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工作意见范文

时间:2023-10-02 11:52:03

人事工作意见

人事工作意见篇1

各县市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直各有关单位:

人事是指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批准或授权的人事工作机构接受用人单位或个人委托,有关的人事业务。人事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新的人事管理方式,是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自颁布市政府*号文件《*市人民政府关于转发〈*市企事业单位实行人事制度的暂行办法〉的通知》和衡政函*号文件《*市人民政府关于转发市人事局、市经贸委在改制企业实行人事意见的通知》以来,人事工作在我市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加快人才高地建设,规范引进人才秩序,促进我市搞活人才流动机制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进一步做好人事工作,现在根据以上两个文件精神及《*省人事暂行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拓宽人事工作范围,加强企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上的基础作用,今后对以下企事业单位人员实行人事:

(一)实行聘用制的事业单位一律实行人事,没有实行聘用制的事业单位新进人员也要实行人事。

(二)未改制、正在改制的企业接收的大中专毕业生要实行人事。

(三)已经改制的企业、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都要实行全员人事。

二、人事办理办法

事业单位办理人事应向当地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提供法人证书复印件、员工聘用合同,委托人员的人事档案及人员的花名册,经审查后,填写市人才中心统一印制的《*市单位委托人事登记表》一式两份,然后双方签定《代管流动人员档案合同书》一式三份。

各类企业新接收的大中专毕业生办理人事,应向县级以上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中心提供本人身份证复印件、本人人事档案、工作聘用合同书或接收证明信等,经审核后,双方签订《代管流动人员档案合同书》,把档案存放于人才中心。然后持一份《代管流动人员档案合同书》及报到证、户口迁移证等到毕业生分配部门办理就业手续,没有签订代管合同的,毕业生分配部门不予办理就业手续。

企业集体参加人事的,须办理开户手续,具体步骤由单位提出申请,填写市人才交流中心统一印制的《*市单位委托人事登记表》一式两份,并提供营业执照副本和法人身份证原件、复印件。经审核后双方签定《人事合同》。

三、服务内容

包括人事档案的保管、办理转正定级,调整档案工资,申报专业技术职称、核定工龄、认证身份、考研、出国(境)政审,接转党团关系、大中专毕业生落户等。同时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招聘引进、聘用合同鉴证、人才素质测评、岗位技能培训、人事争议仲裁等服务。

四、相关规定

(一)人事人员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聘用(劳动)合同后,由单位委托的人事关系自行终止,其本人应在解除或终止合同15日内凭用人单位开具的证明到市人才中心办理变更人事关系或调转手续。

(二)应当办理人事手续的人员,其人事档案统一由县级以上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中心代管。凡由其他单位或个人保管的,其擅自在人事档案中所作的记载一律不予承认;职称部门不受理其申报、评审、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事档案中未按规定保管期间的工龄不予认可。

(三)人事人员在单位工作期间,用人单位及有关部门需查阅档案或需人才交流中心出具相关证明时,可持用人单位的阅档(工作)介绍信到人才交流中心办理。

人事工作意见篇2

一、管理对象与内容

规范基层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人事管理,是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事管理体制的需要。基层法律服务所人员实行人事与聘用合同管理,对于实现用人单位自与择业自的统一,促进人事管理工作的专业化、社会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对象。全市法律服务所脱钩改制后的在岗人员。

2、内容。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全员委托市人才服务中心,单位与个人签订聘用合同。

二、事项与办法

1、事项:

⑴保存个人原身份和原性质;

⑵管理人事档案;

⑶办理聘用合同鉴证;

⑷办理档案工资调整和工龄计算;

⑸代办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手续;

⑹办理人才流动手续;

⑺办理其他有关事项。

2、办法:

⑴各基层法律服务所统一填报《委托人事人员花名册》、《人员登记表》和《人事委托合同书》;

⑵各基层法律服务所将委托人员的档案登记造册,并统一移交市人才服务中心;

⑶市人才服务中心与委托单位或个人签订人员《人事委托合同书》,确定人事关系;

⑷委托的单位或个人缴纳人事费。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原在编人员每人每年缴费70元,新聘用人员每人每年缴180元;

⑸市人才服务中心发放《人事证》。

三、聘用合同签订与变更

在岗的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均应签订江苏省人事厅统一印制的《聘用合同书》一式五份,经市司法局见证后,送市人才服务中心鉴证生效。聘期一般与人事期限一致。

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聘用合同期满的,应及时续签。聘用期间因工作单位变动的,要终止聘用合同,并及时办理变更或流动手续。

四、其他事项说明

1、基层法律服务所新进人员需及时到市人才服务中心办理人事和聘用合同手续。

2、市人才服务中心为人员审批档案工资,作为缴纳养老保险金和计发养老金的基数。

3、各法律服务所对至今未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员,要积极参保,并及时将保险金缴市人才服务中心,由市人才服务中心统一与市劳保局保险处结算。

4、工资福利待遇等按照《合伙制法律服务所章程》执行。

人事工作意见篇3

20*年我局支部党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十一届二次扩大会议提出的要求,紧紧围绕人事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主题,不断提高部门党建工作水平,努力实现党员干部素质有新提高,支部核心作用有新加强,服务发展能力有新提升,部门形象有新面貌。

今年人事部门党建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重点抓好“四项工程”:

一是抓素质提高工程,为推进人事人才工作提供队伍保证。

抓好学习教育,牢固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与时俱进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人事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把加强学习教育,提高党员人事干部素质,作为支部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

1、坚持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精神,学习市委扩大会议和市“两会”精神,紧密联系我市人事人才工作实际,联系人事干部思想和工作实际,切实抓好理论武装,不断增强人事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为又好又快推进我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人事人才保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振奋精神,鼓舞斗志,以奋发有为的姿态,面对人事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问题,致力服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大局。

2、坚持开展人事人才政策业务学习教育。深入学习全国、省、无锡市人事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公务员法》及相关配套法规知识,牢固确立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观念。加强人事人才工作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研究,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切实提高从事人事人才工作的本领,为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加快实施、人事制度改革的攻坚突破打造一流的人事干部队伍。

3、坚持发挥局党组学习中心组的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落实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和领导干部带头上党课等制度,以领导干部带头做学习模范,带动全局人员自觉参与学习、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要进一步规范中心组理论学习的制度,确保学习的经常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努力提高人事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领导水平,当好学习的表率。

为确保各项学习教育活动落到实处,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支部学习制度,及时制定好各项学教计划,采取上党课、专题辅导、集中研讨、撰写体会、调查研究和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展开学习教育。努力通过学习教育,在全局上下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全局人事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业务能力、法律素养等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是抓文明创建工程,为推进人事人才工作提供形象保证。

坚持以各项创建活动为抓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使人事部门形象再上新台阶。今年着重抓好以下创建工程:

1、继续开展“四创”活动。今年是我局开展“四创”活动的第二年。根据市里开展弘扬“四尊四创”精神主题活动的要求,结合人事部门实际,从去年开始,我局开展了三年一个周期的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廉洁型”机关活动,组织实施了人事人才工作创新活动、调查研究活动、评选“四创”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等一系列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四创”活动,深入实施科室业务创新活动、调查研究及论文研讨活动,各科室要推出1至2项创新工作举措,撰写出1至2篇有质量的调研论文。实行“调研论文评先一票否决制”,全年没有撰写调研报告的人事干部,在年终各类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努力通过实施一系列实实现现的举措,确保“四创”活动落到实处。

2、深入开展文明机关创建活动。按照上级要求,坚持开展以“强素质,树形象”为要求,以转变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为重点的新一轮文明机关创建活动。要在20*—20*年度我局成功创建市文明机关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文明机关创建“七个好”的标准,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努力使我局的文明机关创建活动再现新活力。

3、积极开展其它各项创建活动。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活动,认真履行各项节约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领用物品登记管理制度、印刷品办公室统一扎口定点印刷管理制度、来客节俭接待制度、培训点收费督查管理制度等各项内部管理和工作制度,严格规范和控制各项支出,降低能源、资源和办公经费的开销,努力做到全年财务经费支出只减不增。积极参与“千人评议机关”活动,虚心接受社会监督和评议。认真落实“平安*”创建、“法治*”创建,以及“我爱我家城市卫生日”活动等各项创建活动,不断创新各项创建活动手段,丰富创建活动内涵,提高创建活动水平。

三是抓党风廉政工程,为推进人事人才工作提供政治保证。

人事人才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较多,能否营造风清气正的部门环境,直接关系到人事部门的勤政廉政形象。

1、要加强党风廉政制度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度、政务公开制度、人事工作监督员制度等各项勤政廉政制度,加强经常性教育,增强人事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要继续把群众关注度高的人事人才工作热点问题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强化依法行政,规范行政,不断提高人事人才工作的透明度,努力打造“阳光人事”。要坚持通过设立意见箱、公开投诉电话、上门征求意见等方式,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不断提升人事部门的良好形象。要坚持标本兼治、预防为主原则,深化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促使全局人事干部依法从政、高效从政、廉洁从政。

2、要狠抓机关作风建设。要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各项工作责任制度,提高人事编制部门的执行力。要进一步落实服务承诺制度、首问负责制度,不断改进管理和服务方式,规范和优化各项工作的流程,提高行政工作水平和效率。要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围绕发展搞好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要进一步落实与企业联系制度,加强沟通联系,主动上门服务,积极推行一站式服务和电子政务,简化办事程序,设置绿色通道,帮助用人单位和人才解决实际问题,为基层和人才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3、要发挥领导干部的勤政廉政表率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严格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五个不许”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要加强廉政教育,坚持把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寓于机关建设之中,通过“读廉文、看廉片、上廉课”等形式营造尊廉崇廉的良好氛围,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气,以领导干部的廉政表率作用带动全局风清气正良好政风的形成。

四是抓和谐机关工程,为推进人事人才工作提供效能保证。

以人为本,坚持把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作为工作重点,是处理好机关内部关系,不断推进和谐机关建设的要求,也是支部党建工作的重点。

1、要加强党员日常管理。要坚持“”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谈心谈话制度等,进一步加强部门内部人员的相互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党小组民主生活会每季度不少于一次。认真做好新党员培养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严把入口,扎实抓好平时的考察培养,进一步完善党员发展“公示制”和“双推制”,确保发展党员工作质量。加强支委“一班人”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支部委员会的作用,加强支部党建工作的研究和创新。

2、要积极发挥局工会组织的作用。紧紧围绕人事人才中心工作开展各项工会活动,努力丰富职工业余生活,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坚持工会活动的经常性、丰富性、益智性,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努力提高全局同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认真做好工会活动计划的制订和策划,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部署、有落实。

人事工作意见篇4

一、适用范围

1.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业机械、乡镇企业、饲料、农垦、农村经营管理、农村能源和农业环境保护等主管部门)举办,或者利用国有资产按照规定程序设立、从事公益、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农业事业单位,都要实施岗位设置管理。

2.农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都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范围。

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农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3.使用事业编制的各类农业社会团体,参照《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

4.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农业事业单位,各类企业所属的农业事业单位和农业事业单位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及已转制为企业的农业单位,不适用本指导意见。

5.农业教育、科研、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单位,适用相关行业的指导意见。

二、岗位类别

6.农业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以下简称三类岗位)。

7.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农业事业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8.专业技术岗位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农业工作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适应事业发展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

9.工勤技能岗位是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农业事业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

鼓励农业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10.根据农业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农业事业单位三类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

11.农业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结构比例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农业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确定。控制标准如下:

(1)主要履行法律法规授权或农业行政部门委托职能,承担执法监督、农业和农村事务管理任务的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以管理岗位为主。其管理岗位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50%,工勤技能岗位一般不高于单位岗位总量的10%。

(2)主要以专业技术为社会提供公益的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以专业技术岗位为主。其专业技术岗位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工勤技能岗位一般不高于单位岗位总量的10%。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的规定,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农业专业技术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不低于80%。

农业事业单位应根据单位主体业务确定主体专业技术岗位。

(3)主要提供农业技能型服务,开展试验、示范性生产等活动的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应以工勤技能岗位为主。其工勤技能岗位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50%,管理岗位一般不高于单位岗位总量的15%。

三、岗位等级

(一)管理岗位等级设置

12.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农业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

13.农业事业单位现行的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三至十级职员岗位。

14.根据农业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和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设置农业事业单位各等级管理岗位的职员数量。

(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

15.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农业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等因素,根据农业行业现行专业技术职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本指导意见确定。

16.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专业技术高级岗位分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中的正高级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的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是员级岗位。

17.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根据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以及农业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实行不同的结构比例。

根据全国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总体控制目标要求,按照农业事

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结构比例现状,根据农业事业发展需要和”十一五”农业人才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对农业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单位,高级岗位比例可适当提高。

农业事业单位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

县级及以下人员少、较分散的基层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的结构比例可实行集中调控、集中管理的办法。具体办法由省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的规定研究制定。

18.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农业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严格控制专业技术岗位的结构比例,严格控制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总量。农业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核准的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

(三)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设置

19.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20.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

21.农业事业单位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工勤技能一至五级岗位。

22.农业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25%左右;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5%左右。

23.农业事业单位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主要应在专业技术辅助岗位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职责等对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领域设置。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要严格控制。

(四)特设岗位设置

24.特设岗位是根据农业事业单位特点和事业发展规律,为适应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等特殊需要,经批准设置的工作岗位,是农业事业单位中的非常设岗位。特设岗位的等级按照规定的程序确定。

特设岗位不受农业事业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工作任务完成后,应按照管理权限予以核销。

25.农业事业单位特设岗位的设置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按程序报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具体管理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四、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及岗位等级

26.农业事业单位主体专业技术岗位中,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一级岗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二级岗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三级岗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四级岗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岗位名称为高级农艺师(高级畜牧师、高级兽医师,下同)一级岗位、高级农艺师二级岗位、高级农艺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岗位名称为农艺师(畜牧师、兽医师,下同)一级岗位、农艺师二级岗位、农艺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岗位名称为助理农艺师(助理畜牧师、助理兽医师,下同)一级岗位、助理农艺师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级、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技术员岗位,对应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27.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和对应等级参照相关行业指导意见和标准执行。

28.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一级岗位属国家专设的特级岗位,其人员的确定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9.农业事业单位其他系列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原则上应低于主体专业技术岗位。

五、岗位条件

(一)各类岗位的基本条件

30.农业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基本条件,主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确定。农业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为:

(1)遵守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

(3)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

(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二)管理岗位基本条件

31.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六级及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四级及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32.农业事业单位各等级职员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为:

(1)三级、五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四级、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

(2)四级、六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五级、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3)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3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以及农业事业单位在上述基本任职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以及本单位职员的具体条件。

(三)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

34.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农业行业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

35.农业事业单位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应包括准入控制的要求。

36.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农业事业单位在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基本条件基础上,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专业技术岗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以及本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具体条件。

37.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条件,由主管部门和农业事业单位按照《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四)工勤技能岗位基本条件

38.农业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为:

(1)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

(2)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核;

(3)学徒(培训生)学习期满和工人见习、试用期满,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后,可确定为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六、岗位设置的审核

39.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行核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管理权限进行审核。

40.农业事业单位设置岗位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填写岗位设置审核表;

(2)按程序报主管部门审核、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3)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4)广泛听取职工对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

(5)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由单位负责人员集体讨论通过;

(6)组织实施。

41.农业部所属农业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农业部审核汇总后,报人事部备案。

4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属农业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同级人事厅(局)核准后实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所属农业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地区人事厅(局)核准。

43.地(市、州)人民政府直属农业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本地(市、州)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地(市、州)人民政府各部门所属农业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地(市、州)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44.县(县级市、区、旗)人民政府直属农业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县(县级市、区、旗)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地区或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县(县级市、区、旗)人民政府各部门所属农业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县(县级市、区、旗)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地区或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45.农业事业单位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应保持相对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岗位设置方案可按照第41条、第42条、第43条、第44条的权限申请变更:

(1)农业事业单位出现分立、合并,须对本单位的岗位进行重新设置的;

(2)根据上级或同级机构编制部门的正式文件,增减机构按照业务发展和实际情况,为完成工作任务确需变更岗位设置的。

(3)按照业务发展和实际情况,为完成工作任务确需变更岗位设置的。

46.经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作为聘用人员、确定岗位等级、调整岗位以及核定工资的依据。

七、岗位聘用

47.农业事业单位按照《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以及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确定具体岗位,明确岗位等级,聘用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

48.农业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应在岗位有空缺的情况下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原则及有关规定择优聘用。

农业事业单位应分别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在核定的结构比例范围内聘用人员,聘用条件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

49.县级及以下人员少、机构分散,对岗位结构比例实行集中调控、集中管理的基层农业事业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人员集中聘用。

50.根据农业行业人才的特点,对农业事业单位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需要且符合破格条件的,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可予破格聘用。

51.农业事业单位新参加工作人员见习、试用期满后,管理人员按照《实施意见》规定确定相应的岗位等级;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岗位条件要求确定岗位等级。

52.尚未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的农业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的精神,抓紧进行岗位设置,实行聘用制度,加强岗位管理。

已经实行聘用制度,签订聘用合同的农业事业单位,可根据《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对本单位现有人员确定相应的岗位,并变更聘用合同的有关内容。

53.各级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农业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农业事业单位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

各地区、各部门和农业事业单位必须严格把握政策,不得违反规定突破现有的职务数额,不得突击聘用人员,不得突击聘用职务。要采取措施严格限制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中高等级岗位的设置。

54.农业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根据农业事业单位的工作特点,确需兼任的,须按人事管理权限审批。

55.农业事业单位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岗位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等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尚未达到核准的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根据事业发展要求和人员队伍状况等情况逐年逐步到位。

八、组织实施

56.岗位设置管理是农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开创性、基础性工作,关系到农业事业的长远发展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农业事业单位的实际出发,根据事业的发展需要,切实保证职工的切身利益,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57.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发挥职能作用,制定具体方案,组织好所属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工作。各级人事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农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结合本地区农业事业单位的特点,认真贯彻执行《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

人事工作意见篇5

一、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解放思想学习讨论为重点,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一要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把握正确方向。要把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抓好落实。要成立活动专门领导小组,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主动抓好学习教育实践工作的落实,加强督查指导,及时把握各阶段活动进展情况。要加大宣传力度,把好舆论导向,营造浓厚氛围。

二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习效果。结合回顾总结改革开放30周年和*地改市20周年的历史经验,召开领导班子专题座谈会、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解放思想大家谈、“我为科学发展献一策”活动,撰写心得体会文章等,深刻审视*所处环境变化,深刻分析人事人才编制工作的优势与不足,深刻反思人事干部队伍思想作风的差距,开展“读书学习月”活动,评选读书积极分子,推介一批好书目,举办高层次的报告讲座和读书演讲比赛,每人撰写解放思想与科学发展调研文章1-2篇。

三要注重联系实际,推动科学发展。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以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以正面教育为主,突出实践特色,坚持群众路线,解决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干部受教育、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要把学习活动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结合起来,与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伟大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结合起来,与广泛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抓学习实践、促科学发展。

二、以建设“五型”党组织为目标,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一要加强学习教育,进一步夯实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理论根基。要牢固树立“学习就是工作,学习就是能力”的观念,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刻学习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着力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切实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要健全学习制度,抓好学习内容、时间和效果的落实,写出有价值的理论研讨文章。

二要全面落实党建工作制度,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继续开展好基层党组织示范点建设和党支部“六有”达标活动;严格换届选举规定,开展基层党支部领导班子直接选举工作试点。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帮扶困难党员。健全党员议事、联系群众、党内情况通报、党务公开等制度,扩大党内民主,增进党内和谐。

三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探索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开展党员主题活动日、一个党员一面旗活动,建立特色鲜明的党员活动室,增强组织生活吸引力和有效性。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和遵守,学习法律知识,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党员意识。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完善发展党员公示制和票决制。全面做好离退休党员工作。

三、以效能建设为重点,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一要完善服务制度,规范机关工作。机关和窗口单位工作人员一律佩戴“*市机关公务人员服务证”上岗,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责任追究制等工作制度,实现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确保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要建立机关效能建设的组织领导机制、管理机制、投诉受理机制、绩效考评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使整个机关管理体系依法、有序、高效运行。

二要加强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要落实效能建设年的要求,积极履行法定职责,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效率观念,认真执行限时办结制度,提供优质服务。切实解决一些部门存在的办事推诿扯皮、积压不办等问题,做到能够办的事,马上就办;一时办不了的事,要耐心解释,讲清情况。大力改进文风会风,提倡发短文开短会,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专题调研、督查落实和服务群众。

三要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增强工作的透明度。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的原则,公示各自的职责权限。具有审批职能的部门,要建立健全审批公示制度,制定公开、透明、高效的审批操作程序。实行公开办事制度,特别要把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问题和环节,作为党务、政务公开的重点来抓。要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实行网上公开,诚心诚意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积极采纳合理化建议,不断改进工作。

四要强化监督机制,实施责任追究。要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和网址,受理社会各界对行政效能问题的投诉,要经常性地开展监督检查,进行明察暗访,对有群众投诉的,要追查到底;对违反规定的,群众反映强烈的行为,责令整改,并按照规定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同时,发挥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聘请效能监督员,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机关效能的问题。

四、以丰富机关文化内涵为主线,加强机关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机关文化品位

机关文化建设是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关形象的重要体现。要按照*大提出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积极推进机关文化建设,落实“文明城市创建年”任务,深入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

一要用先进文化占领机关文化阵地,提高党员干部的文化素养。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各种专题辅导、报告讲座、学习论坛、网上学习、竞赛演讲等形式,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务礼仪教育、公共管理核心课程培训、岗位业务练兵、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着力提高人事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二要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努力打造机关文化品牌。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和经常性的群众性文体活动,积极组织本局篮球队、羽毛球队、足球队、登山队开展活动,丰富机关活动的内涵,丰富机关文化生活,提高机关文化品位,不断增强机关的凝聚力。

三要齐抓共管,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要与机关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紧密结合,树立科学理念,制定合理规划,完善管理机制,从各个方面确保机关优良的工作秩序、和谐的文化氛围和稳定的政治局面。要进一步规范制度建设,把机关理念、机制、风气等转化为机关人员的实践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要坚持开展评先创优活动,通过培养塑造先进典型、先进人物来体现机关倡导的先进理念和精神,使机关文化人格化、典型化、形象化。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开展有特色的文体活动,增强机关干部的归属感。要抓好机关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建设,创造文明的办公环境和良好的人文环境,陶冶党员干部的思想情操,展现机关良好的精神风貌。

四要建设廉政文化,促使机关干部勤政廉政。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警示教育、人生格言警句征集、局风展示、反腐时评,广泛宣传反腐倡廉政策法规、工作成果和先进典型,使机关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五、以改革创新为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党务干部的整体素质

党务工作者是机关党的工作的规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机关党建工作的中坚,担负着直接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落到基层党组织重要职责,这支队伍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机关党建工作的成效。

一要勤学,成为求知的“快手”。实现思想大解放,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机关党建工作,首先必须加强学习。要争做学习型党员干部,把学习作为一种境界、一种责任、一种追求,努力学习先进的理论、科学文化知识、先进的工作手段,增强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知识和理论基础。当前党务干部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学习党的*大、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和市第九次党代会二次会议精神,真正领会精神实质和精髓,结合实际融会贯通,这是我们做好机关党建工作、创新机关党建工作的关键。

二要勤政,当好党委的助手。党务工作者是我们党的领导助手,机关党务干部要把工作想在前、做在前,努力当好党委的助手。要按照上级党委的要求,建立和健全机关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党建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要用严格的党建工作制度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要担负起督查的职责,对本单位和下属党组织的党建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督促计划落实,组织经验交流,宣传推广先进典型。

三要勤钻,争当网络时代的高手。要主动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努力在信息时代占领组织动员和宣传阵地的制高点,促进党建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党务工作者要掌握好运用网络技术的本领,多浏览有用的网站网页,学习借鉴各地的新鲜经验,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使党建网站成为引领基层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良好平台。要加强办公自动化建设,推行电子党务,实现节约资源,提高效率。要通过网络宣传我们的工作经验和先进典型,拓展宣传途径,扩大宣传效果。

人事工作意见篇6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进一步强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构建由组织、机构编制、人社、财政、审计等部门协同共管,规范有序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管理运行机制,完善财政供养人员管理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水平,减少财政和国有资金支出,纠正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不在岗和编外大量聘用人员”等突出问题,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二、工作措施

(一)严格机构编制管理

1.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坚持机构编制集中统一管理和审批制度,凡机构编制事项须报机构编制部门按程序专项办理。严格执行编制前置审批制度,各机关事业单位因工作需要补充工作人员的,需向机构编制部门报送用编申请,经机构编制部门批准后,再按规定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编制、人社、财政、审计等部门联动机制,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对全市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和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确保中央核定的各级行政编制总额和各类专项编制员额不突破,确保全市事业编制总额、工勤编制总额以年底统计编制数为基数只减不增。对尚未改革到位的行政类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严格实行过渡管理,编制只减不增,人员原则上只出不进。机关事业单位严禁超编进人,严禁超限额设立机构。

2.加强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要求,充分挖掘现有人员编制潜力,用好用活现有编制资源。建立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事关中心工作、全局工作和重大民生保障方面的人员力量,相应核减职能减少、工作任务不饱和、占编“吃空饷”单位的人员编制。撤并整合职责相近、设置重复分散、规模过小的各类事业单位。有计划地统筹空出编制,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向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倾斜,发挥机构编制资源效率最大化。试行人才专项编制,加大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力度。

3.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监督检查。完善机构编制违纪违规举报制度,健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部门间协调机制,实行部门间人员信息共享。严禁条条干预,上级部门不得以会议、文件、领导讲话、项目经费和评比达标等形式干预下级的机构编制事项。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与执行机构编制责任“双责联审”审计模式,积极推动机构编制管理情况纳入巡视内容。建立机构编制核查工作常态化机制,加强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确保数据及时更新、真实可靠。每年组织开展控编减编工作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二)加强在编人员管理

4.严格上班制度、病(事)假和离岗学习管理。对未按规定或管理权限履行手续,不在单位上班、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等不在岗人员,由主管部门督促用人单位通知本人在15个工作日内回单位上班并履行相应岗位职责或回单位办理辞职、辞聘手续。逾期未回单位上班或不履行相应岗位职责,又未提出辞职、辞聘的,单位应按《公务员辞退规定(试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等规定处理。严格请销假制度,严禁弄虚作假请病(事)假,对因长期病假不能履行相应岗位职责的应降低其职位岗位等级。市、县(区)卫生计生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加强对疾病诊断(如精神性类疾病)的管理,对弄虚作假的医务人员要给予相应的处分。认真执行国家工作人员退休制度,不得自行放宽退休年龄。除组织选派并按管理权限批准的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一律不得离岗参加脱产学习,对未经批准离岗脱产学习的人员,按旷工处理。离岗学习人员应与单位约定学习期限和学习期间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在约定的学习期满后应立即回原单位上班,未按约定回原单位上班的,应按约定退回学习期间单位发放的所有收入,并承担相应责任。

5.强化停薪留职、带薪留职、经商办企业等人员管理。除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有明确规定外,机关事业单位一律不得批准工作人员停薪留职、带薪留职,或保留身份、保留岗位、保留人事关系在单位外从事其他活动,个人不得违规经商办企业。对未按规定办理停薪留职、带薪留职、保留身份、保留岗位、保留人事关系在单位外从事其他活动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由主管部门督促单位通知其30日内回单位上班并履行相应岗位职责,或回单位办理辞职、辞聘手续。逾期未回单位上班或不履行相应岗位职责,又未提出辞职、辞聘的,单位应按《公务员辞退规定(试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等规定处理。对确因工作需要在单位外兼职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应按干部管理权限,报组织、人社部门审批同意。公务员经批准兼职的,一律不得兼薪。对未经批准在单位外兼职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领导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问责和处理。

6.规范借用、混岗人员管理。机关事业单位除阶段性、突发性、应急性等重大工作外,不得借用其他单位人员。确需借用其他单位人员帮助工作的,应从严控制数量。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借用县(区)及以下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需经借出单位、主管部门书面同意后,按管理权限报县(区)委组织部、县(区)人社局书面同意,并报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备案;借用市级其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需经借出单位及主管部门书面同意,并按管理权限报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备案;借用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人员,需经部门党委(党组)集体研究同意,按管理权限报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备案。县及县以上机关事业单位借用同一个人到同一单位的时间累计不得超过1年,已被连续借用、帮助工作等离开原单位1年及以上或已经借用但不符合本意见规定的,应在本实施意见印发后30日内,由借入单位将其退回原单位。上级机关一般不得借用乡镇干部,因工作特殊需要短期借用的,被借用人员应在乡镇服务满3年(含试用期)以上,且借用时间不得超过半年,并应征得县(区)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书面同意。已经借用但不符合本意见规定的,应将借用干部退回乡镇。组织安排上挂、下派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按有关规定执行。严禁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混编混岗。

7.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工资福利政策,不得擅自提高工资标准、放宽政策执行范围。不得自行新设津贴补贴项目、提高津贴补贴标准和扩大实施范围。除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有明确规定的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作单位发生变化后,应及时转移行政(人事)关系、组织关系和工资关系。工作单位发生变化但未按规定转移行政(人事)、工资关系的,应由其现工作单位商原单位,在本实施意见印发后30日内提出转移申请,按管理权限由组织、人社部门在60日内将其行政(人事)、工资关系转入现工作单位。对因病请假的,由用人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核查其是否符合休病假的规定,对超过规定时间仍未执行病假工资的,严格按照政策执行病假工资。受到降级、撤职、降低岗位等级、开除处分以及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受行政处罚、刑事处罚的,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及时降低、停发或取消工资待遇。对不在特定岗位工作领取特殊岗位津贴的,由其主管部门和人社部门按照特殊岗位津贴发放范围要求,予以取消。对单位或个人违规领取的工资(离退休费)应按有关规定核减、清退,并上缴同级财政金库。

8.合理有序补充工作人员。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约法三章”中关于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要求,严格执行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坚持在核定的编制、职数、职位、岗位总量及结构比例内录(聘)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规范合理使用机关空缺编制、事业单位空缺岗位,有序补充工作人员,严禁超编制、超职数、超职位、超岗位配置人员,按照相关政策要求,严格控制明确拟调对象的“点对点”逆向流动,杜绝违规进人等违法违纪行为。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在岗在职正式工作人员在单位转制或撤销前“只出不进”,对确因工作需要,按管理权限配备领导班子的,应按管理权限事先报经同级党委组织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同意。为落实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改革期间,机关事业单位不再新进一般公务用车驾驶员。

9.加强职(岗)位管理和考核。加强公务员职位管理,不得超职数配备干部,不得违规确定和晋升职务;认真执行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规定,不得违规确定、晋升职级。加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变更管理,不得因人员变化随意变更岗位设置方案,加强岗位聘用管理,必须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岗位空缺内进行聘用,严禁超比例确定人员岗位。认真开展公务员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加强事业单位人员考核管理,对因不能正常上班难以履行职责、不能完成聘用合同约定任务的人员,严格按人员聘用制管理的规定进行处理;对退休、调出、解聘、辞聘、开除等人员,及时核减工资,杜绝“吃空饷”、在编不在岗现象发生。对清理“吃空饷”人员不力的单位,不作为表彰奖励的推荐对象。

(三)清理规范编外人员

10.清理规范单位编外聘用人员。对机关、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和财政全额保障事业单位中非经组织、人社部门批准,由单位自行聘用的人员,要进行全面清理,不符合使用条件的,要依法予以清退,今后不得再自聘人员。机关、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和财政全额保障事业单位确因工作需要继续使用的自聘人员,主管部门应在本实施意见印发后60日内,报政府同意后继续使用,使用规模不得突破现有自聘人员数量。非财政全额保障事业单位需要继续使用的自聘人员,经主管部门书面同意,按管理权限报组织、人社部门备案后继续使用。上述自聘人员所需经费按原渠道解决。

11.清理规范单位使用的劳务派遣人员。未经市政府同意,市级机关、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和财政全额保障事业单位今后一律不得使用劳务派遣人员。未经市政府同意已经使用的劳务派遣人员在使用合同期满后,原则上一律清退。市级机关、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和财政全额保障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已经政府同意使用的劳务派遣人员的管理,待工作任务完成后即解除与劳务派遣公司的合同。非财政全额保障事业单位可经主管部门书面同意,按管理权限报组织、人社部门备案后,适当使用一定的劳务派遣人员。各用人单位使用劳务派遣人员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规定完善手续,必须符合劳务派遣的相关政策规定。

12.严格编外人员使用管理。各县(区)政府和主管部门应制定包括“进、管、出”各环节具体措施的管理办法,今后,机关事业单位因工作需要确需使用编外人员的,应严格按照相应的管理办法进行人员的使用管理。机关事业单位申请使用编外人员,应编制使用方案,使用方案应包括用人事由、规模、条件、程序、经费来源、薪酬标准等内容。凡机关事业单位编制有空缺或通过服务外包能够由社会组织承担工作的,一律不得聘用编外人员。市级机关、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得使用编外人员;财政全额保障事业单位使用编外人员,要从严控制。市级机关、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和财政全额保障事业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使用编外人员的,使用方案报经市政府同意后实施。经市政府同意使用的编外人员,各用人单位要严格按照市财政全额保障事业单位编外合同制用工的相关政策进行管理,严格控制人员数量,切实减轻财政负担。非财政全额保障事业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使用编外人员的,按照工作性质和工作量,在本行业人员配置标准内,适当使用一定的编外人员,使用方案经主管部门书面同意,按管理权限报组织、人社部门备案后实施,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范管理,所需经费由单位自筹解决。编外人员不得在人事、财务、等关键岗位工作,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县(区)及以下机关事业单位使用编外人员,使用方案报县(区)政府或部门同意后实施。

13.规范编外人员进口。经同意使用编外人员的单位,其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执行管理办法和使用方案,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社会择优招聘,招聘信息、招聘结果向社会公开,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专业性较强的岗位使用编外人员的,应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和相应专业知识。

14.保障编外人员合法权益。使用编外人员应当依法与其建立劳动关系,同时应在1个月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办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依法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用人单位应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依法及时足额支付编外人员的工资报酬,支付的工资报酬不得低于我市的最低工资标准。

(四)加强财政管理和审计监督

15.加强单位人员经费管理。要按照《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加强财政供养人员经费预算管理,完善通过预算控制用人规模的办法。强化“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政策导向,各用人单位编制年初部门人员经费预算时,要根据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实名制系统和工资基金管理系统中核定的机构编制数、实有人数和人员经费标准,按零基预算的方法核定部门人员经费支出;在预算执行中,根据编制、岗位情况和实有在编人员人数以及批准的编外用工人数,核定新增人员经费支出,对超编超岗超计划新增人员予以剔除,不负担其经费支出。

16.加强单位人员经费审计监督。对清理中发现的重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审计,对未经批准,单位自行聘用的不符合使用条件的人员所产生的经费支出,审计和财政部门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三、工作要求

17.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县(区)政府、市级各部门要把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编外人员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负总责,组织、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沟通,进一步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机构编制部门要积极推进机构编制信息公开,全面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度,加强机构运行和编制使用情况监测,提高编制使用效率。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认真履行综合人事管理职责,加强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和机关工勤人员管理,加大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进、管、出”各环节综合管理力度,落实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实名制。财政部门要加强经费预算管理,按照编制使用和人员配置情况核定预算、核拨经费。审计部门要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编外人员经费支出情况纳入常规审计项目。各县(区)政府、市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编外人员管理,要切实履行职责,抓好人员管理工作落实。

18.建立机制,细化管理。组织、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审计等部门按照要求建立编制调整、职数使用、职位管理、岗位聘用、工资基金、财政预决算、经费审计等方面的协作机制,实现系统和部门间基础信息共享,从源头上杜绝人员“吃空饷”、在编不在岗和编外违规聘用人员行为。推进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利用社会组织和企业为机关提供高效安全、价格合理的后勤服务,减少用人数量,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因病致贫、因残致贫人员补助制度,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市级相关部门要尽快修改完善《市市级机关和市财政全额保障事业单位编外合同制用工管理办法(试行)》;市级非财政全额保障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制定下属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管理办法。各县(区)政府、市级各部门、市直属事业单位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编外用人管理的实施意见,于本意见印发后30日内报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

人事工作意见篇7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以继续提高全局党员干部文明素质为目的,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根本任务,以实现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化管理为主要内容,切实把文明城市创建的各项目标任务贯穿到人才人事工作的方方面面,为全区文明城市创建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工作重点

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目标,2010年我局着重做好以下18项工作: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

1、结合工作实际,利用集中辅导、专题报告、学习交流、演讲、座谈讨论、自学等多种形式,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政治理论、时事政治、法律法规、业务知识以及相关人才人事政策的学习活动,实施理论武装工程,不断提高全局干部职工文明素质。

2、继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3、建立局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干部职工学习考核制度。中心组和干部职工全年集中学习12次以上,做到人人学习有专用笔记,次次学习有交流体会,牢固树立长期学习理念。

(二)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积极推进“诚信型”机关建设。

4、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努力提升干部职工的公德意识和道德水平。

5、结合法制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组织全局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劳动法》和《仲裁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

6、充分利用网站、报刊等载体,加强局诚信体系建设,形成社会对机关部门承诺的监督网络,促进我局公开、公平、公正地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在全局形成团结互助、崇尚文明的良好风尚以及平等友爱、文明和谐的良好环境。

7、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和先进人物事迹,组织干部职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进“廉政型”机关建设。

8、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组织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及警示教育,坚持每季度组织一次廉政教育,做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教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9、坚持科学民主的“阳光决策”,实行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实行决策责任制、决策过错责任追究制。

10、严格执行“四牌一栏”和“五个严禁”,对在平时工作中发现的吃、拿、卡、要等违规行为,及时进行严肃查处。

11、建立健全多方位、全方面的监督运行体系,保证人才人事工作“阳光操作”。在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录、安置、工资福利等重点、热点问题上,坚持程序规范,过程透明,广泛实行公示,杜绝暗箱操作,保证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人才人事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升人才人事工作的公信力。

(四)开展行风优质服务,积极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

12、执行服务承诺制,继续在全局范围内推行首问负责制度、服务承诺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限时办理制度等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13、推行服务公示制,建立政务公开制度,编制政务公开手册,实行政策依据、范围对象、申报材料、办理时限、办事程序、责任科室“六公开”。

14、完善网上信息制度,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和人事网站,有效开展公共服务,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认真做好“区长信箱”、“局长信箱”和上访信件的收集和答复工作,切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五)大力整治综合环境,积极推进“和谐型”机关建设。

15、建立健全“五星级科室”创建和工作人员平时绩效量化考核等办法,进一步优化工作、学习环境,促进工作增质提效。

16、大力推行“五心服务”模式:即服务对象来办事时一声“您好”体现诚心、一张笑脸展现真心、一把椅子使人舒心、一杯热茶给人暖心和一站式服务让人省心,进一步树立公仆形象。

17、严格卫生管理制度,坚持每周五对办公室和公共场所进行扫除,每季度进行检查,确保全局内外环境整洁、美观、优雅。

18、结合“文明礼仪宣传月”活动,大力倡导“十大文明行为”,坚决革除“十大陋行恶习”,扎实推广“十大礼貌用语”,并按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公共场所控烟”活动,争创“十佳文明政府机关”。

三、工作要求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全国文明城市是含金量最高、综合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城市品牌,对于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全体同志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拼抢意识,进一步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安排上,为如期创成全国文明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要切实落实责任。成立由局长任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组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局纪检组长兼任,具体负责创建工作方案的制定、执行、指导、督促和检查等工作。各科室要在局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严格落实责任,将工作重点层层分解细化到每一个工作人员,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创建氛围。

人事工作意见篇8

各地区、各部门所属规划、设计事业单位,可参照科学研究事业单位的实施意见执行。

1994年5月3日

科学研究事业单位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的规定,结合科学研究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实施范围

这次科学研究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实施范围,限于下列单位中一九九三年九月三十日在册的正式职工:

—中国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所属科学研究事业单位;

—各级地方所属科学研究事业单位。

二、新工资制度的内容和工资构成

这次工资制度改革,科学研究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分别实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和职员职务等级工资制。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和职员职务等级工资制均由职务工资和津贴两部分构成。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分别实行技术等级工资制和等级工资制,在工资构成上分为技术等级工资(等级工资)和津贴两部分。全额拨款的科研事业单位,职务(技术等级)工资占工资构成的70%,津贴占30%;差额拨款的科研事业单位,职务(技术等级)工资占60%,津贴占40%;自收自支的科研事业单位,有条件的,其津贴在工资构成中所占比例可比差额拨款的科研事业单位适当高一些(为加强宏观控制和保证新工资制度顺利入轨,此次套改中自收自支科研事业单位津贴部分暂按40%安排,以后随着效益的变化,再相应调整)。

三、职务(技术等级)工资的实施

(一)专业技术人员职务工资的实施

1.科研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实施办法”规定的套改办法,套入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标准。

其中:

科学研究人员,执行科学研究人员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标准(见附表一)。

工程技术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执行工程技术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标准(见附表二)。

卫生、图书、出版、编辑、翻译以及会计、统计、经济等其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分别执行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标准(见“改革方案”附表四、七、八、九、十)。

2.只评定了专业技术资格而未正式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其资格不与工资挂钩。

3.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其职务工资可高套一档,少数特别突出的可高套2档。需高套职务工资的,地方单位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审批,中央、国务院各部门所属单位报主管部委和人事部审批。

(二)管理人员职务工资的实施

1.科研事业单位中无专业技术职务、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执行职员职务等级工资标准(见附表三)。

2.管理人员在目前未开展职员职务评定工作的情况下,暂按“实施办法”规定的职员职务工资套改办法进行套改,待职员职务序列实行后,再按评定的职员职务确定工资。

3.管理人员中评聘了专业技术职务并兑现工资的,这次工资制度改革时,可按本人的专业技术职务进行套改。既评聘了专业技术职务,又有行政职务的,可选择职务工资较高的一种套改。

(三)工人技术等级工资(等级工资)的实施

科研事业单位的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按照“实施办法”规定的套改办法,分别套入技术等级工资标准和等级工资标准(见附表四)。尚未确定技术等级的技术工人,可按人薪发〔1994〕3号文件的有关规定进行套改。

四、津贴的实施

津贴是工资构成中活的部分,要以考核为基础,与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数量、质量、贡献和效益等挂钩,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津贴的实施,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实行总额控制、政策指导、单位自主分配的办法。各科研事业单位在上级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核定的津贴总额内,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具体确定津贴的分配形式、标准和发放办法,报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批准后实施。国家对各类科研事业单位津贴的实施制定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专业技术人员的津贴

科研事业单位中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可建立科研课题津贴、科研辅助津贴和研究生导师津贴。但任领导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可领取领导职务津贴。

—科研课题津贴。适用于承担科研项目的科技人员。津贴标准,根据科技人员在课题研究中所负责任大小等因素确定。课题结束或无故延期的,停发科研课题津贴。

从事工程、开发课题工作的科技人员,其科研课题津贴的发放还要与贡献和效益指标挂钩。

—科研辅助津贴。适用于直接参与 科研课题工作的科研辅助人员,根据科研辅助人员的岗位、职务的不同、所负责任的大小和实际工作量多少确定,其标准一般不高于承担课题研究任务的同类人员。

—研究生导师津贴。分为博士生导师津贴、硕士生导师津贴两种,根据实际指导研究生的层次和数量确定。研究生导师津贴可与其他津贴累加享受。

—领导职务津贴。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领导职务时,领取所任职务的领导职务津贴。其中,科研事业单位院、所长和党委书记等主要领导的津贴标准由单位提出意见,按干部管理权限报上级主管部门确定。专业技术人员不担任领导职务或改任其他领导职务时,该项津贴自行取消或改按新任领导职务领取津贴。

对科研事业单位中从事基础研究、类端技术和高技术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经人事部、财政部批准,可在国家规定的津贴比例之外,设立特殊岗位津贴。津贴标准一般掌握在这部分人员工资的20%-30%以内。具体发放办法,另行规定。

(二)管理人员的津贴

管理人员建立岗位目标管理津贴。岗位目标管理津贴根据管理人员职务高低、所负责任大小和工作实绩确定,津贴标准要与同类专业技术人员保持合理的关系。对完不成岗位目标任务的,要相应扣发或停发津贴。

(三)工人的津贴

科研事业单位技术工人实行岗位津贴,根据岗位的不同、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实际工作量的大小确定。普通工人实行作业津贴,根据实际工作量大小和工作表现好坏确定。

新的津贴制度建立后,现行经国家批准为特殊行业和苦、脏、累、险等特殊岗位设立的津贴继续执行。

科研事业单位原按国家规定发放的奖金(包括按国家有关政策用单位自有收入发放的带有奖金性质的其他项目),在四个月平均基本工资以内的部分予以取消。超过四个月平均基本工资的部分,由单位统一掌握,可与新设津贴合并使用。

五、套改中的其他有关规定

(一)套入新工资标准增加工资不足三十五元的(含津贴部分),可按三十五元增加工资。

(二)从事野外科学考察、海洋科学考察的专业技术人员,在野外或水上作业期间,可分别执行地质、测绘野外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工资标准和船员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工资标准;管理人员和工人,在野外或水上作业期间,可分别执行地质、测绘和交通、海洋部门野外或水上作业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工资标准。不在野外或水上作业时,不再执行。

(三)对表现差、不能履行本职职责,或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人员,单位有权低定其职务(技术等级)工资档次。

六、奖励制度的实施

(一)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继续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具体办法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二)对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如在基础研究、尖端技术和高技术研究中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在应用科学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产生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人员,给予一次性重奖。凡其成果用于生产活动、带来重大经济效益的,奖励金额从所获利润中提取;对从事基础研究、尖端技术和高技术研究的人员,所需奖励金额由国家专项基金中列支。具体办法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三)从一九九四年起,各地区、各部门所属科研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进行年度考核。对考核合格的人员,年终发给一次性奖金,奖金数额相当本人当年十二月份的月工资(含津贴部分)。

七、正常增资办法

(一)正常升级

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科研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实行定期升级增资制度。考核工作按国家统一规定,并结合科研事业单位的特点组织实施。凡正常履行工作职责、连续两年考核合格的人员,可以晋升一个工资档次。考核不合格者,不得晋升。对考核优秀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经上级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批准,可提前晋升或越级晋升,比例一般控制在本单位总人数的3%以内。考核晋升工资的增资总额,报上级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审核批准。

自收自支科研事业单位,有条件的,可在国家规定的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比例内,自主安排职工升级。

(二)晋升职务(技术等级)增加工资

科研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职务(技术等级)晋升时,按晋升的职务(技术等级)相应增加工资。原工资低于新任职务(新定技术等级)工资标准最低档的,进入新任职务(新定技术等级)工资标准最低档;原工资已在新任职务(新定技术等级)工资标准以内的,就近就高进入新任职务(新定技术等级)工资档次。增加的工资,从晋升职务(技术等级)的下月起发给。

八、新参加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

(一)新参加工作的取得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毕业生,不实行见习期,在确定职务前执行初期工资。其他各类毕业生均实行一年的见习期,并执行见习期工资。见习期工资和初期工资标准,按国家统一规定执行。

见习期工资或初期工资执行期满后,按确定或受聘的职务领取相应的职务工资。各类毕业生的定级工资标准,按国家统一规定执行。

到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各类学校毕业生,可以提前定级,定级工资标准可高于同类人员1-2档。具体实施办法,按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新参加工作的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仍实行学徒期、熟练期制度。学徒期、熟练期的工资待遇和期满后的定级工资待遇,按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九、离退休人员的待遇

科研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待遇及此次增加离退休费的办法,按照〔1993〕85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

十、实施分类管理

科研事业单位按财政预算管理形式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即全额拨款单位、差额拨款单位和自收自支单位。对三种不同类型的科研事业单位实施分类管理。

—全额拨款单位,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型研究工作,各项支出主要靠国家预算拨款和申请基金项目,创收较少。这些单位的工作人员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其工资构成中固定部分70%和活的部分30%,以及国家规定的年终奖金,由国家财政预算列支。

—差额拨款单位,除国家给予部分事业费补贴外,经费的来源主要靠承担课题和创收。这些单位的工作人员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这次工资制度改革所需增资,按规定的比例,一部分由财政拨款,一部分自筹解决。

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的单位,在核定编制的基础上可实行工资总额包干或其他形式的管理办法。实行工资总额包干的单位,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减人不减工资总额,编制内节余的工资总额,由单位自主安排使用,改善内部分配关系。实行工资总额包干,不得改变国家规定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

—自收自支单位,有条件的,可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自 主决定内部的工资制度和工资形式,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内部工资制度和工资形式需报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审批。

十一、地区津贴制度的实施

这次工资制度改革后,科研事业单位改行地区津贴制度,具体办法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十二、工资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

这次科学研究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地方科研事业单位和党中央、国务院各部门、中国科学院所属在京外的科研事业单位,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一组织领导;党中央、国务院各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在京科研事业单位,由人事部组织协调,各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具体实施。

科研事业单位实行新的工资制度,是对现行工资制度的重大改革和改善广大科技人员工资待遇的重大措施,各级人事部门和科研主管部门、各科研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严格执行政策,以保证这项工作顺利进行。

上一篇:组织工作意见范文 下一篇:计划生育工作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