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医学技术重点范文

时间:2023-11-21 22:30:30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篇1

[关键词]基层医疗单位; 放射科医生; 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 R74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1-246-01

1 基层影像医生培养目标及要求

培养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专业相关工作的和较强医学影像技能、从事医学影像诊断的基层放射科医生。

2基层影像医生培养的方法

基层放射科医生的一般既做技术员又做诊断医生。职后教育应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职业道德教育,放射科医生除了具有一般的医学道德以外,还要懂得利用最有效的检查、最少的射线量保护病人;这就要求医生有一定的x线防护技术及具备x线摄影技术。恰当的投照条件、投照既能达到诊断目的又能减少射线量。第二,通过书本、互联网学习放射专业技术及诊断,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非影像专业的学生在医学院读过《医学影像学》,但当实际从事专业x线诊断时,尚显不够用。因此,基层放射科医生应备一本《x线诊断学》、一本《x线检查技术学》,自学或者通过互联网学习,并且在工作中虚心向老医生请教,用心揣摩。第三,放射科的老医生做好传、帮、带。在基层公益性卫生单位,有比较好的传统,就是老医生义务帮带新来的医生。老医生介绍所用机器的性能,使用方法及机器的保养,传授工作经验,帮助年轻医生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显得尤为重要。第四,新进科室的医生在熟悉基本的操作流程、掌握了基本操作,能诊断一些常见病以后,应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这样可以多见病例,积累经验,提高x线诊断水平。

3 讨论

医疗体制的改革,重点在 基层。老百姓在基层医疗单位看病可以就近方便、廉价。一般的常见病、慢性病在基层医院诊治最适合。基层医院的放射科,好像在疾病诊断过程中的“侦察兵”,担当起重要的角色,有时不可或缺。放射科医生的专业素质、业务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

据我观察 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现状是放射医学技术与诊断专业设置较少,本专业的人才到基层医院放射科工作的凤毛麟角。好多基层放射科医生都是由其它专业转过来的。如我区基层卫生院及社区放射科医生66人,近2%3的放射科医生非本专业毕业。这样,基层放射科医生的职后教育显的犹为重要。通过以上方法,我区培养了一批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基层放射科医生,在临床一线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环增.积极推进卫生人事制度改革[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13.

[2] 张胜林,李亚东.加强医技科室建设,促进与临床科室区同发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2:111-113.

[3] 徐国利,吴新维,孙绪芳,等.影像诊疗管理面临床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03,12:42.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篇2

黑龙江齐齐哈尔解放军203医院放射科,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摘要] 放射学科是现代医院医学检查、诊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准确、高效地进行放射诊疗不仅能促进医务工作者的技能提升,还能降低医患的经济成本,改善医患关系。本文对放射学科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放射学科管理发展的对策。

[

关键词 ] 综合性医院;放射诊疗;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a)-0071-02

放射技术应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在当今医院中,尤其是综合性的医院,放射科是医疗技术科的组成部门,也是一个医院不可缺少的重要科室。医院中的放射诊疗主要是指使用放射性装置和放射性同位素对患者进行医学诊断、治疗以及检查等一系列过程的总称。作为一种重要的医学诊断手段,医师要以影像为载体,以病患主诉、临床病史、各项检查结果等参数为依据,进行细致、准确地分析,以得出结论。不仅可以较好地为患者服务,也可以对临床科室起到支撑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运动医学科、骨科等科室的发展。

1放射学科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疗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由于诸多原因,导致一些不正当竞争存在,给放射学科在管理和运行上带来了很多问题和难题。

1.1 管理模式分散

医院中的放射科一般设有CT室、透视室、摄片室等,而且被人为地分为介入放射科、CT科、放射科、MRI科等。这种分散的模式,人为地割裂了不同诊疗手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知识、新技术的创新。而且,有时还会出现不同科室相互矛盾的诊疗结论,不仅给临床医师的工作增加了压力;反复的检查,更是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1.2 人才资源配备不合理

放射科室的人员配备与其他科室相比,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影像医学系统由传统X线、MRI、CT、超声、介入放射以及核医学影像系统,但是分散的管理模式和医护人才培训方式,造成影像医学医护人才资源配置紧张。这种紧张不仅表现在相应的人员数量短缺、更是相应需求专业结构不合理,而且还会造成人员质量不优等矛盾。有的医院甚至要招聘临时人员代替技师进行放射护理工作。

1.3 技术能力不系统

现代医院的放射学科,不仅需要相应的医学知识,还需要对计算机影像及数字处理系统有着较高的知识掌握,因此,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资源。但是,很多医院由于领导重视度不够,对于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没有一个固定、长远的规划,现有专职医护人员学习、进修的机会不多,导致放射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资源缺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适应现代放射学科的发展要求。加之盲目追求放射设备硬件的现代化、高端化,忽视放射科学需要“软件”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造成“硬件”与”软件“之间对接矛盾,现代化的设备很多功能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不能创造出更多的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的结果就是增加了医院和患者双方的经济成本。

1.4 考评、激励机制不健全

制度具有稳定性、连续性。而很多医院没有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如果充分地激发出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很多医院都是有计划地进行“承包”、“分件”,以完成任务作为医护人员的工资、奖金的发放依据,必然会导致医护人员将硬性指标作为首要完成的目标,影响人才学习、进步的积极性。而过于强调医师的“CT”、“MR”分科,各医师只专注于自己的领域,知识面狭窄、沟通存在障碍,造成人才的片面发展。

2 促进放射学科管理发展的对策

2.1提高认识,重视人才培养

医院领导要提高认识,对放射学科要有足够的重视,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制定稳定、长期的培养计划。按工作要求去培训所需的专业人才;而对于现有的在职技术人员要提供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也可以通过聘请专家、学者来院指导、交流等不同的方式,从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两个方面共同来提高放射学科人才的综合素质。

2.2 集中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医院领导和放射科工作人员要充分意识到放射学科集中、整合的重要性。要将CT、透视、摄片、介入放射科等一起融合在放射学科之中。将有限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要选准主攻方向,集中重点建设方向,提升放射科学整体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例如,可以将X线、CT、MR等数字化(数字化是指在放射科内实行医学影像数字化采集、存储、传输、浏览及管理,以无胶片化、无纸化的信息化模式取代传统放射科以胶片实物和手工方式进行的图像和文本存储、传输和管的管理模式)影像设备,通过PACS联网,将独立的各项影像设备整合在一起,将学科优势的聚合效应发挥到最大。

2.3 加强建设,实现队伍团队化

放射学科的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水平是学科运行和发展的关键,因此,要注重人才队伍的结构、知识水平及能力建设。不仅要将“学有所长、术有专攻”作为个人发展的目标,同时,要注重团队的培养,凝聚团队的力量去促进放射学科的发展。

要大力开展学习型科室建设,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积极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将学习重点侧重于各类、各级医护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要树立榜样和先进,培养科室带头人,以榜样力量带动一流团队建设;要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团队关系,发挥合力作用;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配置工作,以解决放射工作人员的分散问题。

2.4 凝聚力量,开展协同工作

根据职能不同,现代放射学科是一个由放射诊断、放射技术、计算机网络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与物理、护理等多个专业领域组成的,各个领域相互配合,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可以成立急诊诊断小组、科外影像检查技术小组、影像指导治疗策略小组等,针对影像检查诊断需求、图像处理等进行资源合理利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快捷、有效的服务。急诊诊断小组可以缩短CT、X线的检查报告时间;科外影像检查技术小组可以为临床提供一个移动而便捷的检查服务。

2.5 科学管理,建立、健全制度

准确和安全是放射学科的生命之源。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才能对资源进行有序管理,才能保证合理运用设备和资源。要以安全、准确、高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一个由设备安全运行制度、影像诊断制度、介入治疗的常规制度、人才培养和考核制度组成的制度机制,引导学科走向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2.6 量化指标,建立长效考评机制

介入放射科、CT科、放射科、MRI科等不同科室要根据职能任务、工作特点、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建立一个由“工作实绩、工作效率、治疗过程、医疗成本、患者满意度”为基本内容的长效考评机制。

各科室要针对不同工种,编制医师手册和技师手册,制定考核方法和奖惩标准,量化考核指标,设定绩效目标,科学、公正、透明地评价工作实绩和工作效率,增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要充分利用各科室配备的HIS、RIS、PACS等结合形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优化放射工作流程,提升医师诊疗水平,降低医院和患者的经济成本;确保医疗安全性,有效地控制潜在的医疗风险。

制定“患者满意度”和“医生随访”制度,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机制。将患者的满意度,作为医生的追求;将患者的反馈,看做医生查找不足和改进的动力。

[

参考文献]

[1] 谭孝华,王庆林,易秀英.军队医院放射学科管理实践[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12):1199-1200.

[2] 廖钦,任海,宋彬,等.大型医院放射科科室管理模式与方法探讨[J].华西医学,2012(27):1265-1267.

[3] 陆叶珍,余华,张秀来.医院放射诊疗管理问题及对策[J].现代医院,2014(5):112-113.

[4] 陈凯,赵池,徐兵.基层医院放射科管理问题探讨[J].大家健康,2013(12):313.

[5] 徐丽萍,沈根松.提高基层中医院放射科管理能力的实践体会[J].2013(4):412-414.

[6] 董大伟,平昭.体检康复专科医院放射科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6):983,989.

[7] 郝欢.医院放射防护问题及对策浅析[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4(4):108.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篇3

【关键词】医院、基层、放射科、线、影像、发展、设备

自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射线开始,在1896年射线便应用到医学上来,至今放射技术的应用已有100多年历史。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众多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研究下,如今在放射领域已出现了各种先进的检查技术手段,如ct、mri、超声波等,对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了质的飞跃。然而我们国家基层卫生院中的放射诊断技术,在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疾病等方面仍具有重要价值。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还没有赶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在医疗设备和放射技术人员方面的分布都不均匀,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院放射科的器械设备和工作人员缺乏是普遍现象。笔者自大学毕业以后,便在一家乡镇医院从事放射工作,在通过我平时的调查和总结,再联系自己的亲身感触,想就我生活的周围基层卫生院放射科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做简要分析。

基层医院的发展现状

1.1工作环境不理想

目前,在我们这样一个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虽然国家在近几年里对基层医院的建设也做了大量的投入,建起了新的住院大楼,但是基本上都只是供临床科室使用,而且多数基层医院的放射科都是处在比较偏僻的角落,这样虽然像是考虑到了射线的危害性,但是却没有去考虑它对工作人员真正的危害性,即使个别医院的放射科是设置在新建的房子内,但是在装修质量上却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多数只能勉强达到国家安全标准。这样对长期从事放射工作的医生来说是有很大潜在危害性的,从而也就会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2工作人员队伍质量不高

现在在我们周围的基层医院中从事放射科工作的医生大部分为非专业学校毕业,基本上都是从其他专业改行而从事放射专业工作的。而低学历是普遍存在现象,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中专学历,同时具有专业技术资格者更是在少数。当然,我在这里提到的,并不是指非专业人员不能从事放射方面的工作,而是笔者认为,在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影像学的发展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医学的方方面面,所以,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影像工作者,我们不单是要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而是要不断努力探索和发展自己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当今世界影像学的发展趋势,并能不断的努力自学,去了解和掌握一些影像学的前沿技术和新的理论知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不单是要有广泛的医学知识,更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对工作中所遇到的情况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每一种技术操作不但要做好而且也要做的规范,出现问题要能及时恰当地处理,提高我们放射科的工作质量。

1.3放射设备落后

目前,随着世界医学影像学在数字化方面的发展,全国各大医院放射数字化的建设亦早已兴起,而在占全国75%左右的基层医院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因为随着现代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像学在医学和医院中的应用亦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医疗服务亦提出了更多更新的需求,而怎样合理使用各种医疗资源,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作为从事影像工作的我们来说,正是我们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已成为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然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偏远山区,在二级乙等以下医院的放射科中,普遍存在设备陈旧、简陋、档次低下等现象,一般仅有1台200~500ma常规线机,很少有自动洗片机,而用这种常规的普通线机摄影时,摄片的清晰度、对比度、黑化度、灰质度等都比较差,从而导致误诊、漏诊的病例较多,而且这种机器的维修率也比较高;大量胶片的储存也需要很大的空间,不便于我们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学习,在给病人去不同医院就诊时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尤其是基层医院,很少有cr,dr,mr,dsa等大型现代化医疗设备,工作人员所从事的也基本上都是应用常规线检查,这些问题就表现的更加明显。

1.4放射技术水平与临床工作要求有一定差距

这是由于基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少,因为工作的需要而不便于外出进修学习。这样我们的工作人员长期得不到培训和学习,知识老化,跟不上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便不能很好地为临床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对物质等个方面的也有了新的要求,然而部分基层医院的经济效益不好,工作人员待遇偏低,甚至低于人民平均生活水平,与他们心目中的期望相差甚远,因此导致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低下,不能更好的努力学习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也就不能与临床科室配合开展新的技术合作。

1.5部分医院对影像科室发展的重视不够

自1972年起,以ct问世为标志,现代医学影像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医学影像学科室是现代化医院的支柱之一,医学影像学是临床医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和推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随着医疗行业数字化进程的不段深入,医疗影像的数字化发展也越来越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而在基层医院中,因为平时的病人数量有限,同时考虑到医院的效益情况,辅检科室在医院领导的重视上相对不及临床科室,所以在建设发展方面有时候容易被领导忽视。而我们现在在医学上的方方面面都已经进入了数字信息化时代,只有跟上时展的步伐,医院的发展前景才会更加的明朗。笔者曾经实习的医院是一家国家二甲私立医院,但是谁能想到,这家医院所配备的影像设备中有2.0t的mri、64排的双源ct、四维彩色超声诊断仪、新一代陀螺刀肿瘤治疗仪等等,这些却是国家许多三级医院至今还没有配备上的呢!因此它的综合业务水平得到一定提高,它的综合效益也非常好,年收益近两亿元。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要我们这些医院都像它来学习,但是它肯定有我们值得来思考和借鉴的地方。

2基层放射科的发展趋势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发现基层放射科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一直默默无闻的工作,安于现状。但是放射学的发展一刻也没有停歇,如果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不能及时得到提高,将不利于医院在放射学方面的发展。我们现在都能看到,辅检科室就犹如临床科室的一双眼睛,可见其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它们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如何加快基层放射科建设笔者有以下几点想法:

2.1争取政府和医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争取政府和医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就是希 望首先能帮助基层医院解决在硬件设施和工作人员上所存在的困难。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增加。在此之际,基层医院的放射科室只要能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就一定可以找到合适的发展机会。如今,大部分基层医院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医院也专门为放射科室建设了新的线机房,从而进一步保障了医患的身体健康安全;各种影像设备也得到更新换代,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为了满足对各种疾病诊断的需求,我们希望在对影像设备更新的时候,也要不断引进新的技术人才,上级卫生系统也要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工作,且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照顾。而这些在基层医院都基本上得到了一定的证实,比如说我们市今年就直接招聘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医院工作并将其纳入国家在编人员,所以我们相信以后各方面的发展会更好。

2.2加强学习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素质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在精神物质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而在医疗质量及服务上对我们医务工作者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所以我们首先应加强自身修养,养成热心为患者服务的习惯,并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自学及技术交流在实践中获得实用的技术。同时我们要积极参加短训班,因为短训班要求的时间短,针对性强,是一种实用的教育方式,能够短时间内解决临床中一些问题,也便于记忆和掌握。另外,基层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应定期到上级医院专业进修,这是每个专业技术人员不可缺少的继续教育方式,可提高整体医疗技术水平。

2.3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交流会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医学界经常举办的各种学术交流会是我们走出校门以后接受再继续教育的重要机会。因为许多学术交流会上所讨论的问题,都是我们平时工作中所遇到的疑难病症以及当今社会医学界发展的前沿技术,特别是在影像学领域的发展,更是十分的迅速,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去关注和学习。及时掌握新的专业基本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在医院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加强与当地上级医院的联系,并得到上级医院在业务上对基层医院的支持。搞好与当地上级医院的业务联系,有利于我们基层医院在遇到疑难病例时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能很好地帮助基层医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技术水平。

2.4提高科室经济效益保障工作人员经济收入

只有尽力去更多地开展各项业务,很好地为病人服务,才能提高科室的经济效益。而在利益分配上偏向工作劳累风险大的人员,使其能够安心本职工作,在科室内部建立激励机制,对科室及医院作出贡献者进行奖励。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及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进入临床实用阶段,时下医学影像技术已得到空前的发展。而且以影像学的发展速度,对提升医院的发展还有巨大的空间,对一个医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5影像学设备要跟上医院发展的需要

影像学设备要跟上医院发展的需要,这是基层医院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基层医院不断发展的新的动力。虽然近年来基层医院的影像设备得到了一定的更新,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医学影像学是高新技术与临床医学的结合点,二十一世纪医学影像学发展首先依赖于以计算机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进步。由于计算机的性能以几何级数升级,必将带动多种医学影像学设备向小型化、专门化、高分辨率和超快速化方向发展,医学影像学检查亦将由大体水平逐渐深入至细胞、受体、分子和基因水平。

如今医学影像设备数字化已逐步成为影像科室必然发展的趋势,同时在客观上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必须计算机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换句话说:数字化是放射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将现在放射科的常规线模拟成像水平转变为pacs是基层医院放射影像科室发展的方向。因为在应用pacs以后,通过存储影像可以明显减少以往胶片所需的大面积储存空间,避免以往胶片存储影像资料而引起的影像毁损等,并可节约大量的胶片,显、定影液、洗片机、胶片打印机等所需的成本;应用pacs,可以提高放射科医生的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通过pacs的使用,可使放射科的管理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也有利于工作人员对疑难病例的学习和总结;通过pacs可及时了解整个放射科的工作状况:包括工作量及完成情况、积压项统计数据及每个员工的工作状况。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便于跟踪管理。数字化放射系统包括数字成像设备以及放射科数字化网络与his的整合,分为微型、小型、中型和大型pacs。基层医院放射科多用于微型、小型的pacs。pacs能够将长期保存病人影像检查的信息检索调出,传输到各工作站,便于医生将治疗、诊断完善,可使医疗信息资源达到充分共享,进一步优化医院和放射科的工作流程,提升医院和科室的管理水平,提高医疗品质和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使病人的诊治更为便捷,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特别是pacs的建设,将有利于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然而基层医院的放射科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基层医院一定要更新观念,根据自身特点循序渐进、以点带面,建设有基层医院特色的数字化放射学,同时加强对使用和维护人员的培养,提高自身素质,迎接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挑战。

小结:由于笔者的社会阅历及知识有限,文中所涉及的内容也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作此文是希望在随着我国一系列新医改方案实施之际,基层医院的放射科能在各方面得到一定提高和完善。总之,二十一世纪医疗界的竞争,早已不单单只是临床方面的竞争,而医学影像科室的发展在竞争中所起作用却是拥有着巨大潜力等着我们去挖掘。我希望基层医院也能从各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实际条件来提高医院的整体质量,从而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篇4

关键词:核安全文化 核技术应用 辐射屏蔽 放射性污染 辐射安全管理

一、前言

“核安全文化”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总结核事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超越国家、组织和员工传统的保证核安全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一种在核能与核技术领域必须存在的健康的安全文化[1]。

笔者作为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辐射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长期深入各核技术应用的医疗机构,直接接触核技术应用的临床医学辐射工作场所和相关辐射工作人员。笔者在各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的现场调查中发现,应用单位普遍存在着一个典型的误区:重视设计的保守性和设备的可靠性,但忽视实际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管理。本文将通过总结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辐射安全和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分析其原因,并论述核安全文化在核技术医学应用领域的重要性。

二、存在的问题

核技术应用是指核领域中不作为动力的应用技术,它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效应来进行应用研究与开发的技术,其种类繁多,应用领域十分广阔。核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就是核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核技术医学应用主要是指射线装置、放射源或者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或治疗。

由于人们对辐射危害的认知及重视,以及核技术利用技术的日趋完善,再加上相关行政监管部门的严格把关,核技术应用单位在项目选址、工作场所布局、相关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上基本都能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特别是新建的项目,都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例如,建设了具有满足技术标准要求的辐射屏蔽设施,配置了相应的辐射防护用品和辐射监测设备,这一些都为核技术应用项目的安全开展提供最基本的基础条件。然而,这些硬件的配置只提供了项目安全开展的基础条件,需要操作人员正确的使用才能发挥它们各自的功效,否则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导致严重的辐射事件或环境污染事故。

以下就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实际开展中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1.X射线诊断项目的不严谨操作,造成对公众的误照射。

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是利用人的肌体不同组织密度的差异,对X射线吸收能力也不同的特点,使用X射线装置发射的X射线对身体内部组织、器官显影进行显影,从而达到诊断病情的目的。由于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的X射线能量相对较低(最高管电压一般不超过150kV),因此《关于射线装置分类办法的公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6年第26号)将其归为Ⅲ类射线装置[2],对其射线机房的要求也相对较低,技术标准对于Ⅲ类射线装置机房没有设置安全联锁、防人误入以及急停等安全措施的要求。而正是由于没有这些安全措施的约束,所以在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的使用过程,时常发生以下这两种情况的误照射:

(1)射线机房的防护门(特别是受检者进出口)未关闭或关闭不严,操作者就已经实施X射线装置运行,从机房泄露、散射到机房门口的X射线对周围的公众会造成不必要的辐射外照射。

(2)没有通知陪护人员撤离射线机房或未为陪护人员穿戴相应的辐射防护用具就实施X射线诊断,对机房中的陪护人员造成相对较大剂量的辐射外照射。

2.忽视对核医学科辐射工作场所的管理,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和公众误照射。

核医学科核技术应用项目一般是将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即放射性药物引入机体,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其实践过程中的辐射来源来自各种放射性药物。

接受放射诊断或治疗的患者在注射或服用了放射性药物之后,自身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了一个“辐射体”,向外产生射线外照射,其排泄物(汗水、口水、尿液和粪便等)也都因为带有放射性核素而成为放射性污染物。对于引入放射性药物的活度超过一定量或在引入放射性药物后需要候诊的患者,必须设置专用的场所作为这部分患者的临时活动区域,例如PET或SPECT诊断项目中的注射后休息室和131I甲癌治疗项目中的甲癌病房。这些临时的专用场所(注射后休息室和甲癌病房)通过专业的设计和环评阶段的技术论证,建成后足以屏蔽放射诊疗过程中产生的辐射照射,保证工作场所外环境的辐射水平以及对场所周围活动人群的影响均能满足相关的技术标准限值。

然而在项目开展的实际过程中,可能由于没有对这些临时的专用场所实施足够的控制,造成的公众误入这些“临时专用场所”而受到来自于注射或服用了放射性药物的患者这些“辐射体”的辐射照射。笔者在辐射监测的实际工作中,就曾经在广州市某三甲医院的核医学科发现过这种事例,当时一名公众进入到PET注射后休息室内,与休息室内等待接受PET检查的受检者并肩而坐,在这一过程中,这名公众受到了休息室内多名注射了放射性药物的受检者体内发射的γ射线外照射,而且还可能因直接接触而受到了放射性污染。同时,也发现有个别注射了放射性药物的受检者在等候扫描期间随意进出PET注射后休息室,甚至在医学科外的医院走道活动、休息,这样这些受检者不仅会对身边近距离的其他公众产生外照射辐射影响,如果其在“临时专用场所”以外的环境吐痰、排汗,或者使用普通卫生间,都会造成环境的放射性污染。

三、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由此可见,保守的辐射屏蔽设计和到位的辐射防护硬件设施并不足以保证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安全开展,为了实现安全开展的目的,除了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这个基础,还需要有严格的制度来规范人为的实施行为,以及保证制度能够落实到位的约束力,于是,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就在此充分的体现出来。与辐射安全和防护措施相比,核技术应用单位从事相应辐射活动的技术能力以及安全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在核技术应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审批、监管工作中,都将核技术应用单位从事相应辐射活动的技术能力以及核安全文化工作作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进行评价和监管。

根据核安全文化的定义,核安全文化工作分为组织推进核安全文化建设以及提高员工核安全文化素养。

1.辐射安全管理机构

在核技术应用单位中贯切核安全文化,首要任务是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或明确专人负责核技术应用项目的辐射安全管理,通过辐射安全管理机构或专人实施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管理。

所以在环境保护部2008第3号令《关于修改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设有专门的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或者至少有1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专职负责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3]。

2.辐射安全管理制度

核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特性,在核技术医学应用单位则有形的放映在其核安全业绩上,一个单位的核安全文化建设水平也会直观的表现在其制定的操作规范、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辐射事故应急方案等等。

在环境保护部2008第3号令中规定了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应有健全的操作规程、岗位职责、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设备检修维护制度、人员培训计划、监测方案等;有完善的辐射事故应急措施。

制订合理、可行的操作规程,辐射工作人员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就能避免前面所述的一系列因人为原因造成的辐射误照射或环境污染问题。有完善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和措施,就能够在发生辐射事故时,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所造成的危害,或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

3.辐射工作人员培训

核安全文化建设要求员工要不断提升自身核安全文化素养,而核安全文化素养的提升除了通过自身的学习,也来自于外部的培训和交流,核安全文化要求工作人员要有相互交流的工作习惯。通过学习和培训,工作人员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核安全文化素养,从而进一步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环境保护部2008第3号令规定了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辐射安全和防护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考核。环境保护部第18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同样明确了直接从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使用活动的操作人员以及辐射防护负责人进行辐射安全培训[4]。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核安全文化建设在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上所反映出的辐射安全管理有着极其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的开展中,必须十分重视核安全文化的建设,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的各种相应的操作规程、辐射防护和安全管理制度和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积极做好辐射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辐射工作人员的核安全文化素养,从而实现防治辐射危害和放射性污染,保护环境和人群健康,保证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的长期良好开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核安全局业务培训丛书《核安全综合知识》.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2] 《关于射线装置分类办法的公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 2006年 第26号)

[3] 《关于修改的决定》(环境保护部令第3号 2008年12月)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篇5

物理学的很多新理论都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带来了革新,X射线、激光、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等技术为医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借助于某种能量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提取生物体内组织或器官的形态、结构以及某些生理功能的信息,为生物组织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影像信息。

20世纪中叶,一批物理学工作者进入医学领域,从事肿瘤放射治疗及医学影像的研究.并于1958年成立了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1963年成立了国际医学物理学组织.并将具有定量特征的物理学思想和技术引入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物理学与医学的结合不仅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也对物理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 声学的应用

超声成像90年代以来,由于数字化处理的引入,高性能微电子器件及超声换能器的出现,以及各种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超声成像的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超声不但能显示组织器官病变的解剖学改变,同时还可应用Dopper技术检查血流量、血流方向,从而辨别器官的病理生理受损性质与程度。超声诊断采用实时动态灰阶成像,在掌握正确剂量的前提下,可连续对器官的运动和功能实施动态观察,而不会产生像X射线成像那样的累积效应及危险的电离损害。由于超声诊断具有无损伤性、检查方便、诊断快速准确、价格便宜、适用范围广泛等优点,得以在临床中迅速推广。超声波成像的物理基础是超声医学的基础,超声成像是利用超声波遇到介质的不均匀界面时能发生发射的特性,根据检测到的回波信号的幅度、时问、频率、相位等,得到体内组织结构、血液流速等信息.

2 光学的应用X射线成像

X线实际上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医学上应用的X线波长约在0.001--0.1nm之间。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射线光子的能量有关,X线的 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强。X显得穿透力也与物质密度有关,密度大的物质对X线的吸收多,透过少;密度小则吸收少,透过多。利用差别吸收这种性质可以把密度不同的骨骼与肌肉、脂肪等软组织区分开来,者正是X线透视和摄影的物理基础。X射线成像包括X射线透视和摄影、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是以测定人体内的衰减系数为基础,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经计算机处理,重新建立断层图像的现代医学成像技术[1].X射线的几种特殊检查技术,分别是X射线的造影技术、X射线的断层摄影、数字减影.

3 电磁学的应用磁共振成像

MRI成像的先决条件MRI成像的先决条件是被成像样品中的原子核必须具有磁性,而这种磁性源于原子核本身的自旋运动.因此,对原子核等微观粒子的自旋属性进行的深入研究是量子力学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客观上也是MRI得以产生的知识前提.磁共振成像利用了人体内水分子中的氢核在外磁场中产生核磁共振的原理.由于人体不同的正常组织、器官以及同一组织、器官的不同病理阶段氢核的弛豫时间有显著不同,利用梯度磁场进行层面选择和空间编码就可以获得以氢核的密度、纵向弛豫时间 、横向弛豫时间作为成像参数的体内各断层的结构图像.近年来产生很多新的成像序列和技术方法.如扩散加权成像是通过测量人脑中水分子扩散的特性来反映组织的生化特性及组织结构的改变,在临床上可用于急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2].螺旋浆扫描技术,明显消除患者因运动或金属异物造成的伪影, 可生成高分辨率、无伪影、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理想图像。

4 原子核物理学的应用放射性核素成像

放射性核素成像的物理基础放射性核素具有放射性,利用放射性核素作踪剂,结合药物在脏器选择性的聚集和参与生理、生化功能,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检察方法 有4种:扫描机、照相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PET).核素检查中产生的正电子只能存在极短的时间,当它被物质阻止而失去动能时,将和物质中的电子结合而转化成光子,即正负电子对湮没.转变为两个能量为0.551 MeV的光子,并反冲发出.放射性核素在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分布不同,产生的光子强弱也有不同,PET成像技术通过探测光子对的差别形成影像.

5 结语

影像物理学在影像检查技术中的意义非常重要,对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影像深远,随着影像物理学的不断发展,新的影像技术不断出现,必将对疾病的诊断总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泽宝,医学影像物理基础[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1.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篇6

在患者口中广为传颂的他,真的有那么神吗?带着一份好奇和期许,记者走进302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探访了该中心学科带头人李玉主任,领略了他把先进的设备与精湛技艺完美结合,用仁心、仁术守护患者生命的动人事迹。

患者以生命相托 医者以心血相报

为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和诊疗水平,2011年,302医院耗资6000多万元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全亚洲首台立体定位肿瘤放射治疗平台——第四代射波刀,并以此为契机成立了肿瘤放射治疗中心。

筑巢不易,引凤更难。在学科带头人的选拔问题上,302医院党委“一班人”提出:有了高精尖的“武器”并不等于有了“战斗力”,只有把高科技设备与对工作有高度事业心、对患者有高度责任心的科室带头人完美结合起来才能产生高疗效。于是,302医院在军队和地方医院招贤纳士,经过遴选、打擂,当时为总医院主任医师李玉最终脱颖而出,由此成为302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的首位主任,同时也成为了全亚洲首台“第四代射波刀”的首位“掌刀人”。

被誉为“摧毁肿瘤无形利刃”的“第四代射波刀”,是世界上唯一整合了机器人、加速器、影像引导、自动修正照射方向的放射外科系统。它能跟随肿瘤的移动进行实时精准定位,从超过1900个角度中选择100~250个最佳入射方向,对肿瘤进行全方位照射治疗,并可治疗多个肿瘤,在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确保了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细胞及重要器官少受辐射损伤,有效减少了放射治疗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学习效仿,如何尽快达到先进的技术设备与人的完美结合,解除广大肿瘤患者的病痛,成为李玉上任后遇到的首要问题。他说:“高技术装备固然是造福患者的物质基础,但能驾驭新技术的医生更重要,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人。没有医生的大爱仁心和高超技术,再好的设备也是废铜烂铁。患者以生命相托,医生要以心血相报。”长期的经验积淀、高超的医疗技术、多学科的知识结构等软实力,与第四代射波刀硬件设备的完美结合,让李玉如虎添翼,在临床上很快取得一系列突破,肝癌、胰腺癌、颅内肿瘤、肺癌、宫颈癌等疾病的治疗,肿瘤控制率达到95%以上,特别是对早期肝癌、肺癌的治愈率达到100%。

62岁的李女士是接受第四代射波刀治疗的亚洲第一人,由于身患宫颈癌并且盆腔转移,她被多家医院告知已没有救治的希望,李女士和全家人沉浸在无助和悲伤之中。当时绝望的李女士,听说302医院新引进了一台治疗癌症的“神奇设备”, 便和家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医院。李玉为她精心制订了治疗方案,经过第四代射波刀的3次治疗后,李女士的病情明显好转。近两年复查,并无恶性发展。她紧紧握着李玉的手,泣不成声地说:“我在鬼门关转悠了好久,感谢您把我拉了回来!”

花最少的钱 取得最好的疗效

随着第四代射波刀临床应用频率的不断增多、疗效的逐步显现,全国各地的癌症患者纷纷慕名而来,都希望这台“神奇设备”能给他们带来生的希望。然而,李玉发现来302医院诊疗的许多患者已经发展到中晚期,癌细胞扩散转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且他们当中多数拥有辗转过多家医院后,“家底”快被掏空的类似遭遇。第四代射波刀放射治疗同手术一样,是一种针对局部肿瘤的治疗手段,对于局部病灶和早期癌症的控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可是要想像“导弹”一样将扩散的癌细胞全部摧毁,单靠第四代射波刀治疗其经费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这让大多数患者无法承受。

“尽量能让患者以最少的钱,取得最好的疗效。”经过论证,李玉决定在第四代射波刀治疗肿瘤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患者肿瘤疾病的特点开展综合治疗,换句话说,就是将应用成熟的常规疗法与高精尖技术相结合、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相结合、一般治疗与特殊治疗相结合,这样既为患者节省了经费,又能取得较好的疗效。针对肝脏癌细胞容易转移和扩散的特点,李玉决定先对肝癌患者采取射波刀放射、微创介入结合现代化疗的协同治疗,创新了肝脏肿瘤治疗模式。

62岁的山西患者纪荣花就是这种创新治疗模式的受益者。2011年初,她的肝癌占据了整个肝脏的1/10,手术切除风险比较大。经人介绍,来到302医院,经检查后,李玉按照肝脏肿瘤治疗模式,为她制定了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先介入治疗,从肿瘤内部对供血动脉进行栓塞注药,起到“断粮断水”作用,为开展第四代射波刀治疗做准备;经过精密测算后,在病灶附近植入四枚金标,进行射波刀照射治疗,保护正常组织的同时直接摧毁病灶。最后,李主任又对患者进行了全身化疗,彻底杀死了潜在隐患。2011年10月,纪荣花的检查报告显示,体内的癌细胞彻底消失,治疗费用比单纯使用射波刀治疗节省了60%。

在前不久举行的“亚太区肝脏肿瘤射波刀治疗示范中心成立”暨肝脏肿瘤综合治疗研讨会上,国内外肿瘤放射界的专家对302医院这种“高科技”与“小米加步枪”相结合的个性化综合治疗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截至目前,302医院肿 瘤放射治疗中心还先后开展了“第四代射波刀”结合化疗粒子植入、化学消融、溶瘤药物注入等多种综合技术治疗肿瘤的创新方法,应用临床后,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尊重生命 播撒温暖

302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门前,矗立着美国医生爱德华·特鲁多的肖像,上面镌刻着他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李玉非常欣赏和赞同爱德华·特鲁多的这句话,并把它作为科室医德医风建设的座右铭。

李玉常常告诫医护人员医本仁术。医学的本质是“仁”与“术”的统一。在“仁”与“术”的关系上,“仁”是宗旨,“术”是前提,“术”是实现“仁”的手段,二者共生互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李玉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每天查房,他总是握着患者的手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出门诊时,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讲明病情和治疗方案;遇到反复咨询的患者家属,他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给予解释,直到弄明白为止。只要不出差,每天晚上,李玉都会到病区转一转,和患者拉拉家常、说说话。李玉说:“医护人员的职责就是抢救生命,抛却悲凉;尊重生命,播撒温暖。我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对病人来说,都是生命的阳光,都是生活的希望。”

在李玉的言传身教下,该中心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成了患者的贴心人。内蒙古患者包乌兰当听到自己肝脏射波刀治疗后肿瘤消失,但左腹膜后又长出约10cm的肿瘤时,如晴天霹雳,茶饭不思,寝食难安,心情非常烦躁。在302医院住院期间,他天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碰见穿白大褂的就问自己还能活多长时间。为了减轻患者的压力,中心的医生带着病友到病房和他聊天,护士每天在他的床头摆放一束鲜花,为了治疗精确,李玉亲自为他植入金标和设计射波刀治疗剂量、时间。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篇7

当年的挣扎,已经成为过往,沉淀在人生记忆的深处。然而这段日子带给夏廷毅的,除了备感奋斗的艰辛外,还有一种敢拼、敢闯、敢打硬仗的劲头,深深浸透在他顽强不屈的骨子里、血脉中,更有对中国伽马刀的执著和对推动中国肿瘤放疗事业发展所具有的信心未曾改变。

以一己之力,带动学科发展,扭转长期形成的落后局面,何谈容易?夏廷毅推动伽马刀放疗技术亦是如此,逆风前行,步步为艰

从不为人知到备受追捧,他将伽马射线放疗技术带到国人面前,为肿瘤患者打开一扇希望之门;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他带领空军总医院肿瘤放疗科走在学科、临床双重前沿;从一无所有到设施齐备,他以医者之责和军人使命不断探索新天地,使中国伽马射线放疗技术为世界所刮目相看。

他,是夏廷毅,空军总医院肿瘤放疗科主任,涉足肿瘤放疗领域三十年,坚守空军总医院二十载。初春午后,记者在空军总医院肿瘤放疗科办公室,与夏廷毅主任对面而谈,在他的讲述中走进中国伽马射线放疗发展历程,饱含艰辛,充满希望。

走进“丑小鸭”学科

命运总是在一个又一个拐点处为人指点未来之路,然而最终每一个小的偶然都会连缀起必然。正如夏廷毅与伽马射线放疗技术的相遇。

1959年,夏廷毅出生在贵州遵义农村,四兄弟中排行第三。背倚大娄山,南邻乌江水,故乡的山水险峻赋予他倔强的性格,也带给他格外多的磨难。夏廷毅父母都是镇上中学教师,全家持有城镇户口,却生活在农村,没有地种,平时吃粮全靠到二三十里远的镇上买。山路崎岖,往来不易,比路更让人心酸的是同伴们的奚落,不种地,还吃粮!那时家里十分困难,大哥、二哥十一二岁就外出打零工养家,夏廷毅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小学四年级,他不得不辍学一年,养猪补贴家用。贫苦和绝望交织的岁月,在夏廷毅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他发誓要挣脱。

远离困苦成为他发奋读书的最初动力。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初中,油灯相伴,专注学习,即便身处动荡,周遭喧闹,也不为所动。1977年冬,恢复高考,还在乡下插队的夏廷毅参加考试,以优异成绩考入贵阳医学院。成为当年当地仅有的三名考入正规高校的本科生之一。读书、分配,他同那个年代的所有人一样被组织和制度安排着自己的人生。但夏廷毅从未放弃努力。在学校里名列前茅,在家乡遵义县医院,他又以惊人的毅力与聪慧的悟性迅速成为优秀的全科大夫。在不知未来将向何处去时,他默默准备等待机遇的垂青。

不久,夏廷毅的才能被领导看重,派他回母校学习病理学。梦想瞬间被点燃,“奋斗与狂热重新在我激荡的内心里燃烧”。他一鼓作气,考取中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然而阴差阳错,他没有学成自己最向往的病理学,而是被调剂到肿瘤放疗专业。

3月的沈阳,春寒料峭,夏廷毅一个人在中国医科大学光秃秃的校园里转了一圈又一圈,不知何去何从。服从就要走进这个从未听说过的领域,放弃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刚刚燃起的希望似乎奄奄一息。最终,他决定试一试。在从沈阳返回遵义的列车上,夏廷毅辗转一路,心中夹杂着欣喜与苦闷。

长期以来,放疗医生一直被认为是医学界的“丑小鸭”。因为技术与设备的局限,放疗科在综合医院排名最后,受重视度较低。这一点,夏廷毅从读硕士第一天起就深有体会。第一年基础课,所有专业的硕士生一起上课,名单按照学科排序,放疗专业排名最后,他的名字也自然列在末尾。于是,当老师每次点到“夏廷毅”时,就会下意识地合上点名簿,“啪”的一声脆响,让人伤感。当他去上选修课时,能装两百多人的阶梯教室,只有五六个学生懒洋洋地靠在座位上等着上课。夏廷毅见此情景,心寒不已。

从偏远的故土走到求学的异乡,面临生僻的学科,夏廷毅想过弃学重考,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在求学中,他初次接触放疗技术,了解癌症治疗的各种手段,发现放射治疗技术有很多特点和优势,惊喜不已。梦想在心中生根,有朝一日,他要让放射疗法造福患病同胞。

逆风前行推行放疗新理念

1987年,夏廷毅硕士研究生毕业。求贤若渴的空军总医院经过多方考核,将他特招入伍并安排在放疗科。

1991年,带着医院学科建设使命,夏廷毅赴日本攻读博士学位。四年转瞬即逝,他学成归来。国外优渥的待遇,诱人的学术环境都没能让他停下脚步。

然而以一己之力,带动学科发展,扭转长期形成的落后局面,何谈容易?夏廷毅推动伽马射线放疗技术亦是如此,逆风前行,步步为艰。

当时放疗科只有一台加速器,20来个人,年收入90万,技术员早上八点上班,上午十点半左右结束治疗。回国将近两年,夏廷毅一直“赋闲”。1997年4月,医院领导到放疗科来查房,关心地问道:“你这个洋博士回来两年了,怎么一点动静也没有?”

夏廷毅坦言:“这两年来,根本没有提供给放疗科必备的治疗设备!一个大夫没有像样的医疗设备,能有什么动静?”

院领导几经考虑,果断将放疗科1999年的设备购置计划提前一年执行,提供50万美金用于购买X刀。在当时,这已经很难得。夏廷毅从临床实际出发,提出必须同时配置一台CT,否则X刀难以发挥作用,还不如不要。一言既出,全院哗然。几经周折,在夏廷毅的坚持要求下,最终院领导又追加5万美金。他利用学术研讨会机会,前往美国和日本,购回所需设备。

这只是开始,少有人能料到,夏廷毅即将给中国肿瘤放疗学科带来怎样的颠覆。多年的抱负一旦有空间施展,被责任激发,便爆发出加倍的能量,势不可挡。

肿瘤放射治疗已有近百年历史。镭和X线被发现后,很快就被用于临床肿瘤的治疗。伽马刀治疗肿瘤起于瑞典,1990年代中期,头部伽马刀进入中国,并快速发展。我国技术人员根据原理,吸收创新,研制成功30个钴-60放射源旋转聚焦治疗机,价格只有进口机器的三分之一,使用范围也从单纯治疗颅内肿瘤扩展到全身。

2000年,在医院支持下,夏廷毅引进国产多源旋转聚焦式全身伽马刀。他对中国自主研发、具有独创性的全身伽马刀设备前景乐观。临床实践证实了夏廷毅的判断。

然而,大环境并不尽如人意。夏廷毅回忆到,当时整个业界对中国的全身伽马刀持怀疑态度,有的医技人员根本不懂放疗技术,就搞技术封锁,加之个别医院使用头部伽马刀适应症掌握不严,治疗效果不好的传闻不绝于耳,这给中国伽马刀的发展埋下恶性循环的种子。

2002年,关于中国伽马刀使用问题的专家论证会在北京召开。部分医学专家认为:中国伽马刀其实就是钴―60放疗机的翻版,没有任何价值,应该取缔。

夏廷毅最后一个发言:“请问在座的专家有谁用过伽马刀吗?再请问在座的学者,又有谁清楚患者使用伽马刀后的效果呢?”一连串的问话,在场的专家学者听在心中。

倔强率直的性格让他多年来敢于拍案而起,只为肿瘤放疗能够真正发挥所长。虽有理论基础,兼有事实依据,但在很多时候,探索者仍须挺身而出自己呐喊,争取空间,捍卫权利。

多年来,在伽马刀使用上,夏廷毅始终强调把握适应症,严格规定使用者资质,限定医院的条件以避免滥用。他先后组织编写《伽马刀临床应用规范及操作指南》等专著,推动整个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夏廷毅一边在临床中坚持科学使用伽马刀放射疗法,一边以大量患者临床病例数据加以证明,从诸多质疑中突围。他曾在博客中指出部分同行的两大学术症状:恐权症――遇官就怕;崇富症――见钱眼开。“有些所谓专家一知半解,扩大表面矛盾,忽视本质内涵,随意把一项具有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否认掉……这一事件反映如果不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技术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的评估体系,以及对不负责任的伪科学、假权威的责任追究制度的话,中国的自主创新很难得以顺利开展。”

坚守医者仁心

干净的白大褂,金丝边眼镜,目光炯炯,精力过人,同时任空军总医院、总医院两地肿瘤放疗科主任的夏廷毅,更加忙碌。

采访当天上午,夏廷毅出门诊到将近一点,后面的几个病人,都是加号的。午饭匆忙解决,午休无法保证,他没有怨言。患者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夏廷毅理解其难处,牺牲自己休息时间,尽量加号多看两个病人。

随着现代化肿瘤放疗技术发展,肿瘤放射疗治疗已经不再是单一技术,而是涉及计算机、医学影像、放射生物、放射物理和临床肿瘤治疗等多项技术高度配合的综合过程。伽马刀技术则在解决肺、肝、胰等体部实体肿瘤和颅内肿瘤方面作用显著,而且本身无创、不需麻醉、无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越来越多的患者把期望寄托于此。

空军总医院肿瘤放疗科曾收治过一位来自山西的女患者,四十多岁,做了直肠癌根治手术3年后复发,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检查中发现肝脏也有癌转移。当她来到空军总医院求治,最终夏廷毅使用新装备的体部伽玛刀,为其实行放射治疗。经过了10天的治疗,该患者盆腔肿瘤以及肝脏转移癌明显缩小,身体和精神状况也有好转。十年间,还有贵州、山东等全国各地的肺癌、肝癌患者经由夏廷毅伽马刀放射疗法治疗,有效提高了生存率。

很多康复患者带着重生的喜悦,给夏廷毅送来锦旗,都被他婉言谢绝。他深谙患者心理,如果收下一名患者赠予的锦旗,那同病房的病友、同一批治疗的其他患者,可能就会心生不安,觉得自己也必须要给医生送锦旗,才能被公平对待。夏廷毅清楚前来这里寻医问药的患者,都已是历经磨难、病情极其复杂,难于处理的,切不可再给他们增加任何负担。

夏廷毅谈到心中好医生的标准:“患者尊敬你,信任你,排着长队等着你,就是对我莫大的褒奖。如果给我红包,不论出于感激还是无奈,都是对我人格和医生这一神圣职业的不尊重。”说来简单,做到不易。医者不仅要有术,更要有德与节操。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篇8

关键词:X射线工作防护;乡镇卫生院;现状;对策

X射线在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伦琴1885年发现后首先被应用到医学诊断上,使X射线成为现代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医疗工作中占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地位。医学影像科的工作是临床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X射线射入人体后被吸收产生的生物效应对人体有损害,尤其在乡镇卫生院中,由于工作设备落后、人员观念意识不到位,使得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的防护形势不容乐观[1],这一方面对患者造成健康危害,另一方面也对操作者本身有所影响,X射线防护工作的缺失可能引发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头晕,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可引起皮肤损害,如何做好自我防护,并且减低射线危害已成为医技放射科室迫切关注的问题,我院近年来结合本院特点,结合现状对放射室进行干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一些实践工作的展开及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以来我院使用的是500 mA常规X线机,2台洗片机,透视mA:0.5-5mA,连续可调,透视KV: 45-110KV 连续可调,最小摄影mA≤30mA,最小摄影KV≤45KV,最高摄影KV≥125KV

1.2X射线使用防护现状 乡镇卫生院使用的大多为 200~500 mA X线机,由于缺乏射线防护知识的普及宣传, 患者主动提出X线检查要求,医院也增加一些不必要的X线检查,数据显示其使用频率高达62%,而且防护条件不完善,《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等法规得不到有效贯彻,使辐射量成倍增加,损害健康、诱发癌症的几率也明显增高。

1.3干预对策 为更好的规范使用医用诊断X射线,提高诊治率和防护效果,我院针对现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干预指导,具体为:1.3.1制度人员管理 积极落实各项放射管理规定,进行观念意识更新,加强责任意识培养,使用屏蔽设备,房间布局要合理,加强岗前培训,健全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和技能,工作人员应执行防护规章制度1.3.2基础措施 进行宣传教育,告之X线的可能危害及防护措施的意义,消除恐惧心理,取得积极配合。利用增加术者与辐射源(即球管焦点)和散射体(即受检查)的距离,减少术者所受辐射剂量,在射线源与工作人员之间设置屏蔽,减少或消除射线的辐射,如铅衣、铅围裙、铅帽、铅眼镜、铅手套等1.3.3操作防护 累计曝光时间不应超过30min,避免重复照射1.3.4患者防护 合理使用遮光装置和滤线器、采用屏蔽防护以及防护、用铅制品遮盖非照射野以减少患者射线辐射量,人体各部位细胞对X射的反应程度不一,其中以性腺最为敏感,因此对患者防护中应合理进行X线检查,优先选择单次检查剂量小的检查,通过疾病风险评估确定发病风险,制定针对不同人群的放射检查项目,禁止不区分年龄和性别,采用统一的放射检查项目。

1.4效果评定 在对策实施一年来,按GBZ138-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

使用BH-3130型X、γ剂量监测仪,进行X射线防护监测,依据GBZ1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进行评价

2.结果

经临床综合干预对策后,我乡镇卫生院医用诊断X射线机机房防护设施达到国家技术标准要求,X射线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降至最低,患者能积极配合检查治疗

3.讨论

放射检查技术是临床重要的诊治参考依据,随着医学快速发展,X线检查得到广泛应用。但是X射线能使人体细胞电离而破坏,短期大剂量照射会导致身体损伤,局部大剂量照射可使组织烧伤。长期小剂量照射可使精神衰颓、记忆力下降、头晕、脱发、血象改变,产生射线病。

射线危害是指射线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按照射方式通常分为大剂量短时间急性照射和小剂量长期慢性照射,其出现在人体的损伤时间和症状程度各有不同。实践中我们在技术方面采取屏蔽防护和距离防护原则以减少曝射量,由于x线管到达人体的x线有原发射线和继发射线两类,因此可以通过采用x线管壳、遮光筒和光圈、滤过板、荧屏后铅玻璃、铅屏、铅橡皮围裙、铅手套以及墙壁等进行屏蔽防护,在这里应注意X射线管窗口辐射很强,可达700~750R/s左右,稍微疏忽大意就易受到伤害,对于60kV衍射仪,1mm厚的铅板足可挡住直射线及散射线,也可以用铅玻璃或含铅聚丙烯加工一个防射线罩子将整个光路或整个测角仪罩住。随着现代医学及科技的发展,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医用诊断X射线也应积极进行X射线技术改进升级将射线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降至最低。

综上,乡镇卫生院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中存在着不合理应用以及防护设施的不完善,使工作人员、受检者以及公众等受到X射线损害的潜在危险。只要切实遵循上述各点,进行综合有效的干预对策将有利于X放射室防护工作的有序进行,减少射线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使X射线诊断治疗技术得到合理应用,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郑钧正;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及其报告书概览[J].辐射防护通讯;2011,24(06):128—1219

上一篇:安全生产问题范文 下一篇:古建园林景观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