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基础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0:36:38

精神病基础学论文

精神病基础学论文范文第1篇

采用自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使用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及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目前治疗药物、剂量及合并治疗药物);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精神科医师在同一时段内完成。应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χ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

2结果

2.1抗精神病药使用频率抗精神病药使用频率为805例次,其中655(81.3%)例次使用SGAs,150例次(18.5%)使用FGAs;居前6位的是氯氮平(206例次,25.6%)、利培酮(133例次,16.5%)、奥氮平(112例次,13.9%)、奎硫平(92例次,11.4%)、阿立哌唑(72例次,9.1%)、氯丙嗪(55例次,6.8%);使用FGAs前5位为氯丙嗪、奋乃静、舒必利、五氟利多、氟哌啶醇。门诊和住院患者抗精神病药使用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抗精神病药使用剂量门诊患者使用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阿立哌唑、氯丙嗪、奋乃静、帕利哌酮的剂量明显低于住院患者(P<0.01);使用舒必利、齐拉西酮、氟哌啶醇剂量明显高于住院患者(P<0.01)。见表1。

2.3抗精神病药使用方式293例(54.36%)患者接受单一抗精神病药治疗,使用频率最高的依次为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氯丙嗪、阿立哌唑、帕利哌酮、奋乃静、舒必利、齐拉西酮;84.2%(247例)患者使用SGAs,15.8%(46例)为FGAs。246例(45.64%)患者接受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97.8%(241例)患者主要抗精神病药为SGAs,2.2%(5例)为FGAs;65.04%(160例次)患者次要抗精神病药为SGAs,34.94%(86例次)为FGAs,使用频率依次为氯氮平、利培酮、奎硫平、阿立哌唑、奥氮平、帕利哌酮、齐拉西酮。19例联合3种抗精神病药(7例SGAs,12例FGAs),1例联合4种抗精神病药。见表2。

2.4合并用药情况42例(7.79%)合并使用了抗抑郁药(门诊11例,住院31例);109例(20.2%)合用苯二氮艹卓或非苯二氮艹卓类镇静催眠药(门诊16例,住院93例);66例(12.3%)合用心境稳定剂(门诊13例,住院53例);65例(12.1%)合用抗胆碱能药(门诊20例,住院45例);23例(4.3%)合用β-受体阻断剂(门诊2例,住院21例)。

3讨论

本调查显示,苏州地区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使用有如下特征:①抗精神病药的使用频率居前6位是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阿立哌唑和氯丙嗪。②以SGAs治疗为主,其使用频率(81.3%)明显高于FGAs;③接受单一抗精神病药治疗(54.4%)是主流,但合并第二种抗精神病药物(45.6%)是临床实践中非常普遍的现象;④门诊患者使用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阿立哌唑、氯丙嗪、奋乃静、帕利哌酮剂量明显低于住院患者,使用舒必利、齐拉西酮、氟哌啶醇剂量明显高于住院患者。⑤合并用药以苯二氮艹卓类及非苯二氮艹卓类镇静催眠药比例最高,明显高于合并心境稳定剂、抗胆碱能药、抗抑郁药和β-受体阻断剂,合并使用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抗精神病药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存在的睡眠问题或用作增效剂。这与既往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一致。

氯氮平的使用率高一直是我国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中的一大特点,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氯氮平亦排列本地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首位。由于该药的疗效特点及低使用成本,在国内为最常用抗精神病药,尤其对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更具优势;在未来较长时期内氯氮平仍将是我国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主要选择之一。虽然临床检验手段增加及成本下降,使氯氮平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监测更为便捷,但其安全性问题仍应重视。荟萃分析显示:以氨磺必利、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为主的SGAs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均优于FGAs。本调查发现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及阿立哌唑等SGAs是本地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方式,使用频率超过氯丙嗪、奋乃静、舒必利、氟哌啶醇等FGAs,与国内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无明显差异。

本调查结果显示,单一抗精神病用药是本市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主流,符合《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的药物治疗原则。但在临床实践中,多种抗精神病药联合治疗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尤其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其病程迁延,症状未能完全控制,常残留阳性症状、阴性症状、情感症状和认知功能受损,且多伴有社会功能的缺陷,常采用换药、增量、合并或联合治疗的治疗方法。

研究显示约有3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足剂量、足疗程的抗精神病药治疗后仍缺乏反应,即使在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也有近14%的患者对药物治疗疗效欠佳;临床上超过三分之一的精神分裂症联合二种以上抗精神病药治疗。说明联合用药治疗在必要时是可以使用的。本调查中45.6%的患者联合第2种抗精神病药物,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可能与接受调查的患者病程较长有关。联合用药会增加不良反应和治疗费用,应在足剂量、足疗程的单药治疗失败后,经全面评估疗效和风险再考虑使用。长期的动态监测更能反应地区性的药物治疗演变规律并进行系统的评价,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设计,仅对苏州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现况进行调查。本次调查还进行了关于治疗相关因素的调查,有另文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精神病基础学论文范文第2篇

1.1方法

1.1.1对照组管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管理方法,根据患者情况对患者实施分类管理,定期给予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1.1.2实验组管理方法实验组患者的管理方法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实施个案管理方法。主要包括(:1)组建个案管理小组:个案管理小组主要由医师和护士组成,也包括一些心理卫生人员和志愿者等,主要职责是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对患者实施个案管理;(2)对个案进行评估:主要从患者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对疾病的反应、社会和生活功能、药物管理等几个方面对患者的现状进行评估;(3)明确问题和目标:根据患者的评估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家属协商共同制定管理目标并根据相应的指标对康复效果进行评价;(4)制定管理措施:具体说来,就是对患者的既往病史、心理和身体状况、用药依从性进行考察以制定用药措施;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家庭和社会关系、适应能力、职业状况、康复依从性和主动性检查进行考察以制定康复措施;(5)定期宣传督导:定期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慢性病康复指导等活动。按计划完成既定管理目标,对完成情况实施督导。每月安排精神科执业医师对患者的精神和身体状况进行检查、调整或修改既定的管理措施和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对个案管理的实施予以指导。

1.2评价标准分别采用SDSS和BPRS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和精神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价。SDSS包含10个项目,采用1~3分的评分方法,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越严重;BPRS包含18个项目,采用1~7分的评分方法,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病情越严重。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管理6个月后,2组患者的SD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后,实验组SD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管理6个月后,2组患者的BP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后,实验组BPR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重性精神病的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综合医疗、生活辅导、心理疏导、职业保障、经济帮助等多方面的因素对患者进行辅助治疗。个案管理以帮助患者康复为中心思想,可以为患者提供医疗保健等协调服务[6]。个案管理人员可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辅导,帮助患者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经济及医疗困难,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保证患者用药依从性,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精神状况的目的,降低疾病复发率。除此之外,多数重性精神病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精神症状有所减轻,但也会形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利于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7]。针对这些情况,个案管理人员应协同患者家属制定护理计划,锻炼患者完成一些简单而又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逐步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对一些恢复情况较好的患者,可以训练他们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增强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及生活信心。综上所述,将一些干预性的康复措施运用到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来,对控制和改善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十分有益,还能够使患者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逐步提高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精神病基础学论文范文第3篇

1.1观察指标实验室检查:在整个医治过程中在2、4、8、12周的周末对所有患者进行抽血来检测ALT和AST。B超检查:在医治前后进行B超检查,察看其肝脏的变化情况。不良反应观察:医治过程中采用作用量表来评估相关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

1.2疗效判断标准痊愈:肝功能恢复正常;好转:肝功能与医治之前对比变好,并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与进药之前相比该器官的功能无明显的改善。总有效率为痊愈与好转两项之和。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软件分析资料。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资料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间疗效比较治疗后,甘利欣胶囊组总有效率为94.6%,护肝片组总有效率为50.0%。甘利欣胶囊组的总有效率高于护肝片组(P<0.05,见表1)。

2.2血清生化酶学指标变化对照2组患者治疗前ALT和AST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药物治疗之后,甘利欣胶囊组的两指标下降程度皆比护肝片组更加显著,从第4周开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甘利欣胶囊组中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症状是呕吐、头痛,但程度比较轻,经过一段时间患者自行缓解;护肝片组中有2例出现了不良反应,症状是呕吐、食欲缺乏、头痛,同样未作特殊处理。2组不良发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抗精神病药广泛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躁狂发作及其他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由于得有精神障碍的患者一般都要进行长期的服药,这就会对药物代谢的重要部位肝脏产生一定的伤害,该类药物往往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肝损伤。肝损害的机制一般认为是由于药物对肝细胞产生了毒性作用或者是肝脏对药物产生了变态反应造成的。一般采用减小药量、增服保护肝脏的药物或者换药的手段来医治肝损伤。据报道抗精神病药物引起肝损害,以氯丙嗪为多,主要引起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少数人发生黄疸。

甘利欣胶囊是从甘草之中提取出来的,具有很好的抗炎功效,能够有效地保护肝脏的细胞膜并改善肝功能。目前该药物已经被普遍使用在治疗病毒性肝炎和护肝降酶。本研究结果表明,甘利欣胶囊组总有效率可达94.6%;而护肝片组总有效率仅为50.0%。证明甘利欣胶囊组的疗效远比护肝片组要好。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经过药物治疗之后,甘利欣胶囊组的ALT和AST两指标下降程度皆比护肝片组更加显著,从第4周开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甘利欣胶囊治疗抗精神病药物造成的肝损害效果优良。

精神病基础学论文范文第4篇

按照卫生部2001年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1]规定执行,所有在调查期间处于医院感染状态的患者均计为医院感染病例,包括新发医院感染病例和未治愈的医院感染病例,排除已经痊愈的医院感染病例和发生在院外的感染性疾病病例。

2结果

2.1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当日该院共有住院患者576例,实查561例,实查率为97.39%;发生医院感染19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38%;各临床科室中以老年科感染发病率最高,为9.09%,其次是爱心病区感染率为4.32%,见表1。

2.2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在19例医院感染病例中,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9例,占47.37%;其次是泌尿道感染5例,占26.31%。

2.3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全院实查561例患者,84例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14.97%,老年科使用率最高20.78%;老年科和爱心病区以治疗用药为主,男科、女科以预防用药为主;Ⅰ联用药占46.43%,Ⅱ联用药占36.90%,Ⅲ联用药占16.67;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均控制在50%以内。

3讨论

3.1医院感染现患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实查561例,实查率为97.39%;发生医院感染19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38%;医院感染现患率不高,基本反映了该院医院感染状况的实际。这与王灵红等所报道的现患率3.83%相接近。医院实查率和现患率均符合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中医院感染现患调查实查率≥96.00%和医院感染现患率≤10.00%的要求。

3.2医院感染科室与部位的分布调查临床科室中以老年科感染发病率最高,为9.09%,其次是爱心病区感染率为4.32%;发生感染的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9例,占47.37%,这与国内许多报道相一致;其次是泌尿道感染5例,占26.31%。主要的原因为:老年科的患者年龄偏大,自身各组织器官功能逐渐减退,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减弱,对疾病易感性增强;爱心病区患者的来源比较特殊,主要为流浪乞讨、民政救助、三无人员等,患者个人卫生差,进食没有规律,营养跟不上,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故也容易发生医院感染。

3.3抗菌药物使用分析调查当日共有84例患者使用了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4.97%,达到了卫生部规定的抗菌药物使用率≤50.00%的要求;药物联用方面以Ⅰ联为主占46.43%,其次Ⅱ联用药占36.90%;用药目的方面,治疗用药占39.28%,预防用药占46.43%。其结果显示,虽然在抗菌药物管理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有用药不规范的现象存在,预防用药占比例较大,应当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使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逐渐达到合理化和规范化。

总之,本次精神病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不仅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医院感染基本分布状况,同时也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隐患问题,为将来有效地开展目标性监测、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了依据。

精神病基础学论文范文第5篇

在抗精神病药使用频率上,首次住院患者用药频率最高的是奥氮平,多次住院患者用药频率最高的是氯氮平。氯氮平由于其疗效好,锥体外系副反应发生率低,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率达30%~60%,对精神分裂症阳性和阴性症状均有效;而且价格低廉,相比奥氮平昂贵的价格,氯氮平在医师与患者中仍受到普遍欢迎这跟国情有一定关系。故在多次住院患者中,氯氮平的使用率达46.56%,排第1位。但在首次住院患者中,氯氮平的使用率为29.83%,明显少于多次住院患者,分析原因可能是氯氮平可引起白细胞减少、麻痹性肠梗阻、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不宜作为首选药。国际上也一般认为,氯氮平是用于治疗多次复发的二线用药,应作为难治性患者的选择。据悉,在我国制定的《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中,同样未将氯氮平定为第一线药,而且建议不用于首发的年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而奥氮平作为一种新型抗精神病药,其药理作用与氯氮平相似,且不导致粒细胞缺乏,极少导致癫痫、流涎、性低血压等;对催乳素分泌的影响小,明显小于经典抗精神病药和氯氮平;而且给药方便,在急性治疗期不需要经过逐渐加药,首次给药即可达到适宜治疗剂量,这对于增加药物的依从性、简化治疗方案、减少住院率和住院时间均具有积极的意义。故在首次住院患者中,奥氮平的使用频率最高。

研究发现,在给药方式上,两者均以单一用药为主,但首次住院患者单一用药多于多次住院者,抗精神病药联合治疗的比例明显少于多次住院患者。在单一药物的使用剂量上,多次住院患者氯氮平的治疗剂量明显高于首次住院组。多次住院患者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多,患者的治疗反应越来越不理想,但治疗药物超过有效治疗剂量后,疗效不一定会增加,不良反应反而突出,所以复发患者的治疗剂量或合并治疗的机会增加。但临床医师应需注意,我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指出,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以单一用药为原则。治疗效果不满意者,可考虑两种药物合并治疗,以化学结构不同、药理作用不尽相同的药物联用比较合适,达到预期治疗目标后仍以单一用药为宜。

本研究还发现,在合并其他药物方面,首次住院组与多次住院组无显著性差异。分析原因可能是,一方面首次住院患者阳性症状突出,常常出现敌对或暴力倾向等情感症状,联合心境稳定剂,可增加抗精神病药的疗效,改善情绪;而针对部分阴性症状的患者,联合抗抑郁药物可以有效地改善阴性症状。另一方面,苯二氮类药的使用多在晚间,多是为了帮助睡眠,用于日间的则是为了抗焦虑、稳定情绪;但是,联合该类药物过多、过久是否会导致继发药物依赖或者其他不良反应,尚需注意。在合并苯海索片上,笔者认为可能与部分医师对首发患者的预防性用药及部分患者在院外就开始服用抗精神病药等因素有关。

总之,首次与多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抗精神病药的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患者的不同阶段,选用合理的给药方案进行对症治疗,有利于控制病情的复发。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我院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单一用药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使用率上高于多次住院患者,氯氮平较少用于首次住院患者。由于本次调查为一日用药调查,具有一定偶然性,且部分资料不全,又缺乏严格的设计,只能粗略反映我院12个病区首次及多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的用药情况,仅供参考。

精神病基础学论文范文第6篇

1.1治疗方法采用美国醒脉通MECT治疗仪。治疗前常规禁食、禁水8h,治疗当日禁止吸烟,前1h监测呼吸、血压、心率、脉搏及体重正常,指导病人排空大小便,协助其去枕平卧,去除义齿等,两肩胛间垫一沙枕,使头部过伸、脊柱前突、四肢伸直[2];将MECT治疗仪调节为治疗状态,连接多参数监护仪,给予250mL0.9%氯化钠注射液后,静脉注射1mg阿托品,2.0mg/kg~2.5mg/kg丙泊酚致睫毛反射迟钝,呼之不应时用面罩加压给氧,静脉注射2mL0.9%氯化钠冲管,1.0mg/kg~1.5mg/kg琥珀胆碱静脉注射,观察确认病人全身肌肉松弛、自主呼吸停止、腱反射消失后停止吸氧,于病人上下臼齿之间置一牙垫,将涂有电胶的电极片紧贴于病人头部两颞侧通电3s~4s后给予加压吸氧至自主呼吸恢复,生命体征平稳送观察室观察30min,做好保护性措施,防止病人出现急性谵妄和躁动不安时发生意外。病人回病房后注意观察进水进食情况,同时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头痛、记忆障碍等副反应。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治疗前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治疗前多与病人沟通,向病人和家属详细介绍MECT的治疗原理、治疗方法及对疾病的作用,纠正病人和家属认为MECT治疗是“电击”的错误认识,同时介绍治疗后的副反应,包括暂时性头痛、对记忆力的短暂影响及恶心呕吐等,强调头痛、恶心呕吐均是短暂的,对记忆力的影响也是可逆的,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恢复正常,不会留下后遗症。并让接受过MECT治疗的病人现身说法,打消病人和家属的顾虑,以消除治疗前的紧张恐惧感,同时鼓励病人和家属说出心中的疑虑,表示理解并一一解答。其次,组织病人观看国内外MECT治疗的相关录影片,在病人对治疗有一定认识后再护士的带领下熟悉MECT治疗室环境,并观看全部治疗过程,消除其陌生感。第三,病人初次治疗时,由护士陪伴进入治疗室,一路热情介绍治疗设备、安全性,过于紧张的病人指导其通过深呼吸消除紧张感,并通过交谈转移病人的注意力。治疗结束后在耐心听取病人的感受,对病人进入治疗室的表现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出现的副反应进行耐心解释,理解病人不良反应的心情,并给予个性化的心理干预,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鼓励病人继续治疗,早日康复。

1.3观察指标①精神及配合度指标:根据病人治疗过程中紧张恐惧程度分为三级。0级:治疗过程无不适、紧张和恐惧感;Ⅰ级:治疗过程中有轻微不适、恐惧感,但不回避治疗;Ⅱ级:治疗过程中有不适、恐惧感,并试图回避治疗;Ⅲ级:治疗过程中有明显不适,有强烈的紧张和恐惧感,尽力回避治疗,需医生护士协助才能继续治疗[3]。②效果指标:护理前后由1名经验丰富的医师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精神症状进行评价,由P、N、G3部分组成,采用7级评分法,从无到极重分别计1分~7分,P、N总分值为49分,G总分值为112分,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4]。③脱落率:未完成疗程的病人所占比例。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人首次治疗过程精神状况及配合度比较观察组病人首次治疗过程精神状况及配合度优于对照组(P<0.05)。

2.2脱落率比较观察组1例病人脱落,脱落率为0.65%,对照组15例病人脱落,脱落率为9.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性(P<0.05)。

2.3PNGC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后P、N、G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护理后P、N、G评分及总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MECT是在传统电痉挛(ECT)基础上进行改良的一种精神病物理治疗方法[5]。原理是使病人在肌肉完全松弛状态下,用适量短暂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皮层广泛性脑电发放,暂时性意识丧失,从而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方法。由于适应证广、安全性较高,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精神科的临床治疗,《中国精神疾病治疗指南》也将MECT推荐为精神疾病危机干预和精神疾病治疗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6],经过连续治疗可使精神症状迅速得到控制,从而改善生活质量,使病人早日回归社会,减轻家属和社会负担[7,8]。但MECT治疗的效果与病人的依从性呈正相关,部分病人由于不能坚持治疗,使疗效无法巩固而复发。我们走访了部分脱落及依从性差的病人,深入了解治疗脱落的原因发现,病人和家属对MECT治疗普遍有抵触心理和恐惧心理,认为MECT治疗就是“电击”,是非常危险的,怕留下后遗症等,因此拒绝或中断治疗,而且治疗前的紧张恐惧心理也会加重治疗后的副反应,放大对MECT治疗的恐惧心理,更加不愿意继续治疗。针对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对MECT治疗的精神病病人有必要进行全程心理护理。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病人首次治疗过程精神状况及配合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例病人脱落,脱落率为0.65%,对照组15例病人脱落,脱落率为9.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P、N、G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护理后P、N、G评分及总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可使病人心理、生理达到最愉快的状态,并降低病人治疗过程中不愉快的感受。我们在治疗前通过心理干预,提高病人的认知,纠正病人的认知误区,让他们通过听、看和亲身体验,逐渐消除和减轻心理顾虑。治疗后肯定病人的表现,针对病人不同程度的副反应,给予个性化心理干预,从而确保病人坚持完成疗程。心理护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本次研究还存在不足,治疗前的心理护理缺乏针对性,为了持续改进,使心理护理达到有的放矢,还应在治疗前进行心理评估,掌握病人的心理需求,进一步提高护理效果。

精神病基础学论文范文第7篇

1.1观察指标记录四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1)、电休克治疗前即刻(T2)、电休克治疗后即刻(T3)以及意识恢复时(T4)的生命体征,包括SpO2、平均动脉压(MAP)、HR;同时记录四组患者丙泊酚用量、抽搐能量指数、抽搐持续时间、意识恢复时间(MECT治疗结束至呼唤患者能睁眼的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MECT治疗结束至患者能回答姓名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烦躁、惊恐发作、苏醒延迟(MECT治疗结束30min后意识仍未恢复)及头痛。

1.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或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四组不同时点生命体征比较四组不同时点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不同时点MAP、H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四组T1、T2、T4时点MAP、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EX组、KTM组、DKM组T3时点MAP、HR均低于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TM组T3时点HR高于DEX组和DK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显示,与T1比较,NS组T3时点MAP和HR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比较,KTM组T3时点H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四组观察指标比较四组抽搐持续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丙泊酚用量和抽搐能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KTM组和DKM组丙泊酚用量均低于DEX组,抽搐能量指数均高于DEX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KM组丙泊酚用量低于KT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四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四组苏醒延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7)。四组恶心呕吐、烦躁、惊恐发作、头痛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24、0.045、0.003),其中KTM组烦躁和惊恐发作发生率均高于DEX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3、0.014);DKM组烦躁、惊恐发作发生率均低于KT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48,见表4)。

3讨论

MECT已成为治疗精神分裂症和严重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不仅可以提高治疗安全性,还可以消除患者对电休克治疗的恐惧,提高治疗依从性。目前,临床上有较多研究对不同的物组合进行比较,观察其对MECT治疗效果的影响。如单纯丙泊酚或依托咪酯,丙泊酚复合阿片类镇痛药的方案,但均存在剧烈心血管反应或呼吸延迟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安全不利,而且单纯丙泊酚对海洛因或酒精依赖患者效果较差。

如何将物灵活组合,既不影响MECT治疗效果,又能减少物不良反应,一直是麻醉医生与精神科医生研究的课题。右美托咪定是新型、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其激活突触前膜受体,使传导通路上交感神经递质释放减少,从而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减弱心血管反应,稳定血流动力学,抑制应激反应,吴刚明等已将右美托咪定用于MECT治疗。小剂量KTM定义为肌注射单次用量<2mg/kg、静脉或硬膜外注射用量<1mg/kg或者持续静脉滴注速率≤20mg•kg-1•min-1。小剂量KTM具有抗抑郁作用,已用于MECT治疗。本研究选择DEX复合小剂量KTM对实施MECT治疗的患者进行麻醉。结果显示,DEX组、KTM组、DKM组T3时点MAP和HR均低于NS组,说明单纯给予丙泊酚存在引起剧烈心血管反应,与李海万[10]研究结果相符。KTM组T3时点HR高于DEX组和DKM组,术前10min静脉持续泵注DEX进行MECT治疗,能较好地抑制心血管反应的高峰,但DKM组效果最好。说明DEX复合KTM可以较好地抑制MECT治疗后患者的心血管反应,保持较平稳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评判MECT疗效的重要指标包括抽搐能量指数和抽搐持续时间。抽搐能量指数是指抽搐时间与癫痫放电平均波幅的乘积,抽搐持续时间是指大脑皮质癫痫放电持续的时间。抽搐能量指数越高、抽搐持续时间越长,MECT疗效越好。本研究结果显示,KTM组和DKM组抽搐能量指数均高于DEX组,可能与KTM有致惊厥作用、可降低癫痫发作阈值、诱发癫痫有关。四组患者在抽搐持续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无差异,说明DKM组在抑制心血管反应的同时,不延长患者MECT治疗后的恢复时间,临床上较易接受。而且DKM组丙泊酚用量最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的费用负担,多药组合又避免单纯丙泊酚对海洛因或酒精依赖患者效果较差的情况,增加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及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四组患者苏醒延迟发生率间无明显差异;DEX组和DKM组烦躁和惊恐发作发生率均低于KTM组,说明KTM安全性尚不令人满意,而DEX组及DKM组由于DEX镇静、镇痛及抑制应激反应的特点,烦躁和惊恐发作发生率较低,效果满意。值得注意的是,在麻醉前应用DEX会明显降低患者的心率和血压。本研究中无严重心动过缓发生。但临床应用DEX时必须加强监测和制定严密的给药方案。综上所述,DEX复合KTM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MECT治疗,心血管反应小,不良反应少,可减少丙泊酚用量,增加抽搐能量指数,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精神病基础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职业人文素养;研究;元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C-0015-04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行,精神科护理模式也逐步实现了从生物到心理再到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正逐渐深入到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精神科护理是基础护理的一个分支,人性化护理是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人文关怀、把精神病患者当作“完整的人”看待,尽量满足其需求的、以患者为本的护理服务。该理念对患者特别是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职业人文关怀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笔者仅就当前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职业人文素养方面的研究进行元分析。

一、概念界定

(一)精神病患者护理

精神疾病是一种特殊的疾病,患者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方面有异常表现,致使其工作、学习、生活能力下降,社会功能减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遗弃。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技术性操作较少,主要以日常生活护理为主。精神病患者虽受病态的情感、思维影响而行为异常,却有着正常人的认知和需求。由于受到歧视,他们对尊重和情感的需求更为强烈。精神病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较之常人更为强烈,护理人员尤其应对患者给予人文关怀。

(二)人文关怀素养

“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是人类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素养是指经常修习涵养,也指平日的修养。人文素养即对人类文化中先进价值观及其规范的修习涵养,是一种深植于内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集中体现在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良好品质。护理人文关怀素养的本质是一种具有专业道德情怀的价值观,具体表现在人际互动的行为中,如将患者当作生理、心理、社会的综合存在,能够在患者疾病、遭遇与疼痛时给予帮助并使患者认识到自身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获得较高的生理、心理与精神和谐,以保护、增强与维持患者的生存质量。表现为对人生命的尊重与爱护、对生命健康的关爱与呵护、对生命健康权利的敬畏与尊重。人文关怀是基础护理的本质,是护理的本源。

(三)元分析

元分析是应用特定的设计和统计方法对以往的研究结果进行整体的和系统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是回顾性与观察性的,是对传统综述的一种改进,是概括以往研究结果的方法,包括大量的方法和技术,具有全面、系统和定量的特点,可用来对以前的具有不同研究设计的和不同时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相对传统的文献综述,元分析是一种定量的综合文献的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传统文献综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元分析以原始研究结果为单位,设计严密,强调对相关研究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有明确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系统统计所有的研究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对统计结果进行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就尽可能地避免了人为的主观性,使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客观和准确。

二、研究方法

(一)抽样

本研究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文期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护士人文素养”为主题,搜索了2005年10月1日―2016年6月10日的研究论文,共搜索到2300篇。其中,以“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为主题,搜到1707篇,再以“精神病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为主题,共搜到105篇。去除不相关样本,共获取57篇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样本。

(二)分析单位

本文以搜集的研究论文为分析单位,从关注度、发表年份、数据库来源、研究指向、研究结果五个维度对“分析单元”进行分类和编码。五个维度的具体操作性定义如下:(1)关注度。学术关注度是指同一个课题或者题目的期刊更新数。本文分别对“精神病患者护理”与“护理人文关怀”两项主题的学术关注度进行了统计;(2)发表年份。对每篇论文按照发表年度编码,从2005―2016年每年的数量分析人们对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素养的研究程度,同时分析对该主题研究的发展趋势;(3)数据库来源。按照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4个数据库的不同层次与价值,分析各数据库中论文的分布情况,判断现有研究成果的研究动机、研究层次、研究价值;(4)研究主题。分析现有研究内容与结论,总结出研究主题。主要分为实践性研究和理论型研究两大部分,其中实践性研究包括管理和应用两方面内容。

三、研究结果

(一)关注度

CNKI“精神病患者护理”学术关注度统计如图1所示。

从关注度上可以看出,针对“精神病患者护理”和“护理人文关怀”两类主题的关注度呈整体上升趋势,特别在2013-2014年间达到高峰。但“精神病患者护理”的关注度在2015年下降较快,“护理人文关怀”的关注度在2015年也有所下降。

(二)发表年份

自2005年以来的11年间,关于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的研究总体数量呈增加态势,运用CNKI学术趋势分析统计软件检索发现,以“精神病患者护理”“护理人文关怀”为主题的研究论文逐年上升,但并非持续上升,中间有关注度上的起伏。具体发表年份及相关主题论文学术趋势分析如表1、图1、图2所示。但是,以“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为主题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明显偏少,CNKI分析趋势分析软件检索表明,论文数量不足以进行学术趋势分析。

这11年间对相关主题的关注度及研究的起伏变化有着一定的政策背景与文化背景。2005年,我国卫生部明确提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将护理关怀人文思想落实到护理实践中。2007年,卫生部在医政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医院要在护理服辗矫孀黾讣使患者受益大、感受深的实事,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服务于细微之处。这进一步强化了护理工作中的人性化服务意识。2011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卫医政发〔2011〕96号)指出,到2015年,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落实护理职责,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2015年,卫生部印发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强调,要进一步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提高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加强专科护士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信誉度,让住院患者不仅有主管医生,还要有自己的护士。可见,研究论文数量上与相关政策的出台及人文思想普及的程度呈正相关。

(三)数据库来源

相关论文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中的分布情况见表2。

数据库中,期刊论文占72%,这些研究者多为一线护理工作人员;会议论文的比例为28%,这些研究者多为与护理相关的管理人员,如护士长、护理部主任等。这两类研究的动机多为基于实践问题,特别是护士人文素养在实践中的运用及效果为主的研究;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此项研究为空白。

(四)研究主题

根据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素养的研究主题,现有研究可分为两大类主题,即实践研究(包括管理和应用型研究)和理论研究。研究论文分布如表3。

上表显示,基于护理工作实践的应用研究数量最多,占81%,研究者多为一线护理工作者;而基于管理视角的研究数量较少,只占7%,研究者多为医院管理人员;基于人文素养理论的研究占12%,多为对护理实践的思考和总结,研究者多为承担课题项目的护理工作者。

四、结论与讨论

(一)需重视对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的培育

研究论文关注度与发表年份的数据表明,研究论文与国家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除国家在政策上引导外,各级各类医院均应重视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的提升。特别是精神病患者护理专业的医院,只有提升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的素养,才能实现“十三五”规划“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满足各类患者的人文关怀需求。

(二)需提升对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的研究水平

从研究论文数据库来源看,本主题现有研究者多为一线护理工作者,这些人多为专科学历,部分为自学大专、本科学历,研究水平有限、研究质量较低,多局限于护理实践过程及实践经验的总结,普遍缺乏对实践经验的深入思考及总结提升。部分承担课题的研究者,也因缺乏扎实的研究功底、科学的研究方法、严密的逻辑思维而导致研究成果水平较低。

因此,要提升相关论文研究水平,需要进一步优化护士队伍结构,强化在职培训,并提升研究生、博士生层次护士比例,夯实理论研究基础,才能保证相关研究的动力充足。

(三)需重视对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的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可指导实践,为实践研究提供方向方法。一方面,提升研究生、博士生层次护士比例可以提升相关研究的理论层次;另一方面,精神病患者的一线护理工作者因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还面对着被攻击、殴打、谩骂等风险,往往心生顾虑,无暇顾及患者的精神护理。医院及相关政策制定部门应为一线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人员留出足够的阅读、思考、接受再教育的时间,用于系统反思、总结和提升,从而保证人文关怀素养的理论研究,进而正确地进行人文关怀护理的实践。

(四)需开拓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

精神病基础学论文范文第9篇

学习班的内容主要有讲义授课和论文交流分两大部分,讲义共有10个课目,如精神病护理学进展;睡眠中危急状况的识别与护理;精神(心理)护理文书相关问题;护士身心健康的维护;护理科研中的科研——选题技巧等内容。

通过学习,使我受益匪浅,简述如下:

一、精神病护理学进展。国际精神病与精神卫生护理联盟关于约束、隔离精神病患者的原则。

1、ispn认为患者有权保持尊严、获得关爱、高质量的护理。注册护士应提倡和保护患者的权利;任何精神卫生机构应将患者权利以通俗懂的语言置于显着的地位。

2、应有合格专业护士,实行24小时责任制护理。ispn认为约束与隔离只有在其他手段无效、无法保证安全的紧急情况下使用。

3、所有患者在病程中应接受全面评估,包括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及行为方面、评估发育水平,既往精神创伤史,共患疾病,基础行为水平。

4、提倡依靠环境,设施尽可能保证安全及减少约束。

5、护士应接受行为评估,各年龄段用药,安全监控等专业培训,应接受对攻击行为评估和干预的培训,如症状的识别,语言干预技巧,选择最小约束的思考策略。

6、需完善制度及机构对工作人员涉及攻击的反应。

8、资深注册护士是最佳再评估人,可以观察记录患者的日常行为试行解除约束后评估。

9、约束时不得遮挡患者面部,不得单独约束或隔离儿童,被约束的患者至少每2小时应活动其身体,必须提供给饮水,解便及测量生命体征。

10、有内外科疾病的患者应尽可能用其他手段代替约束以策安全,约束后1小时内必须告知医师或执业护士。

11、约束或隔离的决定应即刻通知家属,应予书面通知,不应以约束为理由阻止家属访视。患者及家属合作制定治疗护理计划,治疗护理计划是否正规、是否适合患者特点应受到监控。

12、使用约束或隔离时护士应接受患者的询问及给予清楚明白的解释。益处:促进对症状的认识、促进解决问题、提高冲突解决技巧,可减少约束对患者的负性心理体验。

13、精神卫生机构应收集约束,隔离的效果资料,以帮助改进有关指南,需要在循证基础上研究约束,隔离的有效性。

14、应警觉掩盖之下的“零容忍”规则,这将造成很多副作用及意外。

二、睡眠中危急状况的识别与护理

怎样看病人睡觉?

护理要点:

1、对所有病人的身体状况、病情、主要用药都要有一定了解,对睡眠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有预感性。

2、重视对睡眠的观察:“窗口”,有无主观性失眠、有无打鼾及鼾声特点、有无表情和动作异常等;

3、与医生做好沟通,及时反应病情变化、“清醒”地执行医嘱;

4、重点病人的护理:睡姿、防护、观察生命体征和引流搐等;

2、做好解释、安慰和心里支持工作;

3、重视自身的睡眠;勿误导患者。

三、护理文书相关问题中的病情记录常见缺陷

欠准确:如;护理记录为“发现患者呼吸困难,要求吸烟,在大厅行走。”医生记录:“患者自诉呼吸困难,要求护士给烟抽就好,未见呼吸急速,缺氧表现”;

欠具体:如护理记录为“已认真检测心率、心律”,但没有具体的心率值和心跳节律的记录。

用词不当:如“未见抽搐行为”。“情绪不协调”。

抄袭检查结果没有护理意义:有时还抄错,例如:心电图报告非特意性st—t异常,护士写成“特意性st—t异常”。

语句组织欠妥,造成错误意思:“仍有饮酒欲望,按医嘱予凯西来利血生,沙肝醇等药治疗”。

欠全面:记录中有防压疮护理,但没有写皮肤情况。

病情观察无连惯性:例如;一些药物不良反映、腹痛、咽痛等情况,无跟踪记录。

护理措施不彻实际:例如“四肢肌张力高,已瞩病者放松”。患者便秘写:“瞩多饮水”,建议改为“督促病人多喝开水,或瞩陪护予多喂开水”。

自暴滥用约束:例如:“病者主诉没有不适,已告知医生,未见三防行为,按医嘱予2条短带保护性约束”。保护性约束没有医嘱,解除约束后,未停医嘱。保护性约束病人无跟踪记录。

语句欠条理,表达不清楚:例如“三脂偏高,戒糖饮食”。

特殊病情没有交班:例如:病人空腹血糖2.2mmol/l,没有交班。

记录用方言:如:“烂饭”。

在疾病高峰期,护理措施为向病人讲解相关精神病知识,不适宜。

护理记录过期、留空行、字体太小、字体不能辨认、签名字迹不清。

四、护士身心健康的维护

(一)提高管理者的支持

是影响个人工作满意度和心里健康最有效的方式。

1、维护护士人才身心健康的基本对策;

(1)制定特殊岗位的人才政策;

(2)推行一线留人的优先对策;

(3)解除后顾之忧的保障措施;

(4)维护身心健康的咨询机构;

(5)提供调控护士人才职业心态的良好环境氛围。

2、注重护士心理、社会、伦理等方面知识的教育:*

(1)注意提高在职护士,尤其是基层医院的社区保健护士与人沟通的技巧,加强护士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教育,掌握自我心里调适技巧。

(2)在发生各种冲突时,找有类似经历的同事,关心自己的亲属或朋友倾诉,使自己的苦恼得到宣泄、疏导而减轻精神压力。

(二)护士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措施

1、培养乐观的阔达的人生态度;

2、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

3、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4、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5、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

6、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

论文交流部分,有两篇交流论文使我有深刻的体会,

1、带教精神科新护士的体会:

由xx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担任护士带教工作的护士所写。我也有担任护士带教工作,所以对于这篇论文特感兴趣,通过论文交流学习,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精神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大,因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精神科护理队伍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带好每一名新护士是重要的起点,只有基础打好了,才会有高素质的人才出现。要把带教工作做得更好,就要不断学习,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满足新护士的各种学习需求。

2、喜疗妥防治肌肉注射氯丙嗪所致肌肉肿痛的疗效观察。

精神病基础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焦虑症;文献计量学;CNKI

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是一种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过分紧张、提心吊胆、恐惧不安或者发作性惊恐为主要特征的情绪障碍,伴有显著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等[1]。焦虑症是最为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普通人群终生患病率 5.10%,女性(6.60%)多于男性(3.60%)[2]。我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焦虑症患病率为1.48%,占全部神经症病例的6.7%,居第四位[3]。近年来焦虑症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焦虑症易迁移、难治愈,对患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本文旨在梳理国内焦虑症相关研究,更加深入分析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分析文献全部来源于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在进行文献检索时采用精确、高级的检索方式,发表时间限定为200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以篇名“焦虑症”为检索关键字,共获取全文2769篇。对检索到的文献利用 Microsoft Office Excel兼 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1.1 以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检索源,采用高级检索方式,以篇名为检索条件,以“焦虑症”为检索词,共得到200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期间所发表的文献2781篇,剔除主题不相关文献10篇,重复文献2篇,共得可分析文献2769篇。根据文献计量学方法的相关指标运用Excel 2003对所获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1.2 参考相关文献,结合本文研究主题,共确定发表年度、发文学科、研究层次、作者分布、发文机构和基金资助等六个研究项目。

2.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年度分布情况

分析2000-2015年的发文数据可知,发表文献数量在2000-2005年呈缓慢增长,2006-2009年有小幅增长,2010至2015年出现大幅增长,并在2014年达到数量顶峰,发表文献为288篇,占总文献的10.40%,总之,在2005至2015年期间,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国内焦虑症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而各界对它的治疗也将愈来愈重视。

2.2研究内容情况

由表1可知,焦虑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精神病学方面,共1387篇,占总数的50.09%,其次为中医学、临床医学、心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中西医结合的相关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焦虑症的中医学研究也达到了419篇,多数论文还进行了案例的症状分析与原因分析,这使得焦虑症的相关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而焦虑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比较薄弱,只有60篇,占总数的2.17%。与其他相关症状类似的躯体疾病进行比较,发现焦虑症病人的生理变化以及相关调查分析的研究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焦虑症研究的发展。

2.3 研究层次分布情况

经检索,2769篇焦虑症相关文献分布于18种研究层次之中,且发文量超过50篇的研究层次降序排列依次为:工程技术(自科)、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大众文化、大众科普行、业指导(社科)、基础研究(社科)、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行业技术指导(自科)。其中工程技术(自科)所占比例最为突出,占总篇数51.50%。由此可见,焦虑症以工程技术(自科)这一研究层次为主。

2.4 作者分布情况

作者发文量是衡量研究者在某一领域研究成果的指标之一,也是有效传播其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经文献统计发现,有关焦虑症的个人发文量5篇及五篇以上作者共38人,发文量共259篇,占总发文量9.35%。其中吴文源、李春波、袁勇贵三位作者关于焦虑症的个人发文量在15年里均超过10篇,经百度相关查询得知三位对于焦虑症研究均有数年历史,为相关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2.5 发文机构分布情况

检索分组发现,机构发文量15篇及15篇以上共8个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总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和山东省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发文量共181篇,占总发文量6.54%。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这8个机构中, 2个为精神卫生中心或者精神病防治院,占比25.00%;4个为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占比50.00%;其余2个机构为高等院校,占比为25.00%,具体情况见表4。通过对文献作者单位的分析可知,精神卫生中心及各级各类医院是焦虑症研究的主要力量,相关的医药大学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相对弱于前者。

2.6 基金资助情况

在论文受基金资助情况中,前2名都是国家资助基金,特别是国家自然基金,其发文数量远远领先于其他基金资助的发文数量;发文量在1篇以上的14个省市级基金中,广东省有4个基金列入其中,其次是湖南省3个、上海市2个,江苏省、浙江省、四川省、山西省、河南省各1个。发文数量的多寡同各类基金的资助力度有关,有基金资助发文量总数为104篇,其中国家基金资助的发文数是46篇,占发文量的 44. 23% 。国家基金资助力度大,资金充裕,研究内容丰富深入,故发文数量多。地方资金资助相对有限,限制了研究的广度及深度,故论文数量相对较少。

3.结论

通过对2000-2015年间国内焦虑症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可知,在此期间,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在2014年达到数量顶峰288篇;焦虑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精神病学方面,且焦虑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比较薄弱;焦虑症以工程技术(自科)这一研究层次为主;吴文源、李春波、袁勇贵三位作者为该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精神卫生中心及各级各类医院是焦虑症研究的主要力量,相关的医药大学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相对弱于前者;基金资助以国家资助为主,且几乎全国各地均有地方资金的资助,反映了国家和地方对焦虑症研究均较为重视。通过对焦虑症研究文献的分析,在彰显焦虑症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揭示了该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如该领域比较固定的研究者较少,多数作者知识偶尔涉足此领域,研究内容需向多学科、多领域拓展,研究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105-107.

[2]SH EN YC. Psychiatry [M]. The 4th edition.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1: 460-462. Chinese.

[3]沈渔主编. 精神病学[M]. 第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 678-682.

上一篇:急救护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著作权保护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