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方针范文

时间:2023-10-12 17:29:19

信息安全方针

信息安全方针篇1

【关键词】数据信息 安全保密技术

对于互联网的使用状况来说,网络的应用程度也变得更加的普遍,在全球范围内,信息化程度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数据信息安全的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在安全保密方面也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将数据信息安全保密进行有效的完善,保证社会信息健康的有序发展,推动社会信息安全的持续进步。

1 数据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的类型

针对数据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的类型来说,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分析:

1.1 数据信息密码设置

在数据信息的安全保密技术设计中,首先应该进行的就是密码的设置,在用户使用设备进行数据信息的输出时,可以使用口令作为数据信息安全的基本保障,为了数据信息的安全,应该重视使用者密码的设计,在一般的情况中,密码应该进行数字以及字符的有效组合,这样可以提升密码自身的安全性,降低破译率。在密码设置之后,应该及时的进行密码的更换,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更换密码的操作,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密码的安全程度,防止被破译后泄露信息的问题出现。在密码的设置过程中,应该对计算机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按照信息的重要程度不一致,进行密码的针对性设置,保证不同模块的信息都具有安全性能。

1.2 数据信息加密

想要对数据信息进行针对性的安全保护,就应该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的处理,这种处理方式可以有效的保障数据信息安全传输的核心内容,并且,可以尽可能的进行数据信息的安全提升。常见的加密算法有三类:第一类,对称加密,常见算法有DES、3DES、Blowfish、IDEA、RC4、RC5、RC6和AES;第二,非对称加密,常见算法有RSA、ECC、Diffie-Hellman、El Gamal、DSA;第三种,Hash算法,常见算法有MD2、MD4、MD5、HAVAL、SHA、CRC。

在进行数据信息传播过程中,进行相关密码的设计,就可以保证加密的钥匙对应一个特定的加密文件,然后按照加密的密码进行文件内信息的解密,从而有效的得出相关的数据信息,这种加密技术之所以呈现多变性的状态,主要就是为了保证数据信息安全性的系数要求。

2 数据信息安全保密技术

针对数据信息安全保密技术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2.1 数字签名技术

使用数字签名技术就是在数据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按照接收方的要求进行相关数字签名的设计,使接收方在接收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判断发送者的真实身份,这种数字签名技术就是由发送者对数据信息进行针对性设计的,这种设计的数字串是独一无二的。但假如在发送者传输信息的过程中,有一些盗取数字签名的软件进行针对性的植入,这样就会对数据信息产生不同程度的篡改,假冒以及仿造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就会将数据信息的准确程度进行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该类问题的出现,就应该进行针对性技术的完善。

数字签名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呈单向性的状态,这种状态主要就是由接收方进行发送方身份的确定,并且进行传输相关数据的情况核实,在交换信息的过程中,接收方只能进行相关数据信息的核实以及发送方身份的鉴定,并不能将数据信息的收发行为进行阻止。

2.2 接入控制技术

使用接入控制技术就是能够为数据信息进行针对性接入的控制,在该过程中,使用相关的手段可以将不可信的,不安全的信息进行直接的阻截,并且,可以将各种危险的的信息进行安全技术的审核,保证网络资源的安全程度。这种接入控制技术,可以按照数据信息自身的状态进行接入点的查询以及连接,按照计算机数据传输黑名单的设置,将相关的信息进行针对性的接入,屏蔽掉所有可疑的设备状况,并在此过程中,还会有相关的数据负责人进行入侵数据信息的观察,设计,追踪以及记录,按照安全网络活动的要求进行相对性的拦截。在现有的网络信息使用过程中,接入控制的技术已经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接入控制的技术也比较的完善和成熟,在局域网的设计中,可以融合进接入控制的技术,以保证局域网的操作。

2.3 防火墙技术

在数据信息安全技术的分析中,最常见的就是防火墙技术的使用,这种技术就是将数据信息进行内部网络以及外部网络的阻隔,在它们二者之间进行安全保护屏障的设置。在防火墙技术的操作中,这是一种由计算机硬件以及软件装置共同进行完善的一种数据信息安全技术,在网络使用的模式中,在网络传输之间建立一种安全网关,这种网关的建立可以有效的保护计算机内部网受到非法用户入侵的危害。对于防火墙技术的优势来说,可以进行以下的分析,首先就是防火墙可以将数据信息进行内部网与外部网的有效分隔,这样就可以隔离掉一些危险的信息资源,防止计算机受到资源的泄露的状况;然后,防火墙的技术还可以有效的关闭后台的运用程序,让系统处在最佳的状态;最后,可以有效的对特殊网站的信息进行阻止,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

3 结语

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数据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的操作过程中,相关的技术运行也将变得更加的完善以及全面,这种数据信息的保密技术可以较大程度上对数据信息进行针对性的规划以及约束,保证我国今后在数据信息的传播过程有更加通畅的道路,也有更加有利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明勇.有关数据信息安全保密技术探究[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5(05):6-7+10.

[2]李海滨.数据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研究[J].河南科技,2014(17):7-8.

[3]杨通胜,徐芳萍.数据信息安全保密技术浅析[J].计算机与网络,2012(08):55-57.

[4]刘维琪.连续变量及离散变量混合型量子保密通信研究[D].西北大学,2014.

[5]刘佳音.人员及载体的安全保密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春:吉林大学,2014.

作者单位

信息安全方针篇2

认识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1而目前,随着互联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政府或企业的信息系统来讲,更是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挑战。这就使得更多的用户、厂商和标准化组织都在寻求一种完善的体系,来有效的保障信息系统的全面安全。于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应运而生,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信息安全技术体系以及信息安全运维体系的综合有效的建设,让政府或企业的网络系统面临的风险能够达到一个可以控制的标准,进一步保障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是针对传统网络安全管理体系的一种重大变革。它依托安全知识库和工作流程驱动将包括主机、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等在内的不同资产和存放在不同位置中的大量的安全信息进行范式化、汇总、过滤和关联分析,形成基于资产/域的统一等级的威胁与风险管理,并对威胁与风险进行响应和处理,该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网络信息安全的可控性。

2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作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可以对整个网络系统中不同的安全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且可以对重要的网络通信设备资产实施完善的管理和等级保护;其次,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可以有效帮助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准确分析现有网络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从而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流程;最后,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可以通过过对网络风险进行量化,实现对网络风险的有效监控和管理。

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策略

1确定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具体目标。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组织在整体或特定范围内建立信息安全方针和目标,以及完成这些目标所用方法的体系。它包括信息安全组织和策略体系两大部分,通过信息安全治理来达到具体的建设目标。其中,信息安全的组织体系是指为了在某个组织内部为了完成信息安全的方针和目标而组成的特定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决策、管理、执行和监管机构四部分组成;信息安全的策略体系是指信息安全总体方针框架、规范和信息安全管理规范、流程、制度的总和。

2确定适合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方法。(1)网络安全管理基础理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安全管理方法就是通过建立一套基于有效的应用控制机制的安全保障体系,实现网络应用系统与安全管理系统的有效融合,确保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2)建立有效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一是网络信息安全组织保障体系作为网络信息安全组织、运作、技术体系标准化、制度化后形成的一整套对信息安全的管理规定,建立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可以在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与控制的流程上发挥重要作用;二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作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有效利用访问控制、身份鉴别、数据完整性、数据保密性等安全机制,是实现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要技术手段;三是网络信息安全运维保障体系可以通过对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管理,实现整个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监控、运行管理、事件处理的规范化,充分保障网络信息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

3建立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组织架构。网络安全组织体系是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保障,以保证在实际工作中有相关的管理岗位对相应的控制点进行控制。因此,需要根据该组织的网络信息安全总体框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该网络组织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其中,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组织架构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是网络信息安全组织架构。针对该组织内部负责开展信息安全决策、管理、执行和监控等工作的各部门进行结构化、系统化的结果;二是信息安全角色和职责,主要是针对信息安全组织中的个体在信息安全工作中扮演的各种角色进行定义、划分和明确职责;三是安全教育与培训。主要包括对安全意识与认知,安全技能培训,安全专业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要求;四是合作与沟通。与上级监管部门,同级兄弟单位,本单位内部,供应商,安全业界专家等各方的沟通与合作。

信息安全方针篇3

【关键词】产品质量 运行机制 监管

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关注起来,如何对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管,成为了当前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要任务。科学的质量安全风险监管运行机制的建立是保证产品安全的一个基础,在消除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之后,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产品质量的进一步发展。

1 当前我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国内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管情况

从08年毒奶粉事件之后,我国才算是开展了关于产品质量问题方面的监管工作,这方面的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主要应用在对食品药品以及农产品领域。为了更好的完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我国质检部门相继引入了风险监测制度、评估制度、风险信息分享制度等新的制度,并且先后成了针对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针对食品安全方面的内部添加剂监测实验室等的专业机构。针对工业产品的质量风险监测是从09年才开始起步的,国家质检总局专门成立了相关的监测部门负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的推进工作。目前来说针对工业产品的监测体系逐渐趋于完善,现在主要是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产品信息的收集工作,国检总局负责收集媒体网络、电视信息、国外的报道等方面的三类信息资源,并且通过相关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沟通平台,将收集到的信息公布出去;另一个方面就是针对风险进行的监测工作,由国检中心提供相应的检测经费,组成全国各个地反管道质检机构开展针对产品质量的风险评估、风险检测工作。不过在风险的预警方面我国做的还是不够好的,预警速度相对比较缓慢[1]。

1.2 当前我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风险监管工作的定位还不够准确。针对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所进行的监管工作是一项带有科研性质的风险控制、管理研究工作。这项工作与监督抽查工作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具有一定的科研性质,是以实际结果作为评判标准的。现在仍有大部分的产品质量承检部门对这项工作的定位不够清楚,对监测结果的合规性过于注重,却忽视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导致监测结果的不真实性,延误了及时向消费者提供预警信息的时机。

第二、产品质量风险信息来源渠道还不够完善。我国质检总局曾发表过相关文件,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来源给出过解读,这些信息可以是来源于消费者的投诉信息、媒体网络信息、国外的监管机构提供的信息,也可以是实验室监测结果、国内的针对产品质量数据信息。虽然信息的来源看似很多,但是它并没有考虑到来自系统之外的风险信息,比如说医疗结果产品伤害方面的信息、消费者委员会掌握的一些信息等,信息的来源还是不够全面。并且现在风险信息主要来源于网络,缺乏对风险信息真实性的评估。

第三、风险预警方面的政策依据不够全面。风险预警在产品质量监管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对消费者起到提前警示的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相应的安全意识也是得到很大的加强,再加上公众缺乏对风险的正确认识,产品质量风险方面的信息一旦在网上曝光的话,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网络动荡,不利于政府监管部门的工作,所以质检相关部门在对产品质量预警方面做得非常谨慎。再加上针对预警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对风险的结果很难做到有效的利用。

2 值得借鉴的质量监管实践

2.1 美国针对产品安全的风险监管措施

第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方法。CPSC机构将风险评估工作分为四个步骤: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交流、风险解决。它们对风险具有以下定义:风险=暴露程度x危险,并且将风险的危害程度进行细分,划分为3个级别,将风险的发生概率分成非常低、低、中等、高以及很高5个级别。通过这一步骤及时发现风险或者违规的产品,

第二、针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首先针对产品风险分析、控制等方面设立完备的体系――NEISS;其次在监管流程上面,具有双向的监管特征,在风险发生前后都进行总结分析,事前预防和事后及时处理。对于发现的消费品缺陷进行及时解决。

2.2 欧洲的非食品类产品快速预警系统

第一、RAPEX始终都遵循着风险管理的思想,用风险评估方法来评估消费品的风险,具有一套科学的流程体系。

第二、针对评估流程又专门有一套完整的评估方法,用来对消费品的安全性风险进行科学性评估。通常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是诺模图法和RAPEX。

第三、针对评估的风险,相关的系统会做出及时的交流分享,保证信息的顺畅和共享,并且欧盟利用各种渠道定期性向公众披露和更新产品安全方面的风险信息,借助市场监督机构、政府有关部门、企业进行协助和监督,确保系统的公开性,增加消费者消费信心。

3 借鉴与启示

产品的质量安全已经被放到了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上面,每个国家建立适合自己国家国情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的监管机制能够在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等的方面起到基础保障作用。这些管理机制的建立是各国的政府部门甚至是国际组织所必须要积极承担的一项重要挑战。本文根据以上发达国家在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的先进的经验得出了以下启示。

3.1 完善我国关于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政策制度

我国很多方面的制度相对发达国家来说都是比较滞后的,就目前关于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技术指标是较为落后的。在这种法律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之下,一些不法的生产上就会很容易的利用法律的空隙生产假冒伪劣商品,来谋取暴利[2]。为了防止这种不法分子谋取暴利的情况产生,我国政府有关的部门首先一定要制定健全的产品质量安全总政策,对此可以依据发达国家较为先进的管理经验、法律法规、监管机制、技术等。只有建立起相关的法律体系,才能为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监管水平提供最根本的依据。

3.2 建立多方机构共同参与的协作监管机制

产品质量的安全风险监测是一项比较系统化的工程,所包含的工作量是比较巨大的,单单依靠特定的部门很难做到很好的监管。这就需要依靠多方机构的共同力量建立针对风险监管的协作性质的工作体系,从产品的原料采集、加工、生产、储存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风险监测,完成这些不同工序的风险监测工作需要质监和工商的监管信息、行业组织的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持等等。由此可见围绕对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各个环节,需要设立一个多方协作的工作体系,才能保证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升监测的有效性。

3.3 推动针对风险评估方面的实验室体系建设

虽然目前来说,我国在全国各地都已经建立了针对产品质量监管的有关体系,围绕着国家中心作为主体一直在开展的质监工作[3]。但是就算如此,在风险监测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负责质监的单位始终觉得现有的关于产品质量检验监测技术是不能够满足风险监测工作需求的。所以为了更好的开展对于产品质量的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实验室的技术水平,就需要建立以国检中心作为基础的关于产品质量风险控制的实验室体系。为了保证实验室技术体系的科学性,可以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形势进行构建。

3.4 建立产品质量风险信息沟通平台

产品质量风险是无处不在的,为了提升公众对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重视程度,就需要建立必要的质量风险信息沟通交流平台,为公众提供实时的风险信息,帮助他们第一时间的了解风险,进而可以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风险防范。除了针对公众的信息沟通平台,还需要通过特定的方式在生产商、风险评估人员以及公众消费者之间进行风险信息的及时传递,保证风险信息的透明性、公开性、及时性。

4 结语

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在在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上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着国外先进的经验,并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我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管机制的几点建议。本文仅仅是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管机制中的几个特殊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笔者深知本文的研究广度和深度还是远远不够的,笔者一定会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加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崔敏,段新芳,吕斌.我国人造板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J].木材工业,2013,04:29-33.

[2] 游理荣.构建立体化的监管防范措施――浅谈提高当前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有效性[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4,05:57-59.

信息安全方针篇4

关键词:网络环境 企业信息 安全管理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信息资源的依赖程度来越大,由此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生产中的业务数据、管理中的重要信息,如果企业自身的信息安全管理有重大疏漏,也无法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当前,企业在黑客病毒日益猖撅的网络环境下不仅要保护自身信息的安全,还要保护业务数据的信息安全,因此有必要从体系管理的高度构建企业信息安全。

一、企业信息安全的二维性

当前,企业信息安全已涉及到与信息相关的各方面。企业信息安全不仅要考虑信息本身,还需要考虑信息依附的信息载体(包括物理平台、系统平台、通信平台、网络平台和应用平台,例如PC机、服务器等)的安全以及信息运转所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例如员工素质、室内温度等)的安全。资产如果不对影响信息安全的各个角度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则难以实现企业信息安全。因此,需要从企业信息安全的总体大局出发,树立企业信息安全的多维性,综合考虑企业信息安全的各个环节,扬长避短,采取多种措施共同维护企业信息安全。

1、技术维:技术发展是推动信息社会化的主要动力,企业通常需要借助于一项或多项技术才能充分利用信息,使信息收益最大化。然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具有双面性,人们既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如电子邮件等迅速把信息发送出去,恶意者也可由此截获信息内容。为确保企业信息安全,必须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因此,技术安全是实现企业信息安全的核心。

1)恶意代码和未授权移动代码的防范和检测。网络世界上存在着成千上万的恶意代码(如计算机病毒、网络蠕虫、特洛伊木马和逻辑炸弹等)和未授权的移动代码(如Javaseript脚本、Java小程序等)。这些代码会给计算机等信息基础设施及信息本身造成损害,需要加以防范和检测。

2)信息备份。内在的软硬件产品目前还不能确保完全可靠,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外在的恶意代码和未授权移动代码的攻击,也会造成应用信息系统的瘫痪。为确保信息的不丢失,有必要采取技术备份手段,定期备份。

3)访问权限。不同的信息及其应用信息系统应有不同的访问权限,低级别角色不应能访问高级别的信息及应用信息系统。为此,可通过技术手段设定信息的访问权限,限制用户的访问范围。

4)网络访问。当今,一个离开网络的企业难以成功运转,员工通常需要从网络中获取各种信息。然而,网络的畅通也给恶意者提供了访问企业内部信息的渠道。为此,有必要采用网络防火墙技术,控制内部和外部网络的访问。

2、管理维:企业信息安全不但需要依靠技术安全,而且与管理安全也息息相关。没有管理安全,技术安全是难以在企业中真正贯彻落实的。管理安全在企业中的实施是企业信息得以安全的关键。企业应建立健全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加强内部和外部的安全管理、安全审计和信息跟踪体系,提高整体信息安全意识,把管理安全落到实处。

l)信息安全方针和信息安全政策的制定。信息安全方针和信息安全政策体现了管理者的信息安全意图,管理者应适时对信息安全方针评审,以确保信息安全方针政策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2)构建信息安全组织架构。为在企业内贯彻既定的信息安全方针和政策,确保整个企业信息安全控制措施的实施和协调,以及外部人员访问企业信息和信息处理设施的安全,需要构建有效的信息安全组织架构。

二、企业信息安全构建原则

企业信息安全构建原则为确保企业信息的可用性、完整性和机密性,企业在日常运作时须遵守以下原则。

l)权限最小化。受保护的企业信息只能在限定范围内共享。员工仅被授予为顺利履行工作职责而能访问敏感信息的适当权限。对企业敏感信息的获知人员应加以限制,仅对有工作需要的人员采取限制性开放。最小化原则又可细分为知所必须和用所必须的原则,即给予员工的读权限只限于员工为顺利完成工作必须获的信息内容,给予员工的写权限只限于员工所能够表述的内容。

2)分权制衡。对涉及到企业信息安全各维度的使用权限适当地划分,使每个授权主体只能拥有其中的部分权限,共同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如果授权主体分配的权限过大,则难以对其进行监督和制约,会存在较大的信息安全风险。因此,在授权时要采取三权分立的原则,使各授权主体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通过分权制衡确保企业信息安全。例如网络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和日志审核员就不应被授予同一员工。

三、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模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要统筹考虑多方面因素,勿留短板。安全技术是构建信息安全的基础,员工的安全意识和企业资源的充分提供是有效保证安全体系正常运作的关键,安全管理则是安全技术和安全意识恒久长效的保障,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在构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时,要全面考虑各个维度的安全,做好各方面的平衡,各部门互相配合,共同打造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平台。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主要环节:制定反映企业特色的安全方针、构建强健有力的信息安全组织机构、依法行事、选择稳定可靠的安全技术和安全产品、设计完善的安全评估标准、树立.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营造良好的信息安全文化氛围等。因此,为了使企业构建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风险,必须要以构建、执行、评估、改进、再构建的方式持续地进行,构成一个P(计划)、D(执行)、C(检查)、A(改进)反馈循环链以使构建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地根据新的风险做出合理调整。

四、结论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对企业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全面分析影响企业信息安全的各种来源后才能构建良好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从大量的企业案例来看,技术、管理和资源是影响企业信息安全的3个角度。为此,应从技术、管理和资源出发考虑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和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应注意到,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不是一劳永逸而是不断改进的,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应遵从PDCA的过程方法论持续改进,才能确保企业信息的安全长效。

参考文献:

[1]张李义,刘文勇.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安全问题新探讨.情报科学,2003(9):942-946.

信息安全方针篇5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信息安全外包存在的风险,根据风险提出信息安全外包的管理框架,并以此框架为基础详细探讨了信息安全外包风险与管理的具体实施。文章以期时信息安全外包的风险进行控制,并获得与外包商合作的最大收益。

1信息安全外包的风险

1.1信任风险

    企业是否能与信息安全服务的外包商建立良好的工作和信任关系,仍是决定时候将安全服务外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信息安全的外包商可以访问到企业的敏感信息,并全面了解其企业和系统的安全状况,而这些重要的信息如果被有意或无意地对公众散播出去,则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害。并且,如若企业无法信任外包商,不对外包商提供一些关键信息的话,则会造成外包商在运作过程中的信息不完全,从而导致某些环节的失效,这也会对服务质量造成影响。因此,信任是双方合作的基础,也是很大程度上风险规避的重点内容。

1.2依赖风险

    企业很容易对某个信息安全服务的外包商产生依赖性,并受其商业变化、商业伙伴和其他企业的影响,恰当的风险缓释方法是将安全服务外包给多个服务外包商,但相应地会加大支出并造成管理上的困难,企业将失去三种灵活性:第一种是短期灵活性,即企业重组资源的能力以及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的应变能力;第二种是适应能力,即在短期到中期的事件范围内所需的灵活性,这是一种以新的方式处理变革而再造业务流程和战略的能力,再造能力即包括了信息技术;第三种灵活性就是进化性,其本质是中期到长期的灵活性,它产生于企业改造技术基本设施以利用新技术的时期。进化性的获得需要对技术趋势、商业趋势的准确预测和确保双方建立最佳联盟的能力。

1.3所有权风险

    不管外包商提供服务的范围如何,企业都对基础设施的安全操作和关键资产的保护持有所有权和责任。企业必须确定服务外包商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职责,并且其服务级别协议条款支持这一职责的履行。正确的风险缓释方法是让包括员工和管理的各个级别的相关人员意识到,应该将信息安全作为其首要责任,并进行安全培训课程,增强常规企业的安全意识。

1.4共享环境风脸

    信息安全服务的外包商使用的向多个企业提供服务的操作环境要比单独的机构内部环境将包含更多的风险,因为共享的操作环境将支持在多企业之间共享数据传输(如公共网络)或处理(如通用服务器),这将会增加一个企业访问另一企业敏感信息的可能性。这对企业而言也是一种风险。

1.5实施过程风险

    启动一个可管理的安全服务关系可能引起企业到服务外包商,或者一个服务外包商到另一个外包商之间的人员、过程、硬件、软件或其他资产的复杂过渡,这一切都可能引起新的风险。企业应该要求外包商说明其高级实施计划,并注明完成日期和所用时间。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就对实施过程中风险的时间期限做出了限制。

1.6合作关系失败将导致的风险

    如果企业和服务商的合作关系失败,企业将面临极大的风险。合作关系失败带来的经济损失、时间损失都是不言而喻的,而这种合作关系的失败归根究底来自于企业和服务外包商之间的服务计划不够充分完善以及沟通与交流不够频繁。这种合作关系在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失败,如同其他商业关系一样,它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关注,同时还需要合作关系双方进行频繁的沟通。

2信息安全外包的管理框架

    要进行成功的信息安全外包活动,就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管理框架,这对于企业实施和管理外包活动,协调与外包商的关系,最大可能降低外包风险,从而达到外包的目的是十分重要的。信息安全外包的管理框架的内容分为几个主体部分,分别包括企业协同信息安全的外包商确定企业的信息安全的方针以及信息安全外包的安全标准,然后是对企业遭受的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估.并根据方针和风险程度.决定风险管理的内容并确定信息安全外包的流程。之后,双方共同制定适合企业的信息安全外包的控制方法,协调优化企业的信息安全相关部门的企业结构,同时加强管理与外包商的关系。

3信息安全外包风险管理的实施

3.1制定信息安全方针

    信息安全方针在很多时候又称为信息安全策略,信息安全方针指的是在一个企业内,指导如何对资产,包括敏感性信息进行管理、保护和分配的指导或者指示。信息安全的方针定义应该包括:(1)信息安全的定义,定义的内容包括信息安全的总体目标、信息安全具体包括的范围以及信息安全对信息共享的重要性;(2)管理层的目的的相关阐述;(3)信息安全的原则和标准的简要说明,以及遵守这些原则和标准对企业的重要性;(4)信息安全管理的总体性责任的定义。在信息安全方针的部分只需要对企业的各个部门的安全职能给出概括性的定义,而具体的信息安全保护的责任细节将留至服务标准的部分来阐明。

3.2选择信息安全管理的标准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bs7799与信息安全管理标准is013335是目前通用的信息安全管理的标准:

    (1)bs7799:bs7799标准是由英国标准协会指定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是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标准包括如下两部分:bs7799-1;1999《信息安全管理实施细则》;bs7799-2:1999((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2)is013335:is013335《it安全管理方针》主要是给出如何有效地实施it安全管理的建议和指南。该标准目前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信息技术安全的概念和模型部分;信息技术安全的管理和计划部分;信息技术安全的技术管理部分;防护和选择部分以及外部连接的防护部分。

3.3确定信息安全外包的流程

    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商业特性、地理位置、资产和技术来对信息安全外包的范围进行界定。界定的时候需要考虑如下两个方面:(1)需要保护的信息系统、资产、技术;(2)实物场所(地理位置、部门等)。信息安全的外包商应该根据企业的信息安全方针和所要求的安全程度,识别所有需要管理和控制的风险的内容。企业需要协同信息安全的外包商选择一个适合其安全要求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方案,然后进行合乎规范的评估,识别目前面临的风险。企业可以定期的选择对服务外包商的站点和服务进行独立评估,或者在年度检查中进行评估。选择和使用的独立评估的方案要双方都要能够接受。在达成书面一致后,外包商授予企业独立评估方评估权限,并具体指出评估者不能泄露外包商或客户的任何敏感信息。给外包商提供关于检查范围的进一步消息和细节,以减少任何对可用性,服务程度,客户满意度等的影响。在评估执行后的一段特殊时间内,与外包商共享结果二互相讨论并决定是否需要解决方案和/或开发计划程序以应对由评估显示的任何变化。评估所需要的相关材料和文档在控制过程中都应该予以建立和保存,企业将这些文档作为评估的重要工具,对外包商的服务绩效进行考核。评估结束后,对事件解决方案和优先级的检查都将记录在相应的文件中,以便今后双方在服务和信息安全管理上进行改进。

3.4制定信息安全外包服务的控制规则

    依照信息安全外包服务的控制规则,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定义了服务规则的框架,主要阐明信息安全服务要如何执行,执行的通用标准和量度,服务外包商以及各方的任务和职责;第二部分是信息安全服务的相关要求,这个部分具体分为高层服务需求;服务可用性;服务体系结构;服务硬件和服务软件;服务度量;服务级别;报告要求,服务范围等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安全要求,包括安全策略、程序和规章制度;连续计划;可操作性和灾难恢复;物理安全;数据控制;鉴定和认证;访问控制;软件完整性;安全资产配置;备份;监控和审计;事故管理等内容。

3.5信息安全外包的企业结构管理具体的优化方案如下:

    (1)首席安全官:cso是公司的高层安全执行者,他需要直接向高层执行者进行工作汇报,主要包括: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首席财务官、主要管理部门的领导、首席法律顾问。cso需要监督和协调各项安全措施在公司的执行情况,并确定安全工作的标准和主动性,包括信息技术、人力资源、通信、法律、设备管理等部门。

    (2)安全小组:安全小组的人员组成包括信息安全外包商的专业人员以及客户企业的内部it人员和信息安全专员。这个小组的任务主要是依照信息安全服务的外包商与企业签订的服务控制规则来进行信息安全的技术性服务。

    (3)管理委员会:这是信息安全服务外包商和客户双方高层解决问题的机构。组成人员包括双方的首席执行官,客户企业的cio和cso,外包商的项目经理等相关的高层决策人员。这个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负责审核年度的服务水平、企业的适应性、评估结果、关系变化等内容。

    (4)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的会议主要解决计划性问题。如服务水平的变更,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服务优先等级的更换以及服务的财政问题等,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包括企业内部的ti’人员和安全专员,还有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业务部门的相关人员,以及外包商的具体项目的负责人。

    (6)安全工作组:安全工作组的人员主要负责解决信息安全中某些特定的问题,工作组的人员组成也是来自服务外包商和企业双方。工作组与服务交换中心密切联系,将突出的问题组建成项目进行解决,并将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给咨询委员会。

    (7)服务交换中心:服务交换中心由双方人员组成,其中主要人员是企业内部的各个业务部门中与信息安全相关的人员。他们负责联络各个业务部门,发掘出企业中潜在的信息安全的问题和漏洞,并将这些问题报告给安全工作组。

    (8)指令问题管理小组:这个小组的人员组成全部为企业内部人员,包括信息安全专员以及各个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在安全小组的技术人员解决了企业中的安全性技术问题之后,或者,是当cso了关于信息安全的企业改进方案之后,这些解决方案都将传送给指令问题管理小组,这个小组的人员经过学习讨论后,继而将其到各个业务部门。

    (9)监督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全部由企业内部人员组成。负责对外包商的服务过程的监督。

3.6管理与外包商的关系

信息安全方针篇6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信息安全外包存在的风险,根据风险提出信息安全外包的管理框架,并以此框架为基础详细探讨了信息安全外包风险与管理的具体实施。文章以期时信息安全外包的风险进行控制,并获得与外包商合作的最大收益。

1信息安全外包的风险

1.1信任风险

     企业 是否能与信息安全服务的外包商建立良好的工作和信任关系,仍是决定时候将安全服务外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信息安全的外包商可以访问到企业的敏感信息,并全面了解其企业和系统的安全状况,而这些重要的信息如果被有意或无意地对公众散播出去,则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害。并且,如若企业无法信任外包商,不对外包商提供一些关键信息的话,则会造成外包商在运作过程中的信息不完全,从而导致某些环节的失效,这也会对服务质量造成影响。因此,信任是双方合作的基础,也是很大程度上风险规避的重点内容。

1.2依赖风险

    企业很容易对某个信息安全服务的外包商产生依赖性,并受其商业变化、商业伙伴和其他企业的影响,恰当的风险缓释方法是将安全服务外包给多个服务外包商,但相应地会加大支出并造成管理上的困难,企业将失去三种灵活性:第一种是短期灵活性,即企业重组资源的能力以及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的应变能力;第二种是适应能力,即在短期到中期的事件范围内所需的灵活性,这是一种以新的方式处理变革而再造业务流程和战略的能力,再造能力即包括了信息技术;第三种灵活性就是进化性,其本质是中期到长期的灵活性,它产生于企业改造技术基本设施以利用新技术的时期。进化性的获得需要对技术趋势、商业趋势的准确预测和确保双方建立最佳联盟的能力。

1.3所有权风险

    不管外包商提供服务的范围如何,企业都对基础设施的安全操作和关键资产的保护持有所有权和责任。企业必须确定服务外包商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职责,并且其服务级别协议条款支持这一职责的履行。正确的风险缓释方法是让包括员工和管理的各个级别的相关人员意识到,应该将信息安全作为其首要责任,并进行安全培训课程,增强常规企业的安全意识。

1.4共享环境风脸

    信息安全服务的外包商使用的向多个企业提供服务的操作环境要比单独的机构内部环境将包含更多的风险,因为共享的操作环境将支持在多企业之间共享数据传输(如公共 网络 )或处理(如通用服务器),这将会增加一个企业访问另一企业敏感信息的可能性。这对企业而言也是一种风险。

1.5实施过程风险

    启动一个可管理的安全服务关系可能引起企业到服务外包商,或者一个服务外包商到另一个外包商之间的人员、过程、硬件、软件或其他资产的复杂过渡,这一切都可能引起新的风险。企业应该要求外包商说明其高级实施计划,并注明完成日期和所用时间。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就对实施过程中风险的时间期限做出了限制。

1.6合作关系失败将导致的风险

    如果企业和服务商的合作关系失败,企业将面临极大的风险。合作关系失败带来的 经济 损失、时间损失都是不言而喻的,而这种合作关系的失败归根究底来自于企业和服务外包商之间的服务计划不够充分完善以及沟通与交流不够频繁。这种合作关系在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失败,如同其他商业关系一样,它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关注,同时还需要合作关系双方进行频繁的沟通。

2信息安全外包的管理框架

    要进行成功的信息安全外包活动,就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管理框架,这对于企业实施和管理外包活动,协调与外包商的关系,最大可能降低外包风险,从而达到外包的目的是十分重要的。信息安全外包的管理框架的内容分为几个主体部分,分别包括企业协同信息安全的外包商确定企业的信息安全的方针以及信息安全外包的安全标准,然后是对企业遭受的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估.并根据方针和风险程度.决定风险管理的内容并确定信息安全外包的流程。之后,双方共同制定适合企业的信息安全外包的控制方法,协调优化企业的信息安全相关部门的企业结构,同时加强管理与外包商的关系。

3信息安全外包风险管理的实施

3.1制定信息安全方针

    信息安全方针在很多时候又称为信息安全策略,信息安全方针指的是在一个企业内,指导如何对资产,包括敏感性信息进行管理、保护和分配的指导或者指示。信息安全的方针定义应该包括:(1)信息安全的定义,定义的内容包括信息安全的总体目标、信息安全具体包括的范围以及信息安全对信息共享的重要性;(2)管理层的目的的相关阐述;(3)信息安全的原则和标准的简要说明,以及遵守这些原则和标准对企业的重要性;(4)信息安全管理的总体性责任的定义。在信息安全方针的部分只需要对企业的各个部门的安全职能给出概括性的定义,而具体的信息安全保护的责任细节将留至服务标准的部分来阐明。

3.2选择信息安全管理的标准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bs7799与信息安全管理标准is013335是目前通用的信息安全管理的标准:

    (1)bs7799:bs7799标准是由英国标准协会指定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是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标准包括如下两部分:bs7799-1;1999《信息安全管理实施细则》;bs7799-2:1999((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2)is013335:is013335《it安全管理方针》主要是给出如何有效地实施it安全管理的建议和指南。该标准目前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信息技术安全的概念和模型部分;信息技术安全的管理和计划部分;信息技术安全的技术管理部分;防护和选择部分以及外部连接的防护部分。

3.3确定信息安全外包的流程

     企业 要根据企业的商业特性、地理位置、资产和技术来对信息安全外包的范围进行界定。界定的时候需要考虑如下两个方面:(1)需要保护的信息系统、资产、技术;(2)实物场所(地理位置、部门等)。信息安全的外包商应该根据企业的信息安全方针和所要求的安全程度,识别所有需要管理和控制的风险的内容。企业需要协同信息安全的外包商选择一个适合其安全要求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方案,然后进行合乎规范的评估,识别目前面临的风险。企业可以定期的选择对服务外包商的站点和服务进行独立评估,或者在年度检查中进行评估。选择和使用的独立评估的方案要双方都要能够接受。在达成书面一致后,外包商授予企业独立评估方评估权限,并具体指出评估者不能泄露外包商或客户的任何敏感信息。给外包商提供关于检查范围的进一步消息和细节,以减少任何对可用性,服务程度,客户满意度等的影响。在评估执行后的一段特殊时间内,与外包商共享结果二互相讨论并决定是否需要解决方案和/或开发计划程序以应对由评估显示的任何变化。评估所需要的相关材料和文档在控制过程中都应该予以建立和保存,企业将这些文档作为评估的重要工具,对外包商的服务绩效进行考核。评估结束后,对事件解决方案和优先级的检查都将记录在相应的文件中,以便今后双方在服务和信息安全管理上进行改进。

3.4制定信息安全外包服务的控制规则

    依照信息安全外包服务的控制规则,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定义了服务规则的框架,主要阐明信息安全服务要如何执行,执行的通用标准和量度,服务外包商以及各方的任务和职责;第二部分是信息安全服务的相关要求,这个部分具体分为高层服务需求;服务可用性;服务体系结构;服务硬件和服务软件;服务度量;服务级别;报告要求,服务范围等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安全要求,包括安全策略、程序和规章制度;连续计划;可操作性和灾难恢复;物理安全;数据控制;鉴定和认证;访问控制;软件完整性;安全资产配置;备份;监控和审计;事故管理等内容。

3.5信息安全外包的企业结构管理具体的优化方案如下:

    (1)首席安全官:cso是公司的高层安全执行者,他需要直接向高层执行者进行工作汇报,主要包括: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首席财务官、主要管理部门的领导、首席 法律 顾问。cso需要监督和协调各项安全措施在公司的执行情况,并确定安全工作的标准和主动性,包括信息技术、人力资源、通信、法律、设备管理等部门。

    (2)安全小组:安全小组的人员组成包括信息安全外包商的专业人员以及客户企业的内部it人员和信息安全专员。这个小组的任务主要是依照信息安全服务的外包商与企业签订的服务控制规则来进行信息安全的技术性服务。

    (3)管理委员会:这是信息安全服务外包商和客户双方高层解决问题的机构。组成人员包括双方的首席执行官,客户企业的cio和cso,外包商的项目经理等相关的高层决策人员。这个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负责审核年度的服务水平、企业的适应性、评估结果、关系变化等内容。

    (4)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的会议主要解决计划性问题。如服务水平的变更,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服务优先等级的更换以及服务的财政问题等,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包括企业内部的ti’人员和安全专员,还有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业务部门的相关人员,以及外包商的具体项目的负责人。

    (6)安全工作组:安全工作组的人员主要负责解决信息安全中某些特定的问题,工作组的人员组成也是来自服务外包商和企业双方。工作组与服务交换中心密切联系,将突出的问题组建成项目进行解决,并将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给咨询委员会。

    (7)服务交换中心:服务交换中心由双方人员组成,其中主要人员是企业内部的各个业务部门中与信息安全相关的人员。他们负责联络各个业务部门,发掘出企业中潜在的信息安全的问题和漏洞,并将这些问题报告给安全工作组。

    (8)指令问题管理小组:这个小组的人员组成全部为企业内部人员,包括信息安全专员以及各个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在安全小组的技术人员解决了企业中的安全性技术问题之后,或者,是当cso了关于信息安全的企业改进方案之后,这些解决方案都将传送给指令问题管理小组,这个小组的人员经过学习讨论后,继而将其到各个业务部门。

    (9)监督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全部由企业内部人员组成。负责对外包商的服务过程的监督。

3.6管理与外包商的关系

信息安全方针篇7

木桶理论的缺陷

木桶理论可谓众所周知:一个由许多块长短不同的木板箍成的木桶,决定其容水量大小的,并非是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或全部木板长度的平均值,而是取决于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

将木桶理论应用于企业信息安全领域的重要意义在于,使企业认识到了企业整体信息安全防御能力的强度取决于信息安全体系中最脆弱的环节。根据木桶理论,很多企业都在努力发掘、克服信息安全中的短板,针对信息安全体系中存在的盲区、潜在风险、薄弱点等纷纷部署了不同功能、应用、规模的信息安全产品,例如:针对网络病毒泛滥,在内网安装部署中央控管防病毒系统进行病毒防御;针对互联网非法入侵,在互联网出口安装防火墙、IPS、安全网关等工具进行安全防御。

然而,实践已经证明,在企业信息安全领域应用木桶理论仍存在一定缺陷:缺乏系统、整体、科学的统筹规划,导致企业在信息安全措施的运用上存在“据病就医”的不合理现象,很难实现“标本兼治”。实际情况往往是随着信息安全工具、平台、系统越上越多,企业信息安全问题非但没有减少,安全事件发生率、安全隐患、安全风险反而趋于增大,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新木桶理论

新木桶理论是这样的:一个木桶能不能容水,能容多少水,除了看最短的那块木板以外,还要看另外一些关键信息――一是这个木桶是否有坚实的底板、二是木板之间是否存在缝隙。

一个完整的木桶除了长板、短板之外,还有底板。正是这块底板,构成了企业信息安全的基础架构(Information Security Architecture),其中包括信息安全工作相关的组织机构、管理策略、规章制度、操作流程、运维体系等。

木桶能否有效盛水,除了需要坚实的底板之外,木板之间的缝隙同样至关重要。对于一个信息安全体系而言,不同功能、厂家、规格的信息安全产品之间的协作、联动、集成有如木板之间的缝隙,很容易被忽视,这样所导致的安全风险和危害往往是最严重的。

坚实的底板

拥有坚实的底板,是一个木桶能够盛水的前提基础。企业信息安全基础架构就是信息安全体系的底板,它全面完整地反映了一个组织机构或系统对安全管理的要求,是对ISO17799安全管理体系的深刻诠释。企业信息安全基础架构由三要素(即资产管理、威胁管理、风险管理)和四个层次(即策略、组织、操作、技术)组成,现对四个层次的主要内容说明如下:

(1)策略层次:体现整个机构的信息安全方针、纲领、标准、制度、规范、参考文献、指南等。

(2)组织层次: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组织,并赋予组织成员明确的角色和职责,普及安全知识,实施安全教育,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

(3)操作层次:用户管理、资产管理、环境安全管理,应用系统开发运维管理,业务操作规范等。

(4)技术层次:完整覆盖信息安全体系各个基础要素的技术标准、方案及其实现。

对部分企业而言,由于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信息安全建设需求调研、分析评估、整体规划,在信息安全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将安全视为软、硬件产品技术的简单叠加,忽略制度建设,缺乏执行力,其后果可想而知。

针对以上问题,企业应该在具备专业信息安全认证资质的服务商的支持、协助下,运用先进的理念方法,在企业内部自上而下地组织进行一次全面、彻底、深入的信息安全评估,通过认真调研企业的信息安全现状和安全需求,结合企业未来发展战略规划,制订信息安全整体解决方案,分轻重、分缓急、分步骤地逐步予以实施。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强调:一是执行力度,信息安全工程是典型的“一把手工程”、“全员参与工程”,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没有员工的普遍接受和参与,没有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和考核体系支撑,安全就是一句空话;二是动态需求,信息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随着企业对信息安全需求的动态变化,木桶的盛水量需求逐渐增大,木桶底板必须不断提高坚实程度。

无缝是关键

桶箍的作用在于将一堆独立的木条紧紧联合起来,使木桶成为一个封闭无缝的容器。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桶箍,或者箍得不紧,那么木桶仍然无法容水。企业信息安全体系的桶箍是企业信息安全技术、安全产品、安全策略、安全措施等各种对象的有机结合体,其中安全策略是最核心的,安全策略应该是系统的、长期的、整体的。企业应始终坚持应用系统建设与信息安全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将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融入到信息化规划、建设、管理和运维的全过程之中。

信息安全策略也叫信息安全方针,是企业对信息化相关全部资源(人、财、物、信息)进行管理、保护和分配的原则,是有关信息安全的行为规范。信息安全策略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明确企业员工的信息资源访问权限及流程(重点),告诉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允许做的、什么是禁止做的;二是清晰阐述针对各类信息资源的防御措施及流程(难点),说明什么信息资源是需要保护的、安全保护等级是什么、保护措施是什么、保护措施的优先次序、保护措施之间的关联关系等。企业应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原则,识别出各类潜在的信息安全风险,并制订出详尽的信息安全风险应对策略(包括风险避免、风险转移、风险减轻、风险接受)。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病毒、攻击手段、破坏方式经常是融合多种技术的,这就需要企业各信息安全子系统之间密切配合、协同工作、联动整合、主动防御。例如:在2005年,防病毒软件提供的主要功能是病毒的检测、处置,功能相对单一;到了2010年,木马、间谍软件、灰色软件、黑客软件成为主流病毒,这些病毒很多都是利用了TCP/IP协议栈、网络系统、操作系统的各种漏洞,单一凭借防病毒软件很难彻底清除,所以防病毒软件都不同程度地集成整合了防火墙、漏洞扫描、补丁更新管理、主动防御等功能,以满足桌面安全管理的市场需要。企业在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上,应突出强调整体安全策略、全局安全措施、长期安全保障,各种安全措施和手段之间需要加强协作配合。

信息安全方针篇8

关键词:信访;信息系统;网络安全;设计

新时代来临以后,信访信息系统的很多工作,都要从长远的角度来出发,对于网络安全设计而言,需要在不同的工作安排上,保持较高的协调性,针对网络编程,以及具体的设计理念,包括网络实践模式,都要做出阶段性的调整,从而确保信访信息系统的运作,可以对现实工作提供更多的推动和保障效果。除此之外,信访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设计,要跟随时代的潮流来进行不断的革新。

一、信访信息系统的重要性

现如今的国家建设、发展,正进入到非常重要的阶段,想要在自身的工作可靠性、可行性方面进一步的提升,必须坚持对信访信息系统不断的完善。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信访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访信息系统的有效创建,能够针对信访工作的案件,以及信访人到各级信访机构及职能部门的上访过程及案件处理的结论,都有着完整的记录,从而促使各项工作的开展与改进,起到很好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在同类问题的规避和解决过程中,不断的创造出较高的价值,各方面的发展空间是比较大的。(2)信访信息系统的有效运作,可以大幅度的提高信访工作效率,并且在相关的问题处置和上行下效方面,都按照正确的路线和方法来实施。

二、信访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设计、实现对策

(一)加强网络安全体系的完善

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信访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网络安全能够产生的影响力非常突出,同时在各项工作的安排和处理上,必须选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完成,针对一些潜在性的挑战和问题的解决,都要进行良好的操作和指引,减少传统工作的疏漏现象。首先,信访信息系统的网络设计,必须坚持从长远的角度来出发,在体系的设定和实施过程中,应坚持对不同的工作开展合理的应对。例如,针对非法攻击现象,必须提前设定优秀的防火墙功能,从而确保信访信息系统综合落实,可以不断的取得更好的成绩,针对未来工作的开展,努力提供较多的保障。其次,网络安全体系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差异性的模拟分析,针对不同的条件和受限因素,做出良好的应对、解决。

(二)加强团队建设

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信访信息系统的优化与革新过程中,网络安全设计的难度并不低,为了在不同的问题处理上逐步取得较好的效果,建议对团队建设高度关注,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能够产生的影响力不容忽视。第一,团队建设的初期阶段,应加强网络安全的有效培训。例如,所有从业人员,都必须按照信访信息系统的规范和标准来操作,严格禁止以任何形式出现信息泄漏现象,最大限度的确保信访信息系统的运作,可以得到良好的稳定效果,从而推动系统的效益提升。第二,团队的日常工作中,针对网络安全的相关操作,应保持良好的协调性,各自工作表现为紧密衔接、合作,减少过于独立作业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完善信访信息系统的风险识别

从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信访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设计、实现,有很多的影响因素存在,想要在日后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必须坚持在风险识别力度上良好的提升,这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产生的影响力较高。例如,信访信息系统的初期运作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业界内的时事热点来完成,观察网络安全方面的攻击,以及非法入侵,包括资料窃取等方面,存在哪些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尽量按照专业性的手段来应对、解决,这对于信访信息系统的全面改进,可以提供更多的保障,同时在问题的综合解决上,不会造成新的影响。

(四)加强数据共享、交换

对于信访信息系统而言,网络安全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要在上述几个方面投入较多的努力,还需要对数据共享、交换做出较多的努力,这是一项比较容易忽略的内容,但是产生的影响力较高。通过对数据有效的开展共享、交换,整体上的工作实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未来的工作进步是非常显著的。

三、信访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注意事项

当代的科技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网络的开放程度上也不断提升。信访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设计、实现,还有很多的注意事项需要遵守。例如,在网络编程和软件的设计层面上,必须对不同的编程等级,以及功能的登录和操作方法,做出严格的规范与限制,最大限度的确保信访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能够在自身的体系上不断健全,确保问题的综合解决,可以从根源上出发。另一方面,信访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的运作,还要对各项工作进行阶段性的评定、分析,促使工作的综合运作,能够不断的创造出较高的价值。

四、总结

上一篇:保护环境小结范文 下一篇:对孩子的教育希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