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资源共享范文

时间:2023-10-13 17:02:08

人才资源共享

人才资源共享篇1

[关键词]地方高校 人才 机制 共享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078-02

一、引言

人才是地方高校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在地方高校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现有人才引进机制无法满足地方高校人才需求。如何深化“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创新地方高校人才工作管理机制是地方高校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地方高校与人才的厘定

人才[1]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对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关键因素,而且要求层次更高。

地方高校[2]是指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地方所属高校。我国现有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0%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地方高校肩负着区域人才培养以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

进入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地方高校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地方高校不断提高自身综合办学实力,而加强师资队伍高层次人才建设是地方高校面对挑战的关键因素。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综合考虑学校的定位,考虑学校学科专业的实际需要,考虑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考虑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引进适合学校发展的人才是关键。

三、地方高校争夺高层次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人才决定地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由于政策、传统机制等原因,现有高校人才引进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对人才资源的需求。譬如,高校属于事业单位,人才的引进和流动要受到事业单位编制、干部身份及人事关系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地方高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大多是部属高校、重点高校流出的或因地域、亲缘等原因而流进的人才。为了吸引人才,地方高校曾不惜放开身份、关系等限制,最终导致高校之间关系不和谐,甚至出现恶性竞争。例如,前些年实行的重建档案政策,不但使人才流出高校与引进高校关系紧张,同时引起诸如职称评审、退休办理、社保办理等一连串的问题,严重的甚至引起高校与高校之间对簿公堂。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出现了“星期天工程师”、“不动编流动”、“飞行院士”、“候鸟教授”等柔性的引进方式,也就是在不改变人才国籍、户籍、身份,不改变人事关系的前提下,以提供智力服务为核心,不受工作地域、时间、方式限制的一种人才智力引进方式,曾经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才争夺的激化。[4]但是,由于对此引进方式的理解不深入、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经过多年的实践,诸如主客体矛盾、并发矛盾、成果归属、管理盲点等问题[5]已经凸现出来。

四、建设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资源共享机制

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1]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此方针为我国今后人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为全社会尊重人才、爱惜人才、支持人才、用好人才营造了更加浓厚的氛围,也成为今后高校人才发展的行动指南。

(一)地方政府主导,营造共享氛围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近年来,各省市政府围绕科学发展目标确定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根据科学发展需要制定人才政策措施,用科学发展成果检验人才工作成效,并纷纷出台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加大力度优化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搭建高层次人才成长的新平台,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这是各省市政府重视的结果。地方政府还创新地方高层次人才工作管理的机制,成立地方高层次人才资源共享的专门机构,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出台高层次人才资源共享政策,鼓励地方高层次人才发挥所长,同时为高校、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地方政府也落实“以用为本”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用好用活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工作、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二)结合地方实际,科学规划共享岗位

岗位设置管理是当前高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岗位”是工作任务,不代表身份、资格,它要求必须有一定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与之相匹配,“人”和“岗位”结合能真正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6]这与高层次人才资源共享强调的“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理念是一致的。柔性引进凸现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共享岗位不明晰的问题,因此,科学规划共享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任务是高层次人才资源共享机制有效实现的前提,可以避免柔性引进引起的一系列问题,[7]也为后续的合作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地方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规划共享岗位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明确共享岗位的目标、任务,真正达到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目的。为此,可以面向当地企业开放共享岗位的规划、研讨,让企业了解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同时又能让高校深入掌握企业发展对人才的确切需求,使得岗位的设置与地方支柱产业对人才需求相符;知识、能力、素质体系与需求人才的条件相符,真正做到校企紧密结合,产学研紧密结合。

(三)共享方式多样化,打造共享信息平台

人才资源共享篇2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程;建设;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051-02

一、前言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来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的建设是教育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以此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的建设任务是: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以系统、丰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要求,促进课程资源建设;以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为宗旨,推动课程资源共享,促进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二、基本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要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教学理念先进、方法科学、质量高、效果好,得到广大学生、同行教师、社会学习者以及行业企业专家的好评和认可,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

(一)团队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应该由学术造诣较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主持建设,建设团队结构合理,应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

(二)内容要求

课程内容能够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

(三)资源要求

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的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

1.基本资源。基本资源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资源。

2.拓展资源。拓展资源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

(四)共享要求

学校组织建设开放课程共享开放系统,并通过协议约定,实现课程的基本资源免费共享、拓展资源有条件共享,保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便捷获取和使用,满足全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多样化需求。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精品开放课程的共享应用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课程资源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由于各个学校采取的资源加工平台,课程共享技术各不相同,提供的功能也不相同,水平差距较大,使得统一的对外服务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资源建设的标准问题一直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焦点,直接关系到资源库平台的通用性和兼容性。部分资源处于封闭状态,无法进行二次修改和利用,精品课程内容结构不够灵活性等问题,教学支撑平台之间数据交换没有统一的标准,影响了资源的再利用价值。在国家精品课程开发过程中,建设者的资源建设标准化意识比较淡薄,多数建设者只参考了某个资源建设标准,一些建设者则不了解资源建设标准或者由于缺乏实践参考而没有参考任何标准,这里面也有当前资源建设标准不完善的因素。另外,建设者版权意识也比较淡薄,多数建设者在未经作者许可的情况下就使用了他人的作品。

2.各校课程平台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全国高校在精品开放课建设活动中,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作为精品课程展示以及对外交流的窗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部分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经过了专业的设计,充分展示了学校和课程的特色。用户可以在精品课程网站上浏览课程信息,下载教学课件,收看课堂录像等。虽然多数的精品课程网站都设计得比较专业,但是也有部分网站缺乏技术和美工方面的支持,严重影响了对精品开放课程的展示。其中一些课程站点仅仅是把精品课的申报材料、获奖证明、课件、视频文件罗列在网页中,而没有考虑整个网站的效果。这些课程站点给用户的使用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也削弱了这些优质资源的吸引力。

3.大部分精品开放课程资源更新率较低。精品开放课程资源生命力的维持在于内容的经常更新和不断充实,但目前课程的更新情况不容乐观。出现上述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部分教师重视评审,在课程建设初期建设较多资源,但是一旦评上后,忽视更新与共享服务,使得课程成为死的资源;同时也反映了缺少灵活的平台和技术支持,实时更新不方便。在国家精品课程应用和更新方面,大部分建设者会使用自己的精品课程,但是他们并不清楚自己的精品课程为他人所使用的情况,这就使得他们无法获得用户反馈信息,给精品课程的持续改进带来困难。缺乏更新将使原本处于领先地位的精品课程变得落后,最终成为无用的资源,致使前期的投入严重浪费。

4.部分课程网站连通性差,不能保证服务质量。由于精品开放课站点的服务器遍布全国各地,在众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难以保证所有的服务器都能正常工作,部分精品课程获取困难,有些学校课程网站服务器对外服务情况不稳定,连通性差,部分网站也存在速度慢的情况,部分学校和老师的课程网站由于缺乏专门的技术维护能力,出现了网站失效的情况。

5.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分散存储,课程资源获取困难。资源的分散,导致了用户使用浏览精品课程时有诸多不便之处,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课程站点众多且分散。目前,分散于各个高校的精品课程资源,有的是建立于高校专门的精品课程网站上,有的是建立在院系的信息平台上,有的则干脆是以网络学堂的形势存在。这样的分散处理,使得用户在搜索查询精品课程的时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精力,还有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关于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后应用效果的情况,其关注不够的问题自2005年以来,显得越来越突出。出现了部分的“重评审,轻共享”、“重建设,轻服务”的矛盾。随着精品开放课程资源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对于高水平的课程资源共享服务的需求也显得来越迫切,实现从课程资源建设到建设和共享应用并重的战略转移成为了当时的急迫任务。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效益,利用好已经建设好的各类共享平台,将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

四、解决方法

针对在精品开放课程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完善精品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完善的、可以操作的资源建设标准,将资源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和注明他人作品出处的要求纳入其中;另一方面,要通过专业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支持服务团队,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者的培训,强化资源建设标准化意识和版权意识,并提供简便有效的资源元数据标注和版权出处标注的方法。针对在精品开放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可通过统一的精品开放课程支撑平台全国的精品课程,提供精品开放课程使用中的用户反馈模块,不断收集用户意见,并对支撑平台中的用户访问记录采用web挖掘方法发现精品课程中存在的优质资源和劣质资源,以帮助建设者了解自己的精品开放课程的应用情况;另一方面,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后续支持服务必须跟进,从经费和技术两个主要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减少建设者在更新精品课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实现精品开放课程的持续改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建设内容

建设高校精品开放课程要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教材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促进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六、结语

部级精品资源开放共享课的建设任重而道远,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产生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从而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潘炼.产学研结合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J].教育,2013,(11).

[2]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3]龚志武.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8,(1):53-56.

[4]柳礼泉.论精品课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82-86.

人才资源共享篇3

摘要:文章在知识资源共享的概念、类型和本质的基础上,从构建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对知识资源共享的障碍、基础和动力进行研究,创造性地提出可行性的对策,有效解决区域共享资源的公众无障碍地获取受限问题,打破信息资源公共获取壁垒,实现信息资源开放获取,以期达到进一步促进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5-0062-02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文献资源形成了革命性的影响,利用互联网检索电子资源成了信息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标志模式,而集检索方便、准确、快捷等优势于一身的各种数据库,被越来越多的高校用户所喜爱,甚至于依赖。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对电子资源的投入比重越来越大,有很大一部分的高校电子资源与纸质资源的资金投入比例达到了8:2,大额的采购资金对于一些高校来说也是不小的经济压力,因此,资源共享这个概念也被越来越频繁的提出。在新形势下,进行构建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的研究,就成了一个新的课题,这也是近年来图书馆界、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1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现状及重要作用

1.1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现状

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研究由来已久,不仅有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而且借助互联网及网络技术,对具体实践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很多。近年来,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也取得了重要进展,CALIS、NSTL、CASHL等共建共享联盟正在成功运行中。但我们也应注意,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涉及不同类型、不同系统的图书馆或其他信息机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利益的不平衡等问题,使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无法实现。

经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无论是论文还是出版的专著,大都提出了知识资源共享的障碍及对策,不足的是行动迟缓,实践永远落后于理论。国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状况,起步比我国早,而且比较注重实践,在资源共享方面取得了较我国先进的成效。现如今国内各高校图书馆一些资源共享计划已经实施,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共享的内容主要是纸质资源、电子资源、书目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几个部分。电子资源主要涉及从数据资源商购买的数据库、自建数据库以及共建数据库,提供电子资源的访问;人力资源则主要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经验与专业技能以及专家团队等人力资源的共享。

但由于缺少一个权威、统筹协调的组织机构,各高校图书馆大多还是各行其是,分散发展,共享信息资源和服务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宣传文字上,各高校间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建共享。

1.2实现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的重要作用

创建节约型社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建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根据调查发现,一些大型的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超星等数据库,几乎每个高校图书馆都会购买,这些数据库价格昂贵,并且每年都需要续购更新部分,这些经费加起来无疑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各高校图书馆重复购买同一个数据库,且这些数据库有着一定的局域性限制;有些图书馆建有特色数据库,却不能实现共享,从而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随着数据库价格的逐年增高,因经费所限,势必导致各高校文献收藏能力减弱,资源共享成为解决矛盾的唯一出路,因此,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不仅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国民素质提高,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2构建高校图书馆区域性资源共享体系中面临的问题

2.1对于资源共享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作为保障

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实施资源共享计划,但由于对资源共享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没有中央管理机构和专门的制度作为支撑,也没有权威的机构进行管理,资源共享体制尚不完善,管理者没有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并且行之有效的制度,对资源共享进行保驾护航,这样就造成了在共享的过程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使现有的资源共享没有一个规范的模式。如何构建统一的地区管理机构和利益协调的运行机制,解决“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问题,使共享系统内的成员馆可根据本馆情况,适当扩大可共享资源的范围,使用户能够获取更多的共享信息资源是一大难点。

2.2电子资源共享过程中障碍重重

通过对电子资源共享的障碍分析发现,电子资源共享实现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造成了共享的障碍。这包括电子资源的专有性和公有性、人们认识观念的不同,相关的社会体制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电子资源共享的技术条件不足和资金缺乏等方面的问题,使得电子资源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

2.3缺乏资源共建共享的专门人才

资源共享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是指资源共享的研究人员,参与共享的管理人员,设备、数据、网络、文献等知识资源共享系统的技术人员等。他们是资源共享中最重要的支撑条件,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队伍短缺、队伍不稳定、评价机制不完善。因此,加快培养资源共享的专业化人才,保障知识资源共享的顺利进行。

3促进高校图书馆区域性资源共享的思路与举措

3.1树立高校图书馆区域资源共享理念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肩负着提升各省乃至国家创新能力、科技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的重要使命。无论从增强高校图书馆区域竞争力,拓展外部生存空间的方面还是从促进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客观需要来看,开放高校图书馆资源,实现区域内共享都是一种必然趋势。如何做好现有的以及即将实施的资源共享计划宣传,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群众基础,这对大环境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充分认识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才能有更多的单位与机构、高校教师、图书馆馆员及读者参与其中,只有树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这项工作才能长久地开展,达到其应有的利用效益,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2设立权威的组织机构

要实现高校图书馆区域性资源共享就必须有一个权威的组织机构用来协调和沟通,如河南省知识保障体系。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设立权威性的协调机构,这是各项工作规划得到落实并最终取得成效的保障。在此基础上,联合各高校图书馆通过共建数据库、团购数据库、协作购买数据库、合并购买数据库等,来减少资源重复购置的现象,以节约大量的资源购置经费,并鼓励各高校发挥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技术优势,自建或共建特色数据库、硕博论文数据库并实现资源共享,有效解决区域共享资源的公众无障碍地获取受限问题,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3.3电子资源共享的策略

鉴于电子资源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破解不是一件很难得事。如通过立法来保护图书馆资源共享与传播的权利,平衡著作权人、传播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利益,以解决知识产权保护与区域资源共享之间的冲突;加强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法律保障,制定人才培养制度、人才引进制度等,让领导者和管理者有章可循;在向学校申请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还要拓宽获取经费的渠道,不仅要靠校方的财政支持,或各成员馆共同分担相关费用,还要鼓励各企业、公司、基金会、校友会等社会机构积极支持高校图书馆区域资源共享体系的发展。

因此,努力克服共享障碍、深层次地培养资源共享文化、建立有效的资源共享激励机制、开发资源共享方式和广泛的利用资源共享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

3.4培养和吸纳专业技术人员

要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就要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要制定长远的人才发展战略,在馆内挑选具有相关专业的、学习能力较强的、积极性较高的馆员通过专业化教育对其进行在职培训,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招聘具有专业技术或者相关专业的人员到高校图书馆进行开发和研究,并负责培训指导其他的馆员;对于技术创新带头人、相关专业中有较高科研能力的课题牵头人等优秀人才,还可以通过申请设立专项资金,资助他们到其他技术先进的高校或者国内外进修,多为他们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

4结语

实现资源共享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构建高校图书馆区域资源共享体系,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还是和谐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各高校要有长远的眼光,充分利用某一地区高校众多、资源丰富、地缘临近、交通便利的优势,本着现代社会“以合作谋发展的原则”,以及反对资源浪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取长补短、协同合作,建立区域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门户,避免资源的重复购置与资金的浪费,实现区域内各高校馆藏资源的集中展示及信息平台,打破信息资源公共获取壁垒,实现信息资源开放获取。

参考文献:

[1][ZK(#]白冰,高波.国外图书馆资源共享现状、特点及启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5):108-121.

[2]尹艳生,周莉.基于高校教育资源的图书馆资源共享问题探究[J].图书馆建设, 2013(4):41-43.

[3]张沥之,汪秀婷.技术创新网络组织间资源共享困境及对策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12(10):51-54.

[4]王宏波.图书馆自动化、信息化与资源共享[J].科教文汇:管理,2012(2):187-188.

[5]冯琳,高波.巴西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图书馆情报工作,2011(1):101-104.

[6]周瑶.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障碍及其对策[J].图书馆学刊,2009(7):80-82.

人才资源共享篇4

论文摘要: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是可以跨时空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文献信息服务的共享模式。目前我国在文献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着意识薄弱、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法规滞后、人才紧缺、缺乏统一标准和通用规范等问题,因此需要变革传统观念树立共享理念,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加快法制建设,建设高素质的人才管理队伍,推进文献资源共享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

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主要是指利用以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存储、检索和传递,跨时空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文献信息服务的一种共享模式。随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改变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建立适应网络环境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共享意识薄弱。目前,尽管图书情报界在理论上认可了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性,但共享实践却不尽如人意。传统图书馆习惯于“自给自足”式的管理模式,共享意识薄弱,在馆藏建设方面,不考虑本馆的实际情况和服务对象,追求“大而全”的建设模式,不仅无法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预期目标,而且导致了大量资源的重复浪费,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合作双赢”理念相去甚远。

其二,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目前,我国存在公共图书馆系统、科技系统和高校图书馆系统三大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它们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统筹规划。这不仅不利于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且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系统和部门,需要建立高层次的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共享协调组织,通过科学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加以保障。

其三,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制约共享。随着现代信息资源网络化和数字化的飞速发展,许多传统的知识产权概念受到强烈冲击,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以数字化的形式传输、下载、复制信息产品不仅成本低廉,而且非常方便,如果不加约束,必将严重损害著作人的利益,从而违背“法定许可”和“合理使用”的版权通行制度。另一方面,为了切实保护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知识产权,这将严重制约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

其四,专业化的技术型、管理型人才紧缺。人才问题与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成败息息相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是做好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重要保证。但目前我国从事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究人员较多,从事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和研发的人员相对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影响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顺利实施。

其五,缺乏统一的标准和通用的规范。众多成员单位的共同协作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的前提,然而在现实当中,很多文献信息中心和图书馆各自为政,采用的存储、检索与数据传递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既导致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的重复和浪费,又严重制约了各个信息服务部门的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对策

其一,变革传统观念,树立共享理念。更新观念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为此,图书馆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认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彻底根除资源共享中的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切实树立全局观念和共享意识,将本馆的馆藏资源看成是社会的资源,将本馆看成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成员,将共享看成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另外,图书馆应该充分认识到,任何一个图书馆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文献收全。在网络环境下,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图书馆之间必须建立起相互信任、密切合作的新型关系,才能在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跳跃式发展。

其二,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要打破图书情报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营造一个良好的文献信息共享环境,必须建立一个由政府统一领导的、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横向协调管理机构。该机构应该具有制定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发展规划、确立统一标准及资源共享规范的权力,由它组织开展联合采购、联合编目、馆际互借,还可以在数据库加工、联合进行图书馆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协调。另外,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还应该建立网络信息资源控制中心,一方面对网络建设布局实施调控,另一方面在网络内部确立明确的共享关系。

其三,加快法制建设,寻求均衡发展。我国应该尽快出台《图书馆法》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对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涉及到的文献复制、计算机检索、本馆资源的保护和加密、用户隐私权不被侵犯以及文献信息资源不被窃取和篡改等作出明确规定,以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公共借阅”。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部分信息资源共享法规、条例,但其远远不能适应文献信息资源网络化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在确保文献资源共享活动顺利进行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代表了用户的利益,而知识产权则代表了创作者或投资人的利益。如果过分保护知识产权,就会严重制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反之,如果不限制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又必然给知识产权人的权益造成侵害。因此,在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应按照市场规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保护期限和保护方式作出合理的规定,便于科技知识的扩散和传播,使各国共享科技进步带来的利益。总之,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应该兼顾知识产权人、传播者、网络提供者和用户利益之间的平衡。

其四,建设高素质的人才管理队伍。人才是图书馆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重要保障。为此,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除了要有计划地引进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化人才之外,还应该加强对内部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加工和参考咨询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如强化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网络技能,使其充分发挥网上资源与用户之间的桥梁作用。

人才资源共享篇5

1.1教育资源

无形资源主要指教育管理模式、风格、文化、制度、学校声誉等,是一种看不见的资源,相对于有形资源来说,它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是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积累的财富,在教育资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2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共享是指各高校内部、各高校之间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它不仅包括图书资源、网路资源、实验设备、运动设备等物力资源的共享还包括师资共享等多种形式。实施教育资源共享可以在少增加或者不增加教育投入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发挥现有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资源的作用,提高高校办学的效率和教育教学的质量。简单讲就是通过各个单位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从而实现共同使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1.3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1.3.1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经济迅速实现了一体化,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大,对驾驭科学技术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高等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合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普遍面临高校教育资源共享与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张利娟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451150的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高校有限的教育资源能否满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忧心忡忡,很多地方院校的教育投入非常有限,资源相对匮乏,这严重限制了地方院校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方案,也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实现高等教育有限资源的共享既十分必要也非常迫切。1.3.2资源短缺与浪费要求实现共享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高等院校教育资源越来越紧张,师资的匮乏使得一些基础课程和热门课程只能以大班的形式进行。很多实践课程,也总会出现设备不足、实验室不够等问题。而高素质人才资源的短缺引发高校之间的恶性竞争,强势高校和核心高校在与弱势高校的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致使后者损失惨重,损害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健康发展。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与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存在着极大的浪费现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多数高校都配备比较完备的教学设施,这些设施确实有存在的必要性,但真正使用的却不是很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实施教育资源共享,多个学校通过签订协议共同引进和使用这些设备就显得十分必要。1.3.3形成学校优势提高教学质量要求资源共享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对于学校自身,也有很大益处。一方面,它可以促使各个高校强化自身优势,在竞争中形成自己的精品课程和品牌专业。促进专业间的不断交流与互动,防止学科和专业的僵化,使得学科链被有效地打通。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会促进学校的资金投入,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开放的学习平台,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化理念,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2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分析

2.1院校内部共享多、学校之间共享少

教育资源共享在高校内部一直都存在,比如:学校内所有学生共用一个图书馆、共用一个体育馆,同在一个食堂吃饭,一个高配置实验室所有专业都可以使用等等,这些行为实际上都是教育资源共享的一种体现,相比校内资源共享,学校之间的贡献更少。很多高校的资源仅供本校师生使用,不对外开放,比如说图书馆,绝大多数高校的图书馆都是凭学生证和教师证借阅书籍,更不用说实验室这种高成本精细化的教育设施,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人才素质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

2.2教师共享的机会多、学生共享的机会少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还不规范性、缺乏制度性保障,这使得广大师生不得不通过私人关系获取资源,教师在这方面比学生更有优势,因此他们能比较容易地获得所需的资源,而大多数学生由于不具备这样的关系条件,想获取想要的资源就显得非常困难。可见,学生在教育资源共享时无论是从共享渠道还是从共享内容方面都是非常有限的,尽管他们对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有着强烈的需求,这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各个高校应当努力创造条件,使教育资源尤其是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尽可能多地与学生共享。

2.3共享制度不健全、缺乏政策配套

教育资源共享的另一现状是共享的制度不全、政策配套不够,因此,这些资源非常分散,缺乏统一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无法进行统一管理,造成高校的教育资源的共享情况很难沟通。此外,由于各个高校在类型、规模、层次方面存在着明显区别,因此高校对教育资源共享的需求也存在很大差异。但目前我国还没有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来统一这些需求,仅仅依靠高校之间主动的沟通交流显然是不够的。

2.4资源共享层次低、领域单一

已实现共享的教育资源内容不够丰富、层次相对较低,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目前大学城和高校联盟的建设,使教育资源共享在形式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校际间的交流共享仍停留在基础层面上,例如一些低成本的开放设施和选修课程等,领域相对单一。还有很多教育资源没有实现贡享,仍有待于开发和利用,比如学校的高端实验室、图书馆、名师讲堂以及师资的交流等合作共享活动等等。

3促进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

3.1树立教育资源共享观念增强主动性

各个高校及管理层要树立资源共享的全局观念,一切为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打破各个高校自我封闭、自我发的格局,相互合作,扬长补短,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每一所高校,都只是在某些学科或某些专业上具有办学优势,所以应着重引进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的人才,形成核心的教育资源,对于本校的非重点课程完全可以通过和其他学校实现资源共享解决,通过各个高校的相互合作,建立一套发挥各自优势的良性运行机制。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及各高校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资源共享是新时期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需求,必须高度重视。各个高校也应树立全局观念,打破部门所有、画地为牢的本位思想,把教育资源看成各兄弟院校的共同财富,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交换,消除信息资源孤岛,积极参与共建共享工作。

3.2创新资源共享方式、构建网络共享平台

建设网络共享环境形成全方位的共享体系,成为构建高校资源共享不可或缺的工具。一方面,网络在教育资源收集、分类整合、协调配置、评价反馈等方面担任重要角色。另一方面,网络是校园资源传递的载体和传播者,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实现对校园资源的更新和访问,并通过网络对一些实体资源进行管理,如:网络在高校图书馆方面的应用。因此,构建网络共享平台是高校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例如,美国很多高校在进行资源共享实践时,就格外重视网络共享环境的构建,以印第安纳大学系统为例,印第安纳大学下属有八所分校,它们享有共同的网络图书馆,学生和教师通过个人的用户名和密码识别身份进行登录,在网络上不仅可显示某一书籍及所藏图书馆,使学生和教师能够轻易享受到校外藏书,从而增强教师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3组建专业团队,成立专门组织

当前专业人才和专门组织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教育资源共享的最大障碍。如果要实现高校园区教育资源共享,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组建专业团队,相关部门可以制定薪酬激励政策,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加入资源共享团队,扩充原有的人才队伍,并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让他们有能力负责资源库的更新管理与维护。另一方面,成立专门组织,负责各个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协调与分配工作。如教育资源共享管理委员会,负责高校园区教育资源的规划协调和实施等工作,其中专业团队是核心,是提高教育资源共享效率的根本保证,专门组织是解决各自为政多部门运作、提高部门效率、执行预定计划的有利保障。

综上所述,在高校园区实施教育资源共享,能最大程度的节省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教育效益,增强教学效果,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保证资源朝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可以使各个高校的专业种类大幅度增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高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实现各个高校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人才资源共享篇6

关键词:教学资源;网络资源;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73-02

高等职业教育是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规格要求,又要具有职业教育特点,要面向实际、突出应用性、实践性,毕业生有较强的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特色。目前,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日渐提高,明显地促进了教学观念、手段、模式等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大有裨益。而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是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和发展的关键问题。一套全方位的高职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和涵盖广泛的资源库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效益,为高职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提高其质量与效率。因此,探索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1教学资源的形式

教学资源是指师资、教材、课件、图书资料、教室、实验基地、体育场馆、校园环境、公共服务,甚至校园文化等一切可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由于不同教学资源产生的条件不同,其使用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按照教学资源使用的范围可将其分成四类:师生互动型人力资源、校层面的教学资源、园区层面的教学资源、大学园区以及区域层面的教学资源。

1.1师生互动型人力资源

高职教学资源库包括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显性资源就是一些静态的、直观可视的信息资源;隐性资源包括存在于个人或组织中的富有个性化、创造性、有价值的隐性知识和能够提供智慧能力与体力能力的教师、学习伙伴和专家等人力资源。师生互动型人力资源属于隐型资源,是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摸索出来的经验总结。

1.2高校层面的教学资源

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其各个部分并不是完全同步前进,并驾齐驱的。相反,在这个过程中会在某学科、某个专业产生积聚特殊的优势,即目前为大多高校称之为重点学科,精品课程之类。这些学科优势的产生也往往得益于科学的教学设计,或是合理的教学考核方式,或是良好的人才结构、人才培养机制等等。这种优势就是高校内部难得的优质的教学资源,高校既以此作为其存在的核心竞争力,也需要通过推进内部学习共享来推动其长远的发展。然而,这些教学资源也大多因为高校内部行政管理划分或地理割据等分散在某些特定的校区、院系、科室等,难以实现流通和传递。

1.3园区层面的教学资源

大学园区和工业园区进行联合,能实现工学结合、产研一体化的效果。有工业园区基地为背景,一方面,高校能够享受到工业园区现有的各项软硬件资源,另一方面,能利用工业园的各种实习岗位和各项生产培训,生产实习基地和实验室等软件资源。

1.4地区层面的教学资源

我国各地区由于受到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教育资源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经济发达地区不仅享受了经济富裕带来的更多的教学投入,包括教学硬件、软件的投入,同时地区经济的发达也为高校集聚了大量的优质人才。

上述几种资源中,有的教学资源如师生互动型人力资源属于隐性资源,难以以网络的形式进行复制、传播和共享,本文研究的是能以网络形式进行共享的教学资源。

2阻碍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交换共享的因素

2.1缺乏开放的教育理念

各自为政的办学思路和相互隔绝的办学体制使得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存在实际的困难。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在意识上的“围墙”仍未打破,导致其在“开放式教学”门前徘徊不前。

一方面,高校中教师和管理者们知识产权意识普遍较浓厚,一些观点认为:专业教学资源作为“资源”的一种,是有一定价值的,这个价值应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是不能“对外”开放和共享的。

另一方面,高校之间独立的经济利益隔绝了很多合作和共享的可能。一些高校的管理者认为,专业教学资源是一个学校教学模式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多年办学经验和成果的累积,是学校的核心利益,一旦共享会导致学校失去竞争优势。

然而事实上,专业教学资源是一种信息资源,只有广泛传播,才能发挥其固有的作用,在交流中“去伪存真”,也才能得到更大的应用与发展。

2.2缺乏合理有效的共享机制

高校间进行资源共享,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双方而言是双赢的。但是优质教学资源属于“准公共产品”,不是完全免费的,其形成是要付出相应成本的,如精品课程建设、师资的培养都需要个人付出或者所属院校的成本支出,因此对于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应有相应的补偿机制和互惠互利机制。目前,由于缺乏相关产权保障的制度,加之较高的交易成本,导致大量资源都处于闲置、封闭状态。

2.3缺乏方便有效的共享平台

一方面,不同的教学资源由于使用的群体、范围不同,其对资源需求的层次也是不同的。目前,各高校为了丰富网络教学资源,把各类教学内容不加区分全部上传到同一服务器上。在缺乏对资源有效分类管理的情况下,这样做不仅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和障碍,也影响了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传播。

另一方面,由于不同主体建设和开发资源的标准和规范各不相同,给资源的共享、传输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虽然目前信息技术已为高职教学资源在低水平上的自治与共享、学习活动的合作提供了基本技术条件,但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出统一的技术标准,导致不同的组织分别采用不同的软、硬件平台建立各自的信息资源,使得交流和共享很难有效进行。

2.4缺乏优秀教学资源,现有教学资源形式单一

教学资源应当是有优劣等级之分的,优秀的教学资源应有高质量的核心思想、高质量的表现形式和高质量的交互性。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评审制度,没有对教学资源进行甄别筛选,导致现有网络教学资源呈现数量多,质量低的情况。

此外,目前建设的资源库主要以文本、视频、课件、素材等这类传统的资源为主,有利于技能训练的虚拟多媒体和实景展现实操演示的资源比较匮乏。而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的实用型专门技术人才,目前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还难以满足这一人才培养目标。

3实现共享的思路

要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顺畅、有效的共享,应建设一个支持网络教学的教学环境,在此环境中能实施教学活动。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完成如下任务:建设共享环境、建立共享机制、搭建共享平台、建立优秀教学资源审核制度。

3.1建设共享环境

开放的教育理念是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然而这个理念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教学数据库共享为突破口,尝试在区域内的校际间就某一专业领域的教学资源相互开放更具现实性及实践意义,这将更容易造成示范效果,从而逐步推进校际间的长效交流机制。

同时,应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激励制度,以让参与者受益的方式扩大共享的范围和效应。目前,已探索出一些较为成功的模式,如江苏省高校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以“参与即受惠”为原则,对积极参与资源建设的用户给予一定利益,同时对系统资源建设有重大贡献的用户实行相应的物质及精神奖励。

3.2建立共享机制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网络教学资源版权管理制度。资源版权管理制度是保证教学资源的产权在法律上清晰、系统合理、顺利运行的基本措施。

其次,要保障资源所有者的利益,肯定其原始资源开发投入的价值,使其乐于共享。具体做法可以容许主办单位适当收取一定的费用,以维护共享的运营成本,或者其他奖励形式给予补偿,达到收益与成本的大致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积极发挥其职能,在推动资源共享过程中建立一种优质资源共享的协调机制,用于处理各高校在共享过程中间难以达成统一的争议,促使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能够顺利开展。

3.3搭建共享平台

共享平台的建设,应考虑到资源共享的层次以及资源共享的便捷性。

上文中提到教学资源按其使用的范围和开放的程度可以分为五类,对于不同类别的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应当要分层次、分阶段的进行。通过以点带面,区域互动,充分发挥资源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最终构建一个多层次、协调统一、完整的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以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加速教育公平进程;最后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和对外合作,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走向世界,赶超世界。

此外,资源能否有效共享、顺利交换,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是否有统一的专业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在需要行业内达成共识,具体操作起来需要相关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及参与,以确立规范的专业教学资源网络交流及各方投入标准。有了在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下的标准,才能保障资源使用者方便快捷地使用资源,从而使专业教学资源能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

3.4建立优质教学资源的审核制度

对资源主体提供的教学资源需要审核才能确定其质量及等级,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形成专业权威专家评审和学生反馈的双重审核制度。首先,确定资源分类的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制定不同的评审标准。其次,整合全省乃至全国各专业权威专家,形成评审专家库,根据资源的不同专业方向及类型选取合适的专家进行评审。最后,根据学生的反映、建议,汇总若干专家的打分,得出资源的质量等级,由系统付给资源提供者相应积分。

4结束语

在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中,高校之间通过合作和交流,既可以节省建设费用,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扬长避短,提升教学资源质量水平。高职院校要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首先要有开放的教育理念,鼓励更多高校参与到资源建设中;其次要有合理的共享机制,保障共享各方互利互惠;同时搭建实用性强的共享平台,提高平台使用的范围和效率;最后,建立优秀教学资源审核制度,保障教学资源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世美,韩庆兰.我国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影响因素及模式探析[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2]罗昌瀚,钟秀利,罗芳.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利用效率及共享机制研究——以财经类专业为例[J].理论导报,2009,(6).

[3]黄晔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研究——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

[4]张一春,刘平.高校多媒体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与系统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1).

[5]褚洪彦,王维平,宋维堂,王健.南高校间专业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研究[J].管理观察,2010,(4).

[6]顾正刚,毕海峰.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9).

[7]姜敏凤.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3).

[8]袁鸿燕,韩小祥,张志祥.浅谈高职院校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J].中外教育研究,2009,(12).

人才资源共享篇7

关键词: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高等院校

中图分类号:G4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232-01

1 引言

高校仪器设备资源是衡量高校实验室装备条件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教学和科研实力的象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不断加大了对高校的教育投入,高校拥有的仪器设备资源也是逐年在增加,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高质量、高水平的仪器设备资源,也就培养不出高水平、高质量的高层次人才,更不会有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但是,随着近几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部分高校原有底子薄弱,加上国家的经费投入有限,造成仪器设备落后、陈旧以及数量不足;而部分高校却普遍存在着仪器设备使用率低、出现重复购置等资源浪费现象。因此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如何更合理地利用高校仪器设备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使用率,最大限度的为教学科研服务,已经成为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构建一个合理的、高水平的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是解决以上矛盾的关键。

2 构建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的重要性

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有利于促进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和创新型人才的全方位培养,有利于高校仪器资源的有效利用,是解决目前高校仪器设备资源使用率不高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讲:

(1)有利于减小高校仪器资源的浪费。中央已经明确提出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要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共享平台的建设符合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2)有利于高校间、高校企业间的交流合作。由于国家经费投入有限,使得高校间、学科间、地区间存在着严重的投入不均匀,国家在985、211高校投入的比较多,而在下面的学校投入的资源比较少。通过共享平台,可以促进下面高校与985、211高校间的合作交流,避免设备的重复购置。另外,随着产业结构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必须提高自身的研发实力,而企业对检测设备投入是有限的,因此通过共享平台可以促进高校企业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迅速实现产业化。

(3)有利于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研工作的需要。精密、先进、全面的实验设备装备是培养全方面创新型人才和获得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前提条件。

3 构建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的现状

(1)现有网络技术构建的资源共享平台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部分高校内部已经实现了采用网络来管理实验仪器设备,但这仅是一个独立的、小型的仪器设备管理平台。而构建高效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对网络及系统的软硬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目前的网络技术服务平台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

(2)目前部分高校依然将教学和科研分的很细,使得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还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资源共享意识,既然同一学校的人员都没有相应的共享意识,那么高校与高校间的共享就显得尤为困难。

(3)高校仪器设备从采购到安装、使用的过程中均处于信息不透明的过程中。甚至出现了以下现象:到外校的检测中心做样品检测时,只准样品给管理人员带进去而外来人员一概不准入内。

(4)管理体制不完善。受传统“集权、封闭、划一”管理体制的影响 ,即使是同一个高校的各个院系都是各自申请购买,各自维护和各自使用的情况,造成设备资源的重复购置。

4 构建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议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发展,随着国家对高校仪器设备的大量投入,实现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意识不断再提高,很多高校、科研院所在构建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系统建设中积累了不少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是一套复杂的工程系统,以及目前在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调研了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下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基于目前网络技术构建的共享平台存在的不足,各个高校应大力重视自身校园网络的基础建设。我们知道,基于网络技术的资源共享平台仅仅是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它实际上还是建立在各个学校网络和教育科研网的基础上。因此,各个高校应该对本学校的实验设备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和共享,不断改进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2)分层次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依据中国所有大学的实际情况,分别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基础实验室构建不同档次、不同精度、不同功能的资源共享专用平台。一方面,便于管理;另一方面,便于用户使用。

(3)制定用于规范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的法案法规。这一措施有助于规范使用者和管理者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有助于资源共享平台的有序运行。

(4)建立新的经费投入使用机制。这一措施与前期的仪器设备采购过程密切联系,对所需要购置的设备应从技术上、实用上和可行上进行多方论证,避免重复购置,提高经费的投资效益。

(5)建立相应的人才服务平台,是仪器设备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要建立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对内维护设备的正常运转,对外进行技术方面的指导、参与新技术在设备上的拓展应用。

(6)要建立仪器设备的绩效评估体系,这一措施是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使用相应的评估体系,对每一台仪器设备进行评估,才能科学的反映出该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以及该设备所处实验室的管理水平。

5 总结

构建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对提高国家教育资金的投资效益、有效利用高校仪器资源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分析概括目前高校仪器设备资源使用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构建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从网络技术、经费投入使用、人才队伍培养、绩效评估体系等角度提出了构建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中要重点开展的几项工作,从而达到合理利用高校仪器设备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厚均,汪成,原继红等.对高校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2):81-82.

[2]刘默,叶元平.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3):144-146.

人才资源共享篇8

关键词:软科学研究机构;合作交流;资源共享

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精神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召开,对我国政府决策政策水平,尤其是科技政策决策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多数软科学研究活动已与国家决策活动紧密联合在一起,成为政府决策链中的一个先行环节和宏观管理调控手段。但还是存在一些关键性问题制约着其发展。例如中央、地方政策决策协调的背后,必然需要和存在以决策服务为宗旨的软科学研究机构间的互动、协同。软科学研究合作交流与资源共享是提升软科学研究能力和决策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实现软科学机构间的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成为我国软科学机构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 国外软科学研究机构合作交流与资源共享现状及实例

发达国家的软科学研究机构一般称为“思想库”、“智库”或“头脑工厂”,主要职能是向决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政策对策建议和可供选择的科学决策方案[1]。大多数国外著名智库自建立起就长期奉行资源共享战略,并已形成了一整套的规范体制和运行机制,尤其以美、英、日、德等西方国家为典型。

1.1 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机制

发达国家的思想库大都非常重视对软科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最突出的是美国的思想库,一般都具备人才储备、人才交流、人才培养三个方面的功能。

首先,研究人才通过多样性、多元化举措,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研究团队。美国思想库非常重视研究人员的构成,注重学科互补和人才的内外结合。例如,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高度国际化的智库,其重要优势之一就是研究团队的国际化,学会的研究成员来自世界各地。员工构成的多样性、国际化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创造性和全球性,为研究提供了全球性视野和广度。

其次,研究人员通过“旋转门”机制,形成政府与研究机构的良好人员互动。例如美国兰德公司90%以上的研究课题来自美国政府,一般不承担私人企业委托任务,兰德设在首都华盛顿的办事处,主要工作是沟通和政府各部门间的联系,大量的研究人员和政府部门之间有着频繁的工作交往,事实上兰德已成为专门面向政府的咨询顾问机构。美国思想库的人员交流与政府之间是紧密的,美国人把这种思想库与政府机构的人员交流方式称为“旋转门”现象,通过“旋转门”作用[2],美国的学界和政界、思想和权力之间得到很通畅的交流,从而有效地保证思想库的决策影响力。类似的还有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它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同样非常密切,充当政府决策中“影子”参谋机构。

最后,研究人员通过高校载体为支撑,有效提升研究实力和人才优势。国外十分注意发挥高校对软科学人才培养的作用,思想库与大学之间通常有着密切的人员交流合作。例如,斯坦福大学的管理学院专门开设了培养软科学专家的课程,为硕士生开的软、硬课程达86门之多。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以美国中西部、西海岸的大学为支撑,并聘请专家学者组成顾问委员会,委托国内80多所大学的专家学者完成课题。美国企业研究所除拥有自身专职研究人员外,还从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加利福尼亚伯克利校区等学府聘请了大约250名教授为兼职研究人员。可以说,高校已发展成为政府或民间软科学研究机构的支撑和依托力量。

1.2 注重软科学机构内外研究成果的共享机制

1)发表著作、研究报告和定期出版物。主要包括:发表思想库最新研究成果的专著、期刊;对于重大的、紧迫的政策性问题出具的报告;对学术界有影响力的工作论文;对当前重要政策问题发表见解并引导公众舆论的快报;总结展示研究机构情况的年度报告等。兰德公司2008年一年的出版物、报告和文章共533篇,媒体采访报道4261次。日本的野村综合研究所定期出版《智慧资产的创造》、《IT情报新天地》等十余种刊物。思想库通过以上做法扩大其知名度,达到相应的社会影响力,进而提高在政府决策部门的渗透力度。

2)现代化的媒体推广手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智库除了借助传统的印刷品宣传研究成果外,开始越来越多的通过现代电子媒体和新闻媒介来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政策主张。例如,兰德公司开始利用互联网免费向社会提供自己的研究成果。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与多个国家的媒体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2009年接待来访记者达500多个。

3)专题会议演讲。美国思想库经常召开各式的讨论会、专题研讨会、纪念会、答谢会等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宣传。例如,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主要的活动方式是举办专题研讨会、午棍会、晚餐会和特别工作会议等各种形式的讨论会,邀请专家、外国政府官员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参加。通过这种方式,思想库可以及时了解到政府的政策走向,并将自己的政策理念传递给政府相关决策人员,而政府官员也可以及时从思想库汲取所需的研究成果。日本经济研究中心(JERC)内部也非常重视举办各种学术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一般讨论会、时事讲座、特别讲座、产业讲座等。

1.3 注重软科学机构之间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兰德公司是开展对外交流合作较早的智库,服务对象已遍及全球近30家科研院所,成为高度国际化的智库。例如近年来,兰德陆续开展了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包括“节能潜力分析的合作研究”、“中国工业的开发体制与技术创新”、“中国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等研究项目。日本的软科学机构设有很多海外型机构。这类机构主要是由日本政府、大企业或财团在海外设置。主要任务是加快海外技术、经济等情报信息收集,并加以研究后,将研究的方案及时传递到政府有关部门和国内自己的企业,为其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加快其海外市场竞争力的开发。随着国际市场竞争剧烈化,这类机构的数量正在扩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达数百个之多。

1.4 注重资源共享的组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欧盟一直是共建共享研究区域和科研基础设施的典型。2000年以来,欧盟开始创建欧洲研究区。2007年欧盟成立欧洲科学研究理事会(ERC),该理事会是欧洲首个致力于前沿科研领域的泛欧基金组织。其宗旨是,通过资助(提供“欧洲科研理事会先进大奖”、“欧洲科研理事会启动奖”)吸引最优秀的创新科研人员,来推动欧洲的科研成果。其运作主要采取“调研人员主导”或者说“自下而上”的方式,并且对任何领域的研究开放。

1.5 注重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法规和数据共享政策机制

伴随着各种资源共享方式的有益实践,发达国家已研究并制定了关于研究资源共用、管理、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通过各种政策法规的实施来保证信息共享。如美国的《美国联邦信息资源管理法》,德国的《信息和通讯服务规范法》,法国的《信息社会法》等。美国政府在推动国内资源共享方面的成绩最为突出,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了以“完全与开放”共享国策为核心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该项信息共享政策规定了各类数据共享管理的机制和用户获取开放数据的费用。“完全与开放”的共享政策使美国成为全世界的数据和信息中心。

2 国内软科学研究机构合作交流与资源共享现状

我国软科学机构不论在资源共享的理论、方法研究中,还是在软科学资源共享、合作交流实践方面较为薄弱,机构与人员间资源共享的观念较淡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软科学资源共享内涵、特征及共享机制等理论方面研究

我国学者从理论角度丰富和完善了资源共享概念。如邹艳梅(2008)重点研究了软科学研究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理论问题,界定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内涵,并指出合作、协作关系是其主要纽带[3]。金春华等(2007)对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的内涵及特征予以阐述,指出目前研究软科学机构的资源共享多停留在技术层面、行为和激励层面,但实际上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是以环境与技术为基础、内容与结构为核心的系统工程。说明软科学资源共享是需要从环境、功能、结构及支撑技术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4]。

2007年李建平、葛新权等人出版了《北京软科学资源共享研究》一书,提出“软科学的内在特点决定了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的必要性。通过资源共享,可以集合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专家形成相应的专家体系,真正发展成为各级政府机构的智力支持系统”[2]。

2.2 软科学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赵刚(2006)从软科学研究机构数、科研经费投入、研究人员构成、研究课题完成情况、对外合作交流等几个方面入手,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中国软科学研究机构在1991-2004年间的发展现状问题,指出我国软科学机构在科技成果和资源共享等方面主要存在三点问题,包括:不能共享(占总调查人数的20%),主要指存在技术、语言、方法等障碍;不愿共享(占总调查人数的45%),主要是受利益影响、所属特定区域影响、资源配置分散等原因;由于存在缺乏共享经济、政治,使共享不经济、不被允许(占总调查人数的35%)[5]。刘勇(2007)在《我国“十一五”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的战略选择》一文中,认为我国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原因有:软科学研究投入不足,资源共享缺乏物质基础;政府和社会对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重视不够,资源共享缺乏社会氛围;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运行机制不完善,相关制度法规不健全;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缺乏有效的技术平台,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等几个方面[6]。

2.3 软科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情况

目前初步形成共识:通过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的建设和使用,可以使软科学资源整体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我国软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使软科学研究更好地发挥“智囊团”的作用。

如金春华(2007)从资源共享平台的用户类型、平台的用户需求、平台的结构三方面提出了初步设计方案[7]。刘宇(2006)提出建立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知识动态联盟的构想,介绍了知识动态联盟的概念,并对软科学研究资源的知识动态联盟组织模式进行了系统阐述[8]。李明珍(2010)通过浙江省软科学研究共享平台为先导,尝试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软科学资源交流与共享的途径,从而有效推进国内软科学研究资源的共享[9]。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开展了“黑龙江省软科学成果共享平台机制研究”与“黑龙江省软科学成果共享模式研究”。并建设了软科学成果共享的信息网站[10]。

2.4 软科学机构在资源共享、合作交流方面实践总结

伴随着软科学在政策研究、服务决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国和地方开始通过举办软科学学术交流会议、搭建交流平台等方式来促进软科学研究机构间的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

定期举办的国家软科学研究工作年度会议、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主办的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软科学国际研讨会等。2009年在重庆举办的“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在此次会上提出了建设北京软科学资源共享文献库的建议,系统介绍了北京软科学资源共享的建设内容。2012年2月在北京举行的“2011年度中国软科学奖成果报告会”,目的是宣传软科学奖的获奖成果及获奖者、宣传软科学成果的社会价值、宣传软科学发展基金会,并通过成果宣传手段来提高中国软科学奖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促进软科学事业发展。

此外,还有地方政府及地方高校不定期举办的各种软科学学术交流会和成果交流会议。如2009年10月由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和陕西省软科学研究所举行的“全国地方软科学研究机构合作与发展联谊会”,宗旨是共同繁荣中国软科学研究事业,推动地方专业软科学机构间的合作、专项业务、人员培训等交流和资源与信息共享,实现共同发展。目前该联谊会已发展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西、山东等省、市、自治区的软科学研究机构共14家理事单位。

3 对我国软科学机构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发展的启示

国外软科学研究机构已经将自身建设和开放创新有效融合协同,如国外众多知名思想库的工作大都面向政府服务,与政府保持密切关系,甚至其研究活动已成为政府决策的组成部分。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提高,软科学机构通过海内外人才融合、与高校合作开展学术及人才交流活动、与其他海外软科学机构的交流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研究组织等方式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来提升在本国和海外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相对于国外软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软科学研究机构限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在对软科学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理论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透彻;缺少对现存软科学机构资源共享体制与机制的科学分析、管理措施;软科学机构内部也尚缺乏真正行之有效的共享方法,所涉及的研究也是基于对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思考和初步建议,真正用于实践的资源共享平台还不多见。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软科学机构发展,并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显得尤为必要,这仍需我国软科学研究人员不断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孙顺庚,李光等.国外软科学研究及其管理的成功经验浅析[J].国外科技政策与管理. 1990(5):26-29.

[2] 李建平,葛新权.北京软科学资源共享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邹艳梅.地方软科学研究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构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7(18):137-138.

[4] 金春华,葛新权等.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的内涵、机制与构建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4):16-19.

[5] 赵刚,蒋天文.我国软科学研究机构资源共享机制与措施[J].中国软科学,2006(8):22-30.

[6] 刘勇,赵刚.我国“十一五”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的战略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7(2):8-12.

[7] 金春华,葛新权.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5(24):21-23.

[8] 刘宇.软科学的知识动态联盟研究-以北京的研究资源整合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06(5):102-106.

[9] 李明珍,徐进.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机制探讨——浙江省软科学研究共享平台的构建与示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1(27):65-68.

[10] 张毅,余立.黑龙江省软科学成果共享模式及共享平台机制研究[Z].黑龙江省科技信息中心.2010-06-30.

上一篇:对幼儿园的教学建议范文 下一篇:对孩子的教育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