仅仅是个人形象的问题,也是现在社会的要求。这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所以每个人都要尽量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字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全社会应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为人类社会文明、为国家通用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主要工作安排

  1、充分发挥校园的宣传功能,加大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

  2、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校园广播宣传学习语言文字工作有关文件,领会精神,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全体学生,在校内外各项活动中推广使用普通话,把普通话作为校园语言,作为教师的职业语言。不断提高使用普通话的能力,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3、进一步推进全校教师及教辅人员普通话水平达标的培训和测试。

  4、继续发挥语文教学主渠道作用,创办不同特色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素养。进一步规范校园用字、用语,定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写字读书比赛,普通话使用标准率进一步提高。

  5、定期举办全校性的以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为主题的黑板报比赛,举办以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能力为主的作文比赛,鼓励学生参与教育局的艺术节比赛、知识竞赛等项活动,以年级为单位在每学期中举行演讲比赛、故事会、朗诵会等活动。“读革命史书,学革命先烈,讲革命故事”普通话讲故事比赛、“我说身边文明事,我说身边文明人”普通话演讲比赛、诚信故事比赛等活动。积极参加教育局举办的读书征文活动。

  二、加强组织、制度建设,确保语言文字工作顺利实施

  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将推广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纳入教育教学要求,制定了专项的培训计划,小组成员明确职责,定期举行汇报总结,针对发现问题,共商共议,及时解决,另外,在教职工考核制度中明确规定: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即师生员工在教学、会议、宣传和其它集体活动中使用普通话;教师的普通话达标与评聘相结合,即教师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从而进一步完善校、班二级管理网络体系,确保语言文字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贯彻“三纳入一渗透”,增强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效性

  根据“三纳入一渗透”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水平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课堂教学,纳入教学基本功训练,纳入学校常规管理之中,把语言文字工作渗透到德、智、体、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

  1、纳入教学基本功:教师的语言面貌、语言素质对学生有很大影响。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水平,还应当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我校重视教师语文素质的培训与提高,将教职工语言文字培训列入校本培训计划。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加强过程培训,突出教师培训的“四性”:全员性、参与性、实践性、全程性,提高全体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充分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加大个别帮扶力度,重点搞好个别教师的语言培训工作,帮助未达标教师尽快达标。组织全校教师的硬笔书法大赛,选拔优秀作品进行展评等。

  2、纳入总校校的常规管理:校长带头讲普通话,带头参加普通话等级测试。学校每学期都要将此项工作写入计划总结中,始终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的常规工作中。总校校还将由工会牵头定期对教职工进行语言文字的培训,进行不同年龄段的普通话比赛。坚持在教学评估和期中教学检查,多媒体讲课比赛和教学质量测评等教学活动中,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列为重要考核指标。教务处坚持教师新开课和开新课试讲中,对教学内容、效果以及普通话和规范用字严格把关。特别是青年教师,必须过语言关、文字关。

文字与语言的共性篇6

关键词:语言;教材;系统性;开放性;修订

《语言学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20世纪80年代初叶蜚声先生和徐通锵先生合著的语言学概论教材,初版于1981年,此后在海内外多次再版,广受欢迎。教材得到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编写原则很好地满足了语言学基础理论教学的特殊需求。

“语言学概论”是语言学基础理论课,也是语言学的入门课。课程要使学习者藉此了解当代语言学领域的概貌,掌握语言学研究中基本概念术语的内涵,对语言本体的一般性质特征有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要使学习者得到基本的语言分析能力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在学习中体会到理论的系统和严谨,从而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自主更新知识的能力。

原版《纲要》能在这两个方面为语言学教学提供支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材的两个特色。

其一,教材整体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原版《纲要》没有对当时语言学研究中的各种观念方法做面面俱到而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立足于基本的语言符号观念和结构思想,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为主线构建了体系的基本框架,对语言学中的基本问题,包括语言的基本性质,语言结构各个层面基本单位的确立原则和结构关系,语言的总体发展特征和语言系统的演变规律,文字和语言的关系,做了简明而系统的阐述。清晰的脉络和一贯的理论体系更利于初学者对语言学基本知识和观念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对学习者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

其二,教材尽可能地吸收了当时新的语言学研究思想。原版《纲要》不仅参考了当时国际上新出版的各种语言学专著和教材,而且综合了当时新的汉语言研究的成果,包括编著者个人的研究成果。所有这些内容都有机地纳入了教材的整体框架,各得其所。这使学习者由此能直接了解到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

原版《纲要》这两方面的特点体现出基础理论教材应具备的系统性和开放性,这使其在语言学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多年来产生很大影响。此次《纲要》的修订正是为了在保持原书特色的基础上,吸收近年来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使教材更好地满足语言学教学和学习的需要。

最近半个世纪,语言学研究领域有许多新的进展。语言研究的取向,从单纯地强调重视口语形式转为言文并重,从单纯地强调语言共时研究转为共时和历时结合,从回避语义研究转为重视语义语用研究。人们对语言与认知的关系、语言与外在经验世界的关系、语言与语言使用者的关系、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人们对语言整体的理解已经由同质静态封闭的小语言系统转向异质动态开放的大语言系统。作为学科入门教材,应该使学习者感受到学科的生命力,看到学科不断发展的趋势和广阔前景,了解语言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进展。我国教育部规定,20世纪出版的高校教材必须修订才能继续使用,就是为了使教材能及时反映出学科的最新发展。

在原版《纲要》的基础上进行修订,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科知识发展的连续性和教材、教员、使用者的连续性的需求。在国外同类教材中,美国弗洛姆金(Fromkin.V.)等编著的语言学基础教材《语言导论》(AnIntroductionto Language)在语言学界一直影响很大,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这部教材自1974年初版后,已修订了8版,2010年出版了第九版,不断把语言学的最新思想纳入教材,传递给学习者。可见一部具有开放性的经典教材具有广泛的影响和生命力。

原版《纲要》编著者徐通锵师在生前已确定《纲要》的修订意向,决定以原教材为基础,修订原书内容的30%以反映语言学的新发展,惜未能如愿。此次承担《纲要》的修订也是完成徐先生的临终嘱托。

基于以上原因,《纲要》的修订依托原书的理论框架,大的章节没有变动,整体上力求保持原书的特色,使教材内容既具有理论上的系统一贯性,又具有开放性,反映出语言学领域的新进展。下面就修订版《纲要》的理论框架和修订内容做概要阐述。

一、语言符号观念

修订版《纲要》仍然把语言符号观作为核心的语言观念。这一基本的语言观念是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基础。因此,理解语言的符号性质,是把握语言结构系统的各个层面结构原则以及各层面结构关联的基本前提,也是我们这本教材整体框架的立足点。

语言结构的很多性质都与符号性相关,包括语言状态和历史变化的各个方面,但与符号性直接相关的是其表义性,即语言是用形式表示意义。形式与意义关系的研究是语言研究的核心问题。语言的形式是多个层面的,意义也是多个层面的,语言研究就是探讨语言系统多个层面的形式和意义的关联,或者这种关联的变化。这既包括基本符号单位的意义,如语素义或词义,也包括各层次符号组合的意义,如短语义、句义等,既包括反映语言符号和经验世界联系的概念意义、命题意义,也包括指向语言自身结构关联的关系意义,等等。

这一部分修订的内容主要在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一个重要的改动是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语言符号性质的示意图做了部分改动,把现实现象分为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对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的相互关系、心理现实和符号意义的相互关系做了阐述,同时也说明了符号在心理认知中的重要性。

原版:

现实现象可分为客观现实和心理现实,二者并不完全一致。客观现实现象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人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客观现实现象并在大脑中经过脑神经的综合处理转化为心理现实。心理现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客观现实的认知,但由于感觉器官等自身的局限,人并不能感知把握全部的客观现实。同时,虽然心理现实中的主体是源于人对客观现实的认知,但其中也有超越客观现实的部分,如幻想,神话等等,都不属于对外在的客观现实的直接认知。所以心理现实与客观现实并不完全一致。

语言符号的产生是基于对心理现实的编码,所以语言符号直接指称心理现实,符号的意义经心理现实的中介反映客观现实。客观的现实通过认知转化为主观化的信息必须有一套符号。符号可以有视觉形式、听觉形式等各种物质载体,但最基本最重要的符号是语言。语言符号帮助人达成对外界的认知,储存认知的成果,并且发展人的认知能力。符号固化了已有的认知成果,提高.了人类的思维能力和认识客观现实的能力,使更多的客观现实现象得到认知,转化为心理现实。语言符号的产生还扩大了心理现实的来源,人们可以利用语言从他人那里接收间接的经验,获取更多的知识。

我们强调语言基本符号的编码包括两个方面:

(1)通过对心理现实进行离散化的分类概括,形成各种概念,即符号的意义。

(2)使这些概念与可直接感知的形式(语音)相联。

两个方面是任何一个语言符号系统都具有的,但又都是在特定社会群体中实现的。语言符号对现实的类分,以及符号音与义的关系,都是社会约定的。因此,虽然能够运用符号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能力,但具体的语言符号在不同的社会各不相同。

关于语言符号二层性的内涵也是语言符号系统部分修改的重要内容。二层性是一个重要的一般性的符号性质。从符号编码的一般性质看,符号的二层性是指一个符号的形式是由若干成分构成,这些成分本身没有意义。人们发现二层性作为信息传递手段是内在于自然的原理,它还存在于基因代码中,四种核酸基构成一切生物。可见二层性会极大增强符号信息传递的效能。二层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一个符号的形式是由若干成分构成,这些成分本身没有意义。

(2)符号的组合结构上具有两个层面,这涉及复合符号的构成与语音形式间的关系,涉及到符号系统的表义性。

原版《纲要》关于语言符号二层性的介绍基于美国描写主义音位学,着重强调了二层性的第一个方面,而忽略了第二方面。原书图示为:音位语素词句子,表述为音位构成了有意义的符号的形式。虽然用双线箭头与单线箭头区分了有意义单位和无意义单位,但不同性质的单位处理为单线性的组合关系,这没有完全反映出语言符号二层性的结构关联。修订版《纲要》强调,语言系统分为音系和语法两个层面,语言的组合可分析为有意义的符号层面的组合,即语素、词、词组等语法单位组合,同时还可分析为无意义的语音形式层面的组合,即音位、音节、音步等音系单位的组合。音系单位的组合为符号层面的各级单位提供了语音形式。同一层面上的小单位和大单位是构成关系,不同层面上的单位则是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的关系。比如音位按特定语言的规则组成该语言的音节,音节按特定语言的规则组成该语言的音步,而所组成的音节、音步则为该语言的语素、词等语法单位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形式。我们可以图示如下:

音系层面:音位音节音步……语调段

符号层面:语素一词一词组/短语一句

音系层面的单位和符号层面的单位不构成组合关系,而是一种跨层面的关联。不同语言的音系单位与语法单位的常规关联并不相同。比如汉语的“字(语素)”整齐地对应一个音节,英语中的语素虽可以说是最小符号却不与任何一级音系层面的单位有整齐地对应。而英语中的“词(word)”在音系层面整齐地对应一个重音段。这种有整齐对应的关联单位是一个语言符号系统中两个层面间的枢纽,也是语言符号的基本单位。它具有确定的语音编码模式,也与更高层面的符号组合形式相关联。

由于语言符号的二层性,语法研究在探讨各层面语法结构关系时不能无视音系层面的韵律特征,修订版《纲要》对于音系层面的描写相应地做出了重要修订,介绍了汉语层级性韵律单位及其与语法语义的关系(在“语音与音系”一章还调整了原版的部分音标和发音学术语,此不详述)。

总之,教材通过阐述符号与认知的关系,说明了:语言符号性和人类先天具有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是统一在一起的。语言符号的系统性、层次性、组合递归性、能产性等各种性质体现出语言的共性。符号编码的概念范畴分类、符号的语音编码模式等具体语言形式构成,则体现出符号的社会约定的一面。符号的二层性既体现出语言普遍具有的语言结构多层面的结构性质,同时也反映出不同语言具有音系层面和符号层面不同的结构关系模式。

语言符号观作为基本的语言观念是全书的理论基点。

二、结构思想和功能的视角

20世纪上半叶,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占主流,结构主义语言研究对语言基本性质的探索,对各种语言材料较全面的分析描写促进了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其中包含的重要语言学思想成为当代语言学l的基础。

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直接或间接受索绪尔语言学思想的影响,强调结构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把语言看作一个结构整体,一个由相关的各个部分构成的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一个要素的实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是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正如索绪尔所言:语言是形式(form),不是实质(substance)。基于这一思想,语言中每一层面的单位的性质都取决于它在系统中的地位。语言研究要着力分析描写各种具体语言的结构单位及其结构关系。

单位间的依存关系可以归纳为两个维向的基本关系,就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这对术语源于索绪尔的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基本内涵大体是一致的。不过,索绪尔因为更强调整体性,所以句段关系中还包括组合单位和整体结构的关系。索绪尔认为语言系统中的所有关系不外乎这两种关系。

原版《纲要》立足于结构主义语言思想,把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作为贯穿全书的总纲,每个层面都以单位的确定和单位之间的关系为核心加以描写阐述。每一层单位的确定都离不开它在结构中的地位,离不开它与系统中其他成分的关系。明确单位的确定原则,讲清单位间的各种依存关系,是共时部分每一章内容围绕的中心,也是把握每一层面结构形式的基本线索。

修订版《纲要》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结构主义的基本精神,同时我们在对语言结构形式的把握中采取了功能主义的视角,在语义、语用层面的阐述中突破了语言内部结构静态分析的封闭格局,阐述了语言和外部经验世界的关系,语言和语言使用者的关系。分析描写中也不再限于基于线性分析的组合关系、聚合关系的描写。

功能的视角是从目的性解释一个事物存在的原因。在修订版《纲要》的第一章“语言的功能”中,我们把语言的功能概括为两种基本功能: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现代符号学观点认为,人类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生物适应,就是为了模写世界。作为模写世界系统的语言的发展与智人的进化是同时的,而语言用于社会交往则是进化中的再适应(TA.西比欧克,S.M.拉姆1991)。模写世界和社会交往正与语言的思维功能和社会功能相对应。说明语言的这两种基本功能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性。语言符号本体结构形式各种性质特征都是为了满足这两种基本功能。

我们在第一章对语言的两种基本功能做了总体上的论述。“语言的思维功能”一节中强调了语言与思维认知的密切相关性,并介绍了其神经生理基础。“语言的社会功能”一节则进一步区分了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在其他章节对于语言各个层面的分析描写中,我们都看到了语言形式特征与这些基本功能间的联系。

功能的视角使语言形式研究具有了开放性。我们为什么使用语言?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为什么这样使用语言?我们在使用语言做什么?这些问题的回答把语言和它存在的周围世界联系起来。重要的是把语言符号本体和语言使用者、和使用环境联系起来,反映出语言结构形式不是孤立的存在。在语言研究中,语法学关注的是语言内符号与符号的关系,语义学关注的是语言符号及其组合与语言外经验世界的关系,语用学关注的是语

言符号及其组合与语言使用者(话主)的关系。三个层面相互依存。语义语用的一些重要的范畴,如(句法)语义特征中的“有生性”、“可控性”,施事、受事、工具等论元角色,与说话人主观交际意图相关的焦点、话题等等,在某些语言中已编码为语法的一部分。修订版教材在对语法、语义和语用的探讨中,从功能的视角出发揭示出意义表达的不同层面,以及这些层面间的内在关联。实际上,这些观念在当代语言研究中不仅限于功能派,也为形式派广泛采用。

我们在第四章对“句子”的定义中增加了其语用单位性质的说明,指出句子既是最大的语法单位,也是最小的交际单位,具备“语气”等与说话人相关的成句范畴。这一定义兼顾了语法、语用两个层面。从语法层面看,句子是运用句法规则构造的最大结构单位。这里的最大不是从符号序列的长度上讲,而是指句子以上其间的关系不再是句法结构关系,而是属于语篇层面的研究了。作为语法层面的单位句子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形式上的特征,如是否一定是主谓结构,是否具有主谓一致关系,是否有定式动词等,不同的语言间是有差异的。但从功能的角度看,句子作为语用层面的最小交际单位在起作用,这在各个语言中是共同的,也是句子不同于语法层面其他单位的重要属性。从语义表达看,句子真正把基本符号的意义整合起来,把语言与外部经验世界,与说话者联系起来,是语法层面与语义、语用层面的枢纽,在修改比较大的第五章尤其体现了这一点。

第五章由“词义”改为“语义和语用”,增加了句义和语用两节,集中探讨了语言意义表达的不同层面。

词义部分增加了“词义的上下位关系”和“语义特征和语义场”两个小节。词义部分内容的增加是基于现代语言学研究中日益凸显的语义网络的重要性。词汇或人类概念的层级网络系统在语言学及信息处理研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词义的上下位关系,语义特征和语义场理论都涉及到词义系统的研究,同时也是探讨词义和句义关系的重要途径。

句义部分首先增加介绍了句子的语义结构。包括各种语义角色,以及语义角色和句法成分的关系。涉及到语法结构中动词和相关名词的搭配关系如何反映人类的经验世界,强调了语义结构是现实世界事件结构的模式化抽象,说明了人类认知上的共性与语法表现的不同。其次介绍了重要的句法语义范畴,如人称、指示、时、语气、情态等范畴。这些范畴的表达使句子语义结构所描述的事件或现象与具体的说话者、说话时空关联起来,使句子的功能真正获得实现。所以这些范畴也是成句范畴。此外,这一部分还介绍了句子的真值和句义的蕴涵、预设关系,以探讨语义上有联系的句子中,短语义、词汇义和句义之间可推导的关系。

语用部分把语言表达与说话人的交际行为、语言使用的语境联系起来。介绍了语境的分类和语篇组织中的话题-说明、焦点-预设等句法、语用范畴,直接涉及到语言的交际功能和交互主观性的表达。这一部分还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更直接地揭示了语言的社会功能的性质。

功能的视角和语言的结构思想是统一的。20世纪结构主义的重要流派布拉格学派就是结构主义中功能主义的代表。他们强调语言的结构性,研究语言的内部结构关系,但他们并不把语言看成可以脱离使用者而存在的静止而封闭的符号系统。相反,他们认为,语言的本质是一个功能系统,正是语言的功能制约着它的结构形式,或者说语言形式是因功能而存在的。从功能到形式成为布拉格学派语言研究的重要的视角,这使得他们的语言研究具有了相当的广泛性和包容性。而且,正是由功能的视角,他们提出音位与作为物理事实的语音的不同,音位重在区别功能,由此形成了经典的音位理论。而语法研究中功能的视角促使布拉格学派区分出结构关系的不同层面,从而使语言研究从句法结构走向篇章结构。

语义的表达是多种意义范畴多层面的实现过程,而非单层线性的组合过程。对句义以及更复杂的篇章话语的语用意义的把握,涉及到的不仅仅是词汇义的组合搭配,词汇概念意义与句义中涉及的意义范畴,如施事、受事、工具等,以及篇章语用中涉及的范畴,如话题、焦点等,并不在一个意义层面上。因此。基于线性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不能把握其间的复杂关系。修订版《纲要》对这一部分的阐述没有囿于组合聚合两种基本关系的描写。

不过,从宽泛的意义讲,语义语用这一章的阐述和组合聚合关系的总体线索并不矛盾。事实上,对词汇语义的范畴分类以及语义网络系统研究的深入离不开句义和篇章义的研究,词汇义的研究目的也是为了句义和篇章义的表达,寻求二者间的对应关系,始终是探求话语语义表达一般原则的重要途径。

总之,教材这一部分的修订一方面反映了语言学的新进展,另一方面则体现了教材开放的语言系统观念。

三、文字和语言的相关性

文字和语言的关系从最初的语言研究开始就纠结在一起。许多独立的语言研究传统中,最初表语言的概念范畴都与文字是统一的,如西方的word,grammar,中国的“名”,“字”。其实文字的产生就是对语言的不自觉的分析。由于这一点,语言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借助于文字对语言的分析。

撇开语言研究和文字的历史渊源,就语言和文字自身的关系而言,二者也是极为密切的。作为语言最重要的辅助编码系统的文字,与语言的性质、功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融入了语言历史演变的进程,是了解语言基本性质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

例如,汉字有大量在现代汉语中的同音字。这些同音字中有些是语音变化造成的,语音演变使原本不同音形的语言符号具有了同样的语音编码,如剑(咸开三见母)、件(山开三见母)、践(山开三从母),这些字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同音;有些则是同一符号单位随着语义引申逐渐在本族人心理中分化为不同的符号单位,如弯和湾(皆为山合二影母),原和源(皆为山合三疑母)。这些同音字在语音形式上并不能区别开,但汉字一方面保持了有区别的符号单位的字形对立,另一方面通过形声字的创造固化了由于词义引申产生的新的语言符号,成为重要的辅助编码手段。以往针对新的化学元素所做的符号编码就不是通过构建新的语音形式来编码,而是通过新的文字来编码,如钋、铯,体现出文字的辅助编码能力。

文字和书面语在语言接触导致的演变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汉语方言中的文白异读现象带来的叠置式音变。这些都反映出文字与语言两种符号间的密切关联。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系统成为重要的信息交流渠道,其中文字成为基本的符号形式。文字对于知识积累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出来。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既包括口说的语,也包括文字符号体现的文。在这一背景下,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更需要深入的研究阐释。

在这一章,原版《纲要》对文字的定义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修订版改为“语言的书写/视觉形式的再编码系统”。这一修订是基于对文字的形音义关系的新的解释。

文字作为符号至少具有两个层级,第一层是文字中

的字词层级,指代音义结合的语言码(语素或词),既表音也表意。第二层是文字中的字符,指代语言码中的音或义素,是对语言码的再分析。

文字符号的最小单位和语言符号的最小单位不一定是一致的,但必须有一级文字单位与语言符号的一级单位相对应,这就是所有文字体系都具有的第一层面即字词层面。与字词层面的文字单位相对应的语言单位往往也是语言符号中的基本符号单位,如英语中的“词(word)”或汉语中的“字(语素)”。在书面表达中,这一层面文字单位的组合排列次序和语言单位是一致的,体现出文字作为对语言的再编码系统的特性。值得注意的是,文字的这一层单位往往也与语言符号编码中与音系层面有整体对应的符号单位是一致的。

在文字的第二层面字符层面,不同文字体系体现出不同特点。表音文字的字符是对字词层面指代的语言码的线性再切分,指代音节或音位。而意音文字的字符或表音或表意,是对字词层面所指代的语言码的非线性的分析。前者如英文中的字符,是单纯表音的字母,是对词的语音形式的线性切分:后者如汉字中的字符,表音的声符或表义的义符是对语言符号(字)的语音或语义的一种类分。

把文字符号分为这两个层级可以更好地说明文字的形音义关系。这里我们比较分析一下汉字“睛”和英文sun的形音义关系,按原版《纲要》观点体现为:

字词的形

字词对应的音

字词对应的义

sun /sAn/ 太阳

晴 qing 天气晴朗

从这个描写中我们看不出两种文字形音义对应关系上的差异。但如果从字符层级看,二者形音义关系的不同特点就体现出来了:

字符的形

字符对应的音

字符对应的义

sun s、u、n /s/、/A/、/n/ 无

晴 日、青 /qing(青) ‘太阳’(日)

可见,英文文字体系属于表音文字,字符都只表音,而汉字属于意音文字,字符或表音或表意。文字符号分为两个层级更有利于对世界上现行的文字进行分类,也利于说明文字的历史演变过程。

不管是表音,还是表意,都和语言符号有一定联系。文字是表达语言的,通过语言指称现实现象,这一点不同于图画和单纯的表意符号。不能把文字和语言完全割裂开,把文字看成独立存在的一套符号。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符号和语言符号有许多共性,二者都是符号系统,有不同层级的符号单位。在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时,侧重文字编码和语言编码的不同层面的对应关系的讲解,会使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字体系的性质以及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四、共时与历时的统一

原版《纲要》有三章内容阐述了语言的历史发展,分别从语言的分化、语言的接触和融合以及语言系统的演变三个方面介绍了历史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当中援引了许多生动的汉语方言学和音韵学中典型的研究例证,其中不乏个人的深入研究成果,如结合中国历史文献,对语言融合的深入研究等。这在当时同类教材中颇具特色。

历史语言研究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分支有其特有的理论方法,比如教材中介绍的历史比较法等。但语言的共时与历时并不是毫不相干的。了解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是了解语言结构性质的重要方面。20世纪初,索绪尔虽然提出符号性质体现在语言的共时状态中,但同时他也指出,语言存在于大众和时间中,语言是变化的,而且正是语言的变化昭示出符号的社会约定性和任意性。对语言历史演变的许多解释也得益于现代语言学的结构思想,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中对音变规律的解释就要结合共时部分介绍的语言的结构规则,如音变规律与区别特征、与音位聚合的关系等。

语言学发展至今,把语言的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把语言看作动态的异质的开放的系统已成为语言研究中的共识。语言的历史研究有了许多新的进展。修订版教材就此在这一部分做出相应修订,把语言的历史演变总体上区分为语言系统自身的演变和不同语言系统间的接触两个方面,通用语对方言的影响原理上等同于语言系统间的接触,因此原书“语言的统一”一节归入语言接触一章。

这一部分主要的修订在语言的接触部分,这也是近年学界研究的热点。20世纪初,索绪尔的语言理论把语言学研究分为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强调研究语言系统自身的内部语言学。按此分类,语言间的接触属于外部语言学的范畴。但是,随着语言历史研究的深入,语言的接触在语言历史演变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出来,由此也带来人们对语言系统的新的认识,即语言接触带来的语言系统要素的多层次性。基于这些新的语言演变思想,教材以接触方式和接触程度为线索,以接触结果为纲系统地介绍了语言接触这一语言历史演变的重要方面,补充介绍了语言联盟及系统感染,通用语影响造成的方言层次等新的语言接触类型,对原有表述也做出一些调整,如把“语言融合”改为“语言替换”。

语言接触直接反映出语言的社会属性,不同类型的语言接触更突显语言和社会群体交往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语言接触中的演变也反映出语言本身具有的系统性和开放性间的平衡,如借词、仿译词与源语言和借入语言结构性质的关系,语言接触导致的语言系统中的语音层次性等。

此外,基于历史语法研究的新进展,修订版教材在语言系统自身演变部分增加了“结构重新分析”和“语法化”两小节,对语法演变方式做了简要的介绍。教材这一部分的修订会使学习者对语言系统演变有更全面的认识。

以上从四个方面概述了修订版《纲要》的基本理论体系和主要修订内容。总体上,修订版教材以现代语言学的最新发展为背景,立足于基础语言学理论教材的基本需求,在保持原版《纲要》的特色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了当代语言学研究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力图与原版《纲要》的主体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

文字与语言的共性篇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各民族血脉相融、休戚与共的奋斗史。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和艰辛的奋斗历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责任,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则是其基础条件之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都离不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我国作为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选择一种社会功能广泛的语言文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族人民日常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需要,也是建立文化认同、共同建构现代国家的历史必然。如今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形成,是各地区、各民族人民语言文字长期相互影响借鉴的结果。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各民族各地区交流交往的语言障碍基本消除。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随着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中青年和学龄少年儿童普遍能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由此也说明,长期以来,各族群众以实际行动展现出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拥护。

指出,“少数民族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对就业、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入社会都有利”。当今中国,海量的信息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播,大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可以说,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掌握水平,已成为人们素质能力构成中的基础要素。就个人而言,具备更高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有助于人们在更宽广的地域和领域内获取信息、加强学习、掌握本领、提升自我、融入社会,在升学、就业、创业、择偶等方面获得更多机遇。就民族地区而言,要加快发展,一方面要通过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为生产生活各要素的顺畅流通创造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要培养一大批精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仅事关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也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保护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给予大力支持。各级各类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坚持开设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课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在教学中重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国家建立了专业研究机构负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研究管理。在国家的支持下,多种支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图文输入排版软件被相继开发出来。多年来,各民族地区有组织、有计划地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有力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实际上,在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当下,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不可能在封闭隔绝的环境中存在,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扩大传播范围和受众基础,已成为实现其保护传承的必选途径。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正式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也对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作出规定,形成了全面系统的规范体系。所以说,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实施宪法和法律的活动,是落实法律规定的具体措施,与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受教育的权利并不矛盾。对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严格落实。

文字与语言的共性篇8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做好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国际国内的交流日益频繁,社会语言生活空前活跃。语言文字作为人们交际的基本工具,现代社会对其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工作任务和内容也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语言文字工作关系着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提高城市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对促进城市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进交流、扩大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一定要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服务于改革和发展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语言文字工作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努力使我市达到国家一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的标准,以适应我市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开展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是教育部、国家语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要求,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为推进和检验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月日至日,我市就要接受教育部、国家语委的评估检查,这次评估是接受部级的检查,要求高,难度大,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专门听取了市语委的工作汇报,并对有关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大家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学习,把握政策,扎实推进评估工作,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迎接评估检查。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顺利通过国家语言文字工作评估

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的内容包括城市的语言文字综合管理、普及普通话和社会用字管理三个方面。我市的受检单位为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和公共服务行业的16家单位,要圆满完成评估工作,达到国家评估标准要求,需要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市、区语委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形成地方和各行业系统条块结合、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单位必须在前一阶段自查初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职能,分工负责,坚持重过程、重建设、重实效的原则,克服困难,创造条件,稳步推进我市国家一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工作。

(一)云岩、南明两城区是本次评估的重点区域

区政府和区语委、区教育局要统筹安排、切实负责,抓好辖区内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要帮助所辖街道办事处(社区)建立“语言文字工作小组”,制订语言文字工作规划和计划,加强对语言文字工作干部的培训。要督促辖区内直接受检的各单位完成好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在评估时不出问题。此外,要及时将市级迎检所需资料报送市语委办。

(二)市语委办要做好对协调服务工作

市语委办要做好对各区、各系统、各受检单位的指导和协调服务工作。各系统主管部门对本系统的受检单位负有领导责任,要对受检单位进行督促检查,认真完成好评估的各项任务。各系统、各单位要明确语言文字工作责任人和联系人,加强与市语委办联系,完善各类资料,全力做好本系统、本单位的语言文字评估准备工作。各受检单位一定要做好全员培训工作,把资料准备详实,把宣传环境布置好,把接待工作抓落实,国家进行评估检查时,各单位由一把手或分管领导进行汇报。

(三)不规范用字进行清理整治

市、区城管、工商、交通、文化等部门要对两城区范围内的广告牌、招牌以及公交车、出租车车体广告的不规范用字进行清理整治;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要对市级行政中心的用字环境进行检查和整改;市委宣传部要负责评估的宣传工作;市广电局要加强对市电台、电视台的节目管理,对于几档方言类节目必须在尽快完善相关手续后才能继续播出。

(四)市语委办要认真做好迎检的市级资料准备工作

各受检单位要按照前阶段市语委检查提出的整改意见,在限期内整改完毕,市语委办要组织人员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市语委办设在市教育局,教育局班子要把语言文字工作作为份内工作,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指导抓好各项具体工作。

(五)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说普通话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说普通话、用规范字的良好氛围。今年九月份第三周是“第十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各部门各单位要以本届“推普周”为契机,大力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广大群众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宣传舆论导向作用,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要求及评估标准,把我市国家一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达标这件大事告诉全市人民,动员各部门各单位和全市人民积极参与这项工作,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努力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各基层单位要利用墙报、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商业、邮电、文化、交通、铁路、民航、旅游、银行、保险、医院等主要的公共服务“窗口”行业要张贴、悬挂、安放永久性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标语,形成规范用语用字的社会环境,促使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和热心参与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上一篇:企业团建策划范文 下一篇:呼吸道阻塞疾病的调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