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医学技术范文

时间:2023-08-17 16:54:23

放射医学技术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第1篇

一、放射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医学

放射医学应该包括的基本内容较多。各方面材料应该统筹安排。相互衔接。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其主要内容有。

(一)放射物理与辐射剂量学基础包括原子结构与核反应,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种类和规律,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辐射剂量学的基本物理和单位,外照射剂量学和内照射计量计算,射线探测。

(二)放射化学基础包括放射化学实验基础及应用,核燃料化学,天然放射性核素化学,人工放射性核素化学。

(三)放射损伤基础包括电离辐射生物学作用的基本规律,电离辐射生物学作用的机理,电离辐射对物质代谢的影响,电离辐射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电离辐射传染和免疫的影响。

(四)放射毒理学包括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代谢规律,放射性核素内照射的损伤与反应,放射性核素中毒的急救与措施。核燃料毒理学,裂变产物毒理学。常用放射性核素毒理学。

(五)放射卫生防护包括作用于人体的放射源,从事封闭源工作的防护,从事开放源的防护,消除放射性污染和处理。放射性监测和保健措施,放射性核寨和放射在国民经济和医学应用中的防护,厂矿生产中放射粉尘和防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六)放射损伤临床包括急性放射病,核爆炸复合伤,慢性放射病,皮肤放射损伤,电离辐射对机体作用的远期后果。

二、影视在放射医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目前我国的电视机的绝对数量已居世界首位,看电视也成为我国广大民众最广泛最直接的新闻载体,在科学研究事业中更需要影视技术来反映科学研究工作过程、实验变化情况,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它显示的主要特点。

(一)由于电离辐射的不可见性和危害的严重性,就需要一种声、情、景并存的传播方式,而影视无疑是这方面最好的工具。为此。我们为放射医学安全知识普及拍摄了大量的记录片、纪实片。如:《放射源的自白》、《广东天然高本底辐射调查》、《急性放射病》、《内蒙白云稀土铁矿调查》和《医用×射线诊断设备质量保证与控制》等等。我们不断运用影视技术为放射医学研究。放射防护管理,放射法规宣传,放射事故调查,放射科技专业知识宣传教育服务。

(二)影视传播的及时性

影视传播的时效性非常强,不论事件是刚刚发生的还是正在发生的,都可以在电视等影视媒体上出现。摄录以后。经过简单的制作就可以播出,周期极短,可以做到“随时”拍摄。随着直播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影视节目可以做到实时转播。大大地缩短了现场与观众的距离,有利于传播的时效性和先入为主的传播规律发生作用。

(三)影视传播科研专题报道的重点性

影视传播放射医学科研报道是通过多角度、多侧面集中反映一个主题的影视片。是放射医学知识传播的重要手段。放射医学影视片一般要经历以放射医学题材为内容的专题片的拍摄、编辑制作阶段。影视片栏目的合作、研究和完成放射医学影视片的播放、宣传、发行三个阶段。

(四)影视片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是放射医学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络,使用VOD影视点播系统,制作上载放射医学影视片及科研资料片80余部。以点对点的形式播出,科研人员随时需要观看。随时点播。快结、方便,收到很好效果。

(五)随着核能事业的高速发展,放射医学将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影视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其作用和地位将会进一步提高。如何更好的以影视技术为手段为新的放射医学研究作贡献将是我们应该注意和研究的新课题。

三、影视技术在放射医学研究中主要应用

根据放射医学研究工作的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影视的制作技术,在研究课题的进程中拍摄编制了几十部影视片,现就不同领域从多个研究项目中,以代表性的选择几部介绍如F:

(一)“放射源的自白”电视片,它是一部科研、宣传教育、认识使用封闭放射源的资料片。因为封闭放射源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方面已广泛的应用。如工业探伤、地质勘探、石油探井、食品保鲜及医学诊断治疗都成为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使用的大小源型,品种很多。使用过程和方法又非常复杂,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为了保护居民健康和工作人员的安全,组织编制了安全使用和防护措施及意外事故的正确处理方法。及科普宣传教育。这对正确使用保管封闭放射源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此,该录片于1992年获得全国第二届卫生电影电视“白鹤杯”二等奖。

(二)影视片“白云鄂博稀土铁矿调查”

我国是个稀土大国,产量居世界第一,但稀土元素与放射性钍共生。它对人体是否会造成危害和如何预防是个极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包钢白云稀土铁矿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矿之一,从上世纪70年代我们就派出专门研究小组到该地区进行深入的研究,经过近30余年艰苦奋斗,使研究工作有了重大进展,对进行放射性研究保护人体健康,有了一套较完整可靠的措施。为此,该研究课题获得国家2004年科学技术二等奖。在现场调查工作过程中进行了较完整的拍摄和录象。编制成电视片“白云稀土铁矿调查”对推广防护措施,保护人体健康及今后进一步研究和认识是很有价值的资料片。

(三)影视片“天然放射性高本底地区的研究”

由于核能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核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即大量人群经常接触比一般本底稍高的小剂量电离辐射,会不会产生有害影响。为了阐明这个问题,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和人群调查,其中对世代居住在高本底地区居民健康状况调查,尤受人们的重视。

自1972年起。在广东阳江天然放射性高本底地区开展了环境辐射剂量与居民健康状况的调查。工作在广东三个县阳江、恩平、台山进行,就调查现象与研究工作进行情况。获得的主要结果拍摄制作成科研录象片进行了分析研究。

高本底地区调查是一项调查地区广泛、持续时间较长、多种专业协作的课题。

高本底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1)辐射测量与剂量(2)居民健康检查与调查(3)高本底对照地区对比条件的研究等等。影视片“广东高本底地区的研究”无论在辐射防护的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重要意义。此项科研项目获2006年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

(四)“警钟长鸣”是一部因丢失一颗小型放射源被人拣带回家中,造成家庭人员引起急性放射病的电视片,影视片描述了放射源丢失的过程及对病人诊断治疗的方法。介绍了放射源从丢失到找回入库的全过程。该片给人深刻的经验教训。影视片“警钟长鸣”它对如何保管放射源,丢失后如何寻找放射源,受害人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诊断、救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它对今后辐射源的防护、损伤诊断、治疗及剂量学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应用X射线诊断设备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影视片

X线包括X线机和CT机等,在医疗卫生行业广泛应用。受照人群很大。为了达到×线的诊断和治疗目的。降低受检者和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按照国际标准我们开展了医用×线诊断质量保障的研究,使我国放射技术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型”的大迈进。经过研究,改善了操作方法,降低了受检者和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保证了×线机良好运行,为临床提供了最佳的诊断信息。完成录制“应用×射线诊断设备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影视片,它对推广应用培训及进一步改进×射线诊断设备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六)吸附型水采样器的研制和使用影视片

在环境放射性监测中,水源监测时,需要采集大量的水,工作非常费时费力,为此。科研人员经过反复多次实验,终于成功研制出了吸附型水采样器,它的特点是采集的水量大。时间快。科研人员用它完成了我国江、河、湖、海的大面积水取样和监测,促进了我国环境水源的放射监测工作。

四、结论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质量控制;管理措施

在我国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医学技术也在迅速进步,尤其是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医疗管理部门必须根据其实际情况,对影像板扫描仪、影像阅读打印等系统进行严格管理,提升影像质量。

1 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组成分析

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是由影像板、影像板扫描仪与影像后处理等系统组成,其工作原理就是将影像投影在影像板上面,然后进入扫描仪,通过激光扫描技术阅读数据,同时,利用光电途径将数据转换成为数字信号,在影像后处理站处理之后,通过显示器显示出结果,供给医生对其进行观察。目前,医疗机构在应用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过程中,不能全面理解其组成理念,无法提升影像质量,甚至会出现临床医疗问题。因此,技术人员必须重视以下几点组成理念的理解:

1.1影像板 影像板是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含有较多的微量元素化合物,包括Eu2等,属于一种晶体结构,在实际使用期间,可以有效记录影像,打破了传统胶片记录影像的局限性,重复使用次数大于一万次[1]。

1.2影像板扫描仪 此类技术可以将影像板记录的影像数据,准确的阅读出来,对于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质量的影响较大。影像板扫描仪是影像信息转换的重要依托,可以将其转化成为不同亮度的像素,将平面图像转化成为二维点阵。同时,影像板扫描仪会通过模拟数据方式,将每一个影像像素转化成为数据,将二维点阵转化成为矩阵,然后将矩阵传输到后处理工作站系统中,在对数据进行运算之后,得到不同的影像。影像板扫描仪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优势,可以清晰反映出影像图形,明确影像指标的灰极度。同时影像板扫面衣还可以将数字化转化程度体现出来,扫描速度较高。对于空间分辨率而言,如果影像不清晰,影像板扫描仪就会利用较高的空间分辨率显现出影像。对于灰极度而言,影像板扫描仪会通过数字图像反应影像的呈现效果[2]。对于矩阵而言,影像板扫描仪可以通过亮化的扫描技术,形成良好的像素点阵,然后利用相关模拟技术将其转化为数字化的矩阵。此类运行方式,主要通过计算机实现,因此,必须要对像素点阵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处理,才能提升影像板扫描仪的应用质量,体现出真实的影像数据信息。对于扫描速度与缓冲平台而言,缓冲平台容量较为重要,影像板扫描仪的处理能力可以通过缓冲平台容量体现出来,大型的影像板扫描仪在一个小时就可以达到100板的扫描效果。技术人员在应用此类技术之前,必须要将扫描IP板放置在缓冲平台上,然后利用机械自动扫描,充分发挥影像板扫描仪IP板功能作用,提升数据输送的自动化效率,以便于下一次对其进行应用[3]。

综上所述,在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全面控制组合结构的应用质量,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在严格的管理工作下,提升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质量,增强其发展效果。

2 打号系统与预视系统的管理

在医疗机构技术人员应用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打号系统与预视系统的管理。然而,我国部分医疗机构在实际工作期间,无法提升打号系统与预视系统的管理效率,难以根据其实际要求开展相关工作,导致影像质量降低,因此,技术人员必须注重以下工作流程:打号系统就是将与影像有关的文字信息记录下来,技术人员必须要保证文字信息的准确性。技术人员必须通过电脑键盘输入文字信息,同时,还可以在医院信息库中调取所需要的信息,在此期间,技术人员不需要将全部信息都输入,只需要输入一些关键信息或者词语就可以搜索到所需要的信息。对于预视系统而言,由于影像后处理系统功能较为全面,技术人员可以利用打号系统输入投照,在投照打号的时候,通过投照关键词的搜索,系统就会自动筛选出相关软件包,然后对影像进行处理,医生就可以ζ浣行预,进而得到良好的数字影像[4]。

3 影像阅读与打印管理

数字化反射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需要技术人员重视影像阅读与打印的管理。当前,我国一些医疗机构在应用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过程中,不能提升影像阅读与打印管理工作效率,难以优化起管理体系,无法提高影像放映质量,导致临床治疗工作受到影响。因此,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影像阅读与打印系统的管理。首先,技术人员要全面分析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设备类型,并且选择配套的阅读与打印系统。其次,为了提升图像质量,增强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应用效果,技术人员可以利用PACS网络,对其进行终端输出处理,进而提升检验工作效率。最后,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质量控制部门必须制定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提升影像管理效率[5]。

4 系统网络化管理

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要求技术人员重视系统网络化管理工作。目前,我国部分医疗机构在应用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时候,不能对其进行系统网络化管理,难以提升影像质量,无法保证医疗服务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技术人员重点关注系统网络化管理工作。首先,在网络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增多,对于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质量的要求也开始提升,技术人员必须要全面应用网络信息技术,重视系统网络化管理,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其次,技术人员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清晰度,提升影像的质量,增强信息处理效果,同时,还要增加系统网络的兼容性。再次,技术人员在系统网络化管理的时候,还要根据DIcOM使用标准的分析,制定完善的技术应用制度,借助CT、MRI、DSA等图像处理技术,对工作站数字设备进行浏览。最后,在构成影像的时候,技术人员要建立放射科影像存档系统与通信系统,利用存档系统与通信系统对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进行处理,进而提升影像图片质量,优化影像处理体系,进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在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与管理中,技术人员必须制度完善的技术应用制度,利用完善的管理制度约束技术人员的技术行为,全面提升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质量。

参考文献:

[1]邵为景.探讨放射技术工作的全面质量控制管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5(4):94-95.

[2]董海斌,宋少娟,张翼,等.战区医院放射科现状调查与提升卫勤保障能力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12):106,111.

[3]蒋宇宏,张东友,宋少辉,等.探讨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质量管理的方法与流程[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12(1):100-101.

[4]刘林栋.放射影像设备质量控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东南大学,2012.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放射医学;辐射安全教育

放射医学是随着原子能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机制、损伤与修复的规律,放射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为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医学监督和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措施。自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并将其应用于临床诊治以来,放射医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成为肿瘤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45%的恶性肿瘤可以治愈,其中18%为放疗治愈。随着放射技术、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放射医学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新进展[1]。放射医学同时也是涉及医学、生物学、物理学、药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性科学,在工业和国防领域有着广泛应用。随着核电和国防现代化的大力发展,核电站突发事故、核恐怖事件和核战争的威胁逐渐增多,同时与工业化进程和环境污染相随的各种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年增高[2],鉴于此,放射医学的作用显得举足轻重。辐射安全教育作为放射医学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和事故的避免有着重要作用。

一辐射安全教育在放射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这是由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性决定的

放射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和使用放射性核素以及各种医用放射性装备,后者产生的以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不容忽视。电离辐射的波长短、频率高,作用于人体时,能使机体内的水分子或生物分子发生电离而产生生物学效应,可造成生物大分子和细胞损伤,并最终导致人体器官的损伤,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引起死亡。临床常见的机体放射反应有放射性皮肤损伤、放射性肠损伤、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放射性心包炎和心力衰竭、放射性肾损伤等。当全身辐照剂量超过1Gy时,即可引起严重的急性放射病,重者可致死。电离辐射的远期效应则包括肿瘤发生、生育障碍等。据报道50mSv-2.5Sv的受照射剂量与肿瘤发生风险之间存在线性关系[3,4]。

(二)这是医院辐射安全文化的前置教育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接受放射诊疗和核医学治疗的人数显著增加,CT、γ刀、医用加速器、核磁共振仪、单光子发射扫描仪、正电子断层扫描仪等新的成像和治疗设备的应用使得医疗辐照占普通人群接受总辐射的94%以上,这对于患者和放射医学从业人员本身而言都是潜在危险[5]。放射医学学生是医院放疗科室未来的主角,因此,在放射医学研究生的教育中,把辐射安全教育贯穿于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的始终,培养学生在辐射安全方面的意识和行为,对于其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按照辐射安全最优化的原则开展放射医学实践工作、减少医疗事故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放射医学专业辐射安全教育现状

国际著名的辐射防护专家Vetter教授曾指出:“医学人员必须接受辐射安全培训,建立安全操作意识,强调在教学训练中降低医疗照射剂量的最优化原则”[6]。放射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医院实习过程中接触到放射性设备和仪器的机会与医务人员相差无几,然而,我国目前的放射医学教学体系中并没有专门的辐射安全教育课程设置,辐射安全教育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个别院校仅有针对学生和职工开展的不定期辐射安全教育讲座,这远远不能满足放射医学专业辐射安全教育的要求,给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习以及其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医学实践种下了安全隐患。据调查我国医学毕业生对辐射致癌的风险认识不足[7],这对于放射医学教学过程中的辐射安全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加强放射医学学生辐射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辐射安全相关理论课程建设

应借鉴发达国家在辐射安全教育方面已有经验,编写相关教材、开设相关课程,加强放射性基础知识、辐射防护知识以及辐射防护规章制度的教育,使学生对于辐射安全相关基础知识和规章制度有较为扎实的掌握。放射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放射性衰变的现象与特点、辐射生物效应、各类辐射的特点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人工辐射源的可能来源与辐射水平等。辐射防护知识主要包括:辐射量与单位、辐射防护三原则、辐射防护目的和任务、辐射防护标准及制定依据、各类人员剂量当量限制及相应危险度、外照射与内照射的防护措施、个人辐射防护监测、放射性物质的摄入、代谢与促排、放射医学相关岗位的安全操作技术、可能的工作失误及其后果分析等等。辐射防护相关规章制度则包括辐射安全管理的规定、规程、条例、相关岗位人员的职责及辐射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8]。

(二)加强辐射安全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辐射安全教育以人为本,不仅以学生为本,更要以教师为本。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辐射安全师资队伍,才能稳步提高教育质量,真正使辐射安全教育落到实处[9]。具体措施主要有:1)建立和完善辐射安全相关的培训和进修制度,建设学习型师资队伍。通过在岗培训、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教师队伍的辐射安全理论水平和素质。对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送到国外进修,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辐射安全教育思想和方法。2)鼓励从事辐射安全教育的教师参加科研,建设研究型师资队伍。通过设立辐射安全教育研究专项基金,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到辐射安全教育的研究中,推动辐射安全相关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3)积极推动相关专业教师与医院放射医学相关科室的辐射安全文化建设对接。使教师对放射医学相关工作场所的辐射安全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三)案例教学与监督管理相结合

案例教学具有真实生动、多样性、相关性、典型性等特点,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易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警示作用[10]。结合辐射安全相关真实案例,邀请安全生产部门相关管理或技术人员来校进行讲座和宣传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辐射安全意识、增强辐射安全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放射医学相关教学单位需要把辐射安全教育与监督管理相结合,如加强辐射安全督查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定期检查射线装置和放射线同位素的管理、保存、使用、处置等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改正,积极消除辐射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放射医学相关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同时也对现有的放射医学培养模式提出了更大挑战,目前辐射安全教育在放射医学教学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形式亟待改变。放射医学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不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接触和使用各种放射源或射线装置,潜在地受到电离辐射的威胁,其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辐射安全更是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据统计中国的放射性事故发生率显著高于美国[11],因此,加强放射医学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势在必行,这对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规范其放射性相关操作行为、从源头上避免和减少辐射事故的发生以及培养整个社会的辐射安全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欧阳伟炜,卢冰,唐劲天.肿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4,32(36):47-51

[2]ChenW,ZhengR,ZuoT,ZengH,ZhangS,HeJ.NationalcancerincidenceandmortalityinChina,2012[J].ChineseJournalofCancerResearch,2016,28(1):1-11.

[3]马水英,石莎,银爱君.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综述[J].北方环境,2012,28(6):9-13

[4]程运福,张岩,张胜文.医用放射性设备损伤分析与防护[J].中国医用装备,2008,5(5):21-23

[5]李德平,潘自强.辐射危害与医学监督(第一版)[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1:200-221

[6]廖永华.加强医学生辐射安全文化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9):1269-1271

[7]倪瑾,周传峰,刘聪,高福,李百龙,蔡建民.应届毕业医学生(国防生)岗前医疗用辐射安全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9):1412-1414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医学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培训规范[S].GBZ-T149-2015

[9]张继延,曾德伟.试论高校学习型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3:38-39

[10]印小玲.案例教学在高校新生安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10:102-103

[11]范深根.我国放射事故概况与原因分析[J].辐射防护,2002,22(5):277-281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第4篇

代码 专业名称

001药学

002中药学

003护理学

004口腔医学技术

005放射医学技术

006临床医学检验技术

007病理学技术

008康复医学治疗技术

009营养

010理化检验技术

011微生物检验技术

初级(师)考试专业

代码 专业名称

012药学

013中药学

014护理学

015中医护理学

016口腔医学技术

017放射医学技术

018临床医学检验技术

019病理学技术

020康复医学治疗技术

021营养

022理化检验技术

023微生物检验技术

中级考试专业

代码 专业名称

024全科医学

025内科学

026心血管内科学

027呼吸内科学

028消化内科学

029肾内科学

030神经内科学

031内分泌学

032血液病学

033结核病学

034传染病学

035风湿与临床免疫学

036职业病学

037中医内科学

038中西医结合内科

039普通外科学

040骨外科学

041胸心外科学

042神经外科学

043泌尿外科学

044小儿外科学

045烧伤外科学

046整形外科学

047中医外科学

048中西医结合外科

049中医肛肠科学

050中医骨伤学

051中西医结合骨伤科

052妇产科学

053中医妇科学

054儿科学

055中医儿科学

056眼科学

057中医眼科学

058耳鼻咽喉科学

059中医耳鼻喉科学

060皮肤与性病学

061中医皮肤与性病学

062精神病学

063肿瘤学

064肿瘤内科学

065肿瘤外科学

066肿瘤放射治疗学

067放射医学

068核医学

069超声波医学

070麻醉学

071康复医学

072推拿(按摩)学

073中医针灸学

074病理学

075临床医学检验学

076口腔医学

077口腔内科学

078口腔颌面外科学

079口腔修复学

080口腔正畸学

081计划生育

082疾病控制

083公共卫生

084职业卫生

085妇幼保健

086健康教育

087药学

088中药学

089护理学

090内科护理

091外科护理

092妇产科护理

093儿科护理

094中医护理

095口腔医学技术

096放射医学技术

097核医学技术

098超声波医学技术

099临床医学检验技术

100病理学技术

101康复医学治疗技术

102营养

103理化检验技术

104微生物检验技术

105消毒技术

106心理治疗

107心电学技术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第5篇

PET、SPECT及MRS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董爱生田建明(244)

孤立性肺结节的影像学研究进展王利伟王自正顾建平王丽萍王峰(248)

^99Tc^m-氧基异丁基异腈显像在白血病中的应用价值贾志云邓候富(252)

单链抗体研究进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 秦丽莉张春明(255)

肿瘤受体显像及介导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柳江燕陈雪红(258)

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的评价及临床意义邹钢邵豪陆泽元丁玉珍陈观榕傅娟(261)

测量方法对^125I密封籽源活度值的影响研究阎尔坤(264)

^90Sr敷贴器一次性大剂量治疗瘢痕疙瘩疗效评价姚立新刘彬彬刘连元(267)

本刊编辑部电子邮箱更名启事(257)

放射医学

缝隙连接蛋白43基因及其辐射诱导表达反应龙贤辉周平坤(269)

急性放射病的分度和治疗——介绍美国国家战略储备辐射工作组关于急性放射病治疗的建议之二闵锐潘真李雨(272)

环加氧酶与放射性胃肠道损伤王涛粟永萍(278)

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韩光周福祥周云峰(282)

早熟染色体凝集技术作为生物剂量计的研究江波(286)

高压氧与肿瘤放射治疗陈洪雷彭勇(289)

俄罗斯海军放射卫生工作简介李雨闵锐潘真(292)

加速器治疗室内感生放射性研究现状卢峰刘翠杰邓大平(297)

PET-CT:良好的机遇和艰难的跋涉林祥通(193)

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 PET-CT技术

PET-CT中诊断性CT的必要性与临床应用季仲友(197)

PET-CT常见伪影陈香赵军管一晖(201)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在头颈部肿瘤中的应用价值吴湖炳(205)

PET-CT在卵巢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董孟杰林祥通赵军(209)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PET和PET-CT在转移生骨肿瘤中的应用研究刘建军黄钢(213)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PET及PET-CT在淋巴瘤中的临床应用华逢春管一晖赵军(216)

PET-CT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黎海涛(220)

PET-CT在调强适形放疗中的临床应用司宏伟耿建华陈盛祖(223)

PET-CT的药物研究

肿瘤增殖显像剂3′-脱氧-3′-18F-氟代胸苷王明芳罗志福(227)

11C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在PET-CT肿瘤诊断上的应用张锦明田嘉禾(232)

PET报告基因显像研究进展赵伟张秀丽(238)

放射性核素近距离治疗血管再狭窄的现状和进展陈建伟(97)

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前列腺癌:临床篇王俊杰(101)

局部注射放射性核素治疗实体瘤的探讨张旭光(105)

巯甲丙脯酸肾显像与肾血管性高血压赵德善(109)

影像学检查在预测颌骨肿瘤范围中的评价马超高玉芳(112)

^18F—FDGPET显像在肺癌中的应用刘方颖王全师(114)

偏头痛发作时sumatriptan对局部脑血流的影响—^99Tc^m—ECD本底减除法的研究上田教(119)

冠状动脉斯滕特固定膜植入后^201TI—SPECT心肌灌注显像的长期预测价值CottinY(119)

利用^18F—FDGPET双时相显像法鉴别肿瘤与炎症病变ZhuangHM(119)

^18F—氟乙基氟马西尼:一种新型的人脑苯二氮Zhuo受体PET显像的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 示踪剂GruenderG(120)

^18F—FETNIM的药代动力学:一个适于PET显像的有潜力的乏氧标志物GroenroosT(120)

炎症显像中的三步预定位法BoermanOC(121)

评价用不同校正法获得的标准摄取值在肺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作用MendaY(121)

^99Tc^m—MIBI显像预测乳腺癌患者化疗效果TakamuraY(122)

^18F—FDG、^131I—Na和^201TI诊断甲状腺癌复发或转移的比较ShigaT(122)

LEWY小体性痴呆和帕金森病纹状体多巴胺递质功能的研究RansmayrG(123)

^99Tc^m标记的葡萄糖500和开放性蓝色V染料识别早期乳腺癌妇女的前哨淋巴结XavierNL(123)

加器速质谱技术在DNA加合物检测中的应用游冬青陈杞(124)

低剂量辐射的细胞遗传适应性反应机理研究现状吴国清(127)

冠状动脉腔内近距离放疗的剂量点核函数算法徐志勇(130)

^90Y—微球治疗肝癌的剂量估算方法现状鞠永健(134)

辐射诱发的二重癌庄永志王俊杰(137)

还原型金属螯合物对辐射引起的小鼠骨髓毒性的改善作用NaglerRM(141)

彗星分析方法研究正常人、NBS和AT患者成纤维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与DNA操作之间的关系BrammerI(141)

C57BL/6N小鼠全身照射后脾细胞凋亡的放射反应TakahashiA(141)HttP://

用FISH检验Mayak厂工人淋巴细胞的测定慢性辐射照射的易位发生率BurakLE(142)

用FISH测定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的稳定染色体畸变:与以前用Giemsa染色的相同230例资料比较NakanoM(142)

第三大医护中心病人辐射剂量校正NgutterLK(143)

^131I在甲状腺癌病人体内的有效半减期NorthDL(143)

儿童诊断服用^131I后的甲状腺癌HahnK(144)

CT引导下活检、引流和凝固操作时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剂量TeeuwisseWM(144)

骨骼和软组织肿瘤^18F—FDGPET的应用进展吴华(49)

PET在帕金森病病理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近况田季雨(53)

钠/碘转运体的临床实用价值李倩(56)

放射性核素在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刘彧(59)

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食管癌的特点和作用张可领魏怡(62)

^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影响因素谭本旭(66)

第八届世界联盟核医学与生物学大会概况王荣福(70)

第二届亚洲地区核医学协作年会概况赵军何作祥党亚萍(72)

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 放射性肺纤维化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李杨(75)

细胞色素P—450与电离辐射的关系郝福荣金一尊(77)

干细胞在放射医学研究中的进展郭丽范洪学(80)

辐射诱导的基因组不稳定性曹毅王仲文沈波(84)

基因组不稳定性与错配修复机制沈波(87)

细胞凋亡的线粒体调控机制与电离辐射刘光伟龚守良(90)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第6篇

2013年9月12日,医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中华医学会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刘青、审定与研究室主任邬江;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饶克勤书记、王宇主任、罗玲副秘书长,委员陈杰、沈悌、曾正陪、杨伟炎、屈婉莹、魏丽惠、王汝宽、王永明,办公室主任李刚、孙伟,名词审定办公室张玉森;放射医学与防护名词审定分委员会主任李开宝研究员,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副主任李曼春教授,泌尿外科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副主任牛远杰教授,物理医学与康复名词审定分委员会主任华桂茹教授;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胡建平副主任;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编辑霍春燕、商涛、王乐、魏星。

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对《泌尿外科学名词》《放射医学与防护名词》《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名词》《物理医学与康复名词》进行审议。会议由罗玲副秘书长主持。

刘青副主任首先讲话,指出医学名词审定工作受到中华医学会和广大医学专家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本届委员会,陈竺副委员长亲自担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和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领导、专家亲身参与这一工作。现在已启动了50多个分支学科的工作,其中已有20多个学科基本完成工作任务,正在组织编辑出版工作。

饶克勤副主任总结了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一年多的工作进展。指出学会开展的医学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授权,代表国家行使医学科学技术名词审定职能的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学会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这批准备公布的名词,又是学会新一轮名词审定的一个缩影,体现和反映了学会本轮名词审定情况。

与会专家对《泌尿外科学名词》《放射医学与防护名词》《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名词》《物理医学与康复名词》四个专业名词的审定情况进行了审议,充分肯定了分委员会的工作,并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会议最后通过了这四个专业的名词。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核安全;医院管理;文化建设

1核安全文化的定义

核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放射医学的发展,形成了4类放射诊疗活动:放射治疗、核医学、介入放射和X射线影像诊断,使医学诊断学、肿瘤学和循证医学等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疾病诊治提供了有力手段[1]。但在获得医疗便利的同时,放射医学可能带来的辐射损害也不容忽视。电离辐射可对生物细胞造成损伤,还可能会诱发肿瘤、增加罹患遗传疾病的概率。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的报告,医疗照射是公众所受电离辐射照射的最大人工来源[2]。加强医院辐射安全管理,保障从业人员及公众免受过量照射,已成为放射医学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在大力倡导核安全文化的大环境下,世界各国均制定了大量的相关法规标准,但要切实到达高标准的辐射安全水平,仅有政策上的手段是不够的,还要依靠从业人员的职业态度和行为表现[3],这种态度和行为表现即指安全文化。“安全文化”一词的提出源于对美国三哩岛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两次严重核事故中人为错误的分析,首次出现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1986年的《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后评审会的总结报告》(INSAG-1)中[4]。199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安全文化》中对安全文化作了系统的论述,提出安全文化的完整概念,强调只有全体员工致力于一个共同目标才能获得最高水平的安全[5]。《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这样定义安全文化,“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确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即防护与安全问题由于其重要性而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6]。这一原则适用于所有的放射源安全和防护实践中,是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蓝本,它强调人员的工作态度、思维习惯和组织的工作方法与优先性。在这一标准中强调“应当反复灌输用以支配所有与辐射源有关的个人和组织机构对防护与安全的态度和行为的安全文化”[7]。核安全文化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是单位内部的必要体制和管理部门的逐级责任制;第二,是各级人员响应上述体制并从中得益所持的态度。图1是核安全文化的具体组成部分及职责,核安全文化是所有从事与核安全相关工作的人员参与的结果,它包括相关的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及决策层。

2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医疗行业是电离辐射技术应用广泛的领域,是辐射事故的多发行业,医疗照射是公众接受电离辐射剂量负担最大的人为来源.我国的医疗机构具有数量多、分布广、服务面大等特点,现在最大的职业性受照群体即为医疗行业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大量接受放射诊疗服务的患者或受检者则成为最大的非职业性受照群体。根据2009年中国卫生年鉴的数据显示,在辐射卫生被监督的50196家单位中,医疗机构就有46712家,占93.6%。在这些单位中,疑似放射病的人数是490人,其中医务人员就有481人;职业禁忌的人数有1539人,医务人员占88.4%;个人剂量监测超标的人数有801人,医务人员占88.0%[9]。我国1988~1998年发生的辐射事故中80%以上可以避免,不适当的安全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事故的发生[10]。因此,医院辐射安全管理既要切实实现辐射防护,还须关注潜在照射的问题,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从思想源头上杜绝医疗辐射事故的发生[11],保障医疗辐射工作人员及公众免受过量照射。综上所述,在医院辐射安全管理中,技术措施只能实现低层次的基本安全目标,管理和组织措施能实现较高层次的安全目标,但要从根本上保障安全,最终还要靠自身的核安全文化建设,核安全文化不会自然产生和存在,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只有提高从业者和管理者对核安全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更新观念,倡导“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才能不断创造安全医疗服务的新局面。

3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核安全文化概念已提出二十多年,在核工业、煤炭、建筑业、民航运输业、工程管理、电力等企业和机构得到初步的重视和发展,但在医疗卫生行业,尚未形成完善统一的核安全文化体系,从辐射安全管理、辐射防护等角度对核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也不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3.1核技术的医疗应用专业多,分支细,各专业核安全文化建设差异大。放射医学主要包括放射肿瘤学、临床核医学、介入放射学、X射线诊断学等四大学科,每项专业又有很多细的分支。不同的医学工作在辐射防护和安全要求上各有侧重,且有自己的运行体系。因此各专业核安全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在文化建设统一上必然有一定难度。3.2医院等级不同,工作任务量及种类存在差异,核安全文化建设参差不齐。根据我国的卫生法规,医院实行等级制度,不同级别的医院承担不同的辐射医疗服务工作。等级低的医院辐射工作单一,工作量相对较轻,等级越高的医院所从事的辐射医疗服务越全面,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越繁重。因此不同的医院对辐射防护和核安全文化的要求不尽相同,造成医院间的核安全文化建设参差不齐。3.3医务人员的个人素质存在差异,辐射安全态度和意识水平不同。我国现阶段的医疗教育体制和医疗就业环境,造成医务人员的学历高低与医院级别的高低相对平行,导致不同医院间的从业人员素质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级别的医院对其医务人员的再教育程度也不尽相同,使得业内员工不能形成统一的核安全文化水平。即使在一个医院内部,医务人员也因职位不同、层级不同、工种不同形成不同的辐射安全态度和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有部分工作人员不认真佩戴个人剂量计,认为“没有用”;不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具,嫌“麻烦”、“不卫生”;进行介入诊疗、核医学等高剂量放射操作时认为“反正就一会儿,时间短,没多大剂量”,持有这些思想的工作人员不在少数。3.4上级主管部门对核安全文化建设重视不足。我国目前针对辐射安全管理的法规和标准已基本健全,也已多方提及核安全文化的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总105)《中国医刊》2017年第52卷第1期监管部门多把目光放在场所评价、人员管理、设备检测等方面,对医疗机构核安全文化水平的建设和评价缺乏重视。部分医院的领导层和管理者对辐射安全不重视,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的辐射安全意识有待加强和提高。

4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建议

在国家大力加强核安全文化宣传贯彻的大环境下,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得到正视并积极解决,笔者提出如下几点解决措施及建议。

4.1建立科学的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及制度贯彻核安全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或明确专人负责相关放射医学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核安全文化是无形的,但其建设水平会直观的体现在医院辐射安全业绩上,科学的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及制度是医院建设高水平核安全文化的重要保证及有形考核指标。规范合理的操作规范、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等文件,可有效规范约束医务工作人员的行为,减少其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使医院始终保持高水平的核安全文化水平。4.2重视自我辐射监测,开展辐射工作人员培训自我辐射监测是医院开展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良好的辐射监测能力是做好自身辐射安全与防护工作的前提。辐射监测可分为工作场所监测和个人监测。就放射医学而言,工作场所监测重点关注外照射水平、表面污染及空气污染;个人监测主要关注外照射、内照射和皮肤污染监测。在制订监测方案及计划并严格执行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培训相关人员,转变思想,使他们充分认识辐射监测的重要性。医院应配备专业监测设备,定期检定,保证测量数据的真实客观,并及时记录,做到有据可循。对于异常监测结果,要积极处理,深究原因,切实解决辐射防护方面存在的问题。4.3加强核安全文化宣传,培养辐射安全管理人才核安全文化属于管理的“软技术”,在某些情况下会对医院发展成败起到关键作用[13]。国际经验证明良好的安全文化对保证医用辐射健康发展、减少事故发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医院文化一旦形成将具有导向功能、约束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辐射作用,达到转变工作人员辐射安全观念的目的,带动患者转变辐射安全观念[14]。加强核安全文化宣传可利用宣传展板、宣传画、演讲、培训、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核安全文化建设对医务人员自身的核安全文化素养有很高要求。辐射安全管理不是一个人的职责,需要与梯队形管理团队进行。建设高文化素养的医院辐射管理人才团队,需要重视人才的筛选,建立规范合理的用人机制[15]。针对专业型管理人才和业务型管理人才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使他们各司其职,发挥所长,为医院的核安全文化建设贡献力量。4.4转变观念,院领导带头参与核安全文化建设院领导应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着眼于医院效益及业务拓展的同时,带头参与核安全文化建设,积极贯彻国家加强辐射安全监管及辐射防护工作的政策,狠抓措施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促进医务人员自觉遵守制度和规程,规范本院的辐射安全管理工作,发展安全文化建设。以科室为单位,建立以科主任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科室自身的约束机制,提高科室乃至全院的整体素质,减少辐射安全事故的发生[16]。

5结语

核安全文化建设在医院辐射安全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得到医院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与辐射安全管理工作密不可分,在实际工作中,应建立科学的辐射管理机构及制度、做好自我辐射监测工作、加强辐射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核安全文化素养,实现辐射防护目标,保证放射医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减少辐射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郭欣,邓明卓,刘江.对综合性医院辐射安全管理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1,3(31):59-60.

[2]UNSCEAR.Ionizingradiation:sourcesandbiologicaleffects[M].NewYork:UN,1982.

[3]刘长安,王文学,贾廷珍.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发展辐射安全文化[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3,16(1):54-56.

[4]INSAC.Thesummaryreportonthepost-accidentreviewmeetingonthechernobylaccident[J].IAEA,1986,5(5):403-404.

[5]INSAG.Safetyculture(IAEASafetySeriesNo.75-INSAG-4)[J].IAEA,1991,7(1):121-129.

[6]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7]19-295-1997.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安全丛书No.ll5[S].

[8]范深根.我国放射事故概况与原因分析[J].辐射防护,2002,22(5):277-281.

[9]卫生部.2009年中国卫生年鉴[EB/OL]./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nj/200908/42635.htm.

[10]胡莲芝.江苏地区1960-1993年放射事故调查与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1995,4(4):240.

[11]刘长安,贾廷珍,王文学.培育健康的辐射安全文化[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2,22(6):457.

[12]张璐.浅谈提高企业职工安全文化素质以企业安全文化提升企业安全管理[J].大众商务,2009(9):91.

[13]张久明.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高医院管理绩效[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12):75.

[14]张亚兵,丁牧原.医院文化建设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9):59.

[15]戴礼成,刘华琼.论医院管理改革与体现以人为本[J].中国医院管理,2008(6):12.

[16]李桂梅,杨燕林.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保证医疗质量[J].中国医院管理,1997,17(11):60.(收稿日期:2016-08-31;修回日期:2016-10-25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第8篇

4期个人放射剂量监测,对10台介入放射设备手术者位和助手位按头部、胸部、腹部、下肢和足部位置进行透视区辐射水平检测。结果:131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中男性66.4%(87/131),女性33.6%(44/131)。个人年累积剂量均

10台介入放射设备,透视防护区工作人员位置辐射剂量大于400 μGy/h占19.0%(19/100),其中手术者位20.0%(10/50),助手位18.0%(9/50),两者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字2=0.07,P=0.80)。手术者下肢位辐射剂量最高为459.40 μGy/h,其次为腹位215.80 μGy/h,手术者位不同部位辐射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1.05,P=0.03);助手腹位辐射剂量最高为303.95 μGy/h,其次为下肢位257.25 μGy/h,助手位不同部位辐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3.54,P=0.01)。手术者与助手的不同部位辐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5,P=0.66)。结论:某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较低,透视防护区工作人员腹位、下肢位存在漏射线,应加强辐射防护。

【关键词】 介入放射学; 受照剂量; 辐射防护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xposure dose and the radiation level of the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staff for protected the health of them.Method:6 hospital with the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were selected in 2015,the exposure dose of 131 staff with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were monitored 4 times in 1 year.The levels of radiation in the area of head, chest,abdomen,legs and feet were measured in 10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devices.Result:The 131 staff with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had male 66.4%(87/131),female 33.6%(44/131).Individual integral doses were

【Key words】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Exposure dose; Radiation prote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Dongguan Hengli People’s Hospital,Dongguan 52346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4.038

近年恚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我国的放射技术应用突飞猛进,已在医疗卫生、工业、环境和材料改性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其在疾病诊疗中具有微创性、可重复性,且定位准确、疗效好、见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放射技术的广泛使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医疗水平的提高[2-3]。但由于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长时间、近距离、高剂量接触X射线,致使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接受较大剂量的射线辐射[3]。为了解某市医疗机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状况,保护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现对其辐射水平进行了调查。

介入放射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对医务人员理论和实践水平、操作熟练程度要求都较为严格,长时间近距离的照射造成该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检测值偏高[12]。由于介入放射学具有曝光剂量大、时间长、床旁操作的特点,使介入成为放射防护工作的难点和重点[13]。对江苏省、四川省、太原市、武汉市等地放射工作人员的监测结果显示,以诊断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14-17],提示医疗职业性放射防护的重点防护对象应是从事诊断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的工作人员,应针对该人群采取重点措施。

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是落实国家放射防护法律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评价提供重要依据,对放射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能反映放射工作人员暴露剂量及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状况[18-19]。

医疗单位必须重视做好放射介入工作人员的防护工作,认真开展对放射介入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以保证剂量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个人剂量监测水平,同时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特别是暴露剂量较高的职业人群的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和工作培训,严格要求介入工作人员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和技术水平,减少辐射危害。各医疗机构要承担起放射防护主体责任,完成操作规程,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改善防护条件和设备,将放射性损害降到最低[20-21]。

参考文献

[1]范淑玉,林洁清,周少霞,等.基层医院放射护理现状调查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3):85-87.

[2]王媛媛,曹晶杰,蒋潮涌.华蟾素胶囊联合放射治疗对骨转移癌骨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5):56-59.

[3]武大鹏,万玲,娄云,等.脑血管造影术中X射线机房内辐射剂量分布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1,31(4):387-390.

[4]赵琰.邢台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9,25(7):693-694.

[5]韦宏旷,唐孟俭,覃志英,等.2013-2014 年广西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6,32(17):2438-2440.

[6]徐福良,安岩.2010-2012年莱州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3,22(3):311-313.

[7]张小乐,布敬双,李舟贵,等.贵州省2010年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2,32(1):96-97.

[8]高美丽,刘晓玲,刘铁,等.2010-2014年房山区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6,31(3):142-144.

[9]杨彦文,殷强,牛庆国,等.河北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与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2,28(13):1589-1590.

[10]宣志强,郦依华,赵尧贤,等.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6):1332-1333.

[11]郁鹏,程玉玺,刘澜涛,等.介入诊疗中重要站立区域辐射剂量的测定与评价[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4,24(6):573-575.

[12]刘博莹,苑秀军.2009-2013年沈阳某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4,31(12):964-966.

[13]崔志伟,俞太念,卢海萍,等.2005-2012年嘉定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4,26(11):618-619.

[14]严俊.2009-2011年四川省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3,29(11):909-913.

[15]秦永春.江苏省2009-2011年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3,22(5):570-573.

[16]石梦蝶,王虹,沈勇君.武汉市2009-2013 年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25(2):54-57.

[17]李小莉,周芸竹,于德娥.2010-2013年我国医疗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现状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6,32(16):2193-2196.

[18]叶倩鸥,郭璇.2005-2008年大连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09,36(5):406.

[19]石瑞芬,陈松根,董雪梅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异常增高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6,43(1):118-120.

[20]李明芳,张素芬,Z育新,等.2003-2012年广东省放射治疗和核医学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4,41(5):527-529.

[21]王俊生,张怡,林大枫.2012年深圳市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4,41(3):333-335.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乳腺癌; 放射治疗; 等效膜; 放射性皮炎; 放射性肺炎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15.025

放射治疗是治疗乳腺癌术后的常用的治疗方法,其通过高能射线的生物作用使肿瘤细胞死亡,在临床运用广泛[1-2]。有研究表明,放疗时在患者治疗放射野加用等效膜可以有效提高皮肤的照射剂量,减少放射性肺炎的发生[3-5]。本次研究即针对乳腺癌术后胸壁电子线照射治疗中加用等效膜后对皮肤和肺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2年8月于本院肿瘤科乳腺癌术后胸壁需接受电子线照射治疗的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均为女性。实验组患者年龄25~67岁,平均(46.4±9.7)岁;病程1~9年,平均(5.5±2.1)年。对照组患者年龄27~71岁,平均(48.5±8.4)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6.7±2.6)年。所有患者均已接受6~8个疗程的辅助化疗,病理均为浸润性导管癌。实验组在放射治疗时加用等效膜,对照组不加用。两组性别、年龄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定位及制定放疗计划 患者仰卧于专用乳腺托架上,身体向健侧倾斜,患侧胸壁尽量水平,调整机器臂架使得照射野与胸壁弧形切线垂直。标出胸壁野照射范围,上界位于第一前肋骨端水平(锁骨头下缘),下界相当于对侧乳腺皱襞下2 cm水平,内侧界为体中线,外侧界为腋中线或腋后线。包全手术瘢痕及引流口。

1.2.2 放射治疗 两组均采用6 MeV的电子线照射,照射总剂量均为DT:50 Gy/5周,5次/周,2 Gy/次,实验组在0~36 Gy时加0.5~1 cm厚补偿膜,对照组不加用。治疗深度参照MRI实际测量的胸壁厚度。

1.3 评价指标 放射性皮炎的发生例数及严重程度,根据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本研究中分为Ⅰ~Ⅲ度。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放射性皮炎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放射性皮炎发生情况 例(%)

组别 Ⅰ度 Ⅱ度 Ⅲ度

实验组(n=50) 8(16.0) 2(4.0) 0

对照组(n=50) 2(4.0) 1(2.0) 0

P值 0.05 >0.05

2.2 两组患者肺部受照射剂量及治疗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肺部受照射剂量及治疗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情况

组别 肺部照射剂量(Gy) 放射性肺炎 例(%)

实验组(n=50) 209.44±17.62 3(6.0)

对照组(n=50) 172.04±11.45 7(14.0)

P值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占女性肿瘤死因的第二位,在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全乳切除术(包括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后,尤其中、晚期乳腺癌仍存在较高的局部复发率[6-7]。胸壁是最常见的复发部位。而术后放疗又是目前乳腺癌术后最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放射线治疗肿瘤的原理是,通过放射线的生物学效应,使复制分裂活跃的肿瘤细胞的DNA发生变性、断裂,致使肿瘤细胞死亡[8-9];同时可以使细胞电离产生自由基,加速细胞损伤[10-11]。放射治疗作为辅助治疗的手段,可以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12],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乳腺癌放射治疗有多种方式,多采用胸壁切线野照射。电子线照射时,由于电子有质量有电荷,在与组织细胞相互接触碰撞时能量迅速释放[13],因此适用于皮肤等表浅组织肿瘤的治疗。研究表明,乳腺癌胸壁复发主要在皮下淋巴引流区,因此,如何在提高皮肤表面剂量的同时又能减少肺组织的受照剂量显得至关重要。

等效膜的成分是聚苯乙烯、石蜡等,在放射治疗中的作用是可以调节照射剂量在放射野的分布,可以使增加皮肤及皮下照射剂量,减少对肺的损伤。在放射治疗的过程中,在体表弯曲部位,容易产生照射剂量不足的问题。高能电子线的深度剂量随着照射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直至达到最大剂量点,从而形成从表面到最大剂量点深度的剂量建成区。加不同厚度补偿膜后,高剂量坪区位置不同,随着加膜厚度的增加[14],剂量建成区向皮肤表面移动幅度增大。由于这种建成效应的发生,笔者在乳腺癌电子束胸壁照射时,通过添加补偿材料增加高剂量区位置处补偿材料的厚度[15],并且添加补偿膜的厚度和方式不同,可影响射线照射肺组织的生物效应。在本研究中,乳腺癌术后胸壁一般厚约2 cm,采用6 MeV的电子线并添加补偿材料,既可提高皮肤剂量,又能减少肺部受照射的剂量。本研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中Ⅱ度和Ⅲ度放射性皮炎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患者Ⅰ度放射性皮炎的发病率为16.0%,对照组为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乳腺癌术后胸壁电子线照射治疗中,加用等效膜,虽然会增加放射性皮炎的发生,但是有效提高了患者皮肤的照射的剂量,而肺部的受照射剂量降低,从而减少了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丛也彤,亓波,王兆平.乳腺癌胸壁电子线照射加等效膜后对皮肤损伤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0):2011-2013.

[2]谢凯,潘东,杨柏成,等.电离辐射所致皮肤损伤的临床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6,16(2):129-130.

[3]屈纪富,程天民,许霖水,等.全身放射损伤对皮肤伤口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2,22(3):152-155.

[4]刘淑美.乳腺癌患者放射治疗的皮肤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3,9(2):138-139.

[5]邹岚,杨和平.21例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2(22):175-176.

[6] Eliahu G E Z, Bar-deroma R, Ashaf N, et al. Postmastectomy electron-bear a chest-wallir radiation in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2004,60(4):1190-1194.

[7]钟鹤立,顾伟英,张光伟,等.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放疗技术与剂量分布[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0,17(3):136-137.

[8]曾子君,李伟雄.乳腺癌术后胸壁电子线放疗加等效膜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07,28(4):614-615.

[9]孙蒙杰.乳腺癌术后胸壁电子线放射治疗加等效膜对肺组织损伤的影响[J].吉林医学,2007,28(17):1829-1831.

[10] Amin Z F, Paris K, Minor G I, et al. Postmastectomy chestwall irradiation withelectron-beam therapy: outcomes and complications at the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J]. Cancer J,2005,11(3):204-208.

[11]丛也彤,王小红,孙世元,等.乳腺癌胸壁电子线照射加等效膜后对肺生物效应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4):3469-3471.

[12]陈英海,吕广艳,杨月琴,等.电子束不对称照射野剂量分布特性的测定与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1,20(1):26-27.

[13]曲雅勤,黄巍,姜新,等.乳腺癌胸壁照射加组织等效膜预防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7,27(4):347-348.

[14]丛也彤,亓波,王兆平,等.乳腺癌术后胸壁电子线放射治疗肺前缘的剂量分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2):2192-2193.

[15]冯一中.高能电子线皮肤辐射损伤动物模型的超微病理学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0,20(6):121-123.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第10篇

1临床医学专业方向建设的长期实践

1.1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概况

南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始办于1959年。1977-1995年年度招生规模维持在300人左右,1996年开始突破600人。长期以来,以部属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参照,结合地方院校特点,全面规范办学,培养了11000多名完全适应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够引领基层医疗卫生技术进步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历届毕业生中涌现出大批立足地方、做出了突出业绩的优秀人才;同时涌现出了数十位院校长、一批卫生行政管理干部以及以中国科学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国家特聘专家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本专业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较高的办学声誉,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成为我校医学教育的龙头专业。

1.2专业方向建设的不断实践

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在本科专业设置规定的框架内,通过创设和调整,先后建设了多个专业方向。1977年,率先在全国开办眼耳鼻喉本科专业。教学成果《为社会主义培养急需人才———眼耳鼻喉专业的创建》于1990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1998年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该专业被并入临床医学专业。我校为适应医疗、教学的实际需要,将其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继续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部门从事眼耳鼻喉疾病防治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989年,开办妇幼卫生专科专业,1997年升为本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妇幼保健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妇幼保健专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妇幼卫生专业被调整为预防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2007年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即妇幼方向,坚持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及相关政府部门从事妇儿临床、妇幼保健、妇幼信息管理及妇幼卫生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2004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肿瘤学方向。由于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恶性肿瘤仍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导致死亡的首要疾病。开设一门或几门肿瘤学课程,仍不能全面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为此,我们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出肿瘤学方向,通过重构课程体系,使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更加系统地学瘤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肿瘤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技能,以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部门从事肿瘤防治与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006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急诊医学方向。我国每年因碎死、创伤、心脑血管急症等所致的死亡病残事件不断上升。现有专职急诊医师数量少,大多数没有经过急诊医学专业培训,远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为此,我们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出急诊医学方向,开展急诊医生专业化教育,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部门从事急诊诊治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以支撑急诊事业的不断发展。2008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放射医学方向。放射医学主要研究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机制、损伤与修复规律,研究放射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我校利用合并建校后核类学科专业齐全的优势,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出放射医学方向,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科研院所部门从事放射医学及防护、临床肿瘤放射治疗、放射病诊断、核医学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010年,开设面向农村的全科医学方向。发展全科医学是我国未来医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则是发展全科医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利用1989年开办的临床医学(农村)专业的经验,在湖南省卫生厅的支持下,面向湖南乡镇卫生院,开办了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培养能从事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能开展卫生保健、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咨询等综合服务,具备一定的业务指导与管理能力的实用型基层医疗卫生人才。

2临床医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

2.1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要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

临床医学专业各方向人才数量需求为稳步增长,分布上以地方需求为主体,规格要求是基础扎实、专长突出、素质全面,体现在基于主干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于执业去向的基本技能各有侧重,在人文素质要求上基本一致。建立以“宽基础、贴基层、能伸展”为内涵的“荷叶莲花”型培养目标导入模式,确立地方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各方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基本理论厚实、基本技能娴熟、基本人文素质全面,完全适应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够引领地方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并具备向高端医学人才提升潜质的临床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2.2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要体现于人才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专业(各方向)目前执行的培养方案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为主干学科;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3大平台组成,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自然科学、生物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等6个课程模块;以课程实践、临床见习、临床实习为主要实践环节;安排学业学分266学分,第二课堂5学分;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54周,规定54学分;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对各方向的课程设置做出针对性和特色性安排,以利于学生根据不同就业流向及职业取向选择相应课程。如,眼耳鼻喉方向加强五官解剖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眼科学等课程;妇幼方向加强儿童保健学、妇幼保健学、妇幼信息管理学等课程;肿瘤学方向加强放射肿瘤学、肿瘤内科学、肿瘤外科学等课程;急诊医学方向加强理化因素中毒及灾害医学、急诊医学、危重病医学等课程;放射医学方向加强放射生物学、放射卫生学、肿瘤放射治疗学、放射损伤临床等课程;全科医学方向加强全科医学概论、急诊医学、危重病医学、康复医学、重点人群保健、社区卫生管理、护理学、理化因素中毒及灾害医学等课程。

3临床医学专业方向的发展趋势

3.1专业设置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对于高校的专业设置采取提出指导意见或作出设置规定,并专业目录的方式进行宏观管理,具有鲜明的政府指令特色。我国高校本科专业的设置与发展经历了萌芽与引进(建国前期~1949)、移植与分化(建国初期1949~1957)、规范与扩充(探索时期1958~1965)、停滞与混乱(“”时期1966~1976)、恢复与充实(恢复发展时期1977~1987)、合并与拓宽(调整拓宽时期1988~1996)、自主与优化(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期1997至今)等阶段,总体上体现了由封闭到开放、由政府主导到高校自主、由计划控制到市场引导、由分化到综合的基本特点[1]。尽管专业设置制度在不断改革,但实体性强、适应性差、三级学位教育统筹性弱的问题仍然存在。在医学领域专业设置问题表现为:学科专业目录的设置机制过于“刚性”;学科专业设置严重滞后于现代医学发展;医学领域学科专业设置的国际交流存在障碍;专业设置偏窄,新兴学科发展缓慢[2]。因此,改革专业设置制度势在必行。改革专业设置制度见仁见智,如,重新定位专业目录的性质和功能;改革专业的实体模式,回归知识和能力的组合;建立更加健全的专业设置和创生机制,促进课程的灵活组合[3]。合理界定政府、大学和市场三者的关系,重视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导向功能,发挥大学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与制度建设作用等[4]。

3.2临床医学专业方向设置的可能选择

一是维持现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在总则中指出:“通过现有专业扩大招生,拓宽专业服务方向或共建、合作办学等途径,能基本满足人才需求的不应再增设专业。”《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教高[2001]5号)指出,“提倡部分高等学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在考虑到就业需要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以在宽口径专业内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提出,“加强指导,规范医学教育学科专业设置管理。……进一步规范本、专科医学类专业名称,未经批准不得在专业名称前、后加注专业方向。”教育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这些文件明确了拓宽专业服务方向、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的现实必要性和原则要求。

二是将部分方向升变为专业。这些专业可作为现行专业目录外专业,也可纳入新一轮修订后的专业目录。根据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统筹的原则设想,修订时应考虑与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接轨,现行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在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设有18个二级学科专业,其中包括本文提到的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和急诊医学,这些方向具备升变或整合为专业的可能。另外,现为专业的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和医学检验在初创时均以临床医学的专业方向进行试办和积累。

三是重点优化课程组合。专业作为教育学概念,是指“专门的学业”;作为社会学概念,是指“专门的职业”。对“专业”一词,《教育大词典》的解释是:译自俄文,指“中国、苏联等国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program)或美国高等学校的主修”。高校中的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5]。基于这些认识,我们列出这样一组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卫生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放射肿瘤学、肿瘤内科学、肿瘤外科学、中医学,对此则可以做出两种理解:一种是临床医学专业的肿瘤学方向,一种就是肿瘤学专业。

上一篇:传媒经济学范文 下一篇:采购合同管理范文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