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范文

时间:2023-10-28 15:55:45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经典阅读 有效性

经典阅读在初中生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修养。然而,我国的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为此,我国初中学校应加强学生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进行合理有效的学习,培养阅读能力,从而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

一、经典阅读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经典,是指能够经受住时间、空间的变化与意识形态的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经典阅读一直以来就被作为语文的重要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在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阅读经典作品,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

经典阅读是一种审美性阅读。经典作品营造了纯自然的审美境界,读者通过阅读可以获取深刻的审美体验,得到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同时,经典阅读也是一种思辨性阅读。经典作品的博大精深需要读者将经典作品放到现实的社会语境的共时视角乃至整个文化思想发展史的历史视角,结合个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水平,对经典作品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探究,才能真正理解经典作品的内涵。

二、经典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阅读意识匮乏

初中生需要面对升学压力,有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因此,大多初中生都忽略课外阅读,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或者是课外辅导。不少初中生对阅读的理解存在偏见,认为阅读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对学习没有太大的帮助,甚至认为阅读是在浪费时间。恰恰相反,阅读对于初中生来说,是积累文学素养,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加强文学功底的重要平台。初中生想要学好语文这一学科,仅凭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分析、课本上课文的阅读和卷纸上试题的演练时远远不够的,其根本正是阅读。阅读不仅可以弥补初中语文教学的局限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文学欣赏水平,从而实现全面提高语文成绩的目标。

2.阅读目的性不明确

目前,大多数学生在阅读时缺乏目的性,随意性较大。很多初中生在阅读时仅凭一时喜好,并没有对自己将要阅读的数目进行严格的筛选。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初中生经常阅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等通俗小说,却很少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认为其枯燥无聊。这些通俗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提高初中生的文学素养,反而会使初中生的阅读结构失去平衡,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3.阅读质量较低

迫于学习的压力,不少初中生阅读的功利性太强,缺乏阅读的思考过程,走马观花式的阅读难以给学生的文学功底带来提升。另外,学生缺乏对阅读书目的鉴定能力,阅读的书目质量参差不齐,反而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由于缺乏一定的阅读技巧与方法,初中生阅读的效率低下,阅读质量难以达到要求。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的措施

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情景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形象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更好地发展心理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阅读,让学生带着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从而获取文学知识与阅读能力。情境的创设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结合文章的特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方法,把学生引入所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按照课文的思路进行板书,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融入作者的情感,深刻体悟文字所表达的感情,理解生命的意义。

2.合作竞争,营造阅读氛围

协作式学习就是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学习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与竞争中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协作式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能力;有利于学生发扬个性,各抒己见,在思考和探究中真正掌握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把握。通过这种既是合作又是竞争的方式,营造阅读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3.培养习惯,增加阅读积累

阅读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重复和不断积累,才能从量变实现质变。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教师可以指定经典作品阅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目标和阅读水平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并针对自己的实施情况定期做出调整,教师可以不定期进行抽查,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指导学生建立摘抄本,对阅读经典作品中看到的优美文句、段落进行积累,并加以背诵,最好能应用到学生自己的写作中去;另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对阅读的书籍写下读后感,选出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鼓励大家进行模仿和学习。综上所述,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方法指导,最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和文学素养。

4.开展实践,提高阅读应用

学校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丰富学习的学习生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可组织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文化节等活动,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举办班级研讨会等。这些丰富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四、总结

针对我国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学校和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合作竞争、培养阅读经典作品的良好习惯、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等来激发学生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从而大力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水仙.初中语文类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7):27.

[2]王奎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名著经典阅读效率的对策探讨[J].西部素质教,2015,(07):101.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篇2

关键词:经典阅读活动;小学语文;文化传播

目前,我校正在开展“语文经典阅读,创建书香校园”活动。经典阅读之所以一再被提倡,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经典”读物中所蕴含的哲理思想和道德品质是普通读物难以比拟的。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新的教育理念,我们的语文课本也逐年作出新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就是经典文章的存在。下面笔者就来谈谈如何将“经典”引入小学语文课堂。

一、现阶段经典阅读活动存在的问题与推行经典阅读活动的意义

笔者一直认为语文学科是最好学习的一门课程,既具备母语学科的优势又带有文史类学科独特的优点。在经典阅读活动的组织中,极易出现两大问题。首先,教师常常以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为参考,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到反感;其次,部分教师并不明晰经典阅读活动的最终目的,令经典阅读流于形式。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的最终教育目标不是单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而是通过“文章”中的哲理,教会学生为人处世之道,这也是我校语文学科要引入经典阅读活动的深层次原因。经典文学作品应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文学著作,学习这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敦促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单纯的背诵诗句、文言文,可以说只是语文教学的初级目标,通过经典阅读活动等形式各样的语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打造高效经典阅读课堂之途径分析

1.提高内容规范化程度是构建语文经典阅读课堂的前提

什么样的经典适合现阶段的小学生?是不是所有的中国古代文学著作都应列入经典活动的教学范畴?怎样优质地选择经典读物一直是困扰老师与家长的重大问题,太深奥的则学生不愿意接触,而太浅显的则是浪费宝贵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校自编了经典阅读活动的指导书籍《快乐童年 经典阅读》(分低、中、高年级版),虽然编写用书无法达到尽善尽美,但由任课教师参与编写更能体现教材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快乐童年 经典阅读》一书就囊括了《老子》《论语》的部分名句以及中国四大名著的一些美文段落,这样的教材令经典阅读活动更加具有规范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来适时地调整经典阅读活动的内容。

2.利用趣味化的阅读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是打造高效阅读课堂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堂的大忌就是枯燥,如果小学的语文课堂就将乏味无趣的印象传递给学生,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将来学习语文的兴趣。在经典文章中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型文章来作为经典阅读的内容,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对于经典文章学习的热情。《论语》《史记》中都有故事性的经典寓言,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寓言改编成情景剧,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提高活动参与性。

3.开展多种多样的经典阅读活动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

我们学习经典的目标不仅是要提高自身的写作及语言运用能力,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还要将经典阅读活动延伸至课外。学生在经典阅读课堂中学会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道理,只有融入到实际的生活中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之外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将经典哲理带到学生实际生活之中才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有效的途径。

4.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开展小学经典阅读活动的有力保障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有力地保障经典阅读活动的开展。为了不使经典阅读活动成为空话和学生学习的负担,笔者建议任课教师利用早读时间来进行,目前我校执行了每周由一位教师负责在学校流动黑板上摘抄一些经典名句让学生诵读,十分钟的时间不仅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还能够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逐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经典阅读课程贵在坚持,一个良好的阅读计划和习惯可以大大提高经典阅读活动的有效性。

经典读物不仅能推动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助推器。因此,在开展经典阅读活动中需要教师不断甄别活动内容,不断改善教学手段,不断推敲教学步骤。要做到这些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同样也需要整个社会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余光.阅读,与经典同行[N].光明日报,2009-4-30.

[2]诵读古典诗文,有助人格发育[N].中国青年报,2000-1-5.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篇3

一、高中语文课堂经典阅读的范围

阅读能帮助学生进步,好的经典性的文章能给学生的创作提供素材和技巧指导,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经典性的文章经过了历史的考量、文学的考核和时光的洗礼,充满着广泛的语文营养,如果学生能有效的阅读势必会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般来说,经典性的文章首先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原创增添了它的新颖性和创新性,独特性阐述了经典的特质与个性,具备这样的特点才有可能成为经典;其次,经典性的文章在形态上具有开放性、多元化和超越性,经典文章不是偏激的文章,也不能蕴含唯我独尊的观点,一定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文章,这样才能让不同的读者接受;经典性的文章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经典文章往往承载着当时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史学价值,同时经典文章必然内含丰富的文学价值。经典文章也是与时俱进的,具有动态化的特征。

经典文章的题材多种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古诗词、小说等等。在中学阶段,开展广泛的经典阅读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阅读经典对高中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积极作用

经典文章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具有极强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如果高中生能广泛有效的开展经典文章的阅读肯定会促进他们的长远发展,就文学素养而言一定会大大提升。经典文章的文学价值只有广泛的阅读和反思才有有所感悟,它们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可以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了解经典文章文字背后的寓意,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

高中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内容也是多方面的,语文素养承载的内容也是极为广泛的,包括生字词的学习、理解能力的提升、交际能力的提高、文学创作能力的提升等等。经典文章的每一个词、每一个词和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检验和润色的,可谓一字千金。经典文章文字背后折射出来的文学价值和寓意是非常丰富的,对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拓展学习途径,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经典文章的阅读还可以增加学生对生字词的把握和词汇量的掌握,也能增加写作素材。经典文章的阅读包括课内经典专著的节选,也包括课外经典文章的阅读,所以学生学习的途径是非常丰富的。高中生经过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语文学习技能的积累,他们在语文阅读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他们在开展经典阅读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完成课后练习、做好相关的阅读笔记和阅读反思,对于生字词、语法知识、文学表达手法等有所掌握,可以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是语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特点。所以广泛的经典文章阅读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语文相关学习技巧和技能的提升。

(三)激发阅读积极性,提高创作能力

对于高中生来说,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语文素材积累和文章再创造的过程,经典文章的阅读不但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创作水平。经典文章在写作手法、表达技巧上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词汇的运用上很有讲究。为此,开展广泛的经典阅读可以有效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量,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做到触类旁通。无论是课内的经典语文阅读还是课外的经典文章阅读都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扩大高中生的阅读量是扩充他们写作素材,造就写作灵感的重要手段。针对性的阅读,经典文章是最好的选择,这些文章耐人品味,写作手法新颖,对学生灵感在线,文学创作,提高写作水准都功不可没。

经典文章的阅读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在数量和质量上也要有所掌控,要放平心态,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之中,融入其中。这样才能让经典照亮学生的人生,点亮学生的文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篇4

【关键词】经典;阅读;写作;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经久不衰的、流芳百世的作品,后人尊敬它称之为经典。经典书籍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传承文学经典,语文的经典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诵读经典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诵读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通过阅读经典、鉴赏经典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语言背后的思想和精神内涵,获得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的共同提升。所以说,经典阅读是语文学科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的模块,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教师除了答题技巧上的点拨外,不能够忽视的就是学生课外经典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除了语文选修教材中所规定的一些篇目外,语文教师也要自主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或者是更贴近于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自主地选择经典作品或文章,双向度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众所周知,读书是一种习惯,更是长时间的工夫,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作为语文教师自身要不断阅读,给学生树立好榜样。朱熹在这方面的见解就很独到。他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其义皆若发于我之心。熟读精思,融会贯通,就成了后来读书的正确标准。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学会摘选有益于自我提升的经典文章,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阅读经典应有所区别,像《千字文》《百家姓》《增广贤文》这样的蒙学读物适合低学段的学生阅读,通过阅读认识世界、增强语感。唐诗宋词可以增强学生对古代文言句式的语感,《读者》《青年文摘》《意林》之类的杂志教会学生平和地、乐观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像《基督山伯爵》《简・爱》《傲慢与偏见》这类的外国名著可以增长见识。

二、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

作文一直是在中、高考中分数比重占的很大的部分,但是在语文这门学科中,无论是语文老师还是学生,对习作方面通常感到很棘手。很多教师认为作文部分的提升是一个慢功夫,所以也忽视了日常的习作与批改。而且好的文章更需要作者有足够的人生体验与经历,一个缺乏经历,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意义的人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现如今学生被局限在学校、家、补课班这样的三点一线的小生活圈子内,很难有过多的体验与经历,写出的作文存在“假大空”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在平时可以经常积累、阅读经典,头脑里记住了大量的词汇、精彩的段落或者美文,长期收到浸润和感染,融会贯通将这些变成自己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东西,那么,在写作上,自然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或内容空洞了。所以说阅读文学经典与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是一个为写作积累、沉淀,只有大量在头脑中储备学识,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思路喷涌而出。正如杜甫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我国中学生相比于国外学生,课业负担还是比较大的,留给学生自己安排的课外时间相对来说较少,即使是有了自己的时间,能够真正合理的利用、安排的学生也是少之又少。所以,课外经典阅读就成了教师对于安排学生的课余时间的有效手段,既可以丰富学生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能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阅读经典并不是一个强制性的作业,而应是一个习惯的养成。教师应该充分鼓励学生热爱读书,养成随手翻书的习惯,而不是规定性地要求去看某本书、某篇文章,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指引和推荐,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体会其中的乐趣,学会选择阅读的篇目,如读《爱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爱、感恩。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让学生在奇妙的旅程中,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读名家人物传记对于塑造人格很有帮助。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材;经典阅读;有效阅读;方法

阅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也是学生一定要掌控的技能。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汇总,也读教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具备一定的引导作用,而语文阅读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其影响着语文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更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依据,阅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为了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实施更为优质的阅读教学。

一、初中语文教学经典阅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学受到以往教学形式的影响,教师对于经典阅读素材的应用教学并不关注,在学生学习中也没有给予有效的引导,以此导致实际经典素材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没有提升,学生实际学习效果也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国教学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教师和学生看来最大的教学目标就是完成考试,但是实际教学中忽视了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工作。并且,现阶段经典阅读素材内容较为单一,在实施阅读教学中没有关注分析阅读素材的理念和基本内容,学生没有开阔自己的视野。由此,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明确初中语文教学经典阅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教学需求提出优质的解决方案。

二、初中学生经典作品阅读的原由

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提出的教学方案都是结合学生学习特点设置的,并没有结合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分析,教育模式也难以满足科学发展要求。在以往语文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对经典阅读素材引用、划分和整合等形式实施学习,但是这些教学方案,难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本理念产生共鸣。依据实际案例分析可知,学生实际阅读经典作品的效率较低[1]。

三、提升初中经典素材阅读有效性的教学方案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师在实施初中语文经典阅读素材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实施教学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和阅读的兴趣。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的背景下,学生依据教师的引导对经典阅读素材实施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多学习一些具备深层含义的文章,如在学习《红楼梦》、《三国演义》、《孙悟空》等经典名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电视剧的形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故事情节发展和故事背景有所了解,以此加深故事的印象,并且将自己学习到的知R引用到作文和生活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为学生创造更为优质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为学生创造阅读经典作品的阅读环境,促使学生收到环境的熏陶,自主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并获取更为丰富的语文阅读知识,同时教师要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为学生构建自主参与活动的平台。在学习经典作品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作品改编的舞台剧、话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但可以依据活动认识文章中人物的性格,还可以锻炼自身的表演能力,以此激发经典阅读素材的兴趣[2]。例如,在学习曹禺《雷雨》文章的过程中,选择文章中的一段对话,引导学生进行故事情境的再次演绎,如下文:

周冲:然而我们永远不可以算是顶好的朋友么?

四凤:我预备跟我妈回济南去。

周冲:不,你先不要走,早晚你同你父亲还可以回去的。我们搬了新房子,我的父亲也许回到矿上去,那时你就回来,那时候我该多么高兴!

四凤:你的心真好。

周冲:四凤,你不要为这一点小事来烦忧。世界大的很,你应当读书,你就知道世界上有过许多人跟我们一样地忍受着痛苦,慢慢地苦干,以后又得到快乐。

四凤:唉,女人究竟是女人!(忽然)你听,(蛙鸣)蛤蟆怎么不睡觉,半夜三更的还叫呢?

周冲:不,你不是个平常的女人,你有力量,你能吃苦,我们都还年青,我们将来一定在这世界为着人类谋幸福。我恨这不平等的社会,我恨只讲强权的人,我讨厌我的父亲,我们都是被压迫的人,我们是一样。

四凤:二少爷,您渴了吧,我跟您倒一杯茶。(站起倒茶)

周冲:不,不要。

学生依据对文章的情境展现,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展现的情感特点,以此与文章产生共鸣。

(三)对学习方案实施优化

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强,一般没有充裕的时间实施经典作品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阅读方案,以此提升实际阅读效率,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优化经典阅读素材的实际意义。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对经典作品中的优美段落、富含深意的句子、经典描写等内容实施记录和整合,并在阅读之后,结合自身的理解提出观点,以此提升自身经典阅读作品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优质的文学素养。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整篇文章的意义进行研究和分析。在结束阅读之后,学生和教师需要沟通彼此的心得,也就是对所阅读的作品实施积极的研究,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在面对经典阅读素材中较难理解的部分,教师需要及时提出科学的引导,防止学生因为复杂难懂的知识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经典阅读作品是我国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需要得到学生和教师的关注。经典阅读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提升经典阅读素材的教学质量,不断整合案例经验,提出优质的教学放散,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可以自主参与到学习工作中,并且学习中构建优质的阅读习惯[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影响力,培育学生阅读能力也是一项复杂而又全面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实施,由此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保持一定的耐心,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持之以恒中提升初中经典阅读素材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罗贤华. 探析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06).

[2]任晓雪. 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如何实现"教少学多"[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篇6

关键词:典范英语;语感;阅读教学;素质提高

英语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英语学习要“以积累为本”。语感是在长期的听、说、读、写实践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能力,语感强的人能在特定环境中直接迅速地对语言进行整体感知和把握。阅读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直接和基本的方法。通过正确的朗读方法和阅读量的日积月累,就会产生语感。有了良好的语感,能使学生跨越语法困难的障碍对阅读内容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有助于初中生在各种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一、《典范英语》为语感阅读研究的教材

英语阅读和阅读教学的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够注重情感体验,积累较丰富的语言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对英语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能在理解、欣赏文学的阅读过程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典范英语》语感阅读不仅能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显示出了阅读经典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只学课本远远不够,应大量接触《典范英语》这种真实自然的原文材料,这是学好英语的有效途径。”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原主任刘润清教授认为:“《典范英语》是英国学生学习母语的材料,语言地道极了,内容非常有趣,十分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是我国中小学生学英语难得的好材料。”这套教材内容难易适中、原汁原味,充满了人文性和教育性,打破了过去一些教材生硬、机械地向学生灌输语法、句型知识的套路,真正根据青少年的思维特点和阅读兴趣进行设计,使阅读材料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建立起了本质联系。一个故事,就是一堂生动的好课、一段情感的体悟、一场文化的畅游、一次人性的思虑、一幅生活画卷的阅读。通过故事阅读,学生能领悟到异域的文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语感阅读,学生可以逐步养成对世界上其它文化的理解、尊重。

二、在语感阅读中学生素质提高的过程

我校初一1,3,5,7四个班级开展典范英语6A的学习。下面从学校规划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介绍学校语感阅读教学与学生素质提高探索的具体情况。

1.家校联系形成合力

学校利用家长委员会和家长会、学生会议进行动员,在实验材料、家庭听读监督、典范学习氛围等方面先取得家长的支持。保证听读和朗读的时间,能够听懂并理解故事的内容;能够有感情地、绘声绘色地朗读;课上能够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课后能够完成与故事相关的写作任务。

2.专家指导集体研讨

北京外国语大学课题组赵玉柱教授多次来学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他去年听了几位教师的《典范英语》研讨课并作了精彩点评与专题报告。学校管理层也十分重视《典范英语》对外语教学的推动作用。全体教师围绕着《典范英语》课的具体教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达成了许多共识,制订出学校的典范英语新的教学大纲、课程计划和考核方案等。现在学校的《典范英语》教学有了质的飞跃,教师形成了良好的研讨氛围,在同课异构设计中互相学习和帮助。《典范英语》课内课外受到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重视,每周一节的典范课成为了学生的期待,教师也有了教学的愉悦和成就感。

3.师生努力共同提升

(1)课前

《典范英语》故事的篇幅每周利用早读和一个课时进行学习。家长监督,每周至少读3次。

(2)课上

教师课上会对每个故事作品的背景知识、文化差异、人物性格等方面作介绍或分析,通过不同的课堂活动检查学生的语感阅读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少学生积极争当小主持人,在学生主持下,朗读、复述、表演、辩论等活动的效果甚好,因为学生之间交流,没有心理负担,不怕犯错误。而且每周一节的典范课成为他们的期待,复述、表演、主持及写作都成为他们喜爱的活动,学习热情高涨,成绩也自然得到提升。

三、《典范英语》语感阅读研究成效

首先,学校《典范英语》语感阅读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典范英语》语感阅读校本模式形成

经过几年努力,学校研究制订了《典范英语》课程计划和考核方案,编制了《典范英语》口试和笔试的期中、期末试题,同时积累了大量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内容的教案、学案、背景文字、影像、PPT资料等等。

2.学生乐于《典范英语》阅读的浸润

学生也由无所谓变成了积极参与各种典范活动,课堂活动积极性颇高,师生活动越来越默契,语感阅读教学又让他们在考试中遇到的材料与典范阅读相关,阅读的自觉性、主动性也空前高涨,具体体现在:(1)学生成绩: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尽管典范英语语感阅读教学,要求学生每周要三天早起进行晨读,但是经过努力,他们已经有了可喜的变化,学习热情不断高涨,上课表演绘声绘色。英语考试成绩明显优于非典范英语班。(2)教师发展:在对典范英语语感阅读教学的初步尝试与探索中,没有现成的方法可借鉴,因此在每一节课上完总有收获的喜悦和或多或少的失落,既有灵感的进发也有困惑。四、未来《典范英语》语感阅读研究中的困惑和应对策略

学校在研究过程当中也遇到了以下问题:

1.一些家长对典范英语不支持,无法监督孩子完成事先阅读任务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的对策只能是教师更多的付出与努力,尽量鼓励学生多读多练,并与家长多沟通,尽可能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2.学困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如何培养

一些英语基础本来就薄弱的学生,完成一些最简单的任务就有困难,再让他们课外去读,他们觉得不堪其苦,压力太大;如何让这部分学生能解决课业负担和语感阅读的矛盾,是研究者最想突破的问题。对于这个难题,教师还要深入研究,用更好的方法吸引学生,从而变厌学为乐学会学。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篇7

(一)新课标要求

1.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2.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写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二)阅读经典,涵养人文

新课标关注学生的人格建构和精神建构,十分重视经典阅读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重视经典阅读在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语文素养上的独特功能。

“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博尔赫斯语)经典阅读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呢?人文主义认为,阅读经典,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鸿沟,沟通文明与种族的壁垒,吸 收全人类的文化精粹,丰富人类的共通人性,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

(三) 阅读是一种思考方式

我们生活的自然忙碌状态正在被那些联网的电子设备放大,它们不断给我们发来信息和提示,用各种或重要或微小的信息轰炸我们,从而打断了我们的思绪。结果,我们用于冷静、专注的思考模式的时间就少得多了——那种包括专注、沉思、回忆、内省的思考模式。我们越少练习这些思维习惯,我们就越有可能完全失去它们。

(四)有序读书,阶段总结

高一、高二年级以学期为单位,每个学期计划阅读三本书,具体安排是:第一学期期中前一本,期末前一本,寒假一本;第二学期期中前一本,期末前一本,暑假一本。

一个阶段即学生读完一本书后,教师组织学生写出读书报告。每次的报告要求同中有异,各有侧重。这样的做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阅读是一种吸收,写作是一种表达,吸收是表达的基础,从阅读中获取写作资源和写作技巧,在写作中表现自己的阅读积累和文化素养,可以反过来促进阅读。

二、教学实践

(一)阅读书目

关于古代经典与当代名著阅读。教师精心列出50本中外古代经典和中外当代名著,要求学生从中选定3--5本,高一高二每学期至少精读2本书。当然,教师所列书目,只是一种价值性方向性引领,还可以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在教师书目之外的个性化选择。至于到底列出多少部作品及中外作品比例,可见仁见智。但是,“经典”和“名著”是必须的。

1.经典散文、小说

林语堂《坡传》,周国平《周国平散文》,梁衡《觅渡》,王开岭《追随勇敢的心》《精神明亮的人》,叶兆言《陈旧人物》,龙应台《野火集》,蒋勋《孤独六讲》 。

钱钟书《围城》,巴金《家》,张承志《北方的河》,白先勇《台北人》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雨果《巴黎圣母院》。

2.生命哲学

老子《道德经》,庄子《庄子》, 南怀瑾《老子他说》《论语别裁》,帕斯卡《思想录》。

3.自由精神

刘瑜《民主的细节》,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4.传统

余冠英《诗经选注》,(加拿大)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5.文史精华

吕思勉《中国通史》,张鸣《摇晃的中国》。

6.艺术美学

王国维《人间词话》,宗白华《美学散步》,周汝昌《千秋一寸心》 ,陈丹青《退步集》。

(二)读法指导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写道:“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读书的总原则是:“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鲁迅先生劝诫中国的青年,读书切不要忘记:“明辨,批判,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1]梁启超总结出“三步读书法”,即鸟瞰、解剖、会通。鸟瞰法即粗略了解大概,明确重点;解剖法即将各部分仔细钻研,有所得则笔记之,重要点细解剖,疑难处细研究;会通法即上下左右贯通,将全书全面彻底了解而后已。

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批注读书法,是我们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所谓批注读书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心有所感,笔墨追录,勾画圈点,可赏析,可点评,可联想,可质疑,可批判,可比较,三言两语,生动传神。

(三)阅读要求

1.阅读指导与阅读兴趣激发: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做必要的阅读指导与引领;请有关专家作专题讲座;请有阅读经验的学生“现身说法”;

2.知人论世:要求学生从网上下载自己所选定的阅读作品的作家生平,作品创作背景等,以利于深度阅读;

3.阅读点评: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随时进行点评,或批评,或质疑,或鉴赏;

4.读书报告:要求学生每读完一部作品,写出不少于千字的读书报告。

(四)教学目标

1.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高中生课外阅读任务:“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2.通过阅读点评,践行新课标所倡导的关于学生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与文本多重对话的阅读理念,在阅读点评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辨力和批判力。

3.我们所倡导的经典阅读不同于一般的快餐阅读,它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的阅读。而深度阅读的关键有两个方面,一是积累——感悟——内化,二是阅读——思考——表达。这两个方面,形成了深度阅读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多元辐射。

4.经典阅读重在引领学生与大师同行,让学生了解中外优秀文化,接受高品位文化濡染,提升学生个体的人文素养,构建学生的精神大厦。

(五)教学形式

1.以读后感、文学短评、读书报告、讨论会等形式,检验学生课外读书的情况,形成阶段性成果。

2.教师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和体验,形成评价,使学生学会正确、自主地阅读,进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三、教学反思

(一)独立阅读,尊重体验

理想的阅读状态是:学生不借助其他的文本,不借助他人的指导,独立开始阅读,凭借自己的力量,主动地看完一本书,进而形成自己的辨别力、理解力和批判力。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学生受认知水平、生存状态、生活实际、精神需求等要素的影响,因此阅读体验会呈现出个性化、差异性、多样性的特点。为此,教师应以包容的态度,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独特体验,毕竟“每一种体验都是从生命的延续性中产生的,而且同时是与其自身生命的整体相联系的。”[2]当然,这里所谈的包容、尊重是以忠实原著为前提的。我认为,一切完全脱离文本的所谓经典阅读与“戏说老庄”“水煮三国”“大话西游”等快餐式、娱乐性阅读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诸如此类,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典阅读。

卡尔维诺说过,“‘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不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3]即是说,真正的经典,吸引或促使读者与之结成紧密的联系。在阅读、接受文本知识的过程中,读者是为了发展、应用与创造,即确立自己。

阅读教学在接受文本的历史意义的同时,也应该融入当代;阅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现时性的存在,与学生个体的生存状态、现实需求密切相关,具有在场性、当下性的特征。至此,我们可以确认,阅读经典,就是要通过与先贤“对话”,与经典“对话”,在“对话”中理解先人们的人生,理解先人们的思想与感情,从而反观自身,体味自我的生命状态,反思自我的生命历程,逼近自我生命的本质。一句话,在经典中重新发现自己。

(二)关注差异,分层指导

艾德勒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的累积的。较高层次的阅读中也包括了前面的,或较低层次的阅读。”读书报告的写作要求学生能对经典作高层次的分析阅读或主题阅读,从教学实践来看,只有少数的学生能达到阅读的最高层次——主题阅读。大部分学生的水平在“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层次。对于少数有阅读障碍的学生,我们更加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比如,书目的遴选,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指导,心理的疏导,读书心得的交流等等。设若学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能专注于一本书,既非浅尝辄止,又非生吞活剥,而能紧紧抓住一本书,咀嚼与消化一本书,即达到“分析阅读”这一层次,我认为,对于阅读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而言,就是最大的成就,至于写作读书报告这一任务应在其次了。

(三)经典阅读,教育良心

生活在一个娱乐消遣、浮躁功利和精神消解的信息时代,面对学生与经典的疏离,语文课程还需要实施经典教学吗?当很多时候,分数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尺,我们是否还有责任为学生的一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诸如此类的问题甚至说是拷问,不时触及我的灵魂。

但我确信,读一本好书,至少会让你的努力有这样的回馈:第一,当你成功地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你的阅读技巧必然增进了。第二,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是更有知识——像只是提供讯息的书所形成的那样;更不是仅有一时的欢愉——像一本消遣或娱乐性的书可能带给你的。你会成为一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据此,我对经典阅读有了更深切、清醒的认识。

提出有效的阅读计划,追踪整个的阅读过程,进行及时的检验激励,经过系统的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成熟的读者,进而成为一个真正的、诚实的独立思考者,使其生命与心智保持活力,并与一本本经典一起成长,这应该是当下甚或是较长一段时间语文教育的良心所在。

——————

注释:

[1]鲁迅著:傅国涌编《鲁迅的声音》第178页,珠海出版社2007年版。

[2]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99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第7页,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篇8

【关键词】 中学生;阅读指导;方向;指导;经典阅读;广泛涉猎;择书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事实上是语言认读水平、语言知识水平、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领悟能力的一种综合反映,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站在学生阅读能力真正提高的高度,审视中学生阅读教与学的现状,研究适合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策略。

每个人在中学阶段读到的东西,会溶进生命,化入血液,成为最基础的组成,而到了大学、成年以后阅读的,却往往只能作为知识而存在。所以说,中学阶段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我们中学生的阅读流于贫乏,精神流于空虚,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沉于消极,而这怎么可能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呢?

然而,当前中学生阅读的现状令人忧虑。

一、中学生阅读与教师阅读教学现状

1、不少学生讨厌读书,讨厌阅读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有了学习压力,这种学习乃至阅读是在外在压力下才进行的,不是自发的、主动的,所以毫无兴趣可言。学生群体中很少有那种广泛涉猎、求知若渴的追求,甚至,压力越来越大,学生会讨厌读书。

2、中学生阅读普遍存在数量少、阅读面窄、质差的问题

有人曾经对不同层次几个学校的初中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过调查,统计的结果是:读过《水浒传》的占12%,读过《三国演义》约占10%,读过《西游记》的占20%,读过外国文学经典名著的微乎其微。相反,部分学生对魔幻、仙侠、言情小说却非常痴迷,甚至还有一些学生沉湎于含有色情、凶杀等内容的非法出版物无法自拔。还有,语文课本中的阅读内容欠缺,只有少得可怜的几篇经典名著阅读,而且还是在教师说教式的引导下强迫学生学完,何谈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能提高?

文章是由语言构成的,初中语文的学习,主要让学生通过对语言魅力的感受领悟才能真正汲取语言艺术的营养,从而充分认识到文本阅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3、而教师的阅读教学情况一样让人忧虑

首先,语文教师害怕阅读教学。因为阅读教学覆盖的面大,古今中外,各种流派,迥乎不同,教学时往往难以把握;同时,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是多种能力长期融合的过程,学生阅读能力短期内即使再多的训练也难以看到显著效果,让人无法树立信心;另外,学生也害怕阅读,对阅读无法产生兴趣,积极性不高,课堂效果更差,教师就更害怕阅读教学了。因此,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未真正调动起来,学生的兴趣又从何而来,阅读教学自然无法开展。

阅读教学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一些考试试题的误导,有些教师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教育过程完全以升学考试为目的,阅读教学只着眼于那百来篇课文,进行急功近利式的训练。

二、中学生阅读方向指导

教师应该确立大语文观,以课本为依托,从经典名著经典入手,有计划地引进课外篇目,课内课外完美结合,拓展阅读量,科学有序地把阅读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以课本为基础,从经典经典名著的阅读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要能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经典名著。”而且,还提出:“培养中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要求是明确和具体的。一是有数量的规定。初中阶段要读不少于260万字,分散到每学期要读两三部作品;高中阶段要读不少于150万字,五个学期每学期要读两部作品。二是教科书中均是把经典名著阅读列为必学内容。

多读经典名著,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学经典名著中对人物各方面的刻画、对景物、事物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对每一个中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中学生年纪小,接触文学的时间太短,阅读积累非常有限,阅读经典名著则是中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最直接、最容易掌握的方式。

经典名著是当时社会现实的浓缩,通过阅读名著,我们可以形象地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这个于中学生来说还不熟悉的社会。通过阅读经典名著、鉴赏经典名著,我们可以看到形形的人物,他们来自于现实生活,又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他们或许吝啬或许慷慨,或者善良或者丑恶,或美丽可爱或丑陋阴险,或勤奋朴素或挥金如土,或聪明高洁或荒诞不稽,或……人间的百态、世事的炎凉,可以说尽融在经典名著中了。

经典名著往往通过主人公的生活经历或奋斗历程等形式向读者介绍做人的道理、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思考人生。当我们站在人生的高度上去阅读经典名著,那么经典名著对我们而言,也就绝对不仅仅是涉猎和积累了,更深层些说,甚至可以称得上人生的导师,生活的真谛,或许已经融于其中了。

2、加强课外阅读,广泛涉猎之后学会选择,课内外完美结合,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可以说,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续和拓展。课内只是学方法,而课外才能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而课外却可以是无限的。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学习效果,又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或许更重要。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奇人异事,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各种名人实现跨国界跨时空对话。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能读会写,更要会思考、能表现、善交流。这些素质是语文教育必须实现的效果,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的学生才是一名合格的中学生。而这些素质的培养,靠课堂教学很有限,更大程度上还得靠课外阅读来实现。中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课外的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资料和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

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的事,也是教师的事。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引导上,引导学生激发起读书的兴趣,引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读物,对学生阅读的效果进行有价值的评估,对读书成效显著的学生进行鼓励,矫正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如不良书刊的侵入等等。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发挥好这些作用,学生的课外阅读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才能充分发挥具有着正能量的、积极的作用。否则,学生就没有阅读的兴趣,阅读活动可能就根本无法开展,学生的精神生活也可能会日渐贫乏,精神世界就会极度单调无味,生活也就失去了乐趣。

语文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中虽然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语文教师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从课外阅读而言,语文教师也许在文学阅读上有一定优势,但在其他阅读如文化阅读、科技阅读、理科阅读方面就可能没有优势,这就需要班主任、语文及其他学科教师互相密切配合,一起为学生营造课外阅读的良好环境,助力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

从客观方面说,课内阅读时间有安排,可以保障,但是课外阅读需要时间,而中学生面临中考,学科学习时间尚且紧张,何况课外阅读方面的时间呢?这很矛盾。但我们同时应看到,如果我们各学科老师有正确的指导,学生有科学合理的时间安排,这个矛盾也会得到妥善的处理。更何况,学生不光学会科学、有效安排学习,还能够读到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书中杰出人物的光辉思想肯定会使学生受到启发教育,学生会更加发奋学习、刻苦钻研,这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课内学习,反而会促进学习。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甚至可以这样说,凡是语文学得轻松的,作文写得游刃有余好的同学,基本都是喜欢课外阅读的,爱看书的,因为我们可以从课外书中积累到一些好词佳句,可以学到写作的方法,可以学习作者的谋篇布局,作文自然容易写好,分析理解能力也会得到提高,语文学起来自然就轻松了。

三、提高阅读效果的技巧

实践早已证明,“不动笔墨不读书”是读书获得实效的重要经验和方法,是积累知识、练习写作、涵养性情的好方法。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动笔,是阅读获益的重要策略。

批注的方法。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早已成为历史佳话,这些评点文字早已成为研究经典名著本身的重要参考资料。我们有必要启发学生在读书时随时拿着笔,在字里行间随时记录自己的点滴感受。

笔记的方法。经典名著中经典的场景,精彩的比喻,富于启发性的议论性语句,如果能够进行摘抄或制作成卡片,既代表着阅读的收获,也是很有意义的积累。厚积才能薄发。

中学生正处人生最关键的心理发展期,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知识特感兴趣,但往往兴趣不稳定,缺少科学方法,选择与判断能力较弱。放任自流的课外阅读有可能给他们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古人云:“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举凡能成为某一方面专家学者的,大都是能够“学而不厌”“研而不厌”“思而不厌”的人,积极主动,不懈努力,必能有所成就。我们做语文老师的,应该反思传统阅读教学观念的弊端缺点,广泛涉猎,博采百家之长,才能集大成一家。我们语文老师更要探索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能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阅读教学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阅读指导,让中学生在我们的引领下,乐于阅读、乐于思索、乐于写作,从而成为未来世界的领航者、主宰者。

【参考文献】

[1] 梁有昌.对农村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文教资料,2014.

[2] 刘茂平.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中国校外教育,2015.

【作者简介】

上一篇: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标准范文 下一篇:审计专业知识技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