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文章.文化

时间:2022-10-29 11:44:36

文字.文章.文化

我们学习古文除了感受文字之美、陶怡性情,更是为了文化的传承。每一篇文章尤其是古文都有一个情感教学点,也就是文化基点。我们每阅读一篇古文都有一个最终的价值期待:前人通过古文想向后人传递什么?今人通过读古文得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什么值得借鉴?对于今人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

下面以人教版必修二中的《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三篇文章为例加以说明。

为了便于学生寻找文化因子,笔者在教授这三篇文章时每篇各布置了一道探究题,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各种观点纷至沓来,有针锋相对地碰撞,有所见略同地对接,师生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次精神“对话”。

一、请问《兰亭集序》中最有价值的两句话是什么?找出并说明理由。

以下是师生探究的结果。

最有价值的两句话是:“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理由1.这两句话涉及到了“生死”问题。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家所关注的重要话题。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哲理执著探索的踪迹。《兰亭集序》中一再喟叹:“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个“痛”字凝聚了王羲之深沉的人生忧患意识和对生命局限性的深刻洞察。

理由2.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现状,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大夫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作者能够驳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揭示生老病死的自然和必然,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散文。他告诉我们: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死是必然,生却短暂,所以我们要珍惜,要有所追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应像曹操那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在东晋老庄思想泛滥的时代是较为难得的。因此,《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二、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请结合《赤壁赋》谈谈你对苏轼“成熟”的理解。

以下是学生的探究过程与成果。

对于“成熟”的理解,众生见仁见智。

生1:学会爱自己是成熟,学会欣赏别人是成熟。

生2:独处时,善待自己;相处时,善待他人:这是一种成熟。

生3:学会放弃与选择是成熟。

生4:能正确认识自己是成熟,学会与人相处是成熟。

生5: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与赞美是成熟。

生6:遭遇挫折、罹犯磨难、身处逆境能超脱,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更是成熟。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被贬黄州,使他得以从小人的包围中解脱出来,他砍断名缰,砸碎利锁,得以认真地反思生活的真谛。在与自然的相处中,他收获了旷达。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他认为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阐明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生7: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同学们,你们知道“东坡居士”“东坡肉”与“东坡肘子”的来历吗?(故事略)苏轼的突围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挫折,要学会豁达,寻找快乐,建立自信。生活有一千个理由让我哭,我有一万个理由让自己笑!(掌声)

三、结合《游褒禅山记》第三自然段,谈谈人成才需要哪些条件?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什么条件弥足珍贵?

附:《游褒禅山记》第三自然段:“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以下是学生探究的结果。

①志。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才能成为什么们的人。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②力。一指力量,尤其是健康的身体。二是毅力。苏轼云:“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须有坚忍不拔之志。”

③物。特指外物。影响人成才的“外物”包括环境、机遇、伯乐。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很多人有志,也有力,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机遇和伯乐,因为在卡耐基成功机率中,个人奋斗或靠个人专业知识只能取得成功的15%,而靠人脉(人际关系,与他人沟通合作)却能取得成功的85%!所以,机会、伯乐在现代人的成功中显得弥足珍贵。

上一篇:关注后进生的转化 下一篇:打造作文的视觉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