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市场规模范文

时间:2023-10-17 11:30:01

精准医学市场规模

精准医学市场规模篇1

当下:各个行业科技板块创新高度活跃,一日千里,从材料,制造,电子,信息,网络等先进技术的创新来看,正在日益加快,创新型产品不断涌现。医疗器械企业由“小器械”向“大医疗”的华丽转变路还很长,加快创新的脚步,需要医疗器械企业继续付诸努力。

一:创新是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主题

我国的医疗器械板块由于创新能力较薄弱,创新链不完善,创新战略体系不建全,产业配套落后,产学研医结合不紧密,跨国企业技术垄断,本土企业同质竞争激化,临床使用问题等多方面因素,造成我国医疗器械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

1:我国现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约1.4万家左右,虽企业众多,但80%左右是年销售额仅几百万元的小规模企业,同样是“多,小,散”局面,虽品种繁多,但多数附加值较低,在低端医疗器械市场,明显呈现出“两低”现象,即:技术含量低,价格低。例如:一次性输液器,医用导管,卫生材料,普外科器械等。低端市场竞争已成红海一片,其盈利空间正逐渐缩小。

2:除政策因素,环境因素,产业配套因素,知识产权保护等因素外,多数医疗器械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企业经营高度不够,创新力弱,创新资源体系不集中无合力,缺失技术创新战略规划和具体的创新策略方法,所以:产品多集中在低附加值品类上,科技型高端产品仍主要依赖于进口。

3: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占领市场高端领域,优势明显,在我国投资建厂快速扩张,并正在逐步向中低端市场下沉,企图全面覆盖高,中,低端领域,如:飞利浦取向于高端,西门子则主要取向于中低端,几乎包括各类常规医疗器械。而与之相比,我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依旧势弱。

4:拥有核心技术便控制市场主控权,如:GE,西门子企业拥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而且是国际标准,国际规则和技术平台。而国内的高端产品仍以仿制,改进为主,关键零部件仍依赖进口,生产企业数量虽多,但其整体科研,规模,品牌的竞争力还相对较弱,尤其欠缺核心技术。

5:医院流通渠道不够透明,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建立医院关系,而不是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上,这影响了企业自身和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6:医疗器械的技术标准制订和标准创新,是产品创新一个核心尺度。我国虽然是多个国际医疗器械标准化组织成员,但在国际医疗仪器设备技术标准制订中,缺乏应有的地位和发言权。

7:世界电工委员会(IEC),所设的6个医疗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席和秘书长都由美国或欧洲国家的医学学者,研究院学者和制造商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显而易见,要参与国际竞争,使更多中国医疗器械走向世界,我们必须从创新做起。

8:现今,我国医院采用的人工关节大多是强生,捷迈和施乐辉等外资公司产品,价格昂贵,且进口产品是按照欧美人种的骨骼特点设计的,临床应用中存在与国人骨骼不匹配等问题。

9:在糖尿病医疗设备市场,目前被六大主要制造商占据 ―― 罗氏,强生,美敦力,拜耳,雅培,美国BD公司,他们占据糖尿病医疗设备市场近90%的市场份额。我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在这一领域还需要持续付诸努力。

10:CT机,市场为少数几家跨国公司所垄断,CT机客户的可选择余地不大,议价能力很低,CT零部件的采购成本居高不下,总成本因此难以大幅降低,即使是低端产品,其价格也在20万美元以上。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CT机在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普及应用。

11:医疗器械和设备在多个领域被跨国公司品牌占据。80%以上采购商在购买医疗设备时首选跨国公司产品,而且通用,飞利浦,西门子已经在大多数细分市场赢得领先地位,在耗材领域,整形外科,药物洗脱支架等,美敦力,强生和史赛克处于领先地位。

二:医疗器械企业,“技术创新,驾驭未来”

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化升级正在推进中,从传统制造走向高科技发展是必然趋势。没有技术创新,便没有升级换代,产业就会走下坡路,企业最终被市场所淘汰,在电子医疗器械领域尤其如此,以技术换代争取产品市场优势已成为企业的共识。

市场需求在不断升级,现代医学加快向早期发现,精确定量诊断,微创治疗,个体化诊疗,智能化,轻便化,多功能化,家用化,远程化服务等方向发展,新需求又对医疗器械的技术创新提出新要求新挑战。面向基层,家庭和个人健康状态辨识和调控,疾病预警,健康管理,康复保健等方向正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进一步对医疗器械领域技术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

技术创新就一定要掌握核心竞争优势,并成就自身壁垒, 医疗器械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不能永远都做世界舞台的“模仿秀”。只有科技创新才能改变我国传统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现今:一批国产化自主研发高,精,尖产品,数字化医疗设备和专利技术,已逐步拓展国内外市场;如:神经工程学医用设备,医用MEMS及微型机器人系统,计算机导航及精密机器人手术系统,微波肿瘤消融及高功率局部热疗设备,磁性热疗设备等等。这些原创性,高科技,现代化数字医疗器械产品已在市场崭露头角,将会进一步松动被跨国公司垄断局面。

加大研发投入,正成为医疗器械企业发展趋势。鱼跃医疗,乐普医疗,九安医疗近年大幅提升研发投入,创建科研中心,同时与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着力全面提升自主技术创新力。

迈瑞医疗近年来在国内高端监护仪市场占有率达近50%,分类血球仪,全自动化仪和彩超等核心产品部分自主创新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威高公司血管支架,骨科器械等高附加值产品的销售占比已上升到近45%,成为公司业绩主要的增长点。

鱼跃医疗通过技术创新,并在质量层面获取优势,取得市场份额龙头地位。在技术上不断追赶国际竞争对手,自主研发的电子血压计,X光机,全科诊断系统设备,轮椅车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已逐步形成与外资品牌相抗衡的局面。

丰盛医疗,首家成功突破1.5T超导磁体,和磁共振系统两大核心技术,获得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成功研发出超导磁体,超低温制冷机,射频系统,梯度系统以及脉冲序列和软件。未来丰盛医疗还将持续加大投入,重点研发多排螺旋CT,平板DR,全数字彩超,3T磁共振 PET/CT等全线高端医疗设备。

精准医学市场规模篇2

  1 面对现实,做好经营管理的策略

  目前,医院面对的现实是:一是国家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及医院经费短缺与社会的高需求的矛盾;二是病人看病要付一定比例费用,《决定》与“指导意见”的出台,既约束了病人,也约束了医院;三是面对医院分类管理和医药分开核算。作为医院,如何找准位置,寻找自我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与策略?回顾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几年来的发展,可归纳为:

  1.1 慎重决策,认真管理

  认真把医院当作产业来办,象企业那样,讲经营、讲核算、讲效益。我院在进行医院监护系统设备引进时,认真测算各科的需求量,既要提高病人治疗的安全性、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又要避免滥用监护系统、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1.2 以病人需求为导向,注意经营效益

  买任何设备,要以病人需求为导向,由审核部门认真核算。我们对医院每台万元以上的大型医疗设备购前要审核,预测其效益,购后要有效益追踪,并由院采购处和医务处负责,每月报告效益追踪情况,院长对仪器设备效益追踪的结果进行分析,促进了医院财政管理和经济收益率的提高。

  1.3 抓大不放小,实行低成本扩张战略

  我院5 年前,全院只有3 台彩超,需要4 年收回成本。现在有9 台彩超,它们加起来的收入,已超过ct 室和核磁共振室两处的收入。我们一方面根据医院状况,对市场风险性大的项目,采取合作方式,引进资金;二是抓大不放小,抓重点科室的同时,小科室也给予重视。

2 拓宽医疗市场途径,争取医疗市场份额

2.1 开展以高新和适宜技术

我院为了开展高新技术和发展适宜技术,经常在医院职工和中层干部中进行教育,旨在使每人都有生存危机感,让科主任明白:每个科室都是个小医院,科主任就是小院长,要想办法拼抢学科前沿,明确自己的市场在哪里。要以自己的特色去吸引病人,如心脏中心、泌尿外科、介入科等科室外地病人比例明显增加。

2.2 重视环境改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的改善,人们对就医时间、空间、环境都十分重视。比如交通便利、停车方便、空间宽敞、光线明亮、室温舒适、厕所无异味、候诊室休息有座位、环境整洁、标志清楚等等。这些都成了吸引病人就诊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我院近几年进行了大规模环境改造,重视提供各种服务,包括行政服务(简便挂号手续、实行预约服务、开展咨询、改善态度、加强医院宣教等)。实践告诉我们,医院要通过改善就医环境,既可留住老的患者,又可争取新的人群。

2.3 认真做好成本核算

搞好成本核算,减少浪费,提高效益,提高效率。我院近几年抓成本核算,经过收益逐年增长,国有资产近5 年增长1.5 倍。

2.4 提高服务质量

目前,不少患者到医院就诊都要通过关系到医院找熟人关照,这种现象说明医院在服务中离患者有差距。为此,我们在向全院职工进行了患者是否可以不通过特殊关照而享有热情周到的服务讨论。通过讨论,全院职工更新了观念,提高了服务质量,拓展了市场份额。近几年来,每年门诊量以10%的速度增长,住院人数、手术量明显增加,年医疗收入逐年增长。

3 狠抓高新技术发展,做好普及应用

3.1 医院开展四大高新技术的必要性

首先,由于四大高新技术的开展,即急危重症抢救、介入治疗、微创手术、器官移植,对推动医院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所起到的带动、辐射作用是一般技术不能替代和相比的。这一点是医院管理者和高层医务工作者的共识,我院对此下功夫,抓好抓实。其次,四大技术在医院的应用可以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就诊患者。我院2004 年年启用外科新楼,随之又建立了重症icu,极大地提高了我院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质量,保证了病人安全。开展冠状动脉扩张术、射频消融术、心包穿刺术、超声融栓术、心肌打孔术及各种造影、引流、支架技术,收治患者近3000 例。在微创技术方面,广泛利用各种腔镜进行手术,如开展腹腔镜、胸腔镜、宫腔镜、胆道镜、关节镜、鼻窥镜等各种手术,先后收治患者近1000 例。器官移植和细胞移植是我们近年来重点关注发展的技术,派出技术骨干去北京相关医院进修学习。这些技术开展不仅提高了医院知名度,而且就诊患者增加,医疗市场份额扩大。

3.2 抓好高新技术的普及推广

我们搞高新技术的目的是为病人服务。因此,如何运用高科技手段降低医疗成本,使患者少花钱,而享受到高新技术的服务,这才是我们开展高新科技的目的。我院在这方面狠下功夫,如原来手术切除阑尾方式,要花数千元,我院采用腹腔镜下切除阑尾办法,规范抗生素品种,减少抗生素用量,不仅减少了病人痛苦、而且比原来省钱。患者手术后当天就可以下地,第2 天就出院了。

4 医院经营管理中的难点与对策

目前,医院管理者面临的困难很多,首先是医院生存发展都需要钱,而政府给的钱太有限,那么,“钱从哪来”。要减员,人们的观念没有变,环境没有变,精简下来的“人往哪去”。这是医院经营管理中遇到的两大难题,而且是必须解决的难题,因此医院在经营过程必须更新认识、转变观念,强化市场经济意识,创新医院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

4.1 成本管理

先将总成本按重要程度细分,然后按照不同的会计科目排列,最后依据不同的成本类别及会计科目完成成本明细报表。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及间接成本,直接成本的分摊可依据各科室所承担的工作量或获得的医疗收入占总工作量或总医疗收入的比例来进行。间接成本的分摊,如水电开销可按各科室的面积、床位、病人数或医疗收比例来计算。此外为提高成本分析的准确性,还应制定单项成本分析单,内容包括:作业流程、消耗器材、参与人员、使用设备、设施的种类及其使用年限等,再进行汇总,可计算出每一诊疗项目的成本。这需要工作第一线的医生、护士及医技人员配合填写。

4.2 绩效管理

医院应当对临床、医技科室的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当各科室达到各种量化的目标或完成各项指定任务时,医院应及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当个别单位未能达到量化的目标,首先要减少其奖金数额,施加一定压力;其次医院应协助其找出原因,并研究改进的方案,采取应变措施,以促其完成或达到既定目标。还要正确使用物质利益分配之外的激励,如职称晋升和政治荣誉等精神激励。不论物质利益分配或精神激励,都必须通过完善的责、权、利统一的机制,使利益分配制度发挥激励作用;同时,还应该遵循“需求优势转化规律”,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和职称晋升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形成全方位的激励机制和强化经营的动力机制。

4.3 实施资本运营管理

首先是建立医院财产物资规范化管理体系,重点管理好固定资产以外的各种材料,加强对变动成本的控制。其次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高新设备的效益跟踪分析。第三是实现资本的最佳运作,为加快医院的发展,即通过财务综合测算,在保证不影响正常周转情况下,利用延期付款和打付款时间差及病人住院押金方式筹集资金,也称自然性融资,充分发挥未垫付资金的作用,产生经济效益。第四是改革筹资方式。在21 世纪面临医院体制改革的新的历史时期,适度负债经营,则有利于盘活资金,增加经营的活力。 

负债主要形式有内部集资、社会筹资、银行贷款等。注意防范风险的提示:一是适度负债,即负债程度要依偿还能力而定,包括要重视投资效益;二是创造条件,获得政策倾斜;三是提高信誉,争取银行贷款或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实现有效的融资。

4.4 规模经营战略

面对我国医疗市场出现的“航母”,日今所谓的大医院都应“居安思危”,中小医院更应关心其生存。市场竞争的焦点是利益,而竞争双方的利益平衡点往往会偏向于强者方,形成强者恒强的结局,所以要把“蛋糕做大”,实现规模经营效益。规模经营的诱惑,在于成功地实现低成本扩张,抢占更多更大的市场;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形成区域性或行业性垄断。当前,医疗市场中规模效益趋势有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等方式形成医院或医疗集团,医院改制上市,连锁经营和各种协作方式的松散型联合,其结果必然是拓展新的医疗市场,促进区域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益,发挥医院规模经营效益。规模经营的困惑就在于机遇和风险并存。为防范风险,避免扩张失败或背上沉重的包袱,规模效应应把握好扩张的方向、对象。一是选准扩张的方向,实现跨越式发展,把眼光盯在中国进入wto 后的国内、国际的医疗市场;二是选准扩张的时机,医院的综合实力及经济基础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完全具备扩张的实力;三是选准扩张的对象,不能把计划经济形成的模式单一功能雷同,规模小而无特色的医院在一个狭小的区间实行盲目的叠加,要在认真作市场调查基础上严格考察拟并购的单位,分析扩张的可行性,谨慎行事;四是积极稳妥实现低成本扩张,成功的经验还要搞好产权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4.5 实施优质经营战略

二是重视循证医学模式的应用。循证医学是国际医疗界在80~90 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它是从长期以来以经验为基础的临床医疗模式转变而来的,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在 现有最好的临床研究依据基础上作出,同时也重视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决策内容包括病人的处理、治疗指南和治疗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循证医学在21 世纪可能成为一种医疗新观念和提高医疗质量的新手段。一是在与国际接轨的旗帜下,信息技术、钠米技术、生物技术的应用为循证医学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外环境。二是应用循证医学模式会迅速扩展的内动力是“可利用最适宜的科学根据”的应用范围的增大。三是循证医学应用的目的性在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保障 病人获得医疗的公平性;有利于节约医疗资源,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等。

4.6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精准医学市场规模篇3

关键词:医学诊断;独立医学实验室;新医改

一、行业定义

医学诊断是指从医学角度对人们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的判断,是治疗、预后、预防的前提,其内容一般包括临床检验、病理诊断、超声波诊断、X 射线诊断、心电图诊断、内窥镜诊断等。本文所指医学诊断仅指临床检验和病理诊断,其特征在于使用体外诊断产品通过对取自人体的样本(各种体液、细胞、组织样本等)进行体外检测。

独立医学实验室(Independent Clinical Laboratory),是指在卫生行政部门的许可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于医院之外、从事临床检验或病理诊断和服务,并能独立承担责任的医疗机构。

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即指在医学诊断服务行业中,由独立于公立医院的第三方医学实验室提供专业、高效医学诊断服务的行业。

二、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发展概况

目前在我国能够提供医学诊断服务的医疗机构主要分为两类:公立医院和独立医学实验室。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医学诊断服务都由各级医院下设的检验科及病理科提供。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及诊断需求的变化,中小医院由于资金、规模有限,无法承担较为齐全的医学诊断项目,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小医院普遍将标本委托给大型医院进行诊断,但大型医院由于各种原因,无法为其提供良好的医学诊断服务。

囿于大型医院医学诊断服务的缺陷,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出现了独立医学实验室雏形。独立医学实验室凭借其规模化、市场化运作,主动上门无缝链接服务及完善的咨询答疑服务,深受客户青睐,曾一度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此之后各地也出现了一批独立实验室,但均未形成规模,直到本世纪初,国内才真正出现了具有商业扩张能力的独立医学实验室。

目前,国内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独立医学实验室在医学诊断服务市场的份额仅在1%左右,规模最大的独立医学实验室也只能开展1000多项诊断项目,区域发展也很不均衡,业务多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三、行业崛起动因

1、医疗服务需求快速增长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城市化、老龄化趋势及对生命健康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是医疗服务需求增长的根本动力。医疗服务需求具体体现在社会卫生支出、个人卫生支出两大方面。

近年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以医保为主的社会卫生支出逐年增长,从1980年的61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5948.4亿元。1980-2005年间,我国社会卫生支出的复合增长率为16.17%,而在2005-2009年间提高至23.15%。同时,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国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统计显示,2009年个人卫生支出为6570.8亿元,1980-2009年间,个人卫生支出的复合增长率为20.37%。

2、新医改为行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新医改始于2006年,至今已经了多个对医疗服务行业影响重大的文件,包括《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及《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新医改政策明确提出:坚持非营利医疗机构为主题、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举办原则;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非公立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有同等待遇,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根据医改新政策的精神,一方面民营资本将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医疗服务行业,逐步形成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民营医疗机构为有益补充的多元办医格局。另一方面民营医疗机构凭借灵活的经营策略和全面、高效的医疗服务,可以承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公立医院的诸多医疗服务项目,从而在其细分市场中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四、行业发展前景展望

1、行业市场容量分析

在北美、欧洲、日本等经济发达地区,独立医学实验室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经营模式。以美国为例,统计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医院占临床检验市场60%左右的份额,私人实验室占20%左右,独立医学实验室占20%。而到90年代中期,独立医学实验室已经占临床检验市场36%的市场份额。

中国近期的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我国医学诊断收入约为800-1000亿元,独立医学实验室按照1%的市场份额计算,为8-10亿元。根据美国独立实验室所占市场份额的情况、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现状和新医改政策的推进,预计未来国内独立医学实验室占医学诊断服务市场的比重为10%左右,市场容量将超过200亿元。

2、行业竞争格局

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有一定的行业准入壁垒,主要体现在牌照资源上。我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资源配置有总体性和区域性的规划,独立医学实验室的设置审批要按规划进行,以避免卫生资源的重复配置,原则上一个一线城市的准入牌照不超过3个。因此,该行业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特征,市场极易形成寡头格局。

美国的医学诊断服务市场已经整合为Quest和LabCorp双寡头形态。中国市场由于处于发展初期,竞争格局还不明显,但是业内已有诸如迪安诊断、杭州艾迪康、广州金域、永瀚星港等崭露头角。尤其是迪安诊断,已于今年7月登陆A股创业板。

五、行业商业模式探讨

第三方医学实验室的基本服务流程为:首先,医疗机构对人体采集检测样本;然后,实验室接受医疗机构委托,使用诊断产品对取自人体的样本在独立实验室内进行检测分析;最后,独立实验室将诊断报告移交给医疗机构。

行业服务特征决定了,业内公司一般会将业务的重点放在开拓客户资源、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上,如广州金域。也有部分公司,因为有诊断产品的业务,能够实现“服务+产品”的一体化商业模式,这一方面能够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 、服务协同,建立与客户的长期稳定关系,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自身连锁扩张、行业渗透的能力,该类公司的代表如迪安诊断。

当前业内还有部分公司,因为具备自主研发诊断产品的能力,从而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进一步实现“研发+服务+产品”协同。该类公司的代表如永瀚星港。

参考文献:

[1]翁宇.中国医学独立实验室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2010;27-28.

[2]陈建波.医学独立实验室的发展及其在医疗市场中的作用[M].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1):679-680.

[3]梁耀铭.医学独立实验室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临床实验室,2005;4(1):16-20.

精准医学市场规模篇4

前不久医药行业内举办的“全国医药职业技能大赛”的结果引起了记者的深思。从技能大赛上看,我国医药企业中的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目前,我国的高级技工人数只占技工总数的3.5%,与发达国家40%的比例相差甚远。这一数字实在让人吃惊。当我们分析其原因,却不难发现,几点原因造成了这种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现象。其一,社会片面强调学历,忽视实际操作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而现行教育体制又存在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的弊端,高技能人才评价、激励及流动机制亦没有系统形成。在传统的国有企业中,工人编制和干部编制更是泾渭分明,因此很多家长不愿意孩子从事技能型职业。其二,社会及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不够。比如,部分职业中专希望学生能通过参加药厂、药店的实际工作来提高技能,但很多企业因经济效益问题拒收职业中专学生实习。其三,医药职业教育模式尚未健全,且现行教材跟不上技术更新,这不利于培养高职生的职业技能。

记者不由把目光投向医药产业发展环境良好的上海。上海医药集团的重组曾轰动一时。重新组建后的上药集团雄心勃勃,提出了实现整体上市、打造中国医药航母的发展战略,并向“实体化、公众化、国际化”目标挺进。为实现这个宏伟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更注重吸纳各种医药人才。在记者和上海众多医药企业的接触中,谈及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对推进企业发展的作用时,都深表认同,承认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并无一例外地提到了一个名字:上海市医药学校。特别是最近5年,这所中职学校以超常规思维构思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超常规的发展,其独具特色的校企合作经营模式与企业直接接轨。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职业培训,无论是制定行业标准还是进行双证融通,无一不和医药企业息息相关,其扮演的角色远远超出了一所传统职业学校的教育模式,真正实现了教育与社会的融合。这种“教育”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而是更广义的教育。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和社会及医药企业零距离接触!对于这样一所特色鲜明的职业学校,记者更愿意把它定义为企业去采访,而这所学校的校长陆国民,也是致力于与企业家握手的人物。5年来,他不断创新的办学理念把药校带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种不断创新的经营理念与企业的创新经营如出一辙。

医药产业方兴未艾为中职医药教育提速――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基石,实现跨越式发展

不久前,陆国民校长获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百名基层战略创新杰出人物”金像奖。这种荣誉颁给一所学校的校长,这还并不多见。可见,上海市医药学校的办学理念确有其独特的地方。

陆国民的思维十分超前,对目前医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分析得也很透彻。他说,依托上海医药产业的这个良好发展环境,职业教育也将有非常好的前景。从国际产业分工的角度来看,中国已经显现出成为制造业中心的趋势。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角度来看,中国技术产业转移得比较快。上海社会经济规划纲要中,把生物医药产业由高新技术产业变为战略发展产业,以中药产业为先导,大力推进中药的现代化等等。这一切,都为中职医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当然,陆国民很清楚,作为中职教育本身,其中心点就是为社会、为医药企业培养实用型的优秀人才,做到这一点的基础上,才能在内涵和外延上不断地延伸,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探索。作为上海市唯一的医药职业中等学校,上海医药学校2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特别是近5年来,超常规的发展―举奠定了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在过去的两个三年发展规划中,上海市医药学校成功地跨越了三个发展台阶。由A级学校到上海市百所重点建设工程学校,由百所重点建设工程学校一举成为部级重点学校。这充分地证明上海药校取得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同时,上海药校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特色学校。在精神文明、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不可否认,无论对于哪个行业来说,要想有丰厚的产出,就必须有巨大的投入。5年前陆国民来到药校接过校长这个重担时,其情形不亚于接受一个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如何才能扭转颓势,转换机制,打开一个新的局面?陆国民以一个企业家的魄力大刀阔斧进行改革,首先,是投入。他说,作为一个职业学校,如果学校的软硬件不能达到一流,又怎么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接受良好的教育呢?5年的时间,上海药校对学校的办学、师资各方面都作了很大的投入。如今,学校的建筑面积从1.5万平方米达到了3万平方米,专业教育人员从39位发展到143位。学校师资结构已形成以双师型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一双三高型师资,特别是专业老师为主体,成梯度发展的高质量师资队伍。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学校每年都会送8-10位老师去国外学习。在目前的师资队伍中,取得加拿大、澳大利亚师资资格证书的就有18位。还有一个最显著的变化是在校生的规模。2000年时,学校学生只有1000多人,现已发展到职前8000人、职后3000人的万人学校,在上海工科中职学校中是规模最大的。陆国民再―次强调这是得益于生物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所致。从2000年开始5年的投入就累计投资8000多万,在26年的办学历史中还从未有过这么大规模的投入。陆国民对记者透露,学校最近又启动了上海市生物技术制药公共开放实训基地,工程投资2000多万,

将在年底完成这个基地的建设。

陆国民坦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把握机遇的同时,也要正视各种挑战。如何把握机遇,陆国民思路很清晰,他说,现在的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一个最好的时期。上海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职做精,高职做强,如何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只有用“用未来决定现在”的战略做指导思想,才能顺利实现学校的转型,并从外延到内涵,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规模扩张型到质量效益型,从普通的学校发展成为精晶学校,这是我们现在的机遇。谈到面对的挑战,陆国民也很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不利因素。其一,经济的发展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各层面的深刻挑战,不进则退,要捕捉这些经济发展的取向,必须跳出行业看行业,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校看学校。其二,急剧下降的生源挑战,普职比现在为6:4。所以在招生规模上还是有困难,那么必须在精的内涵上转型。其三,管理方式的挑战。如今国外优质的职教资源、优质的培训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对中国的职业教育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合作的机会。如今职业学校的校长如同企业家一样,在某种程度上必须战战兢兢,用对策略做对事,既要从战略上把握正确的方向,又要从战术上精细管理。

校企合作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双证融通、标准制定与企业亲密接触

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并为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这对于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也是基本应该做到的事情。但在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与企业展开各种形式的合作,大胆尝试职业教育的最外延领域,这就十分不易了。在这一点上,上海市医药学校在上海乃至全国中等职业工科学校中可谓独树一帜!

当记者问及为何众多生物医药企业对上海市医药学校的学生如此认可,并积极主动地与学校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陆国民十分自信地说,因为我们有着更加开放的形态,有着更加超脱的眼光,有着更加贴合企业实际经营的职业教育,理所当然会受到企业的青睐!

几年来,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完善,上海市医药学校的校企合作越来越成熟,效果也越来越显著。周淑琴副校长向记者讲述了这种校企合作的详细内容。首先,对于上海市医药学校的学生,从一入校开始,就决定了未来进入企业是如何的定位。现在挂牌医药基地的企业有60多家,直接接受学生实习的有500多家。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学生、家长和用工单位的需求”为目标,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无缝对接,使学生当年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并提前一年被用工单位“预订一空”。尤其是学校推行的“双证融通”的劳动就业准人制,把取得职业技能证书作为学生毕业必要条件之一的措施,使95%以上的应届毕业生取得了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工种)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提起“双证融通”,陆国民说这是药校花了很大精力来做的一件事情,这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陆国民自上任后就开始做积极的探索,把职业技能的模块渗透到教学当中。推进双证融通,成功地进行了5年。陆国民自言其间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把社会的证书引进到学校这个体系当中,也是初创阶段。第二阶段,把社会职业资格培训体系和学校的职前教学体系双轨并行。就是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再加一个职业资格培训体系。第三个阶段,已经成功地通过学分制和课程改革,进一步进行课程整合,个性化教学、既能拿到毕业证书,也能拿到职业资格认证。

通过连续5年推行“双证融通”的劳动就业的准人制,为和高新技术产业相匹配,上海药校把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考核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真正实行“双证融通”的劳动就业准人制。实施这一计划的5年来,毕业生当年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合格率均达95%以上。目前,学校已开展了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可的医药商品购销药物制剂、化学合成制药、药物分析、中药和生物技术制药等六大工种的考核资格。这一举措减短了用工单位和毕业生的磨合期,减少了用工单位的培训经费的支出,因而备受学生和企业的欢迎。4年来的实践证明,“双证融通”使学生在毕业时既能够获得学历证书,又能获得与之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不仅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还增加了学生的发展后劲。很多学生毕业后,迅速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不但如此,上海市医药学校还按照上海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双证融通”的要求,依托医药行业协会力量,建立医药六大类职业标准和题库,使学校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零距离,使学生走上岗位就能运用在学校中学得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周淑琴副校长向记者介绍说,积极尝试建立职业标准,这是对学校的一个大胆挑战。目前能扮演这种角色的职业学校少之又少。首先职业标准是由上海市社会和劳动保障局制定的。上海药校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向社会与劳动保障局申请了几个职业标准的制定项目。包括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固体发酵。从职业的名称、定义、概况、培训大纲、考试大纲到试培训等都做了详尽的制定。等级为中高级技工、技师。这种证书在企业是受欢迎的。开发组是由专家牵头,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制定的职业标准,这些标准跟企业的岗位、操作技能是紧密接轨的。陆国民校长进而说,职业资格应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药校如今和上海化学制药、医药商业、中药、医疗器械等四大行业协会合作,创立了四大专业的中;高级职业标准,正在上报政府。我们在制定标准上,已经到了一个高的层次上,我们敢于尝试,敢于创新!

搭建四位一体的实验实训平台――职业培训教育让校长与企业家真正握手

校企合作,双证融通,职业标准的制定让上海医药学校和企业越走越紧。不仅如此,在上海医药学校的未来规划中,有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全力构筑四位一体的实验实训平台。陆国民自豪地对记者说,目前这一实训平台已经渐渐成型。上海市医药学校致力于做到上药集团最大的职前职后的培训基地、浦东新区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上海市开放的公共实训基地、国家紧缺人才基地等四个培训基地。目前,前两个基地已经建成,第三个基地第―批已经进入,第四个基地――国家紧缺人才基地正在和全国医药教学研究会、中医药总局联合起来做。在陆国民的描述中,这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将是上海唯―的集教学实践一体化,选择典型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管理过程,管理要求以及‘隋景教学,仿真性的模式这样―个特征的实训基地。在未来,我们不仅有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水平,确保―流的教学质量,确保理念上超前于企业,而且有在实践上接轨于企业,标准上同步于企业,技能上适合于企业的四个特色的基地。这就是职前和职后教育的融合。

上海市医药学校培训基地已成为企

业培训人员的一个试验田。在陆国民提及的已成型的基地中,学校下属的上海浦东现代医药技术培训中心已显示出巨大成果。2003年培训和鉴定适应现代医药制造业的生物发酵工、生物提取工、制粒工、压片工、硬胶囊灌装工、药物检验工、化学合成制药工等中级工1200人、高级2]2200人,2004年培训和鉴定中级工1450人、高级工150人,2005年培训和鉴定中级工1620人、高级工180人,学员通过率达96%以上,自2003年以来,学校多次承办医药类高级技能大赛,2005年上药集团151名员工参赛浦东新区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主办、上药集团协办,上海市医药学校承办的“浦东新区2005年医药类专业(高级)技能竞赛”,承担上海医药职工大学准高级培训300人,上海市药剂学校医药商品购销员培训86人,上海医药技工学校药物制剂培训90人,为复旦大学药学院培训药学专业学生255人。

为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学校本着“硬件要硬,软件要优”的原则,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近几年里投资1亿元,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其中投入近3000万元建设生物技术实训中心,成为34家上海市职业教育生物技术开放实训中心之一。实验实训基地符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管理规范)的要求,包括生物工程基地、化学合成基地、药品制剂基地、药品检验基地、药品物流基地、药品营销基地、中药制药墓地七大基地。其中,原料药生产实训基地能从生物药品的生产菌种培养、发酵、提取、干燥,到生物药品的半合成,生物制品的原材提取,药品制剂实训基地有设计典型、常见剂型的实训,有冻干制剂、液体制剂、固体制剂、外用制剂,从主、辅料处理到成品整个生产流水线,药品检验实训基地有化学检验、仪器检验、卫生学检验与生物效价测定,并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和生物制品检验规程的要求,装备原料药、辅料、中间产品、成品所需的必备检验仪器设备,具备对药品检验人员专业技能培训、考核、资格鉴定功能。药品物流实训基地由实时检控系统和仓库组成,具有医药商品仓储、保管、养护管理等技能实训、培训、考核、资格鉴定的功能,生产辅助实训基地由空气净化系统、二级反渗透治水系统、仿真发酵培养电子模拟、仿真制冷系统电子模拟、仿真无菌空气模拟、仿真制剂模拟组成,对培训人员进行基础技能培养、培训前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相关专业操作的理性认识,以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实训中心的师资力量十分雄厚,实训中心主任具有高级讲师、行业高级工、行业培训师的资格,能够进行实训模块的开发和技能实训指导。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人数达26人,专职教师21人,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其中80%以上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职称,技艺操作类实习指导教师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超过20%,其余人员必须具有专业指导能力,并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每个实训基地都聘请一位生产一线的技师或者高级技师。

四位一体的实训平台的建立,让上海药校真正与企业紧密地连在了一起。医药行业发展方兴未艾,在雨后舂笋般出现了一大批民营中小型医药企业后,这些企业更迫切需要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来支撑企业的发展,上海医药学校,无疑就是最好的人才培训基地和人才培养摇篮。四位一体的实训平台建立,让校长和企业家真正地握手了!

精准医学市场规模篇5

正文: 一、医院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卫生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就改革的速度而言,医院改革与其它领域的改革相比明显滞后,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适应,与人民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医院的改革和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越来越多,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宏观经济体制调整,而医院补偿机制不建全。首先国家对医院的投入将逐渐减少,使医院经济运行困难。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在《决议》中指出:“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的社会公益事业”。公益事业即不以盈利为目的,公共共同受益的事业。但政府的福利主要用于健康教育、预防、保健、重点学科建设,特殊病人的治疗和抢救;而国家对医院的投入逐渐减少以至“断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服务在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又不以盈利为目的,医疗价格与价值背离的现象将会长期存在。医院运行中一方面要按照一定的“福利价格”向社会提供医疗服务,另一方面按照市场价格支付各项开支,而补偿机制不完善,使医院的发展举步为艰。其次是医药分家;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后,医院失去了药品加成收入这块国家对医院实行的政策性补偿,医院将减少一笔可观的收入,特别是对一些“以药养医”的小医院影响更大,医院如果得不到国家其它方面的补偿和扶植,将会对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影响。2、疗保障制度的建立,给医院将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国家为了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在城镇实行职工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这将给医院的经营管理和服务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第一,它将使医院之间竞争进一步加剧。医保部门与参保职工对医院的选择性增加,“优质、适价、高效”成为病人选择就医诊所的基本标准。选择定点医疗一方面增加了参保人员对医疗服务的选择性,造成病人在医院之间重新分布。另一方面,把竞争机制引进了医院,使医疗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医院组成行业,病人组成市场,病人选择医院,医院开展竞争。第二,医院收人受到限制。医疗保险基金筹资率与职工工资总额挂钩,实行“以收定支”的原则,使医院从参保。对象所得的业务收入总额受到限定,加上保险基金对医疗服务的付费结算方式改革,项目收费方式将由多种定额付费方式取代,使医院就诊人次、住院日、标准病例等单元服务收入受到限制。第三,对医院的管理力度加大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必然带来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将越来越多地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这就要求医院管理者不仅懂得管理;更要学会依法治院,规范行医,医院的管理者如果不更新观念,提高服务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使医院的运行机制与医疗保险制度接轨,医院将会失去改革和发展的大好时机。3.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院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医学模式逐渐被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医学、心理医学、社会医学模式所取代,社会对医院的服务态度、服务程度、服务方式、服务效率、服务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的就医观念以由单纯的疾病治疗向康复保健型转变,这就要求医院要主动适应这些变化,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就医方式,变坐堂接诊为主动上门服务,积极为社区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同时,要以病人为中心,树立一切为了病人,为了一切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的思想,合理调整优化医院的医疗结构、布局和流程,努力改善就医环境,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医疗、预防、康复保健需要。4.医院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方式出现新的变化。一段时间以来,医院把扩大规模、增加投入、新上项目、设备即外延型‘发展模式作为医院主要的竞争方式,它虽然使医院的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高精尖设备大战,医院费用高涨,医疗资源严重浪费的负效应,导致了医院改革的畸形发展,这是有偿于我国国情的。新时期医院的竞争,应走内涵型即内在综合实力的竟争,概括起来主要是管理、科技、人才、服务质量和技术特色方面竞争,医院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这对管理者就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5.医院管理模式的变化,给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医院发展的快慢,综合实力的强弱,除了外部环境条件的客观因素外,但更主要取决于医院的内部管理;实践证明,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管理出成果。强化科学管理是医院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经验式管理已逐渐被现代化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抗代替,这就要求医院的管理者要走出经验式管理的误区,更新管理观念,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事务型管理向业务型管理转变;力争做到,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体制系统化,管理方式科学化,管理效能高效化,管理行为法制化,并建立健全好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使全院上下,人人职责分明,任务明确,以达到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二、医院管理干部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医院管理干部的结构以业务型为主,专业型为辅。目前.医院管理干部主要从医务人员选拔,特别是县级以下基层医院更是如此。业务型干部对如何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医学科学规律来加强医院的管理,促进医院发展方面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但是,由于业务型干部即要抓行政管理,又要钻研临床医学技术,难免有顾此失彼,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系统学习、研究和运用现代医院管理知识。另外,业务型管理干部虽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但缺乏系统全面的管理知识。这些都·造成了医院管理水平不高,跟不上卫生改革步伐,制约了医院的发展。我国自80年代以来,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卫生管理专业教育体系,一大批有志于从事医院管理事业的年青人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虽不存在管理、业务一肩挑问题,能专心从事管理工作;但这批人数量少,资历浅,实践经验不足,目前还只能担负一些初级管理职责,这就形成了我国医院管理以业务型干部为主专业型管理干部为辅的局面。2.医院管理干部能力素质考核的方法缺乏统一的标准,且与任用脱节。医院管理属新兴学科,涉及内容多,范围广,学之不易,考核形式和标准更难掌握。目前,卫生技术人员的考核已步入正轨,多以定量考核为主,直接与晋升职称挂钩,提高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管理人员的考核方法较抽象,缺乏统一的标准,很难客观准确地反映其实际能力,并且其考核结果未能与职务晋升、职称晋级相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于部的工作积极性。3.医院管理干部待遇较差,队伍不稳定。我国目前管理专业未形成独立的职称系列,在医院这样专业技术职称密集的单位,职务与职称不能挂钩,就失去了管理岗位应有的吸引力,特别是工资套改与职称挂钩后,这一矛盾更加突出。这也是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不愿意从事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就是大多数业务型管理干部都普遍存在着认为从事管理工作是暂时的,是靠不住的,最终还要暂时专业技术工作中来这就造成了对管理学的研究、学习缺乏兴趣,日常工作只是应付,而把大量的精力用于钻研业务技术,这种观念不改变,对提高我国的医院管理水平是极为不利的。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出现“下海”、“跳槽”热,也使管理干部队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观念陈旧,跟不上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卫生改革的步伐。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一直被当作福利性公益事业单位的医院,其生存和发展主要依赖政府的扶植,这就使医院的管理者养成了“等、靠、要”的思想;致使许多人工作缺乏自主性、创造性,更谈不上开拓进职;在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医疗市场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等感到很难适应。这也是我国医院管理水平不高、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三、培养高三.素质医院管理人才的对策和措施:

精准医学市场规模篇6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医院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这种新形势下,医院要想生存和发展,需要转变观念,强化市场经济意识,创新医院经营管理模式,从而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

医院;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经营管理理念;创新途径

一、现代医院新经营管理的内涵

1.医院的使命和宗旨医院是为患者服务的,这不仅是医院的最高理念,同时也是医院经营理念的核心所在。

2.医院的目标首先,医院要具备社会性、服务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医院在发展过程中,要树立良好的信誉,这是医院在有形资产的基础上获得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的关键。其次,医院要不断创新。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是经营管理医院的重要思想。最后,医院要有人本主义思想,这是医院内部从业成员必须具备的一种思想。医院工作人员不仅是医院医疗活动的直接提供者,同时也是医院各种活动的直接当事人,是医院各项功能正常运转的原动力,因此要利用人本主义思想来管理内部成员。

二、现代医院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的途径

1.创新思维,突破医院发展的瓶颈首先,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创新是医院发展的核心要素,要渗透到医院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要加强医院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利用全新的管理理念完成各项经营管理工作。注意提高职工的服务意识,时刻将服务病人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工作,培养职工的发扬奉献精神,强化自身责任感,提高服务质量。

2.抓住机遇,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医院要打破传统框架的束缚,敢于发展创新。近年来,医院需要引进各种大中型设备,使医院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医院要引进市场化运行机制,采用融资、垫资、贷款、租赁及合作等多种方式购进各种大中型先进设备,提高医院的技术水平,加快推动医院发展。

3.创新人才结构,提高智力元素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直接关系到学科的兴衰成败。因此,医院既要加快引进不同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同时,还要通过培训、再教育及岗位练兵等多种方法培养医院储备人才,为医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

4.加快推动医院信息化管理当前,计算机技术在医院得以广泛应用,加快推进了医院管理科学化的步伐。通过计算机和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提高了医院管理水平,节约了资源,为患者就医带来了较大便利。医院通过信息化管理,有效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医院管理水平,使医疗和药品划价收费更为准确,为药品及时准确的进行盘存核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信息化管理不仅能为医院各种管理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而且能使病人了解医疗服务和医疗费用各方面的信息,减少医院经营管理漏洞的发生,有效提高了医院会计核算工作的服务质量。

5.加强成本管理在医院经营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要加强对成本的管理工作。根据重要程度细分总成本,以不同的成本类别和会计科目作为依据明细成本报表,做好成本的分摊工作。统一领导和管理医院的经营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使医院经济核算和经济管理的工作相统一。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医院财产物资规范化管理体系,管理好固定资产以外的各种材料,加强对变动成本的控制,有效提高医院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医院的一些先进的设备,跟踪分析其效益,实现资本的最佳运作,使医院能健康、有序发展。

6.建立适应现代医院要求的经营机制在经营活动中,医院与外界各经营单位之间,医院内部各个经营部门和经营环节之间,构成了经营关系和因果关系,医院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形成市场经营机制,医院适应内部经营环节形成内部经营机制和经济补偿机制,这些是经营活动中最基本的经营机制。医疗市场不同于商品市场,其具有特殊性,这也决定了医院在参与医疗市场竞争过程中需要建立经营竞争机制、分配激励与经营动力机制,通过物质利益及精神激励等方式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医院的经营活动要处于国家法律法规、社会规范及经营者自我约束条件之下,保持正常的经营秩序。另外,医院还需要建立质量保障机制,医院管理者需要明确质量保证机制的指导思想,努力提高医院全体人员的素质,进一步完善医院经营体制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落实和执行质量保障机制,为医院经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三、结语

创新医院经济管理模式是当前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医疗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创新管理模式是医院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医院只有通过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才能为就医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精准医学市场规模篇7

论文摘要:目前,中医药高等教学规模日益扩大,却存在其培养的学生临床技能不强,就业竟争力差等问题,文章就此探讨了中医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思路,认为中医教育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面向市场办学,加强学生的临床能力的培养,切实保证教学质蚤。

高等中医教育起源于上世纪中叶,发展到今天,在校学生人数,办学规模,固定资产,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高等中医教育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中医学专业高等人才,从这一点看高等中医教育是成功的。但是,从目前中医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来看,并不太理想。目前的就业情况是:西医院基本不录用中医学专业毕业生,一部分中医院也不愿录用中医专业毕业生,更有甚者,宁可录用西医院校本科毕业生,而不录用中医院校临床硕士研究生。为什么一个中医临床硕士研究生没有西医院校一个本科生有竟争力?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劣势在什么地方?换句话说,中医教育失败在什么地方?

就我的看法,这缘于很多中医专业毕业生进人医院工作,临床工作能力不强,病房管理能力及急诊能力差,不能为医院创造效益。与同期被医院录用的同样经过五年西医院校教育的临床专业毕业生进行比较,临床工作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就是已经走上临床工作岗位的中医师,工作后也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补习西医课程。对录用人员,医院经过比较,当然会选择能给医院带来最大效益的人员,而且还会为以后的录用工作提供一个参照标准。由于更多的中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被医院录用,不能从事对口的临床工作,影响到中医从业人员的数量一直得不到提高,中医临床阵地萎缩。从中医教育对中医临业的发展来看,非常有限。因而,培养和提高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是中医教育觅待解决的问题。

1树立教育服务理念

随着教育的产业化,中医院校实行收费教育,学生付费上学以来,大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随着“教育服务,教育消费”成为一种理念,人们开始思考自己所付出金钱、时间与所接受的教育服务是否等值、有没有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既是教育消费者,又是教育的产品。产品质量的好坏必须由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社会所接纳来检验。如中医学专业五年在校教育,毕业后能否被医院这个市场认可?能否从事对口的临床工作?五年的中医学本科教育投人,毕业后能否有一个好的发展平台?针对这种情况,中医院校应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服务理念,以优质的服务来吸引更多的中医教育消费者,满足消费者合法要求,维护学生的利益,同时也推动学校朝着更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方向变革,真正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有所值,真正成为合格的中医教育产品。

2维持适度的规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招生和就业成了中医院校发展的两个重要的瓶颈,高校为谋求发展,努力扩招。虽然扩招促进了学校发展,但是对医学院校来说,扩招带来了诸多问题。学生数量增加了,而原有的教学资源却不能同步增长,师资力量有限,教室、实验设备、网络设施、后勤保障等处于一种超负荷运行状态。符合临床教学要求的临床教学基地和临床教学床位严重不足,学生临床实习机会减少,缺乏正确的指导和规范化培训,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不强,劣质产品源源不断地流人医疗市场。中医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多是面向中医院,目前国内很多中医院的发展举步维艰,规模较小,就业缺口小。而中医院校的大量招生,导致培养的学生质量下降,学生毕业后不能从事临床,更谈不上发展中医。因此,招生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临床教学基地的规模,确定中医学教育的办学规模。因为没有充足的临床教学资源,就不能保证学生基本的临床实践活动,直接影响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3以市场为导向

中医学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培养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初级医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就业奠定必要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也随之迅速发展。高等中医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大学生如何面对人才市场的选择,由市场来决定人才的培养和供应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中医教育的效果最终体现在社会需求上,对人才就业市场进行调研,明确市场所需,使高等中医院校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质量标准真正符合市场需求,是我国高等中医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要改变现行高等中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陈旧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使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由于中医学在当今社会的从属地位,自身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中医教育必须适应医院的模式。为此,高等中医教育要为医院与医生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要主动适应医院的建设需要,要与时俱进。适应医院的模式,即是适应市场的模式,就是适合学生的模式,也是适合学校的模式。中医人才市场需求多来自中医医院,我国中医医院数量有限,大多数效益不理想,人才需求有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医院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医院的工作始终要围绕社会与经济效益这两个中心进行,这就要求医院的所有医生,不管你是中医师或是西医师,都要能胜任门诊、病房、急诊工作,还要能保持和发展自己中医的特色与专长,以促进医院的建设发展。

在现代医疗体制下,一个只具有中医临床能力的毕业生,是很难进人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而一个具有西医临床能力的人,可以进人西医院、也可以进人中医院从事临床工作。从中医师的成长历程看,低年资中医师很难有中医市场,中医临床能力需要厚积薄发,很多中医师都是人到中年才有所成。从培养目标的可行性和市场性来说,高等中医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首先是一个具有西医临床能力的临床医师,其次才是一个具有初步中医临床能力的初级中医师。

世易时移,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片面强调是中医院校,一味强调加强中医课程,固守学科传统是不明智的,必须使学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学科如果不被市场所认可,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最终可能走向湮灭。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出发,从中医学和高等中医教育发展大局出发,在保证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对中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加强现代医学知识的传授,积极培养现代医药学知识。

4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

医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主要表现为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两个方面。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应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教学作为人才实战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整个中医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目前中医教育全程中的瓶颈,可以说,中医学生与西医学生的差距很大部分是在实习这一年形成的,实际上这也是由于中医院与西医院的差距造成的。为此,在毕业实习这一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应该重视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应根据高等中医教育的要求选择教学医院,不降低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与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使之符合用人单位与社会的需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竟争。

4.1规范临床带教医师的技能教师在中医教育事业中应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教师是中医教育的第一资源。所谓名师出高徒,带教老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在业务上精益求精,规范操作。制定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日标,在临床医疗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通过教学查房、管理病人、病例讨论,以问题为中心的讲座等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他们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4.2中医临床实习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历史上,传统中医师基本上均是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的。部分院校倡导的本科生导师负责制值得推荐,能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提前实现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益,培养中医临床能力。

4.3医临床实习作为一个现代中医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西医临床能力,要能胜任医院的病房工作和急诊工作,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接纳。面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面对医院临床工作的实际,必须培养中医学生的西医临床基本功。中医学生与西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差距,就我个人的看法,很大部分是由于实习医院的差距造成的。综合性西医院在病源、病种、诊疗方面,比中医院具有优势,学生临床机会多。有条件者,如能设立西医院临床实习基地,使其与医科院校的实习生共同实习,一定对西医临床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4.4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不断完善,接近于真实的模拟教具将被广泛应用。中医院由于本身的综合实力不强,竞争力差,医疗的开展不尽人意,学生动手的机会不多。这方面的弥补学校应根据学生实习需要,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配置心肺听诊、肝脾触诊、复苏和智能模拟人等系统,建立模拟诊室、模拟医院、模拟病人,以及小型的教学诊室、门诊、医院,供学生临床见习,尤其是解决有创伤性的技能操作训练,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给学生创造反复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规范化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的临床实际操作奠定较好的基础。

4.5设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管机制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医学教育更是如此。任何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的最终判定都要看其毕业生的素质,所以素质保障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各临床教学点设立相应的教学监督管理机构,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严格的考核制度,形成管理部门、科室、实习小组、带教老师等多级管理网络,逐级承诺,层层落实。建立在科考勤和出科考核制度。严格出科考核,内容包括病历书写、回答问题、操作技能等。管理部门按时督促检查,缺勤或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出科。

5结语

精准医学市场规模篇8

南阳地方中医药文化产业优势明显: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生产运营模式增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地方政府扶持力度逐步加大。存在问题有:中药管理体制还不健全;缺乏规范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政策不完善,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中药材开发产品受制约。对策和建议:完善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加强对中医药科学内涵的宣传;提高中药标准化水平,建设重点品牌中药产品;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中药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中医药与旅游业的发展融合。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地方性;文化产业

1南阳地方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中医药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中国五千年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天文等多学科知识,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和滋养[1]。南阳作为“医圣”故里,无论是从中医药治病疗效的角度还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中医药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众多的老中医、中药材种植基地、制药有限公司、药店、医科院校。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保健意识的提高,中医“治未病”特征极为符合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这也给中医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1)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南阳现辖12个县区,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人口1100万,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物产植被丰富,有“国家粮仓”“中原绿肺”“京城水缸”之誉,共有中药材品种2436种,优质道地中药材50余种,中药材种植基地面积近190万亩,山茱萸、辛夷、丹参、桔梗、栀子、半夏、金银花、柴胡、夏枯草年产值近20亿元。其中,西峡山茱萸、南召辛夷、方城裕丹参、唐河栀子和半夏、桐柏桔梗荣获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西峡县的山茱萸超过20万亩,南召县的辛夷超过30万亩,已形成拳头产品;各县中药材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种植品种不断增加。唐河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2万亩,其中栀子种植面积达10.5万亩,唐河半夏等30种地产优质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万亩。方城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9万亩,其中丹参3万亩,木瓜5万亩,桔梗、柴胡、板蓝根、栀子等共1万亩。淅川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万多亩,其中金银花1万亩、木瓜2万亩,柴胡、板蓝根等十多个品种共达2万多亩。桐柏县的木瓜达8万亩、夏枯草达7万亩、桔梗已形成规模发展。各县按照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培训药农、指导种植及采收过程,切实保证了中药材的质量安全。方城县在基地建设管理中,按照GAP标准要求制订了整地起垄、施肥育苗、种植模式、栽培管理、采收期、采收方法、晾晒整理等生产环节的栽培生产技术规程,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2)生产运营模式增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各地立足当地,因地制宜,依托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种植大户+农户”等多种生产运营模式,规避了市场风险,保护了农户利益。淅川县建立金银花加工仓储基地,由福森集团与农户签订合作合同,免费提供苗木、技术指导等服务,对种植农户从选址、移栽、田间管理、鲜花采摘等方面提供一条龙全程技术服务。以宛西制药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所建的山茱萸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与农户签订了30年的合同,使20万粮农变药农。南召辛夷基地以南召华龙辛夷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与河南大学药学院、河南中医学院、河南中草药研究所等院校合作,对辛夷的规范化种植及辛夷油的提取等进行合作研究,辛夷油提取率达4.82%,精纯度达99%,产品远销东南亚。(3)地方政府扶持力度逐步加大。南召县专门成立辛夷产业办公室,方城县成立的裕丹参办公室,负责产业的发展、规划、协调等工作。淅川县强力推广树形四季金银花种植,并成立了金银花管理办公室。桐柏县把何庄、康庄作为特色示范基地重点扶持。西峡县依托集镇建设,规范市场管理,扩大市场容量,以米坪、西坪为主的中药材市场在豫西南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2南阳地方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南阳地方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中药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尽管南阳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建立了中医管理体制,中医由中医药管理局承担管理职责,责权明确,但是中药管理由于省和国家层面对中药采取多头管理,涉及中药管理的部门多达十几个,导致中药工作主体混淆不清,统筹协调不畅。(2)缺乏规范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一是南阳目前的中药材交易市场是按农贸市场进行管理的,商户本身没有经营中药材的资格,但是现在各商户都在经营炮制过的中药材,超范围经营,导致假劣中药材鱼目混珠。二是行政管理主体不明确,药监、卫生、公安、工商、经济多部门“混管”,但又都管理不力,出了问题甚至很难找到责任部门。(3)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政策不完善,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目前,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室的标准完全套用西药制剂室标准,不能适应临床工作需要。一是制剂室建设要达到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需投资数百万元,中医医院无力建设;二是每注册一个品种成本10万元,甚至达20万元,平均两年注册、换证一次,增加投资几十万元,加上制剂品种只允许在本院内使用,导致新研究开发的制剂用量小、成本高、亏损严重;三是制剂不允许调剂,割断了中医与中药的联系,一些单方、验方受其影响无法使用。(4)中药材开发产品受制约。南阳的道地中药材有50多种,很多品种种植面积大、产量高,但市场开发步伐较慢,像桐柏县、方城县的木瓜已形成规模,但是成熟后现代技术的开发利用不好,药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针对南阳地方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完善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推动中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应当从政策上重新振兴中医药事业,加大财政投入,提升中医药的地位,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多种形式,参与中医药产业开发。要加快中药材基地建设。建立相关基地,为中药材种植提供服务。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建设、专业化生产、集中连片开发的要求,着力建设山茱萸、辛夷、裕丹参、桔梗、栀子、柴胡、杜仲、天麻、木瓜、金银花“十大中药材基地”。鼓励板蓝根、连翘、夏枯草、半夏、麦冬、葛根等道地中药材的基地化种植。要重视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中药种质和遗传资源,加强优选优育和中药种源研究;建立种质资源库,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加强中药材野生品种科学种养研究,开展珍稀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普查;加强中药材新品种研究,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确保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要建设中药和保健食品市场和物流园,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建立中药材专业市场或中药材物流园。依托中药材种植基地,积极发展以中药材购销为主的农贸市场。建立重要配送中介服务机构,拉长拓宽中药产业链条,提高中药材原产地附加值,加强同境内外大型中药加工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固的中药材供求关系。大力推进生产名药、建设名店、建设名厂和保证中药材、中药饮片与炮制、中药产品与制剂的“三名三保”工程。(2)加强对中医药科学内涵的宣传。目前,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不能被西方国家承认,只能说明它还不能被现代科学语言解释,但并不能否认它的科学性。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短时间内这种状态无法改变,因此要长期坚持对中医药理论科学内涵的宣传,并注重中医药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多渠道、多方式地进行宣传。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举办中医药知识讲座、开设中医药疾病诊断等专栏,提高社会认知度。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医医疗机构是传承中医文化的重要载体。注重建设中医药校园文化[3],针对不同专业,在《中医各家学说》中增加南阳骨伤、南阳儿科、南阳医家学说和南阳名医学术经验等内容;与张仲景国医学院中药标本馆合作,开展南阳草药专题研究;在学校广场处建立南阳名医壁或雕塑等。调查表明,充分利用南阳中医药博物馆和医圣祠传播南阳中医药知识,通过举办针对性的讲座、实地考察、发放宣传册、媒体报道等形式,结合课堂教学,能不断加深学生对南阳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加牢固学生的专业思想。(3)提高中药标准化水平,建设重点品牌中药产品。政府与企业应重点培植疗效确切的中药产品,建立国际化标准,并着力打造品牌。在此基础上,进行长期的品牌宣传活动,可以借鉴跨国医药公司药品推广的一些好的做法,围绕这些品牌产品举办系列学术活动,诸如组织国际性质的各种学术会议并提交学术报告,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临床治疗论文,为患者举办公益性质的产品服务,搭建产品的互联网信息平台等。(4)要扶持中医药企业。就目前我国的保健品市场来讲,存在价格虚高、宣传效果和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这对南阳中医药事业发展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培育一批新的中药连锁经营企业,支持相关企业开发生产中药保健器材、食品、饮料等产品,鼓励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的出口,积极寻找国内外合作伙伴,采取股份制、企业上市等多种形式组建新的中药饮片精深加工企业,形成低耗材、低成本、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中药材和保健食品加工体系。(5)要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中药产业快速发展。建议在省级层面上设计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及科技创新协作方案,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招商引资、资金扶持等方面制订符合河南实际的政策措施,快速促进一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6)促进中医药与旅游业的发展融合。中医药健康旅游将引导中医药机构和旅游风景区的多元合作,探索新商业模式,助力发展以提供中医药“康复”“养生”“保健”“休闲”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医养生保健旅游。中医药旅游应当加快相关旅游产品和线路的开发,倡导以中医药文化为主的文化旅游,鼓励游客参与药酒、药膳等制作,学习中医药机理、养生方法,接受传统文化的感染与熏陶。把中医药文化、中药种植园区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利用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和环境资源以及中药材种植优势,在著名风景区建设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生态园,可以让游客在自然放松之中体会中医药的疗效。

参考文献:

[1]王明强.论传统文化的兴衰对中医药事业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2):2285-2286.

[2]朱红英.传统中医文化的现代价值[J].医学与社会,2009,22(11):24-25.

[3]张裕强,张馨月.基于先进中医文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现代交际,2012(5):242.

上一篇:中职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下一篇:现代企业管理体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