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商业模式范文

时间:2023-10-29 18:48:14

公益性商业模式

公益性商业模式篇1

我国工程建设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实现国家或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工程建设的理论研究中,“时间-成本-质量”是工程管理的三大优化目标,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工期与成本的优化问题已被广泛研究[1-2],工程质量常常被当作常量进行分析[3]。工程质量是指业主检测、评级得到的工程实体质量,而优化是指工程实体质量在合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在实践中,管理人员一般也将质量作为一种硬性的标准或例行事务,很少有组织关注于工程质量优化的管理方案或管理体系[4]。但质量对于工程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质量甚至会成为工程优化的首要目标。工程承发包模式主要有总包模式和平行发包(DBB)模式,总包模式中包含设计施工总承包(DB)模式、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模式、项目管理总承包(PMC)模式等。总包模式下的施工任务主要由某一施工单位承担,平行发包(DBB)模式下的施工任务经过分解分别发包给若干个施工单位,由多个施工单位平行作业。无论是何种承包模式,工程的业主与承包商之间均构成委托-关系。委托方与方的合作效率以及工程质量常受到承包商主体的“偷懒”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5-6]。因此需要通过合同对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与分配以实现工程目标的优化。与总包模式不同,DBB模式下业主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同时对多个具有异质性特征的建设单位进行管理和控制,采取何种策略对具有异质性的施工承包商群体进行激励,在工程实体质量合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质量,是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重点与难点。已有研究表明,收益共享契约从多方协同的概念出发,能够将多主体协作的对抗性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7-8],有助于工程利益相关者,特别是业主与承包商之间有效的沟通与协作,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工作环境,促进工程项/:请记住我站域名/目目标更好地实现。因此通过收益共享契约对项目参与方的决策行为进行诱导,改善项目组织关系和提高项目管理绩效,是一种有效的思路[9-10]。从工程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工程质量的有效控制和提高一方面可以降低工程后期维护费用,减少利益相关主体的索赔等法律纠纷费用,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为业主增加运营收益。因此,对业主来说,实施收益共享契约可以实现工程质量的优化和全生命周期收益优化。对于承包商来说,在业主提供收益共享契约的情况下,其管理思路会由单纯地降低成本转向通过提高努力水平和改善工程质量以获得更多的共享收益上来。而现实的工程实践也表明,业主和承包商正逐步由原来各自立足于自身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向基于收益共享契约的“双赢”目标逐步转变[11-13]。目前仅有少数研究者将收益共享契约用于工期的协调优化[11-12,14],很少将收益共享契约用于工程质量的优化协调。已有研究将工程视为一个单阶段博弈过程,一般只针对业主与承包商的一对一博弈情景,视主体为完全理性,研究博弈均衡的帕累托改善。但工程实践更为复杂,首先,在DBB发包模式下,业主与多个施工单位形成一对多的网络结构。其次,工程实施的多阶段性及工程造价的多次性导致了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合作具有多阶段特性。第三,工程参与主体并非单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15-16],在多阶段激励过程中承包商群体具有的公平偏好也会对收益共享的激励效率产生影响。第四,实践中质量管理或控制目标常被分为多个不同的等级,针对不同等级给予对应的激励或惩罚,这种目标优化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离散性,很难用求解博弈均衡的方式寻找优化方案。由此可见,业主如何针对工程质量优化对具有公平性感知的承包商群体进行多阶段激励是一个现实而有意义的问题。基于以上分析,一方面本文将收益共享契约引入到工程的质量优化中,提出单价合同与收益共享合同组成的菜单合同模式,在收益共享契约中关注质量目标等级的离散性特点,设置相应的报酬结构形式。另一方面,本文考虑到主体决策的非理性,主体本身具有公平偏好因而会关注收益与激励的公平性。再者,充分考虑承包商主体的风险偏好、施工能力、施工成本、对信誉的重视程度以及公平偏好等因素的差异,以及工程的多阶段动态演化特性,模型的建立更加贴近现实,使本文的实验结果更加有效和可靠。第四,本文根据单阶段群体激励的特点与多阶段群体激励的特点分别设计模型,可以为业主在不同情景下实施激励合同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的指导。本文主要针对DBB模式下,业主与承包商群体的一对多结构,考虑工程多阶段特点和承包商群体的公平性感知,根据工程质量标准设置菜单式合同的报酬结构,研究不同的报酬结构下的激励强度组合对承包商群体的激励效率及其演化。重点研究了三方面的问题:单阶段群体激励中,不同报酬结构对业主收益和工程质量的影响;多阶段情况下,不同报酬结构的激励效率演化;将单阶段与多阶段的结果进行对比,公平偏好对承包商群体的努力程度、工程质量和业主收益的影响。为克服传统数理方法刻画主体异质性以及多阶段演化方面的不足,采用计算实验方法[17]构建单节段群体激励模型和多阶段群体激励演化模型,借助计算机构造异质性实验对象、实验环境和主体交互规则,通过微观主体的自适应交互,揭示系统整体的演变规律。

2 建模思路分析

在类似于铁路、隧道、桥梁、运输管道等大型土木工程中,业主与承包商之间多采用单价合同,业主面对的是多标段的承包商群体。这些承包商处于同一地位,他们之间往往是相互独立完成工作,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具有利益上的直接竞争与合作关系,承包商之间的作业内容相似和工程量单价差异不大。由于各标段大多数是并行施工建设的,在单价合同下工程共可分为若干个工程结算期,业主每阶段(如每月)对工程施工量和工程质量进行验收。因此,考虑多阶段群体激励的情况下,研究在使用含有收益共享激励的菜单合同模式下,业主对承包商群体就工程质量进行协调优化的效果。由于单价合同中承包商的施工成本与其利润此消彼长,承包商为降低施工成本有可能会产生对工程质量不利的行为。但业主获取承包商个体私有信息或行为模式需要较高成本,因此实践中的质量激励并不针对承包商个体单独制定合同,而是对承包商群体采用统一的激励模式。因此基于工程实践的以上特点,本文提出了包含单价合同与收益共享激励合同的菜单合同模式。菜单合同模式是拉丰的激励规制理论发展形成的[18],对解决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十分有效,能够对主体信息进行有效甄别,使高效率或低成本的承包商将选择收益共享合同而低效率或高成本的承包商将选择单价合同,增强收益共享契约的激励效果。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一方面保留单价合同的优点的同时增加管理的柔性;再者,通过激励合同调动承包商的努力程度,降低承包商的道德风险对业主收益造成的损失。在菜单合同模式下,业主的有关行为有:计算工程全生命周期不同质量标准的单位工程量收益;单价合同中,制定工程量单价以及最低的工程质量标准;激励合同中,制定不同的质量等级、最低质量标准所对应的工程量单价以及不同质量标准所对应的工程量激励强度,本文中报酬结构下的激励强度是业主的决策变量。承包商的行为主要是依据业主所提供菜单合同模式以及业主的激励效果,在作业过程中选择努力程度,每阶段(如每月)工程结算后,对下一周期的努力程度进行调整。系统中主体的决策流程如图1所示。 承包商行为决策受到公平偏好感知的影响,正如亚当斯所提出的公平理论[19],主体会关注多方面的公平性因素,个体的这种公平性感知会影响或改变其在下一阶段的行为。因此,在工程的多阶段中,承包商个体往往会同其业主、其他承包商个体、自身历史经验进行比较,不断调整其行为方式,如图1所示。本文考虑承包 商个体的公平偏好,一方面使模型更加贴近现实,另一方面使本文对多阶段的群体激励效率的分析和结论更加有效。在单阶段模型中,通过对报酬结构的取值进行遍历,进而统计分析不同报酬结构的激励效率。在多阶段模型中,以公平原理为公平性评价的理论基础,建立公平性评价综合函数,构建承包商公平偏好下的不公平厌恶模型[20],在模型中考虑了承包商不公平感知的累计和强化效应,更贴切地反映现实情境。

3 群体激励计算实验模型

某高速公路建设采用DBB发包模式,施工分为30个标段,分别由不同的施工单位承包,为了提高工程实体的建设质量,在管理制度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业主通过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对全线工程施工质量每月进行检测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达到85分(含85分)以上和75分(含75分)-85分两个档次,在单价合同计价的基础上给予奖励,低于75分不予奖励,按照单价合同计价。本模型以该工程为背景,基于该工程对工程质量优化的管理思路,抽象、提炼出问题研究的假设、主体属性、主体行为规则等。

3.1 基本模型设置

3.1.1 模型假设

(1)工程中共有N个承包商,分为T个工程量结算期,承包商在每期都能自由选择行为方式,承包商共有三种行为策略s:采用低努力水平时s=1;采用中等努力水平时s=2;采用高努力水平时s=3。(2)承包商在单阶段激励中能够保持理性,追求期望收益最大化,但在多阶段激励中会受到公平性感知的影响,可能表现出非理。(3)承包商间的作业内容相似,工程量的单价相同,每个阶段每个承包商完成的工程量相同,每个承包商的总工程量也相同。

3.1.2 业主Agent属性

业主将工程质量的标准分为三等,在工程全生命周期下,工程质量标准下业主的预期收益表示为πj,其中j=1,2,3分别表示低等质量,中等质量标准和高等质量标准。在单价计价条款中,承包商完成业主提出的最低质量标准,业主支付给承包商的单价费用为c1。在激励条款中,最低质量标准下的工程单价为c2,c1>c2。在工程质量验收后,质量标准不同,业主支付给承包商的激励费用也不同,表示为c2kj(c2k1=0),其中c2kj为业主的决策变量。不同质量标准下业主支付给承包商的总费用为c2+c2kj。在第t个工程验收期,承包商k的工程质量为j时为业主带来的净利润表示为φikj,如公式(1)所示,业主支付给该承包商的成本表示为εikjt,如公式(2)所示。

3.1.3 承包商Agent属性

承包商选择不同的行为策略需要付出不同的作业成本θks。工程质量的声誉能够为承包商赢得一定的机会收益σkj。在第t个工程验收期,第k个承包商的行为策略为s,工程质量为j时承包商的净收益表示为ik,如公式(3)所示。i=1时,cikjt,σkjt=0。不同的承包商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rk,包含风险中性和风险规避两种情况。本文采用了经典的常数相对风险规避系数效用函数(CRRA)[21],在不同风险偏好下承包商的效用函数Uk如公式(4)所示。其中rk=0表示风险中性,rk=1表示风险规避,r∈(0,1)表示Agent的风险厌恶系数。考虑到承包商施工能力的差异与工程作业中的不确定因素,造成工程质量达不到控制目标的风险表示为δks,s=3时表示承包商选择高努力水平行为得到中等质量的概率,s=2时表示承包商选择中等努力水平得到低等质量的概率,s=1时δks=0。因此,承包商不同行为策略所对应的期望效用如公式(5)所示。

3.2 单阶段实验情景设计

单阶段激励中,业主的决策变量为 (c22,c23)。业主的目标是通过调整 (c22,c23),获得质量与收益共同提高。承包商群体之间没有经历对收益的公平性进行比较,因此承包商能够保持理性选择,根据期望效益的最大化做出行为选择。业主和承包商群体如何选择行为策略及实验遍历流程如下所示:step1:业主从集合C中取报酬结构 (c22,c23),C表示业主的决策变量的集合,如公式(6)。step2:承包商选择最优质量控制目标和行为策略以寻求自身净收益最大。因此,在给定的报酬结构下,承包商群体的决策结果集合表示为B,如公式(7)所示。step3:作业结束后业主将根据工程质量的标准给每一个承包商支付报酬,并获得每个承包商为他带来的预期收益,计算得业主的总收益∑kφikj和质量水平∑kQikj。step4:若集合C没有遍历完毕,转到step1。否则,停止遍历,转step5。step5:业主得到不同的激励力度下对应的收益和质量预测结果,构成集合A,如公式(8)所示。根据集合A中收益和质量优化情况,业主选择合适的报酬结构 (c22,c23)作为业主的激励策略。单阶段实验一方面可以为业主提供较好的激励变量决策区间,使业主的收益和工程质量双目标优化。另一方面也为多阶段实验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形成与多阶段实验结果的对比。

3.3 多阶段实验情景设计

在多阶段群体激励中,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在许多情况下与现实不符,行为人并非单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还会关注收益的公平性。业主首先选择报酬结构并在多阶段激励中保持不变,只是在每一阶段收益分配结束后,承包商的期望效用受到公平偏好的影响,进而影响其下一阶段的行为。

3.3.1 公平性评价函数

本文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单个承包商对公平的评价:业主的收益成本比φikjt/εikjt;其他承包商平均收益成本比∑p≠k(ikjt/θkst)N-1;自身历史最优收益成本比maxt{ikjt/θkst}。因此,承包商的公平性综合评价函数表示为公式(9)。其中ω1,ω2,ω3,ω1+ω2+ω3=1表示三因素在承包商的公平性比较中的权重。

3.3.2 不公平厌恶模型

若承包商对阶段t的分配结果不满,将会产生不公平厌恶,即承包商的收益过高导致内疚负效用,收益过低则会产生嫉妒负效用,两种不公平厌恶均导致阶段t的行为策略的效用损失。这一不公平厌恶心理影响下,承包商的效用损失调节系数表示为spst,如公式(10)所示。在多阶段激励过程中,公式(11)能够体现出公平偏好的累加效应,同时也是承包商的记忆与学习能力的体现。

3.3.3 多阶段实验流程

多阶段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观察和分析在公平性感知和公平偏好的影响下多阶段激励中业主收益、工程质量、承包商行为策略等因素的演化过程。系统演化流程为:step1:业主选择报酬结构 (c22,c23)。step2:每个承包商都以效用最大化选择行为策略。step3:收益分配与承包商公平心理影响下的效用调整。step4:若工程作业没有结束,转到step2,否则停止程序。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选择了有代表性报酬结构 (c22,c23),在多次重复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4 模型初始参数设定

本实验采用的是多主体建模方法,使用RePastJ建模框架,以JBuilder 2007为开发环境。模型假定一项工程建设中共有100个承包商,共可分为200个工程量与质量检查周期,业主每阶段(每月)末为验收时间。本文参数 的 设 置 主 要 是 为 问 题 研 究 提 供 便利,在实验过程中所采用的基本模型中的参数设置如表1。为使高效率或低成本的承包商将选择激励合同而低效率或高成本的承 包 商将选择 单价合同,满足c2 α2。

4 实验结果分析与管理启示

本文基于多次实验运行所得结果,首先分析了业主与承包商群体处于单阶段博弈情景且基于不同的收益共享报酬结构对于工程质量的优化结果以及业主的收益情况的影响;然后分析了业主采用不同收益共享报酬结构对承包商群体进行多阶段激励情况下的群体行为演化、工程质量结果演化以及业主收益演化等。

4.1 单阶段群体激励实验

图2为单阶段群体激励的实验结果,对集合C中的报酬结构进行遍历实验后,得到业主收益与工程质量优化的结果。图中不同区域代表了不同的激励效果区间,其中Area A所对应的区域表示收益或质量较高的区域。从图2可以看出,对工程质量而言,其高质量区域(2-Fig.a中Area A)较为离散,由于工程质量受较多因素影响,比如:作业风险,承包商能力的差异,业主的报酬结构等。对业主收益而言,存在一个集中的中心区域Area A,在此区域内,业主的收益较大,随着报酬结构的取值远离Area A时,业主的收益也随之降低。当报酬结构在图2-Fig.a中Area B和图2-Fig.b中Area A中重叠的区域取值时,工程质量较高且业主收益较好。因此,在群体激励过程中,业主可以据此激励效果的分布图相应选择收益共享报酬结构,如业主在工程质量优化的基础上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时,可在图2-Fig.a中Area B和图2-Fig.b中Area A重叠区域相应选取激励方案。实验结果表明,业主通过菜单式合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工程质量和提高自身收益,因此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激励方式。业主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制定合理的报酬结构,可以使自身收益和工程质量两个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同时达到较好的优化效果。比如业主设定报酬结构在 图2-Fig.a中Area B和 图2-Fig.b中Area A所重叠区域选取时,就能实现收益与质量的“双赢”。在现实的工程实践中,业主非常关注用于质量优化的相关成本,对成本的关注可能会导致质量优化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但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将收益共享合同引入到工程激励中,可以使业主由原来的关注成本转为关注因质量优化而带来的收益,从而为业主提升工程质量提供了动力。收益共享合同通过将业主的关注重点由原来的成本转向收益,而更有利于实现工程质量目标的优化。此外,如图2所示,工程质量会随着激励力度的提高而提高。但当低激励力度过低时,即使大幅提高高激励力度水平也很难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例如低激励力度为10,高激励力度不断提高,工程质量也难以达到较高的程度。当高激励力度不变,低激励力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反而导致了质量的下降,例如高激励力度为200,低激励力度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在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反而开始下降。通过对上述现象的分析可知:激励绩效受到高、低激励力度两方面的影响,任何一个激励向量制定得不合理,无论其他激励向量如何调整均不能达到较好的激励效果。在现实情况下,业主一般通过设置较大差异的报酬结构来对群体进行激励,但本文研究表明:业主如果过分的加大不同激励力度的差异,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激励效果。高、低激励力度的差异应保持在适度的范围。

4.2 多阶段群体激励实验

从总体上看,业主在对具有公平性感知的群体进行多阶段的激励过程中,承包商的努力程度(图3)、工程质量(图4)、业主收益(图5)均随时间呈现出降低趋势。为了更清楚的阐述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多阶段实验的结果分析会与单阶段的实验结果相结合。

4.2.1 承包商群体行为演化分析

图3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报酬结构下,承包商群体行为的演化结果。如图3所示,接受单价合同的承包商数量在不断上升,而接受激励合同并付出高努力的承包商数量在不断降低。总体上承包商的努力程度随着工程多阶段的演进而呈降低趋势。报酬结构(50,100)是低、高激励力度都非常低的情况,在单阶段激励实验中此报酬结构可以使业主获得较高的收益,但在多阶段演化过程中,却导致绝大部分在实验初期接受激励合同的承包 商在演化过程中反 而去接受 了 单 价 合同,从而导致业主的收益降低(图5-Fig.a)。在单阶段激励实验中,报酬结构(100,200)在能够使业主获得较好的收益以及较高的工程质量,而报酬结构(100,300)却仅使业主获得了较好的质量,但收益较低。在多阶段激励过程中,上述两种报酬结构下接受单价合同的承包商数量相差不大,但高激励力度较高的报酬结构会导致接受激励合同并采取高努力的承包商数量较多。由此我们发现:业主虽然以权威的委托人身份来制定和实施激励机制,但同一报酬结构很难在多阶段的工程激励过程中起到较好的效果。群体中个体的公平偏好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对激励绩效有着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在单阶段实验中,具有较好激励效果的报酬结构当被引入到多阶段激励过程中,由于个体公平偏好心理的存在,导致了原有高效的报酬结构的激励效果非常差。因此,业主在工程实践中,如果要使承包商群体在多阶段施工过程中均保持较高的努力水平,至始至终均采用同一报酬结构的激励方式是不可行的,需要采用更加灵活有效的激励方式。

4.2.2 工程质量演化分析

图4为不同报酬结构下的工程质量演化效果。本节针对六种具有代表性的报酬结构分析了多阶段情景下的工程质量效果演化。通过图3与图4的对比可知,在多阶段激励过程中,由于承包商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工程质量结果,因此工程质量的演化趋势与承包商行为的演化趋势较为相似。此外,从工程质量的演化趋势可以看出,保持高(低)激励力度不变,相应提高低(高)激励力度均会提高工程质量。通过对Fig.c与Fig.d的对比发现,当低激励力度过低时,即使高激励力度较高(如Fig.c),期末质量审查结果为低质量的子工程数量仍然很多;而低激励力度较为适中,即使高激励力度不高(如Fig.d),期末质量审查结果为低质量的子工程数量却较少。将多阶段实验中的质量演化与单阶段实验中的质量效果图相对比,即使在单阶段实验中取得相似质量效果的报酬结构,在多阶段演化过程中有 可 能 会 产 生 较 大 差 异 (如Fig.b,Fig.c和Fig.f)。 上述分析表明:高、低激励力度共同影响着激励的效果,这与单阶段所得实验结果相类似,因此,业主在制定报酬结构时应具有系统观点,不能割裂的去设置报酬结构中的激励向量,必须要将所有激励向量视为一个整体,更加重视向量间的关联。此外,业主在多阶段群体激励过程中,应该关注公平性对激励效率的影响。由于个体具有公平性感知,导致完全将被激励对象视为“理性人”,认为其只追求经济收益最大化所采用的激励方式效果较差。因此,业主在制定多阶段的报酬结构应该注意对承包商个体公平偏好产生影响的因素。

4.2.3 业主收益演化分析

本节将对业主的收益演化进行分析,如图5所示:报酬结构(50,100)在单阶段激励过程中可以使业主获得较高的收益,但是由于此报酬结构的收益共享系数为0.25,导致了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收益分配极为不公平,因此随着多阶段激励的演进,导致了拒绝接受激励合约的主体数量快速增长(见图3-Fig.a),从而使工程质量(见图4-Fig.a)和业主收益快速下降。报酬结构(100,300)中高激励力度所对应的收益共享系数过高,从多阶段演化过程中可观察到,虽然接受激励合同的承包商数量较多(见图3-Fig.c),工程质量也较好(图4-Fig.f),但却损害了业主收益。虽然报酬结构(100,200)在初始阶段并不比报酬结构(50,100)为业主带来更高的收益(图2-Fig.b),但由于收益共享系数已有所提高,因此保证了多阶段演化过程中较好的公平性,立足于长远角度,对业主的收益及工程质量均有利。由此可见:单阶段激励过程中较优的报酬结构并不适用于带有公平偏好影响的多阶段激励过程。多周期激励过程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在承包商具有公平偏好的情境下,业主收益有所下降;不同报酬结构的激励效果演化路径不同,单阶段较优的报酬结构可能在多阶段演化中表现出较差的激励绩效。此外,恰当的收益共享系数能够保证业主的长期收益,而过低或过高的收益共享系数均会损害业主的收益。总之,个体的公平偏好是影响业主收益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单阶段博弈结果不适用于多阶段激励的重要原因。报酬结构越容易引起承包商的不公平感知,在演化过程中对承包商的激励效果也就越差。

5 结语

公益性商业模式篇2

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应对同业竞争、降低系统风险,然而,由于政策限制,当前银行大多采用借道投资的间接参与方式。各种模式各有利弊,因此建议:监管当局要做好商业银行股权直投制度设计,商业银行也要完善内部管理,共同推动股权直接投资业务发展。

关键词:

商业银行;股权投资;收益风险;融资渠道;金融混业经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一、引言

2015年,17家商业银行经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审核,获得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资格。2016年2月,新闻媒体报道我国年内将允许部分商业银行建立股权投资载体,直接入股科技企业。央行与银监会领导层也在多种场合鼓励创新投贷联动融资方式支持创新企业。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直接参与股权投资业务的限制将逐步松绑。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的理论基础是金融中介理论。该理论认为,金融中介是储蓄转化为投资过程中基础性的制度安排。Gurley&Shaw(1956)、BenstonGeorge(1976)和Fama(1980)指出,金融中介一般是通过存单等形式向居民投资者和其他部门募集资金,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债券和其他债权等所谓的一级证券,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换。由此可见,在传统金融学理论中,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包含了股权投资。Benston&Smith(1976)的交易费用模型认为,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具有节约交易费用、分散风险以及专业化优势。Leland&Plye(1977)的信号传递模型认为,金融中介作为信息生产者,可以化解投资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有利于对股票等金融资产进行合理定价。Diamond(1984)的受托监控模型认为,金融中介可以实时监测被投资企业的现金流状况,对其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其经营情况,甚至可直接向借款人派驻监事,有利于提高投资的安全性。Saunders(1985)、Rajan(1996)认为商业银行拥有客户资源、信息资源和营销网络优势,参与股权投资业务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并提高投融资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Allen&Santomero(1997)指出金融中介投资股权可以为客户减少金融产品的学习成本、交易成本以及参与成本。Saunders(1985)、Litan(1987)和JordiCanals(1997)则从风险分析角度指出,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不仅可以促进其业务多元化,提高银行利润,而且还可以降低经营风险,减少破产的可能性。

Merton&Bodie(1993,1995)的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监管成本以及参与成本大幅下降,金融中介逐渐被金融市场的制度性安排所替代。因此,他们认为金融机构的形式应该随功能而变化,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彼此之间的业务需要互相融合,各种金融中介都可以从事包括存贷款、证券买卖等业务。然而,由于上世纪90年代银证关系的混乱,中止了我国银行业的混业经营,也中断了商业银行直接参与股权投资业务的路径。当时,商业银行通过假回购、真拆借将自有资金放大杠杆后进入股票市场,甚至通过国库券假保管单等形式把企业生产资金、居民存款骗入市场,操纵股价,吹大泡沫。这种乱象极大提高了金融系统风险,直接导致1995年出台《商业银行法》,禁止商业银行直接从事股权投资业务。《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随着国际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内控制度日益完善,监管理念和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产生的混业风险已经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放开商业银行直接参与股权投资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成为管理者和银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的必要性

(一)经济转型需要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当前,我国经济由于人口红利消失、储蓄率下降等内生性因素以及海外经济衰退、国内环境负载过重等外生性因素的制约,GDP增速由过去的10%台阶式下行到6.9%左右,经济增长压力明显加大。以投资驱动、出口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10年前的30%下降到现在10%,出口增速更是出现负增长。为了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从投资驱动、出口拉动为主向优化资源配置、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宏观经济调控方式需要从总需求管理为主向总供给管理为主转变,金融支持方式也要从债权融资为主向股债联动转变。这是因为初创企业往往资产轻、风险大、资产负债表不健全,与传统信贷业务模式匹配度不高,很难获得信贷支持。与锦上添花而不雪中送炭的债权融资相反,股权融资奉行“同舟共济、利益共享”的融资文化,更可能支持初创企业。最近几年,虽然货币政策持续宽松,但是资金大多淤积在金融系统里空转,不愿意进入实体经济,无法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就是证明。与此同时,当前居高不下的债务导致的高杠杆已成为中国经济不能承受之重。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统计,2014年,中国企业部门杠杆率①已达到123.10%,全社会杠杆率②更是高达235.70%,而2015年以来随着地方政府债务的被动扩张,社会总债务又进一步加重。因此,为了改善整个社会的融资结构,化解当前庞大的债务规模,有效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必然需要允许拥有大量沉淀资金的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不断提高股权投资力度,有效降低杠杆率。

(二)同业竞争倒逼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化解产能过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然会打破银行在融资体系的垄断地位。在投资拉动时期,银行作为资金投放的主要渠道,在投融资体系中具有垄断地位。在创业创新时代,银行信贷文化变得不太适应,银行业的垄断地位不断受到蚕食。在资产端,银行业务不断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开放,小额贷款、互联网金融、网络支付等业务日益蚕食银行贷款规模。在负债端,伴随监管竞争以及居民财富意识觉醒,券商、基金、信托、保险财富管理功能日益增强,不断侵蚀商业银行负债来源。当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占资管规模仅为25%左右(见表1)。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向银行业混业经营业务转移的同时,银行业务必须向股权投资等非信贷业务进军,提高综合金融功能和投资收益,缓解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冲击。

(三)直接参与股权投资业务有利于降低系统风险当前,受商业银行法等政策限制,银行无法直接参与投资股权,只能借道信托、基金、券商、理财等通道迂回投资。商业银行股权投资一般隐藏在伞形信托、集合信托计划、基金专户、分级基金、私募基金、集合资管计划、结构化产品等金融产品中,这些产品结构复杂,虽然被多个部门重复监管,但透明性差,监管难度大,无法有效识别和监控风险,容易产生系统性风险。例如,在宝能收购万科股票的案例中,就有浙商银行理财资金通过借道信托计划、券商资管和产业投资基金参与到股权投资的影子。另据华泰证券研究所估计,在2015年的股灾中,高峰期估计有1.6万亿左右的银行理财资金通过券商融资融券和场外配资流入股市,在股市下跌中加剧了系统性风险。正是因为商业银行披着固定收益类债权融资产品的形式参与股权投资业务,让内部控制体系放松了对市场风险的警惕和监控,也逃避了外部监管,暗中放大了股市杠杆,提高了金融系统性风险。所以,明确银行直接参与股权投资业务资格,将参与路径和会计科目透明化,要求银行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团队和机制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有利于降低系统风险。

三、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的国际经验

国外商业银行较少单独探讨是否应该参与股权直投,更多聚焦在是否应该混业经营以及应该采取哪种股权架构上。从历史演进来看,除德国银行业一直实行混业外,美、日等发达国家银行业无不经历了从混业到分业再回归混业的过程,这个发展路径已经从实践上说明了混业经营的历史必然性。根据混业经营股权架构不同,外国的混业经营实践为我们摸索出三种模式:以美日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银行母公司模式,以及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模式。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以集团公司作为控股公司,下设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子公司,集团公司通过经营决策权和人事任免权实现对子公司的控制。子公司之间可能通过交叉营销等方式实现利益共享,但一般会独立开展业务以实现风险隔离。例如,花旗集团主要通过控股美邦(SSB)公司来开展股权投资和交易业务(见图1)。这种模式中,“混业”主要体现在控股公司层面,各子公司实质上并不算“混业”,因此银行也很少参与股权投资业务。银行母公司模式则是以银行作为母公司,下设证券、保险等子公司,进而涉足多个金融领域。银行母公司的代表巴克莱银行主要是通过子公司巴克莱资本(BarclaysCapital)来开展投行业务和股权投资(见图2)。全能银行经营模式在我国是违背《商业银行法》规定的,因此需要银行采用海外控股和信托控股的方式控股证券公司,实现多牌照混业。全能银行模式是最为彻底的混业模式,允许同一家金融机构以事业部的形式经营各项金融业务。其最典型代表是德意志银行,可以直接通过企业及投资银行部来投资股权(见图3)。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三种模式不是以国家为严格界限来划分的。比如,美国1933年通过的《道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分开,商业银行只能采取金融控股模式参与股权投资。而1999年美国出台《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后,已从理论上允许美国银行实行全能银行制度参与股权投资业务。2013年通过的沃尔克规则,又禁止商业银行从事高风险的自营交易,实质上限制了全能银行模式。同时,美国当前还存在一些规模小、资产少的单一银行制度。比较国际上三种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的主流模式,主旨在于通过对比,便于从业务模式、资金来源、风险管理等指标作为主要考量来选择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混业模式。总体来说,金融控股模式通过下属证券公司来参与股权投资业务,因此储蓄动员效率较低,但是具有风险隔离较为充分的优点。全能银行通过银行内设部门参与股权投资业务,因此储蓄动员效率最高,但是混同风险最大,也容易产生文化冲突问题。银行母公司模式通过银行证券子公司参与股权投资业务,储蓄动员效率和风险隔离程度介于上述两种模式之间,可以充分利用银行网点和客户资源优势,以及券商的投行和资产管理优势,产生银行与券商的协同效应。

四、商业银行主要股权投资业务模式的利弊分析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股权投资业务模式主要有五种(见表2),具体的特点和利弊如下:

(一)子公司模式合规性最高子公司模式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在海外设立证券子公司来参与股权投资业务的模式。它实际上是银行母公司模式在我国的一种演变模式。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在境内不能参与股权直投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往往在境外成立可以进行股权直投业务的子公司,然后由子公司或其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参与股权投资业务。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五大国有银行通过在海外设立的中银国际、农银国际、工银国际、建银国际以及交银国际来参与股权投资业务。这种模式最大优势在于合规性最高,在当前法律环境下最无争议而有效地规避了我国《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的限制。它的问题在于,成立海外子公司的运营成本较高,且商业银行在与作为独立法人的子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业务合作时,存在着企业文化、考核激励、资源分配等利益冲突,未必能产生很高的投贷联动效应。

(二)通道模式风险隐患多通道模式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认购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发行的结构化的信托计划、券商资管计划、基金产品的优先级收益权,获取优先固定收益,来间接参与证券一二级市场。而这些信托计划、券商资管计划、基金产品则可以开展PE、定增、Pre-IPO、中概股私有化等各类股权投资业务。这种模式下,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实际上是银行股权投资的通道,银行与它们没有人事、股权、薪酬关系,仅有业务合作和投资收益关系,而且商业银行认购的是结构化后的优先级产品,获取的是固定收益,因此名义上是一种债权投资而非股权投资,从而规避了《商业银行法》规定。通道模式最初被竞争压力大、法律合规能力强的股份制银行研发推出,后来被我国城商行、农商行甚至国有银行引用,是当前的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的主流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扩大了通道公司的股权投资者范围,提高了募集资金效率,另一方面使得银行挽留住了高净值客户,因此推广很快。但是,根据2014年银监会下发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只能面向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资产净值客户、私人银行客户和机构客户募集资金,存在一定的受限性。同时,这种模式还存在诸多风险隐患:第一,在结构化设计中,商业银行为了获得较高收益,可能将劣后级比例设计较低,从而引致击穿风险;第二,如果投资标的资质不优,在经济下行期和股市剧烈波动期,也可能引起夹层杠杆危机,放大理财客户投资风险;第三,商业银行还存在将优先级收益设置较低,为劣后级投资者输送利益的道德风险。

(三)投贷联动模式需要银行革新信贷管理理念自2014年国务院发文《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提要“探索投贷结合的融资模式”以来,投贷联动模式日益得到监管层认可。投贷联动模式主要是指由商业银行独自或与股权投资机构合作,以“债权+股权”的模式为目标企业提供融资,形成银行信贷和股权投资之间的联动融资模式。投贷联动根据股权分享形式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一是银行与股权投资机构合作模式。在股权投资机构对目标企业尽调评估和投资基础上,商业银行与股权投资机构约定股权分享机制,为借款企业提供融资,实现股权与债权的联动。具体又可细分为投贷联盟和期权贷款模式。投贷联盟是银行跟随股权投资机构对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信贷支持甚至融资解决方案;期权贷款则是银行在与企业签订贷款协议时,约定可以把贷款作价转换为对应比例的股权期权,在客户通过IPO或股权转让等实现股权溢价后,由股权投资机构抛售所持部分股份,按照初始约定比例与银行共享分成。二是银行集团内部投贷联动模式。即商业银行在为科技型借款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时,通过集团内部具有股权投资资格的子公司对其进行股权投资,在集团内部实现投贷联动。三是向股权投资机构发放贷款模式。即银行直接向股权投资机构发放专项用于目标客户的贷款,间接实现对科创型企业的融资支持。这个模式的最大意义在于,投贷联动拓宽了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同时商业银行能够较高程度分享中小企业的成长收益。但是这种模式存在银行谨慎经营与股权投资略显激进的文化冲突。它需要商业银行改变传统的、过于依赖抵押担保的信贷理念,从重抵押担保向第一还款来源回归;需要商业银行重塑风险观念,从一味回避风险向识别风险、理解风险、管理风险转变;需要改革考核机制,建立差异化考核激励办法,适当提高对科技型企业的风险容忍度,建立合理、明晰、可操作的尽职免责制度。

(四)财务顾问模式无法分享企业成长收益财务顾问模式是指银行并不动用资金直接或间接持有股权,而更多地是充当中介角色参与股权投资业务,仅提供中介金融服务,收取服务费用。财务顾问内容包括:作为设立顾问,商业银行利用营业网点以及地方政府关系资源优势,从税收筹划、政策扶持等维度协助基金在当地设立落户;作为融资顾问,帮助股权投资基金搜寻推荐对PE有浓厚兴趣且有风险承受能力的私人银行客户,提高募集资金效率;作为投资顾问,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推荐优质企业项目,提供资信评估等增值服务;作为托管顾问,为基金提供清算、估值、会计核算服务;作为并购重组顾问,利用资金优势,为企业提供债务重组服务,化解关联企业互保等上市瑕疵,进而促进企业引进私募股权融资。财务顾问模式是一种比较谨慎的业务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但是商业银行基本上是收取少量咨询费用,相对于股权投资收益占比较低,无法分享企业成长收益。

(五)私募基金管理人模式存在法律瑕疵私募基金管理人模式是指商业银行法人银行、资产管理部或投资银行部等一级部门作为备案主体,获得基金管理人资格,作为基金管理人,向投资者募集资金设立私募股权基金,并直接参与股票、股权等多层次资本市场。2015年6月,首批商业银行在基金业协会备案取得私募基金牌照,打开直接参与股权投资业务大门。这个模式可以让商业银行直接且最大限度介入股权投资业务,分享企业成长收益。但是这种模式与现行法律冲突,存在法律瑕疵。而且以资产管理部或投资银行部名义承担基金的法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民法通则》关于企业法人的规定。

五、对我国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的相关建议

(一)监管层要做好商业银行股权直投的制度设计商业银行从事股权直投业务是大势所趋。然而,由于政策限制,当前商业银行大多采用借道投资的间接参与方式,产生了表2所列的众多问题。为了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应对同业竞争、降低系统风险,监管层需要做好如下制度设计来规范商业银行股权投资。首先,从法律上明确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的业务资格。建议尽快修订《商业银行法》中关于商业银行不得直接股权投资的相关规定,为业务开展提供法律依据。在此之前,可以参照推行IPO注册制的做法,申请人大授权国务院调整《商业银行法》有关直接投资股权业务的相关规定,给予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的资格。同时,尽快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开展股权投资业务的额度上限、资金运作、风险控制等做出制度性安排。其次,明确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的组织结构。我国银行的混业经营不太适合用全能银行模式,因为在全能银行模式下,业务之间的财务风险和关联交易因为“防火墙”被完全拆除而难以得到较好控制。当前无论从银行自身的内控技术、人才储备、自律意识,还是从监管模式和制度都无法快速有效应对全能银行模式下的风险。因此,建议商业银行成立自营业务子公司或资管业务子公司,作为载体参与股权直投业务。第三,制定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的战略步骤。建议按照“先理财资金,后自营资金;先一级市场,后二级市场”等步骤逐步放宽商业银行股权直接投资业务。

(二)商业银行要做好股权投资业务的内部管理与信贷业务相比,股权投资业务在法律政策、风险偏好、价值取向、激励机制、企业文化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商业银行要针对股权投资业务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系统、投资决策体系、业务管理流程、绩效考核机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既要实现股权投资与信贷业务的风险隔离,又要能充分推动股权投资业务发展。由于两种业务文化差异较大,需要通过组织架构设计来实现有效风险隔离和业务联动发展。

(三)创新模式更深介入股权投资业务商业银行要认清自身相对于专业风险投资机构的优劣势,采取适当模式参与股权投资业务,避免业务竞争同质化。商业银行在直接参与股权投资业务之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切入点,通过与其他股权投资机构的合作积累经验,小范围试错,为股权直投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更深入地介入股权投资业务,直至覆盖股权投资运作全周期,获取与承担风险相匹配的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1]陈雨露,汪昌云.金融学文献通论(宏观金融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赵光明.我国银行业的PE业务模式及其监管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2010(26).

[3]古苗希.我国商业银行介入私募股权投资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4]刘怡.论我国银行业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的必然性[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5]翟义波.国内金融混业经营模式选择及其风险防范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5(1).

[6]罗恩东.浅议国有商业银行转型的对策[J].区域金融研究,2016(4).

[7]李颖.商业银行股权投资策略与风险防控[J].中国金融,2010(11).

[8]沈强.股权融资: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创新前沿

公益性商业模式篇3

运营商之间竞争的最终目的是收入、是利润,而收入来源于客户。随着3G牌照的发放,三种不同的技术标准要求三家运营商的客户必须使用不同制式的手机终端,也就是说终端的销售量直接决定了用户的发展情况,决定了运营商的收入和利润。

一、什么是商 业模式: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那么什么是商业模式呢?简单说来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如何创造或者优化商业模式,要思考三个问题:一是谁是你的“利益相关者”;二是要分析这些利益相关者“有什么价值可以交换”;三是要设计共赢的“交易结构”。

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至少具有三个共同的特点

1.成功的商业模式要为产业链上各个环节提供独特价值。这种独特性表现在它怎样赢得顾客、吸引投资者和创造利润。

2.成功的商业模式是难以模仿的。企业通过确立自己的与众不同,来提高行业的进入门槛,从而保证利润来源不受侵犯。

3.成功的商业模式是深入理解客户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建立在对客户行为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上的。

二、**省终端销售商业模式模型: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省省手机销售量为***万台左右(不含山寨机),其中移动公司的“心机”约***万台,占总量的***%,并且相当部分是由移动的社会渠道完成的。下面将分别展示传统终端销售和“心机”销售商业模型。

1.传统终端销售商业模型

传统终端销售商业模型中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厂家、国代、省代、地包、零售店和消费者。在这个链条中各个环节已经相对透明、统一,唯一“蒙在鼓里”的就是已经认为“正常”的消费者了。

2.“心机”销售模式

在“心机”销售模式下,国代、平台和消费者都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尤其是消费者,享受着运营商高额的话费和成本补贴。据统计2009年我公司使用刚性成本约**亿元,另外仅家电下乡和专项活动就使用话费成本**亿,全年补贴超过**亿元。

但是我们恰恰忽略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零售店,他们的利益被削减了。并且整个终端销售市场的蛋糕基本是固定,“心机”的销售量越大,零售店赖以生存的目标客户就越少。因此在“心机”的销售过程中,零售商只是被动的完成任务。

一方面消费者享受着巨额补贴,另一方面零售商却在承受着损失,这样失衡的模式已经违背了商业模式的原则――“为产业链上各个环节提供独特价值”,已经无法吸引零售商帮助移动公司进行“心机”的推广,甚至将演变为抵抗。

**市公司的销售模式并没有取得成功,全年心机销售量仅为**万台,销量低于**公司,同时也是唯一一个完成率低于**%的分公司。 “转型调整”的阵痛已经初步显示出来。

抛弃平台,直接由国代供货为国代提供了更多的利润空间,但也给其带来了资金压力;平台是这个链条中的利益损失者,为了减少损失,只有发挥其省代的作用增加为地包、零售店的供货量和相关资源,我们让其无可奈何地成为了**地区的竞争对手;因为缺少了平台支撑,移动公司要付出更多的管理成本;此种模式是否具有生命力让我们拭目以待。

三、**省移动终端销售商业模式建议:

通过提高对终端销售的掌控力度,增加“心机”,尤其是TD终端在市场中的份额,来持续保持移动公司的领先地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风险控制是这条产业链中最为关键的环节。1、供货平台的价格要有竞争力。2、进货中资金、物流及售后流程的畅通。3、通过IMEI码鉴别所销售终端的有效性。4.话费包的激活要与IMEI码进行匹配,保证一台终端只能激活一个包。以及其他风险控制手段。

另外商业模式中的“利益相关者”不仅仅包含企业本身、合作伙伴和消费者,同时也包含着内部管理中有形、无形的团体及员工。如自办营业厅营业人员也终端销售链条中非常关键的环节,为提升其积极性,开展劳动竞赛或其他精神、物质奖励也是一种方式,在此不做赘述。

结束语:

商业模式的设计始终离不开利润来源、利润生成过程、利润产出形式三个组成要素。商业模式的核心则是:在实现顾客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创造价值(包括合作伙伴),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要能取得一个均衡。只有在企业内部能力和外部资源及环境匹配,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协同的前提下所设计的商业模式才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也只有拥有这样商业模式的企业才能够持续盈利。

公益性商业模式篇4

银行业竞争的关键是银行制度的竞争,而公司治理模式则是银行制度的核心,其优劣直接决定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与实践都已证明,只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和重塑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现存的一系列,提高其经营效率和竞争能力。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涵

按照现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但作为契约企业是一种不完备的契约,于是就产生了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治理结构层次上,剩余索取权主要表现为在收益分配优先序列上“最后的索取权”;控制权主要表现为“投票权”,即契约中没有说明的事情的决策权(张维迎,1995)。说得更具体一点,企业控制权可以理解为排他性利用企业资产,特别是利用企业资产从事投资和市场运营的决策权。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是有关各方(合约当事人,包括股东、债权人、经理人员、工人、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依据和合约规定,对公司高层经营活动行使权力。从静态上看,公司治理表现为一种结构和关系。从动态上看,则表现为一个过程和机制(刘汉民、刘锦,2001)。大多数学者认为,公司治理起因于产权的分离,治理的功能是权、责、利的分配,治理模式有效率的前提是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对称分布。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一整套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在狭义上,是指在银行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条件下,股东与银行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控制关系,是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利分配及相互制衡关系;在广义上,我们可以将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理解为,关于银行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所有法律、机构、文化的制度安排,这些安排决定了商业银行的目标、行为,以及在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客户等当中,由谁来实施控制,如何控制以及风险与收益如何在不同主体之间分配等。

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两种代表模式

“股东至上主义”逻辑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思想源流,前者以股东利益为主安排各项制度,后者认为公司是诸多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结果,这两种思想源流导致了两种迥异的治理模式:股东单边治理模式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一)股东单边治理模式

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大多遵循“股东至上主义”逻辑,认为企业的“所有者”就是那些投资于企业专用性资产并享有“剩余索取权”的人。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的非人力资本相对于人力资本更具有专用性,并且股东获得剩余收入,承担着企业经营的财务风险,所以企业出资者应该成为企业所有者,享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股东至上主义”逻辑导致的是股东单边治理模式,在该治理模式下,公司治理的目标是出资者价值的最大化,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则表现为银行股东的收益最大化。

(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传统的股东单边治理模式在现实中不断受到挑战和修正,公司治理模式正在突破“股东至上主义”逻辑,开始越来越重视除股东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公司治理模式。该理论认为,企业作为一种契约性组织,是由各个利益相关者所构成的“契约联结体”,其所有权不同于财产的所有权,不能简单地用物权的方式来定义企业所有权的归属。企业作为一种契约是关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所有权,通过长期的交易合作利用各自的资源获得更大收益的一种约定。因此,要素所有者都应该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即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并且对每个利益相关者来说,相应的两种权利都是对应的(杨瑞龙、周业安,1997)。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商业银行的雇员、债权人和客户等利益相关者与股东一样都拥有对银行的所有权,因而都应参与到银行的公司治理中去。董事会和管理者也不应该只是单方面地为股东利益最大化服务,而是应当以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兼顾各相关者的利益。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

“股东至上主义”逻辑无疑是一种用特权界定财产所有权的法学理论和思维的反映,物权主要是从物质形态的归属角度界定财产所有权。由于该种理念只承认股东是企业的主人,而过分强调股东利益,往往会将企业置于高风险之中(股东相对于债权人总是倾向于冒险行为),从而可能会带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损。诸多学者的结果表明,“股东至上主义”逻辑下的股东单边治理模式容易使经理人员始终处于严重的短期目标的压力之中,无暇顾及公司的长远发展,最终弄巧成拙,反而使股东的利益得不到维护。而且,这一模式过于简化,扭曲了现代公司的制度特征。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否定了新古典学以来的认为只有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才拥有企业所有权的传统观点,确定了企业公司治理的主体由股东转变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相应地公司治理的原则也由股东单边治理转向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作为一种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其本身是对传统企业理论中“股东至上主义”逻辑的反叛。它塑造了一种新的“所有权观”。在这里,“所有权”是可以不断分解和重组的“权利束”。任何有利于公司财富增长的投资者,包括物质资产投入者和人力资本投入者都可以确认为公司的所有者。公司生存与发展的目标不是单一的,即股东价值的最大化;而应该是多元的,是各利益相关者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平衡。应该说,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更贴近现实。当然,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并非是一种完美的治理模式。有学者认为,让高级经理们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负责任相当于让他们对谁都不负责任。事实上,这是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一种误解。共同治理模式要求每个产权主体都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但这是机会的均等,而不是权力的平均化(杨瑞龙、周业安,1997)。

三、我国商业银行选择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原因分析

任何一个企业,选择公司治理模式都不能随意而为,它要受到股权结构、市场发育程度、制度环境、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股权过于集中,且市场发育程度远低于英、美两国,因此更适合选择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选择共同治理模式可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利益,而且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利益。

(一)股东并不必然是银行的所有者

传统上所说的“股东是所有者”,并不是一种准确的说法。事实上,企业所有权只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state-contingent ownership),股东不过是“正常状态下的企业所有者”。对一个企业而言,如果其收入在支付员工工资和债权人本息后尚有余额,此时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如果其收入只能用于支付员工工资,但不足于对债权人还本付息,此时债权人是企业的所有者;如果连员工的工资也不能支付,则此时员工是企业的所有者。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和一般企业有着较大的区别。除非发生大规模的银行挤兑或者监管机构对其关闭,通常情况下它们都能够支付员工工资和债务。但上述对其仍然适用,即股东并不必然就是银行的所有者。

(二)外部性的存在,要求银行重视利益相关者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企业在追求效率的同时,还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许多企业都已经认识到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只是一种短期行为,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在承担经济责任之外,还需承担责任和道德责任等社会责任,并试图在这些责任之间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均衡点。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在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其所处的环境(企业利益相关者)发生。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如满足了客户的需要,增加社会就业,向政府上缴更多的税收。也可能是负面的,如解雇员工导致失业增加危害社会稳定等。迫于外部的压力(如工会、政府的法律)或提高企业经济绩效的需要,银行在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而且由于银行自身的特殊性,它比一般企业有着更大的外部性。一个银行的倒闭可能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危及整个体系的安全,因而银行要承担比一般企业更多的社会责任。外部性的存在,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利益相关者管理”。

(三)商业银行是高负债企业,债权人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

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银行是高负债运营的企业。因此银行运作的杠杆率很高,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结构不匹配。高负债运营的特点使银行对债权人的责任与对股东责任相比较而言更为重要。

由于商业银行的债权人是由众多不具有信息优势且不具备监督控制积极性的存款者构成,因此商业银行的债权人集团缺乏一般企业债权人所具有的对企业的监督与控制能力。不可否认,商业银行的债权人和股东利益有一致的一面,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债权人的利益会与股东的利益产生冲突。例如,在银行正常业务往来过程中不能支付到期债务时,董事会却可能决定对股东进行分红。这种现象在一般企业中是不常见的,因为一般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流动性不足的,而商业银行通常可以通过吸收新的存款来获得流动性,即便在其流动性正常的情况之下,仍有隐藏潜亏的可能性。而且如果银行倒闭,较低的自有资本充足率使得债权人利益的损失要远远大于股东利益的损失。由于信息不对称,这些分散的债权人在银行业绩较差时往往会选择“用脚投票”,即通过挤兑来试图减少自身损失,其结果只能是加速银行的倒闭甚至会引发金融体系的动荡,最终债权人和股东都会蒙受更大的损失。鉴于此,让商业银行的债权人在事前和事中参与公司治理比让其“用脚投票”对股东和债权人都更为有利。

(四)员工参与治理可提高银行绩效

斯蒂格利茨认为,雇员比企业的外部股东更具有信息优势。威廉姆森认为,雇员的信息优势和参与机制能够提高企业决策质量和监督效率。雇员的信息优势是指雇员比企业出资者掌握更多的企业内部信息,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青木昌彦的分析表明,股东和员工双向控制下的企业的成长率高于股东单边治理的情况。银行员工在长期的工作和协调中形成的基于专门的信息交流方式和交易的长期稳定关系构成了银行专用性资源的源泉,员工通过这种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承担了一定的经营风险,从而使员工的利益与银行息息相关。因此,允许员工参与银行的公司治理,不仅可以维护员工自身的合法权益,客观上也维护了物质资本所有者的权益,节省了物质资本所有者的监督成本,从而使得银行治理更富于效率。

[1]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杨瑞龙、周业安。论转轨时期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战略的选择闭。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7,(6)。

[3]杨瑞龙、周业安。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共同治理机制[J].经济。1998,(1)。

[4]刘汉民,刘锦。资本结构、公司治理与国企改革——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研讨会综述[J].经济, 2001,(10)。

[5]李扬。稳步推进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J].中国城市金 .2003,(1)。

公益性商业模式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 商务模式 价值结构

电子商务与商务模式

随着Internet的流行,企业利用Internet进行商务或交易活动变得日益重要,从而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企业要实施电子商务战略,构建合适的商务模式是关键,商务模式对电子商务的成功有决定性作用,因为商务模式决定了收入来源、顾客与合作伙伴、实现过程等各方面。实际上,电子商务运作的基本内容包含了如下所示的三个层次。

由下图可以看出商务模式在电子商务实施中的重要性。在目前电子商务日益兴起、人们想利用电子商务创业或给传统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时候,而同时又有众多网络神话破灭的时候,重新深入认识电子商务模式的重要性,审视电子商务带来的价值以及如何利用它构建合适的商务模式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人们普遍将电子商务分为B-B、B-C、C-C等模式,但这实际上只是形式上的分类而未抓住电子商务模式的实质。我们首先要明确商务模式的含义。在管理课程中定义商务模式是公司做业务的方法,通过它公司创造收入维持生存。商务模式是通过明确公司在价值链上的位置而阐明公司如何赚钱。

JoanMagretta认为商务模式应该解决以下问题:谁是客户?客户的价值是什么?如何在这种商务中赚钱?将这种价值以合适的成本交付给客户的根本经济逻辑是什么?只有回答了以上问题的商务模式才是好的商务模式。任何企业都需要一个好的商务模式才可以生存下去。

RainerALT和Hans-Dieter Zimmermann给出了商务模式的6个因素:使命、结构、过程、收入、法律问题和技术。使命是商务模式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对整个远景、战略目标和价值主张的高水平的理解;结构决定了哪些角色和商组成一个特殊的商务社区,也决定了关于行业、客户和产品的重点;过程提供了商务模式的使命和结构的更详细的观点,表明了价值创造过程的因素;收入是商务模式的底线,收入来源和所需投资必须从短期和中期作仔细的分析;法律问题是商务模式必须考虑的因素;对基于IT技术的商务模式,技术既是驱动力也是约束。商务模式是由多个维度组成的,不存在单一的商务模式。这6个因素是建立可行的商务模式的一种广泛的框架。

HenryChesbrough和RichardS.Rosenbloom认为商务模式是协调技术开发和经济价值创造的媒介。为了从公司的技术投资中捕捉价值从而使技术商业化,公司必须理解商务模式的作用。他们认为商务模式的功能包括:明确价值主张;确定市场分割;定义价值链结构;估计成本结构和利润潜力;描述其在价值网络中的位置;阐明竞争战略。商务模式是调和价值创造过程的构造,商务模式将技术转化到社会范围,即选择合适的技术,并将其包装成特别的配置提供给市场。

AllanAfuah和ChristopherL.Tucci认为商务模式由顾客价值、范围、定价、收入来源、关联活动、实现、能力、持久性组成。他们认为商务模式必须明确向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向哪些客户提供价值,如何为提供的价值定价,如何提供价值以及如何在提供的价值中保持优势。

从以上我们知道商务模式的实质就是如何抓住客户价值赚钱。自从因特网出现以来,涌现了许多新的电子商务模式。构建电子商务模式的关键应该是分析电子商务方式能给顾客或用户带来什么样的价值,然后采取相应的战略来实现这些价值并长期获利。

决定电子商务模式的因素

上面我们讨论了商务模式的组成和功能,构建电子商务模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需要创新的思维,又需要专门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这里,我们试图探讨决定电子商务模式的因素。

我们知道找到顾客价值是构建一种商务模式的基础,构成顾客价值的结构可能是不同的,那么基于不同价值结构的商务模式必然有所不同。挪威的学者把价值创造结构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价值链、价值商店和价值网络。

价值链是MichaelE.Porter提出的将企业经营活动分析框架,它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转交给买方、售后服务等各种活动;而辅助活动是通过提供采购、技术、人力资源及其他职能来辅助基本活动。电子商务方式给这种类型企业(生产型)带来的根本变化就在于它使信息数据的采集更容易、处理内容更广泛更快速、传输更方便快捷,可以使价值链中的许多经营活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价值来源。价值链更多地与过程有关,所以通过一种过程的创新,即以一种更好的制造、或销售、或分销方式来处理已有的产品或服务可以构建出电子商务模式。例如DELL公司的商务模式就属于基于价值链结构的电子商务模式。

价值链适用于以生产产品为主的商务模式,但对服务提供商并不适用。服务提供商根据需求实时地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这种价值创造方式就是价值商店。价值商店的主要活动是发现需求,然后为此提供解决方案,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后实施该方案。电子商务方式可以使价值商店类型的公司更快更有效地发现需求,并能通过网络获取低成本、高容量的信息并使合作更为方便,从而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

价值网络指中介或经纪公司的价值结构,他们帮助两个或多个想要交易的客户取得联系,促成交易的完成,从而获利。可以说电子商务方式对基于价值网络的公司影响最大,因为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扩大了网络覆盖的地域。并且由于网络外部性特点,价值网络的规模变得特别重要,一方面公司的固定成本可以分摊给数量庞大的用户从而使用户的边际成本减小,更重要的是当网络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引发正反馈使网络规模迅速增长,从大量用户身上获利。所以对基于价值网络的企业,其最重要的活动是推广网络,积极与客户接触,争取并保留有价值的客户,然后向客户提供服务获得收入。

从对以上三种不同的价值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到,依托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都可以找到新的顾客价值来源,从而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电子商务模式。从前面叙述知道基于三种价值结构的收入来源、盈利方式、商务活动内容大不相同,实现目标、所需能力、竞争策略也必将不同。所以构建商务模式的关键是要让商务模式的各方面与其价值结构相适应。因此我们可以说价值结构的不同决定了商务模式的根本不同,价值结构是决定商务模式的基础。

影响电子商务模式成功因素

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可以创造新的顾客价值来源,在此基础上构建电子商务模式。但是一种电子商务模式的成功,不仅与价值来源与构成形式有关,还受到其他许多方面的影响。

商务模式赢利逻辑的可行性

PricelineWebhouseClub就是一个赢利逻辑不可行的例子。Webhouse的赢利逻辑是:他们让消费者通过网页告知他们希望支付的价格,然后代表成千上万的个人消费者与消费品公司围绕折扣讨价还价,将节省的钱交给消费者,Webhouse仅从中收取一笔费用。但问题出在像P&G等这些大消费品公司拒绝参与,因为他们不会帮助Webhouse公司来摧毁自己花费几十年时间和数十亿美元建立起来的品牌忠诚和价格认知。最后Webhouse为争取消费者基础耗尽资金后不得不宣告失败。所以当你自认为为顾客找到新的价值后,你要考虑这种商务模式是否可行,只有能通过这个检验商务模式才可能成功。

商务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的正确性

Internet流行开来后,许多人都乐观的认为互联网将给小公司带来与大公司竞争的机会,因为他们与大公司一样可以面对全世界的客户。但实际上大公司仍然有着小公司无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大公司在电子商务方式运作上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能力,而电子商务方式运作常常带来新的成本,有时甚至是巨大的成本。有的学者研究表明电子商务的进入和维护的高成本已证明是小公司采用EC的主要障碍。

例如在线杂货店模式的失败,就是因为对成本效益分析的不正确。因为杂货店的利润本来就很薄,而在线零售又产生了新的技术、营销、服务等成本。是否能进行正确的成本效益分析也是影响电子商务模式成功的重要因素。实施电子商务的效益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质量效益、时间效益、成本效益以及获竞争优势等,相对于成本而言有些效益是无形的并难以估算,这也给电子商务模式设计带来难度。

商务模式的可复制性

严格的说,任何商务模式都是可复制的,只是复制的难度不同,而复制难度大则可以使竞争者难以进入,为自己的发展赢得时间。如果一种电子商务模式在赢利逻辑和成本效益分析上都是可行的,如果又能让竞争对手难以复制,那么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以DELL公司的成功为例,它的电子商务模式来自过程的创新。对一种电子商务模式而言,抓住时机,利用先行者优势、网络效应、切换成本等手段使得其模式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也是影响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商务模式的持久性

商务模式的设计是为了能够长远获利的,因此电子商务模式应该瞄准长期的目标,而不是短期目标或一锤子买卖,也就是说电子商务模式应该具有一定的持久性。目前利用互联网赚钱的方式虽然不少,但是作为一种电子商务模式必须是针对一种长期存在的市场所开发出来的。如果针对的只是一种临时的需求和市场,那不能算是一种成功的电子商务模式。因为市场一旦失去就没有其存在的必要,这种模式必然失败。当然,也有可能在种偶然的情况下创造了一个市场并发展起来,然后随着其发展完善并总结出应用模式,如eBay就是由Pierre Omidyar为其女朋友收集Pez糖搅拌机建立起的拍卖网站发展而来的,从而成功地发展了网上拍卖电子商务模式。

商务模式的可发展性

电子商务模式在目前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要保持一定的持久性,与商务模式的可扩展是分不开的。这里所谓商务模式的可扩展,是指可利用现有商务模式所拥有的顾客基础、相关活动和能力、技术开发新的收入来源,也指商务模式的一些组成部分和连接环节是可以重新设计和改造以向客户提供更好的价值。

公益性商业模式篇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品牌化经营

文化是民族的核心,也是权衡一个国家及地区综合力量的关键内容。如今国际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把本土的文化作为核心的创意产业,既显现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还支撑着国家跟民族的凝聚力。中国有着五千年漫长的文化历史,文化创意产业理应被作为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文化创意产业是很有活力且很有发展潜能的行业,它必能很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业模式即指某个组织该怎样使用它的功能和概括它重要活动的提纲挈领。它既说明了公司里的客户、产品跟服务,也给出了相关公司怎样组织和创收跟盈利的资料。也就是说公司会用怎样的途径及方式来盈利。可是中国大多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没有办法盈利的,对其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商业模式的概念

国外的有关专业学者曾经指出的:“当今公司之间的较量,不再仅仅是商品之间的较量,同时也是商业模式之间的较量。”而我国专家学者则指出,商业模式是一些机构在明确了外在假设前提和内在资源与能力强弱之后,用来结合机构本身、用户以及产业供求双方和工作人员来获取超过定量收益的一种战略革新意图,一种可以落实的构造形式和规定要求的关联。俄罗斯的相关学者则指出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即指文化创意公司有了确定的外部条件及内部资源之后,经过市场竞争和政府干A的两重调节,怎样创造、传递及获取价值,并且能够使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统一。

2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文化创意产业,又称为“创意经济”以及“文化行业”,它把文化资源当作基础条件,把创造能力当成核心,私人以及工作室通过改进创新,外加使用一些销售手段把文化商品交付给顾客团体,从而确保了经济收益和社会影响的需求都得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包含很多方面的革新团体,其中有广播影视、传媒、动漫、广告等。构成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重要方面主要为下列几点。

21价值观点

价值观点也就是说文化创意公司把旗下的商品或者服务能够提供给顾客团体的价值。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跟特别的价值主张肯定是分不开的,把该主张渗透进所给出的文化商品跟服务里面,并且经不同的销售通道提供给顾客团体。因为文化创意产业具备经济性跟社会性的双重属性,所以公司给出的价值观点就需要符合顾客的要求,还应该使其社会影响力增大,对社会做出积极的影响。

22目标顾客团队

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团体就是指具备相同水平的文化底蕴与更高追求的团队。目标顾客团队以人口学的特征为基本,将在购买动力、需要和交易收益等方面有着共同点的顾客团队进行划分。这种思路是把市场销售里的划分顾客群销售当作前提,也就是把市场更为细致地划分,瞄准其中一个特定的目标消费群,再推广针对该顾客团体提供的商品或业务,设置恰当的价格,使用适宜的销售手段把商品或业务传递给目标顾客团体。

23分销通道与合作伙伴之间的联系

分销渠道是说文化创意公司通过对本身的价值观念做出推广以及把衍生的文化商品或服务传递给消费者的所有路径,还是公司跟消费者交流的途径。分销渠道非常地关键,它联系着公司跟消费者,文化创意公司要求建立多种多样的和高效的通道。

24资本分配能力

文化创意公司的资本包括文化资本和资金资本和人工资本,假如想构建出出众的商业模式就必然要求在执行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对这些资本做出适当的分配,尽最大努力压榨出资本的剩余价值。“革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核要素,所以人工资本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重中之重,文化创意产业看重的员工一般分为是革新型的、技能型的和经营型的。革新性的员工有原创力,能够把抽象的文化转变成具备极强经济价值属性的文化商品,能够加速进行文化创意,也需要技能型的员工使用先进科学的技术进行开发及革新才能够激发顾客团队的购买欲望,最后再利用营销员工来宣传和出售。

25先进的盈利形式

文化创意产业它有一个很关键的目的就是获得效益,优秀的获益形式对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它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本构造以及收益源头。优良的获益形式要求对成本构成做出改进,保证制造经营时的成本水平比较低廉,相对应地,还要增多效益的渠道,让效益源头可以多种多样并且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3五种典型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分析

31行业凝聚型商业模式

行业凝聚型商业模式主要就是通过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产业区的通道,把部分相关的企业以及艺术规划公司和艺术展览馆等汇聚在一个工业园中,这些公司利用行业锁链的方式汇聚在一起。不仅仅降低了开发的成本,还能够在大型公司的指引下加速部分小公司的完善。行业凝聚型的商业模式能够产生产业聚集的影响,增强了相关文化行业地区市场的竞争能力,发挥了品牌价值,能够带动相关衍生产业。例如处于北京某地的艺术区与成都郊区的音乐主题公园,都是利用引入相关的文化创意公司和艺术家办公室以及艺术展览等方式来产生的。

32行业链经营型商业模式

行业链经营就是说文化创意公司以行业链的形式把某个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核心,对行业链进行向上及向下的伸展,经过对有关公司的关系进行调整和优化来让它们可以相互合作行动,以此来提升该行业链运行的效果,最后来提高整体竞争优势的过程。比如,以《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为中心,对行业链进行向上和向下的伸展,让制作方跟浙江卫视都可以得到大量的利益,并且里面的导师跟学员,以及冠名商和演唱会等所有包括在行业链中的都会获得利益。

33品牌化经营型商业模式

现在,产品的同质化逐渐加重,竞争也越发地激烈,若公司只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已不能够立足,公司若想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立于不败之地,既应有强烈的创造品牌的观念,也应有强烈的对品牌进行经营的观念。品牌化经营型的商业模式就是文化创意公司会在它的价值主张的带领下去造就积极品牌的独特性质,最大可能地发挥出品牌的效能,提高整体竞争的优势。

34跨媒体经营型商业模式

跨媒体经营就是公司为能够最大可能地运用自己的资源,开发和参与除了媒体本身的其他市场,比如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和印刷媒体等。出版发行业是比较多地运用跨媒体运行该商业模式的,新兴媒体持续性地产生,大家进行交流及娱乐的途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公司为了能够生存及发展,便开始跨媒体经营也是一种趋势。

35跨行业经营型商业模式

跨行业经营商业模式就是说文化行业和别的行业相互渗透的一种商业模式,它破除了自己单一行业的局限性,进行跨行业多元化的发展,通过对不一样的行业同样利益点的联结,来增多利润来源及减小单一行业所带来的风险。比如迪斯尼,它为全世界最大的娱乐传媒公司,它进行的业务覆盖了媒体网络以及影视娱乐和主题公园等多种场所。迪士尼把它传统的米老鼠、唐老鸭、兔八哥、加菲猫、白雪公主等多个典型的卡通形象当作核心,朝其他多个行业持续地进行衍生发展,且在每行业都有了很大的成功,深得消费者的喜爱。

4结论

适合每个行业的完备的商业模式是不存在的,可以永远可行而并不需要发生改变的商业模式也是不存在的。一个公司若想成功既要侧重于商业模式的设计,还应在生产经营时通过对市场变化及公司里面状况的了解来持续地对商业模式实行改进跟创新。文化创意公司应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研究组成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元素,然后根据行业的特征来设计跟选择合理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庄毅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发展――以晋江市为例[J].当代经济,2017(3).

[2]盛婷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发展创新模式探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5).

[3]经宽蓉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句容市为例[J].镇江高专学报,2017(1).

公益性商业模式篇7

2005年2月20日,酝酿已久的《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由央行、银监会和证监会共同制定推出。这标志着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本文试图对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意义、模式及存在的风险等几个方面做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商业银行;基金管理公司

一、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必要性

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有利于商业银行自身改革的发展。近年来,商业银行为拓展中间业务,在电子设备、通讯网络、资金清算、电子银行和基金托管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还不高,丰富中间业务产品、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空间还很大,如果由商业银行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将有利于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扩大非信贷盈利资产,使现有以资产负债业务和存贷利差收入为主体的经营结构,向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协调发展,存贷利差与非利息收入并重的经营结构转变。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存在巨大发展空间,商业银行了解客户需求和风险偏好,如果发起设立基金公司,有条件和能力设计出适销对路的基金产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并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财品牌,利用自身擅长的理财技巧,将不同产品进行有效组合,打造富有特色的金融理财产品,形成雄厚客户资源积累,最终走出银行业同质化的低水平竞争层面。

二、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可行性

按照中国加入WTO的协议条款规定,现在距离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商业银行通过设立基金,进而过渡为混业经营,可以实现业务多元化,提高管理风险的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更好的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从而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实力雄厚,自己发起成立基金管理公司拥有以下一些优势:第一,商业银行在与资本市场联系紧密的几个领域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第二,商业银行拥有先进的业务技术系统和资金清算的强大优势;第三,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营销网络和客户资源,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比例,拓宽收入渠道,避免风险过于集中于信贷领域;商业银行拥有强大的销售网络,可为基金客户提供全面、便捷的各项服务,通过结算、信贷、储蓄等服务手段,可以了解客户的投资需求、投资特点及其他相关信息。 [ hi138\Com]

三、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模式研究

1. 以德国为代表的商业银行直接下设基金管理公司来开办基金业务。商业银行直接以全资附属的方式设立了资产管理公司从事基金管理业务。这种模式一般在混业经营的国家中较多出现。由于该模式下商业银行对基金管理公司具有出资和控股关系,为了满足基金管理法规的要求,在一家商业银行作为基金管理人的情况下,应有另一家商业银行来进行基金托管。

2. 以美国为代表的由金融集团控股方式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来开办基金业务。该模式是由一家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母公司,在其旗下直接或间接设立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托管银行等,形成一个金融控股集团。其特征在于基金公司完全独立于金融集团旗下的商业银行。从我国的国情和金融体系特点来看,我国银行走通过金融控股公司实现混业经营模式最可行,银行设立基金公司可以作为银行向金融控股公司转型的一个试点。我国商业银行通过该模式开办基金业务,在法律和监管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3. 该模式符合目前分业监管的监管现状,监管成本较低4. 随着国内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该模式具有较强的现实操作性

四、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风险控制

截至2004年末,中国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已达24.5万亿元,M2 /GDP的比例已达189% ,是世界比例最高的国家。但企业依然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以致民间融资异常活跃。中国金融管制过严限制了直接融资的发展,扭曲了社会融资的结构,同时也使全社会的金融风险集中体现在银行体系中。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是金融改革的必然要求,但是商业银行直接设立并运作基金的风险不容忽视。就我国金融控股公司而言,除了普通金融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外,还包括利益冲突风险、内部控制风险、联动风险等。

1. 利益冲突风险。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设立的基金和托管基金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2. 联动风险。联动风险指某子公司面临的风险会迅速传染给其他子公司和整个集团,使整个金融控股公司出现问题;同时,由于我国自2003年以后不再发行封闭式基金,现在商业银行设立基金也要设立开放式基金。开放式基金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份额不固定,投资者可以自由赎回,其流动性问题一直得到广泛的关注。一旦商业银行基金的流动性出现了问题,就有可能放大到整个银行的流动性上,从而引发整个银行的风险。

3. 内部控制风险。内部控制风险指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各子公司之间可能通过关联交易来转移利益。为了营销基金,商业银行内部部门之间利用关联交易倾斜资源,出现“利益输送”现象。“利益输送”现象在基金市场上表现的很明显。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同时管理着很多支基金,为了提高自己的品牌,把资源倾斜到旗下的某些基金,从而打造几只所谓的明星基金。

五、小结

《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只是混业经营的第一步,也是中国金融改革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单一银行体系向多元化市场体系过渡的过程中的一步。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融资结构严重依赖于间接融资的格局下,商业银行设立基金有利于优化银行盈利模式,探索通过金融控股公司形式实现混业经营的银行发展模式。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几年来通过开办基金托管和代销业务,在人员培训、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能否给银行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要取决于银行对基金管理公司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商业银行要真正做好基金业务,必须充分借鉴国际经验,解决商业银行与基金公司在利益分配、风险预警与隔离、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基金业务推动银行改变依靠贷款规模增长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促进中国银行实现向现代化经营模式的转变。 [ hi138/Com]

参考文献

1 李浩1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推动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 J ]1中国金融, 2005 (2)

公益性商业模式篇8

关键词:PPP;商业银行;项目融资;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4-0131-02

1 社会投资模式改变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以下简称“43号文”)明确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剥离融资平台的融资职能,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即PPP模式),打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长期对银行债务融资的依赖。在新常态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停止一般性银行债务融资让商业银行面临一系列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PPP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需要辩证看待。

2 PPP项目融资特点

PPP项目融资是典型的项目融资,是以项目的未来收益和资产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和安全保障的融资方式。总体来看,PPP项目融资可以分成权益性融资和债务性融资。

2.1 权益性融资的特点

作为权益性资金的社会资本,对PPP项目投资回报水平与所投资项目类型、项目所在行业关系不大,而与当期资本市场资金利率水平密切相关。根据权威机构统计,常见投资型项目IRR回报水平(2012~2014年)轨道交通PPP项目资本金IRR约10%左右;污水处理PPP项目资本金IRR约8%~10%;固废处理PPP项目资本金IRR约8%~10%;供热PPP项目资本金IRR约8%。权益性资金的的特点主要是资金投入具有永久性,需承担项目完全风险,公司没有固定的股利负担,但同时其资金成本较高,稀释公司控制权。

2.2 债务性融资的特点

权益性资金对项目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普遍要求10%左右,商业银行5年以上长期贷款基准利率为6%左右,债务利息抵税后债务资金成本更低。债务融资在资金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不会分散公司控制权。PPP项目融资中,商业银行向特定工程项目提供协议贷款,对项目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享有偿债请求权,并以项目资产作为附属担保。在实务工作中,商业银行还可要求有项目实体以外的第三方提供担保,即贷款行有权向第三方担保人追索。

3 商业银行参与PPP项目融资的风险分析

3.1 周期风险

从PPP项目贷本身来讲,存在期限长和还款不确定等风险。PPP的特许经营期一般20-30年,其贷款期限相比一般贷款期限更长。20-30年的项目建设运营期内银行面临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都会发生变化,将首先对银行安全形成影响;偿还项目贷款,除了项目自身的经营收入,还需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或财政补贴”等予以支持方能偿还融资,而涨价听证、排他性条款在未来期间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3.2 政府信用风险

PPP要求政府改变自身定位,由公共产品的唯一提供者转变为项目的合作者和监督者,并严格遵守契约精神,不因官员任职更替影响契约执行。据清华大学王守清教授的统计,参会的90%企业家、70%民企最大的顾虑就是政府不守信用、不履行合同。失败的案例,例如长春汇津污水处理厂项目中,政府废止了当初指定的管理办法,致实施机构拖欠合作公司污水处理费最终致项目失败;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由于出现了竞争性项目而政府又无法按约定给予补偿。

3.3 项目甄别失败风险

公共设施收费未能完全市场化。PPP模式以特许经营权为基础,其中项目投入是否能预期收回的核心就是收费环节。中国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收费未能市场化,一般由发改委审定,如水费、电费等。项目市场化与收费未市场化的矛盾导致很多项目收益未能按预期实现。

3.4 支付风险

公共项目中有些项目依靠使用者付费能够覆盖项目投资收益,有些则不能完全覆盖,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的补贴来保证项目的实施,这样的项目一般有政府公开承诺的文件。但由于项目建设时间、运营时间较长,不确定性较大,政府可能出现无力偿还的情形,导致项目投资无法收回。

3.5 政策/法律风险

国家没有正式出台真对PPP模式的法律,可能出现法律法规的修订、颁布等,导致原项目合法性、合同有效性发生变化,给PPP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带来不利影响,甚至直接导致项目失败。如江苏某污水处理厂采取PPP模式融资建设,在合同签订后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妥善处理现有保证外方投资固定回收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外方投资者被迫与政府重新协商投资回报率。

4 路径选择

4.1 应对风险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风险点,商业银行对接PPP业务时,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展开:

(1)充分把握项目实质性经营风险,预测项目现金流。项目选择方面,建议优选民生型、加强需求具备良好现金流的项目,如污水处理、供气供热、轨道交通、垃圾处理、机场高速、收费路桥等具备垄断性的项目。在PPP项目尽职调查时,银行需要扎实开展可行性分析,全面梳理项目运营中的风险,识别重大风险点,提出风控措施,尽量完善操作方案。

(2)尽量选择财力充足的地方政府及实力较强的国企为交易对手。项目前期充分开展政府承债能力和履约能力评估,综合考察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及增速、产业结构、招商引资环境、主要官员从政履历、官场反腐、过往债务违约情况等,优选主要经济圈中财政收入排名靠前的省市,谨慎选择财政收入排名偏低的市县。在考察合作企业时,重点考察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层经验、主要负责人的履历与信用记录、企业经营收入与利润结构、金融机构信用记录、诉讼记录等方面,优先与地方国资委直管的一二级核心子公司合作,谨慎与综合实力偏弱的国企子公司合作。

(3)选择有实力的社会资本作为PPP合作伙伴。商业银行参与PPP项目,优势在于募集资金、财务监管和资本运作,弱势在于项目建设及运营。建议优选具备基础设施建设或运营管理经验的上市公司、外资企业、央企,或实力较强的民企联合拓展PPP业务,既便于与政府的商务谈判,也可保障项目顺利建设,降低运营风险。

(4)参与PPP过程中,商业银行要做好前期和过程中的风险管理。PPP模式下,项目公司债权具有期限较长、利率偏低的特点,且没有政府隐性担保,这是PPP项目的共同属性。较长的特许经营期和稳定的利润使得PPP模式很难带来较高的回报,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在项目前期做好项目收益测算和期限匹配管理等尽职调查,同时也要研究制定PPP项目预警方案。

4.2 路径选择

与传统贷款人角色不同,商业银行在PPP项目中将担当综合化的融资服务咨询机构,一方面为PPP项目提供贷款、投行、保险、信托等,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到项目的设计、开发等咨询顾问服务。商业银行参与PPP的路径主要包括:

(1)投贷模式――中信集团PPP模式。

投贷模式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和运用投行资金的形式满足PPP项目融资需求,发放贷款使得商业银行成为PPP项目的债权人,投行资金的介入使得商业银行可成为PPP项目的股东。与一般商业银行相比,中信银行拥有控股金融集团背景,“中信PPP”模式由中信集团牵头,银行、证券、信托、地产、咨询、基金等实现日常事务、项目信息共享。中信银行提供项目融资、银团贷款、并购贷款、理财融资,票据、债券等产品,从传统的信贷服务机构转变为综合性的服务商。投贷模式适用于有金控集团和多元化集团的商业银行,一般商业银行不具备开展产融结合的条件。

(2)商业银行贷款业务。

PPP的发展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贷款投向,PPP将成为城投债的替代和延伸。PPP项目股权资本金一般为30%左右,银行贷款将是其主要债务资金来源。PPP项目多为公共基础设施,其主要风险被社会资本、公共部门和商业银行合理分担,PPP项目贷款风险较低。PPP项目贷款模式是各商业银行参与PPP项目融资的最主要渠道,业务方式简单,操作简便。商业银行信贷服务可以提供并购贷款、银团贷款、项目融资,并可承接PPP项目运营期营收存款业务。

(3)银行理财借道支持PPP。

银行理财产品参与PPP项目主要是通过与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由银行募集资金,信托公司负责投资PPP项目。银行理财资金进入PPP项目主要通过项目公司增资扩股或者收购投资人股权,并作为机构投资人股东,获得固定回报,并不承担项目风险。银行理财产品模式对商业银行产品设计、市场推广、风险控制等能力要求较高,一般适合于综合实力较强的大中型商业银行。

(4)资产证券化。

PPP资产证券化是指以项目未来收益权或特许经营权为保证的一种融资方式,主要适合经营性项目和准经营性项目。商业银行参与PPP项目的资产证券化,一是通过信托等通道,用表外资金购买PPP资产证券化产品,调节银行理财产品或资管计划的风险和久期;二是银行非银业务部门可以参与PPP资产证券化的设计产品和承销。大中型商业银行可以从产品设计、承销等几方面参与,中小型商业银行可以直接通过信托计划参与其中。

(5)股权融资。

由银行撮合组成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投资者由机构和个人组成,然后参与PPP项目公司股权。股权融资模式对多数商业银行不适用,商业银行一般不愿直接参资入股实业项目。对涉足基金投资的商业银行来讲,参与PPP项目股权融资是一个途径。

(6)保理融资。

保理融资是指保理商买入基于贸易和服务形成的应收账款的业务,服务内容包括催收、管理、担保和融资等。PPP项目公司将其未来应收账款出售给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行使债权。近年来,保理融资的兴起,给商业银行创造新的收入机会,特别是全国性商业银行具有广泛地客户群体和市场网络,能够有效降低保理催收的风险。

(7)融资租赁。

PPP项目公司与租赁商签订合同,由后者负责采购设备,然后租给PPP项目公司,此时租赁商拥有PPP项目公司一项债权,租赁商将其转让给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负责向PPP项目公司收取租金。融资租赁模式需要租赁公司的中间配合,PPP项目利润率本已被政府限定,租赁公司的中介作用进一步蚕食利润空间,因此,该模式不是商业银行参与PPP融资的理想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守清,柯永建.特许经营项目融资(BOT、PFI和PPP)[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叶晓d.商业银行对PPP项目全寿命周期的风险识别与防范[J].建筑经济,2010,(10).

[3]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Z].2014,(12).

上一篇:新的税法纳税标准范文 下一篇:智慧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