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含义范文

时间:2023-10-17 16:51:39

对外汉语教学含义

对外汉语教学含义篇1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词汇 汉字

近几年,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并开始朝着与汉语各语言要素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由于词汇和文化之间直接密切的联系,与语言要素相结合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论文著作大多集中在词汇教学方面,而汉字教学方面相对较少。本文从词汇、汉字两个方面对语言要素与文化教学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

一、词汇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词汇是一个语言的基础,对社会文化的反应极为敏感,接受文化的影响也极为充分和突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某种语言的词汇就意味着接受一种文化,接受一套概念和价值”。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有不少词语负荷了文化意义,缺少该民族的文化体验就会给理解带来障碍,我们称这种词为“文化词语”。因此,在对外汉语文化词语教学中应当注重文化的导入。而这就涉及文化词语的界定和分类问题。

张高翔先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一文中从三个方面:相对于词语直观的字面意义、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意义的附加性出发对文化词语进行了界定,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特指那些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能直接从字面上了解其含义,具有固定的文化附加意义的词语。”

“文化词语的分类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①,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教师对文化词语进行区别和选取,以及针对性的备课和教学都需要词语分类的支持。孟子敏先生曾根据自己对文化意义的理解,把文化词语分成三大类,即褒义与贬义词、口语与书面语及语言意义转化或消失之后产生文化意义的文化词语。梅立崇先生在《谈文化与词汇教学》②一文中大致将汉文化沉淀丰富,会给留学生的日常交际带来影响的词汇成员分为非等值词(指不同语言中无法对译的词)和不完全等值词(指在不同语言中意义、用法、色彩不完全相同的词)两类,并举例进行了讨论,例如“饺子”、“馒头”、“久仰”、“破釜沉舟”、“看”、“谢谢”等。还指出:“语言中有些词除了字面意义之外,还渗透着文化内容的内涵义;内涵义包括象征义、联想义、补充义、伴随义、情态义等。例如鸳鸯,因为总是成双成对,所以象征忠贞的爱情和恩爱夫妻。”王国安先生③则把文化词语分为以下五类:表现中国独有的物质文化的词语,如月饼、旗袍;表现中国独特的精神文化的词语,如禅让、道;反映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制度的词语,如上书、举人;反映中国独特自然地理的词语,如梅雨、乾坤;反映中国独特的风俗、习惯的词语,如重阳、踏青。不过目前国内文化学者多采用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将文化词语分为物态文化词语、制度文化词语、行为文化词语和心态文化词语四类。

如何将文化因素与对外汉语词汇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呢?这至少涉及文化词语的选择、文化词语的讲练方式和文化词语的测试三个方面。

目前,不少国内的对外汉语教材中都只是通过中英文对译对词语进行解释,忽略了其文化内涵及其所带来的不等值性。不少教师则在课堂上或不谈文化,或根据自己对文化词语的领悟进行区别和教学。这就使得文化词语的教学呈现一种混乱的状态。徐文静在《词语・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从词语项的缺位、词语的概念分类范畴、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习语及习惯表达等四方面对教材中词语的英文注释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了简单对译的不足,需要将文化因素引入并进行改进。该如何改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的问题。

文化因素一般包括词语的文化成因、观念文化、文化背景知识和句义预设四个方面。④对于如何将文化教学与词汇教学的关系问题,陈光友在《汉语词汇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提出应该注意适度原则。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必定还是语言技能的培养,文化因素的导入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汉语,而不是削弱语言课的教学。事实上“适度”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文化词语的选择问题,什么词必须讲,什么词无须多讲。不同的文化词有不同的教学处理方法,我们需要一个详细的标准对它们进行选择和分类。卢华岩从词语文化内涵、句义预设、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三个方面出发,对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教学对策进行了分别的讨论和研究,但仍缺乏一个量化的分类和分析。我们已经明确文化不是语言学习的主要对象,而只是辅助语言本体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汉语中的文化词语浩若烟海,如何阶段性地在它们中间进行取舍,并进行分类教学,是我们现在应该研究的重点。陈树峰提出通过隐喻进行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学。但我认为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同一事物经过隐喻可能得出不同的隐含义。在文化词语教学中,我们需要着重讲解的是隐喻的结果,即该词所隐含的文化义,没必要非把隐喻引入词汇教学不可。另外,陈娟还研究讨论了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⑤新词语是社会生活变迁、民族文化发展对语言词汇系统产生影响的结果,具有极强的时代性。然而就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现状来看,新词语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我们应当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与时俱进地改进和推进词语甚至整个语言的教学。而对文化词语的测试,大都侧重于语用功能方面,或多或少地忽略了揭示其隐含的文化意义。我们需要将文化词语的文化隐含义提出来并体现在测试中,使“语言教学与文化导入相得益彰”。⑥

目前对外汉语词汇文化义教学的研究朝着类别化的方向发展。称谓词、植物词、身体部位词、颜色词、数字词生肖动物词等是其研究的重点领域,尤其是称谓词。中国重人际伦理关系的思想观念造就了汉语中庞大复杂的称谓词体系,丁夏的《称谓与文化――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看汉语称谓词语》(《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0卷第4期),周悦娜的《本是同根生――浅析汉语称谓语与中国礼仪文化的密切关系》(《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9月),都对称谓词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研究。岳长顺在《“同志”及其文化内涵》一文中更是对“同志”一词文化内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生肖作为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也在汉语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都隐含着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例如中国的“龙”,它是无法用英语的“dragon”来诠释的。赵静在《小议中国的“龙”俄语中“Дракон”――从文化不可译现象谈文化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对龙进行了细致深刻的研究讨论,并强调词汇教学中应当重视中国文化的传授。毛海莹更从隐喻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生肖语言的文化隐含义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引用。

综上,目前文化词汇教学的理论研究硕果累累,但缺少文化词汇教学方面的实践性研究成果。我们需要将文化引入词汇教学,但是怎样引入,哪些词在什么阶段引入,怎么引入,这些都是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问题。而且尽管专家学者一再强调需要把文化引入到词汇教学,但事实上国内的教材在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生词表上的注释一般都采用对译的方法,而且往往是一对一的翻译,这样会使留学生形成外语和母语的词汇之间一种一对一的错觉”,⑦这对外语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二、汉字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承载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财富。只停留在读音、写法及意义上的汉字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学习汉语的乐趣。我们必须将汉文化的传播与汉字教学结合起来。以下三篇关于汉字文化教学的文章都主张汉字教学中必须融入文化教学。

赵宁在《从中国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汉字教学》一文中举例讨论了如何结合文化因素进行汉字教学。例如“册”字,“形如一根绳子将几片竹子穿在一起,这就是古代‘书’的形象”。造纸术发明之前,中国古人使用竹木作为书写材料。文中还提出:“结合文化因素讲解汉字时应该遵循‘适度、适量、适当’的原则。”尽管文中给出了“三适”的定义,但是怎样才算是适度、适量、适当,仍缺乏一个明确的标准。哪些字需要结合文化因素进行教学,哪些文化是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都需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讨论和分析。哪些文化内容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语言水平,更是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研究讨论。

朴兴诛在《对韩汉字文化教学》一文中提出:“从汉字入手教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教汉字,可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并举“姓”、“氏”、“婚”、“娶”、“墓”、“葬”字说明汉字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内容。但是文章没有谈及如何将在汉字分析中知道的文化内容导入到汉字教学中,这些都需要对外汉语教学一线老师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

余志鸿在《汉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兼评安子〈介解开汉字之谜〉》一文中从另一个角度,即汉字的认知功能出发研究讨论了汉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汉字不仅仅反映汉语言文化,更能动地作用于汉语言文化。汉字的认知功能还体现在分类和抽象上。“汉字的部首和偏旁基本上反映了汉人划分世界的几个基本大类”,例如人类(包括人体、动作、情感、心理等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习汉字是在认识汉民族的世界。而部首和偏旁本身就是一个“类”,是抽象的结果。例如,“机”字,最早指织布的木质机械,后来抽象排除了“织布”“木质”等义项,开始形成一个范畴,“泛指一切机械而成为了准后缀”。这给解决汉字教学瓶颈问题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文中还分析了安子介先生为解决外国人学汉字难的问题而提出的“部首切除法”,指出:“这个想法固然大胆,但实行起来显然会有问题。”

学者们都认同“必须将汉字教学与文化因素结合起来”这个观点,但对于如何将文化因素导入汉字教学实践、将哪些文化内容导入汉字教学则需要更多的讨论和研究,以有效地将汉语和汉文化推向世界。

注释:

①⑥张高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7,(1),3.

②梅立崇.谈文化与词汇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3,1.

③王国安.论汉语文化词和文化意义.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1996.

④卢华岩.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文化内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174).

⑤⑦陈娟.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语言教学研究,2009,7.

参考文献:

[1]张高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7,(1),3.

[2]赵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及其导入.语言教学研究,2007,3.

[3]石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文学教育,2007,9.

[4]赵忠江.对外汉语“词的文化义”教学几个基本问题解析.理论界,2010,4.

[5]陈光友.汉语词汇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语文学刊,2009,12.

[6]陈娟.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语言教学研究,2009,7.

[7]徐文静.词语・文化・对外汉语教学.语文学刊,2002,6.

[8]梅立崇.谈文化与词汇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3,1.

[9]卢华岩.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文化内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174).

[10]陈树峰.隐喻与对外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学.考试周刊,2007,26.

[11]赵宁.从中国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汉字教学.语言教学研究,2009,9.

[12]余志鸿.汉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兼评安子介《解开汉字之谜》.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6.

对外汉语教学含义篇2

关键词:对外汉语;成语;成语教学方法;成语教学的意义

一、关于成语

1.成语的来源

汉语中的成语多数来源于这六个方面:神话寓言,主要指上古先秦的一些神话故事,这些寓言大都是在神话的基础上再予以发挥,具有哲理性;历史事件,后人对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加以概括形成成语;诗文语句,古代丰富的典籍和脍炙人口的语句是提取成语的重要来源;民间俗语,这些成语一开始可能产生于口头,后来被广泛运用并用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借自外语,这类比较少,多与佛经的翻译有关;现代创新,这类的也较少,因为成语具有很强的历史性。

2.成语的含义和特点

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稳定、形式简洁、整体使用的定型短语[1]。它主要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历史的习用性,成语是历史的产物,绝大多数是历史上沿用流传下来的,它们大多反映的是古代的事件、人物、传说和寓言等,而且保留了古代汉语的语音、词义和语法现象;意义的整体性,大多数成语都有来历和出处,讲述的是完整的故事和事件,需要去体会其整体的意思和深远含义;结构的凝固性,成语在词序、语素和字数上都是固定的,不可以随便更换;韵律的协调性,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成语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它抑扬顿挫、变化多端、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形式的整体性,成语多数是四字格或双四字格的,它们整齐匀称,简洁明了,结构完备,表义丰富。

3.成语的表达作用

因其鲜明的特点,成语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的表达作用:言简意赅,成语表达的内涵十分丰富,虽然只有四个字,却可以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它在交际过程中不仅可以精炼、概括的表达出实际意义还可以传达出一种历史文化信息;整齐匀称,成语作为一种四字格的语言形式,是汉民族喜欢和谐对称的心理写照,它可以协调句式,增加文章的整齐感和节奏感;生动形象,许多成语本身就是借助于修辞手法构成的,所以使用起来就会产生很多修辞效果,非常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读后又令人回味无穷。

二、对外汉语中成语教学的方法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成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汉语成语一直被誉为“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瑰宝”,在汉语的词汇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汉语成语“集中体现了语言的结构—功能—文化的特征”[2],这也使留学生们无一例外地都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适时有效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展开成语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同时还会提升整体的词汇教学质量。因此,成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引起了大家的广泛重视,潘先军明确地提出成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成语教学“在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中高级阶段占有重要地位,它属于词汇教学的一部分,但它有别于一般的词汇教学,有其独特性”[3]。

根据成语的特点,我们发现要想学好成语必须注意到三个方面:要深刻理解成语的关键字含义以及潜在含义,要注意相近成语之间的各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侧重点、程度轻重、褒贬色彩、语体色彩、搭配对象、理据色彩等方面),要注意成语的字形和读音。所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成语教学: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大多数的成语是可以有故事可循的,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瞎子摸象”、“拔苗助长”、“掩耳盗铃”、“请君入瓮”等,这些成语的故事性非常强。所以在对低年级的留学生教学中,我们可以先由故事引导,通过听故事、讲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对中高年级的留学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看故事、讲故事、演故事来感受成语的魅力,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同时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故事中的成语。

2.成语一方面是和古代汉语有着紧密的联系的,由于成语的历史性,成语中保存了古汉语的语法特点,比如:使动用法(敬而远之),名词活用为动词(莫名其妙),名词作状语(半途而废),动词活用作名词(得不偿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无微不至)。所以在高年级开设了古代汉语课程后,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对这些现象进行必要的说明,加深学生对成语中所含古汉语语法特征的认识,引导学生集中学习涉及古汉语常识的成语,通过成语与古汉语齐头并进的做法,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另一方面,成语学习是孤立的,没有体现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4]。成语的语义和它的用法相互制约,所以要对成语的用法做适当的阐释说明,否则将可能妨碍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其意义,诱发母语干扰而造成误用成语。语义的理解是掌握汉语成语的基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严格区分出成语的难度层次,有选择的进行教学,在教学中,首先要了解成语中各个汉字的字义。有些成语的意思较为简单,在对其组成部分的各个汉字的字义解释以后,整个成语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了。

3.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语言的学习与社会文化知识的获得是不同步的,对外汉语教学界中有很多关于文化和语言教学的关系的观点,此处无意于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成语教学却是非常特殊的涉及到了这两方面的教学问题。

成语的实际含义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字面意思,但又是在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经过比喻、引申推导而出的,它们之间的意义一脉相承。汉语是一种非常注重用隐喻产生表达效果的语言,而成语本身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修辞格,其中隐喻是成语中采用的最主要修辞手段。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分析成语的隐喻意义。“隐喻能力”与“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一样,是人们熟悉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标志[5]。当成语的来源涉及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时,分析好隐喻意义,让学生结合古代文化来了解成语的感情色彩,可以使他们加深对成语语义和中国文化的理解。

中国的成语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涉及和联系到中国人的民族心理、传统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因为留学生社会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经验、自己国家历史典故、社会政治、宗教信仰、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学生容易产生理解的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不符,不能理 解内在含义的情况。这样就需要教师运用填补词汇空缺、讲解重点字词、述说传说故事、介绍宗教文化、介绍深层文化含义、进行中外观念对比等方法去引导学生整体理解,启发学生联想。

各国的语言中都包含一定数量的成语,但是有的成语中语义和文化内涵却往往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对各种语言中相关的成语进行一番中外内涵意义对比和翻译对比。汉语中的很多成语与其他语言中的成语有着某种对应关系,如英语中的“love me, love my dog”跟汉语中的“爱屋及乌”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相似之处,对于这种成语,学习者可以联想到自己本国语言的故事背景,激活潜意识里的文化信息,更加清楚地理解所用的成语,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对于一些同形却不同义的成语,如汉语中的“朝三暮四”指的是变化多端,反复无常;日语中的“朝三暮四”则指花言巧语地愚弄,教师要做好授课前的准备,杜绝学生母语的负迁移作用。

4.任何语言的运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因此教师要对成语进行语用教学。人们首先习得的是那些具有语言功能和意义的“板块”结构,然后通过分析和总结,从固定或半固定的语言预制材料中获得语法[6]。这种“板块”在语言习得和语言运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由于受语言环境和社会习惯的制约而具有一定的标准或准则”,同时“在语篇中具有多种语用功能,它们是意义和功能的结合[7]”。我们可以把经常一起搭配使用的词联系起来练习,这些不仅能帮助学习者记忆词汇,也对确定词的语义范围有好处,还有助于学生从语境中推断词义和用法。另外,我们可以设定很多情景,以情境做例证,通过例证可以揭示词的实质,说明它的内涵与外延,并展示成语的各种语法功能。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语境分析能力和成语运用能力自然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意义

成语有着较强的表达作用,它含义丰富,风格高雅,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它蕴含着许多显而易见的常理和深奥玄妙的哲理,那些精妙不衰的典故蕴含在这短短的四个字中,成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一直是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兴趣之所在,却也是他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如果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展开成语教学,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扩展他们的知识面,还会为词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从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斌.新编现代汉语(第二版)[H].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谢新卫.第二语言教学中成语教学探析[J].语言与翻译,2006.(9).

[3]潘先军.简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J].汉字文化,2006.(1).

[4]周青 王美玲.当前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弊端和方法革新[G].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6).

[5]陈道明.从习语的可分析性看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能力观.[J].北京:外国语1998.(6).

对外汉语教学含义篇3

关键词:字谜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 文字学

一、引言

对外汉语教学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正式确立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以来,经历了几十年的不断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和繁荣。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却与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不相匹配,一直处于发展滞后的状态,是整个教学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难认、难记、难写,“每一个字都像是一幅神秘的图画”,①以及在教学中长期以“词本位”理论为指导,对以“字本位”为主体的汉字教学缺乏重视。庆幸的是,近十年来,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引起了学界的广泛重视,并提出了从“词本位”到“字本位”的教学战略转移②和一系列的教学研究方法的提出。

字谜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利用汉字独特的造字规律,或是根据汉字的形、音、义某一方面的特点,赋予汉字知识性、趣味性、内涵性,同时也是古往今来文人们津津乐道的文字游戏。而在本文中所说的“字谜”,主要是以帮助留学生学习汉字为目的,同时结合汉语言文字学的相关知识,因此,基本是从汉字字形构成的角度出发,难度较低,远远不及传统字谜的错综复杂,令人回味。

把字谜运用到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不仅可以通过谜面揭示汉字的结构规律,而且赋予教学幽默性、知识性,使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变得更加有效、更加轻松、更加有趣,能够被广大留学生所接受、喜爱。在本文中,笔者就象形字谜、拆字字谜和自创字谜,结合相关的汉语言文字学知识、当今的时代背景,以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就其如何应用到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作出浅显的分析。

二、象形字谜与对外汉字教学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这是汉字最大的特点,同时也决定了汉字与其他表音文字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平面结构,使汉字像图画一样复杂,难认、难记、难写,也就造成了留学生基本上是“画”出每一个汉字,而不是写出来的。象形,作为基本的构字方法之一,许慎的《说文解字》把它列为“六书”的第一个,可见其在汉字构字方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由“象形构字法”组成的谜面在字谜中也占有相当的一部分。

由于汉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字形经过秦代的“隶变”,到汉末的“楷化”,再到近代的“繁体字简化”,变得已经与造字时的“象形字”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汉字保留了其历史的轮廓,同时也保留了造字时的基本含义。如“日”、“月”、“口”、“牛”、“羊”、“木”、“山”等简单的汉字,往往可以一眼看出其象形部分,也容易和现实事物联系起来。在进行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解这些字的字形、含义以及汉字字形发展演变的历史来帮助留学生们书写和记忆,同时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文字学基本知识,这是教学中最基本的部分。因此,充分利用汉字的“象形性”的特点,对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同时,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依据现行汉字的象形结构特点,联系相关文字学知识,组成浅显易懂的字谜,帮助学生书写和记忆。如:“树木上有一个果子――‘果’字”、“人的两条腿相交――‘交’字”、“两条弯曲的河流――‘回’字”等。这些字谜不仅符合现行汉字的基本结构,而且与汉字的文字学知识紧密地结合,不少都是造字时候的基本含义,在这一方面上对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实施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独体象形汉字,才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把“象形字谜法”有效地应用到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有利于学生们更轻松掌握基本汉字,有利于汉字教学的进一步实施。

三、拆字字谜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

(一)传统拆字字谜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

汉字可以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其中,独体字是由笔画构成的;合体字是由构字部件构成的,而构字部件是由笔画构成的。因此,通过拆字构成的谜面在整个字谜中占有很大一部分。在拆字字谜中,有一部分是反映汉字造字时的结构规律的,也有仅仅是拆开汉字的构字部件和笔画构成谜面的。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会意字就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构字部件合成一个新字,这些构字的意义合起来也就是新字的意义。因此,“会意构字法”可以组成谜面,结合文字学相关的知识,应用到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如:“步行过水――‘涉’字”、“日月同在――‘明’字”、“三块石头,两块在下面,一块在上面――‘磊’字”、“两棵树――‘林’字”、“人说出的话要做到――‘信’字”、“小羊叫的叫声――‘咩’字”等。通过学生们之前学习了简单的基本汉字,知道有一部分可以用作汉字的构字部件,这些字谜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学习更复杂的汉字。

拆字法还可以应用到“指事构字法”和“形声构字法”中,这时同样需要结合文字学的相关知识。由于指事字可以分为由象征性符号构成的和象形字加上指示性符号构成的,两种类型都可以通过字谜的方式应用到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如:“三条横线――‘三’字”、“刀上最锋利的部分――‘刃’字”、“树的根――‘本’字”、“树梢――‘末’字”、“一个人跟着一个人――‘从’字”等。而形声字则是由形符和音符构成的,并且两者的位置在不同的汉字中是不一致的,这就增加了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难度。通过字谜的方式,在谜面中包含两者位置关系,可以减小教学难度。如:“一只小羊在水的右边――‘洋’字”、“木目相对心上生――‘想’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踵’字”等。但是,可以看出,在“形声构字法”的拆字字谜中,存在最大的缺陷就是隔断了汉字的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在使学生们记住汉字字形的时候,不一定知道它的含义。在这一点上,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妥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新兴拆字字谜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

字谜也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尤其在当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思想进一步解放。这些都能够反映到字谜中,通过字谜看到当今社会种种变化。例如:“提倡晚婚,人人有份。一对夫妇,一个孩子。――‘众’字”,这个字谜就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推行。“先人后己――‘俄’字”和“公而忘私――‘八’字”,反映了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已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Good morning(西方人说‘早上好’)――‘谭’字”,反映了新世纪中西交流日益频繁。在国际贸易当中,一般使用英语交流,因此,英语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有效工具,成为每一个中国学生的必修课程,随之,英语单词也进入了字谜中,构成了与传统字谜截然不同的新兴字谜。

通过新兴拆字字谜的方式进行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可以使留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当代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将汉字教学与当今社会文化有效地结合起来。但是,在新兴字谜中存在的缺陷就是,它仅仅是从汉字的结构和当今时代特征的角度帮助学生记住汉字的写法,难以将汉字与文字学知识结合起来,也不利于学生们理解汉字的基本含义。鉴于这个缺陷,教师需要在新兴字谜讲解的同时向学生阐述汉字的基本含义和用法,将它们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汉字教学,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

拆字,把汉字拆成让学生们可以理解的一个个构字部件或是笔画,通过部分学习整体,使复杂汉字教学更加简单、有趣,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进一步促进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进行。

四、自创字谜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

自创字谜,首先让人们想到的就是混乱。由于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习惯,因而对于“字谜”的理解以及如何“自创字谜”也是截然不同的。对于这一点,可以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自创字谜,有效地进行教学。例如,“‘田’字伸出了头――‘由’字”、“‘田’字伸出了尾巴――‘甲’字”、“‘田’字同时伸出了头和尾巴――‘申’字”可以有效地区分形近字“田”、“由”、“甲”、“申”。“‘申’字拖了一条长长的尾巴――‘电’字”、“一个人――‘大’字”、“用石头开门――‘研’字”、“雨下到田里――‘雷’字”、“门里一个城市――‘闹’字”、“双人十四一心――‘德’字”等,均是依据字形设计的,是由几个比较简单的汉字构成一个复杂的汉字,反之则不可。同理,自创字谜的缺陷也在于它仅仅是从汉字的字形结构的角度帮助学生记住汉字的写法,难以将汉字与文字学知识结合起来,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汉字的基本含义和用法,因此,教师在运用自创字谜进行教学的时候,则需要适当地讲解汉字的含义和用法。

同时,可以进一步规范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自创字谜。依据《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词汇大纲》上所列出的汉字,适当地进行汉字字谜的编写。字谜的编写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学习和掌握汉字时的字谜,二是复习和巩固汉字时的字谜。前者需要简单易懂,以最能体现汉字的字形结构为主,最好同时结合相关文字学的知识;后者可以适量增加难度,主要以反映相关文字学知识为主、字形结构为辅。但要注意的是,谜面里的汉字必须是学生以前学习过的,如果谜面上的汉字比谜底的汉字更复杂则不行,这是与传统字谜最大的不同点。如:“雨下到田里――‘雷’字”,其中,“雨”和“田”是基本汉字,“下到”可以表明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即“雨”在上、“田”在下,这就使“雷”字变得浅显易懂了。而“需要上一半,留下下一半――‘雷’字”,当中的“需”和“留”也属于比较复杂的汉字,刚学生只学习到“雷”字的时候,不一定会写“需”和“留”,但它却适合高水平的留学生进行汉字游戏时运用,不适合应用于初级汉字教学中。

自创字谜,虽然有混乱的地方,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因材施教”是有帮助的。教师在自创字谜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谜面结构的简单性,更要将整个字谜联系汉字的意义和用法,以便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更加有效地进行。

五、小结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深厚文化积淀的产物。学好汉字、写好汉字、用好汉字,通过汉字让留学生进一步了解汉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目标。对于字谜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应用,需要结合汉语言文字学的相关知识、大量的教学经验,以及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提高留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更进一步提高汉字教学的有效性、实用性、趣味性,进而使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注释

① 陈申.汉语教学的两个难点与电脑的辅助作用[J].世界汉语教学,1996(5).

② 张德鑫.从“词本位”到“字中心”――对外汉语教学的战略转移[J].汉语学报,2006(2).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 刘.对外汉语教与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3] 周健.汉语课堂教学技巧325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 杨文惠.轻松教汉语――汉语课堂教学实用技巧72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9.

[5]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词汇大纲[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对外汉语教学含义篇4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249-01

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早期,也就是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第一次打交道时期,需要给留学生们打造一个汉语言并不会很难掌握的的印象。留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通常需要学习,并掌握好拼音与汉字,但是现在大多数的留学生本身并没有汉语言与汉字的基础,他们通常是极易记住汉语拼音,但对于汉字的学习却缺乏足够的学习热情。汉语拼音仅仅只是学习汉语言与文字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而已,如果回避汉字的学习就无法真正的接触我国的传统文化与习俗。因此,在学习的开始阶段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的学习动向。

1 两个重要原则

1.1 识写分开

(1)“先识后写”。识作为写的第一步,是其基础所在,学生在面对与英文字母完全不同的汉字,只有自己有了一定的感知之后,学生们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这些汉字。因此我们需要引导他们先行感知这些汉字然后,才要求其会写。对于那些必须掌握的汉字,即所谓的必写字则一定要让学生先有感知,对于那些必须掌握的汉字来说,识与写其实是合为一体的。在进入对文字的写作阶段学生,我们需要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需要建立在前期的学生对汉字的感知与熟悉的基础之上。是就需要让拼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对于汉字的印象。

(2)“多识少写”。在我们教学的初期,推荐采用对汉字多识字但少写作的教学方法。因为这样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莫大的好处,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较大。认识一个汉字与写出一个正确的汉字是两个教学层次的目标。就如同我们大家可以认识不少汉字,却难以保证自己所写的汉字都是正确的是一个道理。所以,写对汉字要比对汉字的认识难不少。从实际使用的层次来考虑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许多的信息仅仅只是要求认识,知道其含义即可,而不少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也仅仅就是这些。让学生多多认识汉字可以让学生自我学习,自己看汉字的书籍,这样对于培养汉字的语感有较大的益处。多识字少写字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有利于我们从易到难的推进教学工作。

1.2 识用结合

学生学习汉字的根本目的在于能够自己看汉语言的书籍和与说汉语言的人沟通。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中有着不同的含义,甚至于是截然相反的含义,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困惑,他们往往无法理解其中的原因。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在学习新的汉字时,一定会询问这个汉字的字面含义,但是因为汉字的词语组成千变万化,具有多重含义的特性,这就需要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解释清楚这个字的真实含义。也就是汉字离不开词语,词语离不开句子。汉字只有在具体的语句中方能体现出其真实的含义。因此我们在汉语言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汉字与词语和句子这三者紧密的结合,方能实现教学的效果。

2 多种方法

现在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很多,但真正实用且效果好的却没有。汉字的形状和读音以及在语句下的具体含义作为识字方法的根本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统统都是要么依靠字形或者字义、字音将汉字统一起来,其方法大同小异。我们在日常的实际教学工作中需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要满足学生的真实所需,要顾及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来进行具体的教学工作,依靠字形与字音、字义为线来进行教学的方法难以适应学生的学生特点。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看,个人认为下列两种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汉字初期是非常重要的。

2.1 强化刺激法

在学生刚刚接触到某个陌生的汉字的时候,我们需要从学生的视听等诸多方面将汉字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这样对于学生能够有效的接受教师所刻意施加的刺激,从而可以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于学生今后的汉字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好处。我们国内的幼儿园在教授幼儿看图识字的时候,也是通过直观的图表来展现汉字的字面含义,因为这样幼儿可以直接感受到汉字的字面含义。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时候,不是仅仅传授汉字的字面,而是要发掘其视觉线索,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取足够的视觉冲击并形成牢固的思维。

2.2 复现巩固法

对外汉语教学含义篇5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词;内涵。

一、引言

对外汉语教学,就是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它首先是汉语教学,只不过是教学的对象不同而已。一般而论,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就是汉文化的载体,因此要学习汉语就必须把握汉文化,词汇比语音、语法的文化色彩更为浓郁明显。因此,要把握汉文化,对留学生来说就应该注重学习最能反映汉文化特征的汉语文化词汇。

那么,什么是文化词呢?文化词就是指蕴含社会文化意义的词语,文化意义就是指社会赋予词语的引申义、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文化词与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和社会变革等密切相关,是词汇中最活跃的部分。文化词和其他词汇一起组成了语言的底座,与语言紧密相随,在语言中也随处可见。通过多年的对外汉语教学我发现,对留学生的文化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词汇的表层意义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汉语深层意蕴的渴求,文化词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个必须面对又很难把握的环节,甚至很多老师还没有认识到文化词教学其实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部分。

二、留学生文化词讲授范畴

对于一个身处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环境的外国人来说,在短时间内也许会很快掌握基本人际交流所需要的口语,但是经常会在会话中或者阅读中出现文化词汇的障碍,因为文化词必须是充分了解了该民族历史传说、社会变革的人才能听懂会用,而不是仅凭字面意义来领会的,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所获取知识的渠道主要是课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语言的教授者,也应该是文化的阐释者。因此,作为一个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通过给学生讲授文化词来加深学生对汉语的深层次理解,这些文化词范畴如下:

(一)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事物及特有的概念组成的词汇

如"四合院"、 火炕"、"红娘"、"王母娘娘"、"鹊桥"、"冲喜"等等。对于生活环境截然不同的外国人来说,单凭书上的描写是无法想象什么是"四合院"、 火炕"的,这时候最好配上图片或者录像让学生通过眼睛传递给大脑最直接的信息。"红娘"、"王母娘娘"、"鹊桥"、"冲喜"这些词是古代文学作品或者传说积淀下来的独特词汇,可以结合作品或者中国的文化传统来加以解释。

(二) 具有比喻象征意义的词汇

象征词语是在长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中形成的,它深刻地反映出了汉民族的心理定势和文化风情。如汉族人常用松竹梅来比喻人品高洁;用莲花来比喻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以兰来喻高雅之人;红豆比喻相似等等。对外汉语教师要立足本国的文化背景,对照留学生的文化背景,为学生来分析这些词语。同时,要注意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避免误会,比如中国人以"狗腿子"来比喻为坏人卖力的人,但是在欧美国家,狗可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没有贬义。

(三)含意丰富的熟语

成语、俗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等往往有一定的出处或者是借一定的修辞手段产生语义变异而形成的,对外汉语教师要在字面意义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如:"破釜沉舟"本意是"把锅也砸了,把船也沉了"其实际意义则是"下定决心干到底";再如"飞机上挂暖瓶",则是表扬某人"水平高"等等。在熟练掌握了基本的汉语知识之后,对这些熟语才能更好地理解。

(四)数字词、颜色词等

在汉语中,数字词和颜色词往往有具有特定的含义,甚至颜色词还出现了等级的差别。如"白色"表丧事;"黄色"从汉末就成为帝王之色;红色则表示喜庆等等。数字词也蕴含了人们的好恶,中国人比较喜欢数字8,因为跟"发"谐音,不喜欢数字4则是因为跟"死"谐音。让学生明白了这些好恶的原因,更能帮助他们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去。

三、文化词的导入方式

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想让留学生在短时间内深刻了解中国文化并非一日之功,但是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或者课堂延伸教学中尽量多让学生接触一些文化词,使留学生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时时沉浸在文化的熏陶中,主要的方法如下:

第一, 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文化词可以直接讲解。比如我们学习"龙"这个单词时,因为世界上本来是没有龙的,那么可以向学生展示图片,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人心中的龙的形象是几种动物形象的结合体,代表中古人心中的天,此外,可以用北京故宫的龙景观来向学生介绍龙在封建社会象征皇权,而在当今,龙则是一种吉祥物,中国人喜欢说自己是龙的传人,以此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通过这样的图片和解说结合的介绍,让留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进而理解中国各地的龙文化和龙景观,不至于游离于目的语的文化之外。在讲解龙文化的同时,还可以补充其他的一些动物文化知识,如"鸽子"是和平的使者;"狐狸"是说狡猾;"毒蛇"比喻心狠手辣之人等等,通过这种网状的辐射教学法,能有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第二, 通过声像、影视作品等引出文化词。声像和影视

作品能增强学生的印象和兴趣,也能更真实地展现中国文化,学生在聚精会神地观看时,倘若不懂其中的文化词,就会影响对作品的理解,此时的求知欲望是最强烈的,老师可以在观看前或者观看后向他们介绍这些文化词的意义,这种方法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看到电影里男女主人公互赠红豆,学生倘若不了解红豆的相思之意,就不会被电影所感动;一对青年男女感谢他们的介绍人用的是"红娘"这个词,这就要老师通过历史故事来讲解文化词的出处了。同时,影视作品中还可能会出现一些历史文化词,譬如古代官职、古地名、古代文言用法等,这些知识通过影像展现出来,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甚至能引起广泛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

第三, 通过传统节日、民俗、诗歌等拓展学生的文化视

野。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传统的节日活动,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诗句,其中提到了重阳节和菊花,对于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的外国留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的。这个时候老师可以提前告诉学生利用工具书去查询汉语中菊花的的文化意义,在学生完成了这个作业之后,老师就可以做一下补充和修正,让学生知道在中国文化中,菊花有很多的象征意义,如"隐士"、"傲霜"、"长寿"、"君子"、"好友"等等。在了解了这些以后,也应该让学生了解重阳节,让他们知道重阳节就是中国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一天,在古代"九"是最大的阳数,两个"九"即重阳,象征着长寿,在重阳节这一天,古人的风俗是饮菊花酒、登高、吃重阳糕等等,这样一解释,前面两句诗的意思就很明了了。同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节日的时候,也要抓住这个向学生讲解文化词的好机会,譬如中秋节可以讲解月亮的文化含义;春节可以说说压岁钱等等,总之,经验丰富的老师会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灌输文化知识,因为文化无所不在。

第四, 组织小型文化专题讨论。这种做法是教师设置情

景,借以激发学生兴趣。生活中学生通过旅游参观等活动会对一些文化特色情景产生兴趣,我们可以对此展开讨论,教师可以给出一个中心题目,如:为什么中国人喜欢数字"8"?学生会七嘴八舌地对这个问题发表见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往正确的观点上探讨,适当加以点拨。通过这个讨论题目,学生可以学到谐音、阴阳数字等相关文化知识,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对颜色词的理解可以通过专题"中国颜色词的文化含义"来渗透,教师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古诗来讲解引导,比如"江州司马青衫湿"中,为什么白居易穿的是青衫呢?结合白居易作诗的时代背景来说,学生更容易沉浸在文化的氛围之中,白居易当时被贬官,唐代时地位低下的官吏穿青色的衣衫,所以有此诗句,通过这种文化背景和色彩含义的讨论讲解,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四、小结

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沉淀,有其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的特征,因此让留学生在掌握正确的语言知识的同时,对外汉语教师也有责任让学生学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可是在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还有的教师自身欠缺文化知识。因此,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语言文化知识修养是对外汉语教师的一个努力方向。每个教师都应该不断探索文化知识的讲授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国别的学生、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适当渗透文化词,这是对外汉语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的对外汉语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王国安、王小曼:汉语词语的文化透视[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3]陈光磊:关于对外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

[4]王苹: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贵州:贵州大学学报,1996。

[5]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对外汉语教学含义篇6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关于如何提高词汇教学效果的探讨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从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和难点出发,从不同角度对词汇教学方法做出了思考。

1.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一些学者开始认识到“学习语言,词汇是基础”,提出“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以词汇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语言教学应以词汇为中心”等观点,这意味着词汇教学在语言教学中已经确立了其重要的地位。对外汉语教学,从内容来看,包括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文字教学和文化教学,其中语音教学是第二外语学习的“前奏”,文字教学应逐步进行,文化教学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词汇教学则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其次,汉语是语义型语言,语义主要体现在词中,词汇既具有词汇意义,同时又体现语法意义,词汇下可分解为语素,上可发展成短语、句子。可见,只有搞好词汇教学,才能使其他相关语言能力的训练顺利进行。

2.词汇教学的难点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困难环节,汉语词汇数量庞大,系统繁复,外国学生又全然没有语感。至今为止,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还未找到高效的词汇教学途径。我国早期的对外汉语教学一直以语法教学为中心,把词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单位,教材中只列词义、不列字义,忽略了汉字与词的密切关系,结果使得“学生看不清汉语词汇的规律,不知道汉语词汇跟汉字的密切关系,学习和记忆起词汇困难很大”。胡明扬先生曾经指出:语汇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每个词语几乎都有自己的个性,共性不那么多,不便于进行系统的教学。“教一个学一个”的传统词汇教学方法在起始阶段有利于学生学习,但后期则成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障碍,这也是很多汉语学习者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同时,现行的词汇教学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也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此外,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班级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很难掌握好上课的进度和难度,这些也使得老师在进行词汇教学中一定程度处于被动。

3.词汇教学的方法

如何有效地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词语的用法,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词汇教学中需要全面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促进词汇教学。

1、结合语素和构词法讲解词汇。词汇是由语素构成的,有些构词能力很强的语素可以和其他语素组合生成很多新词。“除了讲解目标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外,还要将词语中的语素(字)加以离析,然后以一定的义项为单位与其他已学或未学的语素再行组合,从而巩固所学词语和扩大新词的学习范围。”进行语素教学的重点在于,语素拓展成词语和“核心”语素的学习两个方面,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掌握构词能力极强的汉字(即核心语素),因为这些字的基本含义与包含有这些汉字的词语的整体意义关系密切。学生在学会了一个语素的基本意义之后,再接触由这个语素组成的其它新词时,就会根据该语素义去理解和记忆新词词义,方便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其次,我们还可以给学生讲解汉语构词的基本模式和各种构词方式中语素之间的关系,了解了词汇的构成方式,学生就会更理性地理解词汇的结构、含义及用法,也有利于避免用词上的错误。

2、注重“语境词汇”教学。词汇教学所教授的不是语言中的词汇,而是言语中的词汇。语言中的词汇是静态的,用描述的方式来释义,例如词典中的释义。而词汇教学所要教给学生的词,应该是动态的,即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个词,如何用这个词来表达。词汇作为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流实践中是生动的、有机的、带有创造性的,并且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大多数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词汇释义和使用都离不开语言环境。死板地讲解词汇的读音、含义、词性、用法,不利于学生的接受,即使他们记住了这些词汇知识,他们也很难自如地应用,即使会用,也很可能会因为不懂得词汇的感彩、文化背景、与其他词的搭配关系及语体而出现错误、闹出笑话。所以我们不仅要在语境中讲解词汇,还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语境去猜测词汇的含义。学生利用词汇所处上下文的语境以及词汇本身的构成来推测其含义,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把新词快速地和旧知识联系起来,以加深印象。

3、重视“语用色彩”教学。词汇的语用色彩往往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语用色彩的教学,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色彩。如“第一次到北京,我下榻在明湖宾馆”和“开学回学校,我会晤了很多新朋友”,这两个句子的错误均是由于“语用色彩”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因此,我们在词汇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两个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要用在郑重场合,并且用在大人物身上,这样学生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同时,在词汇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一个词的褒贬色彩以及与其它词的搭配关系,特别是近义词、多义词、虚词等,一定要结合句子及上下文进行讲解。

4、运用“对比记忆”策略教学。一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同它的近义词、反义词、类义词等的比较分析中显示出来。汉语词汇中有很多的近义词,它们有相近的含义却用法不同,学生在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很容易弄混淆。而如果我们在讲的时候把近义词放在一起对比着讲,学生就会对其差别一目了然,并且有利于他们进行对比理解记忆和准确应用。如对“摆脱”和“解脱”两个词的讲解,可以分别先举出一个例子,比如:他们经过两天两夜的奔袭,终于摆脱了敌兵的追剿;论文写完了,终于可以解脱了。学生通过这两个例句可以对两个词的含义和用法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老师再对其作对比分析,指出“摆脱”是指经过怒力从不利的情况中脱离出来的事实,而“解脱”指从不利的情况转到较为有利的情况之后一种放松的精神状态。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近义词、反义词的比较分析,学习者可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汉语词汇。

5、 运用“多媒体”教学。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动用身体的器官越多,学习的效果越佳。在多媒体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利用丰富的资料诸如图画、视频、文本、音像等结合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进行词汇教学,相比于传统的教师板书说课、学生埋头做笔记而言,这种教学方法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主动要学、想学。媒体词汇教学课件会提供适当的声文图象,这些材料的出现能把学生带入一个逼真的言语交际环境。汉语词汇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来演示词汇,通过图像剪辑手段从电视或电影中剪辑某个片段为词汇教学设置语境,能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情况。

总之,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策略是极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必须运用各种方法有效的开展汉语词汇教育,让留学生更好地习得汉语。我们相信,随之研究的不断深入,将对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若干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01).

[2] 李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与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05).

[3] 蒋 楠.浅析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1,(07)

[4] 吴佩娟.对外汉语中的汉语新词语教学[J].鸡西大学学报.2011(10)

[5] 胡兴华.论对外汉语中级阶段词汇教学的重点与对策[J].语言教学研究.2011,(10).

对外汉语教学含义篇7

关键词:汉语;教学;文化;隐性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237-02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汉语热不断升温。来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和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在逐年增加,汉语的有效推广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传播层面上来看,汉语推广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是相统一的:汉语推广中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作为汉语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语言的交流去传播。语言、文字乃至非物质遗产文化,都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也正是吸引外国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悠久文化的主要目的。任何语言的习得离不开与之相关的文化因素的滋养,中国传统文化是汉语推广的有效载体。汉语推广要坚持汉语语言教学和文化推广并重,中国在国外设立的多家孔子学院,就印证了这一观点。美国首家孔子学院——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刘全生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时说:“在我看来,孔子学院的职能不仅是汉语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向世界传播和谐理念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1]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来推广汉语,能够使外国朋友在汉语接受上产生明显效果,可以克服汉语学习单调、枯燥的不利影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运用汉语推广教学中的文化载体作用呢?首先,要关注外国人学习汉语关注点和兴趣点。语言作为文化传承的媒介,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文化接受的过程,把握学习对象的兴趣所在,更好地使用文化中优秀的因素推广汉语。汉语推广教学与国内语文教学不同,在汉语推广过程中,要弱化汉语教学中德育教育、爱国教育、政治教育等,强调语言接受过程中的兴趣性和使用的准确性。其次,要提升汉语教师知识结构中传统文化传授的能力。绝大多数国内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培养方案中都设置了文化课程,但基本上都停留在概论的层面上,与汉语教学中文化的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只有打破只重语言能力培养的局面,提高汉语教师传统文化的素养,才能更好地推广汉语。再次,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实用技能的载体作用,服务于汉语的推广。在外国人眼中,中国武术、中国绘画、中国饮食、中医药常识及养生等等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通过实践技能的传授使语言教学变得更为简单而直接。孔子学院定期举办中国文化夏令营活动、中国语言文化节、中国民间文艺展、“汉字五千年”巡演、“汉语桥”等活动,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文化作为语言的载体,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任何语言的使用最终必然会落到文化这一载体上,摸索汉语教学中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兴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可以克服为了教汉语而教汉语和为了学汉语而学汉语等不利形势,形成教和学双赢的局面,客观上推动汉语的推广。汉语热是语言学习现象上的浅层次表象,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文化的魅力催生了汉语热的兴起,也正是中国软文化提升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语言和文化的推广,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国情,传达中国人民和谐、和平的理念,以及在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在汉语推广中,语言沟通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在沟通过中,从表象上看,语言是直接交流的工具。而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表达的是文化的积淀,因此,把汉语功能分成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显性指简单的交流和对话,直截了当地清楚了表达的目的及意义;隐性指理解了语言或文字的字面意义但尚未达意,而需要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得到满意的答案。前者如“你吃了吗”,显性的含义就是“你吃饭了吗”,作为语句没任何歧义,可是当它作为问候语时,又与中国特定时代的文化相联系,体现了中国作为农耕大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后者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显性的含义被掩盖了,隐性的含义是人多出智慧或者人多力量大。隐性的语言如果只从字面上去寻求就令人费解,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正确地理解了文化才能更好地领会语言的含义。臭皮匠和诸葛亮似乎是对立的,其实在这句话中并没有职业高低的区分,但是要想解释清楚却很难。从文化层面上来看,是代表了两个文化的群体,一个代表着手工业群体,卑微而无知;一个代表着精英群体,高尚而智慧。特别是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成功的形象,成为古代文人智慧的化身,他不再是一简单的个人,而是智慧的代名词。印证了中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逻辑思维,同时又有着辩证法的思想,如果不从文化入手,很难正确理解它的真正内涵。

中国方块体的象形文字区别于字母文字,字符本身就是表意的,具备了文化的属性,进而形成了“汉字文化学”。由汉字组成的汉语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汉语的前提要了解中国文化。一般会把文化分成硬文化和软文化,语言和文化是软文化。软文化的传播要靠硬文化的支撑,靠武力和粗暴的推广是行不通的。汉语热的兴起,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的强盛相关,但更深层次的是中国曾经辉煌过的文明。中国曾经建立了古老的东方文明,成为东亚乃至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有着高达发达的物质文化,也即强大的硬文化。祖先将硬文化深深地刻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史上,软文化也深深地刻在了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历史上辉煌的硬文化已经成为我们今天的软文化,比如长城、运河、兵马俑、莫高窟、石刻等等,曾经的软文化吸引着世界,推动着汉语的传播,现在和将来的软文化同样有着这样的意义。

历史和文明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记述,既有显性的一面,又有隐性的一面。学习汉语的过程是了解中国历史和文明的过程,简单地了解语言和文字的显性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比如:俗语“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这个词语本身与好汉关联性并不强,外国留学生会问:好汉是不是优秀的男人。正常回答是,但肯定不完全准确。女留学生会接着问:我们女人就不用去长城了吧?显然,这不是语言表达的错位,而文化对接的错位,留学生只是简单地理解了语言的显性含义,而语言背后文化的隐性含义没体现出来。这时候语言中文化的隐就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显,甚至已经失去了部分显性意义。至于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意向、意境和审美习惯,其文化意义隐藏的更深。仅仅通过语言的学习,外国人难以理解汉语所承载的隐性文化内涵。

中国的汉字是方块文字,本身构成就带有文化因素。由方块文字构成的文章也同样带有文化的内涵,包括各种文体的特征也融入了汉民族独特的审美方式。即使是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同样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印记。比如:《三字经》中的起句“人之初,性本善”,就需知道关于中国古代人性问题的讨论。不仅要知道“性善论”是孟子关于人性的核心观点,还需要知道儒家关于人性问题不只是孟子一家,同时还需要知道荀子曾经提出过“性恶论”。在文化的竞争和选择中,“性善论”成为主流学说,也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核心问题。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讲授人性善,难以了解中华文化中关于人性的整体认识,会流于表象化和浅层次。再具体涉及文化的传承和演变,也不是一两句就能讲清楚的。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当然,语言的培养也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但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因素,是汉语对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课题。再比如:传统文化中经常涉及“阴阳”、“五行”等概念,也不是仅仅从文字表面上含义就能让学生彻底理解,这些基本词汇不从文化因素上解决,就很难去教授其他与其相关联的知识,比如中药学中人体的阴阳辩证关系,五行与人体的关系等等。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大多重视语言和文字本身的使用和讲授,而忽视语言和文字中文化的意蕴,导致一些外国学生对一些成语、典故的使用驴唇不对马嘴,在“汉语桥”比赛中选手们笑话百出,究其原因,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不足,只能从文字和语言表面去理解。因此,在汉语教学的课程体系中,要充分安排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学、历史、艺术等课程,而不仅仅是拼音、文字、口语的教学。因为在文字、口语教学中,无法脱离文化的内涵。语言、文字的教学功能是显性,文化因素的融入是隐性的。

正因为如此,汉语传播中既要关照语言的显,也要重视文化的隐性作用,文化的隐蕴藏在硬文化和软文化的背后。硬文化多指有形的物质文化,就现在而言,吸引外国人的硬文化多是古代的物质文化遗产。比如:长城、兵马俑、敦煌石窟、石刻碑铭、书法绘画等有形物质遗产有着无穷的魅力,不仅吸引着中国人也吸引外国人。包括自然风光、山水景物都有着文化的印记,甚至一些约定俗成的审美内涵已经刻在了人们的心中,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贾桂林”、“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等等,看似简单的山水景物,但已经深深地刻上了审美的烙印。在审美对象上,人们在将这些自然山水物质化的同时,更多地融入了文化的因素,成为生活审美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绝大部分自然山水都曾遍布人类活动的足迹,我们正是沿着古人的足迹去追溯历史、追寻文明。无论是国内人还是外国人,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是一致的。

当历史上的物质遗产等硬性文化蜕变成软文化时,其吸引力并未因此而减弱,相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强。同样,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软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与有形的物质文化等硬文化不同,软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连续性、不可替代性。包括中国民俗、京剧、太极拳、书法、地方戏、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民族化的元素更为浓郁。因其难以复制和替代,只能靠传承,在接受过程中,掌握汉语是学习的重要步骤。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将语言中隐性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传达出来,让外国人更好理解中国优秀文化的所在,的确是一个艰难的课题。作为汉语传播者,要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及文化隐在社会生活中的渗透,准确使用汉语和汉语表达习惯。传授汉语知识的同时,更重要是文化的传播。语言是通向文化的桥梁,国家汉办举办的“汉语桥”就是很好的例证。

参考文献:

对外汉语教学含义篇8

论文摘要:自语义韵律理论被引入中国后,受到了国内很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面这一研究还相对较少,文章将从语义韵律的研究出发,试图分析其给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启发及其不足之处。

语义韵律的概念及分类

语义韵律(semantic prosody),又名语义协调、语义渗透,sinclair在其《相信文本》(trust the text)中,提出将弗斯(firth)的语音学理论中的韵律概念运用到词语搭配上,用来观察词语之间的意义分享和渗透问题。语义韵律虽然是一种微妙的,近乎隐含的,又似乎还处于语感之外的语义成分,但是它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语言的运用之中的,能够使语句产生一种气氛,这对于表现说话人或写作者的态度、倾向大有作用,是言语交际中重要的语义参与成分。同时语义韵律又是一种词语搭配现象,是指某些词由于经常同具有某种语义特征的语言单位共现而产生的一种语义色彩,这种色彩可能是积极的、令人愉快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但是大多数是中性的,所以,词汇搭配在语篇中往往会形成三类语义韵:即积极语义韵(positive prosody)、消极语义韵(negative prosody)、中性语义韵(neutral prosody),在积极语义韵里,节点词(node word)所引的词汇几乎都带有强烈的或者鲜明的积极语义特征。在消极语义韵里,节点词搭配的的几乎都有消极的语义特点。而在中性语义韵中,搭配的语义特征既有积极含义的词项,也有消极含义的词项。

语义韵律理论给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启发

1、 语义韵律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可用于词汇搭配教学

语义韵律研究通过语言单位间的组合关系来探讨语言单位之间语义的相互影响,对确定词汇的意义及用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词汇过程中,经常使用一些合乎汉语语法却不地道的词语组合,比如,很多汉语学习者会说出“挨表扬”这样的短语运用语义韵律理论,我们不难发现“挨”一般与“骂”、“打”“批评”消极词语搭配。如果教师在讲“挨”这个词的用法的时候,运用语义韵律理论就比较容易让学习者理解。汉语学习者才可能在汉语词汇搭配运用过程中,说出自然、地道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词汇搭配,从而避免出现像“挨表扬”这样符合汉语语法但不地道的异常搭配。

2、 语义韵律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可用于同义词的辨析

同义词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汉语中存在数量极多的同义词,同义词由于意义相似和重合,极易让汉语学习者引起理解和运用的困惑,是汉语词汇学习的一个难点。尤其是中高年级的汉语学习者经常遇到同义词的辨析,他们经常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对同义词不能够细致区分。传统的词义辨析,是对同义词的词目意义逐条分析。在词典中遇到对词语的解释,一般用同义词互训解释是很常见的现象,这种解释对于母语使用者来说能够“使用”,但是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则会产生很大的麻烦。比如“挑”和“选”这两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里的解释: “挑”的解释是“挑选”,“选”的解释也是“挑选”,所以这个解释会让汉语学习者很迷惑,他们可能认为这两个词语的意义一样,这两个词也可以用在同样的语言环境里,但是一般来说,“挑”除了和一些表示中性意义的词语搭配外,比如“挑苹果”“挑衣服”,还会和一些带有消极语义韵的词语搭配,比如“挑毛病”“挑刺”等,但是“选”这个词一般只和表示中性意义的词语搭配。如果使用语义韵律理论搭配则会对近义词的辨析有一定帮助,可以避免汉语学习者在近义词辨析过程中出现偏误。

3、运用语义韵理论可以提高汉语学习者运用汉语的交际能力

对于中高水平的汉语学习者来说,如果他们知道汉语本族语使用异常的词语搭配,并非是因为汉语本族语使用者语言能力的欠缺,而是为了创造一定的修辞效果、或者制造幽默效果。这类学习者,在有一定的语义韵律知识作铺垫情况下,就能够在欣赏汉语文学作品的时候,体会文章的修辞意味,在和中国人交流的过程中,也能够体会到汉语本族语使用者在话语中所隐含的意思,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汉语学习者的异常的词语搭配与他们词汇能力的欠缺和母语迁移有很大关系。所以教师应该鼓励汉语学习者进行一定量的汉语阅读,而且在学习汉语词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汉语词典,而不用或者尽量少用双语词典,避免在词典使用过程中出现词语的误导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

语义韵律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不足

语义韵律理论搭配需要进行大量的语料库分析,甚至需要对中外语言的词汇进行大量对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在国内,语义韵律是一个新兴的课题,语义知识的获得需要语言学习者从大量真实的语言材料中进行归纳。汉语学习者在学习中获得的词汇知识往往仅限于词汇意义的了解,而且由于记忆力的限制,汉语学习者不可能把学习过的词汇材料全部牢记在大脑里并进行归纳,进而去掌握词汇的语义韵律。另一方面,语义韵律的研究尚未成熟,语义韵律的描述不能靠语言的直觉,必须借助语料库才能使实现,这需要对语料数据库进行观察和分析。在词汇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把从语料库检索到的语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这些语料,从而归纳出词汇的意义、用法和语义韵知识,用语料库进行词汇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和了解语义韵知识,并且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是,这又会有新的问题的出现,语料库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应投进多长时间?进行语料库教学在哪个水平的汉语学习者中适用?

小结

语义韵律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在国内关于这个理论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但是,这一个理论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希望在以后给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以有益的启发。

参考文献:

[1]蒋显菊《语义韵律与英语专业词汇教学实践》考试周刊2008(35).

[2]王泽鹏、张燕春《语义韵律理论》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

上一篇:专业营销与策划范文 下一篇:农业干部教育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