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疗范文

时间:2023-03-16 03:21:43

精准医疗

精准医疗范文第1篇

>> “精准医学”会颠覆传统医疗产业吗? 精准医疗将引领未来医学新时代 Fintech或颠覆未来 颠覆,为未来 精准医疗有多远 精准医疗面临挑战 未来医疗 《颠覆性医疗革命》 把脉中国版精准医疗 “精准医疗”引发医学革命 精准医疗大变局 安科生物 押注精准医疗 精准医疗的IT机遇 互联网+医疗在颠覆什么? 未来50年,管理思维将被颠覆? 无人机将颠覆未来 看“黑金”石墨烯如何颠覆未来 十一种颠覆未来的“免费模式” 周文斗未来无需颠覆传统 云计算颠覆未来战争模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经济法律 > 精准医疗颠覆未来 精准医疗颠覆未来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工程学教授艾米・赫尔

也许正如科学家们所说,因为癌症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所以这更增加了人们对这一领域探索的决心。在2015夏季达沃斯论坛现场,关于运用精准医疗治疗癌症的讨论成为受人关注的前沿话题。

将精准医疗用于癌症治疗的例子已不鲜见,精准医疗为已故的苹果公司前CEO史蒂芬・乔布斯在确诊胰腺癌后多争取了8年的生存时间,此外,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也是通过基因测序,发现罹患乳腺癌风险偏高后切除乳腺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在论坛现场,与会嘉宾分享了世界上最前沿的精准医疗发展情况。

科学的医疗诊断技术正在带领人们改变和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其中一个激动人心的亮点就是对于癌症的早期检测。

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工程学教授艾米・赫尔(Amy Herr)表示,因为癌细胞表面的生物标记物很不一样,所以他们希望用简单的血液检测,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穿刺来查看癌症病人的分子标记。简单来说是通过生物能量的测试,把红细胞、白细胞和癌症细胞区分开来,而且健康细胞在此检测过程中还不会受到伤害。

赫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这项技术最终走到应用层面可能还需要5年的时间,如果从理论到应用都可以走通的话,就意味着所有的癌症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检测。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论坛现场遇到了国内精准医疗领域的领先企业――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贝达药业”)董事长、国家“”专家丁列明。丁列明告诉记者,此次参加论坛最大的感受便是,会议内容中有关智能医疗和生物医药的比例很高,说明这方面的市场需求很大,同时也表示这些领域的科技水平正在不断地发展。

丁列明还特别提到了赫尔教授领衔的这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4名教授讲述各自研究成果的分论坛。丁列明介绍,近两年,贝达药业与跨国企业和创新型公司正大力合作。就在不久前,贝达药业与一家美国技术公司洽谈关于肿瘤早期诊断的技术合作,而肿瘤早期诊断是肿瘤治疗领域中的全球性难题,“要知道越早发现肿瘤就相当于为患者增加了治愈的机会”。

“如果这些研究成果将来转化成产品和新兴服务,将改变人们的生活。”丁列明说。

精准医疗范文第2篇

53岁的崔智青(化名),有半年多时间记忆力严重下降,有时连前一天做过的事都忘得一干二净。崔智青一直以为,可能是上岁数了,脑子不灵了,也没怎么当回事。

有一天早上,崔智青从剧烈的头痛中醒来,才决定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通过CT发现,崔智青脑部存在点状钙化灶,术后组织病理显示是Ⅲ级的脑胶质瘤。

为了精准判定脑胶质瘤亚型,协和医院与一家基因公司合作,为崔智青做了分子病理检测,并依据检测为其定制了治疗方案,如今,他的病情处于稳定状态。

崔智青是精准医疗的受益者。精准医疗,是一种根据每位患者的个体特征“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法。美国精准医疗集群项目文件将“精准医疗”定义为:一种新兴的综合考虑到居民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变量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手段。

2015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在美国实施“精准医疗计划”;两个月后,中国版“精准医疗计划”出台,计划投入600亿元;2016年初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将精准医疗纳入其中;到如今,精准医学重大专项成功立项,60多个科研项目相继落地。

中美两国政府的积极态度,促使大批的企业和投资涌入这一领域。然而,近日,精准医疗遭到了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和《新英格兰医学》相继刊发的两篇学术论文的质疑:“精准策略未给大多数肿瘤病人带来好处”,“在癌症的精准治疗上,精准医疗还只是一种想象或假说”。

国内亦有专家批评“精准医疗计划”有跟风嫌疑。这些坏消息,对寄希望于肿瘤精准医疗的患者而言,无疑是当头一棒。 尚难惠及多数人群

在美国血液肿瘤学专家维奈・普拉萨德的论文中,崔智青只是“极少数受益者”之一。

维奈・普拉萨德在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奈特癌症研究所工作,他对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登记的2600名癌症患者,以及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登记的795名癌症患者的病理进行了研究,发现前一组只有6.4%的患者能从精准医疗中获益,后一组只有2%的患者能获得疗效。

他在刊发于《自然》杂志上的论文中提到,精准肿瘤治疗的前景很不乐观,最好的结果是在一小部分病人中看到短暂的病情缓解。维奈・普拉萨德认为,“精准医疗还没有展示功效,或许未来永远都不会。”

无独有偶,加拿大安大略多伦多大学玛格丽特公主癌症中心的坦诺克和赫克曼,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上的论文显示:目前为止,几个大型临床实验显示,经过测序等分子诊断分析,大概有30%-50%的病人能找到可以解释肿瘤恶变的相关突变;因为能用的药物有限,只有3%-13%的病人能够找到“精准”的药物;即使使用上了配对的药物,也只有30%的病人有疗效。

被中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多个国家重视的精准医疗,还未大展拳脚,便接连遭到两篇研究论文的冷水浇头,国内学术界“炸开了锅”。

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辐射防护与药物研究室原主任王晨光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肿瘤的精准医疗还没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好处,这是现实,“就算患者做了全基因检测,医生知道了哪些基因发生了突变,但如果没有相应的靶向药物,临床上就没办法进行治疗”。

乳腺癌的一种治疗药物,针对的是雌激素受体,如果患者的雌激素受体是阴性的,药物就没有任何效果。“没有治疗手段的情况下,宁愿不进行基因检测的诊断。”王晨光分析,针对突变基因的药物用于临床治疗的还寥寥无几。

然而,在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委员会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看来,精准医学是通过综合的技术手段,包括组学分析、分子检测、分子影像、分子病理,以及大数据分析等,帮助临床选择药物反应良好的病人(包括放化疗)。比如,精准医疗可以在生殖医学中排除遗传性疾病,帮助胚胎移植;帮助耳聋基因筛查;帮助产前诊断;帮助选择耐药菌的用药;帮助和指导许多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等等,“精准医学不仅仅是靶向治疗”。

崔智青患的脑胶质瘤,是脑瘤中常见的一种恶性疾病,存在不同的亚型,不同亚型患者的生存时间不同,有的患者生存期10年以上,而大部分患者只有1年-1.5年。如何判断亚型及确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一直是临床上面临的巨大挑战。

在给崔智青做了分子病理检测后,医生发现他对放化疗敏感,而且生存期较长,于是,为他制定了 “放疗+辅助化疗”的诊疗方案,之后的治疗也显示,这套方案对他的恢复很有帮助。

因为有崔智青这样的案例随时可能发生,詹启敏对上述两篇论文发声道:(论文研究者)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精准医学的内涵,还是用传统的医学统计学的思路来判断精准医疗的结果,“作者仅仅以几个肿瘤临床试验的结论对整个精准医学发展的负面结论,既不科学也不理性”。

中国专家与欧美各国对精准医疗的定义有一定差异。欧美国家所说的精准医疗,大多围绕肿瘤、白血病基因测序和治疗,强调遗传基因信息的主导作用;中国专家对“精准医疗”的理解则更广泛,不仅限于遗传基因信息,还包含整合现代医学的先进科技手段和传统医学方法。

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马文斌看来,目前精准医疗研究展现的一些不确定性甚至失败,都不能算是白费钱。正是需要不停地从失败的案例中找到规律,“从精准医疗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只能前仆后继”,现在仍处于肿瘤精准医疗发展的最初阶段,只有一小部分患者受益的情况很正常,“现在的研究工作还不够,找不到大部分人群”。 基因检测,用还是不用?

继美国政府宣布启动2.15亿美元的精准医疗行动后,2015年3月,中国提出了一个600亿元的精准医疗计划,并了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名单。精准医疗何以能引得中美两国斥巨资布局?

这是因为精准医疗似乎让全球医学界看到了新希望。医学界最为头疼的肿瘤,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最大杀手。虽然可以通过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等手段进行肿瘤治疗,但由于缺少对影像和病理学检查可及范围以外的肿瘤状态的认识,医生无法预测患者肿瘤治疗的最后效果,无法判断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导致即使清除了肿瘤肿块,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在几年内死亡。

肿瘤之外,其他所有的顽疾均面临这种情况。基于此,中美政府推出精准医疗计划。目前,中国精准医学重大专项已经立项,并已通过两次评审,落实到60多个项目。詹启敏曾撰文称,“目前,我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位于国际前沿水平,分子标志物、靶点、大数据等技术发展迅速,部分疾病临床资源丰富、病种全、病例多、样本量大,并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基地和团队,这些都意味着我国开展精准医疗的基础并不落后于西方国家。”

不过,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学专家对《财经》记者表示,中国的精准医疗不算领先,只是在一些单一的技术,如基因组学方面比较超前,但是比较复杂的,比如个体化药研发的进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在国内,这一计划显然没有获得一致的赞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赵斌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的精准医疗确实是对美国计划的跟风,“既然已经启动了,以后的路要中国自己来走了”。

国内的精准医疗最显著的项目是基因检测,随着基因检测成本的下降,医疗机构内的价格也随之降低。但由于其还不属于医保支付范畴,检测部分的费用由患者承担,在崔智青的治病费用中,有8000多元的基因检测费用由自己承担。

目前,技术所限,做一套全基因组测序,需要患者支付1000美元左右的费用,这对于一些重症患者来说,无疑是额外的负担。维奈・普拉萨德称,精准医疗虽不一定有功效,可绝对会发生的则是副作用和昂贵的治疗费用。

事实上,精准医疗还远没到临床应用的阶段。思路迪精准医疗创始人熊磊判断,“目前绝大部分人包括公司所理解的精准医疗,可以说,连肿瘤基因组数据的本质都没有基本的理解。”

目前,推广临床精准治疗的公司,以测序公司为主。王晨光对《财经》记者分析,中国科研的浮躁状态,往往有了就要用、就往临床上推。美国还仅限于少数的临床试验阶段,中国在临床应用上已经着急跑到前面。

对于目前还没有靶向治疗手段与药物的疾病,“检测出来没办法治疗,也没用,心理素质不好的患者还被吓个半死”。上述医学专家说。

国际癌基因组联盟(ICGC)通过对1.4万个全基因序列分析,发现近1300万个基因突变,发现的这些基因突变和患者肿瘤大小等重要临床数据,并没有关联。“如果做了全基因组测序,每个人的测序结果都会有跟‘标准’序列不一样的地方,但是没有靶向治疗药物与方案,仅仅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王晨光表示。

即便在美国,精准医疗也仅仅是处于比较早期的科研阶段,且仅有四家基因检测的研究机构,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严格的监管,使得违背批准的基因检测服务无法在医疗机构中开展。

曾经一度被追捧的23andMe,就于2013年12月被FDA叫停。23andMe公司此前出售的基因检测仪器使用试剂仅为99美元,被检测者只需采集自己的唾液即可分析出DNA特征,可检测是否患上糖尿病、心脏病、乳腺癌等240多种健康预测。

FDA称,23andMe违反了联邦法律,只有获得FDA批准的医学测试才被允许做基因检测,由于该仪器的错误判断可导致不必要的手术发生。疾病检测具有一定风险,万一检测失误,人们由于恐惧将来会得乳癌就做了切除手术,人们的健康损失、谁来担此责任都成了不得不考量的问题。 泡沫争论四起

并不是每个人都像崔智青那样幸运,在规则不清时,企业急于推入临床,兼之有关部门的监管不严,给一些医疗机构与基因检测公司以可乘之机。陈伟珊成为这场失去方向的热潮中的一个牺牲品。

江苏省江阴市塘镇的农民陈伟珊,听信了一家基因检测公司的广告,前后花了30万元为家人做了全基因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购买了推荐的保健品。

在拿到基因检测公司六大本、300页的精美检测报告后,陈伟珊一家蒙了:除了扉页的个人身份信息,与结尾处推荐购买的一大堆保健品,其他内容根本就看不懂。

“最让家人担心的是,报告中还罗列出各种癌症与其他重症得病的几率。”陈伟珊的侄子王虹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也看不出来报告由什么区别,如果盖上名字,报告都分不清是谁的。”

接触这家既做保健品又做基因检测的公司,陈伟珊是被一个邻居介绍去的。倾家荡产后,才反应过来是上当的陈伟珊,用一个月的时间默默安排好了后事:交代好房屋租赁的申请,把剩下的保健品送人,还叮嘱对方注意保质期。而后,陈伟珊在一处只有1米多深的河沟,抱着一棵倒下的树,将自己溺死。

王虹向《财经》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陈伟珊获得的“健康风险评估与指导书”中写道:基因检测技术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意在检测与疾病有关的基因变异情况,结合家族病史、环境因素等信息,推断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一些公司往往与医院合作进行二代测序,而且几乎都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没有批准的二代测序,属于非法操作。” 王晨光分析。

基因检测产品要在临床医疗使用,需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称国家食药监总局)的批准,提供基因检测诊断的医疗机构则需要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

目前,只有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得到批准,其他如肿瘤癌症、遗传病基因检测等产品要进入医疗机构,需要向CFDA申请注册,获得批准。

2014年2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叫停基因检测,7月,首次批准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上市,而这些产品都是产前基因检测。目前,除产前检测外,其他二代测序产品均未通过国家食药监总局审查。肿瘤方面,只有2015年初,卫生计生委通过了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名单。

在王晨光看来,有关部门的监管不严,给一些医疗机构与基因检测公司以可趁之机,“有些医生开方子,通过医院的肿瘤科、检验科、病理科等,与公司合作做检测,收入分成,而患者的收益并未超过传统分子诊断”。

自去年中国推出精准医疗计划以来,数百家一哄而上的公司打着精准医疗的名号,却只是做基因测序,没有其他核心技术。王晨光分析,精准医疗的“泡沫”肯定是坏事,尤其是对患者,本身肿瘤患者经受了很多经济上的负担,再让他们做没有用的测序,是不负责任的。

11月19日,在2016中国医健创新创业大会上,汇添富基金医药投资总监周睿介绍,如今大约有1600多家企业与精准医疗相关,大部分的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团队和商业模式。

与互联网方面的投资不同,医疗方面的投资风险主要是科学性,不是可运营性。美国Hudsonalpha生物科技研究院研究员韩健撰文称,“多买几台测序仪,多雇几个人,并不能加速解决精准医疗概念本身的瓶颈。至少在现阶段,在科学上的关口(肿瘤的异质性)还没有被攻克以前,大规模的商业运作只能加速泡沫的破灭。”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火石创造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7月份,国内共有医疗投资公司276家,精准医疗投资标的共计171家,2014年与2015年两年共增加270多家精准医疗公司。截至2016年9月,共有32家精准医疗公司完成融资,其中A轮20家、B轮11家、C轮1家;共有9家公司得到亿元以上的融资。

美国杜克大学卓越教授、泛生子首席科学家阎海对《财经》记者分析,目前国内精准医疗行业参差不齐、良莠不齐,确实有公司刻意炒作概念来进行融资,“当新兴事物出现时,出现质疑是正常的;一窝蜂地上,没有任何的思考与怀疑反而是危险的”。

精准医疗范文第3篇

首先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初提出了精准医疗计划,随后的3月中国科技部举办首届“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会议”,启动中国版“精准医疗计划”,该计划有望被纳入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

中美两国都看好精准医疗,未来的竞争与博弈势难避免,谁能赢得在精准医疗领域的竞争,谁就能引领全球医疗新革命。目前来看,美国比中国起步早,发展快,但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制度、人口基数等。如果中国能发挥自身优势,扬长补短,将获得在医疗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

精准医疗怎样看病?

精准医学的概念,常常被用来与传统的经验医学和循证医学概念相比较。经验医学强调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理解、非试验性的临床经验,循证医学则强调依据现有的最佳临床试验证据制定治疗方案。与之相对应的是,精准医学注重根据每个患者的个体特征,依据患者的基因和蛋白信息,“量体裁衣”地指导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对肿瘤这种基因组疾病来说,“个体特征”主要指的是患者的基因组变异情况,结合以病理、影像和临床等指征,使用这套综合信息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精准医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了4个层面的内容:如何发现功能性的遗传信息异常;如何发现针对这些异常的精准靶向药物;如何通过临床试验确定这些药物的疗效和如何在临床实践中使用。这4个方面构成了精准医学的整体,缺一不可。

在应用层面,医药领域一直提倡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在精准医疗中也得到了真正的体现。从医学的本质来看,最优的方式是需要考虑个体化差异,为每个患者都区别使用正确的治疗手段。然而,由于成本和资源所限,长久以来,医疗只能针对一类相似的人群展开治疗,而精准医疗则不同,由于基因检测成本的大幅下降,从基因水平上可以判别受检者的不同变异,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手段,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

在美国,精准医疗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显示出过人的临床疗效优势。例如现已得到广泛应用的各种靶向药物,针对性的应用在携带有对应基因变异的目标人群中,能延长生存期数倍,并显著提高生活质量。以肺癌为例,自从2004年由阿斯利康公司研发了第一代靶向EGFR的TKI抑制剂后,针对EGFR基因突变的晚期肺癌患者,其生存时间已经由平均不到10个月,延长到近40个月,接近5年的慢病管理期了。最近研发成功并获得FDA批准的第三代TKIAZD9291又进一步使得耐药的EGFR基因突变携带患者生命得到延长。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精准医学起步较晚,在基础领域仍主要依赖国外技术,但由于拥有巨大的肿瘤疾病和样本资源,在应用领域中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美国人怎么干?

在精准医学的发展中,美国政府成功地使用了非常清晰的支持研究、开放政策、吸引人才、引导应用的4种策略。早在2006年,美国就以政府的名义支持启动改了TCGA,即“癌症基因组图集”计划。这一计划耗资数亿美元,分析了超过3万个癌症基因组,鉴定了与癌症相关的上千万个突变形式。这一计划动用了联邦政府的资金支持,是一种美国形式的“举国体制”的表现。 虽然美国在精准医疗方面暂时领先中国,但只要中国能利用好自身优势,扬长补短,赶超美国并非没有可能。

在2011年,美国政府又发表了《向精准医学迈进》的报告,提出对疾病重新分类,并对每一细分类别对症用药。这一分类方法跳出了传统的使用疾病原发灶位置(如肺癌、胃癌)和细胞学特征(如小细胞癌、腺癌)的分类手段,提出创建生物医学知识网络,为疾病做新的分类分型。

回顾美国精准医疗的起步和发展,很关键的一点还有美国对精准医疗的产业发展采取了鼓励发展的策略。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向有积极鼓励业内创新的传统。在每年的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都有FDA官员参与,与临床专家、制药公司、检测服务商一起讨论精准医学的应用,并明确告诉各参与者,FDA鼓励大家尝试新技术,去改革和优化医疗现状。监管部门的积极参与引导,极大鼓励了产业界对精准医学领域加大投入的热情。

中国有哪些优势和瓶颈?

与美国相比,中国发展精准医疗也具有一些先天的优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政策执行优势。特别一些重大项目在发展初期,需要耗费较多资源,只有在发展一段时间后,才能取得阶段性成果,显示出普通大众能感受到的获益。中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高速铁路是如此,发展水电核电是如此,精准医疗同样也是如此。

第二,医疗资源集中优势。美国的医疗资源分散,数千家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很难建立和普及,中国的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特别在癌症领域,全国最顶尖的300家医院集中了几乎70%的癌症患者。这在医疗资源的分配上本来是极大的挑战,然而在精准医疗的数据共享方面,反而是中国的优势。中国可以以相对较少的资源投入,迅速建立起医院之间的数据共享网络,收集、存储、分享、分析肿瘤精准治疗大数据。

第三,临床资源丰富优势。中国人口多,在癌症发病率步步攀升的大环境下,发病人数也逐年增多,这对于癌症防控的卫生形势提出了巨大挑战。然而,辩证地来看,这也给中国的精准医学提供了优质的临床资源。很多在国外发病人数少、收集不到足够的基因突变信息和用药信息的癌种和变异形式,在中国都能找到足够的病例,建立数据库,指导中国甚至全球的癌症治疗的临床实践。

中国精准医疗发展迅速,有望在未来1~2年之内跨越美国在过去5年所走过的发展历程,但中国也面临两个方面的瓶颈。

一方面,技术和与临床结合的力度偏弱。精准治疗的技术基础主要分为基因检测、数据分析和临床注释这三个环节。基因检测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技术。测序能力和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基本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然而在数据分析和临床注释方面,产业发展有明显掣肘。

此外,创新药物的匮乏和冗长过时的审批制度,已成为我国精准医学发展的最大短板。

精准医疗范文第4篇

医学发展的一场变革

7500亿美元!这是美国咨询机构大观国际最新报告预测的8年后全球石化市场将达到的总价值。然而,这个数字也是美国医疗系统每年因不必要的治疗和无效治疗造成的浪费金额,相当于美国医疗总开支的30%。在中国,无效医疗耗费也不会是个小数。

老龄化、肿瘤、新生儿出生缺陷、心脑血管疾病……这些正在给世界的发展和人类健康带来沉重负担和严重威胁。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对“精准医疗”的定义,“精准医疗”是一个建立在了解个体基因、环境以及生活方式基础上的新兴疾病治疗和预防方法。作为分子诊断领域的生物芯片技术已经成为实现精准医疗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院士解释,生物芯片技术就是把生物医学检测相关的材料,比如DNA、蛋白、细胞、组织等非常微小的材料,有序地放到芯片上去,或者在芯片上制作各种微流体的管道和反应池,形成像指甲盖、邮票大小的器件,用这些器件去检测人的体液,比如血液、尿液、唾液,以及环境中的一些微小物质。

首先,生物芯片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高通量,一张微阵列基因芯片上可以将人的近3万个基因相关探针全部放上去,因而可以准确发现任何一个基因的变化,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其次,微流体芯片可以让很多手工操作实现完全自动化,能够极大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生物芯片技术,我们可以精准地找到很多决定疾病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相关的基因型特征,从而做到精准诊断;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对疾病易感基因的检测实现疾病的精准预防。

防控出生缺陷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年有90万的新发出生缺陷病例,且近年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临床急需有效的出生缺陷防控技术投入应用。

中国现有听力残疾人2054万,其中0―6岁儿童超过80万人,约有60%以上的聋人是因为遗传因素导致。正常人中也有约5%的耳聋基因携带率,是造成成人后天聋和生育下一代聋儿的主要原因。迫于该严峻形势,需要尽快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耳聋基因筛查。2009年,博奥生物自主研发出全球首款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并顺利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注册审批,为预防遗传性耳聋提供了最有效的方法。截至2015年12月,包括北京、成都、郑州、长春、新疆、南通、长治等在内的省、区、市已自发将耳聋基因筛查列入民生工程,超百万新生儿因此受益,其中3万多人避免了因错误用药导致的一针致聋。

除此之外,博奥生物基于生物芯片技术研发出用于防控出生缺陷的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芯片、染色体异常基因检测芯片等产品也都是瞄准精准临床应用而来。其中,染色体异常基因检测芯片全面覆盖染色体重要区段,能有效检出染色体的微缺失、微扩增和杂合性缺失,一次检出509种致病性染色体异常,是全球范围内检测种类最全的产品。

应用疾病诊断

精准治疗的前提是精准诊断,生物芯片可以为各类疾病包括传染病、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精准、快速、经济的检测,医生根据检测结果实现快速诊断并实施正确的治疗方案。实现精准医疗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降低了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同时延长了寿命。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在世界十大死因中下呼吸道感染(5.9%)位列第三位。肺炎作为全球传染性疾病最主要的死因之一,是儿童死亡的第一病因。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系统分析显示,中国大陆肺炎死亡率为184/10万人~1223/10万人。

在呼吸道感染治疗方面,针对细菌性的呼吸道感染,不同菌种致病在患者身上症状常常大同小异,常规主要采用听诊、问诊、试诊的方法,辅助生化指标分析、影像与超声分析等,根本无法对患者所感染的病原菌做出准确鉴定,无法对症给药,大多数临床治疗仍处于经验抗菌素应用阶段,广谱抗生素滥用现象非常严重。

博奥生物研发的呼吸道病原菌核酸检测试剂盒(恒温扩增芯片法)可以很好地用于定性检测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以辅助临床诊断,该产品可以检测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等13种病原菌,整个检验过程只需要2个小时左右,比传统细菌培养检测方法提高二十几倍。使用生物芯片技术快速准确地获得检测结果,可以大大降低患者不必要的身体损伤以及医疗费用。

结核病是全世界最主要的传染病之一。在中国,约有5.5亿人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是全球22 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但由于诊断技术的缺陷,大量患者被误诊、漏诊。不仅如此,中国结核病耐药形势也异常严峻,是世界第一大结核耐药国。为解决这个难题,博奥生物研发出了一套结核病快速分子诊断系统。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就诊的一名40 岁女性结核病患者,是这个诊断系统的直接受益人之一。在被诊断为“椎体结核,伴脓肿、窦道形成”的情况下,赵女士常规用药治疗20天,然后进行手术清创。术后又连续常规用药2个月,但仍然发现伤口流脓。主治医生怀疑赵女士可能属于耐药结核,立即应用博奥生物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芯片进行检测,6小时后的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对之前使用的“利福平/异烟肼”均耐药。主治医生及时对治疗方案做出调整后,赵女士病情出现明显好转,不久便康复出院。据了解,博奥生物已为中国构建了包括5项诊断产品的国际上最完整的结核病精准诊疗分子路径图。

有利防控慢性病

统计显示,中国已有糖尿病患者1.14亿,占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的1/4;心脑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其中仅高血压患者就有2.7亿;肺癌发病居全球之首,仅2014年新增癌症患者即达312万人。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人口迅速老龄化可能使中国慢性病负担增加40%;而慢性病防治占中国医疗费用的80%。

据《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统计,中国每分钟就有6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天有8550人成为癌症患者。而且,中国的恶性肿瘤治疗生存率为30%,与日本的68%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的预防体系不完善。程京院士曾提出,如果能够在现行医疗模式下,引入“治未病”体系,将心脑血管、糖尿病、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筛查、超早期诊断和亚健康调理及时推向应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缓解医疗压力、降低社会医疗成本,增加民众的幸福感,有助于早日实现全民健康和健康中国的建设。

程京院士一直倡导将中医和基因检测结合,做到未病先治。基于疾病预测的理论,中医将国人体质分为9种,其中8种偏颇体质容易生各种各样的病。相应地,博奥生物通过聚类分析基本实现了平和、阴虚和阳虚三种体质的客观准确分类,并为这些人群提供体质调理的基于中药的瓶装饮料。同样,对于“治未病”的理念,博奥生物基于医学遗传学,专门针对中国人群研发出了可预测人体13大类150多种疾病发病风险的基因检测产品―爱身谱?基因检测。如某客户通过博奥生物的爱身谱?基因检测发现自己肠癌患病风险很高,于是针对性地做了肠镜检查,找到癌前病变。通过简单的手术就避免了恶性肿瘤带来的身体伤害以及高额的治疗费用,同时延长了寿命。

以基因检测为例,一是可以通过基因芯片了解自己有哪些疾病易感基因,潜在患哪些病的风险高;二是可以科学地指导自己从小养成不利“已病”发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以减少发病风险;三是对生活环境可能诱发的疾病有所防范;四是可提供细化到个人的安全、有效用药指导。

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负责人强调:在新型医疗、诊断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中,国家应加大力度予以扶持,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医疗”方案处于国际领先位置!

在中国实现精准医疗虽然已有着科技创新技术和智力支持,但还需要物价、医保审批等相关部门配合。我们期待着精准理疗的理念和中国生物芯片更快地惠及全民健康。

精准医疗范文第5篇

2016年,中国精准医疗发展也进入加速期,3月5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十三五”规划纲要,其中涉及100个项目,而“加速推动基因组学等生物技术大规模应用”位列其中,预示着“基因组学”被列入国家战略。

早在2015年3月,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提出了中国精准医疗计划,并计划在2030年前投入600亿元。一年之后,科技部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6年项目指南正式公布,实施周期为2016年~2020年。这一指南的被医疗界内解读为,行业期待已久的精准医疗国家战略部署终于揭晓。

在资本市场上,2015年以来精准医疗行业内的公司一直是风险投资机构眼中的“香饽饽”,越来越多的天使和VC投资争相加入大健康投资行列。尽管在经历“资本寒冬”,但基因产业上的创业公司融资力度依然不减。据资料显示,2016年中国精准医疗的市场规模已达400亿人民币。

且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占据中国居民疾病死亡率前几位,人口老龄化、重大疾病是造成国家人力资源损失和经济损失的重要因素。此外,精准医疗在生育健康领域、重大疾病治疗领域的应用需求在中国也有庞大的基础。不管是政府的重视与投入,资本市场的火热追捧,还是大众对精准医疗的迫切需求,仿佛都预示着精准医疗的大规模爆发即将到来。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在从理想到现实的具体实现路径上又有着哪些障碍?

精准医疗还有多远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对精准医疗的定义是:建立在了解个体基因、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的新兴疾病治疗和预防方法。2016年美国在精准医疗计划上投资2.15亿美元,从逾百万美国志愿者那里收集数据、找寻科学证据,将精准医疗从概念推进到临床应用。

法国政府也宣布投资6.7亿欧元启动基因组和个体化医疗项目,将其命名为:法国基因组医疗2025(France Genomic Medicine 2025)。该项目以提高国家医疗诊断和疾病预防能力为整体目标,预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2个基因测序平台,2个国家数据中心。

在世界范围内,还有英国10万人基因组计划、韩国万人基因M计划、澳大利亚零儿童癌症计划等精准医疗计划已获得重大推进。 数据显示,目前,精准医疗全球市场规模已突破600亿美元,其中精准诊断领域约为100亿美元,精准治疗领域500亿美元左右。今后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还将以每年15%的速率增长,国内增速将超过20%。

在全球性的精准医疗热下,精准医疗仿佛呼之欲出,但其实精准医疗的真正落地还要面临很多困难。

首先,对于现行的医疗制度来说,精准医疗还需要很多规则或者习惯的改变。在医疗信息记录上,要按照高水平科学研究所使用的样本规范来收集记录。除了病人基本信息外,还需要家族病史、饮食、运动习惯等。

其次,在目前的医疗IT架构内对精准医疗的支撑也存在问题。在2017年的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立医院主任医师侯建明就表示,精准医学是近年来医学研究热点,但是目前我国数据共享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临床样本和健康人群的信息收集、临床资料的分析、个体化医疗的实施等方面,我国数据共享机制仍不健全。建议由卫生行业权威机构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及各医疗机构、大学等共同实施数据整合共享计划,以此夯实精准医疗的数据资源基础,实现医疗资源集约化管理与利用。

除了数据共享外,如何借助IT系统最终实现将医疗大数据提取出知识并最终应用到对患者的治疗上,也是对现有医院信息中心负责人们提出的重大挑战。

夯实数据基础

“我们做了相关调查,发现在实现目标的路径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阜外医院信息中心主任、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医疗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CHITA)主任委员赵说。

依托国家卫生计生委课题的支持,CHITA在全国开展了针对心血管领域大数据应用的调查。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包括100家3级医院,210家2级医院。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我国医疗信息化整体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各级医疗机构都积累了规模可观的医疗数据,但与大数据的发展预期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在病历结构化能力、数据质量管理、信息集成能力、数据安全意识与管理等方面与先进水平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支撑临床科研大数据分析的能力不足,会影响精准医疗数据分析的准确度。

赵表示,除了数据本身的问题外,许多人对于大数据理念和精准医疗的概念认知较为混乱。在系统的设计上依然遵从传统思路,仅重视医院内部的数据采集、流程管理,不考虑如何实现数据资源的二次利用,如何发挥数据应有的价值。这些问题都是当前实现精准医疗的瓶颈。

若要突破这些瓶颈,就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缺乏适合临床应用的数据标准和术语集的问题。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医疗数据标准,但这些标准基本是针对通用病历的,难以满足临床中相关描述的要求,以应用最广泛的诊断、手术编码为例,来源于病理术语,开发的初衷是规范病案的编目,目前在一些系统中将这一标准直接用于临床,造成了部分内容描述信息的缺失。欧美等国家在这方面的标准已经形成了体系,数据的标准化程度很高,经过自然语义识别和结构化处理后可以直接进行分析。而目前国内的病历数据很难做到这一点。目前自然语义处理等技术在国内应用的热度很高,医院期望通过这一技术弥补数据结构化采集内容的不足,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术语集支撑,导致采集数据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的要求,这些环节后续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整理。

2.专科病历结构化、集成程度低的问题。现有系统无法支持有针对性的数据临床分析要求,以电子病历系统为例,许多系统在设计、实施时仅考虑满足基本的病历书写、病案质控要求,对于病历内容缺乏基本的控制,导致关键信息遗漏。

与传统医疗手段不同,在精准医疗环境下,首先人们会被告知未来可能患有某些疾病,需要更好地进行预防;其次,一旦患有了某种疾病,其诊断将会非常容易;诊断后的用药,将针对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而制定,每个病人都将得到最合适的药,并在最佳剂量和最小副作用,以及最精准用药时间的前提下用药;对疾病的护理和预后的效果也将得到准确的评估和指导。

对人们来说,将基因应用到治疗中好像还很遥远,但有一个领域可以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基因测序。

对于孕妇来说,唐氏筛查是孕期的必要检查,当唐氏筛查数据显示异常时,需要做羊水穿刺进行确诊。羊水穿刺不仅属于有创伤的微型手术,而且有0.5%-1%的流产率和感染率。在基因组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现在有了新的选择,无创DNA产前检测。

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是利用新一代DNA测序技术对母体外周血浆中的游离DN段(包括胎儿游离DNA)进行测序,检测时只需抽取10毫升静脉血,进行基因测序后得到胎儿的遗传信息。根据统计,无创技术筛查的准确率高达99.5%。这意味着,做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后,孩子出生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几率降低到了十万分之一。

在癌症治疗领域,基因医疗技术同样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基因检测、基因编辑等技术已进入成熟期,并开始逐渐应用于疾病筛查、癌症治疗、慢性病治疗等领域。预计到2030年,相关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

布局基因大数据

精准医疗早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火爆话题。而有消息称,今年年内我国将正式启动国家基因库二期工程建设,预计5年内基因数据总量超过美欧日三大基因库总和。同时,我国将加速建立从基因检测到个体化精准免疫的基因技术体系和基础设施。此外,我国将出台相关政策,对经确定为创新医疗器械的基因检测产品等,按照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程序优先审查,加快创新医疗服务项目进入医疗体系,促进新技术进入临床使用。

在其中,众多科技公司的进入让精准医疗更加火爆。科技公司通过人工智能AI、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来优化精准医疗的数据处理流程、提高数据化程度,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

2 0 1 3 年谷歌推出了一项名为 “G o o g l e Genomics”的云端服务,旨在帮助大学实验室和医院将患者或科研对象的生物基因储存到云端上,服务的目标是“探讨遗传变异交互”,意味着科研专家能够访问数百万的生物基因,并能轻松简单地进行对比分析。

谷歌还先后投资了Foundation medicine 和 DNAnexus 两家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是一家提供癌症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的公司,谷歌与DNAnexus 则计划一起打造一个巨大的开放式 DNA 数据库,并将共同接管美国联邦政府的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的数据。这些数据将合并进入DNANexus的DNA信息历史文档,并储存于谷歌的云计算服务器,这是谷歌的云计算服务器中最大的第三方数据资料,免费向医学研究者提供接入服务。

另一家国际巨头IBM也早已开始了其在精准医疗领域的布局。多年前,IBM Watson初出茅庐时以机器学习及自然语言识别能力打败人类选手而名声大噪,随后IBM宣布进入了以认知计算为主的又一次转型,如今,IBM Watson已经在医疗健康、商业、教育、市场、供应链、金融服务等领域展开了应用。

其中又以医疗健康领域的进展最为引人注目。2016年1月IBM和美敦力合作推出了一款糖尿病监测APP;3月,IBMWatson人工智能带入苹果手表睡眠健康应用;5月,IBM联手苹果为博士伦开发白内障手术APP;7月,IBM宣布已成立IBM Watson Health医学影像协作计划;8月,IBM宣布已经完成了对胃癌辅助治疗的训练,并正式推出使用;12月,IBM“沃森联合会诊中心”在浙江省中医院落地。

而Watson的第一步商业化运作是通过和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合作,共同训练IBM Watson肿瘤解决方案。在此期间,该系统的登入时间共计1.5万小时,一支由医生和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一起上传了数千份病人的病历,近500份医学期刊和教科书,1500万页的医学文献,把Watson训练成了一位的“肿瘤医学专家”。随后该系统被Watson Health部署到了许多顶尖的医疗机构,如克利夫兰诊所和MD安德森癌症中心,提供基于证据的医疗决策系统。

Intel也宣布了开展基因组信息整合计划,该计划致力于在未来五年内整合现有私人、公众以及云平台上的基因组数据以加速生命科学领域研究。

而在2006年就推向市场的亚马逊云服务上可以免费访问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癌症基因组数据集,即癌症基因组地图集(TCGA)和国际肿瘤基因组协作组 (ICGC)。

百度打造云上大脑

在2016年年底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生物医药行业成为重点鼓励发展的行业。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物产业规模达到8万亿~10万亿元。在医药领域,以基因技术快速发展为契机,推动医疗向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发展。明确指出要开发新型抗体和疫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生物制品和制剂,发展肿瘤免疫治疗技术。

在政策和市场利好下,科技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们也不甘寂寞,百度云为华大基因部署了BGI BRCA Online平台,为乳腺癌、卵巢癌的科研与应用提供基因测序数据分析服务。

2016年10月,百度医疗大脑在北京,“百度医疗大脑”是通过海量医疗数据、专业文献的采集与分析进行人工智能化的产品设计。百度医疗大脑模拟医生问诊流程,与用户多轮交流,依据用户的症状,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反复验证,给出最终建议。在过程中可以收集、汇总、分类、整理病人的症状描述,提醒医生更多的可能性,辅助基层医生完成问诊。

在2016年11月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上,百度公司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进一步解释了人工智能对医疗的变革。他指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医疗上的发展分为四个层次:医疗O2O智能分诊,人工智能参与的智能问诊,基因分析和精准医疗,基于大数据的新药研发。他认为,从分诊到新药研发,人工智能健康大数据奇点已经临近。

就拿人们最先感受到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来说,这个作为基因产业最先商业化的技术已经被政府认可。2016年10月27日,卫计委了国卫办妇幼发[2016]45号文件――《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规范有序开展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与诊断工作的通知》),指出此前产前筛查与诊断专业试点机构的有关规定同时废止,放松了对开展产前筛查和诊断的机构要求,取消108家临床试点单位,所有具有产前检测资质的医院原则上都可以开展无创DNA产前筛查与诊断;取消7家医学检验所的临床试点,具有产前检测资质的所有医学检验所原则上都可以开展无创DNA产前筛查与诊断。

精准医疗离我们越来越近,这得益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逐步成熟。精准医疗要想实现精准一定是建立在数据之上的,而对于很多疾病,尤其是罕见病来说,找到基因上微小的变化就很可能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但这同样也意味着巨大的计算量。在没有深度学习之前,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随着深度学习的出现,机器人能够不断地通过已有数据进行训练,从中得出规则,并完成一些罕见病的早发现、早诊断。这也给了科技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们杀入医疗这个“蓝海”的机会。

在阿法狗战胜李世石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开始进一步被放大。在精准医疗领域也不乏有人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医生,但要知道在任何一个国家医疗资源都是稀缺资源,对于政府来说如何提高医生的平均诊疗水平,尤其是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更为重要。人工智能作为增强智能,如果成为医生诊疗系统里的辅助工具,会大大提高普通医生的诊断水平和诊断效率,降低误诊率。这也正是精准医疗的最大意义所在。

世界各国基因组计划

英国十万人基因组计划

2012年12月,英国政府宣布启动针对癌症和罕见病患者的英国10万人基因组计划。通过该计划,英国政府预期到2017年年底实现以下四个目标:

推进基因组医疗整合至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并使英国在该领域引领全球。

加速对癌症和罕见病的了解,从而提升有助于患者的诊断和精准治疗。

促进基因组领域的私人投资和商业活动。

提升公众对基因组医疗的知识和支持。

2015年年底,英政府宣布将在未来再追加经费用于该计划。2016年6月,英国政府宣布已经完成了9892个基因组测序工作。

美国精准医疗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5年1月20日在白宫的国情咨询中宣布启动精准医疗计划。根据该计划,美国将搜集100万人的个人健康信息以及测得他们的基因组序列,以实现短期目标:

鉴定新的癌症亚型。

与药厂等私人部门合作测试精准疗法的临床效果。

拓展对癌症疗法的认识(抗药性、肿瘤复发等)。

韩国万人基因组计划

2015年11月韩国政府宣布以韩国蔚山国家科学技术研究为依托,启动万人基因组计划。韩国万人基因组计划的主要目标是:

绘制韩国人基因组图谱。

建立韩国标准化的基因数据库。

发现罕见遗传疾病的突变位点。

为韩国快速增长的基因组产业提供全面的基因组信息。

同时,该计划是对2013年韩国政府宣布的未来8年投资人类、农业和医药基因组计划的一个补充。

法国基因组医疗2025

近日,法国政府宣布投资6.7亿欧元启动基因组和个体化医疗项目,并将其命名为:法国基因组医疗2025 。

在未来10年,法国政府希望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将法国打造成世界基因组医疗领先国家。

将基因组医疗整合至患者常规检测流程。

建立起一个国家基因组医疗产业,从而推动国家创新和经济增长。

精准医疗范文第6篇

大多数的行业从业者认为,目前1000美元的检测成本是一个临界点,是企业扩大规模、提前布局的最佳时期,因为此时会有一些先行者、极客、高收入者愿意去尝试,这些先行者会为后面的普及做出一些基础数据积累和先导作用。

驱动更多的人来认识检测,这并不是一两家公司就能完成的事情,还需要其他行业的参与者,所以华大找来了英特尔、阿里巴巴共建精准医疗开放云平台,凝聚IT企业、基因和生命科学机构及公有云服务提供商的医疗云平台――BGI Online。

但关于基因检测最大的争议还将长期存在,主要集中在道德伦理层面,但整个产业发展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就像尹烨说的,基因检测只是一个人类认识自我的工具,与计算机技术这些无异,任何技术应用都会带来正向和反向两个方面,这个时候就需要道德、法律等来建立健全整个行业的行为规范。

编读飞信:

如今,国内癌症患者接受基因检测已经非常普遍,但是国内患者往往拿到的只是一份基因检测报告,却没有顶尖肿瘤专家的分析和治疗方案的精准制定,很多报告没有意义,是否意味着形式大于内容?

Re:文中提到的白血病,HPV等疾病已经有了完整的治疗方案,但基于基因检测的精准治疗对于不少癌症疾病来说还只是刚刚起步,基因检测之后还需要考虑是否有合适的治疗方案以及靶向药物的治疗。但这并不意味着形式大于实质,基因检测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能够防患于未然,只是完善整套基因方案仍需要时间。

“微”往来:

【美团和大众点评:道不同而相谋】一个图谋锦上添花,一个急求雪中送炭,这是双方体量不等却能平等换股的基础背景,而大众点评的战略力加上美团的执行力,才是最好的组合。

@小小小灰灰:如今BAT三分天下,互联网公司只能抱团过冬,之前就有滴滴快的合并,58赶集的联姻,新美大的前景如何不好说,但是总比孤军奋战来得胜算大。

【谷歌、推特争夺中国小企业】尽管国际互联网平台看似离我们“很远”,但不妨碍它们的“中国生意”越做越大。

@我等红杏出墙来:谷歌推特的用户数量大,广告的形式也比较灵活,选择与他们合作开拓海外市场倒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是用户对广告本身存在排斥心理,宣传效果还是有待考证。

【讲冷笑话的公司,跑去了新三板】享尽互联网红利后,新三板正成为新媒体和自媒体的下一站征途。

精准医疗范文第7篇

精准医疗产业前景如何?如何科学看待这一“新生事物”?近日,记者在上海举办的“从新药创制迈向精准医疗高峰论坛”采访期间,与会的多名专家指出,面对精准医疗的热潮,不必盲从跟风,要根据中国国情进行有针对性的部署和规划。

精准医疗并非奥巴马原创

其实早在奥巴马提出美国精准医疗计划之前,将精准医疗用于癌症治疗的例子已不鲜见。

遗传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贺林表示:“2013年, ‘自然―遗传学’大会的主题为‘From GWAS to Precision Medicine’(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到精准医学),其中就已含有‘精准医学’这个概念。同年9月20日,第十三届东亚遗传学会学术研讨会,其主题中也有‘Precision Medicine’。因此,‘精准医学’对学界而言并非一个新的概念。”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詹启敏表示:“现代医学发展到现在有上百年,但是原来给你的信息很少,现在有了很多科学技术的帮助,包括基因组测序,生物医学分析工具,大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的出现,我们今天谈精准医学才有可能。”

百慕迪(上海)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健向记者表示,国内推动“精准医学”,被不少人认为是跟风美国“精准医疗计划”,但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就已经有了个性医疗的概念,这并非奥巴马提出,只是措辞有所区别。美国版“精准医学”中的关键词为基因测序、肿瘤、个性化。中国科学家眼中的“精准医疗”与美国存在较大差异。在“2015清华大学精准医学论坛”上,中国科学家对精准医学的定义是:集合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医学方法,科学认知人体机能和疾病本质,以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的医疗服务获取个体和社会健康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医学范畴。

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

近600亿美元

今年3月,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提出了中国精准医疗计划。会议指出,到2030年前,我国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出200亿元,企业和地方财政配套400亿元。3月27日,我国了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名单。

国家卫计委科技教育司司长秦怀金表示,国家卫计委和科技部正在准备精准医学计划工作,有望将其列入国家“十三五”科技发展重大专项。

一项数据显示了中国在早期癌症诊断、治疗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据《全球癌症报告2014》显示,2012年中国癌症发病人数为306.5万,约占全球癌症发病人数的1/5;癌症死亡人数为220.5万,约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1/4。一直以来,中国的很多患者在发现癌症之时已经到了晚期,错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采访中有专家向记者表示,美国癌症患者5年存活率达到85%,中国患者5年存活率仅为25%。提高我国肿瘤早期诊断和精准医疗技术迫在眉睫。

目前,精准医疗更多地集中在人类对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上,基于个体基因检测的肿瘤个体差异化治疗成为重要趋势。传统的药物治疗由于没有考虑到个体基因的差异性,在用药效果上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基于基因分析选择潜在的靶向治疗药物。

美国生命技术公司大中华区总裁江路卡在讲到现在的基因测序技术时显得特别兴奋:“1990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花费了30亿美元,耗时10余年绘制出了人类基因组图谱。今天,我们全基因组测序只要花费千余美元,一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这样的改变难以想象。如果只是完成部分基因测序,成本甚至只需10美元或者100美元,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革命。”

肿瘤基因测序的前景广阔,A股中,以基因测序、细胞治疗、干细胞这三大方面为主的中国上市公司已有26家。而国外,一些国际大药企也都在积极开展细胞治疗研发。有研究报告称,201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近600亿美元,今后5年年增速预计为15%,是医药行业整体增速的3至4倍,其中,基因测序行业增速将超过20%。

中国应寻找“自己的方向”

詹启敏院士指出,所谓精准医疗,就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和诊断,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诊疗方案。包括对风险的精确预测,疾病精确诊断,疾病精确分类,药物精确应用,疗效精确评估,疗后精确预测等,“中国在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方法的研究位于国际前沿,分子影像、靶点、大数据等技术发展迅猛,中国在精准医疗的基础层面与西方国家保持同步,下一步的发展需要整合技术研发、临床转化、产业培育、示范推广,实现交叉融合、协同创新。”

詹启敏向记者介绍,中国在制定“十三五”规划过程中,专家形成了7个共识,包括基因组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已经趋向成熟,蛋白质组学将会取得重大突破,干细胞和再生医学已经进入临床应用和产业化阶段,疫苗和抗体将成为生物医药重点突破的领域,生物治疗、个性化诊疗技术成为现代医学重要方向,医疗器械成为与药物齐头并进的新型产业,最后是生物信息学向海量数据产出和广泛应用两个方向发展。

采访中,不少专家都认为,我们没必要跟美国的风,在与国际前沿技术和理念接轨的同时,中国在精准医疗上的目标,更要注重向人们提供更精准、更安全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为目标,建立国际一流的精准医学研究平台和保障体系,自主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国产新型防治药物、疫苗、器械和设备,形成一批中国制定、国际认可的疾病诊疗指南、临床路径和干预措施。“中国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将受惠于普通百姓,所以降低成本、完善医疗保险体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完全有能力根据我们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基础来建立精准医学,找寻中国自己的方向。” 百慕迪(上海)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健向记者表示,百慕迪正是基于精准医学理论,利用人体对创伤自我修复功能,在老化受损器官及神经障碍自我再生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百慕迪专注于心脑血管及神经障碍患者的再生康复。其产品系统Biomobie(生命核)涵盖了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衰、高血压、静脉曲张、中风以及失眠等慢性疾病的再生康复。”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也认为,发展精准医学,我们不能简单盲目跟风,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做好客观评判,制定好自己的路径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 曹雪涛:

精准医学和我们老祖宗提出的辨证施治,同病不同治,或者是同人不同治,这些理念都是相通的。精准医学是个系统工程,通过全面认识疾病的状态,对整个医疗过程和临床实践进行最优化的诊治。因为分析精准原因以后,有没有真正的利器去实施病人的治疗,还是要依赖于药物研发,不是仅凭测一下基因就可以的事。

清华大学副校长 薛其坤:

精准医学理念结合了诸多现代医学科技发展的新方向,已迅速推广和广泛进入到临床医学的各个学科领域。发展医学和生命科学学科是清华大学的重要战略,构建精准医学这一新型前沿学科,对于清华大学的医学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百慕迪(上海)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CEO 王健:

精准医学是对现有医疗模式的革命和创新,精准医学以基因测序行业快速发展、生物医学分析的日渐成熟和生物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日新月异为前提,将会从现在“对症医疗”的模式逐步转化为“对个体医疗”的模式,针对每个人不同的生物医学特征设定不同的医疗方案,这也是对传统医疗模式的革命和创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郑树森:

现在肝胆胰外科手术已跨入“机器人时代”,机器人最大的优点是领悟性比较好、放大精度比较好、两只机器手非常灵活,而且这样的手术以后患者恢复很快,这是精准医学的一个典范,所以在精准医疗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苏州生物纳米园(BioBAY)总经理 庞俊勇:

精准医疗范文第8篇

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年2月份公布的精准医疗计划,被业界认为是人类医疗即将迎来巨大变革的风向标。在美国政府公布的“21世纪经济布局”中,精准医疗列在互联网之前,列在基础设施和扩大出口之后,可见其重要性。在美国政府的推动下,苹果、IBM、罗氏等IT界或医疗界的巨头们纷纷制定相应战略,涉足这片蓝海领域。而在中国,中国版精准医疗计划也在酝酿,市场传言,相关部门计划在2030年前投入600亿元,推进中国式精准医疗。

然而,对于精准医疗,在中国国内也不乏质疑之声。有观点认为,这只不过又是老美的一个“噱头”而已。或者说,这只是奥巴马团队为了缓解国内医疗矛盾,搬出来的一套“应景”的方案。就目前而言,精准医疗的时机尚未成熟。大规模测序基因组的巨额投入且不论,由此带来的伦理、数据安全等一系列重大难题,仍有待攻克。

什么是精准医疗?

医疗体系改革一直是奥巴马执政时期的一个痛点。不过,与举步维艰的移民改革、财政预算案相比,奥巴马的医疗改革却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平价医疗法案”获得认可之外,奥巴马今年推出的精准医疗也大出风头。精准医疗被认为是“一个希望无限的领域”,得到民主、共和两党的共同支持,这在美国政界非常少见。

何谓精准医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现任主任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在其发表的文章中认为,所谓精准医疗计划,就是根据个体基因特征、环境及生活习惯进行疾病干预以及治疗的最佳方法。精准医疗条件的成熟,是基于如下三个方面:人类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革新、生物医学分析技术的进步、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出现。换而言之,精准医疗计划,就是将遗传和基因组的信息作为临床治疗出发点的一个行动计划。

或者,用奥巴马的话定义精准医疗,就是“要在正确的时间,给正确的人以正确的治疗。而且要次次如此。”在奥巴马的咨文中,他罗列了精准医疗的四个要素:精确(the right treatment)、准时(at the right time)、共享(give all of us access)、个体化(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咨文公布不久,奥巴马又宣布了精准医学计划的具体内容:

(1)启动“百万人基因组计划”(资助NIH 1.38亿美元)。建立与临床有关的“史无前例的大数据”,收集基因组数据与临床信息。

(2)寻找引发癌症的遗传因素(资助NCI 78万美元),即继续美国的已经开始的癌症基因组研究计划,即TCGA(The Cancer Genome Altas)计划。

(3)建立评估基因检测的新方法(资助FDA 1000万美元),特别是对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评估和审批通道,以及保护知识产权与有关版权的管理,以保证精准医学和相关创新的需求。

(4)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标准和政策(资助ONC 500万美元)。从第一天开始,就要努力保护个人隐私和各种数据的安全。

(5)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我邀请企业家和非盈利组织来帮助我们”。

中外企业的“精准”布局

精准医疗被认为是一个尚未开发的蓝海领域。有研究报告称,201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近600亿美元,今后5年年增速预计为15%,是医药行业整体增速的3至4倍,其中,基因测序行业增速将超过20%。

巨大的市场机会吸引着IT领域以及医疗领域的企业涉足精准医疗。制药巨头们纷纷把基于分子分型的个性化诊疗作为研发的方向。分子诊断领域的领袖罗氏掀起了一股在组学和分子诊断领域的收购热潮,2014年罗氏收购了第四代测序公司Genia、快速分子诊断公司Iquum、信息学公司Bina、无创产前检测公司Ariosa;同时罗氏从AbVitro并购了下一代测序样品制备技术,并投资了下一代测序公司StratosGenomics。

除了制药巨头们外,像以Google、IBM、微软、苹果为代表的一些科技界巨头也开始布局个性化医疗。IBM利用其最领先的大数据技术,推出了超计算机Watson,助力像MD安德森、梅奥这些全美顶尖的医院开展癌症的个性化治疗。

苹果也正在与美国多家研究机构合作开发应用,收集并整理用户的基因数据。这些新应用将基于苹果的ResearchKit。这一数据整合平台可以收集来自用户设备的信息,以及收集用户的基因数据。医院和其他研究人员可以连接至ResearchKit平台,从而迅速获得大量的研究样本。

精准医疗在中国内地的市场竞争也在加剧。达安基因、贝瑞和康、华大都已经纷纷开始布局。不过,就目前而言,精准医疗在中国内地尚处于概念炒作阶段。精准医疗除了有赖于生物技术的进步之外,还依赖于基于大数据上的数据库。企业如何采集足够的疾病样本量,如何构建企业自身的疾病基因数据库,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精准医疗离我们有多远

精准医疗在美国似乎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可。迄今为止,鲜有企业对奥巴马精准医疗提出异议。即便是美国科学界的Craig Venter,也只是对奥巴马所说的“公私合作分享信息”有些微词,却未见其他刻薄之语。

美国各界对精准医疗批评甚少,这与美国在这方面的长期沉淀密不可分。提出精准医疗并非是奥巴马心血来潮,而是美国医疗界、IT界长期积累的结果。美国的生物技术近年来突飞猛进,“千元基因组”已经实现,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支撑医疗领域的技术能力也在迅速发展。更重要的是,美国对于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及保险体系也开始完善。2014年3月,美国夏威夷一些民众对一家制药企业发讼,原因是这家企业隐瞒了心血管疾病药物“波立维”对该人群无效的信息。外界认为,这意味着美国民众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遗传信息在临床上的使用权利。

反观中国,精准医疗虽然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不少人士认为是下一个风口行业。但质疑之声也接踵而来:中国现在的医疗水平能达到精准医疗的要求吗?毕竟,黄种人的基因组与白种人存在差异,黄种人需要拥有自己的大型基因组学数据,而大规模的基因组测序工作花费巨大。除此之外,在中国推行精准医疗,还面临着诸多难题:

(1)如何面对中西医疗的差异?中西医的争论在中国依旧未能平息,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立在西方医疗体系之上的精准医疗,到了中国可能会“水土不服”。正因此,在中国不少医学界人士的眼中,中国版精准医疗的定义、目标、方法都有别于美国版。例如清华大学相关学者提出:精准医学是集合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医学方法,科学认知人体机能和疾病本质,以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的医疗服务获取个体和社会健康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医学范畴。显然,这比美国版精准医疗的定义宽泛多了。调和中西医学之争的意味浓厚。

(2)精准医疗参与方的利益如何分配?在精准医疗刚刚起步、企业共享机制尚未建立的条件下,政府主导精准医疗的推动似乎顺理成章。比如,政府需要引导企业、医疗机构建立信息的共享平台。在新型治疗、诊断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中,政府的法律法规必须跟上。然而,在政府观念没有转变、医疗体系改革滞后的情况下,怎样能够保证政府、企业、医疗机构、患者,这些参与方的利益分配能够公平、公正、合理呢?

(3)样本量如何采集及共享?目前中国医疗体系IT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基本上无法满足存储、管理、分析这些精准医疗数据的能力。此外,标准化是实现精准医疗的重要条件,也是医疗机构、企业实现数据共享的重要基础。但是在目前,中国的精准医疗疾病诊疗标准、疾病预防和阻断标准,仍是一个有待填补的空白领域。

(4)数据安全如何保证?精准医疗需要对患者的大量数据进行收集、分类、存储、分析及整合。在未来,患者信息的共享将不可避免。那么,对于自己的健康数据,患者拥有哪些权利呢?这些数据能在国际上共享吗?由谁来管理和维护该中央数据库呢?由谁来支付相关费用呢?可见,精准医疗的推进,需要政府规范监管制度,以确保数据的安全与共享。

(5)精准医疗从业人员的标准如何提升?为了推进精准医疗,美国做了精心的准备,这不仅包括技术、法律、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包括医疗人员的培训。比如,美国在护理相关的学科或专业中建立了遗传和基因组的基本信息,其中规定护士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将遗传和基因组信息应用于临床实践,向服务对象示范遗传和基因组信息和服务的重要性。而中国在人才培训方面与美国存在不小的差距。

由此看来,精准医疗在中国仍处在起步阶段。中国版精准医疗的推进,需要政府、企业、医疗机构、学界人士的深入研究。但更重要的,是别忘记民众的参与。因为他们是精准医疗体系的信息来源,他们对个人信息的使用拥有无可置疑的知情权。

业界人士谈精准医疗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主任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

像(精准医疗)这样前瞻性的动议往往是不能全盘计划的,它将会随着科学和医学发现而发展。它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新思维、新方法,需要生物学家、医生、技术开发、数据科学家、患者团体以及其他各方的积极参与和真知灼见。我们也希望该项目不局限于美国,而是应该吸引全世界各行各业的优秀科学家参与进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长江特聘教授程京

我们目前想极力弄清楚美国为什么要这么做(指推动精准医疗)?我们应该怎么做?美国有自己的打算,但中国要有自信,我们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思考,想清楚应该做些什么。如果看不清楚方向、盲目跟从,最后的结果会让人哭笑不得。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润生

奥巴马在美国国情咨文里提出了精准医学这个词儿。随后,我们老在讲,是不是又在跟着美国人跑了?实际上我不那么认为。因为精准医学大家早有共识,只不过奥巴马说的话影响比较大,这个不能说奥巴马说了精准医学,就是我们跟着他跑。实际上,这是国际上在这个领域大家的共识。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

精准医疗范文第9篇

相比2015年资本高调进场,2016年的互联网医疗相对低调了许多,虽然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t疗领域373起投融事件比2015年融资金额多了57亿美元。

但是2016年的互联网医疗并不太平,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突然辞世,就医160、寻医问药等知名互联网医疗企业相继被曝裁员,让人不禁怀疑互联网医疗的前景。但是2016年的互联网医疗也更加务实,从线上问诊、医生集团到线下诊所,再到互联网医院纷纷落地。

“低潮”的表象下,互联网医疗行业依然“风起云涌”。

互联网医院落地

2015年12月,乌镇互联网医院成立,并诞生首张“在线处方”,这标志着我国首家互联网医院正式投入运营。乌镇的这次尝试,主导了2016年互联网医疗的最主要趋势,即互联网医院纷纷落地。

腾讯研究院的《2016中国互联网医院白皮书》显示,截至2016 年11 月,全国互联网医院大军已经扩充到约36 家。其中,已经实现落地运营(已提供PC端或者App 端服务入口)的共有25 家,其他11家在2016 年已经公开宣布签约在建。

互联网医院热,与之前互联网医疗行业之前激烈的竞争有关。互联网医疗企业多是以问诊或者挂号起家,包括丁香园、寻医问药、挂号网等等。事实上,最初的互联网医疗专注的于解决用户最简单的医疗服务需求,这类企业的特点是从用户端发力,用户往往意味着流量和接下来的融资,但是不管如何,这些服务仍然是围绕医疗服务的,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改善用户就医环境,并没有触及医疗的核心。在经过三年的快速发展后,无论是问诊、导医还是挂号,都已经成为一片红海,竞争非常激烈。

腾讯研究院分析认为,在互联网医疗早期阶段,流量基本集中在少数几个应用App 中,而国内包含在线问诊功能的App超过千个。同时,轻问诊在商业模式上一直找不到较合理的变现模式,咨询付费规模小、增值服务等其它收费模式转化率低,完整的商业闭环难以形成,这些问题导致平台无法单纯依靠线上模式来支撑长期发展,亟需找到一种新的延展模式。

现在来看,在问诊、挂号阶段的互联网医疗,对当下最大贡献,莫过于积累了相当的用户,以及培养了一定的用户习惯。

但是互联网医疗企业也一直在寻找新的模式,最主要特点是产业链的延展,医药O2O应运而生。春雨医生通过合作方式,将诊断和购药纳入服务流程;平安好医生则通过自建线下诊所,收购药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快易捷,与各地线下药店合作等方式,将诊断和购药服务纳入服务流程;阿里健康今年宣布同第三方检验机构迪安诊断合作,将天猫医药馆并入阿里健康,同各地线下药店合作,开展药品O2O服务,另外,凭借支付宝将支付环节纳入自己服务流程。从核心在线问诊平台近期的动作,可以窥探出在线医疗产业链或将整合,将为用户带来更顺畅的医疗服务。

互联网企业,想建立属于自己的商业闭环,但是网上咨询、医患互动、挂号、转诊都是医疗周边行为,诊断、开药、检查和手术等实质诊疗行为仍需要回到线下医院。深入诊疗环节、打通线上线下形成商业闭环势在必然。且医药电商、保险、健康大数据等业务形态的延展都依赖诊疗环节的打通。

互联网医院应运而生。

在互联网医院的概念提出之前,最早出现的是信息化医院,而后是网络医院,现在是互联网医院,未来是智慧医院。这可以说是互联网医疗演进的四个阶段。

信息化医院出现的最早与互联网的关系并不大。网络化医院是近些年的产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程度的提高,国内很多省市的医院对公众开放了部分业务,比如,门诊挂号系统和远程诊疗,但医保报销目前并未纳入到网络医院的体系中来。

2015年底诞生的互联网医院,将主要业务通过互联网开放给公众,打通了“医+ 药+ 险”三个关键产业环节。其优势在于,一方面医生资源更加丰富,凡是有执业资格证的医生都可以在互联网医院进行多点执业,另一方面让电子处方和病历管理近一步开放,或可以打破传统医院禁止处方和病历流出的现状。

健康管理

2016年10月国务院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就提到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纲要》强调“加强健康教育。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开展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制度,健全覆盖全国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

健康管理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据了解,目前国内已有超过3000家专业的健康管理公司,其中有数家已经获得数千万美元巨额投资,而境内外资金预计有超过10亿美元会投入国内的健康管理行业。

同时,健康管理作为一种最具活力的健康服务模式,已越来越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越来越深入人心,被主流社会认可和接受,健康管理已经成为互联网医疗行业一个新的增长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预测,2020年中国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将高达8万亿元。

健康管理,也是诸多互联网医疗企业深耕的选择之一。据了解,在丁香园首次的2017患者业务战略里,丁香园在2017年将着力打造大众健康教育、患者管理及服务、健康管理及服务三条业务为主线的“丁香园关爱服务”,首次把健康教育、健康管理提到战略高度。

精准医疗

2015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精准医学计划”,精准医疗强调在治疗时考虑个人的基因变化,环境影响,生活方式等,基于患者的遗传信息的诊断测试结合其他分子或细胞的分析结果,再针对性地选择适当和最佳疗法。

一时间“精准医疗”成为覆盖全球的热门话题,并引得医药健康产业市场风起云涌。此后,中国也提出了自己的计划:2030年前,我国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

在国内风起云涌的互联网医疗领域,精准医疗成为一个新的风口。截至目前,国内已有超过150家企业和机构从事基因测序相关业务,竞争趋于白热化。

2016年12月,燃石医学获3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济峰资本、招银国际,以及联想之星;2016年11月,北京诺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招银国际、国投创新及方和资本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获5亿人民币B轮融资。北京诺禾致源业务覆盖科技服务、肿瘤基因检测及遗传检测三大领域。这是2016年基因领域融资额最大的融资事件。

但有观点认为,国内的精准医疗,存在巨大的泡沫。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曾表示,每一项事业快速发展时期有一些泡沫,可以理解,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国内的精准医疗仍处于早期,向上爬坡时,泡沫会逐渐被挤压。

精准医疗范文第10篇

相对于精准医疗在医学界的大热,不少非医疗界人士却对此表示难以理解。如果只是强调疗效精准,治好病、治对病,又有什么新意可言呢?病人来医院,图的不就是这些吗?现在才开始热捧“精准”,难道说以前的治疗都是瞎蒙?即便是部分医务人员,也可能不以为然。毕竟从医学发展的角度来讲,医学进步本身就是精准化的过程。从传统的望闻问切,发展到现代检验、影像技术,本身就是不断校正、不断精准。

“精准医疗”的实质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精准医疗是运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及诊断,制定个性化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它的诞生有三大契机,分别是人类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革新、生物医学分析技术的进步和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出现,这也就决定了它和以往医学模式的本质区别。

过去,医生诊治疾病往往是从“经验”出发,根据患者的症状(如是否发热、腹痛)来做判断,即“经验医学”。如今,医生诊治疾病主要基于查体、问诊,以及影像学、化验室检查结果,在拿到足够的证据后,再进行诊治,也叫“循证医学”。而在精准医疗的时代,医生先通过基因测序等新型检测技术,得到患者的DNA信息、代谢产物、微生物,蛋白质组等生物大数据信息,再通过云端技术把患者的数据与大数据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找到疾病原因和治疗靶点,并对一种疾病的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后通过靶向治疗,“精准打击”病灶。

在我看来,精准医学至少有三大优点:第一,提高治疗的有效性;第二,降低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第三,节约医疗费用。通过基因测序技术预测未来可能会患有哪些疾病,从而更好地预防;一旦患上了某种疾病,可以早期诊断;治疗针对性也更强,用药会在最佳剂量和最小副作用,以及最精准用药时间的前提下进行。而做到了以上几点,也就避免了临床治疗中不必要的盲目用药,去除无意义甚至有害的诊治措施,从而极大降低医疗费用。用奥巴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正确的时间 ,给正确的人以正确的治疗 ,而且次次如此”。

当然,我们也不能神化精准医疗。所谓精准,永远是相对的。百分之百的精准,即便在理论上也难以做到。认为它可以彻底消灭疾病,更不现实。因为治疗结果并非完全由基因决定,还受到生活环境、教育程度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人类对自身及疾病的认识尚存在局限,现有的知识体系、科学模式(包括精准医学)亦非尽善尽美。

王国斌

上一篇: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范文 下一篇:大病医疗保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