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护理问题和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03 16:09:06

精神病人护理问题和措施

精神病人护理问题和措施篇1

【关键词】 住院精神病人 康复护理

随着医学的发展,精神康复工作越来越受到临床大多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医院内采取各种康复措施,对精神病人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缓解精神症状,防止功能衰退,还可以改善病人的精神面貌和心境,使其心理与社会功能获得明显进步[1]。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对象选择 入组标准:本文对象为随机抽取能长期接受康复护理和坚持康复训练的5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50例均无躯体疾病,符合CCMD-3诊断标准。发病年龄、职业、文化、病程及发病次数情况无显著性。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40.11±10.8岁,平均总病程19.10±8.56岁。

1.2方法 采用IPROS评定量表,按量表的要求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定,等级为5级。

2 措施

2.1改良对精神病患者的组织与管理:对病人实行家庭化管理 我国著名精神病学家伍正宜教授提出,精神病院应实施家庭化,其重要措施之一即是让男女病人同住一病区,即同一病区收住男女病人,分住男女病室,在病区公共场所可自由交往,适时互访病室,但不能单独于一病室,以免发生意外[2]。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可行的康复治疗措施。

2.2精神康复技能训练

2.2.1工疗情况 针对病人不同病情及特点有计划、有措施地组织病人参加力所能及、形式各异的劳动,通过训练转移病人对病态体验的注意力。病人在有报酬的劳动中享受乐趣,并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逐渐唤起和恢复病前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大脑活动平衡的建立,使病态行为得到改善,也增强了体质。

2.2.2生活能力 我们协助他们合理、有计划地用钱购物,教导他们饮食量合理,随着气候变化及时调整衣着,学会利用空余时间做对身体等方面有益的事情,提高他们对自身健康的关心,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节,使生活趋于合理安排。

2.2.3社交能力 为使病人康复回归社会、适应社会,经常鼓励和培养病人在训练活动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社会活动技能,激励病人对生活、工作、学习及社交活动的信心,进而把个人和社会的要求、责任联系起来,逐渐克服孤独感、自卑感,消除焦虑,从而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

2.2.4讲究卫生能力 督促病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采用督促、相互检查、评比、奖励等措施,从而提高了病人对卫生的料理能力。 转贴于

2.2.5关心和兴趣 我们在康复训练中积极发挥病人潜在的主观能动作用,活跃病人的精神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启发了病人的兴趣,改变了单调枯燥的住院生活,病人关心时事,从而促进了病人的精神康复。

2.3心理康复

2.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全面掌握患者的个性、家庭情况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为他们提供周到细致的护理,取得他们的信任,消除其防范心理。向他们讲授一些有关精神疾病的治疗、用药及康复方面的知识,使患者对自己所患的疾病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2.3.2解除患者的矛盾心理 我们通过电话与患者家庭、单位取得联系,向他们讲述患者疾病的性质、目前的心理状态,介绍复发的早期症状和维持用药的重要性,使他们对患者的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从精神、心理和经济上关心患者,解除患者的矛盾心理,为患者重返社会打好基础。

2.3.3集体心理治疗 联系病人疾病的实际情况、现在的思想状况、治疗方法及出院后的打算,对这些有共性的问题提出讨论并加以分析,尽量尊重患者意见和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协助患者找到残留症状与心理问题之间的联系,改变和避免不利于健康的关系,帮助患者恢复自知力。对个别患者提出的特殊问题,则反馈给经治医师和责任护士,由他们进行有针对的疏导。

3 结果

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一定时期的康复护理,大部分病人情绪得以改善,在躯体、情感兴趣及社会交往和独立生活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最大限度地恢复和重建个人生活,恢复社会适应能力,延缓衰退。

4 小结

对住院精神病人的康复护理将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这也将对护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根据病人个体需求,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促使病人早日康复,防止复发,最大限度地恢复社会功能。

参 考 文 献

[1]沈渔村.精神病防治与康复[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29-34.

精神病人护理问题和措施篇2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伦理缺陷;措施

随着时代的进步,护理理念已经发生改变,其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强调尊重人权、关爱生命。然而,在精神科病房实施各项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为了提升护理质量和医疗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护理的本质,且存在一定的伦理缺陷,这大大了影响了护理服务的质量和品质。本文简要以精神科护理中较为常见的伦理缺陷为解剖点,提出了几点解决上述情况的措施,现整理阐述如下。

1 精神科护理中常见的伦理缺陷

1.1 管理中的伦理缺陷

精神科护理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病人在出入院整个过程中,每一件被正常人看做极其普通的物品,但对存在精神疾病的患者来说,就可能成为伤害他人或者伤害自己的工具,因此,精神科护理人员会根据精神病人的症状实施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如,病人入院时,建议病人穿戴没有鞋带的软布鞋,以免鞋带成为伤害他人或伤害自己的工具;护理人员还会在晨间检查病人的卧室,查看是否存在危险物品,防止病人伤人、自伤、毁坏公物或者逃跑;同时还固定病人的洗浴时间,采取集中用餐的方式对病人进行统一管理,这都是为了保证病人的安全,也是为了避免病人存在吞咽障碍而引发窒息等症状。尽管上述采取的管理措施都是为了病人的人身安全着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侵犯了患者的隐私,缩小了患者的自由空间,同时也违背患者的自,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纠纷。

1.2 约束过程中存在伦理缺陷

精神病患者因为自身精神异常等问题,常会出现伤害他人或者伤害自己等行为,而护理人员为避免病人上述暴力行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对不能配合治疗的病人常采取约束带的方式进行控制。然而,正因为患者精神异常,自知力极为缺乏,且不认为自己患有精神病,在进行相关约束的过程中,不仅不听护理人员的解释,且情绪激动;同时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具有一定的突发性,而护理人员在开展约束的过程中,常因为情况紧急不能预先做好充分说明和准备,甚至采取突然袭击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约束。而这些行为常常不被患者家属接受,进而产生医疗纠纷。

1.3 基础护理中存在的伦理缺陷

护理人员有义务尊重和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这种隐私除了包含患者的疾病隐私外,还包括患者的身体隐私。然而,护理人员在实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时,常常认为患者的个人隐私只是隐秘部位才需要尊重和保护,却忽略其他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患者的身体隐私;再则不同人对隐私的看法不同,感受也不相同,而患者因为精神原因,自知力缺乏,很少提出异议,而护理人员也很少注意该方面的问题,进而容易引发争议和纠纷。

2 策略

2.1 尊重患者,体现人文精神

护理人员在精神病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将患者看作一个人来对待,主动给予患者关心,落实职责,认真履行护士职责。在遭遇病人因精神异常而出现不理智或者暴力行为时,护理人员应保持冷静,提醒自己病人此刻的行为和言语是病态的,应冷静处理,严格依照约束标准对患者实行约束,不能为图自己工作的方便而去约束患者。在约束的过程中,除非是紧急情况,否者都应提前告知患者约束的目的,实施约束前应态度应该和蔼,尽量避免引起患者紧张、敌对或者恐惧心理,整个过程应体现出人文精神。

2.2 践行告知义务,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宗旨

护理人员在开展各种护理工作的过程中,病人有权利知道自身疾病的治疗进展、病态变化以及护理方案,尤其是医院在开展实验性治疗的过程中,这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病况好坏与切身利益,护理人员应该在保障不伤害、不强迫的原则下,通知其病人及其家属,在取得同意后,才可实施相应的实验性治疗。同时,病人在入院接受治疗时,护理人员应该主动向其家属告知住院的相关事宜以及护理过程中可能对病人采取的保护性约束措施,在获得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书后,才可对患者实施治疗,并尽量获取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在实施护理过程中,若是遇到不配合的患者,可施行约束,在给予治疗或者患者情绪稳定下来后,应向患者说明原因,并解除约束。践行告知义务是尊重患者人权的最基本保障,也是护理中以人为本宗旨的体现。

2.3 严格遵守不伤害原则,保证护理服务质量

护理人员在对病人实施各项基础护理措施时,应注意到尊重患者的个人隐私,做好不讨论、不外泄;在实施约束操作或者抢救时,应预先使用布帘或者屏风遮挡;若是病人的隐私问题会对其他人造成伤害时,应该及时进行处理,不能仅仅只考虑隐私的保密。

2.4 加强护士道德观念的培养、提升其道德伦理观

护理职业属于一项崇高的职业。它对道德价值观、社会伦理观的要求较高,这是护理服务质量的有效保障。因此,加强对护理道德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培养,是提升护理人员责任心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实施优质化服务,减少伦理缺陷有效措施之一。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现代化护理理念的学习,时刻以病人为中心,尊重患者的人身权利,不讥讽患者,不嘲笑患者,尊重患者的隐私,做到保密不外泄,这不仅有助于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也同时有助于增加患者护理配合度。

3 小结

精神科护理人员服务的对象是社会上最为脆弱的人群之一,因此,对于他们的不幸,护理人员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爱护。或许,在护理措施实施的过程中仍旧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伦理缺陷,但我相信“以人为本”的护理宗旨将继续改进护理工作的缺陷,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栓萍.护理伦理学在护理工作中的意义[J].全科护理,2009(5B):1292-1293

[2]忠英,陆惠,李萍住院精种病病人约束现状及其相关因素调查[J].护理研究,2009 (12B):3212-3213

精神病人护理问题和措施篇3

【关键词】强制医疗;司法实践

刑事诉讼法特别程序中专设一章,增加了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立足职能分工,先后出台了对新刑诉法的司法解释文本,分别对强制医疗程序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以指导司法实践。刑诉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虽然对强制医疗的法律适用程序有了较为细致、丰满的内容,但作为一项新制度,相应的配套机制或措施未建立完善,强制医疗程序在司法实践运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困难。本文结合实际的案例,具体探讨司法实践中如何适用强制医疗程序。

一、强制医疗的实际案例

王强于2010年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后多次发病,均送医治疗并长期服药。2013年3月28日12时许,王强因父亲孙从云对自己进行说教,遂持菜刀对孙从云头面部、颈部等处连砍数刀,致孙从云左颈外动脉离断失血性休克死亡。经医院司法鉴定所鉴定,王强系精神分裂症,无刑事责任能力。案件诉讼过程中,王强仍处于发病期,且发病突然,需要药物控制,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其亲属对其亦不具备看管和配合医疗能力。

二、强制医疗程序的特点

(1)主体的特定性。强制医疗程序是对精神病人进行的强制医疗程序,而不包括对诸如性病患者的强制医疗程序。(2)适用的必须性。强制医疗程序是“必要”时采取的措施,也就是说没有其他的可选项,强制医疗程序是最后的选择,而若有不必须限制精神病人的人身自由的手段和措施可取时,就无采取强制医疗必要。(3)程序的特殊性。强制医疗程序不是为了解决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的问题,而是为了决定是否对该精神病人适用强制医疗措施,以避免其再次实施危害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并且保障精神病人得到医疗救助,尽快回归社会恢复正常生活。凡是被决定强制医疗的精神病人,均需进入医疗机构治疗,治疗期间不被允许离开,直至其人身危险性消除,体现了以入院治疗为中心的特点。(4)裁判的司法性。强制医疗程序虽然不是解决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的问题,但是由于该程序是强制性的,涉及到人身自由的限制,必须通过司法程序来决定。

三、强制医疗司法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强制医疗首次司法化的用意无外乎是通过对已经危害社会,并可能再次危害社会的精神病人进行强制医疗,从而维护社会安定,并保护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使其能够尽早回归社会。强制医疗司法化之后,相关的法律规定还不完善,有关强制医疗程序的法律规定较少,在办理该案时遇到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执行主体问题。该类案件的被申请人往往都带有现实的人身危险性,对其采取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显然是必要的。新刑诉法规定临时性约束措施的执行主体是公安机关,但问题是由谁具体执行。是公安机关专门派人员24小时监管还是雇佣具有一定医学护理经验的人看管,又或者以公安机关监管为主家属监管为辅?如此关乎具体操作的问题法律均没有规定。本案中,暂时由被申请人王强的母亲作为法定人在精神病医院进行24小时监管,但监管人年事已高,监管场所为公共场所,监管措施明显缺乏约束力和有效性。

二是采取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费用负担问题。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需要辅以场所、人员、医疗手段等一系列保障工作,新刑诉法第284条至289条规定了强制医疗的法律执行程序,但是在法条中并没有规定精神病人被强制医疗后,由哪方来支付治疗费用,而前置于强制医疗的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费用负担更是没有规定。本案的诉讼过程中均由王强的家人先行支付医疗救治费用,由于费用较高,其家中已无力继续承担,且已经多次向司法机关提出该费用如何解决的问题。据一位医院的专业人士介绍,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收费问题,医院主要是依据综合性疾病来区分费用的高低,各患者费用有所差别,但总体算下来,一个精神病人每月平均需要五六千元的费用,如是老年患者则花费更大,费用不到位也是目前很多医疗机构不愿接受这种患者的主要原因。

三是缺乏执行临时性约束措施的专门医疗机构。被申请人在法院决定强制医疗之前,往往处于自由状态或在公安机关控制之下。从有利于执行的角度来说,应当由公安机关负责移送到指定的接收医院,检察机关负责监督。但是作为刑事新兴程序,强制医疗执行机关的确定目前还没有解决,具体由哪些医疗机构负责接收法律也没有规定。本案中,王强先是在综合医院接受临时强制性约束,后转入精神病医院,但是院方表示不能长期对王强进行医疗监管。

四、强制医疗在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相关的法律规定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需要相关部门及时出台相应的规定和细则,做好衔接,确保强制医疗的效果落到实处。通过分析认为,要解决此类案件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和细化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执行主体

既然目前新刑诉法将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实施主体限定为公安机关,就应当由公安机关全面负责执行,而非由被申请人的家属继续监管,毕竟被申请人具有现实的人身危险性,家属自身也有恐惧心理。本案中王强的母亲在临时监管过程中,天天晚上不敢睡觉,就怕王强趁其不备再起杀意。至于公安机关是派遣专人看管还是雇佣专业人士监管可以视自身的人员配置和专业程度自行安排。

(二)明确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费用承担问题

费用究竟由哪方来埋单呢?强制医疗费的问题目前确实是个尴尬和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治疗费用得不到保障,那么这一法律规定的权威性将大打折扣。在办理王强案中,公安机关多次反映没有专项资金,又不知向谁以及通过何种渠道申请拨付,因此暂时由王强的家属负担,但是王强的家属对此也提出异议,毕竟家中十几年来为负担郭成领的医疗费用已经债台高筑。强制医疗作为国家防卫社会的一种手段,是刑法特殊预防功能的体现,费用理应由其受益者国家或者社会来承担。并且被强制医疗的人,是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属社会弱势群体,绝大部分没有经济来源,其家庭为支付高昂的精神病治疗费用已生活在贫困线上,这类人理应在民政部门救助的对象范围之内。对此,民政部门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在法院作出对被申请人的强制医疗决定之后,按照其在医院的治疗费用,分批拨付。对于临时保护约束措施的费用,也应由公安机关向民政部门申请支付。

(三)明确标准,选择一批具备强制医疗资质的医院作为专门医疗机构

如果没有专门的接收医院,被强制医疗的患者就可能遭遇如郭成领般数次转院的尴尬,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就得不到有效保障,强制医疗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对于此类医院的挑选,应当由卫生部门出台具体的医疗专业标准,其中最核心的应是专业的医生、护理人员以及隔离病区。每个地区此类医疗机构的数量,至少应不少于两家,从而避免出现医疗价格和服务上的垄断。

(四)建立对被害人及其家属救助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权益落实

办案中注重把对当事人权利保障的监督贯穿于办案全过程。首先保障当事人知情权。针对新刑诉法及相关配套规定对当事人在强制医疗过程中的权利义务明确规定较少,为充分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使当事人知悉应有权利。其次保障程序参与及救济权。在办案过程中参照普通刑事案件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地位,认真听取并及时采纳被害人及其家属的合理诉求,保障其依法参与诉讼活动。对被申请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提出的强制医疗申请异议,及时了解情况。同时,对求偿受阻且家庭确有困难的被害人及其家属,主动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启动救助机制,借以化解社会矛盾并体现人文关怀。第三保障法律援助权。强制医疗案件涉及法律和精神医学等内容,专业要求高,对被申请人没有委托诉讼人的,监督法院及时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史渭华.论强制医疗程序[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1999(5).

[2] 刘东亮.被精神病事件的预防程序与精神卫生立法[J].法商研究,2011(5).

[3] 李娜玲.我国刑事强制医疗措施之现状分析[J].探索与争鸣,2010(2).

精神病人护理问题和措施篇4

[关键词] 老年精神障碍;护理;综述

1 中国精神卫生简述

当前,精神卫生问题仍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矛盾冲突纷呈,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多种因素持续存在,不同人群受心理行为问题困扰较为普遍,抑郁症、焦虑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患病逐渐增加。据卫生部统计,2009年,我国共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124家,其中精神专科医院645家、综合医院精神科479家,自治区目前尚没有提供精神疾病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另外,我国精神科床位数为145500张,精神科床位密度为1.12张/万人。2010年我国共有注册精神科护士26730人。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以此计算,在我国,3741名精神疾病患者才能配备1名精神科护士。

2 老年精神障碍病的发病原因

老年精神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它是由多种原因造成脑缺血、缺氧,脑神经细胞变性而出现的大脑慢障碍,以意识模糊、记忆缺损、人格障碍和语言障碍为主要表现。该病导致老年人严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据临床观察发现,除衰老退化基础上发生的痴呆外,遗传因素也是引起老年精神障碍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还有微量元素的影响,特别是铝的含量过高与痴呆的发病率、死亡率密切有关;也有认为脑外伤、中毒、代谢、内分泌疾病、维生素缺乏等因素均可影响痴呆的发生;另外,神经内科专家经多年研究证实,老年精神障碍还与脑部慢性缺血缺氧有关。专家建议,老年朋友平时应注意主动学习,勤于用脑,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并积极治疗各类心血管疾病,减少脑细胞的变性或延缓其发展速度,对老年精神障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3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做好有效的防范措施

什么是护理安全防范预案,首先我们看下护理安全的概念。护理安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内的心理、机体构成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广义的护理安全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护士的执业安全,即在执业过程中不发生允许范围与限度外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和损害。防范预案即为了防止上述事件发生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以及防范意识的灌输。

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重视护理人员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安全管理不仅仅是护士长的责任,通过安全教育使护士从被动接受管理变为主动维护护理安全。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理紧急风险预案》等法律规范,提高护士法律意识,让护士认识到遵章守纪也是自我保护,从职业道德和法律的高度规范护士的行为。安全教育常抓不懈,每个月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分析病区出现的一些不安全因素,寻找有效的防范措施。鼓励和培养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倡导护士在繁忙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对各项工作多一次关注,多问一句,唤起有意注意,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定期组织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水平。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把三级管理落到实处,通过检查、督促、控制,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

4 老年性精神障碍安全护理工作重点

怎样给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做护理呢?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常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其症状中以失眠、谵妄、被害妄想为主,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障碍,尤其以早期近记忆力障碍为主,定向力障碍,人物定向障碍。因此,本文认为要加强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以延缓病情进展。关于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有以下几点:

4.1生活照顾与护理:日常生活的指导与帮助;训练自我照顾的能力;增强重症病人的护理。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于消化,若吃鱼虾,应代将鱼刺取出,虾壳剥掉,以免鱼刺噎喉。还应该根据气温变化,适当的为老年人增减衣服。

4.2安全管理:环境管理,物品管理,外出管理。老年痴呆患者患有记忆障碍,因此老人在外出时要准备,一张卡片,写明地址,还应写好联系方式,以免患者不认识路,走错了路线,也方便及时和家人联系。在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时要注意患者的安全性,一些危险物品要严加保管,减少室内物品器具的放置,床铺要低矮、柔软舒适,必要时采用约束带,以防坠床摔伤。

4.3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反应迟钝,有时候就算有症状,也没有及时说出来,因此要观察病人有无脸红发烧、面部痛苦表情,发现异常,及时就诊,以免病情加重,危及生命。

4.4心理观察:观心、理解老人,采用适当的沟通技巧。要注意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禁忌,不要给老人饮酒、吸烟、喝浓茶、咖啡,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4.5认识、思维障碍者的护理:协助老年人确认现实环境;诱导正向行为;积极开辟智力,记忆训练,智力锻炼,理解和表达能力锻炼,社会适应能力训练,搜集正理数字概念和计算能力训练。

4.6照顾者的支持与护理:指导照顾者及家属和理应对;帮助照顾者及其家属寻求社会支持;针对老年性精神障碍病人家属的反应类型采用不同护理措施。有些精神有障碍的老人有时会打护理人员,有时候还会在护理人员的脸上留下痕迹,但护理人员必须做到耐心的照顾,这是一位护理人员应该做到的最基本得要求。做养老是需要责任、爱心、耐心与规范管理的综合体。恕不论虐待老人是触犯法律的大事,就是要真正照顾好老人也是需要系统的培训与实操、监督、评比、绩效等多方面。

5 结语

精神病人护理问题和措施篇5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精神卫生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71号)及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切实加强我省精神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川办发〔*〕2号)精神,结合我市的具体情况,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原则

精神卫生工作要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精神卫生工作发展思路,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网络,把防治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社区和基层。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的模式,保障精神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开展;加强重点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突出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努力开展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预防和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研究、起草精神卫生的法规草案;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

二、工作目标

*年使我市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达到30%,2010年达到50%;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2010年降到12%;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年达到50%,2010年达到60%;精神疾病治疗与康复工作覆盖人口*年达到370万人,2010年达到740万人。

三、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

为确保我市精神卫生工作顺利开展,建立以市政府副秘书长为召集人,市卫生、民政、公安、财政、教育、司法、残联、妇联、共青团、老龄委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市精神卫生工作联席协调会议制度,督促、检查和协调各区(市)县、市政府各部门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联席协调会议制度各组成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切实采取措施做好工作,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一)卫生部门负责组织有关医疗卫生机构,落实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救治任务,调整现有精神卫生机构的服务方向和重点,支持、引导社区和综合医院开展精神卫生服务工作。

(二)民政部门负责组织承担在服役期间患精神疾病复员、退伍军人的救治任务;承担城镇困难人员精神卫生疾病的医疗救助工作并及时救助和治疗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和抚养人的精神疾病患者。坚持并扩大免费为生活贫困精神病患者投放药物的试点范围。

(三)公安机关要了解掌握本地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有关情况,督促家属落实日常监管和治疗措施,对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实施强制治疗,安康医院负责做好治疗工作。

(四)劳动保障部门负责按规定支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员中精神卫生疾病患者的医疗费用。

(五)财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精神卫生工作需要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落实对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经费补助政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六)司法部门要结合监管场所的医疗卫生工作,做好被监管人员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工作。

(七)教育部门和共青团组织要鼓励、引导所属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提升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条件的大、中学校要尽快建立学生心理卫生协会,并有效开展工作。

(八)妇联要维护有精神疾病和不良心理问题妇女的合法权益,积极支持本地妇幼保健机构和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妇女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

(九)老龄委要维护有精神疾病和不良心理问题老年人群的合法权益,积极宣传老年性精神疾病的预防知识,支持本地区社区、养老机构和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老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

(十)残联要继续关注精神残障人群的状况,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促进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并回归社会。

四、工作内容

(一)建立健全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网络。

1.建立健全精神疾病防控体系。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精神疾病防控专家咨询委员会,拟定本地区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提供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心理救援工作,完善流浪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机制。

2.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要按照以省、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为主体,综合医院精神科为辅助,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为依托的原则,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确定并公布精神卫生服务定点医疗机构和精神病残疾鉴定机构,确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名称和公布电话号码。尚未建立精神卫生机构的区(市)县要尽快指定综合医院承担本地区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以及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

3.建立健全精神卫生知识教育体系。要加强对各级各类卫生人员的培训,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培训骨干队伍,轮训综合医院、社区、乡镇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工作者和公安干警、教师以及相关从业人员。要向不同群体人群教授应对应激因素的技巧,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开展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并针对群众中的盲区开展工作。

(二)加强社区和农村精神卫生工作。各区(市)县要充分发挥社区(乡镇)卫生服务体系在精神疾病患者治疗与康复中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在社区(乡镇)建立精神康复机构,并纳入社会福利发展计划。有条件的地区,要将精神疾病患者的情况在社区建档建卡,实行微机管理,指定看护人。社区要设精神疾病患者监控员,负责片区内精神疾病患者监控工作,尽可能缩短精神疾病患者病情复发至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就医的时间。对新发病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医治。要充分发挥各级残联的优势,与卫生部门共同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疾病治疗与康复模式,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帮助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康复。

(三)重点人群心理行为干预。

1.重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加强对学校教师、班主任、校医等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早期发现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依靠学校现有工作队伍和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针对不同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技能训练)与咨询服务,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指导和帮助。

2.加强妇女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研究和干预。维护有精神疾病和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妇女的权益,加强妇女孕产期心理健康保健和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及处理工作,降低其产前、产后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做好妇女更年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工作。对受害的女性给以心理健康咨询和相关法律和民政援助。加强农村妇女心理行为问题的多学科研究,开展针对农村妇女心理健康咨询和危机干预服务,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农村妇女精神疾病患病率。

3.开展老年心理健康宣传和精神疾病干预。利用现有精神卫生资源,建立老年性痴呆干预网络。普及老年性痴呆和抑郁等精神疾病的预防知识,促进此类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开展老年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并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4.加强救灾工作中的精神卫生救援。加快制订灾后精神卫生救援预案,从组织、人员和措施上提供保证,降低灾后精神疾病患病率。积极开展重大灾害后受灾人群心理干预和心理应激救援工作,评估受灾人群的精神卫生需求,确定灾后心理卫生干预的重点人群,提供电话咨询、门诊治疗等危机干预服务,有条件的区(市)县要建立与110、120联动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已建立有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的,要不断完善其功能,发挥作用。

5.开展职业人群和被监管人群的精神卫生工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职业人群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计划,疏导和缓解职工因工作、家庭生活等带来的压力。把被监管人员的精神卫生工作纳入本地区卫生工作计划,加强对公安机关监管民警,监狱、劳教部门民警和医护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根据被监管人员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被监管人员开展心理治疗和心理矫正工作。

6.重视民工、外来务工人员和流浪人员的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通过充分发挥社区、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及时对外来人员心理行为问题进行预防和干预,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宣传工作。

(四)加强重点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工作。各级政府要根据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加强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双相情感障碍、老年性痴呆和抑郁等重点精神病的治疗和康复工作。加强精神疾病药品的管理和供给工作,促进精神药物在社会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扩大,促进住院精神病人参保拨付标准的提高,不断提高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水平。相关部门要把社区和农村精神卫生工作纳入社会福利发展计划,把精神疾病患者中的贫困人群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予以帮助。加强社区和农村精神卫生工作,在社区建立精神康复机构,加强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精神疾病的急救水平。

(五)加快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步伐。

1.逐步建立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认定制度。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对我市从事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人员的执业准入管理。心理治疗与咨询执业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专业教育,上岗后要保证必要的专业进修时间,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2.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要加强医学院校在校学生、各级各类医护人员以及其他从事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的培训,提高对常见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和有效处理的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加强精神卫生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医学伦理学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和服务意识。改善精神卫生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促进精神卫生工作队伍的发展。

(六)加强精神卫生科研和疾病监测工作。重视和支持精神卫生科学研究,积极鼓励把科研成果应用于防治工作实践,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人员交流与科研合作,提高我市精神卫生工作的整体水平。完善精神疾病信息监测网络,加强监测工作,积极开展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掌握精神疾病流行情况和发展趋势。

(七)依法保护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精神卫生工作法制化进程,研究、起草精神卫生的法规规章草案,实施精神疾病患者及其监护人的知情同意权,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要经过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对精神疾病患者责任能力进行评估后,按照法律程序处理需强制住院患者的有关问题或有关案件的问题,加强对经鉴定无责任能力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监管和治疗工作。强化精神卫生工作的行政执法监督,禁止非法执业活动。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领导。精神卫生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是贯彻“*”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精神卫生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精神卫生工作协调机制,落实相应的工作机构或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并建立健全市、区(市)县两级精神卫生工作联系协调网络。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调配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上下之间的沟通和联动,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我市精神卫生工作。

(二)围绕重点,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各区(市)县、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本实施意见的要求,围绕工作重点,按照各自职责,根据本地区实际,统筹规划,采取措施,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强化责任、下移重心,从基层抓起,从农村抓起,将各项工作责任划片落实到人头。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做好本级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区(市)县相关部门的指导和督促,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发现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工作不走过场,努力实现我市精神卫生工作的目标。

(三)制定措施,确保精神卫生工作取得实效。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采取措施,落实责任,加大对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快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建设,解决贫困无助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生活问题。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精神卫生工作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物价政策,拓展精神卫生工作资金筹集渠道,尽快研究社会资金资助精神卫生工作的具体办法和精神卫生机构引资的管理办法,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发展精神卫生事业,鼓励社会资源投向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

精神病人护理问题和措施篇6

关键词:精神病区护理安全,问题,对策。

精神病区护理安全管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①护士做好病人的安全管理对改善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开展医疗护理工作,保证病区秩序,促进病人康复有重要意义。在精神科病区中,由于病人在疾病的影响下,往往失去自我防护能力,不会正确辨认各种因素,也不会正确反映躯体的不适,在各种精神症状支配下,容易发生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意外情况,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因此,做好科室病区护理安全,保证病人安全,身心健康,防止意外事件发生,促进病人恢复社会功能,有重要意义。病人安全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②针对护士平时自己工作中发生或发现的问题以及发生的差错、缺陷及其他方面获得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1、 精神病区护理安全中存在的问题

1.1护理人员的因素。(1)部分人员法律意识淡簿。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缺乏整体护理理念,工作中不能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给病人带来不安全的隐患。(2)沟通能力差,缺乏良好的交流技巧。无暇顾及病人及家属的情绪和心理,导致病人家属不满意或投诉。(3)专业技术水平偏低。年轻护士多,护理经验比较缺乏,专科知识缺乏,技术操作不熟练,对有些复杂,重型精神病缺少认知与护理经验。(4)有些重型精神障碍患者合并躯体疾病,护理难度大。(5)护理记录问题。工作中常出现记录不及时、漏记、错记、刮痕、医护记录不一致等现象。由于医护记录不一致,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容易导致举证失利甚至败诉。(6)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违反操作规程,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缺乏责任心,未能按时主动巡视病房,护理工作不能安全检查及时到位。(7)护理人员人力资源不足,专科护理不到位。

1.2患者因素。由于大部分患者是精神病患者,在认知、情感、行为都明显异常,容易发生以下意外。外出走失、自杀、自伤、他伤、毁物、药物过量等。(2)现今社会多数病人家属维权意识特别强,对护理要求比较挑剔,容易产生护患矛盾。

1.3其他方面因素。(1)支持系统不到位,地面潮湿,地面滑,设备差,突然停电、停水、标本丢失、标本送检不及时。(2)病房管理不到位,用电火存在安全隐患,护士管理力度不够。(3)家属不配合等。

2、对策

2.1护士管理

2.1.1加强法律法规学习,认真学习《医务人员道德规范》、《病例书写规范》等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精神科护理规章制度和精神科护理常规。开展普法教育,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责任感。

2.1.2加强理论学习,对护理人员要进行反复培训,经常组织学习各项护理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并组织相应考试,对新入护士进行岗前培训及安全教育,及时修订和健全各项护理制度,完善各项操作规程及护理工作流程,加强对护士的规范和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及护理“三基”训练,加强在职培训,拓展知识结构。

2.1.3加强重点护士的管理。实习护士、轮转护士及新入护士,对他们进行入科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抗风险意识及能力,同时指定有临床经验、责任心强、具有护师资格的人员做带教老师,③提高他们的专科理论知识和专科护理操作能力。

2.1.4加强护士的工作责任心。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流消毒隔离制度,无茵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杜绝因查对不当而引起的差错,按照级别护理及时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按时完成各治疗与护理措施,加强安全防护,保证患者安全。完善护理文件记录,减少安全隐患,按PIO记录,避免不规范的书写,如漏字、涂改不清、前后矛盾、与医生记录不一致等,既要体现综合护理问题记录,又要体现专科病的特殊性,使护理文件标准化和规范化。

2.2病人管理

2.2.1对新入院的病人要进行严格的评估,评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评估冲动伤人、暴力、自伤、自杀、他伤等情况,及时建立各种相应评估单,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做好记录,做好三班床旁交接班、危重病人床旁交接班。

2.2.2加强重点病人的管理,注意病区内情绪不稳定的病人,有情况及时和医师、保卫科、总值班联系,防止发生意外,对特殊有自伤、自杀、呆滞、重型精神病人,老年合并躯体疾病病人,在早会或交接班时为重点交接班,对病人存在的危险因素作出评估,达到共识,引起各班重视,做好危重病人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精神患者的卫生护理、生活护理、皮肤护理,是否有自杀、暴力行为等,对风险评估高的病人,要严格执行登记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对危重病人、老年病人均应要求家属陪护,加强巡视,将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告知家属并引起重视。特别注意病区内情绪不稳定的病员,有情况及时和医师联系,防止发生意外。

2.3危险物品的管理。病区内危险物品必须妥善放置,严格管理,严防病人窃取自伤、伤他人,科内公用危险品如体温计、刀、剪、绳及保护带等必须定量、定点放置,班班清点交接。对新入病人,接诊护士 应仔细检查危险物品,如发现刀、剪、火柴等,应交送家属带回或登记保管。医疗器械带入病区使用,应注意看护,防止损坏和丢失。住院期间病人外出检查活动或会客结束回病区时,应注意检查危险物品,防止注入。

2. 4病人家属的管理。(1)宣教教育,病人入院时,特别是初诊病人的亲属,应向其做好宣教工作,告知探望病人时间、探望注意事项、探望病人时不带危险品入病区,接触病人时尽可能避免.剌激性言语等。(2)加强督查,由于来探望的亲属人员杂多,单凭入院时宣教是不够的,有些家属仍然会将危险物品带入病区,故护理人员应反复宣教、检查。

2. 5精神病区护士自身安全管理。(1)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好规范操作。(2)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攻击行为的前兆特征。如病人出现不满、气愤、要求过多以及幻觉、妄想症状加重躁狂等,就要提高警惕,避免激惹性言语,与病人操持一定距离,易于脱离危险,防患于未然。(3)病区内,护士工作要密切配合,相互帮助,对于有攻击行为的病人,要做好口头及书面交班。一旦出现病人攻击,护士要临危不乱,及时有效采取防护措施,使自己从困境中解脱,在控制病人的同时也要保护自己,减少伤害。

2. 6总之,由于精神病区病人的特殊性,病人的沟通、生活、自知、情感、行为等都出现异常,护理人员应有多方面的道德修养素质,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过更的专业技能,敏捷的思维能力,不断扩充新知识,提高实践工作能力,提高自身护理质量,对于特殊患者加强护理管理、书面告知高风险,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防范措施,减少护患纠纷,才能确保医疗、护理、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曹新林主编《实用精神科护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2)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精神病人护理问题和措施篇7

关键词:住院精神病患者;吸烟现状;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6月~12月我区住院80例吸烟精神病患者资料,年龄18~65岁,住院次数1次~多次不等,病程1年~30年,吸烟量5支/d~60支/d,烟龄1年~50年,在病区对有吸烟行为的精神病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控烟管理,采用多渠道多形式控烟管理方法,逐步控制患者吸烟,见表1。

1.2方法 为进一步了解住院患者吸烟相关问题,便于更好的管理患者,我们采用自行问卷调查方式,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学历,病程,住院次数,烟龄,数量,香烟档次,吸烟原因,是否有戒烟意愿等,按时交回,无记名填写,个别文盲由护士。

2控烟措施

通过调查分析可行性控烟措施,总结控烟方法如下:

2.1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控烟方案,工作人员必须高度负责,定岗定位,责任到人。

2.2专人管理 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控制火源,患者不准携带打火机,火柴等物品。患者入院时,由护士向患者及家属了解患者有无吸烟习惯、吸烟的数量,患者入室后香烟及打火机交给工作人员集中管理,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入院宣教,患者返院外出活动,返回或家属探视后要严格检查把关,严防患者带入打火机等危险物品,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

2.3定时定量发烟 由原来自己保管香烟随时可点香烟逐步到将香烟,打火机收回由护士保管.每天固定时间由护士发烟(香烟发放采取逐步减少支数的原则),点烟,指定专门吸烟室,集中点烟吸烟,患者吸烟时专人负责看好,烟蒂放于专门容器内回收,不得随意扔烟头或给他人,不得借烟给他人,如以上现象发生时及时给予教育,防止意外发生。

2.4护理人员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每日整理患者床单,要注意发现隐患,堵塞漏洞。

2.5评估患者行为活动,精神状况等 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加强护患沟通确立相互了解信任P系,逐步影响患者,在患者心目中树立较高的威信,这样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2.6病区大力宣传吸烟的危害和相关的赏罚制度,组织患者观看一些吸烟危害性的节目,让患者更加深刻体会到吸烟的危害性。病区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工娱疗活动,如:读报、看电视,打球,手工操作,上网等,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少患者想吸烟的欲望,同时起到健身的作用。每月工休座谈会时,对表现好的患者进行表扬及一定的奖励,增强其戒烟的积极性。

2.7让患者之间相互监督,调动其主观积极性,自觉自愿控烟戒烟,对表现好的患者给予一定的奖励。

3讨论

烟草危害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精神病患者对烟草的依赖程度远高于常人,有些患者为了获取香烟不顾脸面、自尊,捡拾烟蒂、哄骗病友、拿饭菜交换,甚至下跪、磕头[3]。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隔6.5 s就有一个人死于烟草消费。现已证明,吸烟人群患多种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对危险度和特异度均高于非吸烟人群,全世界75%的吸烟者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是世界上烟草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分别占全球总量的1/3。目前,我国有3.5亿多人吸烟,在庞大的吸烟群体的影响下,精神病患者的吸烟情况日趋严重。有资料显示,长期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吸烟量往往是普通人群的1~2倍[4]。现在通过对吸烟患者进行管理和护理干预,患者吸烟的数量明显减少,杜绝了意外事件的发生,患者之间的纠纷也大大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因此也得到了家属的赞同和支持。现在患者每天参加各种工娱活动,身体也比以往好得多,促进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也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4结论

住院患者的吸烟问题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利用多渠道、多形式的控烟方法及健康教育强化患者对吸烟危害的认识,同时丰富精神病患者的住院生活,以达到控烟的目的,从而促进健康、确保安全。

参考文献:

[1]王瑛.浅谈精神科男性患者吸烟的管理和护理干预[J].医药前沿,2014.

[2]杨云霞.护理干预对精神科病房吸烟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2(22):258-259.

[3]鞠珍喜,李东方,孙芳霞.精神科男病房吸烟患者的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08(17):1970.

精神病人护理问题和措施篇8

关键词:护理;团队;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529-01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作为人才需求金字塔的中间层,在职业需求中占据很大成份的重要地位。而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护理专业中卫生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中占的比例又是最高的,而由于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对临床类学生的培养减少和停止,教育内容上医疗方面的内容越来越简单,而护理内容越来越专业化,导致了大部分护理专业学生部分的专业知识出现了缺陷,甚至进入临床实习和工作中不知医生做什么?该怎么做?护理人员如何配合?这些都延迟了学生在临床工作的融合时间和增加了学生角色适应时间。

所谓团队,是指一些才能互补、团结和谐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一群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护理专业学生与临床医师的团队培练,可以使培养的学生更好的、及时的融入临床工作。

本文作者通过在临床外科护理专业课教学中的一些探索,推荐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的培养。

1 树立整体观念,培养团队理念

在上专业课理论时,就不仅突出病人是个整体,医生要处理身体健康问题,还要处理其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问题;而且要突出对病人的处理过程也是一个整体,不仅需医生的诊治也要护理人员的护理,“三分医疗七分护理”就是这个道理;不仅需要在住院期间的治疗和护理,还要包括进行优生优育指导和临终关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积极加强医疗和护理的相互配合,树立医疗病人就是围绕病人形成的整个医疗团队的核心任务的理念。从而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整体观念。

2 加强护理措施中的配合,强调护理人员的团队协作精神的建立

护理人员是作为一个科室整体对病人进行处置,尤其是急危重症出现时往往需要多个护士的协调参与才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因此在护理措施教学内容讲解中,提出哪些情况下需要护理团队的参加,并为此除了护患沟通外,增加了护理人员的相互沟通内容,让护理人员以一个团队的整体形象参加到病员的处置过程中来。

3 完善教学内容,提高医师与护理人员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学内容的处置上,以发病机制线索,贯穿病人的临床治疗原则,主要治疗及护理医嘱的执行和措施的实施,补充对该病的临床病例及医生的医嘱,从而使护理人员了解医师在处置时的想法和医嘱的目的,护士除了正确执行医嘱外,还能主动、积极地采取护理措施,使病人取得最佳疗效。

4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方法

主要通过增加开放讨论课来完成,采取的两个措施:一是在讨论中提供两个典型病例,第一个典型病例中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担任医生角色,一组担任护士角色,分别提出自己的治疗/护理原则及重点,发现其共通部分和处置方法的不同之处,并进行分析,然后第二个病例两组交换角色后再提出相同繁荣要求,通过比较发现第二轮两组提出方案的合理性较第一轮有较大的提高,而且明显体现出已经在处置时为对方的配合明确了空间,而且增加了近1/3相互沟通、处置统一的内容;二是组织学生分成两个组进行两个护理团队的竞争,形成组内团队精神的训练氛围,两组互相围绕同一病例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组内的护理诊断、诊断依据、处置措施和怎样进行医护沟通等内容,然后通过两组相互提问(并且规定了与医师配合的问题比例)的形式,逐步得出一个较为完美的方案。通过训练,学生增加了沟通机会,体会了脚色配合的技巧和魅力,团队意识明显增强。

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师、教辅人员、班主任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社会大环境的团队意识的建立对学生来说尤其重要,他不仅关系一个小集体,更加有助于民族意识的建立。

上一篇:食品专业前景范文 下一篇:甲状腺切除的术后护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