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要素范文

时间:2023-10-06 11:55:01

交互设计要素

交互设计要素篇1

平面艺术设计活动是一项重要的设计工作,随着设计环境的逐渐升级,交互设计成为了平面设计领域的主要方式,使用交互设计的方式对平面设计过程中的情感构架进行设计,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平面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

交互设计;平面设计;情感构架

在进行平面设计的过程中,交互设计越来越受到专业人士的关注,交互设计同传统的设计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会仅仅关注所要表达的事物的外在状态,而是会对事物的内在含义进行表达,因此,对交互设计的情感构架进行分析,是当前很多平面设计领域专业人士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实施交互设计艺术情感架构研究的重要意义

交互设计同传统设计的差异造成了交互设计设计等级的提升,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平面设计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平面设计所要表达的视觉美感,而是希望通过平面设计可以实现思想观念和内在审美需求的表达。交互设计在进行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对设计人员需要进行描述的内容进行规划,并从细节出发,对设计人员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详细的描述[1]。交互设计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按照设计的理念进行设计界面的确定,而是要通过改造设计的方法,使交互设计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能够更加接近时尚的需求,使科技创新的成果能够更好的使用于交互设计领域[2]。交互设计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将所要表达的生活情感和艺术感受进行良好的结合,以便在交互设计的良好艺术背景下,平面设计工作可以更好的进行艺术情感架构的改良。交互设计在进行情感架构的改良过程中,可以使平面设计的作品能够更好的对艺术理念进行表达,因此,作品的重要社会意义会由此得到实现[3]。平面设计的设计人员可以按照现实中真正存在的物资形态进行平面设计基础架构的确定,并将所要表达的情感和理念融入完整的架构当中,使真实的物资状态能够通过平面设计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理念。因此,通过对艺术架构的高水平设计,能够使设计人员将更加深邃的设计理念融入平面艺术作品当中,使作品的观赏者获得难忘的艺术效果。通过艺术架构的科学处理,平面设计作品的观赏者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设计人员的思想感受,以便作品的设计者能够将关注的重点集中于平面设计作品的理念设计方面。

二、交互时代平面设计活动艺术情感表达方式

1、平面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表现欲望的设计

首先,平面设计人员需要对实施设计的目的进行更高水平的明确,以便设计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进行审美活动的设置[4]。首先,要了解审美活动的具体要求,根据平面设计作品观赏者的具体审美需要,对实施交互设计过程进行设计。可以根据具体艺术架构进行理念的明确,在进行交互设计之前,设计人员需要保证情感架构分析的深入性,以便设计作品所表达的理念能够更好的被社会接受[5]。另外,平面设计活动不仅需要满足社会各界的观赏需求,也要保证实施交互设计的人员能够将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进行很好的表达,因此,交互设计的意义不仅存在于社会需求的各个领域,也能够满足设计人员的具体意愿,因此,交互设计是对设计作品观赏者和设计者的双重满足。在进行交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可能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在交互设计实施的状态下,外部环境的因素会成为影响交互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人员在进行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外部环境会随时对设计人员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行影响,而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手段,也会因环境的因素产生较大的转变。因此,设计人员可以通过交互设计的方式进行设计理念的表达。

2、平面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使命意识的表达

不仅是平面设计领域,很多艺术设计领域都存在使命意识的表达,使命意识是在具备一定社会需求的情况下,根据社会的具体需要进行的意识形态表达[6]。因此,交互设计在进行过程中必须能够同社会意识形态完全适应,在进行社会经济基础分析的过程中,要将经济基础作为判断意识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以便交互设计在进行过程中能够得到意识形态理念的支持,并完成设计人员使命意识的顺利表达。在进行交互设计的情况下,要将交互设计过程中的外部因素进行分析,政治因素和都会成为影响意识形态的重要因素,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会成为影响交互设计者使命意识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通过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分析,实现交互设计理念的完美化处理。

3、平面设计过程中设计者的审美需要

在进行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审美是非常重要的表达内容,提高平面设计作品的审美等级,能够使作品在审美过程中实现艺术价值的提高[7]。普通的平面设计作品观赏者,在进行作品价值判断的过程中,往往将审美诉求的表达作为最重要的判断标准,专业人士在进行平面设计鉴定的过程中,会首先将平面设计者对作品的物化形态作为主要的判断内容。可以根据具体的物化状况,对平面设计作品的具体价值进行明确,以便设计工作能够将主要的设计理念同设计的具体内容相结合,并将审美需求在固定的设计理念中进行普及。正常情况下,设计人员可能会将平面设计作品的创作方案进行调整,使其在形式上更加接近真实的物化标准。因此,平面设计过程中的交互设计,可以根据设计活动的具体需求进行设计理念的判断,以便艺术作品中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物化的形式得到全面的表达。在进行审美诉求的表达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对详细的感情采用抽象表达的形式进行设计,进行平面艺术作品设计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创作的具体理念进行设计者情感的高水平发挥,使平面艺术在设计过程中的形态可以得到表达方式的明确,在进行自然景物因素的交互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将自然界富于变化的理念进行充分的表达,在进行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可以使设计者的情感能够同自然物的具体状态相结合,以便表达力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设计者可以从情感宣泄的角度入手,对实际存在的物质的设计理念进行抽象化表达,交互设计进行过程中的情感宣泄需要按照既定的艺术构架进行正常的宣泄,使情感的发挥能够充分适应情感的表达需要。在进行情感宣泄的过程中,必须保证交互设计人员的情感表达方式能够同自然规律保持一致,以便具备规则性特点的表达方式能够同具备挥洒性特点的交互设计形式实现统一,使自然因素能够真正成为交互设计人员表达情感的方式。

三、交互时代平面设计艺术架构的具体表达途径

1、进行交互设计的过程中进行艺术情感的创作

在进行交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将艺术情感的融入纳入创作的范围之中,并保证在时间层面将艺术情感的创作作为涵盖全范围的创作内容。首先,交互设计的人员要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作品艺术格局的明确,在进行自由创作之前,需要保证作品的艺术格局已经完成基本设计,并且能够在交互设计的过程中实现内容的充实。然后,设计人员需要将自由组合的艺术成分在艺术格局中自然融入。设计人员的设计情感表达也是设计人员需要注意的内容,因此,要保证设计人员的思想情感能够在设计起始阶段进行表述,使设计情感可以同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进行融合,并以正规的艺术形式进行表达。要将艺术作品对人性的关怀作为提升艺术作品价值的主要因素,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对各类资料进行高质量的整合,使交互设计的作品能够具备充分的人性关怀表达能力。要允许在进行资料整合的过程中对情感的酝酿方式进行明确,以便情感的设计和推动可以同交互设计的不同阶段进行对接。进行设计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按照调研活动所收集到的准确信息,对人本精神进行高质量的追求,以便设计人员能够将人性关怀在设计理念中进行良好的表达,提升设计理念在人本意义层面的重要性,使交互设计人员的设计材料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并在进行情感创作的过程中将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全面的展示。

2、在进行交互设计的创意过程中进行情感的表达

首先,交互设计人员要按照正确的方式进行创意情感的表达,可以对需要进行转移处理的因素进行更改,并使其具备足够的功能,如果交互设计过程中的客观环境可以保证设计的顺利进行,则可以通过诱导的方式进行设计理念的表达。在进行情感转移的过程中,要按照正确的比喻方法对需要进行表达的情感进行明确,使艺术作品展示出的因素能够具备足够的象征性,可以通过借代的形式进行创意的开发,并将需要进行艺术处理的因素进行夸张化表达,使交互设计的观赏者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设计人员的情感。因此,设计人员需要首先对作品想要表达的因素进行规划,并将其作为提升审美质量的主要因素,使其能够更好的进行设计水平的提高。设计人员需要在进行创意的酝酿过程中,对平面设计的具体程序进行确定,并为不同的设计程序进行设计道具的准备,使设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促进设计作品质量的提高。

四、结论

交互设计是目前平面设计领域重要的形式,对交互设计的艺术架构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使平面设计的作品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实现价值的提高,也可以使设计工作受到更大范围内的认可。

作者:邸悦 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侯立平.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D].中央美术学院,2013.

[2]杨焕.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3]郑杨硕.信息交互设计方式的历史演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4]李静.基于视觉体验的网页界面极简主义设计[D].中国地质大学,2013.

[5]周颜磊明.包豪斯设计思想对移动网络终端用户界面设计的影响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4.

[6]程雯雯.基于Android平台的网络电视互动界面整体设计与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2014.

交互设计要素篇2

【关键词】交互媒体;传统文化;提炼;设计思维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66-01

一、交互媒体设计的概念与现状

交互媒体(Interactive Media)被定义为一种协同媒体(Collaborative Media),是指用户能够主动、积极参与的媒体形式,也就是互动性。交互媒体属于新媒体的一种,它和非交互媒体共同构成了新媒体。非交互媒体主要指的是数字化印刷媒体、数字电影、数字动画、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机顶盒)等这样线性的形式。而交互媒体涉及到了产品形态(网络媒体、数字终端产品、网络游戏、数字视频、光盘多媒体);播放渠道界面形式(多媒体光盘、IPTV电视媒体、宽带互联网、移动媒体);以及技术层面上的设计工具(交互编著软件、音视频编辑软件、图形图像软件、动画设计软件、网络媒体软件等)。

近年来移动设备的爆发式增长对交互媒体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手机、平板等工具上网,用户也开始对交互媒体的“设计感”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可以在网上点击的页面到拿在手里使用的APP,用户的标准不仅仅满足于“能用”,而是提升到“好用”和“美观”了。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硬件的进化,设计师不再受限于诸如图片分辨率、动画大小等问题的局限,交互媒体的效果也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从单层到多层的一系列转变。

二、传统文化元素的提炼

我国传统文化门类较多、底蕴深厚,传统文化元素的提炼过程繁琐,将其合理运用到交互媒体设计中更是需要设计师的不断推敲。笔者以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中的春节为例,谈一下传统文化元素提炼和应用。

春节可以说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节日。春节也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对于传统的春节,中国人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者具象的物,比如红色、春联、鞭炮等等,这些传统春节符号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生活与劳动过程的积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过春节不像以前那样隆重了,与此相关的春节符号和春节元素也开始变得日渐式微。因此,以交互媒体的载体,对春节的元素进行提取和再设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设计方法上,包含有春节元素的作品一般常用两种方法进行设计。一是对传统春节符号进行平面设计。如百度系列APP在羊年春节进行整体的视觉包装,合理的利用了春节各种元素进行了卡通化设计。年味十足的舞狮、喜庆祥和的烟花很好的传递了节日的气氛。二是将平面的设计进行动态化,使原本固定的画面更具有观赏性,这种动态转化较多的使用在移动端APP的欢迎页面上。如百度新闻的动画设计,使用了叠化的方法展现了中华传统剪纸文化。因此,传统春节元素需融入当今时代的设计方法,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视觉效果,以交互媒体为载体,对春节文化的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设计思维的转变

当前,交互媒体作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相对达到了一个高峰,但是无论在网站上还是在应用市场里,很多设计都明显存在着生搬硬套的现象。特别是对一些传统文化元素的使用,更是到了不考虑内涵直接套用的地步。比如在央视《相信品牌的力量》水墨风格宣传片推出之后,水墨风格的作品迅速多了起来。在应用市场里,经常会看到一些设计师用水墨去表现某种特别现代并且极具刚性的东西,以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行为本身值得鼓励,但表现的结果却常常差强人意。而更多的作品则是将各种传统文化元素拼凑在一起,作品整体感不强,显得琐碎繁乱,最常见的是各个瑜伽健身馆的网站广告。还有的作品不考虑文化的差异,觉得差不多就行了,最终的结果是不伦不类,如某些随意使用水墨和中文书法字体的欧洲奢侈品的网站设计。

拿中国的书法艺术举例,用毛笔书写汉字是极具修养的传统文化艺术。书法家用笔的方法,运笔的力道,甚至呼吸的调节都影响到最终的作品。在交互媒体设计上,有很多使用了书法字体来进行设计,比如网易云阅读的logo设计,一个繁体的“读”字占据整体的80%,并且采用了不对称的布局方法,在颜色上,红和白产生很强的对比关系,整个logo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识别性。

结合以上例子,足以证明设计思维的转变比牵强附会的使用某些元素重要的多,而作为设计师,要更多的提升自身修养,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在设计中不断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李四达.交互设计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万韬.交互媒体在企业品牌推广中的研究与应用[D].北京印刷学院,2010.

[3]章顺凯.当代传播语境下传统春节视觉符号的“再设计”[J].艺术探索,2013(4).

交互设计要素篇3

关键词:数字交互技术;课程设计;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148-02

在学校的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中往往会出现“灌授”式的方法,这种课程设计的局限性不言而喻。近些年,很多老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加入了一些新媒体元素,但是,这些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学中“场地”与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情况,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增强。如果要打破这种传统课程设计中的根本性问题,就需要在课程设计以及教学实践环节进行全新的开发与研究。近些年,数字移动交互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在各领域的成功运用,基于这一技术而呈现的数字移动交互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移动终端设备中,将这一技术移植入课程设计与教学当中,已经变成非常可行的一种方法了。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都注意到了这一课程设计方法的转变,即,将原有固定教学场地转换为非固定场地,将原来“灌授”式课程设计转换为“交互”式课程设计,并将相关课程设计内容呈现于各类数字移动终端上,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与互动性,另外,由于课程设计内容是呈现于智能手机或者各类PAD中,因此,可以还可以做到打破原有固定场地的模式,让学生能够将课程随身携带,随时学习。

一、数字交互技术在课程设计中的概念

使用数字移动终端作为数字交互技术的呈现载体,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可,学生手中的各类移动终端设备上也装满了各类APP产品。开发具有移动课堂性质的APP课程设计产品,就是要应用于学生的手机或者PAD之中。此类课程设计其实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系,是由前台客户端以及后台相对应的服务器端来构成的。服务器端,是放置相关教学课程设计内容的载体,所有的交互过程以及内容呈现方法均由服务器端程序来完成;相对应的学生在移动平台上使用的用户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APP程序端,这个APP程序的作用并不包含课程设计的内容,以及用来进行课程设计呈现过程中的各类交互方法,整个课程设计的内容主体和交互方式以及呈现方式均在服务器端运算完成,学生端的APP程序只是作为一个承接服务器端发送过来相关内容的载体,因此,学生手机中的APP程序体积非常小,但是整个学习和浏览过程必须在互联网环境之下才能够完成。

二、基于数字交互技术的课程系统的特点

若要使具有交互功能的课程设计内容传递给学生,那么这一系统平台必须具备几个基本功能:(1)为了能够做到学生与老师进行在线交流,必须具备文字发送功能。(2)具备图片发送功能。(3)具备语音传递功能。(4)具备多人讨论功能。通过这种方法,实际上是把传统教学模式变成了带有“社交”特点的模式,也改变了传统课程设计过程中过于强调老师作用的问题。在这个交流互动过程中,强化学生对于课程关注的主动性,以及对于知识把握的主动性,将学生变为知识传递过程中的主体,淡化老师“主导一切”的作用。这类课程设计由于开发之初就会考虑交互性和趣味性,因此会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学习情景中,增加学习过程的乐趣。目前,移动课程设计应用平台可以考虑市场占有率最高的IOS平台以及Android平台,基于这两个系统的交互平台在数字移动终端设备中占据了绝大多数市场,并且这类设备具有非常小的体积,非常便于携带,因此在这些设备上展现的课程设计完全可以做到“随身走”的目的。

三、构建数字交互技术的课程设计

在设计之初,就需要考虑结合课程知识特点来设计出有别于传统方法的交互手段。数字化技术手段的使用,除了可以保留知识固有特性以外,还能够体现出新的感官体验。因此,不能够将传统已有的课程知识直接放置于这类平台中,这样会失去其交互的特性和目的。与传统课程设计不同的是,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的交互技术,比如单点触摸、多点触摸等方法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多种操作。事实上,就课程设计本身来说,可以包涵课程设计与创作以及课程设计的数字化呈现,数字化呈现过程中强调的是内容的可交互性,可融入的情境性,这就要做一整套的前期准备工作,比如情节脚本的创作、情境情节的设计、交互动作与方法的设计等方面。图文并茂是这个技术下实现课程设计的最基本需求,对于学生群体的心理感知特征、年龄结构、知识储备、兴趣点等方面均需要做整体的考虑。经过这样全面考量的课程设计会具备良好的可应用及可推广性。因此,这类课程设计需要注意学生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认受感知、情境感知、互动感知以及趣味感知等几个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认知程度很大程度上会被兴趣范畴所决定。所以,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于交互过程和情境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让知识变得有趣味,同时交互过程又不能够过于复杂,注意在设计过程中考虑降低学生的使用难度,辅助以相应的视听元素和情境元素,使学生感受到交互过程与知识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而这种联系恰恰成为学生学习并且记住相关知识的过程媒介。数字交互技术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需要依据个方面的成熟经验来完成,比如涉及到学生心理认知程度因素,就需要依据相关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再比如,涉及到相关内容实现的环节,就需要依据相关软件工程师的知识与技术……通过深入对学生学习需求及兴趣调研,结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数字技术手段,从而设计出为学生能够认同并广泛接受的课程设计作品。

四、构成数字交互技术课程设计的要素

基于数字交互技术课程设计的核心设计要素与其他产品的核心设计要素一样,都是“创造性”。这一技术环节下进行的课程设计实质上是将知识信息与计算机技术及表现手法向结合从而形成特定表达形式的一种方法。计算机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课程设计完全可以用有别于传统方法的形式进行完成。这个设计过程中所包括的设计要素大体有几下几个方面:(1)课程内容呈现界面简单、美观。要用最直接和美观的界面环境展现出每部分的课程内容,注意界面设计中的友好程度以及颜色的使用,界面设计是否友好,颜色使用是否得当,是否具备美感,对于学生使用来说会有非常直接的影响。(2)强调交互手段的和谐与自然,通过交互手段,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互动交流,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交互方法的考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好的交互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使用的兴趣,增加趣味,调动学生更好的学习认知与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完成知识点的学习。(3)体现游戏的情境,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点的展示与获取,若能够融入相应的体验情境中,形成对知识了解的相应连续性,引导学生按照其感兴趣的方法,主动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中,这也是数字交互技术应用于课程设计中的必要因素之一。

五、数字交互技术课程设计的方法

在应用数字交互技术进行课程设计之初,首先需要进行前期学生受众情况的调查和定位,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学生有其特有的心理接受特点,要根据这样的特点来进行设计开发。

1.结合课程内容和知识要素建立功能模型。调查不同阶段学生对于交互功能的喜好,并且进行列举。在这其中选出相对适合大多数学生喜好的功能方法,完善课程设计的创意部分;考虑应用平台的种类与限制,比如针对IOS和Android的屏幕分辨率的不同,要有不同视觉化的设计考量;不同系统平台的操作方式存在一些差别,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也要一并考虑进去。

2.根据课程设计的需要绘制流程图及相关界面设计要将整个课程设计过程顺利完成,流程图的绘制,是不可或缺的。关于知识点衔接的方法,知识点与交互方式的融合,以及获取知识进阶的办法,这些都需要用流程图来表示出相互之间的转换过程。具体来说,每一个操作环节,每一部分文字的显示,每一个图片的调用,每一段视频或者饮品的使用,以及相关界面之间的互相跳转,这些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思路和清晰的逻辑。同时,还需要对于相关界面分布布局进行设计。每一个界面中需要使用到的诸如“按钮”、“Logo”、“导航”、“内容展示”等元素都需要进行先期设计,在这些先期设计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内容的加载与完善。

3.数字交互技术进行课程设计的原型设计。原型设计,是将前一步的逻辑过程和草图进行细化的过程,搭建一个逻辑顺畅,界面友好的原型程序进行测试。这一阶段,并不是要完全实现整个课程设计过程,而是要进行相关技术的检验测试,比如对于前一步做出的交互设计方法进行逻辑检验,检查其是否能够顺畅运行,技术实现是否存在问题;原型中对于界面的测试,则侧重于视觉感知环节,界面是否使用方便,提示是否明确,内容是否明显等问题都需要在这个环节进行测试并确认无误之后,再进入整个课程设计的完成阶段。

4.使用数字交互技术完成课程设计。在前几个过程的基础上,选择相关的技术来进行最终的课程设计实现。实现的技术方法有很多,比如使用ActionScript3.0,或者JAVA,又或者HTML5技术来进行APP开发,这些手段都是可以的,当然,这里列举的都只实现是学生端的APP框架的技术手段,而对于课程设计的主体,也就是服务器端的部分则需要使用诸如PHP,或者Visual Studio等工具进行程序开发,另外还需要使用到数据库技术。总之开发这样一个基于数字交互技术的课程设计产品,是一个严谨有序的过程。

六、结语

交互设计要素篇4

关键词:互通区;小半径曲线桥梁;设计方法

我国各城市人口及车辆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对城市出行交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在交通量集中的交叉路口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是减缓交通拥堵的有效方法。受到互通区规模的限制以及定向匝道设计要求等,小半径曲线桥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结构形式。

1、什么是互通区小半径曲线桥梁

所谓的互通区小半径曲线桥梁主要指的是桥梁互通区域内桥平面线呈某一种曲线形状的桥梁。一般从桥梁的平面线形来看,互通区小半径曲线桥梁大多数位于桥梁曲线的圆点之上,而少部分桥梁也会位于缓和曲线上。另外,互通区小半径曲线桥梁一般分为扇形曲线桥梁与斜交曲线桥梁两种。但由于斜交曲线桥梁设计施工工艺较复杂,因此目前国内城市建设中多数采用扇形曲线桥梁设计方案。

2、互通区小半径曲线桥梁的设计原则

一般来说,无论是城市中哪种桥梁的设计,都必须首先考虑桥梁所能承载的车流量负荷,而对于互通区小半径曲线桥梁设计,更应该将对车流量的承载能力作为首要的考虑条件以及桥梁设计的基本原则。

首先,在设计中要求互通区小半径曲线桥梁的设计与车流量、车速及区域环境因素相匹配。例如:对地理环境及地下水质等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在设计时就可以适当地提高要求,从而使车辆通行时能够提高车速。而对于地质环境及其它因素较差的区域,则要适当地降低要求。另外,与车辆行驶速度快慢的直接关系因素在于匝道的形式和立交桥的形式,因此在设计中要根据区域车辆行驶的环境因素进行考虑。例如:如果在设计中采用定向连接设计或半定向连接设计时,则车速可以高一些。而在设计中采用环形匝道设计时,则外环道的车速可以高一些,而内环道的车速则要低一些。

其次,在互通区小半径曲线桥梁的匝道交通量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城市未来建设的发展能力以及交通量的增长来进行分析。同时,匝道交通量的设计还应该根据交通工程学的设计原理,对互通区桥梁地理位置进行调查、取证、分析,并建立初步的桥梁设计模型,以便更加准确地计算出未来桥梁使用年限内对平均交通量的承载能力。

最后,对于互通区小半径曲线桥梁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通行能力与公路技术、交通环境、交通管制因素等。并且桥梁匝道外的车辆承载能力直接受车道数量、交织路段长度、匝道口与主线或被交线连接处的能行能力等因素影响。因此在互通区小半径曲线桥梁设计时必须要对各类因素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及计算,保证互通区小半径曲线桥梁设计的合理性。

3、互通区小半径曲线桥梁设计方法

互通区小半径曲线桥梁设计是满足市政建设及车流量顺利通行的基础,因此在设计时必须遵照一定的设计方法。

3.1、混凝箱梁的控制设计

互通区小半径桥梁一般采用20m以下的配跨设计,上部结构通常为混凝土现浇箱梁。在整个小半径曲线桥梁设计中,依照桥梁设计主体的规划需求,对桥梁的混凝土箱梁实行控制设计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保证桥梁设计时混凝土箱梁控制设计得到有效的应用,就必须首先对其桥梁的支座模式进行优化和设计,从而保证整个设计的合理性。例如:支座形式及设计如果达不到要求或是不合理的情况下,在外界温度上升时,支座的摩擦约束力及重力作用会直接导致整个桥梁体的移位,甚至会因移位幅度较大而发生桥梁倒塌事故。另外,如果在设计中桥梁墩座的形式和支座设计不合理,则会导致桥梁因长时间受力造成过早破坏的现象,从而引起桥梁整个墩座的裂痕,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可以说,小半径曲线桥梁混凝土箱梁的控制设计是负载作用下桥梁承重能力的重要保障。

3.2、主梁扭转控制的设计方法

对于互通区小半径曲线桥梁中的主梁扭转控制设计中,首先要认清曲线桥梁设计与直线桥梁设计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通常在直线桥梁设计中,由于其受到的主梁自重影响较大,且时受到预应力钢束的制约,从而使主梁扭转变形的扭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而对于曲线桥梁的主梁设计而言,由于受到与其相关的各种因素影响,在主梁扭转变形的环节中对扭矩无法实现很好的控制,进而影响桥梁工程的施工。随着桥梁建设事业的发展以及对曲线桥梁设计的不断分析与研究,在主梁扭转控制中应采用梁端部支柱横向受力的设计方法,并且根据曲线桥梁设计中的特殊性采用相应的对策,进而全方位提升互通区小半径曲线桥梁的承载能力。

3.3、受力系统的设计方法

在互通区小半径曲线桥梁设计中,受力系统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曲线桥梁各种受力作用的设计是保障整个桥梁设计优化,提高桥梁整体结构深化应用的基础条件。首先,在设计中通过对曲线桥梁扭转刚度的控制来保证桥梁变形状态稳定性及受力状态的优化,并且通过对桥梁扭转刚度的控制不保证其对抗弯曲刚度的控制,进而保证受力系统优化设计的有效进行。另外,在受力系统设计中,配筋设计环节的优化是尤为重要的。它主要是通过对受力钢筋以及抗扭曲钢筋的有效利用来实现对曲线桥梁截面的主拉预应力的控制,进而保证桥梁受力系统的均匀性。

3.4、桥梁系统优化设计方法

在互通区小半径曲线桥梁的设计中,要实现对车流量负载的有效控制,从而一方面可以满足车辆通行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城市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另外,在桥梁系统优化设计中,要根据交通工程学的设计原理,对车流量的平均负载进行计算,并制定出有效控制的方案。同时,在桥梁系统设计中,要充分利用通信系统,进而实现对交通运行条件、技术条件及管理条件的优化。最后,在桥梁系统优化设计算计中,要对桥梁系统进行综合的测试及评定,从而实现桥梁系统中各环节的统一协调。

结语:综上所述,互通区小半径曲线桥梁的设计对提高的城市车辆通行能力以及桥梁承载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保证。因此,在对互通区小半径曲线桥梁进行设计时,要根据其具体的设计要求以及其它相关联的因素进行设计方法的分析及制定,以最大限度保证曲线桥梁设计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冯兴奎.试论互通区小半径曲线桥梁设计[J].《科技致富向导》, 2011(03).

[2]刘智, 马清.互通区小半径曲线桥梁设计环节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06).

交互设计要素篇5

包装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物,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已经进入网络经济时代,网购用户作为这个时代的新兴主体,其消费观念和审美取向已向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网购用户与包装的交互行为将是促进网络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采用学科交叉法,对网购用户和包装的交互行为概念进行界定,并着重分析了其4个影响因素:功能因素、视觉形象因素、情感因素、趣味因素,4个因素互相融合,环环相扣,以此来探索符合网购用户需求的包装设计。

关键词:

网购用户 包装设计 交互行为

网络经济时代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也是一个体验经济的时代,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体验经济的时代,当技术创新的脚步放慢,卓越的用户体验成为巩固企业地位和增强品牌形象的“银弹”。互联网所独具的高度互动性、便利性,使得近些年来网络购物市场发展迅猛,网购用户作为这个新兴市场的主体,对网购商品包装的关注不仅不再聚焦于单一的包装形式,而且对包装设计的需求与日俱增,即越来越注重与包装之间的交互体验,通过不同的交互方式,在凸显商品功能的同时,也赋予它一定的形态,凸显其性格,使之有“生命”,给用户带来“可用”、“好用”、“想用”的交互层面,使网购用户与包装之间形成交互将是未来包装设计的发展方向之一。

1.网购用户与包装交互行为的概念及定位

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将设计分成了本能、行为和反思三个维度,本能水平的设计是指设计给用户带来的最直接感官体验,行为水平的设计是指设计给用户呈现出来的功能性和乐趣性的体验,反思水平的设计是指设计给用户传达的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基于这样的理论下,网购用户与包装交互行为是指从网购用户的需求角度出发,把商品及包装放在人、环境以及社会当中进行综合考量,对包装的功能、视觉形象、情感、趣味4个影响要素进行再分析再思考,了解用户在同商品交互时彼此的行为,得出具体的相关指导包装设计的方法和思路,以及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及时调整出新的模式来满足网购用户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网购消费,给网络市场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是包装设计进入用户体验时代后对设计方法进行的一种新的探索。

2.影响网购用户与包装的交互行为的因素

2.1功能因素

网购用户与包装的交互关系是通过行为产生的,在用户购买成功商品的那一刻起,用户与包装的交互行为就已经开始了。众所周知,包装的基本功能就是保护商品,促进销售。一款网购商品能不能完好无损地传递到用户手上,用户能否根据商品传达的信息内容、交互行为的设定来正确使用商品,在储存、运输、使用的过程中包装是否具备了实用性、便利性等特点,是否安全可靠,技术和水平是否平衡都是功能要素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因此,首先,网购商品包装的交互行为在安全上要采用能在运输过程中保护好商品的材料,不能让商品还未出现在用户面前就已经被损坏,这是网购商品包装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其次,网购商品包装通过商品的特征及其功能等多途径的设计表达,去引导用户的认知和行为,让用户在这个被引导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对商品交互的认知,熟悉交互行为的特点,而不仅仅是依靠阅读说明和反复尝试来了解商品的功能。第三,引导用户熟悉和正确使用商品,能够帮助用户跨越网络购物的局限性,而后更好的与商品进行沟通和互动,给用户带来贴心、愉悦的体验,从而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提升商品品牌形象,促进销售的作用。最后,用户缺少对新商品的认知时,需要有辅助手段来帮助用户适应新的交互行为与功能,包装设计中可以辅以符号、图形和文字等,准确地传递商品的功能,减少模糊的认知,提高效率性,让用户使用商品时得心应手,从而提升对商品的好感度。

2.2视觉形象因素

美国人文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格与动机》中提出了审美需求,即指人有追求匀称、和谐、整齐、鲜艳、美丽等事物而引起心理上的满足。视觉形象是人审美需求中重要的要素之一,功能因素往往需要通过视觉形象因素展现出来,包装的视觉形象设计给用户第一反应且是最为直观的信息传递,良好的视觉形象表现的包装,能够帮助用户认知。人用视觉接触世界,看到美食会想要吃,看到红色会觉得热情洋溢或是需要警惕,看到火柴的图形会知道是用来点火的,基于对事物认知的能力、生活经验的积累及行为习惯的因素,集聚成了一套完整的自己的认知库,用于加快对信息的解读。如果商品视觉设计不符合认知库内储存的已有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就会影响解读效率,甚至产生错误。因此,视觉形象设计不仅要自然,而且要抓住最突出的关键要素,将其简化、放大、提炼、抽象,从而形成易用、高效、辨识度高的设计,创造良好的使用和体验。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的审美观和需求都各不相同,任何试图满足所有用户需求的包装设计是不可能的。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网购商品包装的视觉形象应该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人群各自的需求、特点、背景等因素进行全面、理性的调研和分析,再通过将图形、色彩、文字、材质等基本信息媒介综合起来,作为一种设计手段,赋予包装生命,遵循用户的视觉规律合理地组织、编排设计元素,传达基本的商品信息,主次有序、疏密有致,增强包装的视觉冲击力,使原本冰冷的画面充满生动感和乐趣,把不同的元素、不同的要求联系并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吸引用户,投其所好,在与用户进行互动时,可以将其直接带入所营造的情境中,提升用户对美的追求和生活品质,从而促进消费。此外,采取暗喻、类比等设计手法,将商品的象征意义寓于包装视觉形象设计之中,这些象征意义通常选取存在于人们认知库里的事物,加以恰当的表达,既使得整个包装的情景与行为相和谐,具有审美意义,又能让用户一看便知,与用户之间的交流顺畅,提升品牌形象。

2.3情感因素

情感认同是影响用户与包装的交互行为的根本要素之一,它与视觉形象因素紧密相连,叉通过某些功能因素勾起特定人群的情感认同。当今我国的消费形式从根本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形成了消费行为的差异化、多元化、个性化等特征,即进入了“情感价值”胜过“功能价值”的时代,也就是说,人们更加重视情绪化消费需求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情感上的交互行为要求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找到用户对某一类商品的情感认同,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与这种情感认同相呼应的包装,通过包装设计唤醒用户对这类商品的情感化记忆,让用户在选择、考量、购买和使用商品的整个过程中都能感受这种情感认知,从而从潜意识的层面上对这种交互行为方式有熟悉感和亲切感,这就要求将用户的需求、特点、使用环境及商品本身的性质和功能都作为元素来进行参考,以此提高包装交互行为的信息传达的有效性,能在用户使用商品的整个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心身体验,增进用户与商品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商品的销售。商品的包装越接近用户生活中经历过的或者是常常听到、看到的事物,便越会穿透时间和空间从根源处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将他们带入到那个世界中。将情感物态化于包装的交互行为,使包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诱人的魅力,能不知不觉中盘踞在用户的心里,用户通过包装,从中观照到自己的情感,带来震撼心灵的巨大力量,激发购买欲。

在设计心理学上有:“使用户不止获得功能上的应用,还能够获得情感上更高的愉悦和。”人的情绪和情感对于是否购买商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行为是密不可分的,情感直接将自身感受传达到大脑,通过大脑来支配行为,在不同的情感认同下做出不同的购买行为。“好用”和“想用”是两个不同的交互层面,在用户购买商品时如何打动他,让其有“想用”的冲动,这就需要商品的包装能引起用户的情感认同,给用户带来精神情感的体验。通过各种设计手段和设计语言,融入情感因素的交互行为,能够让用户并不因为是在网上购物而产生疏离感,相反体现了网购商品包装的人文精神,赋予包装“人”的特性,将用户与商品之间的使用关系转换为用户与“用户”之间情感交流的层面,让用户在与包装的交互过程中,情感上能慢慢升华,使用户对商品及品牌建立忠诚度。

2.4趣味因素

趣味因素是抓住网购用户需求的“共性”,做出能调动广大用户好奇心和乐趣的包装设计,相对于情感因素而言,针对的用户范围更加广泛,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类特定的用户。有趣、新奇的东西常常会把人吸引并让人记住它,具有很强的记忆性。荷兰科学思维版画大师埃舍尔的许多不可能结构、悖论、矛盾空间等作品都是一幅幅有趣的作品,是趣味认知的典型代表。包装的交互行为注重用户趣味的形成,要求商品的外形、交互方式及商品本身的特征能调动用户的情感共鸣,或天真可爱,或质朴自然,或生动有趣,以幽默的形式,享受商品的互动之美,以此获得非常愉悦的用户体验。趣味是一种能激发用户心底某种情感的智慧,是经过知识的累积和机智的沉淀,是―种水到渠成的睿智的流露却往往意味深长。包装的交互行为中的趣味性可以增加商品的艺术魅力,它以一种言之有物,内涵幽默风趣的形式,给用户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力,用户在生活中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以后,头脑中跳跃性的思维方式和潜意识里的习惯行为在看到商品包装时会自然而然地进行联想和假设,将趣味性融入到这些联想和假设中会给用户和商品之间的交互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帮助用户在愉悦的心情下使用商品,了解商品信息,与商品互动交流后会心一笑。包装交互行为的趣味性追求的是与用户之间的认知交融,在包装中设置某种新奇的概念,通过视觉形象或功能结构的设计构建隐喻,引人入胜,给用户一种身临其境而后恍然大悟的真实感,并且留下生动、有趣又深刻的印象,提升品牌形象。

另外,网购商品包装趣味性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当用户通过多种途径购买商品以后,会在心里对商品进行想象并带有一种期待感,拿到商品后,包装上的交互设计就担当起了小小“促销员”,通过自身的互动方式与用户进行交流,进一步生动形象地传递产品信息,以此改变人与商品之间冷冰冰的关系,潜移默化地将品牌形象传达给用户,让用户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感。最后,用户使用过商品以后,包装看起来似乎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不过,如果能把包装在商品使用后依旧发挥有趣味性的交互作用,使之具有二次利用的功能,求异求趣,借由这一互动行为让商品品牌形象更加深刻持久地传播,为商品增加了附加价值,深入人心。

3.总结

交互设计要素篇6

公共环境艺术与交互设计

1.公共环境艺术的概念

公共环境是英语国家学术界近年来常用的概念之一。公共环境就是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而公共艺术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从艺术的角度来考虑和对待公共环境,是人类优化生存状态、优化自身境况的一个重要方面。

每一种城市公共环境最后要和不同的社会活动结合产生不同的场所。每一种场所又形成了不同的场所精神,它们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职能、场所职能密不可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政治性场所;(2)文化公共场所;(3)商业公共场所;(4)一般性公共场所;(5)娱乐休闲性公共场所。总体来看,公共环境的最大特征是开放性。它对处于此空间当中的所有观众都具有开放性,公众可以与之交流,提出意见和建议。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共艺术是多样介质构成的艺术性景观、设施及其它公开展示的艺术形式,它有别于一般私人领域的、非公开性质的、少数人或个别团体的非公益性质的艺术形态。

2.交互设计的理念与内容

交互设计,又称互动设计是指设计人和产品或服务互动的一种机制, 以用户体验为基础进行的人机交互设计是要考虑用户的背景、使用经验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感受,从而设计符合最终用户的产品,使得最终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愉悦、符合自己的逻辑、有效完成并且是高效使用产品。

交互设计的目的包括,有用性,易用性和吸引性的设计和改善。特别是进入数字时代,多媒体让交互设计的研究显得更加多元化,多学科各角度的剖析让交互设计理论的显得更加丰富。现在基于交互设计的产品已经越来越多的投入市场,而很多新的产品也大量的吸收了交互设计的理论。

交互设计在公共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1.公共环境设计中的交互因素

“交互设计”是公共环境设计的方法之一,只有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得公共环境更加有感染力。交互设计存在于设计的各个阶段中。不论是环境的整体规划还是建筑设计,或者是公共景观设计,甚至是整个环境设计相关的构成元素都是交互设计的内容。只有这些元素相互作用,统一在一起才能保证交互设计的有效进行。同时交互设计在不同的阶段里涉及的形式内容也是不一样的。

“交互设计”在公共环境设计中应注意的因素:首现,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结合。在设计时应充分考察周围环境的情况,并在设计中融入城市文化内涵与地域性特色。其次,站在市民的角度考虑它的功能性。交互设计理念运用到公共环境的目的是满足公众的使用要求由单向变为互动,使市民更合理的使用其功能。最后,注意交互信息的及时反馈。

2.交互设计的原则

交互设计在公共环境中的体现中,互动性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互动性贯穿于整个公共环境作品的全过程,与传统的公共环境最终呈现的作品不同,它体现的更多的是与大众的互动性,设计原则中最主要的就是互动性、体验性、科技性等。

(1)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具有双向传导的性质,参与者是主动的参与到作品中,而不是被动接受。参与者与作品间的直接互动,他的行为可以改变作品的色彩、质感、影响等。参与者以触摸、发声、空间移动等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

(2)体验性原则

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观众可直接参与,他们的体验过程、心理因素、情感因素都可以促使每个作品的完成。设计者给予观众独特、互动的体验,以获取充分的人性化的价值体验。根据他们的体验感受再进一步设计改进作品。设计多个体验角度和体验点,并且要有层次之分和联系关键点。这样才能保证观众在互动中体验不同的感受。

(3)科技性原则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新的材料技术、电子信息等高科技蓬勃而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全新的发展。设计中加入高科技的手段,来增加作品的生动性与表现力,使作品具有“动”感。激发市民的参与热情,来提高作品与人的互动性。

3. 交互设计在公共环境设计中的具体案例

(1)城市触点墙

多触点技术、虚拟体验技术等新型交互手段首先广泛的应用到手机上,被大家所熟悉。城市墙为市民提供本市的城市文化、道路交通、旅游景点、饮食住宿等多方面信息,以及很多交流平台也在城市墙中有所体现。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众的交流互动体验,创建了市民与城市信息的互动平台,为市民创建了获取信息的便利设施。

(2)信息共享平台

人们熟悉的手机短信就是信息共享的最熟悉的案例,信息共享常以点对点的方式传输也有一点对多点的发送。广场的公共空间中安置的LED屏幕,作为街区公共设施的一部分,它一方面承载的商业功能,另一方面传递了公共信息。市民可以通过短信的方式将自己的祝福或其他短信在大屏幕上,完成了市民本身与信息传达的互动。

4.公共环境交互设计研究与发展

交互设计是设计者制定规则、程序的作品,由观众参与来改变作品形态并对其反馈的过程。在公共环境设计中就要做到作品既能美化空间又可以与人互动,使人身心愉悦。随着科技的发展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电子数码技术,人们对视觉听觉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追求感官反映还要求参与设计中来。未来的公共环境作品技术含量会越来越高,艺术将以技术为依托,而艺术是技术的表现形式。

交互设计要素篇7

关键词:互通式立交 立交选型 交通条件

1、立体交叉的设计交通量与通行能力

道路立体交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减少交叉时交通的干扰,从而保证道路交叉处的交通安全与快速通行。因此,相交道路的交通流量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是立交选型考虑的主要因素。

1.1设计交通量

规划布置立体交叉时,不仅要满足近期交通量的要求,还要考虑远景交通量的发展。立交交通量分为最大小时交通量和高峰小时交通量。最大小时交通量所选定的是不同时间内出现的最大交通量的组合;高峰小时交通量是某一特定高峰小时的流量,对高速公路来说一般不考虑高峰小时交通量。

立体交叉型式、匝道车道数以及其它几何构造,均应根据估算的远期交通量而确定。一般考虑三个因素:相交道路的直行交通量、转弯车辆的交通量、机动车中各种车型的比例。

1.2匝道通行能力

立交通行能力主要指匝道上的通行能力,立交的整体运行中只要有某一条匝道的通行能力不能满足这个方向交通量的要求,就会影响或干扰整个立交的正常运行。

匝道设计通行能力,由匝道与主线连接部分的通行能力、匝道本身的通行能力和匝道与辅道连接部分的通行能力中的最小数值决定。通常匝道与主线连接部分的通行能力同匝道本身的通行能力相比是很小的,所以匝道通行能力可以说是由匝道终点的通行能力决定的。

2、立交设计车速

确定立交设计车速,关系到立交的几何形状、各组成部分的尺寸和视距、超高等因素。合理确定匝道设计车速是充分发挥匝道功能的关键因素之一。立交设计车速包括直行车速、转弯车速。

2.1立交直行车速

立交直行车速是沿相交道路主线直行的车速,为保证直行车辆快速通行,一般此车速应接近路段上的设计车速。

2.2立交转弯车速

立交转弯车速是确定匝道车速的重要依据。匝道上的车速与匝道上的通行能力互相制约,匝道上的车速一般不宜大于一条车道的最大通行能力的车速。我国道路上重型车占有较大比例,依据我国国情通常最大通行能力相应的车速为40~50 km/h。

互通式立交的匝道车速与立交的型式有密切关系。根据拟定的互通式立交型式,就可以大致决定不同的匝道设计速度。反之确定了匝道设计车速,互通式立交的型式也就确定了。

3、相交道路等级及立交等级

国内外对互通式立交等级划分遵循的原则有所不同,但都是考虑连接道路的设计车速、交通量等因素。对于主线设计车速与设计服务水平均较高的区段,其各种要素如线形、主要构造物及设施内容等都要满足相应较高水平,以保证公路较高的安全性与舒适性。立交等级划分主要是以主线设计车速及出入交通量为基准,同时协调考虑服务水平与出入交通量。

总结国外资料,日本立体交叉设计规范规定,公路互通式立交根据连接道路的等级分为高速公路之间的立交、高速公路与一般公路之间的立交。

高速公路之间的互通式立交等级是按所连接的那条公路的设计车速及立交通车使用10年后的设计交通量进行划分。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根据高速公路主线设计车速和互通式立交通车开始10年后的出入交通量进行等级划分。

对于Ⅲ级一般互通式立交,允许匝道相互平面交叉,采用如平面Y型等简易型的互通式立交,其判断条件原则上概括为以下两条:

(1)由于降低规格而节省的工程费用,应该超过因服务水平降低导致增加交通运营费用的损失;

(2)交通的基本安全不因功能降低而受到威胁。

这两点最终是根据交通量大小来判断。如果交通量小,则因为服务水平降低产生的损失也小,在平面交叉上的交通接触危险也小。

我国的互通式立交分级与日本有所不同,一般按下列原则分为三级:

(1)高速公路相互交叉、高速公路与一级公路交叉、一级公路相互交叉等属于一级互通式立体交叉。

(2)高速公路与汽车专用二级公路或一般公路之间的交叉,以及高速公路与其它等级公路交叉而且该立交建成使用后10年的平均日交通量大于10 000辆者,属于二级互通式立交。

(3)高速公路与其它等级公路交叉而且该立交建成使用后第10年的年平均日交通量小于10 000辆者,以及一般公路相交叉等,属于三级互通式立体交叉。

4、立交的服务水平

服务水平是描述交通流之间的运行条件及其对汽车驾驶员和旅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其反映的要素是速度、行驶时间、驾驶自由度、交通间断、舒适、方便以及安全等。

以美国资料,按交通设施的服务水平,分为A~F 6个等级。A级服务水平代表不受限制的行驶。B级服务水平是指主线上的车流是通畅稳定的,分流车辆运行没有多大扰动。C级服务水平指高速公路上车辆的速度不会下降太多,但边车道和驶入匝道上的车辆都必须调整各自速度来完成顺利合流。在立交规划中,原则上不采用D级以下服务水平,一般取C级以上。高速公路立交原则上采用B级以上服务水平,即使在用地特别紧张、流量大的环城高速公路上一般也不能低于C级。因此,服务水平等级不同,互通式立交型式也应不同。

5、立交位置的确定

在道路网的规划原则下,道路立体交叉的位置确定应根据具体交通条件及技术经济条件,保证主线的功能而布置。因此在确定具置时,主线交通量的分散和吸引的作用、保证交通运行中的必要条件、立体交叉的间隔等因素都需考虑。

立体交叉的位置选择,除考虑立交点的交通性质与交通量分配外,还应考虑立交所处位置的地形、地物条件,立交周围道路的衔接及立体交叉的主线等条件。由此可见,立交位置的确定也是影响立交选型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张飘.影响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选型的条件.公路,2005,(05)

[2]潘兵宏,许金良,杨少伟.多路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形式[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4)

交互设计要素篇8

关键词:虚拟学习环境;情感学习环境;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1)012017703

作者简介:牛莎莎(1986-),女,河南洛阳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资源与环境的设计与开发;姚涛(1985-),男,河南信阳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游戏。

0引言

虚拟学习环境,从广义上讲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在线学习平台,可以分为物理学习环境、知识学习环境和情感学习环境。目前,在有关虚拟学习环境设计的诸多研究中,由于情感学习环境渗透于物理学习环境和知识学习环境之中的特性,使其成为虚拟学习环境设计中最难设计到位甚至是被忽略的部分。然而,情感学习环境又是虚拟学习环境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本研究将从情感学习环境所包含的因素出发,讨论虚拟学习环境中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

1相关概念界定

1.1虚拟学习环境

虚拟学习环境的相关研究有很多,这个概念的界定也各不相同。本研究认同的是“虚拟学习环境又称为网络学习环境,是指基于网络并由信息技术构建的,对学习者的学习起支持作用的学习空间及各种影响因素的统合” 。

在虚拟学习环境中,物理学习环境就是虚拟学习环境所提供的虚拟空间本身;知识学习环境主要就是合理设计的学习资源的总称。

1.2情感学习环境

依据哲学中客观物质存在的观点,把虚拟学习环境中涉及的所有要素归类为物质方面的要素和非物质方面的要素。虚拟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学习者、教师、学习资源、虚拟学习空间等因素,其中虚拟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可以归类为物质方面的要素,而学习者和教师则归类于非物质方面的因素。

虚拟学习环境中的情感学习环境,就是在上述非物质因素中的个体本身、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他们与物质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首先,学习者本身的因素,只讨论学习者心理因素。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学习者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认知风格、元认知能力、学习者所具有的个性等。在本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它可以通过有效的设计和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其次,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即人际交互,主要包括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最后,个体与物质因素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教师在与物质因素发生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教学策略和学习者。

综合起来,情感学习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学习者的心理因素,这里主要阐述学习动机因素;人际交互,涵盖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和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2情感学习环境设计的依据

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野来看,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很重视情景对于学习者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重要作用。因此,学习环境的设计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教学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后续的研究也提出了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学习环境设计的几个原则:①提供知识的多种外部表征的原则;②提供丰富的认知工具的原则;③任务情景的真实性原则;④学习者控制和程序控制/教师控制相结合的原则;⑤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2.2分布式认知理论

分布式认知认为认知活动渗透于个体、组织和人工制品中。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框架之一就是分布式认知对人类的认知活动和人工制品的认识。它强调认知是在人和环境的系统中产生的,人是在具体社会环境中与环境、与他人的交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这是一种考虑到认知活动全貌的新观点。

分布式认知指导下的学习环境设计应该注意的要点有:①要把学习环境的设计作为一个系统的过程来进行,强调设计的过程;②要重视分布式认知的作用,使用各种手段来促进分布式认知;③高度重视社会物质境脉;④运用技术支持分布式的交互和协作;⑤强调运用技术支持思维的可视化和知识的表征,拓展个体的思维。

2.3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是由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它的基础理论源于心理动力理论。它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群体条件下个体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并重点研究影响群体发展动向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它的核心概念是“群体动力”,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是集体内部的一种“能量”。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学习环境设计尤其是虚拟学习环境设计的普遍共识,所有的学习者构成一个具备“能量”的群体,通过群体成员的相互交流,让群体的能量发挥作用,从而让具有不同知识基础和结构、不同思维方法、不同认知水平和风格的成员可以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从特征角度看,主要是增进了“情感”。在群体中学习,充分地发挥出群体中的“能量”,产生群体协作,这不仅会促使学习者产生较高层次的学习动机,还有助于学习者对群体产生参与感、认同感与归属感。

3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

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围绕学习者的心理因素、人际交互、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3个因素进行。这3个因素都会受到物质因素的影响,并且情感学习环境不是自成一体的,贯穿于物理学习环境和知识学习环境中。因此,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在物理学习环境和知识学习环境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这里首先设计出虚拟学习环境中物理学习环境的基础架构,通过对其进行分别再设计,来实现对3个要素的具体设计。这个架构主要基于C/S三层体系结构,具体分为浏览器表示层、服务器功能层和数据库层。如图1所示。

图1虚拟学习环境中物理学习环境基础架构

3.1学习者心理因素的设计

在此,主要设计可以控制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即个体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

个体因素包含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情绪状态、信念和目标等方面。环境因素则主要涉及教师人员变量、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变量、同伴变量,这些因素都对学习的动机水平产生不同的影响。个体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是相互影响的,根据群体动力学理论,良好的同伴环境中的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会处在一个更加健康的水平上、学习情绪会处于更加高昂的水平上、学习的信念会更加坚定、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动机也就更高。学习动机高,反过来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激发学习动机,一切处于良性循环中。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从物理学习环境和知识学习环境两个方面对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进行设计。

3.1.1物理学习环境的设计

在服务器功能层添加一个学习前准备服务器,可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它具有以下功能:(1)教师可以在其中信息,所有的学习者都可以接收到;(2)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以及教师之间可以正常的沟通;(3)学习者可以在其中信息,其他学习者和教师也都可以接收。添加学习前准备服务器的目的是:①教师可以在其中有关即将进行的学习内容的信息,使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和了解自身知识的缺陷,产生学习的需要;②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者进行有关学习的目的、自身知识系统缺陷、学习的目标等方面的沟通,使学习者对自身以及同伴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

3.1.2知识学习环境的设计

(1)提供激发学习者学习需要的知识。设计知识学习环境时,不仅需要提供为完成学习目标所需要的课程知识,还需要提供能激发学习者学习需要的知识,进而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这部分知识的呈现是分散的,应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并且分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这样可以避免因简单知识的堆叠而造成学习者注意力的分散和学习者对这方面知识的反感。另外,呈现的时机也是有限制的,不可随性而为,要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并遵循一定的原则。

(2)呈现知识结构导图和学习目标导图。知识结构导图是在学习准备过程中,在系统的学习资源服务器端生成的结构导图,提供给学习者,让学习者了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重点是给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内化和意义重构提供一定的帮助。学习目标导图,能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给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指示,不仅可以避免学习者出现迷航现象,而且也可以使学习者检验自己是否完成学习目标。

3.2人际交互的设计

人际交互,包括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交互;并且人际交互主要通过物理学习环境来实现。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是知识的交流和共享,而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交互则是反馈和评价。所以人际交互的设计就外化为一个交流和共享空间,一个反馈和评价畅通的通道,即对物理学习环境的设计。

这里依然采用上图中的物理结构模型,并加入促进人际交互的内容。在虚拟学习环境中,人际交互主要涉及客户端表示层和服务器功能层。其中,学习者和教师虽然同在客户端表示层,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分布式存在,沟通只能在虚拟学习环境所提供的共享空间中进行。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不受限制地交流和沟通会破坏虚拟学习环境的优势――沉浸性,并且造成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的下降。通过在客户端表示层和服务器功能层之间建立一个虚拟的沟通准备层,可以实现有效沟通。对该层的描述如下:首先是一个共享的虚拟空间,学习者和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软件或者通过下载客户端进入该空间,支持该空间的有两个服务器,一个是虚拟学习环境服务器,主要作用是生成虚拟的场景;另外一个是学习资源服务器,主要作用是存储学习者共享的知识材料,为交流提供空间等。建立这个层的主要目的是给学习者和教师提供一个可以自由交流和沟通的、气氛比较轻松的环境。该层支持学习者和教师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学习者可以在其中共享自己的知识和想法,也可以向教师传递有关的意见和对课程的评价。

3.3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产生于教师和学习者在与知识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以主要将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设计外化为对知识学习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要主动地构建内部知识表征才可以获得知识,教师的作用是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进行知识的表征,并把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地组织,所以教师不但要提供知识的多种外部表征,使学习者在内化知识表征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和切入点;而且也要提供更加丰富的认知工具,使得学习者可以提高自己获得知识的效率。教师在引导和帮助学习者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对学习者学习知识的引导和帮助,还要重视对学习者在思维方面的训练,这对学习者的后续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根据分布式认知理论,应该运用技术的手段去支持分布式的交流和协作,所以在呈现知识的时候,应该要把知识组织成利于学习者进行分组协作学习的模式;应该运用技术支持思维的可视化和知识的表征,拓展个体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呈现知识的时候要适当地把知识进行系统化,并提供知识的导航地图,让学习者可以很轻松地了解那些分布式存在的知识和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

综上,设计知识学习环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提供知识的多种外部表征,有利于学习者构建知识的表征;②提供丰富的认知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进行认知活动;③注重对学习者思维的训练和拓展,让学习者学会学习,而不只是学习知识;④把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并构建知识地图用来支持适当的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⑤应使其支持协作学习的进行。

4结束语

对于情感学习环境设计的探究目前还比较少,研究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本研究对于虚拟学习环境中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是围绕其包含的3个主要因素进行的,提出了一些方法,以使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趋于优化和完善,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

[1]张立新,李世改.生态化虚拟学习环境及其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8(6).

[2]王文旭.数字化学习中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模型的构建[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3).

[3]杨开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J].中国电化教育,2000(4).

[4]崔炳荣.分布式虚拟环境应用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5.

[5]廖宏建,庄琪.群体动力学在网上协作学习中的应用初探[J].现代远程教育,2005(4).

[6]刘春志,袁桂平.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J].远程教育,2008(10) .

[7]钟志贤,刘春燕.论学习环境设计中的任务、情景和问题概念[J].电化教育研究,2006(3).

Design of the Emoti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the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Abstract:This article proceeds from the point of philosophy of objective material existence ,and the article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of a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it summed up the emoti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 design of the three main factors,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factors, psychological factors――learner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and it preliminary explores the design methods of emoti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which has a view to achieving the objective of improving learner study efficiency.

上一篇:廉政建设成果范文 下一篇:教师师德心得体会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