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监管范文

时间:2023-08-07 10:02:21

村镇银行监管

村镇银行监管范文第1篇

首先令人担忧的就是村镇银行被限定于所属县市或乡村的地域范围内,不得发放异地贷款,市场狭小,并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收入水平,这样是否能保证其商业利润的实现是个问题。就目前来看,这一举措的地域性仍然很强,商业化的道路更适合于较先进的农村。

其次则是诚信问题。从村镇银行方面来看,由于村镇银行是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设立的股份制银行,破产倒闭的风险必然存在,与国有大型银行相比,缺乏令农民信服的资金实力,所以吸储难度较高,但小额贷款却相对容易。一旦贷多存少的情况出现,村镇银行的资金流动性、资本充足率都会发生问题,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状况较之城市并不乐观,经济基础不足,农民少有资产抵押等等都是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瓶颈。

再次则是内外部风险管理问题。投资资本的注入、农村银行案件的频繁发生、信用制度的不完善都将使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决不会低于现有各类银行机构。村镇银行虽属于一级法人,但与农村商业银行的5000万注册资本相差甚远,其抗风险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规模的影响。

在掌握村镇银行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监管部门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持有村镇银行股本总额5%以上的,应当事前报经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审批。在贷款方面,村镇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如果严格按照此规定执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公司投资控制村镇银行的经营权,同时也将有效防范信用风险,防止投机资本的进入。《规定》还强调,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这使其有了坚强的“后盾”,诚信度也得到增加。

尽管问题依然存在,但我们仍然有理由看好村镇银行的发展前景。只要有效益优良的企业入股,严格依照《规定》的要求进行风险监管,村镇银行应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农村金融市场的升值潜力,促进农村融资和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摘自2007年3月2日《中国城乡金融报》)

相关链接

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和监管方式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村镇银行的概念,特指经银监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根据规定,村镇银行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同业拆借等。有条件的村镇银行今后要在农村地区设置ATM机,并根据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信用状况向其发行银行卡。对部分地域面积大、居住人口少的村、镇、村镇银行可通过采取流动服务等形式提供服务。

村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任何时候都不得低于8%。监管机构还将根据村镇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和资产质量状况,采取分类监管。对限期内资本充足率降至4%、不良资产率高于15%的,可适时采取责令调整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停办部分或所有业务、限期重组等措施进行纠正;对在规定期限内仍不能实现有效重组、资本充足率降至2%及2%以下的,应适日寸接管、撤销或破产。

村镇银行监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监管

中图分类号:D92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5-0077-06

我国城乡二元化问题突出,金融资源配置严重扭曲。随着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村资金需求迅速增长。但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自身高投入、低产出的特征决定了其具有高风险性,再加上利润的驱使,农村金融市场的正规金融供给主体都主动边缘化,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村金融支农供给不足。近些年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但由于其产权不清、管理混乱,金融产品种类少,经营状况不佳,缺乏效率。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市场需求。

为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并构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村金融体系,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进入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进入机构准入门槛。从2007年1月《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到2007年5月《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在此期间,银监会了一系列的法规对村镇银行进行规范完善,村镇法律体系的构建越米越完善。村镇银行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由2006年四川、吉林等六省区进行试点开始到2007年10月又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根据银监会制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发展规划》,到2011年,全国村镇银行的数量将达到1027家;2009年的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2000家,凡是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可见村镇银行的数量还会继续增长。在村镇银行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由于其成立时间短并具有特殊性,在风险预防及法律监管方面比较薄弱,阻碍了其作用的发挥。

一、目前我国村镇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

(一)信用风险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2条规定:“村镇银行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该规定确立了村镇银行设立的宗旨在于“立足农村、服务三农”,它所面对的是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情况复杂,缺乏以往的信用记录及相应的抵押财产。一些贷款户信用及法律意识淡薄,欠账不还,利用各种方式逃账、赖账,极易形成信用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

首先,由于农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很容易造成储户和贷款人同时到银行提取资金的局面,会导致银行资金来源的减少和贷款需求的增加。其次,因为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短,基层网点较少,规模小,业务少,农民对其缺乏了解。村镇银行的增储难度大,资金来源受到限制。最后,《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规定:“属地监管机构要加强对村镇银行的业务监管,督促村镇银行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和经营区域内依法合规进行经营。设在县(市)的村镇银行不得跨县(市)发放贷款和吸收存款。”该条明确规定了村镇银行受到严格的地域限制,不能跨地区开展存贷业务,促使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更为突出。

(三)操作风险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2条规定:“村镇银行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决定了村镇银行人员进入渠道较为复杂,靠人情关系进入村镇银行的较多;村镇银行为了便于开展业务,一般在当地招聘,尤其是在村镇银行刚成立时,对其工作人员的要求不高,而真正的金融专业人才较少,因此人员素质不高,合规操作意识差,业务操作流程相互制衡的规章形同虚设,极易导致操作风险发生,对村镇银行日后业务发展埋下风险隐患。

(四)自身经营风险

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村镇银行会面临自身经营上的风险,尤其是村镇银行服务对象具有特殊性,农业、农村经济受到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严重制约,加大了村镇银行自身经营风险:同时村镇银行规模小,资金和业务品种少,在短期内很难达到盈亏平衡,更不用说盈利。如果由于监管不力、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有一些呆账、坏账,会使村镇银行面临经营风险。另外,村镇银行名义上开办了存款、贷款、结算三大业务,但大多数村镇银行事实上并未加入银行的支付结算系统,基本上不能办理银联业务,结算业务一般由其他银行,中间业务无法开展,这增加了村镇银行自身经营的风险。

(五)风险集中的风险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严重的产业集中,农户大都经营相同的产业,尤其是现在各县市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一个地区在副业经营上存在很强的趋同性:而且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缺乏中小型企业,农业仍是主要的产业,同时村镇银行不允许跨区域经营,因此不易进行风险分散和对冲管理,风险集中十分明显。

(六)联保贷款的风险

多户联保贷款模式能够有效改善贷款机构与农户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用风险,但由于一些不合理因素的影响,联保贷款的风险开始暴露。其在降低风险上的作用逐渐弱化。联保小组中农户的经营项目雷同,一旦该项目收益不好,不但不会降低风险,反而会加大风险;并且在联保小组运行中,贷款机构有时不能及时掌握联保小组动态,不利于发现并处理风险。

二、目前我国村镇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的原因

(一)农村金融环境不健全,农业生产风险大

不同于城市金融市场,农村虽然存在巨大的资金需求,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严重的缺陷:农村金融法制化相当滞后,现行法律法规对农村金融债权保护不力:农村金融受行政干预比较严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同时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很大。我国农村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农副产品的生产周期长,加之农民的文化程度比较低,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对农业市场运行机制缺乏了解,跟风现象比较严重,一旦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则严重影响农民的收入,直接影响到贷款的归还。

(二)农村信用情况复杂,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农村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不真实。银行和企业、个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无法避免,使得贷前调查难、贷时审查难、贷后跟踪难,这样不但增加了存在银行的运营风险且易产生贷款资金无法收回的危险,为银行埋下了不良贷款风险隐患。另一方面,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的征信体系。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但覆盖范围只局限于银行、企业的金融信用信息。没有形成统一全

面的覆盖众多农村企业和农户的征信体系,以致于村镇银行很难了解和掌握中小型企业及农户的资讯状况,为村镇银行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带来了困难。

(三)农村行业集中,农民缺乏有效的担保和抵押物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严重的行业集中问题,村镇经济往往集中发展一、两个优势产业,而村镇银行的业务也高度集中于这些客户:我国农民多数还是以种植业为主,平均收入较低,没有城镇职工的稳定收入流;同时农村融资缺乏可担保的财产,抵押客体不足。我国法律、法规规定农村土地所有权和农村土地使用权不能进行抵押,农户承包的土地和宅基地不能拥有贷款抵押。农村不动产的流通性也受到一定限制:另外在农户联保业务中,即使联保小组成员自己按时还款,也可能由于某个组员的违约而承担违约责任。联保贷款的缺陷也随之暴露出来。

(四)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缺乏,农村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

由于村镇银行的规模小、业务少,为了便于开展业务,工作人员的招聘多在本地区进行,所以从业人员的素质比较低。又因为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同时缺乏高薪的激励,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决策风险、运行风险、道德风险比较突出。此外,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还没有独立的信用评审机构,一些城镇的审计、会计、担保抵押、资产评估、法律咨询等社会中介机构运作也不太规范,特别是受有关政府部门行政干预较为严重,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村社会中介机构无法及时、全面、准确地提供有关信息。

(五)配套政策不成熟,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村镇银行普遍没有加入人民银行的支付结算系统、征信系统和身份识别系统,给村镇银行开户结算及中间业务的开展带来众多不便。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业务管理放宽等规定,但扶持力度不足,不利于村镇银行持续、健康开展各种支农业务,激励作用不够。例如在财税优惠方面,作为服务三农的新型银行,村镇银行在营业税、所得税征收方面比照的是其他商业银行标准,所得税是25%,营业税、城建税、教育税及附加税率是5%,而在实践中,农村信用社所得税全部免除,营业税只缴纳3%:同时,银联人会费也缺少相关政策的扶持,财政对农行、农村信用社发放农业贷款进行贴息,但对村镇银行发放贷款没有明确规定贴息;此外,农业政策性保险开办不足,农业风险经济补偿机制尚不健全,特别是由于农业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保险及补偿机制不健全,增加了村镇银行发放农业贷款的风险系数,弱化了村镇银行对“三农”信贷支持力度。

三、在村镇银行的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的难度比较大

1.村镇银行的规模大小不一。村镇银行的规模有大有小,《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8条第3款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如全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只有200万元,而2010年17日,东莞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主发起人设立的惠州仲恺东盈村镇银行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本3亿元。不同规模的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必然不会完全相同,因此监管机构不能进行统一监管,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2.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复杂多样。虽然村镇银行的业务被限定在所属县市或乡村的地域范围内,不得发放异地贷款,但村镇银行作为专门服务于农村地区的新型金融机构,其业务范围也是复杂多样的,主要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同业拆借;从事银行卡业务;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收付款及保险业务;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并且村镇银行的业务具有涉及金额小、频率高的特点,进一步加大了监管难度。

(二)监管的机制不健全

1.监管主体不明确,监管手段单一。尽管《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47条规定:“村镇银行开展业务,依法接受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但该规定过于原则化,只是临时性的制度安排,并没有统一与明确的监管主体对小额信贷机构进行有效监管。同时央行和当地政府的职能划分不清,政府的过度干预,经营效率低下,是村镇银行运作及长远发展难以避免的障碍,监管部门难以发挥有效监管作用。在监管手段上,过分依赖现场监管,非现场监管与现场监管不能有效结合,即使开展了非现场监管,由于电子化网络化在村镇银行尚未广泛应用。非现场监管也只能停留在简单的收集资料和掌握情况上,无法全面及时实施。

2.监管流程不明确,监管经验缺乏。银监会在《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虽然明确提出“银监分局负责对辖内村镇银行实施属地监管,具体监管工作可授权监管办事处实施”,但在实际中监管程序并不完善,如怎样配置主监管员、由谁负责对村镇银行高管人员进行初审、由谁具体组织现场检查等问题均不明确,有的地方甚至已经将监管办事处撤销。村镇银行作为一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本规模小,在经营范围、产权结构等方面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所以,在公司治理及风险监管等方面有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缺乏监管经验。

3.监管的退出机制不明确,缺乏责任追究机制。有准入就得有退出,否则当面临市场退出时,投资者及客户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我国目前有关商业银行退出机制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72条中,但规定过于原则化,且落后于市场退出实践需要。关于村镇银行的市场退出问题,银监会仅在阐述“资本充足状况和资产质量状况”监管措施的条文中简单提了一下,根本无法满足村镇银行实际需求。在对村镇银行信贷违法者责任追究方面,虽然2009年5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指导意见》,但该法并不是针对村镇银行的具体规定。由于村镇银行的特殊性,即便是依照该法实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会存在缺陷。

(三)基层监管的基础薄弱

基层监管机构是中央金融监管任务的具体执行者,但目前基层监管的基础薄弱,主要表现为监管力量不足、监管人员素质不高。由于村镇银行一般设在县及县以下的地区,数量庞大,区域分散。而一般就农村现状来说,一个县平均大概十多个乡镇,上百个自然村,但县监管办事处有的只有3~5人,监管非常吃力。在人员素质上,基层监管人员学历一般都不高,大多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缺乏分析、判断及预防金融风险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同时基层监管人员在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的运用仅限于基本操作,缺乏高素质人才。

四、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的防范及监管措施

(一)防范我国村镇银行金融风险措施

1.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净化农村信用环境。首先,建议人民银行尽快出台将村镇银行纳入征信

系统的有关规定,同时对村镇银行的工作人员进行多形式的系统培训,增强工作人员对征信系统的理性认识,为村镇银行尽快进入征信系统奠定基础和条件。其次,要创建良好的乡镇、村信用环境。广泛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评定活动,建立信用等级评定机制。先建立包括农户、企业、个人在内的信用档案,再据此评定农户、企业的信用等级,在这方面可借鉴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的《贷款信用评级和最高贷款额度核定表》中设定的评定标准。将贷款者的上年收入、上两年节余、家庭财产、品德、社会反映五项综合考量,各占20%,以此作为信用等级评定的标准。最后,着力强化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在全社会逐步建立一种诚信文化和信用观念。增强农民的诚信意识和信用观念,为建设农村信用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加强村镇银行自身风险管理,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资本额度低,抗风险能力较弱,服务对象存在较大的风险。村镇银行应从建立之初就开始加强自身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审慎经营,才能确保村镇银行稳健发展。由于村镇银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村镇银行的产品服务也应该量体裁衣。村镇银行的工作人员应深入到农村、农民中去,及时了解小企业和农户的需求,分析他们的经营特点、贷款期限、贷款投向、贷款方式等,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与此同时,村镇银行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村镇银行设立的意义、宗旨,介绍村镇银行相关业务,使农户、企业能充分地了解村镇银行,消除对村镇银行的疑虑,增强信任。此外,可让农民参与村镇银行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让农民以入股的方式参加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使村镇银行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银行”。

3.建立一套完善的联保风险防范机制,设计不同类型担保制度。随着联保贷款风险的逐渐暴露,建立和完善一套联保贷款风险防范预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加强农户联保的法律建设。2000年我国银监会颁布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管理指导意见》对农户联保进行规范。银监会可根据村镇银行在多户联保上的具体情况,着手制定类似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管理指导意见》一样的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联保制度的具体操作。其次,加强联保农户的信息共享。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格莱明银行的“中心会议制度”,通过乡村中心的定期会议来披露成员信息,开展成员间的经验交流。这些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成员的生产经营能力,增强联保成员的凝聚力。另外。村镇银行在担保制度的设计上,可根据自身业务需求,设计不同类型担保制度。在农户联保制度上。根据不同的借贷类型可设计不同联保方式。对于生产性资金的借贷,可限制同一行业经营者在联保小组中所占比例,避免行业集中。对于消费类贷款,可适用含蓄担保。对于不能组成联保组织的借款人,可借鉴格莱明银行的“强制存款制度”,根据具体的信用情况,采取强制储蓄方式担保债的实现。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加林权抵押等。

4.完善农村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在严格农村社会中介机构市场准入的基础上,支持和鼓励多种形式的中介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如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事务所、抵押担保机构、咨询服务机构等,同时要加强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的力度,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随着金融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创新产品逐渐增多,中小型商业银行纷纷成立。在村镇银行内控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自身风险在逐渐增加。国际经验表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同时有利于加强中央银行的监管力度。但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因此应加快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特别是针对中小金融机构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5.加大政府的财税支持,推进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发展。为鼓励村镇银行的发展,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税收优惠,至少应使村镇银行享有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相同的特定税收优惠,对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进行减免。同时为鼓励金融机构向下一级行政区域设立村镇银行,对不同级别行政区域的村镇银行应实行不同税率。对村镇银行资金短缺的现状,各地人民政府可考虑将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或全部存入村镇银行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村镇银行资金短缺问题。财政部可对村镇银行的财务管理和税收出台专门的办法。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积极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其对于防范农户经营风险、增强农户还贷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尽快制定《农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构建多层次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在此同时,组建国家农业风险管理机构,负责贯彻国家农业保险政策,并对农业保险公司给予必要的财税政策优惠。

(二)完善我国村镇银行监管措施

1.明确村镇银行的监管主体,完善村镇银行的监管手段。目前对于村镇银行监管主体的规定只是一些原则化、制度性的规定,并且存在着权属不清、监管模式模糊的情况。因此,在未来制定的法律中,不仅要明确银监会作为村镇银行监管主体的地位,还应对其监管模式及其监管职责进行详细规定。同时,应增强基层监管主体的力量,对基层监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其素质及业务水平。此外,应针对小额信贷机构资金来源、组织类型、业务范围及风险大小的不同而实施不同的监管制度。区分不同类型、不同阶段,采取有差别的监管手段。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强化非现场监管对现场监管的指导作用。

2.明确监管流程,加强内部控制监管。应尽快制定有关村镇银行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其监管流程。应确定主监管人员的担任条件,检查人员的分组及具体负责事项。同时监管部门要指导村镇银行加快建立与其业务性质、规模及复杂程度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建立规范主要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通过设立激励机制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和法律治理结构规范的监督。此外,还应对村镇银行经营方向进行监管。对村镇银行业绩的考核,应体现在支农指标上,严格控制贷款对象与用途。

(三)完善村镇银行的法律监管体系,建立村镇银行的市场退出机制

村镇银行监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监管;支农性

从2007年第一家村镇银行试点至今,经过六年的发展,村镇银行已经进入了蓬勃发展期。截至2013年3月,我国共设立村镇银行1503家。然而,村镇银行偏离支农支小仍是村镇银行及监管层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银监会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全国有70多家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不足50%。面对这一问题,监管层并非无所作为,为强化村镇银行的支农性,监管层从07年开始陆续发文要求村镇银行下沉服务重心与机构网点。但是从这些文件的实效来看,我国现行监管法律制度远不能解决村镇银行支农性不足这一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对现行村镇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加以分析,试图寻找新的解决途径与办法。

一、村镇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分析

究其本质,村镇银行是农村社区银行。监管层希冀它在维持商业性的同时,能够兼顾监管层寄予它的政策使命。即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排斥”问题。从2006年至今,村镇银行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2006年至2008年的局部试点阶段。这一阶段银监会的监管文件主要有《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及《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监管层的监管重点在于规范市场准入。鼓励村镇银行支援“三农”;其次是2009年至2011年6月的三年规划阶段。该阶段银监会的监管文件主要有《关于做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至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通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补充规定》。为应对村镇银行布局东重西轻的局面,监管层在设立地点上采取了东西挂钩政策,并将部分审批权力收归银监会;再次是2011年7月至今的调整提升阶段。该阶段银监会的监管文件主要有《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村镇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村镇银行风险处置办法(征求意见稿)》。这一阶段的政策思路可以概括为两点:其一是强化主发起行对于村镇银行风险处置的责任,其二是强调对于村镇银行支农性的监管。

(一)“低门槛,严监管”的监管思路下资本监管过于严格。所谓“低门槛”首先是指村镇银行相对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资本要求更低。2007年,银监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而相比之下,同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商业银行其设立资本要求为5000万元人民币。其次,“低门槛”也指银监会支持民营企业入股村镇银行。2012年银监会将主发起行最低持股比例由原来的20%调低至15%。

在上文所述设立条件之下,银监会要求村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任何时点不得低于8%,不良资产类应低于5%,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这就意味着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监管等同于设立条件比它严格的多的一般商业银行。这对于村镇银行而言是“严监管”。银监会对村镇银行采取审慎监管是基于如下两点:(1)村镇银行风险处置能力不足,或将具有更明显的风险状况;(2)村镇银行资本筹集渠道少于商业银行,更应随时保证其资产质量。具体来说,第一,村镇银行分支机构较少,而且依《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的贷款只能投放本地,经营地点相对集中,因而其信贷产品组合与存款来源缺少地域分散性,一旦地方经济遭遇危机,势必大幅影响当地村镇银行;第二,农村金融市场的先天不足加剧了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农户不同于城镇居民,现有制度下他们缺乏可用的抵押物与有效的担保,这便决定了村镇银行的贷款方式以信用贷款为主。农村金融市场的客户具有资产不确定、人员流动大等特点。以上这些不足都加大了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对村镇银行风险处置能力要求更高。

本文以为,村镇银行的稳健安全运行能够保证存款人的利益,应当作为监管重点之一。但是就现行监管法律制度来看,对村镇银行的资本管制过于严格,限制了村镇银行的发展与其支农效应的实现。这是因为:第一,同前文所述,村镇银行服务区域具有局限性,交易价值小,风险传递性也由此减弱,从而这类机构的倒闭不会引起系统性风险。第二,银监会一直鼓励并支持民间资本入股村镇银行。2012年《银监会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规定:“村镇银行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后,主发起行可以与其他股东按照有利于拓展特色金融业务、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的原则调整各自的持股比例。”在这样的条件下,大量受利润驱动的投资者入股参股村镇银行。为避免村镇银行破产或者受到资本损失。上述投资者会对补充资本的要求做出及时的回应,也能认真监督管理层,以使后者能够审慎经营,提高风险处置能力;第三,主发起行责任的加强确保了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水平。早在2007年,监管层就确定“引导村镇银行与持股银行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支持机制,确保持股银行对村镇银行必要的流动性支持”。2012年,银监会的《村镇银行风险处置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主发起行全面负责村镇银行风险处置工作。银监会对主发起行责任的明确与强化无疑确保了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水平;第四,村镇银行相对于一般商业银行肩负着支援三农的政策使命。对其实施监管的目标主要是鼓励村镇银行向贫困地区和人群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在我国长期实行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村镇银行应该适用比商业银行更宽松的审慎监管措施。

(二)支农性监管不足。2007年,银监会提出对村镇银行实行支农服务监管,共包括两项内容:其一是市场定位。要求“属地监管机构要积极引导村镇银行立足县域,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探索建立灵活、便利的信贷管理与服务模式。”其二是支农服务评价。要求“属地监管机构要建立支农服务质量评价考核体系,构建正向激励与约束机制,定期对村镇银行的客户贷款覆盖面、客户贷款满意度、涉农贷款比例等指标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其综合评价、行政许可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评价的重要内容”。2012年,《银监会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在对村镇银行的监管评级中引入农村金融服务状况评价,所占权重为20%。主要考察农户和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农户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农户贷款增速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比较等指标。

可以看见的是,银监会对于村镇银行支农性不足这一问题作出了一定的回应。然而,从现行监管法律制度来看,对于村镇银行行使支农使命的监管犹有不足。这主要体现在:第一,支农服务评价体系不明晰,《暂行规定》中提出要建立“支农服务评价体系”。然而无论是银监会或是地方银监局都没有对这一考核体系再做出明确的规定。第二,监管评级体系设置不合理。2012年村镇银行监管评级主要考核六个单项要素:资本充足状况、资产质量状况、管理状况、盈利状况、流动性状况和农村金融服务状况,其权重依次为20%、15%、20%、5%、20%、20%。最后结果为六项要素加权汇总之和。值得注意的是,较低的CAMELS评级与较高的农村信贷投放具有正相关的关系。而村镇银行的主要业务就是存贷业务,将资本监管评级与支农性监管评级合置一处,并非优解。第三,监管资源稀缺。对村镇银行的监管更多的依赖属地监管机构。农村金融市场的复杂性无疑加重了监管机构的压力,而对村镇银行的差别化监管也是一个复杂的命题。这些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村镇银行监管的有效性与专业性。

二、结语

村镇银行的监管主线有两条,其一是对村镇银行的资本监管。与商业银行不同的是,村镇银行的资本监管在维持村镇银行稳健安全运行的同时,也应鼓励村镇银行向贫困地区和人群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其二是对村镇银行的支农性监管。银行监管对于促进银行服务在农村地区的可获得性具有重要影响。考虑到村镇银行的政策性特点,在监管设计上,监管层对村镇银行的监管更应侧重扩大贫困地区与贫困人群的金融包容。

注释

[1] 数据来源:银监会官方网站:http:///ilicence/,最后访问日期:2013-3-21.

[2] 中国经营报:监管层直斥村镇银行偏离“支农支小”.

[3] 《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调整组建村镇银行的核准方式.由现行银监会负责指标管理、银监局确定主发起行和地点并具体实施准入的方式,调整为由银监会确定主发起行及设立数量和地点,由银监局具体实施准入的方式.

[4] 周仲飞.银行法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第153页.

[5]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金融研究处.美国《社区再投资法》(1977-2009):三十年来在争议中的不断变革、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上)西部金融[J].2009(8).

村镇银行监管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 村镇银行 法律监管 市场准入 风险防范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制建设比较滞后,农民融资较为困难,甚至仅有传统的民间借贷可供选择,但是民间借贷成本高昂,风险巨大,导致农民缺乏创业资金,致富无望。农村金融机制的创新是我国农村建设中的重点内容,村镇银行属于农村金融机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村镇银行对于盘活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解决农民创业的资金之渴具有积极意义。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机构,在2007年以来迅速发展,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村镇银行是顺应农村经济发展,以农村为主要客户群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具有经营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决策链条短、反应速度快、经营目标和市场定位明确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作为新生事物,由于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制约,村镇银行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许多具体问题”。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这些问题既有我国金融环境、金融政策和金融体制层面的原因,更有金融法律层面的原因。本文主要对我国村镇银行发现现状、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构建相应的法律机制,从而促使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法律保障,使村镇银行在良好的法律环境中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二、我国村镇银行面临的相关法律问题

(一)村镇银行市场准入问题我国当前虽然在立法上明确村镇银行的高度开放性,即向一切市场主体开放,但是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还存在一些特殊的规定。当前村镇银行市政准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村镇银行在事实上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附庸,或者仅仅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分支机构,其独立性已经失去了保障;(2)银监会作出上述规定可能考虑到了利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专业优势,拓展村镇银行的发展,但是事实上,银行业金融机构本身就可以在农村地区开设分支机构,且社会信誉度比较高,容易得到老百姓的信赖,因而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资参股村镇银行只是他们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各商业银行对这一规定更多的理解为是一种‘政治任务’。”(3)排斥了其他市场主体进入村镇银行投资渠道,并未真正有效拓宽农村金融渠道。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村镇银行中占有绝对性的优势地位,因而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其实依然被银行业金融机构所垄断,尤其是被国有银行所垄断。村镇银行并没有真正地向民间资本开放,无法解决民间资本缺乏投资渠道,而农村市场又亟需资本的矛盾。

(二)村镇银行法律监管问题当前我国在村镇银行的法律监管方面采取了“严厉监管”的对策,而严厉的监管显然会增加村镇银行的合规成本,使原本就力量薄弱的村镇银行承受过于沉重的负担。从这些所谓的严厉监管措施来看,其主要的内涵有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政府主导为主,突出了政府主导性,降低了村镇银行经营的自主性,不利于村镇银行实现服务创新。政府“保姆式”的监管事实上并不利于村镇银行真正发展壮大,并提高服务质量;第二,目前的严厉监控对于村镇银行的吸储行为防范尤甚,如禁止村镇银行异地吸储,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村镇银行无法实现扩张。目前的监管政策之所以防范村镇银行吸储中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其根本原因是对非国有或国家控股金融机构的不信任,并维护国有或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对存款市场的垄断。对于村镇银行的吸储行为监管过严,固然有维护金融秩序、防范金融欺诈的目的,但是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村镇银行会面临资金枯竭,缺乏资金来源,无法深入拓展业务。由此可见,目前采取的严厉监管的思路并不利于村镇银行的发展,为了减轻村镇银行的合规成本,正确的做法是采用“轻监管”的思路,降低村镇银行的合规成本,以促进村镇银行发展。

(三)村镇银行风险防范问题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政策风险、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政策风险是指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如果违反银监会的相关政策性规定,有可能会面临处罚,甚至被撤销;法律风险是指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法律上的障碍与困境,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所导致的公司僵局等风险;信用风险是指村镇银行由于身处信用环境并不良好的农村地区而可能遇到的故意违约、贷款诈骗等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村镇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

对于政策性风险和法律性风险而言,村镇银行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防范,如聘请法律顾问和合规人员,使村镇银行在经营中遵守法律法规,避免产生违法法律和政策的现象。但是对于信用风险的防范,则由于村镇银行资金比较薄弱,可能难以有效平摊风险,极易造成违约风险,并对村镇银行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负面影响。

三、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国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从而使村镇银行在良好的法制环境中得以发展壮大。如下几个方面法律制度的完善有助于村镇银行的发展:

(一)拓宽村镇银行市场准入当前村镇银行的设立必须有一个发起行,该发起行属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且银监会还对村镇银行中各方占股比例作出了规定,其结果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极易在村镇银行中一股独大,并在一定程度上垄断村镇银行市场,而民间力量、民间资本则无法顺利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或者依然以民间高利贷、地下钱庄等灰色形式存在,不利于民间资本力量的正规化、合法化。

建议进一步拓宽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制度,应放松民间金融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机制,从而拓展农村金融的资金来源,同时也为民间金融资本获得新的利润点,其理由在于:农村金融业务属于小微金融,大型商业银行对于农村金融业务并不热心,例如,“由于农业贷款单位贷款成本高、回报率低、风险相对较高等原因,大型商业银行对西部地区参股成立村镇银行普遍缺乏动力”。而民间资本则对民间金融市场青睐有加,目前的村镇银行市场准入机制将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村镇银行“捆绑”,不利于真正提高村镇银行服务质量,因而有必要以更宽松的准入机制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基于这一理念,建议允许民间资本直接成立村镇银行,而不必仰仗银行业金融机构,取消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村镇银行中必须占有不低于20%股份的规定。这一举措并不会对金融安全带来负面影响,相反会有效地促进社会资本投资农村金融市场的热情,从而提振农村金融市场的信心,使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更为充裕。

(二)优化村镇银行法律监管基于“轻监管”理念,有必要改变对村镇银行的监管方式,转变监管理念。由于村镇银行整体市场庞大,而单个银行的市场份额微小,且村镇银行的业务集中于小微金融业务,因此村镇银行在金融监管中不必承担过于承重的合规负担,建议银行业监管部门放松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力 度,而不是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力度,从而实现“放松”、“搞活”,以节约村镇银行的经营成本。具体来说,(1)在监管力度上,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力度应低于普通商业银行甚至低于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这是与村镇银行的市场份额、业务性质所相适应的,或者说,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力度略高于不能吸储的小额贷款公司;(2)在监管方式上,主要采取定期汇报和主动巡查的方式,但是汇报和巡查的次数应符合村镇银行的特点,不宜过分提高村镇银行的监管成本;(3)村镇银行更多地应遵守普遍化的监管要求而非特殊化的监管要求,如村镇银行应遵守反洗钱监管、禁止非法吸储(如高利率承诺)监管等普遍化的监管要求,以免设定过多的特殊监管导致对村镇银行创新能力的制约。

(三)强化村镇银行风险监控村镇银行的风险监控有待进一步加强,这里所谓的风险包括政策风险、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其中尤其应防范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信用风险。在信用风险防范上,建议村镇银行采取如下措施:(1)在乡村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前,充分利用乡村熟人社会的人情特点和社区居民之间相互熟识的特点,由信贷业务员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和估摸;(2)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进行严格调查,且有必要通过实地走访考察等,了解借款人的真实借款用途;(3)善用担保机制等法律手段,使贷款发放具有法律保障,例如将“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的客体”;(4)可以学习国外社区银行、乡村银行在信用风险防范工作中的积极做法,采取分期还款等措施,提高借款人的还贷能力。当然,从最终的措施来看,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信用体系,且需要将市场经济信用体系拓展到农村。

村镇银行监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村镇银行 PEST分析 发展

我国村镇银行自2007年组建以来,取得了蓬勃发展,机构数量不断增加,经营规模稳步扩展,并且有效发挥了信贷支农作用。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高度重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从2008年开始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并且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村镇银行毕竟成立时间短,属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不利于村镇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高度重视阻碍村镇银行发展的问题,并探寻解决方案,帮助村镇银行不断成长,使其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持续发挥作用。

一、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

1、设立情况

自2007年首批试点以来,我国村镇银行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2年末,全国共有村镇银行800家,分布于全国的31个省、直辖市中;黑龙江省共有村镇银行22家,占全国村镇银行总数的2.56%。黑龙江省22家村镇银行共分布于8个地区,哈尔滨10家,齐齐哈尔和绥化各3家,双鸭山2家,牡丹江、佳木斯、大庆和黑河地区各1家。具体机构名称和分布见表1。

注册资本方面,数额最高和最低的都仅有一家,分别为500万元和1亿元。大部分银行的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下,占比73%。而省外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的占大多数,部分达到1―2亿元,最高的达5亿元。与省外村镇银行相比,黑龙江省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普遍偏低。

2、存贷情况

图1表示出黑龙江省村镇银行从2008年12月到2012年12月间每6个月的存贷款情况。从存款方面来看,2008年以来,黑龙江省村镇银行的存款业务呈稳步增长的态势,截至2012年12月,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为41.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5亿元,增长了53.31%。虽然其存款规模不断扩大,但所占存款市场份额仍然较小,以2012年末为例,它的存款仅占全省金融机构存款额16326.6亿元的0.26%,表明黑龙江省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仍然不足,吸储能力有待提高。

黑龙江省各村镇银行的贷款主要是为农户和企业开展的短期、中长期贷款,且贷款业务增速较快,截至2012年12月贷款额达23.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2.9亿元增长了10.4亿元,增幅达80.6%。黑龙江省村镇银行的贷款主要针对农业发放,其次是私营企业及个人,再次为乡镇企业。其中,农、林、牧、渔业的贷款占比82%,批发和零售业的贷款占比6%。可见,村镇银行在信贷支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的PEST分析

PEST分析法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包括P政治(Politics),E经济(Economic),S社会(Society),T技术(Technology)四个方面。通过对这四个因素扫描分析,从总体上把握企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并评价这些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宏观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的环境的影响之下。对于村镇银行的发展来说,这些宏观环境因素有些起到推动作用,有些则产生阻碍。

1、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的政治法律环境

政策的扶持是村镇银行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自村镇银行诞生以来,为了支持其稳步发展,监管部门已出台多项政策。

(1)财税政策。包括补贴、奖励、优惠及减免费用等。如中央财政对发放贷款符合规定条件的村镇银行给予2%的补贴;2%的奖励用于对涉农贷款量增大的县域机构以及免征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利息营业税等。

(2)金融政策。规定村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比照当地农村信用社执行,比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低4―5个百分点;人民银行将涉农贷款占其各项贷款比例不低于70%的村镇银行作为支农再贷款的试点对象,并且支农再贷款的范围由发放农户贷款扩大到其他涉农贷款。

(3)培育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允许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支持主发起行以符合规模化、批量化的方式组建村镇银行等。2009年黑龙江省政府发文明确规定大力推进民间资本进入及设立村镇银行,到2015年,力争每个县至少组建一家村镇银行。

尽管政府的扶持政策从财税、金融、组建等方面给予了村镇银行一定的支持,但由于享受优惠政策的限制条件多、政策适用范围小,优惠效应不明显。同时,一些金融政策的扶持力度小,使得村镇银行所享受的政策并不优惠。另外,已出台的村镇银行相关文件没有上升到法律高度;现存的法律之于村镇银行又不能完全适用,因此,村镇银行的持续发展缺乏法律的规范和促进。

2、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的经济环境

(1)农业大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黑龙江省农林牧渔业均非常发达。尤其在粮食生产方面,黑龙江省享有“中华大粮仓”的美誉,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且2012年全年粮食总产量5761.5万吨,同比增长3.4%,进一步巩固了“全国产粮第一大省”的位置。农业大省这巨大市场对金融服务的强烈需求,是村镇银行长期发展的基础,为村镇银行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深厚的资源支撑。

(2)两大平原建设。在“两大平原”改革试验方案正式获得批准后,黑龙江省农委工作会议的《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总体方案》(讨论稿)提出:深入推进村镇银行创新发展,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普遍推广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融资担保方式,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创新农村金融组织试点,给予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奖励、补贴、风险补偿、股权投资、注册登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改革试验的工作开展,使得村镇银行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光明。

尽管农业大省与两大平原建设的经济环境为村镇银行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来自于其他极具优势的农村金融机构(如邮储银行、农信社)的竞争,使村镇银行的发展面临很大的压力。

3、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的社会环境

(1)“三农”资金供需失衡。资金需求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向着更好的方向转变。因此,需要资金的人增多了,同时对资金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贷款周期加长,并且用途更广。

金融供给不足。自2004年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县域金融网点数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大幅度减少,从2004年的13.4万个,减少到2012年的6.8万个,下降幅度为49.2%,其中农业银行网点下降52.1%,农村信用社网点数下降38.2%,邮政储蓄银行网点数下降21.3%,使得农村资金的供给更加短缺。

“三农”资金的供求失衡正是催生村镇银行的前提条件。而农村地区对资金的强烈需求,既是村镇银行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其赖以发展的商机。

(2)发起行成为有力后盾。村镇银行的经营优劣会直接对发起行产生影响,因此,发起行为了村镇银行更好的发展,会不遗余力地提供各种支持:指导村镇银行制定发展战略;承担开业费用;帮助培训工作人员;传授经验,拓展发展空间等等,为村镇银行的发展保驾护航。

尽管村镇银行在社会环境因素方面具备了资金需求和发起行大力支持的基础,但是由于村镇银行所在地点偏僻、工作环境较差,很难得到专业人才的青睐,人力资源匮乏;同时,由于村镇银行是新生事物,社会认可度低,致使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和开展业务等方面都遇到了困难,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4、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的技术环境

(1)来自发起行的技术支持。村镇银行的发起行为了满足其业务开办的基本条件,提供了诸如IT系统建设、汇兑结算等综合业务网络系统,供其无偿使用。并且发起行还向村镇银行提供包括产品设计、市场营销、风险管理等各方面的技术援助,为村镇银行的业务拓展夯实了技术根基。以哈尔滨银行为例,其小额信贷技术比较成熟,哈尔滨银行将成功经验传授给村镇银行,使其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果。发起行的技术支持,使村镇银行的发展起点更高。

(2)农村信息化建设。2013年8月1日,国务院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推动了农村宽带进入乡村的进程。黑龙江省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努力建设和完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目前,黑龙江省完成了省、市、县、乡四级网络体系的农业信息网建设,使1015个乡镇节点处于其网络覆盖之下。农村信息服务站已建成2174个,60.6%的乡镇及行政村已接通宽带业务。对于扎根于农村的村镇银行运营来说,黑龙江省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力量和关键支撑。

尽管村镇银行的发展拥有发起行的技术援助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构建的良好技术环境,但是由于实力不足,对于很多村镇银行而言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不能接入或只能间接接入;银联银行卡系统进入困难,使得村镇银行的日常经营受到限制,客观上阻碍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三、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文对村镇银行发展的PEST分析发现,外部环境对于村镇银行的发展来说既存在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方面。因此,为了推动村镇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善其外部环境。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率是村镇银行的参考标准。在历年调整中,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率最低也只略低于其他金融机构1个百分点,相对较高。因此,降低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以便其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发放贷款,将有利于村镇银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给予更多税收优惠。村镇银行目前所纳25%的企业所得税过高,应该对村镇银行实行和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相同的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提高其盈利和资本积累能力,促进其持续发展。另外,对于新成立的村镇银行,在其运营初期应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

(3)适当降低费用标准。人民银行应适当降低村镇银行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的费用,同时,中国银联应降低村镇银行的入会费,使村镇银行提高其为客户带来方便、快捷服务的能力,提升竞争力。

(4)加大地方政府政策支持。首先,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村镇银行的宣传,从官方角度帮助其提高社会认知度。其次,地方政府扶持政策的制定,可以参照福建省人民政府的指导意见,因为该意见的出台,在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方面起到了良好效果。该意见包括优化村镇银行的组建程序,为其开辟“绿色通道”,缩短审批时间;村镇银行的开办费补助;特定贷款的税收减免;重要人才的补贴补助等。

2、增强有效监管

(1)细化监管职责。首先,强化对村镇银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股东的监管,他们是保持村镇银行正常运行的核心。其次,综合评价村镇银行的风险,提出差别监管和分类指导意见,以加强对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再次,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经营方向监管,防止其市场定位偏离政策初衷。

(2)完善监管机制。首先,当地监管机构要做到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并重。其次,对于现场监管要配备合格人员,明确监管流程,使现场检查工作有效进行并完成。再次,明确村镇银行的退出流程。监管部门应详细规定村镇银行退出的情形、方式、步骤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等。

(3)创新监管方式。当地监管机构应创新监管方式,对村镇银行实行分类监管,建立小银行等小微金融机构的综合监管平台。设计适应村镇银行运行机制特征的监管框架,在监管过程中,注意监管措施应具有灵活性和弹性。同时,采用差别化监管方式、监管内容和监管技术手段对于具有不同特点的村镇银行是必要的。

3、加快法律体系建设

(1)制定《村镇银行法》。村镇银行的法律地位、产权关系、法人治理结构及管理体制,需要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这样村镇银行才能依法经营及维护自身权利。

(2)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建设。村镇银行如有存款保险这把保护伞,将能减轻公众对其资金安全和收益的担忧,提高村镇银行的公信力和社会认可度,增强其对潜在客户的吸引能力,同时提升村镇银行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

(3)完善相关配套法律。考虑到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宗旨,对于《经济法》、《银行业监管管理法》等一般银行法律法规,应加以修订,增加针对村镇银行的条款规定,以规范指导村镇银行的运行。

(注: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科项目《黑龙江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效支农研究》(项目编号:12D058);黑龙江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黑龙江省小微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制度缺陷及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 孙璐、刘健、范亚东: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7).

[2] 胡德军:村镇银行遭遇发展瓶颈[N].农村金融时报,2013-11-18.

[3]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指导意见[Z].黑政发〔2009〕110号.

[4] 印蕾:我省“两大平原”地区将率先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市场体系[N].东北网,2014-03-03.

[5] 孙璐: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

[6] 孔令佳: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12(10).

[7]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村镇银行组建和发展的指导意见[Z].闽政办〔2013〕99号.

村镇银行监管范文第6篇

一、难点

(一)盈利空间小,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新产业、龙头企业较少,基本上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产业弱势化导致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村镇银行无高效益项目支持,盈利空间较小,存续前景不乐观。加之村民居住偏、散,导致业务经营成本高,影响村镇银行经济效益。同时,如果村镇银行只设一个网点,规模极小,服务区域受限,市场占有率不高,可能弱化其盈利能力,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困难。

(二)社会公信度欠缺,村镇银行难以被认可。一是群众难认可村镇银行。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和农信社加大支农力度,老百姓对他们情愫较深,信赖度和认同度较高,而村镇银行作为新兴银行,老百姓对此认知度不够,担心重蹈“农村合作基金会”覆辙,心存顾虑,难以认同,影响村镇银行发展。二是难得到地方政府全力协助。当前,地方经济发展迅速,政府融资需求强烈,而村镇银行经营规模小,金融供给能力弱,新的供需矛盾使政府难认可村镇银行。以拥有1000万元资本金的村镇银行为例,单笔最大授信贷款额度仅150万元,而当地政府融资目的是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城区工业园区建设等项目资金短缺问题,投资金额大、见效慢,村镇银行受自身经营实力和盈利目的限制,不能满足政府的融资需求,最终,双方不能建立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当地政府得不到村镇银行支持,不愿更多关注其经营,更不愿出台优惠政策支持。

(三)村镇银行易动摇服务“三农”的办行宗旨。如村镇银行单纯作为自负盈亏的企业运作,投资人必然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农业作为高风险低效益行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巨大,影响村镇银行盈利能力。村镇银行必将以防风险和盈利为取舍,不断择优选择支持对象,这样极易动摇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甚至违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

(四)开设村镇银行难达适度竞争的效果。村镇银行进军农村金融市场,把握不好容易导致两种极端结果,难以达到适度竞争的目的。一是可能引发恶性竞争。村镇银行贷款决策灵活和贷款低利率是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和吸引客户的两大“利器”,为争夺客户和占领更多金融市场,其他金融机构也将以攀低心理纷纷效仿,变相或不变相地以低利率等手段降低金融门槛,从而引发无序竞争。二是村镇银行参与竞争乏力。农行、农信社多年从事农村信贷业务,在农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工作人员知农情、晓民意,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优势。而村镇银行新入驻农村金融市场,做农村工作缺乏经验,加之经营规模小,基层无营业网点,工作成本高,与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竞争缺乏力度,难以激活适度竞争的“鲢鱼效应”。

(五)村镇银行安防能力薄弱难适应复杂环境。相对农行、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而言,村镇银行内控和安防力度相对薄弱,应对农村市场错宗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能力不够。一是现金头寸管理难。管理当局未明确村镇银行的库存现金是否参照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存放于人民银行,还是就近存入当地金融机构,还是存入控股银行,现金管理困难。同时,设立于乡村的村镇银行,距中心城镇较远,调拨押运现金潜伏巨大风险。二是如果营业场物防落后难适应复杂环境。据了解,已成立的村镇银行办公地点多为临时租借房屋,物防设施差,潜伏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如据资料反映,吉林磐石市融丰村镇银行办公地点是临时租借的20余平方米的房子。

(六)监管村镇银行难度较大。监管村镇银行将面临的主要难点,一是村镇银行设于农村地区,监管半径大,监管成本高。广安银监分局按照“职责上收,人员集中”的模式上收县级监管办事处人员,对设立于乡村的村镇银行进行监管,监管半径越过县乡两级,监管难度大、费用高。二是经营管理模式多样增加监管难度。因各村镇银行经营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不同,经营管理模式各异,监管者不能实施统一监管,而要根据各村镇银行经营特点制定不同的监管措施,实行一行一策监管,有效监管面临巨大挑战。

二、对策

(一)积极稳妥地组建村镇银行。首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监管当局要根据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真实需求和机构布局现状,积极调研,科学论证金融真实需求度,按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制定试点方案,积极做好筹备工作,切忌不顾实际,一哄而上。其次,地方政府要大力支持,制定优惠政府支持村筹备镇银行。再次,当地银行要通力合作。不能视村镇银行为异已,大行排斥之事。

(二)地方政府支持村镇银行发展。一是要认真做好宣传工作,让群众了解在农村地区设立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意义、目的,正面引导群众认可村镇银行。二是减少政府干预。避免政府不切实际、不符合条件的融资需求,为村镇银行发展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三是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政府应出台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鼓励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

(三)对村镇银行实施分类监管。一是监管当局对村镇银行进行风险评级,按等级高低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做到分类定位、注重实效、提高监管效率。二是根据村镇银行经营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合理配置人力实行差异监管。对经营规模较大,经营业务复杂的村镇银行,配足监管力量实施有效监管。三是监管部门要督促村镇银行明确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对偏离这一市场定位的行为,积极采取有效监管措施及时纠偏。

(四)村镇银行要因地制宜明确市场定位。一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细分市场定位。村镇银行要科学分析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再结合自身实际细分市场,大力挖掘、培育“吃饭客户”,为其做深、做细、做好金融服务,培养和打造一批忠诚村镇银行、愿与村镇银行打交道的优质客户群。二是防范农业信贷风险确保市场定位不改变。村镇银行坚持市场原则和商业化运作模式,积极运着“银行+保险公司”模式,开办由村镇银行放款、农户承贷、保险公司担保的贷款品种,或者运着“企业+农户+银行”模式,开办由企业和种养大户签订协议,农户给企业签订单,企业给农户贷款做担保的贷款品种,形成三方盈利的关系,既有效防控农业信贷风险,又巩固村镇银行支持“三农”和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

(五)强化内部管理降低经营成本和风险。村镇银行按照“股东参与、简化形式、运行科学、治理有效”的原则,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科学地确定经营目标、经营策略,按审慎的经营原则,建立激励有效、约束严格、权责明晰、奖惩分明的内部管理制度,打造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的内控环境,形成依法经营,合规管理的良好氛围,有效防控经营风险和降低经营管理成本。

(六)塑造良好形象提高社会公信度。塑造良好形象关键要提高支农服务水平、改善营业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凭支农惠农树形象。不断加大支农力度,支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形成行农双赢的格局,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二是修建营业场所树形象。村镇银行要尽快修建营业场所,用宽敞整洁的营业场所改变客户认为村镇银行不正规的看法,增强客户的信任感。三是提加强质服务树形象。让员工树立优质服务事关银行形象和经营成败的意识。要求员工接待客户时,用语亲切、平和;办理业务时,以熟练的服务技能满足客户金融服务需求;与客户交往时,要学会换位思考,急客户所急,想客户所想,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给客户一个良好的印象。

(七)根据“三农”真实需求推出金融产品。村镇银行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出与自身管理相适应,与“三农”和微小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尽快在农村地区推广保险、、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银行卡等在城区开办的标准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弥补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白,同时提高村镇银行自身竞争力,激活农村地区金融适度竞争,显现“汤水效应”。

村镇银行监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股本设置信用环境农村金融体系

村镇银行是经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2006年10月,在国际上享有“小额信贷之父”、“穷人银行家”美誉的•尤努斯以其在孟加拉国创立的世界上第一家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30年前他曾把27美元借给42名赤贫的孟加拉农村妇女,不久建立起孟加拉乡村银行,至今已形成一个有1200个分行、遍及4.6万多个村庄的银行系统,使400多万孟加拉农村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我国借鉴格莱珉银行成功模式,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这是中国农村金融政策的重大突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各地村镇银行纷纷建立起来。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有10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准开业,其中村镇银行89家,目前这些村镇银行总体运行良好。2009年2月1日,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这表明村镇银行逐渐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股本设置欠合理且村镇银行股份制优势难以发挥

从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看,虽然民间资金参与了新设的村镇银行,但是由于《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并且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这样,大股东对村镇银行占有的绝对控股地位,致使村镇银行在成立初期相当于大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人员管理、业务经营诸多方面都受到约束,自主经营权难以发挥。另外,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较低,导致其抗风险能力较弱,存款客户特别是一些大额资金不敢进入,影响了负债业务发展。此外,受最大贷款户比例不得超过注册资本5%限制,难以满足一些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影响其资产业务拓展。

(二)配套法规政策不健全

自从《意见》出台以后,中国银监会又陆续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6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组织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是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业务管理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出台,各地区的政策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一是国家税收政策扶持不明确,能减多少税、免税多少年没有规定;二是国家还未建立支农奖惩机制,对支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尚未建立激励机制,影响其支农积极性;三是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尚未向村镇银行倾斜;四是村镇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否享受国有商业银行的剥离、核销呆账和农信社的中央银行票据置换等政策,当前还未能明确。

(三)信用环境较差且贷款风险难以控制

农村信用环境是村镇银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农村信用环境不容乐观。首先,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他们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其次,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农民对政策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凡是国家在涉农方面的政策举动都被认为是对农民的“救助”。部分农户认为在村镇银行借钱,可以先不用考虑归还,从而引发资金的道德风险。第三,担保机制缺失,村镇银行信贷资金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农村地区信贷担保体系的完善,但农村地区可用担保资源稀少,遏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加之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

(四)金融监管模式缺乏针对性且“严监管”难实现

当前银监部门对村镇银行采取“低门槛、严监管”的模式,“低门槛”即适当降低机构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增加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覆盖面;“严监管”即强化监管措施,实行刚性市场退出约束。但是事实上很难将“严监管”这一目标落实到位。首先,目前的监管力量不够充足;其次,即使有足够的监管力量并采用目前通常的银行内部关系人控制的模式来对村镇银行实行严厉的监管,也可能因为管得过多过严,而使村镇银行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以退出机制的运用来看,村镇银行一旦出现经营风险,就启动刚性市场退出机制,其负面效应是很难预料的。而且,由于金融风险有着强烈的传导效应,因某一家金融机构非正常退出,则有可能引发区域性的金融风波。

(五)业务类型有限且存款来源不足

目前村镇银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从存款的角度看,首先,村镇银行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虽然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其次,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较低。再次,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小。这就使得村镇银行存款来源少,制约其市场开拓及业务范围。

我国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如果村镇银行改变目前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的做法,就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加快进入农村。例如:可以进一步放宽银行业机构发起人组建村镇银行的条件,探索境内外各类出资者,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企业和自然人共同发起组建专司控股村镇银行的金融控股公司,逐步尝试由控股金融公司发起组建村镇银行,形成投资多元、主体多样、形式多种的银行格局,更好地为农村小额农户、农村种养殖专业户、农村及县域小企业等不同层面的金融需求者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村镇银行的支持政策应当明确。作为银行业的新生力量,特别是诞生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农型地方性银行,村镇银行在发展时处于明显的经营弱势,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关于税收、准备金、再贷款等各方面的支持或优惠措施。具体而言,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第二,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第三,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支持其发展壮大;第四,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为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提供切实保障,并考虑建立村镇银行的联合银行;最后,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

(三)不断优化经营环境

首先,要大力改善当地信用环境,增加违约者的机会成本,培养和打造一批愿与村镇银行进行业务往来的客户群。第二,要加快农村个人诚信系统的建设,在全面采集个人信息的基础上为农民建立信用档案。同时,可以在试点村镇开展诚信农民评选活动,在农民诚信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不断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环境。第三,要建立农村风险补偿与转嫁机制。按照“银行+保险公司”模式,开办由村镇银行放款、农户承贷、保险公司担保的贷款品种;或者按照“企业+农户+银行”模式,开办由企业和种养大户签订协议、农户给企业签订单、企业给农户贷款做担保的贷款品种。第四,要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组建村镇银行要杜绝政府参股和干预管理决策,为村镇银行提供一个市场化的、充分竞争的发展环境。

(四)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部门应引导村镇银行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银行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帮助村镇银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第一,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加强村镇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或企业建立相应的举报制度,让公众对申请者的资信、品行进行评议。第二,要建立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对于村镇银行,考虑到其经营的高风险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特点,对其运营应坚持更为审慎的原则。比如资本充足率标准应该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分类标准和流动性比率应更高,以保障其运营更安全,努力减少因经营不善可能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要建立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比如按季在当地主要媒体公布经营情况:主要客户名单、各项经营指标、各类监管要求等,由监管部门组织成立由监管者、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的经营评价机构,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将经营情况置于公开场所,使存款人方便查阅,借以增强市场对经营者、借款人、监管者的制约,向存款人提供充分的信息。

(五)努力拓展资金来源

首先,政府可以考虑对村镇银行开放更多的融资途径,以使其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比如捆绑发行金融债券,可以吸收大额的协议存款等等。其次,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目的,介绍村镇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增强公众向村镇银行存款的信心。第三,可以不断设立村镇银行分支机构,加快村镇银行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化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的加盟。第四,村镇银行应及时了解农民、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引导他们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

(六)加强金融手段创新

村镇银行监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村镇银行作为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在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增强竞争活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其经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有效的解决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可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积极的作用。

一、村镇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认知度和信誉度低。村镇银行作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创新组织,是我国农村金融的新生力量。从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2007年3月1日成立至今,只有3年多时间,成立时间较短,百姓普遍感到陌生,社会公众对其缺乏了解和认同感,再加上村镇银行自身管理经验不足和成本压力,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社会认知度和信誉度低。

2、资本实力单薄,可持续发展困难。村镇银行成立的注册资本要求低,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低于300万元,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低于100万元,与其他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相比具有较大差距。这就意味着资本实力单薄,抗风险能力较差。此外,村镇银行吸收存款困难,农村贷款需求又比较旺盛,这就直接导致存贷比率居高不下。浙江长兴的长兴村镇银行行长朱海荣说:“目前我们最需解决的是再贷款资金,不仅我们存贷比超过了150%,很多村镇银行早已出现倒挂。资本金都已贷出,备用金几乎为零,可持续发展已面临考验。”国家规定存贷比不能超过75%,这是一个银行安全经营的警戒线,可见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急需壮大。

3、人才缺乏。由于村镇银行地理位置偏僻,经济环境较差,难以招到高素质的金融人才,这样,除了银行高管是从发起行抽调,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专业知识外,其他员工从业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业务技能都亟待提高。这种缺乏人才的局面严重制约了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

4、股权结构不合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25条明确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且其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其他投资主体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监管部门出于审慎性和风险控制的因素考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股权高度集中于发起行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典型的有村镇银行沦为主发起行的附属机构,缺乏独立性。主发起行的绝对控股容易产生大股东专制,侵占小股东利益,由此抑制了其他投资主体的投资积极性。

5、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目前,村镇银行开办的业务品种,大多数仍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与传统涉农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基本同质化。由于金融创新本身具有不可预测的风险,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一旦失败,对于资本实力本来就不强的村镇银行就会造成沉重的打击。以上种种很容易导致村镇银行缺少动力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甚至创新活动半途而废。

6、风险控制能力较弱。村镇银行坐落在经济基础薄弱的农村,服务对象主要为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而农民收入水平低,缺少抵押品,信用意识又较差,导致村镇银行经营环境风险较大。而村镇银行自身管理制度不完善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弱,直接阻碍其可持续发展。

7、监管难度较大。监管村镇银行面临的难点主要有:一是村镇银行大都设于乡镇农村地区,监管半径较大,监管难度大,费用高;二是经营管理模式多样增加监管难度。因各个村镇银行经营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不同,经营管理模式各异,监管者不能实施统一监管,而要根据各村镇银行经营特点制定不同的监管措施,实行一行一策监管,有效监管面临巨大挑战;三是监管机构和人员不足。银监会的基层监管机构一般设置在县,且人员编制很少,在业务量大的情况下,其监管覆盖率和效率就大打折扣了。

二、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对策

1、大力宣传,提高自身形象。为了提升自身形象:首先,村镇银行从管理者到一般员工要深入农村群众,利用有利的人缘和地缘宣传自己,同时了解农户的金融需求,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村镇银行的知名度,而且可以准确地了解市场,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和服务;其次,塑造亲民形象,培养认同感,在营销上强调支持“新农村建设”,摆出亲民态势,利用多种宣传方式拉近和农民的心理距离,辅之于优良高效的银行金融服务,就很容易培养农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同感;再次,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宣讲会等宣传途径加大对村镇银行的形象宣传。

2、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壮大资本实力。资本实力是衡量一个银行稳健度和实力的重要指标,村镇银行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稳定的资金来源。首先,充分利用发起人和股东的资本实力,可以要求股东们追加投资。动员股东将自己或公司的存款优先存入村镇银行,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资金来源,也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吸引其他市场主体存款;其次,鼓励多种民间资本投资村镇银行,国务院2010年5月7日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建议》(俗称新36条),明确规定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我国民间资本规模巨大,新政策的必将大大拓宽村镇银行的资金渠道;再次,可以适当引入国际资本,积极争取国际扶贫组织的援助;最后,国家正在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尽力争取这部分资金存入村镇银行,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3、创造良好环境,吸引优秀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尤其是银行这种高风险的行业更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员工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业务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制定较高的薪酬待遇,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其次,定期组织员工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再次,加强村镇银行的文化建设。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可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不断激发员工潜能。

4、设置合理的股权结构。一个合理的公司股权结构应该既避免股权的过度分散,又避免股权的过度集中。股权过度分散,易导致股权约束的弱化,进而引发公司“内部人控制”情况下的全体股东利益受损问题;股权过度集中,形成某一股东对公司的绝对控股,则又容易造成“一股独大”条件下的滥用控股权问题,不但中小股东利益受损,而且公司自身的独立性亦难以保障。因此,必须改革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设置一种相对控股的股权结构,这样可以有效解决股权过度集中导致的控股股东滥用控股权侵害小股东利益。

5、准确市场定位,寻找市场空白点。村镇银行要在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比较优势,要建立与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发展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客户群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并不断丰富金融产品的品种。村镇银行应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将市场定位于满足当地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金融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与传统涉农金融机构展开错位竞争。

6、加强自身管理,强化风险防范。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制度、相应的监管与激励机制,保证村镇银行经营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借鉴国内外经验,尽快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有效预测风险。做好贷前审查和贷后跟踪,与贷款客户保持密切联系,必要时可以进行业务指导,将风险杜绝在萌芽状态。

7、强化监管措施和力量,实施有效监管。监管当局要按照审慎监管的原则对村镇银行进行全方位的监管,适时采用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首先,对村镇银行进行风险评级,按风险高低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做到分类定位、注重实效,提高监管效率;其次,监管部门要建立服务农村质量考核体系,定期和不定期对其支农贷款进行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村镇银行综合评价、行政许可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评价的重要内容;再次,制定严格的惩戒机制,对于多项考核结果均不及格的村镇银行,视情况给予警告、撤销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停业整顿甚至接管的惩罚措施;最后,要适当地增加基层监管机构和人员的数量,做到监管范围和业务的全覆盖。

8、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生金融企业,其运作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政府的大力扶持。首先,改善农村金融生态。一是政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村镇银行网络、网点的建设;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其次,税收优惠。降低营业税和减免所得税,对村镇银行在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方面的创新给予鼓励和支持。再次,监管部门应放松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村镇银行。人民银行给予再贷款支持,制定村镇银行灵活的存贷款利率,实行低存款准备金制度,支持村镇银行稳步发展。

三、结论

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组织创新,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必将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晶金.关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9.

[2]王晓珍.设立村镇银行的可行性及运营中的问题[J].金融会计,2008.6.

村镇银行监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村镇银行;农村金融;因素;对策建议

一、引言

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是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中必然出现的新型产物,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构成部分,建立村镇银行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满足当前农村资金供给不足、解决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和农民贷款难问题、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村镇银行的设立填补了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空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村镇银行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凸显出来。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促进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目前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延安市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自2010年3月延安市第一家村镇银行――安塞农银村镇银行成立至今,延安市村镇银行的规模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已发展到三家,占陕西省总规模的三分之一。延安市村镇银行从业人员57人,注册资本6500万元。截止2012年12月末,村镇银行资产总额29254万元,各项存款余额32125万元,较年初净增1.5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2329万元,较年初净增1.12亿元,存贷比,不良贷款余额0,利润总额为481.11万元,净利润429.37万元。

三、制约延安市村镇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延安村镇银行在运行过程中,对农村资金供给不足、农民贷款难问题和农村金融机构竞争不充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其在发展中面对的难题。

1、资金筹措难。村镇银行虽然是农民的银行,但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储蓄存款的增长。最主要是由于延安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与当地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相比,社会认可度、知名度较低,农民缺乏了解和信任,再加上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不能通存通兑,没有电子产品业务,这些客观劣势条件使得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竞争力方面,远远落后于同业,加大了村镇银行资金筹措难度。

2、贷款投放难。“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但由于农村信用环境较差,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农业、农村经济作为风险高、效益低的弱势经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巨大,而且农民信用度无法得到系统性监控和监督,造成“三农”贷款投放较难。

3、风险控制难。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是弱势产业――农业,弱势群体――农民,农业和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由于农业固有的弱质性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以及信息不对称给资产质量带来较大的危险。同时由于村镇银行在人才、技术、制度建设等方面与大型商业银行有较大差距,也导致识别、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受到削弱。

4、业务发展难。由于村镇银行IT系统支撑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通存通兑、银行卡、理财产品、电子银行等基本产品和服务功能,只能办理传统的存款、贷款、结算和贴现业务,加之竞争力弱,难以赢得客户,使得业务发展较为困难。

5、缺乏政府扶持。目前延安各级政府对村镇银行没有出台系统的扶持政策。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同是服务“三农”,但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相比,在税费减免、财政支持和农贷贴息上均缺乏优惠政策。

6、监管指标无偏重。监管部门在存贷比、不良贷款容忍度、母行负债依存度、单户贷款比例等监管指标方面没有对村镇银行实行差别化政策,人民银行也未对村镇银行在缴存准备金方面实行差别化政策,这将削弱村镇银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能力的发挥。

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信贷规模调控政策方面。人民银行、银监局对村镇银行的规模控制应从松控制。主要解决“三农”资金供需矛盾、新银行业务拓展和资本金保本增值等问题。建议对开业前五年的村镇银行给予适当“宽限期”不受存贷比和规模控制,即使控制则是宽松的政策,这样有利于村镇银行前期积极拓展县域市场、稳定客户和提高自身知名度。

2、银行业监管政策方面。银监局对村镇银行监管政策,应在调研的基础上出台符合村镇银行经营实际的监管办法,不宜完全参照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实行差别化监管。其主要原因是村镇银行虽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但其业务规模、业务产品、服务对象、风险程度等方面与其他商业银行还有所不同。因些,建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针对村镇银行的微型银行特色,应实施差别化监管,对其监管的框架应尽量

简洁,对其监管力度、要求、标准适当放低。

3、国家财税政策方面。建议对开办前三年的“三类”金融机构补贴政策和条件适当再放宽些。其原因是村镇银行虽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但同农信社相比,同是服务“三农”且服务的客户群体是农村中弱势群体,由全体股东承担社会责任,有点力不从心;同时,农信社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其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均优于目前的村镇银行。建议对村镇银行开业后一定时期内采取税收保护政策,让村镇银行前期有一个自身积累期,以便增强支农的实力、生存能力和未来潜在的纳税能力。

4、地方政府支持方面。要积极共建和谐的信贷支农、银政配合机制。一是帮助村镇银行落实贷款担保,包括自有房屋租赁的公证、农民直补资金质押担保的协调等。二是通过构建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三位一体”的农业融资平台,对“三农”贷款进行担保,由财政在村镇银行开立农户贷款保证金专户和小企业担保基金,一则落实贷款担保不足问题,二则解决村镇银行支农资金筹措难问题。三是在财政存款方面尽可能的给予支持。可以按对当地信贷资金投放额度的一定比例确定财政性资金存放额度,解决村镇银行开业前期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困难。将财政涉农及新农村建设资金

专户、享受政府补贴的“三农”项目账户设在村镇银行;同时地方政府出台的涉农金融筹资方案可优先交由村镇银行实施。建议对村镇银行3-5年内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全额补助给村镇银行,以增加其风险准备金的提备;3―5年内,每年安排一定数量专项补贴资金,用于村镇银行业务拓展补助。同时政府金融办应加强对村镇银行相关政策宣传培训,帮助争取政策扶持资金。

村镇银行监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 制约因素 改善 对策

当前,农村金融体系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构建新型的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势在必行。近年来,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推进的发展历程。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10年6月末,已经开业的村镇银行有214家,正在筹建的村镇银行有52家,但这与银监会的规划目标仍相差甚远,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制约,既有内部因素的制约,也有外部因素的制约。其中,外部因素制约是阻碍村镇银行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因素

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因素是与内部因素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发展环境的制约。

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相关配套政策还没有完全到位。尽管银监会已陆续了村镇银行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对村镇银行的财政支持力度和税收优惠政策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完全出台,很多配套政策还没有完全到位。表现在:一是大多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执行的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比农村信用社的标准要高;二是村镇银行没有享受到税收政策的优惠待遇。根据我国银行业营业税率的征收情况,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率基本都是3.3%,而村镇银行和商业银行一样都是按照5%征收;三是再贷款利率没有享受优惠待遇。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利率一直以来都低于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表现了国家在政策方面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而村镇银行作为新兴的服务于农村、农民、农业的金融机构,却没有享受到和农村信用社同等的政策待遇,把村镇银行同商业银行同等对待,这对村镇银行的成长和发展非常不利。

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过度和不足。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对村镇银行的监管模式采取的是“低门槛、严监管”,其中“低门槛”指的是国家对村镇银行的设立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要求较低,这对于快速增加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覆盖面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严监管”指的是监管机构实行比较刚性的监管措施,这有利于村镇银行设立初期的规范化操作,避免出现失控现象,造成金融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又很难实现政府的政策意图,如村镇银行设立时的持股比例要求就不尽合理。这些问题充分表明,我国银行监管机构对村镇银行的监管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同时监管的力量还略显不足,监管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社会公信度比较欠缺,村镇银行的信用认可度较低。村镇银行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相比,在社会认可度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它的知名度和信誉度短期之内很难建立起来,直接结果就是刚刚成立的村镇银行很难吸纳到农民的个人存款,而想要贷款的农民却很多。通过分析,可以得到原因:一是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开始建立的网点较少,农民不敢将钱存入;二是村镇银行没有国家背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社都具有国有和集体背景,这些金融机构经营多年,深受农民信赖,让农民感到放心,而村镇银行却没有这样的背景。

地方政府定位不清,经常存在不当干预。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应该体现在:充分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发展生产,积极促成和协调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不断提高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只有经济水平提高了,才能提高农民存贷款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区域内农民的资金需求和还款能力,这样既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能促进村镇银行在广大农村地区的迅速发展。但是,实际操作中,一些设有村镇银行的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府对村镇银行的组建、管理和监管干预过多的问题,尤其是对村镇银行的放贷业务干预过深。

新型社会信用制度、信用体系的建设滞后。当前,我国农村信用制度、信用体系还是传统占据主要地位,很多农村尤其是比较落后的农村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些观念,很多农民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都是国家开办的银行,小额贷款就相当于国家发放的扶贫款、赈灾款和救济款,这些贷款不贷白不贷、贷了也不用还了,国家的钱不用白不用,傻子才还。这样的信用观念直接导致了农民借贷不还,没有信用约束,因此,尽快建设新型农村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势在必行。

改善村镇银行发展外部环境的对策

为了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快速发展,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就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改善村镇银行外部发展环境。

加大政策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要加快村镇银行的发展,不断拓展其生产空间,给予其足够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其健康快速发展。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一是适当地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状况、资金供求状况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地确立贷款利率;二是在一定年限内对村镇银行实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支持其发展初期不断壮大;三是央行要像支持农村信用社一样,支持村镇银行,给予其同等支农再贷款的优惠政策,以帮助村镇银行解决资金难题,扩充其资金实力;四是监管部门应出台促进村镇银行与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竞争和发展的有关政策,帮助村镇银行增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此外,还要建立一定的政策协商机制,针对村镇银行面临的发展难题和实际困难,协商统一给予其一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待遇,帮助村镇银行尽快发展起来。

加强监管,完善政策,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加强村镇银行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要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和运营水平。政府应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或商业银行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银行监管部门加强对村镇银行的检查考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突出村镇银行的支农指标的考核。监管部门要对村镇银行的贷款对象和资金用途严格控制,保证村镇银行对农民的适当的贷款比例。要适度控制村镇银行的担保额度和担保行为,尤其要控制村镇银行与控股银行、重要关联人的相互关联授信。要适度控制流动性风险,要求村镇银行建立与控股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相互支持机制,保证控股银行在流动性方面对村镇银行的支持。要积极引导村镇银行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完善的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村镇银行应对风险的抵御能力。

加强宣传,提高自身公信度。创建初期,村镇银行应加强宣传工作,不断地利用各种广告和公关媒体,广泛进行宣传,将村镇银行的性质、服务宗旨和自身特点,以及开展的主要业务介绍给广大农民。村镇银行还要充分利用接近农村腹地的地域优势,坚持深入农村经常拜访客户,不断提高影响力和美誉度,对农村的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文体活动比如庙会提供赞助,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不断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提高自身公信度,随着自身公信度的提高,广大农民逐步熟悉其性质和业务后,就会打消顾虑。这势必会有利于提高村镇银行的储蓄能力,不断地增加存款。

政府明确定位,减少行政干预。政府要不断推进农村的金融市场化建设,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利用市场规律,规范行政行为;要正确落实各项地方政策法规,努力提高自身的金融市场调控管理和服务能力;要从逐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不断扶持金融产业,处理好村镇银行、政府和企业三者的利益关系,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减少破坏金融生态行为;要建立起包括工商、税务、金融机构、公安、财政、检察、法院和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在内的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协调统一的工作体系,要坚持从制度上、体制上和机制上逐步改善村镇银行生存和发展环境。努力减少和杜绝政府的拉配郎行为,以负责任的态度减少不符合要求的融资需求,做到支持发展但不干预具体业务,努力为村镇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经营环境。

上一篇:仓库档案管理范文 下一篇:高中思想政治范文