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课程小结范文

时间:2023-09-27 11:24:03

交互设计课程小结

交互设计课程小结篇1

关键词:智慧教育;交互式微课程;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1-0024-04

近年来,随着移动终端、开放学习的不断普及,信息化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兴起,微学习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微课程作为微学习的有效资源,亦倍受学习者的追捧。然而当前微课程多以微视频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学习者只停留在视觉阶段,缺乏相应的检测、反馈等环节,导致微课程的学习还难如人意,如何设计开发交互式微课程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数字化教育走向智慧教育而引发着教育系统的“质变”,智慧教育正不断涌现。智慧教育的核心是智慧型课程,微课程只有在智慧教育的支撑下,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面向智慧教育开展交互式微课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分析了智慧教育及交互式微课程的概念,开展交互式微课程的设计,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探究,以期为交互式微课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一、智慧教育与智慧型课程

2008年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战略,智慧教育作为“智慧地球”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使得教育系统从数字化教育走向智慧教育。祝智庭教授指出:信息化环境下的智慧教育指信息技术支持下为发展学生智慧能力的教育,旨在利用适当的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学习环境(技术创新)、 运用智慧教学法(方法创新)、促进学习者开展智慧学习(实践创新),从而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高的思维品质和较强施为能力的智慧型人才,落实智慧教育理念(理念创新),深化和提升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和数字时代的素质教育。[1]陈琳教授认为:智慧教育是高度信息化支持发展的教育新形态,是适当而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智慧化教学、智慧化学习、智慧化评价、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服务以及增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的教育,以实现教育由不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向适应社会发展,再向引领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变与跨越。[2]虽然专家们有着不同的表述,但智慧教育目标却是明确的,旨在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有效实施智慧教学法,开展智慧学习实践和智慧学习评价,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育系统的质量,培养高智能和创造力的人才。

纵观全球教育领域,许多改革都是围绕课程来进行,如时下流行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智慧教育正引领着未来教育变革的方向,其突破口在于课程,制高点在于智慧型课程。因此,建构智慧型课程是智慧教育的核心。智慧型课程应是着力培养学习者高级思维能力和适应时代创新创造能力,使学生更富有智慧地学习,教师更富有智慧地教育教学的课程。[3]

二、交互式微课程的概念与特点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微课程、微电影、微访谈、微技能、微学习等不断渗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微课程作为微时代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深受学习者青睐。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这段“微视频”需要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微课程”。[4]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同时要提供与这段教学视频相配套的、密切相关的教与学辅助资源,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5]

微视频不代表微课程,但当前的微课程大多还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常常突出了视频的主要地位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缺乏交互性。因此,如何设计开发交互式微课程是一项重要课题。交互式微课程应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的包括“微课件”、“微视频”、“微练习”、“微测验”四部分的学习资源,并具有“微反馈”与“微评价”等功能,从而形成动态交互的教学环境。交互式微课程具体如下特点:

一是时间短小精悍。微课程视频的时间较短,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因而更加符合学习者的记忆规律和认知特点,确保学习质量。

二是知识点碎片化。微课程主要是将教学内容进行拆分,以知识点为单位,从而形成一系列连贯的微视频。便于学习者的理解和掌握,可以灵活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是教学设计完整。微课程虽然切割了教学内容,但课与课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包含着明确的学习目标、丰富的学习内容、交互的学习资源以及测验反馈评价等环节。

四是人机交互操作。交互式微课程不仅提供微视频的讲授,还提供相对应的交互模拟练习和评估测验。通过人机交互的操作,使得学习者与知识形成互动,激励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检测学习效果。

三、面向智慧教育的交互式微课程设计

基于智慧教育的理念,将交互性融入到微课程中,提出了交互式微课程的设计内容,除了包含微视频以外,还包含了微课件设计(学习引导)、交互式微练习设计(模拟训练)、交互式微测验设计(测验评估),如图 1 所示。

1.微课件设计――智慧在引导

交互式微课程的智慧在于引导。正因如此引发出微课件的存在,其作用在于简明扼要的清目标、内容、结构以及各节微课程之间的联系等,便于学习者了解课程、选择课程,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点。微课件的设计框架如图2所示。

微课件的框架设计涵盖了微课程主题、学习目标、所学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其中知识点的层次关系来源于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包括知识模块间和知识点间的横向并列关系、课程层层结构间的纵向递进关系。其设计目的有两点:一是学前给指导,呈现出本节微课程的具体知识点和其排列顺序,以便学习者高效地观看微视频。二是在完成学习内容后,通过再次观看微课件,可以较为系统地梳理所学的知识,且整合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体系中,起到对知识的总结归纳的作用。

微课件可采用PPT、Prezi等软件来设计开发。为提升视觉效果,引起学习者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在制作时着重考虑四方面因素。一是图文并茂,因为文字和图片的共同运用比仅仅通过文字进行学习更易于理解,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二是字体字数,标题与正文的字体合理搭配会给学习者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字数要适中,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即可;三是动静结合,利用软件自带功能设计切换和动画效果,会给学习者带来空间感与动态感;四是背景音乐,选择时要符合微课程的主题,在播放时毫无违和感。一般选择的是无歌词的轻音乐或钢琴曲,给学习者创造出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

我们针对初中生写字课程开发了交互式微课程――《汉字文化》导入课,该作品获得了2014年第7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它包括汉字起源、汉字演变、汉字书写、汉字与文化四个知识模块。《汉字文化》微课件首页如图3所示,的四个圆圈分别代表四个知识模块,其内部是将知识模块的再划分,即单个知识点,并且按照箭头的方向播放,箭头在其中起到一定的指引向作用。微课件呈现出知识识框架与相应的逻辑循序,便于学习者与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相结合。

2.微视频设计――智慧在视听

交互式微课程的智慧在于视听。当前,网络微视频多以课堂教学实录型为主,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微视频设计成类似电影、电视的形式,缺乏吸引学习者兴趣的元素,使得学习者无法轻松、愉快、高效率的进行学习。因此在设计时,要注重学习内容的设计以及微视频呈现形式的设计。微视频设计框架如图4所示。

(1)学习内容设计

交互式微课程的学习内容不只是对于单个知识点的讲解过程,更要注重对所学知识点的整合,进而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设计学习内容时,首先将课程内容分解成单独的知识点,然后对每一小节的教学内容进行微脚本设计。微脚本设计就是将教学设计脚本化,便于微视频的制作。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各小节知识点的关联性,即将单独的知识点进行整合运用以确保学习内容的连贯性与学习思维的逻辑性。

(2)微视频呈现形式设计

微视频的呈现形式包括课堂实录型、录屏软件录制型、可汗学院型等。根据交互式微课程的内容不同可选择适当的呈现形式,本文更倾向于采用录屏软件录制型呈现形式。Camtasia Studio是现在较为流行的集前期录制与后期编辑于一体的屏幕录制软件,能够满足微视频录制的基本要求。比如:录制功能、实现画中画教学效果、能在重难点处插入批注或输入关键字词加强学习者记忆,能通过镜头的缩放来实现局部的放大等。《汉字文化》微视频呈现形式如图5所示。

3.交互式微练习和微测验设计――智慧在效果

交互式微课程的智慧在于效果。微课程的学习是没有教师在场的学习,学习者成为了学习的组织者,为确保学习效果,需要在微课程中应用交互技术来实现练习和测验的功能。应用交互技术的两种设计如下:

一是在观看微视频学习中,弹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者弹出辅助教学资源的链接让学生练习,只有进行操作后,方可观看接下来的微视频。对于所弹出的问题及弹出时刻、链接的教学资源等都要精心设计,其目的就是要强化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学习者回答弹出的问题后,即时给予正误的评价,同时自动发送测验结果到指定邮箱,方便教师了解学习情况。这种施加干预的交互式微课程能督促学习者将观看与思考、理解与记忆以及学习与创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学习者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深度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是在观看微视频学习后,进行人机交互的练习和测验,评估学习效果。这种设计方式在练习和测验的内容及形式上都要精心设计。内容要由浅至深,不断挖掘知识点,激发学习者的思维;形式要丰富多样,除了选择、填空等测试反馈的常规形式,还可以加入交互式模拟操作,使学习者亲自感受体验,激发学习者的动力。这种施加仿真模拟的交互式微课程能帮助学习者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学习者多元智能的培养,更好地支持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能力的提升。《汉字文化》练习环节设计如图6所示。

四、结束语

将微课程上升到智慧教育的层面建设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本文开展对智慧型交互式微课程的设计研究,通过分析智慧教育和交互式微课程的相关概念与特点,提出了交互式微课程设计的新思路,指出应着力从微课件、微视频、微练习、微测验四方面开展设计开发,期待更多人参与到设计交互式微课程的研究中,为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学习资源与环境,以促进创新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以智慧教育引领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9):4-8.

[2]陈琳,陈耀华,郑旭东,李振超.智慧教育中国引领[J].电化教育研究,2015(4):23-27.

[3]陈琳,陈耀华,李康康,赵苗苗.智慧教育核心的智慧型课程开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33-40.

[4]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生信息技术,2013(4):10-12.

[5]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2014(4):33-35.

[6]陈琳,王运武.面向智慧教育的微课设计研究[J].教育研究,2015(3):127-130.

[7]崔小洛,周文娟,张胜男.交互式微课程设计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7):53-54.

[8]崔小洛.多媒体制作软件类交互式微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交互设计课程小结篇2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6-0080-04

交互式电子白板(Interactive Whiteboard)实质是一个“大尺寸交互显示界面(Large Interactive Display Surfaces ),它将电子白板与PC连接,由投影机将影像投影到电子白板屏幕上。利用手指或者感应笔直接通过白板屏幕进行文件访问、网页浏览、无痕书写、注解标记等操作,所有操作过程都可随时保存、编辑管理、打印或通过网络发送。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个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由交互白板(包含感应笔)、投影系统以及配有白板软件的计算机系统构成。

国内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应用研究

(一)国内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发展特征与趋势

本文以电子白板、交互白板、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等关键词,分别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进行了检索,国内关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研究有700篇以上。

图1 国内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研究走势图

本文以2000年作为样本节点,对2000年至2011年的有关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我国的研究进行了统计。从趋势图可以看出,2008年开始的相关研究论文数量以平均每年45篇的增长速度大幅度上升。由此可见,对电子白板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中英合作交互白板实验研究的总结报告中也肯定了交互白板在中国中小学系统中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特别对于中小学小班课堂教学更是如此。

(二)国内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的研究热点

通过内容分析,将该项研究成果的类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图2)。

图2 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研究的内容分析

从图2来看,国内关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研究对于课堂教学的应用有明显的关注倾向。由此看来,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上的应用已经进入了一个规模化的阶段,并形成了对其应用过程的研究氛围。然而,无论从数量和应用实践性方面来说,笔者以为还值得深入探究。正如李新宇[1]指出,目前,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层次的第三层即交互功能的充分发挥,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不只是被动地听和看的教学理念,但这一层次在目前实践中还有待提高。

从内容分析当中发现,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论文主要是综合性地概述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及对教学的作用。这类论文在相关论文中占了约70%的比例,内容较多围绕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增进教学互动、提升教学效率、引导思维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展开。其次,一些论文中也提及了教学资源库建设,交互式电子白板自身的功能系统,以及教师培训操作等方面还不够完善。还有部分论文重点强调基于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上的新变化与设计等。从图2也可以看出,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应用涉及了其教学设计与模式、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课堂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及效果等方面。

根据学科来进行研究划分,发现语文、英语、数学和物理学科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例(如图3)。主要是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或是以某节课为例,讲述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使用过程中的利弊状况。但是其他学科如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关于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的文章却很少。

图3 按学科类别进行研究划分

下面,我们就从这几方面进行课堂教学应用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综述研究。

(三)国内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的应用现状

1.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模式分析

多位专家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应用,如表1所示。

根据日常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和内涵,丁兴富教授曾在一个实验研究[2]的论文提出,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7个步骤:(1)确定设计理念及理论依据;(2)设计学习目标;(3)分析学生;(4)分析学习内容;(5)设计环境与资源;(6)设计学习活动;(7)设计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适用于多种教学模式,如讲授模式、讨论学习模式、探索学习模式和协作学习模式等。

2.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中,交互活动的设计包括“人-机”活动设计与“人-人”活动设计。其中,“人-机”活动设计指教师对于教师或学生利用感应笔通过电子白板对计算机进行一系列操作的设计;“人-人”活动设计指教师对于课堂上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进行设计。笔者在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策略时,尝试从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为切入点进行归纳分析。

导入环节的策略应用:教师通过书写、调色等功能,呈现出代表各种颜色的单词,不断地给学生视觉冲击,强化记忆,同时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借助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资源库拖放、重组、存储、手绘等功能,巧妙地实现教学导入过程的组织。

教学互动环节的策略应用:师生可以通过操作学习对象,直观地演示问题发生的过程与本质,形成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也可以通过模仿操作或表达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水平。同时,教师可以更清晰地展示多层次的课堂教学实施步骤,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增加师生之间更多的课堂对话和讨论。师生与媒介的操作交互,最终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和高层次的思维技巧。

教学评价环节的策略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教学评价提供了新的信息化途径,其附带有投票器、手写板等辅助设备,形成了适用于课堂教学评估、反馈和互动三位一体的课堂即时反馈系统。教师借助统计分析软件,能及时获得学生的信息反馈,进而调整教学方法,开展动态性和生成性的学习活动。

教学小结环节的策略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及时记录课堂过程,随时形成课堂动态资源,并可随时被调用到知识回顾与建构。这对新知识、新经验的形成提供了支持,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方式,促进了教学过程和思维过程的显性化。

除了以教学环节为划分基准外,还有的研究以课堂活动的各元素为划分基准,提出体现交互特点的课堂教学在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时,可以有以下五种策略:①多种媒体混合、创设丰富与生动的情境策略;②教师、学生与资源两两交互式互动,深度“对话”策略;③资源分库整理、有序储存,调用过程可视化策略;④资源“再生”,感悟动态教学策略;⑤内化、外化并进的知识构建策略[3]。

3.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资源分析

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中,对教学资源的设计可以分为对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内置资源的设计和对本机中或网络上其他可利用资源的开发与设计。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为每个学科准备了大量的学科素材,但不是现成的、固定的课件,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特定的教学设计和目标,应用资源库中的素材形成自己的教案,其开放式的框架也为教师自主开发或校本开发资源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使教师应用资源库中的资源自我生成数字化教案的过程变得非常方便。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是教师授课的好帮手,同时也是教师备课的好帮手。教师可以把整个交互式电子白板上的教学过程储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成为学科教学的电子档案和课程资源,成为今后授课、总结和反思等促进专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4.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根据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与效果以学生为出发点”的观念,从课堂组织以及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分析其应用效果。

课堂组织方面:

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将传统的黑板、投影仪、电脑整合形成统一的教学平台,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软件设计使教师的教学更加方便、生动、有趣。

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极大的资源储存空间,便于教师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积累和反思,便于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整理。

学生知识能力提升方面:

师生与媒介的操作交互,最终发展为师生间的人际交互、认知交互,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和高层次的思维技巧。

多元及时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促进其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学习方式的调整。

综合国内绝大多数研究,认为交互式电子白板对课堂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特别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对关于如何将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充分整合,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特殊功能、促进师生良好互动等方面的研究则比较少,这是目前应用比较薄弱,也是最能体现交互式电子白板特色的方面。因此,有必要加强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促进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中的研究,以便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要求。

国际教育信息化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发展分析

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应用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尤其在加拿大、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目前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已经具备相当规模。

在交互式电子白板引入的初期,Latane(2002)等人主要研究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对课堂交互的影响,肯定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对增加课堂交互性的优势;Smith、Hardman和 Higgins(2006)等人从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的教学潜力出发,通过观察实验探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对教学时间和呈现过程中的优势;Cathy Lewin、Bridget Somekh和Stephen Steadman(2008)从改变教师教学方法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并促进学生学习,他们指出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挖掘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用途。除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Lopez(2009)、Lewin、Somekh and Steadman(2008)、Sevindik(2009)、Martin(2007)、Marzano(2009)等人还从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的效果以及交互式电子白板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等方面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做了深入研究;Bruce Troff和Rose Tirotta(2009)专门研究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对小学生数学成绩和学习动机的影响。他们指出交互式电子白板下的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参与度、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起到优化的作用等。

国外的相关研究结果大都提出如下观点: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为课堂提供多样的内容表征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注意力;有助于复习和记忆效果的保持;提高学生的成绩;在特殊教育领域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教师们认为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能让他们更好地管理课堂,增强课堂交互,提高教学效率[4]。教师和学生都表示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节奏较快,课堂显得更连贯[5]。总之,交互式电子白板对于课堂教学的支持作用被普遍肯定。

我国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配套教学资源未能很好地支持交互教学

从上述研究当中可看出,交互式电子白板目前的关注点主要投放在课堂教学应用上。而教育教学的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都要求优质教学资源的支持。但目前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不能满足一线教师在此方面的需求,这一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为了保证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的有效性,还需要为其开发相关的配套资源,如设计每一学科的电子教材等。因而开发适用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资源也需要成为各学科教师和研究人员的主要任务。

(二)教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领悟依然不深

新时期教学改革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许多教师对如何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学生为中心促成学生有效学习的发生的教学设计以及策略要领都尚在摸索阶段,没有形成有效的固定模式。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研究欠缺对课堂交互行为的深入分析

交互性是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一个特点及优势,作用于师生交互与人机交互。对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研究以目前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广泛应用的程度来看,对于课堂交互行为的关注,其比例甚少。目前对于课堂交互行为的研究,数量虽少,但是其方法值得借鉴。如赵建华在《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过程分析》阐述对课堂实录的质性分析,利用扎根理论,对课堂交互行为进行通过观察、编码[6]、分析后,为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策略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遗憾的是,没有进行更为广泛的学科应用研究。

(四)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各学段、各学科的应用研究欠平衡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项新的教育技术,要使其对课程学习起到最大化的价值,需要以各学段以及各学科的充分全面的研究成果作为支撑。但目前大多文献篇幅较短,不是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性能或功能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就是以某节课为例讲述其上课心得[7]。因此,目前对于交互白板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做到全面系统的非常少。其二,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不同学科中应用的研究比例非常不平衡。由于各学科的内容有异,交互式电子白板所能发挥的作用也会产生差异,其教学的应用策略不能张冠李戴。

研究结论

本文对目前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的应用现状进行述评。通过总结国内外经验,分析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优势:①改进教师课堂教学呈现的方式;②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及课堂师生互动;③增进教学资源的建设;④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等;⑤促进学生的及时反思和调整学习状态;⑥提高教学管理效率;⑦交互式电子白板能整合到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去。

通过进一步分析电子白板在教学中应用的趋势以及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以下问题值得继续关注:①交互式电子白板配套教学资源未能很好地支持交互教学;②教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领悟依然不深,没有很好地注重交互性的开发;③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研究欠缺对课堂交互行为的深入分析;④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各学段、各学科的应用研究欠平衡。希望本研究能为交互式电子白板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提供研究方向。

交互设计课程小结篇3

[关键词]项目案例启发教学法;人机交互;界面设计;驱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011-03

人机交互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人机交互的概念、不同时期的用户界面特点,理解用户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结合当前主流界面实现技术,让学生熟练软件系统用户界面设计的主要过程和掌握可用性评价方法。因此,人机交互课程是一门以交互设计与界面设计理论及其评价体系为主的课程。我院采用由冯桂焕编著的《人机交互软件工程视角》一书为教材,教材通篇理论阐述有余,而可用的实践指导则不足。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该门课程较偏重理论教学,缺乏相关的实验教学,以至于学生对该门课的学习形成错误的认识,认为该课程只是一门理论课,跟后续课程的联系不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抽象理论与开发实践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学生学与用之间也缺乏一定的联系,因此如何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W以致用,实现理论知识到操作技能的有意义的知识建构,是课程教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案例启发教学法

清华大学计算机教育专家吴文虎教授在谈到软件系统设计教学时说:“学生不是听会的, 也不是看会的, 而是课下在实践环节中自己通过实实在在的上机练会的。”[1]这番话揭示了项目案例启发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原则、方法等知识点,更要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毕业生学富五车而遇事无计可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只能说是教育的失败。而项目案例启发教学法以“项目开发小组”为主体, 围绕项目任务,在明确的问题求解动机驱动下,主动运用学习资源自主探索,团队协作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学生由传统灌输式的被动学习变为自主探究式学习,学习过程生动有趣,项目从设计到实现的每个环节都亲自体验,抽象的人机交互概念、原则、方法等知识点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以项目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项目学习小组为主体”的项目教学,要求教师做到角色“定位”,即教师角色从讲授、灌输,转变为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多交流、多讨论,给学生提供恰当的帮助。[3]

(一)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好案例项目

软件界面设计的易用性、可用性和爱用性是课程教学重点,为了讲清楚这些问题,有必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这就要教师注重案例项目的实用性,掌握项目设计的梯次性和难易程度。我们精心选择了一些学生感兴趣并通过主动探索学习有能力完成的项目,包括学生信息管理、文本编辑器、多媒体播放器、网络教学课程的设计与实现等。

(二)学生分组,以小组为主体开展教学

按照软件工程理念,以软件开发团队完成软件开发过程,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切身体验软件工程专业“合理分工、合作共赢、缩短周期、提高效率”的精髓。[4]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和能力自由组合,每组成员由3~5 人自行组成,每组选出小组长,由组长给组员分配任务协作完成项目。以项目小组为学习主体的学习模式,可以起到“以强扶弱”的作用,并能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三)项目小组探索实施,完成项目

此阶段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为各项目小组辅导答疑,提供技术支持。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项目开始的引导,教师要与学生一道分析、讨论项目的功能需求、软件界面设计要求,结合交互系统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项目系统需求,针对项目进行剖析,并对项目进行细化探究,引导学生提出项目设计方案,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项目的分析讨论;另一方面,从提出项目到分析项目,接下来就是设计并实现项目,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的探索实践创造机会,如演示相关的项目系统,启发学生分析思考,为实践开发做准备。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动、分析讨论,完成项目的设计与实现,进而建构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课程知识体系。

(四)项目展示与评价

各项目小组展示作品并汇报设计思路,由其他小组同学评价项目实施过程、任务完成的情况和水准,通过互评共享成功与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师在点评分析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情况和项目成果组织点评,对学生的表现和成绩要肯定,对其不足之处要提出改进建议,以促使学生获得进步。

二、案例启发教学法在人机交互课程教学的应用

(一)引入朋友通讯录案例,阐述软件界面可用性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软件可用性目标是交互系统设计的基本目标,教材在基础篇阐述了交互系统可用性的目标与原则,在设计篇讨论了如何实现软件系统的可用性,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涉及面广,学生不好掌握。对软件系统的可用性和如何测试与评价软件的可用性,我们通过案例进行讨论就直观多了,如图1所示,要求学生实现一个朋友通讯录系统,对话框中包含基本的功能:数据信息的浏览、修改、添加和删除,当用户点击工具栏中的导航条按钮时能够对通讯录中的记录进行向前、向后以及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记录的检索。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软件界面的交互性方面

案例的运行界面是人机交互的吗?分析软件的运行情况,总结你的交互性体验。

2.软件可用性方面

软件可用性目标包括五个方面的特征,即软件的易学性、易记性、使用效率高、软件运行的低出错率及用户对系统的主观满意度,该项目具有哪些特征?还有哪些可用的功能或服务可以加入?系统有何问题或缺陷?系统好用吗?

3.设计规则运用探究方面

软件界面设计过程中,软件界面设计师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开展活动,并参照黄金规则进行设计,以确保软件的可用性,请按照这样的理念分析图1朋友通讯录的不足,提出你的改进意见和新的设计思路。

通过项目案例启发教学法来教授软件界面的可用性设计,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带着问题及目标去主动学习;其次在实现过程中遵循了工程设计的思想,变抽象的理论为可观察可分析的“项目案例模型”,便于具体分析、讨论,学生不再苦于抽象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死记硬背,而是在做中学习,根据任务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们在这种边做边讨论的学习模式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热情,他们分组讨论,互相学习,讨论时发言积极,有自己的理解与建议,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二)拓展项目实例,阐述软件界面易用性设计,培养探索精神

前述朋友通讯录系统有简单的可用性,但按照可用性设计的要求是不完善的,也不是易用的。我们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项目,其功能如图2所示。本项目要求细化软件界面,如实现容错功能,减少用户记忆功能等。软件运行主界面如图2所示。

项目分析与讨论:

本项目的软件界面比朋友通讯录有所改进吗?是否更好用?体现了哪些交互式设计原则?还有哪些可用的功能或服务可以加入?系统有何问题或缺陷?

软件易用性要求比软件可用性要求更高,但只有做到了软件的可用性,才可能实现软件的易用性。事实上,软件设计有三个层次,即软件的可用性、易用性及软件爱用性,其中软件易用性必包含软件的可用性,不可用的软件设计一定是不易用的,而喜爱使用的软件系统一定是易用、好用的软件。教学策略上,要注意比较软件可用性、易用性两者的差异,结合项目阐述软件易用性的实现要求。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项目案例启发教学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项目中,以完成项目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为此,我们通过上述两个项目(案例)阐述交互式系统设计的可用性、易用性问题,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项目,在做项目的过程中达到对人机交互设计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通过可视化方法实现界面设计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设计感兴趣的交互式系统,培养个性发展

学生具备交互式系统设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后,教师在课程学习的综合提高阶段可以提出多项创新型任务, 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鼓励学生开展交互式系统的设计。

教学实践中,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有一组学员设计了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课程学习和知识推荐系统,实现了按知识点进行选择性学习,也能够根据知识之间的关联度及依赖程度,由当前的学习点转到相关知识点进行知识推荐学习。[5]知识推荐学习系统运行截图如图3所示,灰色的菜单是课程各章节知识点学习菜单,交互范型对话框里的文本是系统当前展示的学习内容,右上角的弹出式对话框是系统推荐学习的内容。

项目的交流评价:

以图3展示的项目来说,按照人机交互软件工程评估篇的原则和方法,可从交互式系统的可用性、易用性、爱用性三个层次来分析评价,充分肯定其所提供的服务功能,从软件界面设计的目标出发,还要指出其不足之处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由于学生花费了许多心血,大家对项目的交流、认同是他们所期待的。因此,针对学生项目完成的情况,应采用以欣赏为主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有“成就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三、结语

在人机交互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案例启发教学法, 教学以一个个项目为主线展开,把相关的抽象概念、教条式的知识点融入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就得到一次成功的体验,同时对交互设计、界面设计的概念、目标与原则形成了生动直观的理解和认识。由于项目案例启发教学是通过分组实施完成的,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意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较好地实现了个别化学习。当然,项目案例启发教学模式不是万能的,学生合作学习可能出现虚假合作,小组形同虚设,造成不少学生躲在同伴的背影中,搭便车,蒙混过关;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可能流于片面、简单化,可能只注重项目完成的结果评价,忽视任务解决过程的评价等。这就要求我们在采用项目案例启发教学法时,教学设计要合理,目的要明确,还要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这些是我们今后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吴文虎.教学设计中切入点很重要[J].算机教育,2005(2):12.

[2] 卢万有.项目教学法在《网页设计》课程中的运用[J].计算机教育,2007(13):3.

[3] 张志杰.“项目驱动教学法”在高职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2):52-53.

[4] 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第5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交互设计课程小结篇4

关键词:大学生;引导互动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王勇(1982-),男,山东聊城人,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樊建新(1982-),女,山东聊城人,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讲师。(重庆 40007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028802、511380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28-03

课堂教学一直是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而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环境下,教学质量成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本科生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主体和基础,而本科生的教学工作是高校教育的基础和前提。[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对于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等学校教育体制下,大学生、教师和课堂教学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以来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而教师和课堂教学是为大学生更好地学习进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2]课堂教学应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相互交流,并能够培养大学生进行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此外,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能理论联系实际地讲授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式教学,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3]然而,目前不少的研究探讨了大学生的学习成效问题,[4-6]但是对课堂教学引导互动制下大学生学习成效问题的研究确很少涉及。所以,对于课堂教学引导互动制下的大学生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更具必要性。

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希望通过对课堂引导互动制下的大学生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设计适应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环境下的大学生培养模式,在丰富高等教育理论的同时也对我国高校的本科教学,特别是对人才质量的保障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中外课堂教学对比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2年9月,笔者在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访问学习期间选修了该校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的交通与控制工程(Traffic and Control Engineering)选修课。该课程的学习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讲授使学生熟练应用仿真软件VISSIM模拟道路交通的实时路况信息,并结合实时信息数据和交通流理论模型对交通信号时间等进行有效控制。

交通与控制工程这门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如下环节:首先针对该课程进行基本知识的课堂讲授,同时将选课学生进行自由分组,每4~5人为一组,主要用于课程中相关问题的发现与讨论以及后续课程实验环节的相互讨论合作;其次,进行该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人手一本软件的简要说明书和相应的实验数据,在四周的时间内各小组要自己学会使用VISSIM软件,并将所给的数据应用于自己所建的模型中,实验过程中老师仅负责答疑,不再进行课程讲授;然后,各小组任务完成后进行集中答辩,各小组指派代表讲述本小组的工作内容,而后小组所有成员接受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回答提问的过程中老师要给予补充指正;最后,该课程所有同学需要参观华盛顿州交通部的交通信息控制中心,并与交通信息控制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交流讨论自己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双方均受益颇丰。

交通与控制工程这门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考虑学生的个人兴趣对于该课程进行“自由选课”;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三是坚持课堂教学与交通控制实际相联系的原则;四是以公开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防止抄袭现象出现;五是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促进学生良好学习风范的形成。

然而,在我国大学教育阶段,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的实验,设计性的实验相对较少,且现有的设计性实验停留在较少的知识点上。[7]大多数实验是孤立的和脱离实际的,对知识点的纵横连贯性较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传统的大学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过分倚重于知识的传承,把传承性置于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注重“教”的传授过程,而忽略了“学”的认知过程,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互动式教学和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8]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教学环节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注重传授知识而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而忽视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薄弱,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欠缺,不能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缺乏与他人合作和沟通的意识,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基于课堂引导互动制的大学生培养模式结构设计

基于课堂引导互动制的大学生培养模式需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相应学科从课堂教学做起,通过采用恰当的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主体,教学引导”的理念,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交流、合作,同时激励和帮助学生提高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基于课堂引导互动制的大学生培养模式设计思想和特点

基于课堂引导互动制的大学生培养模式设计思想是:教师要组织提供一种有利于引导学生建构课程知识体系的设计方案,如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设计、必要的信息资源的提供、与课程紧密结合的案例分析以及合作学习的组织和探究性等。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实现对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9-10]引导互动式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落到实处,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且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就体现得越充分。

基于课堂引导互动制的大学生培养模式设计的特点是:

(1)引导性。与传统教学重视易于量化的学习结果不同,引导性教学将整个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分为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展开讨论、教师加以引导等环节,充分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2)互动性。互动性教学是在引导式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间协作、交流、激辩和讨论等方式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实施过程一般包括原理解说、问题分析、思辨讨论和寻求答案等环节,互动性教学有助于辅助引导式教学过程,并可锻炼学生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的分析把握能力。

(3)体验性。引导互动制教学也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实践性。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较,引导互动制教学模式更能接近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2.基于课堂引导互动制的大学生培养模式框架设计

基于课堂引导互动制的大学生培养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培养模式更具灵活性和合理性。进行基于课堂互动引导制的大学生培养模式设计,首先需要拟定课程教学大纲,确定课程整体的培养目标;然后,结合课程教学大纲设计引导互动制培养模式,突出特色培养和素质培养。[11-12]最后执行设计的培养模式,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制定有效的评价措施和激励措施等,促使课堂引导互动制培养目标的实现。课堂引导互动制培养模式流程,如图1所示。

课堂引导互动制培养模式流程主要包括三个重点环节:课程教学大纲的拟定、引导互动制培养模式的设计、培养模式的执行。

(1)课程教学大纲的拟定。课程教学大纲是引导互动制培养模式的基础,其保证了培养模式在方向上的一致性和合理性。基于引导互动制的课程教学大纲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大纲由教学方负责起草,后由学院培养办审核,审核通过后由校方确定并备案。

(2)引导互动制培养模式设计。引导互动制培养模式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进行设计,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模式的执行。引导互动制培养模式需经学院培养办审核通过后方可执行,培养模式的执行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领会情况和实践创新能力作出合适的评价判定,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培养模式的设计和执行方案进行调整。

三、开展课堂引导互动制教学的基本途径和效果评价研究

课堂教学应从问题的引入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和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大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是引导互动制课堂教学设计的精髓。[3]引导互动制课堂教学的基本途径包括:以与课程相关问题引入为突破口,以互动式教学和与实践结合教学为核心,以学生分组讨论、协作分析问题为手段,以过程性和终结性并重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为引导、以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点评为反馈、环节清晰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

1.引导互动制教学模式的主要步骤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分析提炼引导互动制教学模式的主线;选择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恰当问题用于作为课堂教学的训练载体;明确每一个研究问题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需要提供给学生的指导性资料和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等;具体设定针对每一个问题进行的组织方式和时间安排;建立与引导互动制教学相适应的课程考核标准,用于进行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并反馈。

2.引导互动制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

对课堂引导互动制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评价有助于改进课堂引导互动制培养模式的结构设计,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效果的评定也是总结经验和反馈修正的需要。具体的培养效果评价过程包括:

(1)根据专业课程的设置,在具体实践中将培养效果划分为:专业知识理解程度、应用能力、策划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敬业精神等六大指标、36个二级指标。

(2)按课程学习的中期和末期对学生进行考核。具体考核方式为:任课教师和与课程紧密联系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培养效果的评价,评定结果对应到36个二级指标中,形成具体的加权分值。

(3)将培养模式中期和末期的评价结果作为培养模式设计和执行方案调整的依据。

四、引导互动制教学模式实践

在近两年的课堂引导互动制教学实践中,以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课程为例,按照本文所阐述的教学模式实施本科生教学,教学效果已初具成效。

(1)引导互动制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程度、问题的提取程度、交运之星——Transtar的应用能力、协作能力等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2)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能较好地完成“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课程设计工作,且在实际的成绩考核中85%的学生成绩能够达到优秀等次,其余全部为良好等次。

(3)通过与交通信息控制部门合作进行学生培养的中期和末期评定,使得就业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同时也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知识理解程度、应用能力、策划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敬业精神等方面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五、结语

本文重点对基于课堂引导互动制的大学生培养模式设计的结构、工作流程、基本途径和效果评价等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课程为例进行了实践教学,大幅提高了本专业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培养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本文设计的模式中评价指标设计可根据具体课程予以调整,以适应不同课程教学的需要,这也是后期研究与实施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杨强,易娟,叶宝娟. 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过程规律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2,(2):100-103.

[2]丁敬芝. 将德国名校教学手段引入中国课堂[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132-135.

[3]朱泓,,李志义. 重构培养体系 夯实培养基础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 中国大学教学,2012,(5):7-10.

[4]钟秉林,董奇,葛岳静,等.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J]. 中国大学教学,2009,(11):22-24.

[5]朱开金,赵建义.新建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6-8.

[6]陈伟. 构建科技创新教育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J]. 中国教育学刊,2010,(7):49-51.

[7]赵晖. 基于项目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12,(26):184-185.

[8]屈波,程哲,马忠. 基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4):85-87.

[9] 刘志鹏,杨祥,陈小虎. 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J]. 中国高等教育,2010,(11):34-36.

[10]沈敏芳,郎杰斌.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高校信息素养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2,(5):140-143.

[11]方文明,王琪,首红,等. 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基础能力均衡培养研究 [J]. 教育学术月刊,2009,(10):36-37.

交互设计课程小结篇5

关键词 电子白板;交互;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5-0014-02

1 引言

相对于黑板而言,电子白板不仅呈现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教师、学生、资源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而这种交互是电子白板的独特之处和核心竞争力,是区别于以往任何教学设备的优势所在。但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囿于传统习惯或对新事物的成见,仅在电子白板上播放幻灯片,把电子白板当作投影来用,忽略了它的交互性,这无疑是资源的浪费。

课堂交互是保证课堂效率的重要要素,对电子白板环境下教学交互行为的深入分析,正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更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交互的目的是教学信息在教与学之间的双向流动,它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与白板的互动以及学生与白板的互动[1]。本文以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例,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如何发挥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以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 学生和电子白板的交互

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必须将学生的活动放在首位。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学资源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通过观看来获取信息,但是在电子白板环境下,学生可以直接操作教学资源,全面调动手、口、脑,激发了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在白板上直接书写 通过白板工具“笔”的使用,学生可以完成上台示范、标注重点、连线搭配等教学活动。如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可以直接用“铅笔”工具将作者和其作品连线,也可以直接在白板上书写自己的答案。这时白板主要是作为一种呈现手段,相比投影只能用鼠标操作的特点,白板更具开放性,学生可以任意修改所呈现的内容,操作更主动更方便。而PowerPoint等软件都是事先做好的直线型课件,在使用过程中进行修改是比较麻烦的[2]。

在白板上操作对象 电子白板不仅可以像黑板一样供使用者在上面随意书写,而且可以直接对对象进行拖动、克隆、删除、组合、锁定、缩放、旋转等操作[3]。如安徽省铜陵实验小学赵永康老师在讲“搭配的学问”过程中(本案例选自第二届SMART杯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奖作品),就使用了白板软件Notebook中的无限克隆功能:让学生在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之间进行任意搭配(图1),从而发现总结出搭配的规律――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崭新的媒体,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果非常好,整个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自如。

使用白板工具进行实践 在白板软件Notebook中,带有很多数字化学科教学工具,如圆规、量角器、直尺等,以方便师生的使用。如在“确定圆的条件”一课中,学生通过使用“圆规”工具画出经过A点的圆(图2),可以明确得出结论:一个点不能确定一个圆。(本案例选自第三届SMART杯无锡现场课,教师:温秀智。)这样的设计将“黑板+圆规+投影”结合起来,减少了屏幕切换,改变了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传统模式,不仅让学生去想,而且让学生去做,实现“从做中学”。

在白板上回答问题 电子白板软件还提供了很多生成性工具,如活动模板中的选择模板、匹配模板、分类模板等,这些工具可以直接生产题目,学生在操作这些题目的时候,白板能随机给出题目,自动辨别对错,给出评价。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教师上课也变得更灵活更多样化。如在学习计算机的硬件设备的时候,可以通过使用分类模板,让学生将设备图片分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如果分类正确,则图片顺利被吸入漩涡,反之则不能(图3)。这一设计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家争先恐后想要到白板前一试身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些工具是交互白板在技术集成和资源整合基础上得以实现的,是白板相对于其他信息技术装备独有价值的体现[4]。

在白板上进行小组竞赛等游戏 结合电子白板独有的小工具如电子记分牌、倒计时、随机生成器等,教师可以设计出许多别出心裁的小游戏,如比比哪个小组回答的问题多、哪个小组找到的生字词多,从而创建出互动、开放的数字化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有利于知识的自我建构。从课堂反应来看,这也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项目之一。

3 教师和电子白板的交互

学生与电子白板的交互说到底仍然是学生与教师的交互,技术只是实现教学效果的工具,离开了教师的精心设计,再高明的技术也仅仅是一种摆设。而要实现师生之间轻松自然的交互,教师就得在课前多花精力进行教学设计,只有准备充分,设计用心,教学才有灵性,才有创新,课上的交互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凸显出来[5]。

课前预设 要实现学生与电子白板的顺利交互,教师就必须在课前对白板课件进行准备。如要实现白板课件对学生操作的即时评价,教师就必须在制作课件时提前设置正确答案(图4);要实现预想的课堂效果,很多资源都需要暂时被隐藏,这就需要教师提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予以实现,可以是动画,可以是屏幕遮罩,也可以是颜色屏蔽;等等。在一个调查统计中,针对“你认为使用电子白板教学,备课过程和以前相比如何”这一问题,75%的教师认为时间增加了一些,25%的教师认为时间增加了很多。可见使用电子白板教学,对教师备课的要求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2],这也印证了教学设计对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课中引导 电子白板在一定程度上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可以直接操作教学资源,教师更多地以提问者、引导者、评价者的身份出现。如在课堂上使用“魔术笔”“聚光灯”“放大镜”等特殊效果,引导学生注意重点;在播放视频过程或者使用其他第三方软件如PPT时,教师利用白板可以随时暂停的功能,直接在视频或PPT上进行批注;在学生上台示范后,教师可以直接在白板上进行修改,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记住知识[1]。

课后反馈 Notebook软件的页面记录功能可以记录屏幕上的每一个操作,实现对课堂的回放,有助于教师进行课后的反思和总结,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皮亚杰说:“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指上的。”他要求学生“高度活动手指”,把活动实施于教学全过程。交互式电子白板无疑顺应了这一理论,提供了师生交互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科学的教学设计和新颖的教学策略[6]。

参考文献

[1]孙倩.基于交互电子白板的教学课例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刘江岩.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交互性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3]李新兰.白板教学条件下生成性资源的挖掘与管理[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4]丁兴富,蒋国珍.白板终将替代黑板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5(5):21-26.

[5]白志锋.浅谈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互动课堂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13(10):47-49.

交互设计课程小结篇6

关键词:远程学习;网络课程;Moodle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1-0039-03

一、Moodle平台在交互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Moodle是 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 (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的缩写,它不仅是一个课程管理系统,而且是一套内容管理系统,具有简单易用、成本低廉、理念先进等特点。在Moodle平台中,人性化的交互功能设计,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快速、便捷、系统化的模块使师生在多层面交互的环境下实现教学中及时而有效的交互。[1]

笔者选取西北大学网络课程服务平台、鞍山一中Moodle信息化课程平台、华东政法大学网上课堂、魔灯闵行等网络课程平台进行试用和与平台管理员进行访谈,发现Moodle在交互功能方面在基本满足学习需要的同时,仍然存在几大问题:

1.技术错误导致交互障碍

一方面主要是技术原因导致的不正常显示,有些Moodle平台因为代码错误出现网页无法打开、图片无法显示、嵌入式文件无法找到等情况;另一方面师生不熟悉复杂的媒体界面,而对参数设置错误导致交互过程的中断。

2.交互模块设置有缺陷

目前大多数Moodle平台下的网络课程资源形式大多仍以doc及ppt格式为主,这满足不了学习者多边和多样交互的需求。国内仍有很多的Moodle平台在设计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缺乏理论支持,使得Moodle在教学中的应用仅局限在呈现教学资源和提供诸如讨论区、聊天室等一些简单的学习活动。

3.内容设置缺乏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

内容设置中仅仅展示了新课程的内容而忽略了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系,忽略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间的同化和顺应,进而无法进行深入交互。

Moodle平台主要用于非正式学习中,这种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准时空分离,所以又具备远程学习的特点,归结上述在交互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交互理论的指导,不能够设计出具备多种形式的教学类型,满足非正式学习中教学交互的需要。

二、远程学习交互模型对Moodle平台改造的指导

1.远程学习交互模型

北京师范大学的陈丽博士在Laurinard提出的学习过程的会话模型基础上,建立了远程学习的交互模型。如图3所示,教学交互模型由三个层面所组成:学生与媒体的操作交互,学生与教学要素的信息交互以及学生的概念和新概念的概念交互。这三个层面的教学交互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同时发生。[2]学习者的学习在这三个层面的教学交互共同作用下完成,其中信息交互包括三种形式,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这三种形式的信息交互相互补充。

2.基于远程学习交互模型的Moodle平台交互设计思路

Moodle平台在教学中多应用于学习者的非正式学习,它不仅是为教学提供了学习环境,还提供了知识构建的工具,Moodle平台中的师生或生生通常是处于分离状态下,在学习过程中,操作交互、信息交互和概念交互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如果这三个方面的交互都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那么Moodle平台在支持学习中不仅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还能提升学习的效率,因此笔者对Moodle平台的改造思路是:从这三个层面入手,改进Moodle中的交互设计,用远程学习中的交互对Moode平台的交互进行优化,不仅强调了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重要性,而且将操作交互、概念交互引入Moodle的交互活动中,更好地实现了师生的多边交互。

三、基于远程学习交互模型的Moodle平台优化方案

1.操作交互层面:学生与媒体界面的交互

操作交互是教学交互模型的基础,包括学习者在操作媒体的过程中与媒体界面之间的交互活动,学习者与技术的交互等。在Moodle网络教学环境中应该充分体现操作交互的作用。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媒体的界面越来越复杂,学生必须在熟练操作媒体的前提下才能顺利完成其他交互。

网络课程操作交互设计的最基本原则是:使学习者在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进而达到预期学习目标所付出的工作量(主要是操作工作、识别工作、记忆工作等)最小化,促进信息交互与概念交互的顺利实现,给学习者最优的网络学习体验。[3]这就要求在Moodle平台的交互活动设计中应该让学习者的操作步骤最少、操作过程最简单,所用时间最少;能够清晰辨认有用信息、迅速找到所需功能;让学习者在操作时无需记忆大量的操作指令便能顺利地进行各种操作。要体现这一基本原则,要从以下几方面对Moodle平台进行优化。

(1)减少程序的错误

当学习者登录Moodle或正沉浸在学习中时,最讨厌的莫过于系统告诉学习者“程序错误,无法打开”, 这就严重干扰了学习者与网络课程间的正常交互活动。在技术方面的优化中,全面细致的测试是必不可少的,尽量考虑到学习者所有的操作情况、操作细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且要求程序有很好的容错性,将学习者的非法输入变为无效,预防错误的出现。可以保证学习者与媒体交互的顺利进行。

(2)添加Moodle使用说明

Moodle的系统结构是模块化的。Moodle为教师提供了基于社会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念的十几种课程活动模块,包括:作业模块、讨论区、测验模块等。而且每个模块都有基本的参数设置,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不同的权限,教师在网络课程及交互模块的参数设置中往往出错,这将直接影响交互的进行。因此Moodle平台上迫切需要使用说明的添加,Moodle平台可以在恰当的位置提供Moodle的安装、使用及应用技巧的说明,指导学习者进行正常的操作。这样避免了师生在Moodle平台使用中盲目地摸索操作过程,实现了在最短的时间准确地对Moodle平台进行参数设置,为师生、生生以及学生和教学内容交互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2.信息交互: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互动

信息交互主要包括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信息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互和学生与学生的信息交互三种类型。[2]

Moodle平台的交互工具主要包括讨论区、 实时聊天室和小组互动工具,主要可以支持学生围绕学习主题或小组活动开展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4]目前大多数Moodle平台下学生只能被动的吸收知识,这根本满足不了学习者基本的交互需求。国内仍有很多的Moodle平台在设计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缺乏理论支持,使得Moodle在教学中的应用仅仅局限在呈现教学资源和提供诸如讨论区、聊天室等一些简单的学习活动,而且学习活动的组织也显得比较混乱。因此设计个性化学习方式的网络课程模块以及优化讨论区等最基本的交互模块是很有必要的。

(1)个性化网络课程模块的设计

场依存型的学生善于从整体中去把握对象、认识事物,偏爱从整体到部分的学习程序。而场独立型学生则相反,他们善于进行直觉分析,能把所观察到的因素同背景区分开来,不易受背景的变化影响而变化。他们更倾向于从细节出发,逐步在脑中形成独特的知识框架。我国的学生比较倾向于场依存型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就给出本章节的导航框架图,对大部分的学习者来说是比较合适的。当然,对于独立型的学生而言,可以选择跳过框架图,直接进入具体知识点的学习。[5]笔者设计了网络课程导航框架,如图4所示。

根据网络课程导航框架,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会对课程内容有总体的把握,参与前测的目的是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以便于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学习课程内容时教师提供给学习者一定的学习内容且以一个问题结束,系统将会根据学习者的回答跳转到相应的页面。这样就能保证优秀生以最短路径学到更多的知识,稍微差点的学生能及时进行补救学习,实现了个别化教与学。[6]个性化网络课程模块的设计将弥补传统单纯的doc和ppt格式展示课程内容的不足,解决了学生及教学资源交互不足的问题,使学生和学习资源达到了更高层面的交互。

(2)设计良好的网络情感交互环境

虽然Moodle平台为学习者在学前、学中、学后都提供了讨论区、聊天室等交互学习的环境。但这种交流只是一种虚拟环境的人际关系,学习者如长期习惯于此,可能会失去与现实世界沟通交流的愿望。“教育观念的情感缺失、网络虚拟性的特征、网络环境中学习者的特征、情感领域教学设计的困难、交互在网络教育实践中的误区等”导致了网络学习中的情感缺失。[7]

因此,在 Moodle中应该更多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在 Moodle中,应该允许学习者设置符合其个性心理需求的界面,个性化地设置各个模块安排,最大程度满足学习者情感需求;另外,在 Moodle中可以为学员们提供电子档案的空间,学员之间可以互相认识,增强了学员们的班级归属感;在Moodle中可以建立由学习者及教师、专家,离线辅导教师等共同构成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他们彼此间可以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良好的网络情感交互环境的建立更加利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也使教师和学生能够融为一个整体方便交流。

3.概念交互:学生新旧概念的交互

如何促进概念交互是学生头脑中新旧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新旧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产生学生的同化和顺应。这种交互发生在学生的头脑中,虽不能直接观察,但是概念交互的结果将直接作用于信息交互。

Moodle平台在网络课程设置中仅仅展示了新课程的内容而忽略了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系,忽略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间的同化和顺应。 因此,在Moodle网络课程学习前,可以设计一个投票模块,来让学生测定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并以此为根据选择适合自身现有知识基础的活动来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这样用 “投票”的方式让学生自定步调学习的设计赋予了学生自我决定的权利。满足了学生自我需要的同时让他们选择适合自身能力水平的任务去完成。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

四、结束语

Moodle为教与学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互平台,利用远程学习交互模型研究并优化Moodle环境下的交互活动, 可以更好地剖析教师的角色和交互的作用, 对于进一步提高远程教育质量、构建更适宜的网络学习环境,但是对于推进Moodle的应用还需要从教学资源质量,激励机制等其他方面入手,多管齐下,才能更好地优化Moodle的服务,推进其在教学中的深入应用。

参考文献:

[1]秦健,杜晓辉,马红亮.Moodle学习管理平台交互性的实证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1(2):86-90.

[2]陈丽.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中国远程教育,2004(3):24-28.

[3]丁国栋.网络课程中操作交互的研究与设计[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

[4]马志强.Moodle课程学习活动设计研究现状评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103-106.

[5]曾燕燕,刘荣光.基于Moodle的活动模块设计模式[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4):75-77.

[6]赵,罗丽萍.Moodle平台交互式课程活动设计模块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5):52-53.

交互设计课程小结篇7

关键词:卫生法学;课程建设;网络互动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同仁对医学院校《卫生法学》课程的设置、教材、教学方法等提出了大量的改革建议和设想。说明改革、完善现有的《卫生法学》教学是目前卫生法学界人士的共同期待。

1国内外《卫生法学》课程教学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卫生法学》课程教学的论著,主要是对《卫生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思考,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探索和思考[1],比如多媒体的教学、以案说法例证式教学、案例教学等[2]。国外较多的是对学科内容的研究,而对运用新技术的教学研究论著较少。

国内外同仁的积极探索,给了笔者一定的启发。笔者认为,完善《卫生法学》课程教学,应当从其课程特点出发,鼓励学生结合医疗卫生领域发生的现实问题,多思考、多交流、多探讨、多分享,达到有效教学。

2《卫生法学》网络互动教学的由来及网络平台的功能

2.1课程改革受得学生欢迎,课堂、课时的局限催生网络建设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卫生法学》课程,是面向本科各中医药学专业以及卫生管理专业学生开放的专业课或选修课,共42课时,多为大班教学。2010年,作为上海市教委的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笔者通过综合运用案例教学、PBL、本硕互动、专家与学生互动等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得到了学生的欢迎。遗憾的是,由于课堂、课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良好的互动往往不能充分地持续,许多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医疗卫生领域问题未能在教学中深入。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新课程中心网络平台为《卫生法学》课程探究式互动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笔者已在该平台上连续2年尝试了学生网络互动教学。连续三年学生选本课的人数居高不下,一些未能选上本课的学生依然热情不减地坐在课堂上认真旁听。可见,这样的教学探索是受到学生欢迎的。这也是笔者虽然倍感改革艰辛,但依然投身网络互动教学的动力。

2.2我校《卫生法学》课程网络互动平台的功能 在我校的课程中心平台上,每一门课,只要任课教师需要,都可以有专门的互动平台。在《卫生法学》课程互动平台上,既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也有案例视频、教师介绍,还有基本卫生法律法规和学生互动平台。任课教师可以在教学空间进行教学管理,教学信息。可以上传相关资料和文件供学生查阅和共享,组织学生讨论,进行师生互动。选课学生可以进入学习空间,查阅资料,交流探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系统提供的各种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教学跟踪。

选课学生可以在小组论坛上发起卫生法学案例讨论,讨论的案例既可以是同学自选的,也可以是网络平台上老师或学长、学姐提供的。同学之间的讨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讨论的质量和数量是评价小组讨论成绩的依据之一。

3《卫生法学》课程中网络互动内容的设计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卫生法学》一般采用大班授课,每班学生限选200名。近年来几乎年年爆满,有时甚至达到班级选课极限280名。在这样的大课堂里,课程时数相对较少,而课程体系又内容繁多,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既需要教师用心进行教学设计,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配合。

3.1课程中的网络互动教学设计 卫生法学课程的教学分四大模块,每个模块各占1/4的教学课时。每个模块均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要从整体上科学合理地设计有效的网络互动内容。

3.1.1第一模块 卫生法学基本理论,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用1/4的课时讲述卫生法学的基础理论。包括卫生法学的概念、卫生法学的产生与发展规律;卫生法的调整对象、法律特征、基本原则;卫生法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卫生法的制定和实施;外国卫生法学理论、立法和司法实践;以及如何运用卫生法学理论来解决我国卫生改革和医学高科技发展中产生的新的卫生法律问题等。

3.1.2第二模块 教师用1/4的课时讲授我国当今主要卫生法律法规。主要采用例证式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讲授我国卫生法律。包括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制度、献血法律制度、公共卫生法律制度、国境卫生检疫法律制度、 职业病防治法律制度、精神卫生法律制度、食品安全法律制度、药品管理法律制度、医疗机构管理法律制度、卫生技术人员管理法律制度、医疗纠纷处理法律制度、妇幼卫生与计划生育保健法律制度、传统医药法律制度等。

3.1.3第三模块 主要是在完成前两个模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组织学生用1/4的课时在学校课程中心网络平台上进行讨论,开展网络互动。首先,选课学生根据自由组合和教师分配相结合的原则,组成卫生法学讨论小组,各小组成员都必须在网络上进行自主学习,互动讨论,课程中心平台能够较好地记录、反映学生在该平台上的讨论时间、讨论次数和讨论质量。讨论质量高,讨论次数多的小组是优胜者,有权利参加课堂交流。

3.1.4第四模块 主要是课堂交流互动和教师点评。此环节是《卫生法学》课程学习的高潮。根据优者胜出的原则,评出可以参加课堂讨论的8个小组,并将这8个小组分别安排在两个时段,6~8课时内进行课堂交流。每一个参加课堂交流的小组,都要积极准备材料,精心策划交流方式,优化交流内容,并选派人员参加课堂演讲,与全班同学互动。还可以用模拟法庭、法治评说等方式,向同学演绎案件经过,教学案例分析、案情评说。小组交流完毕,教师对小组选择的案例及交流中的不同观点进行点评。未能参与课堂交流的小组,要认真参与课堂讨论,积极互动提问。通过课堂讨论、交流互动、互帮互评、教师点评,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的卫生法律法规在现实社会中的实际运用,锻炼和培养学生依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从学习目标和要求到考核规则,精心设计网络互动的成分

3.2.1教学成功与否,关键是看教师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卫生法学》的第一堂课非常重要,教师必须在课堂上,着力落实教学设计,指导学生借助课程中心平台对《卫生法学》的案例进行网络讨论。教师要目标明确,指令清晰,让学生充满好奇,积极参与。同时要指导学生分组,结识新同学。如:将280名学生分为28个小组,每组10人。各小组成员既可以是同班的,也可以是不同班级的。小组成员在网络上打破时间、空间局限,自我管理、自主安排进行网络学习与探讨。

3.2.2告知学习规则和考核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小组成员网络学习成绩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有关。每个学生的有效探讨次数不仅可以计入自己的学习成绩,还可以计入小组有效讨论成绩。每个小组的有效探讨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参加课堂讨论。这样做,既可以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思考,又能通过网络上客观公平的讨论记录,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自由竞争,自我提升。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同学之间的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都很有裨益。

3.3考核方式与网络互动教学设计相匹配 《卫生法学》课程考核分网络互动考核、课堂交流考核和书面考核三大块。网络互动占30%,两次的课堂交流占20%,书面开卷考试占50%。

3.3.1卫生法学课堂理论教学和卫生法律法规的教学占课时数的1/2,因此,书面考核占考核总分的50%。书面考核采用开卷方式,主要是考核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和卫生法律法规的学习状况,考核内容既有理论知识,也有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中既有教师上课讲授的案例,也有学生课堂讨论的案例分析。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既要重视课堂学习,也要重视课堂讨论,学习交流和教师点评,避免课堂交流仅是上台交流学生的任务。同时,根据班级情况,可以适当增加1~2题新案例,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能够活学活用。

3.3.2互动成绩占总分的50%。其中,网络互动占总分30%,课堂互动占总分20%。网络互动的成绩根据学生网上有效互动的次数进行结算。衡量学生网络互动是否有效,是根据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互动的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是否与教学内容有关联,是否符合讨论主题,以及是否具有创新性和新颖性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考核。该成绩由学生自评,教师核对为准。

学生网络互动成绩与每个学生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每一个学生只要在课程中心平台上认真参与互动,有1次,给1分,直到满分为止。积极参加互动的小组,一般取集体总分最高的8组参加课堂讨论。以280人班级为例,28个小组,可以参加课堂讨论的小组为8组,分两个时段进行,每次4组。每次课堂讨论结束,由学生投票选出当晚的最优小组,综合两个晚上投票结果,由老师给出各小组的讨论分数。

4《卫生法学》网络互动建设的意义

《卫生法学》网络互动课程建设,是教师在网络时代重新思考教育的结果,是教师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创新的实践,也是教师前期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

《卫生法学》网络互动建设,可以在有限的课时数内,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把传统的课堂教学变为新型的网络互动式教学;把原先要求学生注重卫生法律内容的学习,变成掌握卫生法律思维方法的学习;把个体式的被动性的学习,变成团组式的主动性的学习;把枯燥乏味的记忆性的学习,变成趣味浓厚的讨论式的学习。

让"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理想"的师生共同梦想在《卫生法学》课程网络互动建设中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王自力.析医科院校卫生法学教学实践与改革[J].医学教育探索,2009,2,8(2):139-140.

交互设计课程小结篇8

关键词:创新;范例教学;交互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6-7556-02

A Study about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on the Web-related Courses

LIU Zhi-Ro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65, China)

Abstract: Now Internet is developing rapidly, web technology updates quicklyand has the use of a wide range. So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has become a key content of the University computer-relate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innovate from new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consisting of "Example teaching", 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 Group cooperation study ".

Key words: innovation; example teaching; interactive teaching; group cooperation study

网络时代的社会正在飞速发展,网络和信息都在以一种势不可当的姿态汹涌而来,它们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驾起网络和信息的风帆,合上时代的节拍,如今高校的许多专业都开设了与Web相关的种种课程,web技术更新很快、使用范围遍及各行各业,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Web相关知识时,尤其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快速吸收新的技术,解决新问题,适应市场需求,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未来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知识经济是一种以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而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主要环节,是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所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是每个高校教师值得深思、研究的课题,它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造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如今在我国兴起由“范例教学”、“交互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三种模型构成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它们主要通过学生与教师、学习伙伴、以及学习资源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发展能力。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可满足教学目标多元化、学习方式多样化和学习过程个性化的需求,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使得他们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还可使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得到培养,这三种模式是很值得高校教师深入探讨、借鉴和灵活运用的。

1 范例教学模式的应用

“范例教学”是通过“教师呈现范例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学生选择范例验证知识”、“学生运用知识创造范例”三个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包括:观察、分析、比较、分类、记忆、推理、判断,想象、创造等多种智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构建,促进认知能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在与Web相关的种种课程中,范例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最好的模式。有些教师在进行一些Web工具软件的教学时,往往是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历数软件下各菜单的功能,学生听着乏味,而且听完后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仍不会综合使用这些菜单命令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实践证明对于此类课程若采用范例教学法会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以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自觉、自主以及创造性学习是非常有效的。如《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当前一般都是以Macromedia的网页三剑客的使用为课程的核心,传授网页图像、动画、版面的设计与制作知识,教学时,无论是Dreamweaver、Fireworks 还是Flash,都应使用范例教学。首先教师讲清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再给学生展示精心设计制作包含本次课主要知识点的综合实例,先增加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感性认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对实例实现的关键点进行讲解,融入相关理论知识和各工具软件的命令使用,由浅入深地、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在实例的学习中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的理论知识点和各菜单命令的使用,这样既可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步,设计一些综合应用本次课知识点的范例,只将最后的设计结果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去分析、判断和动手去尝试实现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突破点和探索综合使用课堂知识设计出该范例,达到知识的巩固和灵活应用;第三步,让学生应用课堂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自我设计相关图像、动画或网页。其中第三步是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意识的发挥、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的发挥。这样三步下来学生对网页三剑客工具和网页设计与制作知识的掌握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会,并能灵活应用它们进行有创意性的Web图像设计、Flash图像设计和网页设计。

范例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设计的课堂范例要具有典型性、针对性,能涵盖一次课的重要知识点,能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突破点,有力地促进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使学习变得更有效。范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交互式教学是以师生对话为背景构建的互动教学方式。交互式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同时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和互动,这样可使学生将动脑、动手、动眼、动情,认知、情感和行为都积极投入到知识的学习、探索、获取方法、获得体验,增长智慧和提高能力之中。交互式教学的目的是构建一个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学习氛围,通过对话和倾听实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在合作学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交互式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组织材料,设定问题引起矛盾,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思考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如在讲授《web程序设计》课程有关语句的语法和函数时,每次课结束,可向学生公布下一次课的主讲内容,布置学生先去自学教材上的基本语法和实例,然后下次上课时,教师可针对学生所自学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通过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抽查其自学情况,然后讲述相关的基本要点,设置一些相关的含有初学者易犯的错误的程序,让学生分析对错以及错误的原因,这样比直接讲解那些枯燥的语法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轻松掌握基本理论、理解语法、提高编程能力,避免以后在编程中犯类似的错误。教师还可找一些比较典型的源程序让学生课后自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去阅读大量的优秀程序,从中学习别的程序员的丰富经验。然后在课堂上就程序的执行顺序和运行结果提问,使学生理解程序的设计思想。教师还可结合课堂的基本知识点,设计一些实验题目,让学生自己编写,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开发,这样不仅可增强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可加深学生对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快速提高实际编程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引入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在课堂上创设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环境,通过人际交往促进认知发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获得知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竞争,更有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因此,学生在知识、情感、合作技能、互相理解、尊重、宽容,互帮互学等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非常适合《网站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由于当今的软件开发大部分都是团队开发,“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其毕业后可很快融入软件开发的团队,快速适应社会的需要。如《Web应用开发训练》教学中,可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由3-4人组成,设计一些课题,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课题去开发相应的网站,要求每个小组运用所学的软件工程知识、网页设计技术(包括网页排版技术、图像和动画设计技术)、数据库技术、ASP、或Jsp等程序设计来进行开发,整个过程包括网站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Web程序编码设计、网站图像设计、动画设计、网站的测试、上传,对每一阶段的开发,教师可讲述一些要点和注意事项,起一个抛砖引玉的指导作用,接着让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从查找资料、构思、规划、设计,每个人都要积极、主动参与,通过集思广益,团队开发来让学生在互帮互学中得到知识,提高自己开发Web应用程序的实际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最后每个小组演示小组作品,给大家交流其设计思想和开发经验,展示其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而起到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效果。这样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软件开发基本功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积累一些Web软件开发的实际经验,能够使学生对相关技术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有所心得,而且还有助于学生顺利进行毕业设计,帮助他们更顺利地步入社会。

4 结束语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是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教师要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要不断地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不断地在教学中探索和实践,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坚持创新,勇于创新,使教学内容具备时代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激励学生大胆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赵敏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美国高校课堂模式发展动向[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5(3).

[2] 赵利敏.浅谈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3).

[3] 程全洲,刘群英.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6).

上一篇:消防评估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地下停车场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