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农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13:18:08

精准农业论文

精准农业论文范文第1篇

DSS是很多的模块根据特定的规律构成的,模块与构造的不同均可能导致最终实现效果的不同。定义方式折射出DSS技术的实现方法以及它与外界环境、人的关联,在最基础的开发研究过程中,整个DSS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以及决策的过程进行叙述。DSS的系统结构由各模块间的关系组成,系统的作用和用途都是根据系统的结构做出判定。因此,各领域具有各异功能的DSS也有着不一样的系统结构。DSS主要包括模型库、数据库以及与数据库管理系统对话的管理子系统,其主要执行过程分工明确,步骤清晰。首先,由对话管理子系统与用户直接对接,通过人机交互界面获取决策者的指令或请求;经过管理子系统对指令或请求的检测后,发出下一级命令;数据库管理系统接收到命令后对信息进行相应操作,将提取出的数据传递给用户。决策系统通过对问题的识别,根据原先构建的执行模型,在方法库中挑选最佳的算法,进一步完成对数据的处理。数据库子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对信息的储存和管理,为DSS提供基本模块支持和维护手段,是保障模型库子系统和方法库子系统顺利运行的重要前提。数据库子系统主要由数据库、数据字典、析取模块、数据库管理系统及数据查询模块组成。MIS等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称为源数据库,是DSS数据库中数据的主要来源,DSS数据库是源数据库的拓展和延伸,二者共同组成模型库、方法库以及交互系统的基本结构,但在使用方法和结构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别。数据析取模块是从源数据库中选择进行决策支持的数据,析取过程也是对源数据的优化过程,对所需数据进行查找、整理以及转换。数据字典在数据库子系统结构中对数据项的属性、来源和关系进行描述和维护。数据库管理系统用于管理和维护数据,为其他子系统提供连接接口。

2机械化农业精准操作仿真平台构建

基于DSS技术的机械化农业精准操作仿真平台与一般的仿真平台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是引入了决策支持系统DSS的思想,集合机械化农业精准操作过程中的传感器网络来进行仿真平台的研究与二次构建开发。本文根据机械化农业操作的特点,采用开源的离散事件仿真器NS-2(networksimulatorversion2),主要是基于其使用无线传感网络来进行数据的传输处理,同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并开发相应的模块,扩展性很强,由于是使用无线传感网络,从而使得网络协议创建更加的精准,同时使得仿真模型更具有扩展性能。NS-2的传感器节点模型主要是由传感器功能模块和传感器节点构成。其中,传感器功能模块又有两个子模块构成,一个负责网络通路,一个负责传感器通路,而使传感器节点主要是保证无线及电源通络的畅通。与NS-2结合的仿真工具TOSSIM主要是运行于一些传感器节点和相应的开发程序之上,通过二次开发使得整个仿真具有可视化的操作界面。本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主要是采用Crossbow最新推出的IRIS节点,其主要特征是工作在2.4GHz、支持IEEE802.15.4/ZigBee协议;为保证整个平台的服务器运行质量,采用IBMSystemx3650M47915R51服务器,应用MicrosoftSQLServer数据库技术构建数据库。机械化农业精准操作仿真平台有比较多的模块组成。其中,电源模块被其集成在整体结构中,无线射频可以接受外界信号,与外界通信,唯一的缺点是距离受限。NS-2通过C++与TOSSIM融合入最终实现仿真平台的构建,C++主要是实现数据传输过程中网络协议,同时完成NS-2的传感器节点模型库与平台之间的融合,TOSSIM是建立和控制整个平台中仿真环境的重要模块,负责数据的导入、修正、输出及仿真等。基于DSS技术的模型思想,可以构建相应的能像消耗模型,从而实现对整个周围数据集硬件采集器采集数据的分析仿真。

3精准定位感知实现关键技术

为了能够对机械实现远程的控制,以机器小车代替农业机械,在机器小车上安装配置了以Socket为基础的网络服务,通过对接口的不同定义,实现对程序驱动运行,及软件驱动硬件,完成相应的控制操作。当机械的操作环境已知的情况下,机器小车在执行远程控制控件作业的时候,首先在系统中要能够确定小车在仿真平台与实际的位置,通过位置的判断,也就是决策支持的系统分析,再决定下一步移动的位置;在其运行的每个周期内,根据传感器的数据,不断更新并完善周围环境中障碍物及机器自身的位置。如果小车的位置是(Robot(i).x,Ro-bot(i).y),则其可以向其周围的8个栅格运动,栅格数据由传感器提供,并由仿真平台进行决策分析,判断当前所感知到的位置周围哪部属于障碍物,哪部分可以行走。通过传感节点的数据决策分析,决定行走路线,小车在作业环境内传感范围边界的某一个具体的栅格坐标。

4结语

基于DSS技术的思想及其数据查询功能解释来自子系统的数据请求,在数据字典中查找相应的解决和处理方法,详尽描述数据请求;最终将处理结果反馈到对话子系统,同时直接进行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完成对机械化操作过程中机械的定位逻辑与实际转换,实现对机械的远程控制。该研究在一定程度满足机械化农业精准作业的实际与仿真需求,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

精准农业论文范文第2篇

1、精准农业

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某种形态或农业生产形式由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农业生产关系)所决定。影响农业生产形式的主要外界因素有农业自然资源保障系统、农业及农村劳动力资源、农业自然条件和农村经济条件及社会生产力水平4个方面。

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农业上。通过大量高能耗工业产品(机械、化肥、农药、燃油、电力等)的投入来维持系统的产出。机械化农业的主要优势是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土地压实、水土流失、地下水及地表水污染,农药的使用导致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环境方面的问题,品种基因单一化的危害、农产品品质的下降,水土资源及能源制约等。这种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促使科学家和农民努力寻求一种在继续维持并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又能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新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并进行了多种探索,提出了多种解决途径,如自然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等。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农业应用电子技术和作物栽培有关模拟模型以及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DDS)技术研究的发展,"精准农业"已成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

2、精准农业的技术体系

精准农业是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其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精准农业系统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系统,是实现农业低耗、高效、优质、安全的重要途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构成见表1。

2.1现代信息技术

精准农业从9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兴起,目前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英美法德等国家纷纷采用先进的生物、化工乃至航天技术使精准农业更加"精准"。美国把曾在海湾战争中运用过的卫星定位系统应用于农业,这项技术被称为"精准种植",即通过装有卫星定位系统的装置,在农户地里采集土壤样品,取得的资料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不同地块的养分含量,精准度可达1-3m2。技术人员据此制定配方,并输入施肥播种机械的电脑中。这种机械同样装有定位系统,操作人员进行施肥和播种可以完全做到定位、定量。还可将卫星定位系统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并配置相连的电子传感器和计算机,收割机工作时可自动记录每平方米农作物产量、土壤湿度和养分等的精数据。

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土壤和作物信息资料整理分析,制成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田间管理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以及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根据空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通过调整资源投入量,达到增加产量、减少投入、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质量的目的。同时在农田经营管理决策的环节上,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单纯获取高产","以适量投入,获取较好经营利润"或"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等多种不同优化目标。这项技术的构成包括空间定位的农作物产量信息采集技术和土壤信息定时采集技术、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定时更新技术及空间定位的农业投入控制系统等。

2.2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从广义上讲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微生物工程等,最富有生命力的核心技术是基因工程。现代生物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打破了远缘物种不能杂交的,即用新的生物技术方法开辟一个世界性的新基因库源泉,用新方法把需要的基因组合起来,培育出抗病性更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营养更丰富,且生产成本更低的新作物、新品种;另外还具有节约能源、连续生产、简化生产步骤、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功效。如美国把血红蛋白转移到玉米中,不仅保持了玉米的高产性能,而且提高了它的蛋白含量。抗转基因水稻、玉米、土豆、棉花和南瓜等已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数百万公顷土地上试种。1998年,全世界利用原生质体培养技术已成功地开发了100多种再生植物,转基因牛、羊、猪和鱼也培育成功。美国是采用转基因技术最多的国家,1998年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达2050万hm2,是1997年的2.5倍;目前其转基因种子播种面积已占大豆播种面积的36%,占玉米播种面积的45%。阿根廷是继美国之后大量采用转基因技术的国家,1998年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达550万hm2,是1997年的4倍,其中75%的大豆播种面积采用经过改变基因的豆种。加拿大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从1997年的130万hm2,增加到1998年的280万hm2;50%的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采用了经过基因处理的种子。

微生物农业是以微生物为主体的农业。微生物在合成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各种酶方面的能力比动物、植物高上百倍;微生物还可利用有机废弃物,变废为宝、保护生态环境。利用有益微生物,不仅可获得大量生物量,用于制作食用蛋白质以及脂肪、糖类等专门食品,而且在生物防治、土壤改良方面也有突出表现。日本研制的EM(含80余种微生物的生物制剂),被称为可以挽救地球的有效微生物群。施用EM可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和抗生素药物,净化环境,。

2.3工程装备技术

现代工程装备技术是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硬件",其核心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精准农业中,应用于农作物播种、施肥、灌溉和收获等各个环节。

精准播种。将精准种子工程与精准播种技术有机结合,要求精准播种机播种均匀、精量播种、播深一致。精准播种技术既可节约大量优质种子,又可使作物在田间获得最佳分布,为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创造最佳环境,从而大大提高作物对营养和太阳能的利用率。

精准施肥。要求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以及土壤中各种养分的盈亏情况,作物类别和产量水平,将N、P、K和多种可促进作物生长的微量元素与有机肥加以科学配方,从而做到有目的地肥,既可减少因过量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又可降低成本。要求有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和具有自动控制的精准施肥机械。

精准灌溉。在自动监测控制条件下的精准灌溉工程技术,如喷灌、滴灌、微灌和渗灌等,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间土壤墒情和作物需水量,实施实时精量灌溉,可大大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

精准收获。利用精准收获机械做到颗粒归仓,同时可根据一定标准确分级。

3、我国精准农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明显,农业生产水平差距较大,农业集约化总体水平较低。表2示出1994年中印日美4国农业集约化程度及世界的平均水平。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具有以下特点:1)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低于印度、日本,同美国相差甚远。2)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每万公顷拖拉机拥有量,仅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4.7%,甚至低于印度的水平。3)化肥投入水平高。每公顷化肥投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7倍,高于美国,但低于日本。

同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集约化水平较低,要实现现代化,是继续走农业发达国家已走过的以牺牲土质、环境及使用对人类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大量依靠农药、化肥的石油农业发展道路,还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应根据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发展之路,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1重点发展节水、节肥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1)实现精准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许多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据测算,我国全年降水量约为6.19万亿m3,其中约55%消耗于陆面蒸发,只有45%转径流和地下水,实际利用率不到10%(约5000亿m3)。

当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灌溉农区面积约5000hm2,其中渠灌面积较大,多属粗放型灌溉模式。在华北井灌区特别是华北平原地区,自从将"两年三熟制"改为"一年两熟制"后,水分亏缺部分全靠超采地下水来弥补,地下水位连年下降,给北方灌溉农业造成严重威胁。

同时我国农业节水潜力巨大。我国渠灌面积约3900hm2,井灌面积1100多万hm2,合计约5000万hm2。渠水灌溉的利用率约为0.3,井水灌溉利用率约为0.5,两者加权平均值为0.35左右,与发达国家0.7-0.9的利用率相比,差距巨大。有关部门测算,如将农业用水(按4000亿m3计算)的利用率提高0.2,即达到0.55,则可节水800亿m3。

山东海阳引进以色列技术,建成约33hm2(约500亩)果园自动化控制微喷工程,采用微机控制。根据土壤吸水能力、苹果生产阶段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定时、定量、定位给果树供水。据有关专家测算,粮田自动化喷灌可节水30%-40%;省地1.5%-2.0%;果园和菜园的微灌可节水50%-60%;防渗渠道与土渠相比可节水约50%。

有研究认为,北京市耕地面积与以色列耕地面积基本相同,但北京市水资源总量和农业用水量都约为以色列的2.4倍,如采用精准农业战略,以管道灌溉、喷灌、滴灌和渗灌等方式取代大水漫灌,在产量上达到以色列现水平,可节水约2/3,即约18亿m3。

2)实施精准施肥,提高化肥资源利用率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化肥对粮食的贡献率约占40%。我国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应该说化肥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发现,从1980-1995年的十几年间,化肥施用总量增加了183.1%,年均递增率达7.2%。1995年化肥总施用量约达3600万t,而同期粮食总产只增加了46.6%,年均递增率仅为2.7%。期间化肥投入所生产的粮食由31.5kg.kg-1下降至17.70kg.kg-1。我国化肥施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据大量试验资料统计,平均单产6500kg.hm-2的谷物,1季产量从土壤中带走N100.5-169.5kg,P2O549.5-75.0kg,K2O120.0-175.5kg,N,P,K比例为1:0.45:1。我国许多省区都存在过量施用氮磷化肥,钾肥施用不足的问题。1995年我国N,P,K实际施用比例为1:0.43:0.17。由于农田复种指数和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有机肥施用量下降,化学钾肥投入不足,我国土壤缺钾面积日益扩大。

国外文献报道,氮肥平均利用率可达50%-60%,当季利用率磷一般为10%-30%,钾为20%-60%。据我国有关学者的研究,我国N,P,K平均利用率分别为35.0%,19.5%和47.5%,可见我国氮素化肥利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仅浪费了资源、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素向大气挥发、向水体淋溶,形成对环境的污染。

近年来我国农田微量元素缺乏面积不断扩大,而目前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的面积仅约1600万hm2,为缺乏微量元素面积的11.3%。

在我国通过实施精准施肥技术,不但可以提高化肥资源利用率,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作物产量。

3.2发展精细设施农业

所谓设施农业是指应用某些特制的设施来改变动植物生产发育的小气候,达到人为控制其生产效果的农业生产形式。设施农业主要有:1)设施种植业,如温室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无土栽培;2)设施畜牧业,如畜禽舍、养殖场及草场建设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进行设施农业生产,即为精细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在国外发展较早,目前已达相当高的水平。在欧洲,多数国家以温室生产为主,其中荷兰和英国的温室主要是玻璃温室,用来生产蔬菜和花卉。荷兰生产的蔬菜80%用于出口,花卉出口达世界出口量的71%(1987)。日本温室栽培蔬菜和果树的技术十分发达,几乎所有品种的蔬菜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温室生产。

我国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世界塑料大棚和温室面积约36.576万hm2,其中我国面积最大,达15.67万hm2,占42.8%。设施农业同普通农业相比,产业化程度高,效益好,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强。

在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推广、应用精准设施农业可以达到增加农产品产出、提高农产品品质,节约水、肥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1)精准农业是在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理代农业生产形式。其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

2)在我国建立现代精准农业系统应从开始就将现代信息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等各方面的专家有机组合在一起,协同攻关,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3)我国农业仍属于高耗、低效型农业,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发达国家已达50%-70%),化肥当年利用率仅30%,因此,近期应重点发展节水、节肥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4)在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研究、应用、推广适合我国特点的精准设施农业技术,对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节约水、肥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精准农业论文范文第3篇

1.1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是研究的基础,调查问卷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收集数据的真实性,并且还能够影响到研究的结果。所以,调查问卷的设计是一个重要环节,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是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综合了解精准农业的相关技术和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黑龙江垦区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特点而设计。调查从2013年5月至2013年7月,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黑龙江垦区北安管理局逊克农场和红色边疆农场农户使用精准农业技术现状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为了确保调查数据真实有效,采用访谈的方式对农户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全面,包括农户的基本情况、农户使用精准农业技术的基本情况、考察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的认知和需求情况。此次调查共走访109户,发放问卷109份,回收问卷109份。

1.2农户的基本情况

1.2.1农户的性别、年龄、家庭人口规模和文化程度情况调查主要以男性为主,占到83.49%,女性为16.51%。从家庭人口规模上来看,3口人及以下的农户占32.11%,4口人和5口人分别占44.04%和17.43%,6口人及以上的占6.42%。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占到7.34%,30~39岁之间的占到59.63%,40~49岁之间占到30.28%,50岁以上的占2.75%(如表2)。如图1所示,农户的初中文化程度占67.89%,小学文化程度占5.50%,高中和大专分别占15.60%和11.01%,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农户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主要集中在初中文化程度。

1.2.2农户的家庭收入现状从农户家庭收入情况上看,农户家庭收入在10万元以下占40.37%,10~20万元占24.77%,20~30万元占13.76%,30~40万元占12.84%,40万元以上的占8.26%。

1.2.3农户的家庭收入来源从家庭收入来源结构上看,种植业的收入占75.23%,养殖业的收入占3.67%,经商收入占6.42%,外出打工的占10.09%,其他收入途径占4.59%,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种植业是农户主要的收入来源。

1.2.4农户农机经营现状如图4所示,农户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较高,而且在种植业上普遍使用了精量播种技术。在与农户访谈时了解到,农户家里有两台或两台以上的拖拉机,是由于农业机械补贴实施办法出台后,农户将小型拖拉机(40马力以下)更换成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的农机具,多数农户家里的小型拖拉机处于闲置状态,甚至有一些等着报废,只有个别农户的小型拖拉机还从事农田作业或者跑运输。

1.2.5农户耕地面积从农户耕地情况上看,10hm2以下的占37.61%,10~20hm2占22.94%,20~30hm2占16.31%,30~40hm2占13.97%,40hm2以上的占9.17%。1.2.6农户关注的信息如表4所示,农户对农业政策的信息关注最高,所占比例为30.19%,其次是气象农情信息关注的比例为27.36%,产品市场信息关注比例占20.75%,相比之下,不被农户关注的信息是休闲娱乐和劳务需求。在与农户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农户现在种地的费用越来越高,这几年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得农户主动去关注农业政策和气象农情。

2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的认知和需求情况

2.1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的认知情况

农户中有84.40%的农民不知道什么是精准农业技术,没有听说过精准农业技术。对于精准农业技术里的自动导航技术、播种监控技术和GPS面积仪,有77.98%农户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只有2.75%从来没听说。由此可以得出,农户不了解精准农业技术,甚至有的农户都没有听说过精准农业技术,但是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里的个别一个或两个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在精准农业技术里,农户对自动导航技术、播种监控技术和GPS面积仪都有一定的了解。

2.1.1农户获取精准农业技术信息的途径对于农户获取精准农业技术信息的途径,有96.23%的农户是通过农场(或者农业相关部门)的推荐获得的。在农户访谈过程中了解到,由于农场条件的限制和自身文化水平的原因,通过农场(或者农业相关部门)的推荐获得的相关精准农业技术信息的可信度高;只有3.77%的农户是通过互联网获取精准农业技术信息,多数农户利用互联网主要关注时事政治和娱乐。由此可以得出,农户通过农场(或者农业相关部门)推荐获取的精准农业技术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1.2农户没有使用精准农业技术的原因如表5所示,目前农户没有精准农业技术的原因包括:缺少资金占53.77%,缺少技术占20.75%,信息获取不畅占16.89%,耕地太少占8.59%。可以得出,农民没有使用精准农业技术主要因素是缺少资金。在与农户访谈过程中了解到,由于农场地处偏远,目前市场上销售精准农业技术设备多数是国外的技术产品,普遍购置价格高、操作性复杂,而且零部件更换的费用昂贵,这些已经超出了农户所能接收的范围。

2.2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的需求情况

2.2.1农户所关注的精准农业技术对于农户所关注的精准农业技术,如图5所示,有89.91%的农户会关注自动导航技术和播种监控技术,有55.96%的农户会关注GPS面积仪,只有12.31%的农户(种植水稻的农户或打算种植水稻的农户)关注土地精平技术;通过对变量施肥和变量农药喷洒技术的介绍,农户考虑减少农业生产的成本和环境因素,对变量施肥和变量农药喷洒技术也非常感兴趣,变量施肥技术和农药变量喷洒技术吸引了10.53%和6.58%的农户关注。在与农户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农户对自动导航技术和播种监控技术关注率高是因为目前能够给他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农户中有31.20%的农民使用过自动导航技术、播种监控技术和GPS面积仪,有47.06%的农户是自己单独购置使用自动导航技术和播种监控技术,其中包括31.87%的农户是自有资金购置使用,有5.28%的农户是借款购置使用,有62.85%的农户是贷款购买使用;农户中使用的GPS面积仪都是自己购置;有23.53%的农民是与别人合伙购置使用;有29.41%的农户是农机手,给别人开车的时候使用过自动导航技术和播种监控技术。

2.2.2农户使用精准农业技术考虑的因素农户使用精准农业技术主要考虑的是:价格占34.91%,相关售后服务占27.36%,工作效率占13.21%,使用的方便性占12.26%,功能和性能占12.26%(如表6)。可以得出,农民在使用精准农业技术的时候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相关的售后服务,在与农户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农户使用的精准农业技术设备普遍存在价格高、设备零部件更换费用昂贵的现象,而且农场地处偏远,精准农业技术售后服务不够完善。

2.2.3农户接受精准农业技术培训的意向从表7可以得出,对于组织精准农业技术的培训,有80.19%的农户表示愿意接受精准农业技术培训,对于参加精准农业技术培训,农户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学习精准农业技术能够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很感兴趣。有19.81%的农户表示不愿意参加精准农业技术培训,他们认为自己的耕地都是农场“统一”管理,不需要自己再去学习精准农业技术,也没有时间去参加精准农业技术的培训。

2.2.4农户购置精准农业技术的意向如表8所示,对于使用精准农业技术,有26.41%的农户表示是可以购置使用,他们认为使用精准农业技术收益超出了它的成本,不仅会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让他们去发展其他的产业。有29.25%的农户表示不愿意购置使用精准农业技术,农户认为购置使用精准农业技术的投资较高,而且手头没有充裕的资金去购置,再加上现在农场都“统一”管理,自己没有必要再去购置使用精准农业技术设备。有44.34%的农户表示会根据精准农业技术价格等情况再做决定,因为农户把钱都投入到种植业上,没有购置精准农业技术设备的资金,而且购置精准农业技术的投资较高、回报周期长,所以农户会根据精准农业技术价格等情况再做决定。

3精准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3.1精准农业技术设备成本过高,农民缺乏购置的资金

与农户访谈时了解到,有71.69%农户手中有借款或者是贷款现象。对于农户来说,农业种植费用越来越高,农户的资金大多都投入到种植业上,农户手里没有资金去购置精准农业技术设备,而且精准农业技术投入的资金较高,回报周期长,普通的农户没有能力去购置使用精准农业技术,再加上农场对购置精准农业技术的补贴力度不够完善,农户购置时还得去银行贷款或者亲朋好友那去借钱,由于农场地处偏远,精准农业技术的售后服务费用昂贵,已经超出了农户所能接收的范围。

3.2农户缺乏对精准农业技术全面的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不了解,甚至有的农户都没有听说过精准农业技术,但是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里的个别几个技术有一定的了解,而且目前农场组织的培训种类单一,农场安排什么培训,农户就跟着学什么,主要集中在农业理论方面,几乎没有组织关于精准农业技术的培训,同时,农户渴望对精准农业技术了解和学习。

3.3精准农业技术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黑龙江垦区应用的精准农业主要技术完全依赖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设备安装及使用费用较高,而且农场距离售后服务点远,在农忙时精准农业技术设备出现故障,售后服务人员不能第一时间赶到进行修理,甚至会出现无法联系上售后服务人员,造成售后服务不够完善,而且精准农业技术设备更换零部件费用昂贵。

4促进精准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4.1完善对精准农业技术的补贴政策,降低精准农业技术生产成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的政策,应该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补充调整完善,并提高偏远地区的补贴比例,同时还应该提供低息贷款、健全基金及贴息方式,以充分调动农户使用精准农业技术的积极性。农场还应该降低精准农业技术设备的作业收费,使之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吸引农户使用精准农业技术设备作业,为农户提供一些对精准农业技术设备购置使用的优惠政策和相应的补贴,引导和扶持农户购置使用精准农业技术设备。

4.2加强对精准农业技术宣传力度,完善精准农业技术的培训农场及农业相关部门应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积极组织好精准农业技术宣传工作,加强对农户精准农业技术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技术指导,重点提高农户精准农业技术的意识、实用技能和经营能力,通过精准农业示范区,带动农户的积极性,让他们全面的了解精准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和环境的深刻影响,同时充分利用好冬闲时间,从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的开展培训工作。对农户的培训要以精准农业技术的实际操作规程、使用方法和维修技巧为主,让农户掌握精准农业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在农场建立推广办公室,农户都可以去推广办公室获取录像、CD等精准农业技术相关资料。农场应该为农户提供技能培训的公共实训基地,并且能够引导农户利用互联网获取相关的精准农业技术的信息,让网络在农场发挥出它的作用。

4.3完善精准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提高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企业应该提高售后服务人员的自身文化素质,掌握操作高科技设备的能力,紧抓住技能培养、技术交流等环节,强化技能操作训练,规划和指导好高技能人才服务人员的建设。建立电话支持服务、现场维护和修理,优化售后服务站,以保证精准农业技术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第一时间赶到进行处理。创新培养企业技能人才,在具备条件的农场,建立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面向黑龙江垦区的技术服务站。同时,国家应该增加研究费用,加大对精准农业技术的自主研发,创新国产化,提高各个科研单位的积极性。让专家和农民面对面的接触,加快农业实用技术以及农业高新技术的转化速度和效率。农场还应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力度,针对农民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推广。

5结论

总之,精准农业技术在黑龙江垦区北安管理局逊克农场和红色边疆农场的农户中普及率相对较低,而且农户普遍不了解精准农业技术,甚至有的农户都没有听说过精准农业技术,但是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里的自动导航技术、播种监控技术和GPS面积仪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自动导航技术、播种监控技术关注率较高;对于购置使用精准农业技术设备,农户主要考虑价格和相关的售后服务。所以,农场及农业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户精准农业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的认知,国家应提高购置精准农业技术设备补贴力度,同时农场应降低精准农业技术作业的费用。

精准农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 农学类论文 英译分析

一、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尤金・奈达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初探》中提出来的,他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翻译概念。

奈达的对等功能强调的是相对意义的对等,翻译的本质还是对文本信息内涵的传递,通过相对的对等,可以避免翻译过程中一些过分关注原文而造成译文难以理解的缺陷。

二、农学类论文界定及其特点

(一)农学专业的定义

农学专业是研究作物生产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专业。

(二)农学类论文英译的文本特色

与其他英语类型相比,农学类翻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客观性、精准性、简明性。

1. 客观简明的阐述。

要尊重原文的客观性,译文要尽量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客观观点,符合所涉及的科学技术及其科学领域的专业行文表达;译者必须要全面理解原文的表述内容,包括原文词汇、语法、逻辑关系和科学相关内容的理解。

2. 言简意赅的措辞。

科技英语中频频出现大量的专业术语,其词意比较稳定和单一,在表达上需要简练的措辞;译文要简短精练,一目了然,文理通顺,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译文简洁明晰,应是专业英语翻译的理想呈现。

三、常见错误类别

本文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库中随机抽取了20篇农学类期刊论文,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对该类论文的标题、关键词和摘要进行了英译分析,发现概论论文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错误。

(一)标题的翻译

论文的标题是整篇文章的浓缩和缩影,根据论文的标题,读者能直接知晓论文大旨。本研究显示这些篇论文标题的英译存在以下问题。

1. 选词错误。

农学类论文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客观性以及科学性,在选择用词上要求作者区分出普通词和专业词,尤其是英译成英文标题的对应表述。其中,容易忽略的还有缩写的规范性错误,对于专有名词的惯用拼写,还要考虑“同拼异指”的现象,即同一缩写对应指代两个不同的专业用语。

例1:原文:转抗虫基因棉花和玉米花粉对家蚕生长发育影响的评价。

译文:Evaluation of Impact of Pollen Grains of BT,BT/CPTI Transgenic Cotton and BT Corn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ulberry Silkworm,Bombyx mori Linnaeus.

分析:该论文标题英译的结构是合理的,其中对于专有名词的英译采用的是专业术语直接表述的形式,对于相关专业读者的理解是没有偏差的。这也突出了农学类论文专业性、科学性的特征。

2. 句式结构错误。

标题通常以短语或短语词组的形式拟定,多采用并列结构和偏正结构的形式。并列结构即阐述并列关系,偏正结构通常采用中心词前置、中心词后置等。由于中英表达的思维惯式的差异,在标题英译的过程中,需要{整对应语序,达到表达意义上的对应。作者应根据原论文的侧重点来选择相对应的标题组成结构。

例2:原文:非洲农业产量对气候变化响应与适应研究进展。

译文:Climate Chang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frica: A Review of Impacts and Adaptations.

分析:该论文的中文标题结构是偏正结构,即农业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但英译标题采用的是并列关系,即非洲的气候变化和农业产量,缺失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效应。在英译这类标题时,应将研究的类型前置,以偏正结构或包含结构采用后置说明的表达形式。

3. 曲解原义。

标题英译过程中,容易出现曲解原义、词不达意的问题。逐词逐句英译,刻板英译是造成这一错误的主要原因。只根据中文标题的字面意义,并未对论文的深意进行深层理解、分析,虽字、词、句英译都一一对应,但表达意义相差甚远。

例3:原文: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肥料问题。

译文:Fertilizer use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

分析:不难看出,该标题的英译和原标题所表述的研究侧重点不一致。究其原因在于,作者未找准该论文的研究问题中心,理解有偏差,以致译文中并未体现出“保障”之义,使得读者在读题时容易产生误解,有曲解原义之嫌。

(二)关键词的翻译

关键词是论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文章的检索。根据关键词能够更直接、更精准地检索,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实效性和精准性。在选取关键词时,应少而精,精而准。本研究发现论文的关键词翻译存在用词不当、书写格式不规范两个典型问题。

1. 用词不当。

关键词的个数直接限制了用词的精准度和规范性。这里所指的精准性是其概括性以及实效性,简而言之,少而精,精而准。关键词应多用实词,以名词或名词词组为主,少用动词或动宾结构。

例4:原文:土壤功能性状。

译文:soil functionalities.

分析:该原文关键词由三个名词构成,分别是“土壤”“功能”“性状”,作者缺失了“性状”的翻译。在农学类论文关键词中,绝大多数是专有名词,而“功能性状”这一词,在农学类英文词汇表述中有“functional traits”专业名词。因此,对于专业名词,要选取相对应的惯用词汇,以免造成读者的陌生化。

2. 书写格式。

关键词的英译书写格式,应按顺序与原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且各英文关键词用分号隔开,除最后一个关键词后无需注标点符号;英文关键词须首字母大写,专有名词或名词词组各实词均大写首字母,关键词中出现的介词、连词等虚词不大写首字母。

例5:原文:水稻;高产;株型;栽培;技术。

英译:rice; high yield; plant typ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分析:该篇论文的关键词英译,首字母均没有大写,不符合论文的书写格式。

(三)摘要的翻译

论文摘要是对正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应该简洁明了,含义明确,表达清楚,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原文的主要内容,而且也为科技情报人员编制摘要型索引提供依据。本次研究发现了以下摘要音译错误。

1. 时态错误。

摘要部分的英译,通常以现在时和过去时为主,少用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等。农学类论文音译时,应该注重各时态的表现功能。

例6:原文:【目的】建立一种……的高精度非线性多维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方法】耦合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和带受控项的自回归模型(CAR),……【结果】3个农业科学实例验证表明,……【结论】SVR―CAR是一种……序列分析方法,……有广泛应用前景。

译文:[Objective] To construct a nove1 nonlinear multidimensional time series approach ... [Method] Integrated controlled autoregressive (CAR)into support vector machine regression(SVR), ... [Result] The prediction results of the agricultural sample set showed that ... [Conclusion] As a novel nonlinear multidimensional time series analysis approach integrated CAR into SVR,... SVR-CAR,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prediction area of agriculture,ecology an d economics.

分析:该论文摘要部分,采取的是分点阐述的方式,清晰明了,分为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个方面,并且在阐述目的和结论部分时用一般时,阐述方法和研究结果部分用过去时。条理清晰,表达时态与方式正确无误,为正确的论文摘要撰写范例。

2. 语法结构错误。

中英两种语言本身就具有其语法、句法结构,因此在摘要英译过程中要适当地调整句式结构。例如,中英文中的主谓宾位置大w相同,除开起强调作用的偏正、倒装结构,而定状补的句法结构则大相径庭。为了言简意赅地表达出实意,需适当地调整句式结构。

例7:原文:提高气候变化对非洲作物产量影响的理解,揭示非洲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是及时、正确和有效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

译文:We need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frica, and to know the responses of climate change to African agriculture. These are critical keys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for agriculture in time.

分析:该句摘要的英译在翻译表述上没有问题,但没有考虑中英两种语言表达的习惯差异。汉语表达上,习惯把关键词、关键点后置,而英文中则习惯中心词前置。因此,在英译摘要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调整句式结构,以适应英文表述习惯。

四、结束语

本文对相对典型的20篇农学类论文的标题、关键词和摘要进行了相对应的错误分析,并总结归纳出了农学类论文英译中常见的错误类型,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其论文的英译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提高农学类论文汉译英的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胡莘.浅谈科技英语翻译与功能对等理论[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5(02):124.

[2]耿晓蕾,张建宇.浅谈科技英语翻译的特点和方法[J].科技展望,2015(22):247.

精准农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学报 网络传播 传播力 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1-0100-06

Network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Journals and Their Transmission Power’s Lifting Paths

Liu Hao Li Ling Li Erbin

(Edo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five journals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and five professional academic journals as an example, and uses the relevant data of network dissemination about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readers, the readers belong to the unit and the subjects interviewed. Compared with the professional academic journals,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s of university journal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ization, the inward nature and lack of discipline concentration and so on. To enhance the influence and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journals should strengthen propaganda, communicate through multi-channels and push with quality and precision at present. But in the long term, the university journals must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pecialization, which can overcome the disadvantage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ommunication, and expand the purpose of academic communications.

[Key words] University journal Network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bility Lifting paths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日趋完善,以纸质为载体的学术期刊传播模式已经难以有效服务学术交流和学术传播[1]。网络传播由于其便捷性已为大多数读者所接受和认可,并成为较为普及的传播媒介。关于学术期刊网络传播的研究,主要有传播模式、传播力建设、传播效果及评价等方面的论述[2][3][4][5]。此外,一些同仁将高校学报与专业学术期刊置于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前提下进行比较,以期获得两类期刊的网络传播效果。如佟建国、闫帅等认为当今科研人员主要通过主题词和作者等项目检索快速查找需要的信息,不论这些论文是刊载在专业期刊还是在综合性的高校学报上[6]。冯虹、周小华也认为数字出版为传统高校学报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读者关心的是所需要的学术信息,并不一定要了解这些信息来自何处[7]。杜秀杰、赵大良等认为数字化出版就是信息的破碎化,是期刊汇编权被肢解、信息单元化,信息使用者重点关注的是单篇的主题内容,而不是期刊的整体,学术信息平等地供使用者搜索[8]。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网络传播中,高校学报原有的劣萁被逐渐淡化,与专业期刊被检索及被使用的机会是均等的。但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较为特殊的类型,读者在查阅并使用相关文献时,真的能够同专业学术期刊一样被无差别对待吗?基于上述疑问,笔者拟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查阅相关个刊的文献网络传播数据,分析高校学报网络传播存在的特点,以期获得提升高校学报传播力的方法和路径。

1 高校学报网络传播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高校学报网络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如商业数据库传播、自建网站(网页)传播或手机微信传播等。由于高校学报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商业数据库传播途径,加之大多数高等院校、公共图书馆和科研机构订阅较多(尤其是“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使其相关数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高校学报网络传播的情况。为深入分析高校学报的网络传播特点,考虑数据的可获性,本文利用“中国知网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提供的文献网络传播情况相关数据,以5家农业高校学报为例,收集整理并考察其读者地域分布、读者所属单位、被访文献所属学科相关数据。同时,为进一步反映学报相对专业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特点,选取与农业高校学报刊发内容相近的5家专业学术期刊进行比较分析。

1.1 高校学报网络传播的地域性特征

表1反映了各学术期刊在各省(市)2014年1―12月的下载量。从纵向看,高校学报的网络传播呈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即高校学报下载量通常呈现所属省份相对较高的趋势。《南京农业大学学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及《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这种特征尤为明显。《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在广东本省下载量略高于北京、江苏,而远大于其他省(市)的下载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在陕西本省的下载量为5336次,低于在北京、江苏及湖北的下载量,但高于其他省(市)的下载量。尽管这两家学报的地域性特征相对前三家学报不甚明显,但相对其他各省(市)而言,该特征仍然突出。此外,5家农业高校学报在其他省份的下载量差别并不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和《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的绝对下载量相对其他3家学报稍微偏高,这是因为其发文量较其他学报高所致。从横向看,学报在各自省(市)的下载量相对其他学报都要高(《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相对例外,在广东的下载量位居第二),说明读者对本省(市)学报更为了解和熟悉。对于被选的5家专业期刊,这种地域性特征并不明显,而更多地与各省(市)的相关学科科研实力和研究队伍的多寡有关。比如江苏、北京、湖北三省(市)是全国高校分布较多的省(市),重点高校、研究型大学较多,科研实力雄厚,导致这三个省(市)的期刊下载量都相对其他省(市)高,这一解释同样适用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出现的前述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存在这种特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读者对外省高校学报的知晓度并不高。本省(市)读者对本地高校相对较为熟悉,对其学报也更为了解,因此,对本地的高校学报论文下载量相对较高,而其他省(市)的读者对本地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较不熟悉,导致对所属学报的知晓和熟悉相对较低,下载量必然偏低。根据高校学报网络传播的相关研究[9][10],由于其采用的数据为各刊的总下载次数、总被引次数,未分省进行统计,因此,无法反映高校学报网络传播的结构性特征及下载的地域性特征,由此简单地得出高校学报与专业期刊无差别被使用的结论。由表1数据可以说明,高校学报与专业学术期刊在网络传播方面存在差距,高校学报下载量不仅地域性特征明显,而且总下载量远低于专业学术期刊的下载量。

第二,学术期刊评价直接导致读者对高校学报的认同度低。受学术期刊评价的影响,高校学报在各高校制定的核心期刊排名中处于劣势,学报不论办得好与坏,均归入较低级别。各校教师在学术考核及职称评定方面均以此为标杆,导致在查阅和引用相关论文时,有意识地偏向于专业核心期刊,进而导致高校学报和专业学术期刊下载量存在较大差别。如表1所示,以江苏省为例,学报下载量最高的为《南京农业大学学报》,为11273次,专业期刊中下载量最高的为《农业经济问题》,为33453次,是前者的2.97倍;同理,《农业经济问题》下载量是《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的4.33倍。综观其他各省,专业学术期刊的下载量明显高于学报。

第三,海量信息降低了读者对高校学报的关注度。在数字化传播中,传受双方地位发生彻底转变,信息传播的效果主要由受众决定。目前,高校学报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各数据库实现网上传播,由于大型数据库汇聚了众多的学术资源,在通过关键词等方式检索出来的文献数量远超过读者的阅读能力时,读者的耐心程度和认真程度就会受到影响,他们便将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在“核心期刊”上,高校学报由于进入“核心期刊”较少,必然导致传播效果低下[11]。而且,进入“核心期刊”行列的高校学报,由于报道主题不集中,往往会被一些弱势学科拖累,相较专业期刊而言,同样处于劣势,表1可以说明该问题。

注:(1)数据库提供了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下载数据,由于其呈现的特点一致,以及为分析讨论的方便,笔者按地域的不同随机抽取了15个省市的相关数据;(2)由于各刊创刊时间不一,同时由于该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所限,不能分离出各刊某年刊发论文在某年被下载的情况,只能获得某刊所有刊发的论文在某一时间段内下载的情况,但这并不影响本文的分析。

1.2 高校学报网络传播的内向性特征

为进一步描述高校学报的读者单位分布情况,考虑到各农业高校由于具有相近的学科建设,师生的研究侧重于涉农领域,查阅涉农研究论文应该相对较多。而农业高校学报正是以“三农”为特色的学术刊物,刊发涉农类稿件相对其他稿件更多,各农业高校师生对该类论文的下载量应该相对较多,因此农业高校的师生应该是农业高校学报的主要读者群。而农业高校学报在各农业高校的传播应主要受各农业高校科研实力及刊发论文质量的影响。通常,科研实力越雄厚的高校,从事科研的师生越多,专业化阅读需求会越大,下载量也会越高;刊发的论文质量越高,其关注度及下载量也会越高。因此,对从事相关研究的农业高校师生而言,其下载的论文与是否为本校学报刊载的论文没有关系。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除选取5所农业高校学报所在的高校外,还按地域的不同随机x取了其他8所农业高校,并通过收集整理这些高校对以上5家农业高校学报和5家专业期刊的网络下载情况,以验证本文的推论是否成立。

表2的结果表明,从纵向比较,除《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外,农业高校对本校学报的下载量高于其他农业高校对该学报的下载量。原因可能是:第一,学报长期以来被视为本校师生的自留地,本校师生为在学报上,必然要对本校学报有更深的了解,以便判断自己的论文是否符合学报的选稿要求,进而对本校学报的下载量更高。第二,学校相关政策的引导。从几家农大学报负责人得知,近年来各校对本校学报在政策上有一定倾斜,即在制定核心期刊目录时,对本校学报给予适当照顾,拉开本校学报与其他学报之间的距离。由于各校核心期刊分级排名是该校师生的风向标,客观上刺激本校师生对本校学报的偏爱,导致本校学报下载量也较高。其中,《华南农业大学学报》例外,该学报从创刊伊始至今,并未紧密依托本校优势学科和科研力量,在每年刊发的稿件当中,校内稿件所占比例一直以来都不高,致使学报在本校的下载量也较低。从横向比较,各农业大学对本校学报的下载量远远高于对其他学报的下载量。表中其他农业高校对5家学报的下载量都偏低并呈均衡态势。由此可知,高校学报的传播内向性非常突出。

农业高校对专业学术期刊的下载量较学报高得多,而且各农业高校对专业期刊的下载量同该校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力量密切相关。在前5所农业高校中,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均是全国重点学科,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在南京农业大学属全国重点学科,在其他4所农业高校中均为省级或市级重点学科,这5所高校除华南农业大学外,均有较高的下载量。华南农业大学下载量偏低的原因可能是:该校地处广州,受当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科研氛围相对不足;前4所农业高校是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师资力量强,科研实力高。而华南农业大学师资相对其他4所高校偏弱,导致科研实力较弱,进而造成对相应期刊的下载量较低。

1.3 高校学报网络传播的学科集中度不足

高校学报被访文献所属学科下载情况可以反映各学报已刊发论文所属学科传播力的大小,下载量越大,说明受关注越多,论文被引用的可能性越大,影响力也越强。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除《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外,其他4家农业大学学报“经济与管理科学”学科的论文下载量居于首位,占总下载量之比依次为50.46%、46.78%、54.43%、43.62%,而《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在“经济与管理科学”“社会科学Ⅰ辑”“社会科学Ⅱ辑”三个学科的论文下载量相对较为均衡,三者之和占总下载量的81.24%。根据各家办刊实际情况,几家学报近年来逐步实施对栏目进行调整,由原来的大综合办刊模式逐渐转为专题办刊模式,“三农”特色突出。《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及《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更注重农业经济、土地管理等经济管理类学科,由此其下载量相对较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在农村社会学、农村教育方面也极具特色,由此形成三大学科势均力敌。但从表3仍然可以看出,尽管农业高校学报实行专题化办刊模式,但由于体制原因,仍然刊发其他学科论文,这些学科论文刊发量相对较少,下载量也较低,此外,因这些学科在农业大学并不是优势学科,导致在农大学报上刊发的论文受到读者的关注度也较小,传播受限。而对5家专业学术期刊,其“经济与管理科学”学科下载量均达10万次以上,占比非常高,分别为78.2%、78.41%、72.93%、82.72%、83.15%。由于专业类期刊刊发论文主题集中,更易集聚学术共同体的关注与认同,进而导致其下载量远远高于学报。

注:经济与管理科学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管理学等学科;社会科学Ⅰ辑主要包括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政党及群众组织、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社会科学Ⅱ辑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社会学与统计学、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人口学与计划生育等学科;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主要包括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古代史、哲学、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中国语言文学、文艺理论、宗教学、伦理学、心理学、考古学等。

2 高校学报网络传播提升路径

2.1 加强对高校学报的宣传力度,提高学报影响力

高校学报以“某某高校学报”命名,从刊名上难以直观反映刊发的重点,给读者造成“什么都刊发,而什么都不是”的刻板印象,同时全国高校学报数量众多,读者难以做到对每家学报的全面了解。近年来,尽管大多数高校学报已经实现开门办刊,但无论从传播的角度还是从投稿、用稿的角度,都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要彻底改变这一困境,高校学报在现行报刊体制下,在保持刊名不变的情况下,需要通过采取多种途径对外宣传学报。如充分利用中国知网等大型期刊数据库,深入挖掘学报自身的读者,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他们发送学报简介、稿约、选题重点以及刊发的稿件等,从而使潜在的读者变为现实的读者;通过召开学术会议,汇聚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相关学术团队的专家学者,借学术交流机会,一方面为学报组织专题,另一方面使学者近距离加深对学报的了解,以点带面提高学报影响力;集多家学报尤其是同类高校学报,走进各高校校园,开展各家学报的巡回展示活动,让更多高校师生加深对学报的了解,进而成为学报的读者。此外,充分利用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介对学报举办的会议、年度选题重点、刊发的精品等进行宣传报道,从而提高学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2 实行精品化、精准化推送,积极主动提升学报传播力

网络媒介时代,读者可以低成本而便捷地获取海量信息,而如何从中选择却成了新的难题[12]。倘若通过“核心期刊”进行筛选,必然会漏掉部分极具参考价值尤其是刊发在高校学报上的内容。自21世纪以来,大多数高校学报在教育部“名刊工程”“名栏建设工程”以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等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学报的稿件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部分单篇论文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已不输于专业期刊[13],学报影响因子也大幅提升[14]。如何提高优秀稿件的显示度和传播力?高校学报应调整姿态,回归到做好学术服务中来[15]。首先,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积极策划选题,主动争取优质稿源,严格稿件质量把关,刊发优质稿件,并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等途径及时优先向相关读者推送精品,并提前将每期刊发或待刊发稿件在学报网站上挂出,节省将数据转给各家数据库上网的时间,使读者能够快速免费开放获取;其次,紧密追踪相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对W报刊发的稿件按主题进行分类整理,精准化推送,进而实现学报与真正读者的关联度。通过精准化推送,读者能够及时快速获得所需内容,进而改善其对学报的原有看法,使学报的学术功能最大化发挥,同时提高了学报自身的传播速度。

2.3 积极推进高校学报的专业化、专题化转型,提升学报影响力

以上数据表明,同一篇论文刊发在专业学术期刊上的影响力远高于学报上的影响力。从读者角度而言,高校学报现行的办刊方式不能适应读者的专业化阅读需求,加之海量信息的干扰,读者更愿选择专业学术期刊;从作者角度而言,期刊学术声誉好、学术内容质量高、传播范围广、学术影响大[16],必然是作者积极投稿的对象期刊,因为它可以满足作者扩大其学术影响力的强烈愿望,进而建立并提升自己在相应学术圈的学术地位,这类期刊往往是主流系统和主流学者的主要投稿对象[17],其刊发的论文往往是作者最优秀的论文,更具有前沿性、创新性,它往往能够使其他读者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并得到更多启发性思考。而这类期刊,通常是各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因此,从学报的长远发展来看,高校学报必须充分依托本校优势学科或当地区域优势,立足于为读者、作者的需求服务,根据自身办刊条件,积极主动地寻求专业化或专题化转型,方能摆脱困境,提升学报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3 结 语

在数字化、网络化背景下,尽管期刊整体被拆分成单篇论文实现网上传播,看似与整本期刊无关,但是在现行评价体系、海量信息及专业化阅读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高校学报呈现地域性、内向性及学科集中度不足等特点,充分说明高校学报难以与专业学术期刊相媲美。高校学报要提高影响力和传播力,就当前而言,要通过加强宣传、多渠道传播、精品化、精准化推送以达此目的;从长远发展而言,必须实现专业化转型,真正克服弊端,进而达到提高传播效率,扩大学术交流的目的。

注 释

[1][2]赵文义,王磊,宋庆国,等.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1):80-82

[3][16]谢文亮,王石榴.学术期刊的传播力与传播力建设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425-430

[4]陈燕. 学术期刊网络传播的评价指标与方法探讨[J].评价与管理,2009,9(3):58-61

[5]朱玉奴.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及影响力研究:以国内23种图书情报类期刊为例[J].情报杂志,2012,31(11)71-76

[6][9]佟建国,闫帅,黄东华.提升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重点、难点和切入点[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4(2):59-62

[7]冯虹,周小华.中国高校学报如何面对数字化传播新趋势[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1):94-97

[8][10]杜秀杰,赵大良,蒋汀华,等.高校学报与专业期刊网络传播效果的比较[J].编辑学报,2012,24(2):162-164

[11]李G.数字出版时代高校学报传播能力提升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431-435

[12][15]桑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在线学术平台:“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之未来构想[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2015(3):55-157

[13]朱剑.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 5) :5-27

[14]王文军.分学科评价:综合性学术期刊评价的合理路径: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选综合性学报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1,48( 3) :140 -146

[17]郑英隆.全球化、互联网与中国学术期刊变革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9(1):26-65,124

精准农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精准乡村旅游;农村经济;策略

“三农”问题是党的十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发展农村经济对和谐社会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发展农村经济的切入点工作是多方面的。发展精准乡村休闲旅游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精准乡村休闲旅游的涵义

精准乡村休闲旅游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即是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基础之上如何将休闲、娱乐、民族文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结合起来,以乡村旅游为纽带,将名族文化、人们的精神需求层面等融入到乡村休闲旅游的现代化旅游方式。

二、河北省精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现状

目前,在河北省内共有400多个乡镇和1800多个村落开展乡村旅游业务,带动全省农民直接就业的人数达到15万人。2013年河北省28家企业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其中河北美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秦皇岛冀弘水产养殖观光有限公司2家评为五星级,张北佳圣农作物种植有限公司等15家评为四星级,河北丰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11家评为三星级。河北海路风情游首次入选十大精品线路。截至目前,河北省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五星级5家、四星级29家、三星级20家。这些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村餐饮、农产品销售、商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特色产品的开发,增加了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

三、发展精准乡村休闲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

1.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可以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助推农户增收。农业除了确保温饱问题,还具有观光、教育、休闲等多重功能,休闲农业是“绿色朝阳产业”,在大城市周边区域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将农业与旅游结合起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有效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2.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传统的种植业不足以带动当地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农村要想吸引城市人群到乡村旅游,就必须调整原有的农业产业结构,种植附加值高的农作物,高的价格可以弥补产量低的不足。另外,开发可以让游客参与的旅游项目,让游客参与种植和收割,休会农村生活的快乐。

四、发展精准乡村休闲旅游的策略

1.加快旅游商品开发,促进农旅深度结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高效农业,积极扶持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规范旅游服务管理。充分利用河北省旅游市场优势和丰富文化底蕴,加大旅游食品、纪念品等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积极支持农民创办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企业,延长旅游商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创建一批旅游商品知名品牌,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路径,推动河北省旅游经济再上新台阶。

2.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树立科学发展观。乡村旅游的主体是久居城市的人群。城市人民选择乡村旅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乡村有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新鲜的空气,蔚蓝色的天空。因此,农村在开发乡村休闲旅游时一定要兼顾环境保护,优质的环境是乡村旅游得以发展的强动力,也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价值。因此,在开发乡村休闲旅游的过程中要加强环境保护,加强检查和监督。

3.完善销售体系,拓展客源市场。乡村休闲旅游能够得以发展,除了要有优质的产品外,良好的销售体系是保证其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当产品形成后要制定合理的促销方案,搞好产品的策划。支持利用旅游消费渠道搞好农产品销售、供应和配送。加强与旅行社的联系,建立网络销售平台,利用先进网络技术加强宣传和促销,形成整体规划,联合促销。

4.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管理与服务队伍素质。目前,河北省乡村休闲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层次和年龄层次相差较大,大部分的从业人员为当地的农民,文化知识欠缺,专业技能不足。只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有好的策划和高水平的管理,使企业得以长期发展。各旅游企业应该通过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理水平和员工的素质,使管理科学化,服务标准化,操作程序化。在培训中注意职业培训与发展性培训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建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2(4)

[2]杜艳.基于文化生态平衡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科协论坛,2008(06)

作者简介:

精准农业论文范文第7篇

国家教委在全国8个专业14所院校中首先选定农学院进行作物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研究和制订工作。可见,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的办学在国内有影响与有地位,具有优良传统与鲜明特色。以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继承办学传统、坚持办学特色、体现现代性与先进性为指导方针,大学农学院针对农学专业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具体如下:一是在加强农学专业建设的同时,以农学专业为母体,2002年在国内率先增设了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招生办学,实现了农学专业办学规模的稳中有增,并体现专业办学的现代性与先进性。二是在明确以生产技术型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同时,兼顾到多规格人才的培养,创办了农学高层次人才基地班,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分流,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三是在课程设置上,核心课程地位与学分不减,强化专业实践课程,增开《WorldAgriculture》、《CropScience》2门全英文授课课程以及《植物生物技术导论》、《应用文写作》、《园艺通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等4门专业拓展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体现国际化等特点。四是在学时安排上,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实验实践课程共45.5学分,占毕业最低学分160学分的28.5%),压缩课堂讲授学时,强调精讲重要知识点。五是将科学研究纳入教学计划,如开设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专业实践、作物学实验等课程。六是确立了“专业实践主题教育——专业劳动——专业实践~4学——作物学实验——科研实习——毕业实习”四年一贯、六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经过上述改革举措的推行,大学农学专业建设取得了多方面显著成效。现该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品牌专业、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与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专业。

二、农学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学专业生源质量不高尽管农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厚实的办学基础、强大的办学实力与卓越的社会贡献,但目前志愿报考本科农学专业的高分考生比例仍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学专业生源的质量。

2青年教师实践经验欠缺由于社会服务不列入单位编制范畴,加之缺少对教师为生产服务方面的考核与政策激励,导致近年新进的教师缺少在产学研基地的一线锻炼。与老一代相比,青年教师在承担专业课授课任务时教学内容偏理论,实践经验有所欠缺,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且由于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要求提高,加之农业院校普遍采取了内容多元化的教师绩效量化考核制,使得专业教师走向生产一线、“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时间配置得到约束,部分冲击了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强化推进,形成了比论文、比项目、比成果、比排名的趋同化竞争格局。

3教学内容落后由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些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例如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精量播种机、智能插秧机、无人机、精准施肥机、精准植保机等。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反映最新的农业可用的新技术、新产品已成为现实问题。为此,亟需加快教材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以及学生实践实习设备与条件的改善。

4毕业生就业面窄受社会就业环境改变的影响,农学专业已从早期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为主,转向了如今的市场化、多元化的就业体系。国家、省公务员等一些高端岗位竞争激烈,招收农学类的岗位少,就业竞争空前激烈,对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相当高,已由动手实践走天下,转变为笔试、面试定乾坤;此外,本科生中愿意下基层、进农业企业的比例也有所下降。

三、、农学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1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农业是国家的战略产业,涉及到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农学专业是培养农业生产高层次人才、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摇篮基地。为此,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对农学专业给予更多倾斜支持与保护,以提升农学专业的社会吸引力。

2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水平针对实践性要求高的专业,应研讨出台教师生产一线锻炼政策,重点提高青年教师参与生产实践、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能力水平,以使“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传统能得到更好继承与发扬。

3课程设置上紧跟科技前沿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在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保障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提升《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经营》、《WorldAgriculture》、《CropScience》等课程的地位,以展现专业办学的现代性与先进性。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创办卓越农林人才班,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引导与支持学生科技创新,确立“课堂——实验室——大田试验——大面积推广”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办学特色与优势,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社会适应性。

上一篇:农村农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世界农业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