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渤海的文字瓦与文字

时间:2022-06-20 10:53:41

唐代渤海的文字瓦与文字

[摘 要]唐代渤海国,究竟有无自己的文字呢?这是目前仍有争议的一个问题。三十年代后,考古工作者在渤海的建筑遗址中采拾了很多陶瓦,其中有些陶瓦上戳印有“文字”或“符号”,这种戳印有文字、符号的瓦,一般称作“文字瓦”。“文字瓦”上的“文字”,多为汉字,也出现一部分字体殊异于汉字的“文字”(以下简称殊异字)和少量的符号。

[关键词]唐代;渤海;文字;文字瓦

在渤海上京遗址,特别是宫城内的各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建筑用的各种形制规格的瓦,有些瓦上印有清晰的文字,可明显地看出是瓦坯制成后没有干硬之前捺印上去的,这类瓦考古工作者习惯上叫作“文字瓦”。从几十年前最初发现以来即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这些文字瓦是研究渤海文字的极其宝贵的资料。因为至今还没发现古代渤海地区自行编印的书籍,有关渤海的较为系统的文字资料也很有限。近代许多历史工作者搜集到一些文字瓦。我国学者中有人试将散见于瓦上的文字分为七类:第一类,属于数目的,如一、九;第二类,属于干支的,如乙、丙、丁、卯、午、末;第三类,属于姓氏的,如王、尹、田、牟、大、金、乌、高、甘、方、盖、仇;第四类,属于人名的,如计、福、勿、克、舍、非、臣、女、官、文、多、诺、顺、昌、保、若、取、旦、自、失、会、末、目、有、下、野、食、定、刀、山、也;第五类,属于复名的,如保德、卯若、卯仁、卯地、百工;第六类,属于字体特殊,不能读音解意的,如:

已发现的渤海瓦上文字,据统计汉字在数量上约占十分之八,结合留传至今的渤海人自己撰写的诗篇和文章来看,渤海人使用汉字是毫无疑问的。至于他们是否有自己的特有文字呢?目前尚无定论。我们认为上面所列那种字体特殊,不能读音解意的可能为渤海人创制的文字,每字表示一定的音和义,但从发现的数量及其与大量汉字同时出现来分析,它并不能代替汉字的作用,只能是对汉字的一种补充。渤海以后的契丹、女真字是以汉字楷书为增减笔划,经重新组合而形成的系统的与契丹、女真语言相一致的民族文字。由此可见契丹、女真民族的文字比渤海人的文字较为完备。此外,这种不能读音解意的字也有可能是一些属于押记一类的符号。

除文字瓦外,渤海地区普遍通行使用汉字的最好实物例证莫过于吉林省出土的著名的渤海“贞惠公主墓碑”了。墓碑是解放后在吉林省敦化县六顶山渤海古墓群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它是渤海石刻文字的重大发现,是了解渤海文学和文字使用情况的极其宝贵资料。贞惠公主墓碑刻凿于公元七八O年,从碑文知道贞惠公主是渤海第三代统治者大钦茂的次女。贞惠公主墓碑的发现更加证实了渤海地区普遍通行使用汉字,流行我国传统的骈体散文,熟谙中原历史掌故和汉语成语,娴习唐代风格的汉字楷体书法。我国宋代编纂的《册府元龟》一书收录了大量的唐朝官方档案和文献,其中有很多篇是渤海人自己撰写的表、牒一类文章,读过之后也只能得出与上述关于贞惠公主墓碑同样的结论。

任何民族要创制一种文字,都不是孤立的偶然现象,而是与其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渤海要创造自己民族的文字,也是如此。然而,无论从渤海之先世,还是从渤海整个时期的各个方面看,渤海都没有创制别于汉字的文字的土壤和条件。

渤海国使用汉字的基石是其先世奠定的。渤海是栗末首领大荣建立的,其主体是人。根据史书记裁:渤海先世――部族,曾在隋杨帝时(公元605―617年)和唐初(公元668年)先后徙居营州,直到唐万岁通天中(公元697年),酋长四比羽,乞乞仲象,才趁“契丹尽忠杀营州都督赵刿反”,故地空虚之际,东渡辽水返于东牟的, “阻奥娄河,树壁自固”,并于公元698年正式建国,国号震。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遣郎将崔诉往册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后,去号,专称渤海。这说明,渤海在建国之前,人已与唐朝汉人进行了长期的直接接触,他们不仅亲眼目睹了唐封建王朝的先进文化,而且置身于汉人之中,受着先进文化的强烈熏陶,当时,处于原始社会渐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部族,经与中原人长期交往、接触,便不能自禁地陶醉于中原文化,且极力进行仿效。对此,《隋书・传》做了这样的记录:人“与边人来往,悦中国风俗,请被冠带。帝喜之,赐以锦绮,而裹宠之”。实际上,某一落后民族学习另一先进民族的先进文化,并接受其影响,从而促进自己的文化产生飞跃,乃是历史发展之必然。所以,尽管《新唐书・黑水传》、 《旧唐书・传》均有部族在建国前“无书契”和“俗无文字”的记载,但长期居于营州的部族,能够熟识和通晓汉字,是完全可能的。它为渤海建国后使用汉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两点:①渤海民族在其存在的229年间,始终没有创制自己本民族的文字。渤海使用汉字,并非偶然,这在渤海建国前就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孕育过程。建国后,摹拟效仿唐王朝封建文化,借用汉字来记录治国安民的典章制度,借用汉字的书写形式来表达渤海民族的思想感情,出现渤海与唐朝“车同轨,书同文”的情形,是适应于渤海当时国情的,也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同时,正是由于渤海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才使其冠有“海东盛国”之称。也为此后东北文化的发展区域的昌盛,起了巨大的基石作用;②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老的国家之一,汉字的产生和使用,不仅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而且对中原文化向东北亚传播,促进其文化的发展,以及沟通东北亚各民族问的交往,也起了巨大的功用。也正是汉字的出现和使用,才得以使东北亚一些史实留载至今,为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字资科。

参考文献:

[1]李强.论渤海文字[J].学习与探索,1982(5).

上一篇: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资源共享 下一篇:复合图书馆面临的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