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绿地景观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24 22:28:14

公共绿地景观设计

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篇1

1. 前言

近十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同时城市不断扩张,导致与我们紧密相关的生活环境品质日益下降。尤其在中心城区,更是拥挤不堪,很少可以见到开敞空间,城市公共绿地则少之又少。并且很多人仍然把公共绿地理解为多种些树,多搞点绿化,并不太了解它的重要意义和内涵。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与工商业密集发展的地区,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率与密集,大量利用并消耗自然资源,使得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改变,并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使城市生活环境品质逐渐恶化,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甚至于生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绿地景观的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人们在享受了大自然给予的恩赐的同时,要学会保护它。城市绿地景观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道路绿化设计

2.1道路绿化设计的原则

(1)与道路性质功能相适应。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复杂,对于不同交通目的的道路系统,其景观元素也不尽相同。因此道路绿化必须符合不同的道路特点。

(2)与行人的视觉特性和行为规律相适应。不同的行人有不同的视觉环境,在进行道路绿化时要以行人的视觉特性和行为规律作为依据。

(3)交通功能与生态功能相适应。道路除了发挥交通功能外,同时也是这座城市的景观走廊,承担城市内外气流交换等生态功能。因此,道路绿化设计在不阻碍交通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绿色植物来改变生态环境。

(4)整体配置与节点造景相配合。在历史古迹、现代地标建筑、道路主干道交汇处等城市景观节点绿化造景,创造有城市特色的绿化景点本文由收集

(5)当地植物物种与引种相结合。在道路绿化选种时,除了应该考虑土壤、气候、风力等自然环境条件外,还要考虑人为因素。因此,在选种时应以当地树种为主,选择一些耐阴、耐贫瘠、耐践踏等生命力强的树种,并适当引种一些外来物种,实现物种的多样化。

2.2道路绿化实例分析—以张掖市为例

张掖市地处甘肃腹地,河西走廊中部,交通比较便利。张掖自古因水而闻名,在市郊北部有大片湿地,在市区有较好的水网系统,2004年,张掖市定下了“以水带绿,以绿融城”的绿地发展理念。构筑内外通达的绿化走廊,将城市内部绿地与城外大面积生态绿地有机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生态园林城市。

2.2.1构筑南北通达的楔形绿色廊道

构建“4板与5带式”绿化中央主干道,直通北郊湿地,在更高的层面构筑起点线面结合的良好绿色生态系统,使生态湿地为城市调节小气候,提供充足的氧气,降低空气粉尘,降解空气中的有毒气体。

2.2.2疏理城市水系,打造滨水绿色廊道

重新修整室内水路,绿化堤岸,体现绿水交融的城市特色。“以水带绿”不仅会为城市的景观风貌带来亮点,也会为城市居民休闲活动提供亲水、玩水、乐水的自然情趣空间,同时也间接带动了水岸周边地带地产、商贸等其他产业发展。

2.2.3“以绿融城”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人是道路的使用者,人在建设和使用道路的过程中必将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在道路绿化建设时应尽可能采取一些生态环境补偿措施。在张掖市的道路绿化建设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在各大交通交汇通道建设中央花坛,在特定的道路路段建立立体绿化隔离墙等,将各景观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使道路绿化与环境相协调,保证道路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张掖市道路绿化设计依托总体规划的设想、布局,绿化设计以人为本,注重生态与环境和谐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对类似的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广场景观设计

3.1设计原则

(1)规模适当原则。在设计时,要根据城市的规模、广场的功能要求以及人们活动类型的需求等来综合考虑广场合适的规模。

(2)地域特色原则。地域特色包括自然特色和社会文化特色。体现地方自然特色就是要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特征,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绿化、施工材料等;体现社会文化特色就是要突出地方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

(3)功能复合原则。现代城市广场或以某一种功能为主,兼顾其他功能类型;或者是组织多种功能,以此满足不同类型人群不同的活动和心理需要。广场的功能和设施应多样化,艺术性、娱乐性、休闲性和纪念性兼顾。

(4)突出主题原则。虽然现代城市广场功能趋于复合,但在进行广场景观设计时仍要明确广场的主要功能和主题,围绕主要功能,明确广场的主题。

3.2广场设计实例分析—以南京西安门广场为例

3.2.1广场概况

南京西安门广场位于南京市中山东路与城东干道的交叉口,北至中山东路,南至西华门宾馆,东至规划巷道,西至龙蟠路。西安门是明故宫宫城的西门,也是唯一保留的城门。

3.2.2广场设计主题

西安门城墙遗址是整个广场设计的中心和灵魂,设计追求在现代城市中体现传统历史文化内涵,实现“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因此规划定位为城市文化休闲广场。整个广场以西安门城墙和莲花座基础为中心。

3.2.3广场空间尺度

西安门广场面积为 1.5 hm2,形状接近正方形,尺度较适宜,中部有明故宫宫城城门的遗址。

3.2.4广场边界过渡

广场的北面和西面紧邻城市主干道,中山东路和龙蟠路均属于车行交通流量较大的主干道,由此沿这2个边界除设置步行入口外,种植自由式的大中型乔木,特别是西北部,以分隔城市交通空间与广场的游憩空间广场东侧紧邻城市巷道,且巷道的东测为沿街商业,沿此界面布置部分坛植花木,其花坛边缘可作为休息之用;南面为西安门宾馆,通过种植灌木弱化界面,或者通过铺装将西安门的空间扩展延伸至边界。

4. 结语

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篇2

关键词:城市绿地;空间;公园

城市绿化发展至今,城市公共绿地的种类、布局、形式、功能等越来越丰富,已成为城市绿地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绿肺”。它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活动场所,也是市民文化的传播场所和精神文明及科学知识教育的重要基地。其中,空间处理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设计中的重要手段,对公共绿地设计的协调性和趣味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笔者在这里根据具体实例,分析几个设计中常用的空间处理手法:

(一)以人为本,以绿为主。首先,城市公共绿地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即设计者要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前提下和充分了解附近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作息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其次,城市公共绿地设计还非常强调将景观性与功能性相融合,即在为周边居民提供自然环境的同时,也要提供运动、消闲的人性化空间。所以,在城市公园绿地的设计中,设计师经常会运用大量绿色植物来构建公园,从而为群众创造“绿色、健康”的休闲空间,这也就是城市公园绿地的另一个设计理念――以绿为主。

(二)因地制宜,力求变化。在城市绿化过程中,一些特定位置的公共绿地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力求变化的原则来进行设计和建造,不能死板教条和程式化。以沿街绿地为例,优秀的规划布置能使人从嘈杂的城市环境中脱离出来,进入自然之境,同时园景也应充满生活气息,这样有利于市民逗留休息。但要注意的是,空间可丰富但不可凌乱。街旁绿地的平面布局要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既有简洁明快的几何图形,又有优美的自然曲线。如位于北京三环附近的金融街街边绿地,其丰富的园林元素使得整个公园形式自然流畅,富节奏感。该公园面积虽小,但布局紧凑,空间丰富而不凌乱。

(三)峰回路转,引导空间。对于一些较为封闭的公共绿地,比如说公园等,应该做到让游客入园成趣,这就要求公园入口处的空间应尽量增加层次。主要方法可利用地形道路或植物小品分割,避免一览无余。具体举例来说,北京阳光星期八公园入口处的处理就非常好,道路一边是卫矛冬青从围合成的相对闭合的空间,另一边则较为宽敞,以形成空间对比,这样的布置既起到对视线的引导作用,又运用障景等手法增加游览长度,使游人淡化对绿地面积的概念,完全投身其中。又如,在马甸公园的一处出口处,设计者有意将入口的园路蜿蜒曲折,并用油松等植物将院内景观完全遮挡,这样就增加了游人的游览兴趣,避免一览无余。我想“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廊引人随”就是这个道理。

(四)动静结合,予动于静。空间可分为静态空间与动态空间。静态空间就是视点固定观赏静态画面所需要的空间,同时也是构成公共绿地的主要空间元素。而动态空间也很重要,因为公共绿地不仅要给市民寂静的美感,同时也应该给市民带来动态的活力,正所谓“步移景异”一路行走一路观景,景景入画。如阳光星期八的鸟语林,该景点处于阳光星期八的最高位置,是一个极好的观赏点。从鸟语林至月季花台再到阳光中心广场是从一个静态空间转向另一个静态空间的过程,但在行进中进行风景观赏时,游人所处的空间的连续交替变化又形成了动态空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设计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五)合理利用开敞与封闭。公共空间是有开敞与封闭之分的。所谓开敞空间,即人们在游览过程当中,人的视平线高于四周景物的空间,而开场空间所呈现的风景是开敞风景;与此相对的,闭锁空间就是人的视线被周围屏障遮挡的空间,同样,闭锁空间中所见的风景是闭锁风景。公共绿地的设计应该让市民所经历的空间不单调,有开敞与封闭的交替,因为在开场空间中,视线可延长到无穷远处,但缺乏变化,而闭锁风景近景感染力强,四周景物可以琳琅满目,但久赏易感疲劳。因此,在有限的空间内,良好的运用空间是极为重要的[2]。为了更好的服务市民,公共空间的组织就应力求合理,巧妙并充分地利用单个空间与多个空间。注意单个空间的尺度,封闭性、特征以及空间所表达的意义,并将多个单个空间有机组合,以空间的对比、序列、渗透等关系为主。有封闭的小空间与敞的空间做对比,开中有合,合中有开,交替使用,才能使空间更富于变化,引人入胜。就如北京阳光星期八公园中的竹溪园,竹溪园以“洗墨池”为中心,以竹和阶梯状的矮墙围合,利用各种形式的隔断花墙的形式形成相对独立的小空间,构成园中园,使其隐而不藏,隔而不断。恬静自然而又优雅,别有一番情趣。

(六)小中见大,空间层次的和谐处理。在城市公共绿地的空间处理中,除动静结合、开封结合等技巧的使用外,更值得重视的是“借景”、“对景”、“障景”手法的应用。

对景与借景不同,对景是相对的,彼此相互为景。如一个茶室和亭子就可以互为对景。但要切记的是切勿此景看彼景美,彼景看此景不美。万一从有的景点看某个建筑,觉得形象不佳,这就可用“障景”手法,挡住那些不可控的外部空间。可用坡地、墙体、建筑物、树丛等,将它掩除。这样同时也可分隔园林内外空间阻挡噪音等干扰;但应注意应尽可能地使障景小品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有自然观感,从而使游人最大程度地接近大自然[3]。

总之,借景、对景,障景,这些手法源自古代造园艺术,仍有其很高的借鉴价值,但决不能照搬照抄,须灵活用之。要知道空间组景的好坏是大型绿地形态设计的命脉。另外,在较小公园内,坐凳、栏杆、园灯的数量与体量要控制在满足有人活动的基本要求之内,使游人产生亲切感,同时扩大空间感。如今城市公共绿地的设计与规划已相对成熟并且手段丰富,笔者只是浅析了其中的几点。笔者认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城市公共绿地设计出现在日新月异的神州大地上,城市绿化将继续在城市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我们的城市也会因为好的绿化而变得越来越美好。

作者单位:北京农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2]唐学山,李雄,曹礼昆.《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篇3

关键词:现代城市公园景观景观营造

中图分类号: G246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公园景观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中公共绿地重要类型,是市民接触自然、放松休憩、陶冶身心的主要场所,不仅具备营造城市景观、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而且能够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实现城市的环境调控。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建设应当在满足城市发展和市民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公园景观规划的理论经验,依照景观规划的原则,提升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规划建设质量,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美丽中国在生态环境方面提供一个最佳的样本。

一、城市公园概述

1、城市公园的相关概念

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供公众游憩、观赏、娱乐等的园林。——《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

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J217-2002)

“城市公园是城市非灰色地带的功能性的公共绿色空间。”——美国奥姆斯特德

现代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景观应与城市融合为一体,是将自然生态融入城市的核心要素。它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城市文化艺术的载体,反映了城市的精神层次,体现了当地特色城市文化及价值等。二是改善城市的环境,不论是生态上还是美学上都提升了城市的品质。三是给人们提供了交流、休憩、娱乐的场所。

2、城市公园的起源

在中世纪及其之前的城市并不存在任何城市公园,当时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是防卫。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阿尔伯蒂首次提出了建造城市公共空间应该创造公园用于娱乐和休闲,此后公园对提高城市和居住质量的重要性开始被人们所认识。

历史上就城市公园发生的源头有两种说法: 其一,在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将没收的封建领主及皇室大大小小的宫苑和私家花园都向公众开放,统称之为公园。1843年,英国利物浦市动用税收建造了公众可免费使用的伯肯海德公园,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正式诞生。 另一个源头源于社区或村镇的公共场地,特别是教堂前的开放草地。自从1858年纽约开始建立中央公园以后,全美各大城市都建立了各自的中央公园,形成了公园运动。

而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则起源于美国。由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奠基人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1822-1903)提出在城市兴建公园的伟大构想,早在100多年前,他就与沃克(1824-1895)共同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1858-1876)。这一事件不仅开创现代景观设计学,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城市公众景观的到来,从此公园成为大众休闲游憩、愉悦身心的公共空间。

3、城市公园的分类

按照国际惯例,公园可分为城市公园和自然公园两大类。其中,自然公园是指大规模的森林公园和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随着城市绿地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变化,城市公园绿地出现了许多种类,尽管目前世界各国对城市公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分类系统,但许多国家根据本国国情确定了自己的公园分类系统。

(1)国外城市公园的分类

美国城市公园分为12类:儿童游戏场;近邻运动公园(近邻休憩公园);特殊运动场,如:运动场、田径场、高尔夫球场、海滨游泳场、露营地等;教育休憩公园,如:动物园、植物园、标本园、博物馆等;广场;近邻公园;市区小公园;风景眺望公园;滨水公园;综合公园;保留地以及道路公园及花园路。

德国城市公园分为8类:郊外森林公园;国民公园;运动场及游戏场;各种广场;有行道树的装饰道路(花园路);郊外的绿地;运动设施和分区园。

日本城市公园的分类系统是以法律和法令的形式加以规定的,如:《城市公园法》、《自然公园法》等法律、法规。根据《都市公园法》将公园绿地分为7种类型。

其中包括自然公园的3种:①国立公园;②国定公园;③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的4种类型:①居住区基干公园:A儿童公园、B近邻公园、C地区公园;②城市基干公园:A综合公园、B运动公园;③广域公园:具有休息、观赏、散步、游戏、运动等综合功能,面积50hm2以上服务半径跨越一个市镇、村区域,要均衡分布;④特殊公园:A风景公园、B植物园、C动物园、D历史名园。

(2)我国城市公园的分类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1],将城市绿地分五大类,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其中公园绿地又可分为五类,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

其中:

1)综合公园:指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综合公园包括全市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

2)社区公园:指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社区公园下设“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两个小类。

3)专类公园:指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有一定的休憩设施的绿地,包括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其它专类公园等。

4)带状公园:指沿城市道路、城墙、水滨等,有一定休憩设施的狭长绿地。

5)街旁绿地:指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化用地等(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等于65%)。

二、目前我国城市公园景观的现状分析

1、景观性普遍不高

城市公园是美丽中国在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由于原来早前建造的城市公园大多处于围墙之内,目前现代园林理念也没有充分得到体现,虽然历经多年,但绝大部分没有经过后续的提升改造,普遍存在景观性不高。

2、重硬质景观、轻植物生态

重视硬质铺装景观及园林建筑的建设,轻视植物生态的建设,这是目前我们在城市公园景观营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状。另外受西方园林的影响,机械简单地照搬西方园林的理念,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气候环境的差异,往往设置大面积的广场铺装,忽视绿化植物的配置运用,公园内植物配置也比较单一,应用植物品种比较少,色彩不够丰富,城市公园营造中的生态多样性远远不够。

3、景观规划设计缺乏个性与特色

大多数城市公园在景观设计过程中缺乏对立地环境和地方文化的深刻理解,在景观设计过程中缺乏独特的创意,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公园中都没法能够让游客耳目一新,也没有能在游客心目中留下深刻记忆的景观。因此我们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景观才会有的灵魂和生命力。

4、营造养护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城市公园在景观营造过程中对世界上先进的营造技术运用往往比较少,如在硬质景观中大面积应用花岗岩材料,很少运用生态环保的材料;植物种植土壤改良技术运用几乎空白;栽植植物很少应用容器苗;植物栽植后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很少,植物生长恢复慢,在很长时间内形成不了相应的植物景观,还有后期的植物养护和景观改造提升投入不足,一个优秀城市公园景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跟后期的养护水平和不断的景观改造提升是密切相关的,比如美国的长木公园、加拿大的布查得公园及荷兰的库肯霍夫公园等都是经过近百年的不断提升改造才形成今天这样让人神往的景观。而我们的城市公园最后整个公园的景观效果往往只停留在景观效果图的视觉效果层面上,而没有真正落地成景。

三、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实现整体性规划

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是城市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时,应该以公园整体规划为基础,实现对城市公园景观的综合设计。通过对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整体规划,协调城市公园和城市的关系,使景观的规划建设在实现公园功能的基础上,发挥对城市绿化及城市形象建设的作用。

在对城市公园进行景观规划时,将其作为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键环节,从公园景观建设的整体性出发,以公园的性质、位置和规模为主要的参考对象,采用功能设计、生态设计、空间设计的方式将整个公园建设打造成一个协调的有机整体,并与城市的规划格局和城市特点相结合,充分的发挥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作用,实现其塑造形象、改善环境和优化空间的功用。

2、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中,不仅要适应公园所在地人文环境的特色,还要结合公园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在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设计和规划过程中,要将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审美特点等人文特点和水土环境、空间环境、动植物类型等自然条件统一纳入设计的理念之中,使现代城市公园的建设既能实现人文上的和谐统一,又能做到对自然环境的稳定发展,从而降低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工作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在保证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结构统一的基础上,使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营造能够得到市民的观赏和认同。

3、坚持以人为本

在进行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营造时,要注意强调人与自然的充分接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因此,在进行景观规划时,必须适中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的原则,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多向互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的中心,把人作为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主体并予以重视,通过体现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满足人们在当今社会里日益丰富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使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建设更加有利于服务于城市居民。

四、城市公园景观营造的规划目标

对于现代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应当做到公园的建设具有开阔的视野又体现出层次的简约。要实现公园景观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要注重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观,不应过于封闭,也不用过于追求大气势与大体量,而应强调以特色鲜明、时代感强的景观设计为主。在景观的创造上注意刚柔结合,空间设计保证开合有序,景观规划注意宜透则透、宜闭则闭,使视线在公园内能够相对通透,实现公园与城市大环境融为一体的效果。

在进行城市公园的设计时,应当强调尺度和空间的亲切宜人,在设计上讲求空间大小、开合的对比,并对比例和尺度进行控制,不要刻意的追求大,而应当充分考虑多层次的需求,追求适宜的尺度和亲切感。

因为现代公园的景观环境设计是要满足市民的需求,而市民进入公园绿地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休闲,因此对公园的设计不仅要创造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观赏景观,同时还要具备游憩等功能,使人们在公园中自由活动时,也能够满足赏景、休憩与交流的需要,使身心全面的得到放松。

人们对城市公园的需求,很大程度上也是渴求对自然的向往与回归。公园景观的绿化质量是其中影响功能实现的主要因素。因此,公园绿地的设计要注重对植物的选择,在其形态色彩和不同季节的变化配置形式上实现多样化,不断的追求创新。

五、城市公园景观的布局形式和功能分区

1、公园景观的布局形式

我国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通常受传统建筑设计的影响,为了显示出整齐开阔的气势,在布局上通常讲究的是轴线对称的特质,以强调对称的美感。在规划中大多采用整齐规则的几何形体,特别是北方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经常采用这一形式,体现出规律、秩序与均衡协调的美感。

有些城市公园景观的建设中,由于受到自然地形和地貌的条件限制,在规划模式上采取的是依自然环境而建的自然式布局。这样的布局方式使得公园景观的设计不用拘泥于主题与重点的硬性规定,可以采用不规则的几何图形进行自然式布局,使得公园景观与所在地的自然地形,以及周边的建筑环境实现整体性的匹配,具有灵活布置的特点。

除了以上两种之外,在大型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中还会采取混合式布局形式,即在强调景观设计大格局对称相似的基础上,对细节部分采取自然式布局的模式,追求的是一种展现曲径通幽、活泼玲珑、欲扬先抑的特殊艺术效果,体现了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和设计的和谐自然。

2、城市公园景观的功能分区

在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规划中,应该根据不同的需求,对不同区域进行功能区的划分。

对公园文化娱乐区的规划,因为人流量较大且人口较为密集,应该尽量设置在公园的出入口附近,在区域内设置游乐场等公共设施,并利用植物隔离物如植物墙等对文化娱乐区进行隔离,使其与周边人文环境能够实现巧妙的融和。

在城市公园中应该同时规划安静休息区,以供市民观赏和休闲,对于安静休息区可以选择山水、雕塑或树木、地形来构成景观建设,使公园的环境达到静谧的效果。

此外,在现代城市公园中应当规划建筑小品,包括椅子、凳子、桌子和遮阳伞等休息性小品,或者是各种景墙、景窗、喷泉等装饰性小品,还有指路标牌、导游图板、布告板等展示性小品,这些建筑小品不仅可以满足市民在公园内的不同使用需求,也可以通过精心的设计,在公园景观的建设规划中构成靓丽的风景。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公园景观环境的营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城市公园景观的设计和建设也要不断地提升层次和品位。城市公园景观作为城市绿化环境的主要内容,对城市的形象也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也能满足市民欣赏、休憩的需求。进行城市公园景观的规划建设时,要在坚持相关原则的基础上,做好规划的细节和要点,对原有的自然生态进行保护和利用,并因地制宜的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使城市公园的景观营造都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特色。在设计中实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将公园景观与周边环境结合起来,使之能够融入到整个城市的环境中,创造出协调共生的城市环境。在满足人们更高的观赏需求与 精神享受之外,提高城市公园对创设优美环境的作用,促进城市公园建设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崔昆仑,徐颖.浅谈城市公园规划研究[J].山西建筑.2007,21

[2]周媛媛.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空间设计研究[J].中华建设,2008(09)

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篇4

关键词: 市政公路互通区园林绿化

一、 市政公路绿化工程特点

1.1 公路建设的观赏效果必须做到适应视角的不断变化

有句名词叫标志性建筑物,房屋如此,桥梁如此,就连市政公路也会是如此。所以市政公路互通区的景观及设计也是可以做为标志性之一,互通区景观的观赏视角变化会随着车辆行驶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人们坐在交交通运输的车辆上,在分离桥上行驶的车辆需俯视景观;在主路上行驶的车辆需平视或仰视景观;行驶在匝道上的车辆需随弯道动态观景。由于市政公路上行车速度相对较快,因此,绿化景观须有鲜明的特点,以便一目了然。

1.2 成景后应做到零养护

互通区具有远离城镇且相对封闭,互通区间通常距离较远,地区性均偏处野外,容易受到原有植被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互通区园林绿化工程的养护费用相对较高。必须设计出“零养护”的绿化景观,从而有效降低互通区绿化景观工程的总体成本。

1.3 施工成本相对较高

互通区绿化景观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基本上都在主路通车后方可进行,施工复杂且危险系数较大;加上处于无水无电的僻避处,导致许多小型用电设施都无法正常使用,需要大量人工作业才能周转; 因此,互通区绿化景观工程的施工成本相对较高.

1.4 景观功能应体现多样性

互通区景观作为高速路上的节点,要具备缓解司乘人员视觉疲劳的功能;作为高速路上的绿岛,对环境污染的净化能力要强;作为城镇与高速路的连接点,要有指向性标志。

二、 设计理念

2.1 四季常绿,三季有花

针对江苏省市政公路互通区的园林绿化设计,需重点考虑因冬季跨度长引起的缺少冬季景观问题,应大量选用抗寒性强的树种、常绿树种及冬季观干树种,从而确保冬季景观的饱满性,并根据植物的观花期、观叶期及观果期的不同,合理搭配树种,以保证四季连续观景。

江苏省市政公路互通区园林绿化设计的植物配置需做到“四优先三慎用二不用”,即“野外造林植物优先,抗盐碱植物优先,强共生能力植物优先,耐寒耐旱植物优先;高养护植物慎用,易倒伏植物慎用,短寿命植物慎用;不抗寒树种不用,非乡土树种不用”。

2.2 立体造景,多点观赏

互通区绿化景观为立体景观,有别于城市绿地的平面景观,对其景观序列的营造要求大量使用高大落叶乔木、常绿乔木等植物,从高度对比、颜色对比、体量对比等角度着手,将景观从二维上升到三维。设计力争做到“用色差体现市政公路绿化的丰富性,用高差展现市政公路绿化的层次性;用体量大小突出景观的主次,用位置分布凸显绿化的形式”。

2.3 结合地域,突出特点

依据互通区所在地域位置及植被情况,可以把互通区地域归纳为 3 类,分别是穿越城镇型、穿越田野型和穿越林区型。设计充分考虑到互通区景观与周围环境及地域特色的结合。充分体现出 3 种类型的不同特点,做到与农田、防护林、城镇远郊区的和谐统一。同时,要有效地利用场地内无规律的排水势,针对场地高程差不等这一现象重点设计,力争做到顺势造景,合理间植。

2.4 匹配环境,和谐生态

设计遵循可持续发展和适地适树原则,在选用乡土树种的同时,适当引进适应性强、观赏性佳、长势良好的驯化品种。坚持绿化与防护并重的原则,广泛选用耐干旱、耐盐碱、抗病虫害强、防风固土性强、耐粗放管理的植物品种。

2.5 粗放管理,长效观景

设计中将城市园林与野外造林的优点进行整合,从而做到:“绿化植物和野生植物共生,实现零养护;高大乔木与野花野草共存,实现零管理”。

2.6 结合施工,控制造价

按照“景观绿化元素相对景观各区域紧密联系,统一中存在变化;动态参照基点相对场地各区域灵活精准,施工中轻松定位;绿化组团位置相对障碍分布各区域距离适当,施工中主动避让。”的原则,最大程度地体现“施工设计一体化”。设计要考虑到工程造价,本着“高效观赏低消耗,合理密植零养护;景观分布集中化,观赏区域典型化”的指导思想,植物间疏密结合、张弛有度,营造出“密不透风、疏可跑马”的景观氛围,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

三、设计方法

3.1 种植设计

互通区所处地理位置特殊,环境较复杂。针对互通区特点进行分析比对,在植物配置时,特别强调注意 4 个方面的问题:①杜绝使用低于 60 cm 的苗木,不使用绿篱造景,避免使用低矮、城市景观序列的同时,达到零养护的目的;②尽量选用抗性、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以保证苗木的成活率;③选择观花观叶树种,合理搭配,形成空间层次效果;④设计联系施工,为施工工作提供便利,降低后期养护管理难度。遵循该配置原则,选择合适树种,合理搭配树种,以保证四季连续观景,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景观效果。设计中所涉及到的林木品种如表 1 所示.

3.2 构成设计

设计将植物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应相结合;将景观序列位置和观赏视角相结合;将组团的疏密对比和高速观赏相结合。展现互通区的连续性景观。

四、 施工要点

4.1 隐蔽工程

(1)施工过程中,若遇直径≤1 m 的植物残根,需及时清除后再严格按施工图纸放线施工;若遇直径>1 m 的植物残根,可与施工设计人员沟通,灵活避让。

(2)施工过程中 ,若遇通讯光缆 、电缆等国家强制保护型设施,需立即停止施工并联系相关部门,经光缆、电缆维护单位到场协商后,如需避让施工,请及时与设计方联系。(3)施工过程中,若遇地基、路基、大型石板等清除难度过大的高硬度、大体量掩埋物,经设计方同意后,可灵活避让。(4)由于场地状况不稳定 ,交叉施工 、施工环境复杂多变,故各互通区施工工艺应适时商议、校验,及时调整。

4.2 互通区绿化施工注意事项

(1)市政公路绿化施工常常与道桥和护坡施工共同进行 ,故场地尺寸暂不固定,若施工中遇到尺寸、位置问题,请及时与设计方联系,最大偏差距离不宜超过 10 m;若由于护坡垂直投影面积扩大导致互通区面积小于设计面积时,可与设计单位商议后将施工操作面积按等比例缩小,灵活进行。

(2)植物散植区域的位置 、外轮廓 、面积和区域内植物株数,需与图纸一致;单株植物种植位置最大偏差值不宜超过 10 m。

(3)为了保证施工放线相对精准 ,顺利地避让场地内各障碍,施工方施工定位、放线前需与设计方联系,施工放线、定位方法需与前期规划设计踏勘方法保持一致。

(4)市政公路互通区绿化工程常常伴随着给排水困难 、放线无参照等技术难题,此时需及时与设计方沟通。

(5)施工过程中 ,施工方要灵活施工 ,合理的结合场地现状,重点理解设计意图,本着效果好、最大化的符合设计意图的目的重点施工、灵活布置。

五、结束语

以上是本人在市政园林工作中的相关经验和总结,还望各同行共同学习和指正。

参考文献

[1] 蒋春雷.浅谈园林绿化在市政公路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9(12):135.

[2] 程冬宁 . 浅谈我国中小城市园林绿化经济管理趋势 [J]. 科学之友 ,2010(3):8-69.

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篇5

关键字:城市景观设计;现状;原则;方法

1. 前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数目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从农村转入城市或由农村变为城镇都仅是城市化的外在表现。而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则是任何城市都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些问题已使人类认识到其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威胁自身发展和后代生存的地步,使人们更加需要建立一个融当下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生活方式、面向未来的更具人性的、多元综合的理想生存环境空间。景观设计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

2. 当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2]

城市景观的定义是指景观功能在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的和所创造的自然景观美,它可使城市具有自然景观艺术,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适感和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环境保护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心与重视。因此城市环境设计和建设的理念也必须适应人性化和向持续性生态转变,真正建立起融物资、文化与生态为一体的科学理念。

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迅速,但由于建造时问的不同,建造材料和技术的不同,造成了建筑景观破碎,缺乏整合的现象。

1、沿街建筑个性突出。形成了无序的景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建筑物层出不穷,却造成了城市的沿街建筑的突出个性,形成了无序的景观,显得相当凌乱。

2、施工现场脏乱,割断了景观的连续性。有的工地采用了低矮的蓝色围墙,这样就破坏了景观的连续性,而且施工现场环境脏乱,低矮的蓝色围墙根本解决不了环境的问题。

3、建筑附属物挤杂,加剧了景观的混乱。在城市里广告牌、灯箱广告种类繁多,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设计风格和色彩的表现极为突出,不但加剧了城市道路景观的混乱,也形成了一种视觉污染,造成了城市道路空间的识别性差。

在城市景观设计方面,中国有很多城市都存在着一些设计上的盲点和误区。设计方案普遍存在只满足城市审美的需要,而不从当地气候与自然带分布的实际出发;景观设计结构不合理,不能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本来已经与自然界背道而驰的环境更加畸形;因此,城市景观设计者应从满足城市景观规划审美需求的设计误区转变为尊重生态功能、可持续性发展需要的设计。

3. 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3]

3.1 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3.1.1 与自然协调的原则

城市景观的总体设计要以较好利用本区域的自然景观为基础,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追求景观整体风格的统一。同时,景观总体设计应力求自然和谐,强调可以自由活动的连续空间和动态视觉美感,避免盲目抄袭、照搬;公共设施的尺度需与空间相协调,地面铺装应尽量统一;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改善人居环境,使景观、生态、文化和美学功能整体和谐。只有综合考虑,才有可能规划布局出功能合理、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景观。

3.1.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城市景观设计要追求可持续性发展,即人与自然环境的一种协调关系。发展必须以保护自然和环境为基础,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使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关系始终处于平衡或协调状态。自然景观和传统景观均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景观设计中要对自然景观资源和传统景观资源合理地保护与利用,创造出既有自然特征、历史延续性、又具有现代性的公共环境景观。善待自然与环境,规范人类资源开发行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一项主要任务和重要原则[4]。

3.1.3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城市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自然环境是城市环境的基础。城市空间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离开了人的活动,城市景观便失去了其特有的意义。城市景观不仅是向人们展示的,而且是供人使用、让人参与其中的。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心理及生理的需要。在景观设计中,公共设施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的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充分考虑特殊人群对景观环境的特殊需要,并落实在细部设施的设计中,使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闲场所。

3.1.4 保护和发展文化景观的原则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和村镇的改造,许多文化景观遭到严重的破坏。景观风格趋同化使得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日趋减少。民族文化的继承性是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续的根本。在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过程中,挖掘和提炼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情、风俗并恰到好处地将其表现在景观设计中,对于体现景观的地方文化特征、增加区域内居民的文化凝聚力和提高景观的旅游价值都具有重要作用。

3.2 城市景观设计的方法

1. 加强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每一个健康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中,变“废物”为“营养”,如返还枝叶、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都是最直接的生态设计应用。

2. 维护和建立城市绿色廊道,保护野生生物的栖息环境

城市绿地建设应尽量保留具有自然特征的河流廊道、城市河岸的带状公园和城市道路两侧的立体绿化带等。

3. 解放思想,改变“见缝插绿”的保守观念

城市绿地建设应把重点放在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环城绿地、大型交通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地上,强调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在生态绿地的建设上应强化科学性,并且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追求艺术性。

4. 保护乡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

21世纪生态建设的主题是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在城市建设中,应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植物群落的组成,有节制地引种。乡土树种是构成地方性自然景观的“主角”,也是反映地区性自然生态特征的基调树种。

5. 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作为拓展城市绿化空间的手段之一,屋顶绿化应在我国城市生态建设中得到积极推广。生态型屋顶花园已经成为防止气候变暖、节约能源、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的一种综合性手段。

4. 结语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应当从生态环保、健康、艺术等方面进行设计,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增加人行道绿化,以艺术审美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进行指导,为人们创造优美、健康的生活环境[5]。

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篇6

关键词 城市绿地;现状;建设措施;山东临沂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175-011 临沂市城市绿地系统现状

临沂市地处沂、祊、涑河三河形成的冲积平原,顺河西北高、东南低,城区周围地势平坦,地面坡度1‰左右。气候为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优越的自然环境,使临沂市具有良好的绿化生态基础条件。目前,临沂市的绿地系统主要包括公共绿地、行道树绿地、居住区绿地及单位附属绿地。截至2008年底,全市建成区面积124.6 km2,市区建成区绿地面积4 553.98 hm2,其中公园绿地面积1 750.26 h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04 m2,城区人均公共绿地6 m2。

2 临沂市城市绿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绿化率低,城市绿地被大量侵占

临沂市城区人均公共绿地6 m2,远低于国家标准(10 m2/人);另外城区绿地分布不均衡,以兰山区为例,兰山区城市公园绿化地主要分布在市东部,而通达路以西大片区域缺乏绿地,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生态系统。

随着临沂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旧城改造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城市中心区的绿地被大量侵占,致使绿化面积跟不上城市发展。绿地规划只围绕城市中心做文章,却忽视郊区、干道和河道绿化,未能按“斑块—廊道—基质”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因而造成临沂市绿化范围和区域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现象。

2.2 城市绿化廊道系统不完善

城市廊道主要是以交通为目的的公路、街道、铁路旁的绿化所形成的绿道,以及沿着水系、高压走廊进行绿化所形成的水路、绿路等廊道。城市廊道起到通风和联系大、中、小斑块的作用,使城市绿地具有良好的连接度,形成连续的体系和网络结构,为城市提供氧气和舒适的游憩空间。临沂市滨河绿化已取得长足的进步,沿河建立大面积的绿化带,效果良好,但是并没有和市区的道路绿化带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3 城市道路绿化不足

城市道路绿化具有减少交通事故、屏蔽噪音、减少太阳辐射等作用。临沂城区内沿道路配置的绿化不足,城市道路在规划建设时由于用地紧张往往挤占绿化用地,造成道路绿地率偏低,且缺少路侧绿化带。多数街道没有绿化带,如通达路、蒙山大道等;即使有的道路有绿化带也多为单行行道树,没有成为带状林荫路。道路廊道没有与绿地廊道很好地结合起来,因而不能有效减少噪声及有毒气体,如通达路两旁基本上没有绿化面积。

3 绿地系统建设规划目标、布局

临沂市绿地系统建设的总体原则是在保护、利用并挖掘临沂市原有自然条件的前提下,逐步整治和开辟多层次绿化网络,大幅度提高城区公共绿地数量和质量,改善城市环境,恢复临沂城水相依的绿地系统格局。另外,要加强城市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城市的地质特点、地貌特色以及城市用地布局的特征,将大面积生态绿地作为中心城区的绿色背景[1-2]。绿地系统规划要以绿色山体、近郊风景区、植物园、城市公园组成城市绿色环境背景,加强滨水绿地和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绿带建设,形成城市绿色通道,形成点、线、面构成的网络化绿地系统。增设城市公园绿地、街头绿地、广场绿地和滨水生态绿地,共同构成绿化网络;利用京沪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等防护绿地和沿路绿带,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区;保护城市周边岸堤水库、沂河、汶河、祊河等大面积的水体和郊野生态绿地,作为临沂市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3-5]。

4 临沂市绿地系统建设措施

4.1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绿地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解决景观水平上生态问题的实践活动。运用生态学原理的景观格局和景观功能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进行城市绿地规划设计,通过斑块、廊道对生态过程的影响,结合社会、经济、美学各方面的因素做出合理的规划。临沂市绿地景观规划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建设公园绿地,提高公共绿地比例。针对市区公共绿地分布不均的状况以及城市扩展方向,建设部分公共绿地,有助于改善公共绿地的空间格局。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密度大,且主要是商业区及行政部门,要新建一定规模的公共绿地难度很大。而城郊结合部不仅是城市的扩展区,而且也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向四周疏散的重要阵地,因而可以在这些地段建公共绿地。在通达路以西、义唐以东的区域可以建设较大面积的公园,以供居民休闲娱乐。二是建立城市景观轴线及路径。以沂河以及行政中心至茶山的景观通道为城市景观主轴线,贯穿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将体现时代景观特色的新行政区、滨水景观核心区、古城与文物古迹集中区、罗庄和南坊的生态景观恢复区等串接起来[4-6]。规划双岭路连通滨江路,成为城市的主要迎宾大道,也是最能体现临沂商城、水城、历史文化名城的一条景观大道。

4.2 滨河绿地及道路绿地景观设计

道路绿化,除了具有净化空气、降低噪声、调节小气候等生态功能外,还具有保护路面和行人,引导、控制人流车流,提高行车安全等功能。根据临沂地区气候特点,城市绿地植物应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具体包括合理的城市景观规划,构建复层植物群落,增加单位绿地面积的植物多样性。树种选择要符合当地自然条件,根据气候特点、土壤条件等选择适宜生长的树种[7-8]。植物选择应坚持多样性原则,充分注意常绿与落叶乔木、灌木、地被和花卉等植物的配置,以提高道路绿化带平面的整洁性;植物种植还要注重按植物群落结构进行科学配置,力求以上层大乔木、中层小乔木和灌木、下层地被植物的形式,提高绿地的立体层次。绿地应与道路环境中的其他景观元素协调,道路绿地的设计应符合美学的要求,确保从各个角度都能收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5 参考文献

[1] 李团胜,陈明.试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J].生态学杂志,1998,4(3):231,312.

[2] 潘秀容.城市园林建设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和意义[J].上海农业科技,2006(1):17-19.

[3] 王刚,刘民,阮林.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和建设原则初探[J].中国园林,2001,4(6):319,721.

[4] 宗跃光.城市景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01-609.

[5] 张国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109-1120.

[6] 徐文惠.都市景观环境规划管理之初探[J].中国园林,2003(4):46-50.

[7] 王浩.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1209-1727.

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篇7

关键词: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生态学;人性化;地域化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080-03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作为城市活力与魅力之源的滨水绿地的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对城市滨水绿地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中的一大问题。朝阳湖位于武宁县老城区的核心地带,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和政府管理部门间的脱节,在其建设改造过程中,多采用裁弯取直、石砌护坡、高筑岸堤等方式,较少考虑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忽略了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地位。本文采用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手法,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规划设计,力图使规划设计的结果在最大限度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必须满足人类景观和功能需求。

2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2.1研究范围

朝阳湖位于武宁县西北部,北连庐山西海,南接沙田河,本文研究范围为沿朝阳湖两岸滨水区域,占地面积27.47hm2(见图1)。

2.2概念界定

2.2.1 城市滨水绿地

城市滨水绿地是城市中的绿色生态廊道,兼具生态效益和美化功能,是一个包含水域和陆域,富含丰富的景观和生态信息的复合区域。多呈带状分布,一般位于城市河流、湖泊、海岸等水体的周围,是城市的绿色风景线。它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公共绿地的组成部分,具有城市公共绿地的性质和特征;二是城市范围内陆地与水域相接的滨水区的一部分;三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受城市多种因素的制约,要执行城市功能、反应城市问题、体现城市形象。

2.2.2 生态规划设计

生态规划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概念的阐释也是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一般包含以下一个或两个方面:(1)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规划设计;(2)使规划设计的结果在最大限度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必须满足人类景观和功能需求。

2.2.3 生态学

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9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3 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1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

传统的规划设计一般是以人的需求为前提,以功能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文化性为原则而进行的,满足的是当代人的生理、安全、社交和自尊的需求。与传统规划设计理念相比,生态规划设计更多地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也不损害子孙后展的需求。在满足近期城市发展需要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形成一种附加于传统设计手法之上的、要求更高的设计方法。

3.1.1 保持基址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要站在滨水绿地之外,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乃至整个城市系统等更高级的系统出发去研究问题。

3.1.2 遵从基址的生态环境特征,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规划设计之前应该对基址进行系统的分析,考虑基址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遵从这些生态环境特征,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3.1.3 生态、景观、防洪等多功能兼顾

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必须以系统工程为指导,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考虑景观、生态等需求,把滨水绿地建设成多功能兼顾的复合城市公共空间,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化的需求。

3.1.4 以绿为主,生态优先

规划设计应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的自然生态群落结构,以绿化为主体,以植物造景为主体,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自然生趣的滨水景观。

3.1.5 景观结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

自然景观整治与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保护相结合,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利用园林景观表现手法加以表达,保持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是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它对恢复和提高滨水景观的活力,增强滨水绿地的地方特色、文化性、趣味性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

生态规划设计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原则,以顺应基址生态环境、节约物质与能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植物生态效益为标准。在传统设计方法的基础上以生态学设计原则和方法为指导重新分析、评价、整理和改良常规设计,如此两者循环往复,形成最终方案。

4 朝阳湖景观规划与生态设计

4.1现状

朝阳湖位于武宁县西北部,北连庐山西海,南接沙田河,朝阳湖滨水带作为老城生活组团的一部分,是武宁县人民休憩游玩的场所,定性为休闲性城市生活内河。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4.1.1缺乏合理的规划、统一的设计,公共空间控制混乱;

4.1.2桥上布满临时建筑,阻挡景观视线;现有水体为死水,水质较差,局部河道干涸;

4.1.3岸线被桥身阻断,沿湖有不少断头路,道路与地形结合部紧密。

4.2景观规划原则与设计思路

4.2.1规划原则

4.2.1.1“自然性”原则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城市设计的最主要原则,即是在城市景观设计工作中要深入分析武宁县城的自然环境资源,意识到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生态系统息息相关,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来创造人为环境,用生态观念进行人工环境建设,真正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4.2.1.2“个性化”原则

城市景观设计的核心就是在武宁县城空间环境建设中利用自身的自然条件和文化积淀再创造,使武宁县城具有自己的特色,避免千城一面。

4.2.1.3“连续性”原则

立足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保护武宁县城环境,合理利用历史城镇资源,以促进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4.2.1.4“人性化”原则

以人的体验和生活经验研究武宁县城的形态和建设,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使整座城市可亲、可爱、可恋,创造出具有魅力的城市环境,从城市活动空间的数量、质量、尺度、可达性、开放性、安全性、多样性等来体现对人的关怀。

4.2.1.5“地域性”原则

文化具有地域性,不同城市也正是借此呈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魅力。文化融合在城市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空间布局之中,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相互认同,才一起构成城市特有的地域文脉。只有对武宁地域文化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和创新性地利用,才能延续地域文脉,创造出武宁特色的城市空间景观特色。

4.2.2设计思路

在传统设计方法的基础上,以生态学设计原则和方法为指导,复兴滨水空间,提升滨水吸引力,强化水体作为整体环境中的基础要素;注重岸线应作为整体环境中的积极要素及居民活动的聚集所在,植入丰富的公共生活和优质户外活动,使之成为城市活力的核心所在(见图2)。

4.2.2.1连通庐山西海、朝阳湖、沙田河水系,使朝阳湖成为城市内部流动水系;

4.2.2.2以滨水空间为纽带,沿线适当地布置一些公园绿地、林荫步道、步行街,并对适当的地点进行重点处理,放大成广场、公园,在重点地段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标志或环境小品;

4.2.2.3将与主要水道相交的河涌沿线进行改造,沿湖打造集对外展示、生活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于一体的公共活动空间。

4.3设计策略及手法

4.3.1重塑亲切水岸形象,创造独特流程体验

提升优越生活品质,延长驳水岸线,打通朝阳湖与庐山西海及沙田河,使岸线增加并环成岛;增加湖岸可通达性,贯通人行流线,打通桥下双通道,畅游水岸与城市;突出生态地域文化,保障景观视线通畅,拆除视线障碍,设立标志性构筑物。

4.3.2传承水域生态环境,塑造山水形象

治理水域整合资源,贯通水体拆除障碍,山在城中,城在水中,山水相互呼应。充分利用场地的特殊位置和现状条件,在场地中部规划大面积水体、湿地、强化该公园在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利用地形将驳岸完全自然化,将道路在需要时做成栈桥,人在芦苇丛、花丛、树丛中行走;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强化生物多样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4.3.3植入多样性公共活动,构建立体水岸空间

规划立体水岸交通,人工自然双流线,桥路水路惬意游;利用现状地形地物,坡地高差设置台地,利用四桥成三通;配置混合功能设施,多功能高度混合,以体验丰富活动。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需求层次的使用者的需求,通过对场地现状和使用者人群的分析,规划的朝阳湖两岸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1)体育活动、休闲:以体育活动场地、器械等来满足休闲活动的需要;

2)与水相关的系列活动:满足划船、钓鱼、戏水、科普教育等活动的需要;

3)综合性活动:提供观景展览、喝茶、晨练等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4.3.4共享滨水丰富资源,品味优质户外生活

透绿泛蓝的最大景观化,通过楔形绿带结合户外场地,引入滨水景观作为城市生活共享资源;丰富多样的日夜生活圈,打造璀璨夜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突显区位优势。

4.4 功能结构及空间布局

4.4.1 功能结构

朝阳湖滨湖绿地景观结构规划为“一轴两带五区十大景观节点”,并根据场地特色、使用者活动内容、滨湖绿地周边环境及对外交通等情况,将滨湖绿地分成对外展示、休闲生活、文化传统、自然生态、文化娱乐五大的功能区(见图3)。

4.4.2 空间布局

朝阳湖景观格局和空间格局规划为以各景观节点为珠、以休闲步道为景观轴贯穿起来的珠链式空间,并辅以水上交通串联分割形成的错落空间系列(见图4)。驳岸设计采用生态规划设计的手法,充分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5 结语

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篇8

广东省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数量不断攀升领全国之先,日渐突出的环境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因而审视生态的声音也日益高涨。因此,景观生态学适时地被人们寄予了厚望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景观生态学在整合城市资源、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方面有着很特别的意义,尤其在改善生态环境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更显得独特。景观生态学从最初造园观赏过渡到重视环境保护,再过渡到重视生态建设为主,其核心在于促进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进行城市绿道设计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创建高质量的社会和生活环境。本文欲以珠海绿道工程为例,阐述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道设计中的应用技术。

2、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原理

2.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一词,人们公认为是德国生物地理学家特罗尔(CarlTrol1)于1939年撰写的“LuftbildplamandokologischeBodenforschung”一文中首次提出的,表示支配一个地区不同地域单位的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关分析,是对景观中环境关系的研究。

2.2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

景观生态学原理很多,在此仅涉及到与景观密切相关联的原理,就本文而言就城市绿道设计所关涉到的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相应原则性的阐述与介绍。其一,景观生态学景观概念,认为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人工干扰斑块,城市视为一个景观单元,是由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构成,且能共同完成生态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其二,景观生态学斑块理论,可以解释城市对绿地的尺度、数量、形状、位置进行因地制宜的整合。并通过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正常循环和流动,构建完善的生态循环系统。通过合理设置廊道(绿道)以分割设置不同大小的斑块,使得物种呈现多样性,从而实现保护生态的重要目标。其三,景观生态学廊道理论,认为绿色廊道建设和各类块状绿地的连接度的不断加强,利用运输和各种防护林带建设,不仅可以发挥走廊应有的分隔作用,更能够体现廊道理论中的核心保护作用。其四,根据景观生态学基质理论,认为基质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和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以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在城市绿道设计中的应用技术研究,能为我们的城市景观创造一个新的空间发展模式,从而使得城市绿道设计得到提升。

3、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在珠海绿道工程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技术

3.1珠海绿道工程规划设计概述

珠海市绿道工程规模宏大分为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为区域绿道(省立)。早在2010年,广东省全面启动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并制定了《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和技术指导》之时,珠海市即制定了《珠三角区域绿道珠海段建设规划》,在秉承珠三角绿道网规划思想及挖掘本地特色的基础上编制并实施完成,其中1号绿道定位为西海岸山海休闲绿道,总长约282公里,其在珠海段全长54.38公里;4号绿道以生态和都市休闲为特点,全长约220公里,其中珠海段28.16公里。以此区域绿道共长为82.54公里。第二个层级为城市绿道,珠海市政府还制定了《珠海市绿道建设总体规划》,规划总长达220公里。第三个层级为社区绿道,是珠海市域内各行政区的《绿道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全长共计300公里。综合起来在珠海市版图内,形成了区域绿道(省立)--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三级绿道路网络体系,全长达600公里。本工程建成后,在极大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同时,还对实现珠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能极大地满足国内外广大游客的高层次、质量型、休闲型的消费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2绿道设计中景观生态学原理及方法的应用

在绿道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其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珠海自然绿色生态廊道、滨河景观廊道、滨海景观带的有机结合和保留,形成整体生态空间格局。这种结合和保留原有景观的做法,充分应用了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有利于保持本土动植物群落,维持生物多样性,使城市的居民能够更加亲近大自然。在规划设计中,还充分考虑城市各组团的功能定位,依托组团的优势资源,打造独特具特色的珠海城市绿道网络。这种做法也很好地体现了景观生态学关于各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和相关信息的流动和转移的规律,通过绿道网络,最大可能地让资源得到有益的流动,而使景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更为难得的是,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将其服务对象设定为以人为主体,充分考虑居民步行的可达性与便捷性,把可达范围设定在500—1000米内。从而充分体现了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目的和目标是构建以人为本,高质量的人的生活环境。在总体上,珠海市绿道工程整体景观设计是以景观生态学理念中的“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模式概念为基础的。通过绿道设计将源、流、展三要素结合,营造了具有空间层次的景观生态格局。从景观生态学斑块理论来看,可以看出绿道设计中的组团串联,正是斑块理念融入城市绿道设计的体现。在保持原有自然生态景观之时,又将人工景观融合在内,有力地体现了绿道设计中环境资源斑块的作用。第三,基于绿色廊道功能与作用考虑,绿道网络的选线即反映了景观生态学廊道理论的相关原理和方法。通过多因子叠加分析,作为绿道网的规划设计划依据。这样一方面保持绿道与环境的统一与和谐,不至于显得过于突兀,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景观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与其他要素相联系,保持景观的整体性。很好地体现景观生态学的规划理念“环山滨水、通廊串联、单元式使用”,形成“四纵—两横—二环--六岛”的空间格局。

4、结语

城市发展所产生的城市生态问题,是景观生态学所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居民的生活和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故本文着意于景观生景观生态学原理及方法在城市绿道设计中的应用技术作了初步探索,其意义也即于此。

上一篇:地理教学效果范文 下一篇:三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要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