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12 17:29:56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篇1

1.1农田废旧地膜污染

为了克服淡水资源短缺和土壤盐碱化等制约农业生产的瓶颈问题,新疆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推广应用了农用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先后推广了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半膜覆盖地等多种农用地膜覆盖技术。目前,地膜覆盖种植已经成为旱作农业区农作物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由于地膜覆盖技术在应对农业自然灾害、扩大农作物的种植区域以及提高作物产量等方面的效果明显,过去30余年以来,新疆农用地膜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面积得到迅速增加,由1982年仅666.67hm2,到2012年已达到313.33万hm2,占总播种面积的75%以上,年地膜总用量达18.5万t,但与此同时,土壤耕作层地膜残留量也在逐年递增,据统计,新疆农田已累计投入农用地膜逾300万t。由地膜造成的农田“白色污染”也在逐年加重,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进而影响到新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日趋严峻的地膜污染,严重威胁耕地健康,影响农产品产量和质量。2013年全区农作物覆膜面积已达312万hm2,占总播面积的70%以上,年使用地膜总量18.5万t。土壤耕作层地膜残留量达252kg/hm2,其中部分棉田耕作层中残膜量已达268.65kg/hm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5倍。

1.2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

新疆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历史较长,部分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有显现,已逐步威胁到新疆地区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而农产品产地安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和重要内容,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业高产增效。2012年起,利用国家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项目,对新疆地区主要农产品产地布设土壤样点14786个,进行了5种重金属污染的普查工作,已经发现一些地区农产品产地重金属超标情况。

1.3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新疆农村畜禽养殖业逐渐走上了规模化道路,其产生的畜禽粪便等污染物随意排放,对大气、水体、农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此外,法律在农村地区适用弱、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资源开发方式粗放、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新疆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又一方面的因素。

1.4工业“三废”污染

新疆地区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物排放量逐年增加,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近年来,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其中一些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差,技术含量低,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

2原因分析

2.1工作资金短缺,保护不力

新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工作周期性长、任务重、区域性强,要研究和加强管理的课题多,但资金短缺。新疆是少数民族边境地区,地方财政困难,同时,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但由于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使工作难度加大,不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

2.2体系不完善,技术支撑不足

新疆大部分地州和县市都没有专门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缺少整体布局和规划,缺乏相应的工作管理制度及程序,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支撑能力、基础设施等投入严重不足。相关部门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配合机制,给环保工作带来困难。

2.3重视程度不足,认识有待提高

尽管各地在不断宣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但仍表现为思路不清,措施不配套,有些人认为新疆地大物博、农业生态环境良好,安于现状,缺乏忧患意识,导致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缓慢,日常监管工作难以开展。

3新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3.1完善管理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基层机构能力建设,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监督机构和监督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采取相对独立的防治措施。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专门针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因此,建议加快完善、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突破法律制度缺乏的瓶颈,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3.2争取多方支持,加大资金投入

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地方政府要随着财力的增强,不断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3.3探索和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强化宣传教育

建立基层宣传教育专业队伍,加强基层机构的宣传教育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宣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突出宣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重点提高科研人员、直接从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活动的基层群众的遵法和守法意识,增强保护与持续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3.4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科学研究

通过各种机制,培养大量科学及相关专业技术人才。提高政府部门决策层人员素质,培养和充实大量优秀的基层管理人才。重点开发防治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各类技术,加强部门、机构和项目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篇2

关键词:土地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对策

土地整理是一项旨在通过对土地利用方式、利用结构及利用布局进行综合整治,以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利国利民的活动。土地整理政策的实施和深入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保证了我国耕地总量整体平衡,这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而言至关重要。但是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不科学、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将极其深远,不能顾此失彼。土地资源整理期间,需对水上流失、自然景观保存及多样性、农业污染、水资源污染等方面进行重视和控制,土地整理工作实施之前制定影响评价,加大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科学设计,在整理工作完成后需要进行后续的整理,并加大管理的力度,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为土地管理的科学、全面、规范化提供基本思路。

一、土地资源整理实施环境保护现状

(一)技术落后导致不和谐情况

土地是自然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以此针对土地进行相应的整理,势必会产生自然整体环境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也存在好坏之分,例如使环境更为和谐,且相互促进,即为好的改变;但是对环境进行了负面影响,那就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破坏,即为不好的改变。通过相应调查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土地资源整理技术受发展现状制约,还相对落后,施工环保意识还有待加强,整理效果不佳,改革后自然不和谐现象仍然有很多。

(二)规划不合理,导致整理效果不佳

土地自然资源整理活动实施前,需进行相应规划,待到完善的规划完成后,再进行具体工作的执行、操作。而我国大多数地区,在进行土地整理工作时,进行计划的制定时,较为盲目,进而导致整理效果不佳。

(三)思想上存在一定偏差

虽然为了进行自然生态保护,国家相应出台了众多政策,但是通过具体分析发现,执行效果并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存在思想误区。例如,认为人们自身行为对自然生态不会产生影响;或者认为需要国家进行生态保护,与自身并无关系;再者认为会增加自身成本等不正确的认知。如果此类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人们的日常活动和生产,间接的对土地整改的实施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产生阻碍。

二、提高土地资源整理,实现生态保护举措

(一)环保意识需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在进行具体的土地资源整理和规划过程中,需加大相关人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每一位土地整改工作人员都具备高度、强烈的环保意识,并且以此作为整理规划和具体执行过程中的原则依据。另外,除了具有环保意识之外,为了使日常的自然环境保护政策得到确切的落实,还需要增强对环保的认知,不能盲目的进行环保操作,以免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定期举办环保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知识的灌输和学习,运用环保、生态、科学、适宜的施工工艺,在自然生态保护标准所允许的前提下进行具体施工作业的开展,如果出现破坏环境,污染生态等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处理,严重时要先进行暂时的停工。

(二)设计规划水平需提升

以目前我国整体发展现状来看,在、整理、规划等方面的技术设计方面水平还普遍较低,存在规划不全面、不科学的现象,而且众多设计单位由于能力及资质还未达到标准,因此在土地整理改革中发挥出的作用不大。而且在这样的形式下,政府部门针对所投入的关注力度不够,同时缺乏基本的监督措施,最终导致整个行业发展混乱,这与政府的轻视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这就需要国家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加大管理和监督的力度,制定健全、完善的设计、规划行业的准入制度,加强土地规划、整理行业的实时监管,定期对该行业从业人员进行考核及培训,提升其综合技能水平,加大土地整理过程中生态保护能力。

(三)生态指标为土地整理参考

对土地进行整理是时展背景下的一种正常趋势,需要得到重视,但是这种整理工作的实施,需要以生态保护的标准作为参考,以免出现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例如,在整理施工项目完成之后,需要进行相应的评审工作,针对土地资源整理操作执行过程中,对于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行综合式的评价,分析对环境所产生的各种方面的影响。如果出现影响较大或者存在与环境极为不和谐的状况,需要要求施工团队立即进行修改,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或者直接对原来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整理相关部门同时要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论证,将土地资源的整理过程演变为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生产的提高、以及和谐发展的建设,实现这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避免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资源污染现象的出现。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需求增多,使土地整体改革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是目前我国极为重要的改革举措。而目前同样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自然环境的保护,因此,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需要对环保问题进行重视。另外,在施工具体执行之前,进行全面规划,最大程度上减少整理施工对环境负面影响,一旦对环境产生污染,及时整改,严重时需暂停操作,将不利因素进行消除,使土地资源可以实现持续发展和循环利用,为人类造福。

作者:宗金艳 单位:白城市土地整理中心

参考文献:

[1]杨伟.浅谈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J].中华民居,2010(11):538-538.

[2]尹力军.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2(3):99-101.

[3]李岩,欧名豪,赵庚星等.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2):398-403.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篇3

1辽滨水城生态建设情况

辽滨水城要建设北方湿地的生态型滨海城区,规划面积已由110 km2扩大到258 km2,水城建设主要分港口、主体产业区、绿色轴线、黄金经济圈和大学城5个功能区,形成“一轴”、“两圈”、“九区”规划结构。其水城特色有防波堤。

辽滨水城重点的基础配套工程――填海造地及防波堤。填海造地15.2 km2,吹填土方 4 405万m3。一期工程吹填面积6 km2,吹填量为725万m3。二期吹填面积9.2 km2,吹填量为3 680万m3。配套的防波堤工程17 600延长米,总工程量370万m3,将随其填海造地工程同步进行。目前,9.2 km2核心商务区已围堤4.2 km,海抛石9万m3;3.2 km2的商业娱乐区已经完成围堤700 m,完成路抛石1.5万m3。吹填造地后,将在这里建成辽滨水城的核心商务区,这里是辽滨水城最靠海的位置。辽滨水城之动脉环岛路。环岛路北起荣兴水库,南至辽河口、环绕生态的鸭舌岛。公路覆盖辽滨的全境,环岛路与辽滨水城的公路网融为一体,与滨海大通道相连接[1]。辽滨水城之标志为雁河。辽滨境内水系的贯通,城内河网的存在,是辽滨水城建设的重要标志。在荒滩上开通一条雁河,雁河的一期工程总长1 000 m、宽80 m、深2 m。将动用土方量62万m3。

2辽滨沿海经济区的生态问题和隐患

近年来,渤海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滨海湿地面积减少,海水盐度升高,渔业资源衰退,富营养化加剧,赤潮频发,外来物种入侵等。

2.1生态问题

辽滨新城的建设势必减少滨海湿地的面积,造成大量植被的破坏,减少渔业资源,提高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辽滨沿海经济区建设最易出问题的是围海工程带来的生态问题。一是围海工程不仅破坏原来的潮流系统,削弱了海水净化能力,而且围填海不断从内部蚕食滩涂和海域,加之水动力条件减弱和沉积环境的改变,造成整个地区生态环境改变和严重退化,并导致生物多样性大大减少。资料显示,胶州湾20世纪60年代河口附近生物种类多达54种,70年代减到33种,80年代只剩下17种。原有的14种优势种仅剩下1种,东岸的贝类养殖已不复存在[1]。二是围海工程往往会使得入海口变得狭窄,易造成海水倒灌、水灾内涝等多种灾害。荷兰曾经是一个热衷于围海造地的国家,荷兰人填出了1/4的国土面积,但是改变海岸线扩张国土的同时,海水污染、生物减少等生态问题也随之而来。2009年,荷兰内阁批准了一项“退耕还海”方案,决定将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推倒,让围海造地得来的300 hm2土地再次被海水淹没。三是围海工程会使重要渔业资源被破坏。近岸海域是很多海洋生物栖息、繁衍的重要场所,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改变了水文特征,影响了鱼类的洄游规律,破坏了鱼群的栖息环境、产卵场,很多鱼类生存的关键环境遭到破坏,渔业资源锐减[2-3]。

2.2生态隐患

随着辽滨沿海经济区规模性的土地开发,大量人口涌向滨海地区,沿海滩涂围垦、港口建设、石油化工和海洋装备制造发展、大规模水产养殖造成部分生态资源的永久性消失,水污染问题不断呈现,对滨海湿地系统构成极大的威胁。

3新形势下辽滨沿海经济区的环保要求和责任

当前,辽滨沿海经济区的规划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其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国际生态城区。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将辽滨新区建设成为辽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先行区、辽宁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拓展区、国家生态型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国际生态城区:将辽滨新区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国际一流生态城区。

从资源、环境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不可能持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2006年底开始,国家环保部开展“环评风暴”,启动2次“区域限批”、“流域限批”。辽宁省辽河流域就曾榜上有名,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害不可估量。可以说,对于辽滨沿海经济区发展而言,环保已成为资金、土地两个发展瓶颈之外的又一大制约因素,如有不慎,受到环保部的挂牌督办、限批,将会对经济区的建设造成极大的影响。对此,必须引起经济区每个人的高度重视,经济区的环境保护要严格要求,责任重大。

4辽滨沿海经济区发展中环境保护的对策

4.1健全环保队伍,加强监督监管

辽滨沿海经济区目前已有市环保局派驻的机构,对于经济区内环保事宜,可以直接监管、审批、验收。及时解决了经济区环保审批、验收等问题,又可以对经济区进行现场监管,大大加快了经济区内环保相关手续的的办理。但派驻机构必需的环保基础装备、基础能力建设相对薄弱,应加强基础装备、基础能力建设,以提升环境的执法监督监管[4]。

4.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项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则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毫无疑问,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就辽滨沿海经济区而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缓解结构性污染的治本之策。一是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型的先进制造业,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二是要延伸现有产业链条,加大上下游产品开发力度,促进园区内部经济循环;三是要与周边市区、县域经济紧密联系,统筹协调,打造一体化发展格局。

4.3严把新进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关

辽滨沿海经济区发展,项目是根本。没有项目带动,经济区就不能实现追赶跨越。但是,在目前形势下,环评已成为项目建设前置审批条件。也就是说,无论什么项目,都要先经过环评这道关。因此,实现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相关产业政策的项目,严禁入区。符合入区项目要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目录》分类管理。

4.4加快污染物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经济区绿水蓝天

按照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辽滨沿海经济区的污水处理后要达到“零排放”。因此,做好水污染治理,将是经济区的重点工作。治理水污染,一是要求入区的高污染企业投资建设专业污染处理设备,既提高循环利用率,又降低排污量和浓度;二是全面推进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升级改造,确保与园区企业同步建成,避免污水直排现象发生;三是与辽滨新城水系规划相结合,建设完备的雨污分流城市管网,既为将来条件具备时对雨水再利用打下基础,又有利于合理控制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流量,使得污水处理设备发挥最大效力。开展大气污染控制,提高环境空气质量。要严格控制SO2排放总量,开展NOX排放控制设施建设,加强TSP排放控制。

4.5适度围填海工程,有序开发

滩涂生态有其自身的发展和演替规律,静态保护不现实,应该动态保护。填海不能太频繁,首先注意促淤及填海布局,其次注意填海的时间间隔。依照滩涂的构成,通过滩涂再生实现循环推进,使滩涂处于优质循环状态,防止“海洋圈地”的产生。

4.6建立生态影响跟踪监测制度

辽滨沿海经济区的建设需要围海造地,减少了海域面积,增加了陆域面积,对于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局部气候、海水倒灌、水灾内涝等生态问题还不能直观反应出来,因此需要建立生态影响跟踪制度,对于不良生态影响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需要做生态补偿的,要严格论证,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实时监督落到实处。

5参考文献

[1] 杨旋.围海造地须科学论证[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05-31.

[2] 于淑文,李百齐.简论加强我国围海造田的科学管理[J].中国行政管理,2011(9):49-52.

[3] 围海造田应科学审慎[J].品牌与标准化,2011(17):58-59.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篇4

生态补偿(EcologicalCompensation)是当前生态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实际上,我国早在1992年就开始探索生态补偿的办法,只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生态补偿关注的焦点是对生态环境加害者索取赔偿;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生态补偿的对象才更多转向生态环境保护者和建设者。在实施方法上我国采取了许多基于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其手段主要局限于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河流等上下游、矿区植被恢复等政策,按照国家确定的统一补偿标准,主要是以资金形式的补偿制度,用于补偿、恢复、综合治理人类活动给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造成的破坏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等。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是易于接受大城市的辐射、较为敏感的区域,是城乡互为渗透、城市化迅速发展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快速转变的地区。在该地区进行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可以防止城市中心地区与边缘区之间连成一片,并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休闲游憩场所,最终为城乡生存环境维护和保护创造条件,也是切实落实建设新农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

由于近年来城乡边缘区已成为生态环境受影响最大的地区,这就要求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格外注意保护更容易受经济发展影响的城乡边缘地带自然环境。而同时在这些地区我国目前的自然生态保护手段较局限,且多已落后于时展要求,远远不能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针对当前城乡边缘地带自然环境整体状况日趋恶化现象,我国对该区域的保护措施也主要只停留在各种行政、法律、技术、政策等政府宏观层面上,所采用的生态补偿等经济手段也仅局限于流域之间、区际之间横向转移支付。因此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强调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当今,思考如何完善生态补偿理论并详细研究其在城市边缘区自然环境保护中的运用就显得尤为必要。

生态补偿理论及内涵特点

(一)生态补偿的定义及内涵

国内外对生态补偿有不少定义,但由于侧重点不同及生态补偿本身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及《21世纪议程》中表述为“在环境政策制定上,价格、市场和政府财政及经济政策应发挥补充性作用;环境费用应该体现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上;价格应反映出资源的稀缺性和全部价值,并有助于防止环境恶化。生态补偿意为对环境损失中因环境问题产生的所考察区域的环境要素数量变动、生态系统失衡与物种种类和数量减少而进行的对因环境问题造成的污染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生态补偿现主要采取财政转移支付、相关项目支持及征收有关税收等方式。

(二)生态补偿操作的原则

1.协调及公平原则。人们的环境权及生存发展权应是平等的。但由于具体的环境问题会不可避免造成不同区域受到环境问题的不同影响,例如地处河流等不同流域以及城乡接合部等区域的人民不得不在产业发展时受到许多限制和遭遇不公平待遇,所以就需要依据协调和公平的原则采取具体方法来处理相关问题。

2.谁污染谁赔偿、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环境污染是一种社会公害,自然资源环境状况也有产权应非“公共品”,污染者应有责任和义务对自己污染环境造成的损失作出赔偿;同样,环境受益者也有责任和义务对为此付出努力的地区提供适当的补偿。这一经济补偿费主要用于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恢复、更新,以保证资源的持续利用。

3.可操作性强原则。由于难以对环境状况及有关价值等缺乏定量,操作成本过高,现实操作性及实施持久性差,因此,生态补偿机制要将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结合起来,改革具体实施方法,保证生态补偿措施的有效性。

城乡边缘带自然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等自然资源低效利用、生态失衡难以逆转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的发展基本属粗放外延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受此影响最大的便是城乡边缘带。边缘带的土地资源在城市的急剧扩张压力下实现农地发展权的转移。同时农地闲置的现象在城乡边缘带也不鲜见,这些都使得原本可以发挥更大生态和环境效益的自然资源的低效利用,土地资源耕作效用的严重浪费,最终使得该区域环境恶化变快,过于相信自然的恢复能力也使得区域环境的生态失衡最终难以恢复逆转。

(二)工农业生产污染、居民点分布不规范

由于当前我国工农业生产主要以粗放模式增长为主,酸性物质、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质等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杀虫剂、除草剂、化肥等残留物进入土壤渗到地下水中,引起水质、土质下降,当前许多相关工农业企业都建设在城市郊区,这些有毒物质污染的区域扩散,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居民点布局分散混乱,严重破坏丘陵岗地生态景观的和谐,引发了资源和环境危机。

(三)城市发展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城市发展所产生的污染通过大气、水体、噪音等向外扩散。某些污染物质在城乡边缘区扩散和迁移,以至于达到地下水、大气层的污染。同时,由于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大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不仅占大量土地,而且也对该区域的土壤与水源等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损害,这些都破坏了城乡边缘地带的景观及生态环境。

生态补偿理论对城乡边缘带自然环境保护的意义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把该区域看作一个生态保持和发展的整体,并且从更长远的时间区间来看待和评估某种资源的“价值”。多数情况下将表现为城市范围内对欠发达郊区进行“补偿”,以便换取城乡结合部等城市郊区停止严重破坏生态的经济发展方式,获得城市及周边整体生态状况的优化。

(一)保护土地资源,扭转生态环境失衡

实行生态补偿可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善农地环境,提高农地生态价值,保护珍贵的农地资源,维护农地环境。可以主要通过以政府财政投入等生态补偿手段给城郊区域居民补贴,用以补偿由于受到环境恶化而损失的利益,惩罚对环境造成较大破坏的损失,扭转由于城市化造成的城乡边缘区生态环境失衡现象,从而维护整体生态环境。

(二)改造居民点,激励工农业企业实现可持续生产

针对该区域不同环境状况采取各种奖惩措施,会对有关生产企业产生警示作用,刺激相关企业改进技术,采用先进生产方式,把保护环境和促进生产摆在同等地位,减少向环境排放的污染,同时能规范居民点分布,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最大程度上维护城乡边缘地带脆弱的生态环境状况。

(三)增强相关农户财力,协调整体利益分配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可有效调节利益分配格局。目前,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着一个地区相对欠发达地方牺牲、发达富裕地方受益,农村区域付出、城市地区受益等不合理现象。因此,急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城市生态环境破坏者与城乡边缘区受害者之间的利益进行重新分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护该地区整体自然环境状况。

生态补偿理论在城乡边缘带自然环境保护中的运用

(一)科学确定生态补偿主体、补偿程度、补偿客体

确定城乡边缘区内受到自然环境污染破坏影响的区域,依据环境资源生态补偿主体的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对当地森林水源等为核心的环境进行翔实的调查与研究,考虑边缘区“当前”和“未来”的价值,运用环境质量评价和生态评价等技术手段分析环境影响状况并确定有关污染标准,得出较小地区的不同范围、不同时间的生态价值状况。针对各地不同的地理及自然环境状况,最终确立城市边缘区生态补偿受益者受益范围、时间、行业、领域和特定人群。

(二)改革补偿方式及途径

现有生态补偿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建立良性投资补偿机制。应明确划分城乡边缘区生态受益区和生态系统保护的提供地域,而资金渠道应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同时也应以重大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及地方与相关部门补充为主要形式;探索排污权等环境权益的市场交易机制;充分发挥我国民间资金充裕的优势,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城乡边缘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同时也可以尝试采取异地教育培训等其他形式来进行生态补偿。

(三)确定环境产权观并改革新的税费制度

强化自然资源是天然生成的,并非公共产品的的产权意识,尤其是城乡边缘区,建立在城市政府的领导下,政府与民众共同负责的边缘带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支持机制;防止滥用资源造成环境恶化,建立一支由多学科领域相关专家组成的社会化的生态补偿政策监管和评估机构队伍;采取相关生态税收等形式使得边缘区企业在生产时把自然环境的损耗纳入成本核算。建立区域生态补偿资金专用账户并实现专款专用,协调各部门与其他相关行业和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贴补,增强区域相关单位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四)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等的监控及有关措施执行力度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等基础性支撑制度。考虑逐步建立起各级政府的综合保障体系。通过引入法律手段加强边缘区生态保护立法。以立法形式确立完善的统一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特定地区的专项生态保护实施条例,在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中,对政策实施在各户或各业的真实效果进行监控,以尽可能做到按质按量资金补偿到位。同时,将补偿资金如何直接发给参加建设的农户和企业,而不能分地区进行补偿。

(五)实现城乡边缘区自然资源及保护状况的信息化管理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篇5

[关键词]燃煤电厂;环保设施;运行状况;性能诊断技术

中图分类号:V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031-01

前言: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各个领域发展迅速,对于电力能源的使用需求越来越高。然而,燃煤电厂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仅会消耗大量的煤炭资源,同时送所排放出来的气体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这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来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燃煤电厂为了解决作这一问题,引进了先进的保护设施,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环保。而性能诊断技术在环保设施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找出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环保设施的运行质量。

一、加强燃煤电厂环保设施运行状况的重要性

燃煤电厂在运营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质,这些物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人们的身体健康来说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燃煤电厂的领导人员应该加强对环保设施的控制,完善设施的运行状况,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保证设施可以顺利运行下去[1]。另外,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低碳、环保、绿色经济生产、发展原则,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燃煤电厂应该加强对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并根据设施的运行现状制定对应的保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废弃排放问题,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二、燃煤电场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现状以及性能\断技术分析

(一)诊断要求以及目标

性能诊断技术是燃煤电厂环保设施在运行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的对设施的应用目标进行合理控制,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因此,燃煤电厂环保设施在运行过程中,性能诊断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设施所排放出来污染物性能指标进行全方面研究,以所得结果为基础质地对应的安全生产策略,并严格遵该策略开展各项生产工作,保护自然生态环境[2]。其次,在燃煤电厂的工作人员还应该以所得的性能诊断数据为基础进行环境保护,并将现有的管理手段与方法创新、完善,提升环境保护工作质量与效率,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燃煤电厂的环保护工作质量。最后,在开展环境保护设施性能诊断工作时,还可以对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进行合理分析,找出设备在运行时存在的不足,并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诊断内容

在开展燃煤电厂环保设施性能诊断工作时,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首先,对环保设施进行性能诊断时,应该了解燃煤电厂环保设施的实际运行现状,并根据其运行现状制定对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严格遵守指定标准进行操作,保证设施性能诊断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其次,在开展诊断工作时,还应该合理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环境保护设施在线监测,并将所得结果进行合理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提升环境保护工作质量与效率,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保护自然生态话环境;最后,燃煤电厂相关诊断工作人员应该定期开展实施的诊断工作,找出实施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为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3]。

(三)诊断指标体系

燃煤电厂环保设施性能诊断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了环境保护体系和污染物排放控制体系,因此,燃煤电厂在实际运营生产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守国家指定标准进行操作,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中的环境保护体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设备的生产运行效率,提升环境保护工作质量。另外,在对保护设施性能诊断过程中,还应该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定期开展设备运行监测工作,保证所排放出来的污染物指标可以得到环境保护的指定标准[4]。

(四)诊断方法

在对燃煤电厂环保设施开展诊断工作时,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操作:(1)物理诊断:在实际诊断过程中可以根据燃煤电场环保设备的运行现状指定对应的诊断目标,通过模型分析的形式总结出设施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2)量化诊断:在通过该方法诊断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按照环保设备性能诊断原则的重要性进行定量化,提升诊断工作质量与效率;(3)数学模型诊断:通过模糊集合理论的形式进行诊断。而工作人员还应该根据环保设施运行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出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并将其合理利用构建出对应的诊断模型,保证设施性能诊断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5]。

总结: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环保意识越来越高,而燃煤电厂环保设施的运行效果会直接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因此,燃煤电厂环保设施运行状况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我国相关部门也大力推广燃煤电厂环保设施运行对策,加强对燃煤电厂环保设施运行现状的监管,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许月阳,薛建明,管一明,王小明.燃煤电厂环保设施运行状况及性能诊断技术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S1:222-226.

[2] 卢伟辉,和识之,廖永进,张杰.广东省燃煤机组环保设备故障分析及优化措施[J].广东电力,2016,11:42-46.

[3] 薛建明,刘涛.新标准下燃煤电厂环保设施改造技术方案分析[J].中国环保产业,2014,10:37-42.

[4] 李乾坤,杜振,尤良洲,何胜.330MW机组湿式电除尘器性能试验及评价[J].发电与空调,2015,05:48-50.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篇6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环境监测;环保治理措施;生态环境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11-014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11.072

1 概述

近年来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然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的质量不断下降,特别是各大城市相继出现了雾霾,部分水资源受到严重的污染,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我国政府早就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措施,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改善,但治理效果仍不理想。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第一步就是要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环节,通过监测尽早发现环境污染的状况,尽早采取防治措施,就能提前避免环境污染,降低环境污染问题带来的严重影响。环境监测不仅为环境保护提供准确而有力的数据支持,还能预测环境保护的效果,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2 环境监测的概念和分类

2.1 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手段,也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环境监测,简单来说就是对影响环境的各个因素进行评估,对影响环境质量的各个数据进行测定,据此对目前环境污染的范围和程度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掌握,然后再对环境污染变化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地预测。环境监测的步骤一般包括现场调研、优化布点、数据处理以及分析测试等,监测的设备一般是高端的环境监测技术设备,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以便做出更为科学可靠的环境保护方案。

2.2 环境监测的分类

环境监测可以按照监测的对象、部门、区域以及目的分为四类:第一,环境监测可以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分类,包括对生物、光照、土壤、水质、空气进行监测,对卫生、噪音、放射性进行监测等,其中对卫生方面的监测主要是对一些危害人体健康疾病进行监测,如病毒、寄生虫等,这些监测对象都会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第二,环境监测可以根据监测部门的不同分类,一般情况下环境监测部门包括生态环境监测、卫生监督、气象和资源监测部门等,这些部门主要是对各个领域的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并获取相关的数据,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第三,环境监测可以根据监测区域的不同分类,当环境监测部门对某一工厂或企业进行环境污染的抽检时,可以根据监测区域进行分类,在监测的过程中分为厂区和区域监测两类,获取更为详细真实的监测数据;第四,环境监测可以根据监测目的的不同分类,一般情况下主要是将环境监测分为特定目的环境监测和监视性环境监测两类,监视性环境监测的主要监测内容是污染源和环境质量等,根据分析监测出的数据,环保部门不仅可以对污染问题和质量状况变化趋势进行预测,还可以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和质量进行评估,属于常规监测。

3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3.1 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关系

随着我国工业化生产不断加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如果不重视环境污染问题,我国经济就不能持续发展。近年来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在环境保护工作落实中,环境监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环境监测可以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分析,让环保人员对污染范围、污染程度有一个实质性的掌握,并预测污染状况的变化发展趋势,为环境保护工作指明方向。除了对环境污染的预测,处理污染物质工作也不能离开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可以对污染源、污染物质进行科学分析,让环保部门根据污染物质的性质采取适宜的处理措施。因此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环保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环境监测的帮助。

3.2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和重要手段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对环境污染进行预防和治理,是环境保护工作最主要的工作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切实开展环境保护工作,首先就必须要了解h境污染的程度、范围等情况。例如,环保部门要对某个城市的雾霾状况进行治理,那么首先就要派遣环保人员进行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工作,派遣统计人员对近年来雾霾产生的地点、时间、范围以及严重程度进行统计,根据得出的数据分析雾霾产生的原因,进而找出适宜的治理方法进一步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此外,对环境进行监测有助于让环保人员及时了解环境状况,比如空气质量状况、土壤状况以及水质状况等,根据环境监测中得出的结果,环保部门对目前环境的整体状况有了一定的掌握,随后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效应对。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环境监测不仅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工作中会使用先进的监测设备、科学的监测方法,不仅使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污染状况、企业污染物的排放状况有实质性的掌控,检查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有没有符合相关要求,也可以确定企业污染物的种类和特质,帮助企业治理污染。

3.3 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

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获取大量关于环境状况的数据,这是环境污染预防和治理的重要依据。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呈上升趋势,数据监测设备基本和发达国家水平相同,大大提升了监测数据的精准度,让环境保护的措施更加符合实际。在开展对某个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之前,环保人员首先要对该区域的环境污染情况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然后制定合理的监测计划,确定监测的范围进行监测,这样环保人员就能根据监测的数据了解该区域的污染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相适应的措施,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例如,环保部门要对某个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进行空气治理,环保人员首先需要通过环境监测得出空气污染指数,然后对该城市企业污染气体排放量、市政建设产生粉尘量、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垃圾野外焚烧量等数据进行监测分析,进而确定主要的空气污染源,针对污染源的性质采取处理方法,制定合理的空气保护方案,最后落实环境保护各项措施。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指明工作方向,不仅可以准确地监测出污染物在指定区域的分布情况及其迁移转化的状况,还能够预测污染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为污染治理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3.4 环境监测能及时调整工作计划,有效应对突发污染事件

环境监y通常贯穿于整个环境保护工作中,在根据环境监测的数据结果采取有效的防治和治理措施后,环保人员一般定期对环境状况进行再度监测,结合环境保护的进展和效果,将监测后的数据与监测前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这有利于环保人员及时发现环保措施中的不足和遗漏之处,及时调整工作的重心、方法、手段,让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大大提升。我国目前处于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反环境保护法规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与行为或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引起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而环境监测则可以在事故发生时及时监测受污染的范围和污染严重程度,同时找到污染源并确定其特性,为事故的处理部门提供必要的处理依据,快速制定应急处理方案,缩短处理时间,有效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3.5 环境监测有助于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提升环保参与度

目前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的质量不高,环境污染现象严重,环保不仅要靠环境保护部门实施,我们公民也要参与到环保工作当中来。目前我国大部分公民都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于雾霾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度还不足,人们对于环保仅有一个笼统的概念,对于采取什么措施进行预防不够关注。环境监测能够获取环境污染的各种相关数据,然后由环保人员分析整合并制作成比较直观易懂的表格、图示等,人们通过这种简单的展示方法,快速而全面地了解到关于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相关知识,进而树立环保意识,自发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

4 如何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性

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保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提升环境监测的有效性,保证环保工作的稳定运行。第一,环保部门要提高环境监测水平,掌握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提高监测报告的时效性;第二,增强环境监测相关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提高监测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定期对环境监测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先进的监测技术,提高设备操作技能,鼓励监测人员随时学习,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提升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此优化人才结构;第三,做好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管理工作,环境监测的数据是环保工作进行的依据,因此要保证监测数据的精确性、完整性、全面性和可比性,对于监测报告要认真分析评估,避免出现严重错误;第四,完善环境监测部门的规章制度,引入科学的管理机制,对监测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升环境监测的服务能力,为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5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要重视环境污染问题。现阶段我国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对环境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和综合治理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加强对环境的监测,提升环保工作的效率。环保部门应进一步发挥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增强环境监测相关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做好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管理工作,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优化我国环境保护机制。

参考文献

[1] 田萍萍,郭芝光.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与具体措施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16(7).

[2] 王惠.环境监测质量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及相应措施探析[J].中国市场,2016,16(47).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篇7

关键词:植树造林;生态保护;环境改善

前言: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生态环境的满目疮痍。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和前所未有的便利生活,但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类的一味向大自然索取而不进行一定保护措施,使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加重,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不断减少,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类得各种怪病的机率增加,生态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应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在利用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实施保护措施,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植树造林现状分析

1.1 植树造林必要性分析

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成为人类不断向前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任务。而植树造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在保护生态环境过程中有重要贡献。植树造林可以调节小气候,防噪声,树木还有杀菌作用,树叶可以吸附尘土,净化空气。总之,植树造林不仅利于人们的生活,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重要作用。

1.2 我国植树造林现状

近年来,我国绿化造林事业迅猛发展,森林资源增长迅速。据初步统计,截止2013年2月底,全国完成造林540多万亩,其中人工造林510万亩,封山育林31万亩、完成整地1927万亩、培育苗木10亿株,全民义务植树2000多万株。植树造林发展为一项全民义务劳动,大大加快了造林事业发展。我国造林绿化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现有宜林地的60%都分布在西北五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沙漠化严重,植树造林难度大。植树造林过程中不能考虑到树木的生长特性,造成盲目植树造林,树木成活率低,造林效率低下。

2 我国生态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对治理水土流失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植树造林可以使水土得到保持,要抑制水土流失就必须植树造林,树木根系庞大,可以紧紧抓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植树造林可以治理沙化土地,防固风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大有裨益。如今沙漠化越来越严重,植树造林是防风固沙最好的办法,可以防止沙漠化的蔓延。树作为绿色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及各种工厂所排放的废气,制造氧气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植树造林除了对环境保护有益之外,也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植树造林不仅能为人类提供树木,不少水果、药材都是林产品;茶叶、橡胶、新碳等都是树木的贡献。水土流失严重,人类大量砍伐树木,使大片土地沙化,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污染严重,水资源开发强度大致江河断流,湖泊干涸,水体的涵养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空气污染严重,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不经处理净化便排放到空气中,空气中有害气体物质增多。森林面积减少,树种单一,生态系统功能减弱,草原地区超载放牧、过度开采,成为重要沙尘源区。珍稀动植物生活区环境恶化,导致大量珍稀动植物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由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各种自然灾害接踵而至,人类得病的机率增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严峻。现如今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改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2.2 我国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

改善生态环境问题投资力度不够,由于我国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度不够,使得国家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投资量较少,不能满足改善生态环境所需的巨额费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生态环境治理难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治理难度增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生态保护中存在另一问题是技术不够纯熟,应引用国外先进治理经验,加快生态保护建设步伐。

3 植树造林与生态保护

3.1 植树造林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植树造林在生态保护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生态保护需要植树造林,植树造林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而言是一大助力。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绿化面积,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持大气、土壤、水之间的循环,对于维持生态多样性也有重要意义。

3.2 植树造林在生态保护中起到的作用

植树造林有助于治理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调节大气气候,吸收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制造氧气,改善大气环境;增加森林面积,改善生态系统多样性,使生态平衡;由于树木叶表面粗糙有茸毛,可以吸附空气中尘埃,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积极植树造林和种植绿色植被是我国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增加绿色植被面积将有效的改善环境。

4 结语

植树造林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有重大意义。大力推行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中国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保证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我们现今应该研究的课题。目前我国的植树造林与生态保护工作并不乐观,我们应正确对待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积极有效的对策对生态环境予以改善,积极汲取别国生态保护的经验,找到适合我国生态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并加以实践。总之,改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我们应集体行动起来,为改善生态环境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许晓波,浅析植树造林与生态保护,农业科研,2015

[2]谭虎娃,高尚斌,陕甘宁边区植树造林与林木保护,中共党史研究,2012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篇8

一、环境保护与旅游业的关系分析

从基础定义的角度来看,旅游业为第三产业,主要指的是集旅游景点、旅游景区、饭店和旅行社等主体为一体的综合性行业的统称。旅游业、环境二者相互影响和作用,资源导向是旅游业最显著的特征,旅游资源依托于生态环境,如果无法保障生态环境的质量,必然也会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干扰。就旅游景点的历史发展状况来看,其运行效果、吸引力强弱及景点质量均与环境保护工作质量直接相关。所以要想实现旅游业的稳步发展,必须要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工作,改善环境质量,为旅游业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质量一方面可以促进景区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居住环境,另一方面还能够使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1.自然生态层面下的旅游资源环境问题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自然生态环境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首先,水资源污染现象严重,水资源短缺成为一项严峻的问题。国内当前缺乏科学的水资源开发方案,存在严重开发不当的状况,恶化了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一些含有水景的景区数量逐渐减少,使旅游生活用水的可利用量也明显降低。此外,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水资源污染现象,在旅游景区中很多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肆意排放,使大量旅游水资源被污染。

其次,部分旅游地区中存在水土流失的状况,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只关注利益的最大化,并没有注重对植被和地形地貌的保护,致使原有的地貌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加剧。旅游景区的宾馆、水库、公路等周边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非常严峻,不仅破坏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也给景区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然后,近年来旅游景区大气污染问题也逐渐被提升议程,同其它环境污染问题不同,大气污染可能会出现跨区域蔓延的状况,影响范围较大,对旅游业造成影响的同时,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大气污染主要体现在气候改变、酸雨及粉尘污染三个方面,人们排放的有毒气体对臭氧层造成极大的破坏,气候温度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海平面也逐渐升高,甚至一些海边旅游景点面临湮没的危险。大气污染物还会通过酸雨的形式对水资源、土地造成污染,长期还会导致景点建筑文物被严重腐蚀和损坏。这与气候和酸雨两大环境污染不同,粉尘污染的危害在于降低旅游资源的整体质量,使粉尘颗粒在空气中进行传播,对旅游者的观赏体验造成极大的干扰。

之后,作为旅游环境问题的一种特殊表现,生物旅游资源的降低也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虽然我国在生物旅游资源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然而因为人们缺乏正确的开发和保护理念,未将生物资源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导致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生物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很多珍贵生物的种类快速减少,濒临灭绝,观赏性较强的植物数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森林资源明显减少,我国当前的森林覆盖率比全国水平要低,人们肆意的砍伐和占用林地面积,净化空气的树木明显不足,影响了旅游质量。

2.人文社会层面下的旅游资源环境问题

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在人文社会方面也有着充分的体现,不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首先,旅游景区的很多文物破坏、污染状况非常严重。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景区的接客量越来越多,乱写、乱吐痰、乱扔垃圾、违规捕鱼、违规照相等游客不文明的旅游行为都危害了文物古迹。

其次,在一些充满神秘感和少数民族特色风情、文化的旅游景区中,游客并没有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亵渎了当地民俗文化,给当地景区民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一些商业人员利用景区民俗文化来赚取利润,使民俗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发生了改变,均严重危害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最后,旅游景点的民族文化艺术逐渐消退,很多艺术文化朝着低俗的方向发展,无法体现出旅游景点的优秀传统文化。旅游景点在向游客销售礼品的过程中,过分重视礼物的外观和新奇性,礼品所蕴含和代表的优秀民族艺术文化根本得不到体现和展示,旅游市场中充斥着大量劣质的产品。

三、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应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力度,协调处理环境保护工作与旅游业的关系,通过良好和充足的环境资源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如下:

1.基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基础就是旅游资源的质量,而旅游资源的关键在于环境,只有确保景点环境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价值,提升旅游景观的效益。自然旅游资源是在长期的积累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所以实施旅游景点的保护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制定出健全、完善的自然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按照一定的流程循序渐进的开展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构建出高质量的旅游设施和旅游景点。

应将建设旅游设施与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两项工作整合起来,秉承科学性、计划性的原则和理念,全面贯彻和落实旅游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制定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规划制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来开发旅游资源。还应尽量于自然保护区外实施旅游设施建设工作,最大限度的保护自然景观,理性的开发和规划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力度,保持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避免出现盲目开发的状况,降低对生态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

2.基于旅游企业经营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在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企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必须要认识到自身承担的职责,有效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以发展和动态的视角来开展旅游业务。承运、组织旅游活动的主体就是旅游企业,其在执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时,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一要开拓全新的环保型旅游业务,研发设计出农业、森林及生态等生产环保型的旅游产品,并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科学的挑选和设计,以免脆弱的生态地区再次遭受破坏和污染,在确保旅游景点具有较强恢复能力;二要对旅游时间、人数进行科学的管控和限制,对游客的消费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提升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使游客能够自主约束旅游和消费行为;三是增强导游的生态旅游理念和理论知识,将生态环保内容更加有效的传输给广大游客。

作为旅游接待设施的一大主体,旅游饭店在落实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工作中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饭店要将“绿色、生态”作为经营的主要理念。具体对策如下:(1)对饭店生活废旧物品进行分类回收和利用,降低垃圾的排放量,并在旅游饭店内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的设施和清洁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2)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现象,通过有效的节水措施来实现水资源效益的最大化,缓解资源短缺的问题;(3)向游客提供可再生旅游产品,避免使用一次性、污染性较大的产品。

3.基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游客的消费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保障消费行为的规范化和理性化,才能够有效的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如下:(1)明确当地旅游景点的风俗文化,将旅游目的调整为感受民俗文化艺术魅力,遵守当地风俗习惯,在观赏旅游景观的过程中,不要做有损文物的行为;(2)约束自身的旅游和消费行为,将垃圾存放到规定地点,并收集好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避免垃圾对景观环境造成破坏,争做文明旅游者。在收集和处理旅游垃圾的过程中,要按照不同的类型来处理垃圾,对具有利用价值的垃圾进行进一步的使用,优化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感受;(3)游客要减少一次性消费产品的使用,例如: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碗筷等,这些一次性餐具在较长的时间内很难被降解掉,还会对土壤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使用一些可降解的绿色和环保型餐具。游客要主动参与到有益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贡献自身的力量,推动旅游业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均衡发展。

4.基于旅游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在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必须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的主导作用,针对不同地区旅游区的实际状况,制定出配套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并出台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制度。在健全的法规体制的保障下,要基于责任、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来规范和约束旅游资源开发者的行为,严厉的惩治破坏旅游景区环境的行为。

政府机构和旅游管理部门加大对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旅游企业、游客心中,从而使旅游业向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绿色生态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旅游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还要构建一套可行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综合性的分析环境的适应性,创建出全新的生态型旅游区,对旅游区的污水处理、生物保护和地形地貌保护工作内容进行细化。开发旅游资源时,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适度性的原则,把握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工作的重难点,避免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四、结语

上一篇:保护环境的成效范文 下一篇:教孩子学拼音的好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