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范文

时间:2023-12-14 16:49:37

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篇1

关键词:核辐射;危害;防护

引言: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事故。地震引发核电站核反应堆爆炸,造成了核泄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恐慌。因此有关核辐射的讨论成为热门话题。那么我们生活的核辐射到底有哪些,核辐射的污染有哪些危害,如何对核辐射进行防护,成为了人们一直关注的话题。本文将采用浅显易懂的办法,解答核辐射的基本类型,让人们对核辐射有基本的了解,提出一些防护措施,保障人们免受辐射的危害。

一、核辐射概述

核辐射也称放射性,是以波、粒子或光子能量束形式(主要为α、β和γ三种辐射形式)传播的一种能量。辐射的剂量以毫西弗或微西弗来表示。核辐射并不仅仅存在特定的矿石和材料中,它是无处不在的。实际上,人类的生活没有一刻离开过放射性,这些放射性是天然放射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宇宙射线; 2、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性; 3、人体内部的放射性。人类的很多活动都离不开放射性。少量的辐射照射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过量的放射性射线对人体会造成伤害,使人致病、致死。剂量越大,危害越大。所以辐射安全其实不是要讨论一件东西有没有放射性,而是要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偏高或高的放射性,并足以对人造成伤害。

核辐射按其来源分类,分为:天然辐照源和人工辐射源。天然辐照源主要来自于:1、地球上的天然放射源;2、宇宙间高能粒子构成的宇宙线,以及在这些粒子进入大气层后与大气中的氧、氮原子核碰撞产生的次级宇宙线。人工辐射源包括:1、核爆炸的沉降物;2、核工业过程的排放物;3、医疗照射的射线;4、其他方面的污染源,如某些用于控制、分析、测试的设备使用了放射性物质,对职业人员会产生辐射危害。某些生活消费品中使用了放射性物质,如夜光表、彩色电视机等;某些建筑材料如含铀、镭量高的花岗岩和钢渣砖等,它们的使用也会增加室内的辐照强度。

二、核辐射污染的危害

核辐射对人体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进入体内后影响细胞染色体DNA(打断DNA链,或者改变DNA分子的结构,使DNA发生变异),从而导致DNA所合成的蛋白质不具有原应具有功能,进而对人体造成损害;同时DNA的变异可以是长期的,所以也会影响生殖细胞,结果使后代也产生相应的症状。

一般来讲,公众在排除X光胸透、CT检查、胃部X射线检查等医学治疗外,可以接受辐射的限量为1000微西弗/年。人体受到过量核辐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

各个年龄层人群受核辐射影响排序:1、胎儿:细胞分裂最快,辐射影响最明显;2、儿童:受辐射较大的儿童若干年后得甲状腺癌的概率要比普通儿童高出3-5倍;3、青壮年:甲状腺功能正常,代谢活跃;4、老人:甲状腺功能相对青壮年不活跃,代谢较迟缓。因此孕妇和儿童尤其注意避免受到核辐射污染。

三、核辐射的基本防护原理

辐射对人体的照射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外照射是指体外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外照射的防护方法有控制受照射的时间、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和采用屏蔽三种方法。内照射是指进入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作为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控制内照射的基本原则是防止或减少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

(一)α射线的防护

α粒子流形成的射线称为α射线。α粒子穿透力较小,在空气中易被吸收,外照射对人的伤害不大,但其电离能力强,进入人体后会因内照射造成较大的伤害。因此,对于α射线主要是避免内照射,防止其进入体内。其防护方法主要是:

(1)防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和食入被污染的食物;

(2)防止伤口被污染。

(二)β射线的防护

β射线是带负电的电子流,穿透能力较强,可用一般的金属进行屏蔽。β射线既造成内照射又造成外照射,因此其防护较为复杂;

(1)避免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以防皮肤表面的污染和辐射危害;

(2)防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和食入被污染的食物;

(3)防止伤口被污染;

(4)必要时应采用屏蔽措施。

(三)γ射线的防护

γ射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穿透能力极强,可以造成外照射,对人的危害最大。其防护的方法主要有:

(1)尽可能减少受照射的时间;

(2)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

(3)采取屏蔽措施。常用具有足够厚度铝、铁、钢、混凝土等屏蔽材料屏蔽γ射线。

四、人们身边的辐射污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辐射污染,这些放射性污染将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潜移默化的危害。目前我们身边的辐射污染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家居装饰材料的放射性污染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提高,许多家居用品都是采用大理石等材料,以方便人们的生活。殊不知有一些天然大理石是具有放射性污染的,如果长期使用,会对人体造成损害,严重的将会遗传给下一代。

2、饮用水的放射性污染

随着工业的发展,很多水源都是经过工业区,水中便带有了放射性元素,造成了水污染,附近的居民以此水为日常饮用水,时间长了,就会受到放射性污染的毒害。因此我们日常饮用水要注意对它进行检验,饮用水需要国家检疫部门的认定,方可饮用。

3、燃煤的放射性污染

在我国北方,大部分都是采用燃煤取暖,在城市里,会集中供暖,但是农村家庭就需要自己燃煤取暖。在燃煤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少的放射性物质,随着燃煤次数的增加,就会积少成多,对人体造成损害。

4、金银首饰中存在放射性污染

纯金首饰中不存在放射性元素,但是很多合金里,在首饰的制作过程中,会加入一些铬、镍等稀有金属作为装饰,这些稀有金属里经常伴有放射性物质,影响人体的健康,因此除了纯金的首饰,其他混合金银的首饰不要经常佩戴,以免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五、对于突发性核事件的防护策略

对于突发性核事件的产生,公众不要恐慌,要听取政府的有关建议,不要盲目作出疯狂的举动,以免造成社会的混乱。除了要听取官方的意见外,自身也需要了解一些防护措施。

1.对于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关闭门窗、禁止通风,以免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进入房间内。要呆在家里,尽量减少出门。

2.如果一定要外出,需要做好防护措施,包括带帽子、手套、眼镜、口罩、靴子、最好有准备一套防护服,以免身体遭受放射性物质的袭击。

3.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要调节饮食,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素质,同时按照政府的相关指令,服用碘,遵照医生嘱咐,不可乱吃药。

4.随时了解最新信息,时时观看新闻联播,关注最新报道,勿听信谣言。

5.如果身处在辐射严重地区,需要听从政府的相关安排,去安全的地区,不要接触受到污染的物体,以免对自身造成损害。

结语:核辐射之所以让人们恐慌,主要是其危害巨大,严重的将会影响人类的后代,因此必须加以重视。我们在面对核辐射时,一定不要恐慌,要有秩序的保护自己,听从政府指挥,争取将危害降到最低。本文通过对核辐射的简要概述,了解了核辐射的概念以及核辐射的类型,使人们对核辐射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阐释了核辐射的危害,提出了基本的防护原理。我们不仅要提防核辐射,还是关注我们身边的放射性物质,减少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损害。最后提出了核突发事件发生以后,我们所要做的基本防护措施,将核污染对人体的损害降到最低,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曾勇. 环境核污染主要来源及其防治对策[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3(04)

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篇2

    大气中化学污染物的浓度一般比较低,对人体主要产生慢性毒作用。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工厂发生事故,使大量污染物骤然排出,或气象条件突然改变(如出现无风、逆温、浓雾天气),或地理位置特殊(如地处山谷、盆地等),使大气中有害物质不易扩散,这时有害物质的浓度会急剧增加,引起人群急性中毒,尤其对患有呼吸道慢性疾病和心脏病的人会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如本书前述某些公害事件就是典型事例。

    直接刺激呼吸道的有害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硫、硫酸雾、氯气、臭氧、烟尘)被吸入后,会引起支气管反射性收缩、痉挛、咳嗽、喷嚏和气道阻力增加。在毒物的慢性作用下,呼吸道的抵抗力会逐渐减弱,诱发慢性呼吸道疾病,严重的还可引起肺水肿和肺心性疾病。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城市大气污染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直接原因或诱因。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呼吸道疾病总死亡率和发病率都高于轻污染区。慢性支气管炎症状随大气污染程度的增高而加重。

    大气中的无刺激性有害气体,由于不能为人体感官所觉察,其危害比刺激性气体还要大。如一氧化碳通过呼吸道进入血液,可形成碳氧血红蛋白,造成低血氧症,致使人体组织缺氧,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酶的活动,出现头晕、头痛、恶心、乏力,严重时会昏迷致死。

    在城市,特别是某些工厂附近的大气中,还含有潜在危害的化学物质,如镉、铍、锑、铅、镍、锰、汞、砷、氟化物、石棉、有机氯杀虫剂等。它们虽然浓度很低,但可在体内逐渐蓄积。大气中的这些有毒污染物,还可降落在农作物上、水体和土壤,然后被农作物吸收并富集于蔬菜、瓜果和粮食中,通过食物和饮水也能在人体内蓄积,造成慢性中毒。这些物质对机体的危害,在短期内并不明显,经过长期蓄积,也会影响神经系统、内脏功能和生殖、遗传等。

    大气中某些有害化学物质还具有致癌作用。它们大部分是有机物,如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小部分是无机物,如砷、镍、铍、铬等。在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烟尘和汽车废气中,可检出30多种多环芳烃组分,其中苯并(a)芘的存在比较普遍,致癌性也最强。五十年代以来,各国城市居民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逐渐增高,而且显著高于农村。

    大气中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另外一类污染物是放射性物质,其主要来自核爆炸产物。一些微小的放射性灰尘能悬浮在大气中很多年。放射性矿物的开采和加工、放射性物质的生产和应用,也能造成对空气的污染。污染大气起主要作用的是半衰期较长的放射性元素,如铀的裂变产物,其中重要的是90锶和137铯。放射性元素在体外,对机体有外照射作用;通过呼吸道进入机体,则有内照射作用。放射性物质在肺中的浓度,通常比在其他器官中大,因而肺组织一般受到较强的照射。肺部的巨噬细胞,在吞噬了放射性微粒后,可形成电离密度相当高的放射源。进入肺中的放射性物质能十分迅速地散布到全身。除核爆炸地区外,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一般不会造成急性放射病,但长时间超过允许范围的小剂量外照射或内照射,也能引起慢性放射病或皮肤慢性损伤。大气中放射性物质对人体更重要的影响是远期效应,包括引起癌变、不育和遗传的变化或早死等。

    大气中的生物性污染物是一种空气变应原,主要有花粉和一些霉菌孢子。这些由空气传播的物质,能在个别人身上引起过敏反应。空气变应原可诱发鼻炎、气喘、过敏性肺部病变。另一种是病原微生物。抵抗力较弱的病原微生物在日光照射、干燥的条件下,很容易死亡,一般空气中,数量很少。抵抗力较强的病原微生物,如结核杆菌、碳疽杆菌、化脓性球菌,能附着在尘粒上污染大气。

 

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篇3

一、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构成要件

根据《刑法》第338之规定,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行为。为了正确认定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本罪的构成要件。

(一)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客体关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侵害客体,在研究中歧见纷呈。有人主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护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和国家为保护环境而颁布的一系列法律以及公私财产权、人身权[1]。有人认为是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2]。还有人认为是国家环境污染防治的管理秩序[3]。以上观点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归纳出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客体的特征,既有合理之处,也存在一些不足。笔者认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属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的污染环境犯罪,本罪的客体除国家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以外,主要侵害的客体为国家对环境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国家为了保护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农药安全使用条例》等法律、法规。违反这些环境法律、法规构成犯罪的行为,即是对国家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的侵犯。除此之外,笔者以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还严重侵犯了国家、单位、公民的环境权[4],虽然我国法律还没有明确规定环境权,但在《宪法》第26条关于环境方面的规定和《环境保护法》第1、第6条的规定可以清楚地看出,其实质内容与环境权是一致的,而且举国上下正实实在在的享受着由一整套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所保障着的环境权益,一旦有犯罪分子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也就侵犯了公民实际拥有的环境权。因此,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及国家、单位、公民的环境权益都是重大污染环境罪所侵害的客体。

(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客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是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侵犯性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的共同要件,而行为对象、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是某些犯罪的客观方面的内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客观方面则囊括了以上三项内容。

1.危害行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危害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了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危险废物的行为。这里的违反国家规定并未存在于《刑法》本身中,而是体现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以及国务院制定的相关行政法规、的决定或命令里。如《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禁止向水体排放剧毒废液;禁止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和容器;禁止将含有汞、镉、砷、铬、铅、氰化物、黄磷等的可溶性剧毒废渣向水体排放、倾倒或者直接埋入地下;禁止向水体排放或倾倒放射性固体废弃物或者含有高、中放射性物质的废水;排放含低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放射防护的规定和标准;排放含病原体的污水必须经过消毒处理,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后方能排放等。如《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严格限制向大气排放含有毒物质的废气和粉尘,确需排放应经过净化处理,不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向大气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和气溶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放射性防护的规定,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等。又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禁止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危险废物处置的活动;禁止混合处置属于不相容而未经安全性处置的危险废物;等等。行为人违反上述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的行为,就是本罪的危害行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具体行为方式为排放、倾倒和处置。所谓排放是指把各种危险废物直接排入土地、水体、大气的行为,包括溢、泄、漏、跑等;所谓倾倒是指通过车、船、航空器或者其他运载工具,向土地、水体、大气倾倒危险废物的行为;所谓处置是指以焚烧、填埋或者其他改变其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方法处置危险废物的行为。

2.行为对象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行为对象是危险废物,具体包括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所谓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放射性的废物是指放射性元素含量超过国家规定限值的固体、液体和气体废弃物,主要包括放射性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是指含有传染病病菌的污水、污物、粪便等废物的统称;有毒物质是指那些直接或间接为生物摄入后能导致生物或其后代行为反常、遗传异变、生理机能失常、机体变形或死亡的物质;其他危险废物则是指上述列举之外的,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一般废物不能成为本罪的行为对象,如行为人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的是一般废物,则不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3.危害结果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为结果犯罪,构成本罪客观上要具备造成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即行为人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危险废物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应对其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加以认定,如该行为造成重大环境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则构成本罪;如该行为仅造成一般环境污染事故则不构成犯罪,应依照环境法律、法规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根据刑法第338条规定,可将“严重后果”分为两种情形,一是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二是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如何认定“严重后果”,其标准刑法未予规定,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未作出司法解释前,可根据司法实践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参照国家环境保护局1987年颁布的《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作判定,该办法按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危害程序,分为一般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较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特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等四种。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1)由于污染与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2)人员发生明显中毒症状、辐射伤害可能导致伤残后果;(3)人群发生中毒症状;(4)因环境污染使社会安定受到影响;(5)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

(三)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体犯罪主体是指依照刑事法律规定,能够对自己所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人,所以本罪的犯罪主体即是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另外,根据《刑法》第346条之规定,单位可构成本罪,因此,本罪的犯罪主体亦包括非法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刑法》将单位作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犯罪主体,对构成犯罪的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单位的负责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自然人犯罪论处,这对于惩治环境污染犯罪,打击单位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刑法》第30条规定,可以构成单位犯罪主体的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那么此5种单位是否都可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体呢?笔者认为,除国家机关外都可构成本罪的犯罪主体。因为国家机关“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的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军队、警察、监狱等。”[5]它是依法从事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工作职能的单位,这些单位或其代表人并不直接从事开发利用环境和生产经营的活动,因而不可能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在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的环境污染事故,都是伴随着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所以,本罪的绝大多数犯罪主体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够产生危险废物并足以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那些与排放、倾倒或者处置危险废物直接相关的人员。

(四)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是刑法规定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包括了故意与过失两种形态,两者合称罪过。关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罪过形式,法学界有三种不同的认识:一是认为构成本罪必须是出于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其行为是违反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行为而仍然实施,过失不构成本罪[6]。二是认为本罪主观方面既可以出于故意,也可以出于过失[7]。三是认为本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否则不能以本罪论[8]。笔者认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这种过失是指行为人对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而言的,行为人对这种事故及严重后果本应预见,但是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虽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至于行为人对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处置危险废物这一行为本身,主观上既可能出于过失,也可能出于故意,但这并不影响本罪的过失犯罪性质。在刑法理论上,犯罪的类型可分为结果犯与危险犯。结果犯是以出现法定的危害结果为构成要件的犯罪,其主观方面主要依据行为人对其行为所可能造成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来确定。而危险犯是以实施危害行为并出现某种法定危险状态为构成要件的犯罪,构成该罪并不要求出现某种危害结果,所以其主观方面主要看行为人对于实施特定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可。从《刑法》第338条之规定可看出,本罪以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为构成要件,所以本罪属结果犯,其主观方面应根据行为人对某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来确定,认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罪过形式为故意是某些学者混淆了结果犯与危险犯对主观要件的不同要求而得出的错误结论。

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与相似犯罪的界限

(一)与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的界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与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侵犯的是同一类客体,客观上都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犯罪主体既可以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主要区别在于:第一,犯罪的客观方面不同。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将中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的行为,犯罪行为对象仅限于进口的固体废物;而本罪在客观方面则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属于危险犯,即构成该罪无须危害结果的发生,只需非法处置进口固体废物将使环境受到威胁的危险状态就已足够;而本罪则为结果犯,必须有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发生。第二,犯罪的主观方面不同。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将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违反国家规定,并可能污染环境而故意为之;而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

(二)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界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均为过失犯罪,客观上都造成重大事故且后果严重。主要区别在于:第一,侵犯的客体不同。重大责任事故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厂矿等企业、事业单位正常的生产安全;而本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及国家、单位和公民的环境权。第二,犯罪的客观方面不同。重大责任事故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生产作业过程中,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而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处置各种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行为。第三,犯罪的主体不同。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中,直接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人员;本罪的犯罪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三)与危险物品肇事罪的界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与危险物品肇事罪均为过失犯罪,所造成的重大事故都与危险物品有关,主要区别在于:第一,侵犯的客体不同。危险物品肇事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犯罪行为对象是特定的,即能够引起重大事故的发生,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危险物品,包括爆炸性、易燃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品;本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及国家、单位、公民的环境权,其犯罪行为对象是危险废物。第二,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不同。危险物品肇事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的行为;本罪在客观方面则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而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行为。第三,犯罪的主体不同。危险物品肇事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是从事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的职工,而不能是单位;而本罪的犯罪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四)与投毒罪的界限因违反国家规定向水体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导致的重大环境污染罪与因向河流、水源等投放毒物导致的投毒罪于客观上的危害结果或危险状态极为相似,但两者在构成要件方面的差别是很明显的:第一,侵犯的客体不同。投毒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而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及国家、单位、公民的环境权。

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篇4

1修订后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

修订后的《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从而废除了1979年《刑法》第79条规定的类推制度。由于1979年《刑法》未规定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因而在现行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水污染防治法》等环境保护法规,分别对违反规定,造成重大大气污染事故、违反规定,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固体废物,造成重大污染事故以及违反规定,造成重大水污染事故,均比照1979年《刑法》第115条规定的违反危险物品管理规定肇事罪或比照第187条规定的玩忽职守罪论处,依此分别类推为重大大气污染事故罪,非法收集、贮存、处置固体危险废物罪,重大水污染事故罪等。根据罪刑法定的原则,自修订后《刑法》生效起,将废除上述比照类推的三个罪名,并依照修订后《刑法》第338条规定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追究刑事责任,定罪处罚。

2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概念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危险废物’,即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害物质或其他危险废物,并且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该犯罪的行为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l)对社会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所造成的不是一般环境污染事故而是重大污染事故。(2)该犯罪行为触犯了《刑法》第338条规定,只有当行为不仅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且具有刑事违法性时,才能认定为犯罪。(3)本罪应是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因此,违反国家规定,所造成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人身伤亡严重后果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性,是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最基本的属性,也是刑事违法和应受惩罚性的基础。

3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构成特征

3.1犯罪的主体

本罪的主体是实施了危害环境,致使公私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或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行为,并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从我国环境管理和司法实践中看,本罪绝大多数主体是从事生产或经营活动的企、事业单位中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主观上具有牟利性,只顾发展生产,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事故的直接负责人员和直接相关人员。此外,自然人犯罪是为了个人谋取非法利益,这是与单位犯罪在主观上的根本区别。

3.2犯罪的主观方面

这是指本罪的主体实施重大环境污染的危害行为,致使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心理状态而言。从行为主体上看,绝大多数出于过失,一种属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对染环境,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严重后果应当预见到,但轻信能够避免污染事故的发生。如向水体排放有毒废水,以为水体稀释能力大,自信不会造成污染事故,而结果使大面积养鱼死亡及人畜中毒。另一种属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对于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及后果应当有所预见,由于疏忽大意而未能预见。如由于实践经验或技术业务上疏忽大意,将未经处理的大量有毒废水直接误排入水体,造成生活饮水水源受到严重污染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此外,行为人明知违反规定,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会造成严重后果而故意实施的,则不构成本罪,应根据《刑法》,依据犯罪的主客观要件及犯罪事实追究刑事责任。如行为人为了达到报复的目的,将有毒废水倾倒至他人鱼池,致使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则应以投毒罪论处。

行为人在客观上虽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且后果严重,但不是出于主观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意外事故,则不构成本罪。如洪水、山体滑坡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仍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免予承担责任。对于突发性污染重大事故,如不是由于自然灾害,而是生产中存在事故的隐患及风险,且事先可预见,而未采取防范措施造成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应追究刑事责任。

33犯罪的客体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侵犯的客体是我国宪法所保护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和国家为保护环境而颁布的一系列法律以及公私财产权、人身权。行为人侵犯上述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并造成严重的危害结果,对社会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3.4犯罪的客观方面

3.4.1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危害行为

必须是违反国家规定:(l)违反法律,即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决定;(2)违反行政法规,即由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规定等行政措施,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规。上述法规对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处置危险废物的各种情况作了具体的规定。在查处此类案件时,应首先查明行为人违反了哪些规定:如没有违反国家的规定或仅违反地方性环保行政规章,都不能构成本罪。

本罪危害行为的客观表现为:(l)将各类危险废物直接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2)通过运载工具等方式向土地、水体、大气倾倒各类危险废物;(3)将各类危险废物采取焚烧和改变其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方法处置,以达到其减少数量、缩小其体积、减少危险成分。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主要包括:(l)放射性废物,即放射性固体废弃物,高、中、低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和气溶胶等;(2)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即含各类传染病细菌原体的污水、污物等;(3)有毒物质,即那些直接或者间接为生物摄入后,导致该生物或者后代行为反常、遗传异变、生理机能失常、机体变形或者死亡的物质。行为人实施上述危害行为,并导致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及严重后果,应承担刑事责任。

3.4.2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危害结果

本罪要求有实际的危害结果,行为人违反国家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即具备《刑法》第338条的因果关系,亦称为结果犯。如果行为人虽违反国家规定,仅造成一般环境污染事故,则不能构成本罪,依照环保法规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认定标准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未作司法解释前,可根据司法实践及案件的具体情况,参照国家环保局1987年颁布的《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追究刑事责任:(l)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5万元以上;(2)人员发生明显中毒症状、辐射伤害或可能导致伤残后果;(3)人群发生中毒症状;(4)因环境污染使社会安定受到影响;(5)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

凡属重大或特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均由地、市以上环保局确认。根据《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的规定,省辖市以上环保局所属的环境监测站是本行政区域内环境污染纠纷、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法定技术仲裁机构,所出具的环境监测数据和资料应作为认定环境污染纠纷、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责任的技术依据。

4重大环境污染罪的刑罚处罚

修订后《刑法》第5条规定了罪刑均衡原则;第338条规定本罪刑罚处罚的标准;第346条规定本罪可由单位构成。在破坏环境保护的犯罪中,绝大部分是单位所为,他们无视国法,为了谋取单位的非法利益,肆意破坏和污染环境,因此用刑法来惩处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犯罪十分必要。

根据《刑法》第338条规定,犯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即造成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第346条规定:单位犯本罪的实行“两罚制’,,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照第338规定处罚。

5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与相似犯罪的区别

5.1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与非法进口固体废物罪的区别

两者所侵犯的客体均为国家环境保护的制度,即《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客观上都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主要区别在于:(l)犯罪主体不同,前者多数为单位犯罪;后者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2)犯罪的主观方面不同,前者多为过失;后者表现为故意。(3)犯罪的危害行为不同,前者是在中国境内倾倒、堆放、处置固体废物;后者是将中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

5.2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区别

两者均为过失犯罪,客观上都造成重大事故且后果严重,主要区别在于:(l)侵犯的客体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国家环境保护制度;后者侵犯的是国家公共安全制度。(2)犯罪主体不同,前者多为单位;后者为直接从事生产的职工、指挥生产的领导人员。(3)客观表现不同,前者表现为违反规定,排放、倾倒、处置各种危险废物而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后者表现为在生产过程中,违反规章制度或强令职工违章操作,而造成重大伤亡事故且后果严重。

5.3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与违反危险物品管理规定肇事罪的区别

两者均为过失犯罪,所造成的重大事故都为与危险物品有关,主要区别在于:(l)侵犯的客体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国家环境保护制度;后者侵犯的是国家公共安全制度。(2)犯罪主体不同,前者多为单位;后者是从事危险物品生产、储运、使用过程中的职工。(3)客观表现不同,前者为违反规定,排放、倾倒、处置各种危险废物而造成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后者则是在生产储运、使用危险物品过程中,因违反管理危险物品的规定而发生的重大事故。此外危险废物与危险物品仅一字之差,但范围和意义有所不同。

5.4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与失职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区别

两者多为过失犯罪,客观上都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且后果严重,主要区别在于:(l)犯罪主体不同,前者多为单位,后者是特殊主体,即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客观表现不同,前者是违反规定,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而造成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后者是环境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而造成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是玩忽职守罪的一种特别规定。

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篇5

关键词:

在PET-CT工作中,既使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高能γ射线核素18F,11C,15O,13N)和封闭型放射性核素(68Ge棒源,68Ge校正定标源),又使用χ射线装置,大部分PET-CT中心还配有生产放射性核素的回旋加速器。身边的许多危险因素威胁着我们的身体以及精神方面的健康,使其受到很大的困扰,甚至影响工作和学习.如何做好自我防护已成为我们迫切关注的问题,自我防护就是在工作中如何保护自己。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PET-CT工作人员职业危害的危险因素并掌握防护措施,才能有效的做好自我防护。

1 常见的危险因素

1.1  放射性药物:用18F等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就是一个放射源,在源周围形成一个辐射场。在放射性药物制备,封装,注射等操作过程中,我们工作人员就处在该辐射场中,会受到来自放射性药物的外照射。这种外照射剂量的大小与放射性药物的活度、辐射源距离、停留时间及屏蔽程度有关。

1.2  患者:注入了放射性药物的患者,其身体就形成了辐射源,此外,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呕吐物均具有放射性,会对环境造成放射性污染。

1.3  空气污染:在放射性药物制备,使用过程中,有些操作可能造成空气污染,工作人员吸入体内造成内照射。

1.4  表面污染:在放射性药物的生产封装注射等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外洒,工作人员的手、工作服、工作台面等受到表面污染。污染的表面一方面成为外照射的辐射源,一方面通过皮肤渗透和污染的手进食使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形成内照射。

1.5  外环境的污染:操作和使用开放型辐射源,总会有一些放射性物质随废水或废气排入外环境,会造成周围环境的局部污染。

1.6  χ射线:进行CT扫描时,χ线装置成为一个很强的辐射源

1.7  正电子类放射性药物的制备过程:回旋加速器生产的放射性核素,通过放射化学合成后成为放射性药物,经质检合格后用于检查者。所以回旋加速器,热室成为很强的辐射源,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子和其他粒子在慢化过程中会产生高能γ光子。

2 安全防护对策

2.1  思想上重视:制度健全是预防的关键之重。加强岗前培训,由专职人员讲解预防的重要性及自我防护知识,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和技能,强调常规预防的重要性,加强自我防护。

2.2  放射性物质经呼吸道吸入体内是造成内照射的主要途径:首先应避免空气放射性核素的污染。其次是加强通风,降低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在操作带挥发性放射源时,必须在通风或工作箱内进行,并带口罩,在开放源工作场所不进食和吸烟,特别要注意勤洗手,不要将放射源经手转移到口内,在给患者注射摆位时,最主要的是穿戴防护器材,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到放射性物质。 此外, 应严格区分污染用具和清洁用具,防止交叉污染,严禁戴橡皮手套接触其它工作室中一切非污染的地面,台面、 开关、把手、工作间的一切清洁工作都只允许用湿性清洗法,一旦发生污染,立即去污,做好废物处理。

2.3  减少接触放射源的时间:在保证完成工作的前提下,应做好操作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尽可能缩短与放射源接触的时间,增大与放射源的距离,离放射源越远,人体所受的照射也越少。使用屏蔽设备,房间布局要合理,患者与工作人员的通道要分开。在注射时,要使用铅衣,铅帽,铅眼镜、手套等。在保证完成工作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使用防护屏以减少放射源的照射强度。在为患者摆位时不宜使用防护屏,而普通的铅衣对γ射线的屏蔽作用有限,最有效的方法是操作熟练有序,尽量缩短与其接触时间。

2.4  对CT扫描过程中χ射线防护原则:通过在PET-CT机房的建筑设计实施。在CT扫描中,严禁进入机房,机房的门、监视窗口必须符合对χ射线屏蔽的要求。当CT工作时,机房外及监视窗口处的辐射量应达到本底。

3 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

对准备参加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必须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应建立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健康档案,定期体检。

4 总结

做为放射性工作人员,应高度重视职业防护问题,要充分熟悉到本职业所存在的种种危害。明确有害因素是客观存在,又是可积极预防的,消除惧怕和盲目性,从预防入手,在治理和防范措施方面要互相督促,共同将这一非凡行业带来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在为患者治疗疾病的同时,保护自身的健康,期望不久的将来,能有更先进的防护设备和完善的治理条例出现,能切合实际的指导我们工作。

参考文献:

[1]田嘉禾.PET-CT诊断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4.

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篇6

张永学,教授、博士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和PET中心主任,湖北省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2),教育部“全国优秀的教师”(1998),华中科技大学教学名师,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核医学会主委,《中华核医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华医学杂志》等9种杂志编委。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从事核医学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

什么是核辐射?

所谓核辐射是指由于放射性物质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射线对环境和生物产生的照射或者电离辐射。

从本质上讲,核辐射是放射性原子核在衰变过程中通过释放能量,由一种原子核转变成另一种原子核的过程。放射性原子核是不稳定的,在衰变过程中会释放出射线,主要有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这些射线作用于物质(包括人体)后能够产生生物效应,超过一定的剂量时可使生物组织受到损伤,甚至死亡。尤其是α和β粒子为带电粒子,具有较强的电离作用,可以直接使物质产生电离和激发,导致组织和细胞的损伤。

日常生活中也存在核辐射吗?核辐射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核辐射与核能受1945年在日本长崎和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影响,人们对“核”都存在恐惧心理,可谓谈“核”色变。在和平年代,核武器的使用、核试验等军事目的的核应用已日益减少,但是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自然资源的逐步贫乏,核能(即核电站等)成为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重要部分,核能在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的同时,也可能给人类带来潜在的危险。然而,随着核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危险也在逐步减少,通过过去发生的核安全事故,人类也在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安全设计,将这种可能性降低到最低水平。

天然核辐射来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上述这些人人皆知的核辐射之外,我们是否就不会受到核辐射呢?这是广大民众不太清楚的一个普遍问题。事实上,即使在没有发生核泄漏事故的情况下,人们每时每刻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核辐射,这些核辐射有来自宇宙空间和地球表面的天然辐射,也有来自人工的辐射。

天然存在的各种辐射源称为天然辐射源,天然辐射源对人类的照射称为天然本底辐射,包括来自大气层外的宇宙辐射和来自地壳物质中存在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产生的陆地辐射。来自宇宙空间的多种带电放射性粒子,连续不断地向地球射落下来,从而产生天然的本底辐射。大家都知道,宇航员在太空都会穿上宇航服,其实宇航服都具有防宇宙射线辐射的功能。

在自然环境中,除了来自宇宙的天然放射性粒子外,地壳本身自形成开始就存在放射性核素,主要有40K、87Rb、222Rn和235U等,这些都是长寿命的天然放射性元素,它们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α、β和γ射线,不仅对人产生外照射,而且空气中的氡及其子体很易随空气进入体内。室内氡水平可因房屋下的土壤、建筑材料和室外空气进入而变化,室内空气中含222Rn及子体浓度一般高于室外空气,地下室的氡浓度高于地面房屋,地面房屋高于楼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经常打开房间窗户通风的原因,不同的建筑材料含放射性的浓度也不同,因此建筑材料既是辐射源又是屏蔽辐射的材料。

由此可见,地球上的生物体时刻在接受射线的照射,一般其年剂量约为1 mSv(毫西弗,辐射吸收剂量的国际制单位。)不同地区的天然辐射的水平差别很大,通常海拔越高受到的辐射剂量越大,世界上部分地区包括我国的长江地区的天然辐射比一般正常地区高出3~5倍。

此外,乘坐飞机受到的辐射比在地面要高很多,尤其是乘坐超音速飞机比一般的飞机辐射剂量更大,甚至看电视也会受到一定的辐射,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受到的辐射要大。

核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人们关心的是这些天然的辐射对身体是否有害?某些高天然辐射的地区肿瘤等与辐射相关的疾病发生率是否会增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低剂量辐射的危害问题从流行病学到细胞生物学方面都做过大量研究。研究发现,射线除了对生物机体有害外,一定限度的低剂量辐射对生命活动和代谢还具有兴奋效应,可以诱导细胞或组织产生适应性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利于提高对辐射的耐受能力,从而保护机体达到减轻损伤作用。因此,在安全的辐射剂量范围内,不仅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在某种程度上还有益,因此对天然的本底辐射也就不必恐惧了。

核辐射的应用在医院的诊疗过程中,患者也会受到一定的医疗照射,如应用放射性装置或射线治疗恶性肿瘤、做CT或X线片检查、应用放射性核素进行检查和治疗等;同时使用放射性物质进行疾病诊疗的医务人员也会受到一定的职业照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辐射源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如辐射消毒、辐射育种、辐射探伤等。但是,国际上和各国对这些辐射都有严格的剂量限制标准,在国家规定的剂量范围内是不会产生明显的有害效应的。同时还要遵循“实践正当化原则”,即从事一项有辐射风险的活动所带来净利益必须大于辐射可能带来的危害。

日常生活周围环境中辐射的量有多大?

平时的辐射和核辐射有区别吗?

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地区,地面上年人均接受到的天然本底辐射的有效剂量为1~6 mSv,平均3.7 mSv,不同地区也有较大差别,这与地质结构和海拔高度密切相关,在某些高本底地区可以高出正常地区的3倍以上,甚至达到10~20 mSv。

此外,医疗照射也可使人类受到一定量的辐射,不同的诊疗手段其医疗照射剂量也不同,据文献报道,做一次普通的核医学显像检查全年接受到的平均辐射剂量约为3.6 mSv,大约相当于世界上1年所受到的人平均天然本底辐射剂量(约3.7 mSv),因此是很安全的。而做一次全身CT扫描,则接受的辐射剂量就要大很多,但是只要是符合“实践正当化”原则,合理使用不会对身体产生大的伤害,相反还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信息,其利益大于危害。

上面讲到的天然本底辐射和医疗照射其剂量都是很有限的,而且也能够得到严格的控制,不会危害到人类的健康。而人们最担心的就是意外的核辐射危险或称为核安全事故,比如1986年4月26日00:23,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邻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四号反应炉发生了爆炸,继而引发了大火使得大量辐射物质释放到大气层中,受到核辐射尘埃污染的云层飘向众多地区,包括原苏联西部的部分地区甚至欧洲部分国家,造成严重的核污染,数十万居民被迫撤离。这次日本福岛的核电站发生的核泄露都可能对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性损失,这是应该引起人类高度重视的。

但是,核泄漏之后,究竟会对人类造成多大影响?多大范围的影响?这要取决于泄露的辐射量的多少?辐射源所处的地区、风向、天气等多种因素。通常在远离核泄漏百公里以外地区,由于污染的空气受到大气的稀释、风力的吹散、雨水的冲洗等会很快减弱,而且也能很容易通过仪器监测到污染程度,因此一般不会对居民造成有明显的危害。

核辐射损伤主要有哪些方面?

较大剂量的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后,其射线能量传递给机体的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导致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称为辐射生物学效应。这些效应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局部效应和全身效应当射线作用于身体某一部位时,引起局部细胞的反应称为局部反应,局部照射时人体各部位的辐射敏感性不同,损伤也不同,越是敏感的组织损伤也越重,其敏感性依次为腹部、胸部、头部、四肢。

当全身均匀地或非均匀地受到照射而产生的效应,称为全身效应或称为全身照射。

近期效应和远期效应近期效应是指机体受照射后数小时至几周内出现的效应,如急、慢性放射病,主要发生在核事故或核武器袭击所致的受害者,或在较长时间内受到超过剂量限值的辐射而引起的全身慢性损伤。远期效应是指机体受辐射后数月至数年才发生的效应,潜伏期较长,其中包括放射性白内障、白血病等致癌效应,以及导致寿命缩短等。

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按照射线作用的对象,出现在受照者本人身上的有害效应称为躯体效应,如辐射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等。而由于核辐射使得受照射者的生殖细胞的遗传物质受到损害,而影响到受照者后裔(子代),并表现出的有害效应称为遗传效应。主要是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而导致后代出现先天畸形、流产、死胎或其他遗传性疾病等。

可以看出,严重核辐射污染和意外的大剂量照射可以对人体产生伤害,甚至死亡,也可危害后代的健康,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对核事故特别关注和合理控制的重要原因。但是,安全合理地利用原子能不仅可以造福于人类,也不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核辐射防护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使用碘剂等能够防辐射吗?

避免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防止皮肤表面污染和受到辐射;防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如果当地的辐射监测部门发出了辐射污染超标的警报,则除了污染严重的地区需要紧急撤出受污染的地区外,居民应尽可能呆在家里少外出,关闭门窗,减少与外界空气的接触,外出时要戴专用口罩,避免吸入放射性粉尘。

避免食入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政府监测部分会及时采样监测水源是否被污染,还要防止伤口被污染。

一旦确认空气中有核泄漏超标,可以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服用碘剂,以封闭甲状腺,减少空气中的放射性碘被吸收。但是,如果空气中没有核辐射污染,就没有必要服用过量的碘剂和含碘高的食物,如海带、海藻等,否则不利于健康,甚至可以致病。此外,即使空气中有核辐射污染,服用碘剂也只能减少放射性碘的吸收,并不能阻止其他的放射性元素吸收,而核反应堆的辐射泄漏往往同时伴有多种放射性元素,因此服用碘剂的作用相对很有限。

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篇7

过去,医院的重点偏重于怎样发挥最大潜力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而职工的职业安全则相对是个薄弱点。18世纪职业医疗之父Bernadio Remaezini提出职业危害的概念,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医学实践:职业安全已成为近年来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越来越关注的主要话题。基层医院妇产科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不但要承担妇产科患者的抢救、治疗护理工作,还要承担接生工作,所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OI),OI对护理人员的危害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国际劳工组织职业安全与卫生信息中心(ILO~CIS)的国际职业危害数据库将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为:事故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及工作环境改造学、心理社会和组织因素危害5大类。现将妇产科护士OI相关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及防护对策试述如下。

1 妇产科护士OI相关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

1.1 事故性危害 (1)锐器伤:锐器伤作为最常见的事故性危害,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皮肤接触和黏膜接触,约占80%。妇产科护士在抢救治疗患者过程中,特别是在接生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不同锐器,稍不注意,就会被血液、体液污染。在抢救患者时,由于时间紧迫和紧张情绪,易使皮肤黏膜遭受到不同程度的锐器伤害,若处理措施不当极易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不确定因素的意外伤。暴力因素,吸毒,性传播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上升等社会问题增加了妇产科护士工作的风险性。

1.2 物理性危害 (1)电离辐射。妇产科护士有时需要陪护危重症患者做各种辅助检查,就会不同程度地接触各种放射线。从理论上看,即使小剂量暴露,长时间接触会因蓄积作用而致畸、致癌。护送患者进行放射性检查可引起电离辐射伤,如短期接触大剂量的射线,会发生急性皮肤烧伤、坏死、放射性皮炎、眼球晶体混浊继发的白内障;如长期受到低剂量的辐射,发病在数年后,可能发生白血病、其他肿瘤、胎儿的畸变等。(2)非电离辐射。经常使用的各种抢救仪器、设备,由于老化或者操作不当,护士会有发生电击伤、电灼伤的危险。在消毒灭菌工作中,消毒因子、紫外线、臭氧等大多是对人体有害的,使用不当可引起紫外线眼或皮炎,高浓度臭氧吸入可引起气紧、胸闷、肺水肿等。(3)噪声。妇产科环境嘈杂,有来自产妇的声、婴儿啼哭声、监护仪报警声、电话铃声和频繁的家属和探视人员流动等噪声,这些嘈杂混乱的工作环境容易使护士产生烦躁、焦虑的情绪。

1.3 化学性危害 (1)化学消毒剂。妇产科常用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戊二醛等,均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可刺液黏膜引起胸闷、头痛、甚至发生哮喘、肺水肿,同时能引起细胞突变,也是职业性皮炎最常见的原因。(2)毒性垃圾。水银和戴奥辛是医院常见且易被忽视的毒性垃圾。来自于体温计、血压计以及荧光灯管、电池等。医疗用品的水银具有一定的神经和肾毒性。而输液器、输血器、输血袋等占医院25%的卫生材料是PVC产品。含有戴奥幸,研究认为它与子宫内膜异位、内分泌失调及癌症有关。

1.4 生物性危害 (1)零距离与病原微生物接触。妇产科护士在参与各种抢救治疗及护理患者,特别是接生的过程中,由于经常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有毒气体,因此成为潜在职业危险的高危人群。(2)有毒的气体污染。患者及家属陪护流动多,散布在室内空气中的污染气体溶胶增多,而人员流动加速了这些气悬微生物的传播,对患者和工作人员呼吸道感染形成威胁。

1.5 工作环境危害、心理社会和组织因素危害 (1)工作环境危害。妇产科护士经常搬运患者及接生时站立的所致腰背疼痛。护士站立时间过长,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2)心理社会和组织因素危害。妇产科患者特别是孕妇及家属常有焦虑及恐惧心理,对护士的期望很大。遇到问题时,有些患者及家属甚至出现过激行为,同时妇产科护士夜班多,产妇的病情变化快,随时要应对接生及抢救患者,心理负担重。护士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创伤,使工作热情大大受挫。

2 OI防护对策

2.1 减少事故性危害发生 (1)锐器伤的防护处理。医护人员被锐器物刺伤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是可以预防的,所有锐器物的处理应非常小心,被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除了有被感染的危险,皮肤的伤口又是感染的途径。用后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应及时、正确放入锐器盒中。操作后要自己清理用物,以免他人在清理用物时被刺伤。不要随手去处理破碎的玻璃,以免被刺伤。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均采用毁形器毁形,尽量避免被针刺伤或被溅射的血液、药液污染。正确处理针头,禁止双手回套针帽。任何时候不要弯曲损坏或剪割针器,手持针头或锐器时不要将锐利面对着他人,手术刀片不可直接用手装卸。纠正护士受伤后的侥幸心理,使其重视和配合伤害处理。一旦发生针刺伤立即挤出伤口的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伤口,然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消毒后包扎,伤后48h内报告上级并填写报表,暴露于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血液、体液时应做进一步处理和跟踪。平时护士也应加强各种疫苗的注射,如乙肝疫苗,并定期检测血液中的抗体情况。(2)加强妇产科护士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①护士应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即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保护措施。②护士应加强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以免技术生疏,在抢救治疗过程中因心慌、手忙脚毛导致锐器刺伤或被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污染。

2.2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1)电离辐射的防护。摄片时护士要暂时离开摄片室,当陪护患者做CT和MRI检查时,护士应穿铅衣,用于预防x线对身体的伤害。在注射放射性药物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放射性照射及污染;在抽取及注射药液时,应确认注射器与针头安装紧固,否则易引起药液溢出,造成放射性污染。(2)非电离辐射的防护。建立仪器的正确使用和定时检查、维修和报修制度。进行紫外线消毒时,人要离开消毒现场.眼睛不要直视紫外线光源,消毒后及时开窗通风。(3)避免噪声损害。维持环境安静,必要时特殊环境建立隔音设施,监护仪器报警声调节适当音量。对活动部件上涂剂,并尽量减少推拉次数,避免设备老化造成的不必要噪声。

2.3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1)化学消毒剂的防护。在更换消毒液、取用消毒液中的物品时,尽量戴手套;在盛有戊二醛的无菌容器内取用器械时,器械应用盐水冲洗,以免对皮肤造成损伤。(2)医疗废物的处理。长期处于潜在针剂伤和一次

性物品用后毁形等处理,提高了护士侵入性操作机会,增加了护士的职业感染危险性,但护士自身及管理者对此认识不足。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防漏、耐制、密封的环保型锐器收集箱,医疗垃圾严格分类管理,减少流通污染环节,把护士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2.4 避免生物性危害 (1)严格规范消毒隔离措施。掌握各种疾病的传播途径,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广泛应用消毒、隔离措施以保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强化洗手、戴口罩等基本防护措施,认真六步洗手法是防止交叉感染的一个蘑要手段。护士洗手不少于35次/d。接触每个患者前后洗手,脱手套时洗手。当预料到手要接触血液、体液或污染物时要戴手套。血渍应先用消毒剂浸润15~30分后再去清理,不可直接用抹布或拖把去擦。化验标本应放在带盖的试管内放入密闭容器,戴手套送检。(2)加强防护具使用。护士在工作中,不能因为忙、急就无视该有的防护。如有可能发生被病人血液、体液及排泄物等喷溅时应戴口罩、眼罩,并穿防护衣;夏天穿短袖工作服应加带筒,并且要形成一种督促制度。而积极地配合科室开源节流措施、不浪费,应尽可能地戴手套一次完成病区所有操作,不要戴手戴进行其他操作,如接电话、开门等以免造成交叉感染。(3)减缓空气污染。病室应定期通风换气。产房、治疗室、换药室等应定期消毒。

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篇8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新的化学制剂及高科技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各种手术的普遍开展,艾滋病、梅毒、肝炎等传染病显著增多,给我们临床带来了挑战。现在医院的手术室工作繁重,节奏紧张,而且是高危区,病毒污染、化学制剂和挥发性麻醉剂对空气的污染及电灼噪音等危害工作人员的健康因素大量存在.这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 职业危害

1.1 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包括低浓度挥发性化学消毒剂、高频电刀使用时散发出的气味及全身物在空气中的弥散等。甲醛、臭氧、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都是手术室常用的挥发性化学灭菌剂.它们用于手术室的消毒、浸泡标本、器械消毒等。这些化学制剂对人的皮肤黏膜、眼睛、胃肠道、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醛溶液可引起慢性咽炎。短期大量接触甲醛溶液可引起急性咽喉炎、过敏性鼻咽、结膜炎等,而且甲醛还具有致癌作用。因此,要求工作人员在使用和更换化学制剂时.必须戴好口罩、帽子及手套。对刺激性强的化学消毒液,如甲醛、过氧乙酸等使用时应配戴防毒设备,正确操作,避免直接接触。最好专设消毒间,配以良好的排气设备,尽量减少手术间的有害气体。手术室使用的仪器要保证泄漏量为最小。将泄漏气体尽可能排放至室外,定期检测麻醉机防漏装置。

1.2 生物污染由于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和护士经常使用的刀、剪、针等尖利器械.极容易造成误伤自己,或误伤他人,易感染甲、乙、丙肝病毒。尤其是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的艾滋病、肿瘤的种植生长和败血症发生,上述疾病受污染的几率很高。白求恩大夫就是在手术中被病毒感染而失去宝贵的生命,这是铁一般的例证。

1.3 电离辐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骨外科手术的发展,手术中摄片,确定固定物位置手术的不断发展,手术室护理人员接触射线的机会增多,但缺乏有效的防护设备。据有效的文献报道.少量多次接触放射线可因蓄积作用致癌或使胎儿畸形。

1.4 心理危害手术室护理人员长时间站立工作,固定的工作姿势,身体前倾,腰部长期受力,经常处理重物,疾步行走,无影灯强光刺激,常常要抢救处理一些危重患者,饮食或作息没有规律、或因有急症需要立即手术而不分昼夜时间紧张工作等,易患胃病、偏头痛、下肢静脉曲张、慢性腰腿痛、心脏病、慢性肝胆病等,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烦躁、失眠等。手术室护理人员整天面对的是疾病、痛苦、创伤和死亡,对护理人员的身心是一种潜在的刺激,对他们造成心理的伤害。

2 防护措施

2.1 空气污染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换气,使用空气净化器,并对工作人员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手术医师使用高频电刀时要同时使用吸引装置,尽量减少空气污染,尽量减少甲醛溶液的使用,消毒剂浓度要配制准确,现配现用。

2.2 生物污染 为了避免生物污染,术前必须了解患者的病史.肝功能、乙肝六项、HIV的检查结果是很重要的。对阳性患者要做好防护措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手套如有破损,立即更换,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皮肤受损应用力挤压伤口,使污血流出,立即用5%碘酒消毒,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疫。术前手术间挂隔离手术牌。在手术间门外准备隔离,使麻醉医生、巡回护士在给患者操作前后随时洗手,更换手套,手术间门口铺一块用0.5%过氧乙酸浸透的脚垫,以减少周工作人员进出造成交叉污染。严格做好终末消毒处理。如急诊无法确定情况的一律按污染手术处理。手术中操作要防止针刺、划伤,手术室人员定期检查肝功能及乙肝六项等。

2.3 电离辐射尽量避免X线照射 术中应用X线时要设置铅屏风。无关人员应暂时回避,手术间人员应穿戴好防护用品,尽量避免X线的直接照射。

2.4 心理危害防止身体疲劳,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积极采取各种有利措施缓解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应对理护人员进行医学心理方面知识专题讲座。

上一篇:汽车尾气处理方案范文 下一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