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心理学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09-27 18:01:51

人性与心理学的区别

人性与心理学的区别篇1

(一)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据统计,灾后培训大都为3—7天的短训,在灾区心理援助上,大都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进而造成了灾区学校心理健康学员的重复听课与多头培训。此外,因培训时间较短,在培训内容的深度、厚度、广度等方面往往“点到即止”,对灾区教师在心理援助、心理辅导等方面的专业提升成效不显著。另外,有极个别培训持续时间长,培训内容设置有梯度、分层次,兼顾了培训的深度、厚度和广度,让参培者受益匪浅。但因灾后一些学校的设置变化,以及人员晋升及人员流动和变化,造成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培训队伍的不稳定性,培训的不连续性。

(二)缺乏参与式培训的教师

参与式培训强调授课者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讲授者,而且是示范者、激发者、引领者、参与者和组织者,他们在培训中与学员进行全程交流、互动。这些授课者理论知识高深,一线实践知识丰富,观察力、感知力敏锐,团队合作学习的指导能力强。而现阶段,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缺乏从事合作参与式培训的师资,授课者不知道如何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效对接,不知道如何把传统的授受式课堂变为参与式学习研讨的课堂。因缺乏授课者的有效引导,广大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也不知道如何有序、高效地进行发现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致使上课质量难以保证。

二、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的改进策略

(一)教育主管部门应周密部署培训工作

为避免参培的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多头培训、重复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应周密部署培训的级别、时间、地点、人员、内容和形式,以确保培训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针对培训班上学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和参培者队伍缺乏稳定性的现象,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精心设计各级各类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参培的遴选标准并责令送培部门严格按参培标准选拔教师接受培训;而且按参培者能力水平的高低分成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在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参培的遴选标准上尽量细化、切合培训实际、便于落实。如四川省教科所对参加灾区学校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师省级培训的学员遴选标准为:需具备灾区学校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经历、热爱灾区学校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工作、性格开朗、善于沟通、表达能力强、具有亲和力;能连续参加完灾区学校心理健康培训班的学习;为尽可能扩大骨干教师培训覆盖面,请尽量安排未参加过部级、省级培训的灾区学校选派教师参训;已参加过部级、省级培训的灾区学校教师不再参加。

(二)培训目标符合学员需求

目标不仅是灾区心理健康培训的方向,而且是促进灾区学校心理健康培训实施的动力。为此,在实施培训前,我们需要分析教师心理的现有状况,精心拟定培训目标。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目标可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首先是知识方面,主要包括:知晓灾区教师创伤心理知识,了解灾后各阶段师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探索灾区师生的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和心理测试的方式、方法。其次是技能方面,主要包括:学会初步识别灾区师生的心理问题,能较准确地把握师生的心理动态并及时干预,并能充分结合当前师生的心理健康实际,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最后是态度方面。“田慧生教授指出,教师专业化成长最根本的问题是能否形成符合教育规律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念及专业精神,塑造中小学教师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精神”。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作为灾后重建时期的一种特殊教师类别,承担着灾区学校师生的心理抚慰工作,有助于他们的科学教育理念和专业精神的形成。

(三)课程内容体现针对性

灾区学校心理健康培训内容包括四个板块:基础理论板块、技能技术板块、实践练习板块、修养板块。其中技能技术板块、实践练习板块是围绕技能层面的培训目标进行设计的。

1.基础理论板块。内含心理学基本理论、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等三部分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包含了灾区学校师生心理的表现与方法、灾区学校心理健康地开展等子课程。

2.技能技术板块。内含灾区学校团体辅导和咨询的理论与技巧、个别辅导和咨询的理论与技巧、家长辅导和咨询的理论与技巧以及学校心理测试与评价理论等三部分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涵盖了对灾区师生开设个别辅导和咨询理论、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理论、学校家长的教养方式分析、灾区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等子课程。

3.实践练习板块。包括灾区心理健康课的实践、学校心理测试的实践、心理评价的实践、团体辅导与咨询的实践以及个别辅导与咨询的实践等四类课程。这些课程中包含对灾区学生进行个别和团体的心理咨询的实践操练、对灾区师生进行团体心理咨询案例的交流与存在问题的讨论等子课程。

4.修养课程板块。内含灾区心理健康教师的个人成长、外出参观考察、自我研修课程等三类课程。这些课程包括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自我形象的反思与设计、自我情绪的调节、外出参观心理健康成效显著的灾区学校并撰写、交流考察体会等子课程。

(四)培训模式保持可持续发展

对灾区教师而言,心理健康培训的成效并非短期内就会显现,这就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培训理念。“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知识的迅速更新,信息的层出不穷,都要求教师不断进行进修培训,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在此意义上讲,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不是短期的课堂讲授,而是一个长期的教师培训学习、实践反思的过程。香港大学从事教师教育研究的卢乃桂教授指出:“目前这种片面的教师再培训模式应该被一种更系统的CPD模式(持续专业发展的模式)所替代,总体来说,CPD活动应该建立在专业理解的框架之内,使职业生涯和岗位中不同的专业工作有机联系起来;这种框架不仅是一张教师应该掌握的专业能力表,更应是一连串的行动计划,它们是有机组成的,通过实证数据可以表现出来”。

(五)培训方法灵活多样

当今的灾区学校心理健康培训已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培训模式,构建了灵活多样、师生共同参与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既凸显了参培的灾区心理健康教师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推动了他们的专业化发展。

1.参与式方法。参与式方法是指能够使个体参与到活动之中、与其他个体合作学习的方法。这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并积极推行的培训、教学和研讨的方法,该方法力求通过多种途径、手段和方法调动所有接受培训的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都能够平等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体验各种丰富的情感,形成新的价值观。

2.学习-讲座-研讨。在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中,培训机构可根据当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适合灾区学校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组织学员学习、研讨,促使学员在学中悟、悟中得、得中乐,以促进学员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将所学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3.自主阅读与网络互动相结合。自主阅读是促进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自我研修的重要途径。为了加强自主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者或学科策划人可为参培学员精心挑选自学书籍。不仅如此,班主任可以在校园网站上专门设置班级论坛,为培训学员提供研讨、交流平台,为他们的心理健康专业发展提供保障。

4.授课教师与学员同课异构。这里的“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同课异构体现在灾区学校心理健康课上,其实施流程为:选定有关灾区学校心理的上课主题———独自备课———分小组研讨备课思路———不同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备课———教师集体观课、评课———专家进行专业引领,这种形式有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团队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提升。

5.观摩考察有特色的灾区学校。观摩、考察心理健康开展有特色的灾区学校,是很受参培教师喜爱的培训形式。这种形式不仅可在当地选择有特色的灾区心理健康学校,作为参培者学习、观摩、考察的实践教学基地,而且可以带领学员参观考察省外有特色的灾区心理健康学校,学习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和方法,以开阔学员的眼界。

6.论文答辩。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它是把个人的思考用对话、交流的形式显现出来,将个人思考不够成熟的地方在与答辩专家的对话中加以澄清,以便于有效监督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思考过程。

(六)师资来源多元化

在培训中,目标的达成关键在于建设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通常情况下,授课教师主要为高校的专家、学者。他们的授课内容以理论为主,缺乏与实践的衔接,与参培者教育教学生活脱节。为此,应广大参培教师的需求,在培训中开始注重增加实践课程的分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针对这一现象,在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中,培训机构应师资配置开放。在省内外精选对灾区学校心理教育有研究的高校专家、一线名师,以确保培训者资源的层次性、广泛性。授课教师队伍由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型专家、学者、教授和实践型教研员、一线名优教师等组成,以确保学员的有序、高效学习,促进学科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大幅度地提升学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情感、专业态度和专业行为,为其早日实现教师专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性与心理学的区别篇2

关键词:哈尔滨标志性形象标志性建筑城市形象

一、区域标志性建筑形象的基本涵义

(一)涵义

区域标志性形象,英文称作“District Symbolic Image”,指反映区域的历史文化,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代表区域的典型事或物,一般在历代人们心目中有着深刻的印象。文中研究的标志性建筑形象应该是Landmark和Image的交集,是一类重要的城市形象建筑,它是有形和无形的结合。例如,哈尔滨松花江畔的防洪纪念塔,源于哈尔滨人民顽强抗洪的辉煌历史而建,意味着堤防牢固,坚不可摧,象征了哈尔滨人的勇敢和智慧……育人的历史加上高耸的塔身,几十年来一直被人们公认为哈尔滨市的标志性形象。

(二)特点及功能

1、形象特征:即可识别性和意向性。标志性建筑是城市区域个性的代表,城市形象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建筑标志性在人心理图像上的叠加。正是标志性建筑和其他要素一起构成了城市意象的物质形态,它集中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它是区域范围的主体和中心,成为市民生活中的重要建筑。因此它有旅游引力性,如巴黎的“艾菲尔铁塔”无疑是巴黎市的象征性形象,其乘数效应,带动效应巨大。

2、时空特征:即区域指示性。标志性建筑是空间的转折点和高潮处,从城市空间上讲是区域的魂和空间依托。因此标志性形象具有很强的区域指向性。

3、功能特征:即隐喻性与承传性。体现在它的无形形象上。如防洪纪念塔的形象主要不在于它本身的建筑形状或风格,而在于形状背后无形的象征形象,在它背后抗洪精神的延续。标志性形象承载着时代的缩影,记录着区域发展的痕迹,不会因为时代而变迁而被人们遗忘。

4、文化特征:即地域性和人文性。任何一个“标志性”都会打上地域的烙印,凝聚着一个地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二、哈尔滨区域标志性建筑形象的研究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被试选自哈尔滨市的本地居民。人们在选择标志性形象的心理标准可能会受到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类型等多方面的影响,而真正使选择出现显著性差异的因素是哪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鉴此笔者作了抽样问卷调查,其核心问题是“选择一个您认为最能代表哈尔滨市的标志性形象”,同时对被访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性质也作了调查。

2、研究方法

利用统计学的SPSS软件对调查后的结果进行了多因素和双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3、研究结果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1)认为哈尔滨市标志性形象是防洪胜利纪念塔的人数最多;(2)多因素方差分析的表1说明:在“性别・学历”和“性别・职业”两栏中,标志性形象的选择呈显著性差异,说明在性别和学历的综合影响下使人们对标志性形象的选择呈现明显的不同。在性别和职业性质的综合影响下也会导致人们对选择标志性形象存在明显分歧。如:自由职业者的男性多数会选择龙塔。(3)只对性别和年龄进行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的表二说明:性别因素和性别与年龄的双重影响下也分别能产生标志性形象选择上的明显差异,而年龄这一因素对其影响不显著。

(二)结论及现状分析

1、有利方面

标志性的选择标准:“标志性”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的具体而真实的体现。首先是时代、文化及精神意识的物华。标志性首先要反映区域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时代缩影;其次要反映鲜明的地域性与人文特征,即独一无二性;再次要能够经受历史的考验。依据上述标准,笔者认为防洪胜利纪念塔是哈尔滨市标志性形象的首选。而此观点与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正好吻合,说明哈尔滨的市民在理解区域标志性形象概念方面还是比较好的。

2、现存问题

在调查中也发现,群众对问卷中的核心问题大多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这说明:对内――城市的标志性形象这一名词给市民的感觉很陌生;对外――没有借可统帅的“标志性形象”来“营销城市”的意识。尽管哈尔滨推出的旅游景点不少,但缺乏城市旅游特色。标志性形象在空间配置上合理利用人文环境形象设计的文明背景值并没有起到放大“标志性形象”的效果。事实上,哈尔滨的“防洪胜利纪念塔”标志,它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象征性意义并不逊于世界任何其他区域标志,只是我们缺少有组织的营销和有效的管理措施罢了。

三、哈尔滨区域标志性形象的空间建构设想

标志性建筑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什么意义的,它的意义是由它和既定的情境中的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所定。城市空间是人感受事物的主要场所,脱离城市空间。所谓的标志性建筑就失去其“标志”意义。就好像鱼离开了水。同时,标志性形象对城市空间的作用似于韦恩奥图提出的“城市催化”作用,它们会影响城市开发的导向和城市形象的改变。

(一)依据原则

从区域形象识别系统设计的角度看,标志性形象涉及并不是单纯的建筑艺术设计,它的设计应反映区域理念识别、视觉识别、行为识别三大识别系统的内容,从营销的角度,它涉及的形象应具有区域形象的功能,具有提高区域知名度与美誉度的作用。

1、中心地理论与空间指向性原则。中心地理论是探讨地域空间结构规律的一种代表性学说,它由德国地理学家W.克里斯泰勒所创立。特大城市与空间结构一般以多中心组团形式进行规划,每个中心组团都有一个中心地和几个次级中心地。从区域指向性考虑,每一个中心地都应配置一个“标志性”形象。

2、等级层次性与地域特色性原则。任何一个区域或城市都会有多个或多方面的标志性,在空间上应构造等级差异性。标志性等级的选择应依据地域特色性的强度和历代人们的评价进行,标志性等级越高,地域特色性越浓,历代人们的印象也最深,流传就愈广。一般而言,一级标志性的主要功能是营销区域形象,二级标志性要提升并支撑区域形象的作用,三级标志性主要具有指示方位和丰富区域形象的功能。

(二)设想方案

1、设计一个哈尔滨区域原点标志性视觉符号形象。从世界著名的标志性形象如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比利时的撒尿小铜孩、新加坡的鱼尾狮等可以证明,一

级标志性并不在于高大的建筑,宏伟的广场等有形的标志性景观形象,而是在于它的无形性象征性形象。从区域形象系统设计考虑,哈尔滨原点标志性视觉符号形象的首选是人们公认的防洪胜利纪念塔,选址定在中央大街:(1)这座古罗马式风格的建筑坐落在哈尔滨现代的、历史的、文明的交织点――中央大街上,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欧陆风情,其影响力超过任何地方,是哈尔滨市名扬中外的标志性景观。(2)它纪念了哈尔滨人民取得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抗洪的伟大胜利,象征了哈尔滨人勇敢智慧。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3)接近区域活动的几何中心,是综合性公园和游客学习、教育、游憩的胜地。(4)能够代表哈尔滨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格,有利于向世界营销哈尔滨城市形象,是哈尔滨的城市名片。建议哈尔滨区域原点标志性视觉形象符号设计由“防洪纪念塔”图案、中英文字母、中央大街三元素组合而成。“防洪纪念塔”图案涵义深刻,象征意义深远;“中国哈尔滨”用中英文字母书写,便于中外人们识别;闻名的中央大街作为背景构图,示意哈尔滨历史与现代、物质和精神和谐统一的人文环境形象背景值。

人性与心理学的区别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人格特征

A Survey and Countermeasure on Mental Health of 6697 Students in Shenzhen Specia l Zone Polytechnic. Tang Huimin, Wu Xiang. Shenzhen 518055,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get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freshmen's men tal health, to carry out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effectively and to providereference evidence for mental consulation. Methods To evaluatethe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of 6732 freshmen by using SCL-90 and EPQ. R esults ①Among the freshmen, 13.14% of the students have mental derangeme nt problems. The force symptom, the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hostile, depressi on are remarkable questions. The personality of our college is good. Con clusion A timely mental-health survey is nece ssary and psychological consulting should be provided for the students to improv e their psychological health level.

【Key words】 Polytechnic college;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人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中起重要作用,为了解特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 征,帮助高职大学生更好的适应和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对大一新 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状况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院2006级6732名大一学生,回收有效问卷为6697份,其 中男生3303人,占49.3%;女生3394人,占50.7%;独生子女1931人,占28.9%;非独生子女4 766人,占71.1%;文科3423人,占51.1%,理科3274人,占48.9%。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特区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测试特区高职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症状自评量表[1]包括90个项目,涉及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甚至生活习 惯等广泛 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测量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 、精神病性、其它(饮食和睡眠)等10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0=无,无该项症状问题;1= 轻度;2=中度;3=偏重;4=严重。该量表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并证明具有较理想的信度和 效度。

艾森克个性问卷[1]共88个项目,包括内外倾向性(E)、情绪稳定性(N)、精神质(P) 3个量表以及一个掩饰倾向性(L)量表,每一个项目要求被试作出“是”或“否”的回答。

1.3 数据收集 以班为单位,在学校计算机房内对2006级入学新生进行统一问卷调查。为 保证调查的有效性和问卷填写的真实性,测试前由专职心理老师进行统一指导,测试时使用 统一的指导语,并要求每个学生依照问卷中的内容如实填写。

1.4 数据分析 收集到的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特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见表1。

从表1可知:我院06级新生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SCL-90各因子均低于全国常模,并且差异 非常显著,这表明我院大一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大学生水平。

2.2 特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性别比较 对特区高职男女大学生在SCL-90的因子均分 的差异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女生的躯体化、恐怖因子均分高于男生,有非 常显著差异(P

2.3 特区高职大学生人格特征状况 从表3中可知:性格内、中、外向人数分布分别为526 人、2200人、3971人;情绪稳定型、不稳定型和中间型人数为:3701、796、2200。

2.4 特区高职大学生人格的性别差异 见表4。

表4所示:高职男大学生在内外向、神经质、掩饰上的均分都低于女生,精神质略高于女生 ,高职男女大学生在精神质、内外向上差异非常显著(P

2.5 特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相关分析 将SCL-90各项得分与EPQ的P、E、N分 量表得分,进行相关分析(见表5),发现SCL-90的总均分及9个因子分,与N量表得分呈显著 正相关,即情绪越不稳定,以上项目得分越高;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 因子分与E量表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即性格越趋于内向者,这些项目得分越高;SCL-90各因 子分与P量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即精神质越明显,得分越高。

3 讨 论

3.1 特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测试显示:我院大一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3. 14%,范妮等[2]研究文献中发现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0%~22.09%。相比而言,我院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 、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比较突出,这与张志新[3]等研究 结果有相似。我院2 006级新生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SCL-90各因子均低于全国常模,并且有非常显著差异。这 表明我院新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大学生水平。女生在躯体化、恐怖、抑郁方面较男生突 出,差异显著。其原因可能与性别特征有关,从生理层面分析:女大学生受生理因素影响, 经期身心反应较明显。从心理层面分析:女生相对而言比较敏感,感情丰富、细腻,内心体 验深刻,因而体验到的心理冲突比男生多,对自我过分关注,易受他人评价的影响,易受暗 示,对躯体不适如月经紊乱、痛经、头昏、疼痛、肠胃道等过分关注,容易产生紧张焦虑、 食欲下降、恐惧等现象。并与有关报道提出的女性更容易出现抑郁的生物学基础假设说基本 相符。

3.2 特区高职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分析 特区高职大学生整体人格特征是良好和积极的。59. 29%的学生性格外向,55.26%的学生情绪稳定。本研究还发现,SCL-90各项得分与EPQ 的N量 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即情绪越不稳定者倾向于出现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与国内其它研 究相一致,表明情绪稳定性与心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与E 量表得分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性格越内向而心理健康问题越突出。以上表明人格类型与心理 健康有一定关系。

3.3 特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3.1 加强特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存在的心 理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全员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同时为入校的新生建立 心理健康档案,并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讲座、团体 心理训练,同时发挥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功能及作用,及时发现并转介有严重心理问题的 学生。

3.3.2 加强特区高职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人格又是可塑 的,是可以改变和发展的,而大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最后阶段及重要时期。因此,作为教育 者应在大学阶段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人格的结构及特征,全方位了 解自己的人格特点,积极自觉地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改变不良的人格品质,甚至矫正一些 障碍型人格,优化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3.3.3 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我院女生在抑郁、恐惧及躯体化等方面问题突 出,应多关注特区高职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针对性的在女大学生中开展“关爱女生身心 健康”的专题讲座,采取集体答疑、团体咨询、小组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女大学生心理健康 水平。

4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评定量表手册.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0

[2]范妮等.医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4) :380

[3]张志如,刘新民,徐双敏,等.1263名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关系的研究. 皖南医学院学报,2006,25(1):66-67

人性与心理学的区别篇4

关键词:多校区 心理健康教育 模式

中图分类号:CJ641

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05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大学自身内在发展的迫切需要,很多高校都开始了一校多区的办学实践。多校区的办学模式给高校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将面临新的工作特点与工作思路。

1 多校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很多学校的新校区大多设在郊区,周边的发展不完善,配套设施跟不上,学校像在孤岛上一样,远离社会,硬件设施突出而软件跟不上。生活在偏远校区的学生,在情感上容易产生孤独、压抑、空虚等,从而易诱发学生的心理问题,给学校的发展上带来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第二,多校区联合办学由于办学条件的差异,如校园文化不同、软硬件设施的完善性等,容易让不同校区间的学生尤其是处于弱势校区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及缺乏社会竞争力的“歧视心理”,甚至对学校产生抵触心理,导致不同校区间的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矛盾增多,造成学生的新环境适应障碍、人际关系困难等问题。

第三,多校区办学条件下,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缺乏,有的校区甚至没有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导致难以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加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较为单一,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有限,甚至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产生歧义。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有利于帮助学生疏导不良心理,帮助他们学会调适自己的异常情绪,为自己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 我国多校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单位不同。单校区大学以学工处为主导,分别在各个院系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同一校园内上下级、各部门之间容易沟通协调,保持一致性,有利于整个校园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致性。多校区的院校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以学工处为基本单位,由于各校区间空间上的距离、工作上的相对的独立性及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侧重点的差异,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配置在不同校区间差异性大。各校区之间由于建立的时间、受重视程度、专业设置等各种原因,使得各校区间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如分校区的硬件设施不到位,师资跟不上,管理方式的不统一等,都间接地影响着不同校区间的发展。

第三,多校区办学导致校园危机的处理存在延迟。由于不同校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配置和校区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使得危机干预介入的时机、危机重要信息的掌握、危机处理的效果及后期跟踪情况等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第四,校园环境与学生心理环境的交互性使得校园环境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是在与其生活环境的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可见,环境对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性。多校区大学与单校区大学的区别在于环境发展路线的不同,多校区大学环境是从矛盾到融合到矛盾到发展,而单校区大学环境是在不断的积聚和升华,因此,学生缺乏对多校区大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构建适合于多校区大学办学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对于多校区大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探索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3 多校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探索

第一,设定适合于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面对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够进行适当的自我调适,积极适应新环境,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考虑到各校区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校区学生的特殊性,设计、组织和开展适合于各校区的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水平,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大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建设,注重工作队伍建设的专门化和专业化。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需要有一个与其他部门并列的专门机构来负责,以便于各部门之间工作的沟通与协调,明确工作队伍人员的任职要求、工作性质、进修培训、职称评聘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别于其他教育工作,专业化要求较高,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过特殊化的专业训练。对于多校区大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量无形中就增大了很多,有的校区没有在职在岗的专业人员而由辅导员或其他人员兼任,导致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空白,遇到棘手问题时再交由专业人员处理,会导致问题处理的延误。

第三,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实现管理的垂直化。

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其他部门剥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对各校区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挥、协调和安排,在各分校区至少设置一间心理咨询接待室,并安排心理咨询老师值班,由专业人员和学生面对面,有利于掌握各校区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能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得到妥善的处理。

第四,管理模式上采取“集权制”与“分权制”相结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各校区的工作开展进行协调、沟通、监督和评估,对各校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统一安排和指导,同时各校区结合学生的整体情况,如专业、年级、性别、人数等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李成江.多校区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D】.河海大学,2004.

人性与心理学的区别篇5

摘 要:本文通过秦皇岛市海港区老年人健康现状,就如何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的社区护理人才以及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内容和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对秦皇岛市海港区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辖区内的360位老年人的健康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社区对护理需求大,发展老年人社区护理势在必行。本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现有的教学条件,结合老年人实际护理需要,对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老年人 社区护理 实践教学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出现了一系列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等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广大老年人健康问题的根本途径。社区护士是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配置高素质的社区护理人才是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有效措施。社区护理是21世纪护理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根据市场需求,加强社区护理学建设,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社区护理人才是每一位社区护理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笔者对秦皇岛市海港区老年人进行了健康现状调研,从而为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内容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一、调查对象、内容及样本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秦皇岛市海港区老年人,纳入标准:(1)在秦皇岛市海港区相应服务中心(站)内居住1年以上,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2)意识清醒,可用言辞表达;(3)愿意参与本次调查研究。

2.调查内容

自行设计老年人健康情况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807,内在一致性Cronbach´s系数结果为0.725。

3.调查样本

本研究从海港区7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分层随机抽取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所辖区的老年人,从其中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随机抽取45名老年人,从剩余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随机抽取30名老年人,共计360人。

二、调查结果

本研究344例有效样本中,性别比例:男性占42. 7% (147人),女性占57. 3% (197人);年龄分布:60~64岁占25.9%,65~69岁占31.1%,70~74岁占26.5%,75~79岁占9.6%,80岁及以上占6.9%;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占9.9%,高中(中专)占16.3%,初中占29.7%,小学占28.8%,小学以下占15.3%;婚姻状况:未婚占0.9%,已婚且配偶健在占76.2%,丧偶和离异分别占22%和0.9%;居住方式:与配偶同住占55.5%,与子女同住占16.9%,与配偶及子女同住占19.2%,独居占8.4%;主要经济来源:离退休养老金占67.2%,子女赡养占17.2%;经济状况:收入大致够用占55.8%,经济比较宽裕占30.5%;此外,82.6%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33.4%的老年人部分或完全不能生活自理,34%的老年人一周内感到中度及以上的焦虑或沮丧,32.6%的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打分在60分以下,22.4%的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生活以及子女等存在经常性担忧。

三、调查分析

1.老年人的主要健康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样本中60~74岁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偏高,以年轻老年人口居多。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以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的老年人占44.1%,老年人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其健康意识及健康行为。调查显示,老年人在患疾病后,才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占76.2%的老年人已婚且配偶健在,但本调查中丧偶所占比例为22%,丧偶是对老年人最沉重的心理打击,有研究表明丧偶的老年人存在很多心理问题。与配偶同住及独居老年人分别占55.5%和8.4%,空巢老人居多。经济比较宽裕的老年人占30.5%,大致够用55.8%。经济收入是决定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经济状况差的老年人对卫生服务资源利用率低。调查结果显示,秦皇岛市城区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大多处在中等及偏下水平,他们对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比较谨慎。有82.6%老年人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疾病,有33.4%的老年人生活或完全不能自理,他们不同程度地需要别人的帮助。有34%的老年人有中度及以下焦虑或沮丧。同类研究显示,约有1/3的老年人不适应离退休后的生活,出现孤独、寂寞、失落等负面情绪。老年人心理问题突出,开展连续有效的心理保健是对社区护理的一大挑战。有32.6%的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打分在60分以下,可能与老年人退休、社会地位及经济收入变低、患病增多等有关。有22.4%的老年人对家庭生活、身体状况、子女等存在经常性担忧。

2.老年人的健康护理需求

从秦皇岛市老年人人口特征及健康状况,可以客观分析出老年人对社区护理存在很多需求,发展老年人社区护理势在必行,老年人社区护士的培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社区护理是一项应用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实用性人才,加大老年人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培养出能满足市场需要的人才势在必行。就老年人健康现状,笔者提出以下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1)通过市场调研,深入了解不同环境下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现有的教学条件调整老年人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内容,从而为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社区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2)重视实践基地建设。社区护理的实践地点不在学校内,在带教质量和配合程度上难以控制,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承担教学任务,重视带教师资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配合程度。与此同时,政府应将补偿机制向社区护理倾斜,无论机构管理还是经费预算,都应倾向于社区护理的发展。

(3)采用三阶段式循序实践教学法,更快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阶段为设置实验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现有的教学条件,并结合老年人实际护理需要设定实验内容。以健康教育为例,要求护理专业学生在课前分小组,针对教师选定的主题查询文献,充分获得有关老年人护理的相关知识。实验课上,教师以小组为单位作为宣教者,对其他学生模拟的社区老年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健康教育的意义、方法和方式。第二阶段为护理专业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见习。通过家庭访问,协助社区服务站建立健康档案,协助组织健康教育,让学生在帮助带教老师完成社区工作的同时,实际体验社区护理的过程,并培养学生与老年人进行沟通的能力。在第三阶段,在护生对老年人社区护理的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开展讨论课,引导护生对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评判思维。

(4)采用医院实习和社区实习相结合的方式。笔者所在学校安排护理专业学生实习的时间为8个月,可尝试安排7个月的医院实习和1个月的社区服务中心(站)实习。这样不仅不会影响护生临床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1个月的社区护理实习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变护生的传统护理观念,进一步提高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可以大大提高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1个月的社区护理实习,可以使很多实习生不仅体验到社区护理的工作过程,这种实习模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老年社区护理人才紧缺的现状,并且带动社区护理水平快速提高。

总之,加强市场调研,充分把握市场对社区护理人才的需求,从而以此为依据,调整社区护理实践教学,这将是培养高质量的社区护理人才的有效手段。

人性与心理学的区别篇6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把握也随着教育实践内容的发展概括为下几方面:第一是智力正常,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第二是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第三是意志健全,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第四是人格完整,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第五是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的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事实摆正自己的位置;第六是人际关系和谐,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第七是社会适应正常,个体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做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第八是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与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根据本次研究的目的,采用随机取样的方式以内蒙古财经大学学生为例,抽取了在校的区内外的汉族、蒙古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大学生500名作为研究被试。发放500份问卷,在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83份,经筛选后剩余有效问卷458份,有效率为94.82%。本次调查被试者样本总数458人,基本情况如下:性别角度,男生238人,占总人数51.90%,女生220人,占总人数的48.10%;年级角度,大一108人,大二141人,大三159人,大四50人,分别占总人数比重为23.60%,30。80%,34.70%,10.90%;专业类别上,文科学生253人,占55.20%,理工科205人,占44.80%;民族角度,汉族263人,占57.40%,蒙古族179人,占39.10%,其他少数民族16人,占8.50%;生源地角度,城市学生203人,占44.30%,农村牧区学生255人,占55.70%;独生子女人数196人,占42.80%,非独生子女262人,占57.20%。

(二)研究方法调查问卷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心理状况进行调查,选取较为典型的问题对大学生各项心理指标进行分析总结出一定规律,反映出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

实地走访、访谈法:选取生源地、性别、民族、教育背景等不同指标的大学生进行实地了解与他们进行访谈面对面的进行交流。将交流资料进行记录运用到文章原因分析部分内容;与高校一线教师进行交谈了解现行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所遇到的困难及一些积极方面的经验成果,在论文对策方面加以运用。

(三)研究工具

《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SCL-90于1975年编制而成的是进行心理健康状况鉴别及团体心理卫生普查时实用、简便而有价值的量表。该量表共包括90个条目即感觉、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内容可以评定一个特定的时间,通常是评定一周以来的心理健康状况。本量表采用的是5级评分(从0-4级)即0=没有,1=很轻,2=中度,3=偏重,4=严重;有的也用1-5级评分本次调查采用的就是1-5级评分的方式即1=没有,2=很轻,3=中度,4=偏重,5=严重。本量表共包括9个症状因子即躯体性、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SCL-90调查问卷研究结果

本研究的被试大学生SCL-90与大学生常模及全国常模的比较。表明被试的大学生在躯体性、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因素上被试大学生的均分都高于大学生的常模,这表明在这些因素上被试大学生的状况差于大学生的样本。因此从总体上来看被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差于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同时被试大学生SCL-90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发现在SCL-90的九个因素上被试大学生的平均分都高于全国常模这说明被试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比全国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具体情况如下:

1.性别对比统计结果显示(表2),在被试大学生中女生除在人际关系敏感、偏执两项项外因子得分上均高于男学生。

2.汉族与少数民族对比统计结果显示(表3),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相比各个因子之间的差别并不明显。

3.区内外学生比对统计结果显示(表4),生源地区外学生相比强迫症状、抑郁、敌对方面区外学生高于区内学生,其他几项因子差异较小。

4.贫困与非贫困生对比统计结果显示(表5),非贫困生与贫困生相比除了在强迫症状和人际敏感度之外差异较小,其他得分因子贫困生均高于非贫困生。

(二)SCL-90统计结果分析

与全国大学生样本以及全国常模比较,各项因子得分均显示出较高的得分,表明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性别角度上,男女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差异。这主要取决于各自的生理特征以及后天的生活环境。女生的心理状况不及男生心理状况,这与传统的社会文化对于男女两性的社会认知有关。对于男学生而言,从小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就向他们灌输了“男子汉”“大丈夫”的一些需要更多承担的字眼。在后天的学习中他们逐渐接受了历来被赋予男性社会强者的角色,在总体的性格类型上更加趋向于主动、阳刚、坚强等,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处于主动、积极、奉献、承担的状态。而女生则恰恰相反,由于女性的生理特点更加趋向于是被动的、阴柔的、软弱的等,需要得到强者的保护,在社会上经常被当做是弱者。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男女两性角色特征的刻板影响往往也会很自然的形成一种固定的办事风格、办事方式,使得性别不同的两性在面临相同的问题时很可能会采取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女大学生经过高等教育后虽然受教育水平得到提升,但是传统思想的限制下她们在思想上仍受到社会上既有的所谓女性气质的局限,必然使其相对来说易于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当中以蒙古族学生为主。蒙古族特有的民族气质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他们在性格和心理特征上的外向、豪迈、自信、自强的特点。蒙古族大学生性格爽朗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调节自身的心理问题起到一定的宣泄和排遣的作用。内蒙古地区是少数民族地区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的地区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政策方面的优势条件,使得在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好。多年来的民族融合、民族互相学习的过程中使得蒙汉大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逐渐缩小。在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一些因子得分上低于汉族大学生,这表明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更好一些。

区内外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区高校的一大特点是多民族学生共同生活学习,对于区内的学生而言,汉族与少数民族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比较相似,大学生之间多少会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彼此的文化相对熟悉。区外学生多数在上大学之前没有来过内蒙古,他们对于内蒙古的了解很多局限于过去自然风景和人文习俗。在进入大学初期他们因为生活习惯上的差异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更好的熟悉环境、熟悉文化。文化冲突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差异和问题如果没能及时处理好很容易造成误解和矛盾,对于彼此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后果,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学习。

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贫困大学生(或称之为经济困难大学生)是高校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由于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客观原因,部分学生在求学之路上的经济支持和生活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在此次调查中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之于非贫困大学生略高,突出反映了目前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大,内心较为敏感。在贫困大学生中间多数能够正视困难,自强、自立,在高校中参加一些勤工俭学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取一定的生活、学习费用。众多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中目标明确,通过刻苦努力取得较好的成绩。然而现实中也存在一些经济困难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比如缺乏自信、焦虑、思想压力大等状况,如不能有效进行调节,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是极其不利的,较之于非贫困大学生他们所面临的困难更多,考虑的问题也越多,心理负担较重。

四、对策建议

首先,学校作为直接的教育部门应建立心理咨询室,在学生中间开展心理咨询,从学生一入学就建立每个人的心理健康档案。高校辅导员和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应高度重视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当中的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据可查。其次,针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的教育,开出相应的“药方”,对存在轻微心里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有益的校园活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对于存在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不断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

人性与心理学的区别篇7

关键词:空间环境设计;建筑设计;行为;历史街区;人体尺度;心理学;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行为的基础是人的生理与心理。行为感知是以人类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它研究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行为的因素,目的是为了改善人们的工作环境,加强人们之间的协作,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是现代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历史街区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值得收藏并延续下去的建筑遗产,成为城市中最具魅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区域,具有新建街区所不能替代的美学价值、文化记忆、功能与环境的多样性价值,经济与商业价值,对它的更新保护足以带动整个城市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对于该地段无论是更新改造还是保护开发,都无疑必须面对使用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意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某些环境因素,如物理环境因素,可以通过数据和仪器加以区别数量和质量,并用人工手段加以改变,如温度、湿度、照度等,但对空间环境因素就比较难给以明确的区分,然而要改变空间的几何尺寸与形态就很难了,因为它的使用者——人的尺寸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在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中处理好空间环境因素就必须基于使用者的行为感知,借着发掘使用者对环境的需要、反应及评价,使设计者了解到各项决定对未来使用者的影响,并针对所设计的特定要求,找到与使用者行为需求有关的信息,作为设计的基础资料,促进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与使用者的行为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1]。

因此,必须正确理解影响历史街区空间环境的因素——“以人为本”,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才能使历史街区更为有效合理地为人服务,使使用者在其中得到舒适的享受,从而更为有效地工作、学习和休憩,并运用其规律来更好的展现历史街区的魅力。

一、基于人体尺度的行为感知

建筑从诞生之处就离不开人的使用,那么自然就要从人的身体尺寸和活动尺寸着手处理空间关系。人体尺度在历史街区中的应用比比皆是。例如:历史街区中的街道长度就是以人行走感觉不累为前提,一般为300米左右,超过这一界限就应设置必要的休息空间,以缓解疲劳才能更好的体会到街区所带来的魅力。在宽度处理一般比生活性街区要宽,这就由它所承载的购物、游憩、参观、交流等多样所决定,在处理上要根据功能所需要的空间对整个街区进行相应的尺度划分,来保证街区的多样性空间形态,其设计的根本是人的基本尺度。

但人与空间的关系并不是很简单的,人的活动是广泛多变的,且有很强的适应性。例如:两个人同时在街区等候购买小吃,两个人会按次序排队,但相互会离开一段距离,而不是人体功效学所说的按尺寸排列,这种距离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使用空间的模式。

因此,历史街区空间的设计并不完全由人的尺寸来决定,而是由人的行为感知来确定的。人对环境的感知产生了对形式(空间、物体、状态等)、关系(制度、组织、规则、习惯、礼仪等)和意义(语言、认知、心理、意识等)的再认识,而不仅仅是按照人体功效学的观点,来确定的相对应的尺寸空间。在具体设计中,即使像公厕这类功能性很强的、但又需要提供空间的使用物,其提供的空间大小也已超越了纯功能性的意义,而同时含有豪华和低廉的区别,这一点在历史街区中的体现尤为突出。

二、基于人类心理和生理学的感知应用

历史街区作为各色人等聚集和交流的场所,会面对不同的人,但每个人的心理又会在不同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其中尤其在隐私性、年龄和性别差异性和特定行为习性上表现尤为突出。

1.隐私性。隐私性(privacy)的定义就是每个人对于自己的信息可以加以保护权利。它在空间环境行为的解释上就是某种程度的控制交流。人们出于隐私性的要求,会人为地控制一个十分接近的区域来保证某种程度的个人与外界的隔绝。

首先让我们进入一家老字号饭店,历史上这里曾作为整个街区人们交流信息的中心场所,在座椅的摆放上符合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理,但现在让我们重新观察一下现代人对座位的选择顺序,首选目标总是位于角座处的座位,特别是靠窗的角落,其次是边座,一般不愿坐中央。从隐私性的观点来看,这样的选择顺序是为了控制交流程度,处于角落位置空间交流方位少,使用者可按其意愿观察别人,同时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控制自己交流给他人的信息,这就是时代性对历史街区更新改造提出新的要求。但如果在视线高度适当分割,使得在中央的座位也具有较高的私密性,则可大大提高中央座位的使用率。

隐私性所带来的行为模式——行走在街区中的人喜欢靠近街边、柱廊、景观带,休憩时总喜欢呆在树下、柱子旁、墙根下、门廊下、景观小品旁,以及一切可以倚靠的东西。这些地方的共同特点是:既有一定的安全感,还可以很方便地观察到周围的情况,即可以从一个相对安全的小空间去观察更广阔的大空间。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历史街区人流分布不均匀、秩序较乱的主要原因。这种行为方式的产生,是由于高密度的空间使人产生心理负荷及信息数量和质量对人产生心理影响的结果。人在空间中的行为是一种社会过程。使用空间时人与人之间不会机械地按尺寸排列,而会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并利用此距离以及视觉接触、联系和身体导向等控制着个人信息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呈现出使用空间时的一系列围绕着人的像气泡状的个人空间模式,它是空间中个人的自我边界,且边界亦会随两人关系亲近而互相融合。此行为模式充分说明了空间的确定,远不是按人体尺寸来排列的。只有当设计的空间形态与尺寸符合人的行为模式时,才能保证空间合理有效地利用。

人性与心理学的区别篇8

[关键词] 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

一、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特点及其意义

区域活动个别化是现代幼儿教育重点发展趋势之一,体现了现代幼儿教育“以人文本”的核心人文思想,旨在促进幼儿教育素质化水平的提升。幼儿教育研究表明,在三到六岁的幼儿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关怀幼儿的生理以及心理情感变化。三到六岁的幼儿处于一个思想活跃的状态,由于其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的不同,幼儿与幼儿之间思想、行为存在着较大差异。传统的幼儿教育时常忽略了幼儿之间的差异性,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从一而终”使用一套教育方法实施幼儿教育,最终的教育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现代幼儿教育充分认识到单一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因而开拓了多种教育方法,以启发和培养幼儿个性化发展。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的教育理念由于充分尊重和客观看待幼儿发展的个体化差异,支持和帮助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使其个性化能力在原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提升。

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过程中,区域环境的设计、材料的投放选择以及教师的教育引导等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幼儿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也与之联系紧密。在该教育模式中,幼儿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能够在不同区域活动中表现自身才能,锻炼其个性能力,使之进一步得到提高。在个别化学习模式中,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和引导方式十分灵活,教师可根据幼儿学习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对幼儿进行合理引导。因此提高个别化学习质量,充分体现个别化学习价值,需要教师总结和创新教学过程中的指导策略。

二、目前个别化学习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教育的核心是充分尊重和客观看待幼儿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从区域活动个性化学习教育现状来看,其存在的一个典型问题即是忽视幼儿个体差异。个别化学习要求教师根据幼儿教育目标和幼儿个体的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规划活动环境,以达到引导幼儿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目的。在实际的个别化学习教育中,忽视幼儿个体差异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教育单向化。我们看到,在幼儿个别化学习中,部分教师没有能够准确把握自身在个别化学习教育中的定位,仍然将自身作为教育教学主体,掌控幼儿活动学习的方方面面,毫无“个别化、个性化”可言。教师自身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角,按照自身的主观意愿要求幼儿进行各种学习、游戏活动,甚至出现强行打断幼儿活动的问题:教师虽主动要求参与到幼儿的学习活动中,但却暗自操控了整个活动的规则和活动进行的方向,造成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缺乏。第二是教育方法缺乏思考。个别化教学中使用自由随意随性的教学方法。部分教师对于个别化学习缺乏自我思考和钻研,甚至将区域活动直接等同于自由活动,让幼儿无计划、无目的活动,这种教学方法收效甚微。另外一些教师则是对幼儿区域活动参与度不高,没有深入了解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兴趣和成长状态,这种情况不可避免地阻碍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难以钻研出一套适宜于幼儿成长发展的区域活动个性化学习指导策略,错过了幼儿教育的最佳时机。第三是指导策略欠佳,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状态不符。不同幼儿的学习能力、活动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相应区别,但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师在个别化学习教育中为不同幼儿制定了相应的学习目标,这种教育方法的出发点是好的,在于激励幼儿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然而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教育结果与教育出发点相背离的情况。一些幼儿由于没有完成学习目标受到教师指责,心理情感受挫,导致其学习活动积极性降低。幼儿处于一个身心都还未发育成熟的状态,承受能力有限,一旦其在个别化学习过程中情感遭受挫折,那么便很容易导致他们对个别化学习产生畏惧、厌倦等情感,使得其游离于区域活动之外。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是近年来幼儿教育中所新概括出的教育教学方法,较之于其他幼儿教育方法还不够成熟,在教育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方面仍有待优化和改进。

三、区域材料分层投放设计

区域材料分层投放设计是实施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的重要措施之一,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区域活动的学习兴趣。在区域材料分层投放时,教师应该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区域活动环境进行仔细规划,为幼儿个别化学习建立起一个具有一定系统结构、层次分明的区域环境。进行区域环境构建之前,教师应该对幼儿学习课程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和掌握,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区域材料分层的投放全面设计。

(一)区域材料分层投放设计依据

1.教学主题核心经验

区域材料分层投放设计首先应该考虑到教学主题(主题课程)的核心经验。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主题课程一直是作为一项典型教学活动在开展,主题课程是直接彰显教学主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区域材料分层投放设计的重要依据。许多教学主题都是以幼儿个性化发展为中心,并不适应于集体教学活动,因此需要考虑采用区域活动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教师在区域材料分层投放设计时,可以将幼儿教育教学主题目标的核心经验作为设计依据,综合幼儿学习发展的客观需求,筛选出教学主题中适应于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教育的部分,将其融合到区域活动中。一般来说,教学主题的筛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幼儿个体差异:学习兴趣、学习需求、学习能力等;第二是幼儿自主学习的内容,例如幼儿通过看图、看视频、听音乐等方式所获取的知识;第三是活动内容,也就是幼儿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探索操作所得到的知识。这三类是幼儿区域活动教学主题的三个表现形式,教师可依据其设计区域材料分层投放方式,以制定一套多元化、适应于幼儿学习发展的材料分层投放方式。例如在幼儿大班教学中,关于“秋天”这一主题的认知和讨论,可拟定一个美工创意区。教师不断引导和启发幼儿回忆和发掘有关秋天的事物、景象等,在区域中可以安排幼儿创意表现秋天的树木、花草等。这种教学方式经过教师仔细推敲和思考:大班的幼儿对于树木的绘画已经具备扎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练习,当然也就能够从自身对于秋天事物的认知和感想,较为直观地进行艺术表现。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到,幼儿个体之间的绘画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绘画原料、绘画所需时间等都不尽相同,使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幼儿艺术表现能力(主要是绘画能力)欠妥。因而可以考虑将这一教学主题融入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模式中达到节省教学时间,实现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目标。在个别化学习活动时,教师只需要提供基础的绘画所需原材料,不同尺寸、不同材质的纸及原材料,不同颜色的绘画笔、染料、展示工具(夹子、展板等)以及各种秋天景物的表现物品(可以是现成的绘画作品或半成品、照片、视频、音频等)。幼嚎梢愿据自身的主观意愿表现自身关于“秋天”这一主题的看法,有利于幼儿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

2.不同领域的内容均衡

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对于知识的探索欲望是十分强烈的,在幼儿的脑海中还未形成有关于不同学科知识的明显界限,这是开展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契机。区域材料分层投放设计应该以开拓幼儿的视觉为中心,努力将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以呈现给幼儿一个丰富的知识视界,提供给其更多的知识选择,帮助实现幼儿区域活动的个性化发展。

(二)区域材料分层投放的评价机制

1.考虑学习兴趣,充分尊重幼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一个科学有效的区域材料分层投放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此,进行区域材料分层投放设计之前,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评价机制是建立在幼儿已经具备积极的学习兴趣基础之上的,其目的在于激励和促进幼儿个性化能力的发展。建立学习评价时,需要充分尊重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学习能力的实际水平,建立一套符合其发展规律的学习评价机制。“多一些表扬,少一点苛责”可以成为幼儿学习评价机制的核心,幼儿的心理处于一个渴望得到认同的状态,教师应该适当地肯定幼儿的长处,对于幼儿区域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使用委婉的方式提出,保护幼儿在个别化学习过程中的自尊心。

2.考虑学习需求,关注幼儿发展

区域材料分层投放应当将结合幼儿学习需求进行考虑,对于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教学来说,幼儿的学习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幼儿学习成长的共同需求,第二是幼儿之间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幼儿成长的共同学习需求是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在进行区域材料投放时,可以规划一个活动中心,投放公共教学材料,让幼儿在公共活动中心学习、掌握、交流、应用基本技能,实现幼儿教育的公共教学目标,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做好铺垫。同时,针对幼儿学习成长过程的不同学习需求,则要考虑建立不同的区域材料投放中心以满足其个性化发展。根据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差异性(例如有的幼儿热爱运动、热爱手工、热爱绘画、热爱音乐等),教师应该细心斟酌,并主动与幼儿交流,充分了解幼儿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帮助引导幼儿实现个性化发展。

四、区域材料分层投放的策略

在进行区域材料分层投放操作时,材料丰富性是一个重点考虑因素。丰富的材料才能最大程度地适应幼儿个体差异性,区域材料分层投放策略制定的主要依据是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差异以及相同年龄段幼儿的差异,这就需要选用层次性策略进行区域材料投放。

1.纵向区域材料分层投放

纵向区域材料分层投放主要为不同梯度年龄度幼儿所设计,区域材料投放与区域活动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区域材料投放具有灵活性――根据幼儿活动需求灵活变通。根据区域活动的不同内容,结合幼儿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投放与教育活动相互适应的区域材料。例如,在生活区中,大班、中班、小班以及托班的区域材料投放则明显地体现出了幼儿纵向年龄梯度差异性。托班的幼儿年龄最小,教师需要让其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师则为其准备了不同大小的杯子、五颜六色的糖果、不同大小的勺子,让其分辨基础生活用具,练习倒水、进食等基本生活技能。小班的幼儿对于基本生活技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师准备了夹子和糖果,训练其手部肌肉力量,掌握用筷子夹东西的技能。而对于中班和大班的幼儿来说,则准备了花生、别针、绳子等物品,培养其剥花生、扣别针、系鞋带等较为复杂的技能,以提高其在生活当中的自我服务能力。

2.横向区域材料分层投放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差异性在区域活动中能够较为容易地体现出来,而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需要教师在区域材料投放时仔细考虑。例如,可以在区域材料投放过程中,使用删减、组合、增加材料等多种方式实现横向区域材料分层投放,以满足同一年龄段幼儿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需求。例如,中班“夹豆子”,可提供不同力度的夹子、不同粗细的筷子,以及芸豆、蚕豆、黄豆、绿豆等多种不同层次的材料,供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幼儿自主选择。

研究成效:实现个别化学习,促进个性成长。

综上,在上文幼儿园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指导策略实践研究中,成效较为明显:能够实现幼儿个别化学习、促进幼儿个性成长。区域材料分层投放的设计起到了延伸教学主题的作用,从画秋天的花草树木延伸到制作落叶标本,丰富了教学主题,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探究欲望。同时,在个别化学习过程中,教师将幼儿置于教学主体地位,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不同区域活动中,幼儿很好地对空间进行了巧妙辨析和利用,规划出了生活区、表演区、美工创意区、动手动脑区等。此外,最显著的学习指导实践成效是幼儿实现了个别化学习。我们观察到,经过一段时间的区域活动和教师的适当引导,幼儿逐渐面向不同方向健康成长,例如,某些幼儿热爱绘画创意、有的幼儿热爱表演表现。综上,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具备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情景和教学方法,对于实现幼儿个别化学习,促进幼儿个性化成长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菁菁.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指导策略浅析[J].学周刊, 2015,(32):240-240.

[2]霍红梅.浅谈幼儿区域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调整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4,(03):122-122.

上一篇:礼仪礼貌的培训范文 下一篇:法律和教育之间的关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