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03 14:19:28

农业企业的发展

农业企业的发展篇1

发展:取得新成就,作出新贡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2004年以来中央出台的9个一号文件,都明确了具体要求,提供了强大的动力。2011年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近2倍,年均实际增长达到12.8%;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5.07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4倍多,年均增长20%以上。

(一)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2011年末,乡镇企业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超过1.6亿人,比2002年增加2900万人,占农村就业人数的比重从27.6%提高到40.0%;全年支付劳动者报酬2.6万亿元,是2002年的2.33倍,年均增长接近10%,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收入2471元,比2002年增加1611元,比重达到35.4%,比2002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011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95万家,从业人员1926.44万人。

(二)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力量。10年来累计农业支出达到2415亿元,2011年总额401亿元,是2002年的2.24倍。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从0.6∶1提高到1.8∶1,等于10年再造了一个中国农业。

(三)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东部乡镇企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40-60%之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超过70%以上。

变化:形成了新亮点,积累了新经验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农民就业增收的新期待,加快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素质提升,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一)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二次、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77.38︰21.56调整为74.98︰23.77,三产比重提高2.21个百分点。规模乡镇工业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比重不断提高,2011年达到32.5%,接近三分之一,比2002年高5.6个百分点。各类乡镇企业园区超过1万个,园区企业完成总产值15万多亿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8%,比2002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2011年全国乡镇企业拥有技术创新中心和研发机构6.77万个,比2002年增长50%。2011年乡镇企业中专及技校以上文化程度从业者达到3600万人,是2002年的2.8倍,比重由2002年的10%提高到24%。

三是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乡镇企业总产值比例由2002年61.5︰18.3︰11.2︰9.0,调整为2011年的57.9︰20.4︰12.1︰9.6,东部地区下降3.6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提高2.1、0.9和0.6个百分点,地区之间发展更加协调。

(二)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发展开创新局面。中央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成长活力的产业之一。2003年-2010年8年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从2.75万亿元增加到12.27万亿元,年均增长近24%;食品加工业产值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比重从40%提高到50%。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健康发展,加快实现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由1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261个专业分中心组成的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初步形成,逐步打造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联合攻关、专业化发展、创新应用的大平台。

(三)休闲农业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新亮点。“十六大”以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500亿元,年接待休闲旅游人员超过7亿人次,农家乐达150万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园区超过2万家,带动了1500万农民就业。休闲农业成为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

农业企业的发展篇2

农业科技企业存在的问题

2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企业已经进入了稳定的发展时期。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大幅度提高,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对进入企业从事开发管理和研究工作的热情降低。尽管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管理人员比10年前增加了10%,但受当前企业整体研发条件和资金不足的困扰,科技人员主要还是依靠国家的项目资金开展研究工作,完成国家任务。目前,国家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的重点,还是农业科研机构,对农业企业投入相对比较少。因此,大多数科技人员仍然愿意回到研究所、研究室从事科研工作,科研骨干在研究所的待遇也有较大的提高。尽管这些科技人员也为企业从事研究工作,但仍然属于科研院所的人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提出的建立“双创团队”[4],正是在企业整体实力不强,企业自有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适宜当前科技体制改革的新模式。一方面,依靠科研单位的条件开展科研工作;另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目前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利用政策优势发展科技企业,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农业科技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主要是因为目前企业缺少积累,经济实力不强。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业科技企业生产的产品,包括种子、农化产品、饲料、农药、兽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利润率都不是很高,农产品加工的附加值也远远低于其他工业产品,因此,企业利润率比较低。二是科研单位创办企业的目的是解决科研单位的发展问题,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水平,弥补发展资金不足。因此,企业的利润主要用于分配,而不重视积累。三是对企业的投入不足,或者投资不到位。特别是早期投资创办的科技企业,以知识产权、房产、土地投资入股,由于不能办理过户,导致投资不到位[5]。院属农业科技企业从创建到现在,销售收入还没有一家超过1亿元。由于科技企业积累少,用于科技创新的资金不足,因此,企业难以吸引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没有人才,又何谈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市场经济主体,是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截至目前,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32家企业中,有11家企业为国有股份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其余21家为控股或者参股有限责任公司。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策程序,进行股份制企业的管理,已经在农业科技企业中普遍实行。由于国有全资企业的数量过大,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企业的发展,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完全市场化的产业,要进一步增加企业领导团队和职工个人股份;对于资金密集型和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也要适当增加企业领导团队的持股比例。为了引导和支持科技企业的发展,科研院所持有重点企业、骨干企业的股份,通常可以到达50%~60%。如果科研院所持有的股份太少,在目前的体制下,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如果持股过多,又不利于调动企业领导团队和职工的积极性。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在目前情况下,要依靠研究所的发展,要突出研究所的优势研究领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许多研究所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源,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研究所与许多行业建立了企业创新联盟,利用其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促进产业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企业联盟,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是公益性研究所责无旁贷的责任。然而,从研究所自身的发展和技术的可控性来讲,在一定程度上,则体现出研究所的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的不足。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一项新技术就有可能形成一个新兴产业[6]。一个研究所不能够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本身就说明其创新能力的不足。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新机制

建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新机制,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也是实用技术研究所的发展方向。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体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其地位正在进一步增强,通过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企业研发投入逐年增长,创新能力快速提升[7]。据统计,在2009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5802亿元中,企业支出份额已超过70%;在近年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67%的项目由企业牵头或参与完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核所20世纪90年资创立的某农业科技企业,近年来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利用企业的人才优势和国家的支持,共获得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同时,该企业也具有强大的研究创新能力,净资产从成立时的10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5000多万元。人才是科技创新中最宝贵的财富,自2000年以来,我国连续11年重奖科技精英。经济的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更多地从科技创新中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提出,“再用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建成创新型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大会上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深入落实科技、人才、教育三个规划纲要的战略任务,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发挥人才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8]。农业科技企业要重视人才的培养,通过专业培养、学历培养,提高企业管理人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将属于科研院所的企业科技人员或者管理骨干,纳入全院的统一管理。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都是农业科研单位的宝贵人才,要充分调动全院职工的劳动生产积极性。科研院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解决企业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晋级、晋升问题,以调动在企业工作的科技人员的积极性[9-10]。对于农业科技企业来讲,发展的动力是科技人才。近年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从事企业管理生产的人员减少了50%,而高学历、高技术职务的人才增加了10%。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是农业科技企业稳定发展的制度保障,在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省级农业科研单位不仅肩负着为全省提供农业技术的艰巨任务,同时,也承担着追赶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的重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科研单位,仍然按照这种运行机制,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项目。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研究机构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研究所通过投资入股建立科技人员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好方式。这种股份制企业既可以利用国家推动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和资金,也可以有效利用研究所长期积累的科技资源。最重要的是,能够形成研究所和企业稳定协调的发展格局,能够平衡研究所、企业、科技人员的利益。科技体制改革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起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新机制,农业科技企业要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在科研院所的支持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机制,加快企业发展,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以支撑我国农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阚能才工作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企业的发展篇3

立足环保生态化养殖

该公司所处浩江湖,位于沅江市郊,周围植被茂盛,无工业及生活污染,其水系通过堤防涵闸与洞庭湖连通,水深适宜,水中浮游生物、小型野杂鱼及螺、蚌、蚬等资源丰富,水域生态条件良好,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公司依据这些优势,立足水生资源合理利用、养护和环境的保护,发展生态养殖。主要放养品种为鳙、鲢、鳜、黄颡、青、鳊、鲫鱼等,每公顷放4200尾。采取合理密养和混养,冬季一次放足,常年轮捕,不投饵施肥,利用天然生物饵料养鱼,保持春、夏、秋季全年各时期湖泊载鱼量与饵料生物量之间的平衡,养殖“生态鱼”。2008年,公司湖泊“生态鱼”产量达2291吨。

根据浩江湖养殖容量和生态容量适度合理布设名贵鱼网箱,推行健康养殖,实现优质、高产、高效。湖中共设置网箱1480口(每箱面积20平方米),养殖加州鲈700口、鳜鱼200口、大口鲶150口、青鱼100口、斑点叉尾330口。网箱总面积仅占湖泊总面积的0.37%,保持网箱规模在湖泊水体自净力和承载力的允许范围内。箱内设置食台,科学投喂,提高饲料利用率。每隔两三年将网箱移动一次,以减少病害发生,并避免污染水质,高温季节每20天左右在网箱及其周围水体施用水质或底质改良剂等,以降解有毒有害物质,保持较好的水质环境。2008年,网箱各种生态名贵鱼产量达1309吨,其中加州鲈697吨,鳜鱼52吨,大口鲶106吨,青鱼116吨,斑点叉尾338吨。

严把“六关”品牌化管理

质量和品牌是企业的生命。该公司在养殖生产管理上严把“六关”。一是严把苗种关。从有生产经营许可证、符合无公害苗种生产要求的单位购入苗种,并加大检疫力度,保证苗种质量。二是严把投入关。严格执行水产养殖投入品管理制度,认真填写《水产养殖用药投料记录册》,按照规范标准投料用药。三是严把生产关。养殖期间认真填写水产养殖生产记录册,遵守市前休药期制度。四是严把监管关。建立日常监督管理制度,公司生产技术部常年组织开展质量安全检查,与养殖员工签订水产品安全生产责任书。五是严把检测关。坚持“检测为先、检测从严、突出重点、严格把关”的原则,每年多次送鱼样到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检验。确保各项指标均符合无公害水产品要求。六是严把销售关。在销售时填写水产养殖产品销售登记表,严把水产品上市最后一关。

由于质量过硬,该公司获国家海关“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报关注册登记证书”,湖南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自理报检单位备案登记证明书”,湖南“出境加工用水产养殖场备案证书”,通过ISO9000认证。注册了“光正”商标,并进行品牌建设,“光正牌”系列水产品获2007年第二届中国湖南畜牧渔业暨饲料工业博览会“金奖”,系列鲜鱼及其鱼制品、渔饲料获2008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金奖”和“上海最受欢迎水产品奖”。“光正牌”水产品备受消费者信赖,销往美国、欧盟、港澳,畅销上海、南京、成都、广州、武汉、长沙等市场。

舞活龙头产业化经营

联合农户,带富一片。该公司先后组织了“洞庭斑点叉尾(鱼回)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洞庭湖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刘光正董事长兼任合作社理事长。目前合作社有团体和个体社员568个,养殖面积2万公顷,社员广及安徽、湖北、浙江、江苏和本省岳阳、益阳、常德等洞庭湖区。

带民致富发展合作社

合作社实行“四统一”、“两管理”、“一服务”的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四统一”,一是统一提供苗种,根据合作社掌握的市场信息,提供市场对路的苗种,解决养殖户(社员)“养什么”的问题;二是统一饲料供应,并对经济困难一时拿不出现金的养殖户实行“赊购”,为提高产量和质量奠定基础;三是统一技术指导,在养殖过程中,合作社派出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指导,解决“怎么养”的问题;四是统一产品销售,商品鱼上市时,组织经销商到养殖户塘头拉鱼,解决社员“如何卖”的问题。

“两管理”,一是企业化管理,采取“养殖基地+农户+合作组织”的模式,合作社依托公司这个“龙头企业”,设立成员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制定章程和财务制度,对内参照企业模式民主管理,对外“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二是亲情化管理,合作社坚持对困难社员给予重点帮扶,优先安排商品鱼销售。

“一服务”为“订单养殖服务”,大胆采取让养殖户承担“零风险”的“订单养殖”模式,苗种、饲料、技术、销售等均由合作社负责解决,消除社员的后顾之忧。

农业企业的发展篇4

一、华坪县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末,华坪县共有龙头企业5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0家,初步形成了芒果、茶叶、瓜菜、生猪、肉鸭等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全县共建成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无公害西瓜生产基地0.5万亩、无公害鲜玉米生产基地0.7万亩、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0.7万亩、绿色食品芒果生产基地1万亩。有鲜玉米布丁酥、乌木春绿茶等产品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芒果、雨台山绿茶等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金川红玉”、“乌木舂”品牌获得了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10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009年销售收入达6097万元,带动种植基地面积13.76万亩,带动农户数18675户;养殖基地规模2万头(只),带动农户2280户。从农业产业化总体看,初步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科技”的产业发展模式。

总体看来,华坪县发展农业产业化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

(一)交通便利

华坪县距四川攀枝花市中心仅74公里,已开工建设的丽攀高速公路和规划筹建中的昭―攀―丽铁路也将从华坪过境,为物资运送和农产品销售提供了较为便捷的交通条件。

(二)气候适宜

华坪县地处亚热带,光热条件好,无霜期长达303天,且立体气候明显,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三)区位优势明显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和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云南省独特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地凸现出来,而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华坪县又是滇西人川必经之地,这为本县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财政,金融扶持龙头企业概况

2008年华坪县恒华农林综合开发公司获得中央财政资金100万元,2009年和2010年华坪县乌木春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共获得财政扶持资金150万元。

截至2010年底,华坪县金融机构投向龙头企业的贷款余额达5212.51万元。华坪金芒果生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400万,顺利解决了流动资金困难的问题,开发速冻芒果浆、芒果饮料、果脯以及芒果腌菜等一系列绿色生态食品,其产品供不应求,实现了年销售收入500余万元,销售利润200余万元。该公司的成立有效地解决了全县10余万亩芒果进入盛果区的销售问题,目前已发展成为当地最大的一家芒果深加工企业,华坪县乌木春茶叶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底借款余额达2000多万元,通过信贷资金扶持,该公司建起了7个茶叶加工厂,公司通过不断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引导农民不断改善茶叶种植技术,全年茶叶总产值达到1075万元,实现利润87万元,成为集茶园栽培管理、初制生产,精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济实体。到去年,华坪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4860亩,种茶农户从最初的45户发展到4024户,茶叶产业也逐步发展成为华坪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优势产业。通过信贷资金扶持,华坪县顺翔家禽养殖公司每年销售成品肉鸭70万元以上,成为全县养禽规模最大的养殖专业户,并成立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农牧公司,在这家公司的带动之下,肉鸭养殖户发展到20多家。

三、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扶持力度仍显不足

1.虽然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扶持力度有所增强,但每年仅有一两家农业企业获得财政扶持资金,扶持力度远远不够。

2.近年金融机构出台一些支持“三农”的优惠政策。对“三农”的贷款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农业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贷款仍较困难。以华坪县2010年末为例,全县有农业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100家左右,而获得贷款融资的仅有7家。

(二)商业银行运营机制与农业产业化投入需求模式不相适应

农业产业化项目在经营初期具有投入多、风险大、效益低等特点,基于风险和收益比较,商业银行更愿意把信贷资金投入到风险小、见效快的建设项目上,真正投入到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的资金十分有限。而适合农业产业化发展贷款模式的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华坪县无营业网点,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三)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抵押落实难

农业企业主要以加工、营销农副产品为主,固定资产不多,而农村土地又不能作为抵押,因此农业龙头企业贷款很大程度上难在担保抵押。由于担保抵押难以落实,许多农业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只能以个人名义取得小额贷款,无法从根本上满足扩大经营规模的需求。

(四)农业产业化融资需求与现行信贷产品不匹配

一是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在融资需求方面需要有期限长、利率低的农业贷款来扶持,而金融机构对中长期项目放贷谨慎、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偏高,农业企业发展初期利息负担较重;

二是一些农业企业负责人对金融产品缺乏了解,认为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申请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五)缺乏农业保险,农业贷款风险高

目前华坪县开办的农业保险仅有能繁母猪保险和农村房屋保险,而其他的农林牧渔业生产得不到保障,一旦发生自然风险或市场风险,籽会引发贷款风险。如:1995年华坪县芒果开发公司向农行贷款468.5万元用于芒果种植,因1997年、1999年两次遭遇特大霜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425万元,致使该公司无力归还贷款本息,至2008年5月31日欠本息累计达1010万元;又如华坪县曾发生禽流感、猪蓝耳病等瘟疫,养殖业遭沉重打击,明华养殖公司计划年出栏量达到上万头,预计成为本市最大的养猪企业,但经受瘟疫后损失过大影响了预期目标的实现。

四、几点建议

(一)调整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由于农业具有弱质性,完全的市场化不利于农业产业投入,需要有一定的政策扶持才能够促进其发展。一是财政、金融、农业等部门加强配合,推出扶持农业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将财政直接拨款转变为通过金融机构发放专项支农贷款财政贴息的方式,把对集中在一两家龙头企业的拨款转化为对多家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从而放大财政资金扶持措施的效果;二是由于政策性农业贷款具有期限长、利率低等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建议农业发展银行增设机构网点,拓宽业务领域,扩大贷款规模。

(二)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鼓励大中城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向县域延伸服务、设立网点,建立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效率。县域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机构应积极调整经营战略,增强服务功能,创新贷款品种,满足农业产业化方面的不同需求,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服务水平。引导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规范经营,利率定价不易过高,注重长远发展,逐步向村镇银行过渡。

(三)完善农业信贷服务

一是创新担保模式。继续加大林权抵押贷款推广力度,探索办理农产品订单质押贷款等业务。金融机构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推出既方便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又能控制风险的信贷模式;

二是放宽涉农贷款审批权限。建议国有商业银行给予县级机构较为灵活的信贷审批权限,提高基层行自、增强业务营销的主动性,促进基层机构发展业务进而提高经营效益。

(四)加强支农信贷宣传力度

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发新的金融产品,通过结算、信贷、保险等产品对农业产业化提供较全面的金融服务。要适当充实基层一线信贷人员,强化服务和贷款营销意识,全方位、多渠道向社会,特别是向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经济组织推介新产品、宣传新政策,展示上门服务理念,增强银企互信,努力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

(五)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

农业企业的发展篇5

    【关键词】农资企业 网络营销 必要性 对策

    一、导言

    目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惨遭淘汰,尤其是沿海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大批的农民工失业,农民工返乡成潮,占据中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回归,农业生产面临着振兴,种植行业势必再次被提高一个新的高度,为了增产增收有保障,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将势必加大。加之2009年国家继续坚持“三农政策”,不仅增加各项农业补贴,且粮食保护价提升,并在今年10月提前公告2009年的收购价,还将增加农村医疗保障等公共设施的投入,减少农民的负担,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由此可预测,由于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粮食需求不断增加、农业生产劳动力的充足、农民收入的有所保障,在2009年将没有任何行业能与涉农行业的机遇相提并论。

    二、我国农资企业网络营销现状

    1.我国农资网站有了一定的发展

    据农业部信息中心调查显示,截止到2003年3月底,我国涉农网站已经增至6389个,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主要沿海省份,西部地区农业网站数量较少。据新华网2005年4月18日报道,目前,全国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已超过2000个,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均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已有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全国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有1.7万多个,占乡镇总数的41%。广西、黑龙江、河北等省的省、地、县、乡四级网络已全线贯通。部分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已经取得效益,成为农产品供求、农业科技和农业贸易的活跃地带。

    2.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开始起步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已逐步、健康地开展,主要集中在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等方面的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研究。农业信息队伍建设及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全国333个地(市)中有260个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占地(市)总数的78%。按照城乡统筹发展思路,已经开通的“中国农村科技信息网”、“中国兴农网”,解决了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各种涉农网站了大量蔬菜、瓜果、树苗、畜禽、养殖等农业供求信息和相关的经济、招商引资信息,为搞活农产品流通、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型的农业电子商务中介组织出现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网上经纪人也开始在农村出现,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农业电子商务向理性化发展。网上经纪人通过收集各种农业信息,争取农产品销售权等,帮助周围的农民进行农贸产品的网上交易,服务范围从农村扩大到国际。这是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探索。

    但是,无论从交易规模、数量、还是利用率、社会影响力、效益等方面来看,中国农资网络营销都滞后于国内其他行业网络营销的发展,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要发展农资企业网络营销就必须从全局出发,分析当前农资企业网络营销的问题,以及提出确实可行的对策。

    三、我国农资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必要性

    回顾农资行业形成以来的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农资行业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 20世纪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演变,农资行业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现在全面竞争的市场经济过渡。如何改变传统的销售方式,摒弃传统的服务流程,为客户提供各种零售和批发的全范围的服务,建立完整高效的网络体系,许多农资企业想到了网络营销。网络营销的应用可以使得中国农资企业由过去简单的货源及资本等手段进行控制为主转变为以管理技术控制为主,达到四个实现:一是实现了扁平化运营管理框架,完善组织体系;二是实现了统一品牌形象、统一资源配置、统一价格、统一服务标准、统一营销策略、统一管理规范等连锁经营规范化管理;三是实现了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四是实现了网络运营的过程跟踪和监控。

    四、我国农资企业网络营销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网络营销知识不足,存在误区

    目前农资企业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呈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对网络营销的过分神化,一种是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不足。可以说,这两种对网络营销的认识都是片面的,对企业的网络营销实践有着巨大的危害。

    2.网络营销已获得初步应用,但整体水平比较低

    各种网络调研、网络广告、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等网络营销活动,已不同程度地进入到农资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但是目前大部分农资企业处于信息阶段,一部分企业开始通过网站接受订单,处理顾客意见,进行市场调研等,少数企业进入到了电子商务阶段。由于绝大多数农资企业只把竞争焦点定位于实体市场,没有意识到抢占网络虚拟市场的重要性。很多企业跟风上网,为赶时髦,上网目的不明确。还有,农资企业网站利用率低,网站内容简单、更新频率低,网站的应用水平不高,推广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浏览量远不及商业网站。在营销策略上,很多的企业只把厂名、产品名、地址、电话置于网上,而开展网络调研、网络分销、网络产品开发和网络服务者寥寥无几。

    3.缺少网络营销人才

    人力资源始终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开展网络营销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具备全新信息观念和新型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中坚力量。目前,国内农资企业选择开展网络营销的人员一般都是计算机专业的或是懂得些计算机应用的农业专业的毕业新生。

    4.网站推广水平不高

    网站推广是利用各种网络宣传方法来积极提高网站的访问量,如在搜索引擎注册,和其他相关网站进行相互链接宣传等。大部分农资企业网站在建立起来后没有进行相应的推广和宣传,网站的流量很低。这如同在闹市建立了门店,却不做任何广告和宣传,这虽然也能带来一些顾客,但效果肯定不明显。

    五、推进我国农资企业网络营销建设的对策

    1.加强全员培训,树立网络营销意识

    网络营销岗位要求从业人员既掌握计算机及网络在商务方面应用的相关技术,又应具有鲜明的商务理念。企业不仅应该加强对本企业员工网络营销知识的培训,更要把农资产品营销主体,即农户、龙头企业和营销中介组织作为农业信息化培训的主要对象。在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农民科技信息经纪人的作用,建立专业的农业信息“二传手”。这些经纪人,包括农民协会、村级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在小农户信息意识不强、技能不高的情况下,形成“进村入户”的农村信息服务中间载体,彻底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一方面与农户联系,一方面通过网络、信函、报纸、电话等渠道面向国内外市场,将农民的需求信息在网上及其他渠道上,联系业务,同时为当地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2.加强网络建设,夯实经营基础

    网络营销的快速发展是奠定在坚实的环境建设基础上,为使企业具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构建一个值得信赖并能够保证信息完整性和安全性的多层次开放的网络体系,加强基础网络的建设,改善农村用户环境。为此,要改善企业和农村用户的上网条件,发展高速、宽带信息网,要建设宽带网的协调机制,以避免发展商宽带网建设管理无章,重复建设的问题;要加快电信产业发展,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善电信服务质量,要进一步降低信息传输资费,调低电信资费标准,使网络消费与农民的收入水平相适应,使那些实力相对较弱的个人和企业从容接入互联网,增加农村网络用户规模,提高网络的利用率和价值。

    3.加强网站宣传,提高网站知名度

    在互联网上展开宣传攻势,打响企业知名度。可以将网页地址注册到本地区和全球着名的大型搜索引擎如雅虎、搜狐等站点中,或者登记到互联网上有影响的 WEB分类目录里,使潜在的访问者能通过关键词和分类查询到自己的网站;在电子公告牌(BBS)、新闻、电子邮件组等拥有广泛用户基础的网络系统上,周期性地进行网站的推广工作、商业宣传和网络站点讨论;在中国农资网、农博网等行业性网络媒体站点上自己的网站信息;与其他的农资企业网站建立交换链接页面,鼓励其他站点在尊重网页版权的同时,复制自己站点的内容或创建到自己站点的网络链接,实现对农资企业网站的推广。

    4.结合传统营销,发挥整合营销效益

    网络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模式,然而单依靠网络营销来促销农资产品,难以解决网络虚拟性问题,因此农资企业应实现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整合,进行优势互补,以解决网络营销虚拟和现实的矛盾,步上农资营销的成长之道。农资企业网站的知晓和品牌的建立,只有通过传统营销方式才能得以实现,农资企业应借助传统营销媒介建立品牌形象,利用传统营销手法引导农民消费者登陆企业网站。通过传统媒体的广告促销,引导他们进入网站,在消费者购买决策前树立品牌形象。把网站同企业的品牌形象紧密结合在一起,吸引真正有需求的目标消费者,以免虚耗宣传资源。

    5.开展优质网络服务,提高市场占有率

    随着网络营销的开展,农民客户反馈的增加,纯粹地靠人手进行销售跟进和客户服务,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也不能充分体现网络营销的优势。于是,建立一套网络销售和客户服务系统便成为了必要。利用网络系统进行客户服务和销售管理,对于农资企业来说,也许就是一个简单的客户联系记录系统或者销售记录系统。适应网络时代的传媒特点,售后服务应及时到位、销售后勤保障有力,利用网络上与顾客直接交流的机会为顾客提供定制化产品服务,同时及时了解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评价,以便改进和加快新产品研究与开发,并可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

农业企业的发展篇6

1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首先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诱导、约束和协调人的行为,来调控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使其功能、结构和运动过程有序化。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但其调控的对象却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

2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乡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性、盲目性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而且,乡镇企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粗放经营型,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尤其许多乡镇企业是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大耗水工业,主要靠拼资源、拼设备、拼人力实现经济增长,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Ⅳ类、V类甚至是劣V类。在河南、湖北,个别村庄因饮用水污染出现了“癌症村”,一些村民也由此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甚至广大村民,都成为乡镇企业“三废”污染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而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则成为污染的间接受害者。

2.2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乡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而且许多县、乡(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不满足要求,传统的依靠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乡镇企业也收效甚微。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乡镇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

2.3环境管理体系是满足“绿色市场”的竞争要求的重要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立法的“绿色化”要求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要求乡镇企业如果想将其产品(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管理,塑造绿色形象,努力开发绿色产品。同时国内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迫使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我国针对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严禁引进和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对现行污染严重的小型造纸厂、制革厂、染料厂等乡镇企业责令其关闭或转产,要求新建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等。

3乡镇企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瑞然农村地域广袤,对污染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但乡镇企业所产生的污染总量已经远远高出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其增长势头仍然让人担忧。与其它工业企业相比,造成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环保意识缺乏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环保意识淡薄。不少地区的农村干部与乡镇工业职工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保护环境不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而只是被动应付。同时很多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相当多的农民对于资源的认识还停留在“自然界恩赐”的水平;②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一方面,环境保护的战略重心过于偏向城市环境;另一方面,对乡镇工业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的战略认识不足。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只顾前者,其至为了前者而通过行政手段阻止环境执法。

(2)乡镇环境容量有限,管理体系不健全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生态循环系统,农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这就决定了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乡镇工业发展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

4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社会监督。在目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应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增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特别是乡镇企业环保法规建设和环境教育,引导乡镇企业的广大职工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行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新闻媒介宣传和组织各种学习班等活动,发挥新闻监督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和企业人士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综合决策能力,克服与传统粗放式经营相联系的思想和做法,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使广大农民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2)增加投资力度,保障环境管理体制顺利实施。应加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争使环保投资与GDP的比重达到1%,进一步完善份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适当提高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地方分成比例,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省对市、市乡的转移支付。在每年的地方财政预算交排上保证基层环保部门的正常开支需要,使环保部门在查处污染企业时不再有顾虑。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资环境保护事业,对其进行政策上的优惠,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环保产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费改税,将排污费,改为环保税,使治污资金能有一个稳定的来源;积极探索排污权的交易,通过经济手段使污染企业自觉减少排污量,实现排污总量的控制;改变对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在试点城市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绿色GDP”,通过经济手段减少环境污染。

(3)重视城镇和工业区规划。从乡镇工业发展历程来看,乡镇工业污染蔓延的原因均源于杂乱分散的工业布局。在乡镇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分布分散的情况下,难于建设集中的基础设施,环境污染难以控制,这些均制约了乡镇工业升级换代的步伐,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和小城镇的建设与繁荣。因此应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和发展大批中小工商业城市,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工业区和工商业城镇,继续推动乡镇企业点源治理,把改善乡镇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区的建设当作乡镇环境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

(4)加大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管理机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应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和健全环保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其次,应建立环境管理网络,把环境管理纳入乡镇企业管理的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认真执行“三同时”和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环境污染,认真执行《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等法规,并通过合理规划,促进乡镇企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5)转变经营思想。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结构。环保法制和标准的不断完善制约着许多按现有方法生产的产品的贸易,同时也给许多产品尤其是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创造一个巨大的贸易机会。这就要求乡镇企业经营者切实转变经营思想,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许多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当地资源和传统工艺的特点,确定发展方向,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设备和工艺,大力推广科技进步和清洁生产,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产业比重,是缓解和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同时应根据本地区人文地理和资源环境条件发展县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始终把发展轻型产业结构、控制重污染行业的发展当作一条重要的战略方针。在经营策略上,不仅要考虑到企业的利益,还要考虑到公共利益及对环保的影响。在利益追求上,要在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把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结合起来,重视发展与环保的协调。在经营行为上,切实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的决策中。特别注意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环境规划与布局工作,真正体现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有效控制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

农业企业的发展篇7

主要工作目标

2014年业务经营预期目标是:资产总额增长9%,年末达到3700亿元左右;存款增长10%,年末达到2900亿元左右;贷款增加300亿元,年末达到2100亿元左右,其中涉农贷款占比不低于66%。实现收入270亿元左右,全区统算实现利润66亿元以上。资产利润率不低于1.3%,资本利润率不低于15%,成本收入比控制在50%以内。不良贷款率年末控制在6%以内,资本充足率(新口径)达到10%,拨备覆盖率不低于85%,拨贷比不低于4.5%。

重点工作

第一,以支持现代农牧业和小微企业为重点,增强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加大对“三农三牧”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进金融普惠服务。

第二,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经营管理转型。探索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客户关系定价、运营成本分摊、经济资本管理、资产负债管理五大体系;加大存款结构、信贷结构、分配结构等经营结构调整力度;拓展业务范围。

第三,以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建设。清收处置不良贷款;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狠抓高风险机构风险化解;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加强案件防控、稽核监督和安全保卫工作。

第四,以信息科技治理和项目建设为重点,提升科技支撑引领能力。加强信息科技治理;加大信息化项目建设力度;加强电子银行业务创新。

第五,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推进产权改革。加强股权改造,健全股权流转机制;稳妥推进农商行或股份制联社组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转换经营机制。

第六,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优化员工队伍结构;完善薪酬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加强作风建设。

第七,以提升能力素质为重点,加强培训教育。提升培训教育能力;突出培训教育重点;创新培训教育模式和方法;加强培训教育管理。

农业企业的发展篇8

福山联社成立一级法人后,始终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他们围绕“争创一流金融机构”的目标,努力培育和构建“勤、快、严、实”的企业文化,推动深化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1.加快学习型企业建设。加强员工学习培训是提升企业素质的关键所在。福山联社引导广大干部员工把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作为立身之本,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争做学习型员工、复合型人才。围绕提高队伍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每年制定员工教育培训实施方案,分批次、有计划地组织广大干部员工学理论、学业务、学方法。三年来,结合深化改革、票据兑付、业务创新和各种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推广,先后举办各类教育培训班423期,培训干部员工12690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干部员工的岗位驾驭能力。在开展教育培训的同时,他们将加强员工学习作为提高队伍素质的一项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建立实施了“周六学习日”制度,每周六组织人员集中学习,并严格落实学习考勤、考试考核制度,重点学习政治理论、金融法律法规、内控规章制度和金融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员工对上级政策的把握能力和对下的工作指导能力。为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他们还引入了以考促学、与绩效挂钩等制度,分阶段组织对干部员工学习内容进行测试,测试成绩与员工的绩效工资直接挂钩考核,对推动学习型企业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2.狠抓企业精神的塑造。围绕“争创一流金融机构”的目标,根据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联系实际,组织广大干部员工深入开展了“四破四立”教育活动,并发动广大干部员工结合岗位实际,认真查找问题和不足,剖析思想根源,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效解决了干部员工的精神状态问题,在全辖营造了奋发向上、拼搏进取、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按照办事处的要求建立了“高、严、细、实”的工作规范,即坚持高标定位、高点起步、高效优质,严格要求、严肃纪律、严明奖惩,细致入微、精细用心、过细工作,实事求是、真抓实干、落实到位,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3.全面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围绕合规文化建设,突出抓了“三道防线”建设。一是思想防线。积极开展干部员工政治思想、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合规操作教育,加强干部员工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的教育整顿,引导广大干部员工自觉同上级保持一致,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维护和服从省联社和办事处的统一领导,自觉接受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的指导监管,确保政令畅通无阻,经营合法合规。二是制度防线。以完善内控制度,严格操作规程,规范业务行为为重点,将内控管理制度印制成册,发放到每个干部员工手中,在此基础上,重点抓好制度学习和落实,引导广大干部员工本着“干什么业务、学什么制度”的原则,认真开展了“学习内控制度,掌握有关规定,自觉照章办事”的活动,在全辖营造了学制度、用制度、守制度的浓厚氛围,有效提高了广大干部员工遵纪守法、依法经营、合规操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三是稽查防线。加强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对关键环节、高风险业务和易发案件部位的稽核深度、广度和频率,着重解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章不循等问题。对查出的违规违纪问题,按规定严肃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进行惩处,以责任追究带动和促进了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4.深入开展“文明窗口”创建活动。围绕“打造信合品牌,树立一流形象”的目标,他们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中心,全面加强了网点“硬件”和服务“软件”建设。自2005年起,按照“先城区、后乡镇”的顺序和“城区网点改造不低于其他商业银行、乡镇网点改造不低于其他行业部门”的要求,先后投入巨额资金,对网点形象标识、便民服务设施和安全保卫设施按照统一规范的标准进行了全面改造。到2006年末,全辖网点全部规范改造完毕,安全设施达标网点达到100%,在当地公安和银监部门组织的安全保卫检查中得到较高评价。

5.加强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福山联社在健全党组织和完善“三会一层”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党员教育活动的开展,围绕“三个一流”,争做“十个表率”,即一流的品质修养,一流的服务水平,一流的工作业绩;“十个表率”,即勤奋学习的表率,敬业负责的表率,务实创新的表率,埋头苦干的表率,优质服务的表率,团结互助的表率,廉洁奉献的表率,遵章守纪的表率,诚实守信的表率,文明礼貌的表率,有效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加强班子队伍建设,他们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原则,发扬民主,牢牢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干事创业,凡事讲大局、讲风格、讲原则,比团结、比贡献、比业绩,努力创造了一个和谐、团结、风正、心齐的工作环境。此外,他们狠抓了系统内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反腐倡廉工作,通过开展案例警示教育和干部廉政谈话活动,积极引导各级党员干部保持警钟自鸣,严守廉政纪律,自觉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维护了党员干部的纯洁形象。

上一篇: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范文 下一篇:一体化采购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