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应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26 17:48:58

土地供应管理

土地供应管理篇1

关键词:土地开发管理;土地测绘;应用

1 土地测绘与土地开发管理

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这就涉及到土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问题,相关方面的工作也确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状况。在此项工作中,土地测绘工作作为土地开发管理工作中的顺利实施方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1.1 土地测绘

所谓土地测绘即应用科学技术对土地以及土地周边的附属物进行考察分析的一种技术。这项技术在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以及耕地的动态跟踪调查等方面广泛应用。土地测绘为土地开发管理开展的各项业务提供了技术支持,是土地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所以土地测绘技术对于土地开发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2 土地开发管理

科学发展观一直强调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人们的生存状态,基本物质生产生活状况以及周边环境影响民生的主要因素,在城市化建设中,严格遵照政府职能部门的有关规定,有计划地、合理地对土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将政治、法律、经济等指导思想应用到特定土地资源的改造和开发项目上,这就是土地开发管理的基本意义,也是实现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径。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土地开发利用以及管理任重而道远,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对于很多土地的使用出现了问题,众多的耕地被工厂、建筑企业占用,农药化肥的使用严重影响土地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土地开发管理的同时,一定要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前提,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搞城市建设而放弃农业生产。众所周知,我国是人口大国,土地的面积的减少会严重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那么合理的开发一些新可耕土地对被占用土地的填补。做好土地开发管理工作,解决经济发展与开发利用的矛盾是一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议题,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对于我国城市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

1.3 土地测绘与土地开发管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测绘技术在实践工作中可以测量出较为精准的需用数据,根据相关数据进行科学的探讨研究,然后进行土地资源评估,进而合理的开发利用,这在土地开发管理工作中起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这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如下:

第一,土地测绘提供的数据资料是土地开发管理工作的基础。在土地开发管理工作中,首先我们要进行选址工作,然后根据土地测绘工作人员提供的土地资源资料对目标土地进行研究分析,整理规划,对长期发展目标进行确定整合,规划,我们还要考虑目标土地周围的城市、农村、工业生产发展建设情况,当一切就绪,开发管理工作人员就可以对相应土地资源进行下一步的实施计划。

第二,土地开发管理离不开土地测绘的技术支持。土地测绘技术是土地开发管理工作的强大支持力量,土地测绘技术贯穿了土地开发管理工作的始终。在土地开发管理工作中,由开始的项目批报,到项目编制所需的勘测、弥补耕地的划地勘测,再到土地项目批后监管竣工复测、对违法占地测量等,都离不开土地测绘技术的支持。所以土地测绘为土地开发管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2 在土地开发管理中土地测绘的应用

2.1 在农村集体土地管理中土地测绘的应用

在农村集体土地开发管理中土地测绘的应用范畴较大,操作存在一定难度。土地测绘技术的应用在农村集体土地管理中,促进了有效测绘工作的开展,土地测绘是利用正射影响技术实现对土地位置与权属界线的科学、准确划定并测绘,运用该技术的测绘提供的数据与土地面积的范围符合了农村集体土地开发管理的要求,所以在农村集体土地管理中土地测绘得到广泛应用。

2.2 在土地资源调查中土地测绘的应用

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19.23亿市亩,看似很少,但是在全世界可耕地面积比例中却较为广阔,国土资源部门在进行相关数据调查的时候就显得尤为困难,作为土地测绘技术中电子通信遥感技术就成为了主角,总是可以在相关工作中应用,为资源数据统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3 在土地规划与审批中土地测绘的应用

土地测绘为土地规划审批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资料,将土地测绘提供的数据资料和地方以及国家土地利用的规划图相对照之后,对土地开发规划方案是否合理进行科学的判断,同时客观评判是否按照规划对土地进行利用,对不合理的地方及时进行整改,意在确保规划与修编都能合理、科学的进行。

2.4 在土地开发使用监管部门中土地测绘的应用

土地测绘不只是简单的勘探测量工作,现代化卫星遥感监控技术的应用也是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利用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农村的许多地方,违法占地现象并不罕见,但是有了这项技术的监控,就使得土地开发利用管理中的监督管理容易多了,不但可以精确的记录非法占地的时间、地点、占地面积等信息,还可以使得相关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依法处理解决问题,这样就确保国土资源的合理运用。

2.5 在土地开发管理进行数据采集时土地测绘的应用

通过运用GPS即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为土地开发管理进行数据采集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信息,是对土地进行监督管理工作的有力依据。GPS采用卫星技术实现对地面各级控制点坐标的高精度控制,GPS的静态定位测量为土地开发管理进行数据采集工作提供了准确、快速、有效的数据支撑。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主要应用于土地开发管理进行信息管理的工作中。该系统包括了地籍管理信息、土地数据库以及土地管理等系统。土地管理系统是对土地的调查、登记与统计,为地籍管理提供了信息依据。

3 结束语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生活环境与底层劳动人民的民生问题,土地资源在供求关系上,矛盾日益升华,因此,土地开发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土资源部应该对相关管理单位作出明确的工作部署,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测绘技术对土地开发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只有这样,国土资源才能更好更有效的被利用,更多的发挥它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麦国胜.浅探土地利用与管理中信息化测绘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03).

[2]代利达.浅谈土地测绘技术的信息化在土地开发办理中的应斥[J].中国科技纵横,2012(13).

土地供应管理篇2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土地的巨大需求与有限的土地资源供给已成为当前突出的矛盾,同时怎样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充分发挥效益,就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些问题都和土地市场管理相关,需要通过加强土地市场的监测与监管来解决。

2系统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2008年为满足政府宏观调控土地市场的需要及时、全面地了解、分析土地市场动态和走势,合理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土地需求,支持对土地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国土资源部关于部署运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的通知》文件明确了工作责任和运行规范,为更好的服务社会及土地市场的需要,完善土地市场服务功能、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公开土地市场信息,增强土地使用权交易透明度,开发建设了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实现对土地供应、市场交易和集体建设用地的监测和监管,保障土地使用权利人合法利益。

3系统对土地市场的作用

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分为部、省、市和县四级管理,运行方式为国土资源业务网和互联网双网运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建立的是内外网数据库的融合机制,定期对两个数据库进行同步集转换,提取需公开的信息后在中国土地市场公开。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是国土资源部门对土地供应和利用情况的监测监管重要平台,在国土资源建设用地批、供、用、补、查等综合监测监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和国土宏观调控做出了重要支撑,对国土供应管理是最为明显的,通过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制约了土地供应中许多人为行为违规操作,杜绝了违法行为的发生,让土地供应更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提升土地利用管理水平。

4系统运行以来的成效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

土地供应管理篇3

本文结合宪法对土地征用制度的修改,对现行土地供应制度的基本内容作了分析和思考。认为,《宪法》的修改,势必对1998年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所确立的土地供应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与修宪相适应,土地供应方式必须加以改革。其中,合理界定征收和征用的范围、制定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相关规定、改革现行土地供应方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区分征收与征用、合理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等5个方面提出了土地供应方式改革的一些基本思路,对如何进一步修改现行《土地管理法》、建立新的与宪法精神相吻合的土地供应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建立新的供地方式和修改《土地管理法》的三点建议:一是建议立法机关和有关部门,加快《土地管理法》的修改进程。二是建议抓紧进行改革土地供应制度的研究工作。三是建议循序渐进,科学建立并确立供地方式改革的法律体系。

关键词:修宪土地供应改革

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将《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宪法》的修改,势必对1998年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所确立的土地供应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

与修宪相适应,土地供应方式必须加以改革。其中,合理界定征收和征用的范围、制定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相关规定、改革现行土地供应方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现行土地供应制度的基本内容

现行土地供应制度是以《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为基础,以《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为支撑的一个较为完善、高效的土地供应体制。这一制度是在总结建国以来社会发展和经济改革在土地管理方面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需要后建立的。现行土地供应体制确立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突出了耕地保护,强化了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完善了调整土地关系的一系列行为规则,将土地管理法律制度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现行《土地管理法》确立的基本制度之一就是土地供应的集中统一制。即政府高度控制土地供应,确立了“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供水”的单一土地供应制度,严格控制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交易。《土地管理法》第43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但是,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除外。”“前款所称依法申请使用的国有土地包括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国家征用的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现行《土地管理法》同时还对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作出严格限制,规定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它同时也强调,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

政府供应国有土地的方式有两种,即划拨方式和有偿使用方式。划拨方式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目前可以适用划拨方式的主要有四类用地: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用地有偿使用方式脱胎于香港,开始于深圳,推广于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随着1988年《宪法》和原《土地管理法》的修改,扫清了土地有偿使用的法律障碍,国务院于1990年颁布实施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和《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暂行管理办法》,确立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实行有偿出让的制度。经过近十年的改革和探索,土地有偿使用的方式也从单一的出让发展到出让、租赁和作价入股等多种形式。1994年《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基本确定了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供应采用有偿使用和划拨两种方式的基本架构。

按照《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有偿使用方式应当是政府供应土地的主要方式。《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方式有三种,即出让、租赁和作价出资入股。

集体建设用地适用于三类用地,即,兴办乡镇企业、村民建设住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按照法律规定,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且集体建设用地不得流转。只有两种情形例外,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企业的;二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立法机关之所以作出严格的规定,一方面是出于严格保护我国珍贵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战略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担心大量的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会扰乱正常的土地市场秩序,影响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顺利推进。

客观地说,现行的土地供应方式在积极调节处理土地供需矛盾、有效约束乱占滥用土地行为、推动人们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控制土地利用、维护土地市场秩序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推进,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土地供需矛盾也日益严重。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严格控制,已在事实上造成了国有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之间的不公平待遇。同时,由于征用土地的补偿费用较低,并且截留、挪用、拖欠征地补偿费用等情形时有发生,政府在征用土地后又以市场价格出让给用地者,很低的补偿价与相当高的市场价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额利益,成为催生腐败和犯罪的强烈诱因,也严重损害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利益,影响了社会稳定。

二、现行土地供应方式修宪后已不适应需尽快改革

《宪法》的修改,为土地供应方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但如何进行改革?如何确定征收和征用的范围?征收和征用的具体适用条件和程序如何?集体建设用地如何流转?划拨供地方式是否应该取消?这一系列问题,都要求通过土地供应方式改革来解决。

(一)关于征收和征用

《宪法》修正案中的“征收”,涵义同于现行《土地管理法》中的“征用”,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的行为。此次《宪法》修正案中规定的“征用”,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强行占用集体土地,在使用完毕后再将土地归还集体的一种行为,实质是一种临时使用土地的行为。

征收和征用的共同点在于强制性。征收和征用,均系依政府单方面的征收命令、征用命令而发生效力,无须征得被征收与被征用公民和法人的同意。征收和征用的不同点是:征收的实质,是国家强行收买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征用的实质,是国家强行使用集体土地,使用完毕再返还原集体。

按照国际间的共同规则,征收须符合三项法定条件,一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社会公共利益”以外的目的,例如商业目的,绝对不适用国家征收。所谓“社会公共利益”,是指“全体社会成员的直接的利益”。例如公共道路交通、公共卫生、灾害防治、国防、科学及文化教育事业,以及环境保护、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等,均属于社会公共利益。建设“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区”,虽然可以使社会成员"间接"得到利益,但仍属于商业目的,不属于社会公共利益。因商业目的需要取得公民和法人的土地使用权,应当与土地使用权人平等协商,按照《合同法》的规定签订合同。二是征收应符合法律规定程序。至于具体的程序规则,应当由特别法规定。三是必须对被征收的公民和法人给予公正、合理的补偿。

征收虽然具有强制性特征,但仍然属于一种商品交换关系,本质上属于一种民事法律制度调整的范畴。这与税法上的税收制度和行政法上的罚款制度有着根本区别。其区别在于征收必须给予公正补偿。具体的征收行为,虽然符合第一项和第二项法定条件,如果对被征收的公民和法人未予补偿或者未予公正补偿,就变成了对人民合法财产的无偿剥夺,这不仅违反《宪法》保护人民合法财产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政府保障人民合法财产的神圣职责。

征用的实质是国家强行使用公民和法人的财产。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只在发生战争或者重大自然灾害等严重威胁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而由国家宣布处于紧急状态的情形,才能依法征用公民、法人的动产和不动产。在紧急状态结束或者使用完毕之后,如果被征用的财产还存在,应当返还原物,如果原物已经毁损,则应当照价赔偿。国际上通行的征用制度,继承了人类历史上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充分体现了法律对公民财产权这一“私权利”和政府保障社会整体利益实现的“公权力”的有机统一(现代行政法的本质特征就是其平衡性)。我们已经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当然应该采纳并实行这一已经被多数国家证明可行的制度,无须另辟蹊径。

(二)关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征用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指权属合法、界址清楚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转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的行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为现行法律所禁止的,《土地管理法》只确定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两种方式,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企业的;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

从理论上讲,所有权应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优劣之分。但现行法律对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土地实际上作了不平等的区分:国有建设用地基本可以自由转让,而集体建设用地基本上不可流转。这实际上是计划经济时代“国有高于一切”、“国家优于一切”思想在土地供应制度上的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严格限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制度已明显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实践中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大量发生已是不争的事实,“狼”己经来了躲不是办法,必须研究如何加以解决。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和国土资源部先后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并曾开展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试点工作。从试点的经验看,集体建设

用地流转必须注意把握以下问题:

一是权属合法、界址清楚。这是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前提。必须严禁借“流转”之名,擅自将集体所有的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变为建设用地;确需将集体所有的农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变为建设用地的,仍应按有关法律规定,履行申请和批准手续。

二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是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必要条件。在城市、城镇规划区内的,还应符合城市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不符合规划的,不得流转。

三是除农户法定的宅基地和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用地之外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可以实行有偿使用,有偿使用收益归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农民集体,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管理使用。

四是农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者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

五是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指导、管理、监督与服务。

《宪法》修改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又面临了新形势。要处理好流转与征用的关系,必须严格界定流转和征用的范围。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征用的共同点是二者都不改变土地权属性质,即土地仍为集体所有。不同点在于适用的条件不同,征用必须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且是在一些紧急状态下适用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则不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是在正常状态下适用的。

今后,大量的建设用地,应主要依靠集体建设用地的方式来实现,这样,既可真正有效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又可减少政府过多使用征用权带来的大量争议,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当然,对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必须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对流转的范围、流转的决定权、流转的程序、流转收益的分配、流转的限制等作出具体规定。

(三)关于划拨

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后,在土地使用权者依法缴纳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及其他费用后,国家将土地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或者国家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

我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土地使用权采取行政划拨方式进行分配,导致目前存在大量的划拨土地。划拨土地使用制度的特点是“三无”—无偿、无期限、无流动,其实质是政府从微观上介入经济生活,分配社会资源。

实践证明,划拨土地的大量存在会导致土地资源利用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因为一方面,政府不可能全面、准确地掌握土地需求信息,在没有足够决策信息的情况下分配土地必然带有盲目性;另一方面,土地使用人获取土地时未支付任何代价,故而缺乏足够的内在压力使其按照最大效益原则使用土地,这必然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

医治这一痛疾的根本方法是引进市场机制。一个存在充分竞争的市场能够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反映市场供求状况,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信息。一个存在充分竞争的市场还意味着土地使用人必须为其使用的土地支付市场价格,有了成本就会促使其去寻求使用土地的最佳方式,发挥土地的最高效益,否则就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

因此,在重新认识到土地的商品属性之后,为了适应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步建立以出让方式为主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这是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和现代法治精神的土地使用制度。《宪法》修改后,严格限制了政府的征收权,政府供应土地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政府可以划拨的土地也必然越来越少。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划拨供地方式必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必将是全面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四)关于出让和租赁

土地使用权出让和国有土地租赁,是《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的两种不同的土地有偿使用方式。国有土地租赁制度是在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基础上进行的,是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的完善与补充。这两种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根本目的都在于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

但是两者又有区别,具体表现为:一是在所适用的范围上,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多用于重新开发和利用,而目前国有土地租赁所要解决的特定问题,主要是城市大量原有行政划拨用地如何扩大到有偿使用的范围,多用于原划拨用地发生土地转让、场地出租、企业改制和改变土地用途后依法应当有偿使用的情形。二是在价格方面,出让土地使用权的价格是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尽管传统意义上的租赁权应是债权,但是,由于我国土地所有权不可买卖,以租赁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应当是一种物权,权利人有使用、收益和部分处置权,因而就具有相应的价格。通常采用收益还原法(又称差额租金还原法)评估承租土地使用权价格,是将市场租金与实际支付租金之间的差额采用一定的还原率还原求取相应的价格,即未来若干年租金差额的现值之和,这一点,在国土资源部的《规范国有土地租赁若干意见》中,已将其明确规定为:“承租土地使用权只能按合同租金与市场租金的差额及租期估价”。

(五)关于招标、拍卖和挂牌

为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使用制度,国土资源部出台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第11号令),此规定的出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

目前,开展经营性用地的招拍挂出让,是土地有形市场中经营土地的主要形式。招标出让土地使用权,是指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招标公告,邀请特定或者不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加国有土地使用权投标,根据投标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拍卖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出让人拍卖公告,由竞买人在指定时间、地点进行公开竞价,根据出价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出让人挂牌公告,按公告规定的期限将拟出让宗地的交易条件在在指定的土地交易场所挂牌公布,接受竞买人的报价申请并更新挂牌价格,根据挂牌期限截止时的出价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

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具有公开性、公平性、竞争性、高效性等特点,最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土地出让特别是经营性土地的出让中被广泛采用。根据《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的规定,在政府供地中,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经营性用地以外的其他用途的土地供地计划公布后,同一宗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也应当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

招拍挂都是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有效方式,三者没有优劣之分,只是适用范围有区别:在具体的批租活动中,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视国家产业政策、政府对土地的要求、土地用途、规划限制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出让方式。一般而言,对于土地使用者和土地用途无特殊限制,以获取最高土地出让金为目标的经营性用地,应采用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对于除获取较高出让金外,还具有其他综合目标或特定的社会、公益建设条件,土地用途受严格限制,仅少数人可能有受让意向的经营性用地,应采用招标方式出让。

三、对建立新的供地方式和修改《土地管理法》的几点建议

(一)建议立法机关和有关部门,加快《土地管理法》的修改进程。

《宪法》修正案已经全国人大通过并正式生效。但目前实际上并未真正实施,原因是《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并未及时修改,影响了《宪法》新原则的顺利实施。由于《宪法》修改前后“征用”涵义的根本不同,在实践中极易产生争议。毕竟,没有任何人、任何机构可以说,《宪法》虽然修改了,但还没有发生法律效力。我国司法机关已经通过判例确定了司法机关直接引用《宪法》条文判决案件的先例。因此,本着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的原则,建议立法机关尽快启动、完成《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工作。

(二)建议抓紧进行改革土地供应制度的研究工作。

目前,改革旧的供地方式,建立新的适应经济发展的土地供应方式已迫在眉睫,但却面临着理论储备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科学的理论是实践的先导。1998年《土地管理法》的顺利修订,就得益于当时深厚的理论铺垫。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土地供地方式改革的理论研究,组织专门力量,尽快研究出切实可行的制度框架和操作方案。

(三)建议循序渐进,科学建立并确立供地方式改革的法律体系。

首先,在中央政策性文件中提出新的供地方式的整体框架;其次,在《土地管理法》中设专章对新的供地方式的具体内容作出规定;第三,在《土地征收和征用条例》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条例》中对征收、征用及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适用范围、条件、程序等做出规定;第四,由国土资源部制定相应部门规章,对土地供应方式作出具体规定。

供地方式的改革,如同人类历史上任何一项改革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当统筹规划,逐步推进。当前,合理界定征收和征用范围,鼓励、规范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是最为紧迫的需求。

划拨供地方式、协议出让土地方式的消亡,也许还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阶段,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和租赁一定会成为最主要的供地方式。土地供应方式的改革,必将推动土地管理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革,从而对土地管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2.《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手册》,2001年2月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编印;

3.《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读本》(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四五”普法教材),李元主编,2003年3月地质出版社出版;

4.依法行政规范土地市场学习文件选编,2003年2月国土资源部编印;

5.《当代中国土地管理》,邹玉川主编,1998年5月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土地供应管理篇4

一、编制计划的指导思想

在保证经济建设需求的前提下,采取适度从紧的土地供应政策,严格贯彻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供应引导需求,盘活存量,控制增量,实行土地定性管理,定量供应,推动土地利用向规范、集约、高效的方向发展,通过加大政府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力度,编制实施土地年度供应计划,进一步发挥土地资产效益,规范和整顿土地市场秩序。

二、编制计划遵循的原则

根据国家关于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我县城市总体规划,遵循以下原则编制年度土地供应计划:

(一)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对农用地转用实行占补平衡。

(二)城市建设用地包括旧城改造和成片开发,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三)有利于发挥土地资产效益,增加政府土地收益;

(四)保证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用地,控制一般性用地。

三、年度土地供应总量及分配

20*年,全县土地供应总量为342398.5平方米。其中:农用地转用指标260000平方米,具体分配为:矿产资源开发项目120000平方米,农产品加工类项目60000平方米,牧业养殖类项目60000平方米,农村居民住房建设用地20000平方米;旧城改造及其它建设占用城镇土地82398.5平方米。

四、土地供应方式

按照国土资源部《划拨供地目录》的规定,石油天然气等国家重点扶持基础能源设施建设用地,农村居民住宅建设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应土地。

旧城改造中涉及的经营性用地以有偿方式供地,其中商业、娱乐以及房地产开发用地以拍卖、挂牌方式供应土地。今年计划以拍卖方式供应土地24563.8平方米;挂牌出让57834.7平方米。严格限制以协议方式出让土地,协议出让土地须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严格界定并控制协议出让价格。

五、计划的实施和监督

土地供应计划是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县国土资源局作为供地计划的实施部门,必须严格按计划审批土地;建设、计划部门要配合国土资源部门搞好供地计划的贯彻实施。

供地计划向全社会公开。县国土资源局要在县电视台定期公布土地供应信息,为广大用户提供用地信息服务。超出供地计划指标用地原则不予批准;凡未公告的地块,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土地供应管理篇5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城市中心区建设步伐,合理调控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土地报批、供应、使用周期,实现城市中心区土地供应登记集中统一管理,为全市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持续有力的土地资源保障能力。

(一)坚持“集中统一,强化管理,有利于统一调控土地资源”的原则。为加速阿康一体化建设进程,推进城市中心区建设步伐,营造良好的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环境,城市中心区的土地供应、登记,由市人民政府统一调控管理,集中配置使用,。

(二)坚持“依法公正、阳光操作,有利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推进廉政建设”的原则。城市中心区的土地供应登记纳入市人民政府的统一管理平台,确保依法、公开、公正、阳光操作,坚决制止和打击土地市场中存在的非法交易、暗箱交易行为,堵塞土地出让收益存在的漏洞,从制度上、源头上预防和制止土地供应中的腐败行为。

(三)坚持“便捷高效,规范服务,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城市中心区土地供应登记的集中统一管理,实现在一个平台上运作,减少环节、便捷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服务能力,树立政府部门公共服务的良好形象。

(四)坚持“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原则。实现城市中心区土地的集中统一供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衔接,依法共享社会公共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城市建设品位。

(五)坚持“属地管理,强化监管,有利于维护土地市场秩序稳定”的原则。城市中心区土地供应登记职能调整后,东胜区、康巴什新区和伊金霍洛旗继续负责辖区内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查处,市国土资源局要加强对城市中心区土地市场秩序的监督检查。疑难问题重大案件由市国土资源局挂牌督办或直接查处。

二、工作范围及内容

(一)城市中心区土地供应登记管理范围

东胜区、康巴什新区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供应登记和伊金霍洛旗划入城市中心区规划范围(以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城市中心区规划图件为准)的土地供应由市人民政府纳入城市中心区集中统一管理。

(二)土地征收报批

东胜区和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及康巴什新区管理委员会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中心区建设规划、城市控制性详规和国家产业政策、供地政策,编制本辖区拟开发土地计划,报请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开展土地报批的前期工作。市国土资源局协调有关各方完成报批工作。

(三)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

1.编制计划。各旗区按照城市中心区土地开发计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市场状况,编制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计划,报市国土资源局审核后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向社会公布。

2.制定方案。各旗区提出拟出让地块申请(明确地块位置、用途、建议价格等内容),市国土资源局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计划、城市规划条件等,编制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案,并组织对拟出让地块进行评估,按照评估结果和市场情况初步确定出让最低价格,报请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

3.公开出让。市国土资源局根据经批准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案,组织编制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文件,出让公告,受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申请,并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实施招标拍卖挂牌活动,签订《成交确认书》或发出《中标通知书》。

4.成交确认。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活动结束后,市国土资源局与中标人、竞得人按照《成交确认书》或《中标通知书》的约定,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公布出让结果,并向受让人核发《建设用地批准书》。

(四)土地使用权的协议出让和划拨

纳入城市中心区管理范围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协议出让和划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规定,由业主提出用地申请,旗区国土资源局(分局)报请旗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审核后报市国土资源局,提请市人民政府批准办理。

(五)土地登记

1.土地登记申请。土地登记申请者(受让人)向市登记中心提出登记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2.地籍调查。由市土地登记中心进行初审后,对申请登记土地进行地籍调查。

3.权属审核和注册登记。由市国土资源局根据申请者所提交的申请书、权属证明材料和地籍调查成果,对申请登记的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及他项权利进行审核确认,颁发或者更换土地证书。

三、机构设置及工作职责

(一)机构设置

成立鄂尔多斯市土地交易中心和土地登记中心。鄂尔多斯市土地交易中心负责城市中心区土地一级市场的公开出让及二级市场的咨询服务工作。鄂尔多斯市土地登记中心负责东胜区、康巴什新区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他项权的审核登记工作。

(二)旗区与市国土资源局的职责划分

1.东胜区、康巴什新区和伊金霍洛旗在土地供应管理中的职责

(1)负责辖区的征地拆迁和安置补偿工作;

(2)负责辖区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查处,维护本辖区内的土地市场秩序稳定;

(3)负责辖区涉地纠纷矛盾的排查、协调、处理工作;

(4)负责拟订城市中心区土地开发计划;

(5)负责建设用地报批组件工作;

(6)拟定供地计划,提出拟出让地块申请。

伊金霍洛旗境内城市中心区外的土地供应仍由伊金霍洛旗负责。

2.市国土资源局在土地供应登记管理中的职责:

(1)负责城市中心区年度土地开发计划、供地计划审查;

(2)实施城市中心区一、二级土地市场国有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及协议出让、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工作;

(3)负责东胜区、康巴什新区管辖范围内的土地登记工作。

市国土资源局根据调整后的工作职责,制定详细的《工作细则》,明确职责权限,细化内部职能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监督,确保城市中心区的土地供应登记管理工作规范高效运作。

四、土地出让收益管理

土地出让收益按照“谁的地,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分配。纳入城市中心区管理范围的土地出让金由市国土资源局统一收取,财政专户管理,按规定提取一定的管理费用后,由市财政局根据旗区的申请使用预算,在10个工作日内划转到土地所辖旗区的财政专户,由市人民政府监督使用。

五、组织领导

各旗区人民政府一定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积极配合市国土资源局做好城市中心区的土地供应登记调整工作。市人民政府由分管副市长负责,相关部门配合,统一领导,协调监管,做好交接工作。为保证城市中心区土地供应登记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成立鄂尔多斯市城市中心区土地供应登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的职责是:负责对各旗区(管委会)上报的公开出让土地计划、出让方案的审核;负责对各旗区国土资源局上报的协议、划拨供地的审查;负责城市中心区土地出让的前期协调准备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温建华兼任,副主任由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兼任。各成员单位要指定一名科级干部作为联系人,负责承办本部门业务范围内的工作,做好业务衔接。

六、其它事宜

1.本方案印发后,城市中心区的土地供应登记即由市国土资源局统一组织实施;

2.本方案实施前的土地供应登记等遗留问题,由各旗区在2012年月30日前自行解决处理完毕;

3.市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移接交工作的监督审计,确保移接交工作顺利进行。

土地供应管理篇6

关键词:城市建设 土地资源 管理措施

1.引言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各地区的农村都在城镇化。但是一方面土地的数量有限,城市不能够合理地使用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城市人工众多,人均土地面积更是少的可怜。在这两者的矛盾日益明显的今天,城市地区土地的有效合理分配和管理成为了必要措施。政府单位和城市各管理部门应当充分重视土地资源的管理,提高土地的使用率。所以在此,我们要对城市土地资源利用进行阐述和讨论,总结出有意义和有效果的资源管理办法。

2.城市土地资源管理

2.1城市土地有效利用的概念

有相关的政治经济理论提到,人类要实现文明用地,就应该有效的用地,提高使用率。如对于农业土地的集约利用, 就是当土地的面积一定时,运用先进的科技,种植更多的农作物,提高产出和投入比例。但是和农业用地相比较,城市土地集约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国内外没有统一的看法。但是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措施可以提高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一是提高的土地投入产出比;二是合理规划和布置城市土地结构;三是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四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土地资源的潜力, 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常规定义:对未来进行预测和规划,合理分配城市土地资源,调制城市结构布局,改善土地资源的管理措施,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和投入产出比,使城市的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2.2建立土地管理学科,引进人才

要对土地有效管理需要较多专业知识,它也包含了众多学科,牵涉到了经济学、法学等各类学科,是综合性的学科。只有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和综合管理能力,并借助网络和通信技术,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1950年以后,很多高校开始设立管理学专业,学习土地资源的管理知识,有效的规划土地。到七八十年代,从专业到本科,都逐渐开设了资源管理专业,各高校这种办学政策的转变,体现出了土地管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现在全国范围内都在开始土地资源管理额本科点和硕士点,有些好的高校甚至建立博士点。高校为社会培养综合性的管理人才,为国土资源提供专业人才,这对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学习期间,应该认真学习,专心听讲,吸收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便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2.3土地资源有效管理

农业资源是土地资源的基础,目的是追求高的使用率,所以其关键是科学地分配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解决土地资源稀缺问题,确保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土地得到持续利用。所以要制定有关的土地政策,转变管理方式,研究新的土地管理计划,来有效地管理土地资源。有文献中提到水资源的管理方法,也适合于对土地资源的高效管理。具体来说,可以把土地资源的管理划分为土地的供给、资源效率、优化布局结构、土地的社会化等4个不同的管理阶段。

这写阶段并没有一定的顺序,在实际管理土地时应当综合运用这些手段。但是越高级的手段也反应了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扩大市场范围时,使得稀缺的土地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应用,这也体现出来土地的社会化管理。而在社会上,由土地资源的管理问题,也进一步引起了国内外对其它社会资源管理问题的重视。

3.国家对土地市场的有效调控

3.1提供市场信息,增强市场功能

在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时,国家要发挥其强大的宏观调控作用。要发挥市场的功能,提供丰富的信息,使得管理土地时有据可依。如果缺乏及时或者有效的信息,就会误导土地市场的走向,使得土地市场出现很多问题。在土地市场的交易中,主要注重的是其价格信息,要及时了解价格的波动及走向。因为价格信息也反应了市场的供需情况和大致的价值。对于中国的城市,其土地未全部市场化,部分进入了市场,部分未进入,所以市场的价格信息不能全面地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在此,政府要对土地宏观调控,合理制定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规章制度,有效反应市场信息,包括土地的总面积和分布情况。同时这也可以更好的引导投资者进行投资,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3.2依靠政府政策,降低调控成本

在调控土地市场时,两种有效的措施就是土地储备与投放政策,根据土地供给情况满足市场需要,保持供求平衡。若供不应求,则可适当提高土地价格;若供大于求,可以降低土地价格或者将土地储备起来减少供应。对这种调控手段,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对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给与恰当的评价。

第一,土地储备与投放稳定市场,抑制波动现象。但是也要制定合理的价格,找准时机,对土地资源进行储备和投放。政府不能为了眼前利益或者私人利益,投机倒把,不顾市场的运行而作出不合理的决策。如果土地的利用率很低,应适当储备土地,促进其它土地的高效使用;如果利用率较高,也可以投放更多土地,缓解土地紧缺的压力。

第二,政府储备与投放也需要一定成本,何时何地储备土地涉及到很大的利益关系。所以要对城市土地进行集约利用,了解土地总体数量和分布情况,最优地选择最具市场潜力的土地,适当地进行投放和储备。由于城市土地都具有很大市场潜力,所以在实际规划时,可以减少储备量,进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行投资,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释放土地的需求压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提出土地集约利用这一手段,分析了土地市场的供需变化。在城市化建设中,应注重可持续发展,所以既要有效的管理土地资源,有应该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控制其价格,使城市的发展具有更大的生机。

参考文献:

[1]陈银蓉,梅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N].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00-103.

[2]刘彦随,吴传钧.中国水上资源态势与可持续食物安个[N].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270-275.

[3]袁春,钱铭杰,周伟,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M].中国地质教育,2007,(1):123-125.

[4]刘建华,高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与体系构建[M].中国地质教育,2005,(1):61-63.

土地供应管理篇7

[关键字]测绘技术 信息化 土地开发管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157-1

近年来,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有关其供求方面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对土地进行科学的开发及管理,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利用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土地开发管理一来可以有效增加耕地的面积,实现耕地质量的有效提高,并实现农业生产条件及其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二来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加强了存量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因而为社会及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所需用地,并对城市的外延及其扩展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实现了所占用耕地面积的大幅度减少,实现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利用。而测绘技术作为近些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手段之一,其在土地开发及管理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特别是信息化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实现了土地详查、地籍调查以及耕地等方面的动态监测,如今,土地管理主要业务的实现基本上都无法离开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应用和支持。信息化测绘学技术大大推动了土地开发及管理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1 信息化测绘技术的特点

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随着信息技术同测绘技术的融合,信息化测绘技术诞生了,并逐渐朝着自动化、一体化以及数字化方向发展,并已经成为当前测绘技术的基本发展方向。信息化测绘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测绘行业的现代化进程,并大幅度提高了测绘技术人员素质及综合技能,并在测绘项目上充分发挥了上信息技术的优势,极大地推动了测绘单位综合水平的提高。信息化测绘技术主要具有如下方面的特点:

(1)信息化测绘技术强化了测绘的支撑作用,并实现了测绘技术自身的有效提升,为测绘服务提供了保障。

(2)测绘保障服务模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测绘技术已经由传统的被动及普遍服务转变成了主动及按需服务,其不仅包括了测绘服务及其成果提供等模式,还包括了测绘成果应用及后续服务等模式。

(3)有关测绘保障相关服务的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测绘产品及其相关服务不仅朝着优质化方面努力,更朝着增值化方向拓展。有关测绘成果的形式、内容及其质量同应用方面的需求更为适应。

(4)增强了测绘保障相关服务的效果,测绘保障服务更加及时有效、更为适宜,并为其它相关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2 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国土资源部门开发及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并促进了国土资源管理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如今,土地开发及管理工作必须以信息化测绘技术为支撑方可顺利进行。目前,在土地开发及管理中应用的信息化测绘技术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

(1)GPS全球定位系统,其应用过程可以有效改善测绘的精度,且以最快速度来对各级控制点坐标进行有效的确定,并拥有很高的精度,采用RTK技术来进行控制测量不仅可以对定位结果进行及时有效的掌握,还可以对各级定位精度进行合理的把握,通常而言,采用RTK技术进行实时定位所获精度均为厘米级,除高精度控制以外,RTK技术应用范围相当广阔,在地形测图、界址点点位及地籍测量等多方面均有广泛应用。

(2)RS遥感技术,对于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而言,其已经在土地调查、概查、监测及更新等多个方面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其可以通过遥感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识别,对于人机交互式辨别的科学性可达90%以上;采用遥感可影响人机交互边界的提取;遥感技术可分化土地资源类型的分异特征,并基于遥感影像地形图对分析评价因子进行选择,再以该地区生态环境特点为依据,对其土地分布及其定级进行相应的评价和分析。

(3)GIS地理信息系统,其主要应用于土地管理、规划相关的土地信息系统的构建方面,因而成为土地管理及信息系统构建的有效方式之一。以GIS平台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土地管理系统可以进行各种操作,对于土地信息管理系统而言,其主要负责对土地调查、统计、登记、评价以及地籍管理等相关工作给予足够的参照资料,并为土地法律的咨询提供便利。GIS在城乡土地管理中应用时,可以有效加快时域地籍信息系统及地籍管理系统的建立。其在土地评价中进行应用可以实现土地资源清查、生产潜力研究及价值评价等多方面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还可对土地政策在土地管理中运用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模拟,并为土地管理政策的制定及完善提供理论依据,以便确保土地资源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

(4)数据库技术,随着数据库技术在土地开发管理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国土资源数据库系统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以铜山区为例,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库的建立将铜山区各类矿场及土地资源的质量、数量及空间布局进行了准确全面的记录,并不断朝着“以图管地、以图管矿和以图防灾”的目标发展,实现了主要业务依托全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真正将“一张图”数据库融入到了铜山区国土资源的主要政务系统中去,并实现了铜山区国土资源各项资源监管及审批业务效率的大幅提高。该系统主要包括了基础地理数据库以及专项业务数据库,其中后者涉及到了土地的规划、利用、征地、地籍权属、储备、供地、市场、矿产、地价、土地开发、复垦、基本农田、执法监察、占补平衡以及地质灾害等多方面内容,因而国土资源数据库系统为土地开发管理提供了全面有效的资源信息库,为其顺利开展和进行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撑。

3 结语

如今,信息化测绘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一大潮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正逐步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功能逐步趋向于服务化、实时化、网络化、公用化、社会化、法制化等多个方面发展,这些均为其更好地发展和应用提供了优势和条件,相信随着信息化测绘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其必将为土地开发管理工作提供更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吴海平,刘顺喜,张荣慧. ALOS 在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5):87-91.

土地供应管理篇8

一、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落实项目准入制度,严把土地“闸门”

完善用地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共同研究制定的《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供地政策、投资强度偏低、达不到规划约束条件的不予供地。注重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化土地指标的配置,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的建设。对引进项目在投资强度、开发进度等方面严格控制,注重新上项目的开工率、投产率和贡献率,提高开发建设整体水平。全力保障纳入现代产业体系战略的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2.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引导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通过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供应,增加存量建设用地的供给比例,有效促进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倒逼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可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发展战略,增加鼓励发展现代产业的供地数量,提高限制性项目的供地标准和条件,减少限制性产业项目供地数量,停止对禁止性项目进行供地,从而实现对产业的调控。通过调整土地供应的总量、布局、结构和时序,遏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产业项目,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供地措施,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二是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科学编制住房特别是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合理确定住房用地供应总量和结构。平衡住宅用地的区域分布,调整中低价位住房与高档商品住房用地的供应比例,在房价上升过快的地区,加大保障性住房、棚户改造和中小套型商品房建房用地的供应比例,减少大套型商品房的供地量,严禁向别墅供地。三是加强供后监管。健全建设用地供后共同监管机制,强化用地合同管理,明确项目开竣工期限、投资强度等,并落实相应的违约责任;实行用地信誉档案管理,对信誉不良的用地企业,不予受理土地抵押、转让和新的用地申请。

3.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偏紧、用地需求旺盛的现实情况下,亟需创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机制,推进增量用地为主的粗放用地方式向以存量用地为主的集约用地方式转变。一是积极开展批而未供存量建设用地调整使用工作,保障产业转移园和重点园区科学用地。加大对存量建设用地的清理力度,充分挖掘自身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对需要用地的项目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及时将调整的用地指标安排给急需落地的重点项目或重大民生工程,保障园区用地需求。二是加大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对于闲置土地,要加大土地闲置费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收力度,促使用地单位尽快完成投资,对无项目或无力投资的,要通过依法收回或土地转让,统一调剂、调整使用,保证重点项目用地。政府盘整收回的土地重新出让时重点向现代产业项目倾斜,以解决这些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重点要严格依法处置房地产闲置地,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后监管,健全房地产用地开竣工申报制度,开展房地产用地开发利用诚信管理。三是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对低效利用的土地,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使其让出土地,或是根据政策纳入政府储备,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招拍挂出让来盘活和提高土地使用强度。优化产业转移园和重点园区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合理安排和利用已批准的建设用地,大力引进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工业项目的入园门槛,达到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真正实现严格土地管理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

二、提高执法监察效能,切实维护土地管理秩序

目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土地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在土地违法违规没有根本改变的背景下,只有坚持依法行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提高土地执法监察的水平与效能,才能真正把好国土资源管理这道闸门。

1.加强宣传,树立依法用地意识

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执法效能的重要措施,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报刊、印发小册子等多种渠道对土地法律法规进行宣传。二是通过违法用地实例,并结合卫片检查,积极向基层政府宣传依法用地的重要性,结合涉及到的土地违法违规整改实例,讲述今后的土地管理形势,切实增强依法用地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提高土地管理认知水平。

2.强化责任,提高土地执法监察效能

一是建章立制,建立土地动态巡查工作制度。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基层国土所土地动态巡查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在工作中不断找出国土资源资源管理的薄弱环节并加以改善,提高执法监察的水平与效能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加强土地动态巡查监督管理。行政监督有利于更好地规范依法行政的行为,防止权力的滥用,也是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人员在行使职权中的引导和保护。在土地动态巡查工作中,要建立和完善工作台账,规范动态巡查职责,明确动态巡查主体和区域,落实动态巡查责任,并严格把握好关键部位,以及重点环节的巡查,对易发生违法用地的区域进行重点防犯,切实做好用地项目的监督,切实发挥动态巡查的作用,将违法用地行为抑制在萌芽状态。三是完善土地动态巡查考核制度。建立科学和规范的内部考核管理制度,狠抓工作考核,对土地动态巡回各环节做到严格、细致、及时的监督,并实行责任追究,使土地执法监察各项职能落到实处。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内部监督考核机制,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增强责任心,加大土地动态巡查监督力度,切实保障国土资源资源管理监察工作的及时、规范、有效开展。

3.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土地执法长效机制

上一篇:法律的逻辑思维范文 下一篇:法律思维规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