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市场范文

时间:2023-10-17 11:27:55

精准医学市场

精准医学市场篇1

一、发展战略要确立新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确定军队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只有坚持从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和我军军事斗争卫勤准备的大局出发,掌握军队医院发展建设特点和规律,立足于单位实际,才能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提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思路。结合军队医院的实际来讲,确立发展战略,确定发展目标,必须从四个方面人手:

一是放远眼光,把握大局。始终瞄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趋势和我军军事斗争卫勤准备任务的新变化,结合医疗市场迅猛发展,特别是国家医药卫生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在科学决断中坚定“服务市场、保障战场”方向,在把握大势中争取主动,认清军队医院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可能拓展的发展空问。

二是吐故纳新,树立新观念。结合深入学习和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理论体系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努力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军队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需要出发,进一步开阔眼界,打开思路,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创业观、管理观、发展观,打牢谋划发展目标的思想基础。

三是把握实情,科学定位。全面分析研究国情、军情、院情、社情,特别是卫生资源、综合实力、学科人才、技术设备、体制机制等事关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深人研究,找准在国内、军内、地区所处地位,理清工作头绪,科学决策,调整发展规划。

四是着眼长远,创新思路。坚持与时俱进,着眼运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框架,才能描绘出军队医院长远和近期发展蓝图,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提出创新工作思路。我们西南医院党委正是在科学判断形势,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确立了“做行业典范、建一流名院”的长远发展目标和“目标牵引、主题经营、培育增长点、走跨越式发展道路”这一工作思路,把“主题经营”的现代化医院发展新理念成功引入医院实际工作中,已经顺势推进了“管理质量年”、“优势发展年”、“文化建设年”、“标准规范年”、“品质提升年”等

阶段性目标,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医院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硬件、软件、效益整体提升,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日益凸现。

二、深化改革要谋求新突破

加快可持续发展步伐,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六大“三个解放出来”和“三个反对”的要求,敢于打破传统的过时的体制,在继承和发展中确立起与时代相适应、与单位发展实际相吻合的新机制。推进军队医院制体编制调整改革逐步深化,应从三个方面力求突破,为实现军队医院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创新机制求突破。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引入现代管理理念,积极与国际接轨,全面推行IS09000标准,确立现代管理体系;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加大科技管理和医疗流程控制力度,构建现代化医院医疗、教学、科研新模式;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调整改革利益分配关系;建立劳动用工机制,坚持依法办事,合理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等等。这些有效机制的逐步完善和成功应用,有利于形成医院管理运行规范化体系,为可持续发展搭建支撑平台。

二是选拔任用求突破。深化改革第一难是用人制度的改革。从军队医院的角度讲,科室主任任用改革是推动改革深化的突破口,要大胆起用创新意识强、发展潜力大、年富力强的优秀中青年科技干部,才能激活医院科室领导干部任用机制。把人的问题解决好了,推行多角度、大纵深、全方位的管理、人事、科研、医疗、后勤等各个方面一系列的改革,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实现由行政管理向制度化管理的转变,也才能激发起科技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是抢抓机遇求突破。深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加快发展,加快发展又要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抓住了机遇就能赢得发展空间。从加快军队医院发展的需要出发,要紧紧抓住四大机遇。即,紧紧抓住进入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战略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调整军队医院发展规划和工作思路,一心致力于医院的建设改革,确定一系列军队医院发展的重大举措,积极营造发展创新的浓厚氛围;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主动投身西部大开潮,利用我们西南医院学科技术资源优势支持“三峡库区”、“山区”、“老区”、“边区”的医学卫生事业,建立技术指导关系,每年派遣科技干部进行指导服务,进一步扩大西南医院影响力和辐射力,为构建医疗集团、建设长江上游医学航母的网络打牢基础,为可持续发展开发稳定的卫生资源;紧紧抓住国际国内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机遇,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双重并举的路子,进一步加大引资合资、技术合作、成果转让等方式的合资合作开发力度,形成独具特点的新优势和新特色,使之成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紧紧抓住调整改革的机遇,优化结构、理顺关系、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全面推进军队医院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创新发展。

三、科技创新要拿出新举措

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军队医院的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在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上,具体包括学科人才、科技创新和医疗质量等三个方面:

一是强化学科人才。学科人才是军队医院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权,服务市场,保障战场,关键在于加强学科人才建设。注重发挥重点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加快“院中院”建设步伐;积极挖掘和发展新兴前沿学科,形成军队医院新的学科经济增长点,创建军队医院品牌学科群;推出培养引进人才特殊政策,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不断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同时,放宽眼界,多渠道引进人才,打造高素质人才方阵。

二是深化科技创新。一方面,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紧跟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需求,优化组合科技资源,围绕“大项目、大课题、大协作、大攻关、大成果”的构想,实施“科技兴院”、“科技强院”战略,提高军队医院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开展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高新技术代表了当代世界医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展示军队医院诊治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医院夺取市场“制高点”的需要。始终瞄准国际医学前沿和发展趋势,加大引进高新设备力度,拓展医疗领域,高筑临床救治“平台”。我们西南医院要依托已经形成的“大器官移植”、“系列微创”、“基因技术”三大特色优势技术格局,不断推出新业务、新技术,形成由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军内首创、地区独有的诊治技术,构成优势技术学科群,成为军队医院发展的特色品牌优势。

三是优化质量体系。医疗质量是军队医院品牌的内核,是增强军队医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支柱,必须把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医疗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医疗竞争愈演愈烈。抢占医疗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最终体现在综合质量的竞争上。实现军队医院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两个取胜”的办院方针,以鲜明的质量特色增强军队医院综合竞争能力。努力适应“以医疗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医疗管理由行政行为向依法办事转变,医疗定向消费向选择性消费转变的新变化,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理论,把握医疗市场运行规律,研究病人消费需求,找准军队医院发展方向;加强质量监控力度,把标准质量、环节质量、终端质量纳入质量考核评价的全过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及质控网络;围绕降低医疗成本,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成本核算制度,把降低成本与提高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有机地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四、全面建设要开创新局面

结合医院实际,稳步推进全面建设的协调发展,必须着眼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和“两大历史性”课题,按照军队基层建设“五句话”总要求,始终抓住军事医学“龙头”,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人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必须立足于军队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大局,用活、用好、用足国家与军队及总部出台的配套政策,在精简中锻造精兵,通过精简,减少数量,保留骨干;在调整中铸造精制,通过调整,科学编成,强化功能;在改革中打造“精品”,通过改革,提升品质,内涵发展。必须以超前的眼光、负责的态度、扎实的工作,坚持感情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夯实军队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围绕军队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结合调整改革的思考,开创全面建设新局面,务必正确处理好影响军队医院协调发展的“八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加快发展与适度规模的关系。科学把握加快发展与扩大规模的比例关系,在保持一定发展速度的同时,又要调控好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规模,使军队医院的各项建设走上协调、和谐、全面、持续的发展轨道。

二是处理好经济效益与学科建设的关系。经济效益是衡量医院发展的重要指标,学科建设是经济效益的有力支撑,在追求高效益的同时,加大学科建设投入,以高水准的学科品牌效应提升经济效益,相互促进,互为支撑。

三是处理好提高效率与注重质量的关系。面对医疗市场竞争,提高效率成为必然选择,而高效率对保持医疗质量提出了更高标准,处理好效率与质量的关系,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

四是处理好高新技术与基础医疗的关系。采用高新技术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基础医疗是提高诊疗水平的基础,二者不可偏废,在推广高新技术手段的同时,必须加固基础医疗。

五是处理好重点固强与坚持扶弱的关系。强势学科是军队医院的特色和优势,弱势学科是大型综合医院必不可少的学科布局需要,在重点加快强势学科发展的同时,要关注弱势学科的建设,做到强者更强,弱者变强。

六是处理好加大投入与产出回报的关系。加大投入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需要加强市场研究和投入论证,确保加大投入能够倍增收益。

七是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大局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安全稳定压倒一切”,当安全稳定与工作任务产生冲突时,坚持把安全稳定摆在首位,“保持零距离,确立零起点,追求零缺陷,实现零目标”。在稳定大局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大局稳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八是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物质发展是基础,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二者必须统一起来。正确处理上述关系,还必须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整体效能,使军队医院全面建设形成协调、和谐、持续的良好局面。

【作者简介】

精准医学市场篇2

医疗市场是*医院发展的生命线,医疗市场的开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作为医疗市场科科长,不仅需要我们民政的孺子牛精神,同时需要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不仅需要市场开发方面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有大胆的实践精神。我深知自己资历尚浅,能力有待在实践中提高。但作为一名党员,我愿意响应党委号召,站出来接受党组织及广大职工的挑选。

下面我将自己的基本情况向大家作一介绍,并就医疗市场的开发工作谈几点看法,供大家探讨。

本人*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药系,具本科学历,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在药厂工作五年,主要从事新产品开发工作,曾担任生产车间技术主任,技术科科长等职。*年调入荣院,曾在药剂科、医务科工作,现任人事教育科干事。正在武汉理工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主攻方向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营销管理。以上是个人的简单经历。下面是我对市场开发工作的几点看法。

长期以来,作为全额拨款的优抚事业单位,肩负着为*服务的光荣使命,*医院曾经走过辉煌。可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事业单位改革力度的加大,我们医院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医院的发展遭遇了危机。我们能不能在医疗市场这块大蛋糕中能否找到属于我们医院的的那一份,是一个事关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我们医院适时成立了医疗市场科。

我所理解的医疗市场科面临的业务分为三大块:第一,根据医院的战略规划,锁定开发四大目标市场。第二,开发新市场,成为推动我院技术创新的阵地。第三,面向医疗,提供优质服务。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医疗市场科是我们医院面向市场的一个窗口,是开发新市场的一个阵地,是立足于为医疗服务的一个职能科室。

透过这个窗口,我们要塑造好“*医院”这个品牌,要根据我们的战略规划牢牢地锁定社区、军休所、厅直系统、优抚疗养四大目标市场,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进行开发。比如,针对社区服务这一块,就要配合医院要将门诊做大做全的构想,建立各种有效的传播渠道,深入社区,及时地让我们服务的社区了解感受我们医院发生的变化,通过医务部门发起“温馨服务”“亲情服务”“微笑服务”等等优质服务活动,树立良好的口碑,让我们服务的社区病人依赖我们、信赖我们。常见病、多发病病人愿意到家门口的医院来就诊。针对军休所这一块市场,要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与武汉市各军休所的相关部门建立起固定的联系制度,在市场开发的初期,通过组织上门服务,举办联谊活动,举办专家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军休所的老干部们了解我们*医院的康复专科是有优势的,*医院的普外、骨外、内科、妇科等科室的常规医疗业务也是精良的。对些有自已网络的军休所,我们还可以借助他们的平台建立医院的电子论坛,让其成为我们医院的宣传阵地。医疗市场科还应有针对性的与各大医院保持密切联系,有条件地接诊那些需要长期住院疗、康复的病人。针对厅机关、厅直系统我们的兄弟单位,周边的各大单位,还有我们传统的优抚疗这一块业务,我们都要做好市场分析、做好市场规划,做好规划的执行工作,全面地开展医疗市场业务。

医疗市场科作为开发新市场的阵地,除了根据我们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开发四大目标市场,引进业务,让我们医院现有的医疗业务的优势得到发展外,还要充分调动、充分利用信息网络、人际网络等各种网络资源,为我们医院医、药、护、技各个领域提供最新的资讯、反馈最新的信息,把握住市场脉博的跳动,瞄准现代医学前沿,不断地介绍、宣传医学科技的新成果,拓展新的业务,成为推动我院技术创新的一个阵地。

同时,医疗市场科面向医疗临床一线,对内服务的职能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田院长在动员会上所说,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要在门诊与住院大楼之间建立一个通道一样,医疗市场科也要建立好与医疗、医技科室、广大的医药护技人员间的沟通渠道,通过这样一个渠道,让临床科室知道医疗市场科正在做些方面的开发工作,需要他们提供哪些方面的配合,共同来维护我们的市场,通过这样一个渠道,找准临床医疗一线的需求,了解临床医疗有哪些业务需要我们来推广,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市场开发,才能有效地把临床医疗的需求转化为我院经济的增长点。

精准医学市场篇3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会计工作;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一、引言

作为医院经济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财务管理的作用至关重要,而财务管理的核心――医院会计工作的管理工作也就显得尤为突出。当今医疗市场开始走向大众化的趋势,在市场竞争的新形势下,如何改变传统的弊端多多的会计工作管理方法和模式,引进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管理模式,对于解决当今医院会计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促进医院会计工作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修正作用。同时,财务管理自身具有的科学理念也能使医院会计工作朝着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道路发展。

二、精细化管理概述

(一)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管理的深层次含义可以大概理解为:各行业、各单位以及企业内部各生产系统、内部各部门、各班组等通过市场用户的关系建立密切的联系,从而使这些企业、系统以及每道工序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都能转化为可用内部价格所衡量的价值,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

(二)精细化管理的特征

第一,严格财务管理。注重对财务的管理是精细化管理模式特别重要的一环。总的来说,企业财务管理方法、分析和核算方法以及考核方法等都对企业精细化管理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突出完善业务流程的中心地位。当今市场的需求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供求关系的变化决定着一切。在这种新形势下,精细化管理模式以建设完善的工作流程为中心,认为企业应该能随时根据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自身合理的战略调整,最大限度地降低外部市场带来的风险,这与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不谋而合。

第三,强调可靠性与精确性。之所以强调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可靠性和精确性,是因为精细化管理理念是以绝对的科学性为前提的,所以管理者的任何判断和决策都必须有大量的材料和事实做依据,要对材料做最精准的分析研究,使自己的判断科学且合理。

三、医院会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的措施与途径

(一)促进会计信息的系统化管理

在信息化社会的现代社会,信息成为社会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渗透在社会的各行各业,是决策者做出判断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作为医院的会计工作者,他们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职责就是为决策者提供真实、准确、充分的信息资料,简单的说也就是为决策者的决策提供丰富的来源。我国医院会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是随着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也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加强医院会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医院应构建一个相应的信息化会计管理系统,主要应包括固定资产、应收账款以及流动资产等管理项目。目前国内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多是由市场上一些专业的科技公司来提供相应的软件或系统,国内不少医院都逐渐形成了HIS系统,极大提升了医院会计工作的电算化程度,在信息化会计管理系统构建中迈出重要一步。

(二)加强对医院药品会计的精细化管理

严格的来说,精细化管理并不纯粹是一种管理标准,更多的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之所以要加强对医院药品会计的精细化管理,是因为药品部是医院里一个相对独立且非常重要的部门。药品会计的工作看似乏味,但其在具体的工作中对各种指标所做的统计,却能够非常客观地反映出整个医院的管理、诊疗和运作状况。对医院药品会计实施精细化管理,首先要从药品的采购源头抓起,强化药品采购监督,同时对药品会计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杜绝、收受贿赂以及盗窃等行为;其次是每天要对药品的库存(药品品种、数量、日销量、日存量等)进行详细的统计和监督管理。

(三)严格执行定期成本分析的制度

针对医院会计的精细化管理,必须要求会计人员既要善于运用医学领域的各种专业的技术与方法,又能坚持执行自己工作职责中包涵的定期成本分析制度,重点包括定期进行比较分析表和损益表的编制,这有利于加强对成本核算过程的全方位监管,合理控制医院的收支,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医院当前阶段的经济活动现状,并对医院未来科学合理的会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对应收医疗款项的管理

目前,国内医院大多存在着流动资金运转不畅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医疗款项未能及时收取而造成的,严重阻碍了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医疗研究的开展。加强医院应收医疗款项的管理,会计人员应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针对不少患者拖欠医院住院费以及逃费的现象,医院应根据相关规定和患者的病情,合理收取一定的住院抵押金,患者每天的医疗费用应电脑记录存档,由会计人员对于费用的使用情况进行全程地跟踪,对于预存款使用到期的患者,会计人员应及时将情况下达给各相关科室,再由各科室向患者下达催款通知。同时,医药会计要与住院部的护士科保持密切的联系,方便各项应收医疗款项催收工作的展开。

(2)针对那些急需进行诊治的重病患者,如果没有能力及时缴纳相应的费用,会计人员应根据医院的规章制度,必须请患者家属或担保人员提交本人身份证、工作证等进行抵押,直到患者家庭缴纳全部医疗款项后,便可归还其证件。

(3)针对医疗费用额较大,住院期较长,且患者无力全部支付的问题,医院可以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在帮助减轻患者负担的同时也能减少医院的经济损失。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针对国内医院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一些会计管理漏洞问题,医院一定要从有效组建科学的会计管理机构和积极推进医院会计电算化工作入手,对现行的会计管理制度进行革新与完善,为建立一支精细化管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吴娟.试析医院会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08).

[2]薛晓.社区供热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应用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11).

[3]小光,小燕,刘益良.规模化扩张精细化管理[J].城市开发,2005(05).

[4]张伟.企业会计监督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5]张俊.建议管理会计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作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4).

精准医学市场篇4

精准医疗产业前景如何?如何科学看待这一“新生事物”?近日,记者在上海举办的“从新药创制迈向精准医疗高峰论坛”采访期间,与会的多名专家指出,面对精准医疗的热潮,不必盲从跟风,要根据中国国情进行有针对性的部署和规划。

精准医疗并非奥巴马原创

其实早在奥巴马提出美国精准医疗计划之前,将精准医疗用于癌症治疗的例子已不鲜见。

遗传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贺林表示:“2013年, ‘自然―遗传学’大会的主题为‘From GWAS to Precision Medicine’(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到精准医学),其中就已含有‘精准医学’这个概念。同年9月20日,第十三届东亚遗传学会学术研讨会,其主题中也有‘Precision Medicine’。因此,‘精准医学’对学界而言并非一个新的概念。”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詹启敏表示:“现代医学发展到现在有上百年,但是原来给你的信息很少,现在有了很多科学技术的帮助,包括基因组测序,生物医学分析工具,大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的出现,我们今天谈精准医学才有可能。”

百慕迪(上海)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健向记者表示,国内推动“精准医学”,被不少人认为是跟风美国“精准医疗计划”,但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就已经有了个性医疗的概念,这并非奥巴马提出,只是措辞有所区别。美国版“精准医学”中的关键词为基因测序、肿瘤、个性化。中国科学家眼中的“精准医疗”与美国存在较大差异。在“2015清华大学精准医学论坛”上,中国科学家对精准医学的定义是:集合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医学方法,科学认知人体机能和疾病本质,以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的医疗服务获取个体和社会健康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医学范畴。

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

近600亿美元

今年3月,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提出了中国精准医疗计划。会议指出,到2030年前,我国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出200亿元,企业和地方财政配套400亿元。3月27日,我国了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名单。

国家卫计委科技教育司司长秦怀金表示,国家卫计委和科技部正在准备精准医学计划工作,有望将其列入国家“十三五”科技发展重大专项。

一项数据显示了中国在早期癌症诊断、治疗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据《全球癌症报告2014》显示,2012年中国癌症发病人数为306.5万,约占全球癌症发病人数的1/5;癌症死亡人数为220.5万,约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1/4。一直以来,中国的很多患者在发现癌症之时已经到了晚期,错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采访中有专家向记者表示,美国癌症患者5年存活率达到85%,中国患者5年存活率仅为25%。提高我国肿瘤早期诊断和精准医疗技术迫在眉睫。

目前,精准医疗更多地集中在人类对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上,基于个体基因检测的肿瘤个体差异化治疗成为重要趋势。传统的药物治疗由于没有考虑到个体基因的差异性,在用药效果上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基于基因分析选择潜在的靶向治疗药物。

美国生命技术公司大中华区总裁江路卡在讲到现在的基因测序技术时显得特别兴奋:“1990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花费了30亿美元,耗时10余年绘制出了人类基因组图谱。今天,我们全基因组测序只要花费千余美元,一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这样的改变难以想象。如果只是完成部分基因测序,成本甚至只需10美元或者100美元,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革命。”

肿瘤基因测序的前景广阔,A股中,以基因测序、细胞治疗、干细胞这三大方面为主的中国上市公司已有26家。而国外,一些国际大药企也都在积极开展细胞治疗研发。有研究报告称,201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近600亿美元,今后5年年增速预计为15%,是医药行业整体增速的3至4倍,其中,基因测序行业增速将超过20%。

中国应寻找“自己的方向”

詹启敏院士指出,所谓精准医疗,就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和诊断,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诊疗方案。包括对风险的精确预测,疾病精确诊断,疾病精确分类,药物精确应用,疗效精确评估,疗后精确预测等,“中国在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方法的研究位于国际前沿,分子影像、靶点、大数据等技术发展迅猛,中国在精准医疗的基础层面与西方国家保持同步,下一步的发展需要整合技术研发、临床转化、产业培育、示范推广,实现交叉融合、协同创新。”

詹启敏向记者介绍,中国在制定“十三五”规划过程中,专家形成了7个共识,包括基因组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已经趋向成熟,蛋白质组学将会取得重大突破,干细胞和再生医学已经进入临床应用和产业化阶段,疫苗和抗体将成为生物医药重点突破的领域,生物治疗、个性化诊疗技术成为现代医学重要方向,医疗器械成为与药物齐头并进的新型产业,最后是生物信息学向海量数据产出和广泛应用两个方向发展。

采访中,不少专家都认为,我们没必要跟美国的风,在与国际前沿技术和理念接轨的同时,中国在精准医疗上的目标,更要注重向人们提供更精准、更安全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为目标,建立国际一流的精准医学研究平台和保障体系,自主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国产新型防治药物、疫苗、器械和设备,形成一批中国制定、国际认可的疾病诊疗指南、临床路径和干预措施。“中国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将受惠于普通百姓,所以降低成本、完善医疗保险体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完全有能力根据我们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基础来建立精准医学,找寻中国自己的方向。” 百慕迪(上海)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健向记者表示,百慕迪正是基于精准医学理论,利用人体对创伤自我修复功能,在老化受损器官及神经障碍自我再生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百慕迪专注于心脑血管及神经障碍患者的再生康复。其产品系统Biomobie(生命核)涵盖了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衰、高血压、静脉曲张、中风以及失眠等慢性疾病的再生康复。”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也认为,发展精准医学,我们不能简单盲目跟风,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做好客观评判,制定好自己的路径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 曹雪涛:

精准医学和我们老祖宗提出的辨证施治,同病不同治,或者是同人不同治,这些理念都是相通的。精准医学是个系统工程,通过全面认识疾病的状态,对整个医疗过程和临床实践进行最优化的诊治。因为分析精准原因以后,有没有真正的利器去实施病人的治疗,还是要依赖于药物研发,不是仅凭测一下基因就可以的事。

清华大学副校长 薛其坤:

精准医学理念结合了诸多现代医学科技发展的新方向,已迅速推广和广泛进入到临床医学的各个学科领域。发展医学和生命科学学科是清华大学的重要战略,构建精准医学这一新型前沿学科,对于清华大学的医学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百慕迪(上海)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CEO 王健:

精准医学是对现有医疗模式的革命和创新,精准医学以基因测序行业快速发展、生物医学分析的日渐成熟和生物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日新月异为前提,将会从现在“对症医疗”的模式逐步转化为“对个体医疗”的模式,针对每个人不同的生物医学特征设定不同的医疗方案,这也是对传统医疗模式的革命和创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郑树森:

现在肝胆胰外科手术已跨入“机器人时代”,机器人最大的优点是领悟性比较好、放大精度比较好、两只机器手非常灵活,而且这样的手术以后患者恢复很快,这是精准医学的一个典范,所以在精准医疗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苏州生物纳米园(BioBAY)总经理 庞俊勇:

精准医学市场篇5

1 诚信的内涵及作用

“诚信”作为一种德行,是各个民族普遍认可的基本道德规范,对个人来说是做人的根本,对单位来说是构筑时代品牌的基石,对社会来说是形成凝聚力的根基。讲诚信不仅是市场经济的黄金规则,也是社会对各行各业从业者的道德要求。

1.1诚信的内涵

“诚”与“信”在古人那里本来是两个意义相近、可以互相训译的名词概念。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以“诚”释“信”,又以“信”释“诚”,所谓“信,诚也”、“诚,信也”,都是“真实无妄”之意。如仔细推敲,两字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诚的本义是真切、真实,引申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则有诚实、诚恳、真挚、真情实意、童叟无欺等含义。信的本义是求真、守诚,引申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则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信守承诺、笃守约定等含义。

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赋予了诚信新的含义。首先,诚信的精神是真实无妄,它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求真、求实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次,诚信作为一种价值观,具有公正、不偏的特性,它要求社会群体建立公正、合理的制度,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树立起公正、公平的处事态度和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再次,在现代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条件下,“诚信”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要求人们自觉守法、真诚守信,树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1.2诚信的作用

从哲学意义上讲,“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无论对于社会或者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诚信”是立国之本。我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民训,“诚信”就是取信于民,团结人民、凝聚民心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对于医院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也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诚信”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建立行业之间、单位之间、医院与病人之间、医师与病人之间互信、互利、良性互动的道德杠杆;是社会、单位稳定的道德基石。对社会每个成员来讲,“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诚信”精神可以培养社会成员高尚的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复杂关系,是日常生活中做人处事的重要道德准则。

因此,我们可以说,“诚信”的原则和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石;它不仅对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导正社会风俗、医治社会精神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加强社会成员的个人道德涵养、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培养有知识、有作为、讲道德、守纪律的一代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立国、立业之本,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法宝。

2 医院诚信建设的意义

医院是为病人服务的场所,医疗服务是一个特殊行业。医院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高地,有义务有责任为构筑诚信体系而努力。其实,构筑诚信体系对于医院的建设和整体发展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2.1有利于倡导医院精神

医院精神是医院广大员工行为准则、行动指南以及医院价值观的内化表现,是医院的灵魂。医院精神是医院的信条,是信守的准则。也许由于医院的规模、背景、历史、类型等等不同,所形成或倡导的精神表述不同,但是,作为医院先进文化的表象,都应主动地融入“诚信”的概念。“诚信”的要义是“言必行、行必果”、“一诺千金”。假如医院精神的内核能自觉地凝聚着“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规范,那么这样的精神必然是高尚的精神;如果医院精神从培育发掘到贯彻实施都要贯穿着“诚信”这条红线,成为主脉,医院文化建设就会纲举目张,有效推进。相反,作为医院骨子里的东西(精神)都不能准确地反映“诚信”这一基本规范,那么,医院也将失去生命力、凝聚力、号召力,医院建设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以,在医院建设中构筑现代诚信无疑有利于提炼健康高尚的医院精神。

2.2有利于弘扬医院文化

医院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其精髓则是诚信。诚信是一种价值观:价值观是医院的一面镜子、一种形象、一个目标;这是坐标,是准绳,离开了它医院就会迷失方向,美国“安然”等大公司做假帐导致股票大跌直至破产就是最好例子。诚信是一种凝聚力、内核力:医院的凝聚力、感召力来自医院对员工的信任和员工对医院的忠诚,“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的基础就是诚信。所以,诚信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构筑现代诚信就是弘扬医院品牌的具体表现,是展现医院独特文化魅力的有效途径,是凸显医院办院宗旨的重要内容。

2.3有利于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

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制强调“有法可依、依法办事、执法必严”的精神,这里贯穿了一条“诚信”的主线。医院在市场经济中提高竞争力,必须遵循有序公平竞争的原则,凭投机、凭关系、凭所谓的政策照顾政策倾斜等计划性要素得以“取胜”终将是间断性暂时性的,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所以,诚信是医院的市场“通行证”;是医院参与市场竞争的无形资本。医院综合竞争力来自于遵循市场经济的法则,使自己的一切医疗活动,取信于市场、取信于社会、取信于病人、取信于医院内的广大员工。如果我们的医院能够在社会公众面前确立一个“诚信”的示范性形象和品牌,把诚信作为自己的一张金色“名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也会持续性提高。中外一些企业因失信于民、失信于市场,投机造假而由盛转衰直至破产倒闭,教训是惨痛的。同样,中外不少企业倡导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精神,不断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如海尔公司“你给我一个概念,我给你一个产品”的创新精神,使其产品走向全球,拥有更多的客户占领了更大的市场。

3 用诚信构筑医院品牌

品牌是一种名称、标记或符号,或是它们的组合。对医院来说,其产品是医疗服务,患者在医院就医购买和消费的是医疗服务。倡导诚信服务,讲究信誉是医务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它既可以给患者带来好处,也可以给医院带来收益。诚信虽然不能为医院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但它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品牌营销战略,对医院的长远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3.1树立诚信理念,构筑医院品牌

构筑医院品牌,就要有与其相一致的理念,因此,培养和引导职工的价值取向,强化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注意心理构造,帮助职工实现自我价值是医院管理者的根本任务;加强职工思想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造就“四有”新人,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既是治病救人的使者,同时也是一个服务员,患者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医务人员应该用实际行动告诉群众,治病救人是我们的天职和使命。希波克拉底说:“我的一切都是为了病人谋利益”,唐朝的孙思邈说,大医精诚就是要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不避风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这是传承几千年的优良传统,我们绝不能丢弃。院长也好,医生也好,都必须牢固树立忠实为群众、为病人服务的宗旨和理念。在医疗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继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树立“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理念,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改进服务模式,转变服务作风。要从改变不方便群众就医的工作程序、修订不符合病人需求的工作制度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优化服务流程,简化服务环节,改善就诊环境,方便病人就医,缩短病人等候和各项检查预约、报告时间,努力解决“三长一短”的问题,为病人提供清洁、温馨、私密性良好的就诊环境和人性化的服务,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实到医疗服务的工作中去。树立机关为基层服务、领导为群众服务、后勤为医疗服务、全院为病人服务的意识,一切为了病人,为了一切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树立诚信理念,构筑医院品牌。

3.2突出质量诚信,构筑医院品牌

医疗服务质量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是检验和衡量医疗服务工作的根本标准。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医院各项工作的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我们不仅要跟上医学技术发展的步伐,还要追踪国际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加深对医疗服务质量内涵的理解。医疗服务质量是指医疗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是通过临床、技术科室和医务人员遵循医疗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实施自我评价和控制所达到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效果,包括一系列关系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如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是医学实践的总结,是千百万医务工作者智慧与心血的结晶,是用鲜血和生命作为代价换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文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理解和要求越来越高,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也越来越明显,医学模式也相应发生转变。在这种社会和医学背景下,医疗服务质量的内涵也更加丰富和宽泛,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因素也日渐增多,涉及到工作效率、费用控制、服务理念、服务的可及性和反应的及时性、尊重和鼓励病人的参与等多方面因素。医疗服务质量已成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技术能力、就医环境、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医疗机构品质和价值的体现。

要制定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规则,创造性地探索和建立实现方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在主观上、动机上,还要在客观上、效果上努力维护病人健康,对病人不产生伤害。要强化医院和医务人员依法执业意识、落实医院规章制度,关注医疗行为和医疗服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使所有的工作环节都紧密相联,丝丝入扣。要加强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强化三基三严训练;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因病施治;完善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控制体系,落实医疗质量和与安全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防医疗事故,减少医患纠纷,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突出质量诚信,构筑医院品牌。

3.3注重诚信服务,构筑医院品牌

加强医疗卫生队伍作风建设,建立开放式管理制度和医患沟通监督机制,保证医患沟通渠道畅通;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和理解,医患关系的现状不容乐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必须承认医患之间沟通不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医务人员的沟通意识不强,态度不积极,方式不得当。医院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病人投诉,定期收集病人对医院服务的意见,及时改进。医务人员要充分尊重和维护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要体恤患者的痛苦,同情患者的困难,尊重患者的想法,打消患者的顾虑,努力让患者获得身心的健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注重诚信服务,构筑医院品牌。

3.4 加强行风建设,构筑医院品牌

精准医学市场篇6

关键词:医学图书市场 管理改革创新战略 市场定位 营销策略 数字医学图书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024-01

我于2010年左右掀起了出版机构的事业单位向企业化经营管理的改革,出版机构开始具备市场竞争的主体性地位,出版行业的后转制时代由此开启。出版物具有精神属性和社会价值,但是出版机构作为参与图书市场的市场化竞争的行为主体必然要追求自身合理的经济效益。我国的医学出版社是主要出版与医学相关的书籍为主的出版机构,但目标读者群却不一定局限于医师和医学院校师生等的专业读者。

一、医学图书市场的现状分析与出版社的市场定位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的医学图书出版社主要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是体量较大、出版领域宽广的成熟性出版社。这类出版社在医学出版市场上占有压倒性的主导地位。它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管理模式,拥有高质量的出版编辑人才队伍和相对稳定的作者群体,出版物的覆盖面非常广泛,市场营销策略灵活。因其精品迭出和紧跟国家的有关政策,在国内的图书市场上拥有良好的声誉和极高的市场占有率而能在占有垄断的位置和高额的利润。这类出版社通过经营和产品的多元化形式,不断延伸出版的价值链条,目前正在向国际化、数字化和多样化的大型的跨国性质的出版集团发展演变。

第二类是学术性图书见长型出版社。它们以对某些特定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学术图书的深耕细作而在图书市场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这类图书具备专家资源、医学编辑队伍和相当的市场基础,有能力出版特定学科的学术性精品图书。但是,他们还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的参与市场竞争的体系,也不太注重开拓医学科普类图书。因此,此类出版社极有可能向突出学术性和精品路线的专业出版社的方向发展,专注服务于医学科研人员、医院高级医师和具有较高医学素养的读者群,从而以学术专长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此外,此类出版社在学术著作科普化方面大有可为,同时科普图书市场的开拓可以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第三类是以高超的营销策略在图书市场制胜的出版社。这类出版社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市场营销经验和策略,对医学科普图书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具有相当的市场号召力和雄厚的资金实力。但是,他们欠缺的是专家资源比较少,出版的有代表性的精品书籍不多。因此,此类出版社可在巩固原有科普图书的基础上,加大在精品化方面的尝试,以科普加专业精品的形式成为国内一流的出版社。

第四种是还处在成长发展阶段的出版社。这类出版社体量不大,没有明显的专长或者特色,因此在医学图书市场中处于竞争弱势地位。基于这种现实情况,此类出版社应当合理地设定自身的目标市场和目标读者群,努力去占领大型出版社和优势出版社没有占领的空白市场和缝隙市场,提高出版物的含金量,逐渐积累优势,以点带面,逐步走向大型出版社和专业出版社的道路。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医学出版社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学术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竞争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少数大型出版社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专家资源和精品图书的出版,形成了一个市场集中度非常高的寡占市场。这非常不利于整个医学图书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各类出版社都应合理定位自身的市场位置,适应市场竞争和政策发展的新需要,务实地选择一条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二、制定医学图书出版的营销策略

合理的营销策略的选择是医学出版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应当建立适合医学图书出版销售特点的营销策略。

1.制定营销策略始于选题策划阶段

医学出版社在选题策划阶段应当改变原有的“编辑与销售两张皮”的状况。编辑应当培养市场化的意识,以市场为导向,根据读者需求选题策划医学图书,把选题策划阶段作为市场竞争的起点。首先,要细致地分析读者的阅读需求,把握图书出版上市的节奏,精确地锁定目标市场。出版社可以利用本社的精品图书资源,开拓数字出版物等新型出版物。并以捆绑式销售和增值性销售等形式拉动纸质图书的销售量。

2.探索新的营销渠道和营销方式

医学出版社要改变原有的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式的陈旧销售模式,主动作为,积极创新和拓宽传统图书的销售渠道,革新营销模式。首先是通过尝试分众营销渠道和精准销售,开发新的用户。对于专业性的医学图书而言,利用学术会议开发潜在客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通过主动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可以结识专家型作家和潜在客户,有针对性地宣传图书和发放图书宣传资料,为长期销售打下基础。其次,要增加营销的附加值,进行差异性竞争。第三,出版社要利用自身的内容提供者的优势,为读者提供新媒体的相关信息服务,实现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灵活转换。最后,出版社要树立自身的品牌意识,参与品牌竞争,实现最大的市场价值。

3.做好售后服务,占据图书市场制高点

在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的市场中,医学出版社应当有意识地延长市场营销的服务链条,为读者提供可信赖的售后服务,提升图书品牌的价值,增强读者群体对图书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三、重视数字医学图书的市场开拓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兴起,数字出版在医学图书出版的重要性愈加显现。许多大型的医学出版社都已经开展了数字出版业务。因此,医学图书出版社应当把握数字出版带来的新机遇,整合资源进行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和市场开拓。首先,可以通过网络的互动性,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找到适合的图书切入点。其次,充分利用出版社已有的精品图书资源,实现向数字出版的转换,提高附加值。第三,熟悉网络出版的特点,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

结语

总之,医学出版社要根据市场状况和自身的定位,通过在纸质图书市场的营销活动和对数字医学图书市场的开拓,抓住市场机遇,努力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品牌。

参考文献

[1]林强庆.浅谈医学图书市场管理改革创新战略[J]. 赤子(中旬),2013,(11):195.

[2]刘磊.网络与图书市场营销[J]. 中国出版,1999,(07):53-54.

精准医学市场篇7

王国辰社长

“20年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几代人同心同德,走过风霜雪雨,尽展激情豪迈,从开始码洋几万、几十万的小社到如今的亿元大社,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气势恢宏的华美乐章。”

1989年8月19日,经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多位关注中医药出版事业的能人志士的积极筹备,经中编办、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人事部批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正式挂牌成立。从此,在大陆,中医药行业有了自己的部级专业出版社,中医药出版事业开始了新的篇章。

20年的风雨历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以下简称中医药社)凭借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用心血、汗水、胆识和智慧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稚嫩到逐步成熟的跨越式发展。20年后的今天,中医药社已成为国内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中医药专业出版机构。

“初期尝试出版中医药古籍成功,让中医药社的出版工作有了方向”

中医药社成立之初,一直在探索一条能跟市场相结合的中医药出版道路。在中医药社成立6年之后的1995年,中医药社确立了中医药古籍整理与出版的重点工作方向。也是在这年,在全国多位中医药文献专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医药社集全社之力,顺利出版了《明清中医名著丛刊》。这套图书一出版,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的成功逐渐使我们认识到,市场对于中医药图书有着巨大的需求,只要我们遵循市场规律,按照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策划选题,就能够经受市场的考验。”王国辰社长说。

初期尝试出版中医药古籍的成功,也让中医药社坚定了信心。在此期间,中医药社全社上下专心研究出版规律,逐步适应市场需求,每年均在中医药古籍出版方面投入较大的精力,自1996年以来陆续出版了《中国医学大成》、《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三三医书》、《明清临证小丛书》等一大批精品中医药古籍图书,目前也在陆续出版《秦汉魏晋隋中医名著集成》等图书。到1997年年底,中医药社的年发行码洋已由1994年的300万元迅速增长至3000万元。“就在图书市场供不应求的90年代,中医药社全体职工积极进取,抓住了这个发展的良好机遇,达到了稳步快跑的目标,每年的出书品种都有较大的增长。”王国辰社长表示,“到如今,中医药社出版的古籍几乎囊括了从古至今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所有中医药古籍。目前在行业内外已经树立了中医药社在中医药古籍出版方面的权威地位。”

“了解了市场需求,就要做强做大这些图书出版的重要版块”

20年的发展历程里,中医药社经过实践和总结,逐步确定了自己的出版重点,“了解了市场需求,就要做强做大这些图书出版的重要版块”。据王国辰社长介绍,中医药社出版的科普图书、教材、考试用书、学术类图书等中医药图书在市场份额中全国遥遥领先,已逐步形成其出版的四大重点版块。

第一,科普图书版块。1998年,中医药社敏锐地意识到当时市场对于医学科普知识的巨大需求,迅速组织全国专家编写并出版了全套50册的《百病百问沙龙丛书》,并配合图书出版组织全国800家大型医院同时开展医学科普知识宣传活动。该套丛书一经面市即取得了市场的热销,使中医药社在医学科普图书版块的地位迅速提升。之后,中医药社顺势在1999年出版了《百病饮食心理运动调护丛书》,2000年出版了《健康教育丛书》等图书。而2007年,中医药社出版的《求医不如求己》,更成为当年“健康科普图书”的领军图书,在广大百姓中普及中医药知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二,教材版块。中医药人才培养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事,教材则是中医药教育的关键环节。自2000年开始,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中医药社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积极投身于中医药教材建设工作中。2002年,中医药社首次出版12门中医药专业主干课程教材,到如今已陆续出版了供中医药教学使用的涵盖研究生(七年制)、本科、高职高专、中专四个层次,涉及多个专业的各类教材共计500余种,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喜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先后两次组织权威专家对教材质量进行了认真全面的评议并一致好评。在2006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中,中医药社出版的教材入选159种,占所有入选的中医药类教材总数的70%以上。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教材办公室设在中医药社,为中医药社进一步做好教材建设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第三,考试用书版块。2003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的信任和大力支持下,中医药社开始承担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用书和中医药类专业技术职称考试用书的出版任务。经过众多权威专家和中医药社诸位编辑的共同努力,这两套考试用书实现了高质量出版,并迅速得到广大考生的欢迎和认可。如今医药类考试用书中,中医药社所出版的图书质量最高,在读者群中最具有权威性。考试用书已成为中医药社图书中的拳头产品。

第四,学术类图书版块。20年来,中医药社累计出版中医药学术类图书2000余种,为中医药学术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从经济效益来看,中医药学术类图书由于读者面有限,在所有图书中并不突出,因为始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交流中医药学术的阵地”的使命,中医药社20年来坚定这个方向可谓矢志不渝。“20年的坚持一方面让我们感到自豪,因为诸多中医药界院士、国医大师和德高望重的专家成为我们的作者,让无数中医药工作者受益,同时也形成了一大批中医药社的忠实读者;另一方面我们感到欣慰,因为我们的很多作者通过图书这个良好的形式推广了学术思想,提高了学术地位,其中的一批已经成为业内的领军人物。”

此外,中医药社还承担《中国中医药年鉴》(行政卷)以及《中国民间疗法》的出版任务。《中国中医药年鉴》每年一期,均按要求顺利按时高质量出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将中医药法规汇编以及所有行业标准的出版任务交给了中医药社。《中国民间疗法》是一本面向广大基层医生和群众的部级技术期刊,该杂志的出版质量不断提高,年发行量在行业杂志中已经名列前茅,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质量评比中,连续多年获得优秀。

“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狠抓质量不松懈,抓住机遇,不忘感恩,争当中医药出版业排头兵”

“中医药社20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想树立作为中医药出版龙头的品牌,就必须始终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狠抓质量不松懈。”王国辰社长坚定地说。

纵观中医药社20年的出版品,可谓是精品不断。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每年一度进行的图书质量抽查中,中医药社图书无论在编校质量还是装帧质量方面,也获得专家的一致肯定。王国辰社长说:“中医药社图书质量能得到各方的认可,得靠所有编辑和出版人员多年来辛勤努力。中医药社多年一贯坚持的严格的三审、质检制度为良好成绩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深知,我们必须视质量为生命线,必须常抓不懈。”

“在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以爱心回报社会各界对中医药出版事业的支持。”

为了响应国家支持西部开发的号召,中医药社于2005年向青海捐赠图书5万元,2007年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系统捐赠图书360万元。中医药社于2006年启动的“万名学子教材捐助活动”,目前已向全国各中医药院校捐助教材3万余册,价值百万元,全国共有7800多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受惠,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特别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医药社全体职工在第一时间自发捐款捐物,向灾区捐赠图书100万元。不论是“希望工程”援助西部贫困山区孩子完成义务教育,还是捐助贫困母亲以及南方特大冰雪灾害的捐助活动,都留下了中医药社全体职工的一份感恩。

“实施‘名家、名著、名社’的三名战略,打造属于国人的中医药社”

“回顾20年的发展,中医药社人感到无比自豪,同时我们也时刻牢记保持‘忧患意识’,面对当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容我们有丝毫的懈怠。我们必须不断发展,继续做强做大,才能保证并不断增强我们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的能力。”

王国辰社长这么规划:在今后的发展中,让中医药社在目前产品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优化,力争在“十一五”末将教材教辅、学术著作、科普读物的销售实洋比例调整为4:3:3,建立以教材教辅为市场竞争主体,学术专著、科普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并举的出版体系;继续充分利用和整合中医药教育资源,把执业准入教育以及包括职称准入教育在内的继续教育纳入中医药教育的范畴,扩大教材的竞争优势,从过去传统的教材出版向提供现代中医药学教育资源服务转变,逐步形成和完善由教材、教辅以及与之配套的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组成的系统完整、学科齐全、层次完备、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教材体系,使中医药社真正成为全国中医药教材生产制作基地、教育服务基地;继续加大力量进行中医药学术著作的出版,为中医药学术的繁荣、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提供优质的出版平台,促进更多高水平的学术名家脱颖而出;抓住目前国家进行医改的大好时机,以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出发点,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科普图书的出版,在出版图书品种和质量上实现较大的飞跃,通过加大市场宣传力度,力争每年策划并出版一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的中医药文化类图书,切实推进人民群众对于中医药的了解和信任,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精准医学市场篇8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条城镇现状及发展规划

总面积586.*平方公里,在籍人口52.9万,总人口58.04万,人口老龄化系数为17.24%。城镇人口20.28万,城镇化率38.4%。根据《*区城镇体系结构和产业布局规划》,全区将形成1个新城(含3个街道)、7个镇,人口规模约达到100万。

第二条卫生资源配置现状

(一)机构状况: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7所,民营医疗机构2所,私立诊所26所。千人口床位数为4.3张,2002年平均床位使用率为96.6%。医护比、床护比和病床净使用面积低于国家标准。综合性医院:三级乙等1所、二级甲等1所、二级乙等2所、一级医院12所;专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1所,老年护理院2所,妇幼保健所1所,血站、卫生学校各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救护站(有南北2个救护网点)、牙病防治所、眼病防治所各1所;村卫生室156所。

(二)人员状况:千人口医生数、护士数、卫生管理人员数分别为1.73人、2.43人、0.39人,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数为1.43人;临床医生学历:一级医院大专以下占62.53%、大专占35.04%、本科占2.43%;二级医院大专以下占21.53%、大专占50.7%、本科占27.3%、硕士占0.47%;三级医院大专以下占13.4%、大专占7.8%、本科占70.2%、硕士占7.8%,博士占0.8%;护士学历:一级医院中专以下占5.78%、中专占80.38%、大专占13.84%;二级医院中专以下占6.4%、中专占78.1%、大专占15.8%;三级医院中专以下占3.5%、中专占86.3%、大专占9.5%、本科占0.6%;管理人员学历:本科以上占7.30%、大专占21.*%、大专以下占71.67%;乡村医生学历:大专占0.4%、中专占4.8%、中专及以下占94.8%;预防保健:卫技人员共232人,其中区级预防保健机构86人,中专及以下占51.2%,大专占26.7%,本科以上学历占22.1%。

第三条现状分析

(一)社会办医疗机构比重太小。

(二)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差,人员学历层次、效率较高。

(三)部分二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较差,人员学历层次、效率一般。

(四)大部分一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总体的学历层次低、效率不高。

(五)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太低、预防保健工作不够到位。

(六)预防保健机构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人员学历层次不高。

第二章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第四条指导思想

坚持以“*”重要思想和*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为宗旨,以促进卫生事业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强化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为主线。

第五条基本原则

坚持均衡发展与突出地区特点相结合;坚持全面发展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坚持发展公益性医疗机构和发展经营性医疗机构相结合;坚持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适应;坚持政府综合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三医联动”改革;坚持总体规划、适时调整。根据服务半径、行政规划、地域特点,重点体现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方便居民就医,处理好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人口分布变化和资源配置合理,基本服务与不同服务需求之间的关系。精简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社会办医疗机构。

第六条规划目标

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卫生资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规模数量适宜;基本达到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平衡,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到2010年,本区将基本建立体系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高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确保区域内居民得到公平、可及、适宜的医疗服务,切实保障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第七条规划内容

(一)配置标准

机构:按20-25万人口设置1所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医疗机构;按30-50万人口设置1所政府办的区域医疗中心;结合行政区域规划,按照服务人口每5—8万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

床位:床位数控制在4.5张/千人口左右,社会办医院床位数逐步达到全区总床位数的一定比例(30%)。全区公立医疗机构平均病床使用率保持在90%左右。

大型医疗设备:严格规范准入条件。严格按照《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和《*市医疗机构贵重医疗设备装备管理暂行规定》的标准和条件配置本区大型医疗设备资源。

建设标准:按国家和*市标准新建和改建医疗卫生机构。

(二)人员

配备数量:临床医生数量逐步减至2.2/千人口,护士数量逐步达到床护比1:0.6。2010年,区级公共卫生人员达到每万人口4.73人,其中卫生监督人员达到每万人口1.6人。各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人员达到每万人口4人。

学历要求:临床医生均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三级医院2004年基本达到,二级医院20*年基本达到,一级医院2010年基本达到。社区服务中心临床医生中全科医生比例达50%左右;力争2010年25%以上的护士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区级公共卫生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30%左右;居于领导岗位上的管理人员100%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一般管理人员100%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

结构要求:建成一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和管理人员的比例科学、学科和年龄分布合理的医疗卫生队伍。

第八条机构设置与布局

(一)综合性中等规模医疗机构(区域医疗中心):设置3-5所,设置在新城区和中心镇及工业区。

(二)专科医院:设置7-10所,设置在新城区和中心镇及区内适宜地点。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约设置2-3所;中医医院:设置1-2所;老年护理院:设置2-3所;妇幼保健所:设置1所;职业病防治机构:设置1所。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约设置10所。

(四)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机构:

在新城区设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各1所。

在朱泾镇设置医疗急救中心1所,在石化街道、*化工区、枫泾镇各设一个救护网点。

村级卫生机构:根据行政村撤并情况,结合地区交通特点,设置100个左右的社区卫生服务点(村卫生室)。

第九条医疗服务体系

分为政府办的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和社会办医疗机构(非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依据《*区城镇体系结构和产业布局规划》全区人口将增加42万,依据*市的标准需新增医疗资源:医生数760人、护士数1*0人、床位数1200-1500张,新增的医疗服务资源与人口的增加同步实施。

(一)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内的医疗机构

由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专科医疗机构组成。

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内的区域医疗中心:

设置1-2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作为全区医、教、研中心,承担区内大部分疑难杂症的诊疗职能。拥有在*市居于先进水平的化学救治、神经外科、创伤骨科等重点学科群,具有一批高层次的医学专业人才。

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内的专科医疗机构:

设置1所区精神卫生中心,为全区精神疾病和心理卫生的医疗、康复中心。

设置1所区妇幼保健所,承担妇幼保健指导和服务职能。

设置1所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

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

按照《*区城镇体系结构和产业布局规划》,根据调整后的每个镇(街道)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视不同镇(街道)的发展规划设置不同规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10所;实行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体制,确保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服务的功能到位。

(二)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以外的医疗机构

设置中小规模的综合性医疗机构2-3所,主要设置在新城区、中心镇。

设置专科医院2-3所(包括精神病医疗机构)。

设置综合性门诊部3-5所。

设置专科门诊部3-5所(包括中医)。

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以外的医疗机构定性原则上以经营性为主、公益性为辅;主要设置在新城区、中心镇、工业区和区内适宜区域。

第十条政策措施

(一)强化政府综合调控能力

区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本规划和《*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以加强对医疗市场宏观的综合调控,镇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快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切实推进规划的实施。

(二)强化政府公共管理职能

以效率和公平为原则,加大政府对卫生的投入力度,重点是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政府承担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和困难人群助医所需的费用;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农村居民医疗保障率达到98%以上;切实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转变,确保社区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功能到位。

(三)转变职能,加强监管

卫生行政部门要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宗旨,切实转变职能。运用购买公共卫生产品、改拨为投的机制逐步达到管办分离的目的;完善卫生执法体系,加强对医疗市场的监管,完善卫生的行业管理,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四)增强市场对卫生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整合、优化卫生资源

对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外的医疗机构,尤其是对资源配置不合理、重复设置的政府所办医疗机构,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改革,平稳有序地将至少2-3所政府办医疗机构(包括二级和一级医疗机构)改制为多元化的社会办公益性或经营性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以外的医疗机构及需要新增的医疗卫生资源以社会化、多元化办医为主,政府资助为辅;推进政府所办的医疗卫生单位运行机制的改革,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用人、流动、淘汰和分配机制,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落实科教兴区战略

强化卫生人才培训中心的功能,加大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使从业人员达到国家和*市的规定标准,确保市民得到合理的、优质的医疗服务。

加强医学领先学科的建设,提升本区医、教、研整体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

启动和实施《建设健康城区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大力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规范公共卫生行为,促进全社会的健康水平提高。

上一篇:热电厂节能降耗建议范文 下一篇:整合营销传播经典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