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医学技术范文

时间:2023-08-17 16:54:23

放射医学技术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第1篇

一、放射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医学

放射医学应该包括的基本内容较多。各方面材料应该统筹安排。相互衔接。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其主要内容有。

(一)放射物理与辐射剂量学基础包括原子结构与核反应,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种类和规律,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辐射剂量学的基本物理和单位,外照射剂量学和内照射计量计算,射线探测。

(二)放射化学基础包括放射化学实验基础及应用,核燃料化学,天然放射性核素化学,人工放射性核素化学。

(三)放射损伤基础包括电离辐射生物学作用的基本规律,电离辐射生物学作用的机理,电离辐射对物质代谢的影响,电离辐射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电离辐射传染和免疫的影响。

(四)放射毒理学包括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代谢规律,放射性核素内照射的损伤与反应,放射性核素中毒的急救与措施。核燃料毒理学,裂变产物毒理学。常用放射性核素毒理学。

(五)放射卫生防护包括作用于人体的放射源,从事封闭源工作的防护,从事开放源的防护,消除放射性污染和处理。放射性监测和保健措施,放射性核寨和放射在国民经济和医学应用中的防护,厂矿生产中放射粉尘和防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六)放射损伤临床包括急性放射病,核爆炸复合伤,慢性放射病,皮肤放射损伤,电离辐射对机体作用的远期后果。

二、影视在放射医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目前我国的电视机的绝对数量已居世界首位,看电视也成为我国广大民众最广泛最直接的新闻载体,在科学研究事业中更需要影视技术来反映科学研究工作过程、实验变化情况,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它显示的主要特点。

(一)由于电离辐射的不可见性和危害的严重性,就需要一种声、情、景并存的传播方式,而影视无疑是这方面最好的工具。为此。我们为放射医学安全知识普及拍摄了大量的记录片、纪实片。如:《放射源的自白》、《广东天然高本底辐射调查》、《急性放射病》、《内蒙白云稀土铁矿调查》和《医用×射线诊断设备质量保证与控制》等等。我们不断运用影视技术为放射医学研究。放射防护管理,放射法规宣传,放射事故调查,放射科技专业知识宣传教育服务。

(二)影视传播的及时性

影视传播的时效性非常强,不论事件是刚刚发生的还是正在发生的,都可以在电视等影视媒体上出现。摄录以后。经过简单的制作就可以播出,周期极短,可以做到“随时”拍摄。随着直播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影视节目可以做到实时转播。大大地缩短了现场与观众的距离,有利于传播的时效性和先入为主的传播规律发生作用。

(三)影视传播科研专题报道的重点性

影视传播放射医学科研报道是通过多角度、多侧面集中反映一个主题的影视片。是放射医学知识传播的重要手段。放射医学影视片一般要经历以放射医学题材为内容的专题片的拍摄、编辑制作阶段。影视片栏目的合作、研究和完成放射医学影视片的播放、宣传、发行三个阶段。

(四)影视片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是放射医学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络,使用VOD影视点播系统,制作上载放射医学影视片及科研资料片80余部。以点对点的形式播出,科研人员随时需要观看。随时点播。快结、方便,收到很好效果。

(五)随着核能事业的高速发展,放射医学将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影视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其作用和地位将会进一步提高。如何更好的以影视技术为手段为新的放射医学研究作贡献将是我们应该注意和研究的新课题。

三、影视技术在放射医学研究中主要应用

根据放射医学研究工作的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影视的制作技术,在研究课题的进程中拍摄编制了几十部影视片,现就不同领域从多个研究项目中,以代表性的选择几部介绍如F:

(一)“放射源的自白”电视片,它是一部科研、宣传教育、认识使用封闭放射源的资料片。因为封闭放射源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方面已广泛的应用。如工业探伤、地质勘探、石油探井、食品保鲜及医学诊断治疗都成为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使用的大小源型,品种很多。使用过程和方法又非常复杂,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为了保护居民健康和工作人员的安全,组织编制了安全使用和防护措施及意外事故的正确处理方法。及科普宣传教育。这对正确使用保管封闭放射源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此,该录片于1992年获得全国第二届卫生电影电视“白鹤杯”二等奖。

(二)影视片“白云鄂博稀土铁矿调查”

我国是个稀土大国,产量居世界第一,但稀土元素与放射性钍共生。它对人体是否会造成危害和如何预防是个极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包钢白云稀土铁矿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矿之一,从上世纪70年代我们就派出专门研究小组到该地区进行深入的研究,经过近30余年艰苦奋斗,使研究工作有了重大进展,对进行放射性研究保护人体健康,有了一套较完整可靠的措施。为此,该研究课题获得国家2004年科学技术二等奖。在现场调查工作过程中进行了较完整的拍摄和录象。编制成电视片“白云稀土铁矿调查”对推广防护措施,保护人体健康及今后进一步研究和认识是很有价值的资料片。

(三)影视片“天然放射性高本底地区的研究”

由于核能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核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即大量人群经常接触比一般本底稍高的小剂量电离辐射,会不会产生有害影响。为了阐明这个问题,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和人群调查,其中对世代居住在高本底地区居民健康状况调查,尤受人们的重视。

自1972年起。在广东阳江天然放射性高本底地区开展了环境辐射剂量与居民健康状况的调查。工作在广东三个县阳江、恩平、台山进行,就调查现象与研究工作进行情况。获得的主要结果拍摄制作成科研录象片进行了分析研究。

高本底地区调查是一项调查地区广泛、持续时间较长、多种专业协作的课题。

高本底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1)辐射测量与剂量(2)居民健康检查与调查(3)高本底对照地区对比条件的研究等等。影视片“广东高本底地区的研究”无论在辐射防护的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重要意义。此项科研项目获2006年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

(四)“警钟长鸣”是一部因丢失一颗小型放射源被人拣带回家中,造成家庭人员引起急性放射病的电视片,影视片描述了放射源丢失的过程及对病人诊断治疗的方法。介绍了放射源从丢失到找回入库的全过程。该片给人深刻的经验教训。影视片“警钟长鸣”它对如何保管放射源,丢失后如何寻找放射源,受害人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诊断、救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它对今后辐射源的防护、损伤诊断、治疗及剂量学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应用X射线诊断设备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影视片

X线包括X线机和CT机等,在医疗卫生行业广泛应用。受照人群很大。为了达到×线的诊断和治疗目的。降低受检者和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按照国际标准我们开展了医用×线诊断质量保障的研究,使我国放射技术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型”的大迈进。经过研究,改善了操作方法,降低了受检者和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保证了×线机良好运行,为临床提供了最佳的诊断信息。完成录制“应用×射线诊断设备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影视片,它对推广应用培训及进一步改进×射线诊断设备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六)吸附型水采样器的研制和使用影视片

在环境放射性监测中,水源监测时,需要采集大量的水,工作非常费时费力,为此。科研人员经过反复多次实验,终于成功研制出了吸附型水采样器,它的特点是采集的水量大。时间快。科研人员用它完成了我国江、河、湖、海的大面积水取样和监测,促进了我国环境水源的放射监测工作。

四、结论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质量控制;管理措施

在我国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医学技术也在迅速进步,尤其是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医疗管理部门必须根据其实际情况,对影像板扫描仪、影像阅读打印等系统进行严格管理,提升影像质量。

1 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组成分析

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是由影像板、影像板扫描仪与影像后处理等系统组成,其工作原理就是将影像投影在影像板上面,然后进入扫描仪,通过激光扫描技术阅读数据,同时,利用光电途径将数据转换成为数字信号,在影像后处理站处理之后,通过显示器显示出结果,供给医生对其进行观察。目前,医疗机构在应用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过程中,不能全面理解其组成理念,无法提升影像质量,甚至会出现临床医疗问题。因此,技术人员必须重视以下几点组成理念的理解:

1.1影像板 影像板是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含有较多的微量元素化合物,包括Eu2等,属于一种晶体结构,在实际使用期间,可以有效记录影像,打破了传统胶片记录影像的局限性,重复使用次数大于一万次[1]。

1.2影像板扫描仪 此类技术可以将影像板记录的影像数据,准确的阅读出来,对于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质量的影响较大。影像板扫描仪是影像信息转换的重要依托,可以将其转化成为不同亮度的像素,将平面图像转化成为二维点阵。同时,影像板扫描仪会通过模拟数据方式,将每一个影像像素转化成为数据,将二维点阵转化成为矩阵,然后将矩阵传输到后处理工作站系统中,在对数据进行运算之后,得到不同的影像。影像板扫描仪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优势,可以清晰反映出影像图形,明确影像指标的灰极度。同时影像板扫面衣还可以将数字化转化程度体现出来,扫描速度较高。对于空间分辨率而言,如果影像不清晰,影像板扫描仪就会利用较高的空间分辨率显现出影像。对于灰极度而言,影像板扫描仪会通过数字图像反应影像的呈现效果[2]。对于矩阵而言,影像板扫描仪可以通过亮化的扫描技术,形成良好的像素点阵,然后利用相关模拟技术将其转化为数字化的矩阵。此类运行方式,主要通过计算机实现,因此,必须要对像素点阵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处理,才能提升影像板扫描仪的应用质量,体现出真实的影像数据信息。对于扫描速度与缓冲平台而言,缓冲平台容量较为重要,影像板扫描仪的处理能力可以通过缓冲平台容量体现出来,大型的影像板扫描仪在一个小时就可以达到100板的扫描效果。技术人员在应用此类技术之前,必须要将扫描IP板放置在缓冲平台上,然后利用机械自动扫描,充分发挥影像板扫描仪IP板功能作用,提升数据输送的自动化效率,以便于下一次对其进行应用[3]。

综上所述,在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全面控制组合结构的应用质量,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在严格的管理工作下,提升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质量,增强其发展效果。

2 打号系统与预视系统的管理

在医疗机构技术人员应用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打号系统与预视系统的管理。然而,我国部分医疗机构在实际工作期间,无法提升打号系统与预视系统的管理效率,难以根据其实际要求开展相关工作,导致影像质量降低,因此,技术人员必须注重以下工作流程:打号系统就是将与影像有关的文字信息记录下来,技术人员必须要保证文字信息的准确性。技术人员必须通过电脑键盘输入文字信息,同时,还可以在医院信息库中调取所需要的信息,在此期间,技术人员不需要将全部信息都输入,只需要输入一些关键信息或者词语就可以搜索到所需要的信息。对于预视系统而言,由于影像后处理系统功能较为全面,技术人员可以利用打号系统输入投照,在投照打号的时候,通过投照关键词的搜索,系统就会自动筛选出相关软件包,然后对影像进行处理,医生就可以ζ浣行预,进而得到良好的数字影像[4]。

3 影像阅读与打印管理

数字化反射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需要技术人员重视影像阅读与打印的管理。当前,我国一些医疗机构在应用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过程中,不能提升影像阅读与打印管理工作效率,难以优化起管理体系,无法提高影像放映质量,导致临床治疗工作受到影响。因此,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影像阅读与打印系统的管理。首先,技术人员要全面分析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设备类型,并且选择配套的阅读与打印系统。其次,为了提升图像质量,增强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应用效果,技术人员可以利用PACS网络,对其进行终端输出处理,进而提升检验工作效率。最后,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质量控制部门必须制定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提升影像管理效率[5]。

4 系统网络化管理

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要求技术人员重视系统网络化管理工作。目前,我国部分医疗机构在应用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时候,不能对其进行系统网络化管理,难以提升影像质量,无法保证医疗服务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技术人员重点关注系统网络化管理工作。首先,在网络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增多,对于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质量的要求也开始提升,技术人员必须要全面应用网络信息技术,重视系统网络化管理,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其次,技术人员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清晰度,提升影像的质量,增强信息处理效果,同时,还要增加系统网络的兼容性。再次,技术人员在系统网络化管理的时候,还要根据DIcOM使用标准的分析,制定完善的技术应用制度,借助CT、MRI、DSA等图像处理技术,对工作站数字设备进行浏览。最后,在构成影像的时候,技术人员要建立放射科影像存档系统与通信系统,利用存档系统与通信系统对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进行处理,进而提升影像图片质量,优化影像处理体系,进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在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与管理中,技术人员必须制度完善的技术应用制度,利用完善的管理制度约束技术人员的技术行为,全面提升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质量。

参考文献:

[1]邵为景.探讨放射技术工作的全面质量控制管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5(4):94-95.

[2]董海斌,宋少娟,张翼,等.战区医院放射科现状调查与提升卫勤保障能力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12):106,111.

[3]蒋宇宏,张东友,宋少辉,等.探讨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质量管理的方法与流程[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12(1):100-101.

[4]刘林栋.放射影像设备质量控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东南大学,2012.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放射医学;辐射安全教育

放射医学是随着原子能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机制、损伤与修复的规律,放射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为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医学监督和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措施。自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并将其应用于临床诊治以来,放射医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成为肿瘤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45%的恶性肿瘤可以治愈,其中18%为放疗治愈。随着放射技术、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放射医学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新进展[1]。放射医学同时也是涉及医学、生物学、物理学、药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性科学,在工业和国防领域有着广泛应用。随着核电和国防现代化的大力发展,核电站突发事故、核恐怖事件和核战争的威胁逐渐增多,同时与工业化进程和环境污染相随的各种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年增高[2],鉴于此,放射医学的作用显得举足轻重。辐射安全教育作为放射医学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和事故的避免有着重要作用。

一辐射安全教育在放射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这是由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性决定的

放射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和使用放射性核素以及各种医用放射性装备,后者产生的以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不容忽视。电离辐射的波长短、频率高,作用于人体时,能使机体内的水分子或生物分子发生电离而产生生物学效应,可造成生物大分子和细胞损伤,并最终导致人体器官的损伤,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引起死亡。临床常见的机体放射反应有放射性皮肤损伤、放射性肠损伤、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放射性心包炎和心力衰竭、放射性肾损伤等。当全身辐照剂量超过1Gy时,即可引起严重的急性放射病,重者可致死。电离辐射的远期效应则包括肿瘤发生、生育障碍等。据报道50mSv-2.5Sv的受照射剂量与肿瘤发生风险之间存在线性关系[3,4]。

(二)这是医院辐射安全文化的前置教育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接受放射诊疗和核医学治疗的人数显著增加,CT、γ刀、医用加速器、核磁共振仪、单光子发射扫描仪、正电子断层扫描仪等新的成像和治疗设备的应用使得医疗辐照占普通人群接受总辐射的94%以上,这对于患者和放射医学从业人员本身而言都是潜在危险[5]。放射医学学生是医院放疗科室未来的主角,因此,在放射医学研究生的教育中,把辐射安全教育贯穿于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的始终,培养学生在辐射安全方面的意识和行为,对于其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按照辐射安全最优化的原则开展放射医学实践工作、减少医疗事故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放射医学专业辐射安全教育现状

国际著名的辐射防护专家Vetter教授曾指出:“医学人员必须接受辐射安全培训,建立安全操作意识,强调在教学训练中降低医疗照射剂量的最优化原则”[6]。放射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医院实习过程中接触到放射性设备和仪器的机会与医务人员相差无几,然而,我国目前的放射医学教学体系中并没有专门的辐射安全教育课程设置,辐射安全教育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个别院校仅有针对学生和职工开展的不定期辐射安全教育讲座,这远远不能满足放射医学专业辐射安全教育的要求,给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习以及其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医学实践种下了安全隐患。据调查我国医学毕业生对辐射致癌的风险认识不足[7],这对于放射医学教学过程中的辐射安全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加强放射医学学生辐射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辐射安全相关理论课程建设

应借鉴发达国家在辐射安全教育方面已有经验,编写相关教材、开设相关课程,加强放射性基础知识、辐射防护知识以及辐射防护规章制度的教育,使学生对于辐射安全相关基础知识和规章制度有较为扎实的掌握。放射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放射性衰变的现象与特点、辐射生物效应、各类辐射的特点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人工辐射源的可能来源与辐射水平等。辐射防护知识主要包括:辐射量与单位、辐射防护三原则、辐射防护目的和任务、辐射防护标准及制定依据、各类人员剂量当量限制及相应危险度、外照射与内照射的防护措施、个人辐射防护监测、放射性物质的摄入、代谢与促排、放射医学相关岗位的安全操作技术、可能的工作失误及其后果分析等等。辐射防护相关规章制度则包括辐射安全管理的规定、规程、条例、相关岗位人员的职责及辐射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8]。

(二)加强辐射安全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辐射安全教育以人为本,不仅以学生为本,更要以教师为本。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辐射安全师资队伍,才能稳步提高教育质量,真正使辐射安全教育落到实处[9]。具体措施主要有:1)建立和完善辐射安全相关的培训和进修制度,建设学习型师资队伍。通过在岗培训、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教师队伍的辐射安全理论水平和素质。对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送到国外进修,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辐射安全教育思想和方法。2)鼓励从事辐射安全教育的教师参加科研,建设研究型师资队伍。通过设立辐射安全教育研究专项基金,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到辐射安全教育的研究中,推动辐射安全相关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3)积极推动相关专业教师与医院放射医学相关科室的辐射安全文化建设对接。使教师对放射医学相关工作场所的辐射安全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三)案例教学与监督管理相结合

案例教学具有真实生动、多样性、相关性、典型性等特点,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易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警示作用[10]。结合辐射安全相关真实案例,邀请安全生产部门相关管理或技术人员来校进行讲座和宣传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辐射安全意识、增强辐射安全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放射医学相关教学单位需要把辐射安全教育与监督管理相结合,如加强辐射安全督查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定期检查射线装置和放射线同位素的管理、保存、使用、处置等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改正,积极消除辐射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放射医学相关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同时也对现有的放射医学培养模式提出了更大挑战,目前辐射安全教育在放射医学教学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形式亟待改变。放射医学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不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接触和使用各种放射源或射线装置,潜在地受到电离辐射的威胁,其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辐射安全更是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据统计中国的放射性事故发生率显著高于美国[11],因此,加强放射医学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势在必行,这对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规范其放射性相关操作行为、从源头上避免和减少辐射事故的发生以及培养整个社会的辐射安全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欧阳伟炜,卢冰,唐劲天.肿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4,32(36):47-51

[2]ChenW,ZhengR,ZuoT,ZengH,ZhangS,HeJ.NationalcancerincidenceandmortalityinChina,2012[J].ChineseJournalofCancerResearch,2016,28(1):1-11.

[3]马水英,石莎,银爱君.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综述[J].北方环境,2012,28(6):9-13

[4]程运福,张岩,张胜文.医用放射性设备损伤分析与防护[J].中国医用装备,2008,5(5):21-23

[5]李德平,潘自强.辐射危害与医学监督(第一版)[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1:200-221

[6]廖永华.加强医学生辐射安全文化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9):1269-1271

[7]倪瑾,周传峰,刘聪,高福,李百龙,蔡建民.应届毕业医学生(国防生)岗前医疗用辐射安全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9):1412-1414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医学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培训规范[S].GBZ-T149-2015

[9]张继延,曾德伟.试论高校学习型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3:38-39

[10]印小玲.案例教学在高校新生安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10:102-103

[11]范深根.我国放射事故概况与原因分析[J].辐射防护,2002,22(5):277-281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第4篇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CN:12-1381/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是卫生疗统一领导和规划的《国外医学》系列期刊之一。以放射医学与核医学的科研、临床、教学及其相关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着重报道国外在放射医学与核医学两大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新动态、新进展、新技术和新经验,强调文章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放射医学影像;质量检测评价;拉普拉斯评价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1-0215-02

X线医学放射成像,一直是常规的内、外科检查诊断的主要手段,伴随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包括计算机放射成像系统(CR)和数字放射成像系统(DR)数字X光线摄影替代胶片成像的屏――胶系统成为X线医学放射成像的主要技术手段,如何评价放射影像像的质量,建立客观、科学的放射医学影像质量检测评价方法,以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诊断,是放射医学影像专业领域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为此展开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选择乳腺肿瘤影像及掌指骨影像分别用主观评价法、方差、信息熵及拉普拉斯(8邻域微分)算子和方法分别进行计算。然后将结果进行比较、评价。采用的各种评价方法如下:

1.1 主观评价法:影像的观察者依据规定的评价尺度或自身经验对影像作质量判断,给出质量分数,之后对所有参与者给出的分数进行加权平均,所得结果为影像的主观质量评价。

表1为主观质量评分表,它含绝对性尺度和相对性尺度,绝对尺度是对影像给出绝对的质量评分,相对尺度是确定某影像在一批相比较的影像中的相对质量评分。评价流程是用原始标准影像建立起质量等级标准,而后由观察者观看被评价影像,与标准影像作质量等级比较,得出被评价影像的等级,最后对观察者的打分进行统一平均。

主观评价能较好地反映影像的直观质量,但没能用数学模型进行描述,此外易受观察者的知识背景、情绪和动机等因素影响,且费时费力,无法满足工程性的检测评价要求。

1.2 客观评价法:主要的客观评价方法有信息熵、方差法、平均梯度法等,其分别通过计算影像的信息熵、方差、和平均梯度的数值来评价影像的质量。列举如下:

1.2.1 信息熵:据香农信息论原理,一幅用8bit表示的影像的熵可表示为:

H(x)=-ΣLi=0Pilog2Pi

式中,L=255为影像的最大灰度等级, Pi为影像像素灰度值,i为出现的概率,信息熵有如下特点:①当像素在各个灰度级均匀分布,即各个灰度级所出现的频率均等时,Pi=1/L,则熵H(X)具有最大值log(L)。这时影像的信息量最丰富,灰度分布最均匀,层次最多。②影像中灰度级减少时,熵H(X)也减少。当影像中的所有像素只有某一灰度级,而没有其它灰度级时,熵H(X)具有最小值0。这时影像无信息。

1.2.2 方差:方差反映了影像整体灰度分布的统计量,方差越大,对比度越大;方差越小,对比度越小,其数学表达式为:

σ2=1M×N ΣM-1i=0ΣN-1j=0(f(i,j)-μ2

其中,M和N是影像的行、列数,f(i,j)是像点(i,j)处的灰度值,μ为整幅影像的灰度平均值。

1.2.3 拉普拉斯评价方法:拉普拉斯(8邻域微分)算子和方法是一种新的影像质量评价方法,它通过计算统计影像边缘的灰度变化情况来评价影像质量――即灰度变化越剧烈,边缘越清晰,影像也越清晰。

方法如下:①利用设计新边缘提取算法求出影像边缘。②把影像边缘的每一个像素在3*3领域内采用拉普拉斯梯度算子,得到8邻域微分值的统计值,其次为便于不同大小影像的对比,对第二步计算的结果按影像的大小进行规格化。具体算法如下:

P=Σ(M-1)*(N-1)i=1Σ8j=1df/dx(M-1)*(N-1)

上式中,M和N为影像的行数和列数,df为灰度变化幅值,dx为像素间的距离增量。公式可描述为:逐个对影像中的每点取8邻域点与之相减,求8个差值的加权和,再将所有点所得值相加除以像素总个数。

2 结果

三种评价方法的比较结果见表2。

表2 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和拉普拉斯评价比较表

影像

乳腺肿瘤 手骨

评价方法 Ma-1 Ma-2 Hand-1 Hand-2 Hand-3

主观评价(同类影像比较) 优 差 优 良 差

方差 1881.2 549.9618 4296.1 4660.8 5104.1

信息熵 4.3319 3.2417 3.7080 5.1870 5.3389

8邻域算子和算法 0.0902 0.2306 3.1779 2.1504 1.332

从表2中可以看出:①对于图1,客观方法(方差、信息熵)、8邻域算子和算法与主观评价是一致的;②对于图2,客观方法(方差、信息熵)与主观评价方法不一致,即不能反映视觉特性,只有8邻域算子和算法与主观评价一致。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是传统的医学影像评价方法,以上比较说明8邻域算子和算法综合了主观评价和客观方法特点,是比较有效、科学的医学影像质量检测评价方法。

3 讨论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传统X射线摄影、数字X射线摄影、X射线探测器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胶片为显示、存储、传递为主要方式的传统X射线摄像技术已不能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发展的需求。医疗设备的数字化要求日益强烈,全数字化放射学、图像导引和远程放射医学将是放射医学影像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传统医疗摄影成像技术与数字摄影成像技术

传统X射线摄影以胶片或感光屏为媒体,以二维成像方式,利用X射线的穿透作用、荧光效应和化学作用,使得穿过人体后发生不同衰减的X射线在胶片或感光屏上呈现不同密度的影像。传统X射线摄影应用广泛,占基层医院工作量的70%左右。但由于胶片溴化银分子决定胶片影像的分辨率,所以其分辨率只能达到分子颗粒级。传统摄影在观察透视影像时需连续曝光,增加了受检查的辐射量,降低了X射线使用效率。

数字X射线摄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使作用于人体后的X射线不再作用于胶片或感光屏,而是经过探测器将光信号转换为数字号,并以矩阵形式交由计算机处理重新成像。其分辨率主要由电子探测器决定,可达数百微米,高于传统的增感屏—胶片系统。数字X摄摄影得到的图像可以进行各种后处理,影像的显示、调阅和存贮可实现数字网络化,它为提高图像质量,实现无胶片放射科室以及使放射医学摄像进入PACS(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提供了美好的前景。

二、数字X射线摄影的分类

1.DF数字化透视和DSA数字化血管减影类。

这类机器的图像处理主要由影像增强器、电荷耦合器(或摄像管)以及模/数转换部分来完成。影像增强器或电荷耦合器首先将X射线影像信息转换为可见光影像(视频信号),然后再经模拟数字转换成为数字信号。这类数字化装置具有与X射线透视方式下定位点片摄影相近的操作方式及优点,能进行多种后处理,空间分辨率可达2K(2048×2048)或4K数字图像水平。数字化胃肠检查机、遥控数字化多功能机已成为这类机器的主流。DSA设备也成为基层医院开展介入放射学的基本设备。此类设备的优点在于低剂量,实时性,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

2.CR计算机X射线摄影装置类。

CR是电子探测器被应用于X射线摄影之前的一个转换阶段。它以IP板(成像板)截取X射线影像信息,经激光读出器读出后,再形成数字化影像。此类产品的动态特性和空间分辨率传统增感屏———胶片系统相比有明显提高。在数字X射线机的市场上占有相当的份额。但其价格较贵,而且其成像原理和过程仍为间接数字放射摄影,所以最终将成为一种过度类型,不是数字X射线摄影的发展方向。

3.DDR直接数字放射摄影类。

此类设备以平板型探测器为X射线影像信息的转换载体。以TFT薄膜晶体管阵列做探测器的平板系统,因方法不同又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由非晶硒和TFT构成阵列板,其二是闪烁体、非晶硅和TFT构成阵列板,两者均可以直接读出数字信号。DDR成像系统使用全固体化的X射线影像载体,彻底避免了影像增强器中固有的缺点,可与原有的X射线机使用,直接显示图像,成像速度快,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都很高。1996年开始,国外就已经开始将此类产品投放市场。GE、岛津、西门子、DR等公司均有自己独特的产品,并在不断的开发中,此类产品是目前X射线影像数字化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数字X射线摄影成像原理及成像过程

1.间接数字影像转换

间接数字放射摄影系统(IDR)的成像主要原理:它是由CsI等物质构成X射线的转换屏幕,或称为闪烁体。X射线到达闪烁体后,激发出可见光子。生成的光子用一个灵敏矩阵阵列检测,它的每一个像素具有一个光电二极管和薄膜晶体管开关。可见光传递给下面的光电二极管,光电二极管触发薄膜晶体管产生输出信号。

2.直接数字影像转换

直接数字放射摄影系统(DDR)成像主要原理:它是由非晶硒和薄膜晶体管构成的阵列板,阵列板的每一个单元包含一个存储电容和非晶硅的场效应晶体管。由于非晶硒是一种光电导材料,照相前先给阵列板一个1~5Kv的电压,电压加在接触板上使非晶硒层带上一层电荷,接受X射线像时由于非晶硒的光电导效应导致电阻发生改变,使其下面的薄膜晶体管层的电容充电,相应产生电荷的变化,从而得到图像信号电流,进而形成数字化图像。

3.直接和间接数字影像转换方式的比较

直接数字影像转换方式使用光导材料非晶硒不产生可见光,只是电子的传导,可避免散射线的产生,这对提高图像清晰度是有好处的。它有潜力提供比基于闪烁体的间接影像转换方式更高分辨率的图像,甚至那些使用结构化CsI晶体的系统。间接数字影像转换方式在空间低频部分有很高的量子效率DQE,而在空间高频部分的量子效率DQE却很低。直接数字影像转换方式和间接数字影像转换方式的信噪比在像素较大的情况下,因为两者的X射线到电荷的转换增益是相同(假设间接方式是CsI和α-Si,直接方式是转换增益为10V/μm的α-Se),所以本质上是相同的。但是,当像素的尺度减小时,直接方式可以保持100%的填充因子(也即电荷的收集效率)。而在间接方式中,离散的电极间存在间隙,光线的吸收效率急剧下降。这样在与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影响了间接方式的图像质量。直接方式就可以极大地减少相邻像素之间的干扰,而且因为没有闪烁体的缘故,也就避免了余辉的存在。

直接数字影像转换方式比数字影像转换方式的制造工艺更简单。首先直接方式只需要一层统一的光导层,而不是结构化的CsI晶体层。其次,因为X射线在光导层被直接转换光子,每个像素就不必像间接方式那样要求有对应的光电二极管,因此灵敏矩阵阵列就不再那么复杂了。以上两点保证了直接数字放射摄影探测器的制造更经济。直接数字影像转换方式具有以下缺点,表现在被激活的α-Se层需要非常高的电压,高压就有可能破坏矩阵阵列的灵敏区。即存在安全可靠性问题。这在光导器件和半导体器件两者中选择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四、总论

医学影像数字化及其计算机处理,从根本上改变了医学图像的采集、显示、存储、变换方式和手段,为逐步或完全取代胶片,建立无胶片医学图像系统创造了条件。直接数字成像系统DDR,作为PACS的一个关键环节,必将成为医院的首选。数字化、网络化、无胶片的影像科,是21世纪放射医学影像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平.数字X线摄影技术[J].医疗设备,2001(10).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 PACS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279-01

一、基层医院发展现状

基层医院一般具有X光C或数字化X光机(CR、DR)、CT、超声等检查设备,部分医院还有核磁共振和内窥镜,由于在县域内的龙头地位和作用,日常检查数量较大,随着应用逐步普及深入,医院的信息处理量不断增加,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更加复杂。传统的诊疗方式以胶片和手写报告为介质,在影像和诊断报告的存储、检索、调阅、统计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由此产生的质量控制、配置资源、人才培养和专科建设等方面更是难上加难。同时造成现有设备的闲置和浪费。这对目前尚处于发展中的我国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我区仍有50%基层医院使用20世纪80~90年代上海200~500 mA X线机,摄片清晰度比较差,但是部分基层医院将在近年中引进更新的微型、小型或大型数字化X线机,所以在2010年前后基层医院放射科将进入数字化影像系统时代。

二、好处

PACS系统可以给医院带来那些好处有:

a. 防止发生胶片丢失;

b. 缩短放射科影像和会诊报告时的需要时间;

c. 避免由于图像质量问题需重复拍片;

d. 不同地方的医生要同时使用同一病人的影像;

e. 可建立整个医院(甚至区域)范围内完全的电子病案;

f. 节约胶片和药水的费用;

g. 节约存放胶片所需空间的费用;

h. 为远程医疗提供远程影像学服务;

i. 提供使更多医生网络化协同工作的能力;

j. 强化管理,规范医生的行为,减少差错的发生。

三、存在的问题

1.PACS系统装备价格高,后续维护成本大,基层医院缺乏日常维护的专业人员

2.大多基层医院影像设备落后,没有标准的接口,增加了使用的难度

3.以前开发的HIS/RIS系统没有考虑到标准化,与PACS系统进行接合时效果比较差。

4.各个医疗机构PACS系统品牌多样化,导致标准不统一,难以统一整合。

5.较远距离的基层医疗机构,直线网络行不通的情况下,需要考虑电话线及VPN的链接方式。

四、解决思路

1.在基层医疗机构配置了计算机放射成像设备:为了实现数字影像传输,上级部门需要给基层医疗机构统一配置计算机放射成像设备(CR),为实施区域影像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

2.建设区域放射影像集中诊断中心:在上级医疗部门设立放射影像集中诊断中心,购置灰阶显示器,配备有资质的专业放射诊断医师,为基层医院上传影像图片进行集中诊断。

3.开发建设区域影像信息系统:在放射影像集中诊断中心和各基层医疗机构安装区域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系统,基层医疗机构拍摄的影像图片上传到区域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平台,集中诊断中心医生通过平台调阅图像,出具诊断和报告,并将报告通过平台回传到提交的基层医疗机构,并打印给病人;区域影像信息系统还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等对接,实现了院内放射检查申请、收费、报告流程电子化,放射影像与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也实现了关联,方便医生和病人调阅。

4.升级改造网络设备:由于影像检查生成的图片清晰度高,每张图片达到几十兆,要实现区域内影像图片的快速传输和共享,对卫生数据网络的传输速度和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对光纤网络进行了升级改造,为区域影像系统建立了专用链路作为影像传输路径。改造后的信息网络内部数据传输速率达到百兆,外网速率达到五十兆,影像图片传输速度得到了显著提高,保障了区域影像系统建设顺利实施。

5.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为了确保区域PACS系统的顺利推进,上级医疗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技术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流程及管理方面的相关制度,保障了PACS顺利实施。

6.加强培训和考核:需要上级医疗机构组织省、市三甲医院专家对影像检查医技人员进行培训,就集中阅片工作中遇到的疑难影像图片进行讲解,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放射诊疗水平。

参考文献

[1]冯锡钢,江贵平,李树祥;非DICOM设备标准化的实现技术[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2年01期

[2]李新华,李荣环,张海宁,崔文国;小型工作站在中小型医院的应用价值探讨[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0年02期

[3]张进华,陈浪,漆剑频;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存储介质现状及选择原则[J];放射学实践;2002年02期

[4]张继宗;车红民;徐理想;;影像医学在法医学中的应用[J];法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5]张传凤;医学图像存档与通信系统[J];感光材料;1999年04期

[6]高磊,李建国,韩铁铮;X射线机数字化成像[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0年06期

[7]何鲲;基于Web的分布式PACS系统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第8篇

1.1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概况

南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始办于1959年。1977-1995年年度招生规模维持在300人左右,1996年开始突破600人。长期以来,以部属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参照,结合地方院校特点,全面规范办学,培养了11000多名完全适应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够引领基层医疗卫生技术进步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历届毕业生中涌现出大批立足地方、做出了突出业绩的优秀人才;同时涌现出了数十位院校长、一批卫生行政管理干部以及以中国科学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国家特聘专家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本专业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较高的办学声誉,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成为我校医学教育的龙头专业。

1.2专业方向建设的不断实践

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在本科专业设置规定的框架内,通过创设和调整,先后建设了多个专业方向。1977年,率先在全国开办眼耳鼻喉本科专业。教学成果《为社会主义培养急需人才———眼耳鼻喉专业的创建》于1990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1998年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该专业被并入临床医学专业。我校为适应医疗、教学的实际需要,将其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继续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部门从事眼耳鼻喉疾病防治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989年,开办妇幼卫生专科专业,1997年升为本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妇幼保健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妇幼保健专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妇幼卫生专业被调整为预防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2007年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即妇幼方向,坚持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及相关政府部门从事妇儿临床、妇幼保健、妇幼信息管理及妇幼卫生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2004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肿瘤学方向。由于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恶性肿瘤仍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导致死亡的首要疾病。开设一门或几门肿瘤学课程,仍不能全面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为此,我们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出肿瘤学方向,通过重构课程体系,使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更加系统地学瘤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肿瘤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技能,以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部门从事肿瘤防治与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006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急诊医学方向。我国每年因碎死、创伤、心脑血管急症等所致的死亡病残事件不断上升。现有专职急诊医师数量少,大多数没有经过急诊医学专业培训,远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为此,我们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出急诊医学方向,开展急诊医生专业化教育,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部门从事急诊诊治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以支撑急诊事业的不断发展。2008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放射医学方向。放射医学主要研究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机制、损伤与修复规律,研究放射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我校利用合并建校后核类学科专业齐全的优势,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出放射医学方向,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科研院所部门从事放射医学及防护、临床肿瘤放射治疗、放射病诊断、核医学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010年,开设面向农村的全科医学方向。发展全科医学是我国未来医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则是发展全科医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利用1989年开办的临床医学(农村)专业的经验,在湖南省卫生厅的支持下,面向湖南乡镇卫生院,开办了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培养能从事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能开展卫生保健、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咨询等综合服务,具备一定的业务指导与管理能力的实用型基层医疗卫生人才。

2临床医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

2.1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要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

临床医学专业各方向人才数量需求为稳步增长,分布上以地方需求为主体,规格要求是基础扎实、专长突出、素质全面,体现在基于主干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于执业去向的基本技能各有侧重,在人文素质要求上基本一致。建立以“宽基础、贴基层、能伸展”为内涵的“荷叶莲花”型培养目标导入模式,确立地方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各方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基本理论厚实、基本技能娴熟、基本人文素质全面,完全适应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够引领地方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并具备向高端医学人才提升潜质的临床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2.2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要体现于人才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专业(各方向)目前执行的培养方案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为主干学科;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3大平台组成,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自然科学、生物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等6个课程模块;以课程实践、临床见习、临床实习为主要实践环节;安排学业学分266学分,第二课堂5学分;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54周,规定54学分;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对各方向的课程设置做出针对性和特色性安排,以利于学生根据不同就业流向及职业取向选择相应课程。如,眼耳鼻喉方向加强五官解剖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眼科学等课程;妇幼方向加强儿童保健学、妇幼保健学、妇幼信息管理学等课程;肿瘤学方向加强放射肿瘤学、肿瘤内科学、肿瘤外科学等课程;急诊医学方向加强理化因素中毒及灾害医学、急诊医学、危重病医学等课程;放射医学方向加强放射生物学、放射卫生学、肿瘤放射治疗学、放射损伤临床等课程;全科医学方向加强全科医学概论、急诊医学、危重病医学、康复医学、重点人群保健、社区卫生管理、护理学、理化因素中毒及灾害医学等课程。

3临床医学专业方向的发展趋势

3.1专业设置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对于高校的专业设置采取提出指导意见或作出设置规定,并专业目录的方式进行宏观管理,具有鲜明的政府指令特色。我国高校本科专业的设置与发展经历了萌芽与引进(建国前期~1949)、移植与分化(建国初期1949~1957)、规范与扩充(探索时期1958~1965)、停滞与混乱(“”时期1966~1976)、恢复与充实(恢复发展时期1977~1987)、合并与拓宽(调整拓宽时期1988~1996)、自主与优化(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期1997至今)等阶段,总体上体现了由封闭到开放、由政府主导到高校自主、由计划控制到市场引导、由分化到综合的基本特点[1]。尽管专业设置制度在不断改革,但实体性强、适应性差、三级学位教育统筹性弱的问题仍然存在。在医学领域专业设置问题表现为:学科专业目录的设置机制过于“刚性”;学科专业设置严重滞后于现代医学发展;医学领域学科专业设置的国际交流存在障碍;专业设置偏窄,新兴学科发展缓慢[2]。因此,改革专业设置制度势在必行。改革专业设置制度见仁见智,如,重新定位专业目录的性质和功能;改革专业的实体模式,回归知识和能力的组合;建立更加健全的专业设置和创生机制,促进课程的灵活组合[3]。合理界定政府、大学和市场三者的关系,重视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导向功能,发挥大学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与制度建设作用等[4]。

3.2临床医学专业方向设置的可能选择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第9篇

1.1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概况

南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始办于1959年。1977-1995年年度招生规模维持在300人左右,1996年开始突破600人。长期以来,以部属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参照,结合地方院校特点,全面规范办学,培养了11000多名完全适应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够引领基层医疗卫生技术进步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历届毕业生中涌现出大批立足地方、做出了突出业绩的优秀人才;同时涌现出了数十位院校长、一批卫生行政管理干部以及以中国科学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国家特聘专家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本专业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较高的办学声誉,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成为我校医学教育的龙头专业。

1.2专业方向建设的不断实践

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在本科专业设置规定的框架内,通过创设和调整,先后建设了多个专业方向。1977年,率先在全国开办眼耳鼻喉本科专业。教学成果《为社会主义培养急需人才———眼耳鼻喉专业的创建》于1990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1998年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该专业被并入临床医学专业。我校为适应医疗、教学的实际需要,将其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继续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部门从事眼耳鼻喉疾病防治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989年,开办妇幼卫生专科专业,1997年升为本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妇幼保健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妇幼保健专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妇幼卫生专业被调整为预防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2007年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即妇幼方向,坚持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及相关政府部门从事妇儿临床、妇幼保健、妇幼信息管理及妇幼卫生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2004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肿瘤学方向。由于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恶性肿瘤仍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导致死亡的首要疾病。开设一门或几门肿瘤学课程,仍不能全面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为此,我们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出肿瘤学方向,通过重构课程体系,使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更加系统地学瘤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肿瘤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技能,以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部门从事肿瘤防治与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006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急诊医学方向。我国每年因碎死、创伤、心脑血管急症等所致的死亡病残事件不断上升。现有专职急诊医师数量少,大多数没有经过急诊医学专业培训,远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为此,我们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出急诊医学方向,开展急诊医生专业化教育,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部门从事急诊诊治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以支撑急诊事业的不断发展。2008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放射医学方向。放射医学主要研究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机制、损伤与修复规律,研究放射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我校利用合并建校后核类学科专业齐全的优势,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出放射医学方向,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科研院所部门从事放射医学及防护、临床肿瘤放射治疗、放射病诊断、核医学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010年,开设面向农村的全科医学方向。发展全科医学是我国未来医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则是发展全科医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利用1989年开办的临床医学(农村)专业的经验,在湖南省卫生厅的支持下,面向湖南乡镇卫生院,开办了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培养能从事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能开展卫生保健、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咨询等综合服务,具备一定的业务指导与管理能力的实用型基层医疗卫生人才。

2临床医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

2.1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要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

临床医学专业各方向人才数量需求为稳步增长,分布上以地方需求为主体,规格要求是基础扎实、专长突出、素质全面,体现在基于主干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于执业去向的基本技能各有侧重,在人文素质要求上基本一致。建立以“宽基础、贴基层、能伸展”为内涵的“荷叶莲花”型培养目标导入模式,确立地方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各方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基本理论厚实、基本技能娴熟、基本人文素质全面,完全适应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够引领地方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并具备向高端医学人才提升潜质的临床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2.2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要体现于人才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专业(各方向)目前执行的培养方案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为主干学科;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3大平台组成,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自然科学、生物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等6个课程模块;以课程实践、临床见习、临床实习为主要实践环节;安排学业学分266学分,第二课堂5学分;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54周,规定54学分;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对各方向的课程设置做出针对性和特色性安排,以利于学生根据不同就业流向及职业取向选择相应课程。如,眼耳鼻喉方向加强五官解剖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眼科学等课程;妇幼方向加强儿童保健学、妇幼保健学、妇幼信息管理学等课程;肿瘤学方向加强放射肿瘤学、肿瘤内科学、肿瘤外科学等课程;急诊医学方向加强理化因素中毒及灾害医学、急诊医学、危重病医学等课程;放射医学方向加强放射生物学、放射卫生学、肿瘤放射治疗学、放射损伤临床等课程;全科医学方向加强全科医学概论、急诊医学、危重病医学、康复医学、重点人群保健、社区卫生管理、护理学、理化因素中毒及灾害医学等课程。

3临床医学专业方向的发展趋势

3.1专业设置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对于高校的专业设置采取提出指导意见或作出设置规定,并专业目录的方式进行宏观管理,具有鲜明的政府指令特色。我国高校本科专业的设置与发展经历了萌芽与引进(建国前期~1949)、移植与分化(建国初期1949~1957)、规范与扩充(探索时期1958~1965)、停滞与混乱(“”时期1966~1976)、恢复与充实(恢复发展时期1977~1987)、合并与拓宽(调整拓宽时期1988~1996)、自主与优化(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期1997至今)等阶段,总体上体现了由封闭到开放、由政府主导到高校自主、由计划控制到市场引导、由分化到综合的基本特点[1]。尽管专业设置制度在不断改革,但实体性强、适应性差、三级学位教育统筹性弱的问题仍然存在。在医学领域专业设置问题表现为:学科专业目录的设置机制过于“刚性”;学科专业设置严重滞后于现代医学发展;医学领域学科专业设置的国际交流存在障碍;专业设置偏窄,新兴学科发展缓慢[2]。因此,改革专业设置制度势在必行。改革专业设置制度见仁见智,如,重新定位专业目录的性质和功能;改革专业的实体模式,回归知识和能力的组合;建立更加健全的专业设置和创生机制,促进课程的灵活组合[3]。合理界定政府、大学和市场三者的关系,重视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导向功能,发挥大学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与制度建设作用等[4]。

3.2临床医学专业方向设置的可能选择

一是维持现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在总则中指出:“通过现有专业扩大招生,拓宽专业服务方向或共建、合作办学等途径,能基本满足人才需求的不应再增设专业。”《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教高[2001]5号)指出,“提倡部分高等学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在考虑到就业需要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以在宽口径专业内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提出,“加强指导,规范医学教育学科专业设置管理。……进一步规范本、专科医学类专业名称,未经批准不得在专业名称前、后加注专业方向。”教育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这些文件明确了拓宽专业服务方向、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的现实必要性和原则要求。

二是将部分方向升变为专业。这些专业可作为现行专业目录外专业,也可纳入新一轮修订后的专业目录。根据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统筹的原则设想,修订时应考虑与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接轨,现行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在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设有18个二级学科专业,其中包括本文提到的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和急诊医学,这些方向具备升变或整合为专业的可能。另外,现为专业的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和医学检验在初创时均以临床医学的专业方向进行试办和积累。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第10篇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CN:21-1281/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是一本专注于放射学、医学影像学和相关技术的国际性学术期刊。杂志的主要目的是为医学影像科学和放射学的发展做出贡献。杂志内容囊括了医学影像学、放射诊断、放射治疗、分子影像学以及放射技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论文、综述和研究通讯。杂志还设有国际、国内两个专家委员会,确保了文章审核科学、客观、公正。该杂志定期发表从世界各地提交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和放射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者和医生提供了最前沿的资讯和研究进展。《中外医用放射技术》为全球范围内从事医学影像、放射治疗和影像导向介入技术等方面研究的医学专家和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分享研究经验和展示最新技术的重要平台。该期刊的发展树立了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领域的标杆,为促进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动放射医学领域的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一篇:传媒经济学范文 下一篇:采购合同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