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发展方向范文

时间:2023-09-17 11:23:07

村镇银行发展方向

村镇银行发展方向篇1

目前,朔州辖区共设立村镇银行2家,分别为:朔城区蒙银村镇银行和山阴县太行村镇银行。2014年12月末,村镇银行资产总计21.91亿元,贷款余额9.77亿元,占总资产的44.6%,个人贷款6.1亿元,单位贷款3.67亿元。存款余额17.59亿元,个人存款6.86亿元,单位存款10.73万元,存贷比为55.54%。村镇银行已设立网点4个,共为县域近100家中小企业和企业主个人累计投放流动资金贷款2亿元;促进企业增加设备投资、升级改造达50家,累计投放中长期贷款1.8亿元。先后对全县个体工商户与农户450多户,累计发放贷款6.5亿元,有力支持了县域经济发展。

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1.营业格局逐步扩展。

从调查来看,朔州村镇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和部分部门负责人都是从金融监管部门或其他金融机构聘请的资深人员,有一定金融工作管理经验且熟悉县域经济环境特点,同时采用发起行的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在立足区域的基础上,服务领域逐步向下扩展,服务领域向乡镇延伸。从2013年起,朔州村镇银行在乡镇开设了2家支行“,行+支行”经营格局正基本形成。

2.不断创新信贷产品。

随着对县域和农村市场的不断发展,朔州村镇银行深入调研,逐步推出了一系列适合三农、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生产经营发展的信贷产品,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多元化”的需求。近几年,蒙银村镇银行适时推出“工商通”信贷产品,通过工商企业联保的形式发放贷款。截至2014年12月,蒙银村镇银行共为山西华美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朔州市荷斯坦农牧有限公司、朔州市玉收农牧有限公司、朔州市义成绿化种苗有限公司等36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6609万元。太行村镇银行结合山阴县白色乳业和养殖园区的特点,开发了“园区贷”信贷产品,推出“龙头企业+园区+农户”三位一体、“龙头企业+园区”两位一体的批量担保模式,有效地支持了畜牧业养殖的发展。

3.贷审流程优势明显。

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较,村镇银行在贷款审批流程及速度上具有显著优势。从审批时间来看,只要手续齐全符合条件的单笔贷款申请,从前期调查到放款基本不超过1周时间。同时,对贷款到期的客户,经风险部门评定为经营情况良好,其贷款可直接续贷,无需归还,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贷款融资成本。

三、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村镇银行落实服务政策难度大。

一是村镇银行呈现“支大拒小”现象。村镇银行因其特殊的背景和条件便决定了其服务县域经济的定位,同时作为商业银行,其逐利的本性也与生俱来。调查中,我们发现,村镇银行得到的各种优惠及扶持政策非常有限,商业化经营与服务“三农”发展不能有效统一。在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背景下,大型企业资源有限,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较大,村镇银行只好倾向于资产规模较大的优质客户。目前村镇银行,“小额、分散”的经营原则很难做到贯彻执行,具体表现为贷款额度高、贷款投向过分集中。二是村镇银行支农支小与风险难控制相矛盾。村镇银行既要进行商业化运作,又要开展涉农支小政策相关业务。但在当前县域经济环境下,涉农支小信贷业务风险较高,村镇银行如何在保证自身盈利发展的同时,又要能有效开展相关政策业务的运作成为了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难题。

2.资金来源问题制约着村镇银行持续发展。

开业时间较短,客户资源有限,这是当前村镇银行面临的现实。在县域中民众对其缺乏信任,加之其知名度不高,开展的信贷业务、支付结算业务等金融服务功能比较滞后,企业及民众基本不将资金存入村镇银行。因此,村镇银行吸储能力有限,吸收各种存款的难度相当大,这就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2014年12月末,朔州村镇银行储蓄存款余额为6.9亿元,仅占全县域储蓄存款余额的6.5%;解决存款规模限制成为了村镇银行发展首要难题。

3.网络设备滞后阻碍了村镇银行业务的开展。

按人民银行规定:具备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加入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和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申请加入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和征信管理系统。但是庞大的网络设备的研发费用及大量维护成本的投入,处在起步发展阶段村镇银行,实在难以独立承担。具体来说,当前村镇银行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网络问题:一是支付结算系统方面。村镇银行由于无法直接接入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银行卡业务无法开展,相关业务也只能通过发起行间接结算,在当前网络发达的背景下,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处于非常劣势,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的吸储能力。二是征信系统方面。目前村镇银行还无法直接接入征信系统,企业和个人信用情况只能通过当地的人民银行进行核查,这样就降低了村镇银行贷款发放的效率,无形中增加了村镇银行的人力成本。三是反洗钱系统方面。由于村镇银行规模还较小、结算及账户管理等方面水平较低,缺乏在大额现金审批报备、大额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等方面的网络监测能力,仍需加大改进力度。

4.经营风险阻碍和制约村镇银行业务的发展。

灵活快速的信贷机制促进了村镇银行贷款业务快速发展。同时,受资金、网络方面等客观因素制约,村镇业务快速扩张所带来的一系列金融风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为:一是业务经营单一,经营稳定性差。村镇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完全依靠存贷款利差产生,中间业务单一。二是村镇银行客户结构单一,信贷风险较大。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均在县域辖区,贷款对象行业特征明显,行业的集中度较高,造成行业风险不能有效转移,严重影响村镇银行持续经营的稳定性。2014年12月末,朔州村镇银行个人贷款余额6.1亿元,占总贷款的62.4%,个体工商户贷款为主体;企业贷款余额3.67亿元,其投向主要集中为批发零售业,占比为52.32%。同时,朔州村镇银行不良贷款余额0.12亿元,不良率为1.23%,不良贷款主要为中小企业贷款。

四、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建议

1.建立市场定位机制,规范服务方向。

首先,监管部门建立健全市场定位机制。通过完善支农支小服务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对村镇银行“三农”和支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及投向进行明确规定,定位村镇银行把握服务县域经济,按照支农支小这个服务方向,促进服务“三农”与商业之间的可持续的发展平衡关系,立足县域经济发展现实,加大支农支小力度。其次,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在贷款的审批、流程操作、利率机制等几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为本区域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农户提供多样便捷的金融服务。第三,利用发起银行现有成熟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技术与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村镇银行在县域地区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各项金融业务在县域经济迅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扩大资金来源,改善资金压力。

一是对村镇银行实行优惠支农支小再贷款政策。人民银行参照县域法人考核办法及当地信贷投放情况,给予村镇银行特别的支农支小再贷款的多种扶持政策,增加其资金来源,增强其信贷资金投放能力。二是放宽村镇银行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资格,扩展其资金补充渠道。三是推动村镇银行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扩大村镇银行的存款利率浮动范围,提高村镇银行市场竞争力。四是鼓励村镇银行探索可行的金融相关债券,建议村镇银行会同发起银行或发起人发行区域性债券,如集合债券或次级债券,拓宽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渠道,扩充村镇银行资本金。

3.加强网络设备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一是多渠道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拓展村镇银行服务方式。以村镇银行总行为依托,探索在农村建立自助服务站、社区服务网点和金融服务流动站等特色服务渠道,有效解决村镇银行网点不足带来的弊端,尽最大能力为农村区域客户提供优质、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二是强化村镇银行与发起银行或同业之间相互合作,弥补村镇银行因网络技术落后产生的劣势,提升村镇银行金融服务水平。三是推进行内核心业务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与支付结算部门进行合作,加强村镇银行网络渠道建设,提高系统运行管理水平,提升村镇银行金融服务电子化水平,争取尽早具备和达到加入支付系统、征信管理系统和反洗钱监测系统的条件,早日享受接入网络先进系统的便捷服务。

4.加强政策扶持体系建设,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

一是进一步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提高村镇银行服务县域的积极性。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设定涉农支小贷款考核办法,作为确定奖惩的依据。对于完成目标较好的村镇银行,由地方财政出资建立奖励基金,给予税收等优惠,人民银行给予支农再贷款优惠,以此鼓励村镇银行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二是在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应加大对村镇银行支持。如在计提坏账准备,营业税、所得税等方面制定不同的优惠措施,增加村镇银行资本积累;对面向农户的贷款政府给予村镇银行财政贴息支持,从而使农户自身不能承担过高利率以及村镇银行贷款分散、单笔贷款成本较高的问题能进一步缓解。三是放宽新设立村镇银行的存贷款比例限制,对其运用资本金发放贷款实行定量控制,同时不列入存贷款比例进行监管控制,支持其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多发放支农贷款。四是人民银行积极引导村镇银行完善支付结算、现金管理、反洗钱监测、征信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加大技术和业务支持,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村镇银行发展方向篇2

关键词:农村金融;村镇银行;金融发展

自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后,我国村镇银行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09年6月末已成立了100家,其中相当部分村镇银行已实现盈利分红。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课题组对安徽省村镇银行运行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集中显示两个问题:一是村镇银行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金融服务,完善了农村金融体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村镇银行普遍存在社会认同不足、可贷资金缺乏、税收压力大、资金外流严重等问题,政府仍然需要加大扶持力度。

一、安徽省村镇银行信贷发展现状

2009年,全省银行业资产总额同比增长29.2%,增幅创近年来新高;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4%,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不良贷款率为5.1%,较年初下降2.4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持续改善。其中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较快:农村合作机构的数目达到2945家,从业人员27612人,资产总额为2517亿元,资产总额较08年同期增加了30.69%。另外,农村新型机构的数目达到了127家,从业人数841人,资产总额达到63亿元。对于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虽然我省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却十分迅速。在各级人民银行大力推动下,全省10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累计发放6.2亿元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对安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是从全国的普遍情况看,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各种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投入的贷款总量仍然不足:对比全部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余额增幅,村镇银行的贷款总量呈现出增幅小、总量低的特点。在这一点上,安徽省村镇银行也不例外。虽然人民银行在支持村镇银行信贷发展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鼓励政策,但是收效甚微。

二、村镇银行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吸储能力与资金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村镇银行进入农村市场的时间短,开设的网点少,很多群众对村镇银行的认同感不足,感觉到把钱存在村镇银行“很不安全”,许多村镇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始终很少。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6月,全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58万亿元,而同期村镇银行的存款余额为130亿元,仅占0.022%。

与村镇银行可贷资金的明显不足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广大农户对贷款的旺盛需求。以安徽凤阳利民村镇银行为例,截至2009年5月,存款余额9315万元,贷款余额7729万元,存贷比高达83%。明明有着很好的投资眼光和投资计划,但由于资金缺乏而只能眼睁睁看着奔小康的机会溜走,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

(二)无抵押品作保证,贷款难以及时全额回收

农民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产品产量高低和土地质量的好坏,以及天气状况的适宜程度密切相关。而土地质量的优劣只有农户自身最清楚,村镇银行不可能为每一块土地做评估。再者,天气状况变幻莫测,让村镇银行去预测农产品的收成更加不可能。另一方面,国家开放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政策,让价格由市场来决定,农民的收入与市场的变动息息相关。农产品价格的随行就市增加村镇银行评估农户还款能力的难度,再加上村镇银行和农户间难以避免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得贷款效率变得更低,违约风险增大。

农民群众大多属于低收入群体,要求其向村镇银行提供担保物或者收入证明,既不现实也不可行。另外,根据国家规定,农民的土地属于国家或者集体,农民对土地没有占有权,土地不能算作农民的财产用来抵押贷款。而农民在其宅基地上加盖的房屋没有产权,不能被用于向银行抵押。村镇银行向农民贷款毫无保障,到期连本金的回收都存在巨大风险,更别谈盈利的问题了,村镇银行的发展举步维艰。

(三)村镇银行贷款品种单一,手续繁琐

村镇银行面向农民进行的贷款,品种单一,基本都是是小额的和短期的。从额度上看,作为银行,优先考虑风险问题,向单个农户的贷款额越高,所面临的违约风险就越大,银行不愿意提供资金;作为农户,优先虑增收问题,能得到越多的贷款就意味着更好的大棚,更大的鱼塘,更优质的化肥,来年的收成就可能更好,农户想从银行贷到尽可能多的钱。当这两方面的矛盾相遇,就会出现银行有钱惜贷,农户无钱想贷的困境。一方面,是资金闲置得不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是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样的资金配置方式显然是帕累托无效的。

村镇银行作为正规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必须按章办事,其信贷业务有一套完整的审核制度,这样的制度执行起来往往会使农民在申请贷款时会感觉到操作繁琐,麻烦重重,再加上贷款的审批还存在一定的时滞,很多时候是当贷款经过层层审批最终真正拿到农民手里时,投资的大好时机已经错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贷款的积极性。

(四)村镇银行在宣传方面力度不够

在广大农民心中,普遍存在这样的思想:只有四大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才算是真正的银行,村镇银行并不是正规的银行。农村的消息相对比较闭塞,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对村镇银行感到很陌生,不接受甚至抵制村镇银行的情况时有发生。新事物被接受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在今天,国家的经济需要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让农民尽快从心底里接受村镇银行,不仅关系到农民自身的利益,更关系到城乡同步发展战略的实施,关乎社会稳定。

三、关于村镇银行信贷发展问题的建议

同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村镇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处理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体制方面,我们要审慎地、有计划地改革;在经营管理方面,我们要虚心向省外甚至国外的先进经验学习,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在风险控制方面,我们要大胆地解放思想,鼓励创新,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大程度的降低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下面笔者将就上文中所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村镇银行应拓宽存款来源

首先,村镇银行要解放思想,勇敢地走出去,走进农户家中,走到乡镇企业中,改变以往被动揽储的方式,将“在家等”转变为“上门找”;其次,村镇银行应该将乡镇企业作为揽储的工作重心,尽可能多地吸收企业暂时闲置的资金,并将这些资金运用到农户小额贷款中,这样既可以让闲钱变活,为村镇银行和乡镇企业创造收益,又能缓解农民贷款难的局面,切实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二)改变对抵押物的态度,创新还款方式

虽然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土地的使用权不能用于银行抵押,但是村镇银行可以考虑以事先签订协议的方式,允许农户使用未来的收成或者土地若干年的使用权作为还款保证。如由村镇银行先把钱贷给农户,让其先进行生产,待到丰收的季节之后,再将所贷款项如数补齐。如果遭遇农作物歉收或市场行情不好,银行可以依实际情况适当延长农户还款期限或允许其分期还款,不能因偿还银行贷款而使农民陷入贫困的境地。如果出现农户恶意拖欠的情形,银行可以先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进行规劝,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根据事先签订的合同,收回土地的使用权,将其转租给他人,以租息抵偿款息。

(三)开拓思路,立足农村发展,推出适合农户的贷款产品,提高服务质量

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只有农民最了解农民”,村镇银行有着其他各类商业银行都没有的天然优势:它每天与有着各种资金需求的农户面对面地交流,在第一时间了解农村发展的动态,掌握着农村金融的第一手资料,清楚农户最切实最迫切的需求。这些都是农村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宝贵的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拓展业务开发新产品,提升村镇银行的专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农民提供更全面更周到的金融服务,努力实现“金融产品多样化,金融服务专业化,金融管理人性化”。

(四)加强宣传,让农民真正接受村镇银行

各级政府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是农村金融,而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制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村镇银行体系。一方面,利用各种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的力量,在农民群众中广泛宣传村镇银行,包括其开办的目的、宗旨、服务的对象、服务的方式,让广大农户真正了解村镇银行。另一方面,村镇银行本身也应该主动出击,利用其身处农村的优势,在乡里、村里,利用农闲时间开展村镇银行知识普及讲座,用通俗的语言向农民们讲述投资理财的重要性和意义。既丰富了农民的农闲生活,又开拓了农村市场,为积累客户资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

村镇银行刚刚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政府应当从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给予其帮助。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村镇银行的财政支持力度。鉴于村镇银行服务对象多为农户,贷款利率低于商业银行这一特殊性,政府财政上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利率补贴;其次,现阶段要求村镇银行完全实现商业化运作,自负盈亏为时过早,财政应在银行员工工资上进行适当的补贴;再次,政府应当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扶持,如对村镇银行的营业税率予以一定程度的降低,简化相关金融业务的行政审批程序等。

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体系的核心部分,而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保障。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对安徽的发展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安徽是农业大省,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村镇银行这一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切实改善农民生活。

参考文献:

1、2009年安徽省金融运行报告[R].

2、郑圆.建设银保融通机制,激活农村金融“链条”[D].安徽财经大学,2010.

3、潘婷.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可持续性分析――以安徽长丰县为例[D].安徽财经大学,2010.

4、李海娣,丁文丽.关于加快云南省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路[D].云南师范大学,2010.

5、兰虹,郑兴渝.农村金融的区域差异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D].西华大学,2010.

6、忠.农村小额信贷需要拓展:路在何方[D].安徽财经大学,2010.

7、庞欣新.中国农村信贷政策的分析与建议[D].澳门大学,2007.

*本文属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代码:10BJY058。

村镇银行发展方向篇3

【关键词】村镇银行 产业化 担保人

一、村镇银行的含义及特点

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制约因素,金融服务是其中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农户或乡镇企业由于没有适当的抵押物,很难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在需要资金是主要向邻里或一些民间资本贷款。另外,一些现存的金融机构为了追逐利益,把农村的资金通过自身的渠道输送到城市进行投资,使本来就缺少资金的农村建设更是“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要建设好新农村,需要设立适合于现阶段情况的金融组织,增加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村镇银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

在我国,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成立主要是为了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村镇银行既要坚持商业存在的原则,坚持盈利为目的,也要坚持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业和农民,因此,无论村镇银行模式如何改变,都不能脱离“服务三农的、都要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实行小额、分散的原则,存贷款业务不能超出县域经济区域。”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像其他金融机构一样,将所筹集的资金用于与“三农”无关的项目上。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从目前村镇银行的发展来看,面临诸多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村镇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大,资金来源不足。村镇银行主要建立在发展潜力比较大,但现阶段发展比较缓慢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与外界联系较少,农民对投资理财理念了解不多,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农户或乡镇企业的收入水平有限,用于储蓄的资金较少,再加上各大商业银行在这些地区也有网点,且认知度较高,更多人愿意把钱存入这些金融机构。这样导致了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不足,对村镇银行的正常运营造成了不利影响。

第二,村镇银行本身资本有限,正常运转面临较大风险。村镇银行的建立,对注册资本的要求不高,一般在100万元到300万元之间,资本实力薄弱,对于农村的贷款显得力不从心。而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户和农村小企业,农户收入水平低,缺少适当的抵押品,信用意识不高,导致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较大的风险。再加上,村镇银行由于自身网络建设不全,导致一些金融业务无法有效开展,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三,村镇银行面临困境,制约其发展。一方面,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村镇银行的发展可能在某一地域具有一定优势,但是这些地区的农户或乡镇企业的闲置资金有限,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激烈的竞争,目前,我国农村设立的金融机构有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农行、小额贷款公司、民间金融等,因此村镇银行的发展要在现存的市场环境中寻找生存的空间,显得比较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措施,主要有:

第一,正确定位市场,寻找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市场。村镇银行应根据其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建立与农村金融需求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发展满足农户和乡镇企业的个性化金融产品,丰富金融产品的品种,提供个性化服务,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展开错位竞争。

第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村镇银行应立足于服务“三农”这个目标来开展业务,建立起取信于民的企业文化,让农户信任村镇银行,在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得到真正的好处。建立起为愿意为贫困地区发展做出贡献的企业文化,建立起适合地方特色的信贷模式,对员工进行专业训练,培养其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积极参与到银行的发展事业中,消除经营过程中的面临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第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通过各种媒体来宣传村镇银行的服务宗旨和特点,介绍政府关于村镇银行的有政策,让老百姓对村镇银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村镇银行应给农户或小企业提供优质、快捷、方便的服务,形成自己的品牌,扩大在当地的影响力,提高其社会认知度,以消除老百姓心中的疑虑,为其长期发展打下基础。

虽然对村镇银行的发展有很多的研究,但大多探讨的是: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而实际上村镇银行的发展正在逐步偏离“服务三农”的初衷,就是因为在农村地区,老百姓对于这样一个新型的金融机构认识不够,不愿把款存入存村镇银行,或者是抱着将来要从村镇银行贷款的态度,把钱存入村镇银行。如果将来由于不满足条件而没有从村镇银行取得贷款,那么农户宁愿把钱存入其它声誉较好或规模较大的银行,使得村镇银行的生存就面临困难,又不得不投资一些“非三农”的项目,使得农户对村镇银行的办行宗旨产生怀疑,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最终村镇银行和一般商业银行并无什么不同,起着“抽水机”的功能,即从农村抽取储蓄存款用于投资其它建设项目,这样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并无帮助。

三、村镇银行的发展模式探索

如何提高村镇银行在农村地区的社会认知度,得到农户的认可,并非只做媒体宣传和提供态度良好的服务就能办到的。只有村镇村行能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做出贡献,能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突出自己的特点,其地位和认知度才会上升,远比宣传取得更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实现呢?

首先,来看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发展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润最大化的大规模生产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各个地方根据当地的条件,探索出了一些新的发展模式,以解决这个矛盾。目前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行规模化经营,即通过整合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资料,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通过规模经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收益,增加收入,调动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投入到二、三产业中,使得农民大量进入城市工作,农村的土地如何处理呢?一是丢荒,二是租给愿意规模化经营的个体或组织,这样不仅土地没有荒芜,每年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因此,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将成为我国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趋势,但是现阶段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比较缓慢,因为很多愿意进行规模化经营的农户或组织,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承包土地。而对于这些农户或组织,并不像企业那样,有详细的项目计划,所以很难在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只能凭自身有限的资金租种较少的土地,基本上达不到规模经营的效果。

如果村镇银行能够抓住这个契机,给这些愿意或计划进行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农户或组织提供贷款,那么会真正实现其服务“三农”的宗旨,同时也可以增加自身的盈利。这是一个待开发的需要去培育的市场。如果这个市场能够顺利发展,那么村镇银行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将无其它金融机构可以相比。

其次,来分析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模式。

第一,村镇银行可以和地方政府合作,通过地方政府的帮助,对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和农作物生长情况及其一年的气候等进行综合的了解,对农户规模化经营取得的收益进行大致的评估。

第二,地方政府出面作为贷款者的担保人,以减少村镇银行面临的风险,因为地方政府在当地村民中有很高的威望,而且还可以提供专业的农业科技人才在经营过程中给以指导,以保证规模化经营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村镇银行根据规模化经营的预期收入,第一年谨慎贷给一定数量的资金,解决规模化经营中面临的资金困难,并要求贷款者在申请贷款时,要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或担保,所贷资金要用于合同规定的用途,每次使用资金时,银行才将其相应资金汇入其账户。银行委托地方政府对贷款者的日常经营进行监督,并进行不定期的检查。第一年规模化经营取得成果后,第二年的贷款可以根据第一年的经验适当增加或减少金额。

第四,对于贷款的收回,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要求在农产品销售完后一定时间内,按合同约定先还一部分本金和利息,也可以选择全部还款。规模生产的农户或组织也可以和采购商签订合同,收取部分定金用于提前还贷,以增加村镇银行资金的流动性,每年贷款都应重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审核。

第五,明确借贷双方和地方政府的责任与义务。地方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起着监督、指导、担保的作用,规模化经营顺利展开后,农户或组织可以向乡镇企业转型,实现产业化经营,这样可以逐步减少贷款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负担。转型为有实力的企业后,又可以担保其他个人或组织向村镇银行申请贷款,为村镇银行的发展培育出一个新的市场。

只要这个模式能发展成功,农村经济的发展会取得突飞猛进的成果,这个市场由村镇银行培育出来,在以后的发展中,村镇银行在农村地区的认可度比一般金融机构更高,农户可以通过当地政府或转型后的企业作为担保人向村镇银行申请贷款,这样就愿意把钱存入村镇银行。只要得到农户的认可,村镇银行的发展就不会面临现阶段的困难局面。

最后,这个模式要成功运作,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为他们提供稳定的工作,只有这样农村的土地才有实现长期稳定的规模化经营的基础。第二,在试点过程中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特点,指导农户或组织的规模化经营,且愿意作为他们的贷款担保人。

综上所述,在我国,村镇银行要实现服务“三农”的初衷,不应仅仅停留在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生存的市场空间,而是应该去根据未来的发展趋势,培育和发展的新的市场,充分发挥村镇银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引擎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舒.中国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金融纵横. 2010(10).

[2]朱海城.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

[3]柴瑞娟.村镇银行支农性制度构建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4).

[4]彭浩,邢欣.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10(4).

[5]王光远.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0(6).

[6]邹力宏,姚滢 .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8(4).

[6]彭浩,邢欣.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10(4):58-59

村镇银行发展方向篇4

关键词:互联网+ 村镇银行 发展对策

村镇银行的发展为我国农村经济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互联网+”为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模式,有利于破解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与我国的村镇银行

“互联网+”为我国村镇银行的产业升级提供了环境和条件。一是“互联网+”能够改善村镇银行分布不均衡状态。从地域看,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布呈现出中西部分布较稀疏,东部地区较密集;农村地区分布较少,而城市地区分布较多。当然,各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都已形成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三足鼎立的格局。但这三家金融机构并没有撑起广大农村金融市场的一片天。所以,农村,特别是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农村企业和农村居民所能享受的金融服务非常少。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与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状态。二是“互联网+”能够改善村镇银行资源流向城市的现状。长期看,农业信贷资金存贷差在扩大,存贷比在下降。商业性金融机构逐利性特点决定了从农村吸收到的存款大多会流向利润丰厚的城市重点行业和大集团、大企业,这进一步加剧了村镇银行资源供给不足的状况。三是“互联网+”能够改善村镇银行需求增加与供给不足形成的矛盾。农村经济格局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后发生深刻变化。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出现了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个体户等组织形式。因此,对金融需求的主体过去只有种植户,而现在还包括农村中小企业、龙头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多种主体。农业生产上由粗放型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转变,这些转变会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和更先进的网络金融方式。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网络化程度低,业务风险较高。目前,村镇银行网点还是少,现代技术手段缺乏,缺乏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部分居民将钱存到村镇银行,其初衷也主要是为了获得村镇银行的优惠贷款。改革开放以来,为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因而也使一部分农民对国家政策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凡是国家在涉农方面的政策举动都被认为是对农民的“救助”行为。以村镇银行来说,他们中肯定有人认为在村镇银行获得了贷款就等于在财政部门拿到了补贴,可不用考虑归还;加之村镇银行发放小额贷款时多以信用贷款为主,很容易形成贷款的道德风险。

第二,人才制约发展,做大做强较难。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是一个银行能够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由于村镇银行主要设立在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很难与大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媲美,更难以与外资银行相竞争。村镇银行应在人才招聘方面更具灵活性,但应该严格避免“近亲繁殖”。从已开业的一些村镇银行来看,其员工大部分是从农村信用社转来的,来自大银行的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很少,即使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对村镇银行也缺乏“入行”的兴趣,更是缺乏网络金融方面的技术人才,因此村镇银行业务急需的专业人才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的后劲。

第三,服务条件不足,业务品种单一。根据银监会下发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可经营业务较广泛。但就目前村镇银行的软硬件条件看,远不具备完成这些业务的水平。第一,有些村镇银行没接入人民银行的实时支付系统,资金清算只能依靠手工操作,汇划到帐速度慢且易出错。第二,有些村镇银行尚未接入征信系统,这就制约了其发展信贷业务,也给其带来更大的风险。第三,村镇银行信息化建设滞后。一方面,与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相比,村镇银行设备投入少、管理水平低、技术力量薄弱,这就使许多业务无法开展。另一方面,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是在乡镇的广大农村居民,所处乡镇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农村居民对金融行业的认知、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和居民收入等因素都限制了村镇银行业务的开展。

三、“互联网+”视域下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对策

第一,利用网络技术,创新营销模式。客户是银行经营的生命,商业银行不仅要通过银行内部数据梳理、分析、评价、筛选、管理、维护存量客户群,更重要的是充分借助互联网与数据流量牵引,增加和拓展有效渠道,延伸渠道触角。对于村镇银行来说,网络银行、电子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等等均是可行的经营方式,是互联网技术渠道的不同形态,变有形网点为手头网点,借助互联网技术将银行便利服务的入口渗透到一切可能的角落和终端,随处可见、唾手可得,为争揽客户特别是小微客户创造可能。

第二,加强产品创新,拓展特色业务。目前村镇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吸储、放贷,其他方面的金融业务开展较少,这样一来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业务上的较大重合,但其规模和信用又远比其弱。因此,村镇银行应深入农户和乡镇企业,了解他们对金融的需求,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和经营特点,进行产品创新。通过数据挖掘可以快速发现新需求和潜在客户,实现个性化精准定向销售,跳出原有商业银行产品服务设计的固有思路,更加贴合客户需求,以需求组织供给,以供给创造需求,通过快速定义和体验互动,不断拓展银行业务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有效释放银行的内在产能,实现银行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的新突破。

第三,完善体制机制,引进优质人才。对于我国村镇银行而言,发展互联网金融是改造村镇银行传统的经营方式、产业结构等重要方式,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提升效益,从而促进村镇银行的健康有序发展,这一方面有助于较大程度上的放权,激活运营机制,从而能够在薪酬激励与决策机制方面更加靠拢互联网企业,增对相关人才尤其是互联网人才的吸引力。现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与探索的阶段,并没有形成一条较优的发展路线,但是对于村镇银行而言,借力互联网金融是一条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周海燕,陈渝.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2016(1).

[2]李升军.村镇银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新选择[D].2009(4).

村镇银行发展方向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28-01

一、关于村镇银行的商业性定位

村镇银行是在我国银行商业化改革背景下产生的,其商业性定位是承担农村金融市场服务的“开拓者”,其服务主体是商业银行无暇顾及或没有能力开发的农村、农业、农民。现实的村镇银行由于规模小,管理人才短缺,运营方式单一,结算渠道不完善,市场定位不合理,存贷比偏高,吸存难度大,创新能力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与农村信用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质化”,同村镇银行设立初衷的“新机制”和“差异化”有较大距离。

村镇银行的功能定位。村镇银行与目前的县域银行(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是同质竞争关系还是差异化的互补关系,还是竞争与差异化互补两者兼备?从目前情况看,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并没有差异化功能定位,有的倒是因为农村金融机构存在明显的税负差别,村镇银行目前所得税率为25%,营业税及附加税率为5%,而农信社所得税全部免除,营业税及附加税率为3%。为此功能定位与政策扶持的关系必须理顺,银行规制必须明确,这样才有利公平竞争。

二、关于村镇银行的股份结构

2006年,银监会鼓励社会民间资本设立村镇银行,规定有一家商业银行作为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2007年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指出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是主发起行,持股比例不低于总股本的20%,其他单一非银行企业法人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2012年银监会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将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为15%。

在实际工作中,发起行希望占控股地位,能主导经营。所以,发起行在村镇银行中的持股占比都在5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0%~90%。发起行凭着自身的控股地位,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经营思路和金融产品“克隆”过来,这样,村镇银行就变成发起行的“分支”机构。因此,村镇银行的设立,应严格控制主发起行的持股比例。

既然村镇银行设立意图之一是向民间资本开放的金融机构,股份80%以上应由社会资本出资认缴,优先引入当地有经济实力的优势企业和种养业大户。民营股东会按照市场化思路去经营银行,他们更了解市场,更能催发创新。而发起行应在村镇银行的规制设立、合规经营操作、风险防范,公司治理方面发挥更大更好作用。

三、关于村镇银行的管理模式创新

如何实施村镇银行“质”的提升,有两条不同路程可供选择:一是传统做法,在目前专业管理人才严重短缺的条件下,要想把全国1000多家村镇银行从整体上提升素质是个难题。二是实施村镇银行管理模式创新。突破主办行管理村镇银行模式,借助股权基金管理运作模式,走出“小资本小银行”的误区,在全国以省(市)为单位组建村镇银行控股公司,通过聚集一批高端专业人才,建立市场化委托制,对村镇银行进行全方位、高端化管理和服务。实施高端战略投资者同“本土化”民间资本组合,实现规模化连锁式为特色的村镇银行,实现银行管理模式创新。这样的村镇银行有别于农商行,农合行和农信社,从资本规模、人员素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多个层面实行改革创新,真正做到高人一筹,为我国农村金融创新迈出坚实的一步。

四、关于村镇银行的未来发展方向

村镇银行发展方向篇6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农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116-02

2006年年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意见》指引下,2007年3月1日,全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宣告成立,从此村镇银行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6月底全国已有214家村镇银行正式营业。有银行业人士指出,国内银行业已经进入到由城市战转向乡镇战的阶段,乡镇市场成为银行业争夺的新“蓝海”。按照银监会的规划,2011年底全国要建立1 027家村镇银行。在农业大省――河南省,村镇银行似乎有一种迸发的趋势,2010年9月30日,台湾环宇财务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南省政府金融办签署了《河南省设立村镇银行合作意向书》,欲两年内在河南建立30家村镇银行。按照规划,河南省2010年将筹建30家村镇银行,同时要在2011年达到建设12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目标任务,届时村镇银行将基本覆盖全省县域。另外,许多商业银行、合作银行纷纷跨地区开设村镇银行。村镇银行的发展对农村信用社特别是县级联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应如何应对村镇银行的竞争?基于这样的问题,笔者对村镇银行竞争的问题对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的共性分析

村镇银行在经营地域、市场定位、业务范围等方面与农村信用社有着极大相似性,这注定了二者天然成为竞争对手,且二者的竞争会异常激烈。

(一)经营地域

依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村镇银行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而农村信用社一直以来是农村地区的金融主力军,村镇银行的建立无疑是对农村信用社市场的抢占。同时,《意见》和《规定》中对“农村”这一地区都进行了限定:仅指中西部、东北和海南省的县(市)及县(市)以下地区,以及其他省(区、市)的国定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简单结论,村镇银行的经营地域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县域经济范围,而这与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的经营地域正好一致。实际运行中村镇银行也呈现“冠名村镇,身处县城”的格局,如全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总部在仪陇县金城镇,但2008年11月26日在县城设立支行之后,管理部门和工作重心也随即向县城倾斜。

(二)市场定位

依据《规定》,村镇银行是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即要面向“三农”、服务“三农”;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也是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宗旨。村镇银行自身的规模决定其不可能对大企业提供服务,而中小企业和农户历来都是农村信用社的重点服务对象。一位村镇银行行长曾表示,“在县域范围内,肯定是首先抢抓县城的中小企业客户。”可见,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在市场定位上也是一致的。

(三)业务范围

按照《规定》,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展的业务基本一样,目前二者均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农村信用社实际开展业务类型比村镇银行多一些,农村信用社资金较为充裕,业务朝着其他商业银行方向发展;村镇银行目前吸收存款较难,短期内以贷款业务为主。

二、农村信用社与村镇银行的差异性分析

本文主要从农村信用社与村镇银行在县域范围内开展业务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比较分析,当然这些优劣势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本文选取几个区别比较明显的指标进行比较,并分析由此产生的影响。

(一) 资本充足率与不良贷款

现在许多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都达不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都利用了增资扩股的手段,引入了新的投资者;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较高。村镇银行基本都是有实力的投资者注入资本,而且有些投资者还不断增资,其资本充足率较高,由于成立时间短,不良贷款很少甚至没有。从监管的角度看,农村信用社的风险较高且抗风险能力较弱。

(二)贷款业务

村镇银行在贷款方面优势明显。农信社在统一县级联社法人后,权利上收,乡镇信用社权利较小,造成贷款审批手续烦琐、周期长;另外,农信社的利率较高,且一般固定。相比而言,村镇银行决策周期短,几个人坐在一起就可以拍板一笔贷款,一般3天左右客户就可以拿到钱;同时,村镇银行制定的利率较低,这对于具有明显的短、小、急特点的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三)存款业务

与贷款款业务相比,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优势明显。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多年的经营培养了许多优质客户,其员工也积累一套行之有效的揽储方法,加上长期以来农信社在农村地区的金融垄断地位,使得农信社在存款业务方面优势明显,吸收了当地绝大部分资金。比较而言,村镇银行经营规模小且存款来源不足,一是由于开业时间短,人们对其认识和信赖需要一个过程,许多人甚至认为村镇银行是私人的银行,存款放在那里不放心;二是其网点少、结算渠道不通畅,对储户的吸引力小,所以现阶段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困难较大。

放贷容易吸存难,致使村镇银行存贷比较高,实际存贷比甚至高于75%的监管红线。当然,为了应对监管部门的检查,村镇银行都会在会计末期花高成本拉进大笔存款,这也增加了村镇银行的运营成本。

(四)风险控制手段

对于农村市场而言,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客户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抵(质)押的东西,农村信用社由于不良贷款率高,为了遏制不良贷款的上升,近几年,许多地方都加大了对抵(质)押贷款的考核,控制保证贷款的数量,而村镇银行一开始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相应制定了较为灵活的担保机制,有些村镇银行甚至发放小额信用贷款。

(五)品牌

在品牌方面农村信用社与村镇银行各有优势。农信社作为长期以来在农村阵地的主力军,在农村已经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近年来,中央对“三农”的一系列财政支持也大都通过农信社得到兑现,许多农民手中持有专门的粮食补贴、农机具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存折或者银行卡,进一步拉近了农信社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使农信社的品牌效应得到加强和巩固。另外,农信社坚持服务三农的取向,且员工大都是当地人,与客户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村镇银行在名称中一般都包含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的字样,如汇丰村镇银行、浦发村镇银行、国开村镇银行等充分利用汇丰、浦发、国家开发银行等大银行的品牌效应,以期打开农村市场。

(六)人力资源

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农村信用社员工综合素质普遍不高,近年来的改革过程中,出于安全和效益等因素的考虑,清退了一部分代办员。在岗人员中正式员工和临时人员的待遇差别较大,使得劳资矛盾较为突出。村镇银行一般选派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人员做“一把手”,普通员工通过各种形式招聘,许多村镇银行把信用社清退的代办员作为重点招聘对象,并想法设法从信用社拉拢人才。二者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是,由于经营地域的限制,都很难引进高级别人才。

三、农信社应采取的措施

近年来,农村金融发生巨大变化,最明显的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诞生及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村镇银行发展最快。有人曾这样总结村镇银行给农信社带来的影响,即人才跑失、资金流失、客户丢失、阵地缺失,当然这种总结过于夸张,但农信社应重视这些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竞争,不断巩固自己在农村地区的主体地位。

(一)加强教育培训,树立全员营销的理念

长期以来,农信社在农村地区处于垄断地位,导致员工特别是信贷人员营销理念淡薄。面对不断增加的竞争对手,农信社要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一方面要转变营销理念,从“座门等客”转变到“上门请客”,从“座板凳”营销转变到“走出去”营销;另一方面,要通过培训教会大家营销手段,在留住老客户的基础上不断营销新客户。

(二)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

经典“二八理论”告诉我们20%的客户给我们创造了80%的利润,但农信社长期以来对所有客户一视同仁,没有提供差别化服务,如果维持这种状况不变,必然会导致更多优质客户流失。村镇银行同样抢的是农信社的优质客户特别是存款大户。农村信用社要加紧对客户的分类,针对不同客户实行差别化管理。

(三)实行灵活的信贷政策

与村镇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在贷款业务方面处于劣势,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贷款客户会进一步流失。农村信用社应实行灵活的信贷政策,一是在对客户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客户实行差别利率,留住自身培养起来的客户,避免客户一变强就被其他银行拉走的现象;二是不要过分要求抵(质)押贷款的比例,避免把客户挡在门外,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担保措施;三是要向村镇银行学习,提高贷款效率,缩短审贷周期。

(四)加快发展,在合适的地区增设营业机构

农信社现在的一般布局是机构到乡、网点进村,即在乡镇一级地方有完整的机构,可以开展存贷款等各项业务,而在部分村一级地方有网点,但只开展存款业务。为了应对村镇银行的竞争,农信社可以在经济基础好、贷款需求多的村一级地方或者在地理位置优越的中心村设立营业机构,提供包括存贷款业务的全方位服务,限制村镇银行的进入,抢先占领市场。

参考文献:

[1] 彭浩,邢欣.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4).

[2] 李鸿建.村镇银行:生存困境和制度重构――基于对全国3家村镇银行的调查[J].西南金融,2010,(4).

[3] 魏作会.试论村镇银行的发展前景及农信社面临的四种挑战[EB/OL].中国农村金融网,2007-04-10.

[4] 王亮,雷立钧.村镇银行的建立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影响分析[J].金融论坛,2008,(11).

[5] 孙雪梅,李鸿建.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个案研究[J].经济纵横,2009,(7).

村镇银行发展方向篇7

【关键词】村镇银行 困难 可持续发展

2007年3月1日,全国首家挂牌开业的村镇银行――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在四川仪陇落户,这标志着一类崭新的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我国农村地区正式诞生。经过3年多的发展,截至2010年6月末,我国已核准开业村镇银行214家。为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银监会计划于2009―2011年三年内,在全国35个省、计划单列市共设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预计建设村镇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可见,村镇银行模式已成为我国未来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取向。但在目前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一、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困难

1、社会公信度不高,资金来源缺乏保障

首先,尽管村镇银行自运行以来,媒体对其进行了大力宣传,村镇银行也通过多种渠道在社会上扩大自身的影响,但由于村镇银行是一个新生事物,运行时间短,广大民众对国家金融方针政策不了解。多数民众认为村镇银行是私人银行,没有保证,担心重蹈“农村合作基金会”覆辙,对其抱有怀疑和观望的态度。其次,村镇银行主要设立于我国贫困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存款资金的来源。再次,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村镇银行只有一家营业网点,服务网点少,加上又没有加入人民银行及银联有关系统,无法提供通存通兑业务,不能满足农村“打工经济”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存款吸收。此外,村镇银行还不能进入全国拆借市场,只能向当地金融机构拆借资金,也制约了资金的来源。

2、风险控制难,抗风险能力弱

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普遍不高,最低注册资本限额为100―300万元,我国已经成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大多在1000万元左右,致使风险抵御能力较弱。但在村镇银行经营过程中,隐含的风险又较大,尤其是信用风险。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对象主要是农业发展,农业作为高风险低效益行业,面临价格、供给、自然等一系列的经营风险,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削弱了农民还贷能力。另外,农村地区可用担保资源稀少,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如何有效地控制风险,是村镇银行必须解决的难题。

3、政策扶持力度弱,经营成本高

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都是服务于三农的金融机构,但两者的待遇却大相径庭。农村信用社享有很多优惠扶持政策,如农贷贴息、支农再贷款、税收优惠等,村镇银行成立以来,虽然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却没有享受到与农信社一样的政策扶持。村镇银行营业税缴纳比农村信用社高出2个百分点,所得税未享受到任何减免的优惠政策,贷款利率上浮比例要低于农村信用社,人民银行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申请支农再贷款等优惠贷款政策上没有明确规定,无法给予优惠利率的再贷款支持,这些扶持政策的缺乏使村镇银行的经营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与一般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相比,村镇银行存贷款笔数多、额度小,加之农户居住分散,使得办理一笔业务产生的交通费、通讯费等各种服务成本偏高,这就进一步使村镇银行陷入了高成本的经营状况。

4、支付结算渠道不畅,金融产品单一

从功能上来说,村镇银行可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国内结算、票据承兑与贴现等业务,但由于村镇银行基本上没有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电子对账系统、账户管理系统、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等,不能充分享受到现代化支付体系带来的便捷服务,服务功能和手段相对滞后,代收代付、通存通兑、信用卡及网上银行等业务难以开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业务正常开展。目前村镇银行开展的主要还是传统的业务,如储蓄存款业务、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质押贷款业务和票据转贴现业务,其资金投向主要是农业生产资金贷款,无法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需求。

5、发起人成分单一,扩张缓慢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这一规定固然有利于控制风险,但问题是商业银行对组建村镇银行的热情不高,他们更多的是想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另一方面规定将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及民间资本排除在制度安排之外,减少了进入农村的资金渠道,再加上在欠发达地区,符合上述条件的金融机构不多,从而导致了发起人不足,使村镇银行扩张速度缓慢。

二、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提高村镇银行的社会认知度,努力拓展存款来源

一是要认真做好宣传工作。国家和各级主管部门应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服务宗旨、特点、性质,介绍政府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突出国家的支持力度。在设立初期村镇银行应组织相关人员深入村镇向农户宣传开展的相关业务,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消除老百姓内心的顾虑,增强村镇银行的吸存能力。二是在资金上予以扶持。如日本政府规定一些部门的存款必须存到农村信用组织里等,我们也可借鉴日本政府的经验,在不违背国家法律前提下,将本级财政支农资金、上级财政政策配套资金优先存入村镇银行,壮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三是要加强自身建设。村镇银行应加快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设置营业网点,以现代化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的加盟,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四是加大各项存款的营销力度。村镇银行应主动出击,采取上门服务、设立便利店等形式加大营销及与客户联系,创新存款形式,积极引导农村闲置资金存入,扩大资金来源。

2、优化经营环境,降低经营风险

首先,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农业信贷风险较高,除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外,还应积极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减少村镇银行放贷顾虑。其次,设立三农担保机构,建立担保基金,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为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贷款抵押构建融资担保体系,缓解涉农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再次,加快农村个人诚信系统的建设,在全面采集个人信息的基础上为农民建立信用档案,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最后,村镇银行内部应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和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各项具体业务的管理办法、操作方法、操作流程等制度体系,切实加强风险防范和控制,降低经营风险。

3、出台配套政策,加大政策扶植力度

2010年5月中旬,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四项农村金融重大税收优惠政策,其中金融机构对农户发放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将免征营业税,并相应减征所得税。这一举措是发展农村金融的重大利好政策,但为使村镇银行在贫困地区发展壮大,更好地服务“三农”,各部门应多举齐下,在政策上给予村镇银行更多的倾斜。税务部门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应给予一定时期的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降低其经营成本;财政部门则应将现有的财政支农资金划一部分作为贷款贴息资金、通过对农户贷款进行贴息等来加以扶持;人民银行应对村镇银行的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优惠等予以支持,适时放开同业拆借市场,鼓励村镇银行通过发行债券、票据等融资渠道,增强其资金实力,贷款利率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定。

4、畅通结算,创新产品和服务

大多数村镇银行至今没有获得结算行号,一个主要原因是现有的一些市场准入门槛较高,比如银联的入网费用高达300万元,村镇银行往往难以承受。建议相关部门从村镇银行服务的特殊性出发,给予差异化安排,降低结算准入门槛,使村镇银行尽快加入大小额支付等系统,提高其结算效率。

要保证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业务创新是关键。村镇银行要时刻把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因地制宜,在风险和成本可控的状况下,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贷款方面,简化审批手续,借用格莱珉银行的信用贷款农户联保模式,创新担保方式,并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开展养殖业贷款、劳务输出、婚丧嫁娶、住房等消费类贷款业务,同时利用移动银行,将金融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中间业务方面,应大力开展收付款项、信息咨询、新型农机具租赁、政府债券承销和保险等其他业务,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设置ATM机,并根据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信用状况向其发放银行卡。另外可以加强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合作,借助与大银行合作来抬升自身的品牌。如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就推出了“柜面通”业务,通过此业务,长兴村镇银行的储户可在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浙江省内19家银行免费跨行存取款、转账和查询。

5、放宽发起人限制,引入多元资本

针对目前村镇银行发起人不足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迅速出台相关政策,放宽村镇银行发起人必须为银行的限制条件,允许实力雄厚、财务状况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优质的民营机构作为发起人,同时在农村金融服务严重不足的地区,进一步放宽主发起人范围,允许各级政府、企业和自然人作为主发起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使村镇银行组建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赵建玲、侯庆娟:村镇银行:障碍因素分析与对策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0(1).

[2] 冷丽莲、马云艳:浅谈我国村镇银行试点中的问题与对策[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

村镇银行发展方向篇8

【关键词】村镇银行 农村 金融 恩施

一、村镇银行对县域经济和农村市场的推动效应初步显现

州内两家村镇银行开业运行以来,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社区为依托,面向农业、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中小 企业 和个体工商户,积极开展各项业务,截至2008年底,各项存款余额12033.8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8179.56万元,初步显现了在增强县域金融竞争、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支持“三农”方面的成效。

1、丰富了农村金融体系,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有序竞争

由于农村金融与其他金融形式相比,属于“薄利金融”,长期以来各金融主体大多不愿参与,使得我国农村金融始终围绕农村信用社展开,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处于垄断地位。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农村金融改革启动迟、进展慢,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通过建立村镇银行,初步打破了现有农村信用社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面,给农村金融市场加入了新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由于村镇银行的准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改进金融服务,参与市场竞争,加强广告宣传,改进服务流程等。如农村信用联社的贷款审批权限从以前的50万元增加到了200万元,减少了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同时还改善了服务条件,改造了营业场所,增加了服务措施等。

2、有效增加了对当地的金融供给

截至2008年底,两家村镇银行各项短期贷款余额6156.9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397.66万元,票据融资余额625万元,其中私营企业和个体贷款余额3891万元,农业贷款余额2265.9万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097.66万元,客户信贷资金满足率达到了约60%,有效地支持了农民的创业增收和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贷款难”问题。

3、确保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降低了借款成本

因为金融机构的稀缺,大量民间资金找不到正规的发展渠道,以各式各样的“灰色”身份参与着各种形式的地下金融活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由于村镇银行贷款准入门槛低、手续简、费用低、发放速度快,使以前急需资金而又得不到银行信贷支持的民间高利贷用户转而寻求村镇银行的信贷支持。而村镇银行有效的信贷资金投入则有效打击了当地的地下高利贷,减轻了过高利率给债务人带来的经济负担,减低了民间高利贷而引发的资金风险,稳定了农村金融市场。同时,较低的利率水平也大大增加了借款人对村镇银行的需求效应,并降低了借款人的借款成本,减轻了借款人负担(见表1)。

4、吸收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促进了人才交流

恩施州两家村镇银行均由江苏常熟市农商行控股,同时有 交通 银行、部分发达地区企业等股东。村镇银行的成立吸引了发达地区的资金,使人才向西部山区流动,并带来先进的金融经营管理理念,促进了对外金融、商贸、投资、人才等各方面的立体式交流。

5、村镇银行的运行为县域金融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舞台

一是为农产品企业或者个体业主提供了创新信贷服务。咸丰、恩施村镇银行成立后,先后开办了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资产转让等业务,解决了当地6000余万元的资金流动性需求问题,提高了中小企业和农村的资金使用率,提高了部分县域经济主体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村镇银行的出现开拓了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农民生活支出中 教育 、医疗比例较大,村镇银行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逐步将目前在城市地区开发、开办的标准化产品与服务尽快推广到广大农村,促进了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二、村镇银行服务县域经济和农村市场的主要梗阻

1、相关的配套政策不到位

村镇银行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农村问题的解决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发挥村镇银行支持“三农”发展的作用需要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从目前来看,我国村镇银行得到的支持有限。一是村镇银行缺乏支持其发展的财政扶持、税费减免、农贷贴息、支农再贷款等优惠政策,不利于其持续、健康的开展各项支农业务,激励和引导作用不够。目前,农村信用社享有很多优惠扶持政策,而以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增强农村金融竞争充分性为首要目的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却无法享受这些政策,这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主动性、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削弱了其预期效应。二是农业保险仍然停留在商业保险领域,政策性保险没有开展起来。特别是由于农户贷款抗风险能力较弱,农户贷款容易因 自然 灾害而遭受损失,增加了村镇银行发放农业贷款的风险系数,直接导致了村镇银行抗风险能力的不足。

2、村镇银行定位与赢利偏好存在矛盾

银监会《村镇银行暂行管理规定》规定,村镇银行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信贷需求一直未能被现有金融机构很好的覆盖,这是农村金融的空白点,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难题。但是,新成立的村镇银行在这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弱。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农村贷款利率一般都可以上浮20%至50%,农民融资成本较高。村镇银行如果选择“薄利”的竞争策略,至少在短期内的经营业绩不会有很大提升,这会给经营者造成很大压力。截至2008年底,两家村镇银行仍然亏损62.41万元。因此,选择“厚利”还是“薄利”的经营策略是目前村镇银行决策者们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同时,村镇银行作为一个外来的商业银行,还必须得考虑生存成本问题,而村镇银行是难以用较低的成本来运行的,必须依靠利差收入才能实现财务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学角度讲,商业银行要维持生存成本,减少交易成本,只能选择与较大的客户进行交易。因此恩施市村镇银行设在主城区,主要业务是提供企业和个人存款服务,并向农业相关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向出口型企业提供贸易服务和结算业务服务,并将目光放在贷款金额比较大的小企业主及出口企业上,这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当时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

3、与客户的循环互动机制欠缺

对于缺乏投资、储蓄观念的农村居民来说,在提供信贷支持时帮助其寻找投资项目,在项目实施获得收入后引导他们定期、少量储蓄,不仅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资金来源的手段,更是帮助农民掌握储蓄和资本积累方式的一种手段,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也可以为村镇银行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但是,目前的村镇银行还仅仅停留在为农民提供贷款上,而缺少支持农民致富的手段和方法。由于与客户的循环互动机制欠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4、业务发展受到政策性因素制约

一是支付结算渠道不畅。目前恩施州两家村镇银行仍不能办理银联业务,快速的支付结算受到影响;同时,两家村镇银行都只有一个营业网点,更加大了客户办理业务的不方便性。二是不能享受民族贸易企业利差补贴政策。目前村镇银行所办理的信贷业务包括了民族贸易企业的贷款,但由于民族贸易企业在村镇银行的贷款不能享受利差补贴,使村镇银行很难留住类似的优质客户,对村镇银行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业务开展影响甚大。

5、 农村 地区群众对村镇银行的认同度不高

虽然监管部门、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媒体对新型农村 金融 机构试点政策进行了宣传,但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农村尚未被广泛接受和认同,大部分群众对工、农、中、建、农村信用社等传统金融机构比较信任。另外,很多群众曾目睹和亲历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产生、 发展 、失败的全过程,对村镇银行这一新型金融机构抱怀疑和观望态度。通过对咸丰县高乐山镇大田坝、白地坪村民的问卷调查显示:约40%的村民认为村镇银行信誉不高,担心钱存进去后拿不回来,不愿意将钱存入,其中约30%的村民表示会将钱存到国有商业银行,约50%的村民表示愿意将钱存到实力较强的农村信用社。仅有约20%的村民认同村镇银行,愿意将钱存入。由此可见,村镇银行在短期内很难与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竞争。目前,恩施州两家村镇银行的存款虽已达12033.85万元,但储蓄存款仅1818.33万元,其中定期储蓄616.32万元,存款的稳定性极差,这种状况在短期内可能还难以改变,并将影响其今后的业务发展。

三、意见和建议

1、政府部门应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

要建立健全村镇银行相关 法律 法规,对村镇银行实行适当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公共财政等方面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包括税收优惠、风险补偿、农业政策性保险等。如税务部门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县级财政建立风险补偿机制,设立村镇银行风险基金专户;财政、社保、房管等部门要允许涉农资金、财政性资金、社会保险类资金在村镇银行开立账户,并存入部分资金,以扩充村镇银行负债规模,等等。

2、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应进一步明确相关管理细则,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宽松的运行环境

一是人民银行需在村镇银行的金融统计、利率浮动、存款准备金、支付结算、现金管理、反洗钱监测、异常情况应急预案等方面作出明确、细致的可行性规定,支持村镇银行稳步发展。应尽快将村镇银行纳入民族贸易 企业 利差补贴的营运范围,让民族贸易企业在村镇银行的贷款同等享受利差补贴的待遇,以达到稳定客户,稳健经营的目的。二是建议银行业监管部门出台政策,支持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进行适度的有序竞争,特别是要允许一家发起行在同一行政区域内跨县市设立分支机构,扩大服务半径,使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区域性银行,增强村镇银行的生存活力。

3、加强宣传引导,促进村镇银行良性发展

引导村镇银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面向农村、面向普通大众,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为“三农”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引导村镇银行建立健全农户信贷档案,使其与农户建立良好互信关系,从低风险的信贷业务人手,逐步积累经验,稳步发展信贷业务。同时,要切实做好政策宣传和对农民的培训工作,让群众了解村镇银行,积极参与村镇银行的投资和建设。

4、建立农村存款保险体系,规范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

上一篇:水利水电工程防洪标准范文 下一篇:劳动教育的开展形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