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管理规章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9-21 18:06:06

人事管理规章管理制度

人事管理规章管理制度篇1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维护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严肃性,完善人才流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是指:

1、辞职或被辞职的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人事档案;

2、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人事档案;

3、待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的人事档案;

4、自费出国留学人员的人事档案;

5、外商投资企业、乡镇企业、区街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企业聘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人事档案;

6、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中方雇员的人事档案;

7、其它流动人员人事档案。

第三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遵循:“集中统一,归口管理”的原则,接受同级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第二章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

第四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为县以上(含县)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素数的人才流动服务就(以下简称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其他任何单位不得擅自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严禁个人保管他人人事档案。

第五条跨地区流动的人员人事档案,可由其户籍所在地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管理,也可由其现在工作单位所在地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管理。

第六条尚未建立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的地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仍由原人事档案管理单位管理。

第七条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认真做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收集、管理、保管、利用、转递等管理工作,人证做好与流动人员身份认定、档案工资记载、出国(出境)政审工作,经授权做好相关的职称资格考评、合同鉴证、社会保险等社会化服务工作。

第三章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转递

第八条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凭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人员流动的有效文书,向流动人员原单位开具调档函,原单位接到调档函十五天内,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随档案转递通知单转交人才流动服务机构,转递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必须完整齐全,不得扣留材料或分批转出。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经审核无误后,及时将档案转递通知单回执退回原单位。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发现转来的档案材料不齐全或不清楚,应要求原单位补齐或查清楚。

第九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转递,应通过机要交通或派专人送取,不得邮寄或交流动人员本人自带。对流动人员本人自带的人事档案,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不得接受。

第十条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接管人员人事档案,须由流动人员或其现所在单位办理委托存档手续。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与流动人员或其现所在单位签定档案管理合同书,合同书须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内容。

第十一条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开具的转档手续,与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开具的转档手续具有相同的效力。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必须凭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开具的转档手续,方可接收流动人员人事档案。

第四章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利用

第十二条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加强与流动人员及其现在工作单位的联系做好流动人员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不断充实流动人员认识档案的内容。收集的材料必须经过认真的鉴别。需经单位盖章或本人签字的,签字盖章后方能归入档案。

第十三条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按照干部档案整理工作的有关规定,认真做好流动人员档案材料的整理工作。在整理档案过程中,要防止丢失档案材料和擅自泄露档案内容,不得擅自涂改、抽取、销毁或伪造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材料。

第十四条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按照《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查阅、借阅工作制度和注意事项。

(一)查阅流动人员档案应办理审批手续。查阅单位应申名查阅理由,管档单位根据规定和需要确定需提供的档案材料。

(二)查阅单位应派中共党员到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查阅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向查阅单位介绍被查阅人的有关情况。

(三)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涉及国家秘密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要严格保管,严格查阅手续。

(四)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档案。

(五)查阅档案必须严格遵守保密规定和阅档规定,严禁涂改、圈划、抽取、撤换档案材料,查阅者不得泄露或擅自向外公布档案内容。

第五章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保管

第十五条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具备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物质条件,建立坚固的防火、防潮的专用档案库房,配备铁制的档案柜;经常检查库房的防火、防潮、防蛀、防盗、防光、防高温等设施和安全措施;档案库房、阅档室和档案人员办公室应三室分开。要不断研究和改进档案的保管方法和保护技术,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第十六条建立健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内部规章制度,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的政策研究和理论研究,实行目标管理,不断提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第十七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应由专人负责。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是党性强、作风正、忠于职守、具有一定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共产党员。

第六章监督与处罚

第十八条对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的,由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1、擅自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单位或个人;

2、擅自涂改档案内容或伪造档案材料的;

3、擅自向外公布、泄露档案材料的;

4、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转递等管理工作中,出现违反本规定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

人事管理规章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大学章程;高校;人事管理;法治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6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迈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国家法治化进程逐步加快,高校作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缩影之一,治理模式与人事管理的法治化建设开始实施,高校从根本上讲已经进入了“依法治理”的新阶段。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短短三十年之间,我国高等教学更是从精英教育转变为了大众教育,学校的变革和扩展有目共睹,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想要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增强竞争力,就必须转变固有的管理理念,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模式转变,这不仅关系到高校治理过程中师生的权利,也与整个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大学章程是内部管理的基础和参考,也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对构建整个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2011年,国家教育部门颁布了《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对高校管理工作进行了细化,且指明了学校的发展方向。但是我国高校在人事管理上仍旧无法实现法治化管理,法治化建设工作还存在很多的漏洞。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我国的各大高校必须坚持完善大学章程,提出高校人事管理法治化的新思路,强化内部控制,为学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市场经济全面推进,尤其是我国加入WTO组织以后,高校市场化改革也不断深入。大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办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如何规范管理,依法办学,严格治校也就成为了大学管理的必由之路。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很多大学还没有健全的管理章程,内部工作不到位,缺乏可行性依据,人事管理工作也不够细致和深入,法治化方面尤为欠缺,以人管人的内部人事管理规章根本无法落实严格管控,也不利于协调管理,甚至会影响办事效率。所以高校人事管理法治化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章程对高校人事管理法治化的意义

高校人事化管理涉及的内容非常多,法治化建设与管理更不是一句空谈,它需要突出大学章程的重要作用,坚持发挥管理的作用。人事管理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大学管理工作的重点,在新纪元的推动下,通过规章的设立规范人事行为更成为了当下的重点。具体而言,章程的制定Ω咝H耸路ㄖ位工作的意义如下。

1.1 大学章程是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指导性纲领

大学人事法治化管理,最突出的一个字就是“法”,基于章程的治理办法是大学依法办学的前提和基础,它涉及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层面,是指我国相关部门制定的规章和文件,如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民法、刑法中包含的高校教学与法制管理内容的等。微观层面则是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包括学校管理中的人治内容,属于学校内部条例。因此,大学章程是学校的根本法则,也是人事管理需要参考的标准,学校的各项制度和工作不得违背法规,只有在协调办学的基础上遵守规范,才能遵守法律办事,不违反规定,保证学校管理的科学性与法治化。

1.2 高校人事法治管理是大学章程中的重点内容

大学章程规定的是学校最基本的管理内容,其中的规章也都与办学、管理、治校息息相关,作为内部协调组织与运转的基础,高校的人事法治管理就成为了规章的主要条文,领导的决策方式、教学管理、人事分配及财务运转都包含在其中。另外,我国的大学章程相对而言还更为全面,发展目标、办学宗旨都是其中的重点研究内容,办学程序的相关方式也是集中体现的重点。

1.3 大学章程是高校人事管理的“格式合同”

在某种意义上,大学章程与合同在精神上是一致的。设立大学的规范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具备章程。因此,大学的创办环节必须依据国家和地方的一系列法律规定,从大学创办的目的诉求和高等教育的基本环境出发制定大学章程。一方面,章程规定的内容要符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大学及其管理工作也要体现契约性,坚持协商管理的原则,并保证相对的稳定性,充分维护和协调好高校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确保共同遵守。

2 我国高校人事管理法治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基于西方国家先进思想的传入和中国人民意识的不断提高,法治建设已经纳入了常态化管理,成为了治国总方针,伴随而来的是高校人事法治化管理的改革。然而,我国的高校人事管理法治化途径还存在很多不足,缺乏符合规章的管理条例,战略决策相对匮乏。

2.1 高校人事管理过程法治化水平有限

目前,我国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仍旧沿袭以往的路径,在管理风格上没有变化和创新,管理部门之间的任务分工不合理,无法平衡好各方的利益。回顾历史,我国高校起初的人事管理方式基本上没有法治概念,照搬照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运用到高校办学之中,管理权限过度集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被动的行动执行者,是被命令的对象,只有少数行政组掌握着大权,法治化管理根本无从谈起,学校办学更无法突出服务理念。在对教育工作进行人事管理的过程中,忽略了教育管理工作的特殊作用,管理方式落后,制度化水平较低,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占主导地位,且大学章程在制定的过程中没有严格听取师生的意见,管理缺乏针对性,改革工作没有方向。

2.2 高校管理者缺乏依法治校的观念

学校领导是高校的决策者,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觉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发展和建设水平,是整个体系运转的带头人。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管理者自身觉悟并不高,在学校管理上缺乏责任心,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学校发展愈加受制于人事管理,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经常出现,其中存在的管理弊端也逐渐显现了出来。一些领导者不仅在思想觉悟上存在问题,甚至存在的现象,对正常的教学活动加以干预,使高校人事法治管理成为空谈。

2.3 法治管理章程还需进一步完善

“章程规范”是大学人事法治管理的基础,也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的各大高校还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管理办法,内部缺乏法治理念,无法构建符合国情的管理体系。具体而言,有关高校内部管理的法律还不完善,高校自身确立的章程缺乏规范性,不符合学校的实际特点,权威性受限。另外,在法治监督上也较为不足,存在重立法,轻执行的问题,内部监管不严,监督体制不够细化。

3 通过大学章程推进高校人事管理的法治化

高校人事管理法治化的实现,必须依靠准确的章程做支撑,强调内部管理的规范性与制度性,特别是在管理层面上更应该落实科学管理,突出法治的约束作用。

3.1 在章程中科学规范大学人事管理部门的权责边界

随着整个社会现代行政系统的建立和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的变化,大学之内的管理功能逐步从传统的治理结构中分化出来,其发挥的作用在大学组织体系中不断扩大和强化。

在大学章程中,科学制定人事管理的组织架构,并规范明确相关主体的职责权限,是保障大学人事管理工作得以有效实施的基本途径和手段。因此,科学地理清和规范人事管理部门的权责关系,对保证其管理与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克服大学内部管理的行政官僚化色彩,消除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混乱不分的现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章程应明确大学教职工的权利与义务

大学章程的基本内容除了必须包括高校设立的相关事宜以及高校创立者的权利义务范畴及其之间的关系外,还需规定高校体系内的内部关系。大学作为一个组织具有其特殊性,而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人员构成方面。在大学的所有员工中教师成为理所当然的主体之一,对高校教师权利与义务进行明确规定,可以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因此,大学章程中必须明确教师的主体地位,且详细地规定教师的嗬义务,除了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大学教师权利义务之外,各个大学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赋予教师更宽范围的权利与义务,突出教师的教学自与学术自由,进而鼓励教师更加积极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3.3 以大学章程为蓝本建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体系

大学章程是统摄全局的纲领性文件,它是高等学校运转的“基本法”,只有具体化为大学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系统化的管理制度体系,大学章程的实施才具有实际意义。因此,一旦大学章程制定并被核准,大学就应该以此为基础,对学校的人事管理制度予以全面修订和完善,消除现行人事管理制度中与章程本质相抵触的内容,使之与大学章程相协调,决不允许违背章程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存在。

4 结 语

大学章程作为高校运转与人事管理的基础条例,对规范整个大学部门的工作,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分配具体的任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法治国家建设的大环境下,我国的大学也要建立具体的章程,规范人事管理制度和内容,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深化改革,做好细则的设定,并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推动人事管理真正实现法治。

主要参考文献

[1]施节敏.高校人事管理问题探析及相应建议――基于人事争议的问卷调查结果[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4(3).

[2]孙洪志,姜晓东.论大学章程在高校综合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农业教育,2015(1).

[3]韩春晖,卢霞飞.大学章程:我国大学治理模式的变革之道――以公立大学的公法人化为导向[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1(6).

[4]湛中乐,徐靖.通过章程的现代大学治理[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3).

[5]施彦军.依法治校背景下现代高校章程法治化建设:困境、归因及突破――基于福建省部分高校章程文本的分析与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6(3).

[6]闫东玲,顾荣荣.完善大学章程构建高校权力生态平衡[C]//第十届(2015)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2015.

[7]张金辉.大学章程体例比较――以我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部分高校章程为样本[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人事管理规章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制度建设 高校 行政管理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行政管理工作尤其重要,它不仅影响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也直接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但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行政管理效率低、机构繁杂、官本位意识强、管理制度不健全、观念滞后等问题。现阶段,为了促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便使高校各方面的发展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同时从制度建设的教育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促进高校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制度建设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意义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指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工作目标制定相关制度、依靠一些管理机构、采取一定的措施,带领教师和学生对高校各个方面工作进行的管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高校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制度不断改革发展的当今环境下只有将制度建设融入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才能有效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1.制度建设是高校行政管理的前提保障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实施要依靠一定的制度和机构,同时采取相关措施发挥行政职能,通过计划、组织等手段对高校的人财物进行管理,保障学校发展目标的完成。而制度建设是保障高校各项管理工作良好进展的前提,好的制度能够有效遏制高校不法分子的不轨行为,而坏的制度会制约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所以制度建设对于高校管理具有长期性、全局性、稳定性和根本性特点,制度建设是高校管理工作开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方面来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必须在完善的规章制度下才能有效的进行。

2.制度建设能够有效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

高校管理工作涉及面比较广,是一项系统性管理工程,必须有严密的管理组织对其进行制度约束才能更好的发挥其管理作用。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严重的“人治”现象,导致依法治校的理念不能够完全在高校内部执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事难办、门难进、办事程序复杂、行政机构膨胀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而通过制度保障对高校行政管理程序进行有效的制约,规范高校各个行政部门管理行为,减少不必要的程序和机构,能够有效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

3.加强制度建设是高校行政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

近几年,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教育办学环境良好,高等院校获得较好的发展,各个高校的办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学校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新的发展形势下,高校很多原有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校发展,必须适时加以创新,将原有的不适应高校发展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校管理质量,促进高校办学效益的提高。所以说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加强高校制度建设,从而有效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不断改革与发展,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也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严重制约高校进一步发展。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积极的整改,重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加强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1.高校行政管理机构繁杂、层次多,管理方式滞后

很多高校在行政管理方面仍然使用传统管理理念和方法,仍然有很多人认为高校属于行政机构,校长和书记首先是官员,并且在行政待遇方面一些重点高校为副部级、本科院校为正厅级等,这种理念严重滞后。而且在领导方式方面有些人认为学校校长领导院长、院长领导系主任、系主任领导教研主任等,这种观念完全套用政府机关行政级别。高校管理机构比较多,层次复杂,导致在管理过程中出现多头领导,不仅降低行政管理效率,而且不利于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另外,这种现象还容易导致很多行政管理人员不积极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而是更多的考虑个人级别的升迁问题,有些部门比较热衷于校内机构的升格事宜,这样不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影响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2.行政管理中官本位意识严重

有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思想定位不正确,在工作中将其程序划定为:需求、请示、报告、批示,这种程序认为领导是一切内行。在工作过程中不是从广大学生和教职工角度出发,而是从自身方便角度出发。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比较差,官本位思想突出,在办事过程中形成“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情况,降低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有些能够立刻解决的事项也会一拖再拖,能够一次接清楚的工作非要跑个两三次,这种工作拖延、承接性差的工作模式严重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比如有些人将个人发展、升迁问题放到首位,而将学生论文、职称评级,以及师生、二级单位等事项放在脑后。

另外,我国高校的权力结构延袭行政权力模式,在过去的确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这种方式已经不应是现代高校的发展,可能会削弱学术权威的发挥,同时可能会遏制基层创造性的发挥,制约高校基本功能的实现。这种理念还可能导致高校各种群体利益难易实现,致使高校各种政策不能通过合法的途径实施。高校行政管理权力泛滥最终会打击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积极性,使高校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制约高校的进步和发展。

3.规章制度体系不完善

高校建设在国家经济、社会及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高校的教学、科研等职能范围和内涵不断扩充,各类服务机构不断增多,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新情况、新问题等层出不穷,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高校相应的规章制度没有及时跟上时展的步伐,导致很多高校规章制度体系不完善,制约高校全面发展。首先高校规章制度缺乏宏观指导,比如学校在运行过程中其章程、议事规则以及对二级委员会、职能部门的职责规定,另外还有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等没有宏观调控性。其次高校在行政管理方面对于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没有真正具体地去落实,也没有制定出详实的实施方案和和细则,导致这些规定无法真正落实。再次高校制度管理方面缺少工作指南性文件的指导,很多具体工作的做法没有文字描述,一般是老人传新人,容易导致规章制度比严格等问题。而且对于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矛盾的处理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处理上,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剖析,导致规章制度执行力不强。另外,规章制度重复和交叉现象比较多,出现很多补充性质的规章制度,也严重制约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4.高校规章制度缺乏稳定性和维护

高校管理制度严重缺乏稳定性,往往是朝令夕改,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形成规范和引导作用。规章制度从本质方面来说其具有共同的信息,在接受这一共同信息的人群中能够减少个人在群体中行动的不确定性。所以健全的规章制度有利于减少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另外,高校制度存在较大的随意性,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很少对规章制度进行统筹规划,甚至同一件事会一年一个政策,导致规章制度没有预见性,影响高校整体规章制度连续性、稳定性发展,同时也影响高校规章制度整体效率的提高。

高校在管理活动中拥有一份完整的制度不仅需要进行科学的制定,而且需要高校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不断的修整,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需求。但是在实际发展中高校的规章制度制定者常常会忽略这一问题,往往一个规章制度使用很长时间,导致有些规章制度不适应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比如某大学1996年制定的导师指导研究生政策为一年只能选定2-3名研究生,而这一制度在高校扩招以后明显不适用,因为研究生的数量大幅度上升,一名导师必须指导7-8名研究生才能完成当年的限定标准。而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年轻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的聘任,原来的招生数量又没有大的调整,学校出现了有的导师带不到学生的问题,可见,原先的规章制度明显不能适用于现在实际工作,必须进行修订才能切合实际需要。

三、从加强制度建设的角度看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方法

高校行政管理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复杂型工作,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并且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这项管理制度,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执行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针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要想进一步提高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必须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机关工作运行机制,积极推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各个职能部门岗位职责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制度建设方面需要有一套完整并且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机制,以便保证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明确岗位职责,强化部门责任管理。在工作过程中要按照高效、精简的原则确定高校各级部门,减少繁杂机构设置;同时公开各级部门工作职责,划分清晰各级部门的办事程序;不断完善决策监督机制,实行部门领导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强化对行政管理工作进行整改,有效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如果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在运行过程中没有明确各级教学事故的处理规定,缺乏对管理主体形成过错的解决措施,发生问题时只是一味的对管理对象进行惩戒,这样是很难达到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目标。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建立横向沟通机制,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偏差问题,有效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2.改进管理并强化服务责任制

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重视服务管理职能的提高,积极推行首接负责和限时办结制度。这项制度的落实首先要接受询问和受理工作的行政人员必须积极主动的将询问事件解释清楚,并引导询问人高效完成工作。尽量一次性告知办事相关事项和所需要的材料。有关工作的所有审批事项必须实行限时办结,按照一定的程序在一定的事件内完成事务的处理,否则追究责任人。而且工作中的相关行政人员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负责,违反相关规定,不履行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要求,导致国家或学校的利益受到损失的,按照危害后果追求其行政、经济等责任。另外在实际工作中相关责任人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积极推行服务承诺。在工作的过程中以方便师生为作为工作原则。要结合高校实际工作情况,从行政人员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入手开展工作,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承诺内容,并将内容向广大师生公开,接受师生的监督,以便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3.实施定岗定编制度,明确岗位责任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要积极完善岗位编制,以制度的形式确定每个岗位上的固定工作职责,保证每个岗位均有对应的承办者。每个科室、部门的行政人员的职责和岗位责任都要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另外,积极完善各项考核和奖惩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将考勤考核、职称评定、奖励优评等具体办事程序进行明确划分,避免不必要的人事纠纷事件的发生。将工作过程中的办事制度、时间限制等岗位要求等进行公布,接受师生的监督,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

4.加强信息沟通,提高办事效率

高校实现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必须积极拓展部门沟通渠道,部门决策制定过程中要广泛接纳各方意见,与师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以便更好的为师生服务。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学校领导的助手必须深入了解基层情况,以便为领导提供而更加贴切实际的工作资料。加强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保障校内信息的畅通无阻,提高高校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各项工作都要在具体的时间限制内完成,做好工作不拖延、不推诿;对于上级的指示、基层单位的请示、师生的报告以及兄弟单位的协调要求等要做到及时上报和反馈,并做到有始有终。从基层工作抓起,有序协调开展各项事务,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处于一个高效、便捷、规范的运行状态下,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

5.严格考核体系,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且操作性较强的绩效考核体系,以便对行政管理人员实施的有效的考核管理,并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在工作中严格落实和执行;同时要加强行政管理管理人员的培训,在校园内部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培训工作,以便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保证高效行政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通过以上我们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问题的综合分析,发现从制度建设方面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和系统的工作,涉及的行政管理工作比较多,不管是从学术权利、行政权力、专业人员、骨干教师还是基层学生等方面进行管理都要健全规章制度建设,并加强监督和执行,将高校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工作切实落实到实际管理中,有效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高校工作的进一步提高,积极推动高校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柏.论制度建设与高校行政管理[J].统计与管理,2014(5):161-162,163

[2]刘敏姬.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思考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提高[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7):127-130

[3]姜高月.高校行政管理中的规章制度建设[J].魅力中国,2011(13):208-209

[4]王干.高校行政管理与和谐新理念浅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9(6):65-66

[5]王娜娜.浅析高校行政管理党支部如何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发挥作用[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94-96

[6]赵宏斌,周伟.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问题、思路与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274-276

[7]张华.加强高校基层党支部制度建设的作用和原则[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5):54-55

人事管理规章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企业管理 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175-02

正如“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一百年前所说“未来,制度是第一位的”[1],当今企业越来越重视制度,甚至将其视为生产要素,或提升到“制度资本”的地位[2]。因此,制度浩繁、规章庞杂的企业比比皆是。然而林林总总的制度中,对制度本身进行管理的制度却不多见。这恰是许多企业在制度管理工作中立制不严肃、体系不健全、宣贯不到位的原因之一。

为制度立制,制定《制度管理办法》或者类似的规范(本文统一使用《制度管理办法》作为该类规范的名称),是企业制度管理的基础。《制度管理办法》之于企业,正如《立法法》之于国家,是针对企业所有制度而制定的系统管理规则,对于提高企业建章立制工作质量、实现制度体系化、推进制度发挥实效有着重要意义[2]。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已开始实践,如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管理制度管理规则》,并作为公司管理制度中的一级制度[3]。

《制度管理办法》应规范制度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管理机构、制定原则、框架结构、审批权限、制定流程的各个环节、内容要素、文本格式、和归档、落实、评估和回顾等(见表1)。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制度管理存在诸多似是而非的模糊领域,如是否需要一个职能部门来统一进行制度管理?制度的体系性究竟如何体现?制度的审批权限是怎样的?又是谁赋予的?是否需要制定统一的制度制定规则?不同的制度是否应该具有大致共通的架构和内容要素?制度“落在实处”为何总是一句空话?本文将重点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入手探讨如何“为制度立制”。

1 制度的管理机构是谁

企业的制度分为人力资源制度、财务制度、生产和产品质量制度、安全制度、研发制度、市场和销售制度、法律事务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等多种类别。这些制度一般由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头负责起草并落实。但宏观的制度管理究竟由谁负责,却常常是空白,有些企业想当然地认为制度的印发部门、质量管理体系的推进部门等是制度的管理部门。要改变制度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企业首先要明确制度的管理机构。

在企业的实践中,有些企业设置了制度管理委员会,有些企业由法律事务部、或政策研究室、或企业管理部、或经理办公室负责制度的管理,还有企业设置了首席制度官[4]。只有管理机构明确了,才谈得上对制度的统一管理。无论由谁承担制度管理职能,其职责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制度管理规范。

(2)制定制度制定流程。

(3)制定制度建设规划。

(4)督促、协调各部门进行制度起草和意见征集。

(5)安排对制度的审核。

(6)检查制度培训和落实情况。

(7)组织对制度的评估、清理和完善。

(8)整理有效制度清单等。

2 制度体系的架构是怎样的

企业制度大体分为三个层次(见表2)。

第一层次:《公司章程》和法人治理制度。《公司法》规定,“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修改章程”是股东会行使的职权。《公司章程》是企业一切活动和制度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现代企业的“根本大法”,具有权威性、唯一性、根本性和不可随意更改性。《公司章程》的制定必须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如《公司法》)和公司经营目标、范围、规模等,由股东或董事会(筹)酝酿,最终经股东会通过。法人治理制度如《股东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等,一般由董事会或监事会拟订,股东会批准。

第二层次:“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根据《公司法》,“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是董事会的职权。但对于哪些制度是“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公司法》中并未明确,应由董事会根据情况确定,一般包括人、财、物、权、法等方面的重要制度,如《薪酬福利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固定资产采购制度》、《授权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通常由经理拟订后提交董事会审议。《制度管理办法》是企业制定的一部“基本法”,应属于基本管理制度范畴,效力仅次于《公司法》和法人治理制度。

第三层次:“公司的具体管理制度”。这是经理为行使生产经营管理职能而制定的制度,是基本管理制度的细化。根据《公司法》,“制定公司的具体管理制度”是经理的职权。有些企业又将具体管理制度分为若干层,如“制度”、“办法”是对某一方面工作做出的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需由经理批准;“规章”、“规范”是对某一项具体工作做出的具有操作性的规定,可由经理的被授权人批准。具体的技术规程、部门业务的操作实务、转发性质文件、指导意见等是否作为企业的具体管理制度,应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企业制度是由众多规则文本组成的制度群。制定制度的框架、划分制度的层级、厘清制度的效力渊源,有利于企业做好内部制度与国家法律的衔接,明确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责界限,同时,也是确保企业制度管理工作合法、科学、有序进行的要求,其中制度制定主体和审批权限的明确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是制度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

3 制度建设的原则是什么

由于企业立制与国家立法具有同构性,我们可以沿用《立法法》的立法原则作为企业立制的原则,即:宪法原则、法治原则、民主原则和科学原则。其中,由于《公司章程》被称为企业的“宪法”,我们可用“章程原则”代替“宪法原则”。

人事管理规章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质量管理;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3)11-0030-02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广泛开展,社区卫生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已初见成效,但是其医疗质量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规章制度较为滞后、医疗质量评价缺少必要的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等。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始终把医疗质量管理作为重点工作开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报道如下。

1 健全组织

医疗质量的管理首先需要一个完善的组织体系,我中心目前采取的管理体系是“1+3+7”条块结合管理模式,即1:中心主要领导全面负责;3:3个职能科室具体负责;7:7个质量管理委员会主抓。中心主任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负责人,以主任为首的中心领导全面负责医疗质量管理,具体包括医疗质量管理指标体系和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2008年卫生部颁布了《患者安全管理十大目标》,在主任牵头下,制定了《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安全目标管理工作方案》,并结合临床工作实际,细化了卫生部的安全管理目标,最终制定并形成了符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患者安全管理目标;2011年起,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从以往的常规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以中心的效率为核心,以患者的需求和满意为目标,建立了科学的组织架构、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的业务流程,使中心的医疗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医务科负责医疗质量管理,护理部负责护理质量管理,党政办负责医疗服务方面的工作,具体包括医疗质量督促、检查、监控、考评、反馈、追踪、调查、分析、解决质量问题,对照规定落实奖惩。中心重点科室和重点条线成立质量管理委员会,由中心主要领导担任委员会主任,职能科室负责人、相关科室负责人、临床骨干担任委员的组织机构,目前成立了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医学伦理管理委员会,各委员会根据工作职责开展工作。如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每月召开工作例会,由医务科牵头,会议探讨当月医疗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难点,商讨解决方案,同时每月编辑《医政工作简报》,向上级领导汇报委员会工作开展情况,向职工反馈医疗质量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等。

2 制定制度

整个医疗过程是由各个医疗环节组成,每一个质量环节都直接影响或者决定了医疗服务质量,因此医疗质量管理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用以规范医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我中心在卫生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结合中心的实际工作需要,制定了医疗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疗核心制度》、《护理规章制度》、《门诊规章制度》、《诊疗环节规章制度》、《抢救流程制度》及临时制定规章制度等。随着日常诊疗工作不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对规章制度定期进行修改与完善,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规章制度的集中修改,根据上一年的工作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有一些特殊情况,及时在规章制度中进行完善,确保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2011年6月,上海市卫生局下发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我中心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以上通知要求,修改并完善了符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情况的抗菌药物管理规章制度,包括《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动态监管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检查、通报、诫勉谈话、处罚制度》、《抗菌药物使用指标控制制度》,通过制度的及时修改与完善,切实提高了抗菌药物临床运用水平。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为了服务于临床,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我中心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规章制度的宣传、培训、考核工作,包括利用中层干部工作会议宣传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利用医务职工大会开展规章制度的培训工作、加大规章制度的考核工作,确保规章制度在每位职工的心中,形成人人遵守规章制度,人人规范诊疗行为,让制度成为一种文化、一种自觉行为。

3 完善监控

医疗管理规章制度只有落实到日常临床工作中,才能体现出其价值,中心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促进各项医疗规章制度的落实,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医疗质量工作制度、规章制度、诊疗护理技术规范,我中心还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医疗质量考核标准。包括病区、门诊、医技辅助科室医疗质量综合考核标准,结合工作需要,制定专项考核标准,如抗菌药物合理运用考核标准、临床合理用血考核标准、病案质量考核标准等。我中心目前制定了三级质控网络体系,即科室自查、职能科室督查、中心领导抽查;同时各级质控组织根据考核标准进行了全程、动态监控与考评,主要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做到环节质量与终末质量检查相结合,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使检查制度化、标准化、常态化。

4 实施评价

客观、公正地对待考评结果是做好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正确利用考评结果是提高医疗质量管理的关键。我中心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开具《医疗质量友情提醒单》、每月召开质量管理委员会常务会议、每季度进行全中心职工医疗质量讲评会议等多种方式对考评结果进行反馈。每月对考评结果进行调查分析,从现象到本质,找出深层次原因,并制定出可行的整改方案;每季度对考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找出事情发展的规律,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杜绝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同时考评结果与个人、科室每月绩效奖金挂钩,与科室负责人年终评优挂钩。对于考评结果经过分析原因、查找问题关键、提出整改措施后,一定时间内进行后续追踪,了解问题解决的情况,确保医疗质量。如每月月初,医务科就上月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在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常务会议上提出,商讨出合理的整改措施并反馈给相关科室负责人;1~2周后,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开展行政大查房,主要检查提出整改意见的问题是否如期解决,在解决中存在什么问题,管理委员会给予当场指导、现场办公,提高追踪管理的效率,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人事管理规章管理制度篇6

一、总则

为规范公司印章管理,保证公司印章使用的正确性、规范性和严肃性,有效地维护公司利益,杜绝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印章的定义和种类

本制度中所指印章是指在公司或管理的文件、凭证、文书等与公司权利义务有关的文件上,需以公司或有关部门名义证明其权威作用而使用的印章。主要包括:行政公章、法人章、公司钢印、合同专用章、销售合同专用章、财务印鉴章和部门专用章。

三、印章的使用范围和管理权限

公司各部门对所分工管理的行政公章、法人章、公司钢印、合同专用章、销售合同专用章、财务印鉴章及部门专用章的管理和使用负全责,承担用印后果。用印时,必须获得相应审批后,方可办理。

1、行政公章:主要用于公司对内、对外签发的各类文件;以公司名义出具的证明及有关资料;公司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等,由经理办公室负责保管并严格执行本管理制度。用印时需严格执行审批和登记手续,填写《印章使用审批表》,经所在部门负责人或主管领导签字,报经理办公室审批后,至公章管理员处使用公章。公章管理员应对盖章申请人和《印章使用审批单》上载明的签署情况予以核对,经核对无误后方可盖章。经理办公室负责人对行政公章的使用实施监管,并对不当使用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2、法人章:主要用于需加盖私章的公司法人代表授权证书、人事劳动合同、招投标书和项目申报材料等,由经理办公室负责保管,并严格执行本管理制度。经理办公室负责人对法人章的使用实施监管,并对不当使用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3、公司钢印:主要用于公司法人代表授权证书等,由经理办公室负责保管并严格执行本管理制度。用印时,需董事长批准,印章管理员做好登记备案,并复印留样保存。经理办公室负责人对公司钢印的使用实施监管,并对不当使用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4、合同专用章:主要用于除销售合同以外的公司所有对外业务合同文件,由经理办公室负责保管并严格执行本管理制度。合同签订时,需由专业人员审核,公司分管领导批准后方可盖章。经理办公室负责人对合同专用章的使用实施监管,并对不当使用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销售合同专用章:由销售管理部另行制定专门的销售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并严格按该管理制度执行。销售管理部负责人对销售合同专用章的使用实施监管,并对不当使用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6、财务印鉴章:包括财务专用章和法人章,主要用于公司对内对外的现金、银行收付业务(预留银行印鉴、支票、汇票等)、外部业务(如工商部门备案等)以及财务相关业务的证明材料等,由计划财务部负责进行保管并严格执行本管理制度。财务负责人对财务印鉴章的使用实施监管,并对不当使用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7、部门专用章:仅限于公司内部工作联系使用,一律不得对外。由公司各部门负责人进行保管并严格执行本管理制度。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专用章的使用实施监管,并对不当使用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印章管理的相关规定

1、公司各类印章由经理办公室归口管理。其主要职责包括:根据公司需要确定公司印章的种类、范围、数量;组织印章的刻制、发放、停用和销毁;设立公司印章档案,负责备案登记;管理公司行政公章,负责公司行政公章用印;制定公司印章管理的规章制度;监督、检查印章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2、印章管理员职责:公司各类印章应设专门的印章管理员负责保管和使用。印章管理员如发生职位异动,应及时进行印章和使用情况登记的交接工作。

3、印章的刻制:根据工作需要或因印章散失、内容变更、损毁、被盗等原因,需新刻或重刻印章的,应及时提出书面报告,由部门领导、主管领导、经理办公室领导、总经理、董事长核准后,经理办公室按照国家有关印章刻制的规定进行刻制。

4、印章的启用:经理办公室应对公司所有印章进行登记备案,注明印章名称、发放单位、枚数、启用日期、收到时间、使用范围、领取人、批准人等信息,做好戳记,建立公司印章档案,并永久保存。

5、印章的停用:当公司名称变动、印章损坏、遗失或被窃时,印章必须停用。印章停用时须经总经理或董事长批准,及时将停用印章送经理办公室封存或销毁,建立印章上交、存档、销毁的登记档案。

6、申请人必须严格遵循印章使用审批程序,按照印章的使用范围,经审批后方可用章。印章管理员应设立使用登记台帐,严格审批和登记制度。

7、印章一般不得携带外出使用,如因特殊情况,需携带外出,必须经审核后由印章管理员携带前往;若印章管理员不便前往时,须经董事长批准,并由印章管理员作好记录。印章外出期间,借用人只可将印章用于申请事由,并对印章的使用后果承担一切责任。

8、任何印章管理员不得在申请人所持空白格式化文件上加盖印章。用章材料必须已经填写完毕,注明日期,字迹须清晰、正确。

9、加盖印章时用印位置恰当,要骑年盖月,字组端正,图形清晰。

五、对印章违规使用行为的处理办法

1、未经审批,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刻制公司印章,擅自私刻印章或有意隐瞒、拒绝登记者,一经发现,必须追究其法律责任,由此造成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由当事人本人承担。

2、违反印章刻制、保管、使用规定,视情节和后果追究责任人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

3、印章管理员因使用公章不当而造成损失的,视情节和后果追究其相应责任。非印章管理人员违法公司印章管理制度,不当使用印章,一经发现应与印章管理员承担同等的责任。

六、附则

1、本制度由公司经理办公室制定并负责解释。

2、本制度自二一二年五月××日起实施。

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

人事管理规章管理制度篇7

一、主要工作内容

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负责公司行政及后勤管理工作,其工作重点是进行公司规章制度的建设;2010年5月1日至2010年8月31日,全面负责总经理办公室的行政、后勤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该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人力资源工作规范性建设;2010年9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全面负责总经理办公室的行政、后勤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同时负责项目部的全面管理工作,该阶段的工作重点是项目部规范管理的建设;2010年11月1日至今,负责公司行政及后勤管理工作。本人实际上是从事了12个月的行政、后勤管理工作,6个月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2个月的项目部管理工作。

二、主要工作业绩

(一)行政管理工作

1.完成了公司规章制度建设工作。主持制定了17套规章制度,其中亲自主笔编写11套,这些制度基本上满足了公司目前的管理需求,从而使公司的各项管理有章可循,员工有“法”可依,为公司实现企业现代化规范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公文管理工作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建立了各种内、外公共文书的管理流程,使公文的收、发、送、阅、审、存、借有了严格的管理程序,确保了公文传送的及时性、公文执行的有效性及公文使用的安全性,从而对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

3.档案管理工作实现了规范化。建立了公司专业的档案室,并实行了专人管理,对公司档案进行了分级、分类、编号登记管理,对档案的归档、保管、调阅、借用实行了严格的审批管理,并实行了纸质版和电子版同时保存的管理方式,确保了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及延续性。

4.完成了前台接待的标准化管理。公司现有三个前台,均进行了统一的形象布置,并对前台接待员的岗位进行了全面培训,统一了公司的接待流程及工作要求,为树立公司良好的企业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公司各部门的业务接待起到了模范作用。

5.会议管理基本上实现了标准化。公司对内、对外的会议,从会前准备到会中服务及会后跟踪,都能全面完成,无论是会议接待、资料制作、会场布置都能较好地完成,保证了各项会议的成功召开。

6、印章管理工作基本规范。严格按照《印信管理办法》执行印章使用审批制度,对印章的启用、保管、使用均进行详细的登记管理,确保了印章使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总之,公司的行政管理工作,在海南企业中已达到了上等水平,我们的公司也跨入了现代化规范管理的企业行列。

(二)信息管理工作

1.加强了网站的管理工作,对网站内容进行了严格审核,并不断充实网站内容、更新网页,及时上传新信息、搜集外来信息,为企业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宣传窗口,并对网站后台进行了分析、汇总,及时掌握网站使用动态。

2.建立了企业信息库,完成了公司信息的统一管理,规范了公司信息的使用流程。目前已建立客户信息、通讯信息、项目信息、新闻信息、资讯信息五个子库,并完成了通讯信息、客户信息及资讯信息三个子库的信息收集,共收集信息515条。

3.加强了信息收集与信息传递工作,增大了公司的信息量及信息流,按照公司领导要求进行了《资讯周报》编制,并提供给公司中、高层领导学习与运用,方便了领导的工作,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1.制定并实施了《人力资源管理细则》,规范了招聘、录用、转正、离职等人事工作流程,明确了人才选聘标准。

2.完善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定了人事档案规范内容,健全了人事档案,规范了人事档案管理流程。

3.企业文化建设初具规模,先后组织了项目开工典礼、周年庆典、抗震救灾捐款、新年联欢晚会等大型活动,组织了大、小六场培训活动,并组建了篮球队,开展了多场篮球比赛,以及印发《项目简报》41期、参展冬交会、参展海洋渔业博览会等多种宣传活动,不断地提高了企业知名度,有效地塑造了企业文化。

(四)后勤管理工作

1.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化。对公司资产在进行彻底清查的基础上,依据公司《资产管理办法》分别按部门对资产进行了分类、编号登记,并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使用人或保管人,规范了资产采购、验收、入库、领用、回收、调拨等管理流程。

2.车辆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对公司车辆的调度审批、调配使用、维修维保、行车安全、违章处理、费用控制、车辆保管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管理,并严格执行了派车审批制度,达到了有效地使用车辆和有力地控制费用的双重效果。

3.办公用品管理工作规范化。实行了办公用品月计划制度,并结合以旧换新的节约措施,既保证了工作需要,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有效地控制了办公成本。

(五)总经理办公室管理工作

1.以创建先进集体为目标,加强本部门的团队建设与管理,使本部门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荣誉感,且具有很好的团队精神。本部门在公司的重大活动中均取得了最好的成绩。

2.本着严要求、勤指导的方式,以树立模范、培养骨干为目的,加强本部门员工的教育和培养。

三、主要工作经验

1.做人原则:做员工表率,为下属老师,当同事朋友。

2.做事原则:原则坚定,奖罚分明;身先士卒,带头实干。

3.管理原则:理论上高度,实践到深度;分工要明确,责任必到人。

四、工作中的不足:

1.行政管理力度欠佳,行政监督职能不强。

2.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执行制度时有宽松之短、仁慈之弊。

3.考核制度还待进一步完善。

五、新年工作愿景

1.为总经理分忧解难,与员工一道艰苦创业,为实现公司的宏伟目标而奋力拼搏。

2.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3.务实敬业、勇担重任,希望有机会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六、新年工作设想

(一)行政管理工作

1.在对现行规章制度执行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现行规章制度,并加大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

2.新建《合同管理办法》、《保密管理制度》、《会议管理制度》、《办公场所管理规定》、《员工行为规范》、《工服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以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

3.建立企业危机管理机制,有效预防或应对企业经营危机;

4.建立规范的行政监督机制,加强行政管理力度。

(二)后勤管理工作

1.完善规范的后勤保障系统,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人事管理规章管理制度篇8

Abstract: Team managemen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safe production.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inevitable link between the team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accident,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for strengthening team safety management, preventing accidents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five simultaneous" of team safety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ies.

关键词: 班组管理;预防事故;安全生产

Key words: team management;prevention of accident;safe production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6-0187-02

0 引言

班组是企业从事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企业员工进行生产活动和日常管理活动的主要场所。企业的设备、工具、原材料、辅料等,都要由班组掌握使用和基本管理控制,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也要通过班组活动来实现。因此,班组是企业生产的基本环节,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和落脚点。

企业在完成了班组安全建设以后,班组的日常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说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是“纲”的话,到位的班组管理就是举纲张目。

1 班组管理是预防事故的第一关

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是事故的预防,事故的预防不外乎抓好人、机、料、法、环五个要素。这五个要素最终要在班组的日常管理中去落实。因此班组管理是安全管理的第一道关口,是管理网络的基础,基础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上层建筑。

推行班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最行之有效的班组管理方法。在这一管理方法的实践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来保证班组管理的成效。

①制定班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班组长的各项安全生产职责,包括执行各项制度,负责员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对员工的教育,督促特种作业人员接受培训、持证上岗。制止违章,检查本班组设备设施、工具和防护装置完好性,事故的报告、事故现场的保护、并组织班组成员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分析、制定和落实防范措施,执行“五同时”,组织班组安全活动等。

②制定员工生产责任制。明确员工对违章的制止、批评和教育权,拒绝违章指挥权、紧急情况下停止工作、撤离危险区权:规定员工遵章守纪、正确穿戴劳保用品、接受安全教育、班前、班后检查、清理所使用的设备设施、工具和安全附件等义务。

③制定包括安全管理、设备工具、作业环境、遵章守纪等内容的班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考核标准。

④编制班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记录本,设计班组安全检查表、记录表,记录班组标准化的管理过程。

⑤为确保管理落实到实处,可每年制定计划对班组长、工段长进行培训,使他们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掌握安全要求和专业知识,提高班组长、工段长的管理水平。

⑥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定期检查相关班组活动记录,每年对班组安全生产标准化执行情况进行验收评比,奖励优秀推动班组,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也鼓舞员工的士气。

2 落实安全生产“五同时”,是班组安全管理的基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历来是各项管理工作的依据和准则,然而好的规章制度还有赖于好的较强执行力,不被执行的规章制度是废纸一张。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执行,关键在于落实安全生产“五同时”。而班前(后)会则是班组落实安全生产“五同时”的一项很重要的管理方式。

班组会要求班组全员参加,在每个生产日都要集中简洁的召开,且最好安排在班前召开。具体要求是:

①总结前一天工作,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防范措施。

②安排当天工作,进行班前“三交底”,即生产作业内容交底,工艺流程交底,安全注意事项交底。使员工熟悉当天的生产作业活动,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③重温岗位操作规程,有助于员工养成按章操作的习惯,形成遵章守纪的理念。

好的方法有了,一定要坚持。有的企业在生产任务紧时,为了节约时间抢任务取消了班前会,导致班前会成了与生产不能共溶的一种形式。生产任务一忙,原本员工心中绷紧的安全生产弦也就松了,个别班组甚至形成生产任务多了,故障自然会多这一错误观点。由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事故和故障苗子出现上升势头。

3 落实管理责任,实施责任追究

班组是安全管理基础,充分发挥班组长的管理作用,调动班组长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是班组安全管理的核心所在。

班组长,作为企业最基层组织的直接领导者,也是生产劳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公司的各项法规、指令靠他们传达,本班组的人员状况、生产状况、设备状况、管理状况他们最清楚,他们肩负着班组员工的安全教育职责、工作过程中的检查职能、人员及设备设施的职责,是安全生产的基层管理者。他们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决定着班组各项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承担班组的管理工作,难免耗费时间、精力,势必影响到自己的工作。为此,不少人都不愿意当班组长。也因此不少单位都会给班组长一定的津贴,以弥补从事管理工作带来的工时损失。津贴是固定的,未与班组长管理到位与否挂钩。虽然对管理好的班组长,公司会给与一定的奖励,但对于管理不到位的班组长缺少约束,除非发生事故,才会追究班组长和工段长的管理责任,给予一定的处罚,对于班组成员的违章作业却从未追究班组长和工段长的管理责任。由于责、权、利不相一致,有不少班组长认为能安排好生产,顺利的完成任务就不错了,至于班组成员违章作业,都认为是员工自己的事,往往因不愿得罪人,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违章作业的发生也不制止。众所周知,违章作业时酝酿事故的温床,姑息了违章现象就等于纵容了事故。

针对这一现象,要加大对违章作业的考核力度,可以实施从董事长到班组长的各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对于事故(含苗子)和违章作业,追究从班组长到车间第一责任人的管理责任。制度的实施,使员工对违章作业面临着来自内心的心里压力和来自外界监管者的双重压力,同时进一步明确了班组长安全管理职责。一旦班组长违章,就要追究班组长管理不到位的连带责任。通过宣传教育和责任追究的实施,充分调动班组长和员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也帮助员工养成了人人遵章守纪、按章操作的好习惯,形成个人保班组、班组保车间、车间保公司的良性循环的大好局面,使违章作业人次逐年下降。实现了安全管理的“横到边,纵到底”,安全管理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班组安全管理看似简单,却考验着基层管理人员的责任心,能够把简单的事情长期认真的去做好就是不简单。当我们把“严”“勤”“爱”的安全文化贯穿于安全管理的“四严”理念,我们的班组管理就更趋人性化,也就更易于被人们接收,也更适合企业现代化的管理需要。

当然,现代化企业管理还需要更多更好的管理办法,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勇于探索,为实现企业长期的安全生产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施朦.新形势下企业班组管理的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0(19).

[2]李涛.关于班组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8).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范文 下一篇: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