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要求范文

时间:2023-10-06 17:47:11

三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要求

三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要求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结构助词 的

地 得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78

结构助词“的”“地”“得”在现代汉语中出现频率极高,但由于这三个字作为结构助词使用时读音相同(都读为“轻声de”),在日常口头交际时无从区别,再加上这三个字在某些书面用法相通、相同,故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极易发生混淆,产生错误。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试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针对结构助词“的、地、得”这三个字进行合理地教学。

一、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大纲)中对语法知识(结构助词)的要求

在新中国成立早期,受先前教育模式影响,汉语语法成为小学语文学习的内容。这些突出反映在了1950年、1955年的课程标准中。之后受到前苏联和西方语言教学影响,为强化汉语教学,1956年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曾把“汉语教学”单独列出,并明确汉语教学的任务。但此教学目标内容偏深,脱离了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违背了小学生学习汉语言的认知规律。在权衡了知识体系与知识的可接受性后,这一内容在1956年以后的大纲中删除。

从1963年开始到1986年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已不再系统教授语法知识,但新出现了“基础训练”。“基础训练”是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的。它和课文有一定的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这几个版本的教学大纲中均规定了在基础训练中,要安排一点有关语法、修辞的练习,要有意识地进行逻辑训练。这也就是将一些语法知识以练习的方式呈现出来。从1992年以后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对于语法的要求则无从寻找了,取而代之的是“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几十年来,在不少小学教师的观念中,基本的词法和句法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颁布之后,这样状况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

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由于这一规定的出现,一线教师在教学语法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了较多困惑。

二、我国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结构助词“的”“地”“得”

教科书被定义为“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地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本文研究了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北师大版”)的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就“的”“地”“得”三个字出现的时间、教授的内容进行分析。

(一)人教版教材分析

“的”“地”“得”这三个字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人教版)的首次出现,都在一年级上册,具体情况是:

1.“地”在第13页“土地(dì)”一词中出现,同时“地”也作为结构助词出现在本页的《轻轻地(de)》一文的标题中。这节课关于生字的教学目标是: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体验童趣。由此可见,在生字“地”的两种不同意义均出现在课文中时,因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汉语拼音教学,故没有对“地”进行过多教授。

2.“的”在第23页《欢迎台湾小朋友》一文中的“热情的(de)话儿说不完”一句中出现。这个字同样出现在一年级上册的“汉语拼音”教学环节,与上文“地”情况类似,同样没有对生字进行过多教授。

3.“得”在第114页《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文的“你说得(de)对”一句中出现。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中,“么”和“得”都读轻声。这节课关于生字的教学目标是:认识1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在本课,“得”字以结构助词的形式出现,且作为会认字出现在了课后生字表中,在教学建议中仅对于这个字的轻声读法作了着重要求,其余没有做要求。

(二)北师大版教材分析

“的”“地”“得”这三个字在小学《语文》教科书(北师大版)的首次出现,在一年级上册、下册中(小学生处于6岁左右),具体情况是:

1.“的”在一年级上册第68页《大家都说普通话》一文中的“风有风的话”中出现,并作为本课会写字之一。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师用书》中,对于《大家都说普通话》一课的教学建议是:结合儿歌指导学生会认6个生字,会写4个字。在课文理解部分,着重说了在“鸟的”“风的”等以“的”字结尾时,注意轻声处理,其余没有做过多建议。

2.“地”在一年级上册第86页《冬天是个魔术师》一文中的“他呼地(de)一吹”“一会儿大地(dì)就变白了”中出现。“地(dì)”作为本课会写字之一。本课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导中,在生字部分针对“地”,教师用书中明确提到了:多音字“地”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了解用法,今后进一步巩固。教学中可以用扩词、说短语的方法了解用法。

3.“得”在一年级下册第96页《快乐的小公鸡》一文的“你就会得(dé)到快乐”一句中出现,并作为本课会写字之一。“得”作为结构助词第一次出现出是在二年级上册中,第13页《小猴吉吉》一文的“吉吉摔得(de)眼冒金星”。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教师用书》中,对于《快乐的小公鸡》一课的教学建议是:指导学生认识13个生字,会写的8个生字要求按笔顺规则认真地写。在具体实施建议中,对于生字只是一班的笔顺指导,并未对“得”字有其他说明。

对于“的”“地”“得”三个字,两个版本的教材均在一年级进行了知识点安排,且均涉及了三个字的结构助词用法。但除了北师大版对于“地”字说明了其是多音字,且有不同用法,今后会进一步巩固外,北师大版其余两个字和人教版的三个字均为提出生字的结构助词用法。

然而,通过研读教材,本文发现,在课后练习中,无论是“照样子填空”或是“造句”,都多少涉及这三个字的结构助词用法。中年级开始,习作要求提高,到了高年级小学生作文更要求语句通顺。若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对“的”“地”“得”三个字的结构助词用法进行讲解,在习作中就极易出现错误。

三、结构助词“的、地、得”三字的实际教学

(一)低年级拼音、识字教学,弱化三字的联系区别

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首先在拼音学习阶段学习生字“地”与“的”。前者是帮助学生声母“d”,以生字带拼音;后者是在学习“zh、ch、sh”这一课中作为选文的一个生字。上述两个生字在一年级阶段只要求会认即可。至于生字“得”则是在一年级上册后半段的课文学习中学习的,同样也只要求会认即可。教师在组织一年级教学时,没有将重点放在“的”“地”“得”三个字的用法和使用规则上,而是只针对本课的拼音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进入到一年级第二学期后,“的”字出现在了第三课课文中,这个字作为会写字要求学生掌握并运用;“地”字以“dì”这个读音出现在“会写生字表”中,要求学生掌握运用。“得”字则是在二年级需要学生掌握。进入到识字教学后,教师会重视这三个字的书写及运用。教师基本都会在课堂上进行三个字的辨析。但是学生在低年级段,语言感知及运用能力尚不成熟,在此阶段教授学生三个字的基本区别,学生掌握情况不会达到预期效果。

(二)中年级逐渐从习作中发现问题

中年级开始,学生开始已从写话、写段过渡到写文章,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能够在一学年内完成16次习作训练。也正是从中年级段开始,学生的习作中会集中反映出“的”“地”“得”三个字混淆使用的情况。通过与一线语文教师的交流发现,教师通常会在习作中指明错别字,让学生进行修改,但是三个字的掌握程度仍不尽如人意。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在第1-3学段并没有明确提出学习语法常识的要求。教师为了配合其教学环节和方便学生掌握知识,对于一些常见的语法现象会进行普及性的学习,如“何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等。“语言教学不是语法教学”,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者杨新富老师的观点。但“的”“地”“得”三个字的使用规则确实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法基础,否则单纯只是靠训练、背口诀、找规律进行学习,还是表面功夫。

总体而言,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缺乏对于“的”“地”“得”这三个字本身区别与联系的深入教学,也未能结合基本的语法知识进行辅助教学,单纯依靠找语言规律、课堂练习这样的简单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完全掌握这个知识点。

(三)教师强化偏少

“的”“地”“得”的学习在小学并不是重点知识,三个字的学习也是在不同课时讲授的。因此,学生没有将这三个字的联系与区别进行很好的概括整理。而在小学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如作文教学),教师也没有将这三个字的使用规则作为重点内容加以强调。总之,教师对于这三个字的强化不足、练习偏少也是造成小学生“的”“地”“得”混淆使用的原因之一。

但我们不难发现,“的”“地”“得”正确使用的重要性可以延伸到我们文字使用的全过程,如中高考作文、正规文本书写等都完全禁止错别字的使用。“的”“地”“得”的混淆使用有时也会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四、结构助词“的”“地”“得”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安排建议

在探究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对语法知识的要求,结合小学生认知能力及教科书编写情况,本文认为对于这三个字的教学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具体如下:

(一)低年级教学

三个结构助词都集中在一年级阶段出现,学生在此过程中,认知能力尚不成熟,对于多音字、多义字不能很好地理解。此阶段,教师如发现学生“的、地、得”三个字使用错误,可耐心地进行讲解,但不过分要求学生一定正确使用这三个字。

(二)中年级教学

随着小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课程标准在此阶段也要求习作方面的练习。“得”字在这三个结构助词中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且用法较为简单。通过日常不断地积累,此时学生对于“得”字应该正确区分,但对于“的、地”两个字的区分不做特别要求,如在日常练习或习作中发现错误,讲解纠正即可。

(三)高年级教学

学生进入五、六年级,其认知能力与语言习得能力进一步发展,能够对于常见字进行辨析。课程标准中在此阶段对学生的习作要求进一步提高。此时,学生在已经很好地区分了“得”字的前提下,需要对“的、地”两个字进行区分辨析。在日常教学中,如在课文中遇到了这三个字以结构助词的形式出现,教师应该进行较为全面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三个字的具体用法和区分方法。在练习或习作中发现错误,教师也要立即予以纠正。

参考文献:

[1]崔峦.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二)[J].课程・教材・教法,1993(12):16-22.

[2]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郑国民,马新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龚杰克,男,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中文方向。

三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要求篇2

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写作目标没有体现层次性的要求,目标设置过于笼统。我们知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编者、教师的总纲,如果这个总纲体现出了层次,那么编者、教师才能更好地实践这个层次性。我们知道学生接受、认识事物有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违背了学生认知、年龄的特点,那么教学的预期目标就无从达成。我们来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初中阅读、写作的目标:“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是课标中有关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这些要求过于笼统,又没有层次性,对于初中三年的教学起不到指导作用。应分年级具体细化文学作品的教学目标。例如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初一的小说教学与初三小说教学目标一样,考试考题也一样,这怎么可能呢?致使目标没有层次,教学没有层次,也违背了教学规律;导致教师操作起来盲目性增大了,针对性没有了。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增加了,不符合客观规律。对此,建议修改初中阅读、写作教学的相关目标,体现教学的层次性。比如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的教学就可以针对各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文体特点来设置具体可行的目标。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应具体设置为:初一年级的目标为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线索的特点,能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初二年级的目标:感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并结合具体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分析造成人物性格的特点的原因;初三年级的目标就以理解文章主旨和感知语言特点为重点。这样分层次设置目标,便于教师教学,也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特别是在初三阶段,要加强综合性,使学生由部分到整体、由感性上升为理性,使学生情感受到熏陶、道德得到培养、认识得到升华,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情感道德基础。这是学生成长的根基,也是教学的落脚点。希望课程目标的制定者能够倾听一线教师的心声,制定出符合教学规律的课程标准。这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

二、课本的编者也应力求体现初中语文教学的层次性。现行的教材,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按单元、分主题编写,但从整体看仍然缺乏必要的层次性。例如:说明文的编写应分层次,并配有知识短文。初一年级应以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为目标来组织相关文章;初二年级应以掌握说明方法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为目标;初三年级应以说明顺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为目标。这样就体现了编者的层次性,才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文本。为此,希望教材编者要编出有层次、分年级目标的文本,给教师、学生提供一个便于学习又得心应手的好教材。

三、作为一线的教师要大胆应用教材,使各年级的教学体现层次性,最后达成整体目标。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广大一线教师忙于备课、上课还有批改作业,不能深入钻研教材,只是照本宣科,不敢超越雷池一步,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不能体现层次性的又一重要原因。教师在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过程中要放得开、收得住,整体设置初中阶段的目标,最终达成整体目标。比如议论文的教学,在初一阶段的目标就是准确把握议论文的论点,初二阶段的目标就是理解论证方法,初三阶段目标就是探究论证过程及议论文的结构特点。大胆使用教材,重组教材,分层次实现综合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付出大量艰苦工作。教师只有分解了目标,又把这些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加以落实,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也才能形成教学的个性。作为一线从事教学20多年的我深有体会,备课只是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的目标,每天、每月漫无目标地进行语文教学,结果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习语文失去了应有的兴趣,这和语文教学缺乏应有的层次性、教师缺乏必要的自主性有很大关系。只有发挥教师本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层次目标,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走出困境。

综上所述,科学建构初中语文教学的层次性需要课程标准的设计者精心分层次分年级设计出既切合学生学习又便于教师教学更便于编者编写的课程目标,而不是笼统的、不分层次的。应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对当前课程目标分层次、分年级设置具体目标。其次,作为教材编者也应听从一线教师的心声,科学编写教材,使我们的教材具有高水平,这样的教材才能成为教师、学生热爱的好教材,这是广大语文教师的热切期盼。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大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破教学参考的条框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出层次来,教出特点来。

三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要求篇3

【关 键 词】小学;英语作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067-03

一、小学英语家庭作业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以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某小学三到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每个年级随即抽取3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120份,实际收回110份,有效问卷110份。针对学生作业完成时间,完成形式以及情绪态度展开调查研究。先将问卷调查的数据整理分析制成以下表格。

1. 小学各年级英语作业完成形式的数据分析

表1 小学各年级英语作业形式数据分析

注:合作型包括上课对话表演,课后对话作业,回家打电话练对话等;动手型包括画画,做手工制作;实践型包括用英文和外国人打招呼、问路、自我介绍等;趣味型包括看英语节目。

由表1可看出,目前小学生英语作业形式仍然以抄写单词、课文为主,抄写单词,听磁带,与背诵课文组成了英语作业的基本模块。随着年级的增长,抄,背等作业的比重逐渐上升,无疑增加了学生负担。而合作型、动手型、实践型、趣味型等形式却越来越少,以致没有,而这些形式的作业恰恰是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这方面的缺失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2. 小学英语作业完成时间的数据分析

由图1至表5可以看出,总体上来说,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随着年级的上升不断增加,有的学生甚至单单完成英语作业就要用上一个小时以上,对于他们来讲,负担真的很重。同时,英语为小学语数英三门主课中的一门,六年级学生需要用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成英语作业,再加上语文数学两门主课作业,大多数学生需要花上2个半小时,这无疑会减少学生回家进行体育锻炼和娱乐的时间。

3. 小学各年级完成作业时的情绪状态的数据分析

从图2、图3可看出,刚接触英语的三年级小学生对于英语还是有很大兴趣的,他们中有超过50%的人是喜欢英语作业的,而随着年级的升高,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到了六年级,却只有不到10%的学生仍喜欢英语作业。这真的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值得庆幸的是,对英语作业感到厌烦的学生比例还是极小的,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英语作业采取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这也给了教育工作者很好的机会,可以通过适当的调整,让我们的学生喜欢英语作业,提高对英语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二、小学英语作业布置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小学英语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

(1)小学英语作业模式单一。目前,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的模式单一乏味,“抄单词、听磁带、背课文”的机械练习较多,很少考虑学生的天性。根据笔者对泰州市海陵区某小学的调查,小学三至六年级英语作业中,背诵、摘抄、听磁带这三种形式作业占70%以上,五六年级甚至达到85%。往往一堂课下来,老师还没有布置作业,学生就已经知道老师的“套路”。如果是这样,那还需要教师布置作业吗?学生可以自己进行课后学习了。所以说,如今大多数学校英语作业模式单一,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更谈不上综合能力以及人格发展了。

(2)小学英语作业缺乏针对性。传统的作业布置中,不少教师缺乏目标意识,随意布置作业,量多质差。作业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缺乏针对性,结果劳而无功。作业要能突出重点,讲究少而精,应注重质而并非量,作业的布置应该根据教学的要求及课堂上学生实际掌握水平来设定。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就已经预设好本堂课的作业内容,而且不做任何调整地布置作业,这点从教师上课用的PPT可以看出,教师的PPT最后一张通常都是所要求完成的课后作业。

(3)小学英语作业实践内容少。课堂除了布置“听说读写”之外,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实际情况却是少之又少。据调查所知,小学三年级学生实践性作业所占比例为0.91%,四年级3.67%,五年级为0.91%,六年级则为0。而所调查的实践作业包括向外国人打招呼、问路、自我介绍等活动。由此看出,现阶段小学教师对实践作业的不重视。作业内容如书本要求学生回家调查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教师则草草略过,单单划几个单词句子让学生回去摘抄,第二天进行默写等形式的检查。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减弱,对英语的最初兴趣以及对实践作业的兴趣也逐渐减少。学生没有“做”的积极性,何来发挥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呢?

(4)小学英语作业布置不精练。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教师应该联系本课的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后将它们挑选出来,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完成作业所用的时间有个大概的估计,力求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复习巩固效果。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课本上要求的单词句型,还会增加一些内容,使得自己的学生学得更多更广,却忘记了精练学生作业这一目标。根据笔者的调查可知,随着年级的升高,作业完成的时间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六年级有超过1/3的学生完成英语作业就需要45分钟以上。在如此条件下,要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还是相当困难的。

2. 小学英语作业产生现状的原因。针对以上所谈到的小学英语作业布置中产生的三种问题,笔者总结出了三个原因,分别为教师工作量偏大,考试制度的重压以及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缺乏。

(1)教师工作量偏大。如今,大多数小学的英语教师都要担任2~3个班的课程,甚至部分老师是多个年级代课,一天2~3节课,而且除了教与专业对口的英语之外,还要上科技或劳动、思想品德等副课,一周课时15节以上,一个教师担任这么多课时,面对这么多课时与班级,教师得先确保学生课堂上的有效学习,大多数精力都投入在备课授课中。而对于作业的布置,教师很难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安排与之适应的课外作业,唯一一个既能不加重工作量又使得学生学习成绩有所保障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乏味的抄抄、背背、听听等机械练习。面对班级授课制下的大量学生,即使再务实敬业的教师,想搞好英语作业的布置也有难度。

(2)考试制度的重压。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学生以应试升学为目的,以追求高分为目标,从而使考试背离了国家的培养目标,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教育行政部门往往以统考的名次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则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水平,并与晋级提薪挂钩,教师则以学生考试成绩多少来判定学生的优秀与否,学生则以升学为目标,以书本知识的学习代替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目标。而提高学生学习考试成绩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大量的练习,在这其中不重视习得知识过程与能力的培养,只在乎最后的结果,这样的教育,是违背新课改的,也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使得学生沦为考试机器,而不是一个独立自主、有能力、有思想的人。

(3)学生缺乏学习主体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起着主导作用,从怎样控制课堂局面、把握教学进程到课后作业的布置。但是在教师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背后,学生的主动发展和主体活动却被忽略。在布置作业这一常规环节中,教师布置的实践作业,如看英语节目、课后练习对话等等这些难以评价的作业,大多数学生也完成得相当草率。而对于那些教师易于评价的摘抄作业,学生完成得往往八九不离十。这说明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把自己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缺乏主动性和主体性。这样的学习,使得教师安排摘抄背诵等机械作业成为必然结果。

三、改进小学英语家庭作业的对策与建议

1. 改变作业形式,实现作业多样化。小学生虽然对摘抄单词句子、背诵课文等机械作业缺乏兴趣,但由于在考试制度的大环境下,大部分学生能并不完全排斥这些机械作业。所以,笔者所说的作业形式多样化并不是对传统作业形式的完全否定,而是指在原有形式的基础上,再加上其他作业形式,使得作业形式更丰富。首先,可以加强口头作业的训练。除了让学生干巴巴的背诵课文,也可以请学生将自己朗读的课文录下来,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比较,学生为了呈现完美的效果,肯定会下功纠正发音、增强连贯性等等。其次,查阅收集信息也是一种不错的作业形式。例如,讲到英国校园文化这一单元时,请学生课前查阅关于英国小学生上学的各个环节,并与中国学生进行比较。最后,创新作业。比如请学生做一份关于某主题的英语手抄报,为了能得到更多信息,学生只能通过上网等其他渠道获得相关知识,在不知不觉中能力得到提高。

2. 关注学生需要,实现作业层次性。新课标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关注学生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一个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可能是一样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要求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立足个人。教师合理地设计并注意作业的分层布置,首先必须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他们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并善于区别对待。设计不同层次的弹性作业,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对后进生的要求是把基础知识掌握好,中等生要在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情况下提高学习英语的潜能,而优等生的要求是在把握课堂的情况下,立足课外,形成一种学习能力。

3. 立足生活,实现作业实践性。让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精心设计各种真实或模拟的语言情景,让学生学习英语、使用英语,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这将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与人交流,培养学生学习,如何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例如,教完了动物这一单元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周末去一次动物园,把看到的动物拍下来,做成画册,并在旁边用英文标注当时的心情或者动物的名称。这样,每次学生翻阅自己制作的小画册,也是对英文的一种巩固。教师应该根据学校及学生的现实情况,适当地降低实践性作业的要求,将一些难以实施的内容简单化,使其易于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家庭作业一方面应该根据教学要求,达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应该关注生活,让学生在快乐的实践中完成作业。

参考文献:

[1]傅小平,邹宁.小学英语作业的布置与评价艺术[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9.6(3).

[2]胡苇.国外中小学家庭作业问题的研究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12).

[3]鲁子问.小学英语教育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4]王晓涛.浅谈小学英语的立体式教学[J].基教t望,2008,

6.

[5]杰克林・贝克赛奈特.张斌译.谈谈家庭作业[M].济南:山东教育科研,2000(12).

[7][美]哈里斯・库帕.王建军等译.美国中小学家庭作业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科研,1995(6).

[8]周晓燕.英语作业的改革与创新[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1):26-27.

[9]张巧利.交互式家庭作业:流行美国的家庭作业新概念[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12).

[10]任宝贵.高中生英语家庭作业时间与英语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4).

[11]胡俊杰.小学中高年级英语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三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要求篇4

(一)回归教育本质,呼应课标要求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思想反对读死书,死读书,主张把受教育者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培养有灵魂的公民。这也成为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实践中学习语文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口语交际教学板块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从目标的制定,到内容的呈现、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标准的确定,可以说都与生活须臾不可分离。因此,口语交际生活化是落实新课标要求、回归教育本质的必然之路。

(二)解决现实问题,凸显课程价值

有研究者指出,本世纪初新课改刚开始,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们对口语交际的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出现了课程虚设、挤占课时、敷衍塞责等现象。[1]而当下,上述问题已经有所缓解,以下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1.口语交际沦为单纯的听说训练。在口语交际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单纯练习倾听,练习说话,而不注意设置生活情境,不对接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只是为听而听,为说而说。即便是讲故事这种学生喜欢的形式,也成了“独白式”的自说自话,学生兴趣减少,学习效率不高。

2.口语交际成为写作的附庸。正像有人把阅读课上成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一样,很多教师也把口语交际课上成了指向写作的口语表达课,前边的听说练习只是为了给后边的写作做铺垫。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产生对口语交际课的畏难情绪也就不足为奇。

3.口语交际训练局限于口语交际课堂。一些教师认为,口语交际训练只是口语交际课的任务,平时的教学用不着强调口语交际,反正也没有硬性的考核指标。

4.不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首先,不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其次,在指导口语表达方面不得法。再次,不关注交流中的积极应对。

口语交际教学最终指向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素养,因此需要教师在具体情境的创设中,在听说双方的互动中,训练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换言之,只有突出强调生活化的原则,才能凸显口语交际课独特的课程价值。需要说明的是,生活化本是口语交际的应有之义,但为纠偏,不得已而名之。

二、口语交际生活化教学的主要特征

生活化的口语交际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一)立诚:育人的价值追求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这一至理格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中庸》有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天地大道,也是与人交往的基石。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他认为人的语言交流要从心出发,宁可“讷于言”,也不要佞言巧辩。

因此,笔者把口语交际的价值追求定位为:立诚。做真人,养诚心,说真话,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使命。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善于交际的君子,不做哗众取宠、油嘴滑舌之人。口语交际不是为言说而言说,而是为了有效沟通;不能不择手段地言说,而是为了文明和谐地交流。

(二)真实: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口语交际教学要取得最好的效果,教学设计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

一是设置真实的场景。教师应创设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交际情境,提供恰当的、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体验各种场合的交际行为。真实的场景包括:真实的课堂学习情境,如问答、讨论等;真实的校园生活情境,如竞选、辩论、游戏等;真实的家庭生活情境,如家庭娱乐、亲子对话等;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如旅游途中的问路求助等。如果要开展创编童话、表演故事等活动,其指向应是学生在这类活动中如何交流沟通、如何协同学习,而不应把讲好故事、演好剧本作为唯一目标。

二是进行真实的评价,即紧紧围绕口语交际标准进行评价。新课标指出,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和习惯,重在鼓励自信地表达;第二、第三学段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2]教师要据此制定基于学情的评价标准,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针对学生的交际情况,做出适当的、激励性的评价。

(三)互动:提高交际能力的途径

强调互动性,就是强调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战性。互动才有交际,互动才有应对。教师应创设各种互动情境,体现问题导向,让学生置身其间,主动锻炼学习。学生在交际互动中产生动力,进而合作互助。在良好的互助合作中,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沟通技巧都得到了提高。

三、口语交际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建议

如何实施口语交际生活化教学?笔者认为,要强化教师的教学目标意识、评价激励意识和课程开发意识,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认真倾听、注意场合、尊重对方、大胆自信、遵守规则等良好习惯。现结合小学一年级口语交际教学谈一下认识。

(一)强化教师的三种意识

1.强化目标意识。任何高效的教学都源于良好的目标制定,口语交际也不例外。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要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明确,一二三四要能说清楚;二是准确,要体现课标方向,体现年段特点,体现课本要求;三是具体可操作,教学目标必须可观、可感、可说、可评。多少年来,受淡化知识体系理念影响,语文教材对年级、单元、课时教学目标的指向不明确、不具体,口语交际课也像其他语文课一样,教师不仅要思考怎么教,更要思考教什么,这大大超出了一线老师的能力,造成了教学的盲目和低效。新的部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在努力扭转这一倾向,每次口语交际课都在书页的下部,以“小贴士”的形式明确标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如此,语文教师便更易操作,教学中只要结合自己的班级实际精准对接落实即可。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话题及目标要素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话题及目标要素

2.强化评价激励意识。评价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小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及时的评价激励。口语交际教学要采取小目标、小步骤、多引导、快评价的方法,以赏识、鼓励、耐心的态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成就感和自信心。评价标准以新课标为参照,区别不同年段的特点。一些教师创造性地总结出“情景测验法”“现场评价法”“事后反思评价”“口试法”“观察记录法”“自我评价”等有效评价方法,给口语交际教学评价提供了很好的参考。[3]

3.强化课程开发意识。对比新旧教材可以发现,新教材中口语交际的次数少了。这是在提醒广大语文教师,口语交际不仅仅是一节节具体的课,而是可以无限开发的课程资源。我们只有跳出一学期几节的口语交际课,扩大视野,开发利用生活中的口语交际资源,才能使口语交际教学的功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实现口语交际生活化教学的最高目标。一是向语文课堂延伸。把写字、阅读、习作等语文活动都纳入到口语交际训练中来,教师时时刻刻都能关注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情况。如有教师教学《动物王国开大会》时,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再引导学生思考:狗熊前几次的通知大家为什么没听懂呢?一个合格的通知需要说清楚哪些内容呢?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展示,互相补充,不仅很好地理解了课文,还有效地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二是课内外整合。把年级交际目标作为语文教学乃至班级活动的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在热火朝天的学校生活中锻炼听说能力。如一些教师利用早读和课外活动时间,开展“我是朗读者”“飞花令小擂台”“我是新闻发言人”等常规交流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交流的热情。三是校内外整合。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生活以及孩子活动的社会场所,都可以成为他们学习口语交际的大课堂,教师可以定期布置、口语交际任务,设计活动程序,并注重评价反馈。例如,一些学校在低年级开展“说好四句话,做个文明人”活动,要求孩子早晨起床后向家人问候“早上好”,上学前向家长说“再见”,放学回家后说“爸爸妈妈,我回来了”,晚上睡觉前向家人道“晚安”。这种德育主题活动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口语交际课程,孩子在和家人的良性互动中学会了礼貌表达。

(二)培养学生五种习惯

1.认真倾听。认真倾听不仅仅是日常交流的良好习惯,也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前提和基础。例如一年级上册的《我说你做》,内容是“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吧!一个人发指令,其他人做动作。”这就要求发令官发出指令时,其他学生要认真听,然后快速反应。为了能听清楚,老师在示范时,就要明确交代:发令官要大声说,让大家听得见;更重要的是大家要安静,注意听发令官说话。为此,可以课前做一个铺垫游戏:听话、传话。课中练习时,要紧紧围绕“保持安静、认真听”去评价大家的表现,引导学生专心听,而对反应快慢、动作对错不去重点关注——因为儿童的差异性决定了这个游戏难免出现差错,有些孩子虽然听到了,因慌乱也会出错。如果班级学生表现较好,差错较少,教师可以考虑提高难度,由简单动作过渡到复合动作(如课本第二种训练)甚至复杂动作,如组织“我说你反着做”的游戏,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2.注意场合。真理都是相对的,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和要求。就像说话,一般的要求是大声说,让别人听得见(见《我说你做》的目标)。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交际的情境千变万化,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灵活调整。这里有一个交际的基本原则,就是不影响无关的他人。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国人在境外常给人一种喜欢大声吵闹的印象,机场的候机大厅、餐馆以及其他公共场所,只要有两个人,就会热闹得像唱戏一般。毋庸讳言,这种不文明的行为确实比较常见,所以每逢国内举办重大的国际性活动,各大媒体就会呼吁民众学习日常礼仪。

因此,新编一年级教材中设置“有时候要大声说话,有时候要小声说话”的训练目标(《用多大的声音》)很有必要。教师在教学此课时,一定要向孩子渗透说话时注意场合的意识。人多时,发言要大声,让最后边的同学听得到;人少时,说话的音量要调小,让最远的同学能听清即可;单独交流时(如在教师办公室和图书室),就要轻轻说,让对方听到就行了,切记不要打扰周围做其他事情的人们。这里要反复强调尊重、不打扰的原则。

在听课调研中,笔者发现有些一年级的老师对此课的教学很有心得。老师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大声小声的区别,特意明确了音量的级别:在要求安静的环境里,两人窃窃私语用一级音量,其他人听不到。在人数极少的小范围对话,用二级音量,不用费劲能听清。在几十个人的班级里发言、讲故事,要用三级音量,把每一字音送进每个同学的耳朵里。在空旷的场合指挥集体行动,或者喊人找人,就需要四级音量。至于扯着嗓子喊的五级音量,一般情况下是不主张使用的。为了更直观生动,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还做了音量小喇叭的道具图片,让小裁判用它示意讲话人增加或降低音量,效果很好。

3.尊重对方。既然是交际,就有双方或多方。口语交际绝不是自说自话的“独白”和旁若无人的“表演”。以前的口语交际教学,往往会出现偏差,看图说话、续编故事等教学设计,成了单纯的听说训练,对于实际交际作用不大。守正纠偏,就需要从低年级学生开始,向其渗透明确的对象意识。让孩子们明白,口语交际眼中要看到对象,心中要尊重对象。如一年级上册《我们做朋友》一课,教学目标很简单:说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交际礼仪,也是学生最需要首先养成的交际习惯。以诚交朋友让眼睛这个心灵的窗户说话吧!教师在执教此课时,不要偏离目标,也不要超越目标,不应视“看着对方的眼睛”为小儿科,而应该认真地训练,耐心地提醒,在孩子们的心田上播下美好素养的种子。

4.大胆自信。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大胆自信的表达习惯。有人说,中国人骨子里天生具有内敛含蓄的基因,人们甚至把不会说话、不善表达当成优点。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古往今来,历史上许多伟人贤士都有滔滔辩才,孔子、孟子、韩愈、苏轼、王阳明、鲁迅、孙中山、毛泽东……他们都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有大胆自信的个性特点。我们也要着力培养小学生的这种品格。例如一年级上册《小兔运南瓜》一课的教学,重点不是让孩子们发挥多大的想象力,创造多少奇特之法,而是让孩子们通过充分的讨论交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自信地分享自己的经验。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他能说出自己的思考;这里没有对错优劣,只要他能积极主动。再如一年级下册《打电话》一课的教学,教师要通过模拟情境,鼓励大家自然大方地表现:给别人打电话时,先要说清自己是谁。没听清楚时,可以请对方重复。特别是后一点,老师一定让全体孩子都能感受体验到。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模拟打电话情景,故意模糊一些话语内容,诱导学生来追问。放学时,教师还创造性地让一半学生放学,留一半学生,安排他们回家后给另一半学生打电话,任务是交代明天学校的活动要求,看哪些通话双方圆满完成了“作业”。[4]这样,学生们带着任务,主动参与,口语交际能力就会得到较好的锻炼。

5.遵守规则。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生活化情境不同,就会出现需要学生遵守的不同要求。例如,集体活动有制度,教别人做游戏有程序,说话表达和评价交流也有规则。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活动之初讲清规则要求,活动之中监督执行,活动之后评议规则落实情况。让学生在遵守规则的交际中学会有规则地生活,才能更好地体现口语交际的生活化特点。

当下,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应遵循生活化的教改路径,明确立诚、真实、互动的价值特征,强化教师的教学目标意识、评价激励意识和课程开发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场合、尊重对方、大胆自信、遵守规则等良好习惯,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元媛.创设交际语境,凸显交际互动[J].小学语文,2016,(12).

[2]黄成欢.小学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6.

[3]王琼武.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J].语文建设.2013,(8).

三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要求篇5

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已使英语获得了国际通用语的重要地位。联合国有关文件提出,21世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技能为母语、一门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由于历史原因和互联网的广泛利用,英语成为各种国际场合的主要工作语言,也成为国际科技交流的主要语言(据统计,国际上85%以上的学术论文是用英语发表或宣读的,各学科的主要学术期刊也以英语为主),同时也是国际互联网的主要应用语……

纵观各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外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为目标的、强调语用的交际教学理念和实践得到普遍认可。欧盟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由13个国家的专业研究机构和大学合作制定了纲领性的外语教学文件(european  framework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从理念、目标和评价等各个方面对外语教学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文件体现了国际上语言学、外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强调以发展语言应用能力为根本目的的交际性教学思想。我国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和外语教学大纲设计中也基本采用了这种思路(如香港地区1999年版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2.在高中外语课程的设置上采用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例如,日本将高中课程设置为英语一、英语二和口语一、口语二以及阅读与写作课程。其中英语一和口语一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而英语二和口语二为选修课程,阅读与写作也为选修课程。韩国也是同样,高中一年级英语为必修课程,从高中二年级起开设英语阅读、写作和会话等选修课程。一些欧洲国家则在高中阶段为学生开设出不同语种的第三外语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开设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兴趣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3.重视外语教育对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基本素养的培养作用,强调外语在加强各国人民理解和沟通中的作用;强调外语对于各国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多样性的作用。

4.教学资源的扩展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多媒体的教学资源使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得以实现。

5.评价改革形成潮流,各个国家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评价与检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重视研究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力求使评价更好地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教学,全面和公正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评价。一些新的评价和检测方法正在得到实验和推广。

二、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中英语教学自1985年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首先是高中英语课程得到了普及,高中英语教学大纲经过1993年的修订,进一步促进了英语教学的改革,提高了对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求,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经济和科技建设对人才质量的要求。1999年,西南师范大学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在教育部基教司的指导和支持下,对全国高中英语教学进行了调查。此次参加调查和测量的重点与非重点中学共87所,学生达15,937人。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基础教育的英语教学有了明显的进步,与1985年的全国英语教学测试调查相比,平均分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非重点中学的英语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目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突出的,主要表现如下:

1.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教学多以教师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语言输入量偏小。教学中忽视对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被动的学习方式难以使学生形成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993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为所有高中学生设计一个目标和要求。1996年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设计了一级和二级两个不同的目标要求,但是由于高考的压力,所有的学校和所有的学生都基本按照一种课本、一个进度、一个目标和一个要求开展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此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常常对有些地区和学校偏高、偏多、偏难,但对其它的地区和学校则又偏低、偏少、偏易。

3.高考外语科目虽然近年来逐步改革,从重语言知识转向重语言能力,加强了对学生听力和阅读能力培养的导向,但是同一标准的一次性考试无法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必然导致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步履艰难。

4.近年来,各地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有些地区和学校已经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实验,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有了较大的转变。在条件较好的高中,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的教学条件、课程的资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英语水平已有明显的提高。现行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的需要。

三、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高中课程应在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使他们能够按照个人的能力、个人的潜力、个人的特长与志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和长远发展的目标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选择,使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具有体现扩展性学习、提高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特点的学习过程,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表现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条件。高中英语课程在设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同时,又按照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设置相应的教学级别以及相应的语言水平测试级别,为学生提供相对客观的监测语言水平的标准。

四、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与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关系

2001年7月出版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按照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整体思路设计的,当时国家关于高中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尚未出台,因此,其高中部分的课程标准基本是按照与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分级目标的课程模式进行设计的。虽然在高中阶段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但是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性和个性发展的机会。因此,课程标准研制组根据教育部关于高中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这次又重新对高中课程进行设计,力求体现实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的原则。以学分制的方式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同时又与英语语言的水平级别相联系,形成了新的高中课程的设置模式。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将以新制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为准。

第二部分 高中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及内容结构

一、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特点

1.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既立足于我国高中外语教学的现状,又充分考虑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前景和我国对外开放、综合国力增长的需求,力求使课程标准做到理念先进、可操作性强、体现时代性的要求。

2.第一次在高中英语教学指导文件中明确了外语课程的人文性和

工具性特征,提出:“外语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中英语是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的描述中,提出了对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级别要求,使语言学习目标的内涵更为全面和丰富。

3.既体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性和基础性,又适应高中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成长需要。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设计了必修和选修两大系列的课程,以学分制为基础、以模块为基本教学单元,使课程体现多样性、开放性和可选择性。

4.明确提出高中阶段英语教学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5.根据英语学习的规律和社会对英语的要求,提出基础教育英语水平级别证书制度的设想。

二、高中英语课程的基本结构

1.基本框架

高中英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分别由若干个模块组成。其基本框架图如下:

附图

高中英语课程基本框架图(详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正文中表1)

2.必修课程

原则上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英语必修课,共5个模块,计10个学分。高中英语必修课程的内容将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发展,注重语言的输入量,必修课程由综合英语和阅读与表达两个部分构成。两部分课程的课时比例为3:1。

3.选修课程

高中英语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若干模块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对未来发展的设计进行选修,分为两个不同的系列课程,即b系列和c系列课程。b系列课程为顺序选修课程,应在完成a系列课程后顺序选修。b系列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与a系列基本相同,在继续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的同时,重点发展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选修课程共设6个模块,计12个学分。

c系列课程分为三种类型的课程: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欣赏类,其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专项语用技能,发展特长与爱好,满足兴趣和需求而开设的,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或就业,特别是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各校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有目的和有选择地设置c系列课程。以下课程仅为建议性课程。

语言知识与技能类可以包括:英语语法与修辞、英汉初级笔译、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报刊阅读、英语演讲与辩论等。

语言应用类课程可以包括:文秘英语、科技英语、社科英语、初级旅游英语、初级经贸英语、计算机英语等,

欣赏类课程可以包括:英语文学欣赏入门、英语影视欣赏入门、英语戏剧与表演入门、英语歌曲欣赏。

第三部分 原有大纲与新课程标准的比较

说明:2000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是以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的版本为基础修订的,其修订工作是在新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进行的,参加修订的人员同时是新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核心成员。因此,2000年版的高中大纲吸收了一定的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前该大纲尚未普遍实施;1996年供试验用的高中大纲到目前为止只在个别试验区使用,未在全国广大地区推广。因此,实际上全国广大地区的高中教学仍遵循1993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的理念和要求。

第四部分 征求意见的重点

希望专家和学者就以下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

1.《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了英语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征,提出了高中阶段英语教学要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这一表述以及教学重点是否恰当?你对此有何看法?

附图

2.《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推行学分制,实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您认为其意义如何?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

3.《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七至九级教学目标的描述是否恰当?

4.《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国家认定的英语分级水平测试,设7、8、9三个级别的考试和相应的证书;高校自行确定所录取学生的英语水平级别;学生可在高中阶段通过级别考试获得级别证书,并凭相应的级别证书申请不同大学和不同专业的入学资格。您认为此设想是否可行?

5.您认为目前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革方案及其实施能否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三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要求篇6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适应社会变化,满足学生学习、工作、生活需求。目前大学普通英语EGP教学虽然强调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各方面技能,但实际上EGP课程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特别是通过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能力。许多学校都把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作为改革目标,以适应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变化,把提高四级通过率作为衡量和评价他们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尺。蔡基刚提出:“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和一般综合应用能力只是手段,而用外语来学习科技知识,提高学生国际竞争能力才是目标”[6]。随着中小学英语教学发展,2009年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将原教学大纲规定的1800个单词增加到3900个,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词汇量要求是4200个。可见对许多大学新生来说,大学英语的基础教学目标有大半甚至全部都已经在高中阶段完成了,许多新生一入学就完全可以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如果坚持EGP方向,势必造成大学教育资源浪费。而ESP教学既服务于本学科普通英语教学要求,还具有专业特色,大学阶段ESP教学完全可以取代EGP教学成为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事实上,ESP课程和EGP课程并不是相对的,从理论上来说,两者都是打基础和提高英语水平,不同的是:“综合英语是纯粹打语言基础的或为应对考试目的的,而ESP教学则是为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语言能力服务的;综合英语为凸显一般通用语言,课文选材倾向小说和散文,题材是日常生活方面,而ESP课文和学生专业背景有些关系,但主要围绕专业上的语言特点和学术技能的;综合英语听的是故事和新闻,练的是日常生活会话,而ESP听的是一般话题的学术讲座,练的是校园、教室和学术讨论上的会话等。”

二、独立学院英语教学现状及ESP教学可行性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独立学院从1997年诞生至今,作为承担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的新生力量,专业设置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致力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由于独立学院的定位和自身的特点,其生源质量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许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且两级分化严重,学生课堂自我约束能力和管理能力较差,而且普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我们看到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接受新生事物快,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可塑性强的特点。据了解,目前福建省大部分独立学院仍然坚持进行普通英语EGP教学,一些院校ESP教学虽然有了一些发展,但是都没有什么实质性变化。以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分级教学改革为例,大学新生按高考英语成绩或期末考试成绩择优,高考成绩达到120分的,或者第一学期英语期末成绩达到优秀的,可自愿参加四级强化教学班并提前参加英语四级考试,周末有专门老师负责四级辅导,四级考试通过后可以申请免修大学英语,其余大部分学生在大二上参加四级考试,通过者都可申请英语免修。虽然2012级两期强化班的四级通过率分别达到84%和92%,但是英语课程免修后学生目前还没有可以选修的其他后续英语课程,ESP教学完全还未起步。为了更好地了解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和满意度,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果,笔者在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分3次,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形式对诚毅学院基本可以代表文科、理科英语平均水平的金融专业和航海专业2011级240名学生进行了逐年调查,表1是部分调查结果。从表1明显看出,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是逐年下降的(英语学习兴趣强的大一有35.5%,大二只有23.3%,到了大三降为9.5%);英语学习动力也是逐年减弱(动力强的学生大一有22.8%,大二有17.5%,大三只有6.3%);在大学阶段感觉自己英语水平进步大的学生比例不高(大一有32.1%,大二有27.1%),约一半学生认为英语进步一般,不少学生还认为英语水平有所后退(到大三时高达26.4%);许多学生对英语课程设置满意度一般,感觉满意的学生也逐年减少;认为有必要开设ESP课程的学生从大一40.0%上升到大二63.8%,到了大三竟然高达85.0%,说明学生对ESP课程从低年级开始的不了解、不在乎到高年级接触专业英语后产生了迫切的学习需求。如果大学英语学习内容完全是普通英语EGP课程,就会造成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英语学习无法有实质性变化,容易产生疲倦感,慢慢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通过将成为许多学生英语学习的终结。这必然影响独立学院对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因此,独立学院应该充分考虑到三本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但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合理设置英语课程,积极开展一些实用性强的ESP教学,以满足学生实际工作生活需求。

(二)教师情况调查

目前,福建省独立学院英语教师大多数毕业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硕士、博士人才,英语语言文学基本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胜任英语基础教学不成问题;但是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大多数不具备其他学科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也没有ESP教学的实践经验。因此,ESP教师队伍无论在专业知识的掌握还是教学方法上的研究都需要大力提高,这也是许多高校ESP教学迟迟无法起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欣喜的是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师队伍比较年轻化,可塑性强,经过培训大部分教师完全可以从EGP转化为ESP教师。例如集美大学诚毅学院75%左右的英语教师在35岁以下,职称结构也大部分是讲师,不管是角色的转变还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年轻教师都有很强的适应性。从上述ESP的定义可以看出,ESP课程不需要涉及很深奥、很系统的某学科专业知识,作为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之间的一个过渡课程,ESP课程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ESP课程关注的是大多数学习者的普遍需求,要求专业性不强、受众广、适用性强,例如科技英语、旅游英语和科普阅读等。这类课程不涉及太多太复杂的专业知识,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师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完全可以胜任。狭义的ESP课程指的是为专业性强的学习者设计的,针对人员少,需求细化,学习目标明确单一,例如航海英语的口语课,从学习内容和目标上都不同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口语课。对于这类ESP课程,关键是教材的编写和选择要控制难度,如果太难了就几乎等同于专业英语,不属于大学英语教学范畴,而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师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应该也能够胜任难度在专业入门阶段的大学英语ESP教学。根据Hutchinson&Waters的观点:“ESP可分为职场英语(EOP)和学术英语(EAP),职场英语可是岗前培训性质的,也可以是高校的ESP课程。”[8]从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需求考虑,职场英语可以成为某些专业ESP教学的首选,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岗位需求,又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不高。

(三)教材使用情况

据了解,目前福建省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材的选择主要是针对英语四六级考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技能,例如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先后使用了好几套教材,分别是《21世纪大学英语教程》《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和《新视界大学英语教程》。这些教材主要涉及日常生活内容,每单元的生词和高中英语词汇重复率高,教材中介绍的语法知识和语言点大都是复习高中英语学过的内容。通过对2011级金融和航海专业24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经过2年大学英语学习后,许多学生对英语课程满意度不高。其中,6%的学生认为教材毫无难度,都是高中阶段掌握的知识,没有参加课程活动的兴趣,对教学内容非常不满意;37%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中大部分知识都是曾经学过的,大学教师对语法和知识点的讲解还不如高中教师讲得仔细全面,认为英语课没有挑战性,对教学内容不满意;38%的学生认为虽然很多内容曾经学过,但是大部分都忘了,现在复习一下很好,学习压力不大,准备努力通过四六级考试,对教学基本满意;19%的学生认为很多英语知识自己还没有掌握,需要加强学习,大学英语内容丰富,对教学内容很满意。从许多学生对英语教学内容满意度不高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都渴望改变这种现状,特别是独立学院要想发挥自身优势,势必要扬长避短,不能照搬一本和二本学生教材,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开发独立学院学生教材。目前市场上通用英语EGP教材五花八门,可选择范围广,而ESP实用教材十分短缺,迫切需要组织教师自行编写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ESP教材。对于狭义的ESP,Ellis和Johnson认为编写教材要注意几个原则:“语言必须包含学习者的学科专业中常见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语篇功能;内容必须和他们学科有关联,但选择的主题和设计任务的目的是促进学科专业所需要的语言能力的训练。”[9]而对于广义的ESP,Lewis和Hill对ESP教材的衡量标准是:“教材能否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和研究兴趣;教材是否和学生的专业以及需求有关;教材是否有趣;教材是否有他们认为值得做的任务和活动。”

三、独立学院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

(一)英语分级教学是教改的前提

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专业特点,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大学英语》课程计划分三个层次进行分级教学,各层次教学要求如下:第一层次:(较低要求)术科本科专业学生,修满14学分,安排218学时,教学内容为大学英语预备级I,II级;大学英语综合I,II级;第二层次:(一般要求)非英语专业普通本科学生,修满16学分,学安排272学时,教学内容为大学英语综合I,II,III,IV级+B.+C+D;第三层次:(较高要求)非英语专业高起点本科学生,修满16学分,安排272学时,教学内容为大学英语综合I.II.级+B+C+D+E。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目标,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包括A类课程综合英语、B类语言技能类、C类语言文化类、D类行业英语类和E类学术英语类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有机结合可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对于每一类课程学生具体可选的项目如下:A类综合英语:大学英语(读写),大学英语(听说),大学英语(4,6级训练);B类语言技能:英语阅读,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语,英语口译,英语写作;C类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英美影视欣赏,英语散文欣赏,英美小说选读;D类行业英语:会计英语,金融英语,IT英语,商贸英语,法律英语,航海英语;E类学术英语:社科,人文,管理,理工。对于所有三个层次的学生来说,A类大学英语综合I.II.级是必修课,除了通用英语EGP教学,还增加英语四六级专项训练,旨在帮助学生在四六级考试中取得更好成绩。到了大二阶段,第二层次学生可以选择继续A类课程,目标仍是四六级考试,或者选择BCD类。而第三层次学生则自愿选择BCDE类课程,不论是EGP方向还是ESP方向,只要学生选课人数达到开课要求,学院就应该满足学生需求。

(二)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是教改的重点

就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内容来说:A类大学英语综合课程不论是听、说、读、写训练还是四六级训练,大学英语教师早已驾轻就熟,完全能够胜任;至于B类语言技能类、C类语言文化类课程,大学英语教师大都是语言学或英语和文学相结合的硕士、博士人才,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根据各自研究方向选择一门课程教学应该能够胜任;对于D类行业英语类和E类学术英语类课程,若维持当前大多数英语教师教学现状,能够胜任此类课程的教师实在凤毛麟角。因此,笔者认为近期大学英语教改的重点应该放在ESP教学的研究上,根本没有必要去争论教改坚持EGP方向好,还是ESP方向更好;只要市场有对ESP人才的需要,学生有对ESP课程的需求,大学就应该有能力开设并开好ESP课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至于坚持什么方向,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课结果告诉我们答案。在教学中ESP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的需求,还要设计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多样性。ESP课程不可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新领域的专家,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应用来保证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最多只能有30%左右的内容用于专业介绍上,这就要求ESP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既不可沿用普通英语教学方法,也不可套用专业英语的翻译教学法。例如主题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设计交际任务主题,将学生分配成任务承担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训练语言交际能力同时,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另外,问题教学模式和任务教学模式也适应于ESP课程教学,学生可以有大量语言实践机会,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合格的ESP教师队伍是教改成功的保障

大学英语教师对ESP教学的认识和态度是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培养合格的ESP教师队伍是教改成功的保障。由于大部分的ESP教师都是具有英美文学和语言学学历背景的英语专业硕士、博士毕业生,长期以来进行的是普通英语教学,短时间内学院必须统一组织ESP教师学习,建立ESP教学理念,尽快走进ESP课堂。对于这点,日本和台湾有很多大学的做法可以参考,例如台湾成功大学提出:“一开始不给ESP课程新教师安排很多工作量,而是让他们进修一些ESP相关课程。例如每周安排有相关ESP文献阅读和讨论,组织学习ESP理论和教学案例。他们还要求新ESP教师到自己敢兴趣的专业院系旁听相关课程,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但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困难和需求,以确定教学重点。”[11]首先,ESP教师要努力自我提高,要争取早日胜任ESP课程,通过自学、进修或培训等尽快丰富专业知识结构,借鉴国内外成熟的ESP教学模式。其次,同行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也是非常有益的进步途径,ESP教师们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时间进行学术交流或课堂教学观摩。再次,ESP教师还要主动寻求专业教师合作,特别是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合作的过程也是完善自身能力的过程。最后,高校的领导层在组建ESP团队时,应该有意识地吸收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织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鼓励教师进行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采用外聘等方式将一些资深的ESP实践者补充到教师队伍,负责实践教学环节。

四、结束语

进入21世纪后,全世界许多非英语国家都开始了英语教学改革,提倡英语是“使用”的对象,而不是“学习”的对象,国内许多专家学者都建议把普通英语EGP教学重心放在中学阶段,大学英语应该从学生专业需求出发,培养学生针对某专业学科或某实际需求而进行英语阅读、写作和口头交际的能力,这就是大学ESP课程教学理念。在这种教学理念下,越来越多大学生要求能用英语作为工具进行专业学习,例如用英语进行本行业口头交际能力,用英语查找和阅读本专业文献,陈述和演示本专业成果,以及介绍和交流本专业信息的能力等等。特别是独立学院学生在日愈严峻的就业压力下,更加迫切需要将单纯的“学习英语”改变为“用英语学习”,以便毕业后能够有效地承担起本专业与英语相关的工作。

三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要求篇7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立足于三年级教学情况的实际,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展开听课、说课、评课一体化的教研活动,加强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改革,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组织组内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以标准为标准实施教学。

2、认真贯彻《教学常规》,督促组内开展集体备课,督促教师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备课质量。

3、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有效的听课、评课活动。

4、定期开展教学情况分析、交流研讨活动,做到经验分享,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5、三年级作为承上启下的中年级段,要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新的课程标准带给我们的新要求,在明确总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弄清本年级段的具体教学要求,熟悉、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各部分教材积极推行课程改革,根据三年级语文教材特点,加强口语交际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大面积地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教学的课堂研究。

(二)重视常规,提高质量。

1、以教材为凭借,尝试单元整体教学的方法,掌握中段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教会学生默读、品读、研读,努力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抓好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中段作文教学,扎实教学,夯实基础。

重视写字教学,指导学生写好字;培养学生认真听、仔细听,边听边记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多读、认真读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说话完整、清楚的习惯;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兴趣,为以后的篇章作文打好基础。

2、作业要求全批全改,教师批改规范,重视学生作业订正辅导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班级的图书角和图书馆图书借阅的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从读书中收获知识、明白事理、陶冶情操,让读书成为每一位学生终身学习的自觉行为,从而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4、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关注学困生,不让一位学生掉队,做到共同发展、进步。

(三)加强研讨,共同进步。

1、教研组每位教师均应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充分利用周三教研活动时间,教师间相互合作,共同研究,及时沟通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难题,使教研活动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促进教师教研的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2、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形成更为浓厚的教研风气;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课后教师认真地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地把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写下来。

四、具体安排:

九月:(1)制定三年级组语文教学计划,做好开学工作。

(2)规范教学常规,正常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制定语文教学计划。

(3)组织学习研讨三年级教材特点、目标。

(4)研究和学习新教材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教学特点和相关策略。

(5)优秀老师开一节先行课,组织年级组的各位老师听课和评课。

十月:(1)教学常规检查、反馈。

(2)根据进度进行说课活动。

(3)研究和学习新教材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的教学特点和相关策略。

(4)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学研讨活动:开展语文教学的研讨课。

十一月(1)继续组织学习《山东省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本年级部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相关的教学建议。

(2)研究和学习新教材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的教学特点和相关策略。

(3)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其他教研活动。

(4)期中能力自测。做好相关的质量分析.

(5)抽查备课。

十二月:(1)研讨展示课。

(2)根据进度进行说课活动。

(3)继续研究和学习新教材第七单元和第八单元的教学特点和相关策略。

(4)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

(5)针对期中自测中出现的薄弱环节,进行反思。

一月:(1)研究制定期末复习计划。

(2)期末能力诊断(要求同期中)。

(3)年级组工作总结。

(4)检查教案。

三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要求篇8

《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目的,根据外语学习的规律和我国目前外语教学发展的现状与需求,并在继承我国以往英语课程改革成绩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力求从英语教学的目的、目标、观念、内容、实施、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较大的改革,切实提高英语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与以往英语教学大纲相比,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突出的特点:

一、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确定英语课程的目的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放在英语教学的首要地位,把学生学习策略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学习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出了建立语感和获得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智能的培养;强调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最终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概括地说,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有三条:强调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创新能力,强调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英语课程标准》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重视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的各项要求,关于发展学习策略的提法,都是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二、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的,设置课程内容与目标

1. 突出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设计课程总目标《英语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的设置上特别重视“语言运用”(Language Use)这个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突出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在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基础的语言运用能力方面,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方面,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方面均提出了较为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为根本,注重他们在技能、知识、情感、策略和文化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

新英语课程内容与目标包括五个方面:技能、知识、情感、策略、文化。在重视技能和知识条块的同时,首次把“情感、策略和文化”引入整体课程框架。见下图所示:

虽然这个综合能力模式在理论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条块分类或许还有某些操作上的问题,但应该说,它毕竟系统地提出了语言综合能力的基本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教学目标体系,这是我国英语课程整体设计的一个明显的进步,希望能给我国的基础英语教育带来深远的影响。

2. 中小学整体设计, 实现目标分级

《英语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到全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特别是外语教学发展不均衡状况,充分考虑到各地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的差异,把小学、初中、高中通盘考虑,实行目标分级,以便有效地解决由地区差异而造成的重复设课、[JP1]中小学课程不衔接、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经过反复论证,工作组认为,中小学整体设计的模式增强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学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新课程标准共设置八个级别的语言学习目标要求。全国不强调统一,国家提出最基本要求。允许各地按照自己的条件和需要决定开课的学段、年级以及课时安排。在课程目标中,第三级为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即初中毕业)应达到的级别,第六级为普通高中毕业时应达到的级别。在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可以超越三级要求。条件暂不具备的地区,可由省教育行政部门决定,适当降低标准,但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在高中阶段,各地可以根据学生就业、升学的不同选择,决定高于六级或低于六级的达标要求。

级别

要 求

一级

二级

三级

义务教育阶段基本要求

四级

五级

六级

高中毕业基本要求

七级

八级

毕业优秀水平

3.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主线,适当扩大词汇量现大纲义务教育阶段要求词汇量为600个,高中阶段为1 800-2 000个。这样的词汇量实际上限制了学生语言运用的空间。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和青少年的特点,以及全国调查数据的统计,《英语课程标准》将适当扩大词汇量。一定的词汇量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必要基础,词汇量过低不但无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使学生由于可利用的单词太少而无法充分发挥运用语言的潜能。新课程标准将突破现大纲义务教育阶段的600个单词的限度,在三级标准上提出1 2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的要求,不再分掌握和认读两类,而要求学生通过三个级别的学习,循序渐进地加以理解和掌握。六级要求掌握3 000个左右词汇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词汇量的增加将会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提供条件,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英语课程标准》是在新的词汇学习概念上推出这项改革举措的。扩大词汇量,并不意味着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关键的问题是学生究竟用怎样的方式接受和使用词汇。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词汇的负担是由孤立的抽象的学习方式造成的,学生具有很大的潜力,如加以正确指导,他们就会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中接受和使用更多的词汇。

三、体现素质教育精神,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英语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将会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促进英语课程的快速发展和创新。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 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听力与口语能力的评价。同时,也提出对学生的兴趣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

1.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部门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掌握基础知识和学习内容的水平以及表现出的发展潜能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这里需要强调的是:1)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应当仅仅由教师来实施;2)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应仅限于认知领域,也应涉及情意领域。3)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应仅限于知识记忆和存储的低水平上,而要提高到能力的层面上来。形成性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可包括:课堂反馈检测、作业、课内外参与英语活动的程度和表现等,教师可通过观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自评等方式组织进行。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习惯和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应采用宽松、开放式的描述性评价形式;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应指包括听力、口试等在内的期中、期末考试等。

2.对英语教师教育教学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必须体现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和提高,有利于课程标准的实施。应采用多种形式,对英语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教学科研力、课程实施的过程和效果所表现出的发展潜能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性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应注重实际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不宜单纯以学生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的依据。注重发挥教师的自我评价功能,提高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反思性评价水平。

3. 对学校组织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的评价学校是课程管理的最基层单位,担负国家课程标准在学校组织实施的直接职责。对学校英语课程标准组织实施的评价,应依据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法和国家课程标准,由上级教育督导部门、教研部门、学校或地区、教师、学生、家长等相互配合和协作下进行,对学校组织实施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态度、教师和教学资源配备、评价管理机制、教学研究和效果及对于课程的开发潜能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

四、重视课程实施者的重要作用,对教师提出要求

以当代课程概念来看,教师不仅仅是被动地执行课程标准,实施课程要求,还应当是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对于实施课程标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事业心、敬业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英语教育教学观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具有较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和较熟练的英语专业技能,学历达标;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注重研究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反思式”教学;重视教学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积极开发和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特别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发展网络教学或远程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将是新一轮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写、课程实施、教学评价的依据。我们希望在不断征求意见,不断修改,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使《英语课程标准》真正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公共绿地景观设计范文 下一篇:网页设计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